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小学科学六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2024小学科学六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以下是本站为您收集的一些“小学科学六年级教学工作总结”方面的资料,我们需要学习并掌握范文的写作格式要求?数字化文档处理可以实现文档的条理化和系统化整理,范文模板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写作结构。 通过分析这篇范文,我们学会了如何从整体上考虑构思方案,这篇文章或许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实用的解决办法!

小学科学六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篇1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这一学期,我担任了六年级科学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容易的。 一、在内容方面,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在教学各方面

1、在上课时,教学方法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环节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我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

4、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促使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更多的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六下科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六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篇2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教育教学情况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用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7、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联络小学 吴汉文

2008-6-24

小学六年级数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上数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数学科组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六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篇3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科学六下教案 教科版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放大镜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桂花树叶 新闻纸 用眼睛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

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

编号预测纸的种类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验证后确定的种类 1 2

3.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教学反思: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

二、探究过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

放大镜的倍数 5 倍10 倍 观察布料的结果(图) 不同点

(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 (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

编号物体名称 用放大镜观察的结果 1粉笔 2铅笔头 3橡皮屑 4石块 5面包 6八角茴香 7自己的皮肤 8 9 (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 4.教师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1.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 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

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也许会发现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

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要求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的翅

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现文字“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上的鳞片窝里。鳞片上有几十条到上千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脊纹上还有很多并列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射出美丽的光芒”。 昆虫的复眼

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复眼,并呈现文字“蝴蝶有 ~ 万个小眼,蜻蜓则有 1 ~ 28 万个小眼,家蝇有 4 千个小眼。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 1 ~ 2 米远,苍蝇只能看到 40 ~ 70 毫米。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 秒就能做出反应”。 昆虫的耳朵

交流自己对昆虫耳朵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蟋蟀的耳朵,并呈现文字“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螽斯、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 100 ~ 300 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据测定,螽斯科一些属听器的最适频率为 1 万~ 万周秒,蟋蟀的足听器为 700 ~ 5000 周秒,但它们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最适范围广得多。 蝗虫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一节的两旁;蚊子的耳朵,长在触角上;螽斯、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上;飞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蝉的耳朵,长在腹部下面”。 昆虫的触角

交流自己对昆虫触角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昆虫的触角,并呈现文字“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用处,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时用来握住雌虫,魔蚊幼虫用来捕捉食物,仰泳蝽的触角在水中能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

3.教师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努力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

三、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的秘密

1.谈话: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的歌唱声中去观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2.阅读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3.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 4.交流观察计划。

5.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和安全注意事项。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 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3.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教学反思: 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 1.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讨论。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汇报。

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300 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 1 万倍。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反思: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2.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能对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养和观察霉菌、如何培养手上细菌的菌落、如何获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 2.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对话: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列文虎克会有这么多精彩的发现?

我们的许多同学也用显微镜发现了生物世界的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读读我们教材上的事例。

学生阅读教材第 15 页“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内容。

讲解:“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观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宝石花耐旱的答案。我们在平时观察中,对周围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许多问题,让我们也来自己寻求答案。 2.提出问题

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学课文第 12 页,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归纳出几个可以探究的问题。如: 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不是水里有什么微生物? 厨房里的砧板上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没有微生物?

我们的头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 „„

大组交流。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归类和筛选。

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准备观察材料

说明显微镜下观察的要求,讲解观察标本的制作和培养。 出示显微镜,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 4.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

各组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组的研究课题。 根据问题制订观察研究的计划。 大组交流计划。 5.布置课外观察任务

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按计划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研究。 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告诉学生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要求,包括课题名称、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收获和体会。内容要真实,除正文外,可附图、表格、照片、实物等。

教学反思: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

2.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对观察过程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

3.发现并提出关于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关于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教室环境做相应布置、制作一张“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的研究大海报、了解各组研究的课题内容。

学生准备 整理小组研究的方法、步骤、结果、遇到的问题等,完成《汇报交流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活动的材料准备、确定的研究计划以及研究报告的内容、格式进行回忆、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个科学展示会,交流大家在上节课中研究的过程、方法,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交流会前的准备

在交流会中,请大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大家,既向大家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向大家征求对自己组的研究情况的意见。同时,我们也要互相评一评,看看哪组的研究更好?

那么我们怎样看一个研究好不好呢?应当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呢?请大家想一想。 学生共同讨论,形成评价标准: A.有明确的选题 B.有完整的计划

C.研究报告内容齐全(包括选题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研究的结果、研究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 D.表述清楚有条理 E.小组成员团结合作

三、召开“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

下面开始我们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由第一小组先进行汇报,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仔细听,对他们的研究报告有什么意见、建议或者问题,可以在他们汇报结束后提出来,然后再由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 学生汇报。

教师组织其他组的同学对第一组的研究报告提出意见、建议,指出其中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并由第一组同学解答质疑。根据评价标准,综合各方面情况,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 教师继续组织其他组的汇报和评价活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科学展示会进行评价,想想有没有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学生评价课堂组织情况 教师小结并提出希望。

教师请学生把小组的研究报告张贴在课前准备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研究大海报上,供大家学习参观。 教学反思:

微小世界和我们 【教学目标】

1.体会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扩大了人类的观察范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 2.能做酵母发面的实验,并提高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3.知道酵母发面的原理,懂得人类对微小世界研究的成果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表一或表二) 每组一份酵母菌发面材料: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 学生准备:整理收集的资料,完成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并且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填写在收集表中,大家完成了吗?

