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那些感人的故事

东京奥运会中国的运动员们为国人赢得了荣誉,同时他们的精神也激励了无数国人,他们的付出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努力呀,能拿到一枚金牌是多么不容易;当然他们的背后的故事真得感人!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那些感人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那些感人的故事(一)

刘诗雯因伤退赛

中国乒乓球一直被称为国球,因为一直以来,冠军总是我们的。

谁能想到,在乒乓球混双决赛中,刘诗雯和许昕对阵日本队的伊藤美诚和水谷隼,竟然输了。

赛后接受采访,刘诗雯回想起今年生日时,她满怀希望地许下唯一一个愿望:希望今年能在东京奥运会上夺冠,拜托啦。

可这个愿望终究没能实现,面对着镜头,她难以掩饰悲痛,泪水直流,说:“我所有的愿望都与乒乓球有关。对不起大家,真的对不起。”

接下来的比赛是乒乓球女子团队项目。失败了一次,她害怕第二次也会失败。便在开赛前几天,反复练着。

然而,她的旧伤撑不住她的高强度训练,突然复发了。刘诗雯为了不拖队伍后腿,选择退赛。

这应该是她的最后一届奥运会了,而她只能抱着莫大的遗憾退场。

乒乓球女团夺冠后,陈梦、孙颖莎、王曼昱站上了最高领奖台。看台上,刘诗雯站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欢雀地为她们鼓掌。只是不知为何,眼泪总止不住地流。

国歌飘荡在耳边,此时的解说词却让网友破防了。

“这一刻,我们也不能忘记刘诗雯,这块金牌背后是所有人的努力,包括因伤没能上场的刘诗雯,它是我们所有人的荣誉。”

小枣,你已经很棒了,希望之后,你的愿望也能与自己有关。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那些感人的故事(二)

  谌利军高呼我命由我不由天

7月25晚,在男子67公斤举重比赛中,谌利军夺金了。这块金牌背后的故事,实在心酸。

谌利军出生于一个特困家庭。

有一天,他妈妈突然劝他别练了。因为单靠他比赛赢来的钱十分有限,而且练举重的开销实在太大了。

他哭着说,这样他前些年吃的苦就白吃了。此时的他,非常渴望得到奥运会奖牌来证明自己,来拯救这个家。

刻苦训练了很久,终于,在16年,谌利军站到了里约奥运会的赛场上。

可比赛中途他的肌肉竟然抽筋了,他跛着脚下了台,泪目,宣布退赛。

等啊等,再等了五年,终于迎来东京奥运会。

那晚的比赛,异常激烈,谌利军连续两轮都失利了。

此时已经大比分落后,但谌利军不服输,他向组委会申请加重12公斤。

这几乎很难成功,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大伤害,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甚至不敢再看下去了。

接着,谌利军先把杠铃扛到肩上,面目狰狞,停顿好几秒后,高高举起。

谌利军,夺冠了!他激动地挥舞双手,朝天大吼,教练更是激动地将他抱了起来。

赛场外的妈妈和奶奶也泣不成声。

采访时,他几度哽咽,他就像哪吒说的那样:“我命由我不由天。”

网友们纷纷请愿品牌爸爸找他代言。谌利军,你值得!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那些感人的故事(三)

  女排失利,郎平抱憾退役

女排精神一直是中国精神的象征。自郎平接任女排教练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女排的胜利,却未曾想,这次输得如此惨烈。

对阵俄罗斯时,国人怀揣着紧张的心情观战着。这场比赛可事关我们能否进入决赛。

眼看前几局形势大好,就快胜利了。可就在第五局,俄罗斯一主攻球员异常凶猛,连胜我们好几个球,一下就反超我们了。

还是输了。

当晚,“中国女排提前无缘八强”冲上热搜,郎平担起了全部的责任,“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我作为教练员,这次的工作没做好。”

国人虽很难过,还是选择安慰她们。

在之后的比赛中,女排姑娘们似乎找回状态了,先是3:0战胜了意大利,又3:0战胜了阿根廷,大获全胜。

赛后,郎平照常做复盘总结,刚讲完要走,女排姑娘们突然围过来,齐齐朝她鞠了一躬。

此时,《阳光总在风雨后》在耳边响起,姑娘们一个个上前,紧紧拥抱郎平,泣不成声。

她们的郎妈就要退役了,可这最后一场比赛,终究没给她一个圆满的结局,终究让她遗憾了。

虽然这次无缘奖牌,我们依然感谢郎平。没有她,就没有中国女排,也没有激励着亿万中国人的女排精神!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那些感人的故事(四)

