画垂线课件(汇编14篇)

画垂线课件(汇编14篇)。

笔者依据您所需,寻觅到了一篇合宜的“画垂线课件”。在教员平凡的工作中,备课演示文稿也是不可或缺的,只需我们较真订正写作,即可改善自身的专业水平。教案是加强教学素养的必经之路,请记得把本文纳入书签,与朋友分享哦!

画垂线课件(篇1)

教学内容: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认识垂线。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借助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垂线。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建立垂直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借助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直线的垂线。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光盘、三角尺、量角器

学生:三角尺、量角器、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课件出示第42页上的两幅照片,提问:在图中,你能找出哪些线是平行的?哪些线是相交的?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成一种特殊的状况。

二、新课。

1.认识垂线。

(1)课件闪烁照片中的红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相交的状况。

提问:观察这两组相交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课件上演示。提问:这里两条直线也相交成4个角,当其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其余三个角各是什么角?

为什么都是直角?

教师结合演示,板书: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两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让雪糁个结合黑板上的一组垂线,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互相垂直的?谁是谁的垂线?并指出垂足。

(2)举例。你在生活里见到过互相垂直的线吗?

指名回答。

课件演示教科书上的互相垂直的现象。

2、教学画垂线

(1)想办法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

同桌讨论,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1):可以用小棒摆。

学生(2):可以用折纸的方法。

学生(3):可以在方格纸上。

学生(4):可以借助量角器来画。

(2)教学过直线上的一点作垂线。

课件演示,学生模仿练习,指名到黑板上板演。

(3)过直线外的一点作垂线。

第43页上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互助。老师巡视,指导。

(4)引导学生小结画垂线的方法。

画的时候,先让直尺的一边与已知直角重合,让三角尺直角的一边紧巾直边,也就是与已知直线重合,再沿直线移动三角尺,使已知点落在直角的另一条边上,最后沿直角的另一条边画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概括成:1放、2靠、三移、四画

三、巩固练习:第44页上的想想做做

1、学生动手折一折,再交流两条折痕的位置关系。

2、与同桌先交流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再指名上台在课件上指出。

3、学生独立完成,在实物展示台展出,并演示画图步骤

4、第43页第2题。

观察每个图形,指出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5、第44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补充练习。

课前思考: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的基础上,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特殊的位置关系.

首先借助煤体,让学生观察,两副画面,让学生讨论发现图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直线,从图中抽象出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图形,让学生确认相交成直角;讨论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再利用这两组图形说明互相垂直的关系,认识垂线\垂足和表示垂直的符号.

接着在学生初步形成垂直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充分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老师出示课本中的图画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表象.

画垂线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学生学会了画平行线之后不是十分熟练的情况下,学生借助量角器,方格纸也许会方便些,但是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要防止学生手忙脚乱,和画平行线相混淆.强调(1)放直尺\(2)放三角板(3)移动(4)画线(5)标注垂足.与画平行线的方法正好相反.

练习画垂线的时候,教师从多种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尤其是那些已知直线放置的位置不是十分常见.

课后反思:

画垂直线也是这单元教学的难点,不少学生在作图时看上去好象所画的图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没有真正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所以在作图时,我加强对操作练习的指导与监控。

第一,充分利用直观的、动态的光盘中的演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在演示、模仿中学习画垂线。

第二,让学生上台操作,结合学生演示进一步说明操作方法。

第三,做前两道时让学生摆好画中的三角板让老师看一看摆放是否正确。

第四,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与检查。

课后反思:

与上节课相比,本节课要稍稍难一些,在讨论书本上两组抽象出的直线关系时,学生对于他们的特点:相交成直角学生似乎很困难发现。而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助于多媒体课件,学生也掌握得不错,学生有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的,也有只用一把三角板画垂线的。总体情况要比我课前预料得要好。

在练习中,课堂里出现的问题,又重复出现。学生在判断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还是互相垂直的,错误率较高,学生只关注是否相交与否了,所以将一般的相交情况也看成是互相垂直。说明学生对于互相垂直的概念没有真正掌握。

教后反思:

认识垂直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相交与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怎样画垂线。

经过课前思考后,我从学生熟悉的马路导入,引出两种相交,自然地使学生在比较中初步感知垂直这种特殊的相交。在教学垂直这部分概念时,我主要通过学生自学,我觉得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又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接着我通过三角尺巩固了对垂直的认识,并让学生在一组判断题中总结了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这样使知识得到升华。让学生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进一步巩固了对垂直的认识。在教学画垂线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创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充分给学生机会展示各类方法。在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教学中,同样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想办法,或是看书,然后再通过老师演示总结方法再演示,把方法规范在层层深入的练习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也让所学知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同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升华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学得没负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全课我用的最多的是同桌合作交流与自由探索,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我在本节课的实施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试图以学生的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学生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情。

但细节方面还是有许多问题,特别是纪律有些差,学生虽然情绪很高,但也带来课堂比较乱,需要改进方法。

画垂线课件(篇2)

绝对值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

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

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

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

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

合作交流

探究规律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

有什么规律?、

-3,5,0,+58,0.6

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

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 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

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

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

结合实际发现新知 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

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观察并思考: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吗?

应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较,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图形.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

数在大小比较法则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 ,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课堂练习 例2,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教科书第17页例)

比较大小的过程要紧扣法则进行,注意书写格式

练习:第18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产书第19页习题1,2,第4,5,6,10

2, 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情景的创设出于如下考虑:①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

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学

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②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

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

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

学生不易接受.

2, 一个数绝对值的法则,实际上是绝对值概念的直接应用,也体现着分类的数学思想,所以直接通过例1归纳得出,显得非常紧凑,是教学重点;从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是大小规定的直接归纳,其中第(2)条学生较难理解,教学

中要结合绝对值的意义和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

大的顺序”,帮助学生建立“数轴上越左边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越大,所以表示的数越小”这个数形结合的模型.为此设置了想象练习.

4,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绝对值的概念和数的绝对值的求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教

学内容很多,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建议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移到下节课教学。

画垂线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过直线上一点作直线的垂线和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2、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明白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教学重点:

垂直的画法。

教学难点: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教具:三角板、电脑、投影。

学具: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让学生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1)学生独立作画,教师巡视检查。

(2)投影学生作品,及时评讲。

(3) 说一说:哪一条直线是哪一条直线的垂线?什么是垂足?在哪里?(学生讲时,教师在作品中指出)。

2、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画垂线的方法。

二、探究新课

1、过直线上的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1)例2 过直线上a点,作直线的垂线.(教师示范后学生练习)

画的方法和步骤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直角顶点与a点重合.

从a点起,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过a点新画出的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

指名到黑板上试画过直线上的点的直线的垂线,其余同学在本上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2)练习:过直线上的点作直线的垂线: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1)例 过直线外一点b,作这条直线的垂线.(可以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尝试作图,展示几张作品,让一名学生示范画,老师在一边傍述作图方法)

画的方法和步骤: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过已知b点.

从直角的顶点起,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新画出的这条直线就是过线外b点所求的垂线.

(2)练习:过直线外的点作直线的垂线:

3.理解垂线的性质,建立距离的概念.

把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多少条线段?哪一条最短?

(1) 画出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师生同步)

(2) 每人画4条

(3)测量每条线段的长度

(4)你所画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引导学生得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实际上距离就是垂线线段的`长度.

4.画垂线的应用.

我们可以应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例 画一个长2、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它们的对边相等,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画的步骤如下:

先画一条2、5厘米长的线段;

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画两条与它垂直的线段,每条线段长2厘米;

把这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

同学们在本上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行间巡视,加强指导.

