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的课件(推荐6篇)

硝酸的课件(推荐6篇)。

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当一次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你知道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硝酸的课件(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硝酸的课件(篇1)

本节内容是在了解了硝酸具有酸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两种特性—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硝酸的氧化性,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而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又是学生突破硝酸强氧化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本节课重点探究硝酸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三大强酸的性质以及氮的化合物知识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可加深对物质结构理论及氧化还原知识的理解,它所涉及到的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为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打下基础。

已具备的能力:已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类比的能力,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社会生活,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等两大特性。

(2)过程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推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事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利用“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虽然硝酸在初中化学中曾经介绍过,但作为硝酸的性质只是简单提及,而且浓硝酸、稀硝酸的氧化性不尽相同,还原产物也不同,这就使得硝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的氧化性相比更加复杂,更难掌握,因此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同时我还设计了本节课的创新点:在探究硝酸性质中既有理论探究也有实验探究还有实验仪器的改进

学生活动的体验点:体验硝酸泄露的可怕性,硝酸的强氧化性以及实验仪器的改进

教是为了不教,我采用学案导学、情景激学、目标驱动、实验助学的方式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通过信息归纳、类比推理、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合作与交流,观察与思考的良好习惯,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乐学其中!

学生心里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新课程的教学关键,是教师应创设利于学生探索、求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得以快速成长。

于是本节课我通过硝酸泄露事件作为线索,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这不同于以往的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模式,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科学猜想、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反思、实验改进,来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旨在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际生活问题为线索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机会。

让学生根据学案观看录像,整理由录像中所得到的信息:结合阅读教材归纳出硝酸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你能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硝酸的酸性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硝酸能与金属反应为“硝酸的强化性”的学习环节提供发现问题的理论基础。

问题:高速公路上红棕色的烟是什么?长久放置的浓硝酸为何呈黄色?

设计意图:学会通过对比、迁移、质疑、阅读获取新知识,掌握“性质决定保存”的规律!

并且从上理论探究:硝酸的分解产物除了二氧化氮还有什么?引导他们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去分析,并由学生推导并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的推理能力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融合知识、方法、能力等多重目标的实现。为了能顺利的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用了沿着科学家的脚步去探索

实验探究:(科学猜想--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反思—实验改进—实验小结)

虽然已经学过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但是我所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因而在实验设计方案上我相应地降低了难度:

(2)设计方案:我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对以上猜想进行验证

基于环保、节约、携带方便,我对实验仪器进行了改进,采用一套微型实验仪器,由于没有配套的微型试管塞,我采用了气密性更好的试管帽。并在学生进行操作前进行了详细说明。

(4)方案反思:稀硝酸与铜反应中我们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于是可能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质疑:产生的气体会不会是氢气呢?

这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那么该实验应如何改进才能确认究竟是氢气还是一氧化氮?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分组实验不仅仅停留在机械的动手、观察,还要让学生明确“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这

样做,还能怎样做更好”,是实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由实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优中求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环保意识。

(6)实验小结:同是硝酸与铜的反应,但浓度不同产物就不一样。

设计意图:由此对学生进行辩证法的教育,量变引起质变!

投影:“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和某些心怀不轨的金匠用王水来偷金的故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设计意图:当堂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将学生易混淆的问题提出,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准确,更深入。

最后我预留几分钟,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同时也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疑问能及时解决,做到释疑的高效性和及时性。

比如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就会质疑: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吸水性,硝酸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波尔是如何从王水中再提取单质金呢?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硝酸的性质”这个知识技能作载体,通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发现问题—理论分析--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核心,实现了“激学—促学—助学—乐学”的情感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硝酸的课件(篇2)

硝酸

物理性质:

1.    纯硝酸是无色油状液体, 开盖时有烟雾, 挥发性酸.

2.    M.p. -42℃, b.p. 83℃. 密度: 1.5 g/cm3, 与水任意比互溶.

3.    常见硝酸a%= 63%-69.2% c= 14-16mol/L. 呈棕色(分析原因) 发烟硝酸.

 化学性质:

1.    强腐蚀性: 能严重损伤金属、橡胶和肌肤, 因此不得用胶塞试剂瓶盛放硝酸.

2.    不稳定性: 光或热

4HNO3 ===== 4NO2 + O2 + 2H2O

所以, 硝酸要避光保存.

3.    强酸性: 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 具有酸的通性.

4.    强氧化性: 浓度越大, 氧化性越强.

[实验] 在两支试管里分别盛有铜片, 向两支试管理再分别加入浓硝酸和稀硝酸.

