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课件十篇

古诗词三首课件十篇。

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准备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现在开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算晚。因为教案课件是教师上课的基础和依据。如果您对“古诗词三首课件”有任何疑问,不妨阅读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推荐的这篇文章,建议您将此页面保存起来以便随时查看!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1】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2】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7.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这一次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1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2.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4.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正音。注意读准畔声母是p帐的翘舌音zh。

3.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4.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5.学生练写。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3】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准备】

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⑴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⑵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⑵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

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

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⑴过渡:

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

多诵读,悟诗情。

⑵复习朗读方式:

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⑶自己带着感情读。

⑷四人小组读古诗。

⑸汇报:

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⑹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⑴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⑵抓字眼,明诗意:

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A、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B、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C、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②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A、指名读。

B、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

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⑼

⑶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

(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地域辽远广阔。其间大好的河山受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领略一下我们祖国美丽的风光。出示课题,齐读。

二.教学《独坐敬亭山》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6】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7】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772~842)。贞元中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顺宗即位,预政治革新,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宪宗废新政,贬革新派,出为朗州司马。十年后召回长安,以诗忤当道,复出为连州刺史。穆宗朝为夔州、和州刺史。文宗时官主客郎中分司东都、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武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其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以针砭时弊,抒写情怀。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772~846),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8】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

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含蓄感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

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9】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A案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B案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学习诗句

①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看注解理解词义;c.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d.反复朗读,

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②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比较学习

①引导比较异同。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②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③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引导归纳

相同点: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不同点: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背诵,默写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10】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GZ85.com扩展阅读

古诗两首课件十四篇


在上课之前,准备好课堂所需的教案和课件十分重要。每位老师都需要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这样可以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经过慎重考虑,我们为您选择了一篇标题为“古诗两首课件”的优秀文章。希望您能点击这个链接并将其收藏起来,下次再来阅读哦!

古诗两首课件【篇1】

本课收集了《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两首田园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小儿垂钓》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题目“小儿垂钓”,即小孩钓鱼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于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草映身。”蓬头稚子,即头发散乱没有梳理的小孩儿。垂纶,这里指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侧坐,身体歪斜着坐,带有随意坐下来的意思。莓苔,长在僻静阴湿地方的植物,这里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映,遮蔽。这两句是说,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草丛中,绿草遮蔽着他的身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路人,过路的人。借问,访问,就是向别人询问打听的意思,这里指问路。遥,远处。招手,这里是摆手的意思。怕得,害怕。鱼惊,鱼受惊,指把鱼吓跑。应,回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过路的人要来问路时,小孩儿老远就摆手示意,不让对方走近,也不应声。他怕发出声响,把鱼吓跑不来上钩。

这首诗的前两句着重描述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的神态、表现。诗人抓住了小孩初学钓鱼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一个天真烂漫小孩儿的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1、古诗的教学,也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学生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利用字典、联系诗句,理解字词,并想想每首诗说的是什么。检查预习时,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预习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理解词句,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后者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除了注意指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还要引导学生感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领会感情。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不一定能想象行很好,教师可用以下方法启发诱导:

①、可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幻灯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再想象,也可以边观察边想象。

②、教师可根据诗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帮助学生把诗句会成具体的形象。

③、教师可提示一些问题,使学生知道应从哪些方面去想象。如《小儿垂钓》,可以提出:那个钓鱼的小孩什么样?是坐在什么地方钓鱼的?怎么少的?当有人来问路时,他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如果把这些内容画成画,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学生的头脑中能浮现出画面,就程度不同地进入了诗句所描绘的境界,领会到诗的情感。这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想象能力、欣赏美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教学古诗,要指导学生朗读,读熟,直到背诵下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学习开始时,要求学生能读准、读通,懂得诗的大致意思;进而把读和解问析旬结合起来,要求读懂诗句的意思;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体会诗的意境、情感;最后,要在读中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自学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学习基础上的,因为这几篇课文,都是名人名句佚事,名人名篇趣事等。教学中先组织学生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

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我们教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古诗两首课件【篇2】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

《所见》的大意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小池》的大意是:泉眼珍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倒映在水面的浓密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小角刚露出水面,就有蜻蜓飞来落在上头。这首诗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两首古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学习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背诵古诗。

2、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

1、出示课件:

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说)袁枚作了一首诗,大家想读读吗?

2、板书课题:

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

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

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

师指“牛与牧童”图,问:

这是什么?

(牧童骑黄牛)

放录音(牧童唱歌)问:

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样?

(歌声振林樾)

师诵: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再来读一读!

⑴齐读。

⑵指名读。

⑶男女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⑴引背。

⑵同桌对背。

⑶齐背。

五、读一读,想一想

从“林樾”、“鸣蝉”中看出这首诗是写什么季节的?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学生观察每一笔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

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

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内容。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

(出示课件)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

三、图文对照,再读感悟

1、看图:

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

看图理解“泉眼”“晴柔”。

2、图上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

四、指导朗读

1、个别读。

2、评读。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分小组练习,(一人读诗,其他同学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指导背诵。

六、巩固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七、拓展练习

学生交流会背的其他古诗。

古诗两首课件【篇3】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经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指名读e评价e再读。

(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⑴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⑵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

⑶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古诗两首课件【篇4】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小动物的谜语,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请收集到有关小动物谜语的同学为大家猜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小动物的儿歌。

2.演示本课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儿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儿歌中小动物的名称,并多读几遍。

2.观察特点,识记生字。

(1)请会的同学当小老师教大家读。

(2)小组讨论(点击课件,只剩下带有虫字旁的字)你发现了什么

(3)汇报成果(引导他们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4)师小结(汉字中有许多这样的字,一边表示它的意思,一边表示它的读音,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学会很多字)。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三、朗读韵文,积累语言

1.个人自由读。

2.指名读,大家评,全班齐读。

3.可用《小星星》的曲调唱歌。(激发兴趣)

四、指导书写(前3个字)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到指导范写中,为大家讲解。

2.学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3.互评作业。

五、课后作业

把儿歌读或唱给家人听

古诗两首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课前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以及知道的诗人。

