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

王阳明名言。

“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接下来我们为大家整理的是《王阳明名言》请仔细观看。名言警句是我们走出困境的支撑和鼓励,名人格言承载了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财富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为了帮助你这里有一些建议可供参考!

1、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2、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

3、戒慎恐惧即是独自思诚,独知、自知、真实自省,近勿自欺而观自在。而能使人真正戒慎恐惧的,非良知莫属。戒慎恐惧语出《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4、王阳明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对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王阳明强调了每个人的自我教育责任,他认为教育不仅来自于学校,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学习。

6、良知只是一,随良知自然发挥流动呈现处,完备充足,无来无去,不须向外假借。而良知自然发挥流动呈现处,却有轻重厚薄的区别,丝毫不能增加,也丝毫不能减少,这就是所谓天然自有的中。良知的妙用无形无体,无穷无尽,其道广大,即使天地无边无际也装载不了它,其道精微,天下任何东西都破解不了它。

7、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8、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

9、是非这两字是个大原则,其具体精妙绝伦处就取决于每个具体的人了。

10、人生最大的毛病就是一傲字。做儿子的如果傲则必不孝,做臣子的如果傲则必不忠,做父亲的如果傲则必不慈,做朋友的如果傲则必不信。

11、有人问:乐是心的本体,但在遇到双亲去世而悲伤痛哭时,这个乐还在吗?先生说:必须是大哭一场才能恢复乐的本体,不哭就不能回到乐。虽然在大哭,但内心得到安慰就是乐。心的本体未尝有变化。

12、王阳明指出,心性即为良知,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13、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

14、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若说得太过了,亦非修辞立诚矣。

15、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16、问君为什么日期盼?烦恼场错用功。莫道圣门没有公式,良心二字参与。-王阳明

17、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18、真阴之精就是真阳之气的母体;真阳之气就是真阴之精的父体。阴的根源是阳,阳的根源是阴,阴阳是一个统一体,并非是两个东西。

19、有人问:善恶完全与事物是无关的吗?先生说:善恶只在你心中。无私欲私念自然就是遵循天理,就是善。动气皆因有私欲私念,就是恶。有人问:那么事物本身是无善恶的吗?先生说:心是这样,事物也是这样。

20、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

21、空想、妄想有什么用呢?只要不忘记栽培的功夫,还怕没有枝、叶、花、果实?

22、天地间万事万物也如花草,哪里有善恶的区分?赏花时,就以花为善,以草为恶。想用草时,反过来以草为善。

23、王阳明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包容和尊重,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

24、往往那种一味求静的人和情况,看似收敛,实属放纵、沉溺。

2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然凡夫俗子,都可以是圣贤。-王阳明

26、看、听、想、做等与理都是合为一体的,而未尝有什么看、听、想、做,这就是动而未尝动,即程颐先生所说的动亦定、静亦定,意思是本体和运用同出一源。

27、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

28、有人问:好色、好利、好名等心,肯定是私欲,但那些闲思杂虑怎么也叫私欲呢?先生说:任何闲思杂虑都是从好色、好利、好名这些根上缘起的,从根源上找就能看清各种私欲的本质。

29、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30、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语出《河南程氏文集》,大意为君子做学问,心胸宽阔、公正无私,所以有任何事情发生自然能顺其自然而胜出。用智自私也语出《河南程氏文集》:大率患在于自私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

31、王阳明认为人人皆知善恶,只是有的人无法正确地去行动,他提倡人们要以善行来实践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32、快乐是心的本体,虽然与七情六欲的快乐不同,但也不外于七情六欲的快乐。

33、王阳明倡导心灵的平静与宁静,他认为只有在内心淡定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面对外界的变化和挑战。

34、以语言诽谤人,这种诽谤是浮浅的:如果自己不能亲身实践、身体力行,而只是从耳朵里进从口里出,整天絮絮叨叨,这是用行动诽谤自己,这样的诽谤才是深重的。

35、反身而诚语出《孟子》。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功夫亦未尝知也。

36、本心之外没有事物,例如,我心中产生孝敬父母亲人的念头,那么,孝敬父母亲人就是事物。

37、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

38、有人问:良知原本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之和的,怎么会有过和不足的情况呢?先生说:知道了过和不足之处,就是中正平和。

39、日:何者为天理?先生日: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40、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41、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戒谨恐惧即是念,何分动静?

