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计划执行情况总结范文

实习计划执行情况总结范文。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回想起来,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都有过不同的经历,一般来说,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对这件事情的总结,总结的作用是用于客观的发现自我。大家晓得总结范文怎么写好吗?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实习计划执行情况总结范文,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时光飞逝,转眼间1个月的实习已经结束。作为工作前的适应性上岗实习,在这期间,我对公司的了解,对以后工作的业务范围,工作的专业需求有了新的认识,更增加了我与陌生人沟通的勇气与能力,真正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次实习对我来说是一种真正的锻炼。

首先,我想说一下对实习的认识。我们都清楚审计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只依赖于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它更需要的是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实践。通过实习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己多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前辈请教,以解决问题。从而,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也为以后的工作做铺垫。作为新毕业的一名学生,从象牙塔步入社会,这其中的心理落差是很大的,能够以进入公司实习作为缓冲,对我而言是一件幸事。通过实习了解到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得自己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对今后工作的认识也更加充分,得到的效果也相应更好。

其次,我介绍一下我实习所做的工作。本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监督和评价。比较重要的工作是针对企业各部门的制度检查工作,发现各部门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上的疏忽和漏洞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审计整改建议,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实现企业目标。在一个月左右的实习期内,我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对合同项目中立项、品牌询价和审核审批人等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统计2012-2013工程项目造价结算报告书中材料费及其组成种类和审减金额情况的相关数据,统计工程设备部的预算情况及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并做成EXCEL表格形式进行集中反映。并且还撰写了两次会议的会议纪要。在完成数据统计工作的过程中,我了解了拿到原始资料后怎样处理,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比如对工程项目结算报告书的数据统计,从材料费入手,分析其中的通用材料和定制材料,可以看出施工单位对材料的采购是否合理。因为公司自身设有采购部

门,而通用材料可以通过采购部门进行采购,这样能对材料费用进行更好地控制。如果施工单位和公司采购部门购买的同一种通用材料价格相差太大,说明在材料费方面可能存在问题。而在撰写会议纪要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一些关于公文写作的知识,比如会议纪要的格式,用词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会议要点提炼的精确性等等。

再次,我要总结一下自己在实习期间的体会。

1、自主学习

工作后不再像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老师,有作业,有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只要想学习,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老员工们从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指导你工作,让你少走弯路;公司内部还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

2、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

在工作中,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像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需要通过多做事情来积累经验。特别是实习工作并不像正式员工那样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如果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就可能没有事情做,所以平时就更需要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

3、基本礼仪

步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基本礼仪,而这往往是原来作为学生不大重视的,无论是着装还是待人接物,都应该合乎礼仪,才不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平时多观察学习,比如注意其他人的做法或向专家请教。

4、为人处事

作为学生面对的无非是同学、老师、家长,而工作后就要面对更

为复杂的关系。无论是和领导还是同事,都要做到妥善处理,要多沟通,并要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只是考虑自己的事。

最后,我至少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缺乏工作经验

因为自己缺乏经验,很多问题而不能分清主次,学习不能找到重点,

随着工作的进行,我想我会逐渐积累经验的。

2、工作、学习态度仍不够积极

在工作中仅仅能够完成布置的工作,若没有工作做时可能就会松懈,不能做到主动学习,在今后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没有工作任务时主动要求布置工作,没有布置工作时做到自主学习。

3、基础知识不够全面

内部审计是综合性运用知识的一项工作,它需要有财务会计学知

识的基础,有对审计项目的相关工作流程和公司制度的把握,有对审

计工作流程的掌握,有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对文字功底的需求等等。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发现了自己还有诸多不足之处,而从今年七

月份开始我就要正式进入公司工作,要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快速地融入新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加强锻炼,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为此,我制定了个人工作、学习计划,促使自己加快角色转变,更快更好地适应新工作。

一、目标

1、近期目标(试用期内)

作为新入职场的新人,最开始主要是熟悉工作,积极参与,认真

履职,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目标是做到转变角色,明确职责。

转变角色:作为进入职场的新人,由原来的学生身份到职场人员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在学生时代,只需要学好知识,考出好成绩。而工作中,需要考虑的事更多,处理的关系更复杂,承担的责任更重大。对此,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必须跳出以前学生时代的思维模式,摆正自己的位置,建立对工作角色的认知,加快转变角色。

明确职责:按照部门对自己工作的安排,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和

职责,一是熟悉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部门的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二是熟悉岗位职责,明确工作任务;三是熟悉企业内部审计流程和要求,明确工作方法;四是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指导,善于学习和思考,明确工作的运行和处理问题的程序;五是认真总结前期工作,

明确工作努力方向。

2、中期目标(试用期结束到工作一年)

经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后,完成了近期目标,在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熟悉工作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自身的锻炼,提升自己。这一阶段有两个目标。一是提升工作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能够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二是提升工作绩效。虚心听取领导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效率,优质地完成工作任务。

3、远期目标(工作一年到工作三年)

加强学习,确保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服从企业和领导的安排,善于思考。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在工作中有所创新,能够独立且出色的完成工作。

二、工作措施

1、熟悉审计专员岗位职责。通过企业下达文件和平时工作过程逐步熟悉审计专员的工作目标、工作范围和工作任务。

2、了解国家制定的关于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相关准则和规范。查阅《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指导和规范性文件。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3、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进入企业后应先熟悉本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其有整体上的把握,确保自己的工作行为在企业规章制度范围之内,不越矩。同时,这样也能更好地熟悉企业情况,更快地融入企业环境,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查看企业内部发行的杂志或参加企业入职培训等加深对企业的了解。

4、熟悉内部审计流程及本企业内部审计流程。做内审工作首先要掌握本工作开展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再次要掌握本企业开展内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或学习,听取前辈指导和查看以前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和报告,增进对审计流程和审计方法地掌握。

实习计划执行情况总结

5、增加知识广度,提高专业技能。本企业的内部审计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方面的审计。不同部门的审计项目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要做到了解被审计对象,了解其基本制度,业务流程及制度执行过程。只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行的,需要通过和部门人员交流或者查看部门相关资料来增进对企业各部门的了解。同时,这也需要自身有较好的专业素养,才能从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改善管理。平时多和企业各部门员工,尤其是老员工进行交流沟通,在平时的聊天中逐步了解其部门情况,同时注重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和把控。

6、转变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在学校学习只需要学好老师教授和书本上的知识,关心的也只是考试成绩。走上工作岗位,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一个审计项目可能需要很多准备工作,需要审计人员考虑全面,准备充分,不能顾此失彼,做到事前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和规划。要树立主动学习观念,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审计工作开展之前,提前了解被审计对象,分析其可能出现问题的部分及重点审计的部分,收集全面充分的资料。审计工作完成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逐步适应工作节奏,在不断工作中积累经验,改变思维。

