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男孩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在目前的岗位上,又一阶段的工作过去了!我们可以开始写这一阶段的工作总结了。作好总结,可以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怎么写好自己的工作总结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农村幼儿园男孩自信心的培养策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幼儿园男孩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目前,我国的男孩女孩同龄入学,幼儿园、以至小学: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娘子军,成绩优秀者大多是女孩,各种比赛、获奖我们看到的也更多是女孩的名字!整个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可以说是女孩的天下!

家庭的宠爱,更是给男孩的成长设置了无形障碍:家族香火的延续(农家三件事:建房 结婚 、 医药费),养儿防老意识的根深蒂固,使本该保护别人的男孩成为被更细心保护的对象,我们对刚刚入园的孩子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发现爱哭鼻子的男孩多与女孩,活动中说“我不会”的男孩多与女孩,调皮捣蛋又总被欺负的男孩多与女孩,吃饭挑食的男孩多与女孩,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男孩多于女孩,画画、剪纸、讲故事较落后的男孩远远多于女孩!男孩原有的强项,也在女孩的包围中失去光彩。

幼儿园、小学阶段男孩的一次次失败、不被重视、学业落后,导致不少男孩自小失去了自信,失去了男孩应有的风采!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怎样重拾男孩的自信?几年来,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你是一位绅士——群体意识的培养

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玩伴;隔离的空间,孩子失去奔跑、玩乐的场地,而这一切,对于热爱运动、喜欢打闹的男孩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他们的孤独与无助相对于同龄女孩来说显得更为明显与突出,顽皮、破坏性强成了不少男孩外显的特征之一。而同龄的女孩由于在精细动作的发育上远远超过男孩,她们会更早地被肯定为心灵手巧的孩子,表演、画画、跳舞、写字都是她们的强项。于是,多数女孩成为老师、长辈眼中的乖乖女。

当穷养儿子富养女成为一种时尚时,我们提倡:穷养、富养,不如教养!男童的早期教育,我们认为首要任务是:群体意识的培养,让男童充满自信地融入群体之中,做一个文明的小绅士:

集体活动:给他们提供更多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重塑男孩在群体中的形象。

游戏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更多可供男孩选择的角色,让男性角色给游戏增添新的色彩,让男孩在游戏中通过男性角色的扮演,渐渐找回绅士的风采。

生活活动:培养自理能力,适时提供帮助,让男孩在行动中缩小与女孩的差距,为自己找回自尊。

谁都可以想象,一个在集体中总是受到表扬、鼓励的男孩,他的自信心怎们可能不被激发?

二、你是我的哥们——合作意识的培养

喜爱奔跑、跳跃的男孩,从来不会安安静静地画画或颇有耐心的听故事。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要把男孩追逐嬉戏的行为全部归结为攻击性,相反,那些打打闹闹的男孩之间关系相当不错,有时候他们的玩闹行为甚至可能是友谊的一种表现。比如:玩过家家游戏,女孩子会模仿妈妈在家庭生活中的内容,耐心地喂娃娃或做饭;而男孩子则喜欢强有力的爸爸形象,当家中来了男性客人时,男孩可能就会在游戏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身份而去与客人玩乐了。所以,当喜洋洋、超人这些形象进入幼儿园时,男孩们会喜欢超人。那么,作为老师,我们该怎样顺应男孩的心里发展特点,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呢?

1、提供更适宜的男孩活动空间

男孩非常喜欢危险和高难度动作所带来的刺激,所以在游戏活动中,他们总会做出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头朝下滑滑梯,在楼梯上玩滑板,爬到玩具顶端学吊环、从很高的楼梯处往下跳等等危险动作。同时,他们善于追逐、奔跑,即使摔得鼻涕流血、手脚破皮也无所畏惧。

幼儿园,安全第一。但我们也不可因噎废食,遏制男孩的英雄情结。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提供给男孩的活动空间要适宜,要便于他们的活动,对于总要做出危险动作的那些“小英雄们”,我们可以适当给他们提供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安全保障一定要随时跟上。告诉他们,玩这些游戏时,要在得到老师、长辈允许与保护的前提下方可进行。

2、引导男孩学会解决游戏中的矛盾与冲突

男孩在游戏中的冲突不断,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之一便是帮助他们学会解决游戏中的矛盾与冲突。工作中,我们发现男孩在活动中发生冲突的几率明显高于女孩,在同伴中发生矛盾,男孩们往往不会选择告状、哭泣或据理力争,而是选择肢体动作来解决问题。对待来自同伴、老师的批评他们不是表现得愤怒,就是以沉默来对抗。但我们同样发现,男孩大多没心没肺,刚刚还扭打在一起,转眼又成了好哥们! 故此,我们在组织男孩游戏时,可以从男孩的角度出发,多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强者角色,让他们在游戏中有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我们提供给男童的玩具适当,尽可能避免因角色、玩具分配而发生冲突。同时,让男孩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谦让、训练其自控能力也是男孩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让男孩牢记:冲动是魔鬼!同伴是哥们!

