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2023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23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

最近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真是很喜欢,她用淳朴、清新、自然的文字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美,她享受着贫穷和艰苦。

李娟陪着母亲迁徙于新疆阿勒泰偏僻而辽阔的游牧地区,和妈妈、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开杂货店和裁缝为生活,在阿勒泰长达半年的冬季牧场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温馨,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幽默、能干、聪明,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服输的妈妈;老实能干的叔叔;朴实、憨厚的妹妹;一个个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样,历历在目。

李娟的文章里更多地记录了牧区普通人,牧民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的单纯与寂寞的童年。李娟不仅对牧区的牧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宁静、它的河滩、河边的林子、各种的携物、甚至一望无垠的荒滩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艰苦不但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反而让人对她那种闲散、安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

甚是喜欢《阿勒泰的角落》,平实的语言,言之有物,如实地记载,乐观的生活态度,就像有一个朋友娓娓道来。很遗憾没有抽出一个完整的时间一口气翻完,陆陆续续见缝插针的几章几章地往前挪。这样的书适合在一个闲适的下午,配一杯茶,合一首慵懒的音乐,才不会辜负。

角落是主持人的作业,看着各位爆的猛料,八地兴高采烈,我心里很是惆怅。从来就是一个敞亮的人,顺顺利利,水到渠成,没有什么犄角旮旯呀?眼见作业大限已到,猛然想起五月回家乡武汉的重重感叹,好吧!

就这个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回家和角落有什么关系?这完全源自于在异乡珠海定居后,每次回武汉的感觉,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生在武汉长在武汉的异乡人,家乡变的太快,翻天覆地,颇有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之感,我时常恍惚我是否在这个城市存在过,儿时对于这所城市的记忆只能放在角落里封存。

当我在小学的时候,我喜欢早出晚归。这是武汉人的早餐形式。那时候,我还用粮票呢!我隐约记得是一张粮票再加几张毛票,吃的丰富呀!香口热辣的热干面配桂花味的糊米酒,软糯粘牙的豆皮,油澄澄又香又脆的油条,大炉子里炕的烧饼,炸地酥脆的油饼,还有煎饺,苕面窝&&,每天不重样的吃,味道好,份量大,实在!

早上吃的满足,一天的心情就会特别好!这些味道沉在我的味蕾中深深地记忆下来。现在每次回武汉第一件事情就是盼着过早,可遗憾的是再也找不回原来的正宗的味道。

有一次偶然在珠海街道上遇到一家打着热干面旗号的小店,本不作任何期待,点了一碗,一入口,就是那个让我千思百转的味道,只觉得眼睛里热热的。食物能铭记某个时刻,我懂了。

当我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我会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经过一家小书店。虽然只有50平方米,但总是挤满了学生。我拿本书是被挤了进去,弹了出来。今天的书店并不像当年那样雄伟。为什么这么火爆?因为书店只卖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这是老师和家长的头号敌人!

所以只能偷着看。在这个书店里我认识了亦舒,她告诉我女人不能美则美矣,然却毫无灵魂,认识了岑凯伦,给了我最初的关于穿衣搭配的美学知识,认识了金庸的江湖,了解了什么是谈谈情说说爱!在大学时书店被网吧代替了,有了电脑谁还会去借书看呢?

有时候我想,和我挤在一起的孩子们在哪里?会不会和我一样想起它。

小时候最好的女同学现在失去了联系,但那时的感情真的很好。有多好?我们一起上学,放学后一起回家,经常你先送我回家,我再送你回家,然后再送回来。她家住在一栋红色的房子里,在许多家庭里,这是一种走廊。她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和几个姐姐住在一起。他们完全没有成年人的控制权。他们的父母只提供经济支持。他们决定重要的事,自己作。

这在当时我们小屁孩的眼里可牛了,再加上她长得漂亮,乎闪闪的大眼睛,全班的男生都迷她,女生都喜欢她。我和她时常腻在一起,在她们家流连。夏天,她们家的外墙将被爬虫覆盖,冬天,一串串冰柱将悬挂在屋檐下。

这次,我特意去了那所房子。房子门口挂着一面横幅。我很早就搬家了,很早就搬家了。武汉发誓要把旧貌换新貌。似乎一切旧的存在都是不合理的。我知道下次我回来,这房子就不复存在了。它只能是我童年的回忆。

角落是回忆最好的安置!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3

作者:天津未来科技城开发****田华娟

新疆在我的旅行计划中一直排在第一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每次旅行都不得不放弃这个地方。也许正因为不可得,才在脑海中不断加深对新疆的向往: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美丽多姿的天山、瓜果飘香的吐鲁番、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总之,那是种遥不可及的美。

但自从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等一系列书后,新疆的形象在头脑中一点点鲜活起来,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人仿佛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会觉得是自己亲身走在清凉的河边或站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或徜徉在茂密的丛林中,时而会为沉重的生活而叹息,时而又会为人们的乐观而鼓舞。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还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孩,跟着妈妈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她们跟着牧民踏进大山,换了地方,在草原、戈壁和废弃矿区艰难地经营和生活。在那里,大自然给了人类繁重的劳动、稀缺的物质和恶劣的环境。人不是自然的主人,只是自然的一小部分。

他们寂寞而卑微,隐忍、坚毅又乐观,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

作者的妈妈是一个能创造一切的“巨人”,凭着一双手在废墟中搭起一个家,并不断改造修缮,即便那只是个临时住所,也要用住一辈子的态度“折腾”它。她在零下二三十度靠着胸口的体温把从来没有在阿勒泰见过且毫无用处的金鱼带到戈壁滩上,只是因为“金鱼在水里游,像是这世上没有的一种花朵。” 她的努力也许并没有给家里的物质生活带来多大的改观,但正是她饱满的热情才支撑着这一家汉人在天遥地远的阿勒泰扎根生存。

有时候艰苦的生活也让人需要一些东西来安慰自己的灵魂,比如酒。作者的杂货店里来过各式各样的喝酒的人,有买一杯散酒一饮而尽就满意离去的,有买一瓶二两装的二锅头慢慢啜饮无比享受的,还有一类酗酒的人,“这类人则总是以一种非常可怕的,简直可称之为‘精神’的态度酗酒。”年轻的作者开始并不能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喝酒,酒那么辣还要花钱,后来才渐渐明白“艰苦的生活太需要像就这样猛烈的,能把人一下子带向另一种极端状态的事物了。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让我们能够从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偶尔抽身出来去感受一下与天地为伍的艰辛与豪迈。

百万英镑读后感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 这个东西,只要一点点,就能把黑变成白,丑变成美,错变成对,谦虚变成高尚,老变成年轻,懦夫变成勇士。

……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它可以使受咒诅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你会使冰炭化为胶漆,仇敌互相亲吻!

这是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中对**钱财的经典传神的论述。

几百年过去了,金钱是如此强大吗?美国的马克吐温以幽默、幽默、讽刺的手法,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叙述和证明了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作用和魅力。钱太有用了!

正是这两位有钱的绅士打赌,亨利这个衣衫褴褛、一无所获得流浪汉,被选中领取一张100万英镑的支票,期限为30天。因为拥有了百万英镑,店铺老板都愿意给他赊账,亨利就获得了可以赊账吃饭、赊账购衣、赊账购买任何奢侈生活用品的权利,自然而然地被报刊**关注、成为名人、成为焦点,很快就步入上层社会,上流社会的人物包括公使都喜欢与他交往。“知名度也是一种财富”—亨利成功地运用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朋友劳埃德霍斯汀斯的矿山**作担保,成功地募集到了资金,从而自己也获得了大量财富,改变了命运……

在任何时候,在世界各地,追求财富和美好生活是大多数人所向往和追求的,也是一种正常和理的愿望。财富的确能改变人的太多东西,身份、地位、被尊重、被信任,()安全感、幸福指数等等生存状况,包括从事慈善事业、解决就业、修桥补路等等,很多时候是需要钱来解决的。

不用说,人们对来投资考察的富人、到处乞讨的流浪汉、华西村和边远落后的村庄、发达国家和贫穷国家的人们,是否有同样的态度?答案不言而喻。并且不单是中国,其它国家也大致相似。

追求财富、过美好生活没有错,人们喜欢和赞成的是既取之有道,又富而仁、富而有礼、富而有教养、富而乐善好施、富而兼济天下,让金钱、财富发挥它有益的积极的作用,发挥其正能量,通过有效的方式统筹起来,修桥补路、兴办教育、帮助鳏寡孤独、帮贫扶困……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让人性中的善照在大地上,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感受生命的美!让世间更和谐!

