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课件经典

名著导读课件经典。

或许您会对"名著导读课件"相关的内容感兴趣,再次感谢您的光顾,希望您能经常关注我们的网站。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每个老师都必须要做的工作。不断优化和升级教案和课件是教育教学创新的不断追求。

名著导读课件 篇1

1.把握考点内涵和特点。

2.掌握使“语言简明”的基本方法,并运用于语言实践。

掌握语言简明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本部分1课时。

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不当找出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语言简明(板书)。

将教材中的这段文字的毛病指出来:

还有一种立体的书,也很吸引人。很多人围上去看。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会马上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分析:这段文字说明的意思是,有一种立体的书能够活动。但是语言不够简明。“立体的”出现两次,字面重复;“吸引人”和“很多人围上去看”,意思重复;“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不够简洁。

它可以修改如下:

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也很吸引人。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修改后的文字,语言简洁,意思也很明确。

(一)语言简明的本质要求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简,即简要、简洁。明,即明白,清楚。

内容:简--①删除多余词语(指重复、啰唆的内容);

②排除冗余信息(指文中游离于主旨或话题之外的内容)。

明--①消除歧义;

②避免费解(使人难以领会或理解的内容)。

(二)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简明?

2.接着是整座城市被火山熔岩淹没,直到17才被一些考古学家将这座城市发掘出来。

改:接着是整座城市被火山熔岩淹没,直到1709年才被一些考古学家发掘出来。

3.小伙子天天锻炼,身体显得很健壮结实、强壮有力、敦实健硕。(词语堆砌)

4.战胜了挫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无限光辉灿烂的无比光明的美好前景。

改:战胜了挫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无限光辉灿烂的前景。

师生共同归纳要点,巩固练习:

(1)围绕中心,抓住要点,不旁生枝节。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要节外生枝。不过仅仅围绕中心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抓住要点。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21教育网

例1:这种笨重的汉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抬到宫廷里面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简牍文书“笨重”使用“不方便”。首句提出看法,接下去两句用两个事例说明这一看法。文字较简洁,意思很明确。

(2)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再者,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也是表达中不可少的。不用复指成分,就会啰唆。

(3)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要想写出简洁明了的文章,我们应该不断地修改、锤炼。这是确保表达简明的又一方法。

例2:读下面的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科学院举行①超对称性和超引力学术讨论会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②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③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70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⑤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⑥学术讨论,⑦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1)应删除的两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

(2)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  ,这句可改为 。

解析:这是一则完整的报道,有标题,有导语,有主体。一般说来,标题应是导语内容的概括,导语应是主体部分内容的概括。据此,这篇报道的标题概括地叙述了举办单位、会议内容、会议性质,因而①是必须有的,不能删除。导语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概括叙述了会议的目的、举办单位及时间、会议的内容和性质,因而②不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因为第一句已经表达了导语该有的内容,再来一句说明会议的内容,便同前一句重复,所以②是必须删除的,否则就显得啰唆、累赘,而不简明。主体部分首句交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的由来,因而④是不能删除的。因为标题、导语都已经说明会议是“学术”讨论会,所以⑥的“学术”是与上文重复的,可有可无的,应当删除。再看主体部分的⑤,因为上句已经出现了“超对称性”和“超引力”这两个概念,⑤处再一次出现,读来显得重复累赘,但又不能删除。倘若删除,是介绍国内外的什么情况又不明确,因此应该改用指代性词语作复指,如改为“对于这两个问题”,就会既“简”又“明”。

有同学认为⑦应该删除,这是不对的。因为它是对这次学术讨论会所取得成绩的评价,没有最后这一分句,报道的主体部分便不完整。

这道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出要做到语言表达简明应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围绕中心,抓住要点;二是巧用复指,善于概括;三是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三)怎样避免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令人误解或费解,是常见的语病,也是与“简明”的要求相违背的。怎样避免呢?

①少用单音节词,多用双音节词。

有些单音节的多义词,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歧义。如“县里通知赵乡长15日前去汇报”一句中,“前”是多义词,可以理解为“15日之前”去汇报,也可以理解为“15日前往”县里去汇报工作。如果要表达的是前一个意思,应改用“之前”;如果要表达后一种意思,就改用“前往”,并删除“去”。

②调整语序,交代明确。

语序不当,交代不明,也会造成歧义。如“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一句可以作多种理解,如果只是“背着总经理”,可以改为“他背着总经理,偷偷地和副总经理一道,把这些钱存入了两家银行”。如果是“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可以改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把这笔钱偷偷地存入两家银行”。还有其他理解、其他改法,这里不一一分析。

③交代清楚,如实直说。

句中停顿的位置是否恰当,指代是否清楚,也影响着句意的表达。譬如:“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这一句表达得很不清楚。“作为嘉宾的礼品”,既可以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品,也可以理解为嘉宾送人的礼品;句中的“他”指代也不明,作为前一义项时,可以理解为“嘉宾”,作为后一义项时,可以理解为“别人”。这个句子可以这样改:这个作为礼品的精致的灯笼,将送给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也可以改为:这个精致的灯笼是嘉宾准备的礼品,今天谁得分最高将送给谁。这样的修改,意思都是明确的。

这个例子让我们知道,为“简”而简,有时会事与愿违,表意反而不清楚。

(一)常规作文的修改内容。

下面这段话不够简明,请加以修改。

篮球比赛结束后,比赛完的队友们一个个都坐上大巴走了。大巴是学校的车,学校有好几辆大巴和小轿车。我没有上车,而是一个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在回家的途中,紧锁着眉头,无奈地叹息,我心里很难受,不禁为比赛的失利感到难过。那个余晖满天的黄昏,我一个人站在家门口,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

提示:

1.抓住叙事的主题,去掉偏离中心的语句。

2.删掉语义重复的词语,使表达更加简明。

解析:文段主要表达的意思是篮球比赛失利后的难过心理,所以对于“大巴和小汽车”的交代没有必要,“那个余晖满天的黄昏”,“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这类的语句没有时间上的衔接,也不搭配。所以,偏离中心的语句是“大巴是学校的车,学校有好几辆大巴和小轿车。”和“那个余晖满天的黄昏,我一个人站在家门口,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而在词语的使用上一方面是词语重复,“比赛结束后”和“比赛完的”意思重复,“走回家”和“在回家的途中”字面重复,另一方面是词语堆砌,“紧锁着眉头,无奈地叹息,我心里很难受”和“为比赛的失利感到难过”几个词语意思相近,放在一起词语堆砌。

修改:篮球比赛结束后,队友们一个个都坐上大巴走了。我没有上车,而是一个人默默地走回家。途中,我不禁为比赛的失利感到难过。

(二)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带上她的眼睛》或《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0字,写完后小组内交流。

提示:

1.概括主要内容,要在立足原文的基础上,把握中心和要点,删减旁枝末节的部分。

2.概括的文字既要简明,也要保持连贯通畅,避免因过度追求简明而造成字面意思跳跃。

示例:《带上她的眼睛》文中的“我”带上了一位因事故而被困在地底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宇航员的“传感眼镜”--相当于用她的眼睛去四处游玩。“我”带着她的眼睛完成了她的最后一次地面探索。在结束任务的同时,女宇航员也永远留在了地底下。小说表达了“珍惜目前能看到的,就是幸福”这一观点。

《河中石兽》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由事到理,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哪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请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这种科学技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可以想象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威胁和灾难。

2.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果能像《带上她的眼睛》那样,设置一些悬念和伏笔,那就更好了。

3.写完后多读几遍,根据语言简明的要求,做进一步的修改。

“外婆,我们出发吧。”宁宁又一次催促我。(开门见山,语言简洁,直接进入故事的叙述)

“好的,让我先给你装上翅膀吧。”我边说着边打开身旁的一个小皮箱,从里面取出折叠成伞形的两对翅膀。翅膀光滑平整,银灰色的面料看上去一尘不染。(介绍了翅膀的形状、质地和颜色,很有生活)

我将小的那对装在宁宁背部衣服的插槽上,将安全带系到宁宁的胸部和腹部,再将翅膀上的四条感应线分别贴在宁宁的太阳穴和脖子上。“嘀”的一声,感应器进入工作状态。我叫宁宁试着扇动一下翅膀,宁宁双脚蹬地,拍打着翅膀轻松地飞了起来。(感应线的设置和安放位置合情合理)

我连忙给自己也装上了翅膀,并将小皮箱真空压缩后装在口袋里,然后拉着宁宁的手从三十二层的窗户飞了出去。

外面阳光明媚,翅膀上的太阳能聚能板用甜美的声音告诉我们:“现在是公元2060年4月20日上午8点12分,户外光线充足,可以高速飞行。”(联系上了飞行的天气状况的影响,思维缜密)

宁宁在学校里刚刚通过飞行考试,昨天才拿到飞行证,所以对飞行充满着新鲜感。她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做一些垂直俯冲的动作,时而又像孙悟空一样翻几个筋斗,一边飞行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喊叫着:“爽!爽极了!”(飞行的动作描述精准,源于对科学的热爱)

回过头来她又很不放心地问我:“外婆,要是翅膀真的出了故障,上面的安全降落伞真的会自动弹出来吗?”“那当然,自从翅膀问世以来,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成千上万的翅膀没有出过一次事故。再说我们用的是‘飞驰’公司的产品,质量更是可靠,你就一万个放心吧!”我笑着对宁宁说。(安全降落也有啊,情节紧紧相扣。)

这时,一只小鸟从我们身边飞过,调皮的宁宁抓住小鸟的尾巴。我连忙阻止她的行为,告诫她说:“不可干扰动物!没有鸟儿,我们根本就造不出今天这样的仿生智能翅膀,再说你这样做是违反天空交通法规的。”宁宁连忙松了手,还笑嘻嘻地对小鸟说了声“对不起”。(介绍了仿生智能翅膀的原理,还对读者进行了热爱动物,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主题深刻)

简评:这篇文章的小作者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构思巧妙,使作文的内容合情合理,行文流畅、简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表达了人类终有一天会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的梦想。而且文中将飞行的天气影响、飞行证,安全系数、制作原理等内容想得非常全面,可见小作者善于观察生活,使想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这种想象似乎未来还能够实现,小作者在表述时语言简明,词语凝练,没有一点啰唆,值得学习。

如何使文章简洁?

