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清欢读后感1000字精选

人间有味清欢读后感1000字精选。

当我们阅读了作品之后,定会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得,在写读后感时,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怎样才能在读后感里更好的突出自己的感情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人间有味清欢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人间有味清欢读后感(篇1)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背宋词背到苏轼时,我的感受用林语堂先生的这句话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开篇就是那首震撼人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读罢,只觉畅快淋漓、心中豁然。

苏词,为旖旎哀婉的宋词增添了激情和生命力,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从此,低吟浅唱的“小道”之词能够登堂入室,也能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彻底破除了世人诗尊词卑的观念,使宋词的柔软情调中多了一份豪情。

豪情的苏轼也有柔情的儿女情长,那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读罢令人柔肠千转。——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绵绵不尽的哀痛和思念弥漫在字里行间,一个情深义重的暖男形象在他的词文中栩栩如生,穿越千年俘虏了众多迷妹的心。

读苏词,或爽口,或怡情,或遣怀,文如其人,见字如面。苏轼生性旷达率真、疏狂浪漫,却又平易亲和,本是一介书生,也会“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相较“谪仙人”李白,苏轼更多了些烟火气。

苏轼好饮酒,好品茗,好美食。经常“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有时“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读罢不禁莞尔,喝大了的苏轼也真是可爱的很,他自己倒也不忌讳,通通写在词作中,清新有趣,让我们有幸认识一个洒脱不羁、自然而真性情的苏东坡。有真性情,方有真文字;惟有真文字,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学博才高的苏轼是千年难得的诗词文书画的全才,他卓越的成就来自家学渊源、来自天赋异禀,更是来自他不平坦的人生经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身如不系舟,一世的坎坷,被他淡淡嘲作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怨天,不尤人,从容应对,超然自若。黄州的东坡本是为了糊口而开的一片荒地,但苏轼把它变成了后人眼中诗意十足的世外桃源,也把东坡居士的别号永远留在了世人心中。可见一个人心中有什么,眼中便有什么,瘴气弥漫的林间如果能闲庭信步也会走出一条通往闲适的路径。

如果要在苏轼的诗词中选一首来形容他这一生,那么最贴切的莫过于这首《定风波》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书的人生命有千次”,这一次能遇到西坡,听他细数东坡词文的来龙去脉,听他详说东坡的生平往事,何其幸也;闲暇时,有好书相伴,何其乐也。——“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清欢读后感(篇2)

曾记得多年前,初识着名文化学者于丹老师,是在她对《论语》《庄子》的解读中。她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引领芸芸众生回归古代先哲所提供的生存智慧里而不能自拔。而今天,当我打开电脑,开始阅读人民网推荐的于丹老师新作《人生有味是清欢》,顿觉倍感亲切自然,一种温馨油然而生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对人生、文化、社会、生活的再度思考,也是她50年来一改以往风格自剖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一部哲理散文集。作品以更多的笔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生命的意义为重点,让我体会到生命流逝中的温馨与感动。 犹如一个丰富而简单的人,我喜欢。因为有她,无数个沉寂暗淡的日子被照亮,我的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窗,阳光进来,豁然开朗。

本书中延续了于丹老师作品的独特风格,细腻宁静、娓娓道来,以小见大,意味深长,处处引经据典,她从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流年六个部分,与读者一起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有许多学者的哲思,小到一本书、一碗牛肉面、一座城、一个节日等等,她都赋予了生命,这需要静下心来阅读,这种阅读带来的是凝思沉想,撩拨生命的律动,是与内心相呼应的东西,体现了中国梦的一部分。

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更凸显博大。《人间有味是清欢》包含着人间真爱、大爱、至爱,不仅让我感动,更催我行动。她就像深山老林中汩汩流淌的那汪清泉,慢慢滋润了我的心;她又像一盏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我人生前进的方向。

喜欢在居室外的阳台上放一把折叠椅,闲暇的周末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我打开电脑开始阅读《人生有味是清欢》,沉浸在她带来的美妙阅读中,而窗外,白云朵朵,飘飘转转。

这真是一种美好地享受。

人间有味清欢读后感(篇3)

其實我以前很不喜歡讀古文的。我的文言功底極差,是為了考試而學。看到那些詩句,我們一致認為他們都在無病呻吟,但日後再回想起,其實不過是因為我們被強逼去讀他們的作品。離開了學校,再也不用碰詩詞,頓覺一身輕,卻有點惆悵,我讀了這些多年的東西,以後真的再也不見了。後來偶爾在微博上讀到數句詩詞,頓覺古文很美,一個衝動就決定要再讀古文,於是我想到了蘇軾。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我那時不知道這首詞的名字,只記得這一句和作者,也許是因為太簡單了吧。林清玄說他喜歡蘇軾,因為他的詩詞易懂。

眾多詩人,我最喜歡的是蘇軾,因為我喜歡他的豁達,也因為我只認識他這個人,但也僅限於豁達而已。所以我想更了解他,便有了接下來的讀後感。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讀到這裡不禁微微一笑,原來大家所崇拜的蘇軾也曾是個自滿的人。大家都是凡人,有了一定成就免不了會自滿,何況是個乳臭未乾的少年。可是他後來的發憤,大概不是人人有之,我們都樂於沉浸於自己的世界中,所以我很是佩服他的行動,而他成功了。

我想提起蘇軾,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他的多次被貶及豁達,於是我誤以為他天生是個樂觀的人。但原來他也曾失落過,會為此而憤憤不平,只是他必須從悲傷中走出,於是接受現實,學會看開,從中作樂,也就練就了後來為人所熟悉的豁達。所以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是這樣的,我們經過打磨,有人成了小圓卵,有人成了寶玉,有人鬱鬱不歡,有人擁有自由,我們的差別是這樣來的。

痛苦從來都只是痛苦,只有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於是蘇東坡才成為我們後來認識的蘇東坡。若他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我們不會如此佩服他,而他的半生亦只會沉浸於悲涼中。但不得不說的卻是,儘管知易行難,他依舊實踐出這大道理。

我更佩服的是他為民請命的心,原來他也是勞碌命哈哈~他如此的樂觀,身於異鄉卻仍有心情四出遊玩,又深信及時行樂,應該如陶淵明般自由,卻沒料到他始終有愛民之心。放不下百姓,一心要為民服務,只好一直就在他所厭惡的官場中浮沉。他是注定不屬於官場的,不圓滑、不「堅忍」,難怪屢被奸人所害。所以他是有多麼愛民,才使他捨不得放下那官位,尋一地歸隱?我真喜歡他的堅持,也喜歡他的認真。

蘇軾有那麼多好友,又與妻琴瑟和鳴,想必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一個樂於放下身份與平民交談的人,大概只要道相同就可同枱共飲,進而成友。不拘小節的人之所以快樂,不過是因為他們不用那麼多條約框住自己。

我曾聽說過蘇軾與其妻王弗的關係很好,只可惜紅顏早逝,我那時以為他們是自由戀愛的幸福產物。不過是否有愛情,婚姻卻不是談戀愛,是相守,要磨合,所以很多相愛的人卻步不進婚姻殿堂。想必王弗的性格和順,又與蘇軾互補,才成就一段佳話。

讀過傳記以後,蘇東坡在我心中的形象又立體了一些,多帶點人間氣色。他終於不是神一般的存在,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若問我最想成為怎樣的人,如蘇軾般是也。

人间有味清欢读后感(篇4)

看这本书,一直处于很饿很馋的状态。时值北京炎夏,减肥之季,每晚不食晚餐。每每拿起此书,必定嘴里湿润许多,要大咽数口,方能看完自己深爱的一个吃食。

‌爱此书的原因有二:

‌一是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所以看梁老先生的文字特别的亲切。书中所提到的好多吃食,我打小就吃,而且很爱。爆肚儿,炒肝儿,灌肠,烤鸭,丸子,涮羊肉都特好吃!我记得小时候我妈带我跟我姐去东四小吃一条街,往街深了去,有一家炸灌肠的,味道最佳。一口特大的平底锅,稍歪着放,让油倾向一边,在油里炸灌肠,炸好了在旁边控油,然后盛在一个小塑料碗里,再浇上加了盐的蒜汁儿。灌肠外焦里嫩,嚼在嘴里咔咔的,蒜汁儿起到了提咸去腻的作用,简直是完美的组合,好吃之极。旁边还老有那住在附近的没牙老太太过来吃,一要就是两碗,也吃的咔咔的,都不知道她用什么嚼的,特逗还吃的特香。还有一次我们全家去友谊宾馆吃饭,要的是小吃自助餐,别的不说,就它那炒肝儿真棒。卤打的稀稠适宜,而且里面的肝儿肠儿特多,也收拾的干净,肠子里面没有肥肉。我一连喝了3,4碗(小碗哈,不然真太饭桶了),还意犹未尽。实际上老北京人喝炒肝儿不用勺的,就用嘴就着碗边,左滑一口,右滑一口,就跟用嘴洗碗似的,一会儿一碗就喝光了。好吃的东西真太多了!我妈还是个特会做饭的人,尤其馅儿类做的出色。小时候最受不了的是我妈的白菜馅馅饼和韭菜鸡蛋虾的素馅饺子。因为这两样我吃不够,每次都是吃到肚子圆鼓鼓的,再不能盛了,方才收嘴。写到这里,我又馋了,满满的全是回忆,全是小时候。梁老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好多老字号,我上网查了查,有的还在,有的早消失了。这些还在的老字号我打算都去吃吃,也算是看这本书的一点收获吧。

‌二是梁老先生知道的东西多,每每吃食都能引经据典,还把古代的老饕,什么陆游啊,苏东坡啊,都搬出来了。意思是,古人尚且好吃,会吃,今人以古鉴今,更应好吃会吃!这一观点深得我心,为我的好吃找到了依据。而且梁老先生还说:文化发展到相当程度,人才知道馋。这一观点再次深得我心,为我的馋又找到了依据。

‌我很开心,我可以继续吃,继续馋了,因为这没什么丢脸的。

gz85.COm小编推荐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优选14篇)


高尔基曾曰,书籍为青年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侣与导师。阅读独具匠心的作家之作后,我们总不禁感慨作者的精彩布局。为了写出一篇同样高水准的读后感,工作总结之家精心为您准备了一篇关于“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的文章。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1)

曾记得多年前,初识着名文化学者于丹老师,是在她对《论语》《庄子》的解读中。她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引领芸芸众生回归古代先哲所提供的生存智慧里而不能自拔。而今天,当我打开电脑,开始阅读人民网推荐的于丹老师新作《人生有味是清欢》,顿觉倍感亲切自然,一种温馨油然而生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对人生、文化、社会、生活的再度思考,也是她50年来一改以往风格自剖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一部哲理散文集。作品以更多的笔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生命的意义为重点,让我体会到生命流逝中的温馨与感动。 犹如一个丰富而简单的人,我喜欢。因为有她,无数个沉寂暗淡的日子被照亮,我的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窗,阳光进来,豁然开朗。

本书中延续了于丹老师作品的独特风格,细腻宁静、娓娓道来,以小见大,意味深长,处处引经据典,她从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流年六个部分,与读者一起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有许多学者的哲思,小到一本书、一碗牛肉面、一座城、一个节日等等,她都赋予了生命,这需要静下心来阅读,这种阅读带来的是凝思沉想,撩拨生命的律动,是与内心相呼应的东西,体现了中国梦的一部分。

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更凸显博大。《人间有味是清欢》包含着人间真爱、大爱、至爱,不仅让我感动,更催我行动。她就像深山老林中汩汩流淌的那汪清泉,慢慢滋润了我的心;她又像一盏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我人生前进的方向。

喜欢在居室外的阳台上放一把折叠椅,闲暇的周末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我打开电脑开始阅读《人生有味是清欢》,沉浸在她带来的美妙阅读中,而窗外,白云朵朵,飘飘转转。

这真是一种美好地享受。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2)

初打开目录,看着呼啦啦的各色菜名,若不是署着梁实秋和那文绉绉的书名,我还以为是本教授烹调的菜谱。读了几篇后,越发觉得有趣。几道菜串起来,居然能够将一个百年前的老北平城,生生的展现在眼前。一团和气的掌柜,步调利索的跑堂伙计,手艺精湛的小巴利,挑担吆喝的街巷小贩,吃法讲究的嗜食饕客等等。一个个的人物把北平老百姓日常生活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仿佛带着一股地道的京腔儿,一下子把人拉回那个看似古老又触手可及的年代。

看好多人评“清欢”二字,都评出了人生境界,我深以为然。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有味”。这个味儿,不单是书中所述,各色美食之色香味,(这色香味几欲从书中透出,每每饭前阅读,必口水横流,食欲大增。若是半夜卧读,则必饥饿难耐,惹得肚子咕咕叫抗议。)更是老北平的韵味儿。这个韵味儿,是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精气神儿,是各个手艺行当祖辈相传的规矩,更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严肃认真却又从容优雅的生活态度。

吃饭,看似最小事,亦是最大事,也最能体现这种韵味儿。

吃乌鱼钱儿就去东兴楼,品瓦块鱼就找厚德福,尝江豆腐要到同和居,馋烧锅鸡只认致美斋。鸡胗要去里儿,毛肚去草芽,烤鸭要带黄油留架装,豆汁儿要配焦圈辣咸菜。到了吃蟹的时候,别地儿不去,只寻肉市胡同的正阳楼,吃着涮羊肉,就着葱花饼,每人一团一尖两只大个儿的螃蟹,完事少不了一碗压轴的汆大甲……

那时候,提味儿用的不是鸡精是高汤,切肉靠的不是机器是手艺,好厨子一辈子做精一两道菜,半辈子带出个把大徒弟。

不似现代,糊里糊涂吃的都不知道是什么化工产品,人心烦躁,不说也罢。

最后要说说梁实秋,其实我每说到梁,便要说起鲁迅。这二位对骂了一辈子,梁骂鲁是含怨胸中尖酸刻薄,鲁骂梁是资本主义丧家走狗。论学术造诣,二位都是文坛大家,我等万万不敢评说,但说起鲁迅今天在大陆的地位,与梁实秋确是天壤之别了,原因除了“政治正确”之外,我想还有别的因素。比如书里写卖酪的小贩搞促销抽签,不想运气极差,连着几签一整挑子的酪都被富家公子哥儿赢走免费吃,自己吃不完还叫上打杂儿的下人一起吃,只剩卖酪的自己咧着大嘴哭。这一段最初读着颇为有趣,尤其是小贩咧着大嘴哭的样子。但细细一想,一个大男人大白天能难过到咧着大嘴哭,必然是因为他起早贪黑的辛苦劳作不仅没能糊口养家,还白白赔掉了许多本钱,这几日家中老小定是不易过活了,和旁边衣食无忧兴高采烈免费吃酪的公子哥对比,更有大大的讽刺意味。

梁实秋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世家,眼里只觉乳酪好吃,抽签有趣,却体会不到平民小贩的生活疾苦,他写着有趣高兴,我却读着心里不是滋味。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3)

暑期读了林老的《人间有味是清欢》,颇有感触。

整本书分为七辑,第一辑便是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清欢,何为清欢呢?我想“清”是清静、清澈,“欢”是欢喜、欢愉。清欢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它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不受物质束缚的,也没有外在条件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意:对美景的向往,对往事的回首,对琐事的淡然,对人世的热情,与老友的重逢。只要心中有情,单纯的情感,生活中便处处有清欢,处处有幸福。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极减至零,让我们回到最简最初的本心,尽心尽意,一心一意,回到最单纯的欢喜。静时的远方广阔无边,一朵花就是整个花园,一滴水便是万里江河,一棵树也是一片山林。我想,在林老的生活里,他是清欢的,他无拘无束,向往生活的美好,摒弃尘世的喧杂。我想追求的也是这一抹清欢,在白芒的雪夜看一盏灯,在丰收的季节赏漫天红,在拾起碎片的日子思念远方的朋友,在喧嚣的世间写一封牛皮纸信,在快节奏的城市慢下脚步,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远方。

第四辑忧欢派对中有一篇文章《绝望中还向前跑》,文章讲述了黑人威尔玛·鲁道夫的传奇故事。她家境贫穷,有12个兄弟姐妹,不幸的她还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医生曾断言她再不能走路,但她和母亲并没有放弃,每天坚持复健。渐渐,她跑着跑着,就跑到世界上没有一个女人追得上他。在1960年的奥运会上,她赢得了4枚奥运金牌。

