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哈姆雷特读书笔记集锦

有关哈姆雷特读书笔记集锦。

从什么角度写作品最好呢?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会被作者的才华所震撼。如果你对一本书产生了极大的感情共鸣,就把你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吧,以下是由栏目小编为您带来的“哈姆雷特读书笔记”。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篇1)

影响《哈姆雷特》是英国戏剧中被引述次数最多的戏剧之一,位列世界名著之林。随后的岁月证明戏剧活力四射、经久不衰。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中,汤姆·琼斯和帕特里奇先生访问了《哈姆雷特》世界,类似于《哈姆雷特》的“戏中戏”写作手法。

而歌德的教育**《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不但以《哈姆雷特》作为自己的核心,而且创作了鬼魂和威廉·迈斯特死去的父亲等场景。

理解与感悟

从前,一位语文老师常对我们说: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即使对于同一个作品,同一个人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对人类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是很少相同的。

那么,读了这部作品后,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人生的轨迹都是我自己描绘的。有人说命运乃天注定,人力不可为,就像作品中展现的那样:

结局怎么所有人都死了,但这恰恰是现实所在,人永远斗不过命运,它向我们表现了一群对抗命运的人的最终的结局。实则不然,我们的抉择引导着我们的命运,未来究竟如何绝不是定数,关键在于你此时做出怎样的抉择。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我们认为的悲剧,本来他可以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寻真相,在碌碌无为之中苟延残喘,但他毅然走上了探寻真相的道路,即使最终赌上自己的性命,但他并未对自己的抉择感到遗憾。

这就是抉择的意义,因为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抉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唯一而不可重复的,它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命运,没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我们的抉择是否正确,我们也必然要接受自己的抉择所引起的一切后果。也许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没有“是,还是不是”那么严重。然而,在这个充满风险的混乱世界里,如果我们想做得好而不是做得好,每一个抉定都将是不容易的。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对于我们来说几乎不可能完成,但却应该是我们所不断追求的。

即使再读《哈姆雷特》还是能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因为它讲的世人生的选择,人生道路的选择——面对正义、爱情、责任,一颗矛盾而坚定的心,在这样一个混乱的世界里毅然背叛命运,坚守自己的正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经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历。他所面临的命运也是我们在人生某个阶段所面临的。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篇2)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里,《哈姆雷特》或许是最受争议的一部,也是最受瞩目的一部。你在15岁时或许会被《罗密欧与朱丽叶》感动得潸然泪下,却觉得《暴风雨》不知所云;当你17岁时,又可能深深地被后者所带有的神秘主义色彩打动而对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却已经无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澜……可是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你经历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时,当你提升了自我的人格,重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时,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就应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正因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个人而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命运面前,在仅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能够凭借与依托的状况下,所选取的人生之路。从某种好处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我的经验,他所应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所要应对的。我们应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

哈姆雷特也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普娄尼阿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的表现,让我们打心底里理解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正因我们常常能够在自我身上看见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极其珍视感情的,在他以装疯来躲避国王的迫害时,他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莉娅的思念,不忍心让她由于自我装疯而痛苦。就是这样,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我的悲剧,原先他完全能够屈服于自我的命运,不去探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许他带着一个疑问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此后,只要他所做出的任何抉择稍有不一样,他和其他人最终的命运都会改变,可是他的经验促使他一次次作出在他认为是正确的而实际上是致命的抉择。最终,哈姆雷特并没有为自我的抉择感到遗憾,正因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抉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状况下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所以在那里假设如果哈姆雷特能回过头去重新作出抉择,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就毫无好处。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这样,能够说,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所做的每一个抉择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命运,没有什么标准能够衡量我们的抉择是否正确,我们也必然要理解自我的抉择所引起的一切后果。

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能够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地理解自我的命运……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篇3)

本剧表现得并不只是那个年代的某个故事,也不只是那个时代矛盾的缩影,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为我们指引航向。因此,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整个时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七星,指引着人们的方向。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情节的曲折、人物的深刻刻画,更是其中蕴含的哲理。这也许就是莎翁及其戏剧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雷特》就是一幕极具震撼力的悲剧。

“生存还是毁灭?就是默默地忍受命运的**,就是勇敢地面对世界无尽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清除掉。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尚?”这我不知道,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分得清的事情,只是哈姆雷特选择了后者,承担起了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