郑板桥在一幅画中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意思是要使绘画不同凡响,只有去掉繁杂提炼精髓。

契诃夫以简洁的文笔著称,他认为:学会简练是一种才华。他甚至说: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作家梁实秋认为写作须忍痛“割爱”,要将那些不扼要的描写,不恰当的字词,大刀阔斧地加以削删。芟除枝蔓之后,显得简单而有力量。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他经常用一只脚站着写作,以迫使自己尽可能简洁地表达思想。所以他的文章惜墨如金,被人称为“电报式语言”。

当然简洁并不等于简单,更不意味着肤浅。简洁应是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远,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海明威曾提出一个“冰山原则”,即作品好像海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有1/8,其余7/8需要读者去想象。柯灵的散文素以简洁老成著称,他对简洁的理解更为全面:“文字的简洁,不能光从数字着眼。如果没有多少意蕴,文字尽管简洁,顶多也不过简洁而已。”

如何使语言简洁呢?

讲究意合,流然。著文需随物赋形,笔随意转,句与句间流然,少用“虽然……但是”之类的关联词。如“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连串名词浑然天成产生了多么奇妙的意境!

学会白描,不加渲染。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即纯用线条勾勒,不加彩色渲染。顾恺之画人物,几笔勾勒,特征突出,形神毕肖。一次,在为朋友裴楷画像,着重画了裴楷面颊上的三根髭须,观者顿觉画中人“神明殊佳”。

鲁迅说:“写文章要去粉饰,有真意,勿卖弄。” 他刻画人物肖像,多用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如描绘孔乙己的长衫:“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通过破长衫的白描,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病态心理、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入木三分。

多用短句,轻盈活泼。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曾把如何写议论性散文拟成几条“简单的准则”,其中一条是:能用短词的时候决不用长词。因为长词或长句过多,冗长枯燥,甚至有晦涩之弊,令人难以卒读。而短句轻盈活泼,有跳跃感。如朱自清的《春》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既简洁又活泼。

少用修饰,流畅鲜明。罗素认为文章中要尽量少用附加语,因为附加语往往会影响文气的流畅。契诃夫认为过多的形容和修饰,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有损鲜明性。他说:“如果我写‘这个人坐在草地上’,这就容易懂,因为它清清楚楚,不妨碍注意力。要是我写‘一个高高的、窄胸脯的、身量中等的、留着棕色胡子的人坐在绿色的、已经被行人用脚踏过的草地上,一声不响地、心虚地、战战兢兢在往四下里看’,那就相反,这句话变得不好懂,使脑筋感到吃力。它不能一下子印进人的脑筋。小说必须一下子,在一秒钟里,印进人的脑筋。”

提炼语言,以少写多。古时候,有一则《制鼓歌诀》原来二十个字:“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落雨,打起一样音。”后来改为十二个字:“紧紧蒙,密密钉,晴和雨,一样音。”最后只剩八个字:“紧蒙密钉,晴雨同音。” 提炼语言,以少写多,藏而不露,以给读者留下开阔的艺术空白。鲁迅的杂文《死》中有这么一条:“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其中的“空头”一词,原稿中没有,是后来同冯雪峰增添的。它好就好在极简明形象地揭示了那类不学无术、却拉文艺大旗的冒牌文人的特征。要语言简明,不但是外语言的问题,而且是内语言的问题。只有对事物分析深刻透辟,才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简洁明确。

名著导读课件 篇2

1.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快速阅读,给他们提供快速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的机会,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交流。

2.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学会制作“读书笔记卡”,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

学生的“读书笔记”;师生共读的一本书《海底两万里》。

1.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同学们,两位著名作家的话,让我们明白:有益的书籍的确是一样好的东西!感谢亲爱的学校,开展了“名家名作伴我成长”的读书活动,为我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使我们逐渐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

2.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卡,教师作简短的点评。

3.展示教师的读书笔记卡(读《海底两万里》的内容),并告诉学生要学习的地方。(标明书籍的页数,写上欣赏的理由,留出装订的地方)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阅读了法国小说家、科幻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从同学们的口中,老师已经知道你们都很喜欢这部科幻小说,有的同学已经快要阅读完整本书了是不是?请大家再次阅读文本(2分钟),之后老师考考你,并请你用简短的语言谈谈是什么理由让你尽情地去阅读的。

(1)出示“人物和身份”的连线。

师总结:①这部科幻小说讲述的故事真可谓大胆至极。②我很喜欢《海底两万里》,是因为它有众多的知音。③凡尔纳所描绘的那些人物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也是令我十分敬佩的。④海底的世界非常奇妙。⑤《海底两万里》这部小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极其惊险的氛围,给我们以视觉上的享受。

2.快速阅读指导,具体方法:

①下面我们进行两分钟默读,看看在两分钟内,自己能看几页课外书。同时要注意读书的姿势,要注意读书的质量,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决不能三心二意。

②师生共同进行两分钟默读。

③用手势出示各自两分钟默读的页数。

④让学生拿起笔,给刚才默读的地方圈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和词语,并选一处或两处在旁边做眉评。

⑤交流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词语和眉评。

教师围绕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进行。

全班共同阅读《海底两万里》,然后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也可以另外设置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

专题一:写航海日记。读完这部小说后,简要的在世界地图上画出潜水艇所走过的路线,标明时间、地点。

专题二:尼摩船长小传。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阿龙纳斯教授、康塞尔、尼德兰、尼摩船长的性格分别怎样?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请你以阿龙纳斯的身份,给一个亲密的朋友写一封信,向他介绍尼摩船长。

专题三:潜水艇介绍。小说中的“诺第留斯号”潜水艇是什么样子?是根据什么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以什么为动力?内部构造如何?有什么功能?请绘制一份“诺第留斯号”潜水艇的简易图,标明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并写一篇简介。然后查找资料,分析这艘科学幻想中的潜水艇和今天的潜水艇有什么不同。

1.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3.感受小说中精彩片段的描写。

1.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和幻想性。

片段鉴赏:两个船员,遵照船长的嘱咐,走上来帮助我们穿这些不透水的、沉甸甸的衣服;衣服是用橡胶制成的,没有缝,可以承担强大的压力,不受损伤。应当说这是一套又柔软又坚固的甲胄。上衣和裤子是连在一起的;裤脚下是很厚的鞋,鞋底装有很重的铅铁板。上衣全部由铜片编叠起来,像铁甲一般保护着胸部,可以抵抗水的冲压,让肺部自由呼吸;衣袖跟手套连在一起,很柔软,丝毫不妨碍两手的运动。

那些不完备的有缺点的潜水衣,例如十八世纪发明的被人称赞的树皮胸甲,无袖外罩,入海衣,藏身箱等,跟我们眼前这套完美的潜水衣比较,实在是太相形见绌了。

尼摩船长、他的一个同伴(一个臂力过人,像赫克留斯一般的大力士)、康塞尔和我,一共四个人,全都穿好了潜水衣。现在只要把我们的脑袋钻进金属圆球中,我们就算装备完了。但在戴上金属圆球之前,我要求尼摩船长给我看一看我们要带的猎枪。

诺第留斯号船上的一个船员拿一支很简单的枪给我看:枪托是钢片制的,中空,体积相当大,是储藏压缩空气的容器,上面有活塞,转动机件,便可以使空气流入枪筒。枪托里面装了一盒子弹,盒中有二十粒电气弹,利用弹簧,子弹可以自动跳入枪膛中。一粒子弹发出之后,另一粒立即填补,可以连续发射。

“尼摩船长,”我说,“这支枪十分好,并且便于使用。我现在真想试试它。不过我们怎样到海底下去呢?”

“教授,此刻诺第留斯号搁浅在海底下十米深处,我们只待动身出发了。”

“我们怎样出来呢?”

