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

东京奥运会上不少运动员创造了新的奥运会记录,也拿到自己想要的金牌,但是每一个成功的运动员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关于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知道多少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一)

“把过程做好,结果自然不会差。”——杨倩

奥运首金、清华学霸、两摘金牌的中国00后奥运冠军杨倩,是美貌与实力并存的宝藏女孩。

从11岁到21岁,她在射击的路上走了10年,才站到了奥运会的奖台上。

这10年不可谓不辛苦,小时候因为训练辛苦又枯燥,哭着和母亲说要退出射击队。在家人、学校和教练的劝说下,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清华大学接受采访时,她说:

“比如我练习中有一次打得不好的话,就会主动去要求自己,我今天一定要把这一枪打好,不能放弃。”

正是这一股不服输的性格,让她在射击的路上走了这么久,才造就了今天奥运女神的诞生。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二)

“逆风翻盘,我命由我不由天!”——谌利军

在男子举重67公斤级比赛现场,中国选手谌利军出现失误,落后第一名11公斤,夺冠的希望非常渺茫。

但他却没有认命,最后一把直接加到了187公斤,挺举一次成功,最终实现逆风翻盘,绝杀夺冠。

看着领奖台上意气风发的谌利军,谁又能想到,谌利军的奥运之路,充满坎坷。

特困户家庭、父亲患病早逝、负债累累、身体伤痛不断、五年前里约奥运会无奈弃权退赛等等,这些人生幸福的拦路虎,都让谌利军的人生过得不那么容易。

谌利军说家里虽然困难,但他很快乐能坚持下来,靠自己的双手改善全家的生活。在一抓一举间,越来越向上的不止是生活,还有信念和极限。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三)

在近日结束的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中,上海运动员陈芋汐与来自北京的队友张家齐以绝对优势夺得金牌。曾为陈芋汐进行过伤病诊治的医生叶庭均讲述了金牌背后的故事。

作为医疗顾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医生叶庭均曾多次为上海市跳水队、花游队队员进行诊疗,陈芋汐也是其中之一。

2018年,在上海一家医院,叶庭均见到了陈芋汐。“她主要的问题是手腕和足踝的伤病,手腕伤病来自长期倒立支撑引发的腕部肌腱劳损,脚趾问题是长期踮脚发力造成的。看到她的情况,我打心眼里感到敬佩,很希望自己能够给她切实的帮助。”

在与陈芋汐的沟通中,叶庭均看出这是一位非常刻苦和要强的运动员。“两处是典型职业伤病,也是运动员日复一日训练的证明。”叶庭均表示,“我们并不能简单粗暴地要求运动员停止训练,而是基于陈芋汐的身体情况,为她度身定制了一套方案。”

当时陈芋汐14岁,身体关节处于柔软的状态,运动恢复能力较强。对于手腕上的慢性炎症疾病,叶庭均表示,“完全有机会治愈”。他建议陈芋汐结合更好的力量训练并且调整发力方式,逐步恢复。

对于足踝方面的伤病,“我建议她尝试拇趾支具来改善症状,并在正常行走以及体能训练中,在运动鞋中增加足弓支撑的鞋垫。”叶庭均解释道,“足踝方面的伤病在训练中无法完全避免,根据现实情况,我们选择在平时行走和休息过程中,尽可能进行保护和治疗。”

作为骨科医生,叶庭均和陈芋汐的教练经过长时间探讨,了解了很多跳水运动的特点,也针对性地提供了部分伤病恢复方案及建议。此后不久,陈芋汐入选了国家队。

陈芋汐的父亲陈健曾这样说:“我们知道体育有多么艰苦,也没有刻意培养女儿走上体育路。最终还是她自己选择了这条路,未来也要靠她自己去坚持。”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四)

近日,跳水运动员全红婵走红,她说着一口广普可爱呆萌,跳水技术也令人赞叹不已。

而在8月5日举行的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上,全红婵以高难度系数、高完成率获得了该项目的金牌,与她同场比赛的队友陈芋汐也获得了银牌。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红婵的第二跳和第四跳,其动作无可挑剔,泳池里的水花也几乎看不见,这几跳让赛场所有裁判都给出了满分10分。

