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读后感范文四篇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读后感范文四篇。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读后感范文四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读后感(篇1)

著名作家、学者周国平说,爱书的人应该有不读好书的信念。《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绝对绝对是最好的书。

作为一名教师和母亲,我读过很多家庭教育书籍,但这本书给了我不同的感觉。一边读,一边偷偷地读:我说的就是我说的。读了这本书,你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些观点和几种育儿经验。你将收获与你的孩子一起成长一辈子的快乐和幸福。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内容简介: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父母要打造自己的“事业”航母,不要成为孩子的“祸害”所要谨记的三个原则,十一个误区;父母要向孩子学习“简单的深刻”和“幼稚的智慧”,要“眼对眼,手对手,肩并肩”的教育等。

在本书中,作者的教育理念振聋发聩:即使你对孩子付出了很多,但如果教育中有一点小小的失当,就可能给孩子的一生带来难以想象的困境;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你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我们不要再和学校联手“**”孩子,而应该教给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抬头看天的情怀,和孩子肩并肩、手挽手地向前。

书中的许多观点对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很有帮助。父母的识字率差别很大。拥有文化或文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思想境界、责任感、人格品质等。对家长的指导不仅限于原则和方法,也不限于教育和心理知识。关键是要提高家长价值观的指量,转变育儿的终极理念

服务社会。为了自己的孩子,家长也要不断进步!

作为教师和家长,一开始,我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看了《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一书,不禁汗颜,尤其是张先生在文中说的教育孩子时的十一大误区,竟然有九条对上号。

列在首位的就是过度干预。书中说:“孩子的一切都是由做父母的进行了细致的安排,一切都有父母包办代替,包括孩子的个人爱好。

只要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期望不一致,父母就根本不会同意或支持他们。”这也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做父母的写照。不要让孩子体验他是如何知道事物的美的?

不让孩子去尝试、去经历失败从而有所承担,他怎能变得坚强呢?

列在第二位的就是生了气就教育。因为工作忙,看到孩子不满意的地方,生气,甚至大架。认为这就是教育,这就是尽责。

结果很多时候,适得其反,可能当时有点效果,却给孩子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孩子有时很急躁,也好发火,没有耐心。我读到“当孩子让我们很生气时,一定要忍住,别着急发火,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冒出来的第一念头往往是有问题的。

”我在旁边做了批注“确实如此”。

列在第三位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耐心。无论孩子做什么都是催促,指责。起床要催,穿衣要催,吃饭要催,作业要催……对孩子一切都在催促之中。

这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和**的要求。他们从不考虑孩子的节奏和习惯,也没有耐心倾听他们的声音。对待孩子的错误,尤其是学业上的错误,那更是疾风暴雨,唇枪舌剑,一顿指责,一顿暴打。为什么我们做老师,有时是对学生,而不是对自己的孩子?

看了这本书后,发现自己真的太自以为是了,需要反思了。这本书封面上的写的“做别的事你可以急功近利,但唯独在教育孩子这点上你可不能这样急功近利,否则就会后患无穷。” 反思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太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求全责备,让我们失去理性,以我们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过度干预,生气教育,毫无耐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想改变这种失去理性的教育。我认为首先要树立一个信念,即良好的教育并不总是立竿见影的。

我们做家长的需要有一种耐心,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要投入细致的指导,从点点滴滴中积累。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必须把儿童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教育放在首位。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总是把学历教育放在首位,培养一批人格不健全的学生。

我们学校的“儒雅教育”,实际就是一种养成教育,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教育,反复的教育。不能因为我们的孩子身上有不好的行为习惯,就断定我们的“儒雅教育” 没有效果,没有意义。请记住,教育孩子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其次,教育孩子要有一颗共同的心,过高的期望可能既是动力,也是灾难。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的成功率就越高。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孩子们将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

就具体的个体而言,心理承受力强的儿童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父母的高期望可能与他们的成功率成正比,而心理承受力弱的儿童则会走向向反的方向。我的孩子,一开始,琴棋书画样样都让他学,想让他艺多不压身,可是事与愿违,他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孩子的厌烦心理越来越大,去学***心不在焉,胡乱应付,花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棋没下好,字没写好,画没画好,琴没练好。没有办法,只能放弃一些学习,保留他喜欢的东西。结果,他的学习和状态越来越好。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了解孩子,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做出适当的要求,降低标准,这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我们也应该有一颗平常心,了解学生,要求更低,教育也许不会那么痛苦。

第三要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我们现在对孩子包办的太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几乎没有劳动的机会,也就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劳动,自然就不会理解劳动,也不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更不会尊重他人的付出。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喜欢参加劳动、不想在劳动中感到快乐的人,长大后可能会成为一个无情、无心的人,不管是你还是外人。看看**报导的一些人伦惨剧,追根溯源,都能看到从小没有培养孩子劳动意识与劳动***影子,都能印证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劳动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使他们成为能够关注他人的人,能够在团队中受到欢迎的人,以及更具竞争力的人。

所以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我们都应该让孩子们尽我们所能。我们不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失去工作能力,变得冷漠、自私和漠视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样既是家庭的悲剧,又是社会的悲哀。这是我们父母不想看到的,也是我们在教育中不能容忍的。

读完这本书,应该说感想还是很多的。

还要再读,再去体会。

做好父母!做好教师!做好教育!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读后感(篇2)

书香校园

屏山中学杨自慧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因此,读书成了我最大的乐趣,书本是我无语的老师。

教育孩子是一种智慧。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不仅需要更好地了解孩子和他们的世界,更需要用更好、更科学的方式来培养他们。读着张文质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眼前时常浮现出跟孩子们相处的一幕幕画面,心灵也因有了涓涓细流的滋润而明朗了许多。

一、把握教育尺度,给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教育。张文质先生在书中提出“亲子关系”的几个阶段要注意的几个教育原则,但对于肩负教育孩子的另一重要责任人“教师”来说也同样适用。走入工作岗位,我面对的更多的是落后山村的孩子,十

2、 三岁的孩子希望我们和他们牵手,带领他们前进。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教师们和家长一样也更需要手把手地教,有时候则需要耳提面命,管教从严,有时候则需要和风细雨般地教育。与年龄较大的孩子不同,这个特殊阶段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提醒和关注。

2、 刑罚教育既要把握时机,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父母首先要对儿童成长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始终保持高度的敏感,要随机指点,随时随处引导,重在帮助孩子在第一次犯错时就能得到正确的教育。

抓了起始处,就给了孩子一条正确的路。在学校又何尝不是呢,一年级孩子们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做一个善于捕捉“教育时机”的教师,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的。帮

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惩处有时候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到底该怎么去惩罚呢。作者将其按照孩子犯错的程度分成几个等级:提醒、批评、冷落、斥责、剥夺、禁闭、罚打,这几个等级怎样使用也是有讲究的。

曾经很多家长都认为“打”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事实上对孩子的伤害是很严重的,这种伤害当时可能是看不出来的,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最后一个选项只能用作需要特别注意的选项。当然,学校的学生教育是在不违犯原则性错误的前提下,以鼓励和奖励为基础的。

三、性格决定人生,要把性格品行培养放在第一位。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好的性格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源自先天的遗传,也有很多人认为“性格无好坏”。而在本书中,张老师明确的提出“早期教育的方式”才是更加重要的,譬如,身体力行的为孩子树立榜样,抓住一切细节做教育,营造一个“很温暖祥和的、很有安全感的、不断获得鼓励的”的家居、人文、学习环境,教导孩子积极寻找和欣赏别人的闪光点,都有助于良好的性格塑造。

性格对孩子的意义,西方知名人士曾经说过“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容易忽视这方面的引导和评价,“**比成才重要”,从孩子进入小学的阶段我们就应有这样的意识帮助孩子们成长。

四、人际交往也很重要。在学校,在课堂上,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和成长。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更注重课堂。班级的好坏成为评价教师的关键,而忽视了孩子与他人相处时的关注和教育。以前班上有好几个这样的孩子——通常父母因为工作关系而长期离家,所以只能在家里和爷爷奶奶相处,周末很少外出,童年只和玩具、电视交朋友。

这样的孩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胆小、淘气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分享,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很想和其他同学玩,跟他们交朋友,却又不懂得和人相处,我想这时候的孩子应该是孤单的。

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帮助他,也不能一味地认为他是一个“坏”孩子。

教育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作者在书中说到:“好的教育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相信,我们的执着一定会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

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 。作为一个母亲,一个老师,给学生一碗水,他们的心一定有长流的水。

所以,我们呼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读后感(篇3)

今天,我从书柜里拿出这本书,看到上面的字。因为我读过它,我感到熟悉和亲切。老师和家长是一样的。每个老师都希望他的学生有好的成绩和良好的个性。但是教育孩子是一种智慧。如何更好地教育和教育人们,不仅需要更好地了解孩子合他们的世界,而且需要以适合他们的方式培养他们。

这里面的学问需要我们不停地探索。在温故知新的这个过程中对书中感触颇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

当我看到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那10句话,这个章节时,心里很感慨,每次考完试或多或少里面的几句话总会出现在我和个别同学的谈话当中。

一。所有的家长都会说:你看人××,成绩这么好,你呢?

2.父母最伤孩子的一句话:不要试了,你肯定不行!

3.父母最让孩子气恼的一句话:不是早跟你说了,你就不信!

4.最让孩子着急的一句话:还不快点,做什么都这样慢!