Cu + 4HNO3(浓) == Cu(NO3)2 + 2NO2 ↑+ 2H2O

3Cu + 8HNO3(稀) == 3Cu(NO3)2 + 2NO↑ + 4H2O

Ag + 2HNO3(浓) == AgNO3 + NO2 ↑+H2O

3Ag + 4HNO3(稀) == 3AgNO3 + NO ↑+ 2H2O

硝酸能与除金、铂、钛等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

通常浓硝酸与金属反应时生成NO2, 稀硝酸(

钝化反应: 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铁、铝、铬(都可呈+3价金属化合物)表面形成具有保护性的`氧化膜而钝化. 而稀硝酸则与它们反应.

Fe + 4HNO3(稀) == Fe(NO3)3 + NO + 2H2O

王水: 1体积浓硝酸与3体积浓盐酸的混合溶液.可溶解金、铂.

Au + HNO3 + 4HCl == HauCl4 + NO + 2H2O

M + HNO3(12∽14mol/L) ↗NO2为主.

M + HNO3(6∽8mol/L) ↗NO为主

M + HNO3(约2mol/L)↗N2O为主, M较活泼.

M + HNO3(

M + HNO3还可能有H2产生(M活泼)

C + 4HNO3(浓) == CO2 ↑+ 4NO2↑ + 2H2O (实验演示)

H2S + 8HNO3(浓) == H2SO4 + 8NO2↑ + 4H2O

3H2S + 2HNO3(稀) == 3S + 2NO + 4H2O (冷)

SO2 + 2HNO3(浓) == H2SO4 + 2NO2

3SO2 + 2HNO3(稀) + 2H2O == 3H2SO4 + 2NO

H2S、SO2以及S2-、SO32-都不能与硝酸共存.

1.      硝酸的制法:

[设问] 生成硝酸的措施有哪些? 对比优缺点.(三种)

1.      实验室制法: 微热

NaNO3(s) + H2SO4(浓) == NaHSO4 + HNO3

[讨论] 1. 反应温度

2. 反应装置:

3. 收集装置:

2.      氨氧化法制硝酸:

4NH3 + 5O2 ==== 4NO + 6H2O (氧化炉中)

2NO + O2 == 2NO2 (冷却器中)

3NO2 + H2O = 2HNO3 + NO (吸收塔)

4NO2 + O2 + 2H2O == 4HNO3 (吸收塔)

过程: (1)先将液氨蒸发, 再将氨气与过量空气混合后通入装有铂、铑合金网的氧化炉中, 在800℃左右氨很快被氧化为NO. 该反应放热可使铂铑合金网(催化剂)保持赤热状态.

2.      (2)由氧化炉里导出的NO和空气混合气在冷凝器中冷却, NO与O2反应生成NO2.

(3) 再将NO2与空气的混合气通入吸收塔. 由塔顶喷淋水, 水流在塔内填充物迂回流下. 塔底导入的NO2和空气的混合气, 它们在填充物上迂回向上. 这样气流与液流相逆而行使接触面增大, 便于气体吸收.

从塔底流出的硝酸含量仅达50%, 不能直接用于军工、染料等工业, 必须将其制成98%以上的浓硝酸. 浓缩的方法主要是将稀硝酸与浓硫酸或硝酸镁混合后, 在较低温度下蒸馏而得到浓硝酸, 浓硫酸或硝酸镁在处理后再用.

尾气处理: 烧碱吸收氮的氧化物, 使其转化为有用的亚硝酸盐(有毒)即”工业盐”.

NO + NO2 + 2NaOH == 2NaNO2 + H2O

1.      硝酸盐:

特点: 外观美丽(由金属离子决定); KNO3无色、Cu(NO3)2.6H2O宝石蓝色.

水溶性好

有明显的氧化性, 稳定性不好.分解有氧气.

[实验] 1. KNO3的热分解:

2. 硝酸铜的热分解并检验气体.

2KNO3 == 2KNO2 + O2

2Cu(NO3)2 == 2CuO + 4NO2 + O2

2AgNO3 == 2Ag + 2NO2 + O2

检验方法: 硝酸盐溶液经浓缩后, 加入浓硫酸和铜屑并加热, 可逸出红棕色气体.

