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读后感汇总七篇

双城记读后感汇总七篇。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双城记读后感汇总七篇》,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双城记读后感 篇1

双城记攻略读后感上帝创造亚当夏娃后,同时也赐予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空气、水和食物。夏娃和亚当被蛇引诱,吃了善恶树的果子,就知道善恶。后来整个人生不再是单身,于是有了亲情、爱情和友情,贯穿了人类的一生。(一)亲情亲情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从父亲的第一次将婴儿的拥入怀中起,从母亲第一次用乳汁哺育婴儿起,我们就切实的触摸到了它。

这种感觉滋养着我们,伴随着我们成长,甚至拯救了我们的生命。书中的主人公之一马内特医生是法国著名的医生,医术精湛,医德正直。他在一次行医中,目睹了法国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践踏人格、草菅人命的暴行,因为抱打不平,反而被贵族滥用特权投入监狱,被巴士底狱活活埋葬了十八年。

当被昔日仆人德日发搭救出来时,已经成为一具白发苍苍、形容枯槁的活尸,一架只会埋头做鞋的机器,完全丧失了理智和情感,是女儿露西·马奈特用双臂紧紧把父亲抱入怀中,用泪水与亲吻将父亲的灵魂领出地狱之门,唤醒了他的情感。他们回到英国后,马内特医生仍然被他以前监圄的阴影所困扰。每当这时,女儿露西就彻夜不眠的陪伴马奈特大夫,一直待他走出噩梦。

亲情的巨大力量不仅挽救了马内特医生的生命,也让他放下多年的仇恨,完成女儿的爱,维护女儿的幸福。婚礼前夕,当她得知女儿的未婚夫查尔斯·达奈是敌人侯爵埃弗雷蒙德儿子时,她选择了独自忍受巨大的痛苦,仍然把幸福的祝福送给了两个年轻人。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查尔斯·达奈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法国,为了挽救老管家加贝尔的生命而被监禁。

马奈特大夫在得知消息后,毅然回到法国,四处奔波拯救夏尔·达奈的生命,尽全力保护女儿幸福家庭。好心的露西是整本书的爱的源泉,她的出现只是她优秀品质的配角。如果说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出于本质,那身处丈夫被关押和恐怖**的环境中,她依旧能把暂时居住的家布置成如丈夫依旧在家的样子,按部就班的教导女儿,衣服依旧那么整洁......

这种力量**于露西坚强的信仰!如此美好的女子,我们怎么能不爱她!(2) 爱当我们像露西,当我们遇见心爱的人牵着手,我们的爱开始萌芽!

为爱人做一顿美味的饭菜、抚摸着他(她)带着阳光般温暖的衣物、将心爱的人拥入怀中......我们抚摸到了爱情,它带给我们温暖、希望,爱情逐渐成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若为心爱之人牺牲生命,不知道能否心甘情愿的奉献呢?

书中的另一位主人公,西德尼·卡顿早年受过良好教育,个人兴趣不好,不能发财。他刚做过律师助理。在平凡的生活中,他只是一个怀才不遇、彷徨迷茫的人,他寂寞孤独、不修边幅、酗酒无度。当遇到露西· 马奈特小姐后,深深被这样一位美好、善良、美丽的人打动,自己深知无法给予马奈特小姐幸福美满的日子,只是默默的守护着她那个幸福的家庭。

查尔斯·达奈在狱中时,西德尼·卡顿利用看起来像达奈的条件,和李大韬毅然顶替达奈上了断头台,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露西的幸福。这种爱情虽然带着浪漫主义色彩,但从西德尼·卡屯自从决定为所爱之人赴死开始,始终朗诵着:"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的祷告文中可以看出西德尼·卡屯因爱情而从迷茫中清醒过来,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由于狄更斯自身的生活经历,他更加关注边缘人。卡屯作为社会边缘人群的代表,更突出了他们彷徨迷茫的一面,他们虽然有血有肉,终究一生碌碌无为,往往是被社会最容易忽略的一群人。

西德尼·卡顿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找不到自己的生存价值。他每天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直到遇见露西·马内特小姐,这种爱的源泉才使他发现生命的意义,并成为他对生命的信仰。感谢爱情拯救了他!