这节课,我们就先一起来交流关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一组同学在交流的时候,大家注意仔细听。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他们交流后提出来。

二、资料交流会

(教师组织学生按序分组汇报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教师:哪组同学愿意先来交流你们收集到了哪方面的资料? 学生汇报。

(等一组汇报之后,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对这一组的资料进行评价和质疑,由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按这样的方法,组织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并对交流的资料进行讨论评价。 ——及时结合学生所谈到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如学生谈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工程时,可以激发学生为祖国有这样的科学家的自豪之情,也可适时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将来向袁隆平一样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的欲望。 教师小结:大家收集的材料真丰富!像同学们刚才所介绍的,人类确实在探索微小世界的道路上有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发现,既有食品、医学方面的,也有农业、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等其他方面的,这些发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有些同学还每天都在享受着这些发现所带来的成果。

三、尝试用酵母菌发面

(出示: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大家看,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酵母。

很多同学早餐都要吃馒头或者包子,那么馒头、包子是怎么制作的呢?它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都要经过发酵这个过程,通过发酵可以使面粉体积膨胀,而发酵就离不开酵母。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尝试着怎么使面粉发酵吧! 教师示范:

先用一小烧杯( 50 毫升)水将酵母( 10 克左右)化开,再加入面粉( 100 克左右)和匀,揉成面团,然后放入塑料量杯中。 教师:

现在我们来观察面粉会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每隔 20 分钟观察记录一次,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组织学生分组尝试面粉发酵的实验。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坚持记录:面粉发酵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课外继续观察记录,下节课一起交流面粉的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环境和我们 垃圾堆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一个关于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种类的调查统计活动。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产生垃圾的数量。了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要产生大量的垃圾。 2.知道生活垃圾里有什么,尝试对生活垃圾分类。

3.关注垃圾的去向、人们对垃圾的处理,逐渐养成主动保护环境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对家庭产生的垃圾及其数量、种类等进行调查。

2.收集一些废弃的物品,如空塑料饮料瓶、玻璃瓶、纸盒等。 3.收集有关垃圾堆、垃圾场的录像或照片。 【 教学过程 】

一、提前一个星期布置对家庭垃圾的调查 1.观看人们丢弃生活垃圾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请大家说说感受。

2.提问:你们知道家里一天扔掉多少垃圾吗?这些垃圾分别又是怎么来的呢?引出对家庭垃圾的调查活动。

3.讨论可以调查的内容:家里一天要丢掉多少垃圾? 试着给垃圾分类,看看丢掉的垃圾中有哪些东西,分别占有多少比例。

4.讨论活动注意事项,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提示。

向家长说明要做的事情,得到他们的理解与帮助是很重要的,暂时保管垃圾,帮助测量垃圾的重量,确定分类方法等。

考虑并解决以下问题:如果家长不愿意帮助怎么办?如果某些垃圾非常容易腐烂怎么办?如果一些垃圾很难测重量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实际观测中容易碰到的,需要提前进行交流、解决。

家庭在不同日子里产生的垃圾量可能不一样,怎么办?为了获取更真实的数据,可以记录 2~3天的情况再算出一天的平均值。要科学地进行调查活动。 如实填写统计表。可以对相关情况做补充记录,便于最后统计。

(以上内容,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课时安排,要求学生们做好科学观测的准备)

二、汇报讨论垃圾调查的情况

1.播放相关视频资料,问:在经历调查活动之后,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2.(出示空塑料瓶、玻璃瓶、纸盒等)你们认为这些是垃圾吗?它们还有用吗?能从垃圾堆里找到这些物体吗?

3.学生对调查的垃圾情况进行汇报交流。(关注学生汇报的方式、其他学生相互倾听的态度以及调查的真实性等问题)对调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是否碰到困难,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等。

4.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A.垃圾的数量。如人口数量和垃圾数量有何关系;有几天垃圾数量特别多的原因是什么;数量上能否进行适当的控制;哪些垃圾是每天肯定会产生的等。 B.垃圾中都有些什么? C.如何分类?

学生可以按照多种途径对家庭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如: 按照材料分:塑料、金属、纸、玻璃等。

按照原来的用途分:食物、包装、一次性用品、衣物、家具和电器等。 按照危害状况分: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 还可以按照来源和处理方法来区分。

5.全班统计的基础上,对垃圾的总量、人均每天产生多少垃圾进行计算。并算一算垃圾中纸品、塑料大致占的比例。

6.可以推算一下全市、全省、全国一天产生的垃圾量。

7.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可以讨论相关问题:垃圾增加的原因;人们是如何简单处理垃圾的;我们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关于垃圾的问题有哪些?

教学反思:

建一个垃圾填埋场 【教学目标】

1.了解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分析简单填埋和直接焚烧垃圾带来的危害。 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尝试设计合理、清洁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3.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 4.引发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么多垃圾,是怎样处理掉的呢?你知道关于垃圾处理方面的内容吗? 2.垃圾填埋起来,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方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3.是不是把垃圾填埋起来就一定安全了呢?

