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地方综合性年鉴应重点充实和完善的信息

论当前地方综合性年鉴应重点充实和完善的信息。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我们的生命中,经常有很多记忆深刻的经历,大部分人都会被上司或者老师要求写一篇总结,总结也是对自己的更优秀的自己负责,对于总结范文你有什么心得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论当前地方综合性年鉴应重点充实和完善的信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县、市级年鉴作为一个地区地情资料信息库、地方百科全书,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应发挥出很大的信息母体作用,但纵观当今许多地方的年鉴,它的热量只在很局限的年鉴界发挥,而没有热在整个社会界。探究其根源,是没有科学地处理好“官需”与“民需”的关系,或者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年鉴其自身存在、发展的基础,没有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既为“官需”,又为“民需”,同时也为自身发展所需的信息。权威性十足,灵活性不够;全面性十足,针对性不够;笼统性十足,实用性不够。对于改革开放中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探索、新创举、新问题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要弥补以上的不足,当前地方综合性年鉴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充实和完善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信息。
一、改革的阶段性总结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顺应改革、开放、搞活和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党和国家及全社会各个层面进行了一系列涉及全社会、全体公民的系统的、全面的改革,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关系进行了不同力度、不同程度的改革。经过2xxxx年的实践,改革的成败得失应该实事求是地、及时地总结一下,以利鉴往开来,为今后的实践提供镜鉴。地方综合性年鉴作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从既为“官需”,也为“民需”的接合点上考虑,应及时地对改革作一个集中的阶段性总结。从前几年出版的许多地方的年鉴来看,一般只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块,这也是针对“体改办”这个机构来安排的,仅仅作为“政府工作”中的一个分目,其他如“党政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等改革,只是仅仅在各个部门的工作中有零散的、简单的、面上的一些反映,没有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与总结,对于改革有哪些值得汲取的经验,有哪些值得引以为诫的教训,很难一目了然地让读者看出来。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年鉴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打破一些框框的局限,冲破固有模式的束缚,呈改革成败的全貌于众多读者眼前,达到资政、存史的目的。从具体操作上看,可以把“体制改革”或者就称之为“改革”单独列出。作为“特载”或者单独作为一个类目,而且要放在年鉴的显要位置表现出来。它所要反映的信息除各项改革实施的原因、过程、经验外,对于需要认真吸取的教训和不足更要一分为二、认真、客观地记述,作者绝不要自己人为地设置种种思想障碍加以回避。
二、便民、利民服务类信息
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拉近与社会普通群体的距离,服务于社会大众是地方综合性年鉴逐步走向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这一类信息既包括与普通老百姓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众化信息,如供电、供水、供气、建设、电信等部门的服务承诺、行业政策、收费标准等等,也包括为特定人群服务的专业化信息,如投资政策、行政赔偿、司法救助、税收政策、征用地管理等信息,同时也包括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一些特别信息,如前几年许多地方出现的为平息集资款风波而出台的兑付政策、政府机构改革的人员分流政策、企事业单位改制中的人员分流政策、下岗失业人员办实体的优惠政策等等。在具体编排上,这一类信息既可以分布于各个部门、行业的工作之中,也可适当、合理地相对集中编排,作为“附录”资料来反映,主要是从需求对象来考虑,反映出具体的、实用的信息,而不是空洞的大政策、大道理。
三、非公有制经济信息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现。就拿宜兴市来说,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份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它的销售收入、利税占全市经济总份额的5xxxx、6xxxx,从业人员超过1xxxx人。作为地方综合性年鉴,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已是一个比较急切的任务。如果年鉴缺少全面、系统反映这一重要篇章信息的话,那无疑是对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士作出贡献的一种扼杀,就年鉴本身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缺陷。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大都散落在年鉴的许多部类之中,缺乏全面的记述,最多也只是在“工业”或“综合经济管理”部类中设置一个分目或条目,这和社会现存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为此,经济类别中,要变分散为集聚,单独设置“非公有制经济”篇目,系统、全面地反映现实情况。框架结构确定以后,稿件的来源成为这个篇目质量好坏的关键。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来说,原来的一些行业主管部门由于机构改革的实施,有的撤销,有的合并,有的转制为企业,对于整个行业中各类非公有制的成份、情况已无法全面掌握。经贸局、工商局、工商联、外经贸局等部门掌握的只是面上的一些情况,这给组稿带来一些困难。针对这个情况,地方综合性年鉴的资料征集,除了以上部门掌握的情况外,我们还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辟新的信息来源渠道,主动与非公有制企业联系,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同时,考虑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我们在资料的编辑过程中,一定要对其“去伪存真、去粗求精”,在掌握好国家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力求准确、科学、合理,保证其权威性。
四、社会热点类信息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进程,随之而来伴随着许多变轨期、转型期产生的社会矛盾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如教育、住房、医疗等行业,其部门的行业政策、服务承诺、有关收费等等事项,社会人士对其了解不多,导致产生一些矛盾和误解,有的地方甚至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老百姓的满意度不是很高。为此,地方综合性年鉴既可在现有的框架结构下,加重这几部分的份量,也可在附录中加以重点记载。“教育”这个类目,除了记载教育的普通情况以外,要重点记述学校的升学情况、重点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收费公示制、施教区的划分以及其他一些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政策、措施。“住房”这一块信息,涵盖了年鉴的许多部分,涉及建设、国土、房改、质监等部门,除了介绍商品住房、经济房建设情况、公积金征缴情况及其他一些常规工作外,要重点记载经济房分配政策、公积金使用情况、房屋贷款政策程序、物业收费规定、房屋质量投诉、房屋面积的测算等等情况,还老百姓一个明白。“医疗”这一部分信息,除了记述医院建设、医疗改革、医技人员等情况外,还要重点记述医院的责任承诺、医疗事故鉴定办法、医疗费用结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措施等内容,该向人民群众公开的全都公开,该让人民群众知晓的就让人民群众知晓。通过年鉴这个媒介,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住房、医疗等行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也可借以提高年鉴在社会上的认同感和权威性。
以上四个方面,只是笔者在当前新的社会大背景下对地方综合性年鉴需要充实和完善的信息的一些还不太成熟的思考和见解。在实际操作中,在年鉴现有相对固定完善的框架下,具体的征编工作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本着对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年鉴负责的良好意愿,处理好框架与内容、官需与民需、生存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定会对年鉴事业走向市场、走向社会,立足当今、走向未来有所帮助和促进。