在今天的现实中,如果我们遇到困难,我们应该面对困难还是选择逃避困难?我想应该是面对。不管有什么困难,没有人能解决,除了死亡。

可是就算在死亡面前,如果能勇敢的接受,那么也算的上高贵了。总之,不管我们面临什么困难和障碍,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接受挑战。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篇4)

摘要本文从人物性格、剧情发展、创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四个方面,简单论述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并指出这部剧作的历史地位和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的贡献。

通观莎士比亚戏剧,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体现出了作者鲜明的创作个性。成就较高的当属他的悲剧,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深刻地揭示了权势和金钱是导致人性普遍堕落的根源,热切地呼唤人性的复归。同时他的悲剧还闪耀着强烈的理想光芒,表现理想的崇高性,表现正义力量的不可压抑和顽强抗争。

这在艺术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物性格的塑造多姿多彩。以《哈姆雷特》为例,它着重通过对内心的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莎翁的悲剧以描写人与人的自然本性为核心,在戏剧冲突的构建上,不像古希腊的悲剧那样,主要表现人与外部自然力“命运”之间的冲突,而是表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理智、信念与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冲突在根本上,又起因于人的内在精神与心理因素的差异性。最终,外在冲突在根本上又是在为展示心灵而服务。因此,莎翁的悲剧在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拓上,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极富艺术魅力的典型。这种艺术魅力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心理蕴含的丰富性。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是随着为父复仇的戏剧情节逐步展开并激化的。而复仇的外在冲突又逐步让位于内心冲突,从而揭示出人物犹豫延宕的本质特性。从社会学角度看,哈姆雷特在鬼魂那里得知父王猝死的原因,接受了复仇的任务后,他迟迟不付诸于行动,表现出行为上的拖延和犹豫。这是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雷特,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因而,他的复仇以及他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也是整个剧情发展赋予这一形象的社会历史层面的含义。但是,哈姆雷特形象的深度、复杂性和艺术魅力,还有待于哲学和艺术层面上的阐释。

哈姆雷特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死亡及灵魂等形式上的问题。残酷的现实让哈姆雷特认识到,人并不像人文主义者所颂扬的那样如神一般圣洁,相反,人的情欲在失去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社会也趋于混乱。在理想幻灭后的哈姆雷特眼中,人的心灵是阴暗污浊的,人在本体意义上是丑恶的。克劳迪斯是十恶不赦的魔鬼。王后的堕落也是由于无法克制自身的情欲。奥菲利亚更不例外。当无法遏制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雪霜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哈姆雷特不仅看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的心灵同样是黑暗的。因此,在他的眼里,所有的人都是“十足的坏人”,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的本性”。哈姆雷特的这种悲观的认识,有着深刻的艺术概括性。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所带来的社会罪恶,同时它也成了近代以来,欧洲文学关于人的问题思索的基本指向。出于展示人物心理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莎士比亚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哈姆雷特”在这方面受人称道。内心独白可以把隐藏在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和欲望等,多层次地展现出来。

哈姆雷特的多次独白,就表达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现实等多方面的哲学探索,披露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困惑、迷茫和恐惧,有效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其次,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生动丰富。他不孤立地描写一个事件,也不单纯地表现主人公的命运,而是把事件的发展和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剧作情节丰富,每出戏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众多的线索互相衬托,交错发展,扩大了作品的容量。例如,《哈姆雷特》一剧哈姆雷特复仇的线索交错发展,使戏剧场面不断转换,造成戏剧高潮,产生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深刻表现了主题。再次,《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典型代表作,在创作方法上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重性。尽管此剧取材于丹麦历史,但是通过具体场景的描写,诸如御前会议上的唇枪舌战,宫廷大厅里的酗酒纵乐,挪威军队的兵临城下,雷欧提斯的率众闯宫等等,勾画出了一个矛盾重重、浊流泛滥、内外交困、险象环生的国家现实。令人不由得不想到作者生活的现实状况。同时,场景中活动着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方式和理想追求,莫不显示出英国社会现实的“本来面目”。但是,作者在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的同时,也融进了浪漫主义因素,从而使剧作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和谐统一,色彩更为丰满诱人。作者的笔触到了人物灵魂的底部,反映出他们的忧虑和悲伤、苦闷和彷徨,通过对白的巧妙运用,透视了人物的复杂深邃的感情世界。另外,通过想象而构成的一幕幕奇特怪异的场景,诸如夜半城楼鬼魂的出现,“戏中戏”的设置机关,荒芜墓地中的戏谑与格斗等等,更是引人注目,动人心弦,充满浪漫诡秘的色彩。