5、拓展题:让我来当工程师

新建一座大楼,要接水,又接电,怎样接,最省料?水管

大楼、

水管

5.小结.启发性提问:

(1)过一点怎样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可以画多少条线段?什么样的线段最短?

(3)什么叫做距离?

(三)巩固反馈1、课本第69页第5、6、7、8题。

(四)作业设计

1、课本第68页第4(1)、(3)题。

2、理解记忆作图方法,熟记什么叫距离。

画垂线课件(篇4)

一、教学内容

本节的重点是会用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判定两条直线垂直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两直线垂直的定义中虽然强调“有一个角是直角”,但实际上由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可以得到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因此不指定哪一个角是直角,实际上无论哪一个角是直角,都可以判定两直线垂直。反过来,已知两直线垂直,那么它们的四个交角中无论哪一个角都是直角。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定要给学生强调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而不能误认为是垂线段本身。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垂线的性质、画法、垂线段的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都是重点。

二、教学目标

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垂线的性质,会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经历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比较、归纳理解垂线的两个性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意识,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相交线:两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的两条直线叫相交线。

展示教具:把两根细木条看作是两条直线,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会发生什么变化。当α =90°时,其他三个角有什么变化?这时a与b有什么关系呢?

2、垂线的定义:当直线a与直线b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为直角时,其它三个角也都成为直角,

此时,直线a,b互相垂直,记作“a⊥b”,它们的交点O叫做垂足。

3、垂直的表示方法:符号表示

(二)讲授新课

1、垂线的性质

经过直线a上(外)一点P画a的垂线,可以画几条?

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垂线的画法

①作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提示利用垂直定义)。

分别用直角三角板作垂线和用量角器作垂线

②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注意点与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③图形演示,总结画法。

总结画垂线的方法:“一靠、二过、三画”

一靠: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垂直定义的运用,有90°角就有垂直)二过: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的点;三画:沿着直角边经过已知点画直线。”

3、垂线段

思考:有人不慎掉入有鳄鱼的湖中。如图,他在P点,应选择什么样的路线尽快游到岸边m呢?

概念:作线段PB⊥直线m,如图,垂足为B,我们就把线段PB叫做点P到直线m的垂线段。

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叫垂线段。

提出问题:垂线与垂线段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垂线是直线,垂线段是线段联系:垂线和垂线段都有垂直关系。

4、垂线段的性质

如图:线段PA,PB,PC,PD谁最短?请你用直尺量一量,和你的同伴一起检验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的各点连结的线段中,线段最短。

5、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线段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知识应用

例1、如下图,已知AB⊥CD,垂足为O,OE是一条射线,且∠AOE=35°,求∠BOE、∠COE的度数。

解:∵ AB⊥CD ∴∠AOC=90°

∵∠AOE=35°

∴∠COE=55°,∠BOE=∠BOC+∠COE=145°

(三)课堂练习:课本P137练习1 、2

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B平分EOD,°=+9021,问:图中的线是否存在互相垂直的关系,若有,请写出哪些线互相垂直,并说明理由;若无,直接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画垂线课件(篇5)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本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我选取的课题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垂线及其性质》。

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几何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几何推理证明的初级阶段,在本阶,段学生要在深刻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积累直观经验,为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打好基础。

本节课是单元起始阶段,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基础知识,建立直观模型。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验证,理解垂线的两个性质——“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和“垂线段最短”;教学重点是学习垂线的画法和垂线的两个性质;教学难点是垂线段最短及简单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感受垂线的两个性质时,很难在直观上获得有效的感受,更谈不上操作验证。而垂线的两个性质又不能通过证明的方式得到,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课程的难度,也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如果将信息技术恰当地引入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拥有有效的直观感受,更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也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融合:

融合点一:课前学生自主预习并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以跟帖留言的方式反馈给老师。

在学生预习这个环节,我就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用最常见的qq空间里的说说功能,发布预习要求,让学生跟帖留言,反馈学习情况。(出示图片)可以看到大部分同学对于基础的知识理解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几何语言的表述还存在障碍,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适当的强化练习。

融合点二:课中,运用sart电子白板,带领学生回顾自学成果,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视频展示)课堂以问题驱动,层次分明地将学生自学的成果一一呈现,并引入重点内容。

融合点三:用展示画垂线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画垂线的方法。(学生总结:一、靠;二、移;三、画;四、标)(展示)

融合点四:运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在黑板上操作演示。(视频演示)

融合点五:用几何画板演示垂线的两个基本性质,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积累经验,建立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基本事实。(视频演示)

融合点六:课堂反馈及时有效,运用现有在线技术,迅速收集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并做反馈。(视频演示)

融合点七:运用几何画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视频展示)

融合点八:课后微课拓展巩固。利用catasia studi 软件 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录制成简单的微课,供学生复习巩固拓展知识。(视频展示)

通过上述的融合,基本可以将我的课堂生动有效的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我所运用的信息技术,都是大家平时所熟悉的,希望能够给各位老师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也欢迎各位专家的批评和建议!谢谢大家!

画垂线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

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

(1)你还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生活中哪里有互相垂直的现象?

2、提出学习目标:

(1)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画垂线。

(2)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2(教师相机的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完成后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汇报画法: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①先画一条直线。

②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师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汇报画法:

①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②然后沿着已知直线移动三角板,用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紧靠已知点;

③最后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师强调:

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最后让我们标注上垂直符号。

(3)、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

①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②这些线段中,哪条最短?(垂直线段的长度最短)

你是怎么知道的?(可以目测,也可以用尺测量)

这条垂直的线段有几条?(只有1条)

说明它很特殊,于是它也有个专用的名字,看书66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确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会有什么时候想法与建议吗?

四、拓展知识外延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1)画一画

2、小组探究,实际应用:

(1)完成练习十一第5题

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为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画垂线课件(篇7)

一、说教材

《垂线与平行线》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单元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射线和直线的,为以后学习角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能够画出他们,并且掌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观念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有所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这样安排有利于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会向同学们展示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拉紧,并询问同学们这条线可以看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直的线都有哪些?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示范呈现图形以及引导学生回顾线段有哪些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和射线、直线的联系性。)

(二)探究新知

1.射线、直线的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从生活现象出发教学射线和直线,体会特征。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本册教材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继续教学射线和直线。射线和直线都是把线段“无限延长”得到的几何图形,小学生理解“无限延长”往往有些困难,如果不能理解把线段无限延长,就难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因此,教材在教学射线和直线时,作了如下安排。

(1)从生活现象引入。

《垂线和平行线》说课稿

在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里有许多灯光,这些灯光各自从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射得很远很远。结合文字介绍: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图形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引入了“射线”,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射线的特征——向一端无限地延长。

(2)突出射线和直线的几何图形。

《垂线和平行线》说课稿

在学生对射线有了形象感知以后,继续引导他们观察数学现象,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配合这句话,教材画出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涂上红色;其中一个端点保持不动,另一个端点随着线段无限延长。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射线的表象。

教材用类似的方法,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成了直线。

以线段为生长点教学射线和直线,从有限到无限,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3)及时组织射线、直线和线段的比较。

《垂线和平行线》说课稿

射线、直线、线段是三种不同的几何图形,也是不同的概念。以线段为参照认识射线和直线以后,及时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种图形的本质特征。

(设计意图:经历就是经验,经历过程就有体验。《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强调数学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经历学习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等。)

2.探索直线、线段有关的一些规律。

在这一阶段让学生经过一点画直线,经过两点画直线,在画直线的活动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给出课本中的图片:A点与B点之间有一条折线、一条线段和一条曲线,比较这三条线的长度,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垂线和平行线》说课稿