让施与者获得精神上真正的高贵与富足。

而不是像有些人只讲金钱,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不择手段地获取,并不惜为此祸国殃民、残害良善……不讲亲情、不讲友谊、不讲良心、不讲道义,被铜臭腐蚀掉心灵,成为金钱的奴隶,那样才是最可悲可耻的遭人唾弃的。

追求财富,过上好日子,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过上好日子,做一个真正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富人,是一件好事。

《百万英镑》读后感三个火枪手读后感百万英镑读后感《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

一个瘦弱、带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手持一根魔棒,把你带入那“梦幻般的魔法世界”里。他就是我们的小巫师—“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一个不平凡的人,一出生便拥有了与伏地魔(杀死哈利父母的恶魔头,被称为“神秘人”)作斗争的标志——一道形如闪电的疤痕。那是一道非常厉害的魔咒的余痕,妈妈的爱把他的死亡换成了那道疤。由于父母双亡,他被姨夫收养,度过了一个非常委屈的童年,表哥达力总是仗着个头大欺负他,就这样熬了11年。

在他11岁生日那天,发生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改变了他的命运。海格(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主要管理员,游戏管理员)给他寄了一封魔法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告诉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他很高兴能进入学校,也知道对角巷和巫师界的一系列事情。

在学校,他遇到了两个好朋友,一个是罗恩,另一个是赫敏。他们一起保护魔法石,与伏地魔顽强抗争,最终摧毁了伏地魔的梦想,也拯救了所有人。

福楼拜曾说过:“对不幸的命运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痛苦;越是想逃避,越是觉得恐惧,不如去面对它、迎战它、克服它,使一切痛苦低头称臣,使灿烂的花朵盛开在艰苦耕耘过的土地上。”哈利波特正是这样,他面对困难不低头,反而抬起头勇敢的去面对它,征服它。

山中没有笔直的路,然而,有弯曲,才有雄壮,正如溪流有阻碍,有不平,才有歌声!

我们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是坎坷的,坑坑洼洼的,但我们不能向困难低头,要向哈利波特学习,要做一个公正、公正、勇敢面对困难、蔑视困难的人!胜利永远是属于坚韧不跋的人。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一)

在十九世纪末,美国盛行着一种毁灭性尊严的奴隶制度,这种制度是将非洲等落后的地区的黑人,强制押到新大陆,当作家畜式的买卖,遭受到买卖的黑奴就开始了他们一生被使唤不歇的奴隶生涯。《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叙述的正是发生的那期间的一个悲惨原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对可怜的汤姆叔叔感到同情,同情他可怜的身份,同情他悲惨的命运;我又对残忍的奴隶主和卑鄙的奴隶商人感到憎恨,憎恨他们的粗暴**,憎恨他们的冷酷无情;我还对这种奴隶制度感到不平,不平的是制度的黑暗,不平的是制度的不平等;我更对伟大的林肯**感到佩服,佩服他废除黑奴制度的决心,佩服他废除黑奴制的真实行动。

我曾经看过一篇课文:《奴隶英雄》讲的也是奴隶们的悲惨。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平等的制度呢?

美国有,罗马也有,他们同把奴隶们当作”会说话的工具”不把他们当人看待,甚至拿他们的生命来开玩笑!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呀!同样的人生活在同一个是界,但他们的生活是不同的。一个是不断地指使别人去做这个和那个,另一个是被命令去做东方和西方。如果做得不好,就会挨打挨骂,甚至付出生命!

我不敢相信,现在处于世界前列的美国有着如此黑暗的历史。读完《汤姆叔叔的小屋》,我真正明白了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呼吁公平、公正、公开的作法,凡是人,都应该是平等的,不管你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是黄种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文明的社会。

我希望,一个公平、公正和开放的制度将在世界上广泛建立,汤姆叔叔的悲剧不会重演。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二)

前些日子,我拜读了斯托夫人的成名之作《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笃信宗教的汤姆叔叔;有勇有谋、聪明好学的混血奴隶乔治;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奴隶贩子黑利;人性泯灭、天良丧尽的雷格里;有正义感、但随波逐流的圣克莱尔等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使我最难以忘怀的是聪明活泼但野性十足,后来被调教得自尊爱人得黑奴小姑娘托普西。

托普西是世界上最黑暗的黑人。他圆圆明亮的眼睛像玻璃珠一样闪闪发光。他长得很奇怪。他脸上的表情是精明和狡猾的完美结合,就像一个妖精。她爱偷东西,偷了之后还撒谎,摆出一副无辜的表情;她品行不端,对所有惹她的人实施报复,恶作剧;她会趁着主人出去,疯闹几个小时,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她的主人千方百计地惩罚她,教育她,并试图改变她的坏习惯,但没有奏效,只是因为没有爱!

想想吧!这个可爱的孩子生来就是个奴隶。她只属于他们的主人,那些主宰着她的命运的主人。她从小就在奴隶主的打骂中成长,令她养成了说谎、偷东西的坏习惯,把她原来那美好、纯洁的心灵玷污了。

在这种毫无尊严,经历着骨肉分离,整天遭受鞭打的情况下,怎么才能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仰呢?只有纯洁、美丽、无私的爱才能拯救她的灵魂!当天使般的伊娃对她说爱她的时候,托普西的眼睛里蒙上了泪水,她的心灵受到了一缕爱的阳光。

果然,托普西以后变好了,她努力争取关爱别人。这是打骂,说教永远达不到的效果,充满爱的一句话超越了一切!这就是爱的力量!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托普西一样的孩子。他们品行不良,没有爱心,不可理喻,那么千万不要厌恶他,用爱去理解,宽容,剥去绿色嫩芽外的一层枯黄的东西,用爱来感化麻木的心灵。要永远记住;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至高无上的!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名著出版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它之所以能在今天依然使读者们深深感动,也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宣扬的博爱与人道在奴隶制消失的今天已然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4

李娟的文字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又透露着俏皮的幽默。读者跟随李娟的文字能进入迷人的阿勒泰,遇到不同的人,体会阿勒泰的自然风光。李娟一家也渴望有固定居所,荒凉的红土地差点成为她们的家。我对作者的好奇胜过对书中所描述的阿勒泰,作者也去过外面城市打工,流水线的枯燥无聊、机械化,让作者又回到了阿勒泰。

初到阿勒泰,李娟和妈妈开了裁缝店,招收学徒。阿勒泰的游牧民族和农民对衣服的需求简单实用,穿坏了才会买新衣服。裁缝是个体力活,加上游牧民族周期性迁移,常常需要赶工,夜里缝缝补补。有不少人来店里问有没有酒等商品,李娟她们一家就开了一个杂货铺;李娟叔叔的带来加上了鞋匠这一项。

阿勒泰的人淳朴善良,不会赖账,时隔很久的账还是会还;在阿勒泰,8岁小孩当做一个成年劳动力使用;小孩子们为小卖铺带来了各种各样大自然特产。“生长在其中的孩子们,让我感觉到他们的坚强,纯洁,温柔,安静,还有易于满足。”孩子们的玩具是土,废弃的瓶子等;书中写到有个来买玩具的女孩,最后只能卖洒水壶给她,孩子们用简易的玩具玩的不亦乐乎。红土地是接近被废弃的村庄,曾经的红土地有电影院、学校、澡堂;现在的红土地只有几户人家。李娟一家在红土地有了自己的家,后来政府要集体搬迁,她们又过回了跟随游牧民族的生活。

李娟在书中感叹“夜晚真好,为什么夜里无论再冷,再漫长却总是显得舒适的静呢?可能是因为夜里再也不用干活了,不用四处奔波了吧。”夜晚让人想到即使休息也是理所应当的,白天总在催促你干事情,不能无所事事。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夜晚的来临让人满足。阿勒泰人言稀少,更多的是广袤的森林。“我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上,这里大、静、近,真的真实,又那么直接。”李娟在书中透露的生活哲学是知足常乐,“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食物,身上裹的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会有什么遗憾。”

诚然阿勒泰的生活不仅仅有美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还有生活上的不便。其实由于环境限制,人的需求会变少,人不需要外在太过丰富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5

曹郑沐浴阳光,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香氤氲,感悟颇深。

这是一片淳朴的世界。

自然而淳朴的笔触,描绘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缝、经营一家杂货店、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门口的土路……尽管文字中会饱含生活的艰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生活总是乐观的,对生活总是充满爱的,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我欣赏的,还有那种真实的气息。它很简单,不造语言,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和作者本人的家庭生活。《外婆的早饭》这篇可谓”经典”.

