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传统的日记15篇

关于传统的日记15篇。

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在平日里的学习中,我们时常会使用到某些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关于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关于传统的日记15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关于传统的日记(篇1)

农历一月十五日是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流传了上百年的历史,所以各地办起了欢庆元宵节的活动。

在我的家乡里元宵节也是一个特别隆重的节日。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张灯结彩,每户都挂上写着(詹)字的红灯笼,村理事会还准备了节目如:英歌队唱英歌,放烟花,打鞭炮等等,为元宵节游老爷做好准备工作,等待元宵节的到来。

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我们游老爷的队伍,游老爷的队伍是由两班英歌队各展才艺,许多小孩拿着彩旗,打着锣鼓,提着灯笼,八位大人老爷金身大轿,还有七八十岁的族老爷跟在后面。真像古代皇帝出巡的样子,还是游到哪里,那里就有鞭炮,烟花等等。

元宵节那一天,海内外的村民都会干回来,庆祝元宵。也是我们村里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我最快乐的一天。

关于传统的日记(篇2)

中秋节起源与饮酒习俗

关于中秋节,有说它源于春秋时代帝王的祭月活动,也有说它是农民在秋天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而定下的节日。而关于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莫过于“嫦娥奔月”了,后羿为了思念嫦娥,在后花园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妻子,流传到民间,百姓纷纷效仿,从此就有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不管传说如何,中秋节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繁忙现代人家庭团聚的一个重要日子。饮酒,是伴生于赏月的另一习俗。中秋节饮酒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汉朝的天子在八月里要饮用酿制工艺及其复杂的“酎”酒。唐代已有了登台观月、饮酒对月的活动,《天宝遗事》就记载了熄灭灯烛在夜色之下进行的“月饮”。宋代太宗时,正式确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东京梦华录》中曾记录过北宋汴京中秋节的盛况,而《梦梁录》则记载了南宋临安中秋的热闹。到了明清,祭月、赏月、饮酒之风更是沿袭不断。时至今日,中秋节就意味着家人团聚,赏月和饮酒更是必不可少。传统的中秋,是少不了一缕桂花酒香的。贪图节日热闹的我们,在漫长的中秋,让白酒的醇香也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今天,越来越多热爱生活又重视健康的人开始选择并喜爱上葡萄酒。

葡萄酒选择与习俗差异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明显的南北差异。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习俗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酒后必食糖芋头,浇以桂浆。上海人中秋宴则要以桂花蜜酒佐食。广东潮汕特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大体上,对于普遍喜爱甜食的南方人而言,中秋节吃月饼、甜芋头、桂花糕,一瓶口感浓郁的甜酒是必不可少的。在北方一带,像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而且在北方过中秋节,餐桌上少不了红烧肉、小鸡炖蘑菇、饺子等北方传统菜肴。北方家常菜的特点是鲜咸浓香,因此在节日家宴上至少要准备一瓶红葡萄酒。就拿红烧肉来说,这道菜的特点是油腻,口味重,而红酒中的单宁可以起到解腻的作用。

如何送出合适的葡萄酒

有时候,我们需要选择葡萄酒作为中秋节礼品。除了考虑南北方饮食、节日习俗差异外,当然也要考虑你送美酒的对象,是年轻人、长辈、还是你心仪约会对象?如果是中秋节要带瓶葡萄酒回家送长辈,鉴于长辈较年长,有些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建议选择含糖量低的干红葡萄酒。年轻人节日里最多的就是同学朋友聚会,在这种氛围比较好的场合,可以送一款白葡萄酒给年轻人,饮用前冰镇的话,口感更佳。约会时选择葡萄酒,从颜色角度考虑,可以选择红葡萄酒,红色能给约会增添更多的神秘色彩、浪漫气氛;当然也可以选择一款微甜、充满果香和花香的清爽型白葡萄酒作为餐后甜点搭配的不二之选。

关于传统的日记(篇3)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人喜欢热闹的春节,有人喜欢登高的重阳节,在我心中,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中秋节了。

中秋节这天,我和爸爸妈妈骑单车去顺风山公园赏月,我们一边骑单车一边想起与中秋有关的传说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以前嫦娥吃了不死药后变得轻飘飘的,飘到了离人间最近的月球上。为了纪念她,人们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也有了赏月、吃月饼的活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再次看到嫦娥。