尼摩船长把自己的脑袋钻进圆球帽子里面去:康塞尔和我照着他的动作,各自戴上圆球帽。我们又听到加拿大人讽刺地对我们说了一声“好好地打猎去吧”。我们潜水衣的上部是一个有螺丝钉的铜领子,铜帽就钉在领子上。圆球上有三个孔,用很厚的玻璃防护,只要人头在圆球内部转动,就可以看见四面八方的东西。当脑袋钻进圆球中的时候,放在我们背上的卢格罗尔呼吸器,立即起了作用;就我个人来说,我呼吸很顺利,没有困难。

阅读教材中的精彩选篇,然后进行个性化点评:

个性化点评要点:想象大胆合理,环境描写的特点,作者运用的修辞,人物描写的方法等。

二、学生自读名著,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

三、小组交流。

四、师生小结。

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地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这也正是《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经历一百多年仍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的原因。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法国小说家。从小向往航海,曾离家当见习水手。青年时代在巴黎学过法律,但不愿当律师而从事文学创作,写过一些剧本和小说。后以创作科幻小说为主。自《气球上的五星期》获得成功之后,每年都要发表一两部新作,作品共达66部之多,总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其中最有名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此外的作品还有《地心游记》《环游月球》和《机器岛》等,而最受读者欢迎的是《八十天环游地球》。后一部作品写主人公福克先生和朋友打赌,在80天内环游地球一周。他带着仆人路路通跋山涉水,在海上遇难获救,到过印度和中国,最后回到伦敦时比规定的80天晚了 5 分钟 。结果他赢了,因为当他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时,日期自然而然向后调整了一天,从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

《海底两万里》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之于世。

这部小说是一本科幻文学巨作。通过描述几个人在“鹦鹉螺号”的带领下,走进海洋感受海底那奇妙的世界。书中通过生动夸张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海底的奇妙世界,阅读完后让人会有流连忘返的感觉。

并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说都像《海底两万里》一样富有强烈的可读性,它作为一本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远见加博学累积成的小说,不但为对海底知识了解不详尽的读者解读了他们的旅程,更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文明。整部小说动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洋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

备注:小说中的长度单位“里”是法国历史上的古里,长度因省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还有古驿里、古陆里和古海里之分。阿龙纳斯教授在书中用的是古陆里,一古陆里大约等于四公里,因此,海底两万里就是能够绕地球两圈的八万公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教案《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名著导读课件 篇3

1.了解“圈点”“批注”的基本知识及关注点。

2.掌握圈点批注题的做题思路,学会进行圈点批注。

通过《骆驼祥子》,体会“圈点”“批注”的思路,学会进行圈点批注。

[设计意图] 直接点明要讲授的内容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基础上走进主题,做到心中有数。

同学们,近年来,中考越来越重视考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今天,我们来了解一类常见题型:圈点批注题。

1.常用的圈点符号。

直线“--”:画在生字或需要解释的词语下,用以批注时注音或解词。

波浪线“”: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

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可以批注疑问。

感叹号“!”:用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可以畅言所感。

分隔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可以附注层次大意。

2.“批”即批语,也指评语,如在文章旁边写上段落、层次大意,用叙述、说明、议论的方式,对思想内容、观点见解、表达方式、作者思路、遣词炼句等加以评论,或提出质疑,或进行鉴赏。

“注”,就是注释,如对难字生词、文章背景、作者材料、人物典故、风土人情等等加以解释或提示。

“批注”就是把批语和注释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3.批注的形式。

(1)分析式:注明某一句、某一层或某一段具体含义的分析性文字。

(2)概括式:层意、段意、文章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归纳。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3)评价式:对文章中某一事物、某一用语、某一修辞或某一写法的评价性文字。

1.仔细阅读文本,明确圈点批注阅读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步是“初读标记”。初读重点应在于把握整体精神,理解整体脉络。以读为主,同时用自己特定的符号,画出要点、难点、疑点或者自己深有体会之处。第二步是“重读整理”。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画的符号,并依据符号复习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圈点和批注的符号。

2.以教材74页《骆驼祥子》片段的圈点批注示例,体会圈点批注的形式。

3.典型例题:赏析文本可以从修辞生动、动词准确、修饰语精当、哲理深刻等方面赏析。

(1)示例: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了下去。

〔明确〕 抓句子主干:句子中表现的主体是“我”;主体的动作有:定下神、迎、扎;表现主体的状态有:一个猛子。确定最有表现力的一个词:扎。

(2)示例:欣赏。如《小桥流水人家》中“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批注:“水鸟站在小溪的腰上,这个‘腰’字用得真好,小溪因这一个‘腰’字而显得格外柔美了!我们写文章必须认真推敲、炼字。”)

(3)感悟。示例:《窃读记》:“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批注:吃饭能让我们的身体成长,读书能让我们的思想成熟,心灵净化,人格高尚,读书和吃饭同样重要。)

阅读教材73页《骆驼祥子》的内容主题,把握祥子的命运起伏及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点。再阅读《骆驼祥子》的精彩选篇,全班共读《骆驼祥子》,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题,也可以另选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

本书以主人公祥子的奋斗和毁灭作为线索,可以说是祥子一生的记录。请你根据作品的内容,写一篇祥子的小传,完整地勾勒出祥子的经历。写完后注意对照作品进一步修改,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读完全书,祥子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悲剧无疑会给你强烈的震撼。到底是什么力量毁灭了这个曾经生气勃勃的人?悲剧的原因何在?请带着思考精读一些章节,并查找资料,写下你的探究结果,然后和同学就此做一次深入的讨论。

书中除了祥子外,还写了形形色色的洋车夫,留下了关于老北京洋车夫这一行当的珍贵历史记录。请根据书中内容进行梳理,从职业特点、人员构成、生活状况等方面介绍洋车夫这个行当的情况。

作品对老北京的人情风俗、市井生活、北京人独特的语言习惯等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阅读中你一定感觉到了其中散发着的浓浓“京味儿”吧。请选择一个角度,摘抄一些片段,说说其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下面是对《骆驼祥子》中一些语句的批注。

示例:

1.祥子,在与骆驼这个外号发生关系以前,是个年轻力壮的洋车夫。

批注:小说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点明主人公祥子,以及祥子的身份。

2.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就是在地狱里,仿佛也能做个好鬼。

批注:这是祥子美好心灵最形象的说明。“地狱”和“好鬼”贴切地说明当时祥子生活环境的特征,以及祥子的社会角色。

3.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毛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

批注:简洁而又传神的白描式肖像描写,干净简练又富有情趣,紧扣其个性特征,彰显了年轻的祥子憨厚壮实、乐观而又富有朝气与活力。

4.他的腿很长,所以跨出去的每一步都很大……大脚在地上轻蹭两蹭,立马就能站住。

批注:精细而又简洁地描写了祥子的跑法;步子大,腰坚稳,说站住立马就能站住。这些都说明了祥子经过两三个星期的练习之后已经成长为一个专业的车夫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祥子既聪明又刻苦的品格。

5.外面的谣言他不大往心里去……也和别人一样急忙收了车。

批注:山雨欲来风满楼。作者在看似描写祥子专心致志地拉车,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不露痕迹地介绍了动荡不定的时事。貌似闲笔,实则大巧,颇具匠心,暗示并推动情节发展。

6.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希望多半落空,祥子也不例外。

批注:前几句写出了祥子的希望与开心,最后一句是过渡句,为下文祥子遭遇挫折,希望落空埋下伏笔。

7.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批注:新车竟然给祥子带来新生,他对生活的要求就是这样简单,他就是这样易于满足,可见其原来的生活是多么窘困。

名著导读课件 篇4

2.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 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_____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 的局面。

3.755年,______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 年被平定。

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 。唐朝的 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 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_____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 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7.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经过及造成的影响。

参考答案:

二、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核,任姚崇、宋璟等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辅、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经验教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7.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在763年平定了叛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名著导读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的细节得出赏析《朝花夕拾》的方法。

2.运用所学的赏析方法去赏析《五猖会》

3.指导阅读《朝花夕拾》其它文章

教学重点:

通过细节品味、掌握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自主独立有创意地阅读《朝花夕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两个小片段: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出自谁的那篇课文,你读出了什么?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对百草园的愉悦温馨的回忆中,我们也读出了对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私塾教育的理性的批判。

请同学们再欣赏两个小片段: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拥有山海经的渴望和他的妈妈、爸爸说过吗?)

出自谁的那篇课文,你读出了什么?

鲁迅的《阿长与》。在对长妈妈爱温馨的回忆中,也隐含着大人漠视小孩愿望

的理性的批判。

二、介绍《朝花夕拾》

小结过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皆选自鲁迅的唯一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

那我现在先问一个问题:拿到一本新书,你首先看什么?

出示孟子说过这么一句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我们看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作者那对本书的作者鲁迅又了解多少1.你对鲁迅了解多少?

把你知道的关于他的信息与同学们分享

那老师补充一点。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鲁迅真是幸运,他。但是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

经常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也因此多少年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补充介绍这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性格成因也便于了解鲁迅作品里所表现的思想

正如鲁迅说的:出示“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鲁迅强调“顾全作者的全人”

那么除了了解作者本人以外还得了解什么?提示看“他所处的社会状态”也就是说书的时代背景《朝花夕拾》是鲁迅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十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目录:小引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

关于《朝花夕拾》:早上的花虽然已凋谢,但在黄昏时仍能拾起来,给人们以意义。从记忆中抄出的文章。

《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无不在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下面我们欣赏其中另一篇名篇《五猖会》

三、赏析《五猖会》

1.自由浏览课文,说说我对“五猖会”持怎样的态度?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热切盼望。我笑着跳着,催促他们要搬得快。(高兴、迫不及待)2.我在热切盼望参加“五猖会”时却遇到了父亲要我背书,我心情如何?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不情愿、无奈、痛苦的煎熬)

一气背下来,梦似的就背完了。你如何评价父亲的这种行为?

3.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为什么没有他们那么高兴,为什么会没意思呢)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父亲无视孩子的我的无奈和厌烦的理性批判)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四、走进《朝花夕拾》

《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由对童年生活的叙述引发开去,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现实人生的丑恶。

《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深深的愤慨。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和封建主义决裂的道路。

《无常》描述儿时所见的无常,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藤野先生》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与范爱农的交往,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五、精读指导方法:

精读文章不马虎,品味语言要推敲,联系修辞写具体,紧扣关键来比较,领会主旨悟情感,结合语境巧措辞。

例:找出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揣摩品读,说说你的理解。

六、课堂作业

阅读补充完整下列读书卡片:

名著:《朝花夕拾》作者:

最感动的一篇文章:

我的感受:

最喜欢的一个片段:

我的点评:

名著导读课件 篇6

1、出示并齐读课后“阅读链接”。

2、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3、不错,这些话就是出自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之口。你了解孔子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了解一下他吧。

4、板书课题并齐读:21孔子

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汇报阅读情况。

(1)在自读课文中,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的?