42、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43、去得人欲甚难,故识天理甚难,故认为人生只有一事去私欲,存天理,或致良知格物诚意正心集义必有事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均为一事。

44、日: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日: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45、做功夫只求每天减少点什么,不求每天增加点什么。减少一分私欲,就是恢复一分天理。这本来多么轻快洒脱,多么简单易行!

46、天理只是个一。就天理的凝聚而言就是性,就天理凝聚的主宰而言就是心,就天理主宰的发挥而言就是意,就天理发挥的光明觉悟而言就是知,就天理的光明觉悟的感应而言就是物。所以就物而言就是格,就知而言就是致,就意而言就是诚,就心而言就是正。正就是正此心,诚就是诚此意,致就是致此知,格就是格此物,都是要穷尽天理以充拓本性。

47、本性没有不善的,所以知没有不良的。良知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廓然大公寂然不动的本体,人人都具有。但是,人人本都具有的良知往往不能避免被物欲等私欲遮蔽,使其良知不能显现、不能被发现,所以必须学习以清除蒙蔽良知的众多私欲。

48、学者不能没有琴瑟和书籍,有了这些正当的事情,此心就不会放纵和遗失。业以居之语出《周易》: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49、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50、大体上《中庸》讲的就是诚身,诚身到极致就是至诚;《大学》讲的就是诚意,诚意到极致就是至善。心之体,性也;性之原,天也。能尽其心,是能尽其性矣。《中庸》云: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51、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52、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

53、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54、心印语出佛教禅宗,谓不用语言文字,直接以心相印证,以期顿悟。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55、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

56、王阳明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思考的主体,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来行动,而不是盲从他人的意见。

57、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

58、最高的善是心的本体。本体上稍有过分就是恶。不是有一个善,又有一个恶来与之来相对。善恶只是一个东西。

59、王阳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认为只有放下自我欲望,顺应天理,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意义。

60、良心,孟子所谓‘每个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也是。是所谓的良知,是非之心,不用担心,不用学习。-王阳明

61、最简单、最广大的是复杂的极致,只在吾心,只为吾心。

62、你如果用厌弃外物的心去求静,反会养成一个骄傲懒惰的习气。你如果不厌弃外物,那么去静处存养,倒也是好的。

63、体会到的与听来的不同。我当初给你讲时,知道你不明白,没有体会到什么。只有进入体会,深入体会,每天才会有不同的认识,才会知道这是没有穷尽的。

64、有人说:先生已把致知的宗旨要义阐述到极致,看来在此想再进一步是不可能了。先生说:怎么能轻易这样说。再用半年功夫看看怎样?再用一年功夫看看怎样?用功越久,越感觉不同。这难以用语言表达。

65、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

66、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67、人要有为自己的心,才能克服自己的私欲,能克服自己的私欲,才能成全和成就自己。

68、天理是固定不动的,动就是私欲。

69、日: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日:何以见之?对日: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日: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

70、王阳明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71、良知自然分辨善恶,哪还省什么善恶可想?

7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盘针,万化的根源总是在心里。但是笑过去颠倒过来,枝叶外寻。-王阳明

GZ85.cOm延伸阅读

王阳明名言合集


“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避免心中迷惘和浑沌不清,就像眼睛需要摆脱灰尘一样。春名人格言可以为我们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指引,有些良言虽逆耳却是有益的。名人的名言就像一盏指路明灯,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危机。你心中最深刻的名人格言是什么?今天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你准备了一篇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希望给你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王阳明名言(1--20条)

1、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2、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