7、增强与同事的沟通交流。进入新环境总会有不适应之处,增强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快融入企业过程,对企业也能更快地产生归属感,有些工作也更易开展。遇到同事主动打招呼问好,休息时,与同事多聊天拉近关系。

8、提高文学水平,增强文字功底。审计专员的岗位职责包括协助审计经理草拟审计报告和向审计委员会提交的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在审计报告中需要注意语句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用词的准确性以及报告的易读性,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平时加强写作锻炼,从撰写会议纪要或总结报告做起,逐步提高文字表达力。

GZ85.cOm更多总结延伸阅读

贯彻执行《廉政准则》情况总结


根据XXX文件《关于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贯彻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着眼实际,对照学习要求,及时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廉政准则》活动,于2011年9月19日对照《廉政准则》进行了自查,并制定了整改措施进行整改。现将贯彻执行情况总结如下:

一、单位《廉政准则》贯彻执行情况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

为搞好《廉政准则》的贯彻落实,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切实抓好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工作,局班子高度重视,召开了党支部会议,专门组织学习《廉政准则》,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按照《廉政准则》要求做到廉洁自律,自觉接受党内外的监督。

(二)深化制度管理,加强风险防控

结合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我局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教育、监督、预防、惩治等各个环节,继续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集体决策制度、公共权力流程制衡制度、权力公开运行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管钱的长效机制,真正使权力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运行;同时抓好制度的贯彻执行,特别是在干部廉洁制度上,继续加大力度,切实将制度贯彻落实到岗、到位、到人,真正发挥制度的预防、警示、教育作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认真落实四大纪律,八大要求、十个不准,真正做到以人(工作总结之家:;卫生资讯网:;卫生健康网:)为本执政为民,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各股室结合三定方案,认真梳理权力清单,明晰岗位职责和要求、把握关键岗位和工作环节、仔细查找廉政风险点,做到从源头上开始防范。

(三)对照《廉政准则》,开展自查。

对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我局广泛开展自查工作。一是领导班子进行自查;二是干部职工进行自查。

二、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情况

我局领导干部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治政的方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一)对照中纪委八个严禁、52个不准进行认真自查和相互检查,从多方面、多层次查找,未发现违反八个严禁、52个不准的现象。

(二)如实、认真地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经严格自查自纠,局领导干部对规定应报告事项不存在弄虚作假、隐瞒不报的情况,也无班子成员配偶子女移居国外的现象。

(三)认真执行国家干部出国(境)情况报告制度,抓好职务犯罪防范管理,严禁干部违规收受礼金、利用职权委托理财或获得内幕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等现象。

(四)廉洁自律信访情况。至今为止,我局没有收到反映局领导和干部职工有关廉洁自律方面的信访案件。

(五)严格遵守换届纪律。严格贯彻执行省、市、区有关换届的会议精神,换届期间,没有出现违反换届纪律的现象。

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根据自查,我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个别干部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疏于学习;少数干部过于自信,觉得自己在廉洁从政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学习不够深入,一知半解。

四、整改措施

一是强化学习,加深认识。要求党员干部坚持每周抽出二小时自学《廉政准则》,加深认识,自觉转变作风,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增强创新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注重规范,狠抓落实。抓好《廉政准则》制度的落实,认真执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在每季度的支部会上,由分管领导作分管股室关于廉政自律方面的汇报;三是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我局健全和完善了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实施,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

通过开展《廉洁准则》贯彻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工作,局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了廉洁自律和廉洁从政意识,做到工作与生活上始终对照《廉政准则》做事做人,形成了人人遵守《廉政准则》、人人践行《廉政准则》的良好氛围。

2011年10月19日

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


20xx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市发展遭受“5"12”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支持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全面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总体上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完成了市xx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计划。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3901.0亿元,增长12.1%,高于年度计划0.1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12.9亿元,增长25.8 %,高于年度计划7.8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21.9亿元,增长19.5 %,高于年度计划6.5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增长62.0 %,高于年度计划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增长58.8%,高于年度计划40.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 22.5亿美元,增长97.3%,高于年度计划41个百分点。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 %,比年度计划多降0.15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4.6亿元,同口径增长19.1 %,高于年度计划3.1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增长14.1%,高于年度计划6.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增长14.9%,高于年度计划5.9个百分点。

――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高于年度计划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低于年度计划0.4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3,低于年度计划0.7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2.1‰,低于年度计划0.9个千分点。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xx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市积极妥善应对,总体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增长呈现波动起伏的走势。一季度,全市经济延续XX年高增长的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1%。上半年,受地震灾情冲击,经济增速降至11.2%。三季度,由于我市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及时部署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各项工作,迅速出台一系列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恢复生产的政策措施,经济增速有所回升,1-9月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到12.2%。10月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外其它经济指标均有所回落,我市及时出台扩大内需12项具体举措,努力抓投资促消费,地区生产总值虽然增速较去年放缓,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6.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为6.9:46.6:46.5。

三大需求保持增长。一是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面对严峻形势,我市抓住灾后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发挥试验区比较优势,加大投资力度,保持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增长25.8%,仅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6.1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平稳增长。在受地震灾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有所下降的不利条件下,我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措施,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增幅达19.5%,比上年高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三是出口大幅增长。克服外需减弱的困难,出口增长52.5%,比上年高17.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支撑作用增强。全年实施57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15亿元,超过年度计划43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0.3%,高于去年12.1个百分点。围绕“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启动了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市域“三轨九路”、信息化骨干传输系统等一批重大项目。年底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适时启动了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昆铁路货车外绕线、成都东客站、成绵乐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发挥了重大项目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支撑作用。

对内对外开放成效明显。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开展灾后重建招商及西博会等系列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2.5亿美元,到位市外内资 929亿元,分别增长97.3%和47.7 %;新增bp、泰科电子、卡特彼勒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外贸持续增长,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分别增长62.0%和58.8%。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4.5亿美元,同比增长149.8%。

(二)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

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灾情给我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遇难4307人,失踪429人,受伤33506人,直接经济损失1247亿元。地震发生后,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全力抗震救灾。第一时间启动紧急预案,坚持把抢险救人放在第一位,使5456名群众被救生还;解救转移了13余万受困群众和1.3万境内外游客,及时救治8.4万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周密支部灾区卫生防疫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保证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全力安置受灾群众。紧急向灾区调运生活急需物资,设置临时救助点和集中安置点1844个,保证200多万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全力安置受灾群众,帮助94.7万受灾群众在全省率先实现过渡性安置,并采取措施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

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全力支部损毁基础设施的修复,很快恢复重灾区水、电、气供应,紧急排险震损水库67座,应急处置堰塞湖22处,排除地质