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淳朴自然的语言中又不失幽默,读者阅读时有时也能乐一乐,那会心一笑,真是一点也不乏味。

读这本书,你还可以了解新**特的风俗习惯。新疆牧民在荒芜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也许,他们的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多少年后他们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风雪,即使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素昧平生的人们围在一团,温暖彼此的心。

此刻,我的心也被世界上最美的温暖所感动。在困难面前,我们大家可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不管人们认识与否,面对危险,人们的心都是一样的。克服困难并不难。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我们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班有许多擅长唱歌跳舞的学生。赛前,大家都以为自己会赢得一等奖,但谁知道结果恰恰相反。合唱节目演砸了,全班一片哗然,同学责怪班长组织得不好,负责领唱又抢了节拍……这个简单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简单的道理。

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只是落实到行动中就不容易了。新疆牧民做到了这一点,这与教育水平无关,从中我们可以知道: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细节,否则会导致灾难。

《阿勒泰的角落》用最朴实的语言描述了新疆生活,表达了她对这片土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简单的故事中蕴含着小道理,小道理蕴含着大智慧,同样能影响人的一生,这也是这本书真正动人之处。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6

小时候最好的女同学现在失去了联系,但那时的感情真的很好。有多好?我们一起上学,放学后一起回家,经常你先送我回家,我再送你回家,然后再送回来。她家住在一栋红色的房子里,在许多家庭里,这是一种走廊。她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和几个姐姐住在一起。他们完全没有成年人的控制权。他们的父母只提供经济支持。他们决定重要的事,自己作。

这在当时我们小屁孩的眼里可牛了,再加上她长得漂亮,乎闪闪的大眼睛,全班的男生都迷她,女生都喜欢她。我和她时常腻在一起,在她们家流连。夏天,她们家的外墙将被爬虫覆盖,冬天,一串串冰柱将悬挂在屋檐下。

这次回去,我特意去了那幢房子,大门口挂着条幅“早拆早搬新房,早搬早选房”武汉誓要旧貌换新颜的节奏,似乎一切旧的老的存在都是不合理的。我知道下次我回来,这房子就不复存在了。它只能是我童年的回忆。

角落是回忆最好的安置!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7

有幸拜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作者以轻松自在朴素的文字描写了冰天雪地、戈壁滩沙漠、移动的羊群牧民和随地扎下的毡房子……,这些在我有生以来都是没有见过的。那些山峰、那些河流、那些森林、那些牛羊骆驼、那些人、那些事,在作者的笔下灵活生动,仿佛置身其中。

文中作者一家在语音不精通,环境不了解的情况下,居然敢给人赊账。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所以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你信任我,我也要对得起这种信任,大概也就这种意思了。

想到了前年3月份,在跟人做生意,对这家公司资质了解的很清楚,对这个人也算是相处甚久。基于对朋友信任,没有任何押金的情况出售了一台机台,当时说好是一个月后债款付清。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你的信任在别人眼里是一分也不值。在一个月后迟迟不到款。于是断断续续的催款,催款是很头疼的事情。开始这个人于各种困难跟你说暂时资金不到位,说得真是声情并茂,痛哭流泪的样子,心一软算了,再给他一点时间吧。时间久了,这家老板继续于各种理由搪塞。于是一台一两万的机台款就一拖再拖。

都说欠钱的是大爷,这话一点儿也不差。毕竟都是辛苦钱,供应商的款是现结的,而卖出去的机台却分毫无收,那叫一个心急,急的时候真的是骂这人不守信的王八蛋。于是我带着两岁多的儿子,拿着催款单,手机开着录音,到他公司要钱。继续说没钱,再问具体什么时候付,承诺说年底前付5000千。我也不再信他的话,强烈要求他在催款单上签名,催款单上有备注,如有如期付款,以千分之五的日息付违约金。

在这种情况下,在年底前收了5千元过年,可是等到年后来,竟然的人去楼空,什么也没有了。于是只有走法律途径,各种证据,在历经八个月后终于结案。虽然胜诉,但对于一个失信的人来说,胜诉也一个说法而已,货款照样没有。

所以当看到流动的牧民中,很多人都是记不住,仅仅是一个签名就是缚束,在羊群南下,膘肥体壮时,路过喀吾图一带时,还债的人千打听万打听,打上门来结清倒债。亲眼看着记账的本子上用笔划去自己的名字,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这让我特别的感动。虽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你给我的信任,我定不辜负,这是一种最起码的为人尊严。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8

 沐浴阳光,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香氤氲,感悟颇深。

这是一片淳朴的世界。

自然而淳朴的笔触,描绘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缝、经营一家杂货店、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门口的土路……尽管文字中会饱含生活的艰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我欣赏的,还有那种真实的气息。简单、不造作得语言,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饭》这篇可谓"经典"。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淳朴自然的语言中又不失幽默,读者阅读时有时也能乐一乐,那会心一笑,真是一点也不乏味。

读这本书,还能领悟到独特的新疆风情,新疆的牧民们,在荒凉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群。也许,他们的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多少年后他们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风雪,即使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素昧平生的人们围在一团,温暖彼此的心。读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间最美好的温情所感动。面对困难,大家都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不管人们是否相识,险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难也就不难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班能歌善舞的同学较多。比赛前大家都以为准能拿第一名,谁知道结果却相反。合唱节目演砸了,全班一片哗然,同学责怪班长组织得不好,负责领唱又抢了节拍……这个简单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只是落实到行动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们做到了,这与文化程度无关,从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细节,否则也将会酿成大祸。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9

初中的时候唐老师推荐过这本书,一晃近十年过去,看到熟悉的篇章里有些熟悉而陌生的生活,那些我似乎见证过的人,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慨和温暖。前几天我因为做错一件事十分懊恼,心里很难受,心里静不下来,情绪无法排解,逼不得已我拿起电子书看起了这本书,我深深的陷入作者所赋予的这个美丽,纯朴,善良的世界,也让我想起我的故乡—我也是出生在阿勒泰内地人,我也看到过富蕴满天的鹅毛大雪,我也被那些哈萨克族同胞的热情所感染,我也经历着或者看着别人经历着这样简单,朴素,自然,奋斗着的生活。我很长时间没有认认真真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用些许时间来感受自己的内心,感受生活的细节,记录自己的生活。便捷化的电子设备,功利主义的环境氛围,常常剥夺着我的时间,精力,我不知不觉丧失着对生活的耐心,急功近利。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本书让我看到小小世界大大的精彩,或许我该审视一下自己,究竟什么是你想要的东西,究竟如何做才能让自己不负自己的时间,不负自己的心。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0

六角有幸拜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作者以轻松自在朴素的文字描写了冰天雪地、戈壁滩沙漠、移动的羊群牧民和随地扎下的毡房子……,这些在我有生以来都是没有见过的。那些山,那些河,那些林,那些牛,羊,骆驼,那些人,那些事,在作者笔下灵活而生动,仿佛在其中。

文中作者一家在语音不精通,环境不了解的情况下,居然敢给人赊账。幸运的是,牧民是诚实守信的,所以在卡吾图,一个简单的名字写在薄纸上就能紧紧地绑住一个人。你信任我,我也要对得起这种信任,大概也就这种意思了。