5.最不理解孩子成长特点的一句话:跟你说多少遍,你还记不住。

6.父母最自以为是的一句话: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7号。家长最不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他们能帮你上好学校(大学)!

8.父母最让孩子绝望的一句:你怎么这么笨!

9号。父母让孩子更痛苦:哭有什么用!

10.父母后果最严重的一句话:你太让我失望了!(升级版: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孩子!)

升学的压力让我们总是缺乏期待和冷静,总是希望立竿见影,总是以爱的名义,总是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希望自己的每一种方法都是有效的。因此,在当今这个浮躁焦虑的时代,耐心是老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美德,也是一种无形的爱的尺度。

因为耐心,我们等待——等待孩子思维的觉醒,鼓励他的觉醒,相信他,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总是保持自己的信心,即使等不到孩子真的“觉醒”的那一刻,也不气馁

因为耐心,我们从容淡定,不抛弃,不放弃——我们相信“被等待者”终究会发现他生命的方向,时机成熟,他就会破茧而出。

因为耐心,我们克制自己,尽量减少对他们的伤害,把当众责骂、当众羞辱从教育词典中剔除出来,我们给予孩子最充足的时间,最自由的空间实现梦想。

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人生。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性格品行培养放在第一位。

许多人认为影响一个人品行良好的主要因素是先天遗传。我一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家长的后天培养占了百分之九十,而在本书中,张老师明确的提出“早期教育的方式”才是更加重要的,譬如,身体力行的为孩子树立榜样,抓住一切细节做教育,营造一个“很温暖祥和的、很有安全感的、不断获得鼓励的”的家居、人文、学习环境,教导孩子积极寻找和欣赏别人的闪光点,都有助于良好的性格塑造。性格对孩子的意义,西方曾经知名人士说过“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容易忽视这方面的引导和评价,“**比成才重要”,从孩子进入小学的阶段我们就应有这样的意识帮助孩子们成长。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深思的道理,我相信我的耐心和我的执着一定会在教育的路上让我受益终身。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读后感(篇4)

内容简介: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父母要打造自己的“事业”航母,不要成为孩子的“祸害”所要谨记的三个原则,十一个误区;父母要向孩子学习“简单的深刻”和“幼稚的智慧”,要“眼对眼,手对手,肩并肩”的教育等。在本书中,作者的教育理念振聋发聩:即使你对孩子付出了很多,但如果教育中有一点小小的失当,就可能给孩子的一生带来难以想象的困境;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你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我们不要再和学校联手“迫害”孩子,而应该教给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抬头看天的情怀,和孩子肩并肩、手挽手地向前。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著名作家学者周国平说,爱书者应该有这样的信念:非最好的书不读。《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绝对绝对是最好的书。作为教师和母亲,我阅读过很多家庭教育类的书,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同一般,一边读一边暗念:所言极是所言极是,一定要推荐给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来读一读。阅读此书,你的收获,绝不是几条观点几招育儿经验。你将会收获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和幸福,一辈子的。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书中的很多理念对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很有帮助,家长的素养千差万别,有文化?文化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人父母的价值理念、世界观基础、思想境界、责任意识、个性品质等。对家长的指导不仅仅局限于原则和方法,也不仅限于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关键在于提升家长的价值观素养,改变教育孩子的终极理念:服务社会。为了自己的孩子,家长也要不断进步!

gz85.COM精选阅读

孩子父母读后感精选(7篇)


本文作者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孩子父母读后感”。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阅读了作品之后,心中有诸多感慨。 写读后感最好写下那些真正打动你内心的内容。希望您能够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并向您的朋友们分享它!

孩子父母读后感 篇1

最近,我在看知心姐姐卢勤的《好父母好孩子》这本书,虽然只看了一半,但却被深深的吸引了。

作者有一双爱的眼睛,五分钟之内就能发现一个孩子与众不同的地方,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的长处。她始终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身上有许多很棒的地方,只是有的不被别人发现。如果能被发现,他们的表现比谁都不差。她爱孩子,理解孩子,又能从不同的孩子成长的经历中反复比较,得出若干切合实际的规律性认识,并且提出了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三句话,这是有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教育方法。她又能理解年轻妈妈的心情,以过来人的身份,向他们点明孩子成长中的秘密。这本书实际上是根据她数十年来面向家长和孩子的报告、谈话、咨询的内容整理而成的。

如:《在访日的刺激》这篇文章中,她写出了中国孩子与日本孩子的不同,中国孩子素质方面的缺陷,日本孩子的彬彬有礼,以及她回来后对家长说的语重心长的话语:我们都是中国的爸爸妈妈,虽然对于家庭来说,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好象孩子好不好,只能影响到一个家庭;但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是一代孩子啊!他们的素质好不好可要影响一个民族。为了世界的竞争,就是人的素质的竞争,而这一代人,就将在我们手中产生。多么让人深思的话啊。

作为老师,我太了解现在孩子素质方面的缺陷,太了解孩子自私的言行了,太了解我们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责任了。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我们老师和家长有什么责任不去教育孩子在做人方面更出色呢?成绩不等于品质,当务之急的是未来一代的素质啊!回想起这本书中知心姐姐的一些话,我知道评价一个孩子不能单从他的学习成绩上看,面对学生,我们还要公正客观的看待他们。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行为,找到了自己工作的误区。卢勤老师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知心姐姐呀!

在书中,知心姐姐还对培养少年儿童早期思想、品德、情感及良好行为习惯,素质教育如何配合学校和社会在家庭中开展等问题做了较全面的阐述,概括出家庭教育面临的三大渴求、孩子成长的五个需求、家庭和谐呼唤三个善待、帮孩子开发六大财富,以施爱八法沟通九招等,可以说是作者多年来教育实践经验的结晶,对少年儿童的现代人格养成,对于少年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具有重要的实际的指导意义。

请拿起《好父母好孩子》吧,相信她会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孩子父母读后感 篇2

孩子的明天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今天的父母手中。我最近看了一本《好孩子离不开好父母》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本书分五章,第一章是“优秀的孩子是教育出来的”;第二章是“责备与奖励都要讲究艺术”;第三章是“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好孩子”;第四章是“帮助孩子获得好成绩”;第五章是“恪守家庭教育的若干准则”。

其中里面最让我深刻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中父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我看这本书有俩个内容对我很大的起发,一个是;‘父母与孩子的老师进通’二个是‘为何我的孩子没有别人的孩子成绩好’这俩个内容就说的是家长们不是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什么都不管了,就是学校的是了,孩子学习不好就是老师的是,我们父母也有责任,我们父母就是第一个老师,我们的孩子离开父母的教育,我们做位家长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最重要的是抓住教育孩子的关键问题,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没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家长】,我们有没有勇气为了孩子生长的环境而改变自己

孩子的明天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今天的父母手中。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学识第对孩子的教育虽然有较大的影响,但对孩子一生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其实并非难事,并不需要父母必须有多高的学问,任何父母只要认真借鉴他人的经验,虚心学习,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办事就可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孩子父母读后感 篇3

父母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在当今社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其目的是通过家长的参与,让孩子们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首先,父母课堂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来自于父母的付出。每一个孩子都应该知道,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多的。他们不仅要照顾孩子们日常的起居,还要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价值观。此时,父母课堂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通过亲自参与体验,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父母的艰辛,从而产生感恩之心。

其次,父母课堂通过游戏、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那些微小的善举和付出。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和榜样,家长们应该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和感谢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人和事物。比如,当孩子通过父母的引导,了解到另一个同学在帮助他人时,会感到开心和快乐,从而也能学会关注他人,为他人付出的重要性。

最后,父母课堂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自身拥有的优势和价值。在父母课堂中,家长们会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潜力,并鼓励他们勇敢地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会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关爱和支持,从而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有了一个感恩的心态。

总之,父母课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当今社会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成长问题,鼓励家长通过亲身参与,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和和谐的社会。

孩子父母读后感 篇4

应学校的安排,寒假期间我从“当当网”选购了一本书―《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初为人母又是老师的我拿到以致阅读这本书时,感受最深的是张老师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观点,真诚朴实,贴近生活。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张老师主张把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 “理直气和”与“义正辞婉”。原本对教育孩子还有些朦朦胧胧的感觉,待到读过张文质先生的《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眼前竟然敞亮起来。

张老师的思想深深触动了我,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为人父母,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为人师者。“理直气和”、“义正辞婉”是我们在教育中应该努力做到的。生活中孩子让我们生气的无非是学业功课、行为习惯等问题,有时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采取急风暴雨的教育方式。相反,我们不妨换一种温和耐心的方式,这样更能体现父母的智慧。教育是相通的,由此我想到不论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教导自己的学生,如果我们多一些“理直气和”,多一些“义正辞婉”,那么我们不就保护了孩子和学生的心灵,收获着教育的快乐了吗?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和父母相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行为习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我想,这也是张文质先生提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作为父母,理解孩子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理解了才有同情,才有慈悲,才有勇气,也才有以无限热情接纳孩子的信念。张先生说,在他看来,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麻烦,第一个麻烦就是父母不能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第二个麻烦就是很多父母下班后不能及时回到自己的家中。实际上养育孩子比所谓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每个父母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投入就是陪伴。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过程。教育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作为家长要坚持把鼓励、赞扬、肯定、分享、帮助变成重要的家庭文化,在充满爱意和希望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更坚强、更自信、更有美好的人生。

孩子父母读后感 篇5

假期,我读了卢勤老师的书《好父母好孩子》,看后,我在思索一个问题,《好父母、好孩子》向我传递了一些怎样的教育观念?书名给了我启示——只有好的父母,才会培养出好的孩子!