灾害112处,防止了次生灾害发生,千方百计保证并率先实现中小学全面复课,认真抓好受灾群众的困难救济、就业培训及就业援助和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安置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恢复了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秩序和城市管理秩序,帮助34.8万灾区群众实现就业。及时支部商场、超市及餐饮等服务业恢复正常经营,全面支部农业抢种抢收,积极支部受灾企业恢复生产。

同时,及时支部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宣传活动,加强救灾资金物资监管,全力维护灾区社会和谐稳定。

(三)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

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确定了“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的任务和“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的目标,及时启动和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及时开展灾害损失评估以及灾后重建基本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及规划研究制定工作,在科学、客观评价地震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要求,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编制完成《成都市(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36个专项实施规划,为灾后重建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规划依据。

灾后重建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实施损毁房屋、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产设施、城镇体系、生态环境等“六大工程”,推进1808个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总投资为2973亿元,20xx年开工建设358个项目,完成投资147.7亿元。其中,农村重建住房开工7.26万户,占重建的32.6%;维修加固开工15.2万户,占维修加固总数的98.3%。城镇住房重建完成3067.2万平方米,占重建计划的22.8%;维修加固完成49.5万平方米,占维修加固计划的95.2%。城乡41.3万名受灾群众实现了永久性安置。首批9个交通项目全部开工;做好受损学校医院维修加固工作,开工建设277所中小学重建学校、93个县乡医疗机构重建项目。加强与对口援建省市的产业互动和生产对接,达成247个项目援建协议,开工建设131个项目,完成投资23.4亿元。初步形成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局面。

(四)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

立足推进城乡一体化,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以规划为先导,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提升“三个集中”综合效益,推动统筹城乡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规划的龙头基础作用不断增强。在灾后重建中提出和实施灾后住房重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全域成都”科学规划体系。启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完成全市“xxx”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区(市)县域总体规划、试点乡镇乡村规划,完成 “两轴四片”、“四大新城”等城市设计及各专项规划、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修编和“三轨九路”控规编制。强化城乡规划监督,规划执行力明显增强。

“三个集中”深入推进。一是工业集中集约发展不断深化。按照“一区一主业”原则,确定各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方向,编制完善集中发展区规划。加大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推进青白江―新都区连片发展,筹划共建成都资阳、成都眉山、成都阿坝工业园。全市工业集中区内685户企业竣工投产,922户企业开工建设,全年全市工业集中区净增规模以上企业332户,区内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5户,工业集中度达到68.2%。二是土地规模经营扎实推进。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依托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和农业重大项目,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和土地集中集约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9.3万亩,农用地流转面积达303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8.7%,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26.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7%。三是农民向城镇集中加快推进。制定实施促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向城镇居民转移的办法,转移农民3.9万人。规范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管标准和程序,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开工新建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553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到63.5%。

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成确权颁证37.8万户,成立全国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和6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产权流转3.4万宗、金额15.3亿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确权林地265.1万亩、确权到户53.1万户、核发林权证40.8万份。二是创新耕地保护办法。建立并落实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签订12.6万亩耕地保护合同,累计发放耕保基金4430万元。三是用统筹城乡的办法推进灾后重建。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引入社会资金参与联建,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筹措重建资金,通过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推进住房重建,集成推进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重建,同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是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制、村镇银行试点和农村产权担保融资试点等取得明显成效。五是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行政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进一步削减,并联审批制度、大部门制加快推进。在市区两级政务中心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当场办结件占办结总数的80.7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纳入统计的23户市监管企业国有资产总额增长28.2%。

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一是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积极推进。四大

新城建设加快,南部新区累计投资114亿元,东部新区土地整理及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43亿元,北部新区完成北部商贸城片区总体规划、实施凤凰山片区改造,西部新城建设进展顺利。旧城改造取得成效,“两轴四片”已开工项目45个,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搬迁改造惠民工程推进顺利,“城中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各类建筑拆迁309万平方米。二是新型城乡形态建设步伐加快。以县城和优先发展镇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重点镇建设完成投资69.2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站)16个。建设小城市、新市镇对外通道130公里、122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9.8平方公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洛带镇、新场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三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财政用于支持“三农”资金147.7亿元,增长26%。实施农村用水安全工程,解决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中心村及聚居点对外通道360公里,村通油路(水泥路)70公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用水保障工程深入推进,整治病险水库8座、水库干渠87公里、提灌站输水渠道167公里,建成微水治旱工程737处,改造提灌站119座,改造中低产田土14.6万亩。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9万口,建成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345座和沼气物业化服务网点91个。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503万亩。全市238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48元,增长15.8%。四是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实施扩权强县发展政策,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市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重点产业比重继续提升,五城区和远郊市县结对合作发展进一步深化。成都与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合作扎实推进。

(五)产业实力稳步提升

围绕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积极应对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产业稳定发展,促进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7.9亿元,增长24%;完成工业投资956亿元,增长28.1%。一是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取得进展。制定了电子信息、汽车、光电光伏等十个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电子信息、汽车、石化、光电光伏等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了新突破,全市重点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73.4%。二是重大产业化项目取得进展。全年157个工业重大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275亿元。1000万吨炼油项目通过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英特尔封装测试、天威新能源光伏项目、成芯8英寸芯片等68个项目年内投产达产;80万吨乙烯、京东方4.5代tft-lcd、一航成都空天产业基地等58个项目加快建设;中铝10万吨铝箔等31个项目促进开工。三是企业培育取得进展。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攀成钢、成飞公司等4户工业企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新增销售收入50至100亿企业1户、30至50亿企业3户。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三年千家”规模企业培育计划和信用、担保、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全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416户,达到3564户;全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年底在保余额比上年底新增39亿元。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全年分别新增了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23户、29户。同时,地方产品配套工作大力推进。

服务业总体保持稳定。由于地震灾害给我市房地产、旅游等服务业带来重大影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大幅下滑,但总体保持了稳定。服务业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旅游业明显下滑,但回暖势头良好,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105万人次,同比下降4.1%,实现旅游总收入375.4亿元,同比下降9.6%。房地产业深度调整,全市成交商品房1437.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6%,但季度成交量持续回升;五城区商品房成交均价5549元/平方米,同比上涨8.9%,涨幅较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物流业发展良好,成都航空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新开通成都至香港货运航班和成都至马尼拉、台北直飞航线。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加快发展,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开工建设。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业规范发展。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建设银行等15家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签约落户,成立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和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市商业银行完成增资扩股并更名为成都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稳步推进。完成市农信社统一法人改革,21.8亿元农信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获得全额兑付。邛崃、大邑和彭州三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筹建地方保险公司。会展业加快发展,发挥会展业宣传带动作用,全年举办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和全国药品交易会等会展节庆活动260多个,直接收入超过13.5亿元。文化产业持续发展,“锦里”二期、“道解都江堰”等产业项目进展顺利,“宽窄巷子”成功开街。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成效明显,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420亿元,增长40%。