3、这四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表述,关系阳明思想的终极关怀和基本宗旨。阳明哲学以“心学”而在中国哲学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心学”弥补了中国传统哲学只研究客观世界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一空白,对后世中国人文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4、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5、王阳明: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6、战争总是血腥而残酷的,而士兵,更不用说身居高位的将军,容易被冲昏头脑。东晋左朝大将司马刘,参战前非常害怕,吃烤肉时找不到嘴,战死沙场。

7、书的崇高价值,口口相传的“成功秘诀”可能并不适合每个人的实际需要。

8、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说理愈难。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

9、没有声音,没有气味,这是天地的基础。放弃自己无尽的占有,沿门带着一碗贫穷的孩子。

10、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11、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不用思考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能具有,这就是良知。

12、知行合一格物只知以及。对理学的总结和反思。

13、花静馥常閟,溜暗光亦浮。平生泉石好,所遇成淹留。

14、阳明心学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它提倡人格独立,不盲从权威,人人都可成王成圣。悍然独往却随机转化,变而通之又岿然不动。心有主,我制外;心无主,外制我。心为本体,万物在我。

15、致中和谨独语出《中庸》,谨独即慎独,大意为一个人独处时也要真正诚实地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行为还是思想都要符合天德。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16、事实上,曾国藩在思想的影响和事业的建立上都略逊于偶像王阳明——王阳明

17、以记事而言就是史,以求道(天理)而言就是经。事是天理的表现,天理是事的本源。

18、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大学问》

19、人如果厘清自己生命的意义,把全部的意念都放在实践生命意义的斗志里,那种酣畅纯粹的美,就是心学。

20、不要笑得远远的,何必劳烦虎溪。

王阳明名言(21--40条)

21、读一读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体会一下他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措辞就能明白,一个有才华的人,想要得到大人物的赏识,甚至是接见,都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22、只有去私欲存天理,才是唯一功夫,其他都不是功夫。

23、良知明白了,你就会明白,随便你在静中体悟也好,在事情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是不分动静的。

2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5、诗句出自《西园》。王阳明把他这座园子叫做西园,充分表现了对它的钟爱。他这时在龙场的景况已大为改观。

26、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27、“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名言格言·王陽明

28、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

29、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语出《尚书》,意为懂得道理不难,难的是去实践它。《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30、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才产生了所谓的理。天理也是人心的认知产生的,属于主观意识的产物。人欲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天理是给自己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活动衍生的行为作出的规定,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本生同源的。

31、“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名言格言·王陽明备而祸全。”——名言格言·王陽明

32、格物是致知的功夫,明白致知自然就明白格物了。如果不明白什么是格物,那么就说明对什么是致知的功夫也是不明白的。

33、思想不会移动,它随机移动。

34、人是天地的心,天地万物与人同为一体。

35、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守仁

36、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悌,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

37、在那个有月光的夜晚,透过朦胧的纸窗,我仿佛看见了杨明和徐艾在无拘无束地长谈,抛开了一切俗欲,时而激烈地辩论,时而嬉笑。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来回穿梭,八个极端似乎已经冻结在此时此地,在世间之间,只有自己两位大师的对话声音,讨论着世间最简单、最纯粹的真理,不知东方。

38、上达语出《论语》: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大意指参悟天理、道。下学语出《论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朱熹注解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言其仅自修,循序渐进耳。无以甚异于人而致其知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

39、问:近来用功,亦颇觉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牢宰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先生日: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9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矣。今便要责效,却是助长,不成功夫。

40、王阳明:光不仅在烛上。

王阳明名言(41--60条)

41、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42、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43、持刀忌触手,睨视不敢挥。艾草须艾棘,勿为棘所欺。

44、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45、善念是知道的,是充满的;邪恶的念头是知道的,并且被消除。

46、在这片废土上,一眼望去,夜晚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甚至无望的世界不禁想问:还有光明的可能——王阳明

47、《大学》中的八条目,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源 ),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可归为明明德。《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使其中的亲民,也只不过是明德的事。明德是本心、本体的德性或天德,也就是仁。如果有一物失所,就是一个人的仁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其仁尚有不尽处。