2、引入今天学习的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猜读生字。

5、认字游戏:

听老师读字音,在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出来,比一比谁找得又对又快。

三、学习

1、出示投影片,看图激趣:

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2、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轮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组织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结合图画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4、简述诗意,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教师简述诗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5、读一读,想一想:

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二、学习

1、读题:

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

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会意诗的意境。

⑴教师范读。

⑵学生练读。

⑶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出泉水,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⑷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⑸朗读反馈。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三、写字

共同研究并写好“黄、闭、立”3个字。教师重点示范书写“黄”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并朗读或背诵自己搜集到的写夏天的古诗。

古诗两首课件【篇6】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舒缓深沉的乐曲。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调]

①[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人格精神打下基础]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有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关注书后注解,借助注解尝试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4、过渡。陆游的诗有不少是专门写给儿孙辈的。在诗中,他告诫儿孙如何读书,如何做人,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今天,他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诗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设计意图: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降低难度,给所有的学生学习的和参与的机会]

①有人说这首诗是一份遗嘱。你同意吗?(理解“家祭无忘告乃翁”“祭”是什么意思)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说明这首诗正是他临终的绝笔。在这首诗中,你是向儿孙交代身后之事啊)

②既然是遗嘱,85岁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了,他肯定有许多话要叮嘱儿孙,肯定有许多事让他牵肠挂肚,有许多美好事物让他恋恋不舍,是这样的吗?(只牵挂一件事,只叮嘱一件事,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

③“伤别离,作者满心的悲伤缘何而生?(理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能力,老师的点播,引导,是为了引领学生透过文字,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放一段背景音乐)师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呀,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陆游也在“望”也在“盼”.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又一个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已68岁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85岁己到垂暮。还在“南望王师”!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没有(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啊,从中原沦陷起,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同心是如何的悲痛。

2、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孩子们,请你们再读诗句,你能读出一个什么字?(悲!)为什么悲?(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而悲……)

[设计意图:把两首诗进行整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遣民”的痛,“诗人”的悲,拉近孩子们与诗人的距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感,把学生的感悟,体验引向深入]

3、出示《题临安邸》,追求:王师的军队到底在哪?寻些权贵、皇帝在哪?他们究竟在干什么?(读)你们此时有什么感受?(气愤)北方已沦陷,南方还歌舞不休,权贵们已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遣民”的痛苦之上。你能体会到陆游一颗怎样的心?(焦急、祈盼、同情、悲愤)陆游52岁那处竭力主张抗金,结果被罢官,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他曾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令,生命垂危的他是“临终未敢忘忧国。再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引出两首古诗,与《示儿》互文解诗,使学生从对诗意的理解走向对诗人情怀的感受,通过对比,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

“家祭无忘告翁”,虽然痛彻心扉,虽然死不瞑目,虽然万念俱灰,但是诗人还渴望有一天祖国统一。希望有一天,儿孙能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如何地嘱咐自己的儿孙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下来。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想象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把读、想写相结合起来,加深感悟,使这首诗,这位伟人的诗人,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六、积累提升,总结全诗。

1、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是陆游的遗嘱,如血,如火,如泣如作,悲在其中,恨在其中,其间还隐藏一个字-国。朱自清曾评价陆游和他的《示儿》(课件出示“朱自清的评价)生读谈感受。

“真正的爱国诗人,是后人对这位诗人最崇高的祭奠,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背诵这首诗,并把他刻进自己的心里,永远!

[设计意图:引用朱自清的评价,目的是把诗人的情感浓缩成“真正的爱国诗人”这几个字,全面感知诗人情感,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崇敬,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把“国”放在心中,是崇高而伟大的。]

2、推荐读诗。课后积累背诵陆游的爱国诗篇。

如:《病起抒怀》《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设计意图:推荐学生读诗,扩大积累,进行知识的延伸,目的是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下感受贯穿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怀。对诗人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感知,也激发了学生学诗的兴趣。]

[整体设计意图]

《示儿》是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临终之作,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为其间隐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为了让学生透过文字,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通过多元的解读,能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动,我在引导学生读诗,斛意的基础上,引用相关的几首诗进行互文整合,加之背景穿插,语言渲染,情境创设,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地被情感染,为情所动,使这位伟大的诗人。这个成功的作品,这份深厚的真情,永远驻足在孩子们的心中。

[示儿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课件【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

1、学生初读

1、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交流展示:

⑴展示朗读或背诵。

⑵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2、配乐情境朗诵。

二、想象画面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3、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三、拓展活动

1、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2、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古诗两首课件【篇9】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学习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古诗两首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景

1、课件展示:秋末初冬图。

2、仔细观察画面,感知秋末初冬的,指导看图:

⑴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⑵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二、初读感知

1、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诗《赠刘景文》。

2、介绍刘景文:

名季孙,是苏轼的好朋友,指导学习生字“刘”。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能读正确。

4、指名读,正音。

5、要求人人都读正确,要求同桌互读。

三、细读品味

1、读了好几遍,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你知道吗?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同学们交流交流。谈自己的初步感知。

2、读文质疑:

哪些词、句你读不懂,画出来打个问号。

3、请你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估计:

擎雨盖傲霜枝残

4、我们想办法一起来解决。结合图片,引导理解。

5、讲诗意,谁能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四、感受意境

1、通过诗中哪些词句可知这首诗写的是秋末冬初的景色?体会秋天特点。

2、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交流感受:

收获的季节,富有生机的季节。

3、谁能读出这种情感?自由练读,等会儿展示。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个别──齐读。

五、背诵积累

看谁能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认读字,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⑴人人会认。

⑵交流记忆方法。

2、课件出示要书写的生字:

刘记枝

指导读、记、写。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需记,

正是橙黄/桔绿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背诵《赠刘景文》。

2、引导学生回忆怎样学懂这首诗,回忆学法:

读诗句,知大意,细品读,悟情感。

二、小组合作,读诗明意

1、提出合作学习目标:

⑴人人会正确朗读。

⑵想办法记住生字。

⑶理解诗句的意思。

⑷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尝试学习:

目标⑴:人人达到。

目标⑵:相互交流,共同理解。

目标⑶:记下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交流反馈,解决疑难

1、组织交流反馈:

⑴组织小组与小组赛读。

⑵指名小组学习组长,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

⑶难理解的词句:

寒斜生坐远山寒石径斜停车坐爱枫林晚

2、引导学生解疑,结合指导看插图,借助插图理解难句。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引导体会:

读了这首诗,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感悟诗的意境美。

2、引导学生读出秋天这么美好的意境。

(自由读,找伙伴读,个别读。)

3、指名背诵。

五、总结展示,课外拓展

1、总结: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在诗人眼中,秋天是个怎么样的季节?齐背两首诗。

2、拓展:

谁还能背诵有关秋天的诗?

