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精选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精选。

工作总结之家栏目推荐你阅读“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等专题内容。

如今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终身读书。比如这本作品,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写一下自己的读后感。对于写作品读后感你有自己的心得吗?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花时间特意编辑了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1】

作为一个合格的商人,利益就是他的目标。以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商人。商人们懂得,当利润缺少上升空间,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成本。超级市场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而生的。

超级市场中一切明码标价,顾客不需过多询问售货员,自然不需要太多雇员,自然而然得可以由此精简人员。又因为顾客可以自由选择,除付款可能需要排队外,几乎不会发生拥堵,对商人而言成本自然下降。因为便利又带来了更多的顾客,利润必然上升。

不只是针对超级市场,所有公司、企业甚至对我们自身而言,都应该学会如何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寻找,关注事物的一点一滴,才能在纷乱的关系中找到适合的路。所以企业公司会精简人员,物流运输讲究不浪费一丝空间,一切都以利润为中心,降低成本才是王道。

进口与出口是一对兄弟,一味的进口或出口或者抵制进口出口,对经济而言都是不利的。进出口的实质是互通有无。出口生产处于优势的产品,进口生产处于劣势的产品,是交易的目的所在。对一个国家来说,总有你没有的,总有你不会做,总有你做不好的,总有你比不上的商品,这些差距就不需通过贸易来弥补。当然,一味的进口会导致国内的商品依赖于国外,一旦由于国际经济变化国外减少出口,国内的经济就会大受影响,所以自主创新才会成为国家的目标之一,不为其他,只为经济的自主,不受制于他国。

对国内企业来说,这更有益于提高大型企业的竞争力,淘汰不合格企业,让国内经济走出去。交流,是为了发展。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2】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经济学普及读本,茅于轼先生用“家常式”的随笔形式,运用简单易懂的经济学知识,巧妙地解释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

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甚至能够说收获颇丰。

我们所教的教材必修一是《经济与生活》,但是我们对教材的把握只停留在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中涉及考试的资料,有些问题并不真正理解,甚至模棱两何,因为考试无要求,我们也不去深究,但是透过读这本书,我对很多经济学的理论和术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在微观经济学中,例举了美国一向以来的一些现象。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70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比较之下,中国人跨市镇流动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变动。新能源的开发,工业重心的改变,经济实力的增强,这都促使了人们就业的改变,而选取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这一切往往伴随以居住地点的迁徙。因此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并且,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限制,无需向任何人或机构报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居民们更喜欢买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证明,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

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城乡二元制结构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教学中常用的一个知识点或者说术语,一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透过读《生活中的经济学》,就是这个事例让我对我国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对其改革的方向和出路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人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茅先生将经济学中的大理论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展现给读者,其中所讨论的道理既普通又深刻。读完该书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

颇有感触的是第一篇中的一个话题--环境保护的经济学。

以洗衣粉为例,过去的洗衣粉多半是含磷的化合物,然后这种洗衣粉透过下水道最终排向河道或海域,使水变得混浊。磷是植物生长的肥料,水草和藻类因获得此种营养而超多繁殖。这些水生植物死亡后吸收水中的氧分而腐烂变质,其后果是水果氧分减少使鱼类死亡,变质的水发出恶臭。改善后的洗衣粉不含磷,避免了对体的污染。

对于洗衣粉或肥皂是否含磷真没什么体会,也所谓有无,更没什么研究了,只觉得那是商家为了抢眼球的又一穴头罢了。老在抱怨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工厂排放不达标的污水,看完这段才明白,里面有这么大的学问,原先我们也在往下水道里放“慢性毒药”。

茅先生说:“发展中国家环境政策所走的路线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发达国家批评说,先污染后治理在财务成本上不如预先就采取预防措施,不让污染发生。这样的说法简单从财务上看无疑是对的,但是从经济学来看并不必须正确,因为人穷时的一块钱比富有时的一块钱有更大的价值。人在穷的时候先要顾吃饱饭,顾不上环境的好坏。只有吃饱了饭才有可能去治理环境。”他一针见血的道出了症节的所在,所以在感慨发达国家的环境多么好的同时,然后也明白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我们的国家暂时还不够富裕,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环境,也许要到我们的下一代,或者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人的努力才能赶上发达国家。而对于选取无磷洗衣粉或肥皂是举手之劳。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然后告诉我们身边的人,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大家都行动起来吧!

除了茅先生在那里告诉我们的道理我自己还有所感悟,一个这样大而复杂的的问题,透过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小例子就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也是茅先生的高明所在。我们的教学也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使他们学习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感受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应能让学生更感兴趣,更贴合我们教改的新思路。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然后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但是掌柜的拒绝理解,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就应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然后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

重要的不同。然后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看到那里我想每个人都会问一句?“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有好处的?”我的答案是“为社会创造和增加价值才是最有好处的。”这是我读茅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告诉我的一种道德。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翻开《生活中的经济学》,只需片刻闲暇,就能够读上一两篇短文,使人在简单的不经意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体悟身边的生活。当然,然后读完此书,收获的不仅仅是短暂的惬意和经济学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研究学问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做学问应当学以致用,再深奥的原理,只有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能应用于分析研究日常现象,然后才真正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见,茅先生普及的不仅仅仅是经济学知识我们更就应学习茅先生做学问的方法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力争学以致用,不断做好本职工作。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3】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完后其实里面很多名词都不太了解,但后来想想这学期也学了经济学,便与这学期在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中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联系起来,比较后才发现经济学并不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并不是都是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挂钩的。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

书中主要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及和中国现象的对比,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其中书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大部分。

细心点可以发现,美国好多影片都会出现这么一个画面,一家人开车出去玩,坐在草地吃东西。旅游似乎成了美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会把工作得来的钱毫不犹豫地花在旅游上。然而,对比一下我们,在我们国家呢,很多人都会不舍得花钱,宁愿都把钱存起来来买房结婚。其实我们不知道,这在抑制消费,会阻碍市场流通。但是,美国人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市场流通,这样,会节约时间的同时更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向美国学习的。适当调整,会让我们得到更多,走得更远。

由于学识有限,还有不太了解西方文化,所以在书中的还有很多现实例子我都是不太能深入了解的,上面的一个例子只是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稚嫩的看法。美国的许多政策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去接受那些有利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这才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我国的经济。

读完了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匪浅。众所周知,我们从书上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需要学以致用,学会把理论生活化,透彻理解,融会贯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本事。还有这本书同时也用很多的实例来展现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这些差异也没什么说谁对谁错吧,我们应该实事求是,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知识,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最重要的。像小平同志一样,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4】

很少读有关于经济学的书籍,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一种不同于平时所学的经济学。整部书从微观经济学讲到宏观经济学再论述经济制度,最后以作者的访谈煞尾,各章独立,举例平实。作者始终在灌输着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财富并不等于物质产品,交换也能产生财富;替代是经济学的根本,没有替代就没有经济学;交换是经济学存在的基础,没有交换也就谈不上经济学;劳动、资本以及自然资源是产生价值的三个来源……

由于是随笔类的文章,能够各章独立地、分散地读,然后而且十分贴近于生活,容易理解。文章的一大特点是:作者在讲述完美国市场经济的现实特点之后,仍不忘适当地引入相关话题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并对此进行比较、剖析,让读者觉得贴近现实。

在作者眼中,一个社会经济效率的高下,然后当然不像狭义微观经济学所认为的只是价格作用的结果,而涉及到制度、法律、文化和习俗。全书共有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尤其讨论了经济制度和交易费用,注意介绍市场经济的文化、法律、道德观念的背景,它们是市场规则得以遵守的基础。它引导读者思考分析、含英咀华,从而体会出自己审握的的经济学来。但书中叙述的不仅仅仅是经济学中的关键理论、市场机制等,而是融合了作者个人看待经济学、社会发展的深刻观点,不时地引入商业环境中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据书中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了相同的经济事件不同国家的经济态度。

举例来说: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中,美国人买了住房,会不会把一个人捆死在一地呢?不会。当他想搬家时,能够把房子卖掉。如果这是分期付款,而账还没有偿清,他能够把房子和债务关系一齐出售。但出售的价格和原订的房屋价格会有些出入。如果当地房产价格上升,他还能够从中获利,否则就会亏蚀。那里我们能够看到,在商业发达的社会里,不但商品能够买卖,债务关系也能够买卖。其实这就是资金市场的一个方面。灵活的市场安排,带给给个人广泛的选取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务必透过个人在各种选取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我们从美国人搬家的这件事中,能够看到:市场就带给了这样一种机会。而在中国,在大城市购买住房是一件关乎一生的大事,为了买房子,很多人早早地欠下了银行的贷款,月月还贷可能要还到老年期,才能完全地摆脱房贷的危机,还有一些人甚至连贷款都还不起而无法购房,一生都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赌博应不就应禁止?这在美国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只要双方机会均等,又是自愿参加,即使赌场所得乃不义之财,也算不上违法。另一些人则认为即使双方出于自愿,此种财产的转移实无异于抢劫。博引起的人们道德的变化却没有任何统计能够说明,而这正在默默地影响着周围人的行为规范。赌博鼓励不劳而获的非分幻想,怂恿侥幸心理,默许对别人利益的侵犯,结果会降低社会和家庭的稳定性,不利于将人的才能引向彼此有利的生产和服务活动。虽然从宏观经济来看,除掉赌场的经营成本利润,赢的钱等于输的钱;从微观上来看个人赢钱的期望值等于输的期望值,似乎这并不构成对整体经济的危害,或者它并不造成物质的直接损失。但现代经济学的效用分析却证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用通俗的方法解释,赢钱时大手大脚把钱花掉,输钱时省吃俭用才能还债,说明赢来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所以尽管输赢的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正因为如此,美国舆论倾向于否定赌博的合法性。在我国,然后赌博是由法律确认的违法行为,但是公共方面的禁止反而让更多的人对赌博这项活动趋之若鹜,很多人受贿去赌博,也有不少人偷渡到澳门去赌博,不仅仅暴露了经济层面上的许多资金流动性问题,必须程度上还影响了人们的人生观。

在书中,茅于轼将他的富人定义为“靠勤劳、创新、敏捷、灵活而致富”的人。这种人其实越多越好——这证明了一个人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诚实劳动、勇于创新、慧眼识商机而非旁门左道、投机钻营而成为有钱人。这种人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但中国人仇富心理根深蒂固,已经积淀成了我们民族的群众无意识。一提起富人,就立刻联想到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词。这种情绪稍加挑动,就成为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的政治资本。作者认为,我们需要的是铲除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完全消灭贫富差别。事实上,我们有过几乎完全消灭贫富差别的历史。几十年前尚在计划经济中的中国,时髦的口号是“兴无灭资”,国家一穷二白,国民一贫如洗(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仗义疏财,去慷慨资助其它的社会主义小弟弟,扯远了)。貌似是公平的天堂,实则是人间的地狱。此刻没有人再相信“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鬼话了。让众人都受苦的社会正义是邪恶的。事实上,只要我们还坚持按劳分配的,贫富差距就不可能消除——勤劳聪明而有胆识的人总会比懒散愚昧且不思进取的人更富足。这才是社会的常态。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不法致富总会越来越少,诚实致富总会越来越多。这才是一般人的出路。何怀宏是一篇访谈中提出:“我主张法治,法治就应优先于民主

,因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话,肯定也要走向民主之路,透过法治来训练民主的观念、民主的民情。”一群穷人如果三餐不继,他们将更多地思考如何果腹,而不是天赋人权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用法治保证他们拥有依靠自食其力而出人头地的机会,或许这比其它更为重要。

公用事业是指公共交通、水电煤气、公路服务,然后以及公园、图书馆、博物馆、消防、治安等服务。人们容易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公共事业既然是政府办的事业,就不同于私营企业,不应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公用事业至少就应降低收赏标准甚至兔费。但如果政府办这些事业赔了钱,赔的钱从哪里来?所以,为了持续国家经济正常发展,公用事业的收费标准应尽量做到政府不补贴,也不多赚钱。但由于缺乏竞争市场这一点很难做到。有一些公用事业带有服务性质,或者为了照顾低收入阶层,收费较低甚至免费,成本由全体纳税人负担。我国的公共事业都由纳税人出钱,虽然存在着政治体制制度上的不同,但是仍应加强具体措施以监督管理公用事业费用支出。

相对于出版的时间,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针对着我国自身的问题不断改善与加强完善。而这本生活中的经济学,如作者在“第三版前言”中所述:“我期望读者们把它当作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工具,并且从阅读中得到乐趣。”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理解经济学与我的生活其实无比贴近。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5】