可怜如蝼蚁的我们,生活在这无边际的城市中,每天为了生计匆匆忙碌,谈论的话题永远围绕着"今年挣了多少钱""买了多大的楼",庆幸这些话题目前暂时还能代表着我们内心奋斗的目标,如果运气遗忘了我们中的某些人,那么他们也将成为社会边缘人群,无信仰、无目标、无意义,真正的三无人员!当信仰和道德建立在物质和社会阶级的基础上时,我们就像斯特罗沃和卡顿一样被同情和谦卑!与其说卡屯是因爱情而殉情,倒不如说他因找到信仰而献身更为恰当!

(3) 友情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得到最无私的奉献,最单薄的只有家人、爱情,这种情感的燃烧是连续不断的。现实版中的友情,绝大多数的付出则是有目的性的、需要回报的,即便不求回报的付出,也不过是稍纵即逝的火花,决无亲情和爱情的永恒。大律师斯揣沃善于钻营、八面玲珑,律师助理卡屯怀才不遇、酗酒无度。

斯特罗沃先生和卡顿先生之间的友谊是我们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经常遇到的。我相信他们还在同学时候友谊是真实的,可惜各自的遭遇与性格上的不同让他们的友谊变质了。斯揣沃对卡屯的冷嘲热讽、趾高气扬的态度,我们必定是鄙视唾弃的。

可现实中,又有多少次我们也不约而同地成了"斯揣沃先生"。在这利欲熏心的当下,"朋友"二字已经被亵渎,只不过是多数人口中的资源整合体,至于其中的友情不过是更进一步的利益结合体罢了。事实上,这种“朋友”更适合被称为“情感投资”。

我们在工作中这种投资虽然必不可少,但态度诚实必须的。朋友之间的真爱究竟是什么?在作者狄更斯的笔下,真正友情被任职于台鲁森银行的劳瑞先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马奈特大夫被关押开始,劳瑞先生因工作职责负责把马奈特大夫的妻子和女儿护送回到英国,十八年后又带领马奈特小姐到法国迎接被解救的马奈特大夫。在与马奈特大夫一家有了多次的接触后,劳瑞先生被马奈特小姐的温柔贤德的美好品德所感动,同时也敬佩马奈特大夫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人品。在马奈特大夫的病情在女儿度蜜月期间发作,而劳瑞先生为了不给马奈特小姐带来担忧,毅然承担起九天九夜中不离不弃的陪伴,因此在有生之年第一次没有去银行上班。

在法国大革命中,劳瑞先生与马奈特一家在法国相遇,在得知马奈特大夫因为拯救达奈而回到法国,处于保护马奈特大夫一家免于**的考虑,()将身边唯一的护卫杰瑞留给了他们。劳瑞先生因敬仰他们的人品而一次次的对马奈特一家人伸出友谊之手,他们之间的友谊是无私而伟大的!劳瑞先生的友情如同一碗温暖的白粥--无色、无味,绝非生存之必需品,但在尝遍世间珍奇美味时,一碗白粥清热去火,恢复味蕾最佳食品;或者是极其饥饿时,可以救人一命之物。

就是这样的友情,包容下对方所有的缺点,不过度指责;不因利益而献媚;能在困难之时的伸手相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双城记读后感 篇2

我看《双城记》,原因是在网上有很多网友推荐,他们都说那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我怀着好奇心就在网上下载来看,看完了一部分感觉还不错,就写下这篇读后感。

《双城记》主要是深刻描绘了当时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和喂历史现实而牺牲的儿女情长。

网上有人说,《双城记》只是描写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但我却觉得,那个人没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以我看来,德发奇一家和法国贵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尔斯和西德尼的感情也好,都只是为了表现这场战争是谁引起的,为什么事而起的。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必须保持着宽以待人的态度,即使是天大的事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记得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同学的书弄丢了,原本我还以为她会要我赔,还要怪我呢。没想到当我和她讲的时候,她不仅没骂我,还对我讲说以后不能够丢三落四了,应该养成好习惯。恩,也许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吧!