这些内容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新增加的,都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并认识,而不是硬加给他们的知识。教材重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但举了两个实例,还要求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会与直线、线段有关的一些规律。)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会口头说出一道题:出示一个点,请同学们分别画一条过这点的直线、射线和线段。教师先示范,先沿着直尺的一边画射线。 学生练习画一条线段和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口头描述的题目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采用动手作图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作图能力。)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让学生:(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直线和射线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本质。)

而作业环节,我会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的前提下,去思考角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能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对新知识学习的顺利进行有着促进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采用图表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垂线和平行线

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直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画垂线课件(篇8)

一、教学内容

本节的重点是会用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判定两条直线垂直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两直线垂直的定义中虽然强调“有一个角是直角”,但实际上由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可以得到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因此不指定哪一个角是直角,实际上无论哪一个角是直角,都可以判定两直线垂直。反过来,已知两直线垂直,那么它们的四个交角中无论哪一个角都是直角。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定要给学生强调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而不能误认为是垂线段本身。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垂线的性质、画法、垂线段的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都是重点。

二、教学目标

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垂线的性质,会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经历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比较、归纳理解垂线的两个性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意识,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相交线:两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的两条直线叫相交线。

展示教具:把两根细木条看作是两条直线,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会发生什么变化。当α =90°时,其他三个角有什么变化?这时a与b有什么关系呢?

2、垂线的定义:当直线a与直线b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为直角时,其它三个角也都成为直角,

此时,直线a,b互相垂直,记作“a⊥b”,它们的交点O叫做垂足。

3、垂直的表示方法:符号表示

(二)讲授新课

1、垂线的性质

经过直线a上(外)一点P画a的垂线,可以画几条?

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垂线的.画法

①作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提示利用垂直定义)。

分别用直角三角板作垂线和用量角器作垂线

②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注意点与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③图形演示,总结画法。

总结画垂线的方法:“一靠、二过、三画”

一靠: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垂直定义的运用,有90°角就有垂直)二过: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的点;三画:沿着直角边经过已知点画直线。”

3、垂线段

思考:有人不慎掉入有鳄鱼的湖中。如图,他在P点,应选择什么样的路线尽快游到岸边m呢?

概念:作线段PB⊥直线m,如图,垂足为B,我们就把线段PB叫做点P到直线m的垂线段。

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叫垂线段。

提出问题:垂线与垂线段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垂线是直线,垂线段是线段联系:垂线和垂线段都有垂直关系。

4、垂线段的性质

如图:线段PA,PB,PC,PD谁最短?请你用直尺量一量,和你的同伴一起检验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的各点连结的线段中,线段最短。

5、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线段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知识应用

例1、如下图,已知AB⊥CD,垂足为O,OE是一条射线,且∠AOE=35°,求∠BOE、∠COE的度数。

解:∵ AB⊥CD ∴∠AOC=90°

∵∠AOE=35°

∴∠COE=55°,∠BOE=∠BOC+∠COE=145°

(三)课堂练习:课本P137练习1 、2

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B平分EOD,°=+9021,问:图中的线是否存在互相垂直的关系,若有,请写出哪些线互相垂直,并说明理由;若无,直接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画垂线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画垂线的方法,正确使用三角板画垂线,并学会验证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2、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3、培养观察能力、作图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地根据不同要求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预计教学时间:1节

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46脳50=45脳60=65脳80=56脳90=85脳60=

35脳40=36脳20=80脳18=78脳70=60脳75=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学校有728名师生去游览森林公园,每张门票35元,一共应付多少元?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2、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①先画一条直线。

②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

强调:

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3)认识垂线的性质

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填空。

(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

2、P68第4题(1)。

【提高练习】

1、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P69第5题。

4、P69第6题。

【拓展练习】

1、在下面这组平行线中画垂线。(至少画三条)

2、P69第8题。

(四)全课总结

1、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2、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画垂线课件(篇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领域图形的认识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认识垂线》各种版本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首先我们看一下冀教版教材,教材通过几幅图片引出两条直线相交,通过让学生画两条直线相交,观察相交成的角引出垂直概念。

我们再看一下人教版教材,教材开始让学生任意画出两条直线,通过学生画线的情况引出平行和垂直。

纵观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会发现这两种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让学生画直线,观察相交成的角引出垂直,人教版更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冀教版注重从现实生活情景中引入。因此,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测量、画图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垂线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观察、测量、画图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垂线的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达成以上学习目标,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角的基础知识,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一些垂直的现象,学生具备一些简单的分类思想,能够从实际

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分析、思考,这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我安排了4个环节:课前准备——口算;活动一——创设情景;活动二——构建模型;活动三——拓展交流;活动四——解释应用。下面,我将详细讲解每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

1。投影出示交叉的小棒、竹篱笆、十字路口。提问:这些现象可以看做什么?学生经过观察,指出这些现象都可以近似地看做两条直线相交。(设计意图:突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两条直线相交。通过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模型:

(一)认识交点

1、提出画图要求,让学生独立、任意画出两条相交直线,(你能画出几种情况)。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交流学生画的图形,让学生展示不同位置关系的图形。然后讨论“说一说”的问题,“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几个角?有几个交点?”

3、讨论结果:

(1)两条直线相交有四个角。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用数字标出四个角。

(2)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师应点明: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指交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观察、操作中使学生明白了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二)认识垂线

1、认真观察学生画出的两条直线相交图,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讨论结果:

(1)∠1+∠2=180° ∠ 2+∠3=180 ° ∠ 1+∠4=180 °师最后应归到每相邻的两个角的和都是180度。

(2)在图形③中四个角可能都是直角。让学生用量角器去量一量,验证自己的想法。(验证成立)

2、教师介绍两条直线垂直的定义,认识垂线和垂足。

3、举生活中垂直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交流、操作、验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两条直线相交或垂直的基本特征,丰富学生对相交和垂直的感性经验。)

(三)点到线的距离

1、出示教材上的插图,让学生找一找A点到直线有几条线段,让学生估一估这四条线段中哪条最短?

2、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并把测量结果填在书上74页。

3、交流学生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4、教师介绍距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距离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估计、猜测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线,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理解距离概念。)

三、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一练1、2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和深化。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画垂线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会正确地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求末知角的度数。

3、会正确地指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会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按要求作图并回答:

(1)画一条直线,问:直线有什么特征?

(2)在这条直线上点一点。问:你发现一了什么?

(3)再地直线上点一点。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4)区分直线、线段、射线。

2.出示图例:P652

(1)先说一说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2)再量一量这些角的度数?

(3)说一说,锐角、钝角、直角的度数或范围?

(4)你认为哪一类角比较特殊,为什么?

3.填空练习:

(1)平角=()直角

周角=()平角=()直角

(2)请用二只锐角拼成一只钝角?

请用一只锐角和一只钝角拼成一只平角?