 

硝酸的课件(篇3)

[比较学习法]: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加深理解、方便记忆。如浓硫酸、硝酸作氧化剂时,都是硫、氮元素被还原;都是浓的溶液氧化性比稀的溶液强;浓硫酸、浓硝酸都能与不活泼金属和一些非金属反应;在常温下,浓硫酸、浓硝酸都能使铁、铝表面氧化生成牢固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酸与内层金属的反应等。

[实验观察]:Cu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的比较:

3Cu+8HNO3=3Cu(NO3)2+2NO+4H2O

观察现象:①产生无色气体。②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③铜在不断的溶解。

此气体遇空气变为了红棕色,所以无色气体是NO。

结论:铜和稀硝酸常温下反应比较缓慢。

C+4HNO3(浓)4NO2+CO2+2H2O现象:①产生红棕色气体。②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③铜在不断溶解。

结论:铜和浓硝酸常温下反应剧烈。

[错误点拨]:硝酸愈稀被还原的程度愈大,说明硝酸愈稀氧化能力愈强。

指出:硫酸、硝酸都是浓的溶液氧化性比稀的溶液强,不看被还原的程度大小。

同样,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只看失去电子的难易,不看失电子的多少。

[资料介绍]:王水的成分: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物,其体积比为1:3。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

[知识拓宽]:镁、锌等金属与不同浓度的硝酸作用能得到氮的不同低价态的还原产物。例如,当硝酸中HNO3的质量分数为9%~33%时,反应按下式进行:4Zn+10HNO3=4Zn(NO3)2+5H2O+N2O。若硝酸更稀,反应会生成氨,氨与过量的硝酸进一步反应生成硝酸铵。4Zn+10HNO3=4Zn(NO3)2+NH4NO3+3H2O。

[例题分析]:1。在标准状况时,把NO2和O2按4:1的体积比混合使其充满一个大试管,把大试管倒立于水中,水面逐渐上升,最后试管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不考虑试管中溶液扩散)为()A.0.8B.0.72C.0.1D.0.036

补充两个重要的关系式:4NO2-----O2,4NO------3O2

2.用废铜屑和工业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请设计2~3个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补充习题:

1.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了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他们在此研究领域有很大进展,因此这三位教授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奖。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态氮物质的氧化产物B、NO不是亚硝酸的酸酐C、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的还原产物D、NO是红棕色气体2.某氮的氧化物和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N2和CO2。若测得N2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N的氧化物是()A、N2OB、NOC、NO2D、N2O5

3.某金属硝酸盐受热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二氧化氮和氧气。若生成的二氧化氮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8∶1,则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是()A升高B降低C不变D无法确定4.0.3molCu2S和HN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u(NO3)2、H2SO4、NO和H2O,则末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A、1.0molB、1.2molC、0.3molD、2.2mol5.已知2Cu(NO3)2=2CuO+4NO2+O2,现把Cu(NO3)20.01摩缓慢加热直到分解完全,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于试管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水仍充满试管B.试管中可收集到0.112升无色气体(标况)C.向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红色D.向试管中加入锌粒可产生燃性气体6.常温下30mlNO2和10mlNO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饱和NaHCO3溶液中,将逸出的气体通过装有足量Na2O2的干燥管。(1)从干燥管逸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__。(2)若NO2和NO的体积比大于3:1,则逸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3)若NO2和NO的体积比小于3:1,则逸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7.汽车尾气(含有碳氢化合物、CO、SO2和NO等)是城市空气污染的污染源之一。综合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用铂、钯合金做催化剂)。它的特点是使CO和N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促使碳氢化合物充分燃烧及二氧化硫的转化。认为汽车尾气的过多排放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写出CO和NO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城市空气污染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A开发利用氢能源B使用电动车C植树造林D戴上呼吸面具

参考答案:1、D2、B3、B4、D5、AC文章

硝酸的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用比较的方法(与硫酸比较)学习掌握HNO3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HNO3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实验探究法+阅读训练

四、教学设计:(分两课时完成)

1、教师陈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2、一分钟记忆力比赛:C+HNO3—、Cu+HNO3(浓)—、Cu+HNO3(稀)—、HNO3—(学生快速记忆,并整理到错题本上)。

3、关于HNO3物理性质的教学。采用一分钟记忆力比赛,然后让学生复述回答,师生评价、补充。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发烟”二字用引号?(意在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4、关于HNO3化学性质的教学,程序如下:(1)开展4分钟阅读竞赛(粗读),回答下列问题:浓HNO3和浓H2SO4在化学性质方面有何异同?(学生回答,师生总结完善)(2)分别学习HNO3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具体如下:A、关于HNO3的不稳定性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探究:(约5分钟)(1)为什么应把HNO3(特别是浓HNO3)盛放在棕色瓶中?以前我们接触过的物质中,哪些物质也要盛放在棕色瓶中?(2)为什么我们有时可以看到浓HNO3呈黄色?(3)分析HNO3分解反应原理:a.被氧化、被还原的元素分别是什么?b.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分别是什么?c.电子转移数是多少?试用单线桥法表示,教案《《硝酸》教案》。讨论学习后,教师板书。