威尔玛都可以从不能站立到最后获得奥运冠军,我们还有什么借口遇到挫折就放弃呢?人生是一场旅行,挫折难避免,一个人的伟大,不完全在于成功,更在于追寻与坚持。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哪怕路途多么遥远,多么黑暗,也总有机会看到光明。我们会遭遇失败,正如我们也有机会成功;我们会步下舞台,正如也有上台的机会。

绝望中还向前跑,不要抱怨社会的不公,不要抱怨生活的艰辛,不要抱怨世事繁杂,只要铭记初心,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哪怕成效渺茫,也可以拥有心灵的宁静,内心世界的丰盈,和一种向上向善的动力。

人间有味是清欢,行走人世,气清景明,繁花盛开。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4)

一点昏黄泼墨跃然纸上,随水墨晕染开来的浓墨幻化成点点微黄的淡彩,遂其形状又似海边日出时分,天边金黄色的一抹淡云若动、若静。黄色泼墨下是一点饱和碧色之泼翠,随水渗开,好似中国古代水墨山水中远处的青山。书的封面中,碧色与黄色交染不知是苍山青翠了斜阳,还是霞光的微黄温暖了青山。

这一暖、一冷两色调泼墨的晕染中,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主题,以行书之笔浮现在此书封面中央,书法浓墨与泼墨晕染开的淡彩交相辉映。翻开中国水墨古典风的书面,伴着淡淡墨香的灵动文字,我也追随作者,行走山川、渡过江河,走过于丹先生走过的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杭州,醉梦西湖畔,寻找前世在湖边丢掉的一湖烟波;踏着丽江穿越千年的青石拱桥,聆听桥边吱呀呀的水车转动着潺潺溪水,伴随着布农铃叮咚作响,依稀看到千年马帮从山中向我们慢慢走来;走进巴黎那氤氲着玫瑰花香与琥珀色酒香的小巷深处的红酒坊,捧起一只酒杯,轻轻地从木质酒桶最下面的龙头中拧出一杯红酒,把酒杯放在手心,用手心温暖着杯底,慢慢地摇,品着慢慢摇出的酒香,回味曾经踏遍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的岁月,体会逝水流光中那些生命的瞬间。

伴着阵阵书香,我仿佛走进了作者的昆曲老师周铨庵先生与她的爱人谢锡恩老师他们位于胡同里大杂院的家,我想,那一定是个安静而又清爽的初秋午后,夏季的蝉鸣和空气中的余热还尚未散尽,高爽的天空带给了我们夏去秋来的丝丝微凉,大杂院古老的青砖院墙畔,百年老杨树上苍老的绿叶和灿灿的黄叶还在老树干上错落着,一阵风过,一簇簇叶儿,金黄、苍碧,簌簌飘飞,有的飘到远方的马路,有的寻找新的土地,化泥、护花,有的则飘过青砖院墙,飞进周铨庵老师与她老伴儿朝夕相伴的大杂院儿里的小平房。屋里的泥地,斑驳不堪,正中间放着蜂窝煤球炉子,旁边是把旧躺椅。谢锡恩先生靠在躺椅上,吱吱呀呀地慢摇,翻开一卷书页泛黄的线装诗集。周老师则在屋里端茶倒水,手持简陋的茶具,嘴里还哼着最爱的昆曲儿。二老夕阳之年深居陋室而吟曲作诗的淡淡清欢,那份与君相伴便是晴天的暖流,也流进作者的心田,随着作者灵动的笔墨,跃然《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书章,让我们伴着幽幽书卷香气,感受着于丹先生从孩提时代行至知天命之年,一路走来的心路旅程。眷恋着孩童时代的作者端午节时手腕上系着的五彩绳;怀念着来不及与作者说再见就匆匆离世的张主任、耿总;珍惜着与爱人、家人、学生相处的分分秒秒,学会爱,更超越爱,把细水流年雕刻成生命的印记,在成长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找寻心安的归处,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开一卷水墨淡彩,轻吟一句人间有味,最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5)

人生百年,有时候我们觉得三万六千个日日夜夜是那么漫长,有时候我们却觉得多少美好的岁月转瞬即逝。究竟我们的心中有多少真挚的深情,能够经得起岁月的等待;究竟我们的一生中有多少没有实现的梦想和愿望,还能够经得起沧海桑田!

于丹的新书《人间有味是清欢》,用朴实的语言,真诚的态度,以她自身的经历,为我们解读如何面对人生,如何化解困惑,如何面对文化,如何面对生活。

生活本身包含着人生百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只有亲自经历品尝,才能懂得什么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真谛,才能懂得什么是我们所要的真正的幸福。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我们的内心时常被狂风暴雨所侵袭,被无常的困惑和遗憾所困扰,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力量,一种来自内心的温暖,如何驱散阴霾,如何融化寒冬,如何化解忧愁和悲伤,如何治愈心灵的伤口,如何净化我们的心灵,洗涤我们的灵魂,拂去尘世的凡尘,让我们的心温暖、宁静、快乐、幸福。正如于丹在书中所说,很多人说这个时代太浮躁,其实,身处浩渺的大千世界中,每个人只是其中一员,我们能做的是静下心来真诚地面对生活。可以将自己置身于行走、绘画、音乐、读书的世界中,或者去养花、养鱼、听戏、喝茶,我觉得都可以。只要让自己倾情投入,从中获得宁静从容,你就一定能找到生活的平衡点。为什么很多人生活富裕了,却失去了欢乐,反而回忆起那些没钱的日子,原因就是在没钱的时候,生活得很朴实,感受的是真心;因为是真心,活得更踏实。

生活的每一天都值得我们去珍惜,我们无需羡慕灯红酒绿的醉生梦死,我们也无需依附那些狂嚣一时的达官贵人、爆发土豪,我们只需寻求自己内心的宁静。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生活处处都有美丽的风景;只要你有一颗热情善良的赤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感情。豪华总不长久,得意也只是一时,持久的、持之以恒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平平淡淡的生活。只有我们细细地用心品味,才会发觉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美好,即使是凡人小事,哪怕是花花草草,或者是一本书,一杯茶,我们都能从中品味出清新的芳香。正因为我们用心思索,我们真心追求,我们懂得珍惜,哪怕没有钱,我们一样有精致的人生,哪怕不富贵,我们一样过着优雅的生活。优雅的生活,不是来自于金钱,也不一定就是豪华排场,而是有丰富的内涵和涵养,而是有一颗丰富的善良之心,而是懂得互相珍惜,而是有滋有味的百味人生。

懂得珍惜,理解生活,不是没有困惑,不是一帆风顺,仍然需要追求,仍然需要付出,在人生路上依然会有意想不到的风风雨雨,但因为心里种植着百花的种子,我们的周围迟早会散发着百花的清香;心里有一个能够盛得下潮起潮落的大海,我们的生活自然不会畏惧各种狂风暴雨惊涛巨浪;心里装得下日月星辰,我们的心灵自然会有一个浩瀚无垠的天空。

哪怕是一朵花,也有一朵花的精彩;哪怕是一顿饭,也有一顿饭的清香;即使是一个温暖的瞬间,也值得令人回味;纵然是一段普通的感情,里面也包含着无数的喜怒哀乐。当我们一步步地走过,当我们一次次地跨越,当我们转过身回忆,当我们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一路走来,原来我们走过的那条小路上开满了精彩纷呈的美丽小花,即使是我们曾经流过的痛苦泪滴,也化作了晶莹剔透的一粒粒珍珠。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6)

 发现一个现象,经常看到有些年轻朋友在博客,或者朋友圈里贴出诸如岁月静好、春风不躁之类的语句,似乎已经参透人生,领悟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奥义,请注意,是清欢,而不是大欢或狂欢。但仔细想来却觉得单薄乏力,一个初入社会还没有多少人生阅历的年轻人说出这些话,到底是痛过的参悟,还是生生的矫情?

这就如同人生如梦这样一句话,如果是一位老爷爷一边捋着长长的白胡子,一边从口中缓缓说出,想必大家都会一致点头,认为说得对呀,确实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就像梦境一般,到头来都是虚无缥缈,妙哉!而同样一句人生如梦如果是从一位流着哈喇子的黄口小儿嘴中蹦出,那么大家定会先哑口无言、面面相觑,继而哄堂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活在自己的年龄里,即使说出一些惊世骇俗之语,大家也觉得如同鹦鹉学舌,言之无物。

于丹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书中认为,旅行和经历很重要,这是达到健康、平和心境的必要条件,这点我非常赞同,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于丹老师那样的条件,可以周游列国,感悟人生。所以,我认为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尤其是年轻人,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经历,要多去接触社会,多在生活的磨刀石上磨砺,有条件的话多出去走走看看,体验下异域的风土人情,而不是受了点挫折,就躲在屋子里发发微博,来句岁月静好,就可以在自己受伤的心灵上来一剂麻药,做参透人生状。

苏轼的这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之所以为后人久久流传,原因在于它是一种豁达、健康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满足的体会,是一种阅尽人世沧桑、洞悉世态人情后品味出的人间真正韵味。人们在初入社会之时本无争名夺利、勾心斗角之心,理想中职场的人们应该是诚实守信、相敬如宾,一派祥和之气,但当幼稚的理想被老辣的现实击打得体无完肤之后,大家都学乖了,开始被染缸浸透,开始浮躁不安,偶尔的欢愉也是大欢、狂欢,这与清欢完全不同,它不持久,没有味。

但是,苏轼却是另外一种人,他在经历宦海沉浮、世间炎凉以后,还能在从容处理世故的同时,坚守本色,体验到内心深处的真正欢愉,不能不说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痛过反思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享受长久的清欢,起码得经历立志、实践、反思这样几道关卡,才能获得这人间真正的韵味。

首先说说这个立志,其实也就是我们年轻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梦想,因为它是前进的方向、奋斗的动力,你想当悬壶济世的医生?汇通天下的商人?还是纵横捭阖的政客这些都可以,或者你想当一名称职的厨师、一名站岗的士兵、一名理发师也可以,梦想不分高低,但总得有一个,而且那个梦想只属于你。

其次要去勇敢地实践,这一关非常重要,因为梦想的种子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且通过实践,你会发现有些梦想是需要修正的,而有的梦想是在实践中才会悄悄出现,命运会在实践的长河中拐那么几道弯、越过几道坎,甚至有时一定要行到水穷处,才到适合你坐看云起时的地方。

最后要善于反思,只顾低头拉车的人,他终究提高不了工作效率,更别提人生方向、人生梦想、人生韵味了,多回头看看来路,想想未来的方向,无需多久,一杯茶、一阵雨的工夫就够了,当你的实践积累得足够多的时候,在某个瞬间,自然就会顿悟,哦,原来人间有味是清欢呀!然后会心一笑,走进一湖烟波中,与好友品茶,与好书交谈

没有穿越过沙漠的人,不会明白水对于生命的珍贵;没有拼杀于沙场的人,不会明白战旗对于军队的意义;同样,没有经历过人生跋涉的人,体会不到真正的清欢,所以,勇敢点吧,年轻的朋友,让我们跋涉过后,再言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7)

看这本书,一直处于很饿很馋的状态。时值北京炎夏,减肥之季,每晚不食晚餐。每每拿起此书,必定嘴里湿润许多,要大咽数口,方能看完自己深爱的一个吃食。

‌爱此书的原因有二:

‌一是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所以看梁老先生的文字特别的亲切。书中所提到的好多吃食,我打小就吃,而且很爱。爆肚儿,炒肝儿,灌肠,烤鸭,丸子,涮羊肉都特好吃!我记得小时候我妈带我跟我姐去东四小吃一条街,往街深了去,有一家炸灌肠的,味道最佳。一口特大的平底锅,稍歪着放,让油倾向一边,在油里炸灌肠,炸好了在旁边控油,然后盛在一个小塑料碗里,再浇上加了盐的蒜汁儿。灌肠外焦里嫩,嚼在嘴里咔咔的,蒜汁儿起到了提咸去腻的作用,简直是完美的组合,好吃之极。旁边还老有那住在附近的没牙老太太过来吃,一要就是两碗,也吃的咔咔的,都不知道她用什么嚼的,特逗还吃的特香。还有一次我们全家去友谊宾馆吃饭,要的是小吃自助餐,别的不说,就它那炒肝儿真棒。卤打的稀稠适宜,而且里面的肝儿肠儿特多,也收拾的干净,肠子里面没有肥肉。我一连喝了3,4碗(小碗哈,不然真太饭桶了),还意犹未尽。实际上老北京人喝炒肝儿不用勺的,就用嘴就着碗边,左滑一口,右滑一口,就跟用嘴洗碗似的,一会儿一碗就喝光了。好吃的东西真太多了!我妈还是个特会做饭的人,尤其馅儿类做的出色。小时候最受不了的是我妈的白菜馅馅饼和韭菜鸡蛋虾的素馅饺子。因为这两样我吃不够,每次都是吃到肚子圆鼓鼓的,再不能盛了,方才收嘴。写到这里,我又馋了,满满的全是回忆,全是小时候。梁老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好多老字号,我上网查了查,有的还在,有的早消失了。这些还在的老字号我打算都去吃吃,也算是看这本书的一点收获吧。

‌二是梁老先生知道的东西多,每每吃食都能引经据典,还把古代的老饕,什么陆游啊,苏东坡啊,都搬出来了。意思是,古人尚且好吃,会吃,今人以古鉴今,更应好吃会吃!这一观点深得我心,为我的好吃找到了依据。而且梁老先生还说:文化发展到相当程度,人才知道馋。这一观点再次深得我心,为我的馋又找到了依据。

‌我很开心,我可以继续吃,继续馋了,因为这没什么丢脸的。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8)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2000字:

去年写了《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的上篇,跟着大文豪梁实秋品尝了北京美食。2019年开年之际,补上《人间》读后感的下篇,让我们继续跟着梁先生品尝南方美食。

福建省有一道菜叫“西施舌”(沙蛤),文中提到,郁达夫曾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记录了“西施舌”这道菜:“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初到闽省的人,尝到西施舌,莫不惊为美味。”实则,“西施舌”自津沽青岛以至福建,在浅海沙地上都可以捕捉到,是沿海人称之为“沙蛤”的软体贝类,呈厚实的三角扇形,外壳是淡黄褐色的,顶端有点紫,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条小舌头,故名西施舌。梁先生在文中记载,他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的席上,文中描述“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乃是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读到这里,你可能想沙蛤吃到过呀,哪里有书里说的美味,但是在今天,沙蛤的做法已经大相径庭,不再是高汤氽西施舌,仅取其舌状之水管部分。现在的做法,多是把沙蛤的软肉都做入菜中,不再是只取其“舌状部位”,实际味道会差别很大,用文豪的话来说就是“精粗之差不可以道里计”。

接下来跟着大文豪继续吃吃逛逛,我们到的下一站是杭州,要介绍给大家的是杭州名菜,西湖醋鱼,先不说味道,书中提到,民国时期要想吃西湖醋鱼,想宴请宾客,也必去楼外楼品尝,“楼在湖边,凭窗可见巨篓系小舟,篓中畜鱼待烹,固不必举网得鱼。普通选用青鱼,即草鱼,鱼长不过尺,重不逾半斤,宰割收拾过后沃以沸汤,熟即起锅,勾芡调汁,浇在鱼上,即可上桌。”西湖醋鱼汁里加醋,但不宜加多,可以加少许酱油,亦不能多加。汁不要多,也不要浓,更不要油,要清清淡淡,微微透明。上面可以略撒姜末,不可加葱丝,更绝对不可加糖。如此方能保持现杀活鱼之原味。我们现在在一般餐厅里吃到的西湖醋鱼与楼外楼西湖醋鱼风味相去甚远,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往往是浓汁满溢,大量加糖,无复清淡之致。”想吃西湖醋鱼,还是要到楼外楼,西湖醋鱼何处美,独数杭州楼外楼。