二、进行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过程

1.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种方法。如何操作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2 页的内容。

2.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教学反思: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教学目标】

1.经历研究包装盒的活动,了解过度包装和滥用塑料包装的危害。 2.知道垃圾减量的重要性,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事,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带 1 ~ 2 个商品包装盒。

教师:几个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注意了环保的包装盒。称重的弹簧秤。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知道垃圾要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或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首先要从根源上想办法减少垃圾的数量,然后把可以用的材料回收,最后剩下的再作无害处理) 2.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3.师生一起探讨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言之有理就应给以肯定,如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自己带喝水的杯子,少买瓶装饮料,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侧重于考虑家庭中和学校里的哪些垃圾可以想办法减少)

二、包装盒的观察研究

1.一般情况下商品都有包装,包装有什么用呢?(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而且比较卫生)

2.包装最后到哪里去了?(都成了垃圾)

3.商品不同,包装的方法也千差万别,今天我们就来观察研究包装盒,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4.教师出示教材第 24页上的问题,解释什么叫“过度包装”。

5.讨论:用什么方法或标准来衡量有没有“浪费”的情况。(如可称量包装和商品各有多重或体积各占多少,也可用估测的方法)

6.分组观察、思考教材第 24页上的1~3个问题。 7.汇报观察研究结果。

8.全班研讨教材第 24页上的4~6个问题。

三、废弃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有些东西已经用过,好像可以丢掉了,其实它还可能有其他用处。

2.教师出示一根包装绳、旧玻璃瓶、废塑料袋,谁能尽可能多地列举它们还有哪些用处? 3.交流汇报。

4.说说还有哪些物品是可以重新使用的?怎样使用它们?(教师可提示旧衣物、旧玩具、旧图书等物品)

5.废物利用有哪些好处?

6.我们经常购买一些小工艺品,人们还常常互赠贺卡或其他小礼物。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展示几种废旧物品制作的精美作品)

四、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你们能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出有意义的作品来吗?利用课外时间做一做,然后开个展览吧! 教学反思:

垃圾的回收利用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收集资料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方法和好处的过程;经历一个创造条件将垃圾回收利用的活动。

2.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培养资源意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认识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和材料;认识回收标志;了解一些常见的可回收材料的回收方法及其好处。 【教学准备】

学生:带一些平时会扔掉、但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来;分组分品种调查废材料再生利用的方法和好处。

教师: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酯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等;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袋装有一些纸盒、玻璃瓶、塑料瓶、废金属的垃圾)这是什么?是垃圾还是资源?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垃圾的回收利用。(揭题)

二、回收利用报告会

1.把带来的物品集中起来,检查这些物品是不是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2.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中,以哪几种材料居多?

3.按制作的材料,把这些物品分分类,再统计出每一类的数量。(详见表格设计示例) 4.回收利用这些材料有哪些好处呢?按玻璃、钢铁(金属)、纸、塑料分别来说一说。 5.不少同学都是通过一些数据和资料来说明回收利用和生料加工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你们是怎么搜集到这些数据和资料的?对于这些数据和资料,你们有什么感想?

6.如果回收利用垃圾花的钱比生料加工花的钱更多,那就不需要回收了。对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看的?

7.仔细观察那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塑料饮料瓶,上面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志?这个标志在哪里?是怎样的?有什么含义?数字表示什么?下面的字母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为垃圾的回收利用做什么贡献? 8.简介这个世界通用的回收标志。

9.你们认为较为完整的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应包括哪些方面? (引导认识方案应包括垃圾减量、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这三个大的方面)

三、建一座回收中心

1.对于这些已经分类的、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我们应该怎么办? 2.我们的学校、班级垃圾回收利用工作做得怎么样?还可以做哪些改进? 3.让我们行动起来,回收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具体该怎样做呢? 4.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方案主要包括:需要做几个分类回收箱?

不同材料的回收标志如何设计?需要文字说明吗?

回收箱放置在什么地方?

如何管理回收箱?谁来管理?等等。 5.简介并评价方案。

四、总结、拓展

1.将收集、整理过的资料进行布展。

2.利用课外时间,组建一个班级或学校的资源回收利用中心。

教学反思:

分类其实很简单 【教学目标】

1.经历垃圾分类和做堆肥的活动。

2.知道垃圾怎么分类,每类包括哪些,以及各类垃圾的处理方法。 3.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4.了解堆肥的意义和堆肥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准备卡片,用来标注各种垃圾的名称。

个盆或桶 ( 蓝、绿、红色 ) ,分别贴着“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字条。

3.录像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你们制定的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是怎样的呢?(评价大家提出的方案)

2.同学们提到的各种解决方案都不错。那么,怎样才能在所有的家庭中甚至在全社会中实施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播放录像或谈话:

很多地方的垃圾是混装、混倒的,或者采取混合集中后再分类,但这样的方法都不利于垃圾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实行垃圾从源头上分类、分装。

二、垃圾分类的方法

1.我们的街道、小区的垃圾分类了吗?是怎样分类的呢?还存在哪些问题 ? 2.从有利于垃圾回收和处理的角度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 3.垃圾分类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每个小组桌上放一堆“混合垃圾”(用模拟卡片代替),讲台上放“分类垃圾桶”(红绿蓝色的盆子)。每个小组的学生以接力的形式,一次在“混合垃圾”中拿出一种“垃圾”,扔到台上相应的垃圾桶中,分类正确、速度快的小组为优胜。 (2)进行垃圾分类比赛。

选学生做裁判,检查各小组的分类正确率,评比。

4.讨论填写教材第 28 页的分类表。介绍现行使用的分类垃圾桶的颜色。 5.介绍有毒有害垃圾随意处理的危害,简单介绍如何处理废电池。

三、怎样在家里科学处理垃圾

1.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和及时处理,将对改善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讨论: 我们家里的垃圾分类了吗?是怎么分的呢? 有没有存放废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的地方?