B、关于HNO3的氧化性的教学,教学程序如下:(1)实验探究:让两组同学分别演示浓HNO3、稀HNO3和Cu的反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表述现象,并分析原理,教师板书方程式。(约5分钟)(2)阅读探究:让学生开展3分钟阅读竞赛,归纳总结金属和HNO3反应的规律,并和浓硫酸相比较。最后通过提问,补充、完善,师生总结并做好笔记。(约8分钟)(3)关于HNO3和C及其它物质的反应,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自学完成。(约3分钟)附:板书设计:一.HNO3的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为1.5027g/cm3,沸点83℃,98%以上为“发烟”硝酸。

二.HNO3的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宜保存于棕色瓶中的物质:HNO3、AgNO3、AgCl、AgBr、AgI、Cl2水、HClO等。2.氧化性:A、和金属反应:HNO3和金属反应的规律:①HNO3能和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除Au、Pt等外),而且主要不生成氢气。②常温下,Al、Fe等金属能在浓HNO3中发生钝化。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以后的金属Cu、Ag、Hg等与HNO3反应,主要生成NO2,与稀HNO3反应,主要生成NO。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B、和非金属反应C+4HNO3===4NO2↑+CO2↑+2H2OC、和有机物等反应D、与Fe2+、S2-、I-、Br-、SO32-等反应。

五、布置作业:课本习题P16:三、1.2.四。

六、教学反思:1、加强问题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开展阅读比赛、记忆力比赛,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应是我们努力学习并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硝酸的课件(篇5)

《硝酸》教学设计范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

使学生了解硝酸的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硝酸的性质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王水可溶解铂、金等)。

情感目标:

通过硝酸的浓度变化—量变引起质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阅读”和“选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发奋学习的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材分析

在初中曾经介绍过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对于硝酸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一些性质。教材从硝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引入,介绍了硝酸的两种特性—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硝酸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硝酸的疑惑。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本节教学重点:

硝酸的氧化性。

本节教学难点:

硝酸的氧化性。

教法建议

硝酸是在学习了浓硫酸后,再次接触到的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建议本节的教学在复习浓硫酸物理性质、特性的基础上,找出硝酸和浓硫酸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训练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通过学习阅读教材和观察实物和实验,归纳硝酸的性质,并引导学生与浓硫酸、浓盐酸进行比较。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硝酸的不稳定性

可采用如下的教学过程:

实验 结论 问题 (硝酸受热分解)

此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硝酸的氧化性。

可先复习浓硫酸与不活泼金属铜的反应,以引导学生学习 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演示[实验1—7]由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应产物并写出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①剧烈程度;②产生气体的颜色(若为敞开体系稀硝酸产生的气体在管口处变为红棕色,说明无色气体不是 。)③溶液的颜色。

(2)由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分析①硝酸的还原产物及氮元素的化合价;②铜的氧化产物;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师生共同归纳浓、稀硝酸的化学性质①浓、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②金属与硝酸反应均不产生氢气;③金属与浓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 ;金属与稀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而金属被氧化为相应的`硝酸盐。

此外,教师应指出:硝酸的氧化性强弱不应根据硝酸被还原的产物的化合价改变的大小来决定,而在根据其得电子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硝酸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硝酸与非金属的反应,可启发学生联想浓硫酸与碳的反应,写出硝酸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归纳①浓硝酸与某些非金属反应时,还原产物一般为 ;②非金属一般被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若最高价氧化物易溶于水,则生成相应的含氧酸。

在介绍王水时,可结合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并了解其用途。

能力目标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及类比学习的方法。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三、教学难点

硝酸的氧化性。

四、实验准备

浓硝酸、稀硫酸、铜片、锌片、铁片、铝片、木炭、烧杯、试管、滴管、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无色透明塑料袋。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启发—掌握法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三大强酸中的盐酸、硫酸我们已学过,今天来学习硝酸,硝酸除了具有酸性外,还有些我们所不了解的性质,这些我们所不熟知的性质就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板书】第三节 硝酸

【展示】两瓶不同浓度的硝酸(一瓶浓硝酸,

一瓶稀硝酸)。

【板书】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要知道“发烟”硝酸及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并比较三大强酸的物理特性。

【投影】右边表格

【实验】一位同学上台,通过实验(闻气味,打开瓶塞观雾,与水混合放热)总结、归纳。

【分析、总结】

硝酸

硫酸

盐酸

挥发性

(易)

(难)

(易)

沸点

(低)

(高)

(低)

【过渡】硝酸是一种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出 和 。因为有 ,所以硝酸具有酸的通性。

【板书】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

【书写】

【设问】从 来看,推测硝酸具有哪些性

质?

