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语读后感精华

最新论语读后感精华。

我们的目标是为您提供最好的“论语读后感”,阅读作品之后,能深刻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书中的思想内涵,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如果您在阅读本文时感到满意和收获那就是我的最大梦想!

论语读后感 篇1

论语读后感:孔子的《论语》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和历史中不言而喻,读了《论语》以后感慨万千,关于《论语》读后感,希望对于同学们了解孔子,了解《论语》有所帮助!《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

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无用,思而不学则危险。这就是教育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吧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子曰:

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说,要成功地管理一个国家需要什么?

答案是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只有仁慈。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人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本人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后来,他接待了三千名门徒。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

儒学的道德品格和功能可以成为人们生活和精神转换的家园。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读后感,仅供同学们参考,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是对于学习呢?希望学习完《论语》之后,同学们呢也可以写一些自己对于《论语》的见解!

论语读后感 篇2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整理的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所反映的只是孔子思想的碎片,并非系统地阐述孔子思想理论,但是却成为儒家经典著作,流传千年而不衰,这与《论语》之内涵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离不开的。

学而篇是《论语》开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论语》核心思想仁之前提,也是学习之真谛。学习并非只是单纯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知识造福于人,其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学习首先要懂得伦理道德。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首先,他强调了孝悌是为人的基础,父母和兄弟是最先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其次,是面对他人的关系:要谨慎、讲诚信、尽量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在家能做一个好子弟,在外是一个善良诚信的人,这时候就需要去读书学习圣贤之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了。反观当今,我们过度重视单纯的学习而忘记道德修养的提升才是关键。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我们需要遵守的,不要忘记做人的初衷,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家人,所以从身边的开始做起,孝悌、爱众、亲仁,按照这些规则去办事,我想古圣先贤的智慧便在于此。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者,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

论语读后感 篇3

《论语》那些事儿

——读《论语》有感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证明《论语》的地位.不仅古代,现代人也极扒崇这部经典,传承并发扬孔夫子的文化.

我自小便读过《论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课本上均有《论语》选读.我便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一步步寻找光明,一步步接近《论语》,接近孔子的内心.

易中天在为于丹的《〈论语〉心得》作序时提到,于丹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诚然,理论是灰色的,而故事却那么多彩.

孔子“吾有五而志于学”,且“发愤志食,乐以志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真当是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模范啊!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这是乐趣......

孔子的学习精神无人企及,而他的后人则将那毕生心血倾注于《论语》之中.我想象他面对学生们的提问,平淡地说出心中所想,予人启发.而那一字字,一句句,终是引导了后世千万的子孙.

《论语》,仅仅是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而这短短的论语却能够让我看到无限的哲理.

《论语》道出了和谐.有人说任何一种思想,倘能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历久弥新,都应有其内在的魅力、恒久的价值.孔子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会重现其活力,重放其光辉,就是如此.

我以为,孔子的和是一种精神,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智慧.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已家喻户晓.所谓“和谐社会”,是指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原则以改善民生的重点,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局面.

理论虽然枯燥乏味,但无疑来自于夫子的“和而不同”.这是多么博大精深!

《论语》中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贡深知老师的心意,相当涵养地说是不如颜回.

而我却替子贡抱不平.子贡生存能力强,家累千金且乐于助人;颜回却是个穷小子,家徒四壁.同时,子贡政治才能不容小视,他用巧舌保住了鲁国,孔子曾夸他为“辩士”,足见子贡的机智;颜回虽有学问,但却不善政治,也无法应对身边的突发状况.

孔子困于陈、蔡,颜回计穷,子贡搬来救兵,谁强谁弱早有定夺.我想,若子贡生在当代,想必能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现状吧!

子贡从师时觉得孔子学问平平,不如自己;一年后子贡自觉与孔子学问相当;二年后惊觉自己远不如孔子.试想,孔子的学问是多么高深,它贴近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就像那深宅大院,有着高高的围墙,围墙外的人们无法窥探院中之美妙.

《论语》就是孔子的学问,就是孔子的写照.学者们慢慢回读,认真钻研,细细回味,才终于发现了那扇门,终于走进了《论语》的殿堂.他们将《论语》简化,说给我们听,于是我便有机会窥得其中的奥秘.

于是,心向《论语》飘去.

《论语》中蕴含了不尽的儒家精华,等待着人们探索、发现、学习、发扬.论语虽然只记录着简单的问答,却超越时空地流传下来,它散发着别样的光彩.