能够读到这本书实在是十分偶然的一件事,朴素的标题之下,却包含着引人入胜的经济学知识。

上世纪80-90年代的世界经济是怎样的?有不少时候,我们会畅想假如我活在那个年代,我会。

贝克尔的这些短片文章的集合给了我一个机会,看看当初的世界。虽然,受某些众所周知的因素影响,不见得能够实时地了解世界。但是,这本书里面的文章的确在边叙述历史,以经济学家的眼光进行指点,甚至是批判。

那些事件也许算是历史,也许就是在我们身边不断重复的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看了过去,就更能够理解此刻和未来。

当初的历史经济环境就应比我们此刻要纯粹一些吧。至少,网络泡沫少,而且,那些先进的金融衍生产品还比较少。因此,我们看到经济学家们更倾向于达尔文的生存理论来看待并对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他们对待国家政府的态度中,监管的作用是明摆着的,还没有到纷繁复杂以至大多数人甚至监管层都被混淆视听的地步。如此说来,那时候就应是最好的时候了。

人生处处都是经济学。不管承认与否,生活本身就是经济学。那种大多数人都认为的,“只要不涉及商品、价格和市场,那么人的行为和选取,就只与亲情、道德和文化相关,而不受任何经济规律约束”的陈旧理念,要随着加里·贝克尔和吉蒂·贝克尔《生活中的经济学》的诞生而消亡。那些自认为从未踏入市场的人,其实一向就在市场之中。

对于书中所提到的税收、利益集团、股市、贸易和垄断等明显与经济相关的问题略去不提,单就人力资本和学校教育这两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经济”问题,也被作者经济化了。

一向以来我们都认同社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本的提升,也就是以教育为主的投资。因为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知识广博者就应得到丰厚的报偿。然而许多国家现行的教育政策却是有利于富家子弟。因为他们比穷人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取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一种不当的收入再分配方式。一方面读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只是面临贬值的趋势;另一方面高中辍学者应理解完整的职业训练,分流高知人群的数量和合理分布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从业人数。作者认为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大学生,而这些纳税人的大多数收入都赶不上典型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这种教育制度的缺陷长期存在,导致家长们在择校等问题上失去了话语权。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发放教育券来解决人力资本和学校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家庭一向以来都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但是近几十年来家庭的稳定性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富裕国家的生育率大幅下降;未婚生育现象快速增加;离婚率飙升;老年人在社会养老金制度下独立生活等。对于与家庭相关的各种经济问题都与社会制度有关,一个国家越是富裕其福利制度就越是完善,但是长期依靠社会福利会养成一种“依靠心理”,使人们习惯于理解政府救济。作者的推荐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就应以孩子的幸福为根本。并且对现行制度(协议离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夫妻离婚,进而剥夺了儿童经常和父亲接触的权力等现象进行了抨击。婚后女性参加工作导致孩子和母亲共处时间减少,由此带来的孩子教育问题的过大投入也就应适可而止。老年人的本质问题就是老年劳动力就业困难,当今社会在必须程度上轻视了老年员工的价值,其结果造成老年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过度依靠,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负担。

美国社会对黑人和妇女的歧视由来已久,犯罪和上瘾问题已经成为由此带来的恶果。抢劫等恶性犯罪的迅速增多并不是现代生活不可避免的趋势,作者认为只要政府能够制定适当的政策,是能够遏制这种犯罪行为的。比如严惩犯罪者,提高破案率,还有更重要的是给劳动技能不强的人带给更好的就业机会。三管齐下必须能够很好地解决犯罪率问题。我们不能从道德的高度对赌博等行为征收更高的“道德”税。作者认为,这样做其实是对穷人的无耻盘剥。所以赌博合法化势在必行,作者继而对由此可能要付出的社会代价和社会压力进行了探讨。其结果是,虽然这样做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在所有可行的解决犯罪和上瘾问题的方案里是最好的。这样的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与政府集权相比,自由市场更有优势。监管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结论是:大多数政府机构反倒会被受管辖的企业“俘获”,从而转变成了牺牲公共利益的监管。作为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加里·贝克尔的很多观点和弗里德曼相似,都主张小政府,这是因为经济有时候比政治更有效。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6】

对经济学虽然不是很干兴趣,但是书名为生活中的经济学,这一点却让我兴趣大动,在生活中懂一点经济学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书中的讲解我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特点是什么、当然,很多作者自己的主张和见解都流露于其中。和主题经济学有点偏差,再说说他一再地强调市场调节价格的作用,认为行政手段干预是吃力不讨好,我认为也不能完全赞同,那么一切交给市场去做好了,政府就别在经济这个领域做任何工作了?至少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一个政府出现。还有就是强调粮食自给自足不是一个聪明的决策,理论依据还是他相信的市场调配资源的作用,唉,真不知道这个人懂不懂一点政治,粮食是人生存的根本,在危机时刻,控制了粮食就可以控制一个国家的命脉,其意义哪能仅仅从经济的角度去小视?他的说法完全是一个理论的经济学者的态度,所以我认为他这样的人完全不能管理社会,只能在经济学理论这个领域做些研究罢了。

书中的大部分内容还是能让我认同的,其说法让我耳目一新,比如不论是输钱还是赢钱都会使钱的效用降低,因为赢钱后人们会大手大脚花钱,输钱自不必说。劳动、资本和资源是产生价值的三大要素。交易是有费用的,美国的交易费用低,才形成了一个商业发达、分工明细、专业化程度高的经济环境。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7】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房价的问题已经变成了全民共同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而对频出的调控政策,尽管人们认为购房的难度加大了,但为了避免日后新的调控政策带来更大的难度,部分购房者还是打算尽快出手,而大量的需求导致房价持续居高不下。

人们对于这一话题的热议表现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已与每个人都密不可分。大到国家民生,小至衣食住行,可以说没有经济人们将寸步难行。看了茅于轼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更是由表及里,从平实的语言中发现生活中的经济奥秘。

不得不说,当初“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一论调开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是中国现代史上里程碑的一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把所有的商家引入竞争。在竞争中,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商家不得不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更有竞争力。而与此同时,全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这样的情形,是在当初凭票购买的计划经济情况下完全不可想象的。茅先生文中多次比较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影响,得出市场经济更活泼,更能提高生产力的结论。这样的论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十分大胆和具有前瞻性的。

市场经济发展至今,成果已赫然在目。但由于本国有些工业不够强大,而市场的流通性又使他国产品大量涌入,本国企业难以立足,于是便有人打着爱国的旗号,意欲赶走别国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殊不知,这就是愚钝的,甚至可以说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竞争并可怕,可怕的是一退再退直至关入象牙塔。茅先生说得好:要爱国,就要让企业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

此书把生活中的点滴经历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联系起来,把经济学还原为事理常规。在茅于轼先生讲的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语言也通俗易懂。在浅显的语言中,我明白了许多生活中的事情发生的原因。但又好像只是了解了皮毛,需要细细研读,这更是激起了我阅读经济类书籍的兴趣。

可以看出茅先生虽然身在美国,但仍然对中国的经济,中国国民生活水平有着深深的关切。对比美国与中国的不同,一面指出中国经济体制的不足,另一面也提出作者对体制改革的意见。

先生的书就像是开胃小菜,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被点化开悟了。作为当代的非专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有个宏观的了解。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8】

这本《生活中的经济学》初读来更像是“政策中的经济学”,感觉贝克尔始终以批判的眼光看政府,或许这就是中西方的不同,也是平凡人与经济学家的差距。以下不能算是我的读后感,只能说是我从书中看到了什么:

1、政府对民众民生负主要责任—→政府要管的事情太多,应扩大政府权力—→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腐败,扩大政府权力后,官员就可能滥用权力,进而可能造成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和行贿贪污问题—→那就限制官员任期,一方面可减少贪污,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民意需求—→但限制官员任期后,官员可能在任期内更加滥用职权,这就起了反作用—→最后,贝克尔提出扩大政府功能不是办法,应缩小政府功能,要想根治贪污,就要削弱政治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种小政府似乎只适合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就我国目前而言不一定适用,但这种思维逻辑还是可以借鉴的。

2、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扩大税收,寄希望于提高香烟税—→香烟税提高后,香烟零售价会相应提高—→烟价的变动会影响吸烟人群的数量,作文尤其是青少年人群的数量—→刚开始,抽烟人数不会因为烟价提高而大幅减少,所以政府税收或有所增加—→不过,时间越久,抽烟人数减少的幅度会越大。

根据贝克尔在《美国经济评论》中的研究发现,如果每包香烟税提高到95美分,那么政府税收会增加,但如果税额超过95美分,政府税收会减少—→最后加贝尔提出,大幅提高香烟税不一定会增加税收,但的确会减少吸烟人数。

政治政策中大多都受经济的影响,就像目前中国的房价,为什么会越控越高,为什么民众总是买涨不买跌,这当然与民众的心理有关,但是如何利用经济逻辑来影响政策,是政府应该关注的问题。

GZ85.cOm延伸阅读

有关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精选8篇


如何写出不显得很肤浅的作品读后感呢?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受益匪浅,心中拥有不少的想法,这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感想倾注笔尖。你也许需要"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样的内容,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篇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完后其实里面很多名词都不太了解,但后来想想这学期也学了经济学,便与这学期在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中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联系起来,比较后才发现经济学并不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并不是都是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挂钩的。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

书中主要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及和中国现象的对比,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其中书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大部分。

细心点可以发现,美国好多影片都会出现这么一个画面,一家人开车出去玩,坐在草地吃东西。旅游似乎成了美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会把工作得来的钱毫不犹豫地花在旅游上。然而,对比一下我们,在我们国家呢,很多人都会不舍得花钱,宁愿都把钱存起来来买房结婚。其实我们不知道,这在抑制消费,会阻碍市场流通。但是,美国人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市场流通,这样,会节约时间的同时更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向美国学习的。适当调整,会让我们得到更多,走得更远。

由于学识有限,还有不太了解西方文化,所以在书中的还有很多现实例子我都是不太能深入了解的,上面的一个例子只是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稚嫩的看法。美国的许多政策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去接受那些有利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这才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我国的经济。

读完了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匪浅。众所周知,我们从书上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需要学以致用,学会把理论生活化,透彻理解,融会贯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本事。还有这本书同时也用很多的实例来展现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这些差异也没什么说谁对谁错吧,我们应该实事求是,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知识,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最重要的。像小平同志一样,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篇2】

读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后,感到在生活中、微观中存在着大道理、大学问,让我想到了一句哲言存在即是合理。人们追寻生活标准提高的过程中,在法律和规定的约束下,往往能够够展现才华,牟取到一些利益,或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我不禁思考,这些合理么?一个逐利的人或是逐利的社会还是正义、公平的社会么?然而,当我细致的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思想转变了,人的逐利并非是必须要颠覆公平正义的逐利,它能够存在于法律、制度的约束之下,构成有效的竞争,有利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在这种逐利的过程中,会构成争端、纠纷,有利于促进国家制度、法律的完善。人们的期望自己生活更好的强烈欲望,付诸于实现欲望的行动,都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制度、法律完善的催化剂。有人透过节约时间创造财富、有人透过减少劳动力创造财富、有人透过创意创造财富,当然也有人以撞大运的方式创造财富、有人用非法手段聚财。不管任何形式,创造的财富实在的积累下来,合法手段创造财富被人效仿,成为普遍存在的致富途径,而非法的财富积累则会被道德、法律予以批判和制裁,成为典型特例教育大众。在那里,我想到了我们的传统按劳分配。马克思理论中谈到,所有的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既然劳动创造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就能够买卖,转换成货币。除了按劳分配这种基本形式之外,我们此刻还有很多别的收入,比如存款利息、出租房屋的租金、投资回报等,这些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当这些收入大于劳动分配收入时就进入了通货膨胀状态。而劳动收入占绝大比例或全部时,又不利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人民依然看中劳动收入,因为这收入最稳定,最直接。人分三六九等,在当今社会是不被理解的,那为什么劳动收入能够分为三六九等呢?一个打工仔月入3000元,一个技术工人月收入可能过万;一个企业普通白领月入5000,而管理层则可能月入数十万,很多人认为不合理。是谁制定的?凭什么这样定?都是我们怀疑的地方。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是根据国家收入和社会平均值参考而来,私营企业则是根据贡献值,也就是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来定的。老板的工资是其投资收益,它承担着风险较大,所以他们的收入要高。财富的积累是金字塔形式向上集中,这样还能产生强大的竞争力,在底层的人们愿意付出体力脑力来创造更多的价值,不断积累自己的财富,成为投资人,承担更大的风险,赚取更多的利益。