GZ85.com更多总结扩展阅读

县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总结:抓住五项改革重点 探索完善基层医改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医改办的精心指导下,我县医改工作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思路,坚持利民惠民导向,切实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稳妥推进,五项重点医改工作进展顺利,在实现了五个建立(建立了公益性管理体制,建立了全员聘任的用人制度,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建立了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建立了财政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础上,做到了六个确保(确保基本医疗制度基层全覆盖,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确保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卫服务项目有效提供,确保中医药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确保近三年重点任务基本完成),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一、着眼人民群众得实惠,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

一是全民医保如期实现。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557841,参合率97.55%,创历史新高。二是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同时继续调整完善新农合补偿方案,提高参合补偿水平。提高重大疾病保障待遇,协调民政部门出台了《XX县重大疾病按病种付费实施办法》,提高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两类重大疾病的补偿水平。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51.41%。继续推行门诊统筹,扩大群众受益面。在启动全县243个村级卫生室(站)及29个乡镇卫生院(门诊部)门诊统筹的基础上,启动了剩余的村卫生室(站)的门诊统筹工作。实现了村村都有一所门诊统筹的卫生室(站)。启动了按病种付费试点。三是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县派驻乡镇的新农合经办人员全部到岗到位,把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次均费用和自付比例实行上限控制。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控制在15%以内。加强对县外住院报补人员的资料核实,防范不法分子骗取、套取新农合基金。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到与省级新农合信息平台联网运行,实现数据上传、网上审核、网上结算、网上监控。加快建成民生工程补偿一网联工程。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的农村大病救助,通过与新农合结报系统联接的一站式医疗救助系统即时办理,提高了救助时效。四是进一步完善大病救助功能。将全县民政大病救助统一纳入新农合中心一站式服务,将新农合系统与医疗救助系统延伸衔接,实现农村大病救助功能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公开化。五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探索一卡通,推进异地就医结算,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全面实现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即时结报、简化住院费用报销手续。六是积极探索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县医改办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有关工作。10月份,县医改办会同县综治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财政局、卫生局、县人保公司负责同志专赴芜湖市考察学习,拟定了《XX县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目前已在县财政专户安排医疗风险金50余万元。联合行动,齐抓共管,有利于提高医疗机构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二、着手构建新的运行机制,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逐步完善