我们知道收购废品的回收站在哪里吗?知道怎样卖废品吗? 3.思辨:

有人说:“一点点废品卖不了几个钱,放在家里占地方不划算。”你们怎么看? 4.家庭垃圾中约三分之一是食物废料。这些垃圾和院子里的枯叶、杂草等能够通过堆积自然分解,成为有用的有机肥料。这样既处理了垃圾,又生产了肥料,一举两得。 5.看书,学习制作堆肥箱。

6.像这样的科学处理垃圾的办法还有许多,你们还知道哪些?

7.希望同学们人人行动起来,对生活垃圾分类、分装和及时处理,让我们的家园更清洁和美丽。

教学反思:

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缺水、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2.了解我国面临的缺水和土地荒漠化问题,尝试解释原因。 3.了解人们开展的环境保护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4.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

荒漠化的土地照片或录像,臭氧层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

1.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可现在人类生存正面临着环境的严重挑战。除垃圾之外,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2.各小组讨论,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都写下来。

3.各小组汇报,把不太了解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梳理各小组提到的环境问题。 4.教师归纳学生的汇报,并作鼓励性评价。

补充讲解学生尚未提及或未清楚表达的环境问题。

5.简单介绍我国所面临的缺水、土地荒漠化问题,尝试解释原因。

二、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哪些工作

1.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后,各国人民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也不例外。

介绍影响力和成效比较大的环境保护行动。(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治黄、治淮,三北防护林带,退耕还林还草,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学生能够理解的例子) 2.说说你们所知道的环境保护行动。 学生自由发言:环境保护行动及其成效。

教学反思:

考察家乡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乡环境(水)污染的活动,学习一些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2.了解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3.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和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采集水样的瓶子(自带),放大镜,显微镜。

教师:选择适合学生考察水资源污染的地点,有关家乡水域污染的图片或短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考察的兴趣

1.我们看了很多有关水域污染的资料,也研究了垃圾处理问题,但是我们还没有系统地考察过我们身边的自然水域的情况。

2.以你们以往的经验看,从哪些现象可以判断水域被污染了?推断一下,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3.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考察家乡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二、确定考察活动的主题

1.有关水的污染,你们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考察活动,或者打算考察水污染的几个方面?

学生讨论,口头形成小组活动计划。 2.交流。

教师指导:在思考考察项目的时候要想一想,需要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我们能找到吗? 3.各小组编写考察计划,设计考察项目表。 教师指导:

(1)考察计划的指导:

考察计划要注明的几个方面:时间、地点、考察人员、器材准备、考察项目、检测方法、小组分工,考虑安全问题„„

(水污染考察表详见表格设计示例部分) (2)考察技术的指导。 A.实地考察

看教材第 32页,回答学生的疑问。 B.水样观察

看教材第 24页,回答学生的疑问。

三、小组考察活动

小组活动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取样时要注意安全,如果水平面比较低,可以选择用吊桶取样。观察检测活动时,要离水域稍微远一些,方便小组成员活动。

推荐地点:如果临近河、湖可以选择河、湖的水样来考察。也可以选择井水,或者小区周围的小溪。

(备注:下一节课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开展点评活动)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宇 宙 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能根据资料的特征整理制作自己的“月球卡”;在讨论交流中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评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球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自己的“月球卡”;通过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1.交流有关月球的已有经验。

(1) 背几首有关月亮的古诗,说几个关于月亮的故事。 (2) 关于月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3) 引导语: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出示课题:地球的卫星——月球。

(4) 说说地球有几个卫星(能区别人造地球卫星)。

(5) 引导语: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这个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不断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 2.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1) 交流有关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资料。

(2) 讨论:说说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可以分为哪些阶段?

(3) 阅读教材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有什么变化和发展?

(4) 讨论:你们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知道了什么? (5) 你们还知道其他的观察月球的工具吗? 3.交流有关月球的其他信息。

(1) 交流(简要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交流活动不宜过长)。 (2) 教师根据学生们的交流内容进行简单的分类。

(3) 小组内将课前搜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 (4) 观察信息的差异,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对信息差异的看法。 4.制作“月球卡”。

(1) 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思考自己的“月球卡”如何去 设计? (2)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构思。

(3) 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5.延伸活动。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 请大家继续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

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借助观察来发现。 2.过程与方法

能持续观察月相的变化;能根据已知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作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能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月相的观察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相的信息;通过对月相的了解,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复杂而变化的系统;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观察在了解科学事实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圆纸片、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 1.月相及画月相

(1) 说说平时看到过的月亮有哪些形状?(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 引导语:“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在几张大小相同的圆纸片上画出我们观察到的几种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同学把剪出的月相贴在黑板上,观察分析这些月相。

(5) 讨论: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够见到这样的月相吗?为什么? (6)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确性。 (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月相时的两个顶点连接起来就是圆的直径。 (8) 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2.贴月相

(1) 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 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 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 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 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和问题,并在集体中加以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其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6)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7) 学生讨论交流。 3.观察白天的月相

(1)在给月相排序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的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 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 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 (4) 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 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 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教学反思:

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

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大胆地想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教学准备】

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 1.月球上的环形山。

(1)出示月球上的具有环形山的局部照片,说说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2)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的图片或教材插图。 (3)说说月球环形山的特点。

(4)补充环形山的资料。小结环形山的特点:分布没有规律、数量众多、大小不

一、有深有浅等。

2.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需要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 (3)集体交流,说说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小组共同制作“环形山”。 (5)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3.提出环形山形成的假说。