那里我还想聊聊产业链条,这是我们的生活中切实存在,宏观经济需要调控的经济形式。比如我们早上买了一把青菜,菜农就要种植、收获一把青菜,种子商就要卖出一些种子,化肥商需要卖出一些化肥,化肥制造商就需要生产一些化肥,化肥原料供应商就要生产原料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我们的购买一把青菜的行为如何能够通知到每个相应环节、每个相关行业,这是一个复杂的难题,计划经济没有潜力解决这难题。而市场经济就能够以简单的商品价格信号来控制供需关系,供大于求就降价,供不应求就涨价,如此简单。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我们的每一次消费都带动一系列的生产和供应,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的劳动所得,在这微观的基本消费环节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一次消费中,你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生活中的经济是微观的,但此微观并不真微观,我们也不能只围观,出手消费为国家强大、为社会经济发展、各类事业进步做出贡献,消费吧。只买国货,拒绝日货。

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篇3】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能够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

——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能够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这个问题一向盘旋在我心中很久,因为书中大多讲述的美国一些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超市中自动扫码的高效,电梯靠右站给人带来的便捷。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这些种种也许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国,看上去十分新鲜轰动,但是对于这天的我们,很多便捷的运作形势已经采用,为什么这本书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

之后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构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能够理解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持续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能够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能够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能够节省社会监督成本,能够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就应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篇4】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房价的问题已经变成了全民共同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而对频出的调控政策,尽管人们认为购房的难度加大了,但为了避免日后新的调控政策带来更大的难度,部分购房者还是打算尽快出手,而大量的需求导致房价持续居高不下。

人们对于这一话题的热议表现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已与每个人都密不可分。大到国家民生,小至衣食住行,可以说没有经济人们将寸步难行。看了茅于轼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更是由表及里,从平实的语言中发现生活中的经济奥秘。

不得不说,当初“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一论调开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是中国现代史上里程碑的一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把所有的商家引入竞争。在竞争中,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商家不得不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更有竞争力。而与此同时,全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这样的情形,是在当初凭票购买的计划经济情况下完全不可想象的。茅先生文中多次比较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影响,得出市场经济更活泼,更能提高生产力的结论。这样的论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十分大胆和具有前瞻性的。

市场经济发展至今,成果已赫然在目。但由于本国有些工业不够强大,而市场的流通性又使他国产品大量涌入,本国企业难以立足,于是便有人打着爱国的旗号,意欲赶走别国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殊不知,这就是愚钝的,甚至可以说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竞争并可怕,可怕的是一退再退直至关入象牙塔。茅先生说得好:要爱国,就要让企业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

此书把生活中的点滴经历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联系起来,把经济学还原为事理常规。在茅于轼先生讲的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语言也通俗易懂。在浅显的语言中,我明白了许多生活中的事情发生的原因。但又好像只是了解了皮毛,需要细细研读,这更是激起了我阅读经济类书籍的兴趣。

可以看出茅先生虽然身在美国,但仍然对中国的经济,中国国民生活水平有着深深的关切。对比美国与中国的不同,一面指出中国经济体制的不足,另一面也提出作者对体制改革的意见。

先生的书就像是开胃小菜,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被点化开悟了。作为当代的非专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有个宏观的了解。

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篇5】

书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特意修葺的结构,甚至连让我下笔圈注的经典语句或论断也为数不多,但是,书中实而不华的文字,平铺直叙的结构,家常式的随笔以及列举的美国案例却使我眼前一亮,我如同听故事般地读完了这本书,并且大有意犹未尽之感。

本书共有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他提取日常生活中的多个事例,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其家常式的经济学随笔,说的虽是日常琐事,却往生育折射出一些惊人的启示。《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那么之于我们,对于前途的把握也显得如同在赌场中孤注一掷,一次性的考试,决定性的面试印象我们的未来并不确定,突然的一次成功,会改变我们的一生吗?失败又如何呢?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忧伤,其效用是不是也是递减的呢?那么,我们在耗费超多精力追逐成功的同时是不是也不可避免的耗费了我们更多的人生效用呢?但是不管怎样说,我们都还年轻。

《美国的进口货》指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原理就是一个国家就应出口有生产优势的产业,进口有生产劣势的产品。茅先生说:美国人对于买日本货(或者其他外国货)有他们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如果美国货不及外国货,为了爱国而买国货,结果反而惯坏了美国的企业。要爱国,就要让美国企业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但是,只要有竞争,就有失败的可能。对于本国的统治者来说,失败就意味着利益的损失。因此,中国的企业就需要在统治者的保护下,用百姓的利益来养肥统治者,而不会参加竞争。中国的家庭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不是让孩子去参加竞争,而是为他们当保姆,找门路,以便于孩子将来有个好前程,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将来有所保障,这是个长线投资而已。

《垃圾中的边际效用》指出商品价值与它带给的效用(使用价值)正比,价格与边际效用正比,富人用一元钱购得的边际效用比穷人低。茅先生说:美国鼓励消费使得储蓄率低到17%(2000年中国、日本分别为43%、30%)。其实只要稍微想想就不难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存钱。是中国人不喜欢消费,不喜欢享受吗?是不需要消费吗?都不是,说到底,是不敢消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明白,这个社会中,实际上谁也不会管谁,只有自己管自己,这是最正常的心态。因为首先是修身,然后是齐家。那么每个人都明白,在自己将来可能出现的危机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存钱,是给自己的将来做的保险。

一向以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读完茅于轼先生的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在读书之时,我不仅仅仅是看一个个搞笑的故事,而且学到了有用的知识,这对于初窥经济学领域的我而言,无疑是有莫大的帮忙。书引发的思考远不止如此,期望日后还有幸再读到更多茅先生的著作。

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篇6】

“一时冲动”买了茅于轼先生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每一天闲下来都随手翻翻,觉得受益匪浅。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此书是他把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的一些见闻用深入浅出的话阐释成经济学知识的普及读物。

《喜欢搬家的美国人》从美国人搬家能够看出,灵活的市场安排带给给个人广泛的选取机会,造就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浪费,务必透过个人在各种选取中做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而市场可带给这种机会。

《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

《个体经济规律与总量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构成市场价格,及如何按价格来决定自己行为,改变资源配置效率的学科;总量经济学研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各自取决于什么,以及如何对价格水平做出反应并持续均衡。宏观经济学只研究微观行为的简单加总,但规律不同于微观规律。

一向以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读完茅于轼先生的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茅于轼将“价格”称为经济生活的地心引力:经济的运行,依靠于正确的价格信号,正确的价格来源于不同利益主体的讨价还价。这让我联想起平时去西单买衣服的经历,明珠商场的衣服没有明码标价,而是卖衣服者先开个价,根据经验大致以不到开价的1/3提出自己的最高价,然后卖方和买方进行讨价还价,以一个双方都能够理解的价格成交,但是这样交易成本却很高。价格代表着个人自由、自发秩序和市场制度,是茅于轼所推崇的。但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市场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个人还无法完全到达选取自由、公平竞争的状态。

同时,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茅于轼所提出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然而在中国,在人尽其才方面让我深感困惑。此刻就业时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工作与所学的专业相差甚远。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市场上很难找到,而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设置,这就造成了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人才的供给不均衡的状态,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企业不得不投入资金对新聘人员进行培训,而大学生也不得不放下自己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重新学习,无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篇7】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可以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

——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心中很久,因为书中大多讲述的美国一些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超市中自动扫码的高效,电梯靠右站给人带来的便捷。这些种种也许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国,看上去非常新鲜轰动,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很多便捷的运作形势已经采用,为什么这本书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形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可以接受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保持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可以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可以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节省社会监督成本,可以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应该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篇8】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先生根据其在美国多年生活的观察和总结写出的有关美国市场经济运作和发展的书,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美国的各种生活小事中的经济学现象,仅仅通过这些小事便将市场中的经济现象展示给了我们,是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许多经济学规律和原理。

在书中,我印象最深刻之一的便是书中出现的有关赌博现象的描述。由于建立在美国宪法上的美国各州的法律都不一样,所以有的州的赌博是合法的,而有些州则是非法的。在美国,最著名的则是大西洋城和拉斯维加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随着合法赌博的进行,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不难发现随之而来的则是犯罪率和酗酒率的大幅度上升,并给当地造成巨大影响。书中作者通过总效用的现象将赌博中的各种利弊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在大陆,由于赌博不是合法的,每年的扫黄打非工作中都能抓获大量的赌博分子,尤其是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一场赌博中,上千万乃至上的的赌资也已经司空见惯,作文即使大家都知道赌博中风险大于收获,但是更多的人都会伴着侥幸心理去试一试,而且每年人数都会有所上升。有甚者竟将赌场开在了高级酒店之中,并且向大城市发展,这种赌博已经对社会的正常发展影响很大了,有人会倾家荡产,有人将钱财收入囊中却又受到别人的威胁和控制。

不难看出,不管是允许赌博还是禁止赌博都有其不良的一面,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健全的体制进行规范,就像进行赌博一样,需要制定恰当的规则才能保证参与赌博双方不出现重大冲突。而对于合理规则的制定,不单单需要的是政府的管理,还需要大众的参与,虽然短期内很难行得通,但是制定的规则是要适用于大众的,规则的制定将会促进社会发展,保障个人的利益,所以制定合适的规则就必须得到他们的赞成,只有双方共同参与,合理协商,才能够更加合理的完善整个社会制度来保证大众权力的实现。

《诗经》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疑智慧;读书,使人豁然贯通,柳暗花明。阅读作品后,不仅涨了知识,还怡情修身,要写读后感首先我们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如何将自己的感想和情感融入作品的读后感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诗经》的读后感,欢迎你的品鉴!

《诗经》的读后感 篇1

中华经典——《诗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诗经》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诗经》所蕴含的宝贵哲理,可以成为我们一生的文化资产。

今天,我读了诗经中的名篇《硕鼠》。《硕鼠》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这首诗运用比拟手法把压榨人民的统治者惟妙惟肖地比作大老鼠,发誓要离开它,表现出了无比愤慨的阶级对立情绪。这个比喻把剥削阶级贪婪、残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反映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又加以夸张,突出了“硕鼠”由于贪吃而体态肥硕,借以突出了剥削阶级的贪得无厌,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这首诗共分三章,每章八行。各章均重叠“硕鼠”,把剥削阶级丑恶的面目揭露无余,也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切齿痛恨他们的仇视情绪。令我为之感慨万千。

更为重要的是,这首诗每章的末两句“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表达了一种向往、追求没有剥削、压迫,充满欢乐的人间乐土的社会理想。这就是人们抗拒阶级压迫和剥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思想感情。后世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正是这样一片乐土。

是啊!这些不劳而获的人不种不猎,却占有大量财富,过着寄生的生活,而劳动者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太不公平了!

劳动最光荣!我鄙视那些不劳而获、巧取豪夺的人!

《诗经》的读后感 篇2

最近经历了不少事情,收获就是懂得了自己平时所学的文化知识是有用的。在没有认识他们之前,自己以为懂得的文化在同年龄段里的是多的了,见了平辈中的高人,才真正体会《庄子,秋水》“望洋兴叹”的典故。有点浮躁的心有重新平静下来,从重读古籍开始。

今天在朋友这里浏览了《诗经》,原本不知道诗经总共有多少首。牡丹亭。春香闹学中腐儒陈最良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泛读后,找到了几篇自己最喜欢的。

考盘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大体意思是:木屋建好在山涧旁,隐士的胸襟多么宽广啊!一个人独自快乐的睡下,梦里说话都快乐无比,这样的生活一定要矢志不移地继续下去。

这首较早的隐逸诗中,不但有隐士的居住环境,更描写了隐士豁达的隐逸心态。此种生活方式自此就为历代隐退文人所推崇。以前逛网师园,小山丛桂轩旁边的小溪驳岸石头上就能看到“盘涧”两个字,如今才解其中味道。也许自己也只能心里想望此种悠闲生活了!

