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读后感

革命之路读后感。

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小编终于精心打造出了今天的“革命之路读后感”。读后感,内容较为丰富,可以写自己读文章时,引起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受到的启发和心得,假期时间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其中的剧情让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撰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掌握作者的思想和意图。下面提供的信息可能对你的困境有所缓解!

革命之路读后感(篇1)

这也是梁永安老师推荐的,此前没有听过这本书。听了梁老师的推荐后,先看得电影,然后读的书。这本书,与我而言,相见恨晚……

看完《82年的金智英》,我一直有个问题,有着不错的经济情况,有着爱自己的老公,有着互相关心的家人,看起来应该很幸福的金智英怎么就抑郁了呢?难道就是因为性别问题,她和她老公有一样的工作机会,就会不同吗?

对这个问题,《革命之路》有了更好的答案。

故事梗概,抄一下百度(比较精简):“阿成是个上班族,四月在家养育一对儿女,兼做业余演员。天长日久,两人厌倦了这种无聊的生活,争吵不休。四月建议他们抛弃革命山庄的一切,迁往巴黎寻找激情与梦想。阿成知道后很是兴奋,但别人并不以为然。恰在此时,他得到难得的晋升机会,四月也再次怀孕。大好前途当前,弗兰克背叛了自己当初的想法,并设法要妻子留下。四月决定自己流掉这个孩子,最后大出血死亡。阿成痛失所爱。

首先,《革命之路》不是一个讲婚姻相处,或者是《非暴力沟通》的反面教材。阿成和四月的争吵,与其说是夫妻间的争吵,不如说是自己内心的争吵。或者说,是阿成自己和自己的争吵。

然后,《革命之路》的`主题或者说内核,或者说作者希望探讨或表达的东西,和《82年的金智英》(男女平权)不同,和《包法利夫人》(求而不得,被欲望吞噬)不同,和《面纱》(爱情的层次)不同。虽然,女主都是中产阶级,有着爱自己老公,看似幸福却抑郁的文艺又美丽的姑娘……但是,四月虽然是女主,但是她是男主理想的投影,也是男主的另一个人生选择,或者说另一个化身。故事的主线和方向,并不由她来推动。

最后,《革命之路》也不像村上春树的一些现实题材作品,将悲剧归结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就是写20世纪50年代,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经济复苏中的年轻人的迷茫。

《革命之路》在讲什么?我觉得是在讲,自己向内探求自己的内心,你到底是谁?你追求什么?

《革命之路》的主线是男主阿成。

20岁的阿成,太年轻,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希望过与众不同的人生。但是,他无法描述这个与众不同是什么,所以他高度概括为“一流的女人“,”巴黎“……

20岁的阿成,没有到“巴黎”,但是他遇到了四月,这个“一流的女人”。四月,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阿成的“与众不同生活“的投影。四月身上有2个特性:一是,公允意义上的好配偶,美丽优雅+良好教育;二是,四月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从某种角度讲,这是一种具体的“与众不同生活解决方案”。

其实,阿成20岁时,他不知道自己希望的与众不同,到底是公允意义上的成功,还是非公允意义上的精神追求。当然,谁的20岁不迷茫呢?

当然,现实很现实。因为四月的意外怀孕,他们过起了平凡不能再平凡的生活。但是,阿成很在意“被人尊重”,他在意别人的评价,他很在意社区认为他们是模范夫妻。而四月,却仍然向往“与众不同的生活”,为此她列了个计划叫“去巴黎”。

可以说,这是“现实”的阿成和“诗性”的阿成分裂了……20岁的阿成,经过10年生活的磨砺,那个追求公允意义上成功的阿成,成为了30岁的阿成;那个仍然文青的阿成,成了30岁的四月……

一场社区话剧演出,让四月突然发现了这个问题。事实上,追求不同梦想的30岁阿成和30岁四月,注定只有一方可以活下来。为了自救,她制定了“巴黎计划”。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阿成升职了,他不想去巴黎了。

最后,四月倔强的选择了忠于自己,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阿成也非常后悔,如果知道结果是在四月和升职中二选一,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四月。

阿成的悲剧根源,在于他并没有想明白自己是谁?想成为谁?自己追求什么?

另一个人,哪怕是爱人,不能告诉你人生的答案,也不可以替你做选择。

在革命路过不好的人生,即使到了巴黎也过不好。远方也不会告诉你,你是谁。

革命之路读后感(篇2)

3、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美国中产阶级有着比上不足而比下有余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在职业和收入上有着稳定保障,美国中产阶级不仅能够在经济上维持着一种既舒适又体面的生活,同时也能够在心理上常常找到一种平衡感。

frank作为当时的普通的公司里面的普通职员,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妻子april则在家里过着相夫教子的事情。作为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弗兰克的生活几乎和他父亲一样,充满了无聊和沉闷。他白天出去工作,和无数公司员工一样,晚上回家和别人没什么区别。但他们的想法不同于其他人,确实不同的是,他们也充满了对理想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4、反映了什么样的就业与妇女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性的“白领阶层”出现。1920年,美国妇女通过斗争,以法律的形式保护自己的政治权利。这是因为妇女的工作已经从保姆之类的工作转变为诸如**雇员和打字员之类的脑力劳动。

二战是女性就业的分水岭,战后美国希望可以解放女性身上的生产力,女性可以选择的行业越来越多,就业范围越来越大,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进一步使得男性和女性在就业的差距上越来越小,但直到80年代女性就业仍然有薪资低,晋升机会小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四月在巴黎找一份文员的工作是非常可靠的。

5、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与社会道德?