三、我们为你喝彩——成就意识的培养

在幼儿园,我们发现男孩除了喜欢玩超人类游戏外,他们还倾向于于玩那些运动性的玩具,比如汽车、球类以及其他可以穿越空间的玩具,同时,我们发现乐于在室外玩耍的男孩多于女孩,室内建构区的男孩同样多于女孩。

为此,我们曾随机安排大班男童、女童各4人到建构区游戏,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实况录像,后经过反复回放,我们发现:女孩在游戏过程中语交流的次数多于男孩,男孩的动作交流多于女孩;男孩的专注情况总体优于女孩;建构成果:女孩搭出来的多是花篮、花朵,而男孩则更多是高楼、桥梁及武器。

我们也曾随机安排大班男孩、女孩各10名到幼儿园大型玩具处自由玩耍,并对他们的游戏过程进行实地观察,结果发现:规规矩矩排队玩乐的竟全是女孩,男孩们不是倒滑滑梯,就是从滑梯下面向滑梯上面跑,或者是趴在秋千上扮飞机飞翔等等。

针对男孩在幼儿园的特殊表现,我们除了开展女孩较为擅长的讲故事、唱歌、舞蹈等活动外,还针对男孩特点,举办搭积木大赛、幼儿运动会等,让男孩们的矫健身影成为幼儿园一道亮丽的风景,让男孩们的创造成果催生男孩们心中的成就意识!

在幼儿园,我们的男孩是一个个小绅士!男孩们,你是我的哥们,我们为你喝彩!

gz85.COM更多工作总结范文编辑推荐

小结: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


小结: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却是可能的。实践证明: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这样,有了良好的分享行为后,幼儿才会成为有四种基本能力的新一代,这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孩子面对未来 世界挑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能力。

研究前,我们同与家长平时的交谈、家访及调查等途径了解到,许多家长对幼儿是否具有“和别人分享”这一良好的社会行为技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结果导致幼儿分享行为贫乏。究其原因表现为以下几种:

1、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往往忽视分享这种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

2、部分家长对幼儿分享教育不知可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3、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是掌上明珠,家长怕孩子在外面吃亏,常对孩子进行反面教育,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4、有些家长自身缺乏良好的分享行为,不能言传身教。

5、许多家长一味“奉献”,不知“索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症下药,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引导家长积极投入到分享教育的研究中,保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和内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因此本文就如何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

一、更新家长观念,引起家长对分享教育的重视。

由于家长所受的教育和身处的环境不同,文化修养、职业不同,所以在教育观念上也存在着差异。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对幼儿的学习情况非常重视,常常向我们询问孩子能不能学会老师所教的知识,孩子学会了几首儿歌、歌曲,但对其它方面的发展很少过问。由此可见,家长比较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忽略了良好的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

为了使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工作中我们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促使家长不仅重视幼儿知识教育,而且重视幼儿良好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如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讨论,如何使孩子学会分享,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怎样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幼儿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半日活动,从中引进老师先进的教育观念、经验和技能,引导家庭之间自由结伴,充分发挥孩子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分享方面的互动作用。并要求在家中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重要与老人分享。此外,我们还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分享教育活动,让他们深入到孩子中间,亲身感受分享带给孩子的乐趣,体会分享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使家长进一步领悟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家长的思想提高了,才能真正将先进的观念渗透在行为中,促进其行为的转变。

二、引导家长以身作则,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模仿是幼儿学习分享行为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榜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幼儿又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当看到他人的分享行为时,幼儿会去模仿,去学习。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幼儿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直接的启蒙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有的家长平时在家中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人有爱心,这就给了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如:在分点心,吃饭时家长有意识的将食物以分享的形式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孩子听“妈妈(奶奶、爷爷、爸爸)有件高兴的事,真想告诉你,让你和我一起开心。”当看到孩子正在玩玩具时,家长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能不能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好吗?”在这种氛围的潜移默化之下,幼儿也会尝试去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但也有一部分家长思想意识中存在着不正确的观念,无形中对孩子产生了消极不利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平时在家中只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就行。因而在和周围人交往时缺乏爱心,不知道关心体贴别人。还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在外面吃亏,常告诫孩子:好东西留着自己慢慢吃,不要分给别人;刚买的新玩具不要随便借给别人玩,不然会弄坏的。可以想象,幼儿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很难产生良好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