我们及时贯彻全省巩固完善基层综合医改工作会议精神,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入手,选择不同类型的3所卫生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10月份,以县政府59号文件正式出台了《XX县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着力构建新的运行机制,收到明显效果。

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和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一是重新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支出,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予以足额保障;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管理办法;明确了业务收支结余使用范围和比例。建立了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了财政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2011年,县财政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2543万元,年人均21156元。二是实行多重激励政策。提倡绩效工资全浮动,乡镇卫生院制定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分配比例,其奖励性绩效工资均超过60%。同时,县财政还安排专款40万元,由县卫生局设立院长(主任)、首席医师和服务标兵奖励基金,奖励成绩突出的在岗管理和工作人员。业务收支节余部分全部用于激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事业发展,其中20%统筹调配用于基层卫生事业发展,80%按照4:6的比例由卫生院分别用于单位发展基金和在岗工作人员奖励基金。据统计2011年业务收支节余达到261.4万元。执行新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1-12月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已全部兑现。三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在总结去年绩效考核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对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和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县局对卫生院实行季调度半年一考核;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对职工实行月考核月兑现,实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适当拉开了医务人员收入差距,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倾斜,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制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业务量滑坡的局面。

认真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一是政府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行了零差率销售,医药费用明显降低。通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人均药费与医改前相比降幅达到38%左右,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二是对所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实行以省为单位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确保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安全有效、品质良好、价格合理、供应及时。2011年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上采购药品2501.5万元,应付药品货款2220.7万元,已付药品货款2066.10万元。三是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政策,应急药品采购严格按照《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应急采购预案》执行,药品采购货款支付严格执行县财政局、卫生局(财社282号)转发的《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采购货款支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村卫生室药品采购要求由所在乡镇卫生院进行网上采购,统一提交采购订单、统一接收药品、统一网上入库,不得私自采购、网下采购等。四是设立一般诊疗费项目,调整了收费标准,调整了住院起付标准和批销比例。乡镇卫生院门诊一般诊疗费统一为10元(个人支付2元)、村室为6元(个人支付1元);确定县级医院住院起付标准为400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住院起付标准为100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策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80%。同时扩大了补偿范围,增加了慢性病种,报销比例提高至75%,住院治疗和慢性病治疗两项补偿封顶额达10万元。五是为了保障药品货款及时支付,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建立了500万元的药品采购周转金,对药品收支进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确保从交货验收到付款时间不超过30天,确保了我县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县基层认真实施。中心卫生院根据业务需求,在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外,按照《安徽中心卫生院增配药品目录(2010版)》适当增加配备部分临床药品,并规定增配药品采购金额不得超过每月总采购金额的15%,保障用药质量和数量,更好地服务患者。规(工作总结之家:

;卫生资讯网:;卫生健康网:)范药品采购和回款程序。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监管,我县建立了定期抽验通报制度,设立基本药物抽验专项经费3万元。在规范药品采购上,认真贯彻执行国办《关于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完善相关措施,确保药品及时配送到位,严格执行《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机构药品采购货款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货款结算有关通知》规定。六是加强药品采购使用监管。加强了对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的指导、检查。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基本药物制度及合理用药培训工作,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培训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

深化人事编制制度改革。在编制管理上,以县为单位,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动态调整,年底从一般卫生院拿出20个编制调整到3个中心卫生院。进一步完善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用人新机制,从根本上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切实做到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新进人员全部实行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2011年,经县政府同意全县卫生系统公开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3人;上报全省乡镇卫生院统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25名。启动并完成县直医疗卫生单位面向全县基层卫生系统在编人员公开选调工作,共选调41名工作人员,同时完成了24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年度考核工作。通过公开招聘、选调、考核,实现了基层人员的有序流动,也激发了基层医务人员学业务、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了荣誉感和自豪感。

