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

我们为您搜集了有关“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最新资讯一起来看看吧,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 教案课件能够反映出教师的创造性和智慧,使学生受益。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第一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板演(指名学生脱式计算)

46+570÷80 60÷[(30+30)×10]

二、新课。

1.谈话:如果把板演题目中的整数换成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运算的顺序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学习例1.

出示例1:计算

(1)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想一想:这个算式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大家打开练习本,抄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订正。怎样确保计算的准确?

3.学习例2。

出示例2 计算

(1)请你试着按运算顺序读出例题。

(2)想一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

(4)在练习本上完成。

(5)指名学生板演。

(6)如何检查,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完成课本第6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

计算前,先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怎样才能保证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正确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 )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先算( ),再算( );有括号的,要先算( ),再算( )。

2.判断正误: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习。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结合教材相关习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①题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②题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总结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

①方法: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②关键: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习题,复习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5页6题。

地球上海洋面积是36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地球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2.完成教材116页8题。

(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收集了。六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收集了,四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3.完成教材116页10题。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80千米/时。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这列火车的,是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这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

4.完成教材116页11题。

(1)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84÷2=42(cm) 长:42×=28(cm)

宽:42×=14(cm)

(2)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84÷(3+4+5)=7(cm) 7×3=21(cm)

7×4=28(cm) 7×5=35(cm)]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72名学生,男女生人数协调,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用题的解决较差,少数学生数学成绩很差。

重点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2、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4、1复习导入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不计算,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3700÷9 0、3×9÷6

50×【(900—90)÷9】

活动2【讲授】合作探究

1、出示例3

一天吃三次,每次吃半片,12片药可以吃几天?

2、理解题意

(1、)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2、)提问:求小红可以吃几天,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组合作讨论并填写预习卡。方法一:每次吃半片,吃3次:

12片可以吃几天?

方法二:12片可以吃:12÷ =12×2=24(次)

24次可以吃:24÷3=8(天)

(4)互相交流,请两位同学板演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5)列出这两种方法的综合算式。

(6))提问:综合算式里分别含有几级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小结:分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相同,在同级运算中,如果

没有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有两级运算,先算乘除,再算

加减。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活动3【练习】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提问: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2、完成教材第35页第10题。

活动4【作业】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一、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对本册有关统计知识的系统复习。重点复习的内容有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以及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和结合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谈话回顾,建立联系。

通过谈话,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上课伊始,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行关键点的有效回顾,帮助学生与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这样的设计,符合教育的本真,即教育的任务在于激励、唤醒。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小组合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倾听能力、组织能力、思考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与提升。在复习中重视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各种统计图的特征,并学会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

二、课前准备。

PPT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一共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这几种统计图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1)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

生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很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生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生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二)复习用扇形统计图知识解决问题。

1、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6题。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正逐步提高,在20xx年监测的330个城市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1)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2)了解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讨论一下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2、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①思考:题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无用信息有哪些?

②汇报。

生1:题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是无用信息。

生2:对于问题(1)而言,题中“330个城市”和“16.1%”是有效信息。

③根据统计图算出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330×16.1%≈53(个)

(2)解决问题(2)。

①组内交流:说一说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

②全班交流: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生1:要改善取暖工程。

生2:加强环保意识。

生3:严禁开私家车,统一乘坐公交车,这样避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生4:减少工厂废气排放。

(三)巩固练习。

1、小红收集的各种邮票统计如上图。

(1)小红收集的风景邮票、人物邮票和建筑邮票数量的比是( )。

(2)小红收集的( )邮票数量最多。

(3)小红共收集了200张邮票,其中风景邮票有( )张。

2、完成教材117页17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应用范围。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统计图的种类: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61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的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重点难点:

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印入,复习旧知

1、问题情境

根据5天的训练成绩,选拔一位同学去参加学校的跳绳比赛。

2、学生说理

为什么要选择张明去参加。

3、引导转换,复习旧知

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

4、简单读图,感悟趋势

呈现张明和王星跳绳成绩统计图,学生读图,简述趋势,得出淘汰王星的结论。

二、学习新知,初步感悟

1、制造冲突,引发思考

(1)呈现刘辉的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分析其进步趋势。(数据:204 206 208 212 216)

(2)设问:如果张明和刘辉要一决高下,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呈现两张统计图,让学生交流。

(3)引发思考

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做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辉进步得更快?

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

(1)直接过度。

把两张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白色)

(2)细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同一种颜色的折线无法区别两人成绩。

揭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3)感悟优点。

相比刚才两张统计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优点?(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三、加深体验

呈现王芳7~15周岁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

观察这张图,你了解到了什么?

在原图上加一条“标准体重”折线

再让学生评价一下王芳的体重发展情况?