(2)共同解决,教师释疑。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

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三、逐段学习,感悟理解

1、出示思考题,齐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A:填空。孔子名(),字(),()时期()人,是我国古代()的()家、()家和()的创始人。

B: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汇报、评议。

(3)小结:这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4)结合课文插图中的孔子像,用称赞的语气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导入: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他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思考题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读,并划出相关语句。

A、孔子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B、《论语》的重要价值是什么?这部书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3)讨论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释疑。

(4)小结段意:这自然段主要讲《论语》的由来及其重要价值和核心思想。

(5)谁愿意用合适的语气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课堂小结

1、总结全文。

2、作业:将你所知道的关于孔子的故事或格言道理讲给你最好的朋友听。

作业布置朗读课文

完成练习

板书设21孔子

GZ85.com扩展阅读

读诗经名著的经典读后感范例六篇


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作者在《诗经》中用流畅的语言,叙述了情节,对于这个《诗经》,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诗经》的理解。那么《诗经》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诗经名著的经典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读诗经名著的经典读后感【篇一】

第一次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就被他短小精致的诗句所吸引。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读诗经名著的经典读后感【篇二】

“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空灵的歌声翩翩而至,不禁让我想起《诗经》。这一本唯美的诗集,就像一位佳人伫立在水中央,是多么的吸引人!但她其中的精髓真的需要细品呢!

春天到了,芳菲满园,看那满树粉嫩的桃花,我会吟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每当我看到温暖的太阳与皎洁的月亮,我会吟诵“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每当我在网上看到我的偶像赵丽颖的图片,我就会想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每当我看见翠绿挺拔的竹子摇曳生姿,我会想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不管是亲情,爱情,友情,也不管是朝廷,民间,边塞,都在这本书得到阐述与诠释。读这本书,不仅能品最纯真的文字,也能窥得历史一角。

我最喜欢的是《国风·卫风·木瓜》,这首诗令我想到“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从千里送来的鹅毛虽然很轻,但我的情谊是重于泰山。而《木瓜》中送的虽然是比鹅毛重的木瓜、琼琚,但表达的思想是一样的:“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尽管朱熹说这是写爱情的,但我觉得这是写友情的。这让我回忆起我小学时代的一个好闺蜜,自从我们成为好朋友后,她时常送礼物给我,而我只回赠过两次,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友情,因为礼物只是我们友谊的一种见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里都喜欢牵挂着彼此,对彼此的情谊是重于泰山的。现在的我们,尽管不在同一所学校,但我们依旧有联系,友情的温度并没有下降。

诗经不仅让我体会到友情的珍贵,还让我感受到文字的美好。倾城倾国的美人,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读了这几句诗,我仿佛看见了庄姜从书中走出来一样,举止端庄优雅,相貌沉鱼落雁,身段曼妙多姿,如仙女下凡一般,令人回味无穷。还有《国风·陈风·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将我带入一个静谧的情景,皎洁的月亮,向大地撒满银光,它照耀在了月下的美人身上,映照出她姣好的面容,微风撩动她的头发,步态轻盈,让男子“劳心悄兮”。

《诗经》还描写了劳动者的疾苦,《式微》中的“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这也许也道出了许多现代人的心声,哪个人不需要为生存奔波?只不过有的人干了一辈子,还是要起草贪黑,生存的很艰难。每次看到清洁工早早的出现在街道、小区,到晚上还能看见他们忙碌的身影,我就会感叹:生活艰难!在这个世界上,哪个人会一劳永逸呢?同时我也想到日夜为我们操劳的父母,他们不仅要养育我们,同时也要辛苦地工作。我们不应该嫌弃父母这样那样,而应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才对呀。“肃肃宵征,夙夜在公”不正是许多父母的写照吗?我们有什么理由指责、埋怨我们的父母呢?

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开播。这一季在网上引起不小的争议,其中我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争议:主持人龙洋在形容一对革命中结缘的老夫妇时,用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在《击鼓》中意为:“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是形容战友之间的情谊。但现在很多人都理解成形容爱情的。有网友在底下评论,既然现在都是这样理解了,主持人用这句话也没问题吧?我倒觉得理解诗经就该理解它原来的意思,不该失去它原汁原味的意义、情感。读《诗经》是为了什么呢?不仅是为了陶冶情操,还是为了真切、正确的感受,书中的那一段历史不应误解它原来的意思,应还原它原本的美。

读诗经名著的经典读后感【篇三】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巴比伦的文明早就衰落消失了。只有中国古代文明得到了保存和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今天的中国文化已经形成,所以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的这片无垠的海洋中,有一颗金子闪闪发光,永不褪色,那就是—— 《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经集。现存《诗经》诗305首,包括西周初年的名曲和朝庙运动,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期的民俗相对开放,人们普遍用诗歌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所以从《诗经》可以窥见当时的民俗。其中,人们最喜欢的是他的情诗。

《关雎》是一首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主题的诗,美女是年轻人的好妻子。所以年轻人是“琴友”“钟鼓乐友”,结果就是“欢迎,睡思”“翻来覆去”。这是对一个男人竭力追求一个美女的描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纯粹的爱。表达纯爱的类似诗词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也不全是美好的,所以也有像《氓》这样描写怨妇的诗词。

“昨天我去了易、柳伊一。今天,我来来去去,下雨下雪。道路泥泞难走,又饿又渴。我难过,但我难过。”这些诗来自《采薇》。男人很早就去守边境,守海关,边境军事生活艰苦。生活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更可悲的是无尽的孤独。没有同情,没有关心,没有家人在边境的消息,内心空虚!当我终于可以回家的时候,一切都变了,我不再年轻,心情沉重。前几个字试图描述他的心情。这首诗表达了广大边防战士的辛酸。

“呦呦鹿鸣,吃野苹果。我有客人,鼓手吹笙。”这些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都来自《鹿鸣》。《鹿鸣》是一首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诗。主人对客人或君主表示热情和感谢,对他人表示善意,暗示着他的忠诚。所以,诗歌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还有其他话题,这里举几个例子。《诗经》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说:“不学诗,什么都不会说。”因此,教育部门应多将《诗经》中的诗词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从小学习,充分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提高思想深度。

读诗经名著的经典读后感【篇四】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

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读诗经名著的经典读后感【篇五】

《诗经》是我国古代五经之一。其中它按音乐划分为三个类别:风、雅、颂。而我最喜欢的一篇莫过于十五《国风》中的《蒹葭》。

《蒹葭》一诗虽然看似平常,宛如于《诗经》中三种表现手法中的“赋”,但如果细细品读,会深感意味深长。它讲述的是:一位玉树临风的美男在芦苇边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位楚楚动人的花季少女在湖中央,从而不顾一切去追寻她。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文中的“伊人”不仅是指清纯的少女,也泛指生活中的理想。而美男追寻的路程,又可看作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这么一来《蒹葭》不再是“赋”;而是“兴”(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是激励我们的壮美诗篇呀!

从中告诉我们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努力努力,再努力。而再看看我自己,每次都说要写一本书,但哪一次,我是坚持把书写完的呢?还不是都只开了个头,就放弃了呢?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缺少的不正是恒心吗?所以要想成功能不有毅力,有恒心吗?恒心是成功之根本,之源泉!要想成功必需有恒心;必需坚持不懈!有了恒心,不但能成功而能起到事半功倍!

鲁迅先生曾对《老子》一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而我想说:“不读《诗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读诗经名著的经典读后感【篇六】

在《诗经》《楚辞》这两大中国文学的发端鼻祖中,我们很少看到后世诗人们最常爱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长的草木犹如大地伸出的触角,曲折蜿蜒,绵延不息。歌之咏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辞》是士大夫所作,咏物言志寄托情怀,他们不需亲自下田,只把农人采摘下来的香草制成的香囊配带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杂草恶木似小人,但词意深奥,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诗人的内心很难亲近。相比之下,《诗经》中的草木要来得自然生动得多,劳作中的人们身边有什么就唱什么。草木在这里更多地被真实地还原,自然地咏唱。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葛草吗?藤茎蔓生纠缠不解,就如我一日不见你啊,好象过了三年。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萧艾吗?浓郁的香气在山间蔓延,就如你的气息啊,让我怀念。采摘通常应该是女子的事情,那么想念的人应该是一个男子了。葛是那时候一种最常见的经济作物,人们拿它织成葛布做成衣服。但葛藤最是缠绵,长的可达十多米,茎叶交错攀爬,《楚辞》中也有“葛蔓蔓”的说法。萧艾在古诗中经常被一起提到,那是一种极易蔓生的带着浓郁香气的草,古人常采集它的枝叶,晒干后混合动物的油脂,做成今天寺庙中燃的香烛一样的东西,用于祭祀。劳动和生活就是这样密不可分,他们的感情不是水上的浮萍,不是天边的游云,是生长在山间的藤蔓,摘不完剪不断;是弥漫在周围的每一缕味道,呼吸空气就是呼吸你。

顾随先生说,《诗经》中写愉快少,写忧伤多。离乱之音中慌年怀人,更是有别样的心忧。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这又是一个正在采摘的女子,这次她采摘的是卷耳,这是一种叶子上有小锯齿,果实上长满了到钩小刺的野菜。春秋时期,种子附着在牛羊毛上由边疆传入中土。苍耳到处可见,无法想象这样的尖锐的植物在饥慌的时候是重要的充饥。女人们采集它的嫩叶,在水中反复地煮,直到去掉它的苦味。那是慌年才不得不食的草。在这样的艰苦的时候,男人还在远方打仗,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眺望他回来的方向,身体的饥饿内心的思念让人如何捱过岁月。这首诗的第二、三章换了角色,变成男子的口吻,也好象是女子想象中的他:“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马儿都已眼发花,腿摇晃,如何才能不想家。