说道鳝鱼,北方人对鳝鱼是没有概念的,大文豪喜欢到处吃美食,所以知道,在北方只有河南的餐馆卖鳝鱼,做法有两种,一是生炒鳝鱼丝:“鳝鱼切丝,一两寸长,猪油旺火爆炒,加进少许芫荽,加盐,不需其他任何配料。这样炒出来的鳝鱼,肉是白的,微有脆意,极可口,不失鳝鱼本味。”另一做法是黄焖鳝鱼段:“切成四方块,加一大把整的蒜瓣进去,加酱油,焖烂,汁要浓。这样做出来的鳝鱼是酥软的,别有风味。”而且文中还比较了淮扬馆子鳝鱼的两种做法,一种叫“炝虎尾”:“把鳝鱼切成四五寸长的宽条,像老虎尾巴一样,一上略宽,下尖细,如果全是截自鳝鱼尾巴,则更妙。以沸汤煮熟之后即捞起,一条条地在碗内排列整齐,浇上预先备好麻油酱油料酒的汤汁,冷却后,再撒上大量的捣碎了的蒜(不是蒜泥)。宜冷食。样子有一点吓人,但是味美。”另外一种做法是炒鳝糊,加上粉丝垫底又叫“软兜带粉”:“那鳝鱼虽名为炒,却不是生炒,是煮熟之后再炒,已经十分油腻。上桌之后侍者还要手持一只又黑又脏的搪瓷碗,浇上一股子沸开的油,咝啦一声,油直冒泡,然后就有热心人用筷子乱搅拌一阵,还有热心人猛撒胡椒粉。那鳝鱼当中时常羼上大量笋丝茭白丝之类,有喧宾夺主之势。”看来,梁先生还是喜欢吃生炒鳝鱼丝。文中还提到江浙的爆鳝过桥面,令梁先生怀想不已,“爆鳝是炸过的鳝鱼条,然后用酱油焖,加相当多的糖。这种爆鳝,非常香脆,以半碟下酒,另半碟连汁倒在面上,香极了。”看到这里,我就非常想来一碗鳝丝爆鱼面当晚餐,想到了离我们不远的德兴面馆,似乎这道面是他们家的特色面,远道特来吃面的人也非常多。

梁先生对黄鱼的印象深刻,在过去渔汛季节里,在平津一带,春夏之交的时候几乎家家都大吃黄鱼。梁先生记忆中的黄鱼做法是:“我家的习惯,是焖煮黄鱼一大锅,加入一些肉片,无数的整颗的大蒜瓣,加酱油,这时节正是我们后院一棵花椒树发芽抽叶的当儿,于是大量采摘花椒芽,投入锅里一起煮。不分老幼,每人分得两尾,各个吃得笑逐颜开。同时必定备有烙饼,撕碎了蘸着鱼汤吃,美不可言。”书中描写还真是真切,感觉能闻到黄鱼的香味,还能看到烙饼蘸鱼汤的场景。书中还说,“黄鱼的鳔晒干就是所谓“鱼肚”。鱼肚在温油锅里慢慢发开,在凉水里浸,松泡如海绵状,蟹黄烧鱼肚是一道名肴。”可惜现在的餐馆时常以假乱真,用炸猪肉皮冒充鱼肚,行家很容易分辨,但一般的吃客是分辨不开来的。

龙须菜,《本草纲目》记载着:“龙须菜,生东南海边石上。丛生无枝,叶状如柳根须,长者尺余,白色,以醋浸食之,和肉蒸食亦佳。”现在则龙须菜几乎到处有,粗长茎白,嫩绿细芽。梁先生提到第一次吃龙须菜是在上海,“上海初次尝到火腿丝炒新鲜龙须菜,嫩嫩的细细的绿绿的龙须菜配上红红的火腿丝,色彩鲜明,其味奇佳。”

梁先生爱吃,书中描述的美食多至几十种,美食的感悟和场景,在看的时候也多身临其境,我就不一一描述了,有爱美食的,喜欢吃吃逛逛的同事们,可以再自己读读《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个人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人间的生活气息,美食的香味,所谓的清欢,是品尝美味时候那种自在,独我的至高的精神境界吧。我乃俗人,终不能理解“清欢”之意,只能关注到“人间有味”。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9)

这本书几乎是每天运动的时候听完的,一边消耗体力,一边满脑子随着文字勾划各种垂涎欲滴的美食,顿时给运动增添不少轻松感,感觉时间也过的快了很多,你要从远处看见我咧个嘴在活动室跳绳,肯定是正在精神上品尝着某种实在的粮食。

先说下作家梁实秋,作家、翻译家,也许大家对他为知甚少,但是若和你提及《莎士比亚全集》想必你就知道了,该部巨作正出自梁大师翻译笔下。

这本书大多写的是老北京传统美食,简易的描述了各自的烹饪普,当然过程中也夹杂讲述了一些其他地方的特色。

美食绝对是制造人体内欢乐素的最佳不二之选,一个爱美食,或懂得创作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之人,想必给谁的印象中都会多增几分可爱之色。

我对美食开始有别样理解,认为对它的认真态度和摆弄出一些美食花色,会给心境和生活增添不少怡然和情调,得源于一位曾经一起留学生活的老友带来的启蒙。

每次看她把普通的意面,甚至是一个bocadillo的早餐都能摆弄的让人眼前一亮,感觉生活幸福感爆棚的时候,你除了觉得这个姑娘怎么会这么娴静可爱,还会觉得今天的生活都比往常更飘香四溢,悠然自得。

一直在吃货的队伍里坚定地不曾离去,但吃和做觉对是两码事儿,但渐渐的你会发现想做个资深吃货,“会做”是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因为它会让你变得更会吃,不知这可不可以用“知己知彼,乃百战百胜”来引申理解这一心得。该感受源自于驻外的四年里,与各位四川湖北烹饪大咖相处之久所得,下班后,大部分同事都会三五两两的一起做饭,当然做的一般是南方人,北方的一般都是在饭桌上词穷的只能不住嘴的说“太好吃了……”的角色,在这吃了四年以川味儿居多的全国百汇后,感觉前面20年好像因为缺少点什么显得干瘪了不少。

手拙的我,渐渐的也爱上了没事儿去厨房里整整,从留学算起,以一个帮厨的角色还是参与过不少美食的制作,海鲜饭、水煎包、蛋糕、吐司、bizcocho、水果派的烘培、自制陕西凉皮、肉夹馍、臊子面、煎饼…火锅、干锅这些就不说了,已是饭桌上常客了。

每次一顿忙碌,从准备到品尝这个过程,感觉整个人的任督二脉都打开了,美丽可爱了不少之余,着实觉得给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

像梁老师说的,真正的生活者,必定对食物有着无比的热爱,从明天起关心粮食蔬菜,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10)

清欢,一个淡雅的字眼,它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清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廖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必林清玄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就是从这里有感而发的吧。

林清玄眼中的清欢,是在清静中,享受淡雅的欢愉,是一种悠闲,清静,自由与舒服的生活状态。作者年轻时,喜好到处游玩。或饮一壶茶或爬一次山。但是,现在旧地重游时,却发现,现在的一切都如加快了脚步,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种感觉了。现有的是汽车喇叭的嗡嗡作响,街上行人匆匆的脚步,就连茶楼,也是烟雾环绕,让人喘不过气。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清欢就是丰子恺笔下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欢代表这是一种高雅的文化。

双休日,与家人去登山,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似乎是登山的理想境界,但在山道上,全是熙熙攘攘的游人,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期间还不时夹杂着商贩的叫卖声。爬到山顶,却看不到成片的松林,而是满眼的高楼大厦,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只能是脑海中的景物了,吹过来的风夹杂着污浊的空气,连清都没有更别说清欢了。

清欢是不受物质的束缚的,没有外在条件的。它是发自内心的情意,只要心中有情,处处都有清欢。

人间处处是清欢,在孤灯下翻着富有墨香的书,或提笔挥毫;或饮一口茶,体会茶香弥漫。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11)

来生嫁给苏东坡

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转》,写了一篇《恋上苏东坡》。要说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只想说: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的情劫!

关于东坡词文,我借用作者话说:

“东坡不刻意为文,而文绝千古,不刻意为人,而名重九州。他只不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得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是东坡的文章之道,亦是他的人生之道。”

“有了放达的东坡,便有了“豪放”的苏词。“豪放”二字,似乎全然是“大江东去”的豪情与“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不羁。可是翻开他的词集,会发现这种印象与真正的东坡相差太远。”

“还是王国维的评价贴切:“东坡之词旷”。“旷”才是苏词最重要的特点。东坡的清旷之气,让本为“艳科”、“小道”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从此,词方可登大雅之堂。”

“有真性情,方有真文字。元好问说东坡词是“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他就像口无遮拦的孩子,心中所想,都流入笔端。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到了词中,全成诗意。读东坡词,可以爽口,可以怡情,可以遣怀。”

关于东坡其情:

首先,虽然“天涯倦客”是东坡诗词中反复吟咏的调子。但他屡屡“望断故园”、屡屡寻觅归路,但并没有真的归隐,甚至没有做过归隐的准备。不为贪恋俗世繁华,只为不负胸中抱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出则儒,入则道;进则治国经邦,退则修身齐家。在庙堂与江湖之间,他不断寻找自己的位置。一生中,东坡不仅是爱民之官,而是内心深处对百姓的同情,与百姓同忧同喜。在凤翔府,他上书朝廷呼吁免除百姓欠官府的债务;在扬州,他停办芍药万花会,以免官员借机搜刮民脂民膏;在杭州时,他自掏腰包,用五十两金补助公库,在城中设置病坊,取名安乐坊,惠民无数。

其次,我说,历代文人最烟火、最温暖、最温情莫过苏东坡!东坡其情流之于笔端最成功的作品,既不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是《赤壁赋》,也不是他画的墨竹,而是他自己——他那美丽、丰富而别有趣味的人生。如果要在东坡的诗词中选一句来形容他这一生,那么最贴切的非“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属。

东坡其诗其词其人的可贵与可爱,在于他总是在人间寻找自在和快乐,而不追求彼岸。东坡说:“人生不过百年,索性笑他三万六千场,一日一笑,此生快哉!”

东坡让我明白了:人只要自得、坦然,无处不是快哉亭,无处没有快哉风。也让我明白了一代代人就像在一轮轮梦中流转,任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难逃循环的宿命。面对浩瀚宇宙,绵绵历史长河,个体的人本就是一渺小的匆匆过客。百年一瞬,所有爱恨情仇到头不过一梦而已!何必纠结那么多?所以,阳光、空气、山川、草木、明月、清风、流水、鸟鸣,还有柔情、温暖、关怀、爱——经历生命的过程,尽享生活的赐予!

作者说:对于苏轼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在风雨中坦然走过一遭。他最伟大的功业,是从来没有失去自己。因为我知道,他懂得只有放下浮名浮利,那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才属于自己。

正如本书题目:《人间有味是清欢》,东坡最是深谙清欢之味的达者。“清欢”是“清淡的欢愉”,清淡是所有味道的糅合与归宿。好比苦和乐都不可长久,苦乐过后的清欢才是最值得品咂的。

就像东坡早在密州做太守时,他在《超然台记》中写的:“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游于物外,不凝滞、不苛求,自然无往而不乐”。而这正是东坡之清欢也!也正是生活在当前这样一个物欲横流、追名逐利、喧嚣浮躁世界中的我们所应当追求的一种生活的境界!

欲与东坡品清欢,最好莫过嫁于他!

[调皮][调皮][调皮][呲牙][呲牙][呲牙]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12)

其實我以前很不喜歡讀古文的。我的文言功底極差,是為了考試而學。看到那些詩句,我們一致認為他們都在無病呻吟,但日後再回想起,其實不過是因為我們被強逼去讀他們的作品。離開了學校,再也不用碰詩詞,頓覺一身輕,卻有點惆悵,我讀了這些多年的東西,以後真的再也不見了。後來偶爾在微博上讀到數句詩詞,頓覺古文很美,一個衝動就決定要再讀古文,於是我想到了蘇軾。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我那時不知道這首詞的名字,只記得這一句和作者,也許是因為太簡單了吧。林清玄說他喜歡蘇軾,因為他的詩詞易懂。

眾多詩人,我最喜歡的是蘇軾,因為我喜歡他的豁達,也因為我只認識他這個人,但也僅限於豁達而已。所以我想更了解他,便有了接下來的讀後感。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讀到這裡不禁微微一笑,原來大家所崇拜的蘇軾也曾是個自滿的人。大家都是凡人,有了一定成就免不了會自滿,何況是個乳臭未乾的少年。可是他後來的發憤,大概不是人人有之,我們都樂於沉浸於自己的世界中,所以我很是佩服他的行動,而他成功了。

我想提起蘇軾,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他的多次被貶及豁達,於是我誤以為他天生是個樂觀的人。但原來他也曾失落過,會為此而憤憤不平,只是他必須從悲傷中走出,於是接受現實,學會看開,從中作樂,也就練就了後來為人所熟悉的豁達。所以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是這樣的,我們經過打磨,有人成了小圓卵,有人成了寶玉,有人鬱鬱不歡,有人擁有自由,我們的差別是這樣來的。

痛苦從來都只是痛苦,只有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於是蘇東坡才成為我們後來認識的蘇東坡。若他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我們不會如此佩服他,而他的半生亦只會沉浸於悲涼中。但不得不說的卻是,儘管知易行難,他依舊實踐出這大道理。

我更佩服的是他為民請命的心,原來他也是勞碌命哈哈~他如此的樂觀,身於異鄉卻仍有心情四出遊玩,又深信及時行樂,應該如陶淵明般自由,卻沒料到他始終有愛民之心。放不下百姓,一心要為民服務,只好一直就在他所厭惡的官場中浮沉。他是注定不屬於官場的,不圓滑、不「堅忍」,難怪屢被奸人所害。所以他是有多麼愛民,才使他捨不得放下那官位,尋一地歸隱?我真喜歡他的堅持,也喜歡他的認真。

蘇軾有那麼多好友,又與妻琴瑟和鳴,想必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一個樂於放下身份與平民交談的人,大概只要道相同就可同枱共飲,進而成友。不拘小節的人之所以快樂,不過是因為他們不用那麼多條約框住自己。

我曾聽說過蘇軾與其妻王弗的關係很好,只可惜紅顏早逝,我那時以為他們是自由戀愛的幸福產物。不過是否有愛情,婚姻卻不是談戀愛,是相守,要磨合,所以很多相愛的人卻步不進婚姻殿堂。想必王弗的性格和順,又與蘇軾互補,才成就一段佳話。

讀過傳記以後,蘇東坡在我心中的形象又立體了一些,多帶點人間氣色。他終於不是神一般的存在,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若問我最想成為怎樣的人,如蘇軾般是也。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13)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背宋词背到苏轼时,我的感受用林语堂先生的这句话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开篇就是那首震撼人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读罢,只觉畅快淋漓、心中豁然。

苏词,为旖旎哀婉的宋词增添了激情和生命力,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从此,低吟浅唱的“小道”之词能够登堂入室,也能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彻底破除了世人诗尊词卑的观念,使宋词的柔软情调中多了一份豪情。

豪情的苏轼也有柔情的儿女情长,那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读罢令人柔肠千转。——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绵绵不尽的哀痛和思念弥漫在字里行间,一个情深义重的暖男形象在他的词文中栩栩如生,穿越千年俘虏了众多迷妹的心。

读苏词,或爽口,或怡情,或遣怀,文如其人,见字如面。苏轼生性旷达率真、疏狂浪漫,却又平易亲和,本是一介书生,也会“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相较“谪仙人”李白,苏轼更多了些烟火气。

苏轼好饮酒,好品茗,好美食。经常“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有时“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读罢不禁莞尔,喝大了的苏轼也真是可爱的很,他自己倒也不忌讳,通通写在词作中,清新有趣,让我们有幸认识一个洒脱不羁、自然而真性情的苏东坡。有真性情,方有真文字;惟有真文字,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学博才高的苏轼是千年难得的诗词文书画的全才,他卓越的成就来自家学渊源、来自天赋异禀,更是来自他不平坦的人生经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身如不系舟,一世的坎坷,被他淡淡嘲作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怨天,不尤人,从容应对,超然自若。黄州的东坡本是为了糊口而开的一片荒地,但苏轼把它变成了后人眼中诗意十足的世外桃源,也把东坡居士的别号永远留在了世人心中。可见一个人心中有什么,眼中便有什么,瘴气弥漫的林间如果能闲庭信步也会走出一条通往闲适的路径。

