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读后感 共50份
近代史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2024近代史读后感、近代史读后感范文大全等内容,帮助大家对过去的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更多近代史读后感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
书中的知识如黄金般宝贵,每读一本书我们就感受到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每读一本书我们会有自己的体会。 记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我们随时回顾以往的学习历程。请阅读以下栏目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近代史读后感”,欢迎你收藏本站随时关注最新资讯!
近代史读后感 篇1有的人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着;有的人轰轰烈烈,干惊天大事;有的人只身来到他乡,付出着、奋斗着;有的人,为爱,守候着、等待着……
而约翰拉贝,就是这样的人。
影片《拉贝日记》讲述的是南京大屠杀。画面很有真实性,真实得让人感觉在看纪录片一样。而影片中的一些情节也很感人,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约翰拉贝,是一个德国人,是德国纳粹党。27年前,携妻子朵拉来到南京,并生活至今。他是西门子公司中国南京分厂的总经理,他以他的正直、勤劳、热忱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奋斗着、奉献着,他心里想的,脑袋里装的,都是南京的子民们。
然而,好景不长,日本的轰炸机马上驶向了南京。在日本的轰炸机轰炸西门子工厂的时候,在拉贝看见有许多中国人遭殃的时候,他马上拿出了德国国旗,并让所有人都躲在旗子下面,免遭一难。因为日本与德国是盟友,日军看见德国国旗,便不会再攻击。就这样,拉贝第一次拯救了南京的子民们。而后,杀戮却越来越多,西门子总公司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决定骗拉贝回国并关掉南京分厂。知道实情后的拉贝十分难过,在回国与留下来帮助南京人民两个抉择中苦苦挣扎。在同意做安全区组委会主席后,拉贝决定留下来,但是他不愿意妻子朵拉卷入这场战争,于是骗妻子上船回国。
“你不陪我回去了吗?那你小心点。”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湿了眼眶,他们夫妻情深,却不得不被残酷的现实分开。然而,更残酷的却在后头,日军炸了朵拉所在的船,拉贝看着在海面上燃烧着的船,大声呼喊着,却没有任何回应,他的世界塌陷了……
拉贝仍然坚持着,因为他还要帮助安全区内的中国人民,他工作、奋斗、计划,尽他的全力做他能做的事,甚至在安全区物资短缺时,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
拉贝,让我很感动,一个德国人,一个中国民族的英雄!我为他保护文明国家的子民而感动落泪;我为他的坚强与痴心而感动落泪。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种种残暴行为;他保护中国人,尽管日德是盟友,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中国人的爱。
因为他心中有爱,所以盼来了妻子朵拉重回他的怀抱、盼来了战斗的胜利、盼来了中国人民的笑脸。他深深赢得了中国人民
查看更多>>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近代史读后感(范例15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近代史读后感(篇1)理性看待历史
——读《近代的尺度》有感
茅海建先生的《近代的尺度》一书,是一本**集,集结了茅先生不同时期写就的十二篇**。文章按照三个子目——“西方新敌面前的‘**’旧容”、“‘**’观念下的外交失矩”、“近代尺度丈量下的实距”编列,都是围绕着关于鸦片战争的军事和外交的方方面面。它为我们分析近代的开端,理性地看待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9世纪,在无数文明碰撞的可能性中,历史选择了以武力碰撞的形式将中国推向现实。我们对近代屈辱外交的历史并不陌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清朝在中学教科书中的腐败、软弱和无能,以及人数上的频频失败。虽然在当时已有枪支,冷兵器处于不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人数上的优势,但是即便在之后的一战二战中,我们可以看出,兵力多少任然是很重要的一个制胜因素。
但书中指出,在清朝与英法的多次交战中,清朝的参战兵力并不是每次都占据绝对优势,在大多数战争中双方兵力相差并不大,并且在第一次定海之战,沙角之战和镇江之战中反倒是英军兵力占据优势。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清军的军队体制的落后以及清军情报系统的失灵。
**从对夷狄的轻视到面对夷狄的坚船利炮颤抖不过几十年。**思维崩溃了,清朝首先要解决的是承认国与国之间除了宗主与纳贡之外还有一种对等的状态,在武力面前“平等”了之后还要面对文化的、科技的碰撞,毫无疑问,结果是满盘皆输。不过对于文化的屈服不像对科技的屈服那样心悦诚服。
从清朝与西方列强的外交关系来看,清朝从来没有跨过中国共产党的藩篱,始终固执地以自己为中心,这一点与日本这个东方一衣带水的邻国相比尤为突出。日本在被西方列强侵略后,迅速而简单地抛弃了传统观念,转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迅速步入列强阵营。然而,清朝仍在与驻京使节斗争。使节们的礼仪不能主动地了解西方。
茅海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清朝抵抗外来侵略的努力。我认为这是很开明的一点。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肯定清朝为抵御外来屈辱所做的努力。
尽管这些努力最终都以失败或者妥协为果。但是,清朝
查看更多>>我们需要耐心地阅读作品,这样会产生更多的感触。读后感是将阅读体验转化为思考和感悟的形式,这篇文章是我们用心制作的“近代史读后感”,希望您会喜欢,我们感谢您的阅读和收藏,也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圈!
近代史读后感【篇1】古代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自然少不了与其他各国的外交活动,而与周边各国的交往则由来已久。
中国传统的外交观念是由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因素决定的。首先,由于中国自身的地理条件,中国北部有蒙古高原,西部有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南部有广阔的海洋。这些天然的屏障将中国与世界割裂开来,使其自身就成为一个独特的“世界”,很容易让古代中国人产生一种不正确的文化观即,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从经济因素看,即生产方式角度,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再加之中国地大物博,从而产生了“天朝上国”思想。中国的这种对外表现是,当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对外关系时,中国不能一视同仁。在中国统治者看来,只有当其他国家以附庸国或大臣国的身份出现,并定期向中国进贡时,才能与中国这个中国的上王国建立关系。否则,一切都是免费的。
蒋廷黻先生的著作中提到,乾隆年间英国使团访华时,因拒绝向乾隆皇帝鞠躬而遭到中国拒绝。还有中国主动出访其他国家的外交形式。这一形式主要是由代表团携带大量珍稀首饰出访各国,奇珠要目的是提升国家威信。
比较有名的案例就是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些体现了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外交模式。
当时之所以建立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朝贡外交,是因为封建王朝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确实走在世界前列,具有开展朝贡外交的实力。那时的西方国家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中,神权的统治让当时的西方诸国发展较为缓慢,无法与物产丰富的中国相抗衡。但是当鸦片战争的炮火回荡在中国大地上时,这个沉醉的国家刚刚苏醒了一点,中国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西方列强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的朝贡外交也走到了尽头。
中国近代外交转型是 “条约体系”取代“朝贡体系”的一个过程。对外谈判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的贫弱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屈辱地位,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活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政府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英法联军轻易占领北京,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沉重的打击和残酷的现实终于击碎了晚清统治者的天朝梦幻。
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统治者开始重新审视其传统的对外观念和外交。从1861年始,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