《诗经》的读后感 篇3

《诗经》像一盏清茶、一杯淡酒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当你彷徨的时候,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助的时候,也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法找到自己人生坐标的时候,《诗经》可以让你安静下来,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围的一切。她就像一位老者,无所不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诗经》,她是一本让人受益终身的良书,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寂寞和不舍之情,人世间的背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们懂得了真谛,学会了怎样去面对,叩问自己的“心”,人来世间为了什么,一个人的命运如何,是由自己良心所控制的。诗经她能让人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真心希望我们中国人都能读诗经、传颂诗经,学习诗经这本代表了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她可以充实我们的内心,我们才不会丢失自己的民族魂。我们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继往开来展望明天,这一代、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才会有希望,我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此纯真干净的《诗经》怎叫人不爱,她宛如是未经雕琢的璞玉,是生长在野外的山花,是初长成的少女,那么的自然。留下永恒的芬芳。

《诗经》的读后感 篇4

《诗经》是贵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秦始皇时期被焚毁,但由于它易于背诵,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传。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读诗有很多好处,可以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读诗还可以励志。就像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已经学了很多首古诗,吕老师非常重视古诗词积累,现在我们已经进阶到第三阶段。

诗是最精简美丽的语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它把我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春天,我欣赏并沉醉在美丽的春光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每当我玩得停不下来时,我就会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的老师就像辛苦劳作的园丁,栽种希望,收获芬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变得灵秀、开阔视野,好的诗能使我们终生受用,我要好好学习古诗词,月底完成三阶段古诗背诵。

《诗经》的读后感 篇5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经如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星,熠熠生辉。朗朗乾坤,堂堂中华,诗经风采,啧啧有音,飘扬千古。如今,吟读诗经,辅以鉴赏,以个人浅薄,感受古人智慧。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三百零五篇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广泛地反映了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关雎》一篇我在初中就有所了解,如今《诗经》第一篇又看见了它,它被古人冠于三百篇之首,可见其重要性。关雎关雎,一首真挚动人的情歌,男欢女爱的千古绝唱。《关雎》巧妙地写出了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用兴寄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追求过程,从深切的思慕到结婚的愿望。这过程有追寻不得的痛苦,有求之不得的忧思,有倾之一切的勇气。诗歌的音韵美展现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正如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一般,让人感到美好,让人不禁祝福: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葛覃》唱出了当时女子的心声,女子纺纱织布,洗衣做饭,但是并不觉得劳苦,而是怀着快乐的心情去歌唱,想要赶紧做好自己的事情,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最后一句的歌唱唱出了女子迫切盼望回家看望父母的愿望。过去数千年中,我们的祖先遵循自然法则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种生活,陶冶出的是自然平和恬淡悠然的心态,是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满足和幸福感。如今在第三次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已经看不到河边杨柳依依流水缓缓、女子浣衣的场景。洗衣机早已进入广大人民家中,社会在进步,但是环境却不容乐观,令人堪忧。然而,浣衣归去那份美好却随着《葛覃》穿越千年,随着缓缓细水流入我们心中。

《卷耳》是一篇思怀之作。文中的卷耳是北方山石上常见的一种伏地而生的植物,可以入药,也可以当野菜食用。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女子上山采卷耳,却心不在焉,采了半天连半筐也未采满,就兀自怀念远行的心上人。在古代,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争频繁,烽火四起。江山人才代代辈出,有多少热血青年保卫国家,奋战沙场,又有多少女子日日思念远方的人?男子只愿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女子只能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怀。战争所带来的,关乎国家安危,关乎百姓幸福。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这世间才会更加美好。

《螽斯》是一首庆生之作,古人逢生辰庆典,宾客来仪。用螽斯之多祝愿寿星多子多孙,福寿绵长。古人把人生的幸福和多子多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相联系,在封建社会下,以小农经济为主,多子多孙,人多势众有利于家族的繁盛。但对于现代而言,少生优生更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桃夭》,这首诗词表达出了古代人民对新婚女子的纯真美好的祝愿,也表达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而且,此诗开篇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仅是兴句,而且含有比的意思,这个比喻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艳丽盛开的桃花,随风摇曳的桃枝,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可谓人面桃花相映红桃树硕果累累、枝繁叶茂,象征着未来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预兆。结婚自古以来就是人间一大喜事,结婚祝愿也各种各样。而《桃夭》将这种祝愿发挥得淋漓尽致。

《芣苢》这首诗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贯穿全诗,意境优美,节奏明快。以一种简单的语言表述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但我们似乎看到劳动者的勤快的动作,感受到她们喜悦的心情。通过《芣苢》,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劳作的火热氛围,团结就是力量,正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的艰辛付出,才会创造出震撼世界的佳作,如那盘山蜿蜒的万里长城,如那金碧辉煌的阿房宫

《汉广》传达出一种爱而不得的忧伤。古代强调三六九等,强调门当户对。当一个渔夫爱上一位即将出嫁的美丽姑娘,这一段爱情注定是失败的,或者说只是单相思。就现代而言,多少平凡女子都希望找到一个高富帅,多少平凡男子都希望找到一个白富美,这些就像海市蜃楼。渔夫深知自己所爱之人是不可得的,却仍不能忘怀,为其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可谓一片痴情,一往情深。乔木是神话传说中一株美丽的大树,渔夫以它象征美丽的女子,就说明了对于美丽的女子,虽然心里向往着,却不可能得到,就好像神话传说中虚无缥缈不可企及的乔木一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追求如此困难,但是男子依旧义无反顾,企望以自己的努力去得到。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心中有了爱,便可以所向披靡,便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便可以坚守至海枯石烂。

《汝坟》可以看做是一首闺怨诗。古代的女子,当夫君外出,自己只能独自守着空房,膝下有儿女,上有年迈父母。家里没有了男人,只能一个人苦苦支撑这一家,不仅要承担许多琐碎劳苦的活计,细致周到,温柔体贴,而且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刚毅坚强,不屈不挠。其中的滋味,又怎一个苦字了得!对于丈夫在外远役的妻子来说,精神上最强大的支柱,莫过于盼望丈夫早日平安归来。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如煎如熬,如饥似渴,如在深渊。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希望如星火闪现,如镜中影像,想拼命抓住,绝不放手。等待给人希望也会个人绝望,苦苦等待,希望像是黑暗漫漫长夜的几颗寥落星辰,渺小而遥远,但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希望却足以让一个女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尽等待,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等不到远方人儿的归来。当等到夫君的归来,所有的委屈,所有的等待都灰飞烟灭,剩下的只有心中的喜悦。最后结尾,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然如燬,父母孔迩。用了一个很奇特的比喻,就算王室已经快要完了,但愿父母家人能够团聚,犹能差强人意。

《鹊巢》这首诗写女子出嫁,满载财物的众多车辆,庞大的迎亲队伍前呼后拥,吹拉弹唱,场面十分壮观。但是对于这首诗,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鸠占鹊巢这个成语在今天多用于贬义,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它的本意居然是好的,是理所当然的。鸠占鹊巢是婚娶的象征,鹊生来有修巢的义务,就好像男子本来就有照顾家庭的义务,男子将家庭房屋修好了,才能吸引女子的到来,组合成一个家庭。但在当代,男女子的地位平等,在照顾家庭方面也不再是男子主力,有些时候甚至是女子主力,对于修建爱巢,有时候也是两个人的事情了。

《采繁》写出了古代被压迫阶级的日常,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在池沼,在水塘,在山涧采繁,采繁来干嘛呢?采来的繁层层叠叠地叠跺在一起,只为给王公贵族做衣服。劳苦人民的日日夜夜工作,换来的是王公贵族的优越生活。看了让人忍不住为古代劳动人民所痛心。

《草虫》是一曲以悲哀忧愁的音调弹奏的心歌,低回往复,缠绵悱恻,尽情吐露出了一位闺中少女对丈夫怀恋的深情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草虫喓喓在鸣叫,蚱蜢四处在蹦跳。久未见到心上人,心中忧愁不安宁。开篇生动勾画一幅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声声催人的虫鸣,增添一层凄凉孤独的阴影,思念与忧愁交织,汇成一篇深情动人的诗篇。让人不禁感慨:小别如新婚,久别盼重逢。长相厮守,日月淡如水;离别重逢,平静中泛起层层波澜。平淡如水,可以长久永恒;波澜起伏,可以激情澎湃。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离别的忧思,相聚的喜悦,以想象为心灵的慰藉,应当是古往今来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生永恒的生存状态。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重读诗经,从中了解到的不仅仅是古代百姓的生活、习俗,还能从中获得感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诗经》如细细春雨般滋润,如夏日炎炎的微风般爽朗,如秋风萧瑟的落叶般凄凉,如皑皑大雪的雾凇般美不可言。

《诗经》的读后感 篇6

在寒假,我读了《国学·诗经》这本书,使我深受感触。再次翻开,“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几个字引入我的眼帘。其中,就数第四单元——家国篇给我的感触最深,不仅歌颂了劳动人民炽热的家国情怀、人间真情,还写出了远在他乡之人的思乡之情。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这句话的意思是:燕子燕子飞呀飞,忽上忽下叫声悲。姑娘就要出嫁了,远送姑娘到南边。遥望不见姑娘影,心里悲伤柔肠断。写出了兄长对妹妹的不舍得,由此也看出了家人的重要。我闭上眼睛,回想着书中的内容,可却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自己的家。我的家,可是一个温暖而又和谐的大家庭。爸爸善良、厚道也从未对我发脾气,每当我学习遇到困难时,爸爸会耐心的给我讲题,不厌其烦的说着,一遍又一遍,直到我听会了为止。妈妈更是每天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为我做可口的饭菜……当我在外面遇到困难受到委屈时,父母亲会为我排忧解难。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懂得了成长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可即使是再和谐的家庭,也不可能没有争吵,就在寒假的一天,我不想写寒假作业,正在玩电脑,妈妈就开口说:“别玩了,快去写作业吧!”我不甘心的把嘴一撇,极不情愿地答道:“知道了”嘴上这么说,眼睛和身体从未离开过电脑,10多分钟过去了,妈妈看我还没有停止玩电脑,便生气地喊道:“快去写作业!不许玩电脑!”我只好慢悠悠的转身,妈妈看我动作慢,就一下拔掉了电脑插头。我当时也不情愿,看到这就更生气了,便把头一扭,气冲冲的去了卧室,把门用力的关上,门被弄得叮当响,我写完作业后无事可做,翻开了寒假读物《国学·诗经》看到了家国篇中远在他乡之人的思想情怀,不由得感到愧疚,我现在和父母在一起,他们对我这麽好,我却还不知足,还与他们发脾气,我真不该呀!要是我长时间不见父母的话,还会这么对他们吗?想到这儿,我便跑过去对妈妈说了声:“妈妈,对不起!”妈妈笑着说:“没什么事,我也有不对,不该鲁莽。”我们都一起笑了起来,妈妈的笑容是那么美丽,温和,里面包含着对我的赞扬,笑声久久回荡着,回荡着……

家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一首漫长而精彩的人生插曲。它承受着我们的一切。当我们内心受到创伤,受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必伤心,因为家成了我们的伙伴,我们的知己。家,是属于我的,唯一的避风港!

《诗经》的读后感 篇7

无意中注意到它,目光便被它锁住了。人与书的邂逅,大抵总是这样,凉爽的天气,泡一杯清茶,伴随一个书香浓郁的下午。有人说,诗词存在于苦难,诗词承载着困苦难,但我想,诗词是充满聚散离合各种悲欢。但是最终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爱和希望。

很多人对于《诗经》的印象可能就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是《国风》里最长的一篇.该篇描写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史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在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农民们的日子正是在这种忙碌、平凡、单调、周而复始的劳作之中默默地度过。其实,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再简单不过了:活着,活下去,吃饱穿暖就行。他们的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怀着这样的愿望和要求活着,劳作,繁衍生息。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不稼穑不知道农民苦。科技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接触农事,甚至鄙夷,厌恶“农村人”。却不曾试想我们所吃的,所穿的,所用的,都源于他们。耕种,是源头,是起点啊。

“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与不知,理解与不理解,此时,又如何重要,知己难求,《黍离》是对家国兴亡的感慨,文章只改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可如今又有谁会感慨如此家国兴亡,谁会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忙着工作忙着赚钱,甚至忘了留时间来陪伴我们的亲人或许直到出事后才会懊恼“哦,我为什么没有多陪陪他们?”

《诗经》的读后感 篇8

也许是古代社会没有当今世界纷乱复杂,也许是古人心中有一丝的纯美,仿佛什么也无须遮掩,没有粉饰,没有忸怩,没有故作姿态……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颗颗袒荡于天地之间的赤子之心,可以帮助你寻回那个还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和伤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纯洁、甜美地微笑着。

读着这些深涩难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听从自己的心灵随着那些句子浮想联翩。恍惚间,我觉得自己连这身体,都被这清新之风浸润得轻灵起来,或许连《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听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般清雅温润的言语,也会步出闺阁羞怯张望,看看那园子里的妩媚春光。

这样的一卷书,念着念着,仿佛回到儿时心境,内心有如头顶湛蓝的天空,广阔辽远,深邃不可触摸。此时人不再徘徊纠缠于俗事之中,时光可以这样从纸页间流过,就很幸福。

遇见《诗经》,是这秋天里最美的邂逅。因为无论是唐诗的华丽,还是宋词的精致,在我看来都抵不过《关睢》《蒹葭》《子衿》给我的震撼。那种质朴,那种清新,那种深沉,直抵心间,无可比拟。

遇见《诗经》,是这十月天里,最美的邂逅。诗是对生活的歌唱、吟咏,在创作与歌咏间享受了美感,升华了人性,使人得到了自由。在《诗经》里我亲见了《桃夭》的繁华,《出车》的深沉,似乎是真的回到遥远的古代。

《诗经》的读后感 篇9

当历史的书卷已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当先哲圣人的期待已被白雪覆盖,我多么想转回身去撷取一片精神的圣叶,笔尖祈愿书香。

你看到了吗?

