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600字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600字。

还有哪些范文是你没见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范文的作用越来越看重。参考优秀范文更好的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工作总结之家小编认真挑选为大家推荐这篇有收获的“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如果您喜欢此篇文章请将其收藏起来!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篇1】

第一、首先看材料设置的问题是什么,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传统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是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可以带着“问题信息”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我们就明确了应该回答哪些内容以及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收集哪些“问题信息”,而且这样做可谓省时省力,尤其是在考试时可以节约时间。

第二、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抛开材料,“另起炉灶”凭感觉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答题。现在的开放性试题往往有多个题眼,并沿着题眼指示的方向深入思考。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

第三、要紧密结合教材知识设计答题角度,确定答案要点,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也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

第四、材料分析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后一问多是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认识。这类习题能发挥学生在考试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考生的知识储备和潜力,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以鼓励考生的创新。它鼓励考生多路畅想、发挥思维,勇于创新。答案的多元性和评分的采意性大大加强。考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试题特定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精心提炼、仔细整理、紧密组合问题的答案。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篇2】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背景(原因):

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经济的危机;

③禁烟运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倾销市场)。

2、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1939年6月3日—25日,林则徐(清朝道光皇帝时)在广州虎门销烟。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启示:是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国际禁毒日:6月26日(记:P2虎门销烟图)

3、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时间和经过:

①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进行武装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②1841年,英国强占香港岛;

③1842年8月,英舰侵入到南京江面,清政府向英军求和。

(鸦片战争中的抗英英雄:关天培、陈化成,规模的抗英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

5、《南京条约》: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附件。

主要内容:

①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助记法:割香港、赔银元、开口岸、议关税)

6、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②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最主要矛盾;

③革命性质发生变化: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⒎战败原因: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

⒏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篇3】

记忆口诀:1856到60,二次鸦片起战争,1860占天津,10月攻入北京城,联军大火烧圆明园,烧杀抢掠无人性。沙俄乘机起歹心,系列条约不平等,割地一百五十多万,民族灾难更加深。

金田起义太平军,1853占南京,奋起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快人心。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②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

2.经过:1856年8月,攻陷广州城——1860年攻陷天津,进逼北京。

3.侵略者:英法联军。

4.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大火烧圆明园。

5.结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6.影响。

二﹑沙俄趁火打劫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1.侵占土地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与1851年在广西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建立起与清王朝相对峙的政权。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①.1860年8月上海青浦大捷;

②.1862年,上海太仓之战;

③.在浙江慈溪之战战,击毙洋枪队头子华尔。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篇4】

1、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原因:英法等为了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过程: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战争开始.第二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958年俄,美,英,法强迫清政府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火烧了圆明园。给中国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10月下旬英法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圆明园残迹图)

启示:这是人类文明历的一次浩劫。充分暴露了侵略者野蛮、凶残的本质,有力的驳斥了所谓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的谬论。

3、到19世纪80年代为止,俄国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俄国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其中《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4、影响: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5、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李秀成率太平军分别在青浦大败洋枪队,1862年在浙江慈溪击毙华尔,后来又多次击败由戈登率领的洋枪队。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篇5】

记忆口诀:《马关条约》传北京,“康梁”带头联举人,“公车上书”轰全国,变法维新开序幕。

1898,戊戌变法,慈禧政变,六君子被杀。

1.背景:

①甲午战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3.时间:1895---1898年

4.阶级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5.经过:

①序幕:公车上书(梁启超、康有为)

②发展:严复译著《天演论》(为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他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③高潮:百日维新

6.百日维新

①背景:列强瓜分的狂潮。

②时间:1898年。

③标志:定国是诏

7.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掉庸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8.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9.百日维新历时103天

10.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11.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12.影响:

①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

②有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3.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篇6】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1839年6月3日

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P3

结果: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篇7】

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洋务运动的内容: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评价洋务运动(重点掌握):

1、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性质)

2、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

3、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人才,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篇8】

记忆口诀:巴黎和会传消息,中国落后受人欺,郁积愤怒像火山,五四运动就掀起,学生集会游行,“反帝爱国”搞斗争,“外争主权”反签字,“内除国贼”曹汝霖,工人阶级登舞台,各地民众当援兵,彻底反帝又反封,爱国精神后人敬。

1921记心上,南湖游船不一样,中共“一大”此召开,确立目标与党纲,陈独秀当书记,中国诞生共产党。

一、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反映出的实质问题:“弱国无外交”)

2、时间:1919年5月4日

3、过程:北大等校三千多人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的领导下发动五四运动。

4、性质: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5、口号: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②取消“二十一条”;

③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④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6、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

7、发展:工人罢工(主力),商人罢市,支持学生(先锋)斗争。五四运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也说明北洋军阀不得民心。

8、结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9、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时间:1921年7月23日至30日

2、地点:先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在嘉兴南湖召开。

3、参会人员: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4、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5、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6、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7、性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8、为什么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①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者之一;

②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GZ85.cOm更多总结延伸阅读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正是打基础的时候,那么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又有什么呢?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简单电现象 电路

1、电荷 电荷也叫电,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①电荷只有正、负两种。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正电荷;而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负电荷。

②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③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④电荷的多少称为电量。

⑤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依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

2、导体和绝缘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是常见的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等是常见的绝缘体。

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能变成导体,例如在常温下是很好的绝缘体的玻璃在高温下就变成了导体。又如常态下,气体中可以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自由电子和正、负离子)极少,因此气体是很好的绝缘体,但在很强的电场力作用下,或者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气体的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这时气体由绝缘体转化为导体。所以,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在条件改变时,绝缘体和导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电路 将用电器、电源、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通路