【质疑】浓硫酸能氧化Cu和C等,硝酸是否也可以?

【演示实验1-7】硝酸的氧化性。观察实验现象。推测产物,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讲述】Cu与浓、稀硝酸在常温下都可发生化学反应,说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分析、讨论、回答】

在 中,氮元素呈现其最高价态+5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硝酸具有氧化性。

【观察、回答】

加浓硝酸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加稀硝酸的试管,反应较缓慢,放出无色气体,进入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

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了无色NO,NO遇空气后又生成了红棕色NO2。

【板书】2.强氧化性

【质疑】由于硝酸的浓度不同,反应产物就不同,说明了什么?

【演示Zn、 Al、 Fe分别与浓硝酸反应】(增加)将Zn片插入一盛有少量浓硝酸的烧杯中,有红棕色气体放出,立即拿出。再将Al片、Fe片放入浓硝酸中。观察现象。

【思考、回答】

物质的量变能引起物质的质变。

【观察、分析、回答】

无明显变化。像浓硫酸能使Al、Fe钝化一样,在常温下浓硝酸也能使之钝化。

【讲解】大多数金属(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都可被硝酸氧化,由于硝酸浓度不同,被还原为NO2或NO。

【指导阅读】浓硝酸和浓盐酸按体积比1:3混合后的混合物,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阅读课本(玻尔的诺贝尔金质奖章)。

【阅读、领悟】

【演示木炭与浓硝酸反应】(增加)

在烧杯里盛10mL浓硝酸,用酒精灯加热。把一块烧红热的木炭浸入热的浓硝酸中。

【提示】观察加热浓硝酸和加入红热木炭后的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板书】3.不稳定性

【展示】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硝酸,为何出现这种现象?

【板书】3.不稳定性

【观察、回答】

加热浓硝酸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加入红热木炭后,木炭继续燃烧,同时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分析、书写】

【讨论、总结】

①进一步证明硝酸有强氧化性。

②硝酸不稳定,分解。

【分析、讨论、回答】

可能有NO2产生,并溶于硝酸中。

【启发】有 NO2生成,那么硝酸的分解产物还有什么物质?

【分析、讨论、回答】

【追问】硝酸应如何保存?

【强调】硝酸应放在棕色瓶中保存。

在硝酸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氮元素为+5价,均为其最高价态,氧元素为-2价,又因为生成NO2,氮元素化合价降低了,只有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因而有O2产生。

【回答】

隔热、隔光处

硝酸的课件(篇6)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原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硝酸的第一个课时。我将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课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只有深入地研究教材、学生找到这两者的结合点,才可以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了解了硝酸具有酸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两种特性—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硝酸的氧化性,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而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又是学生突破硝酸强氧化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本节课重点探究硝酸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三大强酸的性质以及氮的化合物知识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可加深对物质结构理论及氧化还原知识的理解,它所涉及到的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为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已具备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规律、酸具有酸的通性及浓硫酸的特性

已具备的能力:已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类比的能力,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社会生活,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等两大特性。

(2)过程方法:

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培养观察、归纳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推理、

知识迁移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改进实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事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利用“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虽然硝酸在初中化学中曾经介绍过,但作为硝酸的性质只是简单提及,而且浓硝酸、稀硝酸的氧化性不尽相同,还原产物也不同,这就使得硝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的氧化性相比更加复杂,更难掌握,因此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硝酸的两大特性

难点:对硝酸强氧化性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我还设计了本节课的创新点:在探究硝酸性质中既有理论探究也有实验探究还有实验仪器的改进

学生活动的体验点:体验硝酸泄露的可怕性,硝酸的强氧化性以及实验仪器的改进

三、教法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我采用学案导学、情景激学、目标驱动、实验助学的方式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通过信息归纳、类比推理、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合作与交流,观察与思考的良好习惯,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乐学其中!