隔着时光的洪流,任凭狂风吹打,任凭烟雨浸湿,!

你听到了吗?

它的低吟浅唱,它的语言沧桑,你也在疑惑吧,它是谁?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没错,就是《诗经》。

翻开《诗经》,体会先人的语言和情感,穿越千年的时光罅隙,洗涤思想,净化心灵。《诗经》中我最喜欢的一句便是“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当我们现代人毫不犹豫不假思索的说出“我爱你”的时候,这三个字忽然变得那么轻,轻的经不起触碰。

这使我联想到了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早恋。似乎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但请用古人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是多么的可笑之极,古人把爱看得与生死一样重,他们觉得爱是回响在每个人生命中的潮汐声,而不是随便的游戏。

当以这一点来看,我觉得现代人应该多读《诗经》。古人的思想含蓄,表达委婉。虽不至轰轰烈烈的壮伟,却又细水长流,绵延一生的温良与感动。

明黄色的灯光,拉开窗帘,让月光透过书窗洒下。翻开它,一页一页,一字[篇1]句。

千年的文化,岁月的积累,拂去心灵上荡涤的尘埃。思绪明净,持一杯淡酒,品一绪心灵的`明净。

《诗经》中的大智大慧,大善大爱,就如同那彼岸繁花,虽然触不到,但它永远存活于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在这个争名夺利的尘世能够找到一方安享心灵的净土。

彼岸,繁花正好……

《诗经》的读后感 篇10

这是一首出嫁的卫国贵族女子思归不得的诗歌。

首章从河流起兴。这里的泉水,是一个专属名词,专指一条叫“泉水”的河流。它是淇水的支流,而卫国的国都就在淇水之畔。所以她以泉水汇聚到淇水来起兴,表达它这个嫁到外地的女儿,盼望回到故乡卫国的心情。

第二章是回忆当年出嫁时候的情形,如何与父母亲戚依依不舍。第三章写的是归宁的情形,如何重新装饰她出嫁时乘来的马车,要告别婆家回娘家了。

最末章把这种思归故乡的心情提升到了忧愁家国的高度。一句“思须与漕”,点明了她为何而叹息忧愁。学者认为,“须”即是“沫”,这是商王朝的旧都(也就是商纣王的朝歌),也是卫国始封之地。卫国是周王朝在原来商朝的国都地区建立的诸侯国,以之来控制、监视殷商遗民的。后来卫国国都几次迁移。到了春秋时期,河北的狄族势力猖獗,常常入侵周王朝的诸侯国,卫国一度被灭国,在齐国的扶持之下才南迁到了“漕”地,建立了新的都城。

这句“思须与漕”,把卫国立国之初的兴盛和现在国破家亡的衰落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于是她思归故国就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的层次了,突出了乱世之中,国家命运和个人的命运都如浮萍一般朝不保夕,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种有家不能回的苍凉之感才显得尤为沉重。

《诗经》的读后感 篇11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它唱出了从军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和思念归还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但也深感征战之长苦,将士们的心中深深地渴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该小节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反映现实生活,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以抒情诗为主流,出于天籁,成于自然。四言形式,赋比兴手法,重章叠句,双声叠字叠韵等众多艺术特色。其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更为一大亮点。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等诗句,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切切的思想感情,在含义上多了一层忧伤的情调,但它并不影响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正是因为爱国之深,害怕国家被猃狁所占领,所侵略而表现出的忧愁,这样一群有血有肉的将士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一边防御着猃狁的入侵,一边期望能够早日打败敌人回到故乡这样一种矛盾但又真实的情感深刻地反应了当时劳动人民渴望和平的期盼。忧伤的情感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的从春到秋,薇菜从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到叶片肥嫩到最后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的一串客观现象。时光无情地流逝了。薇菜的由嫩而老不正象征着将士们的身心被时间而不断地消磨着最后变得憔悴的事实。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因此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先是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紧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那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节的色调十分的华美,那层层密密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但在残酷的战争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随战火的硝烟流逝,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反之是战斗时的高昂情怀。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仿佛浓缩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命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这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事实上,这一首诗里的确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道: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模板11篇


工作总结之家栏目精选:“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相信大家都被作者写的作品深深折服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收集并整理了“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1)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经济学普及读本,茅于轼先生用“家常式”的随笔形式,运用简单易懂的经济学知识,巧妙地解释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

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甚至能够说收获颇丰。

我们所教的教材必修一是《经济与生活》,但是我们对教材的把握只停留在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中涉及考试的资料,有些问题并不真正理解,甚至模棱两何,因为考试无要求,我们也不去深究,但是透过读这本书,我对很多经济学的理论和术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在微观经济学中,例举了美国一向以来的一些现象。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70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比较之下,中国人跨市镇流动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变动。新能源的开发,工业重心的改变,经济实力的增强,这都促使了人们就业的改变,而选取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这一切往往伴随以居住地点的迁徙。因此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并且,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限制,无需向任何人或机构报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居民们更喜欢买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证明,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

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城乡二元制结构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教学中常用的一个知识点或者说术语,一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透过读《生活中的经济学》,就是这个事例让我对我国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对其改革的方向和出路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人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茅先生将经济学中的大理论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展现给读者,其中所讨论的道理既普通又深刻。读完该书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

颇有感触的是第一篇中的一个话题--环境保护的经济学。

以洗衣粉为例,过去的洗衣粉多半是含磷的化合物,然后这种洗衣粉透过下水道最终排向河道或海域,使水变得混浊。磷是植物生长的肥料,水草和藻类因获得此种营养而超多繁殖。这些水生植物死亡后吸收水中的氧分而腐烂变质,其后果是水果氧分减少使鱼类死亡,变质的水发出恶臭。改善后的洗衣粉不含磷,避免了对体的污染。

对于洗衣粉或肥皂是否含磷真没什么体会,也所谓有无,更没什么研究了,只觉得那是商家为了抢眼球的又一穴头罢了。老在抱怨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工厂排放不达标的污水,看完这段才明白,里面有这么大的学问,原先我们也在往下水道里放“慢性毒药”。

茅先生说:“发展中国家环境政策所走的路线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发达国家批评说,先污染后治理在财务成本上不如预先就采取预防措施,不让污染发生。这样的说法简单从财务上看无疑是对的,但是从经济学来看并不必须正确,因为人穷时的一块钱比富有时的一块钱有更大的价值。人在穷的时候先要顾吃饱饭,顾不上环境的好坏。只有吃饱了饭才有可能去治理环境。”他一针见血的道出了症节的所在,所以在感慨发达国家的环境多么好的同时,然后也明白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我们的国家暂时还不够富裕,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环境,也许要到我们的下一代,或者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人的努力才能赶上发达国家。而对于选取无磷洗衣粉或肥皂是举手之劳。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然后告诉我们身边的人,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大家都行动起来吧!

除了茅先生在那里告诉我们的道理我自己还有所感悟,一个这样大而复杂的的问题,透过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小例子就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也是茅先生的高明所在。我们的教学也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使他们学习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感受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应能让学生更感兴趣,更贴合我们教改的新思路。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然后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但是掌柜的拒绝理解,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就应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然后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

重要的不同。然后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看到那里我想每个人都会问一句?“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有好处的?”我的答案是“为社会创造和增加价值才是最有好处的。”这是我读茅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告诉我的一种道德。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翻开《生活中的经济学》,只需片刻闲暇,就能够读上一两篇短文,使人在简单的不经意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体悟身边的生活。当然,然后读完此书,收获的不仅仅是短暂的惬意和经济学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研究学问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做学问应当学以致用,再深奥的原理,只有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能应用于分析研究日常现象,然后才真正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见,茅先生普及的不仅仅仅是经济学知识我们更就应学习茅先生做学问的方法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力争学以致用,不断做好本职工作。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2)

读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后,感到在生活中、微观中存在着大道理、大学问,让我想到了一句哲言存在即是合理。人们追寻生活标准提高的过程中,在法律和规定的约束下,往往能够够展现才华,牟取到一些利益,或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我不禁思考,这些合理么?一个逐利的人或是逐利的社会还是正义、公平的社会么?然而,当我细致的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思想转变了,人的逐利并非是必须要颠覆公平正义的逐利,它能够存在于法律、制度的约束之下,构成有效的竞争,有利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在这种逐利的过程中,会构成争端、纠纷,有利于促进国家制度、法律的完善。人们的期望自己生活更好的强烈欲望,付诸于实现欲望的行动,都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制度、法律完善的催化剂。有人透过节约时间创造财富、有人透过减少劳动力创造财富、有人透过创意创造财富,当然也有人以撞大运的方式创造财富、有人用非法手段聚财。不管任何形式,创造的财富实在的积累下来,合法手段创造财富被人效仿,成为普遍存在的致富途径,而非法的财富积累则会被道德、法律予以批判和制裁,成为典型特例教育大众。在那里,我想到了我们的传统按劳分配。马克思理论中谈到,所有的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既然劳动创造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就能够买卖,转换成货币。除了按劳分配这种基本形式之外,我们此刻还有很多别的收入,比如存款利息、出租房屋的租金、投资回报等,这些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当这些收入大于劳动分配收入时就进入了通货膨胀状态。而劳动收入占绝大比例或全部时,又不利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人民依然看中劳动收入,因为这收入最稳定,最直接。人分三六九等,在当今社会是不被理解的,那为什么劳动收入能够分为三六九等呢?一个打工仔月入3000元,一个技术工人月收入可能过万;一个企业普通白领月入5000,而管理层则可能月入数十万,很多人认为不合理。是谁制定的?凭什么这样定?都是我们怀疑的地方。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是根据国家收入和社会平均值参考而来,私营企业则是根据贡献值,也就是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来定的。老板的工资是其投资收益,它承担着风险较大,所以他们的收入要高。财富的积累是金字塔形式向上集中,这样还能产生强大的竞争力,在底层的人们愿意付出体力脑力来创造更多的价值,不断积累自己的财富,成为投资人,承担更大的风险,赚取更多的利益。

那里我还想聊聊产业链条,这是我们的生活中切实存在,宏观经济需要调控的经济形式。比如我们早上买了一把青菜,菜农就要种植、收获一把青菜,种子商就要卖出一些种子,化肥商需要卖出一些化肥,化肥制造商就需要生产一些化肥,化肥原料供应商就要生产原料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我们的购买一把青菜的行为如何能够通知到每个相应环节、每个相关行业,这是一个复杂的难题,计划经济没有潜力解决这难题。而市场经济就能够以简单的商品价格信号来控制供需关系,供大于求就降价,供不应求就涨价,如此简单。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我们的每一次消费都带动一系列的生产和供应,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的劳动所得,在这微观的基本消费环节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一次消费中,你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生活中的经济是微观的,但此微观并不真微观,我们也不能只围观,出手消费为国家强大、为社会经济发展、各类事业进步做出贡献,消费吧。只买国货,拒绝日货。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3)

经济学是用来衡量利益的最大化,从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乐,时间,金钱,爱情等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捕捉到经济学的影子。读《生“快乐”就这两个字而言,每个人对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当面对同一事物的时候。比如说:活中的经济学》会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爱情的追求,吃亏与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观者的眼中有多与少的分别,可是在自己心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旁观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来看的。然后把与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种快乐当成是最快乐的。世界具有多样性,秉除自然环境的因素来说,有很多的“多样性”其实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又每个人不同的对待态度,有不同的得到快乐的方式。其实快乐没有绝对的最大值,终极而言,快乐是唯一理性目的。当你达到你目的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自己应该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和进行权衡的基本准则。快乐与痛苦相背驰。当你遇到的痛苦没有达到你自己痛苦标准的时候,它其实也是快乐,准确地说已经得到了快乐。

那么我认为一个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单面向的人得到的快乐要多。会有人说不。那么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假如两个人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会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这一件事情的标准。此时他得到的可能,或者一定超过了他退回来的标准。那他理所应当得到快乐。而应该单面向的人对自己唯一的目标有唯一的追求。当失去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是极大的痛苦。当失败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对价值观点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结果。要懂得如何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得失与利益。

时间。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没时间”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会去做。“没时间”这三个字就成为了借口。其实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去做。时间是挤出来的。每个人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不会多给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总会有时间来完成其它事情。也可以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在乎不冲突,不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另一件事。因为在经济学的视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然,利益不单单指金钱。可以是任何一方面对自己有用,有帮助的选择,或者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说你要出差,是经常性的出差。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么你出差不管是车上还是飞机上。都是按照工作时间来算的。当你已经准备好了这次行动的一切事物,而还有很多时间。那么你在这些时间里要干什么?你应该如何度过这些时间,是睡觉,看电视,看报纸还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这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另一个目标或者是心愿。那么你就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两个工作。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每天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四个小时?此时你预期得到的也会多于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就是靠时间。你可以将时间最大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金钱,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说:“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丈不能的。”那只是盲目的崇拜钱。钱它由人造出来,然后人被它牢牢的奴役。谁能做到7视金钱为粪土?当然,前提是数目让你心动。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茫茫人海,能跨过的却寥若星辰。给你钱你是否可以买来亲情,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不会。可是巨大的利益能困住你却是困不住你内心的感受。表面上的幸福也不能掩饰背后的辛酸和痛苦。