想到了前年3月份,在跟人做生意,对这家公司资质了解的很清楚,对这个人也算是相处甚久。基于朋友的信任,**一台机器没有押金,当时约定一个月内还清债务。

但没想到,你在别人眼里的信任一分钱都不值得。在一个月后迟迟不到款。于是断断续续的催款,催款是很头疼的事情。

开始这个人于各种困难跟你说暂时资金不到位,说得真是声情并茂,痛哭流泪的样子,心一软算了,再给他一点时间吧。时间久了,这家老板继续于各种理由搪塞。于是一台一两万的机台款就一拖再拖。

都说欠钱的是大爷,这话一点儿也不差。毕竟都是辛苦钱,**商的款是现结的,而卖出去的机台却分毫无收,那叫一个心急,急的时候真的是骂这人不守信的王八蛋。于是,我带着两岁多的儿子,拿着一张催款单和一段手机录音,到他的公司要钱。

继续说没钱了,然后问什么时候付款。答应年底前付5000元。我不再相信他了。我强烈要求他在催款单上签字。催款单上有备注。如果按时付款,违约金将按每天5%的利息支付。

在这种情况下,年底前,我收了5000元过年费,但到了年底,一无所有。所以只有通过法律手段,各种证据,经过8个月,最终结案。虽然胜诉,但对于一个失信的人来说,胜诉也一个说法而已,货款照样没有。

所以当看到流动的牧民中,很多人都是记不住,仅仅是一个签名就是缚束,在羊群南下,膘肥体壮时,路过喀吾图一带时,还债的人千打听万打听,打上门来结清倒债。亲眼看着记账的本子上用笔划去自己的名字,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这让我特别的感动。虽然我们可以互相报答,但我会不辜负你给我的信任,这是一种起码的人的尊严。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1

《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是新疆的散文作家李娟写的。高中毕业后,李娟曾跟随家人进入阿勒泰深山牧场,经营杂货店和裁缝店,与依水吃草的哈萨克牧民一起生活。《阿勒泰的角落》就详细描写了作者李娟在阿勒泰的生活和所见所感。

李娟的语言富有特色,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只是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身边的细节,也有幽默感。在《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这一章节中,作者李娟描写了自己用模模糊糊的哈萨克语言与顾客做生意时遇到的障碍麻烦,形容“卖出去一样东西真是难于爬蜀道”,随后又连续写了好几个“是这个吗?”来显示寻找顾客要的东西十分烦琐。

作者李娟最后还风趣地点评“折腾到最后,对方要买的也许只是一毛钱一匣的火柴。”

李娟也善于观察生活,特别是一些小而不引人注意的细节。作者李娟写有关叶尔保拉提一家的事时,细致描写了叶尔保拉提妈妈的力大无穷,通过揉面和劈柴火两件事来表现。两件事都先由作者的无能与笨拙引入,作者李娟“双手捏成拳头使足了劲擂下去,也只能在面团上陷两个三公分深的拳头印子”。

而叶尔保拉提妈妈就“一拧,轻轻巧巧地揉开了,一揉到底,极利索畅快,好像揉的是棉花,面团在她手中驯服得不可思议”。劈柴火时,作者李娟“高高地抡起斧头,深呼吸,大吼,重重地、狠命砸了下去!结果只砸出了一道白印儿……”。

而叶尔保拉提妈妈磕完瓜子,轻轻拎着斧头,身轻如燕,但落斧如神。柴火几下子就散成一堆渣子了。

李娟住在新疆阿勒泰。物质条件不是很好,但在她的描述下,边疆生活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2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800字:

这是一本李娟的书,李娟这个作家,说她很伟大,倒也不见得;说她文章写得特别好,倒也没有。总之,我不清楚我能不能用“优雅而不失风趣”来形容她的作品。而她的作品都是散文,没有连续性的,好像就是一天记一点,一天记一点下来的。这时我脑海蹦出一句话“写作就是记录真实、真情,要是没有真情实感,凭着脑海里生硬的想像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这样的作文也是没意义的。”

李娟记录了她和家人在阿勒泰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句子都被她写得那么漂亮。而且,她记载事情是有时间推移的,比如第二篇,她从一个人手里买了一只兔子,然后写和兔子如何生活,过了多久……兔子又怎样怎样,再加上她惟妙惟肖的语言,简直能把人带入其中。

还一个就是她描写人物的语言了,我看了那《我们的裁缝店》里的李娟和她的助手哈迪娜,哈迪娜的外貌、为人处事、性格特点都描摹得淋漓尽致。

要说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吧,就只能用“感动”来形容。阿勒泰那里生活得多艰辛啊!李娟是从所有作家中脱颖而出的一个作家,她的经历更为特殊。读后感.她将她不平凡的事迹分享给平凡的人。(应该不能算是不平凡……)印象最深的镜头就是外婆对着兔子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仅仅只是看到这句话,我的内心就感慨万千。

外婆很孤独,她是一人;兔子也很孤独,它是一只兔子。关于外婆说兔子好可怜啊,应该是自己感同身受吧,只是将自身的处境讲给兔子听罢了,孤独久的人,才会有体会吧……

阿勒泰环境恶劣,而李娟却是中国女作家中唯一一个记录阿勒泰生活的人。我看了她写的《记一忘三二》、《我的阿勒泰》。说实话平常一点也不爱看散文,断断续续的,没有连续性,可却对李娟的散文情有独钟,她的生活很艰辛,也很精彩;希望她能继续在阿勒泰生活,写出更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gz85.COM精选阅读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800字合集


为了达到沟通的达到一个好的沟通方式,文档必不可少,多借鉴范文会让我们的写作更迅速,更有质量。范文能让我们领悟到写作的精髓和其中的奥秘。你知道一篇优秀的范文是怎么书写的吗?栏目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 篇1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在阿勒泰,新疆之大使得旅游主要是坐车,而我,正是在车程上看完了此书。

里面主要是早年发生在阿勒泰的普通人的小事,故事多数发生在冬天,而我在夏天来到这里,成群的牛羊,漫路繁华,这边一路都是美景,在阿尔泰山顶,还能看到一点点白雪,而且,就算是夏天,一下雨也能冻成狗。

本书里贯穿所有的就是作者的家人,可能作者有点自黑,她的加人都很可爱,篇幅最多的是她的妈妈,坚韧,乐观,不服输,她的外婆也是很可爱,朴实,简单,她的妹妹勤劳,能干,她的叔叔(应该是继父),也是踏踏实实,十项全能。反而对她自己的描述,偷懒,爱胡思乱想。而且前面的篇幅,写妹妹和叔叔的极少,导致我到后面才发现她有个妹妹,有个继父,不知是不是情感转变的体现。

其实书里最让人喜欢的是作者一家碰到的那些人,通过一个个的故事,生动描绘出阿勒泰人的生活,贫穷却坚强,乐观,独立,也都是善良可爱。这次的阿勒泰之行,见到了草原,草原上许许多多的牧民毡房(类似蒙古包),但毡房之间离得真的很远,还有成群的牛羊,牧民真的骑着马,赶着牛羊,只是现在交通发达了,牧民生活也都好了,看到毡房边基本都有汽车或摩托,即使这样,也要开上好久的车才能到达城区,可以想象没有公路,没有车时,那是怎样一种封闭,因为有时候车开了好久才能看到一座毡房孤零零的坐落在广袤的草原上。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 篇2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清新自然的文字了,都说她是当代的萧红。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萧红的文字在纯真的视角背后总是藏着一股浓浓的苦,深深的悲,而李娟给人更多的是治愈,是温暖,是希望。

这里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地方,也是离海洋最遥远的腹地,在如此物质贫瘠、自然条件恶略的环境下,生活着不止一个人。他们努力着,而又孤独着,好像世界以外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不止一次的有这种疑惑,既然这里的冬天那么冷,生活的那么苦,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苦苦的坚持,长久的生活……。苦吗,从来不都是这样吗。北京有啥好,离我们这里那么远。

