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读后感集锦6篇

矛盾论读后感集锦6篇。

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 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的检验,这篇文笔流畅观点独到的“矛盾论读后感”深深吸引了工作总结之家编辑,欢迎您再次来访也请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矛盾论读后感(篇1)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它不仅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而且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p>

毛主席从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很好的阐释了《矛盾论》。这些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针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三是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回避矛盾,否定矛盾。

高中课本中,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矛盾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

差异就是矛盾,无可避免。比如说,原定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远大的理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及时行乐的闲情也相矛盾。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们总是冒险。

总以为就像我们的老师说的,跨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之后我们的面前就是一片阳光灿烂的新世界,前程似锦。然而,现在我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我发现我们仍然需要在各种矛盾中进行解调,才能顺利地生存下去。学业愈重与之对立的对闲适生活的渴望也愈重,一方消失后另一方也对应消减。

虽已进入理想的大学,时有空虚之感,而又不得不继续鞭策自己,在压力之中寻求动力。由此证明了《矛盾论》的观点,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矛盾,绝对的平和与纯净只是理解上的片面与偏差,存在于理想国度之中。“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针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 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不应该责怪所有的同学。每个人都有缺点。只要他的优点是主要的,我们就应该加以肯定。

而且矛盾的主次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和场合而改变。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直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然而,2008年春节的巨大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学给全国造成的巨大损失,使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做出调整,把抗震救灾作为工作重点。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抗战中,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只有密切关注一、二次矛盾的变化,才能减少生活和工作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和困难。

毛泽东同志说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在旧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矛盾。

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的,人民群众即将爆发。

代表中国所有受剥削和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胜利。而今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他们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说,毛泽东同志所讲的这一席话真是太对了,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面,毛泽东指出“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

比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解决;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也同样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做事。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和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毛泽东说。《矛盾论》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学会从纷繁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有效的解决它们。

矛盾论读后感(篇2)

高中时期在学校老师就带领我们学习过一些关于矛盾的知识,但是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我对“矛盾”这个复杂的概念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就“矛盾”问题,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提出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下面谈一下我读完毛泽东同志《矛盾论》后的感不在。

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人们在解决矛盾过程中的思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

首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矛盾即“对立统一”。 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矛盾由两个对立的方面构成,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存在于万物之中,贯穿于万物的发展过程。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它是万物所固有的,不是从人的主观意志中转移出来的。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回避矛盾,否定矛盾,找不到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解决矛盾。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

没有不矛盾的世界。没有不矛盾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而不是回避矛盾,否定矛盾。

然而,矛盾的普遍性在于,一切事物都有矛盾,而且总是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

“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

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分析具体问题,才能找到症结,解决问题。

其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在事物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称为大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其他矛盾称为小矛盾。学习一、二次矛盾的原理及其相互关系,不仅要抓住重点,而且要学会统筹兼顾,看问题、办事情。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

为了产生一个好的**,十个手指的动作应该有节奏,相互配合。”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告诉我们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但也要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和场合而改变。我们要注意他们的转变,否则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

就像中国在不同阶段,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发展社会主义,再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有着不同的主要任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它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和场合而改变。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事物的主流和支流,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的成绩和不足,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同学的优点很重要,我们就应该肯定他,向他学习。即使一个同学有严重的缺点,他也应该团结起来帮助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团结同学,建设班集。

毛泽东的矛盾理论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了我们正确的理论指导,对我们大有裨益。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矛盾论》,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同时,它也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党的指引,指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不仅在过去,而且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矛盾论读后感(篇3)

毛主席的《矛盾论》,是在一九三七年八月继《实践论》之后写的,曾在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过讲演。在这两部哲学著作中,毛主席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丰富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矛盾论》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其研究视角是先看矛盾本身,再看矛盾的各各方面。就全文而言,第一部分大部分论述矛盾本身,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两个方面。

矛盾本身继承了辩证法的内涵,即本文第一节中的两种宇宙论,然后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于特殊性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当事人。由于写这篇文章的历史目的是为了克服党内的教条主义,所以这部分着重讲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包括矛盾运动形式的特殊性——此矛盾与彼矛盾间的特殊;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矛盾此方面与彼方面间的特殊;矛盾运动运动不同过程与阶段的特殊性——矛盾此时与彼时间的特殊。然后在第四节中,笔者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两个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在于矛盾的存在:一切事物都有矛盾,自始至终都有矛盾。