用经济学来说金钱,就会提到如何运用金钱,如何收入大于支出,且支出合理。要学会用最少的钱来换取最多的利益。钱是当了中介。在以物易物的时代,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要双方愿意,在相互同意的情况下就可以交换。钱打破了这个平衡,使得每个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固定价值。假如甲有一个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他现在必须要用乙的一个东西来完成一件事。可是这个东西对乙来说也是最宝贵的。就要让甲拿出自己的来交换。甲认为自己的一个能换乙的两个,乙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此时就出现了问题,谁的东西更有价值?此时此刻就不能只考虑他们心中的“认为”。要看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哪个更有价值。从而给它们定价,然后进行交换。钱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有钱的人能做到挥金如土。可是对一位老百姓来说是不能做到的。老百姓总是想着如何才能省钱。省下钱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问一个问题“何为省钱”?难道你所谓的省钱就是当你想吃一个苹果的时候克制自己不去吃,看到别人吃了,你没出钱,他出钱了,你就因此省了钱?不是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很简单,生活需要。因为一切物品都用钱来衡量了。假如一个苹果一元钱,这是市场价格。你想吃一个苹果,只花了五角或者八角就买来了。而别人花了一元。你此时省钱了。可是别人买了苹果,你没有买,只能说你剩了一元钱,不能说你省了一元钱。要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才行。

《生活中的经济学》它讲述了在生活中一些问题和事情上,如何运用“经济学”中的眼光和角度去审视一个问题,从中得到与自己有利与不利信息,从而进行更多更好的选择。可以将自己预期的利益扩展至最大化,让你得到的远远铲除你的付出。要学会用经济学中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来对待一些事情或者出现的某个问题。争取把从中得到的,应该得到的拿回来。最主要是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考虑。这样在面对和解决问题上才能达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4)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可以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

——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心中很久,因为书中大多讲述的美国一些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超市中自动扫码的高效,电梯靠右站给人带来的便捷。这些种种也许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国,看上去非常新鲜轰动,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很多便捷的运作形势已经采用,为什么这本书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形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可以接受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保持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可以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可以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节省社会监督成本,可以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应该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完后其实里面很多名词都不太了解,但后来想想这学期也学了经济学,便与这学期在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中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联系起来,比较后才发现经济学并不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并不是都是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挂钩的。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

书中主要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及和中国现象的对比,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其中书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大部分。

细心点可以发现,美国好多影片都会出现这么一个画面,一家人开车出去玩,坐在草地吃东西。旅游似乎成了美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会把工作得来的钱毫不犹豫地花在旅游上。然而,对比一下我们,在我们国家呢,很多人都会不舍得花钱,宁愿都把钱存起来来买房结婚。其实我们不知道,这在抑制消费,会阻碍市场流通。但是,美国人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市场流通,这样,会节约时间的同时更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向美国学习的。适当调整,会让我们得到更多,走得更远。

由于学识有限,还有不太了解西方文化,所以在书中的还有很多现实例子我都是不太能深入了解的,上面的一个例子只是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稚嫩的看法。美国的许多政策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去接受那些有利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这才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我国的经济。

读完了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匪浅。众所周知,我们从书上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需要学以致用,学会把理论生活化,透彻理解,融会贯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本事。还有这本书同时也用很多的实例来展现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这些差异也没什么说谁对谁错吧,我们应该实事求是,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知识,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最重要的。像小平同志一样,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6)

“一时冲动”买了茅于轼先生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每一天闲下来都随手翻翻,觉得受益匪浅。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此书是他把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的一些见闻用深入浅出的话阐释成经济学知识的普及读物。

《喜欢搬家的美国人》从美国人搬家能够看出,灵活的市场安排带给给个人广泛的选取机会,造就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浪费,务必透过个人在各种选取中做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而市场可带给这种机会。

《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

《个体经济规律与总量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构成市场价格,及如何按价格来决定自己行为,改变资源配置效率的学科;总量经济学研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各自取决于什么,以及如何对价格水平做出反应并持续均衡。宏观经济学只研究微观行为的简单加总,但规律不同于微观规律。

一向以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读完茅于轼先生的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茅于轼将“价格”称为经济生活的地心引力:经济的运行,依靠于正确的价格信号,正确的价格来源于不同利益主体的讨价还价。这让我联想起平时去西单买衣服的经历,明珠商场的衣服没有明码标价,而是卖衣服者先开个价,根据经验大致以不到开价的1/3提出自己的最高价,然后卖方和买方进行讨价还价,以一个双方都能够理解的价格成交,但是这样交易成本却很高。价格代表着个人自由、自发秩序和市场制度,是茅于轼所推崇的。但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市场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个人还无法完全到达选取自由、公平竞争的状态。

同时,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茅于轼所提出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然而在中国,在人尽其才方面让我深感困惑。此刻就业时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工作与所学的专业相差甚远。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市场上很难找到,而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设置,这就造成了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人才的供给不均衡的状态,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企业不得不投入资金对新聘人员进行培训,而大学生也不得不放下自己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重新学习,无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7)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可以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不过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情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不过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助。我同时也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8)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能够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

——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能够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这个问题一向盘旋在我心中很久,因为书中大多讲述的美国一些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超市中自动扫码的高效,电梯靠右站给人带来的便捷。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这些种种也许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国,看上去十分新鲜轰动,但是对于这天的我们,很多便捷的运作形势已经采用,为什么这本书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

之后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构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能够理解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持续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能够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能够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能够节省社会监督成本,能够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就应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9)

最近读了一本书《生活中的经济学》,我感触颇深。这本书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还有经济制度三个部分讲述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一篇的微观经济学,介绍美国的事和人来说明微观经济学。

在没读过这本书之前,我就听说美国是一个喜欢搬家的民族,但是我便不了解真实的原因。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因为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的恋乡感情,这与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外国搬来的也有一定的关系。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工作上的变动。住房开支在美国人的总开支中大约要占四分之一,这虽然只是一个平均数。

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市场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会。

看了赌博在美国这节的介绍,赌博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有争议的,需要用客观的科学态度来分析。经济学证明了赌博会使效用遭到损失,即使输的钱等于赢的钱。

节约时间创造财富,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看完这节垃圾中的边际效用,说明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中的意义,论证边际效用正比于价格。富人花一元钱购得的边际效用比穷人的低,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

通过对节约能源的介绍,说明了美国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浪费。尤其可贵的是如何创造人际关系的宽松环境,这是人们生活质量及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篇是讲述了宏观经济学,这篇通过对美国人如何存钱,美国人一年生产多少财富,美国经济衰退及美国的通货膨胀的介绍。让我懂的许多的知识,比如,从总量平衡看,产出等于消费加储蓄。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用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收利也可能更丰厚。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物价指数只能给出一个物价水平变化的大致印象,它缺乏严格的理论支持。通货膨胀会加速货币周转,因为它使持币人受损,明显的通胀会削弱道德约束。

最后一篇时对经济体制的介绍。我认真的读了金钱万能的经济学意义。市场经济中的金钱万能首先是指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指用钱可以买卖人口,行贿赎罪。当人的特权地位不起作用时,将出现通过价格的竞争,最后会接近一般均衡状态。此时钱可以度量一切商品的真实价值,而且赚钱就是创造了财富。一国应该进口什么,出口什么,只有在均衡状态下能否赚钱才能判定。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生活中的经济学》介绍内容的一些感想。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10)

书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特意修葺的结构,甚至连让我下笔圈注的经典语句或论断也为数不多,但是,书中实而不华的文字,平铺直叙的结构,家常式的随笔以及列举的美国案例却使我眼前一亮,我如同听故事般地读完了这本书,并且大有意犹未尽之感。

本书共有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他提取日常生活中的多个事例,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其家常式的经济学随笔,说的虽是日常琐事,却往生育折射出一些惊人的启示。《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那么之于我们,对于前途的把握也显得如同在赌场中孤注一掷,一次性的考试,决定性的面试印象我们的未来并不确定,突然的一次成功,会改变我们的一生吗?失败又如何呢?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忧伤,其效用是不是也是递减的呢?那么,我们在耗费超多精力追逐成功的同时是不是也不可避免的耗费了我们更多的人生效用呢?但是不管怎样说,我们都还年轻。

《美国的进口货》指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原理就是一个国家就应出口有生产优势的产业,进口有生产劣势的产品。茅先生说:美国人对于买日本货(或者其他外国货)有他们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如果美国货不及外国货,为了爱国而买国货,结果反而惯坏了美国的企业。要爱国,就要让美国企业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但是,只要有竞争,就有失败的可能。对于本国的统治者来说,失败就意味着利益的损失。因此,中国的企业就需要在统治者的保护下,用百姓的利益来养肥统治者,而不会参加竞争。中国的家庭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不是让孩子去参加竞争,而是为他们当保姆,找门路,以便于孩子将来有个好前程,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将来有所保障,这是个长线投资而已。

《垃圾中的边际效用》指出商品价值与它带给的效用(使用价值)正比,价格与边际效用正比,富人用一元钱购得的边际效用比穷人低。茅先生说:美国鼓励消费使得储蓄率低到17%(2000年中国、日本分别为43%、30%)。其实只要稍微想想就不难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存钱。是中国人不喜欢消费,不喜欢享受吗?是不需要消费吗?都不是,说到底,是不敢消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明白,这个社会中,实际上谁也不会管谁,只有自己管自己,这是最正常的心态。因为首先是修身,然后是齐家。那么每个人都明白,在自己将来可能出现的危机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存钱,是给自己的将来做的保险。

一向以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读完茅于轼先生的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在读书之时,我不仅仅仅是看一个个搞笑的故事,而且学到了有用的知识,这对于初窥经济学领域的我而言,无疑是有莫大的帮忙。书引发的思考远不止如此,期望日后还有幸再读到更多茅先生的著作。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11)

作为一个合格的商人,利益就是他的目标。以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商人。商人们懂得,当利润缺少上升空间,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成本。超级市场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而生的。

超级市场中一切明码标价,顾客不需过多询问售货员,自然不需要太多雇员,自然而然得可以由此精简人员。又因为顾客可以自由选择,除付款可能需要排队外,几乎不会发生拥堵,对商人而言成本自然下降。因为便利又带来了更多的顾客,利润必然上升。

不只是针对超级市场,所有公司、企业甚至对我们自身而言,都应该学会如何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寻找,关注事物的一点一滴,才能在纷乱的关系中找到适合的路。所以企业公司会精简人员,物流运输讲究不浪费一丝空间,一切都以利润为中心,降低成本才是王道。

进口与出口是一对兄弟,一味的进口或出口或者抵制进口出口,对经济而言都是不利的。进出口的实质是互通有无。出口生产处于优势的产品,进口生产处于劣势的产品,是交易的目的所在。对一个国家来说,总有你没有的,总有你不会做,总有你做不好的,总有你比不上的商品,这些差距就不需通过贸易来弥补。当然,一味的进口会导致国内的商品依赖于国外,一旦由于国际经济变化国外减少出口,国内的经济就会大受影响,所以自主创新才会成为国家的目标之一,不为其他,只为经济的自主,不受制于他国。

对国内企业来说,这更有益于提高大型企业的竞争力,淘汰不合格企业,让国内经济走出去。交流,是为了发展。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模板11篇)


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阅读一本书或者作品后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当我们读完一本书或者作品,我们内心会产生一种充实感和思考感。读后感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通过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知识、触动和启发。

最近你是否有想写一篇读后感的冲动呢?或许你已经体验到读后感给你带来的启示和满足感,想把这份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但是写一篇读后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会觉得难以言表,不知道如何展开和描述自己的感受。

不要担心,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根据您的建议,为您撰写了一篇题为“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的读后感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逐步呈现作品给予我的感受和思考,通过详细的描绘和分析,传达给读者我内心的触动和思绪。希望这篇读后感文章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并让读者们也感受到作品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读后感无论内容如何,都是一种宝贵的个人经验和情感的表达,也是对书籍或者作品的一种尊重和致敬。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读后感都是我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和共鸣。希望您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和触动,并将其通过文字完美展现出来。

阅读是一种美妙的体验,而读后感更是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思考和感悟的奖励。希望您能够享受写作读后感的过程,并收获到与作品深入互动的快乐和启示。祝您的读后感文章写作顺利,期待您的精彩之作!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1】