四、巩固练习

出示题目:中国和美国在第25~29奥运会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1)让学生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只描点连线)

(2)学生独立绘图。

(3)读图练习,再次体验。

(4)根据“中国是否可能在第30届奥运会上金牌继续保持第一”。引导学生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反映两国夺金趋势。

五、练习。

P63 试一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52页~53页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研究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1、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 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

3、课件演示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请学生板演)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60(平方米)

100×=40(平方米)

……

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

6、练习:

如果你来分配这100平方米的保管区给六(1)班和六(2)班你准备按这样的比来分配,并把两个班保管区的面积算出来。

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7、出示:学校新买来315本新书,要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如果你是图书管理员,怎样分配才合理呢?

(1)小组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分配方案,最后统一到按照各班人数进行分配比较合理。

(2)增加条件:六(1)班34人,六(2)班36人,六(3)班35人。

(3)问:3154本书按照人数分配,就是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呢?

(4)学生独立解答。

(5)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8、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按比例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三、开放运用,体验成功

小明九月份共用去零花钱30元,具体用途及分配情况见下表:

零花钱30元

买学习用品

买零食

玩游戏机

1

3

6

1.你能算出小明的各项支出是多少元吗?

2.看了这张表,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这30元零花钱?能用表格展示出来吗?

1、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表格,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和计算钱数的方法。

四、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M.Gz85.COm 工作总结之家)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乘法意义及算理。

教学用具

课件标签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步骤。

(1)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出示题目:

(1)你想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3)画示意图分析。

(4)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5)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结果,看一看其中的联系。

想一想:虚线框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计算过程呢?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不难发现其中的'计算过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补充其中的计算过程。

然后,联系以上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教师可不急于作出归纳,再提出问题,继续验证学生自己的发现。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你认为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画示意图加以验证。

(4)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教学例出示教材例题,学生简要了解蜂鸟。

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计算情况。完成后,选择两位不同计算过程的学生上台板演。

3、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2)5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②教师出示算式,学生判断可以不可以。

③说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约分的方法。

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要写在整数的上面,并与分子相乘。

三、巩固练习完成例题后“做一做”四、课后作业设计完成练习二第3、4题?课后习题完成练习二第3、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可能性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教学重点: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难点:能用分数准确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句话。

(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2.出示天气预报的情境:

长沙,11月22日,气温8-16摄氏度,降水概率10%。

问:同学们,看了这个天气预报,你明天出门时会不会带雨伞?为什么?(不会,因为降水概率只有10%,说明下雨的可能性比较小)

3.我们以前只知道用语言描述可能性,而这里的降水的可能性却用了10%这样一个具体的数,一个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具体的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探究与交流

1.同步体验。

(1)师出示袋子里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

问: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你怎么想的?(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2。)

问: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1呢?

(2)老师在口袋中再放入一个绿球。

问:现在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3。)

师:都是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怎么会不同呢?这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可能性的大小和球的总数有关。)

板书:球的总数

(3)追问:如果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5,口袋里该怎样放球?

如果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20,口袋里该怎样放球?1/100呢?

(5)你有什么发现?分子都是1:表示红球个数;分母都是球的总个数;球的总数越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越小。

2.迁移与提升

教学例2。

(1)课件出示图。

师:在图中你看到了哪几张牌?

(2)师将6张牌反扣在黑板上。(师边说边演示)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一共有6张牌,红桃a有1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1/6。)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其它牌的可能性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可能性吗?

(3)师:看了这6张牌,你还能提出关于可能性的数学问题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四人为小组活动,互相提问。)

师:大家来交流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

你能具体地说一说,为什么任意摸一张,摸到3的可能性是1/3吗?

小结:从这里我们可以说明可能性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总数有关,还和某种物体的个数或张数有关。

(4)对比提升:去掉一张黑桃3,还剩五张,你能用分数表示哪些可能性?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任意摸一张,摸到黑桃的可能性是2/5”。你是怎么想的?能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吗?

师:如果老师说一个分数,你们能说出怎么拿吗?

师:课后同学们继续可以做这样的游戏,一人说分数,一人拿牌,比一比,谁的思维最敏捷。

三、实践和应用

1.练习十八第1题。

2.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课本第95页练一练。

追问:如果把转盘上的指针转动80次,在红色区域的次数一定是10次吗?

3.设计中奖规则:课件出示

超市将在元旦进行中大奖活动,购物满100元,可以到转盘上转1次指针,如果你是超市的老板,你会怎样设计中奖规则?学生凭生活经验阐述。

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指针停在红色区域是一等奖?

(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有利于商家)

4.完成练习十八第六题。

同学们平时在游戏的时候要想最快决定两个人的胜负经常会用什么方法?(石头、剪刀、布)那你样想过没有,这种决定胜负的方式是否公平呢?

小芳和小娟在做这个游戏,他们获胜的可能性各是多少呢?

出示表格。

把表格填写完整。

回答问题。

我们以后在游戏时就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判断是不是公平。

四、全课总结,感受价值。

1.提问:今天大家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2.联系生活实际,体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价值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能用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比如:两个厂生产同一种产品,价格等其他条件都一样,甲厂的产品有百分之十返修,乙厂生产的产品有百分之一返修,你选择买哪个厂的?

师:生活中不确定得现象太多了,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用变化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学会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去进行选择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