六、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课件出示:

于枫首

认读生字。

2、指名读,并说说难写的字。

3、范写生字:

首:第三笔一横要长一点。

4、布置作业:

“我会填”。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反思

第一、二册教材,以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共有5首。虽然数量不多,但全是名片佳作。古诗节奏鲜明,意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喜欢诵读。古诗语言精练,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抓住重点词的理解,明白写的景物,初步懂得相对的词。

古诗两首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2、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作业设计:

课内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

2、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纸上得来终决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填空

(1)、《冬夜读书识字聿》是诗人的作品,他用冬夜读书产生的感想来的。告诉人们。

(2)、《观书有感》是诗人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的景象,告诉人们。

(3)、写一些关于读书的古代名句:

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3、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古诗两首课件【篇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基本弄清诗歌的意思。

3.指导学生看书上附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二.想像意境,体会感悟。

1.在学生初步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句来想像诗中的意境。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与诗中哪些句子相映照,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通过吟诵加以感悟。

3.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在学生体会感悟的基础上一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三.作业

1.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2.让学生体会、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古诗两首课件【篇13】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古诗两首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6)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诗词五首课件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值得分享的“诗词五首课件”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整理了,希望你能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诗词五首课件 篇1

初三语文学案 课题:《诗词曲五首》1总课时数:设计人:孙健健课型:新授 设计时间:2007.9.26使用时间:学习目标:

1、理解五首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重点:目标1。

难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展示提纲,自主学习。

1、注音或写字

畔绮闻笛fǜ折jí干gē风piāoxù

hànqīng宫quâqióng楼chánjuānfēngluán 2、按原文填空:

A、___________ _,到乡翻

似。。B、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

丁。。

C、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E、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西都,____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三、分层要求,课堂练习。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四、讨论交流,释疑解难。

(一)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6、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7、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8、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9、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二)阅读《水 调 歌 头》(苏轼)

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2、苏轼在孤寂、愁苦、矛盾中思索,词中哪几句最能看出他的人生感悟?

3、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

4、你是怎样理解诗句“高处不胜寒”的?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这样的一个事例吗?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6、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7、《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8、“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什么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达标检测,总结提高。《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 轼

1、、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2、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诗词五首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寻找资料,了解作者的作品和写作特点。

2初步学会读诗的方法。

三。欣赏诗歌语言艺术之美。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 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生平

(2) 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主要文学创作和代表作

(3) 与赤壁有关的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

⑷ 文天祥生活的历史背景

⑸ 我国古代词的主要特点

⑹ 我国古代散曲的主要特点

⑺ 搜集你所喜爱的名词名曲,并试分析一二。

2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量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小**写的题目。

3、教师评改**,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

二、课堂活动

1导言:中国是一个诗歌之国。诗歌是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也是连接情感的最佳纽带。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

今天我们要学习五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古诗词。

2、研读:

老师列出了学习诗歌最基本的方法:赏诗、抒情、学诗。

(1) 欣赏他的诗:学生从多个角度反复阅读诗歌,欣赏诗歌的内涵。基本明确诗歌字面的含义,且能用流利的现代汉语将其精髓翻译出来,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拘泥于字词的释义,更忌逐字逐句的翻译。

(2) 感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挖掘隐藏在词下的真挚情感。因为诗歌是诗人情感运动的轨迹,刘勰说: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七情”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在诗歌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境,给读者以多种多样的审美的感受。诗人情感越真,诗就越美。要注意学生是不同的审美主体,对诗歌情感有多种解读是正常的,不要坚持一元化。

⑶ 学其法:诗歌之所以多样很大程度是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方法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从《诗经》的赋、比、兴直至现代诗歌的多元手法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解读诗歌的过程中要学会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借鉴吸收。

3、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从诗歌的含义、作者的情感、诗歌的手法三个角度来共同解读诗歌。

⑴ 散读、范读、齐读诗歌

⑵ 研读《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

巴山楚水荒凉,23年弃置而去。

怀旧空吟长笛赋,到乡间变成一个烂柯人。

品诗:我被贬到荒凉的巴山楚河,已经23年了

体情: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痛苦而又孤寂。

品诗:我怀念旧日好友只能徒劳地吟诵《思旧赋》,回到了故乡已经物是人非。

体情: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⑶ 教师小结

⑷ 学生学法

⑸ 课堂背诵

4、自主活动:

⑴ 四人小组自主选择诗歌一首

(2) 用所学方法讨论和学习诗歌

学法:用典“闻笛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杀是因为他对当时掌权的司马集团不满。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烂柯人”晋人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当我回到村庄时,我意识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

品诗:破旧的沉舟之侧百舸争流,孤寂的病树之前万木正春。

体情: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但这两首诗客观上充满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还是可以理解为诗人的豁达胸怀。

学法:“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品诗: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体情: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3) 将活动结果记录在老师分发的活动报告中。

(4) 在教师的组织下,选择四组不同的诗歌进行课堂演讲,并由小学老师展示小组活动的成果。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帮助回答,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剩下的四首诗。

二、课后活动

1教师认真批改学生的活动报告,发现有偏差或不理解的地方与学生个别交流,学生修改活动报告。

2、背诵诗歌准备默写。

三。将活动报告整理成册,与全班同学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诗词五首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二、课文赏析

1、赏析

⑴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的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

⑴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杜牧黄州刺史时。赤壁是东汉献帝13年,周谕大败曹操。但杜牧所写的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岗,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⑵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

⑶赏析课文:

⑷思考:

①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起?