对经济学虽然不是很干兴趣,但是书名为生活中的经济学,这一点却让我兴趣大动,在生活中懂一点经济学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书中的讲解我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特点是什么、当然,很多作者自己的主张和见解都流露于其中。和主题经济学有点偏差,再说说他一再地强调市场调节价格的作用,认为行政手段干预是吃力不讨好,我认为也不能完全赞同,那么一切交给市场去做好了,政府就别在经济这个领域做任何工作了?至少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一个政府出现。还有就是强调粮食自给自足不是一个聪明的决策,理论依据还是他相信的市场调配资源的作用,唉,真不知道这个人懂不懂一点政治,粮食是人生存的根本,在危机时刻,控制了粮食就可以控制一个国家的命脉,其意义哪能仅仅从经济的角度去小视?他的说法完全是一个理论的经济学者的态度,所以我认为他这样的人完全不能管理社会,只能在经济学理论这个领域做些研究罢了。

书中的大部分内容还是能让我认同的,其说法让我耳目一新,比如不论是输钱还是赢钱都会使钱的效用降低,因为赢钱后人们会大手大脚花钱,输钱自不必说。劳动、资本和资源是产生价值的三大要素。交易是有费用的,美国的交易费用低,才形成了一个商业发达、分工明细、专业化程度高的经济环境。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2】

这本《生活中的经济学》初读来更像是“政策中的经济学”,感觉贝克尔始终以批判的眼光看政府,或许这就是中西方的不同,也是平凡人与经济学家的差距。以下不能算是我的读后感,只能说是我从书中看到了什么:

1、政府对民众民生负主要责任—→政府要管的事情太多,应扩大政府权力—→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腐败,扩大政府权力后,官员就可能滥用权力,进而可能造成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和行贿贪污问题—→那就限制官员任期,一方面可减少贪污,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民意需求—→但限制官员任期后,官员可能在任期内更加滥用职权,这就起了反作用—→最后,贝克尔提出扩大政府功能不是办法,应缩小政府功能,要想根治贪污,就要削弱政治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种小政府似乎只适合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就我国目前而言不一定适用,但这种思维逻辑还是可以借鉴的。

2、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扩大税收,寄希望于提高香烟税—→香烟税提高后,香烟零售价会相应提高—→烟价的变动会影响吸烟人群的数量,作文尤其是青少年人群的数量—→刚开始,抽烟人数不会因为烟价提高而大幅减少,所以政府税收或有所增加—→不过,时间越久,抽烟人数减少的幅度会越大。

根据贝克尔在《美国经济评论》中的研究发现,如果每包香烟税提高到95美分,那么政府税收会增加,但如果税额超过95美分,政府税收会减少—→最后加贝尔提出,大幅提高香烟税不一定会增加税收,但的确会减少吸烟人数。

政治政策中大多都受经济的影响,就像目前中国的房价,为什么会越控越高,为什么民众总是买涨不买跌,这当然与民众的心理有关,但是如何利用经济逻辑来影响政策,是政府应该关注的问题。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3】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当年留学美国时,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一些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济现象:例如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美国最大的赌博城市,美国人的存钱方式等。向我们展示简单易懂的生活片段,潜移默化地灌输经济思想,让我们用经济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系统。

在微观经济学中,例举了美国一直以来的一些现象。根据美国**公布的统计数据,美国每年约有17%的人搬回家。搬家的人中有约 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

这个比率从 70 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对比之下,中国人跨市镇流动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变动。

新能源的发展、产业重心的转变、经济实力的增强都促进了人们就业的变化,而选择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经济具有适应性,这往往伴随着生活场所的迁移。因此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此外,在美国没有搬家限制,没有账户限制,不需要向任何人或机构报告,不需要获得任何人的批准就可以搬家,甚至不需要向**报告。

搬家也很方便。有专门的搬家公司。有些人负责在这个城市搬家,而另一些人则负责搬家。

在**政策的鼓励下,居民们更喜欢买房而不是租房。这证明,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容易调整,但也会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房地产市场,人口流动就会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

另一个现象是,美国企业普遍以高效率和良好的服务态度著称,但邮政服务是例外。原因是:一是缺乏竞争;二是国家补贴的流失,员工端着铁饭碗,这很可能造成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差。在这方面,这与中国的现象非常一致,只是中国更加公开地暴露了这种气氛。

但两者有区别。我国的邮箱很窄,较厚的信常常误投。在美国,邮箱可以装一个小包裹,这样就减少了去邮局的居民人数。并且美国成立了多家私人邮局,这是在惜时如金的美国人的呼声中成立的。私人邮局的效率很高,服务比**邮局好得多,但收费很高,大约是普通邮局的10倍。

我们常有一种习惯信念:只要企业是**办的,多赚一些钱也无妨,因为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不许私营业垄断是天经地义的,不许**企业赚钱则有悖于公益。

然而,严格的经济分析表明,即使赚来的钱被用于人民,垄断仍然会降低社会和经济效益。因为将**企业以低效率赚的钱用之于民,还不如取消垄断,发挥竞争使百姓得到的好处来得大。百姓在竞争中获益,而**和私企也通过薄利多销得以发展壮大。

宏观经济学的章节中讲述了美国人是如何存钱的。别看美国很富裕,人民的工资高,其实美国人的储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国中最低的。人们之所以从事储蓄,其动机有二。

一是防止老年和意外,防止美国失业;二是赢利。虽然超过80%的美国家庭都在银行存钱,但这并不是为老年人储蓄的唯一方式,甚至不是主要方式。买房子才是他们的主要的手段。

大多数美国人从结婚成家后就开始攒钱买房。他们中有一半人贷款,30年后还清。买房作为一种储蓄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既省钱又省房,一举两得。而且房子是不动产,不像钞票、股票等证券只是一张纸,所以买不动产比较安全。

然而买黄金也是一种储蓄手段。黄金在美国自由交易,对非商业进出口海关没有限制。这种流通自由使黄金成为一种灵活、方便和可靠的储蓄手段。此外,为了获得香港的巨大利益,企业投资和金融投机也是不错的选择。

由于风险大,人们选择这两种方法不会被用来养老,更愿意产生利润。因此,储蓄有两个目的,不同的储蓄方式有不同的目的。如果储蓄是以投资的形式进行的,那么承担风险的利润可能会更大。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人类对是非可能有一些共同的看法。例如,杀人和偷窃是坏事,慈善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

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由于天气炎热,他来到一家小杂货店买饮料。突然,他看见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

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笔者看到桌上还留着一支精致的钢笔,这支笔一定是上一节课的学生忘记的。

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应该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

在他们看来,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社会最终得不到好处,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对自己不利。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念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区别。

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

以上的这些例子仅仅是极少数的几个,书中的很多例子我还是无法深刻理解,所以摘选了几个比较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美国的许多政策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4】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经济学普及读本,茅于轼先生用“家常式”的随笔形式,运用简单易懂的经济学知识,巧妙地解释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

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甚至能够说收获颇丰。

我们所教的教材必修一是《经济与生活》,但是我们对教材的把握只停留在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中涉及考试的资料,有些问题并不真正理解,甚至模棱两何,因为考试无要求,我们也不去深究,但是透过读这本书,我对很多经济学的理论和术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在微观经济学中,例举了美国一向以来的一些现象。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70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比较之下,中国人跨市镇流动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变动。新能源的开发,工业重心的改变,经济实力的增强,这都促使了人们就业的改变,而选取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这一切往往伴随以居住地点的迁徙。因此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并且,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限制,无需向任何人或机构报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居民们更喜欢买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证明,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

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城乡二元制结构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教学中常用的一个知识点或者说术语,一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透过读《生活中的经济学》,就是这个事例让我对我国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对其改革的方向和出路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人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茅先生将经济学中的大理论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展现给读者,其中所讨论的道理既普通又深刻。读完该书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

颇有感触的是第一篇中的一个话题--环境保护的经济学。

以洗衣粉为例,过去的洗衣粉多半是含磷的化合物,然后这种洗衣粉透过下水道最终排向河道或海域,使水变得混浊。磷是植物生长的肥料,水草和藻类因获得此种营养而超多繁殖。这些水生植物死亡后吸收水中的氧分而腐烂变质,其后果是水果氧分减少使鱼类死亡,变质的水发出恶臭。改善后的洗衣粉不含磷,避免了对体的污染。

对于洗衣粉或肥皂是否含磷真没什么体会,也所谓有无,更没什么研究了,只觉得那是商家为了抢眼球的又一穴头罢了。老在抱怨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工厂排放不达标的污水,看完这段才明白,里面有这么大的学问,原先我们也在往下水道里放“慢性毒药”。

茅先生说:“发展中国家环境政策所走的路线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发达国家批评说,先污染后治理在财务成本上不如预先就采取预防措施,不让污染发生。这样的说法简单从财务上看无疑是对的,但是从经济学来看并不必须正确,因为人穷时的一块钱比富有时的一块钱有更大的价值。人在穷的时候先要顾吃饱饭,顾不上环境的好坏。只有吃饱了饭才有可能去治理环境。”他一针见血的道出了症节的所在,所以在感慨发达国家的环境多么好的同时,然后也明白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我们的国家暂时还不够富裕,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环境,也许要到我们的下一代,或者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人的努力才能赶上发达国家。而对于选取无磷洗衣粉或肥皂是举手之劳。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然后告诉我们身边的人,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大家都行动起来吧!

除了茅先生在那里告诉我们的道理我自己还有所感悟,一个这样大而复杂的的问题,透过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小例子就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也是茅先生的高明所在。我们的教学也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使他们学习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感受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应能让学生更感兴趣,更贴合我们教改的新思路。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然后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但是掌柜的拒绝理解,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就应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然后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

重要的不同。然后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看到那里我想每个人都会问一句?“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有好处的?”我的答案是“为社会创造和增加价值才是最有好处的。”这是我读茅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告诉我的一种道德。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翻开《生活中的经济学》,只需片刻闲暇,就能够读上一两篇短文,使人在简单的不经意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体悟身边的生活。当然,然后读完此书,收获的不仅仅是短暂的惬意和经济学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研究学问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做学问应当学以致用,再深奥的原理,只有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能应用于分析研究日常现象,然后才真正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见,茅先生普及的不仅仅仅是经济学知识我们更就应学习茅先生做学问的方法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力争学以致用,不断做好本职工作。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5】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超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十分生动形象。我们此刻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必须难度,透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忙!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能够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就应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比较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就应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厌恶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厌恶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职责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就应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取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此刻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必须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必须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6】

能够读到这本书实在是十分偶然的一件事,朴素的标题之下,却包含着引人入胜的经济学知识。

上世纪80-90年代的世界经济是怎样的?有不少时候,我们会畅想假如我活在那个年代,我会。

贝克尔的这些短片文章的集合给了我一个机会,看看当初的世界。虽然,受某些众所周知的因素影响,不见得能够实时地了解世界。但是,这本书里面的文章的确在边叙述历史,以经济学家的眼光进行指点,甚至是批判。

那些事件也许算是历史,也许就是在我们身边不断重复的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看了过去,就更能够理解此刻和未来。

当初的历史经济环境就应比我们此刻要纯粹一些吧。至少,网络泡沫少,而且,那些先进的金融衍生产品还比较少。因此,我们看到经济学家们更倾向于达尔文的生存理论来看待并对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他们对待国家政府的态度中,监管的作用是明摆着的,还没有到纷繁复杂以至大多数人甚至监管层都被混淆视听的地步。如此说来,那时候就应是最好的时候了。

人生处处都是经济学。不管承认与否,生活本身就是经济学。那种大多数人都认为的,“只要不涉及商品、价格和市场,那么人的行为和选取,就只与亲情、道德和文化相关,而不受任何经济规律约束”的陈旧理念,要随着加里·贝克尔和吉蒂·贝克尔《生活中的经济学》的诞生而消亡。那些自认为从未踏入市场的人,其实一向就在市场之中。

对于书中所提到的税收、利益集团、股市、贸易和垄断等明显与经济相关的问题略去不提,单就人力资本和学校教育这两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经济”问题,也被作者经济化了。

一向以来我们都认同社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本的提升,也就是以教育为主的投资。因为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知识广博者就应得到丰厚的报偿。然而许多国家现行的教育政策却是有利于富家子弟。因为他们比穷人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取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一种不当的收入再分配方式。一方面读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只是面临贬值的趋势;另一方面高中辍学者应理解完整的职业训练,分流高知人群的数量和合理分布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从业人数。作者认为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大学生,而这些纳税人的大多数收入都赶不上典型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这种教育制度的缺陷长期存在,导致家长们在择校等问题上失去了话语权。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发放教育券来解决人力资本和学校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家庭一向以来都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但是近几十年来家庭的稳定性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富裕国家的生育率大幅下降;未婚生育现象快速增加;离婚率飙升;老年人在社会养老金制度下独立生活等。对于与家庭相关的各种经济问题都与社会制度有关,一个国家越是富裕其福利制度就越是完善,但是长期依靠社会福利会养成一种“依靠心理”,使人们习惯于理解政府救济。作者的推荐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就应以孩子的幸福为根本。并且对现行制度(协议离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夫妻离婚,进而剥夺了儿童经常和父亲接触的权力等现象进行了抨击。婚后女性参加工作导致孩子和母亲共处时间减少,由此带来的孩子教育问题的过大投入也就应适可而止。老年人的本质问题就是老年劳动力就业困难,当今社会在必须程度上轻视了老年员工的价值,其结果造成老年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过度依靠,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负担。