在称霸世界的野心和冷战思维的影响下,美国不仅在世界范围内与苏联竞争,而且在国内采取麦卡锡主义,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束缚。社会的发展与文化、道德有着明显的冲突。与此同时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尤其提倡思想自由。

6、为什么是巴黎 ?

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初,法国巴黎成为艺术文化最繁荣的地区,诞生了一大批最能体现自由和开放的艺术学校。这部电影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因为弗兰克告诉阿普里尔,巴黎是他年轻是唯一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地方。其实,这里的巴黎可能并不是专门指巴黎,而是指巴黎本身的本质,而不是指社会和企业创造的形象。

三、总结

“这整个国家已经被虚假的浪漫情怀所腐蚀,这种情怀已经像疾病一样蔓延了很多年,在好几代人中间扩散,以至于今天你触碰的每一样东西都沾染了这种病菌。”“不管它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它正在摧毁美国。难道不是这样吗?

现在所有的想法和感觉都变成了容易消化的婴儿食品。盲目乐观,微笑面对一切,总是有一种简单的方式走出浪漫的情怀,一直根植于每个人的人生观之中。”

revolutionary road,革命之路。革命指的是中产阶级自己革自己的命,社会陷入自欺欺人的境界,每个人的变成了社会的人,april反抗了但还失败了,frank有过想反抗的想法,但是被现实同化了,失去了追求自己本质的能力。以一己之力反抗社会的枷锁是可怜的,悲剧的最后的结局是惨烈的。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目前约为50%。在未来,我们很可能在中年也会面临类似的选择。我们希望当我们真正面对选择时,能够勇敢地追求本质,不被社会和世俗所同化。

革命之路读后感(篇3)

直到现在,我才开始记录我昨晚看《革命路》时的感受。这是我在莱昂纳多看过的两部最好的电影之一。另一个是血钻。太简直太完美了,又帅,演的又好,没话说啊!凯特·温斯莱特也很好。他们合作的表演比泰坦尼克号好得多。

与其说电影说的是夫妻纠纷不如说是每个人追求自由的权利,自由和不自由是永远给不了一个具体定义的,因为很多时候自由是个幻想的名词,很多人敢想不敢做,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所以在有了家庭之后会对自由有更深一层的体会,近几年少有的层次比较深的家庭伦理剧,相当之喜欢,也是因为莱昂纳多和凯特温丝莱特的存在!

似乎是在看《泰坦尼克号》续集一样。弗兰克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浪漫、野心勃勃、充满幻想的人。阿普里尔被他迷住了,于是他坠入爱河,结了婚,搬到农村,有了一对孩子,过着简单而单调的生活。然而两人又都是浪漫、向往自由的。

于是在frank三十岁的时候,april精心打扮并提出了一个提议:把房子车子全卖掉,举家搬到巴黎。只因frank说过,巴黎是唯一他去过之后还想再去且想带april去的地方。

两人十分兴奋,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刻不顾一切追求心之所向的时候,他们迫不及待地将计划告诉朋友、同事,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有一对年轻夫妇甚至差点因此崩溃。是否当人们已***规蹈矩的生活之后,对围墙外的未知便充满了恐惧,稍有风吹草动都立刻像鸵鸟一样将头埋进沙子,抖个不停?那么多人,就只有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是理解他们的。

frank问“是否我们也像他一样疯狂?”这时其实已经为frank最后的退缩埋下伏笔了吧!现在看看,april是那么坚定地要奔向自由,那frank却一直是被动的被拖着走,像是寄居蟹被拉出了贝壳一般。

从他被上司赏识开始,他开始犹豫,之后看着april的坚强,他越来越害怕,到最后竟是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拿着橡皮管指责april母性消失,计划也因为这次争吵而搁浅。april从这时看清了丈夫的怯弱。所以她选择了肖宝发泄,不是爱还是不爱,而是失意,她想逃离这种压抑。

可其实肖坡是个更加怯懦的人,自由的april怎会看得上呢?所以两人激情之后肖坡说“april我爱你”,april只是疲惫地说“请别说话,载我回家吧!”这时联系起影片前段frank和april在厨房里,frank说“当我想到这个计划时,我觉得这才是惟一真实的东西!

就是真实的!我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能做任何事!”april深情地望着frank:

“我也有过一次这种感觉,就在你第一次和我结合的时候。”接着两人拥吻,结合。这时候两人心灵是相通的,频率一致,所以共鸣才如此激烈,如此让人意乱情迷。

而到了后段,当frank对april坦白他曾经同城里的女孩有过几次时,april平静地说:“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个,是因为我不与你**你想让我妒忌么?可是我不在意了。

”frank其实是意识到自己不如april坚强的,因为他也知道自己出轨是因为想证明自己还是大男人。为什么两个灵魂如此相似不再同步?是因为他们的职业么?

april当了演员(虽然不怎么成功)而frank是公务员。演员,因为职业需要,是要保持浪漫,要坚强,要释放的。而公务员,留在象牙塔,确是可能会被逐渐侵蚀。

演员总是挑战新角色,重新体验和表演,而公务员也是一样。如果frank是一个作家呢?是个摇滚乐手?

是个艺术家呢?结局会不会就不一样?