论语读后感 篇4

命运光辉,灵魂舛动

读《论语》有感

最近重新温习了一下《论语》这本书,感触颇深。以前虽然有所学习《论语》中一些篇章,不过这次是整本书都看了一遍,对书的整体内容都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感悟在,正所谓“旧书不愿百回读”吧!

《论语》,它是一本涵盖拥有博大精深内容的一本薄薄的书。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印刷品的大小,连同笔记和翻译,总共不超过220页。

想想信息时代的这样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 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

我们怎么能想象,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统治了中国近20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位离我们不远的古代圣人。《论语》中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

“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来谈谈《论语》诠释的“为人处事”:

(一)交友之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孔子对待朋友之道。他认为:

君子之交淡如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可见,通过《论语》告诉我们的是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2)为人之道: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论语》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当然为人之道第一点必须孝顺。

百善孝为先。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论语》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位做不该做的事。如过你不在你的位置上,不要计划政治。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远。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

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孔子在《论语》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

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

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

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与人和谐相处。

(4)治学之道: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这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求是、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吗?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5)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来比较自己的人生道路。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

从《论语》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6)中庸之道: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是,你不能一直回避它,保持中立。

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做人之道,体现了儒家的弱点。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恶棍相去甚远。

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是我少数佩服人中的一个。我敬佩他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不计较身份高低的学习态度,我佩服他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对钱财有自己的原则的态度,我佩服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对他人理解包容的态度。

孔子的人生态度是快乐、丰富、开明的。通过读《论语》,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

论语读后感 篇5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之?

”孔子在此处所说的“仁”就是仁爱,指邻里之间应友爱,这样才会创造好生活。择邻不善,是不明智的。前年我们买了一栋新房子。当我们搬进来的时候,我们并不熟悉它。

但渐渐地我发现邻居们都很热情。当我遇见你时,打个招呼或微笑。慢慢的大家都熟悉了,聊的话题也多了。

我认为,一种自然、朴素、友好的邻里关系是一种享受,这种正常的关系是大家努力形成的良好局面,应该珍惜。我认为处理好邻里关系很有价值。它使我们的生活平静,是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人得到邻里的赞赏和赞扬,那就更有价值,而且往往是个好兆头。

孔子说“里仁为美”,同时也在说,当邻里不仁时,就要与他保持距离,大家能沟通改变最好,不能改变则尽量不要冲突,以减身边隐患。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

岁月是寒冷的,我知道松柏终究会凋零。孔子没有说松柏不凋零,而是说松柏以后会凋零,这是非常客观公正的。在极端严寒时,松柏也会冻死。

但就其性质而言,松柏是耐寒的。孔子说这句话时,意在赞扬松柏坚贞、耐寒的品质。为人当知松柏,有硬骨头,任何时候都挺起胸膛。

陈毅那两句著名的诗句写道:“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其实在雪没化的时候,松柏也是高洁的。

松柏的高洁与“后凋”不是为了给人看,而是内在的信念使然。这使我联想到抗战期间,革命者们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险阻,不畏严刑拷打,直到被砍头的那一刻还高高的抬去头颅,高呼“共产党万岁”。由此可见,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能随波逐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深的两则。前者是说,当几个人走在一起时,一定有人可以当老师;后者告诉我们要快速而努力地学习,不要羞于向自卑的人请教。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依然睿智而有意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

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上本科时候的班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里,有篮球将军、画家、书法家和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如此壮丽无垠。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所以宽阔,是因为它积极地收集很少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

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只要我们不超越原则,为什么不能真诚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实感做人!

品味生活,修身养性,其目的是为了做好幸福生活。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读后感 篇6

——by国商经济一班李凡(13318054)

《论语》是我国的传统经典著作。在老师的建议和自己的好奇心驱使下,我带着严肃而批判的态度读了这一本书,虽然没有读完,不过我也从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生出了不少感慨。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主要内容为记录孔子的言行。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当然,传统并不都是经典,所以我的阅读经历也是曲折而深刻的。

《论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孔子关于做人和教育以及修身治国入世的观点。

至于做人,孔子在很多地方都提到“君子”这个词。在我看来这是个优雅的词,正如孔子的要求,君子应当仁德,应当正直,应当做到全面发展,其实这也是中国千年来的对于男儿的主流的基本要求。子曰: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这句话就是孔子对君子最好的诠释:

对亲长孝悌,言行严谨而诚信,博爱天下,亲和仁义,实践之余,则用余力学习。事实上,我认为这些是做人最基本的东西。要学会做人,你需要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样你才能被尊重。只有胸怀宽广,才能容纳世界,容纳自己,建设自己的城市。

但我更想说的是,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把做置于比学习更高的地位。这种思想和态度一直没有传播到今天。今天的教育强调考试。正如老师所说,这是培训和教育,不是真正教人怎么做。

我想这可能是中国人口太多,导致教育工作无法细致化,也无法精英化,但这实质导致了中国的教育是无差别的,是统一的培训,人人都没有差别,导致个体竞争力下降,所以现在的企业单位对于应届大学生不满意而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里找工作又压力巨大。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大熔炉的实践考验,才能真正就业。然而,从小就面临应试教育的学生将无法接受就业压力的现实。

因此,当今天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时,人们并没有继承做对学习重要的思想。当然,言语不能说得那么绝对。先学后做可以提高效率。关键是要把实践放在学习上。而孔子其实自身也是很矛盾的。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在这段话中,孔子认为樊迟向老农请教稼和圃是“小人”,见识短浅。自古以来对于这段话就争议颇多,有人说我们误解了孔子的意思,也有人说在奴隶社会的环境中,孔子形成这种轻视农业生产的观念十分正常,也有人唾弃孔子这个圣人。抛开这些观点不谈,我们总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实践的蔑视。

所以要做到实践重于学习对于孔子来说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希望今天的人们能从这段文字中学习,不要忽视几千年前的圣人思想。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论述也让我感触颇深。孔子不仅强调因材施教,而且强调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有很多例子,其中最出名的例子就是三名**来问孔子关于“仁”的问题,孔子对三人的回答分别不同,这也是孔子根据三人各自的不同性格来确定的答案。孔子有三千**,我其实真的很难想象孔子对于每个人的要求的教育方式都不同会是什么场景,不过我想着其中可能就是对于现在某些老师对于学生的责任感缺失最好的警示。事实上,最让我震惊的是孔子提出的六艺。

或许我很难说出来这六艺到底对于人哪一方面的素质有着直接的提高,无非温润自身而已。不过我想,这六艺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用到的东西,通过这样的学习必定能够让老师和自己都更加了解自己,能够看清楚自己今后从事的方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侍坐》)我认为这样的场景真的很美好,即老子带上自己的**一起出游,在出游中挥洒个性,恣意放纵,与自然交流。

我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中国是难以实现的,不过我仍然希望《论语》能够给今人的教学方式以一些启示。

而关于《论语》中入世的观点我是感到心服首肯。读了孔子入世的观点,我也充满了热情。人生于天地之间,本就该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自己应该做的贡献,修身以齐家,齐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

一个好人,以天下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巅峰,自然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而且孔子的思路很清晰,先严于律己,自己做好之后再去要求别人,自己是仁德君子才能治天下。它也传达了人们几千年来对修身养性的追求,使社会有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然而,很多人对孔子入世的意义产生了误解,认为入世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自己。在当今**普遍腐败的年代,所有人都应该重新去阅读和思考《论语》,问一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修身齐家,再来治天下。

论语读后感 篇7

论我国民法无因管理制度

一.无因管理概念及性质﹑缘起

1 无因管理概念

. 2 无因管理性质

2、 无故管理的法律特征及其法律意义

1无因管理的法律特征

2 无因管理的法律意义

3、 论我国民法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1 主观要件

2 客观要件

4、 我国无故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完善

1 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的现状

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1. 《论语》大家并不陌生,但这一部流传2500多年的著作却被当今人们所忽视。以至于今天人们心灵空虚、道德沦丧。

本人整理这部涵盖修身、齐家、治国之道的著作,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重视!

首先,论语里面我感觉最值得一说的是《论语》中的孝道,也是我读《论语》后最大感受。

“百善孝为先”孝道,在孔子思想中被极为提倡,在论语中也多出被提及。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孝道,今天还适用吗?

在为政篇,曾四次谈到“孝”可见,孝道和政治是可以联系起来的。汉学应用大师翟鸿燊曾说过:“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孔子的**也问过什么是孝?

子游问孝?子曰: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孔子说:如今只是说能够赡养老人就是孝吗?

就是犬马都能得到人们的饲养。接着孔子提出一个很深刻的命题,“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你不孝顺父母,养狗养马又什么区别?

中国人提到孝的同时,还会提到一个字“敬”。如果父母只是得到你的赡养,这怎么能算得上“孝”呢?