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农业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4.4%。一是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实施“百万亩水稻丰产示范工程”、“ 4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工程”,粮食总产量274.5万吨,增长1.6%。二是推进优势产业发展。以生猪、茶叶、猕猴桃产业为重点,建成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基地212个,蔬菜、水果、花卉、茶叶、肉类、禽蛋总产量增长3.3%、7.5%、6.7%、10.4%、2.8%、4.4%。三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全市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608家,55个市级农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9.6亿元。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7家,新增35家;农村专合支部2062个,新增449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66.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四是推进农业物流业发展。编制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规划,龙泉聚和等农业物流项目加快推进。五是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实现方式,创新和完善农业服务体制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大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力度。

(六)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突出抓好自主创新,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20xx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4%,削减化学需氧量1.8万吨、二氧化硫0.71万吨、氨氮0.14万吨。一是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完善循环经济规划,目前全市国家级试点单位2个、省级试点单位20个、省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9户、市级试点单位11家。二是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办法,强化了目标任务和责任的落实。完成省控7户、市控27户工业企业限期治理任务,淘汰省7户、市39户企业落后产能,依法关闭107户“三无”工业企业,60户企业获资源综合利用认证。三是强化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扬尘治理、清洁能源、控制尾气排放、秸秆禁烧等整治工作,三环路内工业企业基本禁煤,70%用煤的居民改用清洁能源,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2%。四是强化水环境治理。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污染源整治,饮用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7.7%。实施5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1.4万吨。完成22条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各出境断面水质改善。同时,加强垃圾处置能力建设,龙泉洛带垃圾焚烧发电厂试运行,九江镇垃圾焚烧发电厂动工。

自主创新有力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正式批复认定我市为“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市共有22个项目进入国家高技术发展项目;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13803件、8894件,同比增长33.6%和54.3%,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2、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90.6亿元,同比增长18.2%。实施285项市级科技项目,新增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微波集成等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信息安全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运行10个平台服务工作站和成都网上技术市场,4家企业分别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企业科技保险稳步推进,5家企业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380万元,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及系统产业化等高新技术项目积极推进。重大农业科技专项成效显著。完善作品著作权管理办法,完成全市第二批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中国(成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启动建设,成为全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

(七)城乡建设加快推进

以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以建设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乡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城乡风貌,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地铁1号线全线铺轨、2号线全线开工。“九路十桥”等重大城建项目加快实施,中心城区路网完善工程、中心城区与南部新区联系路网建设初见成效,实施中心城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成新大件路、沙西线都江堰延伸线、温郫大道等公路进展顺利,整治旧危桥12座。二是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公共汽车实行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和2小时内刷卡免费换乘,在蜀都大道、一环路设置公交专用道,新增及公交化线路改造47条,新增公交车1335辆、更新公交车278辆,公交分担率达到23.3%。区(市)县建成公交、乡镇客运站261个。中心城区自来水供水总量达4.3亿立方米。新增照明道路里程2.6公里,完善和新增盲道8.24万平方米。三是供电和通信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投运了25个电网急建项目,全市500kv双环网基本形成,虹桥及虹桥后续工程加快实施。通信枢纽重大项目全面启动,公众通信保障、数据信息灾难恢复及政府应急指挥通信保障等应急工程迅速实施,移动通信“无盲点工程”和无线应急通信网加快建设。四是绿化和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实施“三环一路”生态建设及银杏大道和“花树大街”营造,完成20条中心城区街道特色绿化和30个游园增绿改造。建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速生林绿化17.6万亩、公益林5.83万亩。全市新增公共绿地20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9%。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数字化城管系统进一步完善。推进中心城区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向郊区(市)县及城镇拓展和延伸,实现中心城区数字城管网络全覆盖并延伸至近郊6个区县,推进城管车辆gps系统管理试点,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实现全时段全覆盖管控。二是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加大扬尘整治力度,强化对建筑工地、运渣车辆的监管查处力度,环卫管理和作业、主要道路冲洗除尘作业的标准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开展“百佳街道”、“千佳店铺”活动,拆除违法建筑物142万平方米、违规广告牌17.1万余平方米,标准化改造和升级达标整治菜市场159个。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建成,惠及农村人口568万人。被评为“中国最佳管理城市”。

(八)民生持续改善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作。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加强就业和社保工作,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促进和谐成都建设。

城乡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城乡比较充分就业为目标,针对下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大学应届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完善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搭建自主择业、创业就业平台。帮助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6.3万人,其中帮助“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2.7万人;地震后消除“零就业”家庭2.8万户。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新增就业15万人。成都技师学院及分院建设加快,远郊市、县技师分院按期开学。启动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发放就业培训券7500万元,惠及15万人。

社会保障扩面提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人数分别比去年末净增31.8万人、34.9万人、23.1万人、20.8万人、23.7万人。率先在全国完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建设,建立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农民工综合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范围,对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给予定额失业补贴。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60.4元和62元。完成2749户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向近35万城乡困难群众和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消费券3493.8万元。经济适用房新建3030套,廉租房租赁补贴新增5639户。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3%。

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均衡。市级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30.9亿元,增长90.2%,农村小学和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提前一年达到国家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启动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技术装备、设备设施标准化满覆盖建设。优化城区及近郊部分区县中小学布局,基本完成中心城区薄弱学校校舍改扩建,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步伐。75万农村学生

免收学杂费课本费,30万城镇学生免收学杂费、信息技术费,15.7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入学,扶助城乡低保家庭学生2447人上大学、3544名中小学生读书。实施农村教师集中居住工程、国际旅游职业学院等项目。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保障能力稳步提高,14个郊区(市)县全部建立医院管理中心,238个乡镇公立卫生院均由政府举办并实施规范化建设。妇幼卫生一卡通管理全面推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服务人次增长154%,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到95%。启动市第二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市二医院扩建等项目抓紧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监督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惠民药店优惠让利61.37万元。59万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免费生殖健康检查,建成包括绵阳、德阳、乐山等在内的成都经济圈流动人口计生协作网,计划生育家庭三项奖励扶助金额1.05亿元。

文化体育事业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图书馆除重灾区外的区(市)县文化馆全部建成达标,1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标准化建设,新建88个基层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提前两年完成城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文化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杜甫草堂、武侯祠博物馆被评为一级博物馆。川剧等非物质文化保护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达17项,第三次全国文化普查工作按计划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全面完成,完成880个农家书屋建设,举办第三届成都全民读书活动。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火炬在蓉传递活动,成功举办市第十一届运动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路径总数达1000条。