到最后“疯子”再次出现,一针见血的指出了frank的懦弱,这时frank便失了以往的谦和有礼,疯了一般地回击,抗争。但他的说辞是那么苍白“别忘了你是个。!!”但他再也说不出话。

他知道,他知是不愿意承认,他已被磨光,不再值得四月的自由灵魂。“疯子”说,若frank故意让april怀孕好放弃这个计划他一点不感到惊讶至少有一点他很高兴,他不必是那个孩子。之后“疯子”离开,两人争吵,april说“我恨你,你若碰我我便会大叫。

”frank说“我一直向上帝祈祷你把胎儿打掉了!”april愣住,之后便跑进了小树林,frank追去,却被她赶走。之后,april在树林里游走,frank躺在床上发呆,两人这时是否明白,已经回不去了

第二天,frank醒来,发现april又变回了那个温柔的妻子,微笑着,站在阳光下,问他“是要炒蛋还是煎蛋呢?”frank受宠若惊,小心翼翼地回答。看到这里我便有了不好的预感,怕april在frank走后会自杀。

但她没有,而是自己偷偷做了流产,前面已经说过,在怀孕十二周以前做流产是安全的,十二周以后便很危险了。frank发现怀孕时已是第十周,争吵是在第十二周,现在april自行流产,是不是觉得丈夫把责任推给了自己,还想再抗争一下呢?做完后,april走下楼梯,站在窗前,鲜血却已染红了裙子。

她打**说“我需要帮助,革命路,115号”

之后便是肖坡赶到医院看到颓唐的frank坐在急救室外,听他说“医生到之前,胎儿已经出来了,是april自己弄的。”肖坡心里一痛,借口买咖啡离开,那咖啡的手却拼命颤抖,回到诊室,frank不在,一回头,frank一脸绝望地从急救室中跑出。那天,弗兰克在城里拼命跑。是他夺走了妻子的自由,他们的自由,摧毁了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梦想。

不知他能不能饶恕自己。他从此搬离了革命路,带着一双儿女离开。

时隔多年,又有一对年轻夫妇搬来革命路,一个老女人坐在火炉前,抱着宠物说“我喜欢这对夫妇,他们有趣,有活力”她丈夫放下报纸问她“你是说自从威勒夫妇以后么?”女人一愣,说“威勒夫妇总有些神经质。blablablabla”男人只是默默地关掉助听器的声音,整个世界一片寂静,让人好好缅怀小镇上的人都不再愿意谈起,威勒夫妇是刺入他们内心的刺,他们能做的,只有拼命压抑,拼命掩饰,不让内心的冲动,年轻的轻狂跑出来,再乱了心神。

革命之路读后感(篇4)

迈向务实、厚实的教研之路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暑假中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点滴收获。

一、为研究态度所感动

读完这本书以后,不禁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深深折服,“务实、坚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对他研究态度的印象。作为日本一所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他对行动研究从不马虎,也不把行动研究形式化、肤浅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就如他书上说的“一直在积极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20年来他一直坚持做着行动研究,摒弃形式化、表面化的作法,深入学校,与校长和老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种种问题,用强有力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坚持实事求是,认为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真实交流自己所感受的,会得到意想不到收获,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为此他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为自己最初5年的行动研究的力不从心,充满着自责和自厌的情绪,但通过20年来的坚持,他认为“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能够读懂书本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

佐教授还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的现象、问题和案例进行深刻分析,如在“谈到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中,认为“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在案例中,他叙述着一个“蒲公英学习”的故事,案例中原田老师是一名代课教师,原田老师是一位能够与学生产生绝妙感觉的教师,但原田老师拒绝“齐步走”,选择与学生同呼吸的方向,作出“即使明年会失业也不管了”的决定,原田老师和学生一起经历“蒲公英学习”,但当原田老师代课期满以后,没等蒲公英开花,全被校长拔掉了,佐教授为之可惜,深深叹息“这些蒲公英不是杂草,而是学生、家长和原田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啊”,批判当前教育没有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缺乏能够发展与学生交往的教师。

反思:对比之下,我在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之余,也重新审视自己,尽管自己在课改浪潮的推动下不断地在尝试变革教学,但感觉还是不够深入,经常会因为生源的因素和教材的原因等为借口产生放弃思考的念头,自己所带的班离成为润泽的教室还有一大段的距离,在课堂上没有一贯地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去面对每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

二、为真知灼见所触动

在书中,作者对课程、教学、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深刻而朴素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触动一:不是听学生演讲的内容,而是听学生演讲中所包含的与心灵息息相关的情绪和思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启发: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我们认为是好课堂;反之,我们认为是沉闷的课堂。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

认真回想自己的教学课堂,我的教学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上一些抢着发言的孩子,他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一味要表现自己,结果没有用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看似热闹的课堂,却不能真正达成目标,这样的学习,就显得表面和片面,同时其他同学好的经验或方法也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只有教师俯下身子,怀着极大的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取得教学相长.让“静中求活”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意境.。我们所要培养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人,有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预设的答案,老师心里就很急,就直接或间接地把答案给孩子,所以长期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就容易陷入一种“齐步走”的框框中,长期下去学生还会有创新欲望和意识吗?