最后,莎士比亚的语言极为出色。他是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剧作词汇丰富,总词汇量达一万七千多个。问题和语感变化纷繁,有散文、韵文,有俗语、谚语、民谣、民歌等,为不同人物提供了符合身份的台词。他的语言高度个性化、形象化,且善于运用比喻和双关。总之,莎士比亚戏剧的丰富遗产,对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研究》,1982年第1期。GZ85.com

[2]《莎士比亚与现代戏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责任编辑:admin)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篇5)

读《哈姆雷特》有感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2011252

作者姓名:石鑫磊

日期:2月8日

摘录:哈姆雷特:母亲,有什么事情?

王后:哈姆雷特,你冒犯了你父亲

哈姆雷特:母亲,你把我父亲大大的得罪了

王后:好了,好了,你的回答真是瞎扯

哈姆雷特:得了得了,你的问话别有居心

王后:怎么了,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什么又怎么了

王后:你忘了是我_

哈姆雷特:我没有忘,没有!你是皇后,你丈夫弟弟的妻子。我真但愿你不是我的母亲。

王后:好,我去叫会说话的跟你说

哈姆雷特:来吧,你坐下,一动不动。我想在你面前竖起一面镜子,让你看到你内心深处。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

去死,去睡就结束了,如果睡眠能结束我们心灵的创伤和肉体所承受的千百种痛苦,那真是生存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去死,去睡,

去睡,也许会做梦!

哦,这太麻烦了。即使我们摆脱了这个世界,在这死寂的睡眠中我们会做什么梦?真得想一想,就这点顾虑使人受着终身的折磨,

谁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受人压迫,受尽侮蔑和轻视,忍受那失恋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门的横征暴敛,默默无闻的劳碌却只换来多少**。但他自己只要用把尖刀就能解脱了。

谁也不甘心,呻吟、流汗拖着这残生,可是对死后又感觉到恐惧,又从来没有任何人从死亡的国土里回来,因此动摇了,宁愿忍受着目前的苦难而不愿投奔向另一种苦难。

顾虑就使我们都变成了懦夫,使得那果断的本色蒙上了一层思虑的惨白的容颜,本来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由于思虑就化为乌有了,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评论:哈姆雷特一直在装疯装傻来蒙蔽叔父让他放掉戒心,同时他的疯话无时无刻不在尖锐地讽刺着、批判着、指责着,他的疯话往往能点出社会缺失的地方。

王后:哈姆雷特,你冒犯了你父亲 (你把现在的父王给得罪了,惹他不高兴了)哈姆雷特:母亲,你把我父亲大大的得罪了(母亲的改嫁把我真正的父亲给得罪了,是对不起先王的)。

王后:好了,好了,你的回答真是瞎扯 (就是简单的没有其他含义的指责)哈姆雷特:得了得了,你的问话别有居心 (母亲是受叔父的旨意来探我的话的吧)王后:

怎么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怎么了?皇后:你忘了是我哈姆雷特:

我没有忘,没有!你是皇后,你丈夫弟弟的妻子。我真但愿你不是我的母亲。

(你丈夫弟弟的妻子就是很严厉很讽刺地指责母亲,希望做了这对不起先王事情的人不是自己的母亲,他甚至以母亲为羞)王后:好,我去叫会说话的跟你说 (谁是会说话的?我不太懂..

)哈姆雷特:来吧,你坐下,一动不动。我想在你面前竖起一面镜子,让你看到你内心深处。

(表面拿面镜子照亮母亲内心,实质是想让母亲在镜子面前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对得起“美德”王后,接着就下面的文章跟母亲摊牌)

恩格斯将欧洲的文艺复兴誉为“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历史变革”,他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显然,莎士比亚便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坛上的“巨人”,而且是“巨人”中的执牛耳者。

其中,抗鼎之作《哈姆雷特》更是在他熠熠生辉的著作中闪耀着伟大的光芒,从那个时代一直照亮至今。

“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将“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的人类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也正是这样一个人类无法逃脱的境地,这样一个人类颠扑不破的问题,或者说是上下求索了千百年的问题,让后人愈发觉得笼罩在这部伟大作品上的人性的光辉的迷人和深邃。

诗人柯勒律治曾大叹:“我们每个人都有点哈姆雷特的味道!”味道何以体味?