48、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49、多少个不眠之夜,当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时,他的脑袋里总是充满疑问。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生弹指一瞬间,譬如朝露,生若蜉蝣,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每当这个时候,死亡的恐惧总是会涌上他的心头,使他不敢继续想下去。

50、动静只是一个。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只是存天理,即是如今应事接物的心:如今应事接物的心,亦是循此天理,便是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心。故动静只是一个,分别不得。

51、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习惯了自我欺骗,从政府到人民。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52、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

53、庐山显示南斗旁的屏幕九折云锦。

54、良知是天理光明灵觉和精微至极所在,良知就是天理,思考是良知的自然流行、发挥与运用。

55、分席夜堂坐,绛蜡清樽浮;鸣琴复散帙,壶矢交觥筹。

56、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也。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

57、阳光香炉紫烟,挂瀑布前。

58、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

59、只怕自己内心这面镜子的不明,不怕它照不见所遇见的任何事物。即只需关照自己内心这面镜子是否足够明亮,不要担心内心这面镜子不能穷尽所有事物发展的变化与规律。

60、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王阳明名言(61--80条)

61、王阳明: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62、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着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

63、初学时必须要想反省、体察、克治私欲,这就是思诚,只想着一个天理,等到心中的天理纯净而圆满,就是无思无虑的境界了。何思何虑语出《周易》: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64、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65、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66、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王阳明

67、政治可以是犯罪的,但永远不会错。江滨眼看武甫就要犯大错了,慌忙假装喝醉,把武甫摔倒在地,咬着他的耳朵,低声说:“书虫,我要输了!”

68、真知即所以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69、过时而赏与无赏同,后事而罚与不罚同。

70、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71、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尝有所睹闻思为,即是动而未尝动也。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

72、《大学》所指出的厚薄,实际上就是良知自然体现出来的条理,不能逾越,这就是义:遵循这个条理,就是礼;懂得这个条理,就是智;始终坚持这个条理,就是信。

73、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次。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亦何用?

74、天下没有成功的东西种下的树一定会培植根须,美德的种子一定会滋润自己的心灵。

75、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76、能让天地万物和谐、各安其位、按本性生长,就是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一步步培养而成的。位天地、育万物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语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7、诗的题目叫“诸生夜坐”。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学生们到来,给王阳的生活带来了轻快和喜悦。

78、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名言汇总130句


“文字思索亦无害,但若常记于心,则会被文字所累,心中会有一负担。这是不可取的。”这句话告诫我们,阅读和思考是好事,但不要过度执着于文字,要学会善于思考,以实际行动来达成目标。而名人格言,能够为我们开拓视野,启迪思想,激励我们勇往直前。对于我个人而言,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名人格言便是毛泽东主席的名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句话说出了人际关系中最为真实的一面,提醒我们要珍惜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同时也要懂得适时放下,远离恶意与争斗。

王阳明名言(篇1)

1、与朋友交往,一定要真诚谦虚才有收获,攀比争上就只会有损失。

2、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功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3、此道无穷尽,疑难问题问得越多,精妙之处就显现得越多。

4、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5、或日: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先生日: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6、庐山显示南斗旁的屏幕九折云锦。

7、人根据自身特长做出成就,才是人能做到的。

8、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9、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着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

10、既然万事万物之理不存在于心外,而动不动一定要说穷尽天下之理,这大概是因为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情不自禁向外寻求天下事物的道理,以弥补增加心中的良知吧。

11、丝绸染色无白,白色鬓角无重黑,灵气。

12、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13、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有保质期。只有不断修复和创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行。改革肯定会伤害既得利益集团,会有波折和动荡,但毫无疑问,如果你不改变,你会死。-王阳明

14、“平生泉石好”,王阳明一生喜爱山水,他的诗作中写到的类似的句子还多。当然,寄情山水也要有其性格倾向的基础,这首诗正表现了他那种“所遇成淹留”的一贯爱好。

15、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16、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17、人必须在实践中、具体事情上磨炼才会有根本的长进。如果只一味好静,遇到事情就会乱,那样就不会有本质的进步。

18、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9、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王阳明名言(篇2)