触动二:“进行实例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评价课上得好还是坏,而是让大家一起感受授课的“乐趣”和“困难”,授课过程中的突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因而在讨论中,最重要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质朴感受和具体的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的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启发:佐藤教授在文中提出改变教学首先要从学校中改变,指出相互开放是改革的第一步,要打开教室之门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现实中,互相打开教室的门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要勇于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思想,在彼此开放教室的过程中,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大家共同来分享,互相谈论这节课**有意思,**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让开放教室成为一种工作的乐趣和成长的需要。

佐藤先生的这种观念也使我在组织学校课例研修带来了启示,对于一节公开课,课前精心准备固然重要,那真正对老师有益的是课后的思辨、争议、自省和重组、再实践,如果抱着把课打磨好、解决教学问题的心态去上公开课,教师的心态才会更平和、面对异议才会更客观。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的是一份冷静的思考,让我们在狂热的课改中冷却下来,使我以更加务实的心态进行教学研究,使我努力将课堂教学由热闹的表象向丰厚的实质转变!也许很多事情是改变不了的,很多改变可能是困难的,但至少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革开始,用自己的小力量加入这场安静的革命。

革命之路读后感(篇5)

很多人提到,阿普里尔和弗兰克的生活是泰坦尼克号之后幸存下来的杰克和罗斯的版本。这个提法很有意思,因为这预示着,再惊世骇俗的爱情终究也是要在柴米油盐中沉淀的。

最开始两人有个难忘的开头,然后被周围的人们说成是不平凡的情侣实际上他们也是这样认为自己的,可是终于有天在此基础上,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跟其他乏味的情侣并没什么不同。这甚至是每对夫妻的共同过错。每个人都认为他们是不同的,他们的爱人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们一起经历的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认为自己会有一个非同寻常的过程和结局,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在别人身上工作。

但每个人都很特别。其实,除了你自己,还有谁愿意关注你的特别之处?别人赞扬一句你很特别,与恭维你的外貌或者厨艺,又有什么实质区别呢?

没有一个女人愿意认为自己的男人是带着一副怂样的孬种。穿着廉价的衬衫套装,可能是b612的小王子,秘密拯救地球的超人,甚至是处于潜伏期的梵高或肖邦。四月也是一样,她说弗兰克的才华在否定中被压抑了一次又一次,她告诉他不要看不起自己,她说你可以在巴黎找到你真正喜欢的东西。

而当frank有了升职机遇的时候,他开始对一起去巴黎的念头动摇了。这是无可厚非的事,与去巴黎找寻一个未知的梦想相比,被领导青睐并得到升职是更能在短期内产生满足感的自我实现。

很多姐妹应该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你在自顾自的畅想未来的时候突然发现男人其实在躲闪回避。女人喜欢想像,而男人害怕被想像。但女人愿意考虑未来,并不是真的要根据自己的想象为男人安排一切,而是要让他知道,在她的未来,有她的空间。

女人希望男人能说出她们想嫁给她的话。他们不想你嫁给他们不是真的。只是他们需要男人给自己一个希望,让他们看到。这有多可笑?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直接说,我希望你活在我的未来,或者,虽然我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现在你是我想和我共度余生的人。

只是一个爱的词。谁会把它当作承诺书呢?就算是句承诺,你为什么不肯把它当情话来听来说?而你们宁可选择什么都不说,只是各怀鬼胎地试探彼此,这就是现代人的爱情。

约翰,精神病患者,我认为是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配角。当他听说阿普里尔和弗兰克的巴黎计划时,他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态度,这与其他人的疑虑和疑问大不相同。然而,正常人眼中的不正常变成了不正常人眼中的正常,这有多讽刺?当他第二次出现时,阿普里尔和弗兰克有了外遇。

john问及巴黎计划被搁置的原因frank说的是钱,john说钱一向是个合适的借口但从来不是真正的理由。这话说的深得我心。对,frank就是不想走了。。

想到这里,这**狠狠地开了一枪,对准我的额头,大脑爆裂,鲜血四溅。

这**是没有对错是非的。它讲的只不过是一个选择而已,也就是frank在海边说的,option。有人选择习惯,有人选择改变习惯。

怎样都是一生,随你怎么选。只是千万别试图读懂谁的心,并且明白也永远不会有人读懂你的心。这是外星人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首歌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正因为读不懂,所以才不会厌倦;读懂了,你就会像结尾的老头子一样面对喋喋不休的老太婆关掉助听器了。

leo和kate的这次合作令我欣喜非常。我喜欢他们符合自己年龄的真实我嘴贱,忍不住要提起我特别受不了妖精级的明星,对外宣传单身和定期整容除皱使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做着万人瞩目的偶像,一口一个我们男生我们女生地装着嫩这真让我反胃。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间之神对他们的眷顾,凯特的抬起头和利奥的胖下巴。没有它们,这部电影就一文不值。

看到还有人说两人吵架的地方演的太过,我对此持反对态度。从小到大,我见过很多场夫妻吵架,比起他们的表现,kate和leo的表演还真是中规中矩的多。小时候从第一次目睹爸爸妈妈吵架时起我就告诉自己永远不要吵架。

我做到了。虽然很多人都说夫妻不吵架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比起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更担心吵架可能带来的危害。我不知道我这样做对不对,反正也不过是我的一种选择而已。

去年我博客里的文章是在徐家汇教堂举行婚礼后写的。这里很适合。结婚不是宣布两个人的爱情此生不渝,也不是终极幸福的开始,而是两个人觉得彼此有共同分析问题的耐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问题制造问题的创造力,并且认为两人能够在生生不息的问题轮回中保持过下去的信心。爱情在婚姻里,是起营造气氛作用的;而责任,才是维系的那一个。

婚姻,一定要是一场建立在理智基础上的疯狂。

革命之路读后感(篇6)