在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人。有正直善良却又惨遭迫害的马奈特医生,忠厚老实的洛瑞,外表冷漠、内心热情,放荡而又无私的西德尼,没有人性的德发奇太太,凶残阴险的埃佛瑞蒙兄弟……里面有复杂的仇恨,想复仇却又制造了更多的仇恨,这复杂的一幕幕,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失去理智的时代。有人抱怨自己生在这个世纪是件坏事,要生在从前,最起码能当个烈士。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生在现代就应该为现代做贡献。而人世间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有不同的个性,我们不要因为谁的性格怪异而不与他交友,也不要太相信身边的人,也许他就是想害你的其中一个。

文中《双城记》,最让我喜欢的是律师助手西德尼?卡尔顿。他第一次出现就与众不同,当法庭上的人若无其事地望着天花板时,而他的一张字条却揭晓了案件背后的阴谋。他一出场就带着一身的忧郁,作为律师的他算得上是才华出众,但却又情愿躲在人家的后面,做别人成功的垫脚石,他仿佛自己亲手筑起了一堵墙,与名利隔绝。他曾说过:“我是个绝望了的苦力,我不关心世上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关心我。”

是啊,我们不应该渴望出名,那样就学不到更多的知识。也许做别人背后的垫脚石,还能够操你个别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能看到他的长处和短处,学习他的长处,抛掉自己的短处。

双城记读后感 篇3

《双城记》读后感复仇与爱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写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书中有一段为人称道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明明是含义相差甚远的几个词语,却如此诡异和谐得出现一起,这正是一个动乱年代的矛盾缩影。

翻开《双城记》,历史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复活”、“宝贵线索”、“风暴踪迹”。

初读双城,不免对邮差送信“复活”二字感到疑惑。驱使人继续读下去,在英国长大的美丽善良的孤女路茜在获知自己有一个被关多年的父亲,一时难以接受,本以为早已死去的人竟是活着,心头震动不可谓不大,认清现状后,在台尔生银行老绅士劳雷先生的陪同下漂洋过海去巴黎的一家酒庄阁楼接走老人,形容憔悴苍老的老人已精神失常,坐在破旧的矮凳上,拿着工具,双手机械不停地做鞋。子路西之前的不安完全消失了,反而充满了爱和心痛。

在返回英国途中受到法国青年讲师查尔斯·代尔那的悉心照料。在女儿的精心照料下,马内特先生的病情逐渐好转。不久几人为一起诉讼案出庭,而被诬告为勾结他国,泄露****的犯罪分子就是曾与他们同行的代尔那,法官昏聩、小人奸诈、民众麻木,幸而得到一位叫卡尔登卓越的律师相助洗清冤屈,在这之前路茜为代尔那流下同情悲悯的泪水,并一度昏厥。

在与路茜的相处中,代尔那和卡尔登渐渐喜欢上了可爱善良的姑娘路茜,也包括当时一位有钱有势的法官斯特莱佛,他本来不屑路茜,却也无可避免的动了心,固执德要把幸运慷慨施舍给她,却因各种原因不得不放手,很自以为是的一个男人。代尔那因为内心的悸动和对路茜的深沉的爱意向医生坦白,年轻人的真挚情感令医生动容,最终肯定和允可他追求女儿。我最为印象深刻的则是卡尔登,他以一个骑士的身份一直陪在他身边,他同样英俊睿智,心底却凄苦可怜,渴望温暖,所以当可爱善良的露茜出现时,他便义无返顾的爱上了,即使那只是个梦,“一个没有结果的梦”,所以他去见路茜,向路茜吐露心声,然后将感情尘封心底。

他说:“我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做任何事。”“我愿抓住一切机会为你和你所爱的人做出任何牺牲。

”这样隐忍卑微的爱让人心疼,路茜却什么也不能给他,不能回应也无法回应。露西很快久嫁给了达尔内,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人在英国度过了一段安宁幸福的时光与此同时,法国贵族为所欲为,厄弗里蒙地侯爵在乡间游玩,若无其事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还用用语言和行动对民众各种侮辱,一场革命的浪潮正在酝酿之中。

得罚石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他的妻子不停的编织,并能面不改色地与密探周旋,手仍然不离织针。原来,她编织的是贵族的残暴和间谍的出现,等待复仇。

1789年,法国大革命终于暴发了。巴黎人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们一个接一个地送上断头台。代尓那收到管家盖白勒的求救信,冒险回国,一到巴黎就被入狱。法国侯爵之子戴安娜不习惯贵族对人民的欺凌。他愿意放弃继承权,去英国当法国文学史教师。