但如何成为好父母呢?这或许不是用简单的话语就可以概括的。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所见、所闻、所感的案例,无疑是想通过各种案例的表面,触动父母去思考——好父母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作者没有向我们大量介绍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技能、照顾孩子生活的好方法,而是不断的提醒我们,孩子是一个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虽然他们的想法不成熟、他们的情感很依赖,但他们和大人一样需要心灵的沟通和关爱。

在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后,父母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成长,解答他们的困惑。书中从关爱、责任感、自信心、沟通技巧等各方面列举了案例,归根结底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关爱自己,也要让她学会关爱家人、同学以及其他需要关心和爱护的人,要用积极、主动、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一切。

不成功的父母有许多不成功的原因,成功的父母都是在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中周而复始锻炼而成的。最后我把书中较为喜欢语句摘录下来让大家分享——要想让我们的孩子一生快乐,与其拼死拼活给孩子挣一笔财产,不如培养孩子从小有个积极的心态,永远微笑着看世界。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个必备条件,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心理品质教育应放在第一位。

孩子父母读后感 篇6

今天看完了一篇文章叫《父母必知:决定孩子命运的7个习惯》一个人必须养成一个好习惯:我长大了,从识字的那一大起,爸爸便给我订阅了许多报,我翻开那些书,顿觉发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世界,也结识了不少新朋友:白雪公主、尼尔斯……从此,我每天回家首先做的便是看书,慢慢地我养成了看书这个好习惯,因为书不仅给我知识,还给了我无穷无尽的乐趣。每天晚上,坐在灯光下,看着那一行行铅字,忽然,它们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跳啊,跳啊。多么有趣呀!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读书是一种好习惯,读书会增长知识,使我们了解更多课外知识,了解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每天锻炼也是一种好习惯,

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为了实现这些梦想,孩子们每天埋头于功课,却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

这件事,就是“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即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做一些适合他们的运动,长期坚持,以达到强健体魄、促进心智的效果。

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不仅是在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也是在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锻炼身体,使很多人获益匪浅。

生命在于运动。每天锻炼身体,能强身,更能强心。

那么还有哪些哪些是良好习惯呢?学校每周都有一项重点常规养成训练,比如,穿戴整洁,物归原处,学会倾听,认真作业,按时就寝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只有养成了这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

养成一个好习惯对我们很重要,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坚持良好行为,养成良好习惯,争做优秀学生吧。

孩子父母读后感 篇7

假期学校推荐读书之二是张文质老师写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关于这本书,我早先就读过,也听过他本人做的专长报告。张老师主要是讲述自己和改变让孩子也改变的成长故事。

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最初张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的严厉,暴躁,当发现这样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把父子关系拉的越来越远,孩子的脾性变得越来越差,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作为,当他在某些事情上沉静下来,换一个方式处理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不预想的还好。

他的改变带来的是孩子的改变。这值得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时很好的借鉴。比如,孩子不小心犯错了,我应该不要急于劈头盖脸的大声斥责,而是冷静处理,问明缘由,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事的对错和教训。我想起孩子小时候的一件事,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那样处理的,假如我不是粗暴的打骂,而是换一种处理方式,那么也不至于到现在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事情是这样的:孩子喜欢上了打卡的小玩具,他的同伴都有,他也想要,但不敢和父母开口要,就在他同伴的怂恿下偷了10元钱去买了两套,还藏起来。那几天他是心里惴惴不安的,毕竟是犯错了吗,待最后还是被我们发现了,我知道后,很是生气,觉得他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偷钱是我一向反对的,也一已给说过了,想要什么就可以给父母说,父母会考虑买的。千万不同偷钱。为什么当时能点头,现在却做了这样的事情呢?我没有考虑孩子其实从拿钱的那一刻就后悔了,就知道错了,就已经有了负罪感了。这几天他也是不好过的,我们知道儿子是个好孩子。只是一时糊涂犯了这样一个错。拿起皮鞋就狠狠地打了屁股,他虽然很疼,也流泪了,但没有哭。想想自己当时的那可怕的样子,真不应该。到现在孩子还常提起此事,我知道这已经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了。

教育学生也又是会处理不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性格上较腼腆,让其回答问题,答不上来时,我总是觉得应该给他机会再思考,其实没有想到他已经感到很窘迫了,正确的处理时应该让其坐下,给个台阶下。结果还是一再启发,结果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他内心增加的是气恼和怨恨,觉得是老师给他过不去,因此就很生老师的气,也就不喜欢老师了。

要想让孩子改变,首先要我们做父母的和做老师的要改变。方法变,效果变。多动脑子,效果更好。

最新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读后感四篇


作者写的作品,让我受到很多启发。为了对作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可以把感悟以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们为您准备了“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读后感”相关内容敬请查看,请多留意我们网站的更新以确保不会错过重要通知!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读后感(篇1)

以一种几乎神圣的感情读完了全书,我似乎已经完全融人了这个单纯明亮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我们都曾拥有过,你的过去、我的童年、他的现在。

我从来不知道,一个孩子在大人眼里是如何地可爱,只是,每当妈妈高兴地说起我小时候干过的种种“坏事”,我总会很不耐烦地逃避这些话题,并且十分不理解母亲眼中异样的甜蜜与兴奋。是的,尽管我也曾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但我不喜欢婴儿,甚至有时还讨厌过小孩子,婴儿好像总是和尿布、哭声这些讨厌麻烦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他们总爱在我想静心的时候弄出些响声,他们的调皮也会让我心烦,让我无法专心地做作业。

让我开始渐渐喜欢上他们,大概就是因为这本书,书里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好奇的,所以他们流露出来的是人性中最真、善、美的一面。我好笑于安安的幼稚,他是一个男孩,听了妈妈讲的灰姑娘的故事后却下定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公主,他的理由简单又充分:因为做了公主就可以嫁给王子,得到幸福;我常常被书中可爱孩子的语言逗笑,他们会把蓝色含糊说成“恩色的”,把bird(英语“鸟”)叫成“啵”,把“怪物”说成“外物”;我也会惊叹于小孩子们之间的兄弟情谊,一次,妈妈要打老大(他半不小心半故意地把老二的衣服剪成一条条),这个可怜的闯祸者在妈妈的怒视下只得把小手臧在衣服底下,连声叫着“不要打,不要打”,而刚会走路的老二则伸出两手环抱着哥哥的头,把笨重的整个身子覆在哥哥身上,喏喏不清地叫着“不要打,不要打……”妈妈被感动得悄悄离开了,身后满屋子的蛋糕味令人心醉。

可是,当我乐此不疲地将这些趣事一一道出时,我突然惊奇地想到,我的童年到哪儿去了?我是不是曾经也像他们一样可爱、美丽、惹人逗乐?现在的我不是个孩子了,我不会像三岁的安安那样穿着围兜裙撒着丫子在地板上跑来跑去,我不能依偎在妈妈怀里撒娇,我也学不会在母亲生气的时候装傻充愣,让她破涕而笑。我的世界里有的只是成堆的作业和准备不完的考试,我时常会惹妈妈生气,和爸爸吵架,每一次结果都是不欢而散。

我无比沮丧甚至悲哀,在这一片忧伤的思绪里,我恍惚又回到了从前:小时候的我老爱破坏东西,拆过板凳,弄坏过三个录音机;小时候的我很会耍小聪明,有一次,我趁着大人不注意,把家橱的抽屉一个一个打开,然后沿着边缘一级级踩上去,伸出小手把那罐原来离我有一米高的糖罐顺利地拿到手;小时候的我说话总是说不清楚.被逼急了就会咬人;小时候的我很调皮,喜欢爬上阳台看窗户外的风景,一不小心摔在地上,屁股还被衣架钩子戳了个洞,疼得我哇哇叫;小时候的我爱搞小花样,年纪不过七岁却要吵着嚷着写日记,写来写去也只不过是四个字:妈妈你好。歪歪扭扭的几个字,我却很得意,仿佛完成了什么大事一样,以为自己成了个大作家,沾沾白喜好半天。估计那时的我连什么是信和日记都还搞不清……记忆里,童年的我坐在撒满阳光的晒台上,温暖的霞光照着我手中的书,透过窗,我隐隐约约地听到大人们在谈话,像潺潺的流水,流入心田,舒坦、温馨、安逸,幸福笼罩着幼小的我。

“童年最幸福……”我突然从记忆的梦中醒了过来,嘴里还轻声呢喃着。我突然又想起前一天表姐对我说的话:“你们现在读书真开心,我现在实习工作了总感觉累,哎,不知怎么我又怀念起以前读书的日子了……”我明白了,要珍惜童年,不,要珍惜现在。生活是否明亮是要靠你去感觉的。我的童年没有淡去,它还在延伸,只是那个自以为是的童话单的小公主已经长大了,她学会了自已去寻找幸福与快乐。

阳光再一次照亮了屋子,墙上镜子里的我眼睛旁还泪痕未干,头歪着,脸上拖着两条鼻涕,只是那张嘴还傻傻地笑着,恍惚间,那个镜子前的女孩又回到了从前的模样,身后的世界明亮,发着热光,仿佛在微笑地告诉其他人:“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而你们,这些天使们,都是上帝为你们爸爸妈妈创造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读后感(篇2)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王巨成所写的长篇小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它为我平平淡淡的假期带来了不小的惊喜与收获。