《革命之路》观后感

电影《革命之路》是一部山东革命史上的一部片段。影片讲述了著名将领冯玉祥发动山东反蒋并带领部队与蒋介石军队作战的故事。影片以山东缩影为背景,通过讲述正义的斗争和革命者的英勇行为,向人们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所经历的苦难和国家的漫长历史。

随着影片的展开,我们了解了山东在20世纪初期的一些背景知识。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段时间是中国九十年历史的最动荡的时期,山东地区的人们也正经历着这样的过程。最困难的时期,冯玉祥带领部队挺身而出,宣布“不受虐待,不屈服,两重逆来顶”。他们抗击蒋介石军队,领导群众进行斗争,已经充分体现了正义与勇气的精神。整部电影不仅展现了军人对于救国的无畏精神,也描绘了山东民族英雄冯玉祥弘扬革命精神和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在这部电影中,冯玉祥的形象是一个非常正义的人。他没有理财欲望,更没有权力欲望。他的事业就是要把蒋介石赶出山东。这样的人物形象对于今天的社会还是很有意义的。在短暂的电影时间内,如果我们真正品味每个细节,会发现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历史时期。

这部电影不仅仅表现了那场战争,更是一个宣扬爱国主义的作品。那场战争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在危难时期所流露的正义,为国家和人民保护家园的决心和勇气。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得很好,军人们站在人民的一方,守护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天下便和平。

电影《革命之路》让我们重温了那个红旗飘扬的时代,回忆那段辉煌的历史。看了这部电影,我们更应该坚定信念,明确立场,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份力量。

总之,这部电影是好的,是一位电影工作者的真确出处,更是一部有思想深度和教育意义的电影。影片让我们意识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国家的基础。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够越来越多的出现,让我们心中的红色激情永驻心中。

革命之路读后感(篇7)

电影《一代宗师》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叫作:人不辞路,虎不辞山。不辞,意思是不退却、不躲避。《一代宗师》里说到,人是不能抗拒路的,当时代大潮打下来的时候,你只能顺着潮水的方向向前走。最终,有的人混成了面子,有的人混成了里子,而这结果不仅是个人努力所致,也有命运使然。

但回归到生活里,人们对路的认识就要粗野和直接得多。西南方言里,对找工作有个说法叫找活路,人和路本是一体的,人活在世上,须得经济独立,需要工作,而在西南方言中,活路有时等同于工作。没工作,就没活路。有工作,就有活路。所以用西南方言说求求你给我一条活路,不一定是被打劫,也可能是求职。大多数人都只能走别人走过的路,只有少数人能成为开拓者。因此,选择走一条怎样的路,对每个人而言至关重要。人们对路途的考察从来不少,但是对于思想独立的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清楚,你的人生选择一条怎样的路。它从来都不需要有多么平坦、光洁、风景如画,但它必须正直、勇敢、问心无愧。正如那句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路,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小说《革命之路》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中部某个城镇叫做革命路的街道,住着弗兰克与艾波一对夫妻。弗兰克是普通职员,艾波是标准的家庭主妇,同时也是业余演员,他们的生活安稳富足,却单调乏味,衣食无忧的背后是一种深深的厌倦和惆怅。天长日久,两人厌倦了这种无聊的生活,争吵不休。这时艾波有一个想法:迁往巴黎寻找激情与梦想,当两人都为这个计划兴奋不已时,一系列意外频频发生,最终计划没能实现,而平庸的生活仍在继续。

《革命之路》是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耶茨的成名之作,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家庭的悲剧当生活在平庸与琐碎中出现裂缝时,想要单靠换个地方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必须直面这一点。要解决问题,必须要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探索、追问和实践才能逐渐接近问题的答案。

简而言之,生活没有捷径,没有天堂,要想获得幸福,必须走好眼前的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生活的漩涡中,现在或者未来也一定会有迷茫。迷路时,路在那里,迷茫的是人。不妨停一下,多摸索一下,浓雾终会散,彼岸终会到。慢慢找到一条路径,一些方法,寻得通路,才能看到坦途。

革命之路读后感(篇8)

男女对婚姻的失望大抵大差不差。然而,男女对婚姻失望有的点却着明显的不同。女人的失望多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且是具体的看得见的不满,表现为对干不完的家务、老公的甩手行径、入不敷出的开销、儿女的捣蛋表现…唠叨不停;而男人的失望更多是精神上的落寞,漂亮小姐、挑战性的工作似乎都对已婚男士不够友好,雄心大志无处安放,欲加之罪却无的放矢。就像爱波和弗兰克的婚姻,真该革它的命。

“大家都生活在自我欺骗当中…让我们成为好的消费者并高唱‘当我们同在一起’…我们要把孩子浸泡在泛滥虚伪的情感中来抚养长大。”当爱波惠勒在听到丈夫弗兰克在聚会上发表的这段对美国康涅狄格州郊外“革命之路”街区“沉沦”生活的抱怨后,她决定用实际行动改变现实问题——搬家去巴黎,因为弗兰克不止一次说过,欧洲,是世界上唯一值得去生活的地方。

事实上,爱波也早受够了这样的婚姻。明明是她为换取安定身份而舍弃了激情爱情,明明是他在舞会上穷追不舍她这个“第一流女人”,明明是他在得知她要堕胎时执意反对,明明是他非要接替了他父亲在克斯公司纽瓦克分公司平平无奇的销售工作,明明是他让生活变成了“沉沦”的模样,还反过来说为桂冠剧社演出失败而难过的她是包法利夫人。这婚姻很糟糕,但她不要像父母那样草草离婚,她要革命。