《诗经》最著名的一道野菜应该算是《采薇》中的薇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它著名因为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首阳山”中那个野菜。薇菜也叫薇霍,也就是野豌豆,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抵死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被一个捣蛋的女子看到,说这野菜也是周地植物,你们为什么要吃呢?结果终于是饿死了。好象这样不识大局冥顽不灵的人并不值得同情。《采薇》中远别家人的戍边兵士在归途的风雨霜雪中想起采薇的人,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一种节令更替的象征,当野豌豆紫色的花在眼底花开花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的最后一章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诗中最美的片段。激烈的战争终将结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兵,心中的哀是大哀。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什么草儿不枯萎,哪儿有一天不奔波。这是《小雅》的最后一篇。忧中有了愤,堪堪乱世,人不如草木。草木还有春来发新伢的机会,我离开家乡离开你,却可能再也不能回来。

生长在《诗经》中的草,因了我们想象的泉水不停地灌溉,在书本的字里行间伸展出每一个叶片,郁郁葱葱,蔓延过我们荒芜的心田,为我们充当最恰当的精神食粮。

名著《经典常谈》读后感汇集7篇


一本好书帮助我们跟他人有沟通的话题,阅读作者写的经典常谈之后,自己能学到的知识很多,感悟也不少。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新的收获,读后感怎么写最快?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名著《经典常谈》读后感”,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名著《经典常谈》读后感【篇1】

朱自清先生曾在《论大学国文选目》一文中说:"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便是文化训练的事。。。。。。.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

他认为应该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上,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性。认为语文教育既是语文训练,同时更是文化训练。这些表述虽然针对当时的大学教育而发,显然对当今语文教育业有着相似的启发意义。

而作为语文老师,我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我积淀太少。利用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用先生的话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必须得惭愧地承认,即使本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对书中提到的有些经典书籍我也未曾认真读过。

读过先生的《经典常谈》,觉得似乎经典不是想象的那么枯燥无趣,只是我还没找到法门,没有真正走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当然,我也谨记先生教海:"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茎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读了本书,我发现我关于部分经典的一些文学常识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到的关于"仓颜造字说"的一些看法,之前我一直也知道凭仓颇一人之力,创造出整个汉字体系是不可能的,那是神话传说,但我并没有探究这个传说的成因和其中深意,先生的解释让我觉得醒灌顶:"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

原来对待传说,我们不光应该知道其然,更可以探究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自己发现读书的乐趣。他还指出,"史箍'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正好指出了我的错误认识。

名著《经典常谈》读后感【篇2】

朱自清先生著这本《经典常谈》,也许正是认识到了在他那个时代,我们过去的教育在某一个方向有所缺失,或者太超前,或者太落后——总之不在中间。朱先生在序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句话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受用的。不论是学生还是学者,平民还是教授,在求知的路上,人们总会错过一些,迷失一些。而这本《经典常谈》,正是引导那迷途之人,迷茫之人,去“见识经典一番”的指明灯。

《经典常谈》可以算是一部“指南”,朱先生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一一梳理成篇,仿佛列了一个书单。而他对这份指南的度把握得也非常耐人寻味。论《尚书》,他不征引这部被称为“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的古典中的人言,却不惜笔墨地叙述《尚书》流传的曲折,探究今古文之争的渊源,让人不禁好奇,是怎样的一部《尚书》,能在千百年里演绎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史迹。谈《史记》,他也不拿那些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说事,却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身影下画出了司马迁的小身影——他和《史记》一样伟大。这也让读者不禁想去窥一窥那部“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名著《经典常谈》读后感【篇3】

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朱自清

学生年代已然过去廿余年,再读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是在从事中学语文教育二十二年后的今天。不知不觉,忙到飞起的这个暑假,已悄然过了大半,也只有在静夜才得以独自沉浸于朱先生凝练简洁的文字中,感受先生80年前在浩繁艰晦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皓首穷经,青灯文字的良苦用心,领略先生的经纬之才。

书中,朱先生开宗明义,本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典籍,亦可称之为“国学入门书”。于我而言,既称得上“国学入门书”,其分量自不必赘述。何谓经典?先生言: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先生大才槃槃,在浩瀚典籍中觅沧海遗珠,所选经典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中最广为流传的经典著作,既沿袭传统顺序精选了经典书籍十三种,又以教育大家的高瞻远瞩,自《说文解字》始,五经四书、《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诸子经典、辞赋、诗歌、散文,玉振金声,用夹叙夹议的行文,微言大义,以清隽沉郁的文风、洗练秀丽的文笔,从十三种书籍作者、产生原因、内容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娓娓道来,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在我看来,这本书既可看做散文集,亦可看做教科书,完全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绝好入门指南。

撰写《经典常谈》,朱先生心中应该有一个宏大的信念,那就是启发一般人亲近经典的兴趣,将他们引到经典的大路上,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朱先生言:“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隔着时空和岁月与先生求学,走进《经典常谈》如入宝山,在先生的引导下,在中华古代文化经典的瑰丽山水中,按图索骥,探索着文字的起源,知晓了《尚书》流传的曲折,感受着太史公的坎坷和坚守梦想的执着......朱先生以大教育家的深厚功力,高屋建瓴又极懂人心,这部《经典常谈》,以“指南”为主旨,却只是引导你想去探寻。从先生谈《史记》就可窥其一斑:不说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只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背景中刻画出司马迁枯瘦却如铁的身影,直言他和《史记》一样伟大,如此这般,直让人不禁想去探一探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再读《经典常谈》,在这样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中,先生以大智慧,在平和的幽默中将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处是简练质朴的文笔。《战国策》里,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于是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世态人情,只在寥寥几笔;屈原著《离骚》,言说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俏皮易懂的几句话语,让读者把《离骚》的韵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一览无余......讲历史,讲古人,讲文化,是“常谈”而不是“长谈”,有趣而丰满,不啰嗦亦不说教,只是告诉你,那边放着一些书,它们很老,很旧,里面沉淀着许多东西,欢迎你去看。先生如此笔触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从更立体和广泛的角度挖掘这些经典背后的故事,让孜孜的读者不仅能理出经典流变的基本脉络,更能学到做学问的一般方法,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引导学生在汉语言文字世界中探索语文之美,让语文之美在孩子们心间生根发芽。再读《经典常谈》,忽然了悟,朱先生已先行久矣,我辈之幸,终能在《经典常谈》里体悟先生良苦用心和为师之道,终于明白这才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将经典之美种植在少年之心的正途大道。

静夜掩卷,我仿佛看到朱先生伏案凝思,把那些宏伟而磅礴的羁绊,一笔一划地写到纸上,沧海觅遗珠,将中华文化经典深深刻画在历史的岁月与时空,让经典之美悄然勃发。朱先生单薄的身形于光里摇曳,仿佛是瑰丽山水中巨人的背影。

经典之美,美在气势雄壮,字、词、句、段、章无不绽放出别样的华彩;经典之美,美在灵动秀丽,诗词歌赋中都在吟哦着悲欢离合的传奇;经典之美,美在它既见证了历史,又升华了历史;经典之美,还美在它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典之美,美不胜收!而自古以来,经典就是人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一个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文明之林享誉千年,在于它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文化。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之所以充满希望坚实向前,是因为国人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有大美于心。

因此,作为语文人,我们更应该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经典之美,以之滋养身心和灵魂,涵养文化底蕴,坚定民族底气,让经典之美于在更多人的心灵盛放,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名著《经典常谈》读后感【篇4】

朱自清先生曾在《论大学国文选目》一文中说:"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便是文化训练的事。。。。。。.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

他认为应该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上,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性。认为语文教育既是语文训练,同时更是文化训练。这些表述虽然针对当时的大学教育而发,显然对当今语文教育业有着相似的启发意义。

而作为语文老师,我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我积淀太少。利用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用先生的话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必须得惭愧地承认,即使本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对书中提到的有些经典书籍我也未曾认真读过。

读过先生的《经典常谈》,觉得似乎经典不是想象的那么枯燥无趣,只是我还没找到法门,没有真正走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当然,我也谨记先生教海:"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茎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读了本书,我发现我关于部分经典的一些文学常识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到的关于"仓颜造字说"的一些看法,之前我一直也知道凭仓颇一人之力,创造出整个汉字体系是不可能的,那是神话传说,但我并没有探究这个传说的成因和其中深意,先生的解释让我觉得醒灌顶:"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

原来对待传说,我们不光应该知道其然,更可以探究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自己发现读书的乐趣。他还指出,"史箍'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正好指出了我的错误认识。

先生的提出的一些观点也为我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出"形声字才该叫做字,字'是'擎乳而渐多'的意思",还提出"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而"天雨栗,鬼夜哭"说的是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

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控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虽然这种解释本身就有神话传说的成分,但细细想来,确实是讲出来人之本性特点。

再如传奇是最先有结构的小说,文人创作传奇,"原来只是向科举的主考官介绍自己的一种门路",当时的应举之人在考试之前,得请达官显贵向主考官介绍自己,介绍的方式就是先呈上正经文章,再呈些有趣味的杂文如传奇等,因为"传奇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人又爱看",所以传奇就逐渐流传开了。

这么看来,传奇的广为流传,跟当年词的逐渐兴盛的过程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不也是先作为当时大部分读书人不屑的"流行歌曲"的形式出现,逐渐在坊间流传,之后逐步被一些有影响力的文人墨客接受,才作为一项的文学创作登上大雅之堂的嘛!