(1)交流小组中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4)你们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4.阅读资料——环形山的成因。 (1)阅读教材中的环形山的成因资料。

(2)说说目前科学家们对环形山的形成有哪些推测,对此有什么看法。

教学反思:

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日食(或月食)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知道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能对如何进行模拟实验有所认识,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进一步推断出日食或月食发生时的一些其他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的特点,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意识到模拟实验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 1.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 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或课件或观察图片。 (2) 讨论: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

(3) 教师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4) 整理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2.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 提出问题:日食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 教师讲述古代人们对日食发生的认识。 (3) 推测日食发生的原因。

(4) 如何用模拟实验来证实我们的推测?实验怎样做?需要什么材料? (5) 小组制定模拟实验计划。

(6) 预测: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才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7) 小组实验。

(8) 实验后的交流: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这时地、月、日三者的位置是怎样的?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3.日食的成因。

(1)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2) 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3) 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4) 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发生的农历时间,并对照事实加以证实。 4.月食的成因。

(1)推测月食发生的原因。 (2)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3)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4)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5)讨论:为什么说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要多一些?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教学反思:

太阳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九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2.过程与方法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太阳系图片、课件、九大行星数据表、九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等 【教学过程】 1.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示交流。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有录像资料)

(5)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2)讨论:建立太阳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哪些数据? (3)提供九大行星的数据资料,阅读资料。 (4)交流从数据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5)讨论:如何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模型?制作过程大致是怎样的?需要哪些材料? (6)教师提示:按比例缩小各天体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各天体的大小。 (7)学生计算。 (8)部分操作:

•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体的距离。

•根据各行星的直径,初略地用橡皮泥搓出大小不同的各行星。

•将行星插在支架上。

(9)思考:假如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那么模型中的各行星的距离和大小是怎样的? (10)根据假设计算。

(11)集体在操场上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立。 (12)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教学反思:

在星空中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星空划分成许多不同的区域,称为星座;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显著标志;狮子座是春季星空中的一个有名的星座。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星座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北斗星、大熊座、北极星、狮子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和形状;能根据要求动手制作星座模型和活动星图,并对模型进行合理推想并作出相应的解释;能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去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形式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观星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星座及观星的信息;通过观星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体会建立模型对丰富认识的重要性、体验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对夜间观察星象的地理位置进行事先的考察;

课件以及相关资料、全天星空图、纸板、细线、橡皮泥、活动星图的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了解星座。

(1)出示夜间的茫茫星空,领略宇宙的浩渺。 (2)说说知道的星座及相应的故事。 (3)观察春夏星图,说说其中有哪些星座。

(4)介绍星座是怎样被划分的,以及星座在人们认识星星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建一个“星座”模型。 (1)阅读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 (2)提供材料,小组制作星座模型。

(3)从不同角度照射模型,观察记录星座在屏幕上的投射效果。 (4)讨论和交流: •从橡皮泥的不同影子图中,看到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

•组成星座的星星离地球的远近是否相同?

•如果从月球上或者其他星球上看星座,星座的形状会一样吗?

•星座中看起来比较亮的星星可能与什么有关? 3.认识星座。

(1)引导语:如果夜晚在野外迷路,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辨认方向? (2)了解北极星在星空中的特点。 (3)了解小熊座和大熊座以及北斗星。 (4)如何在星空中寻找北斗七星、大熊座。 (5)如何利用北斗星寻找北极星。 4.制定夜间观星计划。 (1)成立观星小组。

(2)制定观星计划:包括观星时间、小组分工、安全考虑等。

第二课时 1.星空交流会。

(1)展示观星记录表以及月相观察记录表。 (2)参观其他组的观星记录和月相观察记录。 (3)小组交流观星、观月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4)小组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2.认识狮子座。

(1)从全天星图中寻找狮子座。

(2)说说狮子座的特征及在星空中的位置。 (3)说说寻找狮子座的方法。 (4)介绍狮子座的流星雨。

(5)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狮子座的观察。 3.制作活动观星图。

(1)引导语:要想寻找和认识更多的星座,利用全天星图有缺陷,因为全天星图展示了全天空的各种星座,而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我们看到的星空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需要制作一份活动观星图。

(2)阅读活动星图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3)学生制作活动星图的活动。

(4)利用活动星图观察某时某刻星空中的星座。 (5)激励学生利用活动星图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

(6)指导学生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成立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

教学反思: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银河系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是用来计量恒星距离的单位;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宇宙的组成结构,认识到宇宙是运动着的、膨胀着的;能对提供的资料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有关宇宙的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宇宙的信息;认识和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从事科学事业是要付出艰辛的,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可敬的;意识到物质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 【教学准备】

有关宇宙的各种信息: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2.太阳系在宇宙中是惟一的吗?

二、认识宇宙的组成结构

1.天空中的每一颗恒星都类似太阳一样发光发热,也有可能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通过观察星空,我们就知道有许多这样的系统。我们的太阳系属于一个恒星集团——银河系。

2.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3.阅读课本资料,说说 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4.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 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5.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6.教师小结:银河系大约由 1000 亿到 2000 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 10 万光年。但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 100 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目前我们已经能观测到距我们 120 亿光年的宇宙空间,但还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宇宙还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

三、认识恒星的运动变化

1.组成宇宙的恒星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们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你们能用一个词来描述恒星吗?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个宇宙吗?