矛盾的诸方面则在文章的第五节重点论述。其中包括矛盾两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问题。就同一性而言,它的内涵包括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和矛盾的相互转化。

对后者则强调转化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最后,在第六部分中,文章还着重论述了特殊的斗争性式:对抗。

《矛盾论》阐明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这说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的各方面,各有其特点,它们因一定的条件共居一体而又互相转化,这说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要了解矛盾的发展变化的情形,就要注意研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两个方面,以及它们互相转化的条件,要解决矛盾,就要注意研究矛盾的不同性质、矛盾性质的转化和解决矛盾的不同的形式。”的道理。

读过《矛盾论》后我的基本认识如下:

一、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第一个意义——历史意义,或在西方哲学中——更接近于汉语中的字面意义:形而上学知识。

他虽然具有本体论的本质,即把存在本身与存在现象分离和对立,但他认为经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并不是存在本身,而存在本身是隐藏在经验现象背后的超经验的存在。从这个角度看,纯粹的本体论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机械认识论,而机械认识论应该被历史扬弃。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其精神根源是合理的:

人类总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超越现实的理性目标,否定自己的现实,把现实变成更理想的现实。所以对本体的追求,能使人类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保持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审美意识,永远敞开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空间。因此,广义的形而上学具有永恒的价值。

2、对矛盾的理解

哲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反思性。《矛盾论》一文中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自我解析,即用矛盾的观点看矛盾。比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两方面的矛盾。

矛盾的分析方法用于分析世间一切的矛盾体,而作者又运用这个办法来分析矛盾本身。矛盾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矛盾。矛盾理论,即唯物辩证法,认识到矛盾的绝对性,它不同于其他矛盾体。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假设是矛盾是绝对的。

这一结论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马克思主义的推论。

3、对对抗的理解

论述了矛盾斗争的形式,指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不是一切形式的矛盾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当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采取对抗的形式,由和平向战争转变,最后通过革命加以解决。因此,革命和战争在阶级社会是不可避免的。

矛盾的不同性质决定了解决矛盾的不同途径。表面上看,矛盾的东西虽然千差万别,但本质上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

在社会生活中,敌我矛盾是对立的,人民矛盾是非对立的。对抗性矛盾必须用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矛盾必须用民主来解决。在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存在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

我们打击的阶级敌人不愿意死。他们总是试图恢复。这种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是对立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可以相互转化,从而改变解决矛盾的方法。

四、《矛盾论》在市场经济中的实践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动力。这种动机体现在交流领域。交易双方都是以个人的私利为中心,与社会利益不相容,导致了损害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实现私利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对自身利益的欲望和行为可益的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容易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

在市场经济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存在着差异,竞争压力的存在使人首先竭力保护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和自己的利益,从而容易排斥竞争对手和忽视整体利益。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们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造成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从哲学上讲,这种外部不经济是一种成本转移或替代问题,它既有利于企业内部,也有损于企业外部或社会整体利益。

如环境污染,企业为节约自己的成本,将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于本企业之外,使人的生活空间质量下降,社会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却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外部不经济的另一种情况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的开采和浪费。此外,市场经济还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由此容易形成一种只重视自己而轻视公益事业和公共责任的倾向。

还有市场经济对社会分工的深化,一方面使人在类的层次上使个性和社会交往日益全面和丰富,另一方面却将引起人类个体能力的单向度发展,造成个人的片面性。市场固有的竞争机制使人们在竞争中放弃与市场需求无关的能力培养,而对主体进行片面塑造。由于人的发展对物质的依赖性和在生产中生产者处在由产品交换构成的整个社会关系之中,受这种关系支配,而把获取物质生活条件或物质财富当作目的,所以往往使人注重对物质的需求,而忽视对自己本身能力的开发、个性的展示和创造性的发展。

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物质财富相对短缺,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和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境况,如果不能创造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就不能自由地生存。而个人因自身生活条件和能力的局限性,必须先借助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发展自身,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牺牲个人发展的需要。这就是说,在当前的市场经济阶段,社会财富的积累是生产的首要目的,并且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生产的手段,所以个人的片面发展在所难免。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强大的理论指导,我们从中受益匪浅。因此我们不能搞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原样照搬照抄,而是要以《矛盾论》为指导,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除此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活学活用《矛盾论》中的理论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光添彩,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矛盾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办法。

矛盾论读后感(篇4)