原来,我们始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去定义着评判着他人的生活。

见过冬日的戈壁吗,见过夏日的牧场吗,见过乌伦古河边那破旧的村庄吗,虽然没有,但我却深深地喜爱上了那片未曾亲眼见过的土地。

这蔚蓝的天,这广袤的地,漫山遍野的葱茏,夜晚无人知晓的月色,被世界遗忘的孤独寂寞,以及无论怎样对这生活的热爱,只有在这里,她才是最自由的。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 篇3

我没去过阿勒泰,但李娟告诉我,那是一个精彩的地方:碧蓝苍穹下,牛羊成群,时光随小河流淌,自由同飞鸽翱翔。在这里,一个普通人为了还账会苦寻一个季度,一只雪兔为了自由也会卧薪尝胆,以生命掷下豪赌,深夜中裁缝店的一盏孤灯就能驱散一切孤独,冬日里一辆粉红色大车便可承载起几个村庄的旅途。

阿勒泰的生活对我来说实在过于新奇,那里像是一片充满魔法的土地,美丽遥远,初读《阿勒泰的角落》时,我便被阿勒泰深深吸引,此前我也从未对想到达某个地方有如此强烈的渴望。

但其实阿勒泰的美是与李娟的视角分不开的,如果仔细回味全书,其实好多美丽的场景在现实中不一定能被我们接受,在商店时花竟然都能在柜台间绽放,那场景一定很美,但是花多的地方虫子也不会少,就我本人在草原游玩的经验,晚上如果再点一盏灯,除去吓人的飞蛾和甲虫纷纷出现外,蚊子也会咬得你无法入眠。还有那块被香气熏得酥软而掉进锅里的强泥,听起来幽默有趣,但如果我是当事人,我一定感觉不到任何浪漫,没准还会把锅直接扔掉。我相信,如果我这样评价阿勒泰——那是一个人烟稀少,贫穷落后的地方——一定不会有人反驳我,因为这就是事实,但是阿勒泰的角落亲口告诉我的,不是李娟总能看到那美丽有趣的一面,也总能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好。

或许我所憧憬的阿勒泰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我所向往的那个角落仅仅是一个善于感受美的灵魂眼里的阿勒泰,这样的灵魂永远不会苦于在生活中苟且,因为生活于他们而言只有诗和远方。

就我们每个人而言,我们没有足够宽广的视野一睹天下美景,也没有足够宽大的臂膀,一览世界的万千姿态,我们终究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生活一世。但只要相信我们所处的角落一定很美丽,是广袤草原中的一袭长裙,或是海边深蓝中的一抹魅影,或是月下的一声吟唱,又或是灯光下舞动的笔墨……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属于自己的一片精彩的角落,也许空间不大,但值得我们享受一生。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 篇4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书,就像饿汉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块朵颐一翻才过瘾,甚至是乐于牺牲睡眠时间的。但这次却不同,看着《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气看完,确切点应该是舍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觉得看了一点便少一点了。看书很少会有这种感觉的。作为书的上宾,请上床头,每天睡前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章节,如此下来,也看了两个多月。看完后,想回忆一下书中的细节,竟是感觉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忆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发现,这真是一本无用之用的书。

看完了正本书后,翻到最前边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说写这书只为了在努力地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在一点一滴地逐渐成长中记录着一种真实的平衡感,寻找着一种踏实。我想,这也正是我看这本书所能体会到读者最纯真的用意,至于书中写了什么,李娟她的经历,随着一个个故事读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里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种真实的平衡感,却占据着心中的感觉,同时也唤醒了自身对这种感觉的更为强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时间,也是在睡前看的书,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在他的书中也描绘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独居在一个小岛上,独自建房子,在岛上独自生活了两年时间,他用两年来感受一种孤独平淡的生活,同时也用严谨的文字与文明社会作了对比。

这本书,对于哲理性来说,有很好的阅读性,但作为单纯的人生感悟,作者的举动,总是过于刻意了。相比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随着她的裁缝店,商店,也随着阿勒泰深山牧民的迁徙而不断搬迁,在当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质也缺乏,但在这种贫乏的生活状态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怀着对俗世生活的无限兴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发掘生活的乐趣,也体会着生活的烦恼,也絮叨了当地牧民的率真。

看完书后,很多描写的细节虽是不记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乐趣,只感觉当时的凉水与阳光都是她独有的;还有她眼睛对雪地的反应,这感觉即使是没见过雪的人也能深深体会到一样;还有晚上睡觉野猫的骚扰,抗争,与妥协;以及牧民还钱的举动,都纯朴得让人感动。这种纯然的心态,或是梭罗所缺少的吧。故此,《瓦尔登湖》给人的是一种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为简单的文字就能触碰到人的心灵深处。

当然,这在也无意于贬低梭罗,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觉,我想东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样追求一种逻辑的严谨,东方文章的审美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意淡而高远的文风。这种把意境融进了文章里面,也是东方所擅长的诗意的文风。试想《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芦苇、霜、河流,人以及气候等所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阅读者的无限联想。再更深一点的,有意境的同时,也最求着一种淡。在描写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种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种用心地体会,从而文字勾勒出了丰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满了诗意。原来,诗意的生活来源于一种对踏实生活的感悟。这也正应合了印度哲学家奥修所倡导的:真正的心灵到处,荒原即花园。

心灵真正到达生活处处,可通过有为达成无为。这是《阿勒泰的角落》带给我无用之用的感触。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 篇5

用了长达十四个小时读完《阿勒泰的角落》,也在作者的笔下访遍了阿勒泰的角角落落。

初读李娟的书是从《冬牧场》开始的,那是一个飘雪的季节,我半躺在充气沙发上读这本书的。说真的,很惭愧。我们的经济条件早已达到了温饱的水平线,可她们还在温饱线上做垂死挣扎。在《冬牧场》一书中,人们要去很远的地方背雪,做为生活用水,捡牛粪羊粪做燃料。居无定所,经常要随着季节而迁移。零下四十度的温度下,没有取暖设施……但是寒冷没有将人们生存的意志打垮,人们还是沉浸在小而琐碎的幸福里。文字朴实,但毫不枯燥,反而被她们这朴实平凡的生活所感染。没有比较,就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有多美好;没有比较永远也不知道我们都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再读《阿勒泰的角落》感受又不同。似乎一家人的生活好起来了,有自己半流动的裁缝铺,小杂货店,还可以修鞋。作者一家人在阿尔泰深山牧区过着游牧生活。喀吾图、巴拉尔茨、沙依横布拉克、桥头,书中描述的就是发生在这几个地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喀吾图:看他拉面的男人、因为语言不通,把雪兔当成黄羊买回家、家里的裁缝店怎样去应对不同身材的人……在巴拉尔茨:五岁好动的叶尔保拉提一家、河边洗衣服的时光、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虽然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通过作者的笔,摇身一变成为童话故事。在沙依横布拉克: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和喀甫娜做朋友,因为给喀甫娜做的马甲又肥又没有样子,而且门襟还熨糊了,就这样她们成了朋友;最逗的一段就是到外婆出去玩。谁都因为外婆年龄大的问题不想带她出去,可外婆很机灵,提前做好出发的准备,甩都甩不掉……读到这段都能笑出声来。虽然整本书都是描写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没有起伏的情节,平平淡淡的。但是,平平淡淡中透着对自由的向往,对宁静的追求。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 篇6

碧蓝如洗的天空之下,孤独也成了近似于幸福美好的东西。

重读李娟,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庆幸,如果不是被连篇的考题折磨得不愿动笔,如果不是手边正好放着一本《阿勒泰的角落》,我可能就要再一次错过一个细致如初雪的灵魂,一段与远方的邂逅。

手捧《阿勒泰的角落》仿佛置身于那湛蓝的天空之下,眼前绵延着辽阔的草原、无尽的山峦。李娟于阿勒泰的生活是质朴的,而她也不加矫饰地尽数向我们娓娓道来。在瑰丽的自然之中所发生的渺小的事,却有着难以比拟的赤诚的美。