据悉,今年才14岁的全红婵,要不是因为奥运会延期一年,都没达到参赛年龄。在奥运会之前,她没参加过一个国际比赛。这次为了迎战奥运,她也把以前的海胆头剪短成了平头。

全红婵2007年出生于广东湛江的一个村子,是这次东京奥运会中国队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她家境普通,父母都是农民,7岁时第一次接触跳水,2014年进入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学习。

体校作为全红婵最开始系统训练的地方,泳池设施不算先进,但她非常听教练的话,练习十分刻苦。她的启蒙教练陈华明也在采访中夸赞她是难得的天才。

凭着日复一日的努力,全红婵在2018年从体校走到了省队,在奥运会选拔赛上,又以领先对手28分的优势成为第一。现在她在奥运会赛场上摘得荣誉,但回过头看这条路上并不容易。

全红婵的母亲因出过交通事故,身体不太好,常年需要吃药。

因为妈妈治病要花钱,全红婵就觉得自己应该挣钱,寄回家给妈妈治病。

她也很理解父母的辛劳,把训练中的苦咽到了心里,不敢让亲人知道。爸爸平日需要工作,妈妈也要照料家务事,每当比赛得第一后,全红婵就会打电话报喜。

全红婵身上肩负着担子,又有更大的梦想要去追逐,但她不过还是一个10多岁的小姑娘,所以我们能在一些采访、花絮中,看到了许多她可爱真实的一面。

因为在访问中没听清记者的话,全红婵把性格这个词听成了杏哥,所以现在大家给她取了一个外号“杏哥”。

全红婵还有个外号是“干饭王”,这次奥运会10米跳台预赛一完,她就赶忙换好衣服,跑去找自己队友陈芋汐,跟她说:“走啊回去吃饭”,干饭人实锤了。

全红婵妈妈也讲女儿平时喜欢吃辣条,愿望是开个小卖部,就有吃不完的零食。

年仅14岁的全红婵就拿到了一块奥运金牌,而这只是她辉煌的开始,未来还有无限可能。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她也代表了一种顽强的力量,用实力激励、影响着更多人。

 

gz85.COM精选阅读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


虽然命运绊脚,有一些人他们没有服输,训练虽然坎坷,但是他们弯道超越,残奥会中国健儿们用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没什么不可能”,无论是否夺冠,上场即是强者,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一)

“我只有一条腿但我与你们一样,坚强地站着”他是“单腿骑士”梁贵华,4岁时因意外左腿肢体残疾,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梁贵华学会了游泳和骑自行车,17岁时,他被教练选中参加残疾人体育运动,18岁开始学习专业自行车,2012年伦敦残奥会梁贵华打破世界纪录获得金牌里约再次卫冕东京残奥会,他将出征公路个人计时赛等多个自行车项目比赛,“我们不能改变命运给我们的不幸但我们可以改变对生活的态度积极一点,乐观一点,生活的路可以更宽广我只有一条腿但是我与你们一样,坚强地站着”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二)

“今天,我改变了自己”,出发时紧紧咬住毛巾维持姿势接近终点时因没有双手,只能以头触壁,看到成绩后他兴奋得使劲儿往上窜,伦敦残奥会男子S6级100米仰泳比赛,郑涛打破世界纪录和残奥会纪录夺得金牌,“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我改变了自己”,郑涛小时候因遭电击不幸失去双臂,2004年,他经人推荐开始接触游泳,“游泳让我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后来渐渐拿到一些成绩,我面对别人的时候没那么自卑了”,东京残奥会他将再次出战游泳项目比赛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三)

“我不懂什么是举重,但我想试试”7岁时,谭玉娇因病失去了最基本的行走能力但她不想人生就此在自卑中度过,当被举重教练一眼看中时,谭玉娇冷静而坚定地说:“我不懂什么是举重,但我想试试”伦敦残奥会谭玉娇因伤病以一枚银牌,结束自己的第一次残奥会征程,里约残奥会,她摒弃杂念再度出征,获得女子举重67kg级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谭玉娇流泪了,东京残奥会谭玉娇将再次出战举重项目比赛,“举重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举重,我甚至不能想象自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2023东京残奥会励志的小故事


2021年的东京残奥会也结束了,在东京的残奥会上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励志的画面,说不感人是假的,他们身体残疾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努力奋斗的决心,也不影响他们追求梦想。那么关于东京残奥会有哪些励志小故事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东京残奥会励志的小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残奥会励志的小故事(一)