结束的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中,上海运动员陈芋汐与来自北京的队友张家齐以绝对优势夺得金牌。曾为陈芋汐进行过伤病诊治的医生叶庭均讲述了金牌背后的故事。

作为医疗顾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医生叶庭均曾多次为上海市跳水队、花游队队员进行诊疗,陈芋汐也是其中之一。

2018年,在上海一家医院,叶庭均见到了陈芋汐。“她主要的问题是手腕和足踝的伤病,手腕伤病来自长期倒立支撑引发的腕部肌腱劳损,脚趾问题是长期踮脚发力造成的。看到她的情况,我打心眼里感到敬佩,很希望自己能够给她切实的帮助。”

3月14日,陈芋汐在2021年中国跳水明星赛暨第十四届全运会跳水测试赛女子十米跳台决赛中。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在与陈芋汐的沟通中,叶庭均看出这是一位非常刻苦和要强的运动员。“两处是典型职业伤病,也是运动员日复一日训练的证明。”叶庭均表示,“我们并不能简单粗暴地要求运动员停止训练,而是基于陈芋汐的身体情况,为她度身定制了一套方案。”

当时陈芋汐14岁,身体关节处于柔软的状态,运动恢复能力较强。对于手腕上的慢性炎症疾病,叶庭均表示,“完全有机会治愈”。他建议陈芋汐结合更好的力量训练并且调整发力方式,逐步恢复。

对于足踝方面的伤病,“我建议她尝试拇趾支具来改善症状,并在正常行走以及体能训练中,在运动鞋中增加足弓支撑的鞋垫。”叶庭均解释道,“足踝方面的伤病在训练中无法完全避免,根据现实情况,我们选择在平时行走和休息过程中,尽可能进行保护和治疗。”

作为骨科医生,叶庭均和陈芋汐的教练经过长时间探讨,了解了很多跳水运动的特点,也针对性地提供了部分伤病恢复方案及建议。此后不久,陈芋汐入选了国家队。

陈芋汐的父亲陈健曾这样说:“我们知道体育有多么艰苦,也没有刻意培养女儿走上体育路。最终还是她自己选择了这条路,未来也要靠她自己去坚持。”

Gz85.com编辑推荐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


虽然命运绊脚,有一些人他们没有服输,训练虽然坎坷,但是他们弯道超越,残奥会中国健儿们用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没什么不可能”,无论是否夺冠,上场即是强者,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一)

“我只有一条腿但我与你们一样,坚强地站着”他是“单腿骑士”梁贵华,4岁时因意外左腿肢体残疾,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梁贵华学会了游泳和骑自行车,17岁时,他被教练选中参加残疾人体育运动,18岁开始学习专业自行车,2012年伦敦残奥会梁贵华打破世界纪录获得金牌里约再次卫冕东京残奥会,他将出征公路个人计时赛等多个自行车项目比赛,“我们不能改变命运给我们的不幸但我们可以改变对生活的态度积极一点,乐观一点,生活的路可以更宽广我只有一条腿但是我与你们一样,坚强地站着”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二)

“今天,我改变了自己”,出发时紧紧咬住毛巾维持姿势接近终点时因没有双手,只能以头触壁,看到成绩后他兴奋得使劲儿往上窜,伦敦残奥会男子S6级100米仰泳比赛,郑涛打破世界纪录和残奥会纪录夺得金牌,“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我改变了自己”,郑涛小时候因遭电击不幸失去双臂,2004年,他经人推荐开始接触游泳,“游泳让我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后来渐渐拿到一些成绩,我面对别人的时候没那么自卑了”,东京残奥会他将再次出战游泳项目比赛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三)