美国社会对黑人和妇女的歧视由来已久,犯罪和上瘾问题已经成为由此带来的恶果。抢劫等恶性犯罪的迅速增多并不是现代生活不可避免的趋势,作者认为只要政府能够制定适当的政策,是能够遏制这种犯罪行为的。比如严惩犯罪者,提高破案率,还有更重要的是给劳动技能不强的人带给更好的就业机会。三管齐下必须能够很好地解决犯罪率问题。我们不能从道德的高度对赌博等行为征收更高的“道德”税。作者认为,这样做其实是对穷人的无耻盘剥。所以赌博合法化势在必行,作者继而对由此可能要付出的社会代价和社会压力进行了探讨。其结果是,虽然这样做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在所有可行的解决犯罪和上瘾问题的方案里是最好的。这样的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与政府集权相比,自由市场更有优势。监管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结论是:大多数政府机构反倒会被受管辖的企业“俘获”,从而转变成了牺牲公共利益的监管。作为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加里·贝克尔的很多观点和弗里德曼相似,都主张小政府,这是因为经济有时候比政治更有效。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7】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可以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8】

经济学是用来衡量利益的最大化,从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乐,时间,金钱,爱情等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捕捉到经济学的影子。读《生“快乐”就这两个字而言,每个人对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当面对同一事物的时候。比如说:活中的经济学》会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爱情的追求,吃亏与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观者的眼中有多与少的分别,可是在自己心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旁观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来看的。然后把与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种快乐当成是最快乐的。世界具有多样性,秉除自然环境的因素来说,有很多的“多样性”其实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又每个人不同的对待态度,有不同的得到快乐的方式。其实快乐没有绝对的最大值,终极而言,快乐是唯一理性目的。当你达到你目的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自己应该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和进行权衡的基本准则。快乐与痛苦相背驰。当你遇到的痛苦没有达到你自己痛苦标准的时候,它其实也是快乐,准确地说已经得到了快乐。

那么我认为一个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单面向的人得到的快乐要多。会有人说不。那么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假如两个人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会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这一件事情的标准。此时他得到的可能,或者一定超过了他退回来的标准。那他理所应当得到快乐。而应该单面向的人对自己唯一的目标有唯一的追求。当失去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是极大的痛苦。当失败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对价值观点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结果。要懂得如何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得失与利益。

时间。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没时间”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会去做。“没时间”这三个字就成为了借口。其实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去做。时间是挤出来的。每个人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不会多给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总会有时间来完成其它事情。也可以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在乎不冲突,不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另一件事。因为在经济学的视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然,利益不单单指金钱。可以是任何一方面对自己有用,有帮助的选择,或者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说你要出差,是经常性的出差。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么你出差不管是车上还是飞机上。都是按照工作时间来算的。当你已经准备好了这次行动的一切事物,而还有很多时间。那么你在这些时间里要干什么?你应该如何度过这些时间,是睡觉,看电视,看报纸还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这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另一个目标或者是心愿。那么你就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两个工作。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每天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四个小时?此时你预期得到的也会多于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就是靠时间。你可以将时间最大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金钱,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说:“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丈不能的。”那只是盲目的崇拜钱。钱它由人造出来,然后人被它牢牢的奴役。谁能做到7视金钱为粪土?当然,前提是数目让你心动。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茫茫人海,能跨过的却寥若星辰。给你钱你是否可以买来亲情,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不会。可是巨大的利益能困住你却是困不住你内心的感受。表面上的幸福也不能掩饰背后的辛酸和痛苦。

用经济学来说金钱,就会提到如何运用金钱,如何收入大于支出,且支出合理。要学会用最少的钱来换取最多的利益。钱是当了中介。在以物易物的时代,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要双方愿意,在相互同意的情况下就可以交换。钱打破了这个平衡,使得每个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固定价值。假如甲有一个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他现在必须要用乙的一个东西来完成一件事。可是这个东西对乙来说也是最宝贵的。就要让甲拿出自己的来交换。甲认为自己的一个能换乙的两个,乙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此时就出现了问题,谁的东西更有价值?此时此刻就不能只考虑他们心中的“认为”。要看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哪个更有价值。从而给它们定价,然后进行交换。钱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有钱的人能做到挥金如土。可是对一位老百姓来说是不能做到的。老百姓总是想着如何才能省钱。省下钱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问一个问题“何为省钱”?难道你所谓的省钱就是当你想吃一个苹果的时候克制自己不去吃,看到别人吃了,你没出钱,他出钱了,你就因此省了钱?不是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很简单,生活需要。因为一切物品都用钱来衡量了。假如一个苹果一元钱,这是市场价格。你想吃一个苹果,只花了五角或者八角就买来了。而别人花了一元。你此时省钱了。可是别人买了苹果,你没有买,只能说你剩了一元钱,不能说你省了一元钱。要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才行。

《生活中的经济学》它讲述了在生活中一些问题和事情上,如何运用“经济学”中的眼光和角度去审视一个问题,从中得到与自己有利与不利信息,从而进行更多更好的选择。可以将自己预期的利益扩展至最大化,让你得到的远远铲除你的付出。要学会用经济学中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来对待一些事情或者出现的某个问题。争取把从中得到的,应该得到的拿回来。最主要是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考虑。这样在面对和解决问题上才能达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9】

作为一个合格的商人,利益就是他的目标。以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商人。商人们懂得,当利润缺少上升空间,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成本。超级市场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而生的。

超级市场中一切明码标价,顾客不需过多询问售货员,自然不需要太多雇员,自然而然得可以由此精简人员。又因为顾客可以自由选择,除付款可能需要排队外,几乎不会发生拥堵,对商人而言成本自然下降。因为便利又带来了更多的顾客,利润必然上升。

不只是针对超级市场,所有公司、企业甚至对我们自身而言,都应该学会如何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寻找,关注事物的一点一滴,才能在纷乱的关系中找到适合的路。所以企业公司会精简人员,物流运输讲究不浪费一丝空间,一切都以利润为中心,降低成本才是王道。

进口与出口是一对兄弟,一味的进口或出口或者抵制进口出口,对经济而言都是不利的。进出口的实质是互通有无。出口生产处于优势的产品,进口生产处于劣势的产品,是交易的目的所在。对一个国家来说,总有你没有的,总有你不会做,总有你做不好的,总有你比不上的商品,这些差距就不需通过贸易来弥补。当然,一味的进口会导致国内的商品依赖于国外,一旦由于国际经济变化国外减少出口,国内的经济就会大受影响,所以自主创新才会成为国家的目标之一,不为其他,只为经济的自主,不受制于他国。

对国内企业来说,这更有益于提高大型企业的竞争力,淘汰不合格企业,让国内经济走出去。交流,是为了发展。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10】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这个课程主要面向大

一、大二的经济学专业和经济学双学位的大学学生,以及具有初级经济学基础的社会公众,课程主要就生活中的物价问题(通货膨胀)、房产问题、经济周期和生活中的投资等问题进行展开,旨在学生传播蕴含在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对经济学的理解是,“金钱、财物”或者“节约,节省”的意思。《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厦门大学郭晔老师上的一系列经济学的课程,它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郭晔先生巧妙地安排了这一系列课程的课程结构,使我很容易进行经济学基础教育。

家庭是微观经济活动的综合体, 既有消费的职能, 又有储蓄、投资和获取收人的职能。作为消费者, 家庭行为的基本目的是咖的最大化, 用最少的花费获取最大数量的享乐与满足作为劳动者, 家庭又追求收人最大化, 是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报酬作为投资者, 家庭必须考虑如何将扣除消费后的收人剩余用在能生更多钱的地方。家庭可增值收人又是由前期收人水平决定的。

家庭总收入的形成除了劳动报酬和资产收入外,还有一个来源,就是转移性收入,包括亲朋好友的馈赠和父母留下的遗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部份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也在逐步提高。家庭收入最大化主要有两种行为。一是充分利用家庭劳动的时间资源,以劳动换取收入。劳动支出越多,家庭收入越大。

二是将消费后的剩余进行投资, 实现家底资产增值。这是指工作家庭。如果家庭也是企业,如城市个体工商户或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那么家庭就有了重要的收入来源。但这时的家庭已经是集生产与消费于一身了。

如果它成为一个家族企业,在经济上就会出现利润最大化的问题。人们为了家庭生活水平的更加美好, 总是千方百计挣钱, 争取更多的收人, 这就是经济学中收人最大化原理的自觉应用。对于家庭的正常运转来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

一家几口, 衣食住行, 样样离不开钱。你需要买一辆漂亮的车,训练你的孩子上大学,交朋友,周游全国,而且没有钱。家庭收入最大化的第一个措施是夫妻双方都能找到高薪的工作,也就是说,第一步是争取劳动报酬的最大化。

在当前形势下,不同所有制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劳动报酬存在较大差异。同样辛苦工作一年,收入也有很大的不同。对家庭收入的岗位收入进行比较和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家庭收人的最大化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资产收人。包括房屋租金、银行存款利息、证券购买红利等。

资产收人的多少取决于资产规模, 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应用经济学原理, 包括衣食住行、学习工作、教儿育女, 交朋结友、游山玩水方方面面, 如果运用得当, 人们的幸福指数将大幅提升。人们在购物时,常常把商品与商品、质量、价格进行比较,这是经济学中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人们在比较中看哪一件物品更为适合, 更为合算。

家庭主妇每天到菜市场上去买菜, 除了注意品种搭配, 营养结构多样化以外, 首先问的是多少钱一斤, 并讨价还价, 尽盆降到最低, 再就是仔细看秤, 看是否短斤少两, 当然对于质量问题是绝不会放过的, 有问题的食品是肯定不买的, 禽流感发生, 不买鸡鸭鹅, 聪明的主妇, 往往是等到下午去买菜, 等到季节变换时去购买衣服, 因为这时价格总是较便宜一些。如果是购买更贵的商品,如汽车、电视、电脑甚至商品房,人们会更加谨慎。他们往往需要专家出谋划策,进行成本核算,更加注重质量,把风险降到最低。人们在进行投资时,总是要考虑投资回报率和安全系数,这是投资产出原理在经济学中的自觉运用。

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又要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把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经济,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不断发展。以上就是我上完这一系列课的个人观点。

另一方面,我特别佩服郭晔在数学、经济、哲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及他敏锐独特的视角。而且,他能用平易近人的句子生动地解释经济学,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也将是我们的学生对经济学产生更深的兴趣。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篇11】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房价的问题已经变成了全民共同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而对频出的调控政策,尽管人们认为购房的难度加大了,但为了避免日后新的调控政策带来更大的难度,部分购房者还是打算尽快出手,而大量的需求导致房价持续居高不下。

人们对于这一话题的热议表现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已与每个人都密不可分。大到国家民生,小至衣食住行,可以说没有经济人们将寸步难行。看了茅于轼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更是由表及里,从平实的语言中发现生活中的经济奥秘。

不得不说,当初“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一论调开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是中国现代史上里程碑的一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把所有的商家引入竞争。在竞争中,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商家不得不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更有竞争力。而与此同时,全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这样的情形,是在当初凭票购买的计划经济情况下完全不可想象的。茅先生文中多次比较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影响,得出市场经济更活泼,更能提高生产力的结论。这样的论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十分大胆和具有前瞻性的。

市场经济发展至今,成果已赫然在目。但由于本国有些工业不够强大,而市场的流通性又使他国产品大量涌入,本国企业难以立足,于是便有人打着爱国的旗号,意欲赶走别国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殊不知,这就是愚钝的,甚至可以说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竞争并可怕,可怕的是一退再退直至关入象牙塔。茅先生说得好:要爱国,就要让企业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

此书把生活中的点滴经历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联系起来,把经济学还原为事理常规。在茅于轼先生讲的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语言也通俗易懂。在浅显的语言中,我明白了许多生活中的事情发生的原因。但又好像只是了解了皮毛,需要细细研读,这更是激起了我阅读经济类书籍的兴趣。

可以看出茅先生虽然身在美国,但仍然对中国的经济,中国国民生活水平有着深深的关切。对比美国与中国的不同,一面指出中国经济体制的不足,另一面也提出作者对体制改革的意见。

先生的书就像是开胃小菜,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被点化开悟了。作为当代的非专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有个宏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