如果要在苏轼的诗词中选一首来形容他这一生,那么最贴切的莫过于这首《定风波》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书的人生命有千次”,这一次能遇到西坡,听他细数东坡词文的来龙去脉,听他详说东坡的生平往事,何其幸也;闲暇时,有好书相伴,何其乐也。——“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14)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传读后感:

元气满满,富有生气的人总是不容易被理解。东坡被林先生称为,多才多艺,生活多姿多彩的人。无疑,苏先生确实也是这样的人。诗、书、画、文、词可谓样样精通。单单拿出一样做到顶尖已经是难得可贵,样样精通可谓神人。

不仅仅文方面,还钻研制墨及工程营造。甚而美食方面也有所造诣。传奇一样的存在。

北宋自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重文轻武。对待文人是比较宽容的,倔强的东坡秉性使然,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在政治上虽有抱负和才华,却被频频贬谪。不断向南流放的日子,更见其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如此旷古奇才乐天派,越读越让人着迷。

对此,先是对苏东坡和林语堂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对四川眉山和三峡充满了向往。其次是,宋朝的政治文化制度。还有王安石变法和历代的改革。当然还有东坡系列美食。

先抛出较喜欢的苏先生几首诗吧。(题外话)第二首密州思到王弗所做,密州是现在山东潍坊的诸城。东坡说到王弗时,说到一句无后顾之忧,印象深刻。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人世间的虚名薄利,不过是蜗牛触角、苍蝇头那么大的得失,有什么好为之奔忙争夺的。凡事都有命中注定,谁弱谁强也没有意义。暂且趁着闲散之身还未老去,容自己稍许张狂。一百年中就算每天沉醉度日,也不过三万六千场。想想,能有多少呢?还有忧愁风雨要占去一半。又何必硬要说短论长。有幸面对这清风皓月,苍苔作垫铺展,流云作帷帐高张。江南好,有千钟美酒,歌一曲。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的思念,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对苏东坡,宋朝,改革,王安石,林语堂,感兴趣的欢迎大家来一起交流哈。对三峡也充满了向往,有打算去此处旅行的或者旅行过的也可以一起探讨一下哈。

[荐]人间有味的读后感1000字6篇


工作总结之家栏目推荐你阅读“人间有味的读后感”等专题内容。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 篇1

初打开目录,看着呼啦啦的各色菜名,若不是署着梁实秋和那文绉绉的书名,我还以为是本教授烹调的菜谱。读了几篇后,越发觉得有趣。几道菜串起来,居然能够将一个百年前的老北平城,生生的展现在眼前。一团和气的掌柜,步调利索的跑堂伙计,手艺精湛的小巴利,挑担吆喝的街巷小贩,吃法讲究的嗜食饕客等等。一个个的人物把北平老百姓日常生活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仿佛带着一股地道的京腔儿,一下子把人拉回那个看似古老又触手可及的年代。

看好多人评“清欢”二字,都评出了人生境界,我深以为然。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有味”。这个味儿,不单是书中所述,各色美食之色香味,(这色香味几欲从书中透出,每每饭前阅读,必口水横流,食欲大增。若是半夜卧读,则必饥饿难耐,惹得肚子咕咕叫抗议。)更是老北平的韵味儿。这个韵味儿,是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精气神儿,是各个手艺行当祖辈相传的规矩,更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严肃认真却又从容优雅的生活态度。

吃饭,看似最小事,亦是最大事,也最能体现这种韵味儿。

吃乌鱼钱儿就去东兴楼,品瓦块鱼就找厚德福,尝江豆腐要到同和居,馋烧锅鸡只认致美斋。鸡胗要去里儿,毛肚去草芽,烤鸭要带黄油留架装,豆汁儿要配焦圈辣咸菜。到了吃蟹的时候,别地儿不去,只寻肉市胡同的正阳楼,吃着涮羊肉,就着葱花饼,每人一团一尖两只大个儿的螃蟹,完事少不了一碗压轴的汆大甲……

那时候,提味儿用的不是鸡精是高汤,切肉靠的不是机器是手艺,好厨子一辈子做精一两道菜,半辈子带出个把大徒弟。

不似现代,糊里糊涂吃的都不知道是什么化工产品,人心烦躁,不说也罢。

最后要说说梁实秋,其实我每说到梁,便要说起鲁迅。这二位对骂了一辈子,梁骂鲁是含怨胸中尖酸刻薄,鲁骂梁是资本主义丧家走狗。论学术造诣,二位都是文坛大家,我等万万不敢评说,但说起鲁迅今天在大陆的地位,与梁实秋确是天壤之别了,原因除了“政治正确”之外,我想还有别的因素。比如书里写卖酪的小贩搞促销抽签,不想运气极差,连着几签一整挑子的酪都被富家公子哥儿赢走免费吃,自己吃不完还叫上打杂儿的下人一起吃,只剩卖酪的自己咧着大嘴哭。这一段最初读着颇为有趣,尤其是小贩咧着大嘴哭的样子。但细细一想,一个大男人大白天能难过到咧着大嘴哭,必然是因为他起早贪黑的辛苦劳作不仅没能糊口养家,还白白赔掉了许多本钱,这几日家中老小定是不易过活了,和旁边衣食无忧兴高采烈免费吃酪的公子哥对比,更有大大的讽刺意味。

梁实秋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世家,眼里只觉乳酪好吃,抽签有趣,却体会不到平民小贩的生活疾苦,他写着有趣高兴,我却读着心里不是滋味。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 篇2

在红尘市井的街头,在四季流转的光阴里,去试图抓住一些让人温暖的琐碎小事。也许是母亲精致的一碗冰糖芋泥,晶蓝的芋泥里蕴含着母亲的爱与童年的回忆;也许是一个偶然的深夜遇到的一位喇叭手,分明生着塞满街巷的老人的脸,却由一支歌结下了一种名为乡愁的奇妙情愫;也许是合欢山里默默无闻而又伟大的巫伯伯,为救冒雪登山的年轻人们,好几次差点将自己埋葬于风雪之中这便是《林清玄散文精选》了。虽然是由一个个短小的故事组成,但个个都典雅且富含哲理。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清欢这个故事了。

清欢,一个很优雅的字眼。正如苏轼所言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本篇中的作者,年轻时很爱到处游玩。或啜一盅茶,或到山海里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在故地重游时,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使清欢那种感觉,销声匿迹了。于是,作者便想找寻从前的珍贵的清欢。

那么,什么是清欢呢?作者说是清淡的欢愉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可能是在专心的看一本书;可能是在静静品一壶乌龙茶;可能是在自己的小小天地里,洗涤着自己的心灵

我被深深的震撼到了。

掩卷,我不禁沉思。身处于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似乎早已忘了何为清欢,加上忙忙碌碌的日程安排,心早已结成一团乱麻。因为我们都畏惧乱麻,所以便用娱乐消遣来麻醉自己,整天以放逸的生活为欢乐。可是,这样做真的快乐吗?我们从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变成对人情世故的敏感,一切事物无感,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的。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书中所说的清欢,想起来毋宁是可悲的啊。当然,如果想享受清欢,觅到清欢,林清玄老师也告诉了我们唯一的方法我们应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尘世中给自己留一方独属于自己的净土,让自己有时间来喘息,来休整。再以像他一般的从容的生活态度与有情的怀抱去面对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书画琴棋诗酒花。

读完这本书后,我在一个安静的早晨推门出去,去看看这个养育了我十三年的城市。听啊,到处都是小鸟清脆的叫声,万物皆有灵。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街边的包子还冒着腾腾热气。原来生活、世界是这么美好。平时没注意到,大抵是因为被快速的发展洪流冲走了,无心留意生活吧。看着一切,感觉清欢是离我那么近,同时,也感知到了自己的初心。

希望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在自己逐梦的时候,不要丢了那份难能可贵的清欢。葆有自己的一份初心,淡淡的处事,优雅的生活。愿各位都能从容的面对生活,谱写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人间有味是清欢。心灵的清欢,或许能在这新时代里,保持着一份优雅。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 篇3

其實我以前很不喜歡讀古文的。我的文言功底極差,是為了考試而學。看到那些詩句,我們一致認為他們都在無病呻吟,但日後再回想起,其實不過是因為我們被強逼去讀他們的作品。離開了學校,再也不用碰詩詞,頓覺一身輕,卻有點惆悵,我讀了這些多年的東西,以後真的再也不見了。後來偶爾在微博上讀到數句詩詞,頓覺古文很美,一個衝動就決定要再讀古文,於是我想到了蘇軾。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我那時不知道這首詞的名字,只記得這一句和作者,也許是因為太簡單了吧。林清玄說他喜歡蘇軾,因為他的詩詞易懂。

眾多詩人,我最喜歡的是蘇軾,因為我喜歡他的豁達,也因為我只認識他這個人,但也僅限於豁達而已。所以我想更了解他,便有了接下來的讀後感。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讀到這裡不禁微微一笑,原來大家所崇拜的蘇軾也曾是個自滿的人。大家都是凡人,有了一定成就免不了會自滿,何況是個乳臭未乾的少年。可是他後來的發憤,大概不是人人有之,我們都樂於沉浸於自己的世界中,所以我很是佩服他的行動,而他成功了。

我想提起蘇軾,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他的多次被貶及豁達,於是我誤以為他天生是個樂觀的人。但原來他也曾失落過,會為此而憤憤不平,只是他必須從悲傷中走出,於是接受現實,學會看開,從中作樂,也就練就了後來為人所熟悉的豁達。所以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是這樣的,我們經過打磨,有人成了小圓卵,有人成了寶玉,有人鬱鬱不歡,有人擁有自由,我們的差別是這樣來的。

痛苦從來都只是痛苦,只有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於是蘇東坡才成為我們後來認識的蘇東坡。若他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我們不會如此佩服他,而他的半生亦只會沉浸於悲涼中。但不得不說的卻是,儘管知易行難,他依舊實踐出這大道理。

我更佩服的是他為民請命的心,原來他也是勞碌命哈哈~他如此的樂觀,身於異鄉卻仍有心情四出遊玩,又深信及時行樂,應該如陶淵明般自由,卻沒料到他始終有愛民之心。放不下百姓,一心要為民服務,只好一直就在他所厭惡的官場中浮沉。他是注定不屬於官場的,不圓滑、不「堅忍」,難怪屢被奸人所害。所以他是有多麼愛民,才使他捨不得放下那官位,尋一地歸隱?我真喜歡他的堅持,也喜歡他的認真。

蘇軾有那麼多好友,又與妻琴瑟和鳴,想必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一個樂於放下身份與平民交談的人,大概只要道相同就可同枱共飲,進而成友。不拘小節的人之所以快樂,不過是因為他們不用那麼多條約框住自己。

我曾聽說過蘇軾與其妻王弗的關係很好,只可惜紅顏早逝,我那時以為他們是自由戀愛的幸福產物。不過是否有愛情,婚姻卻不是談戀愛,是相守,要磨合,所以很多相愛的人卻步不進婚姻殿堂。想必王弗的性格和順,又與蘇軾互補,才成就一段佳話。

讀過傳記以後,蘇東坡在我心中的形象又立體了一些,多帶點人間氣色。他終於不是神一般的存在,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若問我最想成為怎樣的人,如蘇軾般是也。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 篇4

 发现一个现象,经常看到有些年轻朋友在博客,或者朋友圈里贴出诸如岁月静好、春风不躁之类的语句,似乎已经参透人生,领悟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奥义,请注意,是清欢,而不是大欢或狂欢。但仔细想来却觉得单薄乏力,一个初入社会还没有多少人生阅历的年轻人说出这些话,到底是痛过的参悟,还是生生的矫情?

这就如同人生如梦这样一句话,如果是一位老爷爷一边捋着长长的白胡子,一边从口中缓缓说出,想必大家都会一致点头,认为说得对呀,确实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就像梦境一般,到头来都是虚无缥缈,妙哉!而同样一句人生如梦如果是从一位流着哈喇子的黄口小儿嘴中蹦出,那么大家定会先哑口无言、面面相觑,继而哄堂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活在自己的年龄里,即使说出一些惊世骇俗之语,大家也觉得如同鹦鹉学舌,言之无物。

于丹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书中认为,旅行和经历很重要,这是达到健康、平和心境的必要条件,这点我非常赞同,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于丹老师那样的条件,可以周游列国,感悟人生。所以,我认为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尤其是年轻人,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经历,要多去接触社会,多在生活的磨刀石上磨砺,有条件的话多出去走走看看,体验下异域的风土人情,而不是受了点挫折,就躲在屋子里发发微博,来句岁月静好,就可以在自己受伤的心灵上来一剂麻药,做参透人生状。

苏轼的这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之所以为后人久久流传,原因在于它是一种豁达、健康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满足的体会,是一种阅尽人世沧桑、洞悉世态人情后品味出的人间真正韵味。人们在初入社会之时本无争名夺利、勾心斗角之心,理想中职场的人们应该是诚实守信、相敬如宾,一派祥和之气,但当幼稚的理想被老辣的现实击打得体无完肤之后,大家都学乖了,开始被染缸浸透,开始浮躁不安,偶尔的欢愉也是大欢、狂欢,这与清欢完全不同,它不持久,没有味。

但是,苏轼却是另外一种人,他在经历宦海沉浮、世间炎凉以后,还能在从容处理世故的同时,坚守本色,体验到内心深处的真正欢愉,不能不说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痛过反思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享受长久的清欢,起码得经历立志、实践、反思这样几道关卡,才能获得这人间真正的韵味。

首先说说这个立志,其实也就是我们年轻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梦想,因为它是前进的方向、奋斗的动力,你想当悬壶济世的医生?汇通天下的商人?还是纵横捭阖的政客这些都可以,或者你想当一名称职的厨师、一名站岗的士兵、一名理发师也可以,梦想不分高低,但总得有一个,而且那个梦想只属于你。

其次要去勇敢地实践,这一关非常重要,因为梦想的种子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且通过实践,你会发现有些梦想是需要修正的,而有的梦想是在实践中才会悄悄出现,命运会在实践的长河中拐那么几道弯、越过几道坎,甚至有时一定要行到水穷处,才到适合你坐看云起时的地方。

最后要善于反思,只顾低头拉车的人,他终究提高不了工作效率,更别提人生方向、人生梦想、人生韵味了,多回头看看来路,想想未来的方向,无需多久,一杯茶、一阵雨的工夫就够了,当你的实践积累得足够多的时候,在某个瞬间,自然就会顿悟,哦,原来人间有味是清欢呀!然后会心一笑,走进一湖烟波中,与好友品茶,与好书交谈

没有穿越过沙漠的人,不会明白水对于生命的珍贵;没有拼杀于沙场的人,不会明白战旗对于军队的意义;同样,没有经历过人生跋涉的人,体会不到真正的清欢,所以,勇敢点吧,年轻的朋友,让我们跋涉过后,再言清欢!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 篇5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2000字:

去年写了《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的上篇,跟着大文豪梁实秋品尝了北京美食。2019年开年之际,补上《人间》读后感的下篇,让我们继续跟着梁先生品尝南方美食。

福建省有一道菜叫“西施舌”(沙蛤),文中提到,郁达夫曾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记录了“西施舌”这道菜:“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初到闽省的人,尝到西施舌,莫不惊为美味。”实则,“西施舌”自津沽青岛以至福建,在浅海沙地上都可以捕捉到,是沿海人称之为“沙蛤”的软体贝类,呈厚实的三角扇形,外壳是淡黄褐色的,顶端有点紫,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条小舌头,故名西施舌。梁先生在文中记载,他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的席上,文中描述“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乃是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读到这里,你可能想沙蛤吃到过呀,哪里有书里说的美味,但是在今天,沙蛤的做法已经大相径庭,不再是高汤氽西施舌,仅取其舌状之水管部分。现在的做法,多是把沙蛤的软肉都做入菜中,不再是只取其“舌状部位”,实际味道会差别很大,用文豪的话来说就是“精粗之差不可以道里计”。