不一会儿,我们骑进了树林中,看到许多小昆虫在爬动着。很快,我们穿过树林,骑到湖边,看见了美丽的水景。我们赶紧找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坐在石凳上,开始赏月。我抬头仰望夜空,惊讶地对爸爸妈妈说:“月亮好圆啊,嫦娥姐姐应该在里面招呼客人吧。”他们都微笑的点了点头,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这次我没带月饼,下一次,我想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

关于传统的日记(篇4)

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我眼中的传统节日春节

在我国诸多的传统节日中哪个是最重要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还是我来说:我认为春节是我眼中最重要的节日!

刚进腊月,过年的气息就已经出现在了各处。各大商场过节打折促销的商品引得人们蜂拥而至,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忍不住一个接一个地往购物车里塞。每个去购物的人那兴冲冲的满载而归的样子都流入了我的眼中,让我意识到:啊,要过年了!

大年的下午,我跟爸爸妈妈一起去了爷爷家。大街上,各个大型的商场、饭店和手机店门前都撑起了彩色的气球拱门,有的还用音箱在外面放起了恭喜发财的音乐,让从这里走过的人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年的气息;住宅楼的窗玻璃上几乎贴满了红色的大窗花,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楼下的小商铺都在外门上贴上了各式各样的对联,还挂起了大红灯笼,把喜庆的气氛传给了每一个人。过年了,处处是热烈的红。这火一般的红色流进了我的眼中,流进了我的心里。

在爷爷家的厨房里,晃动着家人们忙碌的身影。大家都把各自的拿手好菜亮了出来,用来充实年夜饭,让它美味丰盛,让我们吃的可口。爷爷家的厨房虽然小,但很热闹,到处都是各位厨师们的谈笑声。年夜饭里有每年不变的鱼

关于传统的日记(篇5)

今天是清明节,我家的店铺特别好生意,来买东西的人可多了。

早上,妈妈一打开店铺门就忙不过来,我坐在店铺里,很想帮妈妈,可是我什么都不会,不知道怎么帮,我就请妈妈教我,妈妈就叫我帮手拿东西,教我怎样称东西,怎样看秤,怎样计算,我一下子我就明白了。中午十点左右,来买东西的人就更多了,有买鸡肉的、有卖鸡蛋的、有油的……。这时后来了一位叔叔,我连忙走过去问:“叔叔,请问您想买什么呢?”他说:“要买两斤鸡蛋。”于是,我就学着妈妈的样子,给他一个盘子,让他把挑选好的鸡蛋放到盘子里,待他挑选好了,我就拿出袋子把鸡蛋放进袋子里,然后去打秤,我按照妈妈教给我的方法称,电子秤很快就显示价钱出来了,叔叔给了钱我,我找了钱给叔叔,叔叔笑着对妈妈说:“您这个孩子真聪明。”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这一天,我忙碌了一天,很累,但我心里很高心,因为我学会了很多东西。

关于传统的日记(篇6)

我最喜欢端午节。

在端午节的时候,可以做很多事情,而我最喜欢包粽子了。

每逢端午节,妈妈就会买一点箬叶、带皮五花肉、糯米和大红枣。时间久了,包粽子便成了我们一家老老少少最喜欢的家庭保留节目。

从五岁开始,我也学着包粽子了。那年五月初五,妈妈提着个菜篮子,在街上逛了很久,才筐着满满一篮子的肉、糯米、红枣、箬叶,“这是什么呀?”我一想:会不会是糯米粉蒸肉啊?妈妈神秘一笑便走进了厨房,我追了过去,只见妈妈淘干净了糯米,放在电饭煲里;又把五花肉切成块状,放上调料腌了会儿;然后,又拿出箬叶、红枣清洗。准备工作完成了,妈妈就把几张箬叶、红枣、腌好的肉和一碗糯米放在桌上,拿出两片箬叶,叠在一起,放上一点糯米、两颗红枣,再把箬叶折了几下,用绳子打了一个结,放在白玉盆里,我也跟着包了起来,“哟!包得还挺象样的嘛!”我还一连包了四五个呢!包好了,我们就把粽子放进锅里蒸。蒸好了,就解开结,吃香喷喷的粽子:爆青的箬叶裹着糯米、玛瑙:棕色的肉糯米里有几块油亮的五花肉,唇齿流香。

我最喜欢端午节了!