“我不懂什么是举重,但我想试试”7岁时,谭玉娇因病失去了最基本的行走能力但她不想人生就此在自卑中度过,当被举重教练一眼看中时,谭玉娇冷静而坚定地说:“我不懂什么是举重,但我想试试”伦敦残奥会谭玉娇因伤病以一枚银牌,结束自己的第一次残奥会征程,里约残奥会,她摒弃杂念再度出征,获得女子举重67kg级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谭玉娇流泪了,东京残奥会谭玉娇将再次出战举重项目比赛,“举重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举重,我甚至不能想象自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背后的故事


东京奥运会结束后不久就迎来东京残奥会,残奥会顾名思义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很多运动员虽说身体残缺但是他们心里比任何都强大,那么你们知道残奥会运动员们背后的故事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背后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背后的故事——50米自由泳马佳(一)

东京残奥会女子50米自由泳S11级(视觉障碍)决赛重赛中,中国选手马佳以29秒20打破世界纪录夺得金牌,李桂芝以0.52秒之差获得银牌。时隔两天,两位中国姑娘重新包揽这个项目的金银牌,即便是重赛也没有阻止她们争金夺银的霸气。

就在两天前,马佳在该项目决赛中以29秒46的成绩夺得冠军,并刷新世界纪录,李桂芝紧随其后获得银牌。不过就在比赛后不久,两位选手的金银牌被取消,该项目的决赛需要重新进行,原因是是荷兰选手投诉自己被中国运动员碰撞,从而被迫改变了游泳方向。

当决赛重新开始,第3道的马佳和第5道的李桂芝从出发之后就一路领先,延续着此前的好状态。马佳更是又一次刷新了世界纪录,将自己在两天前游出的成绩进一步提高。

1998年出生的马佳是石家庄人,23岁的她第一次参加残奥会。马佳患有先天性视力残疾,尽管她从不曾看到过这个世界的样子,但是她也从来都没有让自己沉沦在黑暗的世界里,反而从小就比同龄孩子都更加成熟、更加懂事。12岁那年,马佳在当地一次参加人运动员的选拔活动中被盲人门球队教练看中,但是因为年龄和身体等各方面的因素,她并没有从事门球运动,返回学校继续读书。两年后,马佳再一次参加了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被召进省残疾人游泳队,这是当时的她从未触及过的项目,克服了训练初期的恐惧,马佳在教练的指引下正式成为了一名游泳运动员。

日复一日的训练自然是枯燥且辛苦的,尤其是对于盲人运动员来讲,难免经常出现磕磕碰碰,身上的伤疤也是一茬又一茬。只有十几岁的马佳就这样咬牙坚持着,直到2013年的全国残疾人(22岁以下)游泳锦标赛,她第一次站在了正式比赛的赛场,一举赢得了S13级50米、100米、400米自由泳和100米蛙泳、仰泳五块金牌。那一年的马佳,只有15岁。后来,马佳在各项国内赛事中越来越突出,直到她进入到国家队,来到了东京残奥会。

李桂芝比马佳大5岁,她在本届残奥会上还获得了一枚女子100米仰泳S11级的铜牌。早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上,李桂芝就开始了自己的奥运之旅。李桂芝的双目失明是因为家族遗传,和马佳一样,她也是自幼双目失明,2008年开始学习游泳,她有着很强的悟性和毅力,很快就学会了非常规范的泳姿。2012年,李桂芝在女子S11级50米自由泳中获得银牌,在女子S11级100米自由泳中获得铜牌;4年后的里约残奥会,李桂芝在女子50米自由泳S11级比赛中以创造世界纪录的成绩夺金,此外还在女子100米自由泳S11级比赛中获得一枚银牌。

命运虽然夺走了两位姑娘的光明,但是她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演绎着精彩的人生。就算是决赛要重新上演,她们也没有让金银牌旁落。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背后的故事——乒乓球运动员刘静(二)

东京残奥会第四个比赛日。中国残奥代表团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刘静经过连续作战,战胜多国选手,摘下东京残奥会乒乓球女子单打W1-2金牌,蝉联四届残奥会女子单打WS1-2冠军!