接下来跟着大文豪继续吃吃逛逛,我们到的下一站是杭州,要介绍给大家的是杭州名菜,西湖醋鱼,先不说味道,书中提到,民国时期要想吃西湖醋鱼,想宴请宾客,也必去楼外楼品尝,“楼在湖边,凭窗可见巨篓系小舟,篓中畜鱼待烹,固不必举网得鱼。普通选用青鱼,即草鱼,鱼长不过尺,重不逾半斤,宰割收拾过后沃以沸汤,熟即起锅,勾芡调汁,浇在鱼上,即可上桌。”西湖醋鱼汁里加醋,但不宜加多,可以加少许酱油,亦不能多加。汁不要多,也不要浓,更不要油,要清清淡淡,微微透明。上面可以略撒姜末,不可加葱丝,更绝对不可加糖。如此方能保持现杀活鱼之原味。我们现在在一般餐厅里吃到的西湖醋鱼与楼外楼西湖醋鱼风味相去甚远,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往往是浓汁满溢,大量加糖,无复清淡之致。”想吃西湖醋鱼,还是要到楼外楼,西湖醋鱼何处美,独数杭州楼外楼。

说道鳝鱼,北方人对鳝鱼是没有概念的,大文豪喜欢到处吃美食,所以知道,在北方只有河南的餐馆卖鳝鱼,做法有两种,一是生炒鳝鱼丝:“鳝鱼切丝,一两寸长,猪油旺火爆炒,加进少许芫荽,加盐,不需其他任何配料。这样炒出来的鳝鱼,肉是白的,微有脆意,极可口,不失鳝鱼本味。”另一做法是黄焖鳝鱼段:“切成四方块,加一大把整的蒜瓣进去,加酱油,焖烂,汁要浓。这样做出来的鳝鱼是酥软的,别有风味。”而且文中还比较了淮扬馆子鳝鱼的两种做法,一种叫“炝虎尾”:“把鳝鱼切成四五寸长的宽条,像老虎尾巴一样,一上略宽,下尖细,如果全是截自鳝鱼尾巴,则更妙。以沸汤煮熟之后即捞起,一条条地在碗内排列整齐,浇上预先备好麻油酱油料酒的汤汁,冷却后,再撒上大量的捣碎了的蒜(不是蒜泥)。宜冷食。样子有一点吓人,但是味美。”另外一种做法是炒鳝糊,加上粉丝垫底又叫“软兜带粉”:“那鳝鱼虽名为炒,却不是生炒,是煮熟之后再炒,已经十分油腻。上桌之后侍者还要手持一只又黑又脏的搪瓷碗,浇上一股子沸开的油,咝啦一声,油直冒泡,然后就有热心人用筷子乱搅拌一阵,还有热心人猛撒胡椒粉。那鳝鱼当中时常羼上大量笋丝茭白丝之类,有喧宾夺主之势。”看来,梁先生还是喜欢吃生炒鳝鱼丝。文中还提到江浙的爆鳝过桥面,令梁先生怀想不已,“爆鳝是炸过的鳝鱼条,然后用酱油焖,加相当多的糖。这种爆鳝,非常香脆,以半碟下酒,另半碟连汁倒在面上,香极了。”看到这里,我就非常想来一碗鳝丝爆鱼面当晚餐,想到了离我们不远的德兴面馆,似乎这道面是他们家的特色面,远道特来吃面的人也非常多。

梁先生对黄鱼的印象深刻,在过去渔汛季节里,在平津一带,春夏之交的时候几乎家家都大吃黄鱼。梁先生记忆中的黄鱼做法是:“我家的习惯,是焖煮黄鱼一大锅,加入一些肉片,无数的整颗的大蒜瓣,加酱油,这时节正是我们后院一棵花椒树发芽抽叶的当儿,于是大量采摘花椒芽,投入锅里一起煮。不分老幼,每人分得两尾,各个吃得笑逐颜开。同时必定备有烙饼,撕碎了蘸着鱼汤吃,美不可言。”书中描写还真是真切,感觉能闻到黄鱼的香味,还能看到烙饼蘸鱼汤的场景。书中还说,“黄鱼的鳔晒干就是所谓“鱼肚”。鱼肚在温油锅里慢慢发开,在凉水里浸,松泡如海绵状,蟹黄烧鱼肚是一道名肴。”可惜现在的餐馆时常以假乱真,用炸猪肉皮冒充鱼肚,行家很容易分辨,但一般的吃客是分辨不开来的。

龙须菜,《本草纲目》记载着:“龙须菜,生东南海边石上。丛生无枝,叶状如柳根须,长者尺余,白色,以醋浸食之,和肉蒸食亦佳。”现在则龙须菜几乎到处有,粗长茎白,嫩绿细芽。梁先生提到第一次吃龙须菜是在上海,“上海初次尝到火腿丝炒新鲜龙须菜,嫩嫩的细细的绿绿的龙须菜配上红红的火腿丝,色彩鲜明,其味奇佳。”

梁先生爱吃,书中描述的美食多至几十种,美食的感悟和场景,在看的时候也多身临其境,我就不一一描述了,有爱美食的,喜欢吃吃逛逛的同事们,可以再自己读读《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个人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人间的生活气息,美食的香味,所谓的清欢,是品尝美味时候那种自在,独我的至高的精神境界吧。我乃俗人,终不能理解“清欢”之意,只能关注到“人间有味”。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 篇6

初识《人间有味》是在掌阅电子书上,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脑、手机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的手机上有一个阅读APP,就是掌阅。我被掌阅上电子书所吸引,它上面很多书都是免费,由于它用起来十分方便,它的VIP有很多很多免费阅读的书,而且都是名著和新书,排版有非常漂亮,字体还可以调节,我渐渐的变成了它的VIP,习惯用它来进行阅读。《人间有味》扉页上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汪曾祺。这立刻吸引我翻开书页,慢慢研读,很少有一本如此诱人的书,在短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毕竟我也是个没大有时间读书的人。

于是在不着急赶路的公交车上,在吃完晚餐后的闲暇时光,除了看看新闻,学习一下强国,然后就开始《人间有味》的阅读。后来,学校又专门为我们读书团队购买了纸质新书,我就更加如视珍宝,随身携带,一有空闲便沉浸其中。

汪曾祺先生在书的开头介绍了许多四方美食,其特殊点、做法及不解之缘,每一道菜什么来头,又是什么烹饪方法,尝起来是何种滋味,娓娓道来,平添了些生活情趣,从他写作出版过去了这么多年,现在读起来还是很接近我们的生活,很多食物和风俗还能有些影子,能勾起了我们的想象。像那些个油滋滋作响,菜冒出腾腾热气,香味扑面而来的画面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像那些“格炸炸,格炸炸”、“起火升到天上,哧——,灭了”犹在耳畔。然而无论在外面吃到多美味的食物,对美食的记忆却永远停留在母亲忙碌的背影里。汪曾祺先生怕是感触到我的心思,他随后写道许多家乡美食,汪先生是高邮人,特别对高邮咸鸭蛋进行了详细描写,真想吃端午的鸭蛋了。对于其他美食的描述有详有略,虽然语言简洁幽默,却丝毫没有减弱他的思乡之情,愈是简略,这种感情愈发浓重,一切尽在不言中。我也有些思念家乡的煎饼、糁(sa)汤和炒鸡了,等新冠肺炎疫情散去,可要出去大吃一通。

引人入胜的,除各色美食外,正是这些幽默有趣的人和故事。现代社会,我们大多人都象被鞭子抽打的陀螺,高速地旋转,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喘息压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我们之所以为人,离不开这一生烟火气,所谓食色性也。我甘愿做个俗人,让生活慢下来,享受这美好时光,爱我所拥有的一切。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从生活出发,诙谐的语言背后藏有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和智慧,善于留心,你也会发现生活的乐趣和美。人,若能春赏百花,夏听蝉鸣,秋享枫月,冬遇浩雪,如此周而复始,长久轮回,该是何等幸运!我们若能在四季轮回里穿行回往,听溪声流水潺潺、望青山松涛阵阵,不枉此生,且听风吟且漫行,此等人生怎能无趣?

愿我们不枉来此生,放下迷茫,治愈心灵,在不知所往的芸芸众生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系列


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新的感悟产生。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整理的“人间有味的读后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 篇1

一点昏黄泼墨跃然纸上,随水墨晕染开来的浓墨幻化成点点微黄的淡彩,遂其形状又似海边日出时分,天边金黄色的一抹淡云若动、若静。黄色泼墨下是一点饱和碧色之泼翠,随水渗开,好似中国古代水墨山水中远处的青山。书的封面中,碧色与黄色交染不知是苍山青翠了斜阳,还是霞光的微黄温暖了青山。

这一暖、一冷两色调泼墨的晕染中,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主题,以行书之笔浮现在此书封面中央,书法浓墨与泼墨晕染开的淡彩交相辉映。翻开中国水墨古典风的书面,伴着淡淡墨香的灵动文字,我也追随作者,行走山川、渡过江河,走过于丹先生走过的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杭州,醉梦西湖畔,寻找前世在湖边丢掉的一湖烟波;踏着丽江穿越千年的青石拱桥,聆听桥边吱呀呀的水车转动着潺潺溪水,伴随着布农铃叮咚作响,依稀看到千年马帮从山中向我们慢慢走来;走进巴黎那氤氲着玫瑰花香与琥珀色酒香的小巷深处的红酒坊,捧起一只酒杯,轻轻地从木质酒桶最下面的龙头中拧出一杯红酒,把酒杯放在手心,用手心温暖着杯底,慢慢地摇,品着慢慢摇出的酒香,回味曾经踏遍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的岁月,体会逝水流光中那些生命的瞬间。

伴着阵阵书香,我仿佛走进了作者的昆曲老师周铨庵先生与她的爱人谢锡恩老师他们位于胡同里大杂院的家,我想,那一定是个安静而又清爽的初秋午后,夏季的蝉鸣和空气中的余热还尚未散尽,高爽的天空带给了我们夏去秋来的丝丝微凉,大杂院古老的青砖院墙畔,百年老杨树上苍老的绿叶和灿灿的黄叶还在老树干上错落着,一阵风过,一簇簇叶儿,金黄、苍碧,簌簌飘飞,有的飘到远方的马路,有的寻找新的土地,化泥、护花,有的则飘过青砖院墙,飞进周铨庵老师与她老伴儿朝夕相伴的大杂院儿里的小平房。屋里的泥地,斑驳不堪,正中间放着蜂窝煤球炉子,旁边是把旧躺椅。谢锡恩先生靠在躺椅上,吱吱呀呀地慢摇,翻开一卷书页泛黄的线装诗集。周老师则在屋里端茶倒水,手持简陋的茶具,嘴里还哼着最爱的昆曲儿。二老夕阳之年深居陋室而吟曲作诗的淡淡清欢,那份与君相伴便是晴天的暖流,也流进作者的心田,随着作者灵动的笔墨,跃然《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书章,让我们伴着幽幽书卷香气,感受着于丹先生从孩提时代行至知天命之年,一路走来的心路旅程。眷恋着孩童时代的作者端午节时手腕上系着的五彩绳;怀念着来不及与作者说再见就匆匆离世的张主任、耿总;珍惜着与爱人、家人、学生相处的分分秒秒,学会爱,更超越爱,把细水流年雕刻成生命的印记,在成长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找寻心安的归处,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开一卷水墨淡彩,轻吟一句人间有味,最是清欢。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 篇2

初打开目录,看着呼啦啦的各色菜名,若不是署着梁实秋和那文绉绉的书名,我还以为是本教授烹调的菜谱。读了几篇后,越发觉得有趣。几道菜串起来,居然能够将一个百年前的老北平城,生生的展现在眼前。一团和气的掌柜,步调利索的跑堂伙计,手艺精湛的小巴利,挑担吆喝的街巷小贩,吃法讲究的嗜食饕客等等。一个个的人物把北平老百姓日常生活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仿佛带着一股地道的京腔儿,一下子把人拉回那个看似古老又触手可及的年代。

看好多人评“清欢”二字,都评出了人生境界,我深以为然。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有味”。这个味儿,不单是书中所述,各色美食之色香味,(这色香味几欲从书中透出,每每饭前阅读,必口水横流,食欲大增。若是半夜卧读,则必饥饿难耐,惹得肚子咕咕叫抗议。)更是老北平的韵味儿。这个韵味儿,是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精气神儿,是各个手艺行当祖辈相传的规矩,更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严肃认真却又从容优雅的生活态度。

吃饭,看似最小事,亦是最大事,也最能体现这种韵味儿。

吃乌鱼钱儿就去东兴楼,品瓦块鱼就找厚德福,尝江豆腐要到同和居,馋烧锅鸡只认致美斋。鸡胗要去里儿,毛肚去草芽,烤鸭要带黄油留架装,豆汁儿要配焦圈辣咸菜。到了吃蟹的时候,别地儿不去,只寻肉市胡同的正阳楼,吃着涮羊肉,就着葱花饼,每人一团一尖两只大个儿的螃蟹,完事少不了一碗压轴的汆大甲……

那时候,提味儿用的不是鸡精是高汤,切肉靠的不是机器是手艺,好厨子一辈子做精一两道菜,半辈子带出个把大徒弟。

不似现代,糊里糊涂吃的都不知道是什么化工产品,人心烦躁,不说也罢。

最后要说说梁实秋,其实我每说到梁,便要说起鲁迅。这二位对骂了一辈子,梁骂鲁是含怨胸中尖酸刻薄,鲁骂梁是资本主义丧家走狗。论学术造诣,二位都是文坛大家,我等万万不敢评说,但说起鲁迅今天在大陆的地位,与梁实秋确是天壤之别了,原因除了“政治正确”之外,我想还有别的因素。比如书里写卖酪的小贩搞促销抽签,不想运气极差,连着几签一整挑子的酪都被富家公子哥儿赢走免费吃,自己吃不完还叫上打杂儿的下人一起吃,只剩卖酪的自己咧着大嘴哭。这一段最初读着颇为有趣,尤其是小贩咧着大嘴哭的样子。但细细一想,一个大男人大白天能难过到咧着大嘴哭,必然是因为他起早贪黑的辛苦劳作不仅没能糊口养家,还白白赔掉了许多本钱,这几日家中老小定是不易过活了,和旁边衣食无忧兴高采烈免费吃酪的公子哥对比,更有大大的讽刺意味。

梁实秋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世家,眼里只觉乳酪好吃,抽签有趣,却体会不到平民小贩的生活疾苦,他写着有趣高兴,我却读着心里不是滋味。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 篇3

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初读这本“食谱”,我就被汪老先生笔下的各路美食深深的感染,极强的画面感让我浮想联翩,以至于合上书竟对先前的“粗茶淡饭”开始嫌弃起来。可是这真的仅仅是一本“舌尖上的美食”吗?迟疑后,我再次捧起这本书,原来人间不但有味,还藏有一颗赤子之心。

高邮的咸鸭蛋、小西门马家牛肉馆、故乡的元宵……每每被点到名的特色美食,无不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一则《论语》一句情,一盏茶香一座城,无论是祖父对口中的“孟子反”还是家乡人的“喝早茶”,读起来都极具生活的香气,仿佛那家小院儿里有着魔力,让人流连忘返,放下书仍让人牵挂,那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城市和熟悉的小暖。

走遍万水千山,吃遍大江南北,汪先生把不变的真情留在了齿间,这份对美食的爱也是对生活的真,唯有一个爱生活的人,他的笔下才有那字字珠玑的美好,他的心中自有一种情趣,自有一颗豁达的心,让人每每品读,心中被温暖。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应该这样。王先生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不论是咸菜文化还是宋朝人的吃喝,还有立春的吃萝卜习俗,都将文化和美食紧紧相连,唯有口味宽泛一点,我们才能从不同的食物比较中体会出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性情习俗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也就是南北文化无优劣,中西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

一本《人间有味》让我品到了文字背后的小暖,虽不能让汪先生那般尝遍东南西北,但也让我下决心用阅读充盈自己的味蕾,又是一年读书月,人间有味,香意浓浓,书有百味,其乐融融。“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宇宙当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同理,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的时候会不会发现,幸运与不幸亦是如此呢?其实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的日子也在被别人暗暗羡慕着。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所以以此抱怨父母、抱怨家庭,而逐渐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都真的只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

现在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经历大大小小的坎坷以后,生活带给我的更多是成长与成熟,而不是伤害。“有很多人用了毕生的努力,默默完成了对别人的成全”。人生没有所谓的弯路,我们都是顺着每一步才抵达今天,所有的偶然与必然,只要你信任这些生命的成全与托付,总会对历史的轨迹和当下的容颜做出解释。站在现在,你会知道你的未来应该要成为什么人,你怎么才能不辜负曾经的成全与托付,你怎么才能在无常当中一步一步把恒常走得更好。人生就是一个循环,一个有幸福感、被成全的人,他会不断用善念去成全别人。善良与爱,才是人性中最蓬勃的种子,可以薪火相传。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被父母成全;在求学的路上,我们一直被老师成全;在职场的路上,我们一直被领导成全……我们如今的被成全与托付,难道不是为了将来对别人的成全与托付么?