弗兰克也曾一次次反思对妻子的怨气何来。也许就是她总是摆出随时离开的架势逼迫他用不想要做的事情组成生活吧:他选择了一份无聊至极、毫无前途的工作,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跟任何一个有家的男人一样可以负起责任;要了第二个孩子,证明第一个孩子不是个错误;在郊区买下一处房子,因为那是一般人生活轨迹里下一步应该采取的行动,而他则证明而证明,自觉丧失了男人的主动与被景仰。

是的,她总是把他放在一个永远要为自己辩护的位置,她在他和和气气的时候才爱他。所以,当弗兰克听妻子说因为他的话要搬去巴黎时,他感到惊讶,他的话她居然听进心里。他突然觉得过去的一切都可以任他抹去,未来也完全在他的掌控中。现在他可以统治整个世界,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因为身边有个美妙的生灵向他敞开并随他同行,既温柔又坚强的真正的女人。

爱波和弗兰克的“革命之路”还没启动就受到了许多质疑。“我觉得他们的整个计划是个相当不成熟的决定。”“他们俩有没有谁为孩子打算过啊?”“怎么能是爱波出去挣钱养家?这算什么事儿啊?我是说什么样的男人才有脸去接受一个这样的安排啊?”但无论是他们的座上宾坎贝尔夫妻、房产经纪海伦·吉文斯夫人还是弗兰克的外遇对象莫琳·格鲁布的声音都没有左右他们的计划,革命之路的敌人竟然是巴特·波洛克给予弗兰克的“自我感觉良好”和雄心大志。

巴特·波洛克出现在弗兰克决心辞掉可悲工作之时,他对弗兰克工作能力与品格的赞美以及许诺的全新事业前景,点燃了弗兰克的挑战欲,也战胜了爱波为弗兰克勾画的巴黎图景。而爱波的再次怀孕也成为弗兰克说服爱波推迟“革命之路”的完美借口。虽然我是个女的,但如果爱波的原生伤痕没有被弗兰克拿来利用,也许我不会这样偏倚爱波,真的是“女为悦己者容,男为‘知己’者死”。男人永远知道自己是谁。

当看清了“革命之路”的坍塌,爱波明白自己隆起的肚子败给了弗兰克的雄心,而她放弃诚实与真理,用热忱、草率、装模作样的回应换来的婚姻注定是是无可挽救的失败。她决心打掉肚子里的孩子,却让自己永眠于“革命之路”的废墟之上。

革命之路读后感(篇9)

捧起书,“哗哗”是翻页的声音。站在第16面,看两个粗体字——长征。我就会想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从**根据地撤出,进行长征,以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册中:**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 个省,翻跃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

2、 第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联手,标志着长征胜利的结束。

现在,已白发苍苍的罗玉旗老爷爷讲述长征的故事,却还是十分清晰的。在他的长征故事中,他的语气是严肃的。

是啊!是长征带领共产党由“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以长征精神,战胜了艰难险阻,战胜了天险,战胜了一切敌人。

呕心沥血创造出了伟大的人间奇迹,现在美妙的生活是由无数革命战士的鲜血和努力换来的。我们要永远牢记这些英雄事迹,继承长征精神。

长征!让我明白,只要我们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我们就能实现美好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让那些奋不顾身的革命烈士们感到欣慰,让他们知道我们没有辜负他们。

我们继承了长征精神,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民族也遭受了太多难以言表的苦难,但这已经成为过去,翻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是被帝国主义任意践踏的,但是我们中国人民的背是决不会弯的。正是长征代表了这一切,谱写了惊天动地、呼风唤雨的伟大革命诗篇。我们有很强的团结感。我们不会被任何东西打败。我们要把祖国建设成为繁荣、民主、文明的新时代。

革命之路读后感(篇10)

我只有现在才开始记录我昨晚看革命之路的感受,是我看过莱昂纳多演技最好的两部片之一,另一部是血钻。太简直太完美了,又帅,演的又好,没话说啊!凯特温斯莱特也很棒,他俩的再次合作演技已经远远超过泰坦尼克号了。

与其说电影说的是夫妻纠纷不如说是每个人追求自由的权利,自由和不自由是永远给不了一个具体定义的,因为很多时候自由是个幻想的名词,很多人敢想不敢做,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所以在有了家庭之后会对自由有更深一层的体会,近几年少有的层次比较深的家庭伦理剧,相当之喜欢,也是因为莱昂纳多和凯特温丝莱特的存在!