因此,我们引导家长充分认识自己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认识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真正为幼儿树立一个好榜样。平时不光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在与亲朋好友的接触交往中,更要以诚相待,乐于助人。如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老人,有好吃好喝的应该先满足老人;外出乘车时,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家长有爱心,必然就有着积极的分享行为,势必也能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家长对他人真切的关爱,幼儿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耳濡目染之下,这种无形的教育会在幼儿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促使幼儿也能够学着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此基础上发出分享行为。

三、引导家长选择多种内容与方法,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

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幼儿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间交往的明显减少,均不利于幼儿的社会化,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有的孩子玩玩具时,自己不玩的玩具也不让别人玩;有的孩子吃东西时总是把最大的、最好的抢到自己的手中,类似这样的行为称之为“独占”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孩子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会发生一些事,这些事虽然平常,但往往正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良好教育契机。如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日常情景、同伴间的交往都是一个个教育的好机会。家长要对这些给予足够的重视,时时做有心人,抓住契机,及时对幼儿进行分享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的漂亮得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这个形象好象就是幼儿身边的同伴或者就是幼儿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欢她。

(二)利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此外,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

(三)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家长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而家长一走,他就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是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家长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与同伴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好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家长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四、启发家长不仅要让幼儿体会到被爱,还要教育幼儿学会爱他人

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百般疼爱,可谓百依百顺。但是有的家长只是一味盲目地溺爱孩子,很少注意要求孩子关心体谅别人,对别人的爱表示感谢,予以回报。长期下去,幼儿极易形成自私自利的心理。针对这一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尤其注重启发家长不仅要爱孩子,让孩子体会了解父母的爱,还要引导幼儿学会爱他人,以实践行动来报答别人的关心和爱护。有时家长甚至可以主动向幼儿索取一点爱,如希望孩子能将好吃的和父母、祖辈分享,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幼儿一但发出分享行为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使幼儿获得前进的动力。幼儿体验到分享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后,才能乐此不彼。天长日久,幼儿也就会由最初被动的分享转化为自然而然的主动分享了。

在我们的引导下,积极投身到分享教育研究中的家长日益增多。研究前,只有45%的家长能主动配合我们的分享教育活动,而现在已增加到90%左右。这也就相应地促进了幼儿分享意识的增强、分享水平的提高。研究前能发出分享行为的幼儿只占10%,现在此类幼儿已达到总人数的80%。已一斑可窥全豹,足见家庭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了。

总结: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策略之我见


总结: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策略之我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

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可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

资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我们应抓住园内外环境中的有效资源,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认为,环境的创设要重视幼儿的参与。

创设环境不仅仅指美化活动室,它应该是孩子自我表现和展示的舞台,也是孩子们尽情想象和创造

的天地。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虽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其教育效果来说,这样更能提高幼儿

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幼儿有改变环境的成就感和责任感,也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一、 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策划者

教师对幼儿提问,“我这里有一些废旧纸盒、纸杯、纸盘,你们帮老师想一想它们可以用来做什么

?”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可以做汽车,有的说可以做娃娃,还有的说可以做飞机

,等等。“你们告诉我准备怎么做?需要什么材料?”孩子们议论着……接下来,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

纸张,各类工具,完全放手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做。他们给娃娃添加了小辫子、裙子、帽子……幼

儿在活动中表现出超常的合作与互动,他们彼此帮助,全神贯注地投入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从原先单纯

的传授者变为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原先的讲解示范等方法已不再是主要的创设手段,更多的是让

孩子们真正的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去。

二、 活动区的创设

在活动区内,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水平,自选活动,轻松自主,没心理压力

,不受局限,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任思维和想象自由驰骋,并体验成功及活动过程的愉快,增进交往

,发展社会性和健康人格。如故事《狮子和老鼠》,幼儿在活动中非常感兴趣,作为延伸活动幼儿很自

然地将“狮子和老鼠”创编活动继续带入活动区中,有点幼儿在语言区中操作教具,讲述故事及创编故

事,有的幼儿在美工区帮狮子制作新的礼物,还有的幼儿在表演区中进行故事表演。孩子们对活动中自

己生成的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选择,给他们自我发展、展示的空间。

为了使环境的教育价值高,可是部分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中会存在一些误区,严重违背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基