"经典常谈",其实更多地还是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当下,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而先生是真阅读过经典之后才为大家认真介绍这些经典书目的,他知道读者常见的误区在哪里,他也知道读者一般读不下去的原因在哪里。他是真正从经典中读出了趣味,也知道如何带领读者寻觅经典的有趣之处,知道趣味导读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带领读者在趣味阅读中,汲取经典的营养与力量。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这部《经典常谈》确实激起了我对这些经典的阅读兴趣,即使书中提到的一些书我之前草草阅读过,现在也是有再细读的迫切需求。因为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所站角度不同,思考方向不同,同一部经典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趣味。

先生的导读也启示我们,阅读应该自己寻求阅读的趣味性,可以从先生的导读开始,但也要主动发掘阅读的趣味,这样阅读兴趣才能得以持续,才能展开真正的阅读,也才能获得更多的阅读的愉悦与满足。

感谢先生的这部书,提醒我,对一些经典的阅读我还是荒疏了,阅读经典的乐趣竟然被我忽略了。

名著《经典常谈》读后感【篇5】

近来“国学”之风弥漫,传统文化的思潮也不断在社会上涌动,因在图书馆工作,看书、报、刊到是非常的便利,而且馆藏不能说是本本优秀,至少垃圾书刊肯定是凤毛麟角(即使有个把,也是采访馆员偶尔看花了眼不慎溜进来的,系统错误也是正常,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哈哈),所以看了不少国学、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不过原典倒是没有看,都是看的注释本,或是现代学人对国学、传统文化经典的解析,看后一方面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思敏锐、智慧超群,值得继续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又深感自己底蕴不够,全然没有阅读原典的勇气,后续如何深入也没有明确的方向。恰巧在编辑“馆员推荐阅读书目”时发现了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立刻捧来一读,读后感用一句诗来形容煞是妥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我这样一个正处在传统文化典籍初学阶段的人来说,绝对起到了醍醐灌顶的指导作用。

先生在书中主要是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等十三篇经典的渊源、流变做了详细说明,同时文中也自然提及了很多古文化常识。如在第一篇《说文解字》中,除对这一文字学的古典的内容、体例、作用做了说明,还对其渊源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最早的字书《史籀篇》、再到秦始皇官定的字书《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都做了详细介绍,同时还介绍很多文字学的常识,包括:造字和用字的条例、文字学发展的逻辑顺序、书体演变的历史等内容。短短7页内容,使读者对不但了解了这一经典的概貌,还掌握了很多文字学的常识,也大大的激发了我阅读《说文解字》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兴趣。在第二篇《周易》中提到其流变很有意思,文中讲:《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现在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主要是战国末期,在阴阳家和道家的学说的影响下,儒家给《周易》的卦、爻辞做了种种新的解释。而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只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因此先生在文末做了结案陈词:“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类似的现象在第四篇《诗经》中也提到,即“诗言志”,因为孔子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所以后来的`儒生也都遵着孔子的路子,还来更演变出来了以史证诗的思想,又为诗增加了教化的作用。其后各篇也多遵循这样的阐述逻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生书中的十三篇文章总计仅用了114页的篇幅,但是对于每个经典的介绍却是详略有致、内涵丰富,而且语言风趣、平实。难怪钱伯城先生在本书的导读中提到,该书同时适合三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即:初学者、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和已经学有所成的读者。而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此书大大缓解了我对研读国学经典的畏难情绪,而且对于现今乱麻般的诸多“经典解读”也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先生此书的确是为广大初学传统文化经典的读者揭开了“经典”的面纱,使大家能够看清经典真正的“样貌”,为大家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扫除了很多心理上、方法上的障碍。

名著《经典常谈》读后感【篇6】

阅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中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但我知道读书是我最人不能少的。经典名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这些财富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之所在。

读了《经典常谈》之后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这门课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升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源不断,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经典常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展示,它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读《经典常谈》之后,我深深的感到一些新的思索和理念。

读经典可以使人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可以使人明确自己的行动目的,可以使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经典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应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把他们的经典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高尚人格,从自己做起,把他们的优秀品质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现在的主要精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华华之宝。也是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精华。

名著《经典常谈》读后感【篇7】

今天在我家的书店买书,书的封面还是那么的醒目。我看过之后,真的很感动。我的妈妈告诉我,《经典常谈》读了两遍,其中一遍是一本《经典常谈》,一本是《论语》。

《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弟子和弟子共同成长的故事,它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述了孔子的仁爱和学习的基本原则。

孔子的《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中的经典之作,它有着许多的经典,它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包括论语、孟子、三国、天书等等,其中论语包括了孔子思想、学说、伦理、伦理和道德等五方面内容。论语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包括了孔子教学等方面的内容,包括了孔子治学思想、学说和教学思想的传播、道德理念的渗透、思想精髓的培养、思想理念的形成、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教育的创新等内容。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思而后行。这些话,说的是孔子是非常有道理的。孔子在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就提出了学而不厌的学说。这个学说中,孔子的学说,不仅是孔子对学生的传授,而且包括自己的学识、能力、修养、性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在论语中孔子提出的“不求甚解,但求精于圣人”,就是说,孔子的论语中,孔子提出的“不求甚解,但求精于圣人”,并用他的学说,提出了“知不足而改之,知困而奋,不患难而上学”等学的真理。这些学说中,孔子提出的“不患难而进取,知难而上进”,不仅是对孔子的学说提出的,更是对我们中国现代的经典之作出的最大的批判。

读了《论语》的书,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学识、修养、性格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不要再去做一些别的什么事情了。

关于读书的课件经典


教案课件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起点的作用,每位教师都必须依据规定去准备教案课件。教案也正是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辅助工具。下面工作总结之家编辑已经为您整理好了关于“关于读书的课件”,希望您能给予关注,本文内容详细并且实用,建议你收藏以便后续使用!

关于读书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从中受到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15个,读准多音字“兴”、“几”,能给多音字“兴”、“几”据词定音;理解“来历、勤奋、默默”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的陈设。

4、能理解“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这句话的意思。

5、能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一个地方。

教学重点:

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的陈设。围绕“早”学,让学生了解鲁迅小时侯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从中受到教育。

2、课前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参观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鲁迅先生和三味书屋。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在已经过去了的十月,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在古城绍兴,共同追忆和颂扬着一位伟大的先生,一位让所有绍兴人乃至所有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伟大的先生。他是谁?

作为鲁迅故乡的后代谁能将自己对先生的了解简要告诉大家?

从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介绍中,自然地了解私塾,初步知道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侯读书的地方,先生叫寿镜吾。

“三味书屋”是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家祖传的书屋,原来叫“三余书屋”。要想弄清“三味”的含义,先得看三味书屋的一副楹联:

至乐无声唯孝悌,

最美有味是诗书。

由此可知:“味”是从“诗书”中来的。“诗书”是儒家经典的代称。而儒家经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经”,第二类为“史”,第三类为“子”。古人以“味”取譬,认为“经”是谷物,“史”为菜肴,“子”则是点心。“经”“史”“子”,三“味”一体,配置出一道营养丰富的别致的中华文化大餐。这就是“三味”之所指,故寿镜吾之子寿洙邻说“三味”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aǐ)。”

不久前,寿镜吾先生的.孙子寿宇提出了通俗浅显的新解释:“三味就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它表达了读书人淡泊名利、甘于清贫、一心向学的高尚志向。

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

三、反馈,字词预习情况。

●认读15生字。

●校对生字的音序、部首、结构、字典页码,重点说说查字典时自己对生字的新发现。

●说说15个生字中你认为易错、难写的字,提醒大家。这几个重点抄写3遍。

●校对《词语手册》上的作业,说说对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

●当堂听写生字、反馈,写错的字在完成《生字抄写本》作业时重点提醒自己。

2、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1、2、3题。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能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内的陈设,完成相关的作业。

反馈在生字抄写和扩词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读第1段。

2、谁去过三味书屋?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三、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对三味书屋的了解还真不少,但老师细细一听,你们在介绍三味书屋时没按一定的顺序说。

1、复习:通过第19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物品。我们可以按什么顺序来说?课文第几段就是这样介绍三味书屋的?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什么?

---------------------------

2、带着这个方法朗读第2段。

用“――”划出写了哪几个方位,用“△”标出每个方位写了什么。

反馈,课件出示了三味书屋摆设图帮助理解。

1、读第2段,哪几句话写三味书屋同一方位的摆设?(第1-2句:书屋东面的布置和摆设。第3―6句:书屋两侧的摆设。)

2、结合自制课件,弄清每个方位写了什么。

3、打乱课件中三味书屋内物品的摆放位置,请学生移动鼠标把物品按方位顺序放到原来的位置上,边放边说说自己是根据课文中哪个方位词来放的。(电脑即时反馈)

4、结合课件做讲解员。

把老师和同学当作前来参观三味书屋的中外游客,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注意引语和结束语的自然补充)。

四、作业巩固。

1、《课堂作业本》中的第5题。

2、回家对着爸爸妈妈做做小讲解员。

教学目标:

围绕“早”字,了解鲁迅小时侯勤奋好学的事迹。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

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

二、学习第3自然段。

引语:同学们,了解三味书屋对我们鲁迅小学的同学来说很有必要,但这篇课文更必要让我们了解,更能使我们感动的是:这三味书屋里发生过的,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这是一件什么事?(板书“早”)。刻“早”是一件小事,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动呢?大家有没有兴趣去学学这个故事?是课文的第几段?

