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教案

航海教案。

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一篇优质的“航海教案”文章,我们为您准备了本页的精髓敬请品味。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 良好的教案和课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保障。

航海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1)比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规模和结果。

(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新航路的开辟,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更是隐含了中国历史命运兴衰的征兆。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途径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

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的信息。

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4)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感悟郑和的爱国精神、科学创举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难点是: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二、教法分析

本课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法分析

1、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主,进行讨论和辩论。

图片和影视资料等,训练学生掌握从多种资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视频导入新课。

2、问题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有人认为郑和比哥伦布伟大,有人认为哥伦布比郑和伟大”,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这个题目。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归纳、整理,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进行比较。本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记忆、扩充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

利用表格导入第二个问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无论从航海规模、时间、范围、技术相比,哥伦布都是郑和的手下败将。但是,一说起世界航海史人们记得的却是哥伦布、麦哲伦,在国际上,郑和的知名度根本无法同他们相比,以至被人称为“水过无痕”。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本活动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我将学生按同意和不同意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选一名学生做主持人,两组学生分别将自己准备的资料加以整理,准备足够的证据,每组派三名代表阐述各组的观点,并由主持人最后陈述,教师也随时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

设置本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口头表达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历史问题。本题不需要有统一的答案,最后我陈述自己的观点,来小结这部分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以达到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目的。

3、感悟历史,交流反馈。

郑和精神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我以情境分析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悟、体会,提升自己的情感。

情境一

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的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们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情境二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事物和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航海教案(篇2)

亲爱的同学:

航模是指船模和**,通常指的是体育运动中的模型制作、比赛、展示和表演。它是一项科技、军事、体育、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制作模型、比赛、展览、表演等多种形式,了解关于船舶、海军、海洋方面的各种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航海模型是一项科技体育项目。通过对各种水上模型的研究和生产,我们可以学到航海学的知识。这种导航模式在我国已经发展了40多年,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是一所实力雄厚的航海模范学校。我们在全国锦标赛中获得了金牌。他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获得银牌和铜牌。屡次获得省市比赛团体前三名。

同学们,你们愿意努力学习吗?你愿意参加像大哥姐姐这样的各级比赛吗?欢迎来到科技教室,与老师一起学习制作导航模型的方法。

目录1.工具篇4

2.准备工作篇……………………5

3.电力系统制作篇8

4.传动系统制作篇……………………9

5.外观制作篇11

6.贴纸与美化14

7.航行及比赛规篇15

8航海模型航向调整与经典作品赏析十八

第一课工具篇

第二课准备工作篇

说明书首页都有比例尺:1:**,意思的按照真船的比例进行缩小得到。如1:250意思为:将中国海警3383舰按长度尺寸缩小为二百五十分之一

导航模型的绘纸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1 板件介绍目录

2 制作过程

3 成品效果图

所有的舰船模型说明书都分为:板件目录,制作过程,舰史效果图,成品效果图,学会看图纸是学会做模型的最基础要求。

第三课电力系统制作篇

电源的作用:为车型提供能量,相当于汽车的油箱。

电动机: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为模型提供动力。

第四课传动系统制作篇

1传动系统是一套将电动机的动力传递给螺旋桨的轴系,其动力**就是电动机--

2电动机将动力传动给轴,轴与电动机之间用软管连接,为了减少轴的抖动,外边应加上轴套。

第五课外观制作篇

1.模型制作的图纸,应该边做边勾选,以免忘记那些件做过。

2.用剪钳取件。

3.用笔刀修件。切除板件多余的毛刺。

4.用砂纸修件

5.用牙签沾取胶水粘件

第六课贴纸与美化

1取粘时注意两人一组取下,从一端撕下。

2.黏贴粘贴时,应该找准图纸上的位置,尤其要有参照物,并且在粘的过程中不能反复,避免气泡。

第七课比赛规则篇

1.比赛规则,从起点处放航,不超起点线,待听到裁判口令“放”将船放出。

第一轮没有计时,只看球场,1号门100分,2号门90分,3号门80分,差不多一样,依次递减。

放行技巧:

1 持船,双手夹住船,使船自然漂在水中,勿向下按压。

2瞄准,瞄准远处的百分钟门,看船头方向,调整船体的整体方向。

三。打开开关,注意扶船的手尽量向前伸,不要越过起跑线,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反冲,掌握航向。