于丹老师说:孝道是形式,尊重是心。也许很多人不能把自己的爱转化为父母的物质,但他们真的只需要这些吗?

如果父母能得到我们应有的尊重,如果我们能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这比给他们任何东西都重要!!

子夏曾问过孝道,说:颜色难。接着孔子说: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做子女的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做,有酒食让父母吃,难道认为这就是孝吗?能做到这些固然是好的,那为什么孔子还要反问这样可以算孝了吗?孔子的思想不仅是按礼侍奉父母,更是从心底真正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并加以解释: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是:父母活着的时候不要违背他们的意愿,而且要按照礼来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礼去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可见,孔子所知的孝道不是空洞的、武断的,必须受到礼节的约束!

我曾经和孔子谈过几年的哀悼。我说:“三年的哀悼太长了。三年来绅士们不做任何事吗?”?孔子反问宰我:才

一年后,你会吃米饭,穿锦缎。你放心吗?宰我:我心安.

孔子说:既然你是和平的,就这样做吧!君子守丧三年是因为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他们不那样做。

宰我出去后,孔子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而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孩子一出生就要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哀悼三年是一种普遍的葬礼。

孔子认为小孩三年才能免于父母之怀,没有说父母会抱烦的,疼还疼不过来,所以为父母守丧三年是有道理的。孔子批评宰我不仁是有道理的,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我记得有句话叫: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所以父母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不能忘记!

孔子还提出,我们应该做我们的孩子应该做得事。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即: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要委婉的劝说他们,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敬,并不违背,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在《里仁篇》中,孔子还提出了儿童旅游的问题;孔子说:父母在,不远。孔子说:父母老了,离家不远。

在当今社会,人们几乎不可能外出学习、工作和不远行。孔子的背后还有一句话:一定有旅行的方式。一定有一定的地方让父母知道。

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我记得第一次外出,就有人告诉我,给父母打**,报喜不报忧,免得父母担心.其实,孔子的思想还是很宽容的!

孟武伯也问孝于孔子,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即:做子女的要特别为父母的疾病担忧。

孔子还提出,我们不应该知道父母的年。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要记于心里。一方面,他们为自己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他们担心自己的衰老。

在《论语》子路篇中,记载着这样段对话;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

我家乡的正直人和你说的不一样。父亲是儿子,儿子是父亲。正直也就在其中了!在孔子看来,他把诚信纳入孝道的范畴。

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慎说:身与皮,父母,不敢损,孝之始。

我们应该珍惜父母给我们的身体。这是孝道的开始。

“孝”在儒家思想中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一下孝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赡养。

二、恭敬

三、改变对父母的脸色

四、侍奉父母要发自内心

五、无违。劳而无怨

6,我们应时刻注意父母的身体。 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别以为我们能养活父母就够了!孝顺父母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是在报恩!

我们都曾为人

人们的孩子也会成为父母,为你的孩子树立榜样。比尔盖茨还说: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是孝顺父母。

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想起父母的好,到那时,后悔也已没什么用了!!!

这是我读了《论语》后最大的感受。我们现代人需要学会孝顺父母。

论语读后感 篇8

当今社会,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数不胜数,上班玩游戏、聊八卦新闻、玩手机、网上购物……真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春秋时期的孔子大道,在这本书中,我终有所悟。比如孔子讨厌耍小聪明的人,认为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他说:“整天吃饱了饭,对什么事都不花心思,这样很难走上人生正途啊不是有掷骰下棋的游戏吗?去玩玩也比这样无聊呆着好些。”孔子所感叹的情形,今日依然没有太大改变,甚至愈发严重。

周末一个人宅在家中,呆望着天花板,听着窗外嘈杂的声音,既清晰又模糊……时间就在这其中呼啸而过。学习没学到,还整日觉得疲惫不堪,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对我们而言是致命的。

像班上的某同学一样,不思进取,在学业上不用功,反而沉迷于游戏中,结交一些狐朋狗友、三教九流之辈,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若他也能像书中提到的陈子昂一样,被旁人触动,回首往事,反省自身,从此安老怀少,多好。“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做自己,不背信弃义,才是最好的.。

这本书使我认识到,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意义。并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符合道义,益于他人,即可。即使一辈子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又如何呢?宽待他人,施与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怎会因平庸而后悔呢?只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够了。也许这就是儒家大道吧,当今社会应读论语学做人。

当今社会,应读论语,学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