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推荐八篇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推荐八篇。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灵敏,写作则可以使人精确,这里推荐大家读一读作者写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为了让您满意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制作了“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篇1】

纽约,伦敦。剧作家,书店经理。

始于书缘的一段情缘。而究竟是哪一种情,超于友情而未至爱情。用海莲的话说:“弗兰克,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只剩你一个了。”而弗兰克自然也是对这位幽默可爱嗜书如命、即使自己拮据却不忘给不曾谋面的远方朋友们寄食物的小姐(海莲不让弗兰克称其为女士)感到亲切和喜欢,他一直盼着她来:“夏天快到了,预料将会有更多美国游客到英国来,然而我们所期盼的那位美国游客却仍独独叫我们望穿秋水。”,后期一封信中写道“想念您”。

1949年到1969年二十年的流光,书籍和精神世界的通信。彼此懂,理解,情感随着时间沉淀,却一直有一种期待,使漫长时光有了一丝激动。通知弗兰克逝世的那封信,我的眼泪也止不住了,反复看了好几遍,终于确认,似乎一位老友突然说走就走的感觉。我更无法想象海莲的心情,那个伦敦的期待变成遗憾:“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闻,我亏欠他良多。”弗兰克说要是她去伦敦找文学,就去他那里;此刻,海莲把他寄来的所有书摊在地板上,有书的地方,就有他。

有遗憾,更美好。

不完美,另一面多美。

感谢让我遇到你,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篇2】

我知道这只是海莲在英国的日记,虽然书名还算贴切,实际上算旅游日记。我手上有英国版的《查令十字街84号》,英国版在书后附上了海莲的日记。一开始,《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刚刚出版的时候,我根本不打算买的。

可是,我不能阅读英语书。就像收集游戏手办一样,这本书在8月份到我手上。我其实对英国文化不够了解,其中好多地名和人名对我来讲都很陌生。

没想到打开书,对海莲的兴趣很快超过了其他理性因素。海莲太有趣了,我看到一个真的、好不做作的海莲。她在英国的那段时间也许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吧!海莲一生热爱英国文学,可她一直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作家,直到《查令十字街84号》出版才有机会踏上英国。如果弗兰克还活着,故事又会怎么样呢?海莲此行见到了弗兰克的夫人和女儿,书店店主的儿子,还去了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也算不虚此行。

前几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2》和第一部没啥关系,完全是蹭第一部的热度,我却爱极了它,只因为这部电影是由《查令十字街84号》贯穿全片。

因此,手上这本“重返”也不算讨厌。只是啊,书腰上的“《查令十字街84号》续作”不知道让这本书挨多少骂。读过的人当然知道《查令十字街84号》没有续作,弗兰克死后不久,马克与科恩书店就倒闭了,海莲再也没办法和马克与科恩书店联系。总觉得有人会因为这该死的腰封而骂书。哎,营销啊。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篇3】

爱书的人都不是坏人

故事其实很简单,可爱的买书人与认真的卖书人之间二十余年的书信往来。大家因书结缘,之后发展为神交的友人。汉芙真是一个可爱的小姐姐,博学广记,性格开朗,为人善良,想要成为这样的人(*/ω\*)

汉芙的购书清单我十之八九都没读过,深感自己知识浅薄的同时,又给自己的阅读清单添了一列书名。但是内心也清楚自己并没有十足的信心能将这些书都一一看完——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读书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自己将书加入书架的速度。做人还是不要像我这么贪心为好。

译者的翻译很棒,行文流畅,读起来不会有译作的拗口感。还被译者的后序种草了原作,想再看看原版是怎样的。这本书让我这个英文废又有了学英语的冲动……总感觉英语不好会错失很多好看的书。而且还想去英国看看查令十字街84号。这是种草了所有周边的节奏吗?冲动是魔鬼……

要说对这本书有什么不满意的,那就是冗长的别册。是嫌正文字数略少,所以就加了几篇读后感来凑页数吗?我觉得除译者那篇可作后序之外,其他都没什么存在的必要,多篇重复引用作者文中原话,有的又在原著之外添加了很多自己的想象,有狗尾续貂之嫌。最不能忍受的是有两篇文章把汉芙和弗兰克的关系定位为爱情,感觉狭隘得很。君子之交淡如水,爱书之人心意相通,难道很难理解吗?好像男和女之间如果没有点令人绮思的关系,就没办法吸引人们注意似的。

对于两人最终也没有见面这件事,我的感受是哀而不伤。没有见面是有遗憾,但是两人见面与否其实都不会改变什么,神交已久,见字如见面,大家早就已经是见过无数次面彼此熟稔的老朋友了。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篇4】