就像在书中反复提及的阿勒泰那蓝到极致的苍穹,一览无余,就连一丝白云的遮蔽也不存在。那样的蓝是即使在阿勒泰正午灼热的太阳炙烤下也无动于衷的蓝,是骑马行千里却恍若静止的蓝,是纵使阿勒泰经历沧海桑田的变化也岿然不动的蓝。那份蓝与李娟,甚至整个人世都无关,却给予了李娟行文中孤独到静美的力量。

这份孤独不是城市中华灯初上时的寂寥,不是知音难觅的苦涩,而是行走千里全无人迹,四面八方唯独只有自己的渺小。这份孤独自人类诞生伊始便横亘在了人与世界之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麻痹自我极力否认,而李娟就那样自然地举起手掌,看着在湛蓝天幕下苍白到透明的指尖发出世界与我们无关的喟叹。

是溪流旁独自盛放的花所给的启示吗?还是那个一直存在却从未靠近的深处?生活给予了我们很多暗示,关于自己,关于世界,细腻如李娟代替我们一一拾起并细细告知。

但提到最多的还是蓝天,无论发生了什么一抬头便能看到的天幕。它自顾自地蓝着,李娟却给它点缀了更温柔的色彩。在爱情萌芽的那个月夜,它蓝得暧昧朦胧;在即将离别的正午,它又蓝得凉薄淡漠;在宁静的午后,它又在李娟清澈的瞳孔里映下纯净美好的色彩

突然想到了一句话美好的并不是这个世界,而是凝望着这个世界的你。如果说世界与我们无关,那么李娟你与我们密切相关,你将我们重新拉近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你是纽带,也是救赎。

阿勒泰有那么美吗?阿勒泰的天空真的蓝得那样惊心动魄吗?我不敢断言,但我确信,倒映在你的瞳孔中的阿勒泰美得让人心驰神往,抱膝坐在阿勒泰天幕之下凝望着整个世界的你,是我所知的最美好的存在。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 篇7

对于这本书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给我的感觉就是优美、清新,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李娟用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进了她的阿勒泰生活。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千头万绪的,而在李娟的世界里,是一种清净、自然的生活。阿勒泰的风景在李娟的笔下让我向往,而我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喧嚣的世界里,到处是人流与汽车的轰鸣,每天有缕不尽的烦恼,这些在李娟的生活中似乎很少见到,似乎她的生活永远那么美好。

看完了这本书,发现李娟写的最多的事就是睡觉了。库委是个好地方,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草场,加上李娟平时也不用太管小卖部的事,所以总喜欢一个人来到山野里,往草场上一躺整个人陷入大地。

我想,那种闲适是每个生活在喧嚣中的人所向往的。可是那终归太过孤单,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想李娟或许是已经适应了那种生活,如果让我们去到一个语言不通,没有多少朋友交流的场所,我们能过静下来,在草地上睡上几天吗?她那些优美的文字或许就是在睡觉的时候蹦出来,跳到了她的日记本上。

哈萨克人的友善与质朴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可爱迷人的江阿古丽、漂亮温和的麦西拉、天真活泼的努尔楠。生活对于他们来说那么平静,玩的时候,高高兴兴的穿上漂亮的衣服,弹起优美的冬不拉琴音,跳起热烈的哈族舞蹈,干活的时候,换上旧衣服就会夯起土坯或是骑上大马牧羊。

哈萨克人的生活很简单,简单给人的感觉是美与幸福,没有那么多的烦劳,没有那么多生活中的琐事,不用担心下岗,不用担心失业,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会涨工资。当一年工作完成的时候,族里的人们可以聚起来办一场盛大的拖依,让欢快的舞蹈与琴音消除一年中的疲劳。

李娟一家人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有所感,三个女人,包括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新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为生活拼搏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三个人却从没有被任何困难打倒。虽然小卖部赚的钱并不多,但是一家人生活的却很快乐。书中写道当她们一家人随牧民转场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刚到的时候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天还下着连绵不绝的雨,帐篷刚搭起来就被掀翻,夜晚雨水会灌进被子,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她们一家人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想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快乐的生活,那就是幸福了。

李娟的文章我还会继续读,感受她平静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读《阿勒泰的角落》的感想与收获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在阅读李娟写的《阿勒泰的角落》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那么该要如何写好《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读《阿勒泰的角落》的感想与收获》,希望对您有帮助。

读《阿勒泰的角落》的感想与收获(篇一)

对于这本书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给我的感觉就是优美、清新,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李娟用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进了她的阿勒泰生活。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千头万绪的,而在李娟的世界里,是一种清净、自然的生活。阿勒泰的风景在李娟的笔下让我向往,而我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喧嚣的世界里,到处是人流与汽车的轰鸣,每天有缕不尽的烦恼,这些在李娟的生活中似乎很少见到,似乎她的生活永远那么美好。

看完了这本书,发现李娟写的最多的事就是睡觉了。库委是个好地方,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草场,加上李娟平时也不用太管小卖部的事,所以总喜欢一个人来到山野里,往草场上一躺整个人陷入大地。

我想,那种闲适是每个生活在喧嚣中的人所向往的。可是那终归太过孤单,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想李娟或许是已经适应了那种生活,如果让我们去到一个语言不通,没有多少朋友交流的场所,我们能过静下来,在草地上睡上几天吗?她那些优美的文字或许就是在睡觉的时候蹦出来,跳到了她的日记本上。

哈萨克人的友善与质朴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可爱迷人的江阿古丽、漂亮温和的麦西拉、天真活泼的努尔楠。生活对于他们来说那么平静,玩的时候,高高兴兴的穿上漂亮的衣服,弹起优美的冬不拉琴音,跳起热烈的哈族舞蹈,干活的时候,换上旧衣服就会夯起土坯或是骑上大马牧羊。

哈萨克人的生活很简单,简单给人的感觉是美与幸福,没有那么多的烦劳,没有那么多生活中的琐事,不用担心下岗,不用担心失业,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会涨工资。当一年工作完成的时候,族里的人们可以聚起来办一场盛大的拖依,让欢快的舞蹈与琴音消除一年中的疲劳。

李娟一家人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有所感,三个女人,包括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新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为生活拼搏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三个人却从没有被任何困难打倒。虽然小卖部赚的钱并不多,但是一家人生活的却很快乐。书中写道当她们一家人随牧民转场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刚到的时候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天还下着连绵不绝的雨,帐篷刚搭起来就被掀翻,夜晚雨水会灌进被子,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她们一家人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想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快乐的生活,那就是幸福了。

李娟的文章我还会继续读,感受她平静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读《阿勒泰的角落》的感想与收获(篇二)

新疆在我的旅行计划中一直排在第一位,可因为种种原因,每次出游都被迫放弃这个地方。也许正因为不可得,才在脑海中不断加深对新疆的向往: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美丽多姿的天山、瓜果飘香的吐鲁番、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总之,那是种遥不可及的美。但自从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等一系列书后,新疆的形象在头脑中一点点鲜活起来,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人仿佛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会觉得是自己亲身走在清凉的河边或站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或徜徉在茂密的丛林中,时而会为沉重的生活而叹息,时而又会为人们的乐观而鼓舞。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还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孩,跟着妈妈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她们跟随着牧民的步伐进山、转场,在草原、戈壁、废弃的矿场聚居地艰难地经营着他们的事业和生活。在那里,自然给予人类的是繁重的劳动、匮乏的物资和严酷的环境,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只是自然的一小部分他们寂寞而卑微,隐忍、坚毅又乐观,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

作者的妈妈是一个能创造一切的“巨人”,凭着一双手在废墟中搭起一个家,并不断改造修缮,即便那只是个临时住所,也要用住一辈子的态度“折腾”它。她在零下二三十度靠着胸口的体温把从来没有在阿勒泰见过且毫无用处的金鱼带到戈壁滩上,只是因为“金鱼在水里游,像是这世上没有的一种花朵。”她的努力也许并没有给家里的物质生活带来多大的改观,但正是她饱满的热情才支撑着这一家汉人在天遥地远的阿勒泰扎根生存。