4 轻轻张开双手,使船从双手形成的轨道之间渐渐滑出,待船离开双手至少30cm——50cm后,将手轻轻拿出,可以避免水波对航向的干扰。

5 收船,船不碰分数浮标前不收船,否则分数记0分。

决赛阶段为pk赛:两名队员各占半个水池,同时听口令发船,先比较航向,率先碰池边,或中线的队员为负;若都顺利抵达终点,则用时较少的队员为胜方

第八课航向调整与经典作品欣赏

1. 航海模型的航向调整:

1 确定航海模型左右是否重力平衡,若不平衡,应该通过“配重”使其左右平衡,即压上铅块、废旧电池,橡皮泥等。

2在保证船舶平衡的前提下,调整舵角。如果向右偏航,向左扭转方向舵角,向左偏航,向右扭转方向舵角。

3 刮舵,在船能跑到70分以后,利用流体压强差的作用,向偏航方向用锋利刀片刮舵的后沿,使其跑入100分门。

2.优秀作品欣赏:

致远舰:

同学们,请不要忘记北洋海军,中国现代海军的先驱。1894年9月17日,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全舰官兵,在黄海大海战的危难关头,在舰体已严重负伤的情况下撞击日舰吉野,不幸壮烈殉国。

定远舰:1890年代远东第一舰,北洋海军旗舰。1895年2月,他在威海守备港被日本鱼雷艇炸伤搁浅。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为避免残舰落入敌手,引**药将其炸沉,后服毒殉国。

现代级驱逐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上世纪90年代末从俄罗斯引进的大型反舰驱逐舰。共有四艘船:杭州、福州、宁波和泰州。

中国神盾052c导弹驱逐舰是新世纪人民海军的中坚力量,装备有解放军海军。

辽宁舰: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航海教案(篇3)

教学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麦哲伦的环球航海的经过。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古人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的猜想,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圆的)那你能看见吗?(不能)你想知道有关地球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板书课题:航海家的发现。

二、猜想假设

1、学生讨论,交流对地球的认识:地球是圆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分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师出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表面画面,猜想地球的表面及整体状况,认识地球的形状。

2、师提出问题:地球是圆的?圆的怎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讨论回答:地球平均赤道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6.76千米,说明地球不是正圆体,应是椭圆体。

3、师: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学生根据资料交流。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师:这就是最早的盖天说。板书:盖天说。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思考。

师:古代印度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学生根据已有资料讨论,古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山。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

师:出示课件,学生看图,观察想象。

师:你觉得古人的猜想怎样?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去猜想?

学生讨论,认识古人的猜想。

4、师:古人仅凭视觉去观察,只看见头顶的天,脚踏的地,那么历史上人们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学生根据资料,航海家的发现:麦哲伦的环球航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师出示课件(麦哲伦环球航海示意图),让学生说说麦哲伦航海路线,谈一谈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师:麦哲伦从西班牙往西航行,最后到达了原地,如果他往东航行,结果是怎样?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实施探究

师:地球到底是怎样的?你有什么认识?

学生根据已有的资料,加上自己的猜想,探究地球的形状,分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请几位同学总结对地球的认识: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

(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让学生画出地球的形状,展示给大家看,交流对地球的认识。

四、拓展创新

收集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资料,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实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说说给大家听。

航海教案(篇4)

说课稿《航海家的发现》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承当着为本套教科书后续单元——《地球和地表变化》奠定基础的任务,主要偏重于引导同学了解地球的概况,学会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地球的奥妙。本课主要是让同学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同学形成科学是不时发展的观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培养过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同学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同学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结合同学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程的规范和我对本课的理解,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和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貌。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对“地球概貌”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猜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时发展的。

(2)愿意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多渠道查阅、整理资料,使同学知道地球有关知识。

难点: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教学准备:

教师:认识地球的视频。文字和图片资料。

同学:查阅人们对地球的猜测和认识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本课授课地点:二楼多媒体实验室。

五、课时布置:

一课时。

六、教学与学法:

《小学科学课程规范》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同学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同学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同学显示自我才干的机会,使同学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七、教学程序设计: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的考虑,也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活动,真正突出活动的实效性、层次性、有效性,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主题:第一,交流我们对地球的认识;第二,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各种学说)第三,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证实大地是球体的?