法国人民被复仇的火焰淹没,痛恨打击一切贵族和与之相关的人们:首都成立革命法庭,监狱胡乱吞吃并未犯罪而申诉无门的人们;私自设立达拉佛斯监狱,犯人被仓促判决并斩首;四天四夜的恐怖事件,杀害了1100个毫无抵抗的各种年龄的男女囚犯。正如文中所言,“这革命具有同归于尽的复仇性质,以致将一切都摧毁了”。

梅尼特医生凭借自己曾被关巴士底狱的身份为女婿开脱罪责,代尓那得以释放,却在几小时后又遭逮捕,在法庭上得罚石宣读了医生多年前在狱中含泪写下的血书,再次揭示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的罪行,真相终于大白,医生被囚18年的缘由也水落石出:多年前医生在一个夏夜湖边散步被侯爵兄弟强迫出诊,在那里目睹了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及其兄弟被残害致死的状况,他决定举报侯爵罪行,还未实施,写好的举报信就被截走,自己也被掳进巴士底狱。漫长的等待和孤独几乎把他逼疯了。事实上,他真的疯了。他多次请求允许在监狱里做鞋,每天一刻。

而必须杀了你的得惠希太太,是被**兄妹的妹妹。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贵族的仇恨像藤蔓一样在心中生长,成为领导法国大革命的中坚力量。很自然,她不会放过敌人的最后继承人戴娜,她必须死去!即便有医生的证明、请求也无济于事,善良的医生曾为了女儿的幸福痛苦大度地放下抽根,欣然同意两人的婚事,如今却又葬送女儿的幸福,不幸的老人在有一次营救无效后再次病发,路茜也悲痛欲绝昏倒在地,于是卡尔登站出来,那个与代尓那面容肖似同样深爱路茜的青年,他不忍心上人受苦,便想出绝妙的计策,迷昏代尓那,李代桃僵替他赴死。

我佩服代尓那的勇气,爱情是自私的,但他却为爱情献出了生命,生时不能和她真正在一起,默默地关心她、爱怜她、守护她,却无法得到她的倾心,她对他只是友谊之情,他却无怨无悔,以实际行动还了他对她的承诺,甘愿一死成全她的幸福。

全书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开首设下悬疑,引人深读,真实再现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法国及英国两个城市的人民生活境况,将人们在贵族统治下的悲惨生活及迫不得已推翻贵族政权,疯狂报复的活动过程展现的细致入微,似毫不留情地揭开历史丑恶的疤痕,鲜血淋漓。**它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诚实善良的梅内特父女,忠诚可靠的罗瑞先生,温文尔雅的代尓,惩罚石夫人疯狂的复仇,献身于卡登的爱情

几者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再现了法国大革命人民的挣扎与抗争,带给人极大的思想冲击。

14级汉语国际教育:马丽梅***

双城记读后感 篇4

戏剧影视文学是人类感情生活的一种升华,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对人们起引导作用。经典真的很耐看,震撼人心,即便它粗糙的画技,不那么精美的妆容以及制作,但带给我们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目睹了现在电视剧电影里心狠手辣的女二,腹黑男二以及各式各样的为了一己私欲而不惜毁灭自己以及他人幸福的人,还有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看的观众是欲罢不能,但人们都有些忘了那最原始、最纯真的感情了,看了《双城记》以后我真的感叹伟大的爱情以及友情,其实爱情和友情有时并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划分,有时友达以上、恋人未满,有时甚至会宽容到爱屋及乌。男主为了成全所爱之人的幸福,义无反顾地去解救她的丈夫代替他去上断头台,他爱的伟大,爱的光荣。

爱情带给人的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大概从人类产生起就伴随着爱情的诞生吧,古往今来美好的爱情总是被人们所歌颂,有人说爱情是新鲜刺激的热恋生活,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期盼,是想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美好愿望,有人说爱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温暖,是举案齐眉、相夫教子的恬静安然。

以前上历史课时看到法国暴虐的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作为看官的我们应该拍手叫好,因为广大人民终于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了,但是革命往往是一种人民情感积压的大爆发,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狂热的革命者甚至可以称之为“复仇者”,这些人在进行了革命之后便坐在先前暴君的位置上进行施暴,其中不乏有无辜的受害者,像路西一家就是这样,他们心狠到连小孩子也不放过,这与之前的暴君有什么两样?