四、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是人类不断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宇宙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你知道吗? 3.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杰出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补充一些相关资料。

五、小结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信息 科学家怎样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实例,指导学生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知道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事实和数据的获取是非常重要的。 3.能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课外进行一次小小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你们知道科学家是怎样进行一项科学探究的吗?

我们的教材上有一则地质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真实故事,我们来阅读了解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 2.阅读、思考 •小组学习: (1)阅读故事。

(2)思考科学家经历了哪几个重要的探究过程? (3)讨论每个环节中科学家主要做了什么工作。 •交流讨论:

(1)科学家发现了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2)开始,科学家作出了怎样的假设? (3)科学家获得了哪些重要的证据和信息? (4)发表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5)科学家的最终解释是如何得出的? 3.比较科学课的学习和科学家的探究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的科学课探究活动,有没有和这位地质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相似的地方。 我们曾经经历过怎样的科学探究活动?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4.交流与小结

在科学课中,我们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科学,而科学家用探究的方法解决科学问题。说说科学探究一般要经历哪些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我们怎么知道的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大量信息,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有合适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2.学习画统计图和解读图表信息。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向数学老师请教画条形统计图 (或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教学过程】 1.引入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获取大量的信息,必须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考察。我们从哪里可以获得信息呢? 2.从大树开始 •组织讨论:

我们是怎样观察大树的?

我们是怎样知道家乡的水资源是不是受到了污染的? 我们又是用怎样的方法弄清接线盒里电线的连接方式的?

• (出示:西红柿、石头、泡沫塑料等)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了怎样的活动来验证? •没有这样的活动,我们能下结论吗? •我们设计这些实验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3.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课前同学们测得了自己的身高,分组统计并根据小组的数据说说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记录表,完成一张“六 ( )班学生身高(条形或折线)统计图”。 •讨论:

从图中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现在问我们的身体有多高,我们又怎么回答?与小组里的结论一样吗? 4.思考讨论

我们现在获得的关于我们的身体有多高的信息是准确、全面的吗?要使我们对于身高的答案更趋于精确,还需要哪些数据?如何获得?

教学反思:

看到的和想到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看记录——比较分析——再观看记录”的活动,使学生对观察有一个新的认识。

2.让学生感受到为获得较准确的观察结果,必须客观。观察到的事实与自己的感受和想像是两回事,并且观察往往要经过多次。 【教学准备】

录像片段、记录纸、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的真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在观看的同时,请同学们对自己看到的内容做好记录。

二、讲授

1.观看录像并记录。 2.分析比较记录结果。

⑴小组交流记录结果,讨论:(用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① 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

② 我们把全部情景都记录下来了吗? ③ 你们所记录的这些都是事实吗? ④ 哪些是准确的描述,哪些只是我们的感觉和想像,哪些是我们根据经验作出的推测和判断?

⑵讨论: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准确的观察? 3.再次观看录像并记录。

⑴比较两次记录,交流感受。 我们是利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但我们的观察有时候也很容易出错。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魔术表演。

⑵教师表演小魔术。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容易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加进去。但,想法和感觉不是事实。为了得到可靠的观察结果,科学家总是采用重复观察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很乐意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测,这就是重复实验。

三、小结与拓展。

留心收集生活中事实与所见不一致的事例。

教学反思:

查阅和辨别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经历查阅相关资料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几种常见的查阅信息的方法。 2.知道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进行正确辨别与选择。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众多书名与目录)、电脑网络、报刊中的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导入谈话

1.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从哪些途径获得信息? 2.你们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信息的? 查阅和辨别信息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知识 1.怎样查阅信息

(1)你们会查找各种信息资料吗?通过哪些途径查找?

(2)如果让你们查找关于“古代人们是用哪些方式来记录信息的”和“纸和笔是怎样发明和演变的”这两方面的资料,你们打算怎样查找? 方法一:通过书籍查找资料 (1)呈现众多书名,让学生挑选可能在哪些书中有这方面的信息? (2)找到自己认为需要的书籍后,该如何进一步查找? (3)查找书籍目录、找到相应资料。 方法二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

(1)请电脑操作熟练的学生做小老师,上台操作讲解。 (2)请其他同学上台尝试。 (3)找到相应网站及资料。 2.信息准确吗

(1)书籍与网络上查到的信息可靠吗? (2)我们该怎样判断呢? (3)学生小组讨论。 (4)全班汇报交流。

(5)选取几条信息,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 3.选择什么信息

(1)当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的信息是矛盾的或不一致时,你们会怎么办? (2)举例天气预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选择。

(3)通过今天的学习,关于查找与辨别信息,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教学反思:

记录和储存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记录和存储的手段,以及它们的演变过程。 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载体记录、存储获得的信息。 3.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关注。 【教学准备】 1.光盘、磁盘等实物 2.课堂信息记录纸

3.学生搜索“笔和纸的发明及演变”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如何有效、规范地记录信息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关于“笔和纸的发明和演变”的信息。 2.说说这些信息的来源。

3.讨论:记录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信息的来源和途径可以帮助判断信息的可靠性,需要查找更详细的信息时可以通过信息的来源快速找到相关资料。 4.如果要记录信息的来源,你们觉得应该主要记录些什么内容?