1、请大家积极阅读这段话,自己去体味文中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意思。可以去看听计算机

关于读书的课件(篇2)

一、教材解读

(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

在“快乐读书吧”中通过“书目推荐”和“提示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读童话,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并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二)语文教学内容及策略

1. 快乐读书吧(机动)

重点是能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认识书的封面,了解书名、作者等基本信息。可以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再按照阅读书目分成阅读小组,制定阅读计划,最后分层进行阅读分享交流和评比。

二、本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读书,感受读书过程中的快乐

通过“快乐读书吧”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并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1.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本书,请大家认真观察封面,说一说通过封面你都知道了这本书的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小狗的小房子》童话书封面)

(预设:从书名、作者、插图等方面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书中信息,相互补充。)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我们每次拿到书都可以观察书的封面,找找书名和作者,再联系插图猜猜故事,特别有意思。

2. 阅读目录,猜测书中内容。

翻开《小狗的小房子》,看看这本书里有几个童话故事,都在哪一页?你最想读哪个故事?

3. 共读《小狗的小房子》精彩片段,学习方法,激发兴趣

小猫又对小狗说:“咱们到门口去玩儿吧!”

小狗说:“门口没意思,咱们到小河边去吧,小河边可好玩儿啦!”

小猫问:“小河边远吗?”

小狗说:“不太远,穿过树林就是。”

小猫说:“我不!碰见大狼怎么办?”

小狗说:“大狼怕什么!我可有劲儿啦,我咬他,把他咬流血!”

小猫看看小狗,说:“去你的吧!你那么小,根本打不过大狼!”

小狗说:“我用枪打他!砰——打死啦!”

小猫问:“你有枪吗?”

小狗说:“有!怎么没有!”

他们就决定到小河边去玩儿。

刚要走,小猫又说:“我不去啦!要是下雨怎么办?”

小狗看看天空说:“不会下的!”

小猫说:“要是下了呢?”

“那咱们就躲在树林里。树林里的树叶可密啦,小雨根本落不到树林里来!”

“要是大雨呢?”

真的,要是下大雨怎么办?小狗没主意了。

小猫说:“咦,我想出一个好办法!咱们抬着你的木头房子去。哎呀,我想出的这个办法可真好!要是碰见大狼,咱们就钻进小房子,把门关起来。要是下雨,咱们就在里面避雨。要是没有大狼,也不下雨,咱们就在里边玩过家家。你当爸爸,我当妈妈!”

(1)用横线画出小猫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小狗的话,分角色朗读;

(2)猜测一下,小猫和小狗会抬着小房子去玩吗?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4. (1)本次的“快乐读书吧”向我们推荐了5个童话故事,分别是《小鲤鱼跳龙门》、《“歪脑袋”木头桩》、《孤独的小螃蟹》、《小狗的小房子》、《一只想飞的猫》,你最喜欢哪一个童话故事,就坐到哪一本书所在的位置。

(按照5个童话书,分成5个小组,请选择同一个故事的学生组成一个阅读小组。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后再和其他组相互轮换,保证本学期完成5本书的阅读。)

(2)在小组中共同制定本组“阅读计划”。

例如:

还可以提出本组想和大家探讨的问题、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创编、给童话书绘制图画作品、制作阅读小报、编排情景剧、摘抄积累等等,每个组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不要求统一。

5. 全班交流、展示评比

在全班学生共读完一本书后,进行全班交流、评比。

(1)按照制定的“阅读计划”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可以通过朗读、表演、展示作品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分享。

(2)全班评选出“最爱护图书组”、“最佳朗读组”、“最佳配画组”、“最佳表演组”、“最佳积累组”等等,依据学生制定的“阅读计划”评选出各种奖项,以此来鼓励学生继续阅读。

说明:以评选“最爱护图书组”来渗透学生要爱护图书,树立保护图书的意识和好习惯。展示“最爱护图书组”的图书,请他们和大家分享爱护图书要注意的事项,比如:有序翻阅、平整合书、整齐摆放、不把书弄脏等等。

【设计意图】

通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分成阅读小组,产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结合封面信息、自主阅读等方式了解故事内容。通过展示交流,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文阅读的成果,并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关于读书的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学习运用“一面……一面……”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味书屋的有关知识。

2、学习并运用课文从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1、出示三味书屋的图画,指名说说图画内容。

1、小声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为我们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哪些内容。

1、学习生字音形,交流记忆方法。

2)同音字、形近字比较区别并组词。

塾( ) 墨( ) 砚( ) 弛( )

熟( ) 默( ) 观( ) 驰( )

1、读课文,想段意。

2、理解“书塾”的意思。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看图,说说你对三味书屋的印象。

(1) 图文对照,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三味书屋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墙上”、“画前面”、“四面”、“东北角”上等词语,告诉学生作者是按空间位置,从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来观察、叙述的。

(2) 讨论:这样写有何好处,有何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如何使用方位词帮助叙述介绍?

(1) 默读本段,说说本段的大意(“早”字的来历及其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2) 根据“早”的形状、来历、作用将本段分为3层。

(3) 学习“早”字的形状的写法及其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作者采用打比方的写法,写“早”字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理解:“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4)体会重点句: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体会带点词语及句子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一面……一面……”

(5)理解鲁迅为什么要刻字 --“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个坚定的信念”。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味书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读书的课件(篇4)

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做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2、练习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深化理解。3、认识10个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做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1. 自主探究,直奔重点。

直接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阅读提示默读课文,直奔课文重点,凸显略读课文的“略”。

2. 练习表演,角色体验。

3. 伙伴互动,检查识字。

4. 扩展阅读,引向课外。

教学反思: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情境的渲染还不够到位,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内容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关于读书的课件(篇5)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二、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三、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来历”“料理”“信念”“毫不松驰”等词语。

五、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材录音带、幻灯片、挂图。

3、随录音读课文,并思考预习中的问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划出生字新词。

2、自学生字(2分钟)。

3、听写生字。

4、理解生字新词。

(1)指名看拼音写词语。

(2)指名扩词。

(3)理解生字难词,指名造句。

戒尺:以前教师用来体罚学生的木板或竹板,形状像尺。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课文是怎样图文对照来写。

3、指导看图。

四、图文对照,了解课文大意。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图画的?

2、理解各自然段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教学重点:

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1、读课文,边读边想预习内容。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指导学习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三味书屋有什么历史?

2、过去是什么?现在是什么?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三味书屋是什么样儿的?

2、作者是怎样按空间方位来介绍三味书屋的?(找出表示位置顺序的词语。)

(三)阅读第三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段,思考后讨论:

(1)这一段课文围绕什么来写?

(2)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可以分成几层?理解层意。

2、课文是怎样描写“早”字的形状?划出来。

3、作者为什么把简单的“早”字描写得很生动。

4、鲁迅为什么要在桌子上刻“早”字呢?

5、鲁迅刻了“早”字后又是怎么做的?

6、小结:这段主要写了“早”字的来历和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

2、学了课文,同学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应该学习些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完成课后题。

2、背诵第三自然段。

[2、三味书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读书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会阅读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十万个为什么》中的科学奥秘,读懂《十万个为什么》中蕴含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人物特点,读懂《十万个为什么》中蕴含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一、借助名言,激发情感。[出示课件2]

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快来读读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吧!

(板书:十万个为什么)

1、你读过这本书吗?

L相互说一说,你最近读了什么科普作品?把它介绍一下吧。

2.有谁读过关于科普作品,介绍给大家听一听。

3.教师谈话:同学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成长,都经历过成长的苦恼和困惑。在这过程中,有许多记叙科普书籍,可以为我们排忧解难,伴随我们成长。今天,老师就向你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

4.【出示课件3】老师最近正在读书,书名是《十万个为什么》,是苏联作家米8226;伊林。《十万个为什么》收集了伊林最著名的短篇科普作品《房屋漫游记》《原子世界旅行记》和《在你周围的事物》等。他在这本书里,带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屋内旅行,对自来水龙头、炉子、桌子、灶台、锅架、餐具柜、衣橱等,提出了许多看似简单,

又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我给大家出示其中的一个问题,大家自由读一读,看看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出示课件4】

你们家里每天总有人生炉子,煮马铃薯。也许你自己就很会生炉子或者煮马铃薯。可是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炉子里的柴会毕剥作响?为什么烟会走烟筒出去,而不向屋里冒?煤油燃烧的时候,哪里来的烟?为什么烘烤的马铃薯有一层硬皮,煮的却没有?恐怕你不能解释明白吧。或者问你:水为什么能灭火?我的一位熟人回答说:“水能灭火,因为它又湿又冷。”可是煤油也又湿又冷,你倒尝试用煤油来灭火吧!不,你还是不试为好,一试就得报火警了。你看,问题满简单,可是要回答它却不那么容易。我再给你猜十二个关于最简单事物的谜,你愿意不愿意?

三、借助名著,积累经验。【出示课件5】

仔细阅读课本“你读过这本书吗”一部分文字。

1.讨论:遇到不懂的科学术语,你怎么理解?可以用学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

或者查找资料,实在不会的可以请教别人。

(板书:理解科学术语的方法)

2.讨论:读书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出示课件6】读完后还可以查一查,书中谈到的一些科学问题,

现在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板书:道理、研究成果)

3.讨论:怎样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

经常性地阅读,自己的写作经验和写作技法就会越来越多,写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会提高。

(板书:学习写作方法)

四、推荐名著,鼓励阅读。

1.【出示课件7】“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向我们推荐了哪几部关于科普作品?

(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变过程》。)。

2.【出示课件8】: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主要写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

(这套书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

3.【出示课件9】:《十万个为什么》提出了哪些有趣的问题?