关于传统的日记(篇7)

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文:孝义木偶

上周日,(11月22日)我们267班第1、2小组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了孝义巿木偶剧团,通过实地考查、采访老师、观看演出,来了一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零距离接触,真是大开眼界,收获颇丰。

我们一群人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木偶展演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栩栩如生的木偶造型,有手拿金箍棒的孙悟空,有肥头大耳的猪八戒,有扛着铁耙的沙和尚,还有身穿彩色衣裙的仙女,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木偶人,真是造型千姿百态,个个活灵活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侯建川老爷爷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还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了木偶的四大种类,有提线木偶、仗头木偶、布袋木偶和铁线木偶。爷爷讲完后,戏团几位老师举起了小木偶给我们表演了几段小戏,他们精湛的演技赢得了台下同学和家长们的啧啧称赞和阵阵掌声。我们还与木偶大师以及他的一些木偶作品进行了拍照留念,在一遍遍地欣赏中,我还真对那些木偶作品爱不释手了,真佩服他们的聪明才智,竟然赋予了那些呆板的木头人以生的气息,诠释了人间的喜怒哀乐。参观结束后我们一起来到同学杨鸿桥的家里,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合作编了《夸夸家乡的木偶戏》三句半,在一遍遍的彩拍中,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走进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在活动中我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加深了对木偶这一孝义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通过活动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项传统文化,也希望它能被后人继承和弘扬下去。

关于传统的日记(篇8)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在外面工作的人都会赶回家和家人团聚。

每年必不可少的大餐,就是除夕夜的年夜饭。为了准备这顿大餐,爷爷奶奶和妈妈在除夕的前几周就开始准备食材了,爷爷去菜场买了牛肉羊肉等各种食材。奶奶则在家里腌鸡和肉等等的咸菜和灌香肠,妈妈则在家包水饺和鸡蛋饺,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应该就是灌香肠的过程。

快要到除夕夜的一个晚上,奶奶搬来一台绞肉机,我的任务就是摇这台机器,开始灌的时候,奶奶往机子里面塞猪肉,我边摇着绞肉机边哼着歌,一开始非常顺利,可是只过了几分钟,问题就出现了,肠衣总是破,总是露馅,所以爷爷在旁边不停的换着肠衣,妈妈见我们遇到了困难,便过来帮忙。只见他拿起肠衣又端来一盆温水。原来肠衣要用温水泡完才变得柔软坚韧不易破损。

到了除夕的晚上,几十个菜端上了餐桌,让人垂涎三尺,每个家庭成员面前的杯子里面都斟满了酒或饮料,大家相互碰着杯,庆祝除夕夜。晚饭后,我们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边嗑着瓜子吃着花生,几个小品和相声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春节过去了,我们又将迎来新的一年。作为学生的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一定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关于传统的日记(篇9)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团圆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吃月饼、赏月。

还记得去年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和妹妹一起来到外婆家过中秋。晚饭后,外公把一张桌子搬到院子里,拿出许多月饼和各种各样的水果放在桌上,妺妹好奇的问外公:“为什么要把月饼和水果拿到外面呀?”外公微笑着说;“拿出来供月亮,先让月亮吃,我们再吃。”当时的我和妹妹,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供月结束啦,我们围着桌子坐下,准备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当然,离不开吃我最心爱的月饼,月饼的种类真多呀!有五仁味、莲蓉味、蛋黄味……看着这些琳琅满目的月饼,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自己喜欢的蛋黄味的月饼,大口地吃了起来,味道甜甜的、酥酥的,真好吃!我问妈妈:“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妈妈告诉我说:“月饼和月亮一样圆,吃月饼代表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这时,月亮升起来了,抬头望去,月亮就像一个光辉四射的大玉盘,高高地挂在天空中,慷慨地向地下洒下爱的光辉,把大地照的亮晶晶的。天空中的云淡淡地,风轻轻地,月光柔柔地,真像一幅漂亮的中秋月夜图。我仔细地观察着月亮,发现上面有一些阴影,我不由地想起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便好奇的问爸爸:“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和玉兔吗?”爸爸摸摸我的头,笑着说:“小傻瓜,那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传说中的阴影和嫦娥奔月或者吴刚伐桂有关,其实不是,月亮上的阴影部分是月球上平原的部分。”我不由得惊叹:“科学实在太神奇了,我长大了也要当科学家,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我们就这样津津有味地在月光下聊着天,直到很晚。