公共安全继续加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破案绝对数上升6.6%。安全生产日常监管进一步强化,火灾事故下降54.2%。质量兴市工作积极推进,诚信计量和药品生产质量安全信用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家俱、鞋类等5个国家质检中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成都造”乳制品未发现三聚氰胺超标情况。防灾减灾等工作继续加强。

尽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快发展的难度增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地震灾害影响以及我市经济周期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同时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较突出,经济增速下滑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二是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房地产、旅游业等服务业形势严峻,工业重点产业实力和竞争力需要继续提高,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三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经济增长“投资拉动型”特征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发挥不够。四是资金供求矛盾突出。为扩大内需,推进灾后重建,我市将实施一大批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压力增大。五是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企业减员、“农民工”回流不断增多,城乡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同时,农村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社会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城乡统筹工作还不平衡;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

二、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措施

20xx年,从国际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何时见底难有预期,国际金融动荡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期。预计世界经济增长2.2%左右。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基本面虽然仍呈良好态势,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外部环境趋紧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20xx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预计20xx年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从省内环境看,全省连续遭受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的形势较为严峻。全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9%。从内部条件看,虽然存在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但我市同时面临扩大内需、灾后重建、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发展的内在动力强劲;城市辐射能力和产业结构具有比较优势;对外依存度较低,国际经济动荡对我市的冲击相对较小;经过近几年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具有抵御风险、推进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同时,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深入,城乡统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将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结合起来,成为全市人民团结在市委、市政府周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振兴经济,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这些都为我市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按照市委工作会议要求,20xx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的“三个机遇”,立足“全域成都”的科学规划,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深入地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入实施总体战略,解放思想,迎难而上,超常工作,带头推进“两个加快”,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实现“新三最”目标而努力奋斗。

20xx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安排如下: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xx年 计划 20xx年计划增长%

一、经济发展指标      

(一)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484.6 10.0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292.1 3.5

第二产业 亿元 2107.2 11.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1549.1 16.0

第三产业 亿元 2085.3 10.0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650 21.1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873.3 15.5

(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01.5 12.0

二、质量效益指标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371.8 11.0(同口径)

(二)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4.25

化学需氧量削减量 万吨 1.8

二氧化硫削减量 万吨 1.0

氨氮削减量 万吨 0.14

三、民生民本指标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8637.3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6999.5 8

(二)城镇登记失业率 % 4以内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0

(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 104.5

(四)人口自然增长率 ‰ 3以内

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抓好“六大工程”,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推动灾后重建,发挥灾后恢复重建对投资增长、产业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的拉动作用,努力实现“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示范区。

以科学规划引领灾后重建。按照《成都市(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恢复重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县域、镇、村规划和农村住房重建,城镇住房重建规划等规划。按照灾区重建先生活、后生产的客观需要,科学安排项目建设时序,提高规划实施成效,确保重建不是灾前简单复制,使灾区得到恢复和提升。同时,严格按国家建筑规范和标准推进工程建设,加强重建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监管。

依托六大工程重建家园。实施损毁房屋重建、基础设施重建、公共设施重建、生产设施重建、城镇体系重建、生态环境重建六大工程,重建家园,振兴经济,力争20xx年开工586个项目,全年完成投资693.2亿元,提前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把住房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9月底前基本完成农村住房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优先恢复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9月1日前基本完成学校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恢复重建。加快恢复电力、交通、通信等重点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产业重建和发展,加强防灾减灾建设及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抓好对口支援促进灾后重建。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的沟通协调,搞好服务和相关保障,推进援建项目尽早开工,尽快达产。树立造血胜于输血的理念,充分发挥支援和受援双方的比较优势,做好与对口省市的产业互动和市场对接,从单一支援向互惠合作发展,变被动接受援助为共同发展,增强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崇州中小企业园区、彭州川闽园区项目的筹划推进工作。

(二)抓好扩大内需,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坚定不移地运用统筹城乡的规划、思路和办法做好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各项工作,着力保持投资增长,努力扩大消费,积极筹措资金,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着力保持投资增长。20xx年政府投资的重点是事关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以及成都长远发展的灾后恢复重建、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发挥其对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拉动作用。一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计划实施545个项目,力争完成投资1066亿元。强化项目策划、储备工作,立足已有的各类规划,提炼策划储备一批项目。深化项目前期工作,研究提出一批符合规划、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需要,能够进入实施阶段的成熟项目。加快项目实施步伐,按照“四个一批”要求,抓紧落实责任主体和时间进度,分类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项目服务和监管,完善分级协调服务机制,实施全程代办服务和重点项目vip服务。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力度,从严查处项目工程建设中的违纪违法行为。二是大力吸引民间投资。降低非公有制投资市场门槛和进入成本,进一步开放城市建设、旅游资源、文化、教育等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经营性社会事业等领域。完善支持民间投资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民间投资项目融资能力。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使民间投资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

积极扩大城乡消费。一是增加居民消费能力。落实中央提高对农补贴扶持政策,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等政策,完善社保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改善消费预期。二是努力刺激消费。认真研究实施刺激消费的具体措施。落实国家家电下乡、农机补贴政策。研究利用政府资金刺激居民消费的最佳方式和路径,继续探索发放消费券、就业培训券等多种刺激消费的办法和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合理安排,实行职工分批次集中带薪休假,刺激旅游和休闲、娱乐消费。三是培育消费热点。在扩大农村消费方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和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农民进行危旧房改造和小额信贷消费;支持企业送货下乡、“以旧换新”。在稳定住房消费方面,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对居民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支持力度,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在发展服务消费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文化、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发展恢复旅游市场,加快发展体育健身和老年服务产业。

增强开放实效。统筹政府和社会资源,分阶段、多形式向国内外系统宣传成都,宣传成都“依然美丽安全”及灾后重建和推进经济全面建设中蕴含巨大商机,树立“创造奇迹的成都”的城市形象。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优化企业经营和投资环境。抓住试验区建设的机遇以及灾后重建蕴含的巨大需求,以资源和市场换投资和技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抓住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加剧的机遇,鼓励有条件的我市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主动争取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培育企业集团。

强化资金筹措。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全力争取中央和省上资金支持,扩大市本级财政性建设资金规模,建立健全多层次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支持我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现代农业担保公司、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发展,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担保体系建设。二是推动融资方式多元化,扩大融资规模。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信托计划、争取设立西部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公司债券、保险资金债权投资及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加大与金融机构沟通合作力度,统筹运用多种资源,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三是千方百计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技改、并购和开发新项目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引导和扶持,扩大高技术产业、现代农业产业投资规模。鼓励社会资金灵活投资我市项目;通过金融机构对相关项目开展理财、信托等业务,吸引社会资金。