4.看图练习:

(1)判断这些角的度数:(图)P655

角1=45度角2=()

角3=()

角4=()

(2)找一找有几只角?P656

有()只锐角()只钝角

()只直角()只平角

(3)过一点画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4)测量哪些直线互相平行?P668

5.动手画一画:

画出下列角(任选一组)

A.75度120度

B.170度50度

6、P66思考题

(二)总结

区分直线、线段、射线。

区分不同角的度数与范围。

会画平行线与垂线。

(三)作业:

作业本

画垂线课件(篇12)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了解两条直线相交(包括垂直)关系的过程。

2.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有一个交点;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含义,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经验。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教具学具:

直尺、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相交

课件出示课本情景图(P78),提问: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都有角②两根小棒交叉,竹篱笆相互交叉,两条路也交叉。③无论是两根小棒、两根竹篱笆、十字路口的两条路都有交叉的现象。)

当学生说出①时,追问:为什么每幅图中都能形成角?(预设:都有交叉的线)

教师:如果两根小棒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什么图形?(两条直线)

教师:因此,两根交叉的小棒可以近似的看做两条直线相交。(板书:两条直线相交)同样任意两根相交的竹篱笆、十字路口的两条路都可以近似的看做两条直线相交。

下面,老师就用直线画出这些图形。(课件出示)

二、深入探究

(一)垂直概念:

1、请同学们观察这三幅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预设:1.都相交于一点;2.都有4个角)

2、当学生说出相交于一点时,教师指着说:都有一个相交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两条直线的交点。

教师强调: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可以组成四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纸片(有三组相交的直线),(课件出示)

观察这三个图形,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组成的角,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预设:1.∠1和∠2组成180°……2.角1和角3相等,角2和角4相等3、图3中的4个角都是直角)

4、当学生说出预设3时教师引导: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那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图3的4个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动手测量验证(量角器或三角板)自己的想法。(教师画出图3)

汇报:(1)图3的4个角都是直角。(指两名同学一个用三角板,一个用量角器)要求:边演示边叙述方法。(当学生验证结束后,教师板书垂直符号)

5、教学互相垂直、垂线

教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板书: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个交点叫做垂足(板书:垂足)。

再次理解“互相垂直”。教师可以给两条直线取名字,便于学生理解。

6、让学生指着图3说一说谁是谁的垂线。

7、图1图2中的两条线是不是互相垂直?为什么?

8、课件:判断图中的两条线是否互相从垂直

9、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现象,你能从教室中找出那些?

学生汇报。(重点指出谁和谁互相垂直,谁叫谁的垂线,垂足在哪里)

(二)认识距离

1、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线段能画多少条?(动手画一画)(无数)

2、下面老师画了4条(P74)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猜一猜那条线段最短,为什么?(预设:AC最短,AC是直线的垂线)

3、学生动手测量,验证猜想。(说出哪条最短位置关系垂线段最短)

4、引导学生总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教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同时出示课件)

5、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1)说说上图中的四条线段哪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点A到直线的距离。

(2)79页第二题。(课件)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两条直线相交成()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

2、判断

(1)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互相垂直。()

(2)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段,只能作一条。()

(3)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

(4)两条直线相交,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垂线

两条直线相交

成直角时,这

两条直线叫做

互相垂直

画垂线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垂线,会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会用三角板画垂线。

2.使学生知道垂线的性质,理解测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

教学重点: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

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得出概念:

1.请任意画两条直线(有两种情况)

1.相交不相交,但经过延长也是相交的

2.不相交,且经过延长也不相交

2.今天我们研究直线相交的情况。

3.请画两条直线使相交,想一想二条直线相交分几种情况。

A

B

(1)(2)

4.图2中四个角相等吗?

图1中角1是直角,是90度,那么其它三只角会是什么角呢?

5.小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试一试:

说一说图1中--是--的垂线。(体现相互性)

6、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二)应用实践:

1.判断下列哪组是相互垂直。

(体现不同的方位)

2.从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1)哪一条线是垂线?

(2)哪一条线段最长?

(3)哪一条线段最短?

(4)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结论1: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线段最短。

结论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3.画下列直线的垂线:P611

4.过一点画下列直线的垂线:P612

5.韩家篓要修一条公路,请你帮助设计一条最近的连接公路的路:P613

6、P6145

(三)总结提高:

1.垂直、垂线、垂足的定义,区别。

2.会画垂线。

(四)作业:

作业本

平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画垂线课件(篇14)

教学内容:垂直--教材第130-131页的例,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九1-5题与6*-7*。

教学目的:

1.认识垂线,理解互相垂直和垂足的含义。

2.会用三角板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5.培养学生规范作图的习惯。

6.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集体观念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认识垂线和画垂线。理解互相垂直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问答:学过哪几种角?直角、平角分别是多少度?

2.谈话: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同桌之间做一个互相出题的游戏。同桌之间,你是他的同学,他又是你的同学,你和同桌之间是互相关系。互相出题又是什么意思?

3.游戏:

(1)师生拿出两根木条制成的活动学具,教师在小黑板上演示(交点固定在小黑板上)。问:这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几个角?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小黑板上标1、2、3、4(如图)

(2)出示游戏规则:两人中一人把两根木条叉开,让另一人说四个角分别是哪种角?然后,两人互换角色。

(3)学生活动时教师注意巡视,找一下有没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一组学生。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一人或教师继续演示:两条直线的交点不动,转动其中的一条直线,使1变成直角。(如图)

教师:这时2、3、4变成了什么角?为什么变成了直角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棗垂直(板书:垂直)

2.认识垂线

(1)教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板书:a、b互相垂直)

互相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后强调:互相的意思是如果a直线垂直b直线,那么b直线也垂直a直线。提示学生互相垂直是对两条直线说的。

(2)练习:下面图形,哪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为什么?(投影片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两条直线相交是否成直角。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你认为什么叫互相垂直?

(3)引导学生看书什么叫互相垂直,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垂线。板书垂线;教师明确互相垂直的交点叫垂足,板书垂足。

(4)结合上面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出示投影片2),启发学生说明哪条直线是哪条直线的垂线?指出垂足。

(5)启发学生指出教室里哪些物体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谁是谁的垂线?垂足呢?在生活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两边也是互相垂直的?

(6)练习:练习二十九1题。

3.画垂线

(1)教师说明:垂线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工人师傅要做家具门、窗,经常要画垂线,谁看到工人师傅用什么在工件上画垂线?引导学生表述。

(2)我们可以用三角板画垂线。想一想:为什么用三角板能画垂线?教师讲授画垂线的有两种情况:

另一种:过直线外的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

(3)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①引导学生阅读130页下半部分的图示,组织同桌之间讨论,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注意巡视。

②学生边说画法,教师边演示。

第一步: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第二步:慢慢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的边沿着直线移动,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和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

教师提示:为了便于过直线上的点画垂直的直线,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要稍留一些空隙。

第三步:沿三角板的另一条边画一条直线。

③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画,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4)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①引导学生阅读131页上半部分的图示,启发学生边看书边试着画一画,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②教师分步示范,学生分步画。每画一步,教师巡视一下,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画法。

(5)引导学生总结画垂线的步骤。前后两种画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教师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①第一步中三角板的底边是沿着直线移动的,互相重合不能离开。

②第二步移到已知点,要使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稍留一点空。要考虑笔的粗细,使画出的垂线正好通过已知点。

③第三步画垂线时,左手要按住三角板,不能滑动。

(6)练习二十九第2题(先让学生说怎样用三角板来画,再让他们画)。

4.理解距离概念

(1)出示(投影片3)

观察:过A点向这条直线画了几条线段?哪条是这条直线的垂线?

(2)打开书看131页中间的图:量一量每条线段的长度,哪条最短?

教师说明: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在投影片3的图下出示这段文字)。

(3)练习:练习二十九4题。

5.画长方形、正方形。

(1)教师讲授:我们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2)组织学生看书131页例题,讨论画法。

(3)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步骤来画长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十九5题的(2)小题。

2.练习二十九3题。

3.判断(投影片4)

(1)黑板的长边是垂直线。()

(2)三角板上直角相邻的两边互相垂直。()

(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最短。()

(4)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叫垂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师说明: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位置关系。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九3题、5题的(1)题、6*、7*。

GZ85.com延伸阅读

垂线课件6篇


教师的责任之一是编写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而且这些教案和课件的内容必须非常完善。对于追求进步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制定良好的教案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地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案和课件呢?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对于“垂线课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这些策略能够为你的市场营销工作带来提升!