马进从踏进小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对学校和老师有着无限的热爱之情。叶广晴老师呵护他和他的同学们这样的情感,把爱的种子播种进他们的心田。可惜,郭素芬老师与叶广晴老师截然不同,她工作勤奋,对学生严厉,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只盯着孩子们的缺点不放。于是,被叶老师视为好学生的马进,成为了郭老师眼里的调皮学生。渐渐地,马进变成了一个“问题学生”。他在开学的第一天就与新来的俞叶梅老师抬杠。俞老师决定在她的爷爷奶奶的帮助下改变马进,一场师生间的斗智斗勇由此展开。

全文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主线索是“从捉弄老师的马进到尊敬老师的马进”,另一条线索是“从喜爱老师的马进到厌恶老师的马进”。两条线索交替推进,向我们说明了三个关系:师生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家长与老师的关系。

在书中,叶老师全心全意地关心学生,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郭老师扼杀了学生们的天性,结果就是没能赢得马进等学生的尊重;俞老师对马进耐心指导,最后得到了马进的接受。马进前前后后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是现实中师生关系的缩影。师生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现实中也是这样的,学生们似乎并不喜欢上课死气沉沉,又严厉无比的老师;而幽默感十足,跟学生做朋友的老师更受学生的青睐。人的天性就是爱自由,没人喜欢被人压迫。像那些对学生的方方面面都一丝不苟的老师,的确受到了许多家长的欢迎,教学质量高的老师更甚。但是,学生真的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他们也希望自己有一些独立空间,因此表面上对老师毕恭毕敬,但却心有不甘,又无处发泄,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心理障碍。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的沟通与理解,学生们更希望老师像个朋友一样可以相互交流,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去随便地评论学生。但不是说只有老师需要改变,学生就不需要了。理解是相互的,学生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自以为是,认为老师的教育方法落伍了。老师不是蛮横无理的人,他们也曾是学生,他们理解学生的渴望,希望学生能同样地理解自己。但一些学生的我行我素实在伤透了他们的心,因此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所以学生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你真的做错了什么,就应该主动地承担责任,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如果你没做错什么,老师却错怪了你,你就要找个合适的时机,向老师指出他处理不当的地方,老师一定会接受你的意见和建议。

父母与孩子、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的延伸。简单来说,就是师生关系好了,父母与孩子、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也会好;师生关系差了,父母与孩子、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也会变差。所以说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书中的一句话也许就是这篇文章最好的总结了吧: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老师是把天使引领到人间的人!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读后感(篇3)

她是一支红烛,静静地为世界发出光芒;她是一位园丁,无私地为美丽的花朵浇水;她是一只春蚕,静静地给我们芬芳是的,老师就是这样的化身。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便讲述了这样一位叶老师,书中写了一个叫马进的孩子的成长史。

马进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从他成为小学生的第一天起,他就决定成为一名好学生。他是那么地热爱学校,热爱老师。而马进的第一位老师—— 叶广晴老师很珍惜马进的这份情感,呵护着他们的这种情感,用自己的“心”去做孩子们的老师。

不幸的是,叶老师只是一名代课老师。她走后,马进的第二任老师郭素芬老师工作勤奋,但她对学生要求严格,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在她眼里,没有孩子的优点,只有他们的缺点。她甚至夸大了孩子们的缺点。因此,叶老师手中的好学生马进,一到郭老师身边就便成了一个淘气的孩子。

渐渐地,马进便憎恨起了老师!

马进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都要归功于老师;后来,马进变得调皮,这仍然是老师的影响。可是,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叶老师,叶老师不得已离开校园的时候,孩子们泪流满面,他们围着叶老师,抓着叶老师的手,意图留下叶老师。

为什么代课老师能被这么多学生喜爱?那些经验丰富、学历高却得不到学生尊重和爱戴的老师呢?

叶老师是靠什么博得了学生的崇敬呢?那就是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好的老师,像刘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刘老师是我的英语老师。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她教我们很仔细。她不喜欢好学生,也不攻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们发展自己的长处,避免他们的短处。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心灵是如此纯洁,老师就像一位伟大而高贵的画家。当她像白纸一样在我们的脑海中划过一笔时,它肯定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是天使,老师就是上帝,他将带领这些可爱的天使来到这个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读后感(篇4)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小时候看了这本书因此激发了我想成为一个幼儿园老师的梦想,我对书中的一句话特别喜欢,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张白纸,而老师就是引导孩子在这张白纸上画上最重要的一笔的人,小学六年级看的这本书吧,那时候我就开始为自己的梦想奋斗想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把每一个天使引领走上正确的道路。确实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很多行为做事都是后天形成的。

一个孩子在懵懵懂懂时期学会的一些道理或许会影响他的一生,书中的故事让我意识到老师的做法真的会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走向。书中的主角马进小学时开始是一名很听话的学生,成绩也很好老师很爱他,可是老师一些错误的示范甚至是做法深深影响了马进,让他变成了一个“坏”孩子,在初中的时候遇到了小学老师的女儿,而且还成为了他的老师,马进知道后因为恨小学老师就为难了这个老师,后来这个老师用爱,用跟她妈妈不一样的方式感染了马进,让马进醒悟。

所以说一个老师的一些有意或者无意的举动真的能决定一个孩子的走向,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而老师就是负责把这些天使领到人间的人。因此恶魔和天使或许只在老师的一念之间,成为一个好的老师或许很难,但是难也要成为好老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作者的故事线很清晰,书中的一些矛盾也很好的表现出来。马进从小到大的表现更是体现出来老师是把孩子领到人间的人这句话,从书中我们也明白一个孩子或许会变“坏”但只要用爱引领,他一定会变回天使因为他本来就是天使。

孩子不是读后感模板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我们一边读着作者的作品,一边从中汲取精华,为了更好地了解书中的内涵,我们应该写读后感来分析。你看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吗?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孩子不是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孩子不是读后感【篇1】

本周我们桃花源读写团队的共读书目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是我翻看一眼后就想要马上读完的书,读完后给我的感触也是巨大的。本书是一名年轻的台湾作家写的关于她在家教期间的所见所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9个真实案例在这方面体现了惊人的相似。9位母亲都过于卷入了孩子的生活,她们确实很努力,但明显用力过猛。她们为孩子规划人生轨迹,时刻关注着孩子的走向,“还不是为你好”、“为了你将来有出息”是她们总挂在嘴上的标签。若娃的母亲甚至因为女儿同学之间的聊天记录而给同学打电话大骂对方,以至于在无数孩子离不开智能手机的时代,女儿却很少用手机,因为她已经完全成了同学的笑柄,被同龄人孤立。汉伟的母亲已经完全打破了孩子的生活界限,完全侵入了孩子的学习和私生活,让孩子最终完全放弃了自己,“随便你”、“都可以”这种没有生命力的麻木口头禅,却成了花样少年的生活观。

曾听朋友说过一个有关教育的心得:她有一位老师,自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多像在浇灌一棵小树苗,同时修修剪剪,给予阳光和雨露,慢慢地看着它变成你想象中的那个样子,其实还是蛮期待且挺有意思。

我无从评价这种教育模式,诚然,树苗在长大的过程中,科学地施肥和管理,合理的修建必定能让树苗更好成长,开花结果,孕育出丰硕的果实。可是修剪的过程难道不会痛吗?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果园里精心栽培的果树比较有价值,还是在自然中野蛮生长的小树会更加快乐。

然而也许我们又都错了,孩子怎么能论同树苗?我们常说,孩子是因你而来,却不是为你而来,你凭什么剥夺他自由成长的权利?你强加于它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否一定正确?你自己尚且有这么多的不足,又从何期待孩子成为你心目中那个最优秀的样子?

孩子不是读后感【篇2】

读完它,我的眼眶润湿了。同样面对人生中的转折点,她是多么的拼命,而我却慢悠悠地等待着。她让我觉得我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不算努力,所有的失败都只是一些小得不起眼的灰尘,她顿时让我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渺小,甚至愚蠢。

她的生活离我很近,却又很远。我的书架上每门科目的练习本只有一本,最多两三本。而且有时只是随便翻着做几题。而她,在一年里竟做了几百本。该背的背了近十次,该看的看了至少五次。我呢,就说英语吧,只是在考试前读背一遍英语语法,随便的做二十来道单项选择和十几道单词拼写。就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不满意的英语成绩还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尽力了。如果这叫尽力,那么她的早上七点到第二天一点算什么?

是的。比起她,我还没有真正努力,更别说是尽力。自己口口声声说要进奉化中学,满脸笑嘻嘻地对爸爸妈妈说自己有信心。行动呢?一次两次的好算什么?还不是有一次两次的失败来成为骄傲之后的代价。

梦想不是口头说出来的,是用实际行动交换的。中考离我不远了,现在到明年的六月有多久,是可以用口算算出来的。到时候的喜与悲,是由现在的行动来决定的。我们都不是天才,要知道,就算是年段第一,全市第一的人也是用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而不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

我们已不再是当年的孩子了,已不能再犯错请求让人原谅了。那样只会得来旁人的嗤笑,看到旁人的不屑。我们已是可以脱离爸妈的怀抱自己独立行走的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有远见有能力担当所有的人了。从现在起,我们要自己对自己付责任,没有谁能主宰我,也没有谁能帮我,除了我自己。

未来很美好,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努力,争取将一切大事小事做到最好。就是这么简单。

相信自己可以的!当想放下作业去玩电脑或看电视时,告诉自己要对自己负责,我想就不会有玩的念头了;当要放下手上的复习资料想早点睡觉时,想想收到奉化中学录取通知书时的心情,我想这样就会打起精神,不会有睡意了吧。

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没有谁是最好的,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好,以最大的努力趋近完美就是最大的成功。

放下一切自己世界外来的诱惑,物质不重要,那些短暂的精神快乐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场决定命运的考试,那份考试后收到奉化中学入取通知书的永生难忘的兴奋与喜悦。为了张买不到的通知书,为了那份全宇宙都找寻不到的兴奋与喜悦,好好加油,好好努力!