今年33岁的刘静出生于徐州市邳州市农民家庭,现为中国和江苏残疾人乒乓球队队员,南京财经大学大专学生,也是镇江恒达包装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

刘静十个月大时就被儿麻病魔击倒,独立行走、上学都成了问题。到她六岁时,万般无奈的父母只能将其背到邳州市“希望之家”,盼望孩子在得到照看的同时,学点文化。

令家人意外的是,刘静入学后不仅学习很用功,课余时间还痴迷上了学校的乒乓球桌,一有空就霸着台子打乒乓球。日也打、晚也练,对运动的喜爱和不轻易服输的劲头,被教练衡新看到,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队中。

从此,刘静练得更加带劲,由于长年蹲坐在轮椅上打球,以致腰部老伤复发。有一年,光手术她就做了五次。可是,一回到学校,她又捡起球拍舍不得放。

作为江苏残疾人乒乓球队中伤残程度最重的女队员,她不仅顺利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还和同批队员一起,入选国家残疾人乒乓球队,走上系统的训练之路,并逐渐在国内、国际赛场摘金夺银。通过数年征战,她在2008年前首次攒足残奥会所需积分和排名。

2008年9月,万众瞩目的北京残奥会上,刘静一举获得女子TT1-TT2级单打、TT1-TT3级团体两项冠军。伦敦残奥会她再获女子TT1-2级单打金牌、TT1-3级团体金牌。

这些年,她在国内参加了所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残疾人乒乓球比赛。这样的行程、这样的战绩,就是对一个健全人运动员来说,也是十分辛劳和突出的;更何况还是一个从腰部以下即瘫痪的重残姑娘呢。她所承受的不便是健全人难以想象的,她也因为超人的意志获得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江苏省残联为帮助刘静解决后续保障问题,联合镇江市残联为其落实了工作单位,还帮她请了装修工程队。如今,这位残奥冠军在镇江的小家不仅温馨,还是完全无障碍标准的。

国家和社会的认可,成为刘静运动征途上的不竭动力。“是乒乓球弥补了我的人生缺憾!”2021年的夏天,这位轮椅上的乒乓球手再次激情满怀地踏上东京残奥会的征程。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背后的故事——乒乓球运动员冯攀峰(三)

中国残奥代表团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冯攀峰经过艰苦作战,以3-2战胜德国队选手,夺得男子TT3级单打金牌。这也是冯攀峰摘下的第四枚残奥会乒乓球男单金牌,再次实现该项目的卫冕,成为残奥会乒乓球男单项目“四冠王”!

冯攀峰1989年出生于徐州市邳州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儿麻后遗症导致他双下肢瘫痪,不仅给这位浓眉大眼、长相英俊的帅小伙带来生活上的很多不便,也形成了他内向、低调、好静的性格。1995年他来到邳州希望之家读书后,乒乓球让他逐渐乐观、开朗、坚毅、刚强起来。

冯攀峰是江苏省残疾人乒乓球队中残疾程度最重的一位男队员。教练说,在训练中,他曾多次从轮椅上翻倒在地,手掌和膝盖无数次被擦破,手臂也常常练得酸疼无比,吃饭都费劲。但他始终咬紧牙关坚持下来,尤其到比赛时,常常与平日判若两人——能拼、敢打,韧劲十足,且反应敏捷,应对极快,遇到再强对手也不轻易服输。

通过教练的精心指导和自身不懈的努力,这位右手横拍、正手反胶、反手长胶的队员在很短时间,即在国内和国际残疾人乒乓球比赛中崭露头角。

2008年北京残奥会,冯攀峰一举获得男子TT3级单打冠军、团体季军。2012年参加伦敦残奥会,获男子TT3级团体、单打两项冠军。回国后,他与相恋多年的同队、同乡、同校运动员顾改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2016年里约残奥会,他顽强作战,再次获得TT3级单打和团体2枚金牌。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背后的故事——游泳运动员李桂芝(四)

常熟残疾人游泳运动员李桂芝出生于1993年7月,视力残疾一级,是中国和江苏省残疾人游泳队队员。现为江苏东盾木业集团有限公司员工。2009年入选江苏省残疾人游泳队。她在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上,相继摘得了女子SB11级100米蛙泳,S11级50米、100米自由泳和S12级100米仰泳“两金两银”,成为江苏省第一位在该项赛事中夺冠的盲人游泳运动员。2012年伦敦残奥会,她获女子S11级50米自由泳银牌和女子S11级100米自由泳铜牌,实现了常熟残奥会奖牌零的突破,并成为第一位夺得残奥会奖牌的苏州运动员。