(乘热气球能环游世界吗?时光能倒流吗?为什么飞机不像鸟儿一样展翅飞行?地球究竟是正在变冷还是变暖……)

4.希望同学们一定挤时间多读书,如果你爱上了读书,今生将受益无穷。本书吗”一部分文字,学习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

借助文本,开发文本的功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渐渐爱上阅读。

板书设计十万个为什么【出示课件10]

理解科学术语的方法明白书中道理创造新的研究成果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期《快乐读书吧》主要是向学生推荐阅读科普作品的。教材以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一个问题为例,讲了由“煮由铃薯”,想到的问题。教给大家读这类书籍时要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科学术语,明白书中的道理。

在教学“你读过这本书吗”栏目时,开发了教材的功用,加进了理解词语方法以及阅读注意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的教学。

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教学目标,只是觉得学生真正交流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关于读书的课件(篇7)

1. 图文对照,学习课文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 把握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1.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2.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结合图画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叙述的。(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朗读,讨论交流,找出这一段中表示方位的词语。)

二. 让学生说说每个方位都有什么事物?

三. 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感受“三味书屋”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鲁迅为什么会迟到?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抓住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一重点句探究鲁迅迟到的原因。

2. 从鲁迅书桌上的“早”字可以体会到什么?

先让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有关他在书桌上刻个“早”字的句子,反复地读,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理解“默默”的意思。

3. “坚定的信念”指的是什么?

理解“毫不松弛”的意思。

“深深地”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把对重点词句的感悟说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4. 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一段先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按记叙的顺序概括出内容要点。

(1)“早”字的形状。

(2)“早”字的来历。

(3)“早”字的意义。

五.指导朗读。

“坚定的信念”后面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要稍作停顿,“‘早’字”“坚定的信念”要读重音,“默默地”“深深地”可重音轻读,速度放慢些。整句话的朗读要语速适中,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

(1) 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几乎”“奔走”说明了什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鲁迅默默的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的刻在心里。

[三味书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读书的课件(篇8)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1、大声自读;

2、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3、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1、书写生字、生词;

2、熟读全文,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关于读书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听文和猜想,了解故事内容,感受爸爸的特点,并从中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爱。

2.发现图画的秘密,体验读绘本的乐趣,培养观察、表达、想象能力。

3.从图画书中学创作,学习“……像……一样……”和“……也……”的句式表达。

教学重点:

通过读图、听文和猜想,了解故事内容,感受爸爸的特点,并从中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爱。

教学难点:

发现图画的秘密,体验读绘本的乐趣,培养观察、表达、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绘本《我爸爸》《我妈妈》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营造课堂氛围

1.播放歌曲《爸爸去哪儿》,由歌曲引出爸爸的话题。

2.有一位叫安东尼·布朗的大作家,创作了一本图画书——《我爸爸》。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观察图一,唤起阅读期待

1.提出读书要求:仔细观察画面,认真读图下的文字。(板书:看图 读文)

2.出示图1(爸爸坐在桌前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谈谈对爸爸的初步印象。

3.出示: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引起情感冲突,激起孩子读下去的欲望。

三、共读故事,教给阅读方法

(一)第一组图——教师导读

1.出示图2(爸爸追赶大灰狼的画面)

(1)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观察爸爸怎么做的,并表演。

(2)再引导观察大野狼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的样子,感受爸爸的勇敢。

(2)过渡:爸爸的胆子——可真大!我爸爸还有胆子更大的呢,不信,你看——

2.出示图3(爸爸从月亮上跨过去的画面)

(1)引导学生观察爸爸在干什么,月亮在哪里,继续感受爸爸的勇敢。

(2)过渡:是啊,我爸爸真有能耐,胆子更大,竟然敢跟月亮比——高低。爸爸还敢干什么呢?快看看。

3.出示图4(爸爸走高空绳索的画面)

(1)引导学生看图,观察爸爸表情,体会爸爸虽然紧张但仍然坚持的勇气。

(2)再引导仔细看图,发现图中的小秘密。

(引导学生发现爸爸头上白云做的皇冠,并想象蓝色的天空空隙像大熊、大力士,培养观察、想象能力。)

4.出示图5(爸爸和巨人摔跤的画面)

(1)引导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位大力士怎样?

(2)师导:可大力士在爸爸面前却表现得怎样呢?

5.出示图6(参加运动会的画面)

(1)指名读:“在运动会的比赛中,他竟然轻轻松松就跑了第一名。”

(2)联系学过的AABB式词语,积累词语“轻轻松松”,并从词语中体会爸爸跑得快。

小结:谈谈对爸爸的印象。(勇敢……)

引读:我爸爸真的很棒!

(二)第二组图——看图说话

1.出示图7(变成马在吃东西)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完整地表达。

(2)读句子“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

2.出示图8(变成鱼在水里游)

(1)师导:爸爸又变成了什么?鱼儿游得怎样?

(2)出示原句:“游得像鱼一样快。”

(3)齐读两个句子。引导发现“……像……一样……”的句式。

3.出示图9、10(猩猩举重、河马手舞足蹈)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用上“我爸爸像……一样……”给图画配上文字。

(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发言。)

(2)出示原句,对照。

小结:看到这里,你觉得现在爸爸给你的感觉又是怎样的?(温柔、亲切、强壮……)

引读:我爸爸真的很棒!

(三)第三组图——故事续编

1.学生大胆想象绘本接下来会写些什么,提示可以用上“……像……一样……”的句式。师及时鼓励。(板书:想象)

2.接着依次出示图画,验证猜测。

(1)图11:我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

(2)图12:有时又像泰迪熊一样柔软。

对比读,指导读好“柔软”。

(3)图13:他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4)图14: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傻事。

小结并引读——我爸爸真的很棒!

(四)第四组图——深入体会

出示图15——图18

1.我爸爸是个伟大的舞蹈家。(仔细看图,找到太阳的光芒。)

2.也是个了不起的歌唱家。

引导学生发现“也”的桥梁作用并练习运用“……也……”的句式表达。

3.他踢足球的技术一流。

引导学生发现有意思的地方。(天上的云朵、旁边的小树都变成球形了。)

4.也常常逗得我哈哈大笑。

(1)让学生学学爸爸做鬼脸。

(2)体会“哈哈大笑”,感受爸爸带来的快乐。

小结:我爸爸能歌善舞,踢足球技术一流,还特别幽默。

引读:我爸爸真的很棒!

四、品味细节,升华情感体验

(一)整体回味

回味印象深刻的画面并交流,渗透读整本书的方法。

(二)品味细节

1.细节一:出示图2(爸爸赶走大野狼的画面)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藏着《小红帽》《三只小猪》的故事。

2.细节二:整本书中,爸爸一直穿着那套睡衣。

简介创作背景:

安东尼·布朗曾说过:“我的父亲是很特别的人,外表强壮、有自信,不过也有害羞、敏感的一面,有一点儿像我爱画的大猩猩。除了教我画图外,他还鼓励我做各种运动,像是橄榄球、足球和板球……”在作者眼中,父亲是很棒的,可这位很棒的父亲,却在安东尼17岁那年因病突然去世!安东尼再也不能和爸爸一起画画、一起打球;安东尼再也不能拥抱着爸爸、再也不能听爸爸讲故事;安东尼再也不能当面跟爸爸说一声“我爱你”……很多年之后,安东尼才渐渐从失去爸爸的痛苦中走出来,而爸爸留下来的这件黄褐色格子睡袍是唯一的遗物,这让安东尼总是记得爸爸生病时里穿蓝色病号服、套着这件睡袍,忍着病痛扮着鬼脸逗自己开心的模样。爸爸的这副装扮在安东尼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也无处不在。所以,睡袍上的格子图案不仅出现在每一页的爸爸身上,甚至还出现在书的环衬和面包片上。

3.细节三:出示图1,发现“太阳”图

引导发现太阳,明白爸爸就是我心中的太阳。

(三)升华感情

1.孩子们,爸爸真的那么厉害吗?为什么我偏偏要这样夸爸爸?

读懂孩子对父亲的爱。(板书:爱)

2.视频朗读,师导:你知道的难道仅仅是我爱我爸爸么?

读懂父亲对孩子的爱。

五、拓展延伸,阅读积累创作

1.展开想象,也给自己的爸爸画一幅画,然后在旁边写上一句话,如果能用上“我爸爸像……一样……”这样的句子会更好。

2.推荐阅读安东尼·布朗的《我妈妈》。

附:板书设计

关于读书的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20xx部编本教材第15页的《快乐读书吧》有趣的儿童故事:弗朗兹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阅读《弗朗兹的故事》,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弗朗兹的故事》中的人物特点,读懂《弗朗兹的.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弗朗兹的故事》中的人物特点,读懂童话中蕴含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在充分的阅读《弗朗兹的故事》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准备:

1、《弗朗兹的故事》课件(教师)

2、准备《弗朗兹的故事》带到学校(学生)

教学过程:

一、借助视频,激发情感。

1、引发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儿童故事吗?最近又读了什么故事?快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并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读儿童故事。

3、课件出示“弗朗兹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猜测他的名字。

4、学生交流,师小结

二、借助书籍,阅读有趣的儿童故事。

1、教师打开《弗朗兹的故事》,给同学们读读序言,介绍下目录。

2、小组打开《弗朗兹的故事》,一起浏览下序言和目录

3、集体交流:你能根据序言和目录,说说或猜猜,《弗朗兹的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吗?

4、小结

5、课件出示《弗朗兹的故事》的片段,引导学生自由阅读:

(1)通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复读:你觉得片段中哪些地方最有趣?可以多读几次。

(3)品读:读完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感受,清楚地告诉同桌。

6、小结

三、借助实际,培养阅读习惯

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几本有趣儿童故事书,引导学生观察书的封面、书页、书角,并交流观察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空间。

1、请爸妈带你到书店逛逛,看看书的封面,读读书的序言,浏览下书的目录,选出自己喜欢的儿童故事书。

2、与爸妈一起读自己喜欢的儿童故事书,试着给他们介绍下书中的主要人物,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讲给他们听。

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吧

有趣的儿童故事

《弗朗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