四、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学生心里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新课程的教学关键,是教师应创设利于学生探索、求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得以快速成长。

于是本节课我通过硝酸泄露事件作为线索,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这不同于以往的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模式,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科学猜想、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反思、实验改进,来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旨在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学习目标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要给同学们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目标1、通过信息整理感知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

目标2、通过联系实际复习回顾硝酸的酸性

目标3、通过理论探究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

目标4、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目标5、自由交流,寻找自我提升的空间

(三)教学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

新课引入:

播放一段录像:硝酸泄露事件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际生活问题为线索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机会。

目标1、感知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根据学案观看录像,整理由录像中所得到的信息:结合阅读教材归纳出硝酸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目标2、复习回顾硝酸的酸性

我通过创设情景

展示图片:事故的处理(用消石灰处理泄露的硝酸)

提问:体现了硝酸的什么性质?

你能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硝酸的酸性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硝酸能与金属反应为“硝酸的强化性”的学习环节提供发现问题的理论基础。

目标3、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

回顾展示图片:高速公路上弥漫着红棕色的烟

对比展示:一瓶呈黄色的浓硝酸

问题:高速公路上红棕色的烟是什么?长久放置的浓硝酸为何呈黄色?

追问:如何正确保存硝酸?

设计意图:学会通过对比、迁移

、质疑、阅读获取新知识,掌握“性质决定保存”的规律!

并且从上理论探究:硝酸的分解产物除了二氧化氮还有什么?引导他们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去分析,并由学生推导并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的推理能力

任务4、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融合知识、方法、能力等多重目标的实现。为了能顺利的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用了沿着科学家的脚步去探索

实验探究:(科学猜想--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反思—实验改进—实验小结)

(1)猜想:

回顾图片:用槽罐车运输浓硝酸,你联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与浓硫酸联系起来:钝化—强氧化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虽然已经学过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但是我所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因而在实验设计方案上我相应地降低了难度:

(2)设计方案:我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对以上猜想进行验证

基于环保、节约、携带方便,我对实验仪器进行了改进,采用一套微型实验仪器,由于没有配套的微型试管塞,我采用了气密性更好的试管帽。并在学生进行操作前进行了详细说明。

(3)实施方案:这是学生实验的学案: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对比浓、稀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的剧烈程度,说明

性:浓硝酸稀硝酸(填>、

(4)方案反思:稀硝酸与铜反应中我们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于是可能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质疑:产生的气体会不会是氢气呢?

这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那么该实验应如何改进才能确认究竟是氢气还是一氧化氮?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改进

(5)改进实验:用注射器代替试管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分组实验不仅仅停留在机械的动手、观察,还要让学生明确“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样做更好”,是实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由实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优中求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环保意识。

然后,我们师生共同进行

(6)实验小结:同是硝酸与铜的反应,但浓度不同产物就不一样。

设计意图:由此对学生进行辩证法的教育,量变引起质变!

投影:“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和某些心怀不轨的金匠用王水来偷金的故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知识的能力

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当堂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将学生易混淆的问题提出,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准确,更深入。

板书设计:再现知识、突出重点

目标5、自由交流,寻找自我提升的空间

最后我预留几分钟,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同时也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疑问能及时解决,做到释疑的高效性和及时性。

比如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就会质疑: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吸水性,硝酸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波尔是如何从王水中再提取单质金呢?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硝酸的性质”这个知识技能作载体,通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发现问题—理论分析--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核心,实现了“激学—促学—助学—乐学”的情感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Gz85.com编辑推荐

测量课件(推荐6篇)


经过精心制作“测量课件”应该能够达到您的要求了,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希望您能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若老师能写出高水平的教案课件,相信课堂教学氛围会非常浓郁。

测量课件 篇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第1章第1节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昌乐县营丘镇中学 郭安平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会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及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过程和方法

体验日常生活经验、物品。会估测长度和时间。3.情感、态度

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区别。

三、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时间的测量方法及误差。学习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四、学前准备:

复习:(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直接测量速度的工具?(2)由v=s/t,要测量物体的速度,必须要测出什么?

过渡:如何测长度和时间呢?

五、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测量的必要性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提出问题:你能告诉我他的体温、身高、质量吗?估计一下谈谈你的结论,要想得到准确地数值应该怎么做?引入长度的测量

(二)课内探究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第1章第1节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昌乐县营丘镇中学 郭安平

等。

2、为什么引入国际单位制?