②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的力量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③“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乔”在文章中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切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④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叙事──议论)

⑸指导背诵

3、赏析

⑴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逃脱,后继续黑心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之元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⑵朗读感知课文:

⑶讨论思考:

①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②颌联“风飘絮”“雨打萍”各比喻了什么?

③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分析: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小结: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赏析:

⑴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任密州大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象。但词中由抑郁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

⑴背景介绍: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生活。

⑵朗读课文

⑶赏析:划分层次: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⑷思考讨论:

①第二层中,哪一句让我们看到由盛转衰过程的真实写照(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②最后一句的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析: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家中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是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判。

⑸指导背诵

⑹小结: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生活。

请学生说说对古代诗歌的了解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出示思考题,请学生讨论明确

师生明确,形成板书

指导背诵,根据理解和结构层次背诵

请学生当堂将相应的诗句填写在黑板板书上

请学生讲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请学生评价“赤壁之战”的战役

小组讨论后明确

要求学生根据理解记忆背诵

请学生说说对文天祥的了解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出示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

整理课文内容并形成板书

要求学生根据理解记忆背诵

说说了解的苏轼,回忆苏轼的作品

说说对词的了解

朗读课文上片并思考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指导背诵

请学生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朗读课文并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过零丁洋

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

下句写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二、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三、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诗词五首课件 篇4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词五首课件 篇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目标:

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3、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又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做到了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片源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学生分析:

对古诗文可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古诗的分析能力还比较的薄弱。《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篇比较复杂的古诗,结构内容分析上涉及到典故和借景抒情两个知识点,情感体会上诗人的情感也是不断地变化。所以,需要通过对这首诗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具备能从诗歌的结构上分析出诗人情感的能力。还有对于学生来说,新的知识必须从概念上加以解释清楚,使他们能识别典故和借景抒情,并通过对两者作用的分析,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媒体:笔记本电脑、多媒体

教学策略:

自由诵读法: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和音乐美。

教学过程:

板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情感变化 凄凉地(地点)二十三年(时间)弃 愤慨 伤感 苦闷 典故 空 翻似 (世态变迁、物是人非) 生疏 惆怅 无奈 借景抒情 沉舟 (残破) 千帆 (生机勃勃) 昂扬 乐观 积极 病树 (旧) 万木 (新)

长精神 与友人共勉 哲理/现实意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3

赤壁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诗词五首课件 篇6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3.熟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以备课堂上交流。2.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教学设想

学习诗歌,必须把握诗歌的特点。诗歌讲究形象思维,即用具体的事物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强调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我国古代诗歌一般讲究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形象生动,表意含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声律和节奏等是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教师应适当地对学生讲一讲这些知识。

学习诗歌,应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宜做过细地分析,以免破坏诗歌的完整特点。对于重点的名篇佳句,可重点研读与赏析,领悟其精妙。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文章合为时而著”,让学生适当地了解一些背景材料是十分必要的。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 教学设计 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这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化品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师导学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朗读

阅读理解

要求学生参照注释,解释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思考并提示: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师要帮助学生揣摩诗人的内心感受,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变成诗歌翻译)

赤壁

教师导学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经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观点不同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朗读

阅读理解 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

教师导学 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机,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脱逃。后继续转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朗读

阅读理解 思考并提示: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水调歌头

教师导学

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像。但词中由抑郁忧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朗读

阅读欣赏

让学生读一读,讲一讲,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提示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饮酒赏秋,百生无赖。何以为寄,指月问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虚托天宫,实念朝政。不甘寂寥,乃望复用。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身处逆境,未忘君恩。转念遭际,莫名寒心。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壮志难酬,何不自安?从心所欲,豁然达观。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华照人,别生离恨。子由安在?反侧难寝。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天成人意,亲聚良期。月何无情,圆逢离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物喜人悲,枉自伤神。宽心自解,明哲保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系情,天涯比邻。惟愿手足,天地长存。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师导学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朗读

阅读理解 思考并提示: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这五首诗。

诗词五首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 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 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学生自读《过零丁洋》。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导入新课: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师生齐背)作者那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及抱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禹锡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他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好容易等到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刘又遭贬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⑵ 请两位同学播放课前自行制作的配乐朗诵带,其余学生听读并点评。

⑶ 教师指导朗读:

读准字音。这是朗诵的前提,本诗中注意“柯(kē)”的读音。

把握节奏。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乐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地”“怀旧/空吟/闻笛/赋”。按意义划分,则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

读出重音。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⑷ 学生练读。

⑸ 全班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学生明确:首联写自己长期遭贬的际遇。巴郡多山,楚地多水,作者谪居在那里已23年了。颔联悼念受害的战友,写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借“闻笛赋”这个典故表示对已去世的好友们的怀念,借“烂柯人”这个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颈联写自己的沉沦、新贵的得势。“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谪居他乡之后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贵们。尾联写酒席上的赠言,“让我们干一杯,振作起精神来吧!”这是对白居易在席间赠送他的诗的回答。

5、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深思,明确: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对自身遭遇的辛酸、愤慨,有对当朝权贵的嘲讽、愤激,有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态度。首联中有情语“凄凉地”“弃置身”,颔联借叙事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颈联借景抒情,理情交融,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借叙话抒情,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教师总结:作者的情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人以莫大的启迪、鼓舞。

6、学生深切体味诗人的情感,美读诗歌。

7、品诗,品评名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生1:这两句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沉船旁边仍有很多船继续驶过,在病树前面仍有无数的树木在春天欣欣向荣。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停滞的观点、保守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的眼光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伤感,我们应把希望、信心寄托在新的、正在发展的事物身上,并热情地歌颂它们。

生2:这两句借用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前景无限美好。

生3:这两句说明了腐朽的事物一定要被新生事物代替的真理,我们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为真理而战斗的精神。

……

8、学生齐背诗歌。

三、师生共同赏读《赤壁》

1、导入新课: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⑵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⑶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⑴ 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会成为未知数。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⑵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⑶ 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5、学生齐读诗歌,再次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1、导入新课:

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作──《过零丁洋》。

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2、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教师提示:

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粗字。

注意读出情感。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⑴ 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⑵ 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⑶ 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⑷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⑴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⑵ “山河破碎风飘絮”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⑶ “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惶恐滩头说惶恐”,追记过去,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⑷ 前三联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尾联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激昂慷慨,表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⑸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硬性要求。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5、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豪情。

五、学生齐读三首诗,并尝试背诵

教师也可抽查背诵,灵活提问,督促学生理解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哲理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与集体背诵相结合,全篇背诵与名句背诵相结合。

二、师生共同赏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特别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备受后人推崇,《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她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2、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的画面。

3、指导学生朗读。

⑴ 教师配乐朗诵全词(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⑵ 教师展示朗读技巧,并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⑶ 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评点,教师点拨。

⑷ 男生配乐读上阕,女生配乐读下阕。

4、整体把握诗意。

⑴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作背景提示:

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苏辙分别已达6年之久,无缘相会,时值中秋怀之。

⑵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解读诗意。

(多媒体显示)

①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

② 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播放邓丽君演唱这首词的MTV,在歌唱中展现画面,感染学生引发想象。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教师显示板书:

5、品诗:

⑴ 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示例: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联翩,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嫦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⑵ 名句赏析:

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生1: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或圆或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明月互相祝福。

生2: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唯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

6、教师总结:这首词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表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失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后理智战胜情感,表现出诗人热爱生活、眷恋人生的思想情感。让我们由衷地赞叹一声:旷哉,苏轼!

7、课堂活动:

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录制电视短片(先构思),或制作电脑动画。

可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项,略谈一下总体构思,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对方。实际操作可安排在课余时间完成。

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起。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作于赴任途中。是年,积劳而死。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潼关,古代关名,在陕西省东部,今潼关县。此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乃秦、晋、豫三省要冲,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本首选自《全元散曲》,是张养浩散曲的代表作,也是元曲中的佳作。

2、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

⑴ 学生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补充如下注释:

① 峦:小而尖的山。

② 山河:“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在说的“山河”,泛指国土,不一样。

③ 表里:表,外边;里,里边。古时称潼关之西为关内,以东为关外。

④ 潼关路:这里的“路”,作“要地”“重地”讲。

⑤ 宫阙:帝王居住的宫殿,这里指秦汉的皇宫建筑。

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这里都是泛指某个王朝的兴起(建立)或灭亡。

⑵ 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

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两位同学集体交流,评议。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请大家评议。

“(华山的)山峰好像是有意从四面八方奔来,聚集在这里;黄河波涛汹涌澎湃,就像发怒一样。潼关这个地方,外有黄河环护,内有华山耸峙,形势多么险要!我眺望着两都长安,心情郁郁不乐。使人伤心的是经过秦代、汉代的宫殿遗迹的时候,看见千间万间华丽无比的建筑,都化作了一堆堆泥土。一个王朝兴起,使百姓受苦;一个王朝灭亡,也使百姓受苦。”

学生评议:这段话像是对诗歌的翻译,如能在“聚”“怒”两字上展开想象就好了。“聚”“怒”两字不仅写活了山水,而且衬托了作者伤感之情。面对着荒废的古都遗迹和遍野的灾区饥民,连山河都好像有了人的脾气,要狂暴发怒了,何况是忧国忧民的作者呢?再如“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如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这一带的荒凉破败,荒草遍地,鹧鸪纷飞,效果会更好。又如“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望”是诗人的动作,可描绘诗人怅然远望的神态,“踌躇”“伤心”直抒胸臆,可以扩展一段心理描写,细致刻画诗人的心理活动。

其他学生受到启发,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⑶ 悟诗:

教师提问: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全诗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是兴还是亡,都给百姓带来沉重苦难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憎恨。

⑷ 品诗: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单评析。

学生自由发言,如“写景生动”,抓住“聚”“怒”品析用词的生动、凝练;“情景交融”借一“怒”字传神,借潼关一带地理山形抒发怀古伤今之情;“立意高远”,揭示无论兴、亡,百姓皆苦的历史事实,一语中的;“虚实结合”,宫阙万间写“兴”,“做了土”写亡;“对比鲜明”,由昔盛今衰而引发万端感慨。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诗(律诗、绝句)、词、曲;从题材上看,有的抚今追昔,有的感时伤怀,有的思亲忧国;从艺术手法上看,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看着,读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2、两首诗歌中任选一首,写一段赏析文字。

3、课外选读苏轼的词和张养浩的散曲。

诗词五首课件 篇8

《诗词曲五首》复习

一、注音或写字

畔绮闻笛fǜ折jí干gē风piāoxùhànqīng宫quâqióng楼chánjuānfēngluán

三、解释词语 长精神铁未销自将磨洗寥落零丁丹心.........汗青把酒不胜何似何事婵娟..........绮户经行 ....

四、按原文填空:

A、___________ _,到乡翻似。。B、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C、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E、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西都,____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五、诗句的理解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4、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7、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9、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10、《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什么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中考试题

.(09辽宁沈阳)

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2009年连云港市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3分)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居室中领悟到了什么?(2分)

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7~9题(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这首诗的作者是 ;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2分)

8.用“/”划分下面的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分)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9.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道理?(2分)

答:

20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文后两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形成鲜明对比。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阅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完成7~8题(5分)(2008·广西百色)

7.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8.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3分)

答:(1)思想感情:(2分)

(2)哲理:(1分)2010年贵州毕节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和(4分)

2.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4分)

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后面题目:(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

(2)烂柯人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11-12题(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2分)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2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7.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转为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60、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61.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A.“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62.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6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默写重点句 1.,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一联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这里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寓豁达于心中,寄希望于未来的哲理性诗句是:“□□□□□□□,□□□□□□□”

(2012铜仁)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按要求答题。(6分)

(1)诗歌首联“”和“”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2分)

(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4分)新疆乌鲁木齐2006水调歌头

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河北2011水调歌头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7~8题。门分)水调歌头

7.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2分)

答:

8.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答:

1、比较阅读【甲】水调歌头【乙】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把酒问青天()..