启动“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提出“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认真总结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深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趋势,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找出制约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有效破解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向,形成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三)抓好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积极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紧迫要求,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多,税收贡献大,资源消耗少等优势,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线,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规划,加快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的步伐。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在招大引强和做大做强上取得突破,提高服务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打造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二是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依托我市基础设施、市场空间、产业基础、人才优势、发展环境和城市吸引力,重点吸纳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国内外企业总部向成都集聚,引进和培育国内外企业的综合性总部和区域性总部,延伸和完善优势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面向四川、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中西部总部经济发展高地。三是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做实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加快成都银行上市步伐,完成市农信社统一法人工作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地方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争取在成都建立otc市场(柜台交易市场)、区域性农副产品现(期)货交易市场,吸引更多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落户,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四是加快优势服务业发展。加快旅游业复苏步伐,推进龙门山、龙泉山“两带”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突出休闲文化特色,加强宣传促销。推进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抓好铁路、公路、航空现代物流枢纽及粮食、农副产品物流基地的建设,加快青白江西部物流枢纽、新都物流园区等项目的建设。大力支持面向先进制造业的服务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交易平台、商务服务中心、产业促进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等,大力发展研发、外包、信息服务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商业网点和网络建设,加快中心城区批发市场“退二进三”,发展新型商贸业态,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推进民生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会展业“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国际高端会议目的地、会展经济集聚区、节庆活动中心,办好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等品牌展会。加快教育、文化、体育、健康等服务业产业的发展。五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支持和鼓励市外居民到成都购房。加快旧城改造,鼓励在拆迁中实行货币补偿安置。采用政府采购方式解决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政策性住房。采取适度从紧的土地政策,调整供地结构,稳定土地市场价格。

提升工业竞争力。一是打造产业集群。加速工业结构升级,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补链”招商,推动产业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延伸,形成产业链完整的集群,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汽车、石化、光电光伏、冶金建材、生物制药、航空航天、食品、装备制造、家具和制鞋等产业集群。二是抓好重大工业项目。重点推进408个上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20xx年力争完成投资852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100亿元。力争京东方4.5代tft-led生产线等131个项目投产达产,80万吨乙烯等152个项目加快建设,一汽大众成都项目等73个项目尽快开工,康佳led模组等52个储备项目做好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太阳能热发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核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民用航空、3g通信研发与设备制造等国家重点自主创新领域的项目和企业落户成都发展。实施86个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27亿元。三是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抓好四川丰田、吉利汽车、华为、神钢“创百亿”工程等项目,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发挥带动作用。推进相关配套产业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五个国家检测中心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一是建设全国一流的农业基础设施。结合土地整理、拆院并院,突出抓好带动农业发展全局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性工作,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4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工程、100万头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和花卉、茶叶、冷水鱼、食用菌、猕猴桃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工业原料林、生物质能源林等林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田改造、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工程等项目实施和改造,建设国内一流的农业基础设施。二是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创新。探索土地流转有效形式,坚持农民自愿,依托特色产业,与龙头企业联合发展。重点通过股份合作、土地转让、组建田间管理公司等形式实现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支部、农民专合支部,提高农业集约化和农民支部化程度。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发展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集约集群发展,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紧完善全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四是实施品牌战略。依托农业重大项目和重点龙头企业,打造国家、省及区域性品牌,做强农业产业。同时,完善农业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一是减轻企业负担。放水养鱼,涵养税源,让企业休养生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抓住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和灾后恢复重建财税优惠的政策机遇,落实各级政府出台的地震灾后税收减免优惠各项政策,减轻企业税赋负担。扩大和延长对企业灾后恢复生产流动资金贷款、技改项目贷款贴息范围和时间。二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完善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融资体系,争取成立小额担保公司,推进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贷款业务向区(市)县扩展,增加政策性担保机构资本金。支持工投集团向中小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鼓励金融机构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分支担保机构。

(四)抓好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试验区建设

以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总结和推广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的经验和做法,营造比较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培育和树立典型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做好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流转。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推动已登记发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房屋通过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和合作等方式流转使用,促进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产权有序合法流动,推进农村产权资本化。在全市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房屋所有权担保融资试点。用好用活农村产权资源,发展产权明晰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二是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分类供给、经费保障、统筹建设、民主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鼓励发展微型金融服务。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完善对农业品牌建设、科技创新、规模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奖励扶持政策,发挥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融资平台的作用,多形式支持龙头企业。

全面提升“三个集中”水平,实现“三化”联动。把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应用到全市统筹城乡的工作中去,全面提升“三个集中”水平,促进“三化”联动。一是深化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市域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工业集中发展,推进园区外规模以上企业的调迁,提高集约集群发展水平。深入实施“一区一主业”发展定位,加快集中发展区配套设施建设,力争20xx年完成投资130亿元。推进部省市共建特色产业园区工作,加快推进成都与资阳、成都与眉山、成都与阿坝共建工业园区及青白江与新都连片工业园的建设。二是深化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把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县城和优先发展重点镇为重点,启动一般城镇改造。坚持“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完善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推广灾后重建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集体用地整理开发重建的办法,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场镇改造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强“三化”联动,以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为重点,统筹规划好一般乡镇的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新居工程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道路、供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和因地制宜集中居住。全面推广灾后重建做法,同步抓好新型集体经济支部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深化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部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支部发展,依托优势产业带、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和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

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品质,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建设。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继续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一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进审批职能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促进审批权前移。推进与企业投资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进入政务服务中心。按照“统一受理、分头审批、限时完成、集中回复”的原则,推进并完善项目并联审批。推进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代办点规范化建设,促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二是规范行政行为,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全面清理和规范企业年检项目,取消无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的年检项目。建立行政处罚基准制度,规范执法流程,实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公开审案,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编制部门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并向公众公开,建立网上监督和评估机制。三是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和完善绿色通道制度,对各类投资办企业项目提供全程免费代办服务。建立各部门的网上办事窗口、受理中心,大力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联合服务和问需服务,构建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政府服务方式。

(五)抓好城乡建设管理,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围绕“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集中精力规划和抓好一批事关民生和长远发展的城乡建设重大项目,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力度。加快中心城区改造,推进“两轴四片”、城中村和东郊企业生活区和涉铁区域旧城改造,实施景观特色街区打造,改善中心城区城市风貌。整体推进四大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尽快展现天府新城风采,加快东部、北部、西部新区建设步伐。尽快形成“一主、四副、六走廊、多组团”多极增长的城市经济圈。二是加大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及物流设施为重点,推进一批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绵乐城际铁路、成都铁路新客站、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及新航站楼、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争取成都至兰州铁路等项目全面开工,加快做好成都第二机场、成都至贵阳铁路、成温邛轨道交通线等项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大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地铁1、2、4号线等工程以及城乡结合部骨干路网、中心城区供排水基础设施、电网改造、燃气管网工程。启动农村道路升级改造,打通城乡结合部和县域间“断头路”,优化“全域成都”路网结构。推进西部通信枢纽建设,实施成都直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高速电路、国家数据存储灾备中心、国家(成都)高性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加快通信管道及基站等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强化街面秩序日常监管,落实“门前五包”,规范户外广告、招牌常态管理。合理布局并加强菜市场管理,方便群众生活。深化数字化城管,全面提高发现处理问题能力。综合整治铁路环线、城郊结合部、出入城通道、背街小巷市容环境和街道景观,提高场镇综合管理水平。优化交通管理,加强城市道路桥梁的建设和管护,大力推进交通信息化平台系统建设,全面推广绿波联网联动控制工程,完成中心城区主干道交通标志改造,规范停车场点设置,加强占道停车管理。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推进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衡化步伐,优化公交线网结构,拓展公交专用通道范围,加强公交场站建设,合理规划,有序增加公交车数量,完善城乡公交体系,规范发展出租车行业。