再有,毛泽东同志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以说,这段论述可真是太精辟了,就拿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件事来说吧,是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叛变了革命;但是,这和当时党内所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在当时我们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硬起来,不和国民党妥协,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遭到大革命的失败,更不可能发生国民党蒋介石**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样,在江西**苏区,如果我们不迷信苏联的某些“经验”和听命于共产国际的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指示的话,就不可能发生第

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可以说,远在莫斯科的那些住洋房、吃洋面包、喝洋牛奶的共产国际的头头脑脑没经过调查研究,擅自发布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所谓“指示”,固然可恶,但是,如果没有党内那些对马列著作的条条框框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奉若神灵的教条主义者,窃取**主要领导岗位的话,也就不可能导致第

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弄得**红军大搬家似的进行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说得可真是太对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是啊,整个地球世界上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发展也都是在矛盾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不是吗?

这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可以说,按照列宁的说法,那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会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难道不是这样吗?就拿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吧,封建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上是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强多了,但是,由于体制上和意识形态乃至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使得科学技术发展不起来,这就大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致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这就产生了矛盾,也就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矛盾,由此,逐渐逐渐地就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科学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在思想和文花方面的视野也有了很大的开阔,但是,由于大官僚大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工人们是一天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做工,但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一个月下来,被资本家七扣八扣挣下来的那点工钱根本就没法养家糊口,于是,就产生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对社会变革感兴趣的有志志士会先出来探索改变这种局面的方法。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整个世界几千年的发展都是在充满矛盾的过程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不可能有世界的发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刚才我们谈到了矛盾孕育和存在于世界上一切事物之中,在我们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到导致大革命失败的江西苏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再到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苏区的统治地位

四、五两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等等吧,可以说我们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也是充满曲折,也是在充满矛盾和解决矛盾中度过的,不然的话,能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次又一次地从危亡中挽救了我们的党,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胜利的彼岸。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如果党内没有解决和挽救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就会停止。

”是啊,世界上无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这我们党内的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

另外,这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5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居民消费的粮油实行定量配给,即每人每月半公斤油、20公斤油

七、八斤的口粮。特别是象大米白面这样的细粮,每个月加在一起也超不过那么五六斤,可以说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过得是相当的苦,虽然每斤粮的价钱超不过两三毛钱,**较低,但是人们却吃不到更多的细粮,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取消了“粮食本”,粮油敞开**,这下子人们的餐桌上可再也见不到高粱米和苞米面这样的粗粮了,可这好了好了,人们却又开始抱怨上了,抱怨什么呢?

原来呀,是买粮食虽然不用粮食本了,可以敞开量地买,但这**却上来了,而且这段时间是这个价,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却又是那个价,弄得人们是人心荒荒,一个劲儿地抱怨说:这还不如有粮食本哪会儿呢!虽然人们对这件事的认识有所偏激,但是它也确实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人们只好吃定量**的粮油,而且每个月根本吃不上几斤大米和白面;而到了市场经济时期,这个问题虽然是解决了,但粮油的**却又上来了,这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正常的,但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收入,使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只要这样,才能解决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物价**的矛盾。

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总之,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矛盾论读后感(篇5)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我们才能抓住辩证法的核心,但它需要解释和发挥。

”毛泽东著成《矛盾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出色完成了对对立统一规律“说明和发挥”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他结合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国际共运以及中西哲学思想发展史,深刻论证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哲学根据。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把笔墨重点撒向矛盾的特殊性,因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理解矛盾的普遍性,这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他们也不指导研究当前具体事务中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多重要。”毛泽东翔实地论说了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情况,指出:“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揭示了特殊性,就揭示了事物特殊的本质、具体的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反面、矛盾的不同属性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坚持了辩证唯物论”,阐明了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矛盾论》的结论最终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哲学立场和缘由。不仅如此,《矛盾论》还是二十年后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逻辑起点。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不仅提出矛盾的具体分析方法,而且在其行文末端特别指出“对抗是矛盾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同。有些矛盾是公开的,有些则不是。

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从最初的非对抗性发展到对抗性;有些矛盾从最初的非对抗性发展到对抗性。”毛泽东矛盾学说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矛盾论》的实质就是唯物辩证法。毛泽东矛盾学说是在吸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苏联哲学教科书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改革,《矛盾论》的产生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矛盾论》是对马克思矛盾观的完善与发展。马克思的矛盾观在其研究人类社会规律的总成果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表现得最为成熟。马克思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存在着“适应”与“对抗”相分离的倾向,从而将历史描述为一个封闭的系统。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一定的生产关系最初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此时两者之间没有目的。但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他这里所说的“矛盾”就是“冲突”。