孩子不是读后感【篇3】

读了《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本书让我知道自己跟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了。其次对孩子的管理方法也有很多不对的地方,有时急了还会大吼大叫,感觉孩子太叛逆,情绪控制不住自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不管孩子的想法,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的方法才是对他好,自己爱他,但没有正确表达,孩子会感受不到我的爱。

比如有一次,我把他的作业都安排好先写哪一项再写哪一项,但是他总是不按我的要求写,反着来,对着干,我没控制住自己又吼叫孩子,对孩子伤害很大,孩子说总是吼他,总是控制他,不听他的想法,我听后很难过,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

通过这本书里的方法,我明白了对孩子越控制越叛逆,要相互沟通,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孩子会很开心,不再强迫孩子听话,讲道理才会开始听话,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孩子不是读后感【篇4】

请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讲的是如何教育叛逆孩子。那些方法不仅适合于叛逆孩子,同样适合于非叛逆的孩子。书表面上是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实质是教家长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孩子与家长的关系中,家长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刚出生的孩子几乎是一件空白的画布,家长怎么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在画布上留下什么色彩。我曾经遇到一个三岁多的小姑娘,突然对着电话大喊大叫。瞬间,她惊到了我。我想,是什么事什么人能让一个温柔可爱的小姑娘,瞬间变的暴跳如雷?看看性格平和的父亲,只有妈妈喜欢大喊大叫这一个理由。事后证实确实如此。

中国以重视教育闻名于世。棍棒之下出孝子是中国人的重要教育理念,这与本书的观点截然相反。我经常问我的患者:“你怎么爱你的孩子?”大多数人会一愣,表示不解,接着他们会说爱孩子就是让他们吃好、穿好、少受罪。这样爱孩子没有错,只是我们很少考虑这样爱孩子,孩子会收获什么?

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流派。行为主义认为通过行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也可以说观念)发生改变,行为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一般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定式和固定的行为习惯,这些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思想观念。

书中强调对待孩子不要大喊大叫和非控制式。不大喊大叫好理解,也好执行,什么才是非控制式呢?我们抛开非控制式的概念不说,思考一下并不少见的事无巨细的妈妈,她们正在想方设法控制着孩子,却不自知。事无巨细的妈妈最爱说:“孩子不听话。”先不讲孩子为什么要听话。看看事无巨细的妈妈怎么做,你就会明白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事无巨细的妈妈每天都很忙。她们以孩子为中心,事无巨细地安排孩子的一切。管了孩子吃喝拉撒睡之外,还要帮助孩子做作业,安排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安排孩子玩的内容和时间,有些甚至为了让老师对孩子好点去贿赂老师。这类母亲忙碌的结果往往是孩子越来越叛逆,导致自己非常委屈。我经常问事无巨细的妈妈:“你的孩子聪明吗?”她们有些说聪明,有些瞪大眼睛一脸茫然。我们想想,如果孩子聪明,还需要妈妈事无巨细地安排一切吗?什么叫聪明?我的理解是,聪明的孩子是能解决自己问题的孩子,包括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既然孩子很聪明,还需要妈妈事无巨细地照顾吗?事无巨细的妈妈只会把聪明孩子教笨。我相信,这句话一出口,事无巨细的妈妈肯定会骂我。仔细想想,聪明的孩子一定是能独立完成作业,能料理好自己生活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还需要妈妈事无巨细吗?因此,还是留给孩子伸胳膊蹬腿的时间和空间更好些。我想对事无巨细的妈妈说:“你既然不是真理,为什么一定要孩子听话呢?听话孩子能叫聪明吗?”事无巨细的妈妈那样做,即便有千般理由万般道理,背后隐藏的只有“她们很不自信”这一个秘密。

人的本事都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中提高的,所以我希望最最辛苦的事无巨细的妈妈留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用空出来的这点时间多读读书,让自己变的更优秀,更美好。

非常赞成这个观点,最好的教育就像放风筝,时不时抻抻风筝线,引导风筝进入正确的飞行路线。

孩子不是读后感【篇5】

逸爸在20××年读过这本书。近期,在家长群内与各位家长分享了此书中的要点,借此重新读了一遍。我把要点梳理一下作为读书笔记,分享给更多家长。

为什么要分享此书?

第一,作者伯恩斯坦在家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曾帮助1000多个孩子和家庭修复关系。与有些西方学者的书相比,伯恩斯坦的语言相对接地气,符合中国家长的口味。

第二,似乎孩子叛逆问题是家长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第三,我们对孩子的“叛逆”误解太深,需要重新认识。误解深,因为:1.千年来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成人们产生根深蒂固的观点:叛逆=不乖、不孝、不敬;2.儿童心理学和脑科学,刚刚进入现代家长的视野,缺乏这些知识的情况下,没有能力理解“叛逆”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讨论的孩子,是4岁至18岁,也显而易见吧。3岁前,孩子自我意识很弱,谈不上叛逆。18岁后呢,如果再叛逆,那基本是很难再拉回到正轨了,18岁后的成年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孩子不是读后感【篇6】

朋友圈里,看着朋友小宏发的动态,她成为宝妈有一段时间了,经常可以看到她在朋友圈里晒自拍,当然是娃跟她的自拍,然后再配上一段文字,类似于带孩子的辛苦只有妈妈知道,妈妈自己能理解之类的话。

国庆节放假也是她自己带着娃搭车回家里过节,所有的事情自己一手包办,有时她也会为了老公好不容易下厨一次感到开心,但更多的都是自己带娃的辛苦历程。不止她一个人,几乎在我朋友圈出现的妈妈都是自己在带孩子,孩子生病了也是自己请假,半夜三更带着孩子看病然后照顾孩子,爸爸这个角色很少看见,甚至可能没有。

我在想,结婚后的生活都是如此规律,固定的吗?妈妈几乎就是孩子的第一照顾人,爸爸在孩子的生活里几乎缺失,偶尔的帮忙照顾就被夸上天,真是一个好爸爸呀之类的。其实,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家庭的支持,当然,妈妈的作用是最关键的,毕竟孩子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孩子对于妈妈的依赖性也比较强,但是家庭的其他成员,也应相应地背负起一些责任,共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不是读后感【篇7】

读了这本书以后,结合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仿佛感觉所有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来自父母的伤害,或多或少,或深或浅。

其实真的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也许五年前让我读这本书我都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他们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从小活在父母的庇护和影子下,掩盖自己的真是想法,去迎合,去妥协,尤其是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分享父母的爱,无时无刻都在接受别人拿自己和兄弟姐妹作比较,同在一个屋檐下,那种想要跟他们亲近,却又因为父母的比较产生了厌烦心理,加上他们高傲的姿态,让你更加讨厌,所以我记得傅首尔在一次辩论中说过,当你只给孩子一颗糖的时候你凭什么让他学会分享?

然而现在我也必须站在父母的角度去品读,当我的儿子长大接受教育的阶段,我是不是能够做到开明,尊重孩子,我像故事里高材生的妈妈一样情绪化,控制欲极强,我猜我会一边像茉莉一样改变母亲从小到大对自己的错误教育,一边控制着他的一切,尊重孩子,但是怎么为他的以后负责,他们还没有对这个社会的判断能力,教育真的是一大难题,真的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

孩子不是读后感【篇8】

这样压抑的爱要来有何用?雍容华贵的外表下是千疮百孔的伤害。小圆妈对一只猫猫都能给那么多爱和耐心,为什么就不能对自己的儿子多一点内心的关怀?在在眼镜仔的世界里只有不断去努力要提高的成绩和妈妈的期待以及去习惯给他带来的一切压力,反而看不到别的孩子拥有的好的生活,好的物质带来的快乐。久而久之或许还会走向极端吧,真悲凉。

父母的言行态度,随时随地都在影响小孩子的每一个动作;而父母本身,可能也深受上一代父母的言行态度影响。当父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当好父母真是人生最难的开始,不需要通过任何考试,但是孩子的每一步都是对父母的极大考验。

父母给孩子的爱永远认为是最多最无私的,可是很多时候都是孩子在将就父母啊,他们也许给父母的爱不比父母给孩子的少,只是人们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总认为,怀胎十月,母爱的给予不仅理所当然,且会永久地持续下去。可是事实呢,世界太多,人心太复杂。为了生活,为了一些说不清的东西,母亲也可能会抛弃自己的孩子。

教育的存在,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数,而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伸展到极限,并且尊重他最终的成果。小孩子是一种充满恶意的生物,必须随着年岁渐增,受到礼教的规训之后,才会学习收敛,或者懂得包装自己的恶意。

最后,人无完人,父母当然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大多数孩子以后都会成为父母,只希望父母都能做最好榜样。心系初见你的满足和快乐,不干涉不控制。