②念无与为乐者().

(2)下列句中的“ /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知/天上宫阙B 我/欲乘风归去

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 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②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的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

(5)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本词中一共有几问?问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3.有人说这首中秋怀人之作,终篇浸透着离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4、表达作者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5、这首词的上阕极写诗人在“、“”的徘徊矛盾,下阕写,以表达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

6、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7、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之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从人到月,从古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8、词的上片问。

9、词中的“婵娟”指月亮,请再写出两个月亮的别称。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10、“不应有恨”的“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11、词人一时“欲乘风归去”,一时又认为天上不如人间好。理解词的意境,说说词人的心目中到底是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古诗风课件十三篇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搜集的“古诗风课件”全套已经准备就绪请您查收,期待这些书籍能够为你的个人成长提供支持!

古诗风课件 篇1

【教材简说】

本课共有两首古诗,这两首诗言简意赅,贴近儿童生活。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春晓》中诗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瞬间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那声声鸟鸣、落地花瓣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由喜而惜的阵阵情怀。在《村居》中千里莺啼、花草杨柳、春风轻雾,令人陶醉;少年儿童在大好春光中尽情放飞、玩耍。在文字的引导下、在声声的诵读中怎不叫人爱春和奋发!

【教学目标】

诗”等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百花齐放,多么令人赏心悦目。使人从心底由衷地喜欢她。

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

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

(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 自由记生字。

⑵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⑴ 师范读。

⑵ 自愿读。

⑶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唱古诗。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指导。

【扩展活动】

1、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2、在春天里,约会古诗。

3、小组合作,演绎《春晓》。

古诗风课件 篇2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查阅字典,了解诗句的意思,进而读懂古诗《悯农》,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用“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方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总结学法延伸课外,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读诗学法——激趣用法,扩展读诗”的四步过程,教给学生“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古诗阅读法。

情感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

课件(李绅的悯农诗,杨万里的悯农诗,朗诵古诗的背景音乐。)

(出示古代农民劳作的情景图)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首诗。(学生汇报)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想到了我国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歌《悯农》。屏幕出示《悯农》教师找同学读古诗,教授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四声读法。

再出示一首古诗《伤农》,指导学生读古诗。要读出韵律和节奏。

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一首古诗杨万里的〈悯农〉。

教师板书:悯农

提起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陆游,范成大,尤袤“被称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的作品语言浅近,平白朴实。

1释诗题:“悯”是这课的生字,大家读准了,指导读字。同学们借助书中的注释,(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想想题目是什么意思?(找生汇报)

作者为什么要同情,怜悯农民呢,请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中,去感悟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吧。

2解诗意:(1)请同学们自己的读一读这首诗,注意里面的生字要读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但一定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遍到三遍。

(2)找生汇报。(谁能给大家读一读,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

(3)诗人看到了什么引发了他的怜悯之情呢?(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水稻……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4)关于水稻和荞麦同学们可能不太熟悉,我们吃的大米就是没加工前的水稻的种子,荞麦也是一种重要的粮食。这两种重要的粮食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听着同学们的理解,老师感到这句话啊,能用一组关联词来连接,大家想想是哪个关联词?“因为……所以……”

稻子是最重要的粮食,成熟的很少,意味着什么?(学生汇报)所以说这是农民遭遇的第一层“苦”板书:苦

稻子不能离开水,可是不需要多少水的荞麦又遇到什么情况了呢?学生汇报

理解“空花”,是不结果的花,就像咱们都知道有黄瓜的谎花一样,是不结果的。

师:听着同学们的叙述,你想想这句能用一个什么关联词把诗句的意思表达的更加准确呢?(不但……而且……)同学们从这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汇报)这就是农民的第二层“苦”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大家回过头来看前两句,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谁能用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同学们看看,这两句是写景还是叙事?从这两句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杨万里的诗风,平白朴实,步步递近,层层渲染。

(5)大家读读后两句,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要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也可以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板书:忍饥……度残岁

“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是不堪的意思)

板书:更堪……闰添长

“闰年”大家理解吗?(可以用的方法或者看注释来理解。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连起来说说这两句写了什么事?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农民的第三层“苦”。

前两句是写景,这两句是写事。诗人的这种写法叫做写景叙事相结合。

(6)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你站在田边,你看到了………听到了……你感受到了………。诗歌处处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悯”,所以诗歌题为“悯农”。

就让我们带着对农民的同情,一起读读这首《悯农》吧!

(7)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现在谁能把学到的这首诗背诵给大家。

刚刚,我们随着杨万里看到了灾害深重的农村,听到了农人的一声声悲痛的叹息,深切的感受到诗人对农人的无限爱心,短短的28个字,把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表达的淋漓尽致。同学们回忆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首先是释诗题,然后是解诗意,最后是悟诗境。(课件展示学法)

现在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首诗,出示古诗《悯农,二》找生来读一读,然后说: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来自学。自学后汇报,读懂了什么。可以看注释或者和同桌商量一下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这节课啊,我们沿着历史的隧道来到了1000多年前的南宋农村,体会到了农人灾年愁苦的生活,倾听了他们叫天天不灵,唤地地不灵的愁苦哀叹,探索了古诗学习的方法,老师真为你们会学习感到高兴,衷心的祝愿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金钥匙,开启辉煌的古诗宝藏,发现诗的特点,进入诗的王国。

悯农

杨万里

稻云……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忍讥……度残岁

更堪……闰添长

古诗风课件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第二册的第七单元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元日》。

这首诗描绘了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的热闹气氛。表现出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这一课是一首七言绝句,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这为本节课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我打算设计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是使学生能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内容

二是通过学习,领会作者通过本诗所要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作者以新年的热烈为背景,抒发自己情感的方法。

(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语文学科课程教学的理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2、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结合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积极投入,乐观自信的改革精神。

(说教法.学法)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实现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打算选用讲授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达到深入理解和体会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准备)

为了保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在课堂教学前做好以下一些准备工作:

一、做一个教学课件,其中包括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春节的热烈场面的图片、诗句内容的解析等内容。