中秋月饼甜又香,中秋月儿明又圆,我喜欢中秋节,真希望今年的中秋节快点到来!

张慧芳老师作文评语:

本文以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为题材,详细写了小作者和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的过程,从中引出一些科学知识,从而激发小作者探索科学的欲望。全文结构紧凑,朴实真切,值得细细品味。

关于传统的日记(篇10)

中国传统文化泥塑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泥塑。泥塑又叫彩塑,是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泥塑以泥土为原料,是用手工捏成形的。大家知道都有哪里出现过泥塑吗?比如,陕西凤翔县、天津市、江苏省、河南省等。

现在我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很多关于泥塑的资料了,不过还有一个小秘密要告诉大家,就是天津的泥人张。泥人张始于清道光年间,是著名的张明山先生创作出来的。xx年春天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天津古文化街,我看见了泥人张。在泥人张的门口,我看见了超级大的和合二仙泥塑,然后我就进到店里一看,让我大吃一惊!里面各种各样的泥人都有,比如有京剧脸谱、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等人物。他们都非常的逼真,我可以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就是栩栩如生。

我非常喜欢捏彩泥,我会捏京剧人物、小公主苏菲亚、小熊、大白,还有书包、眼镜等日用品。我们学校现在每周都上陶泥课,我觉得,捏彩泥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我们要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关于传统的日记(篇11)

山西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地方,其中有很多民风民俗,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山西十分闻名的剪纸艺术。

在民间剪纸产生在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凭黄河水、黄土养育的山西人民具有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他们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邱剪纸凝重而艳丽,酣畅淋漓。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生活习俗是促进剪纸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又形成了丰富的剪纸和不同的剪纸样式。

剪纸在节日也有各种各样的比如说:元宵节,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彩。以影形而转动为之“走马灯”,刻镂的灯花为适应转动均是侧面侧身,灯花的功能是美化灯,这就要求剪出的花样必须契合透光照明,为此,灯花的线条比较纤细,黑白对比不太明显,块面相间比较均匀。

作为具有实用与审美功能的民间剪纸艺术,是人们生活中最廉价的装饰品,也是最能体现主人意愿的精神产品。

关于传统的日记(篇12)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我高兴不已,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我们能吃到美味的粽子,不过我最期待的是包粽子。奶奶把材料都准备好了,我和妈妈都跃跃欲试。

我学着奶奶认认真真地包起来。我先将2片粽叶交叉成“十”字,再将“十“字的4个端点到中间那一点的四段竖起来,又将一勺米放在中间,接着把粽叶包成菱形,再用一根绳子围着粽子绕,把它“绑起来”。大功告成了!可不一会儿米就从粽叶的缝隙里逃了出来,我又试了四次,也没有成功,第六次的.时候,奶奶手把手地教我,我终于成功了,兴奋得手舞足蹈。接着我又包了圆形和正方形的粽子。我小心翼翼地把他们放进蒸笼里。

过了半小时后我听到奶奶大喊了一声:“吃粽子啦!”我便一个箭步跑去,一眼认出我包的正方形粽子,打开粽叶,出现在我眼前的是“白玉”做的魔方,糯米的醇香伴着粽叶的清香扑来,咬上一口,甜甜的,香香的,软软的,入口即化,真美味!

我又从蒸笼里拿出了一个尖粽子递给奶奶说:“奶奶您幸苦了!”奶奶接过粽子,笑了,我心里美滋滋的。

这怎能不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浓情端午节呢?有香甜的粽子,有浓浓的亲情,我怎么不喜欢它呢?