3、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2)阅读课文第10页“小资料”: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及了解“米”的准确定义。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1km=1000m=10m;-11dm=0.1m=10m;-21cm=0.01m=10m;-31mm=0.001m=10m-6-91μm=0.000001m=10m;1nm=0.000000001m=10m

4、进行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教师出题。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零刻线、最小分度值;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测细铜丝的直径。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上进行测量,圆心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二、时间的测量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例举测量时间的工具。

1、单位:秒(s)

小时(h)

分(min)

2、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机械表、电子表、石英钟

古代:日晷、沙漏

3、介绍停表的使用方法;关键是停表的分度值。

4、体会生活现象所用的时间:(1)人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是0.8s(2)人眨一次眼经历的时间大约是0.4s(3)人打一次哈欠经历的时间约是6s

三、误差

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2、由于测量工具不可能制作得绝对准确,测量环境和测量者的不同等因素对结果都有影响,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第1章第1节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昌乐县营丘镇中学 郭安平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本课小结:

请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长度

单位

测量工具:刻度尺 单位:1h=60min=3600s 时间

测量工具 产生原因 定义

误差

与错误的区别

作业:

1.动手动脑:完成课本1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T1-3。

2.练习册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测量课件 篇2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l格表示1、2和5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师:我们这一学期的学习将要结束了。在期末考试后,老师要对大家学习数学的情况进行评价。现在来看看同学们的小印章得到了多少个?

1、收集数据。

师:谁来说说你的小印章有多少个?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统计数据的方法,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画“正”字、记数……,其中画“正”字的方法在统计数据比较多时用起来更简单方便。

2、整理数据。

【设计意图】由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入手,尝试制作统计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展示统计表,说比较的结果,谁的最多,谁的最少?

师:看这个统计表不能一目了然的得出结果?怎么做就能很快地知道比较的结果?(统计图)

师:请学生根据小组内每个人得印章的数量在统计图中涂色。(1个格子表示1个印章)

预计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上面添上少的格子。(2)把旁边间隔的格子用上就够了。

(3)把多出的人数去掉。(4)把一个格子当成2个单位等等。

(如学生不能得出“以一当二”的方法,可引导学生“换个数试试看”得出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的结论,在旁边标上频数。)

师:我们知道了用1格表示2个单位(也就是1个格子表示2个印章)的方法来制图,下面我们用新的方法再动手制作一张统计图吧!

学生根据小组内每个人得印章的数量在统计图中涂色。(1个格子表示2个印章)

师:通过统计小印章的数量,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得印章多的同学要说什么?得印章少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师:比较1个格子表示1和1个格子表示2的统计图。

师:遇到什么问题,我们用1个格子表示1个单位的方法来制作统计图?什么情况用1个格子表示2的方法制作统计图?

总结学生点评中有关本课信息的内容。

(在数据比较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1,在数据比较大的时候,用1格表示2、5或更多的方法要快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初步体会选取每格代表几要根据数据大小来判断。

完成这2个统计图后,你有何感想?有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2个图,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决策。

(2)喜欢()的人数最多。

(3)喜欢兔子的比喜欢狗的多()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测量课件 篇3

一、活动目标

1、讨论、分析并懂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对象,得出的结果不同;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多种工具的测量,尝试简单记录;

3、感受测量活动的趣味性。

二、活动准备

1、直尺、卷尺、皮尺、小棍、书本、橡皮、铅笔等测量工具若干。

2、幼儿用书。

3、教学PPT

三、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片是什么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师:我们平常是完饭也经常的这样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们的桌子有多长吗?

2、幼儿讨论,教师帮助幼儿小结测量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如何测量我们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头……

师:非常好!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进行测量。比如说我们桌子上的书、铅笔、橡皮。下面老师告诉小朋友们如何用这些物品来进行测量,老师测量的时候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数。请看黑板。

3、指导幼儿用书、橡皮、铅笔再次测量桌子。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始测量吧!

(启示幼儿测量物体需要从物体的最头端起开始测量,测量时用手暂时记录长度,下次测量需要紧挨手部最后端起开始测量。)

4、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5、分析测量中的问题。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回家测一测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并尝试记录下来。

测量课件 篇4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54—55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从隐性方面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

石块、量杯、水槽、黄豆、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大家注意看。(课件演示:《乌鸦喝水》)

问:你看到了什么?水为什么会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此环节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观察石块的形状

问: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不规则物体)

谁能估一估,这块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想知道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有什么好办法,小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设计意图: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石块是不规则的.物体,这对于规则物体来说,就是一种质的改变。 】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小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2、汇报: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水面上升的高度就是石块的体积,或者用现在的体积减去原来的水的体积。

方案二:在容器中装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地说,制定测量方案,让学生学会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出现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忙,或者师生一起解决。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师生共同探究测量的方法,讨论方法的可行性,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和方法策略意识有所增强,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3、动手测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测量工具,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测量,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测量前先估一估,测量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并填好记录单。

4、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1)、方法一:

你们小组怎样测量的?(板书:V物体=V水上升)

(2)、方法二:V物体=V水溢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计算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在同学的汇报交流中掌握了测量方法。】

5、问: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吗?