父母读后感


有一本书可以让我们拓展未知领域,这篇作品以朴实的文字表达深深的感情。如何更好地记录阅读心得?我想分享一篇网文——“父母读后感”。

父母读后感 篇1

一直以来困扰着我,像普天下父母一样,我也很想把女儿培养成才,可是几乎每天都要遇到教育孩子的难题,虽然我也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很多时候都不知如何下手去解决,

父母课堂读后感。

孩子入学之初,我对女儿的说话的口吻大多数都是命令式的,很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她的感受,只要我觉得是正确的就会直接命令他去做,或者直接罗列出一大堆禁止做的事情,孩子没有反驳的余地,总是委曲求全的应付。我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绩没有提高,反而让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总是没有缘由觉得自己委屈而痛哭,还越来越不听话,我因此非常苦恼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了。

在整理书柜时无意间读到“《父母课堂》――守护孩子的生命”这篇文章,静下心来反思自我,感到震惊之余,认真的总结了自己对待女儿教育问题上误区,让我知道教育应该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不用语言羞辱孩子;不轻视孩子;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在孩子面前,总是情绪饱满、信心十足;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排解来自学校、社会等外界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特别是与孩子生命意愿相违背的歧视、欺辱、强制、训诫,给孩子一个宽松并愉悦的心理成长环境,比限定与束缚更有效果,在学习上需要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感谢父母课堂,让我懂得作为家长不能光满足孩子的吃、穿、花销。

父母读后感 篇2

《感悟父爱母爱》读后感 《感悟父爱母爱》这本书是我的心灵受到了好大的震撼,读过书中这些文本的我,难以抗拒他们的魅力,他们蕴含着的深切的情感,让我心里感受到爱的力量,爱的伟大! 这本书围绕“父爱到永远”,“比血还浓的母爱”,“父亲的高度”“妈妈的心”“妈妈的纯净水”,这五个题目,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动天下所有人的小故事。 文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的背》这篇文本,文本首要描述了作者自小双腿残疾,从小就在父亲的背上长大,父亲为了实现儿子的“音乐梦”。

背着儿子走了很长很长呢的一段路,最后圆了儿子的梦。是啊,世间上有多少父母为了孩子,不惜一切辛苦为了孩子圆梦啊! 父爱重如山,母爱深如海,父爱,母爱是最单纯的爱,也是最无私,最博大的爱,然而这种爱却常常被人所忽略,认为父母的无私付出是天经地义的。 这本书里有一个叫《布拉德利的账单》的故事让我记忆深刻,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名叫布拉德利的小男孩喜欢用钱来衡量每件东西,但是有些东西不是用金钱就能买来的。有一天,她给妈妈写了一张账单。上面都是妈妈久布拉德利的费用,妈妈看见了,却给了不拉德利一份账单,可是账单上,没有一分钱,这就是母亲无私的爱。 有些东西不用花钱就能得到的是父亲,母亲的爱,感谢布拉德利妈妈的账单,不仅让布拉德利认识到母爱的无私,无价,也让天下的所有孩子懂得了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最后好想说:谢谢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父母读后感 篇3

内容简介: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父母要打造自己的“事业”航母,不要成为孩子的“祸害”所要谨记的三个原则,十一个误区;父母要向孩子学习“简单的深刻”和“幼稚的智慧”,要“眼对眼,手对手,肩并肩”的教育等。在本书中,作者的教育理念振聋发聩:即使你对孩子付出了很多,但如果教育中有一点小小的失当,就可能给孩子的一生带来难以想象的困境;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你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我们不要再和学校联手“迫害”孩子,而应该教给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抬头看天的情怀,和孩子肩并肩、手挽手地向前。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著名作家学者周国平说,爱书者应该有这样的信念:非最好的书不读。《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绝对绝对是最好的书。作为教师和母亲,我阅读过很多家庭教育类的书,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同一般,一边读一边暗念:所言极是所言极是,一定要推荐给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来读一读。阅读此书,你的收获,绝不是几条观点几招育儿经验。你将会收获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和幸福,一辈子的。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书中的很多理念对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很有帮助,家长的素养千差万别,有文化?文化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人父母的价值理念、世界观基础、思想境界、责任意识、个性品质等。对家长的指导不仅仅局限于原则和方法,也不仅限于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关键在于提升家长的价值观素养,改变教育孩子的终极理念:服务社会。为了自己的孩子,家长也要不断进步!

父母读后感 篇4

去看望做了4个月父母的朋友。

惊讶的看到,这夫妻两人凡婴儿之事都是保姆和老父母代办。两人像局外人一样的袖手旁观,问其原因,他们还振振有辞,不会啊!不晓得怎么弄啊!

你看这父母当的多轻松啊!

好象什么事情都是保姆和老父母就可以代替的了!

没有人天生就是做父母的!

好的父母也是后天一点一点的学来的!

就像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说好的习惯需要一天天培养,积累起来一样,我们每个成年人,怎么做父母也需要后天在实践中一天天的积累,探索,我们的为人父母的责任感和实践性科学性,也是这样培养的。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那些频繁出现矛盾的夫妻直至离婚的,大多有一种现象:两人没有亲自带大孩子,或其中一个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

参与孩子成长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将爱情中的男女打磨成婚姻中的男女!

任何一种纯粹的甜蜜爱情如果不经历婚姻都将变异!原因很简单,人是社会的,你不可能脱离社会,单独来谈情说爱,只有婚姻应运而生那所谓的爱情才可能长久。

任何一对男女也必须经历婚姻方可成熟。

而促使其过程的就是孩子的降生。

年轻的父母只有亲自经历抚养孩子,感受孩子的成长的点点滴滴,父母的责任感才有可能一天天的被培养起来,否则,这些做了父母的人仍然是个大孩子。

孩子就是孩子,所以他们比我们更任性更不讲理更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久而久之,夫妻的琐事就多,相互埋怨就多了,再就是相互指责相互叫劲,再后来就经常争执不休了。如果再发展到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那婚姻就失去了意义。

这是父母参与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可以改善和促进夫妻关系。

此外,父母参与孩子成长的意义还在于可以让父母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孩子长大了,父母的育儿经验和教育经验也慢慢的积累起来了,而这些经验的积累,反过来磨灭了年轻父母的肤浅和浮躁,夫妻也渐渐的稳重和理智了。

一天和位中学教师的朋友谈及此事,都深有感触,父母是否参与孩子成长的,孩子是大不一样的。

幼小的时候,父母也许就简单的考虑孩子吃什么穿什么,但是进入青春期就大不一样了。孩子开始从依赖向独立转变,这个转换期刚好就正是初中三年,所以说初中老师是最难当的。

所以很多家长会很奇怪,自己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很好啊也很听话啊,怎么到了初中就像变了一个人?不好学习倒罢了还穿作打扮言行举止像个小混混了?

通常有这些变化的孩子的父母,在这个时期也放松了对孩子的管教,觉得孩子长大了,不必再想小学时期那样了管教孩子,索性由他们而去。

以至孩子放学回来,大人或打牌或跳舞各忙各的去,谁还去教育孩子呢?

当然青春期的孩子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的管教了,作为父母,此时就更应该多学习,努力缩短与孩子在认知上的差距,每个父母都应该积极的探寻一条适合自己孩子的经验来。

让自己进步,让自己跟上孩子的脚步!

没有哪种借口,可以成为不能做好父母职责的理由。

参与孩子成长,也就是让自己成长!

父母读后感 篇5

前天完成了第一本纸质书籍的阅读:《父母的语言》,原英文题目直译为《3000万词汇》。推荐家有0-3岁宝宝或准备要宝宝的宝爸宝妈读此书。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听樊老师讲的,恰巧我的积分够换这本书便直接兑换了。

作者是美国一名做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外科医生。她开展“3000万词汇倡议”项目的起因来源于她的两个患者给她的启发。这两个孩子都是先天性耳聋,都在7、8个月时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他们最初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先天条件相同、手术相同,几年后却有着不同的手术效果。在小学三年级时,一个孩子就读正常公立学校,能和朋友和家人开心相处或打闹,他的阅读水平完全达到了三年级水平,年龄与水平相符;一个只能就读特殊学校,只能说一点点话,比画几个最简单的手语,她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幼儿园水平,未来令人担忧。

为什么两个孩子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在于两个孩子在三岁前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

作者的团队用三年的时间研究发现:社会经济水平、种族、性别、出生顺序都不能成为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即,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多少话,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语言环境差异如下图。

孩子潜能的开发离不开其早期所处的的语言环境。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大脑发育、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乃至性格塑造,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父母的语言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

既然如此珍贵,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呢?作者给出了“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充分交流(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语言;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同时,作者还给出了第4个T,Turn it off,关掉电子设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者是医生的原因,我觉得她是个超级严谨的人,每一个观点和研究都给出了例证,而且不只是例证那么简单,还要确保其科学性。因此我有时读起来会感觉读读读却没读出去多远,就像走路一样。这时候我又重新听了遍樊老师的音频,重新梳理了一下继续读。真的是听读相长。

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两种思维模式下会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读罢我客观冷静地评价了儿子的期末考试,没有和其他孩子比考了几个一百,我看到了他的成长和不足。人生,很长。我想我可能要把《终身成长》列为我的阅读书目了。