似乎是在看《泰坦尼克号》续集一样。Frank年轻的时候也是风流潇洒,有远大抱负,满怀幻想的人,April便被他迷倒,于是恋爱结婚,搬到乡下,有一双儿女,过起简单单调的生活。然而两人又都是浪漫、向往自由的。于是在Frank三十岁的时候,April精心打扮并提出了一个提议:把房子车子全卖掉,举家搬到巴黎。只因Frank说过,巴黎是唯一他去过之后还想再去且想带April去的地方。两人十分兴奋,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刻不顾一切追求心之所向的时候,他们迫不及待地将计划告诉朋友、同事,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有一对年轻夫妇甚至差点因此崩溃。是否当人们已习惯循规蹈矩的生活之后,对围墙外的未知便充满了恐惧,稍有风吹草动都立刻像鸵鸟一样将头埋进沙子,抖个不停?那么多人,就只有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是理解他们的。Frank问是否我们也像他一样疯狂?这时其实已经为Frank最后的退缩埋下伏笔了吧!现在看看,April是那么坚定地要奔向自由,那Frank却一直是被动的被拖着走,像是寄居蟹被拉出了贝壳一般。从他被上司赏识开始,他开始犹豫,之后看着April的坚强,他越来越害怕,到最后竟是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拿着橡皮管指责April母性消失,计划也因为这次争吵而搁浅。April从这时看清了丈夫的怯弱。所以她选择了肖坡来发泄,并不是爱与不爱,而是心灰意冷,她想逃离这种压抑。可其实肖坡是个更加怯懦的人,自由的April怎会看得上呢?所以两人激情之后肖坡说April我爱你,April只是疲惫地说请别说话,载我回家吧!这时联系起影片前段Frank和April在厨房里,Frank说当我想到这个计划时,我觉得这才是惟一真实的东西!就是真实的!我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能做任何事!April深情地望着Frank:我也有过一次这种感觉,就在你第一次和我结合的时候。接着两人拥吻,结合。这时候两人心灵是相通的,频率一致,所以共鸣才如此激烈,如此让人意乱情迷。而到了后段,当Frank对April坦白他曾经同城里的女孩有过几次时,April平静地说: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个,是因为我不与你同房你想让我妒忌么?可是我不在意了。Frank其实是意识到自己不如April坚强的,因为他也知道自己出轨是因为想证明自己还是大男人。为什么两个如此相似的灵魂如今却不再同步了?是因为他们的职业么?April当了演员(虽然不怎么成功)而Frank是公务员。演员,因为职业需要,是要保持浪漫,要坚强,要释放的。而公务员,呆在象牙塔里,心气或许的确是要被渐渐磨灭的。演员永远在挑战新的角色,在重新体会重新演绎,而公务员则千篇一律。如果Frank是一个作家呢?是个摇滚乐手?是个艺术家呢?结局会不会就不一样?

到最后疯子再次出现,一针见血的指出了Frank的懦弱,这时Frank便失了以往的谦和有礼,疯了一般地回击,抗争。但他的说辞是那么苍白别忘了你是个。!!但他再也说不出话。他知道,只是他不愿意承认自己已被磨光了锐气,不再配得上April自由的灵魂。疯子说,若Frank故意让April怀孕好放弃这个计划他一点不感到惊讶至少有一点他很高兴,他不必是那个孩子。之后疯子离开,两人争吵,April说我恨你,你若碰我我便会大叫。Frank说我一直向上帝祈祷你把胎儿打掉了!April愣住,之后便跑进了小树林,Frank追去,却被她赶走。之后,April在树林里游走,Frank躺在床上发呆,两人这时是否明白,已经回不去了

第二天,Frank醒来,发现April又变回了那个温柔的妻子,微笑着,站在阳光下,问他是要炒蛋还是煎蛋呢?Frank受宠若惊,小心翼翼地回答。看到这里我便有了不好的预感,怕April在Frank走后会自杀。但她没有,而是自己偷偷做了流产,前面已经说过,在怀孕十二周以前做流产是安全的,十二周以后便很危险了。Frank发现怀孕时已是第十周,争吵是在第十二周,现在April自行流产,是不是觉得丈夫把责任推给了自己,还想再抗争一下呢?做完后,April走下楼梯,站在窗前,鲜血却已染红了裙子。她打电话说我需要帮助,革命路,115号

之后便是肖坡赶到医院看到颓唐的Frank坐在急救室外,听他说医生到之前,胎儿已经出来了,是April自己弄的。肖坡心里一痛,借口买咖啡离开,那咖啡的手却拼命颤抖,回到诊室,Frank不在,一回头,Frank一脸绝望地从急救室中跑出。那天,Frank在镇中拼命奔跑,是他夺走了妻子的自由,他俩的自由,毁灭了妻子的梦想,他俩的梦想。不知他能不能饶恕自己。他从此搬离了革命路,带着一双儿女离开。

时隔多年,又有一对年轻夫妇搬来革命路,一个老女人坐在火炉前,抱着宠物说我喜欢这对夫妇,他们有趣,有活力她丈夫放下报纸问她你是说自从威勒夫妇以后么?女人一愣,说威勒夫妇总有些神经质。blablablabla男人只是默默地关掉助听器的声音,整个世界一片寂静,让人好好缅怀小镇上的人都不再愿意谈起,威勒夫妇是刺入他们内心的刺,他们能做的,只有拼命压抑,拼命掩饰,不让内心的冲动,年轻的轻狂跑出来,再乱了心神。

影片里April有一句台词,是Frank说你知不知道我买了这栋房子,为了这个家过我不爱的生活需要多大勇气?时她的反击Frank,过自己不爱的生活需要勇气,可过自己爱的生活也需要勇气!Frank哑口无言,跑回房间,接着就发现了橡皮管

又是一部悲剧,我很喜欢曾经的Jackrose,看影片的海报用的是暖色调,阳光打进来柔柔的样子,以为是两人由巴黎之旅成功渡过了婚姻瓶颈的故事,在看影片时便一直幻想着他俩举着红酒,在餐厅调笑,打着雨伞漫步巴黎街头的样子。没想到最后还是没能走出革命路。或许是这条路太漫长了吧!

