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
虽然命运绊脚,有一些人他们没有服输,训练虽然坎坷,但是他们弯道超越,残奥会中国健儿们用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没什么不可能”,无论是否夺冠,上场即是强者,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一)
“我只有一条腿但我与你们一样,坚强地站着”他是“单腿骑士”梁贵华,4岁时因意外左腿肢体残疾,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梁贵华学会了游泳和骑自行车,17岁时,他被教练选中参加残疾人体育运动,18岁开始学习专业自行车,2012年伦敦残奥会梁贵华打破世界纪录获得金牌里约再次卫冕东京残奥会,他将出征公路个人计时赛等多个自行车项目比赛,“我们不能改变命运给我们的不幸但我们可以改变对生活的态度积极一点,乐观一点,生活的路可以更宽广我只有一条腿但是我与你们一样,坚强地站着”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二)
“今天,我改变了自己”,出发时紧紧咬住毛巾维持姿势接近终点时因没有双手,只能以头触壁,看到成绩后他兴奋得使劲儿往上窜,伦敦残奥会男子S6级100米仰泳比赛,郑涛打破世界纪录和残奥会纪录夺得金牌,“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我改变了自己”,郑涛小时候因遭电击不幸失去双臂,2004年,他经人推荐开始接触游泳,“游泳让我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后来渐渐拿到一些成绩,我面对别人的时候没那么自卑了”,东京残奥会他将再次出战游泳项目比赛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三)
“我不懂什么是举重,但我想试试”7岁时,谭玉娇因病失去了最基本的行走能力但她不想人生就此在自卑中度过,当被举重教练一眼看中时,谭玉娇冷静而坚定地说:“我不懂什么是举重,但我想试试”伦敦残奥会谭玉娇因伤病以一枚银牌,结束自己的第一次残奥会征程,里约残奥会,她摒弃杂念再度出征,获得女子举重67kg级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谭玉娇流泪了,东京残奥会谭玉娇将再次出战举重项目比赛,“举重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举重,我甚至不能想象自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Gz85.com编辑推荐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的励志小故事
能站上奥运会的舞台的运动员们,他们不是每一个都是从小就是运动员,有的可能是人民教师,有的可能中间打过工又回到体育赛场上,不管是哪一种,他们的精神已经背后的故事都值得大家以及小辈们去学习。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的励志小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的励志小故事(一)
“我想把我能做的,该做的,可以做的,都做好。我还想要坚持。”——苏炳添
“9秒83!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苏炳添,圆梦东京赛场!”屏幕内,是解说激动的声音;屏幕外,是全国人民的欢呼声。
半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83的飞人速度打破亚洲记录,成为首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
赛后接受采访,苏炳添说:“我想把我能做的,该做的,可以做的,都做好。我还想要坚持。”
虽然最后决赛时他并没有得奖牌,但他已经创造了历史,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定下目标,去追逐,去奔跑,去落实,然后去坚持,这就是他想告诉我们的。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的励志小故事(二)
“32岁的年龄不是阻碍,没有什么比梦想更值得坚持。”——巩立姣
东京奥运会上,32岁的巩立姣,以20米58的个人最好成绩,夺得奥运会田径女子铅球项目冠军。
之前,在北京、伦敦和里约,她分别拿下了二三四名。如今,她如愿以偿,完成了职业生涯里最重要的拼图。