有时艰苦的生活也会让人需要一些能够慰藉心灵的东西,比如酒。作者的杂货店里来过各式各样的喝酒的人,有买一杯散酒一饮而尽就满意离去的,有买一瓶二两装的二锅头慢慢啜饮无比享受的,还有一类酗酒的人,“这类人则总是以一种非常可怕的,简直可称之为‘精神’的态度酗酒。”年轻的作者开始并不能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喝酒,酒那么辣还要花钱,后来才渐渐明白“艰苦的生活太需要像就这样猛烈的,能把人一下子带向另一种极端状态的事物了。”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让我们能够从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偶尔抽身出来去感受一下与天地为伍的艰辛与豪迈。

读《阿勒泰的角落》的感想与收获(篇三)

游牧地区的人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赶着羊群四处游牧,没有固定的物质来源,连普通的生活用品都很稀少,环境恶劣,夏天干热,冬季又极度严寒,昼夜温差大。但生活在这片自然的土地上的人们野蛮,恣意生长,拥有着最淳纯洁朴实的灵魂,他们坚强纯洁,或温柔安静或活泼热情,虽生活贫苦,却满足与而幸福。那里没有尔虞我诈,人们相处得轻松自然。在喀吾图向牧民放债,只需在纸上记上名字,最后他们一定会将钱还上。一个浅浅的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这样的方式若是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敢赌呢?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没有担保,向陌生人借钱,可能会被当做笑话来看待吧。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作者也能与他们相处得很好,透过他们的内心去认识体谅他们。作者笔下的他们滑稽有趣又可爱,活得那么真实,却又那么寂寞艰难,让我无比向往这样的生活,平凡踏实。

平凡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意外之喜:忙碌奔波的生活中出现的林林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幸福;冬天坐爬犁回桥头的路上,在纯然平静的天空中出现了完美的环形彩虹……我喜欢这样干净的生活,简单却舒服。

“我所面对的是古老的,历经千百年都没有什么问题的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平等共处息息相关,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作者如是说。我再次打开书,感受着真正的自然,感受着原始的生命状态,感受这独特的风景和令人沉醉的生活。

读《阿勒泰的角落》的感想与收获(篇四)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

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

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当然,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对生活充满热望而对现实无比绝望的的人。他对认识世界、改变人生是有主动意识的,对过上富足、文明、温暖的生活是有愿望的,但却没有改变这种贫穷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一群——酒鬼。

作者对这些人的描述总是奇妙而且诙谐,使他们的人性在固执、可爱中透出巨大的悲凉。我们笑过之后,实在不能不承认,他们除了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孤独的灵魂,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

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

《阿勒泰的角落》的心得和体会读后感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阅读完李娟写的《阿勒泰的角落》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应该怎么写好一篇《阿勒泰的角落》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整理的“《阿勒泰的角落》的心得和体会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阿勒泰的角落》的心得和体会读后感【篇一】

游牧地区的人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赶着羊群四处游牧,没有固定的物质来源,连普通的生活用品都很稀少,环境恶劣,夏天干热,冬季又极度严寒,昼夜温差大。但生活在这片自然的土地上的人们野蛮,恣意生长,拥有着最淳纯洁朴实的灵魂,他们坚强纯洁,或温柔安静或活泼热情,虽生活贫苦,却满足与而幸福。那里没有尔虞我诈,人们相处得轻松自然。在喀吾图向牧民放债,只需在纸上记上名字,最后他们一定会将钱还上。一个浅浅的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这样的方式若是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敢赌呢?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没有担保,向陌生人借钱,可能会被当做笑话来看待吧。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作者也能与他们相处得很好,透过他们的内心去认识体谅他们。作者笔下的他们滑稽有趣又可爱,活得那么真实,却又那么寂寞艰难,让我无比向往这样的生活,平凡踏实。

平凡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意外之喜:忙碌奔波的生活中出现的林林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幸福;冬天坐爬犁回桥头的路上,在纯然平静的天空中出现了完美的环形彩虹……我喜欢这样干净的生活,简单却舒服。

“我所面对的是古老的,历经千百年都没有什么问题的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平等共处息息相关,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作者如是说。我再次打开书,感受着真正的自然,感受着原始的生命状态,感受这独特的风景和令人沉醉的生活。

《阿勒泰的角落》的心得和体会读后感【篇二】

用了长达十四个小时读完《阿勒泰的角落》,也在作者的笔下访遍了阿勒泰的角角落落。

初读李娟的书是从《冬牧场》开始的,那是一个飘雪的季节,我半躺在充气沙发上读这本书的。说真的,很惭愧。我们的经济条件早已达到了温饱的水平线,可她们还在温饱线上做垂死挣扎。在《冬牧场》一书中,人们要去很远的地方背雪,做为生活用水,捡牛粪羊粪做燃料。居无定所,经常要随着季节而迁移。零下四十度的温度下,没有取暖设施……但是寒冷没有将人们生存的意志打垮,人们还是沉浸在小而琐碎的幸福里。文字朴实,但毫不枯燥,反而被她们这朴实平凡的生活所感染。没有比较,就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有多美好;没有比较永远也不知道我们都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再读《阿勒泰的角落》感受又不同。似乎一家人的生活好起来了,有自己半流动的裁缝铺,小杂货店,还可以修鞋。作者一家人在阿尔泰深山牧区过着游牧生活。喀吾图、巴拉尔茨、沙依横布拉克、桥头,书中描述的就是发生在这几个地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喀吾图:看他拉面的男人、因为语言不通,把雪兔当成黄羊买回家、家里的裁缝店怎样去应对不同身材的人……在巴拉尔茨:五岁好动的叶尔保拉提一家、河边洗衣服的时光、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虽然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通过作者的笔,摇身一变成为童话故事。在沙依横布拉克: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和喀甫娜做朋友,因为给喀甫娜做的马甲又肥又没有样子,而且门襟还熨糊了,就这样她们成了朋友;最逗的一段就是到外婆出去玩。谁都因为外婆年龄大的问题不想带她出去,可外婆很机灵,提前做好出发的准备,甩都甩不掉……读到这段都能笑出声来。虽然整本书都是描写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没有起伏的情节,平平淡淡的。但是,平平淡淡中透着对自由的向往,对宁静的追求。

《阿勒泰的角落》的心得和体会读后感【篇三】

 沐浴阳光,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香氤氲,感悟颇深。

这是一片淳朴的世界。

自然而淳朴的笔触,描绘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缝、经营一家杂货店、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门口的土路……尽管文字中会饱含生活的艰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我欣赏的,还有那种真实的气息。简单、不造作得语言,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饭》这篇可谓"经典"。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淳朴自然的语言中又不失幽默,读者阅读时有时也能乐一乐,那会心一笑,真是一点也不乏味。

读这本书,还能领悟到独特的新疆风情,新疆的牧民们,在荒凉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群。也许,他们的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多少年后他们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风雪,即使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素昧平生的人们围在一团,温暖彼此的心。读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间最美好的温情所感动。面对困难,大家都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不管人们是否相识,险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难也就不难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班能歌善舞的同学较多。比赛前大家都以为准能拿第一名,谁知道结果却相反。合唱节目演砸了,全班一片哗然,同学责怪班长组织得不好,负责领唱又抢了节拍……这个简单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只是落实到行动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们做到了,这与文化程度无关,从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细节,否则也将会酿成大祸。

《阿勒泰的角落》的心得和体会读后感【篇四】

这几天在读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不得不承认,写作这东西,确有“天赋”的存在。而天赋这东西,又未必人人都乐于或善于应用——有些人钟情写作,却未必懂得去体悟和探索人生的壮美,写出来的文字不免陷于空洞苍白;有些人有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却不屑或不擅长以文字去表达他们的所感所想。而李娟却同时是一位擅用文字又具灵秀触觉的女子。她写的都是她身边熟悉的环境,自己经历的人和事,但她的视觉是如此的敏锐独特,竟然可以在平凡不过的世俗琐碎里探寻出那样鲜活的人生趣味;在那样广漠孤清的寂静里发现大自然如此惊心动魄的美……