垂线课件(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领域图形的认识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认识垂线》各种版本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首先我们看一下冀教版教材,教材通过几幅图片引出两条直线相交,通过让学生画两条直线相交,观察相交成的角引出垂直概念。

我们再看一下人教版教材,教材开始让学生任意画出两条直线,通过学生画线的情况引出平行和垂直。

纵观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会发现这两种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让学生画直线,观察相交成的角引出垂直,人教版更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冀教版注重从现实生活情景中引入。因此,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测量、画图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垂线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观察、测量、画图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垂线的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达成以上学习目标,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角的基础知识,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一些垂直的现象,学生具备一些简单的分类思想,能够从实际

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分析、思考,这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我安排了4个环节:课前准备——口算;活动一——创设情景;活动二——构建模型;活动三——拓展交流;活动四——解释应用。下面,我将详细讲解每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

1。投影出示交叉的小棒、竹篱笆、十字路口。提问:这些现象可以看做什么?学生经过观察,指出这些现象都可以近似地看做两条直线相交。(设计意图:突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两条直线相交。通过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模型:

(一)认识交点

1、提出画图要求,让学生独立、任意画出两条相交直线,(你能画出几种情况)。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交流学生画的图形,让学生展示不同位置关系的图形。然后讨论“说一说”的问题,“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几个角?有几个交点?”

3、讨论结果:

(1)两条直线相交有四个角。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用数字标出四个角。

(2)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师应点明: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指交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观察、操作中使学生明白了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二)认识垂线

1、认真观察学生画出的两条直线相交图,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讨论结果:

(1)∠1+∠2=180° ∠ 2+∠3=180 ° ∠ 1+∠4=180 °师最后应归到每相邻的两个角的和都是180度。

(2)在图形③中四个角可能都是直角。让学生用量角器去量一量,验证自己的想法。(验证成立)

2、教师介绍两条直线垂直的定义,认识垂线和垂足。

3、举生活中垂直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交流、操作、验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两条直线相交或垂直的基本特征,丰富学生对相交和垂直的感性经验。)

(三)点到线的距离

1、出示教材上的插图,让学生找一找A点到直线有几条线段,让学生估一估这四条线段中哪条最短?

2、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并把测量结果填在书上74页。

3、交流学生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4、教师介绍距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距离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估计、猜测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线,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理解距离概念。)

三、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一练1、2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和深化。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垂线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相交线和垂线的概念,并能判断怎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已知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创设情境

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36的插图,引出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两条直线相交的情景。当这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该公共点叫做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二、学习新知

(一)、引入

出示下列图形.

教师提问:每组都有两条直线,每组的两条直线之间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导入:相交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中的一种,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垂直。

(二)、认识垂线.

1、用活动的两个木条操作.

教师提问:大家都看到了1变成了直角?那么2、3、4变成了什么角呢?(1变成直角,2、3、4也变成了直角)

2、教师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教师提问:你怎样理解互相垂直?怎样理解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举实例)

(三)垂线的画法.

1、画垂线.

(1)教师说明:工人师傅一般用角尺画垂线,我们画垂线通常使用三角板。

教师提问:你猜猜,我们会利用三角板的哪一部分画垂线?

(2)分组讨论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每组自选内容)并尝试画垂线。

(3)分组汇报演示。

(4)确定方法

(先把三角板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另一条直线边过已知点。)

2、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1)用尺子测量从A点引出的4条线段的长度找出最短的一条。

(2)演示动画垂线段最短。

(3)教师讲解: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完成课后练习

看图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延长后都相交一点,成四个角)

学生讨论:1变成直角,为什么另外三个角也变成了直角?

(相邻两个角组成一个平角,180-90还是90)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举例

学生汇报自己组里的方法,并互相评价

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找到的,为什么这条最短。

垂线课件(篇3)

一、教学内容

本节的重点是会用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判定两条直线垂直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两直线垂直的定义中虽然强调“有一个角是直角”,但实际上由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可以得到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因此不指定哪一个角是直角,实际上无论哪一个角是直角,都可以判定两直线垂直。反过来,已知两直线垂直,那么它们的四个交角中无论哪一个角都是直角。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定要给学生强调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而不能误认为是垂线段本身。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垂线的性质、画法、垂线段的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都是重点。

二、教学目标

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垂线的性质,会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经历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比较、归纳理解垂线的两个性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意识,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相交线:两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的两条直线叫相交线。

展示教具:把两根细木条看作是两条直线,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会发生什么变化。当α =90°时,其他三个角有什么变化?这时a与b有什么关系呢?

2、垂线的定义:当直线a与直线b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为直角时,其它三个角也都成为直角,

此时,直线a,b互相垂直,记作“a⊥b”,它们的交点O叫做垂足。

3、垂直的表示方法:符号表示

(二)讲授新课

1、垂线的性质

经过直线a上(外)一点P画a的垂线,可以画几条?

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垂线的.画法

①作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提示利用垂直定义)。

分别用直角三角板作垂线和用量角器作垂线

②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注意点与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③图形演示,总结画法。

总结画垂线的方法:“一靠、二过、三画”

一靠: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垂直定义的运用,有90°角就有垂直)二过: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的点;三画:沿着直角边经过已知点画直线。”

3、垂线段

思考:有人不慎掉入有鳄鱼的湖中。如图,他在P点,应选择什么样的路线尽快游到岸边m呢?

概念:作线段PB⊥直线m,如图,垂足为B,我们就把线段PB叫做点P到直线m的垂线段。

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叫垂线段。

提出问题:垂线与垂线段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垂线是直线,垂线段是线段联系:垂线和垂线段都有垂直关系。

4、垂线段的性质

如图:线段PA,PB,PC,PD谁最短?请你用直尺量一量,和你的同伴一起检验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的各点连结的线段中,线段最短。

5、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线段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知识应用

例1、如下图,已知AB⊥CD,垂足为O,OE是一条射线,且∠AOE=35°,求∠BOE、∠COE的度数。

解:∵ AB⊥CD ∴∠AOC=90°

∵∠AOE=35°

∴∠COE=55°,∠BOE=∠BOC+∠COE=145°

(三)课堂练习:课本P137练习1 、2

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B平分EOD,°=+9021,问:图中的线是否存在互相垂直的关系,若有,请写出哪些线互相垂直,并说明理由;若无,直接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垂线课件(篇4)

教学内容: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认识垂线。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借助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垂线。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建立垂直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借助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直线的垂线。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光盘、三角尺、量角器

学生:三角尺、量角器、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课件出示第42页上的两幅照片,提问:在图中,你能找出哪些线是平行的?哪些线是相交的?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成一种特殊的状况。

二、新课。

1.认识垂线。

(1)课件闪烁照片中的红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相交的状况。

提问:观察这两组相交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课件上演示。提问:这里两条直线也相交成4个角,当其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其余三个角各是什么角?

为什么都是直角?

教师结合演示,板书: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两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让雪糁个结合黑板上的一组垂线,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互相垂直的?谁是谁的垂线?并指出垂足。

(2)举例。你在生活里见到过互相垂直的线吗?

指名回答。

课件演示教科书上的互相垂直的现象。

2、教学画垂线

(1)想办法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

同桌讨论,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1):可以用小棒摆。

学生(2):可以用折纸的方法。

学生(3):可以在方格纸上。

学生(4):可以借助量角器来画。

(2)教学过直线上的一点作垂线。

课件演示,学生模仿练习,指名到黑板上板演。

(3)过直线外的一点作垂线。

第43页上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互助。老师巡视,指导。

(4)引导学生小结画垂线的方法。

画的时候,先让直尺的一边与已知直角重合,让三角尺直角的一边紧巾直边,也就是与已知直线重合,再沿直线移动三角尺,使已知点落在直角的另一条边上,最后沿直角的另一条边画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概括成:1放、2靠、三移、四画

三、巩固练习:第44页上的想想做做

1、学生动手折一折,再交流两条折痕的位置关系。

2、与同桌先交流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再指名上台在课件上指出。

3、学生独立完成,在实物展示台展出,并演示画图步骤

4、第43页第2题。

观察每个图形,指出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5、第44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补充练习。

课前思考: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的基础上,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特殊的位置关系.

