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汇编12篇)

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汇编12篇)。

那么您知道诗人有哪些有名的古诗词呢?中华文化璀璨夺目,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承载的古时候的人们的思想情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经过考虑栏目小编为你推荐了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坚持阅读这些句子你会感觉到一些收获!

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1)

韩愈《和李相公摄事南郊,览物兴怀,呈一二知旧》原文

灿灿辰角曙,亭亭寒露朝。川原共澄映,云日还浮飘。

上宰严祀事,清途振华镳。圆丘峻且坦,前对南山标。

村树黄复绿,中田稼何饶。顾瞻想岩谷,兴叹倦尘嚣。

惟彼颠瞑者,去公岂不辽。为仁朝自治,用静兵以销。

勿惮吐捉勤,可歌风雨调。圣贤相遇少,功德今宣昭。

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2)

韩愈《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全文赏析

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的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的时候(796—798),先教李翱学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后来逃难到徐州(799),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读古书,学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向他请教的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他在《重答李翊书》中说:“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的、有礼貌的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的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的问题。他回答许多青年的信,指示怎样做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的人格修养的表现,做人与作文应该是一致的。他进了国子监后,对待青年依然非常热情。

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的来信。他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的青年担忧。《师说》的最后一段,声明写作的由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他是有的放矢的。

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年龄(长少)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接着(第2段),他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论证这种“耻学于师”的风气实在是愚蠢而奇怪的。他说有一种人,即士大夫,对于儿子,则“择师而教之”;但对于自己,“则耻师焉”:这就是他们的不明。又有一种现象,广大的各行各业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师为耻;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非笑,问其理由,无非是年龄、地位云云,这又证明了他们的智慧反而在他们所瞧不起的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所崇拜的“圣人”没有一定的师,孔子的师有郯子、苌弘等,这些人都“不及孔子”。而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是他的师。因此,作者得到另一个重要的论点,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是说,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的存在,最后结论很简单,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这也还是前文所提出的论点,即能者为师。

由此可见,《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和他后来发展的“道统”思想矛盾的。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的稳定局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的反映。

因此,可以想象,这篇《师说》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作,不断地遭到当权者的排挤。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在监察御史的职位,第一次被当权的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阳山(今广东阳山),就是在作《师说》一年后。他这次被贬,原因可能很复杂,但照柳宗元所说,这篇《师说》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的顽固派所疾恶,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挤。然而韩愈在奖励后学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只是到了元和以后,声势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到了宋代,有人为韩愈辩解,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这是说,由于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的。又有人以为韩愈“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但充其量不过“以传道受业解惑为事,则世俗训导之师,口耳之学耳”(俞文豹《吹剑三录》),这是指韩愈把师的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可见这篇《师说》的解放精神是不容易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因此,它在当时的重大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3)

韩愈《重云李观疾赠之》原文

夭行失其度,阴气来干阳。重云闭白日,炎燠成寒凉。

小人但咨怨,君子惟忧伤。饮食为减少,身体岂宁康。

此志诚足贵,惧非职所当。藜羹尚如此,肉食安可尝。

穷冬百草死,幽桂乃芬芳。且况天地间,大运自有常。

劝君善饮食,鸾凤本高翔。

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4)

韩愈《归彭城》原文

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訏谟者谁子,无乃失所宜。

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

上天不虚应,祸福各有随。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

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上言陈尧舜,下言引龙夔。

言词多感激,文字少葳蕤。一读已自怪,再寻良自疑。

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缄封在骨髓,耿耿空自奇。

昨者到京城,屡陪高车驰。周行多俊异,议论无瑕疵。

见待颇异礼,未能去毛皮。到口不敢吐,徐徐俟其巇.

归来戎马间,惊顾似羁雌。连日或不语,终朝见相欺。

乘闲辄骑马,茫茫诣空陂。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

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5)

韩愈《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原文

秋潦淹辙迹,高居限参拜。 ——韩愈

耿耿蓄良思,遥遥仰嘉话。 ——孟郊

一晨长隔岁,百步远殊界。 ——韩愈

商听饶清耸,闷怀空抑噫。 ——孟郊

美君知道腴,逸步谢天械。 ——韩愈

吟馨铄纷杂,抱照莹疑怪。 ——孟郊

撞宏声不掉,输邈澜逾杀。 ——韩愈

檐泻碎江喧,街流浅溪迈。 ——孟郊

念初相遭逢,幸免因媒介。祛烦类决痈,惬兴剧爬疥。 ——韩愈

研文较幽玄,呼博骋雄快。今君轺方驰,伊我羽已铩。 ——韩愈

温存感深惠,琢切奉明诫。 ——韩愈

迨兹更凝情,暂阻若婴瘵。欲知相从尽,灵珀拾纤芥。 ——孟郊

欲知相益多,神药销宿惫。德符仙山岸,永立难欹坏。 ——孟郊

气涵秋天河,有朗无惊湃。 ——孟郊

祥凤遗蒿鷃,云韶掩夷靺。争名求鹄徒,腾口甚蝉喝。 ——韩愈

未来声已赫,始鼓敌前败。斗场再鸣先,遐路一飞届。 ——韩愈

东野继奇躅,修纶悬众犗。穿空细丘垤,照日陋菅蒯。 ——韩愈

小生何足道,积慎如触虿。愔愔抱所诺,翼翼自申戒。 ——孟郊

圣书空勘读,盗食敢求嘬。惟当骑款段,岂望觌珪玠. ——孟郊

弱操愧筠杉,微芳比萧z1.何以验高明,柔中有刚夬。 ——孟郊

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6)

韩愈《送杨少尹序》原文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

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古时候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因为年老,同一天辞掉职位离去。当时,朝廷中的公卿摆设宴席,在京都门外为他们饯行,车驾有数百辆之多;道路上旁观的,有很多人为之感叹并流下了眼泪,无不称赞他们贤明。汉代的史书既记载了他们的事迹,而后世擅长绘画的人,又画下了他们的形象,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前不久发生的事情。

国子监司业杨巨源,正以他善于写诗来教育学生,一旦到了七十岁,也禀白丞相离职回归他的故乡。世上常说古时的人和现今的人是不能并论的,而今杨巨源与疏氏二人,他们的思想难道有什么差异吗?