1、第一个环节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并运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同学考虑:这是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这美丽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有关地球你知道什么?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资料交流与讨论,培养同学的观察、表达能力。我认为这样导课能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认识事物的过程之中,拉开同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序幕,同时也激发了同学探索问题的兴趣。通过师生资料交流汇报:让同学认识到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6400千米,周长约4万千米。

2、科学探究起始于问题,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是科学课教学应时刻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适时引导同学提出“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识地球是什么样的问题?进入第二个环节,师生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第一幅是古人设想的“天园地方”图;第二幅图是古代人设想的大地——有三头站在巨大的乌龟背上的大象驼着大地这块园盾;第三是“浑天说”……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让同学交流自身收集的资料和古人猜测的认识。用实物投影展示同学交流的画面,意在给同学提供自主交流的空间,让每一个同学充沛展示自我。教学中热烈交流的局面,意在让同学感到“古人的想法真奇特”来揭示了同学对人类认识地球过程的好奇心理,从而为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3、在第三个环节中,从问题入手,利用导向性的语言:“历史上人们又是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呢?”这里采用教师讲故事《新南辕北辙》,多渠道展示资料,回忆古人的学说引出现代人环球航行。课件展示:麦哲伦航海资料;图片、文字等资料交流。并揭示课题《航海家的发现》。从而拓展同学的知识,让同学认识到任何伟大的发现都凝聚了人类不懈的能力,从而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愿意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同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自己当好航海家,在地球以上模拟航行。

4、拓展活动:

教学中给同学多一点活动,少一点限制。因为,科学课的探究内容有很多是不能在三十五分钟内完成的,可以将本课的探究活动拓展延伸到课外,引导同学在课外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自动探究和实践创新活动。所以留下了《新南辕北辙》的悬疑,让同学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和生活,给同学显示自身才干的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者。完成对同学发明力的培养。

八、板书设计:

1航海家的发现地球是一个大球体,平均半径为6300千米,周长为4万千米

航海教案(篇5)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承担着为本套教科书后续单元——《地球和地表变化》奠定基础的任务,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况,学会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地球的奥秘。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培养过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程的标准和我对本课的理解,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貌。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对“地球概貌”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猜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多渠道查阅、整理资料,使学生知道地球有关知识。

难点: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教学准备:教师:认识地球的视频。文字及图片资料。

学生:查阅人们对地球的猜想及认识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本课授课地点:二楼多媒体实验室。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与学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七、教学程序设计: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的考虑,也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活动,真正突出活动的实效性、层次性、有效性,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主题:第一,交流我们对地球的认识;第二,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第三,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证实大地是球体的?

1、第一个环节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并运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这美丽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有关地球你知道什么?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资料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我认为这样导课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认识事物的过程之中,拉开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序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通过师生资料交流汇报: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6300千米,周长约4万千米。

2、科学探究起始于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科学课教学应时刻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适时引导学生提出“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识地球是什么样的问题?进入第二个环节,师生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第一幅是古人设想的“天园地方”图;第二幅图是古代人设想的大地——有三头站在巨大的乌龟背上的大象驼着大地这块园盾;第三是“浑天说”……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古人猜想的认识。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交流的画面,意在给学生提供自主交流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学中热烈交流的场面,意在让学生感到“古人的想法真奇特”来揭示了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过程的好奇心理,从而为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3、在第三个环节中,从问题入手,利用导向性的语言:“历史上人们又是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呢?”这里采用师生讲故事,多渠道展示资料。课件展示:麦哲伦、哥伦布航海史;图片、文字等资料交流。并揭示课题《航海家的发现》。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伟大的发现都凝聚了人类不懈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愿意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自由活动:

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学会知识并不是目的,关键是启发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真正的目标。因此,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地球是球体,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个环节设计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并能用观察到的现象去论证事物本质的能力。

5、拓展活动:

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活动,少一点限制。因为,科学课的探究内容有很多是不能在四十分钟内完成的,可以将本课的探究活动拓展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自动探究和实践创新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谈一谈自己的构思,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想象,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课幻故事进行展示交流。如举办墙报展示、科幻故事会等。让学生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和生活,给学生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者。完成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善于发现扑捉学生的闪光点,启发诱导学生有效学习,引导学生互动,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从而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八、板书设计: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特做如下板书:

13、航海家的发现

地球是一个大球体,平均半径为6300千米,周长为4万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