20、王阳明的名言就是天人合一,凡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应有的道理和规律,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产物,天地之间人为贵,人要用自己的智慧服务于天地,而不是破坏和滥用,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惜物命,保护自然资源,节源减流,成为文明人

21、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22、功夫不由人急心,认得良知头脑是当,去朴实用功,自会透彻。到此便是内外两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23、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24、《中庸》里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即是良知,无状无态,无前后,无内外,所以勉强只能说为浑然一体。

25、俯仰天地之间,触目俱浩。瓢有余乐,这意味着良匪矫正。幽哉阳明麓,能忘我老。-王阳明

26、多少个不眠之夜,当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时,他的脑袋里总是充满疑问。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生弹指一瞬间,譬如朝露,生若蜉蝣,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每当这个时候,死亡的恐惧总是会涌上他的心头,使他不敢继续想下去。

27、饿了吃累了睡,只有这样修行才更神秘。他说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但他从外面发现了神仙。

28、战争总是血腥而残酷的,而士兵,更不用说身居高位的将军,容易被冲昏头脑。东晋左朝大将司马刘,参战前非常害怕,吃烤肉时找不到嘴,战死沙场。

29、文官怕纸上谈兵,懂兵法却不懂实战,导致袁崇焕的悲剧。事实上,在兵部众多官员中,长期以来最重要的是说话的人。-王阳明

30、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

31、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 《大学问》

32、只有去私欲存天理,才是唯一功夫,其他都不是功夫。

33、过时而赏与无赏同,后事而罚与不罚同。

34、不识私欲,便不识天理。识得私欲,去掉私欲,天理自现。功夫只有一个,念念去私欲存天理,无须外求。

35、无私心杂念阻隔,良知自然流行发用,就是从恻隐之心扩充之,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6、“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名言格言·王陽明

37、王阳明: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38、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功夫。

王阳明名言(篇3)

39、王阳明: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40、选自《艾草次胡少参韵》。这句诗是王阳明对胡少参说的,是对他的劝告,想来他们是一同议论到眼前的某些丑恶现象,可能胡少参对之更多的是憎恶,王阳明则劝他要敢于与之斗争。

41、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42、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43、生命的无意义,迫使人去创造自己的意义。不管黑暗多么广阔无边,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光明。

44、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才产生了所谓的理。天理也是人心的认知产生的,属于主观意识的产物。人欲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天理是给自己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活动衍生的行为作出的规定,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本生同源的。

45、天理不偏不倚谓之中,所谓不偏不倚,就是如明镜,通体晶莹,不染一丝灰尘。

46、事实上,曾国藩在思想的影响和事业的建立上都略逊于偶像王阳明——王阳明

47、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日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48、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王阳明

49、白天和黑夜覆盖着太阳和月亮,冬天和夏天覆盖着霜和雪。

50、这首诗实际上写的也是山途,那白云也就是山途中的自云

51、讲致知格物,天天如此,讲一二十年还都是如此。听讲后去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用功,就会觉得听讲一次长进一次。否则就像一场闲说话,听了又有什么用呢?

52、长江有一千英里长,有大片的烟云和水。

53、政治可以是犯罪的,但永远不会错。江滨眼看武甫就要犯大错了,慌忙假装喝醉,把武甫摔倒在地,咬着他的耳朵,低声说:“书虫,我要输了!”

54、不要笑得远远的,何必劳烦虎溪。

55、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56、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

57、读一读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体会一下他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措辞就能明白,一个有才华的人,想要得到大人物的赏识,甚至是接见,都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王阳明名言(篇4)

58、山石犹有理,山木犹有枝。人生非木石,别久宁无思!