双城记读后感 篇5

爱恨共生的矛盾世界——《双城记》读后感2000字:

读这本书的经历,与小平的人生经历相同——“三起三落”。先后3次拿起来读了几十页,有事儿就搁一边儿,3次又重头读过。心里不免嘀咕:这么枯燥乏味的书怎么混成了“世界名著”,读了100多页还是云山雾罩,没看出啥名堂!心里这么想,可又被“名著”的头衔和权威震慑着,只能从自身的孤陋浅薄找原因,怪自己肉眼凡胎无法窥见书中洞天、领略作者的高超境界。

最后一遍耐着性子读完,总算是一气贯通,大致了解了故事梗概,回味起来有点看悬疑侦探小说的感觉。不过还真别说,名著就是名著,后面的情节跌荡起伏,引人入胜,好像爬黄山穿梭于云霭迷雾中,直到后来拔云见日才豁然开朗,也好似波涛一样起初层层叠加终而形成滔天巨浪席卷而来,给人以无比的震撼。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的广阔舞台为背景,由马奈特医生“死而复生”的悬念引入,逐步揭开了离奇失踪18年的原委,暴露了当时贵族与贫民日益激化的阶层矛盾。当命运又将其女儿与仇人的儿子撮合在一起时,以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主线,演绎了大革命时代下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思想行为轨迹,奏出了压迫与反抗、宽恕与复仇、仁慈与残暴、爱情与牺牲、生存与死亡交织的命运交响曲。(这里就不更多地剧透了)

正如本书开篇所说:这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无知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日子,也是怀疑的日子;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我们应有尽有,我们一无所有;人们直登乐土,却也直下苦境。(罗稷南译本)

最好与最坏、智慧与无知、信仰与怀疑、光明与黑暗、希望与失望、应有尽有与一无所有……存在于那个时代,也存在于历史的每个时刻。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矛盾才是世界的本真”。怪不得老子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把“无”和“有”定为天地之初始状态,也符合中国“阴阳学说”,阴阳共生,阴阳互补。

双城记读后感 篇6

这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顾名思义,他记叙了两个城市间的故事。整个故事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记叙了露茜以及她所爱的人们的悲惨命运。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露茜。但我认为露茜的作用不大。她出现的次数不很多,也只说过几句话。主要人物是她所爱的人们。他的父亲马内特医生是法国沙皇统治时期苦难人民的代表;她的丈夫埃弗蒙原来是个贵族,而他从小受母亲的教育,爱护穷人,帮助穷人。从小寄居英国,用自己的努力干下一番事业。他代表了善良的贵族,他的朋友律师卡登为了拯救朋友付出生命的代价,被暴怒的人民送上断头台。他和埃弗蒙都是无辜的,是长期被压迫的巴黎人民害死了他,准确的说是压迫人民的凶恶残暴的贵族们害死了他,他只是个替代品。他正代表了法国黑暗统治下正义无畏的人民。

这部小说用露茜和她所爱的人们揭露了法国的黑暗统治。而作者所在的英国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在小说结尾,卡登希望法国明天会变得美好。作者只不过是借卡登之口说了自己的心里话。英国的美好明天正是他的希冀!

双城记读后感 篇7

狄更斯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脉络,运用倒叙和叙述的写作技巧,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来表现法国大革命中的善恶。文中如此多的矛盾冲突,这样戏剧般的巧合,让我猛然想起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广岛之恋》——“夕阳西下,我那死去的爱人是法国的敌人。”在《钢琴家》中我们也曾看到这样画面,一位德国纳粹军官沉醉在犹太**家的钢琴声中,军官没有杀害钢琴家,而是每天为他送来食物,还在临走前把自己大衣给了钢琴家。

爱远大于恨。我相信,爱是一个民族的长生不老的精神。因为有了爱,世界是美丽的。是爱,让纳粹军官搭救了钢琴家:是爱,让法国少女恋上了民族仇敌;是爱,让马内特医生放弃了追讨不白之冤的控诉……有些人,选择用爱去化解仇恨,正是在这些人矛盾的情感中,才体现出了这爱的坚毅与伟大。

有些人选择仇恨报复,就像书中的德法日太太(普通女人的妹妹)一样。她想杀人。她选择不放手,所以她最终不能放手。上帝总是公平的,极恶之地必定存在着极善,就像每一种毒物的周围总是生长着解毒的植物。而我认为,这本书中的“极善之人”并非那位善良美丽的马内特小姐或者她宅心仁厚的医生父亲,而是在故事末尾毅然死去的那位勇士——西德尼·卡顿!