规范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工作。明确了村卫生室的补偿渠道和标准,实行预拨村公卫服务经费,零差率补偿由乡卫生院根据药品集中采购情况兑付到位。从9月1日起,每10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补助村室5000元。同时制定了村医退出补助标准和村医补助发放办法。据统计全县有近60名村医到龄,按照个人申请、乡院考核、卫生局认定、医改办审批、财政局兑付的程序进行,对符合条件退出的村医,县政府将每月补助300元。预计有近20名村医即将退出。

三、着重人力财力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一是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国家扩大内需县医院、中医院建设项目正按计划实施;梅山和江店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达标;2011年中央财政投资的卫生监督95万元能力装备项目和320万元卫生监督办公综合楼项目已经启动。县医院二甲水平有所提高,保健院一甲复审正在进行,古碑、梅山、燕子河三所中心卫生院基本实现达标,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所卫生室。全面启动了县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制定了平台建设方案,明确了专抓机构和人员,设备已进入招标程序,春节前完成县局卫生信息中心建设及村室建设项目。同时,积极主动向省发改委、卫生厅申报十二五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18个,申报金额13182万元。二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11年继续医学教育培训1842人,培训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58人,定期考核培训840人,农村卫生项目培训288人(村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10人次,完成了全县执业医师(助理)临床526人、中医157人、公卫29人、口腔类12人、执业护士364人的定期考核工作。全年共安排10名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在县医院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按照国家和省下达的计划,为乡镇卫生院招收7名本科层次定向免费医学生。县级医院今年先后派出7名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到南京军区总院、安医附院、安徽省立医院等三甲医院进修学习。三是鼓励和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稳定基层医疗人员队伍,继续开展公开招聘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2011年我县分两批向社会公开招聘38名中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县级医院和疾病控制机构医师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累计服务1年的人才帮扶制度。同时,启动了县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建设方案,按计划完成了全科医生培训任务。四是转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模式,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全面推行院长(主任)负责制,落实了管理责任;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和巡回医疗,各基层卫生院结合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全年至少到村巡回医疗四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显著上升。据统计,2011年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数达523464人次,较上年增加10.8%。村卫生室门诊统筹人数61177人次,门诊报销244.7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8.9%,9.0%。

四、着力全员发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今年以来,为了巩固基层医改成果,县卫生局理清工作思路,动员全体基层医务工作者,转变服务观念,将服务的重点放在为辖区群众提供周到的公卫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上来,改变过去重医轻防的陈旧观念,全面启动了以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服务项目。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完善并严格执行10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操作规范和考核办法,提高服务水平。截至12月20日,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60.5%,超过省定指标十个百分点。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体格检查。继续规范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完善基层健康宣传网络,在利用好乡、村医疗机构固定宣传栏的同时,通过互联网、明白纸、一封信、年画等方式向辖区居民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方案,制定下发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和卫生单位的职责分工及工作目标。强化资金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定下发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明确了项目资金使用范围、各项服务补助标准和补助程序,细化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得到有效落实。全面完成了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任务,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6%,为138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了复明手术,继续开展实施了艾滋病、乙肝、梅毒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完成了1000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近三年累计完成4000户。同时,注重加强专业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有效提高了服务可及性。

五、着实立足县情,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2011年,我县认真落实中医药三名工程,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加强中医专科(专病)科室建设及中医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为缓解资金压力,县政府领导多次带队赴京到省汇报,争取到中央财政投入1200万元资金,新的县中医院预计在2012年10月投入使用。同时采取公开招聘、基层选调方式,为县中医院充实有资质专业人员8名。在乡镇卫生院普遍设立了中医科,在村级注意使用好中医实用人才。县中医院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充分发挥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的龙头作用,加强了与省中医学院、市中医院的联系,完善中医药有效参与新农合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体系机制,并通过县中医学会广泛联络省内外中医人才,开展学术交流,进行业务研讨,使我县中医药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