今年5月8日,李桂芝与国家残疾人游泳队队友一起前往昆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训练。日前在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游泳馆见到她时,她正在进行恢复性训练。“虽然高原缺氧,有点喘不上气,但你咬牙坚持下来后,明显能感觉到肺活量增强了,耐力也提高了。”她说,“肺活量和耐力增强后,游泳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前面快、后面慢,速度提上去了。”在今年3月游泳队进行的队内测验中,她100米自由泳的成绩达到了1分08秒,不仅比她之前最好成绩提高了2秒,更在当时的世界排名中名列第二。不仅如此,她50米自由泳的成绩也提高了0.01秒,100米仰泳比她在2015年全运会游出的成绩快了3秒多。

对于这座游泳馆,李桂芝并不陌生。从2015年11月3日起,她就在这里集训。之前,她在这里备战过2015年世界残疾人游泳锦标赛、2014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2012年伦敦残奥会。

在这里,她每天要进行两堂训练课,上下午各一堂,上午的训练从10点到12点,下午从4点到6点。其中,每周一三五下午是陆地训练,内容包括跑步、腰腹力量等训练,每周二四六下午进行水上训练,项目有“短间歇”和“包干时间”等。以李桂芝的主攻项目50米自由泳为例,“短间歇”是指游完第一个50米后稍作休息再游下一个50米,不过,休息的时间很短,每次只有5秒钟。“包干时间”则是要在泳池里来回不间断地游上20次,整个过程必须在教练规定时间内完成。

李桂芝说,备战的这段日子想明白了6个字:“我要练”“要我练”。4年前备战伦敦残奥会时,感觉是教练“逼”着练,自己并不想练,但现在是自己想练,很期待比赛。虽然在主攻项目上国外选手给她造成了不小压力,但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她始终坚信自己能游得更好。

展望里约,李桂芝表示,不会让伦敦残奥会50米自由泳决赛时,与冠军相差0.07秒、与金牌失之交臂的遗憾重演,对参加的每一个项目,都会全力以赴。能拿第一绝不拿第二。


2023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


东京奥运会上不少运动员创造了新的奥运会记录,也拿到自己想要的金牌,但是每一个成功的运动员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关于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知道多少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一)

“把过程做好,结果自然不会差。”——杨倩

奥运首金、清华学霸、两摘金牌的中国00后奥运冠军杨倩,是美貌与实力并存的宝藏女孩。

从11岁到21岁,她在射击的路上走了10年,才站到了奥运会的奖台上。

这10年不可谓不辛苦,小时候因为训练辛苦又枯燥,哭着和母亲说要退出射击队。在家人、学校和教练的劝说下,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清华大学接受采访时,她说:

“比如我练习中有一次打得不好的话,就会主动去要求自己,我今天一定要把这一枪打好,不能放弃。”

正是这一股不服输的性格,让她在射击的路上走了这么久,才造就了今天奥运女神的诞生。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二)

“逆风翻盘,我命由我不由天!”——谌利军

在男子举重67公斤级比赛现场,中国选手谌利军出现失误,落后第一名11公斤,夺冠的希望非常渺茫。

但他却没有认命,最后一把直接加到了187公斤,挺举一次成功,最终实现逆风翻盘,绝杀夺冠。

看着领奖台上意气风发的谌利军,谁又能想到,谌利军的奥运之路,充满坎坷。

特困户家庭、父亲患病早逝、负债累累、身体伤痛不断、五年前里约奥运会无奈弃权退赛等等,这些人生幸福的拦路虎,都让谌利军的人生过得不那么容易。

谌利军说家里虽然困难,但他很快乐能坚持下来,靠自己的双手改善全家的生活。在一抓一举间,越来越向上的不止是生活,还有信念和极限。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三)

在近日结束的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中,上海运动员陈芋汐与来自北京的队友张家齐以绝对优势夺得金牌。曾为陈芋汐进行过伤病诊治的医生叶庭均讲述了金牌背后的故事。

作为医疗顾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医生叶庭均曾多次为上海市跳水队、花游队队员进行诊疗,陈芋汐也是其中之一。