漫漫人生,有味清欢。一念既起,就拼尽心力在当下完成,那一刻当下,也就算是真正实在的拥有了。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 篇4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学期有朋友推荐给我于丹老师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就一直向往,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看。买到这本书后我便迫不及待地看起来。书中于丹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说生活体会,她的经历大都与我们的相似,所以很容易产生共鸣!且语言清新简单,又发人深思。她在书中还大量的引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和苏轼的诗句,所以文化味道十足,但并不晦涩难懂!每每读到他们的诗句,内心还会小窃喜一下,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又有了进步!这本书似乎有一种魔力,牵引着我不断的读下去,欲罢不能!我似乎和于丹老师漫步于静谧的山谷中,时而与她开怀大笑,时而同她静坐沉思,时而随她引吭高歌,时而又与她一起轻闭双眼缅怀悼念!读完书后,于丹老师的形象在脑海中就更鲜明了,我猜想她一定对人亲切,穿着淡雅,举止温柔!甚至向往着与她见面,向她请教!

记得刚翻开这本书时一眼就被“幸福”两个字吸引。

我似乎好久都没有觉得自己很幸福了,和朋友聊天的主题大多数都是生活的压力,慢慢地,感觉自己变得脾气暴躁,内心脆弱。所以看到书中写“幸福”二字时,我再也无法移开自己的眼球。

于是我开始体味自己的幸福。于丹老师说:“我觉得,我的母亲和女儿是两个最幸福的人!小孩之所以会幸福,是因为她什么都相信,天真、浪漫、有梦想;老人之所以会幸福,是因为她经历过苦日子,对当下很知足。尽管现在的成年人压力很大,但若能像孩子一样保持成长,像老人一样懂得知足,幸福感就会多一点!”

来到学校的这几年,经历了很多,毫无疑问的是:我真的像孩子一样成长着!我也像孩子恋家一样依恋着这里。作为孩子,有很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但是这个家里的家长、家人一直包容我,鼓励我,引领我。这些我都铭记于心,我也像经历过苦日子的老人一样知足并且感恩!想到这,我突然发现内心暖暖的,想要幸福的信念也坚定了,也许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每天早上到班级,每个孩子都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上课时,与他们会有想法上的共鸣或者语言上的交锋;课间有些孩子会诉说他们的快乐与烦恼!就这样,我和他们一起成长着!每每看到有毕业的学生来看老师,我就想象着自己将来也会一样!想象着自己的学生长大后可能会遍布大江南北,从事各行各业。我就会无比兴奋!我想这就是为人师的幸福味道吧!

每当我的工作中出现问题,同年组的.老师都会积极地帮助我,为我“出谋划策”,我的心满满的都是感动,并且觉得自己特别有安全感。这一定是幸福的味道!

幸福的味道渐渐浓郁了!因为我像老人一样懂得知足和感恩,有孩子一样的梦想——希望自己桃李满天下。但是我的生活缺少了孩子的天真浪漫!于是放假的第一天,就与两位好友去逛街,买了自己喜爱的包和衣服,看着镜中自己的变化,心里美滋滋的。之后又与她们一起品尝美食,边吃边聊,互诉烦恼、互相开导、又各抒己见!那一天简单、充实、快乐!回到家后,神清气爽!

于是我开始学着天真浪漫的生活。偶尔看场电影,有时会买点零食,坐在江边阴凉处,看看书、吹吹风、吃点零食,累了就在吊床上小憩一会儿等等。

我的生活一下子丰富了起来,有为人师的幸福味道,有同事给我的幸福味道,还有家人给我的幸福味道!真的是《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真的很棒,不仅引领我体会自己的幸福,且教会了我如何追寻幸福!我还会再细细地读这本书,相信定能让我收获更多!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 篇5

曾记得多年前,初识着名文化学者于丹老师,是在她对《论语》《庄子》的解读中。她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引领芸芸众生回归古代先哲所提供的生存智慧里而不能自拔。而今天,当我打开电脑,开始阅读人民网推荐的于丹老师新作《人生有味是清欢》,顿觉倍感亲切自然,一种温馨油然而生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对人生、文化、社会、生活的再度思考,也是她50年来一改以往风格自剖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一部哲理散文集。作品以更多的笔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生命的意义为重点,让我体会到生命流逝中的温馨与感动。 犹如一个丰富而简单的人,我喜欢。因为有她,无数个沉寂暗淡的日子被照亮,我的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窗,阳光进来,豁然开朗。

本书中延续了于丹老师作品的独特风格,细腻宁静、娓娓道来,以小见大,意味深长,处处引经据典,她从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流年六个部分,与读者一起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有许多学者的哲思,小到一本书、一碗牛肉面、一座城、一个节日等等,她都赋予了生命,这需要静下心来阅读,这种阅读带来的是凝思沉想,撩拨生命的律动,是与内心相呼应的东西,体现了中国梦的一部分。

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更凸显博大。《人间有味是清欢》包含着人间真爱、大爱、至爱,不仅让我感动,更催我行动。她就像深山老林中汩汩流淌的那汪清泉,慢慢滋润了我的心;她又像一盏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我人生前进的方向。

喜欢在居室外的阳台上放一把折叠椅,闲暇的周末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我打开电脑开始阅读《人生有味是清欢》,沉浸在她带来的美妙阅读中,而窗外,白云朵朵,飘飘转转。

这真是一种美好地享受。

有关《秋》读后感1000字精选


读后感,也叫作读书笔记,是指我们切实的看过某篇文章或某本书写下来的感悟。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难免会有新的想法,我们需要保持着我们当时阅读作品时的感觉,写出一篇读后感。写作品的读后感有哪些技巧吗?以下由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秋》读后感”,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秋》读后感 篇1

自古至今,“秋”老是代表着一层淡淡的忧伤,而《故都的秋》却打破这永恒不变的韵律,作者穿过大半个中国,就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虽然存在,但却没有北方秋的诗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作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而在北国秋的描写上,作者草草几笔,就足以将北方的秋表现的淋漓尽致。“碧绿的天的颜色,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作者的笔尖好像又转到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的“较量”上。

作者的笔还不完全的停在“秋”上而是专注于北国的槐树,蝉,雨这些寻常物体上,而对南方景物的描写却是少之又少,深沉中有点落寞的槐树,享誉“北国特产”的秋蝉,下得奇,下得有味的秋雨,这一切好像都在说明北国秋的特点,接下来作者又稍降写了北方的一大奇景——果树,而又在果树分别撰写了枣子树,柿子,葡萄,而在这里呢!作者又只字未提南方的……

中国的文学好像与这篇秋并无联系关系,可仔细一回味,却惊疑的发现实在里面却储藏太多太多的相似,中国的秋,北国的秋老是能够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感慨,并且在这段末尾夸大,能体会到这最深味的秋,只有在中国的北方。

在这里,作者终极把笔指向南国的秋,用“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来变相的说明南方的秋与北国秋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而作者却生动形象的用比喻句来形收留南方的秋的浑浑沌沌,不适合。

文章的最后,作者愿用生命来换取三分之一的零头,就越发的表明作者对北方秋的赞誉,一种心灵,精神上的寄托。

作者对北方秋至深至爱,令我打动,令我懂得一种超出灵魂之外的脱俗感触感染,面对他的感情,我们能做得就只有叹息,叹息这古都秋的伟大,以及作者由衷的感触感染。

《秋》读后感 篇2

“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的静,来得悲凉”这是《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话。或许是我的家乡接近北国,因此对于秋的理解,我的思想倾向于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作者说“秋并不是明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字领略秋的意境呢?

如果说雨是可以引起人的一点淡淡的思乡情怀的,那么秋便可以将人的思绪都带到过去的回忆中去的,或许是在怀念的美好,或许是在感叹时光的易逝,总之一切浓郁的感情都卷在秋的萧疏中,随风而飘。秋,无论是在彩色上,还是在姿态上,总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如文中描述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秋蝉的哀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等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看到了这些景物,听到了那些声音,我的心里有点软软的感觉。

我的家乡虽然接近北方,但有些秋天的景色并不像故都的秋景。

我们这里秋季的天空很高,不是有个“秋高气爽”的成语吗?天是淡蓝色的。云很轻很柔。我很喜欢看着那张大的蓝幕上,抹着两撇轻云,如丝如纱,让人的心里很平静。这里没有驯鸽的飞声,但我曾听过,那是四季都有的声音,但在秋天却显得格外的空荡。想作者在看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时心里也一定异常平静吧!

入秋以后,树叶就越发显得苍黄了,随着一阵阵的秋风,树叶便在空中旋转,然后落地,如一只只疲倦的蝴蝶。此时我也能“从槐树叶底,朝动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然而我们这里的槐树并不多见,常见的是杨树,一条路通向多远,路两旁就一真是杨树,看不到尽头,很幽远。我喜欢踩着厚厚的落叶走路,透过凋零的树枝看着天空。那种感觉就像作者所说“脚踩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也是种很静的感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这样的秋雨总是萧条的。一场秋雨过后,空气都变的透明的了。我常在窗前看着秋雨悄然而落,也常夜晚静听秋雨落在残败的树叶上。那种心境,是非不在秋天素不能体会的。更如作者在文中所述“一层秋雨一层冻”,渐渐地我会感到有些寒意。

《秋》读后感 篇3

“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的静,来得悲凉”这是《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话。或许是我的家乡接近北国,因此对于秋的理解,我的思想倾向于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清”“静”“悲凉”。作者说“秋并不是明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字领略秋的意境呢?

如果说雨是可以引起人的一点淡淡的思乡情怀的,那么秋便可以将人的思绪都带到过去的回忆中去的,或许是在怀念的美好,或许是在感叹时光的易逝,总之一切浓郁的感情都卷在秋的萧疏中,随风而飘。秋,无论是在彩色上,还是在姿态上,总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如文中描述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秋蝉的哀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等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看到了这些景物,听到

了那些声音,我的心里有点软软的感觉。

我的家乡虽然接近北方,但有些秋天的景色并不像故都的秋景。

我们这里秋季的天空很高,不是有个“秋高气爽”的成语吗?天是淡蓝色的。云很轻很柔。我很喜欢看着那张大的蓝幕上,抹着两撇轻云,如丝如纱,让人的心里很平静。这里没有驯鸽的飞声,但我曾听过,那是四季都有的声音,但在秋天却显得格外的空荡。想作者在看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时心里也一定异常平静吧!

入秋以后,树叶就越发显得苍黄了,随着一阵阵的秋风,树叶便在空中旋转,然后落地,如一只只疲倦的蝴蝶。此时我也能“从槐树叶底,朝动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然而我们这里的槐树并不多见,常见的是杨树,一条路通向多远,路两旁就一真是杨树,看不到尽头,很幽远。我喜欢踩着厚厚的落叶走路,透过凋零的树枝看着天空。那种感觉就像作者所说“脚踩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也是种很静的感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这样的秋雨总是萧条的。一场秋雨过后,空气都变的透明的了。我常在窗前看着秋雨悄然而落,也常夜晚静听秋雨落在残败的树叶上。那种心境,是非不在秋天素不能体会的。更如作者在文中所述“一层秋雨一层冻”,渐渐地我会感到有些寒意。

秋的景色如此之多,还有作者笔下的北方的果树,如枣子,柿子,葡萄等,也是我最深的记忆。我想郁达夫先生写的这篇《故都的秋》只是想用文字留住他对故都最深的爱和眷恋。那独特的北国的秋景,让他在结尾中感叹“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我放下笔,抬头看着窗外正是一片深夜的景象。

《秋》读后感 篇4

秋的韵味——故都的秋读后感600字:

秋,是一个悲凉的季节,通常都被作家用来描写伤感的时侯。郁达夫先生也是这样觉得,他写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围绕着故都“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的秋”来写。

郁达夫先写出了南方的秋,用来衬托北方的秋。用看不饱,尝不透只能感受到一点点清凉的,南方的秋,来突出北方的秋那样浓厚的滋味。

郁达夫先生写槐树、写秋蝉衰弱的残声、写奇特的秋雨,等等秋的景象。写北方的枣子树,果树的奇景。写出了故都秋浓厚的意境,姿态。故都的秋,处处都体现出了浓厚的秋的味道。

后面,还谈到了关于秋的文字。“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你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常常会让人感觉到悲凉。这是人人都可以感觉到的。给人带来的感触,总是深沉,幽远的。

从文中也可以看出,郁达夫对这北国之秋的眷恋,喜爱之情。读完了这篇文章后,令人回味无穷,虽然文中的景物描写很少,更多的是郁达夫的体会。可是,我们仿佛能看到北国之秋,那浓厚的秋意。

我们却感受不到那深沉,悲凉的秋。我们就不能感受到秋蝉,那衰弱的残声。而我们觉得,那是吵闹的,嘈杂的,令人心烦的声音。也不会感受到“一层秋雨一层凉”,而会觉得:这雨害得我不能出门了。秋季时,每当我们走在路边,总会说:“桂花好香啊。”“看,桂花开了。”可是,我们却不能真正的感受到浓厚的秋意。我们感受不到秋意,是因为——时代变了。秋的宁静,韵味,都被人们淡忘掉了……

《秋》读后感 篇5

那一缕秋色

一直以来,我对美好这两个字有着一种非常坚定的理解,最美丽的东西,往往就是我们身边的那些最简单的、最平凡的事物。在朝夕相对之中,那份美感不知不觉地蕴蓄,渐渐地成为心灵最深处的感动。而后,又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由

个不经意的原因偶然地拔动了敏感的心弦。读罢《故都的秋》,这种感受更深刻地埋进了我的心里。

时间的流转,节令的更替,可以改变万物的活动,秋天的来临,也应该是关乎整个自然的。北京的秋天,是她四季中黄金般的时节,只因为她的短暂,只因为她飘忽得不可捉摸的美丽。北京秋大的代名词,莫过于香山的红叶了。那漫山尽染、灿烂如云的壮观吸引了倾城的游人,摩肩接踵,繁华喧嚣。秋天的那份纯净之美,这时早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屋檐上摇曳的发黄的草茎,矮墙上徽獭伏着的猫儿,角落里那几支仍在努力微笑着的牵牛花,静静地,闲闲地,这便是秋天了。她时刻都在我们视野的每一个凝睇中。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其实哪里非要等到落叶呢?秋天里那种特有的纯净安闲,早在第一缕不再燥热的清风中就吹来了。

最让人忘不了的,还是秋天特有的天色。那么纯澈的蓝色,仿佛是透明的,但又幽幽地没有极限。那是一种发自大自然灵魂深处的晴朗的颜色,连最高超的画家也调制不出来。然而,这晴朗的美丽并非完全体现在万里无云的浩瀚上,当她斜斜地穿过拥挤的屋角,投在不经意抬起的眼中,便成为一缕最美丽的秋色。

强国有我读后感1000字精选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每当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对作者的想法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总是感觉想记录什么,那就写一篇读后感吧,写好一篇读后感应当从哪方面开始入手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整理的“强国有我读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强国有我读后感 篇1

103年前,“五四”爱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担起历史和时代的责任,用热血和生命立志救国,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蔡元培、李大钊、闻一多、傅斯年……国难当头之时,作为青年一代,他们未曾退缩,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击水中流,最终引领国家走向辉煌。诚如李大钊所言:“青年人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人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立足当下,社会各行各业中不乏继承先辈“五四”精神,为国、为民、为梦想砥砺奋斗的模范青年。

80后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陆宴辉,数年来深耕农业领域,获得显著成绩,靠的是对本专业不断深入的探究;80后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王硕威,在航母的研制过程做出重大贡献,靠的是在科研领域中扎实的钻研;85后“大国工匠”刘仔才,从一名普通焊工淬炼成一代“焊王”,靠的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不断提高;85后侗族手工刺绣坊总经理陆婷,在继承发扬侗族传统技艺的同时,带领乡亲走上脱贫致富之路,靠的是对行业的热爱坚守和对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担当……这些模范青年为梦想执着奋斗,在新时代树起一座座青春的丰碑。作为正值芳华的青年学子,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刻苦学习、不断进步、奋发有为,做好新时代的接班人。

但是,当下也有崇尚一切随缘,不苛求活法的“佛系青年”,凡事讲求随缘,得过且过。鲁迅先生曾经说:“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睡着、昏着的“佛系”青年于国于家无望,只有“要前进”的青年才能担负起国家和历史的使命。“要前进”正是一种不断追求进步的奋斗精神。

新时代领路人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展望未来,我们重任在肩。当今时代,国家进入稳步飞速的发展阶段,唯有一批批甘于奋斗的青年,才能为社会、为国家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注入不竭的动力。

在五四运动百年之际,我们当弘扬五四精神,拒绝佛系生活,做“要前进”的一代,肩负起新的责任与使命,以奋斗之姿展现我们青春的风采!