二、课前设计一个预习:让学生收集作者的资料和创作背景,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本内容的教学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实施教学。

(说教学过程)

根据“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和《语文课程标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打算按照以下六个环节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第一个教学环节:通过预习检测导入教学

一上课,我就提问:课前我们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和查考有关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元日是什么意思?与我们今天什么日子相对应?这时学生们会根据预习的知识积极回答: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这时我会给予积极评价,然后继续引导:那么在我们今天的“元日”这一天你们会在做什么,想什么?学生会各抒己见。在大家对元日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就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下面我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一首描写元日的诗,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元日,又在这一天想到了什么。揭示课题:元日(板书)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学生课前预习为背景,从谈话法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第二个教学环节:补充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

我准备提出问题:诗人是谁,你对诗人有多少了解。学生结合预习的成果回答问题之后,我就继续提问:那么你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多少呢?通过学生自己说,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检查出预习的情况。在学生介绍完之后,我就学生的介绍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一些适当的补充,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个教学环节:逐句讲授和理解诗句内容

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整首诗的内容,更好的体会作者在古诗中抒发的情感,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1、回忆学法,阅读理解,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

首先我打算提问: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并帮助引导学生回忆起之前古诗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在得到先读准字音,接着读通诗句,然后理解意思,最后展开想象的答案后,我将给予积极评价。接下来要求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时强调读准音。

2、自主探索,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内容

(1)自由朗读结束后,我打算提问:要读懂古诗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学生说出自己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后,我就接着问: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这时会有学生提出疑问,比方说屠苏的意思不理解,我就请其他同学为她解答。对于这些敢于提问和帮助解答的同学我都会给予表扬和肯定。针对大家都不理解的内容,我以启发式引导,帮助学生去理解。

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2)在扫清词语的障碍之后,我请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同学负责一句诗句的理解,并提出小组比赛的要求:同学们对诗中的词有了一定的理解,我们接下来把词语与诗句联系起来,看看哪组同学能解释清楚诗句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竞赛气氛,充分调动班级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地方我将给予启发性指导。

第四个教学环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内容

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我将出示春节的热闹场面的图片,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请同学试着结合图片,更直观形象的说整首诗的意思。

第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体验作者表达的情感

1. 描述诗描绘的场景。我让学生找出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词句,有学生回答:燃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新符。接着我会提问:这样的过节会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学生会立刻回答:热闹。

2.联系作者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回忆作者的介绍: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3.体验作者当时当地的心情。在这个环节,我就作者的背景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在这个热闹,祥和的节日里,你作为政治家你会有怎样的想法,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在学生通过情境体验作者的情感后,揭示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本诗就是作者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第六个教学环节:通过朗读背诵进行巩固性训练

为了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我将设计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1、读一读: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2、背一背: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看看哪个小组能根据理解将古诗背诵出来。 最后我采用归纳式的课堂总结:

课堂的小结应该组织学生自己来完成,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自主学习,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位置。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体会,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得失。

最后,让我来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出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的说课结束了,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古诗风课件 篇4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导入: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名句,体会深情。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参考: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学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六、布置作业:

古诗风课件 篇5

1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

2、把握鉴赏的思路、方向、模式、方法等。

3、学会感悟,学会审美。

2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思维水平能达到一定的层次,对诗词有浓厚的兴趣。

3重点难点

1、把握鉴赏的思路、方向、模式、方法等。

2、学会感悟,学会审美。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什么是诗歌”,“什么是鉴赏”引入。

二、鉴赏思路

由诗歌《樱花树下》引入。

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品析。(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教师点评。

4、总结思路:题目、诗人、意象、意境、情感、手法。

(思路决定一切)

三、鉴赏方向

以《天净沙、秋思》为例。

1、教师引导按鉴赏思路品析。

2、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完成,并展示。

3、教师点评、总结,得出方向:

内容+形式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四、鉴赏模式

以《春雪》为例。

1、学生完成题目,并展示。

2、教师点评,总结出:答题模式

炼字题:

品句题:

3、结合考试,介绍另外两种题型。

五、知识储备

形式:归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六、行胜于言

(举一而反三)

1、《绝句两首》其二

2、《春光好》

3、《独坐敬亭山》

七、总结

诗歌之美,美在其形,更在其神,鉴赏人生。

古诗苑漫步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古诗苑漫步

一、导入

由“什么是诗歌”,“什么是鉴赏”引入。

二、鉴赏思路

由诗歌《樱花树下》引入。

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品析。(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教师点评。

4、总结思路:题目、诗人、意象、意境、情感、手法。

(思路决定一切)

三、鉴赏方向

以《天净沙、秋思》为例。

1、教师引导按鉴赏思路品析。

2、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完成,并展示。

3、教师点评、总结,得出方向:

内容+形式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四、鉴赏模式

以《春雪》为例。

1、学生完成题目,并展示。

2、教师点评,总结出:答题模式

炼字题:

品句题:

3、结合考试,介绍另外两种题型。

五、知识储备

形式:归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六、行胜于言

(举一而反三)

1、《绝句两首》其二

2、《春光好》

3、《独坐敬亭山》

七、总结

诗歌之美,美在其形,更在其神,鉴赏人生。

古诗风课件 篇6

一、进入秋景

同学们,前天是农历

二、故事导入

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两位读,相机点评:读准字音。)

一起读。(简介杜牧)(课件:杜牧)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长沙市区,最高峰海拔297米。山上有一座亭子名叫爱晚亭,四周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最妙的地方。那年深秋,杜牧就来到了岳麓山,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岳麓山观赏枫叶,好不好?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请同学读第一句诗,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

★⑴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带有寒意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弯弯曲曲。

请大家结合词义来说一说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我们按现代人说话的习惯把诗句顺序变一下:寒山石径斜远山(指名说诗意。)

★⑵沿着山间石头小路行走,我们抬头远望又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白云 人家)

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白云生处(白云飘浮的地方。)

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⑶嗯,这时候诗人为什么停下来不走了呢?