通过书籍查找可记录:书名、作者、出版社、重要内容„„

通过网络查找可记录:网名、网址、作者„„ 5.分小组讨论并制作信息记录卡。 6.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填写信息记录卡。 7.学生交流并小结。

我们在记录获得的信息时,不仅要如实记录相关信息的内容,还应该详细记录信息的来源。因为信息的来源、途径,能帮助我们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也是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的表现。

二、回顾记录信息的方法

1.在刚才的学习活动中,我们都采用了文字记录的方式来记录信息,平时我们还会用什么方式记录信息?(图画、表格„„)

2.翻看我们的科学学习活动手册,在我们四年的科学学习中学会了用什么方式记录信息? 3.你们觉得信息的记录与保存对我们的科学学习有什么作用呢?

三、了解储存信息方式的演变过程

1.我们在记录信息时都用到了什么工具?(笔和纸)

2.在笔和纸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来记录信息的呢?(甲骨、竹简、丝绸„„) 3.为什么这些方法和工具没有延用到今天?

4.因为这些方法存在很多的限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又有哪些记录和储存的方法和工具呢?(磁带、胶卷、软盘、硬盘、光盘„„)

5.这些工具的应用使我们的信息储存量越来越大,而且在现在办公中越来越普及。这样下去我们是否就不需要纸了呢?

6.小组交流笔和纸的优点和缺点并尝试记录讨论过程。 7.大组交流。

8.小结。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记录和储存方式。笔和纸记录占用空间大,查找不方便,但它使用便捷还将是我们,特别是小学生记录信息的主要方式。

四、作业

课外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储存“人们如何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记录信资料”。

教学反思:

整理获得的信息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不同的整理信息的方法,尝试对提供的信息进行整理。 2.学习选择恰当的方法对以前学过的科学内容进行整理。 3.体会整理信息的作用,形成信息整理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提供让学生进行整理的信息材料一份 2.学生每人一份信息整理的图表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利用分类图对信息进行分类 1.说说在一个池塘里会有些什么物体? 学生进行描述,教师进行板书。

2.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如何进行整理呢? 学生讨论。

3.引导学生依据已学的知识对池塘里的物体进行分类,并尝试用分类图表表示。 4.交流对物体的分类是否恰当,图表表示是否清晰,并修正自己的整理稿。 5.说说运用分类图有什么优点?

分类图在对一些概念较多的主题进行整理时是十分有用的。它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概念的。这样整理之后,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更清晰易懂了。

6.我们已经学了4 年的科学了,《科学》书中包含了哪些信息呢?你能选择其中一个单元进行分类吗? 7.学生交流。

二、对比中发现异同

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信息通过比较更有价值。 1.如何比较水与空气基本性质的差异?从哪几方面去比较? 2.你们能用表格的形式记录这两者的异同吗? 3.尝试自制比较表。

4.交流运用表格整理信息的优点。

比较、对比表是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时有用的工具,它能提供一个有序的框架,根据我们的需要进行比较。

三、运用箭头标示过程

1.讨论4年来展开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2.由学生自行设计图表,整理科学探究步骤。 3.交流归纳:循环图、流程图。

四、综合运用整理信息的方法

1.阅读有关介绍信息技术发展史的资料。 2.交流:对于这份资料我们应用什么方式对其进行整理? 3.学生自行整理信息。

4.信息经过整理变得有序,同时还让我们从中获得新的认识。 5.除了我们今天所了解的方法以外,我们还能用哪些方法来整理信息?

教学反思:

交流我们的信息 【教学目标】

1.懂得交流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获得更多的证据。 2.交流信息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快速、准确地交流信息。 3.培养乐于与别人交流信息的态度。 【教学准备】

传话用小纸条、小球、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在科学探究中,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资料是重要的。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善于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这就需要交流。那么我们平时是怎样交流的呢?

二、交流信息

谁能说说我们平时在科学课上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交流信息的? 1.把“话”传下去

(1)你们能准确地把信息告诉别人吗?

(2)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说悄悄话的游戏。老师在纸上写了一句话,等一会儿第一个同学看后把话轻轻的告诉后面的同学,然后一直往后传,最后一位同学把听到的话写在纸上,我们比比哪个组传得既快又准确。

(3)请最后一位同学把收到的信息读给大家听听。 (4)看看老师在纸上写了什么。 (5)你们对这个传话游戏有什么看法? (6)那么在传话时应注意些什么呢?请讨论。 (7)再做传话游戏。

(8)我们从两次活动中得到哪些启发? 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1)刚才同学们说了,除了用口耳交流外,还常用文字符号来传递信息。现在老师有一个乒乓球,如果要让滚出去的乒乓球回过来,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各组把完成这个任务的步骤写下来。等一会儿看看你们组的记录让别人看了能不能完成任务? (2)与邻组交流。

(3)反馈:邻组同学能按你们的方法让滚出去的球滚回来吗? (4)讨论:如果把步骤写得清楚点,应怎样改?请做修改并记录。 (5)交流修改结果。

(6)讨论:还有其他的交流信息的方法吗? 3.交流信息的意义

(1) 讨论: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常常需要相互交流信息,信息交流对你们有过什么帮助? (2)交流讨论结果。

教学反思:

把信息传给更多的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板报或展览的方法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并通过讨论如何编制板报的活动,学习把信息传递给更多人的方法。

2.知道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都是我们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信息交流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3.通过邮件“电报”的活动体验收发电报时编码、传递和译码三个步骤,从中感受到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过程】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是用口耳交流信息、用文字交流信息,这样信息的传递都只能在自己的小组或自己的班里,如果要把信息传递给整个六年级的同学或更多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2.通过墙报或展览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

(1)讨论: A.怎样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我们的墙报? B.怎样使有限的版面空间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2)交流讨论结果。

(3)为了使大家在离墙 1 米远的地方也能看清墙报的内容,墙报上用多大的字体比较合 适?