电路的三种状态: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也叫闭合电路,此时有电流通过;断开的电路叫断路也叫开路,此时电路中没有电流;用导线把电源两极直接连起来的电路叫短路。

4、电路连接方式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是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理解:识别电路的基本方法是电流法,即当电流通过电路上各元件时不出现分流现象,这几个元件的连接关系是串联,若出现分流现象,则分别在几个分流支路上的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是并联。

5、电路图 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形。

电流 电压 电阻 欧姆定律

1、电流的产生: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①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理解:在金属导体中形成的电流是带电的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因此金属中的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而在导电溶液中形成的电流是由带正、负电荷的离子定向移动所形成的,因此导电溶液中的电流方向跟正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而跟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②电路中电流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流经用电器、开关、导线等流回电源的负极的。

电流的三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其中热效应和磁效应必然发生。

2、电流强度:表示电流大小的物理量,简称电流。

①定义: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叫电流强度,简称电流。I=Q/t

②单位:安(A)常用单位有毫安(mA)微安(A)

它们之间的换算:1A=103 mA=106A

③测量:电流表

要测量某部分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必须把安培表串联在这部分电路里。在把安培表串联到电路里的时候,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安培表,并且从-接线柱流出来。

在测量前后先估算一下电流强度的大小,然后再将量程合适的安培表接入电路。在闭合电键时,先必须试着触接电键,若安培表的指针急骤摆动并超过满刻度,则必须换用更大量程的安培表。

使用安培表时,绝对不允许经过用电器而将安培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以防过大电流通过安培表将表烧坏。因为安培表的电阻很小,所以千万不能把安培表并联在用电器两端或电源两极上,否则将造成短路烧毁安培表。

读数时,一定要先看清相应的量程及该量程的最小刻度值,再读出指针所示数值。

3、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I=I1=I2

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I=I1+I2

4、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5、①电压的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兆伏(MV)千伏(KV)毫伏(mV)微伏(V)

它们之间的换算:1MV=103KV 1KV=103V 1V=103 mV 1mV=103V

②一些常见电压值:一节干电池 1.5伏 一节铅蓄电池 2伏 人体的安全电压 不高于36伏 照明电路的电压 220伏 动力电路的电压 380伏

③测量:电压表

要测量某部分电路或用电器两端电压时,必须把伏特表跟这部分电路或用电器并联,并且必须把伏特表的+接线柱接在电路流入电流的那端。

每个伏特表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即量程,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电压不得超出伏特表的量程。如若被测的那部分电路或用电器的电压数值估计的不够准,可在闭合电键时采取试触的方法,如果发现电压表的指针很快地摆动并超出最大量程范围,则必须选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才能进行测量。在用伏特表测量电压之前,先要仔细观察所用的伏特表,看看它有几个量程,各是多少,并弄清刻度盘上每一个格的数值。

6、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U=U1+U2

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U=U1=U2

7、电阻: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都无关。

电阻的单位:欧姆,简称欧,代表符号。

常用单位有:兆欧(M) 千欧(K) 它们的换算:1M=106 1K=103

8、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有关,跟横截面积有关,跟组成导体的材料有关,还跟导体的温度有关。

9、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导线长度改变电阻值的仪器。

接法:一上一下 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铭牌含义:100 2A表示 最大阻值为100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

注意点:滑动变阻器在接入电路时,应把滑片p移到变阻器电阻值最大的位置,从而限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以保护电路。

10、变阻箱:通过改变接入电路定值电阻个数和阻值改变电阻大小的仪器。变阻箱有旋钮式和插入式两种。它们都是由一组阻值不同的电阻线装配而成的。调节变阻箱上的旋钮或拔出铜塞,可以不连续地改变电阻的大小,它可以直接读出电阻的数值。

11、欧姆定律

内容: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I=U/R

12、电阻的串联: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R总=R1+R2

13、电阻的并联: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1/R总=1/R1+1/R2

14、串联分压,分压与电阻成正比;并联分流,分流与电阻成反比。

【方法介绍】

识别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方法

(1)元件连接法 分析电路中电路元件的连接方法,逐个顺次连接的是串联电路,并列接在两点间的是并联电路。

(2)电流路径法 从电源正极开始,沿电流的方向分析电流的路径,直到电源的负极。如果只有一条回路,则是串联;如果电流路径有若干条分支,则是并联电路。

(3)元件消除法 若去掉电路中的某个元件时,出现开路的话则是串联;若去掉电路中的某个元件后,其他元件仍能正常工作则是并联。

电功 电能 生活用电

1、电功: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电流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

计算式:/20xx0416/646423.html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

(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

(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初三才开始要学的,因此这是一个打基础的好时候。下面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氧化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 2. 铁在氧气中燃烧:

3. 铜在空气中受热: 4. 铝在空气中燃烧: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燃烧: 11. 甲烷燃烧

12. 酒精燃烧: 13.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14.过氧化氢分解: 15.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16.生石灰溶于水: 17.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18.镁燃烧: 19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20.氢气还原氧化铜 21. 镁还原氧化铜

23. 碳充分燃烧: 24.木炭还原氧化铜:

25. 焦炭还原氧化铁:

26.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2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 2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29.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

30.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3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34. 锌和稀盐酸 35. 铁和稀盐酸

36.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KClO3、KCl、、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

4.硫:淡黄色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7.(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三、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四、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 :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18、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19、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0、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21、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

2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五,基本反应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