(六)抓好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大力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步伐。

加快西部科技中心建设步伐。一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立财政支持稳定增长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完善高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并重的机制,加大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软件、生物、民用航空、信息产业四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实施一批自主创新科技重点项目。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成都数字载体、软件及外包、生物医药、模具、集成电路设计5个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太赫兹技术应用、西南生物能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研究平台等项目尽快开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及系统产业化等项目加快实施。三是加大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和区域技术市场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共同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科技信息情报等创新功能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机械制造、食品产业服务平台,积极扩大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与北京、上海等地公共技术平台联网合作。完善成都网上技术市场,鼓励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建设,促进我市区域技术交易活动向专业化发展。积极创建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城市,争创国家出版创意区(中心)。四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和知识产权质押款试点,放大财政资金效能,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向企业聚集,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以节能减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积极促进资源节约,环境改善,单位gdp能耗下降4.2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一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完善奖惩措施和相关支持政策,促进重点排污企业限期完成治理任务,对没有完成年度目标的地区和企业限期整改。二是加快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继续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工业企业“对标”活动,采取综合配套措施,狠抓汽车、锅炉、电机系统、空调、照明等耗油耗电量大、应用面广的设备(产品)的节油节电工作。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健全污染治理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资源补偿机制。三是健全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深入推进结构性减排,建立完善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四是加强监督检查。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扩大环保在线监测范围,加大违法违规排污和污染处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营行为的处罚力度。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水、节地、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鼓励采用节能型新材料、新技术,加强清洁生产和集约化发展,完善远郊市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倡导绿色消费等循环生活方式,推广节能型产品。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前期工作。实施三环路内全面禁煤,扩大高污染车辆限时限行区域,强化各类尘源监管,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1天以上。加快绕城高速路两侧生态带和城区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心城区“香化、彩化”工程,建成并开放金牛、苏坡、双桂3个城市公园,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城镇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推进岷江、沱江及重点地区河流堤防工程,继续实施中小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及河道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饮用水源在线监测系统,推进全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加快四川成都危废中心建设,推进长安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生态园区建设,完善郊区(市)县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抓好成都东北部生态建设,加快东部丘区生态植被恢复,实施低质低林地改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落实天然林的有效管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和土壤污染治理。

(七)抓好民生工程,推进民生改善

强化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责任,加大社会公共资源向城乡薄弱环节倾斜力度,着力解决涉及群众的难点热点问题,保障和改

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行统筹城乡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城乡充分就业工程,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完善就业实名制和就业工作责任制。建立统筹城乡的劳动服务体系,提高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健全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高校毕业生、新增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和灾区群众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鼓励城乡居民尤其是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就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多渠道促进群众就业和增收。继续加大就业援助的力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众尤其是“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实施和谐劳动关系工程,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劳动纠纷处理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社会保障工程,加强社保资金统筹,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健全城乡低收入人群抵押贷款参保办法,推进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积极实行城乡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进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转移对接。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低保边缘贫困专项救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和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水平。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解决城乡住房困难户的住房困难。

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化步伐。推进城乡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师住房建设,推进教师县管校用和推动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体系统一。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师工资、教师居住、校舍安全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石室中学、成都七中新校区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的城乡互动,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同质化、公共卫生均衡化”。加强重大疾病、传染病防治和医疗质量、医院服务和药品质量管理,建成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和妇女儿童医学中心,编制全市精神卫生建设规划,争创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继续推进以出生缺陷干预为重点的提高人口素质工作,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老龄、残疾人事业。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完成以“两馆一站一室”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第二批800个农家书屋,举办成都购书节暨第四届全民读书活动。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和成都博物馆、成都“5"12”地震纪念设施、成都现代印务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大遗址保护工作。开展经常性群众文化,办好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办好世界电子竞技锦标赛、全国首届智力运动会等赛事。

加强公共安全工作。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环境污染等突发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和改进社区、农村警务工作,加强治安突出问题整治,巩固提升平安成都创建成果。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实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构建食品安全防控体系。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道路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等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生产、制假售假行为。

做好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奋力推进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力争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开创成都科学发展新局面、实现“新三最”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1

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xx年 20xx年

完成 增长(%) 计划 计划增长(%)

一、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901.0 12.1 4484.6 10.0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3012.9 25.8 3650 21.1

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 104.3 104.5

四、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354.6 19.1 371.8 11.0(同口径)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621.9 19.5 1873.3 15.5

六、出口总额 亿美元 90.7 58.8 101.5 12.0

七、居民收入

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6943 14.1 18637.3 10

2.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6481 14.9 6999.5 8

八、就业

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1.7 10

2.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1 4以内

九、人口自然增长率 ‰ 2.1 3以内

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4.4 4.25

注: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行政许可法》贯彻执行情况工作总结


???区教育局sO100
2004年7月以来,???区教育局依法行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法制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落实的要求,紧紧围绕“努力实现由提高全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转变”这“两个转变”的工作目标,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探索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方法,努力促进我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市区法制办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的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目标
《行政许可法》颁布以来,我局充分认识到建立和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对于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推行政务公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转变机关作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是一项全局性、规范性的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为推进本部门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教育局把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成立了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由单位行政一把手任组长,发展规划科科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由发展规划科负责本部门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具体工作,各科室负责同志层层抓落实,较好落实了工作责任制。
二.加强学习,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工作
在执法活动中,区教育系统高度重视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精心组织,针对不同对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各类学习培训活动。
强化领导干部行政执法意识是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为此,区教育局在规划、计划中都特别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作为执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建立了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部署学习任务。去年以来区教育局参加和组织的《行政许可法》培训已达到了七次,其中在市教育局、区委、区政府、区法制办、区普法办等单位组织的《行政许可法》培训工作,都由一把手作了动员讲话。去年局领导参加区政法委组织的处级干部《行政许可法》培训均取得较好成绩,机关、二级机构48名工作人员,全部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教育行政执法培训,取得执法证。教育局还成立了学法工作专班,在全局开展了“以案学法”大讨论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
三.大力普法,法制宣传活动形式多样
(一)加强机关干部普法教育,提高全部干部依法行政水平
机关干部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水平的高低。因此,在执法工作中,以提高教育行政执法水平为重点,我们利用周四、业务学习的时间,采取做试卷、看录像、学文件、办培训班等形式不断加大对机关职工的法制培训、宣传工作。一方面加强《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专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另一方面,组织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市执法责任制工作条例》等规,用行政法规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
去年《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之日,区教育局采取挂横幅、发宣传单、上街宣传、办宣传版等形式,向广大社会群众宣传《行政许可法》中与本系统相关的行政许可事项,主动为群众解答有关疑难问题。
我局还在教育系统内举办了1次由各校党政负责人参加的《行政许可法》法律知识讲座,邀请???区法院魏庭长作了专门报告,与会负责人都觉得自己的法律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加强学校(园)普法教育,全面推进校园综合治理
 