就象大地上会长出麦子,长出苞谷和其他灵秀的植物,李娟的文字也象从她身上“长”出来的那么天然、那么纯粹,看不到修饰的痕迹。这种文字是教不出,学不来的。读着这本书,你会感叹,作者是有着一颗多么贴近大地的心灵啊!追随着她的眼光,你会发现深藏在这片大地肌肤里的种种有趣的秘密。读着那样的文字,你甚至会觉得,任何试图评价她文章的文字,都显得有点蹩脚和尴尬。

《阿勒泰的角落》思考与感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阅读李娟写的《阿勒泰的角落》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一篇优秀的《阿勒泰的角落》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阿勒泰的角落》思考与感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勒泰的角落》思考与感悟【篇一】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

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

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当然,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对生活充满热望而对现实无比绝望的的人。他对认识世界、改变人生是有主动意识的,对过上富足、文明、温暖的生活是有愿望的,但却没有改变这种贫穷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一群——酒鬼。

作者对这些人的描述总是奇妙而且诙谐,使他们的人性在固执、可爱中透出巨大的悲凉。我们笑过之后,实在不能不承认,他们除了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孤独的灵魂,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

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

《阿勒泰的角落》思考与感悟【篇二】

读完《阿勒泰的角落》,满满的都是感动,像吃了一颗甜而不腻的糖,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小时候的情景。也忽然觉得我把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叫做“故乡”多少有些生疏了,叫“老家”才更亲切。

老家不大,站在不高的小山坡上就能看到全村。村里连个像李娟家那样的杂货铺都没有,买东西要到好远的地方去。村路不好走,卖东西的车也是百年来一回,来一回就在村里激起不小的动静,像是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男女老少,不管买不买东西,都出来凑个热闹,看看车上会藏着些什么稀世珍宝。其实,车上也无非是几样水果蔬菜,或是洗衣粉之类的日用百货。在卖东西的车边,老太太们拄着拐杖站在一起聊天,中年妇女们坐在大石块上谈天说地,小孩子们则蹲到地上玩沙子,堆砌着他们心中的城堡。

每年的腊月是村里的杀猪月,这个月就算不做饭也不会饿着。今天你家杀猪,明天他家杀猪。村里有个风俗,无论谁家杀猪,都会叫全村的人去尝尝鲜,杀猪的那家人会在提前一天晚上就找好帮手,谁是第一把刀,谁是灌血肠的,谁是抓猪的,分红明确。第二天一大早,被找到帮忙的人就自动来到了这户人家,天气冷,呼出的气都是白雾,大伙进屋抽根烟喝杯水,暖和暖和说会儿话,等人都差不多到齐了,就准备动手。有时赶上雪天,干活的人的眉毛上,睫毛上都是亮晶晶的雪花,进进出出会踩到屋里一地的雪,化了以后就被踩成一个个大脚印,稍不留神还会被冰滑倒,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们一般都忙得顾不上管孩子。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被满屋的猪肉被吓哭了。

杀完猪,男人们去屋里谈天说地,女人们在厨房帮忙做饭,煮杀猪菜。杀猪菜,其实就是把干白菜和鞋厂猪肉一块煮了,味道却出奇得好。饭好了就去邻居家借桌子借凳子借碗借盘子借筷子。小孩子这时候会被派去请村里的人来吃饭,有推脱不来的,爸爸妈妈还要去请第二遍第三遍,那是真心实意的请,而不是假装客套。村里有的老人牙都掉光了,也要请来,实在不来的,饭后也会送点猪血肠和杀猪菜过来。

有时村里同一天有好几家杀猪,这个时候被请吃饭的人家就会很为难,去这家那家会很遗憾,于是乎一家三口就分三家去吃饭。有的人有时候从这家吃完出来,经过另一家门口也会被叫进屋喝几杯。有时喝完了,还会一起打打麻将。天晚了就乘着月色回家,我始终都觉得老家的月亮确实比别处的亮,老家的星星也比别处更密更闪,别处的星星总是稀稀疏疏像是秃了的头顶。村里总是静得让人心安,尽管没有一盏路灯,却比走在亮处更让人觉得安全。

串门是村里人的一个习惯,闲暇时,人们爱去邻居家坐坐。来串门的大多也算不上客,自然也没有那么多招待客人的礼节,倒杯水,拿点瓜子,嗑着瓜子也能聊一个晚上,他们的话题无非就是上上下下几个村子里的新鲜事:谁家的女儿又生了个大胖小子,前院的三婶的远房侄女家又添了一对小羊羔,后院的大娘明天就去城里接送小孙女上下学了。

记忆里的村子没怎么变过,除了新修的水泥路和大桥,以前的小土路一下雨全是坑,混合着路边的粪堆汇成一滩散发着特殊气味的水坑,在被小鸡小鸭踩上几脚斑斑点点,确实不咋讨人喜欢。村头的桥连接起小村与外面的世界,没有这座桥,修这座宽敞的水泥桥之前,留在我记忆里的是座大铁桥,听妈妈说以前还有木头桥搭在岸两边颤颤的窄窄的一条,人踩上去摇摇晃晃。到了春天,天气回暖,小孩子们就时常去捉那些藏在石缝里的小鱼,裤子弄湿了,就爬到河边的大石头上晒会太阳,把裤子晒干了,再下水去玩儿。胆大的男孩子还会下水游泳,我是不敢去的。

村子里很少有什么新鲜人物来,村里的人也很少有出去的,他们带了一瓶水和干活的工具出去劳动,晚上回家喂鸡喂猪,料理家庭中大大小小的事务,他们也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吵过架后依然会互相串门,农忙时互相帮着干活,家里种的什么菜也会送一点给对方,他们很简单很开心很淳朴,那是我的老家,那些人是我的家人。

《阿勒泰的角落》思考与感悟【篇三】

读完《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思来想去,决定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算是对这两本书的一个感悟吧。

其实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是挺担心遭到李娟的嘲笑的。但我想最后她还是能接受的,因为我太可怜了,整天活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存经验和谋生法则里,活在被世俗的枷锁套牢,身不由己、无法挣脱的世界里。

阿勒泰没啥,李娟罗罗唆唆地叨咕她那里的那些破事,但我看着看着就乐,把乐都乐没了,心理有哭不出来的酸痛。在哪个很容易让人绝望的生存环境里,她的笔绕开大苦大悲式的苦难控诉文学,直追戈壁滩上的欢声、夏牧场上的笑语。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大众速腾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阿勒泰的角落》思考与感悟【篇四】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清新自然的文字了,都说她是当代的萧红。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萧红的文字在纯真的视角背后总是藏着一股浓浓的苦,深深的悲,而李娟给人更多的是治愈,是温暖,是希望。

这里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地方,也是离海洋最遥远的腹地,在如此物质贫瘠、自然条件恶略的环境下,生活着不止一个人。他们努力着,而又孤独着,好像世界以外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不止一次的有这种疑惑,既然这里的冬天那么冷,生活的那么苦,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苦苦的坚持,长久的生活……。苦吗,从来不都是这样吗。北京有啥好,离我们这里那么远。

原来,我们始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去定义着评判着他人的生活。

见过冬日的戈壁吗,见过夏日的牧场吗,见过乌伦古河边那破旧的村庄吗,虽然没有,但我却深深地喜爱上了那片未曾亲眼见过的土地。

这蔚蓝的天,这广袤的地,漫山遍野的葱茏,夜晚无人知晓的月色,被世界遗忘的孤独寂寞,以及无论怎样对这生活的热爱,只有在这里,她才是最自由的。

 

《阿勒泰的角落》思考与感悟【篇五】

最近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真是很喜欢,她用淳朴、清新、自然的文字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美,她享受着贫穷和艰苦。

李娟陪着母亲迁徙于新疆阿勒泰偏僻而辽阔的游牧地区,和妈妈、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开杂货店和裁缝为生活,在阿勒泰长达半年的冬季牧场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温馨,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幽默、能干、聪明,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服输的妈妈;老实能干的叔叔;朴实、憨厚的妹妹;一个个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样,历历在目。

李娟的文章里更多地记录了牧区普通人,牧民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的单纯与寂寞的童年。李娟不仅对牧区的牧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宁静、它的河滩、河边的林子、各种的携物、甚至一望无垠的荒滩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艰苦不但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反而让人对她那种闲散、安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