“坐”是什么意思?(因为)“晚”是什么意思?(傍晚)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我们也改变一下句子顺序:停车坐爱晚枫林(停下车子不走了,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树林。这一片片火红的枫叶在夕阳的映照下,—— )

请大家充分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上这样的句子。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亲眼来看一看吧。(播放枫树林的画面)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枫树林画面,你想不想夸夸它呢?(教师点评:对枫林的热爱。)

★⑷难怪大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齐读)

“霜叶”是什么意思?(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二月花”呢?(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欣赏过了美丽的枫树林,现在我们一起来品味诗句。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让你非常喜欢呢?我们来研究研究。

2.集体交流:

“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堂作业

《习字册》

古诗风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古诗风课件 篇8

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授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今天我所授的这首诗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赞美之情。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精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我认为在教学中认真贯彻落实三个教学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欣赏意境,体会情感”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四、说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词义句意。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古诗意境。

疑点: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

五、说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播放课件,适当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谈感受。

2、欣赏美景,让西湖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

3、简介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二步: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根据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让学生解诗题、知诗人。

第三步:细读古诗,自主探究。

根据学习古诗的第二步:抓字眼,明诗意。让学生合作学习,了解诗意。

第四步:再读古诗,体会情感,感受西湖的美。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观看图片的方式充分了解西湖的美景和诗人享受了对这种美景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掌握了诗歌的韵律美的基础上想象诗歌中的画面美,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古诗风课件 篇9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首诗的大意是: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到秋天枯萎,但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得十分繁茂,年年循环,生生不已。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也不能把它烧尽,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作者的喜悦之情也尽在对景物、人物的描写之中。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特别是学习《宿新市徐公店》,可在读后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激发学生根据插图或诗意展开想象,编一个小故事。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宿舍。

味未。

5.写字指导。

(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二)朗读感悟

低年级的研讨教学要避免逐字逐句讲解。教学这两首古诗,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大概了解诗意。

1.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由教师简单介绍),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范读或配乐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四、教学设计举例

设计思路:在反复朗读中发现和感悟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小组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在朗读过程中解决一些不懂的问题,如,对离离、岁、枯、荣、走等词语的理解。

(四)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五)教师范读

学生注意听老师读的语音、语气,体会怎样读更好。

(六)学生美读

读后说说自己感觉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七)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八)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五、资料袋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古诗风课件 篇10

古诗三首教学的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0《古诗三首》。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会“庐”、“川”“疑”这2个词;能说出“日照香炉生紫烟”和“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会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出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导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尤其是在唐代,古代文化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庐(l*),庐字是半包围结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即:在门户的户的上面加上广,生字所带的新词是庐山,庐山,在江西省北部,是游览胜地,著名风景区。

川(chu,川是翘舌音,用三拼连读的方法读准字音(ch—u—声调标在a上;用数笔画或书空的方法记字形,字义是水道、河流的意思。组词:山川、四川、川剧、一马平川、川流不息,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20《古诗三首》》。

学习生字要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大部分会用。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字形教学为主,加强对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达到正确书写,合理运用的要求。学生也经常在形近字、同音字上出错,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设计一些习题,强化训练、形成能力。例,组词:

疑( ) 庐( ) 卢( )

凝( ) 炉( ) 沪( )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解释诗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什么是瀑布?(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②望是什么意思?(望,远远的看。)

③诗题是什么意思?(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

④教师明确:《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朗读除指导读准字音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正确断句,不拿腔作调。教师应在停顿和语句轻重音两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要求背诵。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诗的特点。一是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鲜明的节奏。朗读诗句,不能没有停顿地连着读,更不能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把诗句读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是要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清晰些,读出韵味。这首诗押的是an韵。朗读时,一定要把“烟、川、天”这些韵脚读出来。

前两句诗读的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后两句诗读的时候节奏要轻快一些,语调高一些。

教师要通过范读的方式加强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资料弄懂这些字词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此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完整、说优美。诗句的意思写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让学生读,并记录下来。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什么意思?(“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是什么意思?(远)

“瀑布”是什么意思?(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川”是什么意思?(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挂前川,瀑布挂在山的前面。“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是什么意思?(飞泻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直下”是直泻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j)n)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疑,可能是,怀疑。)

“银河”是什么意思?(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现出的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银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落,这里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九天”是什么意思?(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古诗风课件 篇11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春望》触景伤怀、忧国思家(忧伤)

《泊秦淮》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悲怆豪壮)

《过零丁洋》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古诗风课件 篇12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 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⑵ 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⑶ 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写。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这首《绝句》不仅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我让学生给诗配画,诗中找理由,构建课堂。在课堂上,我故意让学生教我画画,帮我选颜色。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无意之中就感悟了这首诗的很多语言特色(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以及景色的层次感(如:首句写的是屋外近景,次句是远景,第三句是远眺,第四句是近景)。在析画、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让自己感受最深的是当我画好“一行白鹭上青天”时,我班的画画能手程子月说出了自己的感悟:“老师,你画错了,你这样平的画没有画出白鹭上青天的样子,应该由下而上画,这样才是飞上青天。”是啊,就是这个“上”字写出了景色的动态美啊!在我们的课堂上多让孩子主动多让孩子感悟多让孩子发现,受益匪浅的仅仅是他们吗?

古诗风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长江北岸的瓜洲。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吧!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4)能结合对《泊船瓜洲》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泊船瓜洲》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1、这节课,我学会了“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会写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

2、我会诵读《泊船瓜洲》。

3、我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时王安石是怎么推敲的。

4、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5、我会说《泊船瓜洲》的大意。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用词的推敲。

生7:用“绿:最好。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从“一水间”“数重山” 体会那种离家近情更却的感受。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5、画一画展示诗中意境。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2、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2、把《泊船瓜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能否触动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是一位教师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节精彩课堂的催化剂,因为,学生喜欢你这位教师,你的课,学生不由自主地为今后自己课堂的再次展示作准备

1、谈话导入: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4)能结合对《秋思》和《长相思》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秋思》和《长相思》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1、我会诵读《秋思》和《长相思》。

2、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3、我会说《秋思》和《长相思》的大意。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秋思》和《长相思》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字或诗句来体会。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1、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