这本书不长,二三个小时就能读完,故事并不荡气回肠,也不缠绵悱恻,甚至有些琐碎。当我读到一半时甚至想放弃,但想能引起这么多人心灵碰撞的一本书肯定有他的感人之处,坚持。

“亲爱的海莲:很高兴再度收到你的来信。是的,我们都还健在如昔——老态益发龙钟”

“我们都仍健在,可不是吗……”

“亲爱的海莲:是的,我们依然健在,手脚还勉强灵光。”

“想念你”

这些对话大概触动了我对时间,对生命,对健康,对感情的所有感受,眼泪夺眶而出。

读此处时我正在长沙机场候机,簌簌流下的眼泪打湿了眼镜,惊动了旁边的人,她奇怪的看了我一眼。

是的,她怎么懂我此时的感受。

懂得,有时候比爱更重要。

因为两个人的相爱与两个人的懂得相比“爱”可能有时会掺杂着一些个人的私欲在,而“懂得”却要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做到惺惺相惜、无私无畏地支持着对方,所以说,“懂得”比“爱”更珍贵、更高尚、更重要。

每个人的际遇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人生。但即使是两个人走同样的一条路,也可能因每个人的习性、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人生!因此不可能会有完全一样的人!既无法完全一样,又怎可完全懂得呢?

所以遇到一个大多时候能懂你,又愿意经常倾听你的人,足矣。

书中的弗兰克和海莲他们仿佛在彼此的生活里,又仿佛不在。没有期待没有要求,只是在最舒服的状态下通信聊天,彼此懂得。生活各种不易,这点温情足以让你动情使你羡慕教你珍惜。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篇5】

《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

扉页上写着:

---纪念FPD---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知道这本书,原由是《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但电影还未看。

从1949年的一个秋天,一直到1969年,这二十年,一段缘,一段书缘。我,能否解读成为一段情缘?

作者海莲是一个剧作家,由于书资匮乏,她从纽约写信至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二手书店购书。FPD是这家二手书店的主管,负责低价淘书以及帮顾客选书寄书。顾客和店主用书信一来一往便开始了一段近二十年的未解之缘。当二十年后海莲得知FPD重病去世,让她心痛不已,因为她无限向往的查令十字街84号二十年来未曾踏足过。二十年后海莲亲自探望此时那里物非人亦非,书店破败不堪,曾经的店员已分崩离析不知去向,一副残败的景象。海莲看到这样的画面何等心痛啊。

书最有趣也是最吸引我的部分是,海莲的达观,以及她话语间自带的那种有趣的气息,据了解,译者也是尽最大的力气靠近作者的语境。

书的最后几页写,作者海莲终生未嫁。不管海莲婚嫁与否,都希望她生命中有那个爱她如至宝一样的男人。

还想写一些有关“缘”这个字相关的事情,发现我竟然也没有什么能写的,就这样吧。其实这本书读完感触还是很深的,就是好多感觉都没办法说明白。继续读下一本,并陆续把七八月份读的将近十本书的书评都吭哧吭哧写一点。我发现,想和写还是有区别的,必须要写。想的时候是空洞的,写则是表达,表达的时候内心希望是清晰准确的,所以还会去回顾或者思考,这样就有新的东西产生了,好奇妙的。

嗯。就酱紫~~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篇6】

《查令十字街84号》

有一种感情,从没说出口,淡淡的,轻轻的,仿佛普通朋友;有一个人,相遇甚晚,却言谈甚欢。

二十年,海莲·汉芙时时期待着赶往有他在的“我的旧书馆”去拜访,却总没成功。而有一个人也在二十年间,在同一个地点寻觅等待着一个突然出现的熟悉又陌生的女人。时光荏苒,他们似乎从没想到过有生之年书信联系20年的人,会没有见上一面的可能。许多人从旧书馆离开了,中断了联系,再也没有听说过,好似微风吹过,转瞬消失了身影。而那一个人还在,所以心绪平静。

很平静的一天,突然接到他的死讯,才明白――最懂海莲·汉芙的人那个人去了,在这个世间,再没有一个机会可以见到那个联系了20年却没见过一面的人。如果你恰巧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向他献上一吻,我亏欠他良多……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篇7】

这是一个穷困潦倒却乐观自信的小作家和一个古板旧书商之间的通信来往,结集出版后却被奉为“全世界爱书人的圣经”。何以被奉为圣经?我并不太理解。

海莲,生活拮据,以写字为生,结实儒雅又富有学识的书店经理弗兰克,在长久的通信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愫和友谊。志趣相投的男女很容易产生共鸣,就好像《明亮的星》里,那位孤芳自赏的芬尼小姐,因为一本诗集而对济慈发生爱情。