;1.区教育局结合普法教育大力开展师风建设,把师德建设与《教育法》、《教师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起来,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扬师风,铸师魂”依法施教活动,要求教师以德育人,以诚待人,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区教育局还荣获区总工会组织的“工会法”竞赛第一名。
2.春秋开学时,各校(园)将教育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举报电话等内容做好公示牌,向社会公示,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我局积极将上级有关收费工作文件精神传达各校,而且制定了中小学生收费卡,并定期派出检查组到各校巡查。此举坚决制止了“三乱”行为。
3.加强法制副校长工作。全区共聘请法制副校长24名,法制监督员24名,区教育局积极为法制副校长提供工作条件,每所学校都设有法制副校长室,并配备了办公桌椅,为每一位法制副校长征订了一份《湖北法制日报》,还为法制副校长解决了实际困难,如子女就近入学等。为了提高法制副校长的业务素质,区教育局、区综治办联合举办了2次法制副校长和法制监督员培训班。去年以来,法制副校长在校作法制报告120余次,上法制课200余节,帮教“差生”70余人次。
4.认真搞好校园周边治理工作。今年建立了城管副校长工作制。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中,采取内治外联,大力配合有关部门实施综合治理,与区公安分局在全区中小学推行“三无承诺”(无抢劫、无伤害、无滋扰)工作制度。
5.在学校积极开展法制公开课评比活动,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法制宣传公开课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法制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法制意识、法制观念水平的提高。
6.进一步加强了系统内安全保卫工作。教育局机关以及各基层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校园安全责任制工作,加强了内保工作管理,特别是重大节日的安全保卫工作,定期组织有关科室负责人到学校检查安全落实情况。
四.完善制度,探索行政执法新路径
1、积极清理审批审核事项,压减手续,提高效率
去年为了抓好行政许可工作,教育局全面清理行政审批审核事项和收费项目,减少了5项,最后确定了民办教育机构的设置、教师资格认定2项审批事项。根据“简、快、便、优”的原则,通过简化、取消、合并等方法,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提高了办事效率。过去审批民办中小学和培训机构需在申报后的几个月才能审批,现在30天就可答复审批。
2、完善行政,规范行政许可行为
为了进一步完善执法建设,提高执法质量,教育局按照行政许可的内容,建立了规范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去年7月,我局发展规划科配合??市教育局制定了??市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设置标准,修订了审批标准和审批时限,编制了全套文本,规范了民办教育机构的审批行为,并将审批标准公示。我局人事科也完善了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将报刊杂志上有关教师资格考录标准张贴于宣传栏,让报考人员用法监督考录过程。各审批部门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社会监督制,将办事内容、程序、时限、办理结果、监督办法及相关的事项尽量上墙、上报、上网。同时配套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管理、服务对象到机关办事时,承办人要一次性告知办事的有关政策、法规依据、办事程序和所需的全部书面材料。对符合规定,手续齐全的,即时办理,不能即时办理的向来访者说明原因和告知办事时限。)充分让人民群众行使知情权。办事公开、透明、高效,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3、与时俱进,探索行政执法新方法
区教育局与时俱进,创新思路,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的新模式、新路子,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制订了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的工作制度,下放权力,简化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各执法科室全面自查办事流程,制定便民措施,服务于民。《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前,我局根据有关部门规章要求收取了一定的民办教育机构办证费用,现在我局虽然没有办证这项开支,但经过研究决定取消了民办教育机构审批办证费,进一步压减办事环节,简化办事手续,降低办事成本,使各执法科室的办事流程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如我局制定了申报民办教育机构受理与不受理决定书,设置了报送的规范要求,如要求申报学历机构和非学历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填报资料信息必须真实可靠,担负法律责任。为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和服务质量,我局将所有审批审核事项积极进驻取政务中心,实行窗口一次性受理,并推行执法服务信息化,实行电脑化管理。
我局还根据《??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制追究试行办法》积极制定了我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并向社会公布了监督执法的

举报、投诉电话。由于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我局今年没有发生一起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案件的发生,有效提升了教育局的行政执法形象。
五、贴近实际,依法行政工作成效明显
???区教育局坚持法治教育和法制实践相结合,切实加快了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进程,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是教育系统的干部职工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明显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水平得到提高,在教育工作中较好地实现了从行政手段管理向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今年5月我局顺利通过了区“四五”普法考核验收,受到了考评小组的一致好评。
二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实施了行政执法责任制专用目标考核体系和清理行政许可事项,规范了行政许可行为和范围,并及时将行政执法内容如执法种类、审批条件、规费或处罚、执法依据、执法程序进行了公示,积极告知办事群众,增加行政执法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去年7月以来,我局审批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6所,并对3所规模孝效益差的培训学校依法予以撤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审批了227人,涉及金额12804元,没有一起违规许可和违规收费的发生。
三是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区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收效显著,进一步提高了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初步实现了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为了帮助民办教育机构合法、安全、规范办学,我局今年对48所民办教育机构进行了年检工作,并按上级文件要求,所有民办教育机构及时办理了消防合格证和房屋安全鉴定证,并积极进行了行政监督,对违规办学、社会影响不好的民办教育机构督促其积极整改,如对民办文伯小学我们在例行检查时发现其迁址办学未经我局同意,且办学地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我局2次派专人上门送达整改通知书,要求其排除隐患,在规定期限更换办学地址,达到规范办学要求。
四、社会公众对我局执法水平的评议有了较大提高。由于我局形成了内部考核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的机制,社会公众对我局执法水平的评议较高,特别是各级人大代表对我局的行风评议良好。由于我局依法行政,依法许可,今年本单位没有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违法执法责任追究的情况,唯一一例行政应诉以我局胜诉告终。
经过行之有效的工作,???区教育系统依法行政、依法治教能力已经有较大提高,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会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2005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