当我们被生活弱化的时候,会不会很容易爱上那些努力踏出自己节奏的人呢?这样仰望的爱是不会有结果的,加重脚步,与之共舞吧!让自己的内心放大一些,不要忘了那些被埋在心底,却可以证明我们活着的悸动。

革命之路读后感(篇11)

这部电影数月之前看了个开头,一直提不起兴趣看到结尾,意识里总觉得自己对婚姻题材不感兴趣。感情上磨合期的艰涩,一夜的失眠,终于耐下心来看完这部美国电影《revolutionary road》。首先,我想说这部电影有一些我不太喜欢的处理过程。

第一个是我不喜欢约翰这个精神病患者的角色。许多人觉得john的出场十分精彩,两次出现时他的台词都是电影的“点睛之笔”,道破电影的主题。而我却觉得安排一个精神病人大声说出电影的出题是个非常愚蠢的处理方法,仿佛把观众都当做是看不懂电影深意的傻瓜。

不喜欢这一种“直白”的处理方式,我还是喜欢电影把内涵隐藏的含蓄一些,让人可以有自己思考和遐想的空间。精神病博士john的出现,以及他的台词及表现,我实在是觉得太突兀,太把观众当傻瓜了。这部电影真的需要一个精神病人说出英雄内心的真实想法吗?

有必要吗?第二个是很疑惑在整部电影中孩子的缺席。无论是主角一家还是他们的邻居们,电影中孩子们似乎都是在情节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一下,其余生活画面中则直接隐去了孩子的存在。

也许导演认为没有必要让孩子出现在情节中。孩子不是导致他们婚姻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原因。但是整个影片中,孩子们在家庭生活的画面中莫名其妙的消失,仅在几个必要情节露一下面,未免让观众感到有些奇怪、不解。第三个是不喜欢电影中几个配角的“傻大个”外貌。

这个观点仅是我各人想法了呵呵。精神病人john以及爱上april的邻居。这几个配角肿么都那么高,高得给人一种“傻大个”的感觉,看起来好不舒服的说~~~~好吧~~~第四个是我疑惑了好久的问题,april腹中的孩子会不会不是frank 的,而是傻大个邻居的?

我知道,从情节序列的发展来看,我的怀疑根本不是真的。可是为什么在厨房里april有过“你一定很怀疑那段时间我们没有在一起过为什么我会怀孕”这样的台词;,连frank都说一个正常的女人正常的母亲怎么可能会这样;可是为什么当傻大个邻居在医院里听见frank痛苦的说april亲手堕胎导致生命垂危的时候,傻大个邻居转身躲到隐僻处,一个人,如此痛苦不堪。当然,你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很多细节和许多理由来反驳我的怀疑。我只是怀疑。。

不过,在对以上几点不满意的前提下,我还是为这部电影出演了四星。其实他们本来可以很幸福。frank和april,他们其实是多么相像的人啊,为了生活向现实妥协,内心中却都压抑着对梦想的幻想,内心里都埋着想要逃离想要流浪追求灵魂本质的渴望,生气时都如排山倒海,都冲动控制不住怒火…。。

他们本是那般相配,他们本应该是互相最知心的人。但是,是什么让他们之间产生如此多的分歧、冲突和矛盾,是婚姻的围攻?是时光无情使人相厌倦吗?

是不是两个人的长期磨合期还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我懂得,却分析不出,感情的事,本来就不是逻辑和理论可以分析的。谁说相爱的人相配的人,就一定可以很好的相处?

也许磨合期比我们现在的样子要长,甚至我们需要一辈子的磨合。并不是改变对方或者为对方改变,而是因为彼此深深的了解,我知道在你生气时我该如何反应,你懂得当我不安时你该用几分温柔,彼此知道争论之时该在哪一个点住口。世上会有百分百合拍的两个人吗?

我曾这样思索。答案是没有。倘若你甜蜜的说你觉得你与你的爱人百分百合拍从无矛盾,那么大概我只会觉得你们要么是还没有度过恋爱前几个月的盲目期甜蜜期,要么就是你们根本相处不够多。

在磨合期很难走路。只有两个人紧紧握着手,坦诚体贴,懂得沟通,才能和睦相处。觉得april和frank的巴黎计划,他们的“冲动、不切实际、可笑”的巴黎计划,其实是影片中每一对平凡夫妻心底压抑的一个梦,只是他们都不敢面对不敢承认,他们空虚、活得没有激情、失去精神追求,他们被现实和生活打磨洗刷的不敢再去想年轻时有过的梦想和渴望。所以当他们听到april和frank的异想天开的计划时,在故作不屑的背后,他们是羡慕的、是被触动了某一根神经的。

这其实是艺术作品的一种虚妄,通过april和frank俩把人们心底的一种梦想激情的压抑具象化。在现实的生活中,随处都可见像那些邻居夫妇般失去激情失去梦想失去精神追求的“普通人”,却太难找到一对能勇敢提出放弃现有的一切生活到巴黎重新活一次的april和frank夫妻。从这个意义上说,阿普里尔和弗兰克的存在是梦幻般的象征。

而正因如此他们的结局必然得是悲剧,必然要以april的死去来完成这个象征形象的悲剧意义。否则,影片的主题就无法凸显,作品的批判性现实意义也无法升华。虽然电影被我认为拍得“不够含蓄”,但是作品本身主题的深刻,对现实的意义,使得《revolutionary road》这部作品整体来说,算不上伟大,但是很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我们还年轻饱含梦想和激情的岁月啊,在我们磨合期刚刚开始一切有一点艰难又有许多甜蜜的岁月啊,our revolutionary road must not be so s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