首先借助煤体,让学生观察,两副画面,让学生讨论发现图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直线,从图中抽象出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图形,让学生确认相交成直角;讨论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再利用这两组图形说明互相垂直的关系,认识垂线\垂足和表示垂直的符号.

接着在学生初步形成垂直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充分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老师出示课本中的图画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表象.

画垂线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学生学会了画平行线之后不是十分熟练的情况下,学生借助量角器,方格纸也许会方便些,但是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要防止学生手忙脚乱,和画平行线相混淆.强调(1)放直尺\(2)放三角板(3)移动(4)画线(5)标注垂足.与画平行线的方法正好相反.

练习画垂线的时候,教师从多种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尤其是那些已知直线放置的位置不是十分常见.

课后反思:

画垂直线也是这单元教学的难点,不少学生在作图时看上去好象所画的图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没有真正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所以在作图时,我加强对操作练习的指导与监控。

第一,充分利用直观的、动态的光盘中的演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在演示、模仿中学习画垂线。

第二,让学生上台操作,结合学生演示进一步说明操作方法。

第三,做前两道时让学生摆好画中的三角板让老师看一看摆放是否正确。

第四,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与检查。

课后反思:

与上节课相比,本节课要稍稍难一些,在讨论书本上两组抽象出的直线关系时,学生对于他们的特点:相交成直角学生似乎很困难发现。而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助于多媒体课件,学生也掌握得不错,学生有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的,也有只用一把三角板画垂线的。总体情况要比我课前预料得要好。

在练习中,课堂里出现的问题,又重复出现。学生在判断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还是互相垂直的,错误率较高,学生只关注是否相交与否了,所以将一般的相交情况也看成是互相垂直。说明学生对于互相垂直的概念没有真正掌握。

教后反思:

认识垂直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相交与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怎样画垂线。

经过课前思考后,我从学生熟悉的马路导入,引出两种相交,自然地使学生在比较中初步感知垂直这种特殊的相交。在教学垂直这部分概念时,我主要通过学生自学,我觉得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又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接着我通过三角尺巩固了对垂直的认识,并让学生在一组判断题中总结了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这样使知识得到升华。让学生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进一步巩固了对垂直的认识。在教学画垂线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创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充分给学生机会展示各类方法。在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教学中,同样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想办法,或是看书,然后再通过老师演示总结方法再演示,把方法规范在层层深入的练习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也让所学知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同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升华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学得没负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全课我用的最多的是同桌合作交流与自由探索,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我在本节课的实施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试图以学生的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学生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情。

但细节方面还是有许多问题,特别是纪律有些差,学生虽然情绪很高,但也带来课堂比较乱,需要改进方法。

垂线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过直线上一点作直线的垂线和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2、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明白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教学重点:

垂直的画法。

教学难点: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教具:三角板、电脑、投影。

学具: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让学生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1)学生独立作画,教师巡视检查。

(2)投影学生作品,及时评讲。

(3) 说一说:哪一条直线是哪一条直线的垂线?什么是垂足?在哪里?(学生讲时,教师在作品中指出)。

2、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画垂线的方法。

二、探究新课

1、过直线上的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1)例2 过直线上a点,作直线的垂线.(教师示范后学生练习)

画的方法和步骤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直角顶点与a点重合.

从a点起,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过a点新画出的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

指名到黑板上试画过直线上的点的直线的垂线,其余同学在本上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2)练习:过直线上的点作直线的垂线: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1)例 过直线外一点b,作这条直线的垂线.(可以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尝试作图,展示几张作品,让一名学生示范画,老师在一边傍述作图方法)

画的方法和步骤: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过已知b点.

从直角的顶点起,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新画出的这条直线就是过线外b点所求的垂线.

(2)练习:过直线外的点作直线的垂线:

3.理解垂线的性质,建立距离的概念.

把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多少条线段?哪一条最短?

(1) 画出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师生同步)

(2) 每人画4条

(3)测量每条线段的长度

(4)你所画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引导学生得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实际上距离就是垂线线段的长度.

4.画垂线的应用.

我们可以应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例 画一个长2、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它们的对边相等,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画的步骤如下:

先画一条2、5厘米长的线段;

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画两条与它垂直的线段,每条线段长2厘米;

把这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

同学们在本上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行间巡视,加强指导.

5、拓展题:让我来当工程师

新建一座大楼,要接水,又接电,怎样接,最省料?水管

大楼、

水管

5.小结.启发性提问:

(1)过一点怎样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可以画多少条线段?什么样的线段最短?

(3)什么叫做距离?

(三)巩固反馈1、课本第69页第5、6、7、8题。

(四)作业设计

1、课本第68页第4(1)、(3)题。

2、理解记忆作图方法,熟记什么叫距离。

垂线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画垂线的方法,正确使用三角板画垂线,并学会验证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2、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3、培养观察能力、作图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地根据不同要求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预计教学时间:1节

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46脳50=45脳60=65脳80=56脳90=85脳60=

35脳40=36脳20=80脳18=78脳70=60脳75=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学校有728名师生去游览森林公园,每张门票35元,一共应付多少元?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2、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①先画一条直线。

②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

强调:

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3)认识垂线的性质

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填空。

(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

2、P68第4题(1)。

【提高练习】

1、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P69第5题。

4、P69第6题。

【拓展练习】

1、在下面这组平行线中画垂线。(至少画三条)

2、P69第8题。

(四)全课总结

1、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2、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垂线课件分享5篇


为您提供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整理的以下最新有关“垂线课件”的范文。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制定好教案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学失误。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不适用于数据分析等正式用途!

垂线课件【篇1】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 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

强调:

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怎样修路最近呢?

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尝试画垂线,学生叙述画垂线的步骤,学会画垂线的技巧,学生画垂线并互相交流,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使学生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画图的技巧。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通过练习,巩固画垂线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垂线课件【篇2】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本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我选取的课题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垂线及其性质》。

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几何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几何推理证明的初级阶段,在本阶,段学生要在深刻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积累直观经验,为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打好基础。

本节课是单元起始阶段,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基础知识,建立直观模型。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验证,理解垂线的两个性质——“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和“垂线段最短”;教学重点是学习垂线的画法和垂线的两个性质;教学难点是垂线段最短及简单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感受垂线的两个性质时,很难在直观上获得有效的感受,更谈不上操作验证。而垂线的两个性质又不能通过证明的方式得到,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课程的难度,也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如果将信息技术恰当地引入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拥有有效的直观感受,更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课前预习提出问题、课中学习理解问题、课后复习解决问题。于是我将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也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融合:

融合点一:课前学生自主预习并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以跟帖留言的方式反馈给老师。

在学生预习这个环节,我就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用最常见的'qq空间里的说说功能,发布预习要求,让学生跟帖留言,反馈学习情况。(出示图片)可以看到大部分同学对于基础的知薯解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几何语言的表述还存在障碍,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适当的强化练习。

融合点二:课中,运用smart电子白板,带领学生回顾自学成果,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视频展示)课堂以问题驱动,层次分明地将学生自学的成果一一呈现,并引入重点内容。

融合点三:用课件展示画垂线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画垂线的方法。(学生总结:一、靠;二、移;三、画;四、标)(课件展示)

融合点四:运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在黑板上操作演示。(视频演示)

融合点五:用几何画板演示垂线的两个基本性质,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积累经验,建立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基本事实。(视频演示)