59、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60、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61、在这片废土上,一眼望去,夜晚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甚至无望的世界不禁想问:还有光明的可能——王阳明

62、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63、格物必须包括致知、诚意、正心,这样格物的功夫才完整、严密。

64、史书的目的是明辨是非善恶、总结经验教训的。

65、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66、王阳明: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67、先去修养自己的性情,穷尽自己(人)的本性,然后才能穷尽事物的道理。

68、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69、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70、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71、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72、无善无恶心体,有善恶之动,知善知恶是良心,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

73、思想不会移动,它随机移动。

74、善念是知道的,是充满的;邪恶的念头是知道的,并且被消除。

75、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导,安定下来的基础,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之间的一切,普通的伦理,言行,成败,荣辱,都不在我心里。-王阳明

76、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

王阳明名言(篇5)

77、天理没有内外,性没有内外,所以学也没有内外。讲习讨论未尝不是内;反观内省未尝就遗弃了外。

78、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79、书是你的朋友。他们很忠诚,虽然他们没有激情。

80、关键是必须在心体上下功夫,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地方,都要反过来在自己心体上不断反复深入体会,就会明白。

81、书的崇高价值,口口相传的“成功秘诀”可能并不适合每个人的实际需要。

82、真知即所以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83、正是在孔庙附近,阳明的学说变得如此受欢迎,以至于秦淮河上的妓女在完成她们的工作后,可以跟她们的顾客谈论“朱鹭的异同”然而,酒见千知己却少之又少,在这个平庸的时代,人们都是以谈怪论来吸引注意力,外在的信息不辨真伪,而是以求怪为乐,谁能真正理解阳明的心呢。

84、或问异端。先生日: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85、我的心有自己的明月,永远团圆。山川大地都有清辉,何必中秋!

86、方园不盈亩,蔬卉颇成列。分溪免瓮灌,补篱防豕蹢

87、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

88、王阳明: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89、王阳明:光不仅在烛上。

90、努力学习,就像种树。它的根和芽还没有干。它有茎,但没有枝。树枝和树叶。叶和花坚实。当根第一次种植时,它被耕种和灌溉。别担心。不要做一片树叶。不要想花。不要做决定。猜测的意义是什么?但不要忘记修养的功德,怕。没有树枝,树叶和花朵。

91、人如果厘清自己生命的意义,把全部的意念都放在实践生命意义的斗志里,那种酣畅纯粹的美,就是心学。

92、最初为宋代陆九渊提出,后为王阳明学说的核心命题。天下之理,原皆在吾心,皆为吾心。

93、“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名言格言·王陽明备而祸全。”——名言格言·王陽明

94、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语出《尚书》,意为懂得道理不难,难的是去实践它。《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95、惊湍怒涌喷石窦,流沫下泻翻云湖。

王阳明名言(篇6)

96、先说:只是为了休息,不用克己。这样,临事就要倾倒。人需要在事情上磨,才能站起来,才能静下心来,动起心来。-王阳明

97、良知明白了,你就会明白,随便你在静中体悟也好,在事情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是不分动静的。

98、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99、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100、在那个有月光的夜晚,透过朦胧的纸窗,我仿佛看见了杨明和徐艾在无拘无束地长谈,抛开了一切俗欲,时而激烈地辩论,时而嬉笑。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来回穿梭,八个极端似乎已经冻结在此时此地,在世间之间,只有自己两位大师的对话声音,讨论着世间最简单、最纯粹的真理,不知东方。

101、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102、诗的题目叫“诸生夜坐”。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学生们到来,给王阳的生活带来了轻快和喜悦。

103、白云冉冉出晴峰,客路无心处处逢。已逐肩舆度青壁,还随孤鹤下苍松。

104、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105、阳光香炉紫烟,挂瀑布前。

106、“比良心更无知,比知识更无知。

107、真正的认知是能够实践的,不能实践就不能叫认知。

108、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尝有所睹闻思为,即是动而未尝动也。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

109、阴阳是同一种气,气的一缩一伸而为阴阳;动静是同一个理,理的一隐一显而为动静。

110、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11、在一时一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

112、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

113、长江一直停滞不前,万里终将回归。

114、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则未可也。

王阳明名言(篇7)

115、语言表达混乱无序、没有条理,也足以说明其没有存养本心。

116、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117、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名言格言·王陽明

118、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悌,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

119、山木是比兴,引出思乡。诗中写的并不是山石,只是截取开头两字作题目,它其实是一首抒发思乡的感伤诗。

120、王阳明: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121、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守仁