赛后,这个河北姑娘,在微博上写道:“32岁的年龄不是阻碍,没有什么比梦想更值得坚持。”追逐梦想,无关年龄。金牌固然是赛场上最圆满的结果,但与年龄赛跑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的励志小故事(三)
“没有舒服的时候,只有痛和很痛的区别。”——施廷懋
施廷懋,1991年出生,今年30岁的她,已经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将”了。
“上一届可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届则是十分耕耘一分收获。”年龄的增长,伤病的困扰,情绪的波动,都曾如缠木之藤,想要把她拖进失败的深渊。
但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中,她重现历史,再次包揽女子单双人三米板项目的金牌。
至今,两届奥运,四枚金牌,给她的传奇之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人生就是这样,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所有美好的东西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不会是很轻松就能得来的。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的励志小故事(四)
北京时间2021年8月7日,东京奥运会皮划艇静水女子500米双人划艇决赛中,由徐诗晓和孙梦雅组成的中国队以明显的优势勇夺冠军。
可以说,在这个项目上,“诗梦”组合的实力属于碾压的态势。
这块金牌,实现了中国皮划艇女队在奥运会上的突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难怪夺冠后,徐诗晓和孙梦雅在皮划艇上兴奋庆祝。
当站在领奖台上,她们胸前戴着金牌,手捧着鲜花,迎来了阵阵掌声。然而这光鲜靓丽的背后,谁又知道她们为了这一刻,这5年来所默默付出的努力和辛酸。
在出征东京奥运会之前,29岁的江西姑娘徐诗晓道出了平凡背后的不平凡。
徐诗晓表示,小时候她差点养不活,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姑娘,长大后居然练起了体育,这也让周遭的人感到不可思议。然而让人更意外的是,徐诗晓竟然还勇夺奥运会金牌,当然这是后话。
事实上,就算是搞体育,徐诗晓的奥运冠军之路也并不平坦。
22岁时,她选择了退役,接着去打工,干起了人力资源的工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事。当了4年的打工仔,突然有一天,她接到昔日教练的一个电话。
教练一直在催她回来重新开始,但徐诗晓犹豫了。
为何下不了这个决心?徐诗晓道出自己犹豫不决的理由。她说道:“那个时候我已经26岁了,停了4年,基本上在家都没有动过。4年,然后你又要重新捡起来,我知道这对于我是蛮难的,从身体素质和体能方面来讲,基本上都是从零起步。”
26岁,虽然有一定的底子在,但在已经退役并且彻底放弃这项运动,以及没有任何训练的情况下,想重新开始,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但徐诗晓却做到了!她不仅做到了,还做到了最好——战胜自我+战胜对手,并站在了世界之巅。
在犹豫再三后,最终徐诗晓还是说服了自己。
徐诗晓说服自己的理由,很简单很朴实却透出她是一位心中装满雄心壮志的运动员。
徐诗晓表示,她练这个项目这么多年,但自己却没代表国家队去参加过任何世界比赛,这对于她来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她想去试一试,哪怕最后不成功也算是了却了一番心愿。
于是,她重新回归,重新开始训练。
这一次,她跟4年前的自己有了很大的不同。徐诗晓表示,以前的训练她总想着完成训练任务就行,并没有完全投入到训练中去。但现在,有了具体的奋斗目标之后,她总是想着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比如怎么分配心率,桨频又是多少,细化到每一节课。
经过不懈的努力,徐诗晓表示自己各方面的指标已经突破了个人历史新高。而谈到东京奥运会的目标时,徐诗晓毫无保留地直言就是为了拿金牌。
可见,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就成功。成功的背后,是由无数汗水和泪水的汇聚而成,而且还要有一颗永不言败和永不放弃之心。
当站在领奖台上时,徐诗晓和孙梦雅互相拥抱,彼此庆祝其实也是在为自己而庆贺。没有多少人知道她们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可能也没多少人想去知道这点。但不管如何,对于徐诗晓和孙梦雅来说,自己终于圆梦了。这就够了!
这样,徐诗晓和孙梦雅帮助中国军团拿到东京奥运会的第37枚金牌,让中国队继续在奖牌榜上领跑。恭喜徐诗晓和孙梦雅!你们很棒!