融合点六:课堂反馈及时有效,运用现有在线技术,迅速收集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并做反馈。(视频演示)

融合点七:运用几何画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视频展示)

融合点八:课后微课拓展巩固。利用软件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录制成简单的微课,供学生复习巩固拓展知识。(视频展示)

通过上述的融合,基本可以将我的课堂生动有效的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本节课的学习。

垂线课件【篇3】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2垂线段最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

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复习铺垫温故知新

二、自主尝试独立探究

1.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修路时遇河要架桥,如果遇到大山怎么办学生观察情景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可以修隧道,今天这节课就一起跟随老师,在以下几个活动中共同研究关于这方面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听爸爸讲修建隧道的原理

2.出示目标

屏幕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自学:认真看课本第55页和56页课本内容,按课本的要求做一做,思考:

(1)两点之间什么最短

(2)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4分钟后,看谁能把例题讲清楚,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三、分组合作讨论释疑

小组解决问题,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记录好。

四、展示点评升华

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有什么不同意见

教师组织好集体的交流评价,重点释疑

1.我们先确定两个点代表大山两侧的两地,自己动手画一画着两点的连线,看能发现什么

通过交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间距离的例子吗学生画两点间的连线。

2.出示图:王奶奶病了,她到哪个医院更近一些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感知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

我们都发现了垂直的那条线段最短最短。它的长度就是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你能自己画一下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吗(注意要标上垂足)

五、清理过关挑战自我

1.课本56页自主练习第1、2题。

师: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字体写的最端正,板演的同学注意把字些的大些,并有一定的间距。

2.配套练习中的题目

3.课本57页自主练习第3、4题。

垂线课件【篇4】

羊尾镇中心小学  岳桂兰

学习目标:

1、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 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学习难点:准确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

一、复习

什么叫垂直?两条线垂直时,会产生什么角?

二、自主学习: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自己学习课本66页第

(1)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图1)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1)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过直线外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图2)

3、把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图3)

① 请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线段,你能画多少条?

② 有没有最短的?

③ 如果有,你是怎么画出这条线段的?

三、巩固练习

1、课本68页4题,第1小题,画一画。

(两位小组长检查其它组员作图情况)

2、课本第69页第5题。

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为什么?

(1)小组内互相交换意见,组长做好记录。

(2)抽1个小组进行汇报,其它小组进行补充。

3、第69页第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为什么?(抽1个小组进行汇报)

4、课本69页第8题,拿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怎样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四、作业

画一画

1、过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你能吗?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过点向对边作垂线。

3、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呢?

垂线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垂线,会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会用三角板画垂线。

2.使学生知道垂线的性质,理解测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

教学重点: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

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得出概念:

1.请任意画两条直线(有两种情况)

1.相交不相交,但经过延长也是相交的

2.不相交,且经过延长也不相交

2.今天我们研究直线相交的情况。

3.请画两条直线使相交,想一想二条直线相交分几种情况。

A

B

(1)(2)

4.图2中四个角相等吗?

图1中角1是直角,是90度,那么其它三只角会是什么角呢?

5.小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试一试:

说一说图1中--是--的垂线。(体现相互性)

6、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二)应用实践:

1.判断下列哪组是相互垂直。

(体现不同的方位)

2.从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1)哪一条线是垂线?

(2)哪一条线段最长?

(3)哪一条线段最短?

(4)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结论1: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线段最短。

结论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3.画下列直线的垂线:P611

4.过一点画下列直线的垂线:P612

5.韩家篓要修一条公路,请你帮助设计一条最近的连接公路的路:P613

6、P6145

(三)总结提高:

1.垂直、垂线、垂足的定义,区别。

2.会画垂线。

(四)作业:

作业本

平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线与角课件汇编


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有可能会使用到资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可是,我们的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线与角课件汇编,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线与角课件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实验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将围绕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本课时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这个领域的内容贯穿与整个小学阶段,它的内容设置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有一维到三维,再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年级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分析、抽象、概括等语言表达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定了了知识基础与活动经验基础,因此我认为学好本节课内容是可行的。

教材呈现第一部分是探究长是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旨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得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然后猜测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呈现小组合作摆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在大量的素材中发现验证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呈现的是量一量算一算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同时引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程标准对这一单元的要求是: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形,并会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摆、动脑想和动口说等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正方形、操作表、方格纸

一、复习铺垫

1、猜猜老师的信封里面是一个怎样的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不规则的图形

(1)学生猜一猜,教师贴上相应的图片。

(2)质疑:为什么形状不同,面积却相同?

(3)小结,面积单位测量图形面积的实质。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3、导入新课《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一猜,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明确面积测量的实质,为下一个步骤奠定。)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出示一个15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再出示一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师:同学们能估计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1)学生估一估

(2)教师出示课件摆的动画,学生说出长方形的面积。(要引导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

预设:一个个的数一行摆了5个,有这样的3行。

(设计意图:在估一估,数一数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就用每行的个数×行数。)

(3)继续观察,你还能发现长方形的什么信息?(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与宽是3厘米,引导说出为什么,因为一行摆5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一个的边长是1平方厘米,五个的边长就是5厘米。)

(4)你还发现了什么?(还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5)质疑: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长方形面积与长的关系,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此引出猜想,引出下一步的学习。

(二)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1、课件出示PPT,出示一个方格纸,并动态出示一个长方形,并说这是老师在方格纸中画出的自己喜欢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并将数据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2、设计意图(为学生做在方格纸中画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做示范,同时使学生明确自己除了画一个长方形,还需要干什么?)

2、每位同学在方格纸中圈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并得出图形的面积、长、宽。

3、将自己的的长方形相关信息填写汇报老师并记录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4、小组讨论,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观察大量的素材,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的确等于长×宽)

5、出示PPT课件,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4厘米,在头脑中摆一摆,并说一说?

6、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相当于每行摆的个数

宽相当于摆的行数

所以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7、教师追问: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哪几个条件?

8、继续观察黑板上的表格,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发现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方格纸圈一圈你最喜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人一个长方形,在大量的素材中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同时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过你发现算理。]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做一做: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发的面积。

(1)独立完成,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归纳小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竞赛能手

(1)门面长2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2)黑板长3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3)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

3、猜一猜,老师的信封里面的长方形面积是16平方厘米,能猜出这个长方形是一个怎样的长方形吗?(培养学生的逆推能力,同学学生还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形状不一定相等,形状越是接近正方形周长就越小)

设计意图: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二个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三个练习培养学生的逆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的良好习惯。接着得出本节课的衍生点: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会相等吗?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与技能,将点状的知识形成面,连成体,在这合格过程中积累数学的学习活动经验。

五、布置作业

量一量数学课本封面与你家客厅的长与宽,并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测量长与宽的时候都取整厘米数或者整米数。)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板书是课堂的另一种的表现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与灵魂,好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我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预设,当然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线与角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对周围的事加以评论,明确是非对错。

2、用赞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3、细心观察生活,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能真诚地为别人感到高兴。

4、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赞美。

教学重点: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能真诚地为别人感到高兴。

教学准备:

1、看图1:在跑步比赛中,一位小朋友虽然跑在最后但仍然坚持到底。

用赞美的眼光看世界,世界会更美。

我认为( 谁)是班级( )小明星,因为( )。

(1)你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小明星吗?想和他们进行交流吗?让我们当一回小记者,采访一下他们?

(2)确定采访对象,对起优点进行调查访问。

(3)写好采访提纲,说说可以采访哪些内容?