刘翠青,两只眼睛看不见,走路都会被绊倒。

但就是这个盲人女孩证明了,即使失去光明也可以自由奔跑。之前里约残奥会女子400米决赛场上,刘翠青和领跑员徐冬林“绑手”齐跑,靠一根牵引绳,拿下了里约残奥会女子400米的冠军。

今年8月28日,在东京残奥会田径女子400米T11级决赛,刘翠青与领跑员徐冬林一起创造了新的残奥会纪录。徐冬林说,他的使命就是充当刘翠青的“眼睛”,让她克服恐惧,勇敢地奔跑。

东京残奥会励志的小故事(二)

东京残奥会的乒乓赛场,一名48岁的埃及运动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失去手臂的他用嘴咬住球拍击球,虽然未能在首场比赛中取胜,但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仍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他就是用嘴打乒乓球的追梦者——易卜拉欣·哈马托。

哈马托曾是埃及的一名工匠,一天乘火车回家时不慎跌落在火车与站台之间的缝隙里导致双臂被截肢。

仅有15厘米手臂怎么拿拍子打球呢?哈马托尝试着用腋窝夹着球拍打球,但试了好多次都失败了。在多年的练习下,他锻炼出了口衔球拍、用脚发球、实现击打,用自己独特的打球方式一步一步走向国际赛场。

东京残奥会励志的小故事(三)

东京残奥会女子场地自行车C2级资格赛,中国选手曾思妮以4分06秒263打破世界纪录。曾思妮曾是2012年伦敦残奥会该项目金牌得主。

比赛中,澳大利亚选手一路领先,在场观众觉得结果毫无悬念时,奇迹发生了——曾思妮独腿奋力地蹬着脚踏,慢慢缩小了差距。2000米过后,曾思妮实现了反超。

这场比赛前,所有人都在质疑,一条腿怎么和两条腿比?这场比赛后,曾思妮的奋力追赶,给了世人全新的答案。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那些感人的故事


东京奥运会中国的运动员们为国人赢得了荣誉,同时他们的精神也激励了无数国人,他们的付出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努力呀,能拿到一枚金牌是多么不容易;当然他们的背后的故事真得感人!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那些感人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那些感人的故事(一)

刘诗雯因伤退赛

中国乒乓球一直被称为国球,因为一直以来,冠军总是我们的。

谁能想到,在乒乓球混双决赛中,刘诗雯和许昕对阵日本队的伊藤美诚和水谷隼,竟然输了。

赛后接受采访,刘诗雯回想起今年生日时,她满怀希望地许下唯一一个愿望:希望今年能在东京奥运会上夺冠,拜托啦。

可这个愿望终究没能实现,面对着镜头,她难以掩饰悲痛,泪水直流,说:“我所有的愿望都与乒乓球有关。对不起大家,真的对不起。”

接下来的比赛是乒乓球女子团队项目。失败了一次,她害怕第二次也会失败。便在开赛前几天,反复练着。

然而,她的旧伤撑不住她的高强度训练,突然复发了。刘诗雯为了不拖队伍后腿,选择退赛。

这应该是她的最后一届奥运会了,而她只能抱着莫大的遗憾退场。

乒乓球女团夺冠后,陈梦、孙颖莎、王曼昱站上了最高领奖台。看台上,刘诗雯站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欢雀地为她们鼓掌。只是不知为何,眼泪总止不住地流。

国歌飘荡在耳边,此时的解说词却让网友破防了。

“这一刻,我们也不能忘记刘诗雯,这块金牌背后是所有人的努力,包括因伤没能上场的刘诗雯,它是我们所有人的荣誉。”

小枣,你已经很棒了,希望之后,你的愿望也能与自己有关。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那些感人的故事(二)

  谌利军高呼我命由我不由天

7月25晚,在男子67公斤举重比赛中,谌利军夺金了。这块金牌背后的故事,实在心酸。

谌利军出生于一个特困家庭。

有一天,他妈妈突然劝他别练了。因为单靠他比赛赢来的钱十分有限,而且练举重的开销实在太大了。

他哭着说,这样他前些年吃的苦就白吃了。此时的他,非常渴望得到奥运会奖牌来证明自己,来拯救这个家。

刻苦训练了很久,终于,在16年,谌利军站到了里约奥运会的赛场上。

可比赛中途他的肌肉竟然抽筋了,他跛着脚下了台,泪目,宣布退赛。

等啊等,再等了五年,终于迎来东京奥运会。

那晚的比赛,异常激烈,谌利军连续两轮都失利了。

此时已经大比分落后,但谌利军不服输,他向组委会申请加重12公斤。

这几乎很难成功,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大伤害,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甚至不敢再看下去了。