(4)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介绍的方法,分组推算。 (5)汇报推算结果。

(6)每行排多少个字比较合适呢?学生实验:头不转能看清多少个字(一行)? (7)交流汇报。

(8)通过今天的讨论和实践活动,你们有什么感想和启示? 3.用多种方法与远方的朋友交流

(1)讨论:如果你想把信息传递给更多,更远的朋友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作好记录。 (2)汇报交流。 4.邮递“电报”游戏

(1)学生阅读课本72页萨米埃•莫尔斯的资料。 (2)教师介绍收发电报的三个步骤。 (3)学生进行编码、传递、译码游戏。 5.课后活动

把今天获得的信息用喜欢的方法传递给你们的朋友。

教学反思:

TOP

小学科学六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篇4

科学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认知,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总结,欢迎阅读。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总结1

在繁忙琐碎的工作中,一学期悄然溜走,细细梳理,感觉工作不尽如人意,似乎自己没有发全力却已经抵达终点。现就工作总结如下:

学生学习情况:

六年的学生已进入青春期,心理的想法也在悄然发生很多变化。学生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还逐渐产生了逆反的心理。通过学习,60%的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40%的学生愿意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在学习方面,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强,有一定的自尊心,大多数学生对待学习有端正的态度,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有惰性,有厌学情绪,对这部分学生我本着能领一步算一步,进可能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之融入到班级学活中来。

教学措施:

1、提升专业素养促教学实效

以往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自己得有一桶水”,而新的教育理念则要求“教师要成为活水源头”。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不断学习。我想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内涵对于教育学生来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科学课上尤其如此。在本学期我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也注重时间的学习。在教学对于本册教材中的《遗传与变异》、《进化》以及《各种各样的能量》等单元,不能依靠自己的老底子,必须不断学习才会跟上形势的发展,科学教师绝不能在科学课堂上犯科学性的错误。通过学习科学知识,结合从网络上听优质示范课,提升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2、挖掘生活中的问题引领学生的积极思维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自身的变化有的关注的较多,有的则没有太多的注意,所以多从学生身上切实的问题入手,学生会多一些关注,继而积极思考。对于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则由教师有意识的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能量》单元时,有意识的与学生交谈“家里爸爸、妈妈是怎样做饭的那?”“热水器是哪一种的?”让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去思考,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习真正发挥作用。

3、通过新颖实用的课件和丰富的活动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遗传与变异”这一知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比较困难,所以教师不仅通过人的个体与母体的比较同异,也通过课件使学生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比较生物的个体与母体的比较同异,从而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认识。“我长大了”这一单元采用视频介绍、资料的对比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班级特征活动大调查使学生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产生自信。通过预测自己的身高、找寻遗传与变异、食物链的谚语、俗语、交流有关恐龙的知识等活动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4、通过精炼的作业促进学生的理解

首先本册教学内容较多,课容量大,作业时间教少,在课前就将作业预先设计并保存在电脑中。其次,作业要抓重点设计,并且类型灵活多样。最后,在批改作业时对于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提醒学生改正,并及时批阅;对作业拖沓的学生给予较多关注,让每一个学生懂得教师对作业的重视。通过作业的练习使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巩固及理解。

尽管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但也留有一些遗憾:对学生心理关注较少,与学生课下交流少,自己在教学中语言还要精炼,尽可能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办法,并尝试去解决。同时要加强与同事的合作,尽可能将工作做得更加完美。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总结2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

“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学教学战线上,我还是一个新兵,我将攻克一个个堡垒,扩大自己的阵地。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总结3

本学期已经结束,我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与学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学生在综合测试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科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科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科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科学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综合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科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科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三年级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五、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上完课后能与听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六、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

七、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首先要扎扎实实抓各学段的合格率,这样才能提高科学教学的合格率,最后取得较好的优秀率。

通过和学生共同努力,本学期科学教学取得了现有的成绩,下学期我将继续保持,并争取更大的进步。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总结4

本学期紧张忙碌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细细回顾这一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为了促进今后的教学,使之更加完善,对自己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作以总结。

一、认真备课上课,作好计划,全面把握教材,按计划认真完成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受到各界的重视。开学初,根据学校实验室的实际,认真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确定了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并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这为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奠定了基础。基本完成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

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实验习惯,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为了上好实验课,每节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考虑实验中的安全因素,坚持“课前准备,课后整理”的原则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仪器的使用都严格按有关规定操作,并教育学生在使用中加强注意,对易损、易坏仪器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能力,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在认真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因此,课堂中,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操作、讨论中,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到科学学习其实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动动手,在实验中就可以学到本节课的知识点,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难。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鼓励学生大胆细心地实验,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在实验中学习,大大降低了科学课的难度。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合理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一学期的指导下,学生养成了动手动脑,仔细观察,从而获得新的科学理念的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动的,六年级的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让学生在实验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以上是我本学期教学中的总结,有了些许的成就感,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学生的一些习惯养成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研水平也还需要不断地再提高,在总结中反思自己,在努力中提高自己。

小学科学六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篇5

在这一学期,我任教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本人积极参加科学课竞赛活动,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时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这学期教科学课,是我第一次接触科学课。虽然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同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曾经教过自然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其次,在内容方面,我把自然课与科学课进行了对比,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

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引起了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