2018年,在上海一家医院,叶庭均见到了陈芋汐。“她主要的问题是手腕和足踝的伤病,手腕伤病来自长期倒立支撑引发的腕部肌腱劳损,脚趾问题是长期踮脚发力造成的。看到她的情况,我打心眼里感到敬佩,很希望自己能够给她切实的帮助。”

在与陈芋汐的沟通中,叶庭均看出这是一位非常刻苦和要强的运动员。“两处是典型职业伤病,也是运动员日复一日训练的证明。”叶庭均表示,“我们并不能简单粗暴地要求运动员停止训练,而是基于陈芋汐的身体情况,为她度身定制了一套方案。”

当时陈芋汐14岁,身体关节处于柔软的状态,运动恢复能力较强。对于手腕上的慢性炎症疾病,叶庭均表示,“完全有机会治愈”。他建议陈芋汐结合更好的力量训练并且调整发力方式,逐步恢复。

对于足踝方面的伤病,“我建议她尝试拇趾支具来改善症状,并在正常行走以及体能训练中,在运动鞋中增加足弓支撑的鞋垫。”叶庭均解释道,“足踝方面的伤病在训练中无法完全避免,根据现实情况,我们选择在平时行走和休息过程中,尽可能进行保护和治疗。”

作为骨科医生,叶庭均和陈芋汐的教练经过长时间探讨,了解了很多跳水运动的特点,也针对性地提供了部分伤病恢复方案及建议。此后不久,陈芋汐入选了国家队。

陈芋汐的父亲陈健曾这样说:“我们知道体育有多么艰苦,也没有刻意培养女儿走上体育路。最终还是她自己选择了这条路,未来也要靠她自己去坚持。”

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励志故事(四)

近日,跳水运动员全红婵走红,她说着一口广普可爱呆萌,跳水技术也令人赞叹不已。

而在8月5日举行的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上,全红婵以高难度系数、高完成率获得了该项目的金牌,与她同场比赛的队友陈芋汐也获得了银牌。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红婵的第二跳和第四跳,其动作无可挑剔,泳池里的水花也几乎看不见,这几跳让赛场所有裁判都给出了满分10分。

据悉,今年才14岁的全红婵,要不是因为奥运会延期一年,都没达到参赛年龄。在奥运会之前,她没参加过一个国际比赛。这次为了迎战奥运,她也把以前的海胆头剪短成了平头。

全红婵2007年出生于广东湛江的一个村子,是这次东京奥运会中国队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她家境普通,父母都是农民,7岁时第一次接触跳水,2014年进入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学习。

体校作为全红婵最开始系统训练的地方,泳池设施不算先进,但她非常听教练的话,练习十分刻苦。她的启蒙教练陈华明也在采访中夸赞她是难得的天才。

凭着日复一日的努力,全红婵在2018年从体校走到了省队,在奥运会选拔赛上,又以领先对手28分的优势成为第一。现在她在奥运会赛场上摘得荣誉,但回过头看这条路上并不容易。

全红婵的母亲因出过交通事故,身体不太好,常年需要吃药。

因为妈妈治病要花钱,全红婵就觉得自己应该挣钱,寄回家给妈妈治病。

她也很理解父母的辛劳,把训练中的苦咽到了心里,不敢让亲人知道。爸爸平日需要工作,妈妈也要照料家务事,每当比赛得第一后,全红婵就会打电话报喜。

全红婵身上肩负着担子,又有更大的梦想要去追逐,但她不过还是一个10多岁的小姑娘,所以我们能在一些采访、花絮中,看到了许多她可爱真实的一面。

因为在访问中没听清记者的话,全红婵把性格这个词听成了杏哥,所以现在大家给她取了一个外号“杏哥”。

全红婵还有个外号是“干饭王”,这次奥运会10米跳台预赛一完,她就赶忙换好衣服,跑去找自己队友陈芋汐,跟她说:“走啊回去吃饭”,干饭人实锤了。

全红婵妈妈也讲女儿平时喜欢吃辣条,愿望是开个小卖部,就有吃不完的零食。

年仅14岁的全红婵就拿到了一块奥运金牌,而这只是她辉煌的开始,未来还有无限可能。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她也代表了一种顽强的力量,用实力激励、影响着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