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模板6篇)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模板6篇)。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篇1】

在宇宙某处,在月球上,有我们中国的一份土地。20xx年10月16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载着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三名宇航员成功飞上太空。而在12月9日下午,我们上了一堂来自太空的课。

八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就为全国6000多万学生授课,只是当年我还小,遗憾错过课堂,现在她又踏上了太空之旅,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

我们观看了航天员的在轨生活场景展示,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件“企鹅”服,它有效对抗了肌肉萎缩和心脑血管功能下降,仅此一件衣服,就体现出人们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在观看睡眠仓时,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小窗口,像飞机上的小窗子一样,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好像对宇航员们加油鼓气说:“别怕,有光”,虽然在茫茫月球上只有他们三个人,但我们全国人民的心和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衷心祝愿他们平安归来!

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神话变成现实,中国人民的航天梦从嫦娥奔月到,“两弹一星”,“嫦娥”奔月,再到“天宫”揽月,“天问”探火,到现在的“神舟”系列,遨游苍穹,一次次的突破,一步步的前进。让我们的航天梦,不再是神话,成为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现在我们中国的科技水平,让那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再是虚写!

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未来的航天之旅,还需要让我们这一代来续写,我们的航天步伐将更大更远更加坚定,彰显出中国少年的力量!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篇2】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心情随笔

用热情探索太空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随着屈原的这首天问,人类,就开始了对太空的探索。它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领域,上个世纪,它仍然是知识的荒原。可在如今,它已然成为了三尺讲台。

奇妙的水珠悬浮于半空之中,久久不下落;陀螺能够在空中直线飞行,不偏离轨道;人的方向感可以随意变换这些种种,在地球上我们都是难以体验的。可是在太空中,因为失重,这些奇妙的现象都展现了出来。

看完了这仅四十分钟时长的太空授课,心中却是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授课,更是一种点燃人们对太空探索激情的火种。如同普罗米修斯的壮举,这堂课给人们对太空的热情带来的星星火种,引发的火势却可以燎原。

天有多高啊,天的外面是什么啊这些儿时的问题,我在一些科普读物上知道了答案,明白了还有太空的存在。于是从此,便对太空有着丝丝的好奇。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篇3】

我今天看到了在宇宙中那样神奇的现象,我就觉得不可思议,比如乒乓球在陆地上,在放进水里的时候会浮起来,而在太空上会沉下去不动!这也证明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同样,能看到这样的实验和设备,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靠着我们的技术,使我们可以在地面看到离我们那么远的太空站里所发生的一切!

比如说那些在太空上可以用的蓝牙耳机呀!可以看电视的设备等等!同时,看到了他们在太空站里的生活,我也非常钦佩他们,宇航员们在那样远的地方工作,还会有危险,真的是非常的有献身精神,他们也真的非常辛苦,他们不能见到自己的家人!我真的对他们非常的佩服!

我也对我们国家感到欣慰,希望我们的国家可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探索宇宙最多的国家!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篇4】

在看了今天的太空授课之后,我感触颇深,也觉得十分生动有趣,学会许多知识。

“太空授课”并不是没有先例,但是这是在中国首次开展的特别的教学活动,令许多人倍感新鲜。在太空中,航天员王亚平女士给大家带来了生动形象的课程,内容包括:太空自行车、收回漂浮的水以及与同学们进行“天地对话”。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个实验。

第一个便是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单摆实验,而单摆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小到钢琴上的节拍器,大到建筑工程的机器,摆锤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动,而在宇宙却截然不同,再失去了重力的环境下无论将摆锤放在任何位置,都没有了熟悉的往复运动,而是无规则地漂浮。看到这一幕的不禁大呼出声,因为这只存在于理想环境的现象终于可以亲眼目睹,无疑是一种对眼界的开阔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落实。

第二个则是用圆环制作水膜。一般的水膜需要借助肥皂水的特性,来形成一层透明的薄膜,而在太空失重环境中,仅仅需要普通的水即可,看见王亚平王老师将手中的圆环分开再合并,便形成了一个水球,并亲切地讲解到:“通过水球,同学们还能看到倒影成像哦!”说完,便眨了一下眼睛,让同学们觉得更亲近了。

第三个实验进行之初我就发现道具是陀螺,黄红相间,很是漂亮。之间王老师轻轻松手,转了下陀螺,陀螺就一直慢悠悠地翻滚着。但若是在松手前就给陀螺一个速度,它就会向前或其他方向推进。两者有明显的对比。

看完这次太空授课,我学到了不仅仅是一些未曾初触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我见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更让我巩固了对过去书面知识的认知,印象十分深刻。同时太空授课的益处也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课堂,它更能激发我们对太空的向往以及兴趣,使我们从小便有所积累,为将来,为了祖国的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这无疑是会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另一方面太空授课也向世界彰显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先进性,对国家在国际的影响及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篇5】

随着我国科技日益发达,许多曾经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已经变成现实。

神十飞行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将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开展双向互动交流。我们看到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真让人耳目一新。王亚平讲了个笑话:“如果诗仙李白住在天宫里生活,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了。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

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篇6】

历史将记住这一天。在北京时间20xx年6月20日,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为大家进行了太空授课。整个授课持续时间约为40分钟,聂海胜辅助授课,而张晓光则担任摄像师。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一种尝试,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观看后心中感触颇深。我也一样。

上午10时,电视上先播放了一些讲述航天员在天宫太空生活的电视短片《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又过了10几分钟,地面课堂与天宫一号建立了双向通信链路,太空授课正式开始。

节目一开始,王亚平阿姨缓慢地从一张小桌子后面升起,然后像鱼一样从桌子的上方游到桌子的前面,以一个特殊有趣的方式出场。紧接着聂海胜叔叔又向中小学生们展示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的高难度动作,360度大转体,这时,王亚平阿姨突然间像超人一样拥有了强大的力气,只凭借小小的一根手指就把聂海胜叔叔戳到了舱壁上,真是个女强人!

紧接着,王亚平阿姨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美妙的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的中小学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真羡慕这些能和王亚平阿姨互动的学生们,因为这可是有史以来距离最远、最高的一次通话呀!

在王亚平太空授课之后,如今,我们都在谈论“中国梦”的实现,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