哈姆雷特的生活建立在一系列矛盾之上:沉默还是**?果敢还是颓废?

复仇还是等待?生存还是毁灭?他直率地将这类问题置于自己的独白中和读者及观众讨论。

所以,沿着他七段独白的轨迹,我想我们应该能够找到答案。

在第一段独白中,哈姆雷特上来就说到:“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和无聊!”父亲意外地死亡,母亲居然“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而且是他的叔叔、父亲的弟弟、刚刚继承王位的丹麦国王,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在宫廷中过惯了衣食无忧的年轻王子,在两个月内面对一系列的打击,显然有些手足无措。除了将仇恨转移到母亲的头上——“就算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牲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外,他甚至冒出了轻生的念头——“啊!我希望太坚固的物体会融化,消散,变成露水!

或者活神制定了禁止自杀的法律。”按照萨特的存在主义,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荒谬的,是没有人跟我们商量过就胡乱将我们抛洒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冷酷的事实。此时的哈姆雷特荒唐,找不到立足点!

可是,当他在露台上遇见自己父亲的灵魂时,得知自己的父亲并非如众人所说死于毒蛇的之口,而是自己的叔叔用毒药灌入父亲的耳朵致死时。哈姆雷特有些不敢相信,“我的全身的筋骨,不要一下子就变成衰老,支持着我的身体呀!”可是,很快他就会过神来,关于父亲的提示,他发誓“是的,我要从我的记忆的碑版上,拭去一切琐碎愚蠢的记录,一切书本上的格言,一切陈言套语、一切过去的印象、我的少年阅历所留下的痕迹;只让你的命令留在我的脑筋的书卷里,不掺杂一些下贱的废料。

”两眼喷出怒火的哈姆雷特将曾经热爱的母亲管作“最恶毒的妇人”,自己的叔叔更是一个“满面都是笑,骨子里却是杀人的奸贼”。从悲伤到愤怒,哈姆雷特正在改变自己,但这并不容易。在这一幕的最后,哈姆雷特说: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里,他用到了“倒楣”这个词,可见其内心深处还是有几丝犹豫。正是这种犹豫,这种不完美让我们感到道了哈姆雷特的真实,感到了他在我们周围的存在。

他装疯卖傻,掩饰自己,没想却遭来叔父和权臣波洛涅斯的怀疑。为了装得更真实,他甚至牺牲了自己的情衣凌乱,与情人奥菲利亚相撞。面对国王派来的探子,他虽能巧妙周旋,却也一时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为自己的父亲报仇,或者说他还在犹豫,没有下定最后得决心。

所以,当看到一帮到皇宫来演戏的伶人都能在戏中倾注全部的热情时,哈姆雷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可是我,一个糊涂颟顸的家伙,垂头丧气,一天到晚在做梦似的,忘记了杀父的大仇……我却始终哼不出一句话来。我是一个懦夫吗?

……我应该忍受这样的侮辱,因为我是一个没有心肝、逆来顺受的怯汉,否则我早已用者奴才的尸肉,喂满了满天乌鸢……啊!复仇。”柯勒律治在他的莎士比亚演讲札记里说:

“哈姆雷特是勇敢不怕死的;但犹豫多伊尔的多愁善感,他犹豫不决,又因决心而丧失了行动的力量。”我倒觉得这是哈姆雷特的拖刀计,恰恰反映出了这位王子的智谋。因为他已打算用伶人演一出杀兄娶嫂的戏——《捕鼠机》来测试国王,待暗中观察国王的反应后,再作打算。

第四段独白便是那段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他的著名不仅在于哈姆雷特将自己的生活上升到了哲学的思考的高度,更在于哈姆雷特从此赢得了重生。“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这自然让人想起鲁迅的那句经典的“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古今中外,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头百姓,又有哪一个不是在抉择中求生存?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在于用一个人物来书写所有人的一生。