总之,2011年,我县将基层医改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强化督促检查,增加财力保障,广泛宣传医改政策,严格绩效考核,较好地完成了基层医改任务。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依然缺乏;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问题多、监管难度大;债务化解任务重,尤其是我县基层医疗机构截至目前,形成债务5千多万元,省级认定不到2千万元,势必增加县级财政负担,造成县级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基层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新的一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认识,将巩固完善基层医改成果作为主攻方向,认真组织回头看、再完善工作,结合县情,全面落实省、市出台的医改政策。在具体工作中,着眼于健全完善基层医改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医改政策宣传力度,让医改政策更加深入人心;继续加大财政保障能力,锁定债务化解债务,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为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卫生事业得发展,经济社会得保障作出不懈的努力。

XX 县 医 改 办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完善会计标准强化经营管理会计理论论文


《完善会计标准强化经营管理会计理论论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对网友有用。

完善标准强化经营管理会计理论论文

一、会计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标准本身存在的问题 自1993年开始实施的银行业新会计制度,对正确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以及搞好稳健经营等,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制度本身不够完善,某些规定不甚合理,使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会计制度规定的呆坏账准备金提取方法不符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按照现行规定,商业银行的坏账准备金按年初应收利息余额的3%差额提取,呆账准备金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这种“一刀切”的提取方法明显地存在三方面的缺陷:一是忽略了不同质量的贷款资产和不同账龄的应收利息的不同风险;二是提取的总量过少,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存量规模已高达2000多亿元,而每年可消化的呆坏账仅达400多亿元的水平,根本无法实现及时化解风险的目的;三是不利于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损益,由于呆账准备金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这就为商业银行人为地调节账面利润提供了方便,当要虚减账面利润时,可采取年末突击放款,次年初再收回的方法虚增成本,当要虚增账面利润时,则可采取相反的方法操作。

2.权责发生制与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相冲突。在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损益的条件下,商业银行面临着收入的软约束和支出的硬约束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因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企业效益增长乏力,大量应收利息难以如期收回,名义上是收入,实际上是前景堪忧的债权,构成了事实上的虚假收入;另一方面,银行的各项费用支出,以及按虚假收入及由此而产生的虚假利润计算出营业税、所得税等,又必须按期如数缴纳,不得拖欠。这种状况使商业银行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许多银行名为盈利,实为亏损,虽然财政部规定逾期一年以上的贷款所产生的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纳入表外核算,但是逾期不足一年的贷款的应收未收利息却已经对损益的真实性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执行会计标准的随意性大,造成核算口径不统一,影响了会计资料的可靠性 严格执行制度规定,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是统一核算口径,确保会计可靠性的前提条件,但往往有一部分商业银行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出发,为完成某些经济指标、掩盖某些违规事实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在核算过程中随意歪曲制度规定,具体表现在:

1.应付利息提取方法不规范。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计算应付利息时,采用根据各类定期存款的平均余额按当时利率提取的方法,很显然,这种做法难以充分顾及存款余额变动对实际应付利息的影响,并与“按存单利率计付到期利息”的规定不符,在目前利率持续下调的情况下,往往表现为应付利息提取不足,这无疑会造成平时损益不实,而面对存款集中到期,应付利息不足支付的局面,各行又随心所欲地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做法:一是在利息支出科目中直接列支利息;二是突击提取应付利息;三是在应付利息科目中用红字反映余额。前两种做法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本期成本大幅度上升,后一种做法则极可能造成今后为弥补红字而虚增成本。

2.坏账核销不及时,造成损益不实。按照规定,账龄达三年以上的应收未收利息应予以核销,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出于完成利润指标的需要,对这一部分利息长期挂账,不予核销。从表面上看,这一部分利息已纳入表外核算,其本身对损益真实与否已无直接影响。但是,对该核销的利息坏账不核销,必然使当期该减少的坏账准备金余额难以减少,从而直接影响到下年度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数额。由于(转载于: 在点 网)坏账准备金是计入成本的,因此,坏账核销不及时对损益真实性的影响仍是不容忽视的。