更为明显的是,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描述为对抗型社会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潜台词是社会主义就没有对抗了),但是恰恰是这个社会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它在冲突中有适应;在他心目中,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对抗的自由王国,因而是历史的终结。但毛泽东已经看到,这是一个幼稚的想法。社会主义还存在许多矛盾。如果我们做不好,就要让位于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历史还在继续。苏联和东欧事变就是明证。

对马克思关于矛盾认识的缺陷,特别是毛泽东用新阐述给予了修正。如《矛盾论》明确表示矛盾自始至终都是存在的。开始是不同的,不同是没有强化的目的。

显然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相比较,毛泽东的矛盾观比马克思更马克思主义一点。

《矛盾论》中关于矛盾转化的涵义,注意有三种,即潜在的转化、内在的转化、外在的转化。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密切联系的。我们在理解上述三种转化时不能把它们绝对化、孤立化,要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势的转化为现实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和条件,架起了对立的桥梁。内在的转化已经是表现出来的潜在转化,是潜在转化的现实运动。外部转化是整个转化过程的目的和归宿,是潜能转化的真正实现,是内部转化的最终完成。

我们从动态过程中区把握这三种转化之间的联系,看到的是一幅生动、具体的图景。它们之间不但是前后继起、相互衔接的,而且还交叉运动、相互包容。这告诉我们:

矛盾本身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它的理解和把握,必须以它的客观存在和现实运动为基础。毛泽东关于矛盾转化问题的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只垂死的手,在全面把握矛盾转化涵义的基础上,指导我们推动矛盾转化的完成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矛盾论》克服了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概念中的“适应”与“对抗”相分离的倾向,并且将历史看成矛盾的过程。且《矛盾论》消化了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它把恩格斯的“矛盾就是运动”的思想发展成系统的学说,即矛盾学说,并且清除了恩格斯辩证法思想中的黑格尔残余。再者《矛盾论》在充分吸收20世纪30年代苏联哲学前沿的积极成果同时,改造了苏联哲学界形成的关于辩证法的体系结构。

从制度结构的转变看,矛盾理论的形成是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次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转换为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次质变,因而是辩证法发展中的“革命”;毛泽东通过列宁及30年代苏联哲学中的积极成果把辩证法诠释为“矛盾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发展史中的“量变”,因而是辩证法发展中的“改革”。

毛泽东的矛盾分析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解剖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加以“解剖”,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二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加以“解剖”,重新审视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乃至资本主义的关系,提出了事实上存在的“社会主义主体论”。三是在对世界的形势格局进行“解剖”,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论。今天,重温并深刻领会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辩证法,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具体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矛盾论读后感(篇6)

《矛盾论》读后札记

毛泽东对哲学有深入的研究。他读过许多哲学著作。他对中国传统辩证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读过许多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经典文献。此外,他还阅读了大量国外哲学著作,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外,还有一些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包括马列主义、康德、黑格尔等。《矛盾论》 就是毛泽东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总结了大量的中国革命的丰富实践经验,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这一基本物质运动规律的实质和核心。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经验做出了总结,把中国革命升华到哲学的高度。毛泽东将中国传统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结合,构建了一对立统一规律为本质、以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为核心、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为基础的唯物辩证法体系。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这一辩证唯物思想形式,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一分为二”一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和阐述的一个概念。毛泽东最早使用“一分为二”这个词,是在1957年11月8日的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他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这就是辩证法。”毛泽东在《矛盾论》也充分运用了这一思想,文章第一句就阐明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文章中,他先分析形而上学和辩证法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详细说明了这两种宇宙观的特点和区别,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随后,毛泽东为我们解释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矛盾运动在万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毛泽东教导我们,不能迷信教条主义,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在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上,毛泽东特别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他指出,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一个必然是主要矛盾,因为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所以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要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主要矛盾,我们就能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关于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毛泽东引用了列宁的一句话,以证明斗争性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列宁说“矛盾对立面的斗争是无条件的”。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总之,矛盾同一性与斗争的关系是: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斗争存在于同一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毛泽东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在阅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后,我学会了用科学的辩证法来看待世间万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变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