强国有我读后感 篇2

我自入团以来,已经有八年光景了,在这八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团组织使我健康成长,是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地方。自入团一开始,我就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经过在大学的初期历练,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党员的信念!

进入大学以来,我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个光荣的共青团员,处处严格地要求自己。但我明白更主要的是以身作则:学习上争优异,政治上要先进,活动中要用心。我认真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心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我得到锻炼,这也使我对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加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等的真正含义。成为一名党员,一向是我的梦想和奋斗的目标,所以在大一上学期我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在自己的努力下,有幸的成为了党章学习小组的一员。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深知要要树立起带头和模范作用,所以除了每次用心参与各项团日活动外,我都会按时缴纳团费,不拖后腿,争取为团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下面我将诚恳地汇报近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状况。

在思想政治方面: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始终拥护党的纲领,认真学习党的文件,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思想政治修养。而且我都用心参与党章学习小组组织的有关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例如我们看了有关刘波涛舍己救落水儿童的视频,学习他那种永不放下,舍己为人的雷锋精神。同时我们还去了爬凤凰山,在那里我感受到一股祥和的气息,从山顶上望去,看到的是人民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景象。突然我心里感慨:这可都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得来不易啊,因此我们更要珍惜此刻的幸福的生活。除此之外,我十分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不仅仅这样,在提高自身党性修养的同时,我还让身边的人了解党的有关理论知识。虽然我不是入党联系人,但我都有与入党对象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并和他们讨论党的有关理论和国家的重大举措,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党、走近党。

在学习方面:我有着一股钻劲儿,不向任何一道难题低头。虚心好问是我从小养成的好习惯,正是这种好习惯促使我不断发展,使得各科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每当遇到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我总会耐心地尽其所能,认真讲解。虽然我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班中的最好的,但我的这种学习态度却不是最逊,很值得大家学习,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没有良好的态度,即使你再聪明也没用。以前有一个大学老师就用了一个例子论证了这个观点。在成绩面前,我从不骄傲,我认为,这算不了什么,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务必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因此,除了每一天必要的上课之外,在空余时间,我都会到图书馆进修自己,无论什么书都要看一看,如果一个人只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只学与自己职业有关的知识,那是无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上生存的。书中自有黄金屋,我相信只要努力地学习,不断地进修自己,社会上总会有我的一席之地的。

在工作方面: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不仅仅要提高思想修养,工作方面也要起到带头作用。我用心抓住每一次机会来锻炼自己,因此我在学生会选取了继续留任。在班里,虽然我没有担任任何一个职位,但我觉得有时候我比一些班干部做得还多。例如那次迎新活动上,我帮忙吹气球和挂气球。吹气球不算什么,但挂气球就辛苦多了,一个瘦小的我和大家搬着重重的梯子跑来跑去,爬上爬下,说实在也挺累的,就那个工作就忙了我们一个下午了,可想而知那个活动我们多重视,高兴的是那次活动我们搞的相当成功,很多老师都赞我们这次活动是有史以来算好的一个。老师们高兴,但其实最高兴的是我,因为我觉得我的一份小小的力量能为班级做出点贡献,辛苦也是值得的。还有一次班里团支部组织的乒乓球比赛我也把自己的那份小小的力量贡献出去了,虽然我不是班委,不是这次活动的负责人,但我时刻与负责人联系,跟进这次活动,听从负责人的工作安排。在活动中,我全程担任了摄影师,负责把这次活动的相关场面都拍下来,因为这些照片都见证了我们团支部的努力成果,同时我还把这些材料整理一下,以此为团支书写工作报告带给有力的依据。虽然我不是什么大人物,不是什么重要职位的领导人,但我也有做与这些职位相关的工作,有时候还超出了这个范畴,没别的,只想为班级做出点贡献,证明自己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也不是一个平凡的人。

在日常生活上:与室友、同班同学关系良好,大家互帮互助,团结一致。搞好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我要进一步提高个人修养,结交更多有志青年,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生活上我依然持续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充分运用一切资源做到物尽其用。每次吃饭我都没有剩下一粒米饭,因为我明白浪费国家粮食是可耻的。

透过回顾一年来的所做所为,我蓦然意识到自己尚存在很多的不足,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的还很不够,生活也比较懒散,甚至以前沉迷于电脑游戏中很长时间,迷失了自己,每一天总是忙于作一些不切实际又毫无好处的事情。让宝贵的时光不知不觉中在指尖溜走,此刻真得很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也许这次个人总结就是一次很好的契机,以后要努力改正不足,完善自己。

最后,我期望团总支能透过我的汇报并指出不足和缺点,同时我也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我会用激情点燃生命,全力以赴地打拼事业!

强国有我读后感 篇3

晚上8点,我便早早吃饭,洗漱好在电视旁边准时等待着《开学第一课》的到来,看着这熟悉的画面,回想起每一年的开学第一课节目都记载着祖国一些光荣的事件,为此每当看完后,心中隐隐约约的都能感到自豪。而我们也知道2021年是我们伟大的党100周年纪念日,是啊,祖国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党,离不开我们千千万万的子民共同努力换来的。所以我们作为中小学生们,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在学习成长的同时也要弘扬党那份爱国的精神,这份精神将会永远伴随我们成长下去。

祖国发展的道路总是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难关,但在一代代先辈的不断努力抗击下,一步步的将祖国建设至今。因此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我们虽然如今年纪尚小,但只要不断地努力学习,最终也是可以像《开学第一课》里面的各位先辈一样,为我们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强国有我读后感 篇4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回望百年党史,千千万万新青年为了理想信念艰辛探索、奋发图强,不惜付出宝贵生命。踏上新征程,广大青年干部须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砥砺奋进前行,努力追求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殷切期望的“星辰”“大海”与“繁花似锦”。似神箭问天、鹰击长空,当立“仰望星空”的鸿鹄之志。

我们今天生活在这和平繁荣的年代,我们是感到多么的幸福,多么的开心。可在这之前又有多少人生活在吃不饱,睡不暖的战争年代呢?正是有了无数革命烈士无私奉献的付出,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但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又能为我们的祖国母亲做些什么呢?我们现在唯有好好学习,从一件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其实我们可以从保护环境、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方面,帮助每一位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

长大后我一定要为祖国做出贡献,我会一直把雷锋当做自己的榜样。我们生在红旗下,常在春风里,四方皆为华夏。我们到死都不能忘记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时的丑陋嘴脸,让我国无数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流落海外。从那一刻起我就立下报国之志,让我们的祖国母亲不在遭受列强的欺辱,让我们的文化传遍世界。

我们任何时候任务情况下,都要勇担善为。不因事小而不为,实打实地干好职责范围内的每一项工作,以“拼搏赶超”为笔,书写“忠诚干净担当”的品格。拿出认真实干的作为,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强国有我读后感 篇5

共青团作为共产党的后备生力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共青团,我们应该坚持与俱进应,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学习上要争高分,政治上要先进,活动中要积极。进入大学以来,我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个光荣的共青团员,处处严格地要求自己。

漫漫人生路,我想如果我能勇于尝试新的东西,不断挑战极限,并尽我所能努力做好。这样的话,即使到了人生的终点,我也能坦然地告诉别人:我能,我行,我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因此,在进入大学初,我就为自己设立了四年的短期目标,以达到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目标。争取能够在大学四年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身综合学习的能力。

在思想政治方面,上学期我被评为党课优秀学员,在党课学习期间,各位老师对党的精辟解析,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旁征博引,让我在无比叹服的同时深受鼓舞和教育,这不仅使我对党组织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通过学习,我学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怎样履行党员的义务。使我对党的认识理解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课学习,使我更加明确了入党积极分子决不是套在自己头上,在人前用于炫耀的光环,而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所应该达到的目标,组织上的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的入党一生一世。

在工作方面,为了更好的锻炼自己,也为了寻找一次为同学服务的机会。在大一,我报名参加了学部勤工部的工作。两个学期的活动,我结识了许多朋友,也学会了与别人交流的一些方法。与他人合作,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的沟通。所以在班集体中,我虽不是班委,但我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为班级服务。在学生会两年来,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工作、学习,我感觉到自己在不断成长起来。

在学习方面,我深知知识的重要性,积极上进,努力进取,在期末院考的时候我以较高分数名列前茅。平时我不旷课,不迟到,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我除了学好学校开设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外,还经常通过其他途径拓展我的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各方面知识均衡发展。作为一名理科生,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人文方面的修养还很低,于是有意识的通过阅读、听讲座、上选修课等途径弥补。通过努力,我去年获院乙等奖学金。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把学到的党的基本知识具体体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从自身抓起,从小事做起,对学习刻苦努力,对工作有创新精神,注重思想上的学习,全心全意地为同学和他人服务,敢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不断地学习中完善自我。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保持一致。

一个人没有追求与理想,便会碌碌无为;没有信念,就会缺少人生航标,便会迷失方向;就难以到达理想的彼岸,更不会完全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博古通今晓天下,睿思健行军我心。各位同学,新的世纪赋予我们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国家的希望,是党的后继力量,让我们紧记时代的重托,持之以恒,在实践中学知识、强理论、长才干、作贡献,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我深切的热爱我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时了解和关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路线。

作为一名学生,我认真学习,我知道,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将书读好。所以我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并进行预习和复习。遇到问题时总是能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并善于总结经验,也尽自己的力去帮助别人。

在纪律和生活上,我自觉地遵守学校和宿舍的各项规章制度,注意卫生,爱护公物,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与周边的人和睦相处。参加了长跑活动、植树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舒肤佳产品的调查、义务家电维修和义务家教服务等校、班组织的各种活动。我乐于助人,总是尽力帮助在学习和生活需要帮助的同学。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我觉得自己的幸福来自社会,所以自己也要报答社会。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就要有广阔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要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生活要有规律,要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有信念,坚持了信念就能活得更有意义。

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我知道我现在还存在着不足。我要提高自身修养,淡泊名利,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由的思想,不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迷失方向。

强国有我读后感 篇6

萨迪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 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勤劳远比黄金可贵。是的!勤劳远比黄金可贵,今日,就让我们来看看屏北的学子们今天举办了怎样的一场劳动技能大赛......

各班队员注意,比赛即将开始,预备!开始!!”广播的声音传到市民的耳里,这是什么比赛呢?哦,经过小记者们的询问,原来是我省福州市鼓楼区钱塘小学屏北分校在20__年4月27日下午2:15分左右开展了一场三四五六年段的劳动技能大赛。比赛开始了!到处都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尽管如此,屏北的学子们并没有为此而松懈、紧张,而是心无旁骛地做着更好利于自己班的动作着:先是由四个班的女生先站上来“打头”——四个班的第一支队伍开始比赛。各项规则都是精准到四个班必须是24个女生参赛,书的大小、重量都相同,甚至连厚度都是精准到毫米都不相差。你瞧!为了创办一个公平公正的比赛,屏北小学校方可是费了不少心思!女生们用着自己芊芊玉手抱起一叠叠重如泰山的书本,脸上不断地留下一颗又一颗留下,大家都汗流浃背,尽管如此,依旧有始有终地完成这场比赛。

“老师加油!老师加油!”听!孩子们正在撕心裂肺地嘶吼着为老师们加油打气。看!老师家长们分为两组,每组三次,只见老师把扁担往脖颈一放,就开始奔跑了!轻巧的绕过了一些列障碍,并登上了由椅子搭起的阶梯。在此时,利益或许不在第一位,而团结是在市民们心中第一位!

比赛结束了,充满疑惑的小记者们借机采访了郭校长,该校长表示说:“我们打造这个比赛的舞台是为了庆祝当时屏北新建图书馆的时候,全校的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传递了上千本图书到新图书馆,还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团体的力量!因为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想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种美!”

强国有我读后感 篇7

科学技术是否真能使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殷实呢?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能轻易的回答该问题。

我们伟大的民族_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也有人说科技是把双刃剑,既有它积极性,又有它的消极之处。

举些具体事例来说吧,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不计其数的科技成果,如第一次科技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使人力劳动被慢慢的废弃,是劳动力得到很大提高,自次进入了蒸汽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这是一个人类利用电的一个伟大里程碑,从此使蒸汽时代进入了电力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发明了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如:电脑,手机等,这些产品的出现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是迄今为止人类历规模、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给人类带了无比丰富的“历史遗产”,还推动了劳动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富足殷实。

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优点却忽略了它的缺点,就它的缺点对人类带来得是能够灭绝全人类的,既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用到的高科技产品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_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不知有多大,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这其中就有许多死有科技之下,二战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科技带来的。

所以我们说科技有它的双面性。不能单凭表面就判断它的好坏。

强国有我读后感 篇8

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我自豪我是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炎黄子孙,被称为龙的传人。我在这个大家庭中幸福地成长,我深爱着我的祖国。祖国培育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张振宁……

在这些优秀的前辈中,我最敬佩的是乐于助人的雷锋叔叔。雷锋叔叔出生于1940年12月18日,他七岁失去了父母,成为了孤儿。后来雷锋叔叔当上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他的事迹讲也讲不完,

一天,雷锋正在擦车。这时,天上布满白云,雷声阵阵,雨点像珍珠一样落下来。雷锋叔叔看见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正在雨中吃力的走着,她一手牵着大一点的孩子,怀里还抱着一个小孩,肩上又背着一个包袱。他们冒着大雨,踩着的泥水,深一脚,浅一脚艰难的走着。

雷锋忙跑上去,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是从哈尔滨来要到樟干沟去。雷锋听了,看看天快黑了,还下着大雨,怎么走啊!想到这,雷锋叔叔连忙就说:“大嫂,你在这等等……”说完便忙跑回宿舍,取了雨衣回来,给他们披上。雷锋抱起了大一点的孩子,一手挽着大嫂,艰难地向前走着。这时雨下得更大了,他发现自己怀里的孩子冷的直打哆嗦,她便把自己的大衣盖在了孩子的身上,自己冒雨前行。走了近两个小时,终于把他们送回了家。大嫂激动的对雷锋说“大兄弟啊,你帮了我。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雷锋连连摆手说:“军民一家人,何必说这个……”风雨仍然没有停,雷锋叔叔转身冲入漆黑的雨夜里,连夜赶回了部队。

让人痛心的是雷锋叔叔仅仅22岁就离开了我们。虽然雷锋叔叔牺牲了,但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像雷锋叔叔那样助人为乐的人。我们相信:一个雷锋倒下了,会有千万个雷锋站起来。

多少热血,多少豪情,此刻,我只想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中国、中国、我们一起加油!一起努力!

强国有我读后感 篇9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多么雄壮的歌词,多么震撼人心的语句。这首歌充分表达了我们的爱国之情。怎么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我们的祖国富强离不开科技。我们现在的车,电脑,电视,卫星定位,这些都是辛苦的科学家用劳动换来的。再看马云,他为了我们方便购物,发明了淘宝网。我们以后就不用很累的去商场挑选衣服,在家也能买衣服。还有一个好处,对于很多人在街上开店租房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你可以在网上开店卖东西。当然这些好处都离不开马云先生的汗水和泪水。

如果我们不创造不科技,没有车我们出行很困难;没有电脑我们就不能获得更多知识;没有飞机我们就不能很快到达远方。没有了科技我们中国就不能富强。

所以我的中国梦是当一位科学家,去发明,去创作。为人类造福,为人类带来方便。我想发明一件奇特的衣服。当热了,他可以自动变成薄衣服。当冷了他可以自动加厚。它还可以变换样式,它会出现一个屏幕你可以自由设计,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它还可以发出香味。有驱蚊的,还有香水类。这些都是语音控制,很方便吧。这样大家买一件衣服就行了。

这些有用的东西当然要靠我们的才智发明出来。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完成我的中国梦。

梦想在长城脚下放飞,我们要把梦想变成现实。完成我的中国梦,让自己的一份力量贡献祖国,让她变得更加富强!