要详细了解这位同学是如何养成这种习惯和品质的,以便大家有计划的向小明星学习。

3、分组进行采访。

三、访问结果交流会。

1、学生交流自己的采访心得,你发现了那些同学的那些优点。

2、通过采访能主动的向别人学习。

3、学会友好地和他人交往,初步掌握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

1、有特长的小朋友表演节目,展示自己。

2、小观众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

五、课外实践:

采访你最喜欢的老师、家人或邻居,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她们。

线与角课件 篇3

六年制语文十册阅读课文《火烧云》,写得生动活泼,刻画景物惟妙惟肖。除了作者仔细观察外,无疑得益于独到的写作方法。

一、着力铺垫;巧设悬念

文章开篇说“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作者并没有写火烧云,而是描绘霞光。文中用了五个“……变……”的排比句,以及“……照得……”和“……是……”的句子,着力渲染霞光照得人和动物改变了本色,大地万物红彤彤、金灿灿的。这霞光从何而来?原来“火烧云上来了”。这就从侧面为火烧云的露面作了铺垫、强烈渲染,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教学这一段时,可采取如下步骤:

1.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2.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读读、划划)

3.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想想、议议)首先提出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再通过读、划、思议学习,印象会更深刻。

二、写变无“变”,无“变”显变;动中见静,动静结合

第三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绚丽多彩、千变万化,文中却不用一个“变”字,以四个“一会儿”构成的排比句式,把火烧云的色彩变化一一描绘出来,景色醉人,气势壮观。用“一会儿”既突出变化之快,又暗示色彩繁多。四个“半”字象四支彩笔将“紫”与“黄”、“灰”与“百合色”均匀揉和为一体,这不仅让我们领会到色彩的层次美,而且能领略到色彩调配的和谐美。最后一句用了两个“……也……”的句式说明还有无数奇妙多变的色彩。可见作者运用语言之精妙,教学时要让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去品读体会。

课文四——七自然段写火烧云的形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却也没有一个“变”字。文中用了三个借喻句,将火烧云如马如狗如狮的形态,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了。“一会儿……模糊了”、“忽然……不见了”、“接着……看不到了”这些词句显示了“马”、“狗”、“狮”来无影、去无踪,变幻莫测的特点;还有“正在……就……”、“跪着”、“跑着跑着”、“蹲着”等词句清楚地表达出火烧云在动中变、在变中动的特点。

作者在对火烧云的动态描写中,也进行了静态刻画。如“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匹马……”,“马是跪着的……”前者描写动态,后者刻画静态。“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句中“两三秒钟”显示变化之快,但前加“过了”一词,又说明“跑马”一动不动。这些动态和静态描写,把火烧云的形状多姿和变化万端刻画得入神,读者能在纷至沓来、瞬间万变的形态中,获得清晰、真切、印象深刻的造型,不致于眼花缭乱、不可捉摸,强化了火烧云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文章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这一部分时,可采取以下步骤:

1.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有哪些变化?课文中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重点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变化?(形状)

3.火烧云的色彩有什么变化?

4.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云状变化按什么顺序写的?(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什么也不像)

5.说说哪些是火烧云的静态描写?哪些是火烧云的动态描写?重点分析火烧云形状变化里的动态静态描写,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三、结篇自然,耐人寻味

“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结句嘎然而止,余音萦绕,既照应了课题和篇首,又点明该文是刹那间的实录,同时显示了火烧云变化之神速。末段的两个“象……”和“什么也……”的排比句,留下了似是而非,若有若无,虚实相兼的感觉;拟人句“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很有情趣,尤其是“偏偏”一词,突出了火烧云似乎故意逗弄孩子,也表达出孩子懊恼悔恨未曾看清的心情和依依不舍、迷恋向往的感情。为了解除孩子这种懊悔的心情,教学时可让学生合拢课文,想象回忆火烧云的景象,以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

线与角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1、单元地位、作用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习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3、点拨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三、说学法:

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所以我将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作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我的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近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

(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学习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也达到了体味诗歌绘画美的目标。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六)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重点)

(七)余音绕梁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八)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九)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线与角课件 篇5

《指南》中明确指出了对科学领域活动的要求: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本次活动的设计,为了通过教师示范,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形成制作“跳跳蛙”的直观思维,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最后学会思考和制作“跳跳蛙”的科学学习的活动过程。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又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

1.了解弹簧的特性和用途。

2.运用弹簧原理制作跳跳蛙,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3.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制作跳跳蛙的乐趣。

1.物质准备:

①教具:弹簧一根、跳跳蛙范例一个、两根不同色的纸条、自制纸弹簧小人一个、自制纸弹簧爱心卡一张、背景音乐磁带。

②学具:弹簧、两根不同色的纸条、小青蛙图片人手一份、双面胶。

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件小东西,你们想看吗?(师出示“弹簧”)瞧,这是什么?下面我们就和小弹簧一起来玩游戏。

1.通过玩一玩、说一说、演一演的形式,了解弹簧的特性。

(1)玩一玩小弹簧,让幼儿自由探索弹簧的特性。

压一压小弹簧,它又会怎样呢?

压得轻与重,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好,请小朋友拿出小弹簧,一起玩一玩。

师小结:小弹簧,真有趣,拉一拉,会弹回去;压一压,会跳起来;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说明它是有弹性的。

(2)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里面有弹簧的。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里面也有弹簧的,把你知道的和边上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中有弹簧的东西真多呀,下面,请你也来当一根小弹簧,我当压弹簧的大力士,我压,你蹲,我松手,你跳起,好,卷卷卷,卷成一根小弹簧,小弹簧,真有趣;压一压,跳一跳;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压压压,跳跳跳!

2.根据弹簧特性,制作纸弹簧玩具――跳跳蛙。

(1)出示纸弹簧跳跳蛙,激发制作兴趣。

小弹簧有趣吗?瞧,把谁给吸引来了?(小青蛙)呱呱呱,我是一只跳跳蛙,压一压,跳一跳;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原来这也是一根什么?(弹簧)看用什么做的?他是一根用纸做的纸弹簧。

(2)让幼儿猜测折纸弹簧的方法。

(3)教师示范讲解制作跳跳蛙。

①拆掉一根纸弹簧,引导幼儿观察两根纸条交替折的方法。

②师示范用两根纸条折纸弹簧:两根小纸条,一根横来一根竖,慢慢慢慢,头碰头,边对边,像什么呀?用双面胶帮忙固定,双面胶的外衣脱下后,放在篮子里,保持干净、卫生。

③哪根纸条在下面,下面纸条往上折,边线一定要对齐,两种颜色交替折,一层一层往上折,折到边缘双面胶固定,注意卫生。请出小青蛙,贴在纸弹簧的上面,好了,跳跳蛙做好了。你们想做吗?

玩一玩跳跳蛙。折好的小朋友先玩一玩跳跳蛙,再一起玩一玩:跳跳蛙,真有趣,压一压,跳一跳;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压压压、跳跳跳,看看谁的青蛙跳得高。

(四)活动延伸。

好了,跳跳蛙玩累了,请他在你的大腿上休息一下,看,又有新客人来了,谁呀?纸弹簧小人,纸弹簧爱心卡,什么地方是纸弹簧做的?漂亮吗?纸弹簧还可以做好多好玩的玩具,等会儿我们区域活动时,大家再一起做一做、玩一玩。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用弹簧引出弹力这个话题,让幼儿动手体验,后讨论生活中有什么是弹簧做的,然后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制作纸弹簧,跳跳蛙。选这个课题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让幼儿在生活回忆中回想什么是弹簧做的,边回想边表述,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制作中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设计科学活动时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且为幼儿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在活动内容设计中教师引导幼儿来完成跳跳蛙的制作,充分的让幼儿动手操作并且思考。可以在之后的主题活动中可以多运用操作法,观察法等学习方法,让幼儿可以充分的探索,体会活动的乐趣,在活动中手脑并用,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之下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