在读到书末作者致谢部分时,才知道有那么一幕:作者的三个孩子在海边玩耍,作者的丈夫站在海边向远处眺望,看到海中有两个男孩在挣扎,她的丈夫便奋不顾身地向男孩走去。后来,两个男孩回来了,而她的丈夫却再也没有回来,留下爱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她的丈夫被称为“英雄”。作者做“3000万词汇倡议”就像她的丈夫在面对那两个男孩时一样,看不得别的孩子在挣扎。夫妻俩拥有一种怎样的情怀?再回头看作者的这本书,文中没有丝毫失去挚爱的悲情,有的只是对天下父母们的真情呼吁,还有对社会对国家的呼吁,这又是怎样一种大爱?大爱的背后又蕴藏了多少她的家庭中的小爱?向作者致敬,向她的丈夫致敬,向她的研究团队致敬。

读书,改变生活。不到一周的时间,“裴裴读书会”有38人加入,有13人开始读书打卡。2019,一起努力。

父母规读后感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父母规读后感 篇1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上各个方面都强,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

有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学生,当人若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总是能够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理由,当苗头越来越大的时候,就会忘记自己的责任。学生也是一样,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同样也能够为自己找到适当的理由,有社会因素,有家庭因素,有个人因素,也有智力因素。一旦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应当及时的找到学生进行谈心,告知学生,不比家庭比自己,当个人存在差异的时候,就应当穷则思变,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力气来换取平衡,因为家庭是无法改变的,环境同样也是无法改变的,所能够改变的仅仅是我们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魏书生举了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如丁玉娟,母亲离家出走,父亲病故,但是丁玉娟在班内当着班长,考试还是全班第一;又如刘岩松,父亲有病,母亲智力发育不正常,刘岩送在家里洗衣做饭,家务活全都干,他又是学校号队的主号手,在班内是班长,在市运动会拿第四名,而且在学习上也不落后,是三年组的前5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洪占辉等等等等,他们的家庭很一般,但是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待家庭的态度都很好,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庭而自暴自弃。

现在的孩子多是娇生惯养,我们要培养孩子勤劳的品质,多让学生参与一些义务劳动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培养学生多做自我批评,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少了一些“杂事”,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利用起来。当学生的德育培养好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待同学的态度就会相应的好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与学生的距离才会拉的更近,学校在管理方面也就会更加的得心应手。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的成熟,同时给孩子一个改变的机会。

父母规读后感 篇2

美国的Al Ries and Jack Trout两位作者以“定位”(positioning)理论而闻名商界,成为营销战略大师,他们于1993年推出此书,原名为The 22 Immutable Laws of Marketing, 我看的是的中文修订版。   和其他西方的.企业管理书籍一样,此书有大量实证研究支持,但问题是这些观察结果只能事后看出来,事前往往难以按图索骐,依样葫芦。对一般企业员工来说,无论从书上得到多大感悟,是无法在现实中施展的,人权财权事权通通没有,即使有也不可能单独做这么大的决定来影响经营方向。那老板又如何呢?理解只是行动的第一步,看到想到不等于做到,其中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即使做了决定也有执行难的问题。现实世界中有太多互为影响的因素了,成事或败笔往往都在计划之外。   那读了此书有何得益呢?首先,提升理论水平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拨开迷雾。书中的心智定律,认知定律,聚焦定律,专有定律和特性定律全都源于定位理论,清楚指出“心智决定市场”,营销人必须用顾客的脑袋思考,在顾客的脑袋中占一席位也就能在市场中占一席位。光从企业本位来考虑事情是徒劳的,许多企业在取得初步成功后无视延伸定律,把产品线越拉越长,最后一败涂地。成功往往是失败的伏笔,自信搞不好变成自大,盲目扩张的失败案例实在太多,但站在成功巅峰的人又哪会看到下坡路就在前面?

父母规读后感 篇3

《父母规》公益讲座万里行于5月25日下午,走进了泰山博文中学,受到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当然我也是其中一位,我非常珍惜学校提供的每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这可是学校对家长最大的福利和馈赠,我从来都不会错过。同时也是对孩子的支持,对老师工作的肯定,更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升。我们很多家长为了工作有所发展,千方百计的寻求各种方法的参加培训,熬夜苦学,学习了太多的谋生知识,可是我们常常会忽略教育孩子也是需要学习的,这更是一门学问。《父母规》学堂温老师的精彩讲解,纠正了我教子的一些错误理解;让我领悟了教子的真谛;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分析,让我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讲座开始引入我们熟知的来自不同领域的名人所阐述各自对家庭教育的认识。白手起家打造商业传奇的华人首富李嘉诚说,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中国近代伟大的民间教育家、伦理道德宣传家王凤仪说,父母之教,乃是教育的根本。先入者为主,根本培养好了,枝叶自然随着好,这是教养兼施之道;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人物之一的印光大师说: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中国当代国学大师之一的南怀谨说:家庭教育是从父母的言教、身教开始,由胎教到家教。

纠正了我们一直以来的认识误区:通常一提到家庭教育,我们就会认为是如何教育孩子,其实不然,温老师说:教育一共有三大体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以家庭教育为根本,根本就是家长教育,教育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孩子是不需要教育的,孩子是需要培养的,用家长真的爱,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培养孩子。

那我们真的爱孩子吗?其实不然,很多父母爱孩子,更多是爱他们自己,期望孩子按照他们所期望的轨迹成长,孩子的成绩就是一切,成绩高了做父母的就会高枕无忧,觉得孩子非常优秀;成绩只要一下滑,做父母的就会焦躁不安,觉得孩子一无是处。以爱的名义,指责、抱怨孩子为什么不按父母所说的做,从来不静下心来去聆听孩子的心声,问问他的喜好,他的愿望,他的想法,从而帮助他解决他的困惑、他的问题、实现他的愿望。就象温老师说的,给孩子真正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任何加上条件的爱都不是爱,是交易,做为父母应该做到的是:“宝贝,不管你成为什么样子,我都爱你,我都愿意陪着你,支持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活出自我,这才是真正的爱。这是温老师讲到的一幅漫画,和大家分享,引以为鉴。

既然家庭教育这么重要,我们父母怎么做是对的呢?通过这次讲座,我接触到了《父母规》这本书——关于父母成长、孩子成长与亲子关系成长的一套生命成长系统的最佳读物。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静下心来,读一下曲莫先生所作的《父母规》,从当下做起,真正的承认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父母的问题,我们要通过孩子的问题,找出自己的问题,修正自己。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快一点改变,变得更优秀,那么我们首先自己要先加紧步伐改变,变得更理智。如《父母规》亲子发愿文的结束语一样,我们要成为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伙伴,最慈爱的妈妈!

父母规读后感 篇4

我多年从事的是健康教育的工作,工作的重点是如何让孩子全面发展,学习了《父母规》,使我更深刻明白了期中蕴含的一些道理。

《父母规》里说:一年计,在于春,一生计,在年少。幼一染,长十效,蒙之教,关一生。切不可找任何借口宠溺孩子。曾经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死刑犯在执行死刑前,请求再吃一次母乳,结果把母亲的乳房咬掉一块,痛恨自己在第一次犯错时,母亲没有及时引导,而是一味的纵容,造成今日无可挽回的大错。可见父母的主观意识正确引导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现在家庭中孩子较少,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但这时那个应充分地区分爱与溺爱,往往操之过急,过渡溺爱,但又毫无知觉。之前我就是这样的,因为在学校的工作性质,特别忙,对自己的孩子关注就会少一点,对孩子感觉有亏欠之心,于是周日全天时间都会陪孩子吃、购、娱,以为这样就可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于是现在孩子养成一个很不好的习惯,爱买东西,乱花钱,不管需不需要都想买,买回家甚至不玩也不看,刚开始我还迁怒于孩子,闲孩子不理解我,不懂得父母的辛苦,赚钱的不易,现在学习了父母规我才知道,孩子今天的表现,不正是我一手造成的吗?所幸的是我结缘了《父母规》及时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相信,通过善意的引导他会有所改善的,真是值得庆幸啊!

父母规中说:父爱山、母爱水。再看看现在的家庭生活中,有多少夫妻不睦,甚至离婚,最后导致孩子缺少关爱,走上歧途,踏上不归路的事例。曾经我的班上就出现过这样的孩子,小孩子乖巧、可爱,但有一个毛病无论是午睡还是平时的活动总是尿裤子,不善于表达,不和老师小朋友沟通,每天总是安静地坐着,经过和奶奶沟通后得知,孩子以前性格开朗、活泼可爱、爱说爱笑。因为父母感情不和,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一天晚上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孩子非常害怕,但失去理智的父母根本顾不上此时哭泣的孩子,大打出手,平日里孩子最亲近的两个人在三岁孩子的面前上演了一出你死我活的激情大战,给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蒙上了很重的阴影,从此以后,孩子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出现尿裤子的现象。试想这样的父母给孩子的后半生造成多大的伤害啊,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啊!真是可悲啊!