强国有我读后感 篇10

对于‘科技造就未来’我们耳熟能详。科学技术的威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自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整个世界就迈入科技时代;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我们就离开了黑暗并让科技迈了一大步。杂交水稻袁隆平在世界上率先育成超高产杂交水稻——“超级稻”,为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科学技术的成就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以前在古代,人民想去北京旅游,也只能坐着马车去北京。等赶到北京时,都过九九八十一天了。科技的出现,现在已经有了飞机、火车了。过几个小时就到了,真方便!

以前人们做饭总是要被油烟呛到,然后急忙开窗消除烟气。科技的进步,于是有了油烟机,就缓解了做饭时烟雾的问题。可是油烟机虽然有换挡模式,但吊得太高,吸力还是不行。接着出现了近吸式油烟机,而近吸式油烟机虽然改善了厨房油烟问题,但是每天都要擦拭油烟机,即辛苦又耗时。蒸汽机油烟机就出现了,蒸汽式油烟机清洗非常方便,只要把水加到指定的位置,按下清洗键,剩下清洗的事就交给油烟机自己处理了,一会儿一个亮锃锃的如刚出厂的油烟机呈现在你眼前了。

随着科技的创新,人们的生活变得日新月异。以前的人想要给远方的亲友寄信,只能通过邮局传送,要过数天才能收到。现在互联网的出现,微信、QQ的即时聊天,想见见亲人怎么样了,可以用视频聊天了。而且现在出门也可以不带钱包了,微信,支付宝付款就可以了。如果没时间做饭,点下外卖软件,一、二十分钟一份香喷喷的饭菜就出现在你家门外。

以前建房子挖基础的工具只能是铲子,锄头等人力工具。几十个人一铲一铲地挖,然后“蚂蚁搬家式”地搬运土泥。这样不但累,而且效率低,建出来的房子也不牢固。随着科技的进步,打桩机、冲击钻机、挖掘机和平路机等建筑工具的出现,大大地改善这个问题。从打桩、放钢筋、倒水泥成桩。打桩机、挖掘机、水泥搅拌机分工合作完成,没多久一幢抗震能力极强的房子拔地而起。

如果没有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在一个远古时代,过着钻木取火,浓浓烟雾中做饭,坐着颠簸的马车才能到达目的地旅游……爷爷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儿童,从小应该努力学习,勤思考,爱钻研,长大后为祖国作出贡献!

[最新]《合欢树》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常常被书中的内涵折服。那么撰写读后感就可以激发我们对书中内容的思考和联系。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合欢树》读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合欢树》读后感【篇1】

院子里有一棵合欢树。

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看到那里的时候,突然明白原先我也能够因为这样的伤感而流泪。之后他在《我与地坛》里写:这园中不单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母亲的脚印。20岁,人生的大好年华,命运却捉弄自己。每一天到园子里去,没有期望,默默的在园子里思考关于死的事。自己的苦,到了母亲身上就会无限放大,自己总是认为最苦的是自己,其实,永远都不是自己。母亲为了他,到处奔波,收集偏方。尽管自己已经放下了期望,但是母亲依旧执着,或者说,执拗,出于作为母亲的本能的执拗。

很久以后他才明白,每次自己出门的时候,母亲总是以送自己出去时的姿势站在原地很久。

之后母亲发现他在写小说,于是像是给他找偏方时一样,风雨无阻,推着车带他去看电影,给他借书。他想,自己为了出名,大部分是为了让母亲骄傲。恩,尽管俗不可耐却又无可挑剔的理由,只是,当他真的出名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自己的身边。

树林里的风在眼前吹过,沿着母亲以前寻找自己时走过的路,不断地在那里徘徊,看到自己后,再安心的吹到别的地方。也许,那在自己眼前吹过的风,就是舍不得自己的母亲呢?尽管苦,尽管受不住,还是,舍不得。

很久很久以前,母亲种下了那棵小小的合欢树苗,尽管很喜欢,但心思当时全在儿子的身上无心照料。之后第三年它最后再次发芽,母亲也就不敢大意的照顾它。它是母亲留下的唯一的东西,尽管在搬家之后被可怜的遗忘,却什么都不在乎的一点点成长。

它在成长,他在成长。因为她的爱,不断的成长。

那棵不断成长的合欢树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到此刻也不是很明白。还有那个不哭不闹的小baby,只是目不转睛的盯着树影,他能明白那影子的主人么?只是,我不明白。

也许我所写的东西有些语无伦次,我无法深切的感受到他所想传达的东西。等到他回去的时候,那些可爱的邻居,依旧喜欢他,依旧像原先一样照顾他,却无人提及她,怕他悲哀。之后有人说那棵合欢树开花了,自己的心中也随之泛起涟漪。她为自己付出的太多,背负的太多,还没来得及补偿,还没来得及让她为自己骄傲,还没来得及看到合欢树的花。但其实,她什么也不求,什么也不求,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意,不论是苦还是甜,是哭还是笑,不求回报。

早早离开的母亲,你,还好吗?

院子里的合欢树开着花,今年,也开着花。

你看到了吗?

《合欢树》读后感【篇2】

闲暇时,偶然翻看了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因他母亲的所作所为而感动。

史铁生二十岁时,双腿残疾。母亲为了给他治病,总是怀抱着期望到处去求药方,却遭来了儿子的埋怨。之后为了让儿子写好小说,四处借书,冒雨顶雪地拉他去看电影。当初,她种下一棵小小的合欢树,满怀完美的期待,当这棵树长大,儿子的小说也发表时,她却已经不在人世多年。

“多么伟大的母爱,为了儿子,不顾惜自我的身体,为了儿子开心,自我什么都能够付出。”我常常这么叹息着,为她感到怜惜。合欢树的花早已开满枝头,可那个以往照料它的母亲却不在了。所谓的合与欢,迎来的竟是离与悲,好不痛惜。

回想自我的母亲,小时候我生病,母亲贴心地照顾,劝我喝药;雨天撑伞,稳稳地倾着,让自我淋得透湿,我却没沾上一滴水;饥了渴了,热心为我准备食物和水……她为我做的,我总疏忽了,以为是她该做的,该忙的,微不足道又理所当然。想想那时的自我是多么不懂事?!如今我母亲渐渐老去,我也渐渐长大,那么还要不懂到什么时候才罢呢?

回想每次自我犯错时,母亲偶尔也会批评我,我常常是烦不胜烦。可她又亏欠着我什么呢?可是只是期望我能好好的,走上正确的路,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心中闷闷时,不禁想起那棵见证作者悲欢离合经历的合欢树,在我的心中,那合欢树仍旧在生长着,指引着我更深刻地感受着天下母亲无私的爱。

《合欢树》读后感【篇3】

“我”的成长与不幸便是在合欢树下展开的,它是母亲亲手种下的,作者的母亲美丽而有才气,善良温柔而又爱子,这合欢树于作者而言,便是母亲的象征,枝干延伸,枝蔓舒展,它默默生长,悄悄舒展,静静地守候着儿时的院落,仿佛母亲呵护自己一般,挺拔的枝干,清丽的花瓣,伫立在破旧的小院,勾起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史铁生的文章一直是深沉而温暖,平淡而有力量的,他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是他并不在苦痛与不幸中过多停留,也并不解病痛抒发无病呻吟的文字以博取同情,他只是有一颗平静的心灵,一个理性思索的心态去看待生命,去追寻人的力量与真谛,就像《我与地坛》中那个希望用长跑来争取政治平等的人,那个美丽却智力残缺的女孩,人的命运从来不是绝对的公平,差别永远会存在,但是人的救赎之路却是靠自己的不屈与奋斗,你的身边总有一些值得感动的事物,你的努力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被记住,那个长跑者,最终得到了专业教练的赞赏,也许他曾经的练习未能给他带来实际上她所渴求的平等与回报,但他用他的不屈与执着,换来了我们的尊重。那个不够完美的小女孩,虽然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享受青春,但她还有一直爱她的家人守护在他身边。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在他的地坛见闻中他发现,无数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幸,但是这不是我们沉沦的理由,我们不应辜负爱我们的人,亦不应辜负人生一场

文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作者母亲对坐着深厚的爱。医生已经下结论说作者的腿无法医治,但他还是不辞辛苦,不厌其烦的找来各种药方,是母爱,让原本优雅有才气的母亲变成一个为了孩子奔波操劳的传统的普通母亲。她因为作者腿上烫出的伤疤而自责心疼。她为了作者的梦想而奔波,她对儿子的事情永远抱着极大的希望与热情。她独自承受着人生的不易,却把爱与美的一面都展现给儿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她未能亲眼看到儿子的成功,她活得辛劳,亦活得温暖。

文章中最温暖的情节,便是我再度回到小院,曾经的合欢树已经长得挺拔,枝叶繁茂。邻居们还是待我如儿时一样亲近。这份情谊,不是来自对功高权重者的趋炎附势,而是来自普通平民们真挚情感。那棵承载着母亲对生活的希望的合欢树在新的邻居中慢慢长大,新生的人儿在树下慢慢长大,也许他永远不会知道栽树的人与这个小院的过往,但母亲的生命便是在这树下延续了,它永远的庇佑着这小院,以自己全部的精力去爱着儿子,何其有幸,作者感动了,亦感悟了。

《合欢树》读后感【篇4】

《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描述了作者十岁那年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20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以及30岁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合欢树》一文,是一片怀念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这篇以作者亲身经历而写就的散文,在向人们袒露这一秘密的同时,深情地抒写了作者对于亡母的悼念与愧疚之情。歌颂母亲的伟大,与母爱的无私。

在这片怀念亡母的散文中,找不出一句对母亲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无论她在生前还是在她逝后,作者以一种平实、简约、淡泊、洗炼的笔调,甚至颇有惜墨如金的况味。在追求母亲生前和逝后的几件事中,抒发了对亡母的缅怀与忏悔互相交织的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对于这些往事和流水华年的追忆,构成了重心所在。

《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合欢树》读后感【篇5】

史铁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殊而伟大的作家,他虽双腿瘫痪却身残志坚。艰难的生活与悲惨的命运没有把他打倒,反倒使他在文学上有了巨大的成就。他把苦难化作动力,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合欢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史铁生用平凡却寓意深远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故事:“我”的双腿残废后,母亲为“我”想尽一切方法,找药方为“我”治疗,直到一次“我”的胯被熏成烧伤,她才放弃了治疗“我”的双腿,后来又对“我”的写作上了心。母亲去世之后,“我”重新回到了小院,看到母亲从前种的合欢树,睹物思人,想起了母亲。

文章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母亲深沉的爱,而是史铁生自己的乐观与坚强。其实如果史铁生自己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对活下去已经失去了信心,即便母亲再怎么帮助他和鼓励他,他也终究成不了大器,又怎么能有现在的成就?怎么能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因为他能在悲剧连连的命运中,绽放出如向日葵般阳光的笑容,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他才能够成为如此伟大的作家。我由此想到从前绽放于石缝间顽强的生命。

那是一个盛夏,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墙根下,我看到它的时候,它才刚刚在墙缝间冒出一点儿绿色。就是这点儿渺小的绿色,还被石块层层叠叠地包围着。石头压着这株幼苗,压住了它的希望。我不禁在心哀叹可惜。

过几日再去看,它却并未像我的猜测一般渐渐枯黄、凋零,反倒长得粗壮了些,也逐渐冒出了密密的绒毛,抽出了嫩绿的新叶。我终于认出它来了,童年时的向日葵,向着阳光的向日葵。可它依旧只是一株小小的秧苗,与那葱郁的森林相比,显得默默无闻,不值一提。

几年后,再去看他,我发现石块已不再是他的负担了。他已经是一株挺拔的向日葵了,向着生活微笑,不再向磨难低头,朝着阳光,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人人赞叹怪石缝里长出的奇松,但那株迎着苦难与压力向前生长的幼苗,不也值得文人墨客歌颂吗?

不是只有伟大的人物在苦难中成功绽放,才值得人们赞叹;平凡的人物在苦难之中挣扎,更值得被众人歌颂。史铁生不也是一个平凡人吗?没有一个伟人出生就成为伟人,他们不都是由一个平凡的人经历无数苦难,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才能绽放出属于他们的花朵吗?让我们在绝望与苦难之中绽放出世上最美的花朵吧!

《合欢树》读后感【篇6】

这些年,我已读了不少喜欢的的作品了,也了解了不少的作家了,心灵也丰富了许多。感觉自己的气质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了,正如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那些众多的文字中,我最喜欢的当是史铁生的文字了。他的文字对我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有一种强烈的共鸣感。他的文字是灵魂的舞蹈,是心灵的飞舞。每次读他的作品,心中便泛起一阵阵涟漪,有时是波涛汹涌。读他的文字总会2触动我的心弦,总会引起震颤,有时会弹奏出一曲绚妙的心灵之舞。读完他的文字总会有一种韵味无穷的感觉。文字在他笔下便有了灵魂与情感,有了生命与力量。读他的文字叫品读,感受他的文字是在感受人生,他的文字不止是文字,而是生命的舞蹈。他的文字我几乎全部读过了,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随笔或是散文,每一篇都是那么地令我喜爱,总会给我带来有一些触动。就拿他其中的一篇《合欢树》来说吧。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活,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我记得当时我是在上课的时候看的,那些日由于感情的失败心理忽然失望与伤心,觉得有太多的东西不可把握与不可信,总是那么地忧伤,那么冷淡地走在校园的路上,一边走,一边感叹人生,人生中到底有哪些真,哪些可靠?哪些珍贵,哪些应该铭记?爱情的路该怎么走?人生的路又该怎么走?思绪,感触,如水流淌,如蝶飞舞。

当我读到了这篇文章时,我流泪了,肆意地流了,情不自禁地流了,心中的某种情愫被瞬间激发,瞬间感动了,那种是感动那么地深刻,流过泪之后,我发现我已从阴霾中走出来了。我对自己说,没有爱情,我依然要好好过,依然要坚信自己的路,说的那么地坚定,坚定如铁。生活不止有爱情,爱情不是全部,还有那么浓厚的亲情,那么深的父爱与母爱,还有珍贵的友谊,不止于此,还有那么有意义的事要去做,还有那么多人的关心。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自己,无论如何也要积极生活。活着就是一种美好,我对着天空脱口而出。天空好蓝,好蓝。

《合欢树》读后感【篇7】

《合欢树》是史铁生的作品之一,文章短小但富有魅力、十分地感人肺腑。

这是一个讲母爱的文章:史铁生双腿残疾,母亲为此十分焦虑,到处求医,但始终不见疗效。为了让儿子开心,母亲挖出一株“含羞草”,种在土地上,后来才知这是一棵合欢树,是个好兆头。多年以后,合欢树长高了,但他母亲因病已经去世了。

多么善良、多么慈爱的一位母亲,每次找来偏方,洗、敷、熏、灸,忙得不可开交。每一回都抱着希望,最后还是落空,他母亲几乎疯了,为了儿子,她想尽了一切的办法,正是由母亲的细心照顾,史铁生才没有因此颓废下去,而是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成了有名的作家,我怎能不感动。

在史铁生要向写作这方面发展的时候,他母亲就帮助儿子借书,顶着雨冒着雪推着儿子去看电影,她的做法给受重创的儿子点燃了希望之火。作者作品的发表也是对母亲最好、最大的安慰,可是母亲却没能见到,连分享儿子成功的喜悦也被无情的剥夺。我读到这里时,也真正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为了自己的儿子而拼尽自己的全力,从而该吃的苦都吃了。

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也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虽然母亲死了,但合欢树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也凝聚了深沉的母爱。

我看完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无私的爱,史铁生面对困境顽强的精神令我们佩服——遇到困难不退缩,勇往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