122、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123、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124、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大学问》

125、良知是天理光明灵觉和精微至极所在,良知就是天理,思考是良知的自然流行、发挥与运用。

126、如果意志是屈从的,无论程度如何,它都会有所帮助。

127、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28、今天的人把知识和实践分为两件事来做,认为必须先知道,然后才能做到。现在我去学习讨论做的时间,直到知道真的,然后去做工作的时间。所以我一辈子都做不到,所以我一辈子都不知道。这不是一种小痛苦,它已经不是一天了。今天说知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对疾病的药物,而不是一种空虚的捏造。知识和实践的本体就是这样的。今天,如果你知道这个目的,即使是两个,也不如说,也只是一个。如果不是目的,就说一个,也有什么帮助?只是八卦。

129、与朋友商量,一定要虚心,虚心。

130、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王阳明名言推荐44句


“真诚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 - 歌德

“诚实是一种价值的本质,没有诚实,就没有真正的成功。” - 林肯

“诚信是一个人最有力的武器。” - 卡内基

“诚实是让人保持年轻的唯一方式。” - 柏拉图

“诚实是成功的根基。” - 本杰明·富兰克林

“诚实是生活的基石,没有它,一切都是虚伪的。” - 杜斯妥也夫斯基

“诚信是金钱无法买到的财富。” - 亚伯拉罕·林肯

“诚实是人生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 爱因斯坦

“诚信是维护人类尊严的基石。” - 马丁·路德·金

“诚实是个人和事业成功的关键。” - 奥普拉·温弗瑞

王阳明名言(篇1)

1、王阳明:光不仅在烛上。

2、王阳明: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3、所谓格物致知,就是把我们内心真正的良知施于万事万物上。

4、与朋友商量,一定要虚心,虚心。

5、与朋友交往,一定要真诚谦虚才有收获,攀比争上就只会有损失。

6、不要忘记不要帮助一切—王阳明

7、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王阳明

8、最初为宋代陆九渊提出,后为王阳明学说的核心命题。天下之理,原皆在吾心,皆为吾心。

9、一串串铃声,潺潺的旋律,流水声和洞里的呻吟声混在一起,或低或静,带着一点忧伤。是小姐吗?在这片炎热的黄土地上,神话遗迹已经湮灭。女娲离开了她的孩子,只有五帝还想离开他们的灵魂。在这片没有上帝的土地上,祈祷早已是郁郁寡欢。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努力争取超越命运的幸福。

10、恢宏广大公正才是心的本体。体悟到了这种恢宏广大公正,就知道未发之中了。

11、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不用思考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能具有,这就是良知。

12、王阳明: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13、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14、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

15、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

16、云遮月不清,谁臂长江一洗放青天。

17、王阳明: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18、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9、惊湍怒涌喷石窦,流沫下泻翻云湖。

20、风险怡远不是停滞在胸口,为什么不同的浮云划过空间?夜静海涛三万里,月飞锡下风。

21、努力学习,就像种树。它的根和芽还没有干。它有茎,但没有枝。树枝和树叶。叶和花坚实。当根第一次种植时,它被耕种和灌溉。别担心。不要做一片树叶。不要想花。不要做决定。猜测的意义是什么?但不要忘记修养的功德,怕。没有树枝,树叶和花朵。

22、悔改是治病的良药,但最好是治病。

王阳明名言(篇2)

23、《中庸》里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即是良知,无状无态,无前后,无内外,所以勉强只能说为浑然一体。

24、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25、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导,安定下来的基础,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之间的一切,普通的伦理,言行,成败,荣辱,都不在我心里。-王阳明

26、诚是心的本体,追求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功夫。

27、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28、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29、知行合一就是告诉你:不要因为走了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30、事实上,曾国藩在思想的影响和事业的建立上都略逊于偶像王阳明——王阳明

31、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32、长江有一千英里长,有大片的烟云和水。

3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34、今天,古长白练飞,断青山。

35、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36、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37、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38、花静馥常閟,溜暗光亦浮。平生泉石好,所遇成淹留。