如果选择毁灭,可以逃避“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那或许是个好的选择。可是“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契诃夫《普拉东诺夫》中的普拉东诺夫说:“哈姆雷特害怕做梦,我害怕生活。”我相信这个世界上遍布普拉东诺夫,也遍布哈姆雷特,其中就有你和我。

因此,对于哈姆雷特来说,毁灭是不可能的,只有生存、战斗和复仇。“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说得多好啊,一个英武果敢的哈姆雷特和以前那个犹豫不决的哈姆雷特说再见了。

新生是美好的,重生又何尝不是?就像这个时候的哈姆雷特,像文艺复兴。

哈姆雷特精心设计的《捕鼠机》在国王、王后以及众大臣面前上演了。结果和他预料的一样,国王看过后大惊失色,匆匆回宫。这次审判坚定了哈姆雷特的信念。

在“一夜之中最阴森的时候,鬼魂都在此刻从坟墓里出来,地狱也要向人世吐放疠气;现在我可以痛饮热腾腾的鲜血,干那白昼所不敢正视的残忍行为。”纵然如此,他也没有立刻跟去寻仇,而是先去找自己的母亲。他说:

“让我做一个凶徒,可是不要做一个逆子。我要用利剑刺伤她的心,但我决不会伤害她身上的一根头发。” 他爱他的母亲,哈姆雷特此刻明白,她的母亲是无辜的。

即使出了错,也只是在父亲去世后屈服于新国王,所以他不会杀了他的母亲。许多人感叹,哈姆雷特并没有立即感到国王的卧室杀死了国王二号。事实上,他有自己的目的。在接下来的第六个独白中,哈姆雷特给出了答案。

“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先做,让他上天堂,我也算报复我把这个恶棍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一开始,我也不明白哈姆雷特何以断定国王死后会上天堂。

原来根据**宗教的教义,人死后悔改可以上天堂。“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复仇吗?不!

收起来,我的剑,等待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纵欲的时候,有赌博、咒骂或是其他**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坠地狱。”除此之外,在**教中,不经审判而自己动手杀死他人仍然是件罪恶。因此,在哈姆雷特的心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信徒与自然人之间的斗争。

不料,见完母亲,错杀权臣波洛涅斯后,哈姆雷特就被国王派去英格兰。丹麦国王想利用英国国王除掉哈姆雷特。在去的途中,王子看到挪威的士兵在他们的福丁布拉斯王子带领下,为了一块“徒有虚名毫无实利的土地”忘我地拼杀。

哈姆雷特受到了很大地触动。他叹道:“瞧这一支勇猛的大军,领队的是一个娇养的少年王子,勃勃的雄心振起了他的精神,使他蔑视不可知的结果,为了区区弹丸大小的一块不毛之地,拼着血肉之躯,去向命运、死亡和危险挑战。

”“啊!从这一刻起,让我抛开所有的疑惑和妄想,让我的额头充满血腥的思绪。”一个雄性的哈姆雷特从此呼之欲出,直到最后成功从英格兰逃脱,回宫刺杀国王。

哈姆雷特在复仇之路上,再也没有回头。歌德曾说过:“据我看来莎士比亚的原意是想要在这戏里表现出一桩大事放在一个不适于施行的人身上所发生的效果。

据我看全戏便是在这观点下创作的。一棵大树栽在一个贵重的瓶子里,而这个瓶子只适合插几朵花:树根膨胀,瓶子就可以碎了。

”歌德把哈姆雷特看作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不知道歌德是据何做出如此评价,依我看来,不免显得过于草率。

这七段独白,每每哈姆雷特高声吟颂或是低声细语,我们在为主人公的命运揪心时,哪怕一次不经意的反躬一瞥,总能在自己的身上找到和哈姆雷特的相似处:贯穿于生命始终的抉择与矛盾。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们身上的“哈姆雷特的味道”吧。

鲁迅笔下的阿q直接指向了中国人自卑的根源;在夏洛特·勃朗宁的**中,简·爱发出了那个时代所有女性中最强烈的声音;而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不但发出了人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呐喊,更为可贵的是,在呐喊声下,受伤的呜咽、犹豫的态度和面对抉择时的不知所措——这些不完美,让人这个动物显得如此地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