3.科目核算内容被随意调整。这种状况表现为部分费用未能列入相关费用类科目,而是被用于冲减收入。例如,部分银行规定,在手续费收入科目中列支空白信用卡的工本费和信用卡“消费指南”的印费等,这一做法直接导致了账面手续费收入的虚减,并因此少缴营业税金及附加,不但损害了财政的利益,而且还使营业利润不实。

4.费用开支项目被随意调节,指标控制流于形式。为逃避费用开支指标的限制,商业银行往往把受指标控制的某些费用随意转入不受指标控制的项目。主要表现在把业务招待费转入差旅费,把临时工工资计入手续费支出等,诸如此类的做法既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又提供了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

(三)会计基础不规范 1.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模

糊,阻碍了其作用的正常发挥,并影响了央行监管工作的效率。载体要素齐全是有效披露信息,进而合理发挥其作用的基础,然而在电算化条件下,作为披露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的账簿和报表的要素不齐全问题,却更为突出起来,分户账上缺少账户名称仅有账号、摘要或摘要过于简单和对方科目、总账和报表上缺少科目名称仅有科目代号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账、表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性质和内容不清、资金来源和去向不明、业务和财务活动的透明度不高,不但使会计信息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而且还影响了中央银行的监管效率。

2.“双线核算”在电算化条件下已名存实亡,以致对错账难以有效控制。根据“双线核算”原则的要求,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应根据凭证平行登记、分别核算。在核算过程中,两大系统应互不干扰,构成一种“并联”关系。然而在电算化条件下,综合核算是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凭证信息来进行的,两大系统间名义上的“并联”关系已被事实上的“串联”关系所取代,只要明细核算出现差错,综合核算必然随之出错,使总分核对失去实际意义,加之人们对电脑过于迷信,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造成记账差错率居高不下,会计信息失真,银行声誉受损。

3.不同系统的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同一系统内部各行处和部门之间在会计工作上缺少协调。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会计工作上均自成体系,在遵循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在核算方法上体现出本系统的特色,与此同时,随着核算内容的日益多样化和业务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会计工作主体也同时趋向多元化。这种现状对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会计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业务和财务活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系统的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同一系统内部各行处和部门之间在会计工作上缺少统一规范和协调的问题。(1)各行会计处理的软件各不相同。目前各商业银行所使用的软件主要由各自总行自行组织开发,有的还由分行组织开发,这使行与行之间在核算软件上缺少统一性,难免会产生口径不一致,信息披露方式不统,会计工作的横向联系受阻等弊端。(2)会计档案管理责任不明确。落实会计档案管理责任是加强事后监督、明确经济责任、杜绝违纪违法行为的基础,但因会计工作主体已趋向多元化,会计工作涉及到的责任人和责任部门随之增多,而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和人员又不明确,不可避免地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了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增加了调阅档案的难度,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涉及到会计、商业银行、利息、核算、提取、工作、信息、影响等方面,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改进和完善乡镇执政方式与研究工作总结


“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者,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程中,面临着如何改进和完善执政方式、增强调控能力这一重大课题。我部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对本课题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积极探索改进和完善乡镇执政方式、增强乡镇调控力的有效途径,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乡镇调控力现状

从狭义上理解,乡镇调控力是指乡镇对乡镇内部、部门站所、村级组织等所具备的一种调节、控制的权力、能力,表现为影响力、号召力和协调力。从广义上理解,乡镇调控力还应包含乡镇对乡镇内部、部门站所、村级组织等所具备的服务能力,表现为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调控主体能力偏弱

乡镇党委政府作为调控主体,在现阶段其总体调控能力偏弱。

1、党政运行不规范。一是党政不分。乡镇党政联席会议代替党委会、乡镇长办公会议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党政不和。一些乡镇党委书记民主决策意识不强,习惯于搞“一言堂”;一些乡镇长认为行政事务管理实行首长负责制,在某些重大政务决策上不接受党委意见。

2、干部队伍不适应。一是个体工作能力缺乏。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要求乡镇干部适时调整新思维、讲究新方法去解决。二是整体工作效能不高。三是部分干部干劲缺乏、作风不实。