2024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
东京奥运会上不少运动员创造了新的奥运会记录,也拿到自己想要的金牌,但是每一个成功的运动员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关于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知道多少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一)
“把过程做好,结果自然不会差。”——杨倩
奥运首金、清华学霸、两摘金牌的中国00后奥运冠军杨倩,是美貌与实力并存的宝藏女孩。
从11岁到21岁,她在射击的路上走了10年,才站到了奥运会的奖台上。
这10年不可谓不辛苦,小时候因为训练辛苦又枯燥,哭着和母亲说要退出射击队。在家人、学校和教练的劝说下,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清华大学接受采访时,她说:
“比如我练习中有一次打得不好的话,就会主动去要求自己,我今天一定要把这一枪打好,不能放弃。”
正是这一股不服输的性格,让她在射击的路上走了这么久,才造就了今天奥运女神的诞生。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二)
“逆风翻盘,我命由我不由天!”——谌利军
在男子举重67公斤级比赛现场,中国选手谌利军出现失误,落后第一名11公斤,夺冠的希望非常渺茫。
但他却没有认命,最后一把直接加到了187公斤,挺举一次成功,最终实现逆风翻盘,绝杀夺冠。
看着领奖台上意气风发的谌利军,谁又能想到,谌利军的奥运之路,充满坎坷。
特困户家庭、父亲患病早逝、负债累累、身体伤痛不断、五年前里约奥运会无奈弃权退赛等等,这些人生幸福的拦路虎,都让谌利军的人生过得不那么容易。
谌利军说家里虽然困难,但他很快乐能坚持下来,靠自己的双手改善全家的生活。在一抓一举间,越来越向上的不止是生活,还有信念和极限。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三)
在近日结束的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中,上海运动员陈芋汐与来自北京的队友张家齐以绝对优势夺得金牌。曾为陈芋汐进行过伤病诊治的医生叶庭均讲述了金牌背后的故事。
作为医疗顾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医生叶庭均曾多次为上海市跳水队、花游队队员进行诊疗,陈芋汐也是其中之一。
2018年,在上海一家医院,叶庭均见到了陈芋汐。“她主要的问题是手腕和足踝的伤病,手腕伤病来自长期倒立支撑引发的腕部肌腱劳损,脚趾问题是长期踮脚发力造成的。看到她的情况,我打心眼里感到敬佩,很希望自己能够给她切实的帮助。”
在与陈芋汐的沟通中,叶庭均看出这是一位非常刻苦和要强的运动员。“两处是典型职业伤病,也是运动员日复一日训练的证明。”叶庭均表示,“我们并不能简单粗暴地要求运动员停止训练,而是基于陈芋汐的身体情况,为她度身定制了一套方案。”
当时陈芋汐14岁,身体关节处于柔软的状态,运动恢复能力较强。对于手腕上的慢性炎症疾病,叶庭均表示,“完全有机会治愈”。他建议陈芋汐结合更好的力量训练并且调整发力方式,逐步恢复。
对于足踝方面的伤病,“我建议她尝试拇趾支具来改善症状,并在正常行走以及体能训练中,在运动鞋中增加足弓支撑的鞋垫。”叶庭均解释道,“足踝方面的伤病在训练中无法完全避免,根据现实情况,我们选择在平时行走和休息过程中,尽可能进行保护和治疗。”
作为骨科医生,叶庭均和陈芋汐的教练经过长时间探讨,了解了很多跳水运动的特点,也针对性地提供了部分伤病恢复方案及建议。此后不久,陈芋汐入选了国家队。
陈芋汐的父亲陈健曾这样说:“我们知道体育有多么艰苦,也没有刻意培养女儿走上体育路。最终还是她自己选择了这条路,未来也要靠她自己去坚持。”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四)
近日,跳水运动员全红婵走红,她说着一口广普可爱呆萌,跳水技术也令人赞叹不已。
而在8月5日举行的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上,全红婵以高难度系数、高完成率获得了该项目的金牌,与她同场比赛的队友陈芋汐也获得了银牌。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红婵的第二跳和第四跳,其动作无可挑剔,泳池里的水花也几乎看不见,这几跳让赛场所有裁判都给出了满分10分。