本原则,如过分放大环境的美化功能,片面追求高档的装饰,关注点只停留在幼儿园环境整洁、有序和美

观上,只追求外在的形式,而不注意发挥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又如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与课程割裂,

其创设和利用只注重物质条件的提供,不注重教育过程中对环境的利用,或是环境创设只重视室内和墙壁

的布置,忽视幼儿园内其他空间对幼儿教育所隐含的作用,缺乏环境创设与幼儿的互动。还有的幼儿园为

了环境布置的完美性,往往由成人“自编、自导、自演”,很少让幼儿参与,只让幼儿充当环境的观赏者,

机械地接受成人的安排,这也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以及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片面的环境布置,不利于

幼儿的全面发展,致使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环境创设者对幼儿园教育环境理解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忽略环境创设的整体性和教育性、缺乏对环境创设的研究和创新则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鉴于

上述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根据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个人总结了一些幼儿园环境创设

的改善策略。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适宜性

适宜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宜幼儿身心发展水平,适宜幼儿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等是创设环境中首要

考虑的问题。只有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才可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所追求的价值。所以,幼儿园

在创设环境中要注意使幼儿园环境的风格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适合本园的办园

特色。我园有一条走廊,布置了大量关于民间游戏的图片和玩法介绍,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了解、学习民间

游戏的环境,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上标识了三种颜色的小花,分别与小、中、大班的幼儿相对

应。当中班的幼儿看到贴着大班标识的游戏时,对自己的快速成长有了渴望。

二、重视三维空间的充分利用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要充分利用室内外的地面、墙面和空间,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接受各种知识或信息

刺激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幼儿的学习能力。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应遵循“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

教学形式并举”的原则,让幼儿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学习知识。

1.在地面画上各种图形、迷宫,涂上颜色或写上数字、字母,增加幼儿受信息刺激的机会,并通过游

戏巩固学过的知识或获得某方面的锻炼。如幼儿园有一条介绍各种民间游戏的走廊,不但墙面的游戏可

让幼儿选择尝试,地面上也创设了跳房子等民间游戏环境,让幼儿看看、做做,充分感受民间游戏的魅力

2.空间布置是通过在空中吊挂各种具有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来实现的。我园在一楼创设了“海

洋世界”的主题长廊,在空中吊挂各类由幼儿与家长共同利用废纸制作的“鱼”、用雪碧瓶制作的“鱼

缸”。这些装饰与园内摆设的真实鱼缸相互呼应,勾勒出一个“海洋”的环境。

3.让主题板成为幼儿操作的舞台,可以为幼儿创设更多的学习空间,更好地激发幼儿积极动脑、动

手,使其在亲自感知操作中获取有益的直接经验,并在其过程中逐步建立主人翁意识。这样一来,可以减

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主题板的创设上,教师把精

力放在“我怎样引导、启发幼儿参与”的思考上,只有经过幼儿参与的主题板,才是幼儿真正喜欢的。如

在活动“有趣的树叶”中,我们改变以往单独由教师准备教具的方式,让幼儿积极参与。幼儿带来了各种

各样的树叶标本、从网上下载的有关树叶的介绍和照片等。师生利用幼儿收集的资料,进行合作,合力布

置一个可向幼儿传达许多信息的主题板。在收集制作的过程中,幼儿还丰富了各种经验,如资料收集的经

验、与人交往的经验等。

三、注重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过程的体验

以往幼儿园的环境一般由教师创设,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参与环境布置,结果影响了幼儿思维的

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也违背了环境教育的“互动式”教育原则。幼儿园应该注重为幼儿提供获取新知

识、新经验以及锻炼双手技能的机会,注重教师和全体幼儿的共同参与,提倡教师、幼儿与环境间的互动

,使幼儿对自己亲自动手、动脑布置的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尤其是活动区更应设计、提供符

合幼儿年龄特点,与课程、主题要求相适应的操作材料,而且材料和工具的摆放要方便幼儿取放。

在创设环境时,教师要注重环境设计过程的指导,让幼儿在参与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不断锻炼,发挥

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作用。如主题板上可以看到一张张教师精心捕捉的幼儿活动的照片和教师预设

或与幼儿共同生成的主题。其中民间艺术长廊是以“美丽的七宝我的家”为主题的民间艺术教育展,“

剪纸”“逛一逛七宝老街”“京剧脸谱”等,这些都是我园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的。长长的过道里,我们

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常见的标志和交通规则,吸引了许多幼儿和家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知识;音乐