关于传统的日记(篇13)

介绍一种传统文化:碗碗腔

11月21日的上午,我们8、9组的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来到碗碗腔演出的目的地,就在中央楼那里的楼东大队剧场。

首先我们对高大的舞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站到大台的中央时,同学们各个手舞足蹈,妈妈及时给我们捕捉镜头合影一张。这时,妈妈叫我们去演员们的化妆间参观,一进门,漂亮的服装、精致的头饰,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只见演员们在那里浓妆艳抹,很是漂亮,我们耐心等待,迫不及待地跟它们合影留念。不一会儿,碗碗腔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后台传出了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我们急忙跑过去听,只听那声音越来越响,震耳欲聋。开始表演了,我们目不转睛的看着,竖起耳朵听着,虽然我们听不懂,但我仍然被演员们风趣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所吸引。活动结束了,妈妈说我们该去下一站的碗碗腔的排练场参观了,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飞奔进去,令我目目瞪口呆的是,这里摆放的居然都是古老的乐器和兵器。乐器有:小提琴、大提琴、竖笛。兵器有:手枪、剑、还有手雷还有很多知名演员的合影,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这些乐器和兵器的来历。

时间不早了,我们的任务完成了,只好依依不舍地回家了。通过这次的活动,我对碗碗腔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关于传统的日记(篇14)

因几句口角,陕西张智伟、郭亮和王云璋3位花季少年便对女乞丐李文兰施以长时间的暴打;而当受害者拖着受伤的身体寻求帮助时,人们表现出了惊人的麻木:卫生院值班医生眼见其浑身是伤,却不采取任何诊治措施;派出所接到报警后三个小时才派了名司机去处理,村支书非但不采取救治措施,反与派出所商量如何将李送出辖区之外……于是,一条有望得救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新华社8月5日报道)……

很显然,张智伟等人的残暴是令人发指的。即便面对“孩子”这样一个无比广阔的群体,张智伟等人仅仅是极端的个例,但人们还是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如今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或许一切都缘于偶然,我们甚至可以进行这样的设想:如果“孩子们”没有喝酒,他们就不会酒后“闹事”了,如果“孩子们”后来没有找到李文兰,也就不会再发生“乞丐之死”了……

但偶然之外的必然是当我们的孩子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将自己摆放在高位将旁人视为卑微的时候,他们也就丧失了对生命最起码的敬畏之心,于是旁人的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也就随之贬化。我不知道,当孩子们用菜籽杆插进李文兰的下身的时候,在他们眼中,作为乞丐的李文兰是否仅仅是一只蚂蚁——在很多的孩子的游戏中,屠戮蚂蚁的方式往往是用最小的一个手指头掐死它,或者是抬高脚,然后狠命下跺。

关于传统的日记(篇15)

20xx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小雨

开心的冬至

今天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伤耳朵没人管”。大家都应该知道冬至的来历吧,那是医圣张仲景为了救助受难的人们,发明的“祛寒娇耳汤”,后来演变成的一道美食,也叫饺子、扁食。

我是最爱吃饺子了,受雾霾天气影响,学校放假两天,我就帮奶奶、妈妈一起包饺子。奶奶做好了饺子馅,妈妈和好了面,我就挽起袖子等着开工了。今天我的任务就是擀饺子皮,别看我人小,干起活来一点也不马虎呢!妈妈帮我把面做成一个个小小的面团,让我拿着擀面杖顺着一个方向转圈,把小面团推开。刚开始我没掌握方法,用力太猛,推开后的面团直接粘到了擀面杖上,妈妈赶紧抓了点面粉,让我不要太用力,我轻轻一推,没想到就推开了,我把面团擀成圆圆的面片,妈妈和奶奶就开始包饺子了。

这是我第一次动手擀皮,看着乖乖的小面团到我这里,都像狗皮膏药似的紧紧地粘住擀面杖,我照着妈妈说的方法,轻一点,用点干面粉,熟能生巧,真没想到,一会儿功夫我就擀出这么多饺子皮了。奶奶和妈妈都夸我学的快,说以后吃饺子多了一个擀皮的。我告诉妈妈,下次我还要学包饺子呢!奶奶和妈妈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不一会儿,我们的饺子就好了,吃着自己动手做的饺子,味道美,心里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