在故事的第五章,我一直以为西德尼只是一个过客。那段文字是这样描述他的——“西德尼·卡顿是最懒惰最没有出息的人,而他又是斯特莱夫最得力的伙伴。”他是一只“放纵的猫”,有着最锋利的爪子却不用它为自己抓取猎物。

他的心里藏着一只“狮子”,但是是一只半梦半醒的“狮子”。他才华横溢却将“实力废弃而置身沙漠”,他似乎这世界早已看开,听任所有的事物繁华与衰败,在他眼里却是过眼云烟。他本可以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房子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家庭。

一个能说会道的律师能够抓住关键点,是一个在当时可以引以为豪的职业。当然,收入也非常可观。但他拥有着建构美好生活的所有材料,却不去建构,不去生活。他是一只豺狗,为主人叼来猎物,然后乞求着一点能够温饱的肉。

这样一个人物,在我们的眼中是不能够称之为英雄的,但是他在故事末尾如此壮烈的举动,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丝后悔,倒像是去赴一场胜宴般。他是天空中灿烂的烟火。虽然它们转瞬即逝,但当它们被放在天空中时,却闪闪发光。他们能在一瞬间照亮整个天空。他是在用爱去爱。

相比之下,那位处心积虑的“复仇女神”则是应验了罗兰夫人的那句话——“自由啊,多少罪恶假你的名义而行。”

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外,狄更斯的哥特式描写也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山谷里迷蒙的雾霭弥漫着整个凹地,雾气凄凉地往山坡上缓缓爬升,好像一个**的鬼魂,在寻找一个歇脚处,却没有找到。”这番描写,猛地让人背脊发凉。

在迷雾茫茫中,似真的有一个无处归家的鬼魂,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四周,不知何时,它就会出现在你的身后,茫然的眼睛望着你的背,然后你猛地一转身……

《双城记》把冤狱、爱情和仇恨交织在一起,塑造出了三种不同的人性。一是以封建贵族为代表,他们是君主制的化身和持有者,是千百年来人民痛斥的对象。不是所有的贵族都是一样的,例如,贵族兄弟的妻子和儿子是一样的。

马内特医生从贵族家庭出来后,这位好心的妻子怀着一颗悔恨和赎罪的心来探望他。多年后,达奈娶了女儿,给他带来了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第二种是以革命群众为代表,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在底层遭受过**的劳苦人民,他们有着被逼无奈的凄苦,有着恨天恨地的愤怒,对封建贵族们怀着巨大的仇恨。仇恨堆积起来爆发了。无数底层民众拿起刀剑捍卫自己的利益,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由此诞生。

当革命进一步深入的时候,有些人的私欲也跟着扩大,他们假借着推翻一切封建统治的名义,对着自己的仇人伸出了魔掌,把那些曾经害过自己的贵族以及他们无辜的家人送上了断头台。他们此时的行为与原来的贵族无异。他们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发疯了,就像“复仇”一样。第三种人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人物,书中此类人物的化身就是放弃仇恨的马内特医生和西德尼·卡顿。

当我读到西德尼勇敢地入狱取代查尔斯·达奈时,我的心在颤抖。“你没有时间了,别问我为什么带信,别问是什么用意;我没时间告诉你。”就这样短短的几句话语,他不需要别人的赞扬不需要****,他的爱是默默的,是沉寂的,但是最圣洁的,也是最无畏最勇敢的。

这本书的结尾是西德尼的一段话,感觉像是一部电影。以四段“我看到了……”为看头,在最后谱写出希望、和平与爱。“我做的这件事情,远比我过去所做过的一切都没好,我将要安息在一个远比我所知道的更美好的地方”——因为他将永远安息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