(二)调控财力基础薄弱

必要的财力是乡镇调控力的重要保证。就目前永嘉县而言,乡镇的财力基础相当薄弱。一是乡镇财政可用资金严重不足。山区乡镇财政基础十分薄弱,沿江乡镇虽然财源相对充足,但其可以调控支配的可用财力相当有限。二是赤字和负债压力大。截止2004年底,仍有9个山区乡镇没有完全消除赤字和负债,占全县乡镇个数的24%。山区乡镇的消费性赤字和负债总计达700余万元。三是管理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乡镇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存在许多漏洞。

(三)调控缺乏有效手段

从实际情况看,乡镇对内部、部门站所、村级组织实施有效调控力度较弱,调控效果和调控目标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对乡镇内部调控不力。部分副职不服从正职的领导,部分一般干部不服从集体的领导,下属机构部门不能很好履行职责,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工作效能低下。二是对部门站所难以调控。县级部门在乡镇站所各自为政,乡镇难以协调。三是对村级组织调控过弱。乡镇集体决策的落实在一些具体工作中操作难度增大,如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工程政策处理、村级选举特别是村委会选举工作等。

二、对策与建议

按照十六大的要求,乡镇政府要逐步走向有限政府,从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强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改进和完善乡镇执政方式、增强乡镇调控力,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眼于规范乡镇公共管理职能、增强乡镇公共服务能力,明确乡镇职能,健全法规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自身建设,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大保障“的目标。

(一)提高执政能力

1、优化班子结构,提高班子合力。一是适当扩大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二是合理搭配。选用干部要注重知识的互补性、专业的配套性和性格的相容性。

2、明晰职责分工,规范议、决、行程序。一是科学界定党政职责。坚持和完善乡镇党代会常任制度,扩大党内民主,牢固树立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二是强化人大监督职能。通过发挥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促进政府工作的规范运作,从而有效缓解党政不合形成的紧张压力。三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乡镇党委政府议事规则。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整体素质能力。一是强化教育培训。二是强化监督管理。三是健全完善干部激励机制。

(二)转变乡镇职能

1、明确乡镇职能设置原则。一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乡镇没有能力去行使的职能,应予剔除。二是责权统一的原则。要充分行使职能,必须拥有相应的事权和财权。三是分类设置的原则。

2、确定乡镇职能内容。根据上述原则,将乡镇职能确定为基本性职能和附加性职能两大类。

就永嘉县而言,山区乡镇应确保履行基本职能,工业发达乡镇、集镇、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乡镇可视情况赋予附加性职能。

3、确保乡镇职能行使到位。一是做到不“错位”。要充分考虑乡镇的实际承受能力,切忌在工作落实中动辄使用“一票否决”。要尊重乡镇的相对自主独立,调动乡镇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务实、高效”的目的。二是做到不“缺位”。彻底改革“唯上不唯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做到既“唯上”,更要“唯下”。

(三)理顺条块关系

1、合理设置站所机构。一是调整放权。二是精简撤并。三是有序分流。

2、强化乡镇对站所的监督管理。一是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定期评议工作制度。二是建立人事任免征询制度。

3、健全完善乡镇与站所的沟通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重大工作事项通报制度。二是探索建立乡镇与站所的协调会议制度。

(四)改善乡村关系

1、坚持党对农村的领导,建立良性运行、充满活力的村级组织工作机制。一是加强村党支部建设,提升党在农村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二是支持、帮助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切实提高村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三是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工作规则。

2、坚持领导与指导并举,构建协调有序、运行顺畅的乡村联动格局。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领导与指导的联系和不同,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种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三是探索建立乡村应对突发事件、灾难性事件预警机制。四是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机制。五是建立健全联系群众,便民利民的长效服务机制。

3、结合实际,做好乡村撤并工作。

(五)健全财政体制

1、分类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利益分配模式,增加乡镇财政的可用财力。

2、建立有效的乡镇财政风险防范机制,确保乡镇财政的平稳运行。

3、改革乡镇财政机构,加强对乡镇财政的管理和监督。


改进和完善乡镇执政方式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