主题走廊的墙面提供了二胡、琵琶和笙等乐器,并特意安装了音响,播放二胡、琵琶的演奏音乐,让幼儿

经过走廊时有一个耳濡目染环境;综合活动室里,有幼儿可操作的打击乐器,为幼儿提供一个动手操作的

平台。环境的创设除了美化的功能,更多的是一种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家长与环境、幼儿与家长

、家长与教师间的互动。

幼儿园课程环境的创设是当前幼儿园二期课改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走出环境创设中存在的误

区,用环境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和综合的教育,让环境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激发幼儿

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直接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启迪,通过多维的环境创设与互动,真正

体现幼儿是环境的主人,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尝试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阶段性总结


3-6岁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经过调查,一个班上的孩子从穿衣服到吃饭85%都是大人给帮忙,大人们还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有教的那个功夫,我都帮他做了,既浪费时间又花费耐心。”,由此可见,孩子们的自我服务在这样一种制约下被禁锢起来,而变成了包办和代替,这显然是剥夺了孩子最基本的生存本领,不能不说是个倒退的做法。以至于后来有那么多的高智商的孩子因缺乏基本的生活和劳动能力,最终成为我们教育的失败案例。

自东城第一幼儿园在大班第一学期9-10月开展了幼儿自我服务的活动动后,我们发现孩子不但会自我服务,而且在自我服务意识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教育纲要》目标中“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指导幼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目前在班级中开展洗碗、擦桌椅整理床铺这些个点点滴滴劳动内容是有成效的,而且孩子们由刚开始的不会到一学期以后的熟练的掌握一些动作要领,并没有让孩子感觉到辛苦,也没有让老师觉得是负担。我们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让孩子们体会到自我服务的乐趣。

1、通过平时活动中的故事、歌曲让幼儿理解自我服务的意义。像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劳动最光荣》,童话故事《灰故娘》等,让让孩子懂得财富和成功要靠劳动付出才换得回来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社会当中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的劳动工作。在班级中老师打扫卫生整理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来观察、讨论:如擦窗户、桌子,整理教具柜、洗毛巾、环境创设。让孩子亲身经历,明白生活中的整洁、干净,轻松的环境都是老师的辛苦付出换来的。

2、在区角活动当中参与自我服务,在角色游戏中模仿自我服务:如“农家乐”中厨师、服务员;“医院”中的护士;“娃娃家”中的妈妈做家务、照顾小宝宝;“水果超市”中的售货员卖水果等。

3、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与实践,培养幼儿睡前自己脱衣,睡醒之后的穿衣整理被褥、枕头,自己穿鞋。开展早中晚餐餐后自己洗碗的活动,让孩子养成餐后洗碗的劳动习惯。

4、搞环境卫生时适当让孩子也参与进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擦自己坐过的小椅子,擦区域角中的桌子,或整理和摆放使用完的玩教具。

5、取得家长的认可支持,做到人人参与。

通过这阶段的实践活动,我们感到孩子们自己能专注于一件事情的始末,其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也更完善,他们乐意帮助大人收拾物品,如挂毛巾、清洗碗杯、摆放碗勺。对于成人的劳动指令不但不推辞而且会欣然接受,并很快地完成任务。

总之,幼儿年龄小,在自我服务中也常常会受经验和能力的影响给成人带来麻烦,但是从教育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目标来看,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养成力所能及的不依赖别人的自我服务能力,显然是益处大于弊处的。

在指导孩子们自我服务时老师运用了个案的分析与记录手段,不断从孩子的失败成功的案例中分析得与失,找出更便于孩子欣然接受地方法。一学期以来孩子们在养成了自我服务的良好习惯的过程中,用不着老师和大人们提醒,他们一日活动,从早晨来园到离开幼儿园,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早晨来园自己脱换外套马夹,三顿饭后自己洗碗,中午午睡自己脱衣服,叠好放在床角,起床后整理床铺,叠好被子铺放整齐、餐后擦桌子,定期擦自己坐过的小椅子……

以上经历的劳动过程,孩子们积累了较多的劳动经验,比如:洗碗要一边转动、一边冲洗,这样才洗的干净。铺床,要两个人合作才能把床铺得平整……

点点滴滴,汇积成的能力使每个孩子都成为劳动的能手,12月将开展劳动竞赛“比一比谁最能干。”相信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自我服务会又一次提升,并真正的让孩子们体验到劳动付出带给自己的成就和快乐。

浅谈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幼儿园工作总结


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具有良好交际行为特征的孩子,其德商与情商都很高。为了在以后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我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个总结

一、从孩子的点点滴滴抓起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然,作为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做为老师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第一,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所以要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

第二,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一个老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另一个放纵,或者施教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幼儿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不良情绪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总之,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的大事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