海莲与弗兰克的第一封信,是请求弗兰克帮忙找一些书,弗兰克则回复她关于书的情况。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们的信从中规中矩到心心相惜,海莲成为“弗兰克先生的汉弗小姐”,弗兰克是“海莲的弗兰克”。连那间海莲一生从未踏进的书店,也在海莲的朋友们口中变成了“海莲的书店”。他们的交流在谈论书之外,开始有了生活,情感,信仰方面的交流。

有趣的是,弗兰克的妻子和儿女以及他的同事们也先后加入了为海莲写信的队伍,海莲在邮寄书款之余,也会为处在困难中的“英国朋友”们寄去一些生活物资。虽然他们从未见面,海莲却已经像是老友般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了。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好奇弗兰克妻子诺拉对海莲的态度。后来在诺拉与海莲的通信中,诺拉坦诚自己曾经嫉妒过海莲,因为弗兰克是如此喜爱读海莲的信,而自己却从未与丈夫有过如此知心的交流。

寥寥的一段话让我脑补了这样一个故事。妻子偶然发现丈夫经常与一位美国女士通信,两人你来我往,每当收到信,丈夫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然后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认真而沉浸地回信。或许这位妻子,也曾在丈夫同事们的玩笑话里捕捉到一丝暧昧讯息,女人的好奇心总是很强大的,有一天,她终于看到了那些信,从信里,她感觉到那位美国女士学识渊博,且幽默风趣,与丈夫志趣相投,与自己截然相反。虽然信的内容毫无苟且,坦荡光明,她仍然出于一个女人的敏感和不安,试着按照信上的地址,寄出了自己的第一封信。

诺拉能向海莲坦诚自己曾经的嫉妒心,说明她早已解开心中的芥蒂,在后来的交往中,海莲多次为诺拉一家寄送生活物资,诺拉也赠送海莲一条邻居老太太亲手织的围巾。这两个磊落的女人,很快便结成了友谊。

我一直认为文字比语言更容易走进他人的内心。人在写作的时候,其实是与自己对话,一支笔总是自然而然地流露着此时此刻的真实想法,剖析着自己的内心,而在语言交流中,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违背自己的本意,因此,文字能比语言更加打动人。顽固地不爱沈从文的张兆和不是也没躲过沈从文的“情书攻击”吗?

或许二十多年的书信往来早已让信之彼端的两个人有了超越友谊之外的情谊,海莲的朋友和弗兰克的同事们的揶揄和调戏就是证明。然而这些“调戏”并没有让这段感情最终发展成为爱情,他们的关系,最终是发乎情,止乎礼。

在生活最苦闷的时候,海莲借酒浇愁,也只是说一句,“弗兰克,能够懂我的人只有你了。”书信,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稳固而安全。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那一面:善良,信任,坦诚,纯粹。这样的情感已经鲜少在现实中存在了。遗憾的是,在故事的最后,这位英国绅士到死也没有见到自己在脑海里描绘过千遍的“美国来的女游客”,海莲也在无尽的思念中终未踏上她热爱的那片土地。唏嘘之后,我又感到庆幸,“相见不如怀念”,幸好,他们都只保留了最美好最纯真的那份记忆。“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这一句,已胜过千言万语。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篇8】

此书的珍贵:

你都如何回忆我,是如今这本书,是100年前的英国,还是正在消失的通讯方式--20年间的书信。

那信是普通,那内容是普通,

那写信人与收信人更是普通普通;

唯独它的署名与日期,

我们现代人再也体会不到的地方。

书信珍贵,情意珍贵,那样一种心意更珍贵。

最后,附一首偶像林俊杰的歌,感觉这首歌比较符合汉芙小姐得知德尔先生去世后的心情,这个世界唯一懂她的人,这个世界再也不一样的色彩。

祝福,来自读者,我:

《完美新世界》林俊杰

是你一束光,琥珀色远方,

回忆被传唱,伤口被遗忘。

泪水跟着眼眶,流出一道方向,

牵引着你我的希望。

手连手,用心连接宇宙,

夜光倾透,寒风里微颤抖;

古老的记忆,不断的寻觅,

因为爱要坚持到最后。

手连手,抚平心灵伤口,

寒风颤抖,还是要往前走。

当太阳再升起,用爱解冻大地,

重建完美新世界,重现你和我。

生命的无常,说不出模样,

我是迎着光,逆着风飘荡;

你说暮色苍茫,空气开始摇晃,

不要害怕,走吧,希望就在不远地方。

手连手,用心连接宇宙,

夜光倾透,寒风里微颤抖。

古老的记忆,依然不断的寻觅,

因为爱要坚持到最后。

手连手,抚平心灵伤口,

寒风颤抖还是要往前走。

当太阳再升起,用爱解冻大地,

重建,完美新世界,重现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