39、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尝有所睹闻思为,即是动而未尝动也。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

40、丝绸染色无白,白色鬓角无重黑,灵气。

41、王阳明: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42、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汝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43、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守仁

44、天理不偏不倚谓之中,所谓不偏不倚,就是如明镜,通体晶莹,不染一丝灰尘。

王阳明心学名言集合68句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守仁《传习录》。在很多时候大家应该都接触过名人格言吧,名人格言能够激发自己都学习的兴趣,有哪些让你一眼惊艳的名人格言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工作总结之家编辑特地编辑了“王阳明心学名言”, 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王阳明心学名言(1--23条)

1、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

2、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3、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王守仁

4、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5、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王阳明

6、“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名言格言·王陽明

7、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8、对比心学和理学,心学的方向由心指向物,心驭万物,自尊无畏,使人始终对外部世界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理学由物指向心,填鸭灌输,使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黑白不分,丧失对社会家庭乃至自身的责任感,胆小怕事碌碌无为。

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0、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11、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12、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13、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14、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王阳明

15、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6、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17、“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守仁《传习录》

18、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

19、曾经,我羡慕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爱情,迷恋贾宝玉和林黛玉桃花树下读西厢的意境,然而现在我明白了,男人之间那种抛却一切私心杂念,心灵契合,相互欣赏,相互提携,并肩共进的友情更显弥足珍贵,更值得激赏。

20、“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1、当像狗一样活着都成为一种奢望时,反抗便是唯一的出路。或许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反抗意识并不那么强烈,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任何一种选择都要强于继续忍受剥削,更何况来人的说辞那么具有诱惑力和煽动性,不走何为?

2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王阳明

23、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王阳明心学名言(24--46条)

24、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25、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王阳明《双峰》

26、官场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

27、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王阳明

28、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29、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30、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31、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王守仁

32、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33、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王阳明《传习录》

34、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王守仁

35、周敦颐说,太极就是2.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36、人生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池仲容,不是我要杀你,而是你不愿善终,自取灭亡,以至天要杀你,你认命吧。

37、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38、战场之上,求死者生。

39、世上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绝望的死水。

40、弱者制造麻烦、违法闹事,强者动用权力、专政镇压。在一轮又一轮的博弈中,别说法律,神也无法阻挡人们放大自己利益边界的热情,直到它遭遇更强大的阻力。

41、战争总是异常血腥和残酷,不要说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军也很容易惊慌失措。东晋成帝朝的左将军司马流,参战前就非常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时被杀身亡。

4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

43、“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44、圣人处此更有何通?——王阳明

45、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46、心即道 道即天 知心则知道 知天 ——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名言(47--69条)

47、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泛海》

48、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49、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 ——王阳明《王阳明》

50、民主政治是人民做出政治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付出代价的政治体制,但人民有时候是好逸恶劳、自私短视的。因此,没有与之匹配的文化土壤和规则意识,民主政治只能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51、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52、明廷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老百姓的观念很朴素:作为政府,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对了。狼兵的所作所为就是趁火打劫,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众纷纷投入山贼的怀抱,成为山贼的密探。

53、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54、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55、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王阳明

56、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王守仁

57、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58、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59、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60、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61、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62、历来的赌徒,下注的那一刻,脸上的表情无不是容光焕发,紧张兴奋的。曾几何时,这些山贼还未落草为寇,他们在田间辛勤劳作,所得仅能糊口,还要饱受大户的盘剥,官府的欺凌。一天,有人跑来告诉他们,放下那沉重的锄头吧,跟我上山,你就能摆脱这无尽的痛苦。

63、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透过昏黄的纸窗,我仿佛看见阳明和徐爱二人正在促膝长谈,没有名缰利锁,尽弃一切俗欲,时而激烈辩论,时而抚掌大笑。往来古今,四极八荒似乎都已凝滞在此时此地,寰宇之间,只有他师徒二人的交谈之声,讨论着世间最朴素、最纯粹的道理,不知东方之既白……

64、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65、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66、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67、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68、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