据悉,今年才14岁的全红婵,要不是因为奥运会延期一年,都没达到参赛年龄。在奥运会之前,她没参加过一个国际比赛。这次为了迎战奥运,她也把以前的海胆头剪短成了平头。
全红婵2007年出生于广东湛江的一个村子,是这次东京奥运会中国队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她家境普通,父母都是农民,7岁时第一次接触跳水,2014年进入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学习。
体校作为全红婵最开始系统训练的地方,泳池设施不算先进,但她非常听教练的话,练习十分刻苦。她的启蒙教练陈华明也在采访中夸赞她是难得的天才。
凭着日复一日的努力,全红婵在2018年从体校走到了省队,在奥运会选拔赛上,又以领先对手28分的优势成为第一。现在她在奥运会赛场上摘得荣誉,但回过头看这条路上并不容易。
全红婵的母亲因出过交通事故,身体不太好,常年需要吃药。
因为妈妈治病要花钱,全红婵就觉得自己应该挣钱,寄回家给妈妈治病。
她也很理解父母的辛劳,把训练中的苦咽到了心里,不敢让亲人知道。爸爸平日需要工作,妈妈也要照料家务事,每当比赛得第一后,全红婵就会打电话报喜。
全红婵身上肩负着担子,又有更大的梦想要去追逐,但她不过还是一个10多岁的小姑娘,所以我们能在一些采访、花絮中,看到了许多她可爱真实的一面。
因为在访问中没听清记者的话,全红婵把性格这个词听成了杏哥,所以现在大家给她取了一个外号“杏哥”。
全红婵还有个外号是“干饭王”,这次奥运会10米跳台预赛一完,她就赶忙换好衣服,跑去找自己队友陈芋汐,跟她说:“走啊回去吃饭”,干饭人实锤了。
全红婵妈妈也讲女儿平时喜欢吃辣条,愿望是开个小卖部,就有吃不完的零食。
年仅14岁的全红婵就拿到了一块奥运金牌,而这只是她辉煌的开始,未来还有无限可能。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她也代表了一种顽强的力量,用实力激励、影响着更多人。
2024东京残奥会励志的小故事
2021年的东京残奥会也结束了,在东京的残奥会上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励志的画面,说不感人是假的,他们身体残疾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努力奋斗的决心,也不影响他们追求梦想。那么关于东京残奥会有哪些励志小故事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东京残奥会励志的小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残奥会励志的小故事(一)
刘翠青,两只眼睛看不见,走路都会被绊倒。
但就是这个盲人女孩证明了,即使失去光明也可以自由奔跑。之前里约残奥会女子400米决赛场上,刘翠青和领跑员徐冬林“绑手”齐跑,靠一根牵引绳,拿下了里约残奥会女子400米的冠军。
今年8月28日,在东京残奥会田径女子400米T11级决赛,刘翠青与领跑员徐冬林一起创造了新的残奥会纪录。徐冬林说,他的使命就是充当刘翠青的“眼睛”,让她克服恐惧,勇敢地奔跑。
东京残奥会励志的小故事(二)
东京残奥会的乒乓赛场,一名48岁的埃及运动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失去手臂的他用嘴咬住球拍击球,虽然未能在首场比赛中取胜,但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仍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他就是用嘴打乒乓球的追梦者——易卜拉欣·哈马托。
哈马托曾是埃及的一名工匠,一天乘火车回家时不慎跌落在火车与站台之间的缝隙里导致双臂被截肢。
仅有15厘米手臂怎么拿拍子打球呢?哈马托尝试着用腋窝夹着球拍打球,但试了好多次都失败了。在多年的练习下,他锻炼出了口衔球拍、用脚发球、实现击打,用自己独特的打球方式一步一步走向国际赛场。
东京残奥会励志的小故事(三)
东京残奥会女子场地自行车C2级资格赛,中国选手曾思妮以4分06秒263打破世界纪录。曾思妮曾是2012年伦敦残奥会该项目金牌得主。
比赛中,澳大利亚选手一路领先,在场观众觉得结果毫无悬念时,奇迹发生了——曾思妮独腿奋力地蹬着脚踏,慢慢缩小了差距。2000米过后,曾思妮实现了反超。
这场比赛前,所有人都在质疑,一条腿怎么和两条腿比?这场比赛后,曾思妮的奋力追赶,给了世人全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