我攀附于公卿之末,恰逢生病不能出去送行。不知道杨少尹走的时候,都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车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道边的旁观者,也有为他的行为感叹,知道他是贤者的,还是没有呢?而史官能不能铺张渲染他的事迹,写成传记以做为疏氏二人的事迹的继续呢?不会冷落寂寞吧?我看到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而画还是不画,也就不必考虑了!

然而我听说扬侯的辞归,丞相中有敬重而怜惜他的,奏明皇上任命他为其故乡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断绝他的俸禄;又亲自写诗来慰勉他。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来应和。又不知道古时候疏氏二人的归乡,有这样的事吗?古人与今人相同还是不同,不得而知啊!

中古以后的士大夫,往往依靠官俸来养家,罢官之后就无归宿之处。杨侯刚成年,便在他的家乡被荐举,参加了《鹿鸣》宴而来到朝廷的。现在回到故乡,指着乡间的树说:“那些树是我的先人种的。”“那条溪流,那座山丘,是我小时候钓鱼、游戏的地方。”故乡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做为榜样。古人所谓“乡先生”,逝去之后能够在乡里社庙中享受祭祀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

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7)

韩愈《桃源图》原文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流水盘回山百转,

生绡数幅垂中堂。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文工画妙各臻极,

异境恍惚移于斯。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种桃处处惟开花。

川原近远蒸红霞。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大蛇中断丧前王,

群马南渡开新主。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争持酒食来相馈,

礼数不同樽俎异。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人间有累不可住,

依然离别难为情。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8)

韩愈《病鸱》原文

屋东恶水沟,有鸱堕鸣悲。青泥掩两翅,拍拍不得离。

君童叫相召,瓦砾争先之。计校生平事,杀却理亦宜。

夺攘不愧耻,饱满盘天嬉。晴日占光景,高风恣追随。

遂凌鸾凤群,肯顾鸿鹄卑。今者命运穷,遭逢巧丸儿。

中汝要害处,汝能不得施。于吾乃何有,不忍乘其危。

丐汝将死命,浴以清水池。朝餐辍鱼肉,暝宿防狐狸。

自知无以致,蒙德久犹疑。饱入深竹丛,饥来傍阶基。

亮无责报心,固以听所为。昨日有气力,飞跳弄藩篱。

今晨忽径去,曾不报我知。侥幸非汝福,天衢汝休窥。

京城事弹射,竖子不易欺。勿讳泥坑辱,泥坑乃良规。

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9)

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原文

昔寻李愿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是时新晴天井溢,

谁把长剑倚太行。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

东蹈燕川食旷野,有馈木蕨芽满筐。马头溪深不可厉,

借车载过水入箱。平沙绿浪榜方口,雁鸭飞起穿垂杨。

穷探极览颇恣横,物外日月本不忙。归来辛苦欲谁为,

坐令再往之计堕眇芒。闭门长安三日雪,推书扑笔歌慨慷。

旁无壮士遣属和,远忆卢老诗颠狂。开缄忽睹送归作,

字向纸上皆轩昂。又知李侯竟不顾,方冬独入崔嵬藏。

我今进退几时决,十年蠢蠢随朝行。家请官供不报答,

何异雀鼠偷太仓。行抽手版付丞相,不等弹劾还耕桑。

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10)

韩愈《短灯檠歌》原文

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黄帘绿幕朱户闭,

风露气入秋堂凉。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床。

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夜书细字缀语言,

两目眵昏头雪白。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

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吁嗟世事无不然,

墙角君看短檠弃。

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11)

韩愈《北极赠李观》原文

北极有羁羽,南溟有沈鳞。川源浩浩隔,影响两无因。

风云一朝会,变化成一身。谁言道里远,感激疾如神。

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哀歌西京市,乃与夫子亲。

所尚苟同趋,贤愚岂异伦。方为金石姿,万世无缁磷。

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韩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12)

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原文

崔君初来时,相识颇未惯。但闻赤县尉,不比博士慢。

赁屋得连墙,往来忻莫间。我时亦新居,触事苦难办。

蔬飧要同吃,破袄请来绽。谓言安堵后,贷借更何患。

不知孤遗多,举族仰薄宦。有时未朝餐,得米日已晏。

隔墙闻讙呼,众口极鹅雁。前计顿乖张,居然见真赝。

娇儿好眉眼,袴脚冻两骭.捧书随诸兄,累累两角丱.

冬惟茹寒齑,秋始识瓜瓣。问之不言饥,饫若厌刍豢。

才名三十年,久合居给谏。白头趋走里,闭口绝谤讪。

府公旧同袍,拔擢宰山涧。寄诗杂诙俳,有类说鹏鷃.

上言酒味酸,冬衣竟未擐。下言人吏稀,惟足彪与虥。

又言致猪鹿,此语乃善幻。三年国子师,肠肚习藜苋。

况住洛之涯,鲂鳟可罩汕。肯效屠门嚼,久嫌弋者篡。

谋拙日焦拳,活计似锄刬.男寒涩诗书,妻瘦剩腰襻。

为官不事职,厥罪在欺谩。行当自劾去,渔钓老葭薍.

岁穷寒气骄,冰雪滑磴栈。音问难屡通,何由觌清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