接着,谌利军先把杠铃扛到肩上,面目狰狞,停顿好几秒后,高高举起。

谌利军,夺冠了!他激动地挥舞双手,朝天大吼,教练更是激动地将他抱了起来。

赛场外的妈妈和奶奶也泣不成声。

采访时,他几度哽咽,他就像哪吒说的那样:“我命由我不由天。”

网友们纷纷请愿品牌爸爸找他代言。谌利军,你值得!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那些感人的故事(三)

  女排失利,郎平抱憾退役

女排精神一直是中国精神的象征。自郎平接任女排教练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女排的胜利,却未曾想,这次输得如此惨烈。

对阵俄罗斯时,国人怀揣着紧张的心情观战着。这场比赛可事关我们能否进入决赛。

眼看前几局形势大好,就快胜利了。可就在第五局,俄罗斯一主攻球员异常凶猛,连胜我们好几个球,一下就反超我们了。

还是输了。

当晚,“中国女排提前无缘八强”冲上热搜,郎平担起了全部的责任,“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我作为教练员,这次的工作没做好。”

国人虽很难过,还是选择安慰她们。

在之后的比赛中,女排姑娘们似乎找回状态了,先是3:0战胜了意大利,又3:0战胜了阿根廷,大获全胜。

赛后,郎平照常做复盘总结,刚讲完要走,女排姑娘们突然围过来,齐齐朝她鞠了一躬。

此时,《阳光总在风雨后》在耳边响起,姑娘们一个个上前,紧紧拥抱郎平,泣不成声。

她们的郎妈就要退役了,可这最后一场比赛,终究没给她一个圆满的结局,终究让她遗憾了。

虽然这次无缘奖牌,我们依然感谢郎平。没有她,就没有中国女排,也没有激励着亿万中国人的女排精神!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那些感人的故事(四)

结束的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中,上海运动员陈芋汐与来自北京的队友张家齐以绝对优势夺得金牌。曾为陈芋汐进行过伤病诊治的医生叶庭均讲述了金牌背后的故事。

作为医疗顾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医生叶庭均曾多次为上海市跳水队、花游队队员进行诊疗,陈芋汐也是其中之一。

2018年,在上海一家医院,叶庭均见到了陈芋汐。“她主要的问题是手腕和足踝的伤病,手腕伤病来自长期倒立支撑引发的腕部肌腱劳损,脚趾问题是长期踮脚发力造成的。看到她的情况,我打心眼里感到敬佩,很希望自己能够给她切实的帮助。”

3月14日,陈芋汐在2021年中国跳水明星赛暨第十四届全运会跳水测试赛女子十米跳台决赛中。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在与陈芋汐的沟通中,叶庭均看出这是一位非常刻苦和要强的运动员。“两处是典型职业伤病,也是运动员日复一日训练的证明。”叶庭均表示,“我们并不能简单粗暴地要求运动员停止训练,而是基于陈芋汐的身体情况,为她度身定制了一套方案。”

当时陈芋汐14岁,身体关节处于柔软的状态,运动恢复能力较强。对于手腕上的慢性炎症疾病,叶庭均表示,“完全有机会治愈”。他建议陈芋汐结合更好的力量训练并且调整发力方式,逐步恢复。

对于足踝方面的伤病,“我建议她尝试拇趾支具来改善症状,并在正常行走以及体能训练中,在运动鞋中增加足弓支撑的鞋垫。”叶庭均解释道,“足踝方面的伤病在训练中无法完全避免,根据现实情况,我们选择在平时行走和休息过程中,尽可能进行保护和治疗。”

作为骨科医生,叶庭均和陈芋汐的教练经过长时间探讨,了解了很多跳水运动的特点,也针对性地提供了部分伤病恢复方案及建议。此后不久,陈芋汐入选了国家队。

陈芋汐的父亲陈健曾这样说:“我们知道体育有多么艰苦,也没有刻意培养女儿走上体育路。最终还是她自己选择了这条路,未来也要靠她自己去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