父母要创设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不晚睡、不贪睡,养成看电视的正确姿势,每天按时入睡、起床及良好的卫生习惯等,不能规定孩子每天晚上9点睡觉,爸爸却沉迷于网络,妈妈却着急看自己的电视剧等活动,影响孩子入睡,家长要起到表率作用,所以父母的具体指导和言传身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一个网站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实例:家长急着上班,孩子呢就是不起床,你要把他教成自己去做,那怎么去做?成功的办法是这样的:在孩子的教育里边家长的爱心和耐心都很重要,所以他这个成功的关键是,要教育孩子把这个懒起床的毛病改掉,要怎么做啊?第一步,拉开窗帘让阳光进来,我们睡觉都喜欢关上窗户,拉上窗帘,我们在视觉上才能进入这个睡眠的状态,所以第一步我们要拉开窗帘让阳光进来;假如说冬季起得早没有阳光怎么办啊?开灯,开灯的时候是慢慢地由弱光变成亮光,那时候不是啪的一下把亮光打开,所以是个很有爱心的家长,很用心的,所以他是真正的思考了,慢慢地模拟太阳光亮,当然这个慢不是接近一个小时的慢,只要是一个渐渐地过程就可以了。接下来呢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当然有的时候你比方说冬季有风也是不合适的,你可以想办法让风扇吹一下。

下面第三步是坐在床边盯着孩子看几分钟,就是观察这一分钟看自己的孩子的成长变化,这就是爱的流露,因为你一天都见不到他了,这是第三步。第四步,可以带点动作,让他身体有感应。第五,语言表达时间要准确,比如说马上起床,那孩子如果讨价还价。第六步,设定三分钟,五分钟都可以,就有了这个过程,必须要说几分钟,这个准确的意思是这样的,孩子如果说再睡一会儿,这个一会儿多长时间就很难说了,你必须给他界定,就是几分钟,这是很重要的,允许一次讨价还价,如果说这一切都还没有达到你的目的,孩子还赖着不起床,那怎么办啊?第七步,让他迟到,让他迟到并且让他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清楚吧,嗯。千万不要急着跟老师说原因,说孩子怎么怎么的,那又害了他,那你想要改掉孩子懒得起床的习惯就难了,这件事情就难以成功。让他承担一次,去得晚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他会因为老师的批评而从此记住这个不光彩的事情,他会明白所有的事情都会有一个结果,从而加以改正,这就树立了他的责任心。从这个孩子赖床的小实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这位父母的心很细腻,作为父母要参与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用心体会孩子的成长,共同体验成长的乐趣,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民国时期,一位老者说要办师范学校,以培养教师,故提议也应办个父范学堂,乍一听觉得很可笑,难道为人父母还需要上学堂。柏拉图说过:与其不受教育,不如不生因为无知是不幸的根源,然而今天,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不仅是极其重要的,而且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有人说当孩子开始呼吸时,教育就开始了,可见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我将带领我们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开展一系列的家长课堂活动,使家长了解到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当前的形式,做好父母。

从现在开始我要更加深入的研读《父母规》,使之内化,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并将所学内容更多的传播给孩子家长,使大家共同成长,做好当代父母!

父母规读后感 篇5

《父母规》读后感

通过学习《父母规》,我有了很多的体会:

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人学过怎样教孩子,我们都是在摸索中,跟孩子学习进步共同,即使孩子问题出现了,我们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在孩子身上找原因,却从来不曾思考过,是不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问题。

每个孩子的到来,都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传承。我们尽心尽力,倾其所有对孩子投入我们的爱,并且把这份爱当作是对孩子的一份责任。 我们把我们自以为的一份爱的教育毫无保留的教给了孩子,却并不知道这份爱是不是对孩子未来成长最有利的帮助。孩子一出生就像一张洁白的纸张,上面会有什么样的“文章”,全由父母书写。文章写得脏了,乱了,家长开始埋怨是纸张的原因,却不反思自己书写的问题。这就是目前我们身边90%的家庭教育观。孩子上学有学生守则,工作有工作守则,而父母作为天下最重要的职业却没有父母守则。通过学习《父母规》,我有了很多的体会:

一、父母重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子不教,父母过,子有失,父母耻。”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现在很多的父母每天上班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下班又奔波于众多的应酬,好不容易熬到

周末,又都在家里补觉,跟孩子的陪伴大多都交给了长辈照顾,殊不知孩子缺少父母教育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哪些弊端,有的即使是父母照顾孩子,因为缺乏教育方法,也给孩子带来了伤害。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父母修,子女正,家道齐,天下平。”是一直回荡在耳边的'话,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自己要学习,做一个合格的父母,而《父母规》就是学习做成功父母的一本绝佳的教材。

二、父母责

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责任不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而是要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人生。《父母规》第二篇、第三篇把从怀孕开始父母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给孩子营造什么样的氛围,描述的淋漓尽致,让众多家长找到了家长守则。

三、父母规

我认为这是《父母规》最高境界的一篇,“和家道、言行一、守诚信、和善恶、勤劳作、俭节约、善沟通、懂威严、师子女、守弟规。”不仅给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父母的生活之道。

生养孩子是一个家庭的责任,一个社会的责任,也是一个国家的责任,《父母规》给三亿家庭带来福祉。

父母规读后感 篇6

通读《父母规》,感慨万千。这是一本以传统孝道为核心,倡导德孝文化的经典之作。我将初读《父母规》的感想,概括为以下几点:

父母应该作为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问题,作为父母,不该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责怪、训斥。遇到问题应先冷静下来,想办法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事后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只有这样,孩子在遇到困难后,才能不害怕、敢应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父母修,子女正,家道齐,天下平”.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教授”,更多的时候,孩子会通过模仿来学习,言传身教一定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遇到问题时,父母对孩子的指责,会让孩子学会指责他人,推卸责任,而不是立足现在,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有小家其乐融融,相处有“道”,才能国家昌平。

“铜为镜,正衣冠,子为镜,照己过”,孩子所以的问题都是父母问题的映射,因此,在遇到问题时,父母应先进行自我检讨,而非责怪孩子。

2、父母需“掌万念,控情绪”

多数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都为观念所控,以为自己执着于“真理”,其实是陷在某种自我情绪却全然不知。情绪外,人人都能做到“掌万念”,能“控情绪”,但情绪中,往往来不及顾及。所以,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相中迷,念中控,情中奴”时,大约就开悟了吧。

如果还不能做到开悟,就先做到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开来吧!不要将工作中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拿孩子当出气筒,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与子女间的隔阂。

3、父母需“勿失教、勿专教、勿宠溺”

“勿失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呵护,长此以往,会产生一系列问题:1)因被忽视而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失败感;2)缺乏自信心,自控能力差;3)不会关心他人;4)容易误入歧途。

“勿专教”,孩子成长在权威或暴力的家庭中,若父母不关注孩子的感受,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其结果会导致孩子:1)冲动和暴力倾向;2)不容易相信他人,人际关系紧张;3)缺乏自信,喜欢以外在的成绩评价自己,成功时洋洋得意,失意时则一蹶不振;4)做事拖拉。家长应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勿宠溺”,习惯宠溺孩子的家长,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要什么给什么,其结果孩子就会变得:1)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2)缺乏责任感。

如此种种,说明为父母,责任重;子不教,父母过;子有失,父母耻。学好《父母规》,给孩子做表率,就是最好的爱孩子。

《父母规》不仅是教授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的经纶,更是一套关于父母成长、子女成长与亲子关系成长的体系。所谓“长幼侣,三良师,伴我行,明明德”,就是说,人的父母,孩子,伴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三种人,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规范自我,修正自我,是善待孩子以及家人的第一步。【本文作者为第十三期讲师班学员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第三中学心理教师袁锦英】

父母规读后感 篇7

时光匆匆,我们也在不断的成长,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同的,但一样的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幸福,快乐的,也是坎坷的,充满烦恼的。

记忆中我只上了小学,可是随着年轮渐渐的增长,把学的知识几乎忘光,每天的事情压的我喘不过气来,那有时间看书写字,更别提写文章了。

自从我参加了我们农家女读书协会这个团队,把放弃多年的学习,在这里又给了我前行学习的动力。

更好的是老师们,用最好的千人聊微课堂,给姐妹们讲课,让更多的姐妹在家就能学到知识,尤其是父母规,读了50多天我受益匪浅,真是惭愧很多道理不懂。

现在结合自身情况谈谈我的读后感言。

父母规百日行动,说到爱孩子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能够说出一大堆爱的方式,给他们好吃好穿,给他们最好的教育,给他们找最好的职业。这些是目前大多数父母争先恐后地做着,可是广大的父母们,我们只是忙着做这些,我们有没有回过头来思考下,我们父母以为最好的爱是孩子需要的吗?

就拿这个暑假来说吧!孩子每天都在玩手机,玩游戏,看电视,沉迷于电脑。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脾气暴躁的我动不动就大声嚷嚷,随时随地就动手打下去了,别说沟通了,我说的话就是对的孩子必须服从,在生活中我没有做到一位好妈妈,自从老师把父母规发出来,让大家读姐妹们个个读的很棒,做的很好,我就是没有勇气读出来,于是我就在家找一个本子写,一边写一边轻声读,这样写着读着就慢慢的记在心里了。

让我们做父母的都能够以孩子的喜好而决定,他的人生而不是父母觉得好,就让孩子无条件的去做,真的不需要的我们指手画脚,我们可以在他们身边陪伴支持就好,在陪伴过程中我们父母也得以提升。

作为父母正确引导孩子顺利地成长,放下身段和孩子朋友,发现问题不是去指责,批评,而是和他一起促膝谈心,找出原因共同面对,共同解决,只要发现有进步就夸奖他,鼓励他。

父妻和谐,家人和睦,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做好孩子的领路人,多行善事,结善果。做最亲密的榜样,最慈爱的父母。

为了孩子我一定改正自我,不仅让自己做好,我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每个人,让大家都行动起来,加油!

最后我还要说句心里话,衷心感谢房老师,高老师和陈琼老师,还有群里所有的姐妹,让我学到很多书上学不到的知识,感谢这个平台让我认识了您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