三、综合应用,拓展提高

1、测量一个黄豆的体积

2、试一试1

【设计意图:从测量石块的体积到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再到计算土豆的体积,题目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商量,去想办法。使学生明白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这样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总结全课,提出思考

1、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有趣的测量)

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阿基米德的风采。(出示:数学万花筒)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讲一讲收获、谈一谈感受,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提出思考: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测出乒乓球的体积吗?

【感悟与思考】

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进行分工,确定每个人做什么,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增进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

2、操作探索中获得情感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教师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实践的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不断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体会到把不规则的物体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或沙子的体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与策略。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活动过程,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在评价反馈中促和谐发展

教学应当视为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缺乏人文关爱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就像一只打碎的花瓶,因为它失去了真、善、美,学生就不能尽情享受真、善、美。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相互补充、相互评价,既显自身特色,又取他山之石,提高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言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以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当然本节课还存有遗憾:在学生汇报各种测量方法时,能再加强操作规范性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看来一堂好课必须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因为精彩源于细微。

测量课件 篇5

关于低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初探

一直以来,大家都有一个觉得很困惑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上好低年级的复习课,因为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更没有一个基本公认的课堂教学结构,加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老师在课堂上更是显得有点束手无策。为此,如何上好低年级数学复习课,我作了一点尝试,并取得一点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呆坐在座位上听对于生性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 而“乐学”则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体现。为了让孩子们在复习课中也能有同样的兴趣,我们就不能只让学生单纯地做一些计算作业,或者只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如何解题,这是过去的陈旧的做法。在复习教学中长期这样做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要精心创设儿童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品尝总复习学习的无穷乐趣,将知识串联,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在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表内除法”的复习》中,我首先创设学生都非常熟识的'喜羊羊情境---喜羊羊他们邀请我们的同学去羊村作客,这对于学生来说,都充满着诱惑,学生兴趣大大提升,对于这节课,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课堂中,然后由浅入深的每一道题目设计成一个个过关夺门票、帮助小羊这样的比赛项目,让学生在玩游戏帮助小羊的情境中愉快地进行复习知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复习课,要对知识进行整理,因而教学活动的设计更不应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效的梳理,注重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中,知识点是一个一个地呈现出来的,总的来说,是比较零散的。而且,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大量的零散知识,零散知识堆积得越多,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用时也无法提取。如果当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以一种有序的网络式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就很容易提取出来,便于运用。因此,复习教学要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整理、自主分类、自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从整体上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系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例如,我上的《“表内除法的复习》就是引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通过对口令、帮帮我等多种活动形式的设计,围绕所复习的目的,从”基础“到”发展“再到”拓展“,循序渐进,将归纳和提升环节暗潜于有坡度的训练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训练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有关的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建构起一张知识网络。

复习是综合性的,是对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因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老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本单元、本册书的内容或相关知识点间的联系,进行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改变,使相关学过的知识能并联一起进行有系统地回顾。课堂中,教师要从新的角度去寻找新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既”温故“又”知新“.在期未复习时,我们把内容分为三大块:一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包括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二是口算、计算;三是用数学。在复习时注意让学生主动地回忆和整理学过的知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哪个方面薄弱就进行针对性的对应练习。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把学生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形成一个知识网,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动作“是他们思维的兴奋剂,它能让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的同时也可以开智力。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注意运用好动、静搭配来维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开发智力。例如:在《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单纯让学生练习,学生会出现开小差,梁老师采用的是让学生摆一摆,与老师一起平等地互相学习,甚至当老师的老师,教老师认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等,通过这样边动手在数位表上摆珠,边当小师,对于这样的动作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得到很好的调整,学生思维活跃了,对于所复习的内容得到较好的巩固。

低年级的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由于复习课内容多,因而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胸有成竹,善于抓住知识系统联系,使佛珠粒粒,一线成串。善于根据不同知识侧重点精心设计练习,因材施教,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再认识与再应用,以及对知识的拓宽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复习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既发展智力,又提高能力,使复习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获得实效。

测量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时间的概念及应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中都有涉及,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还要进一步建立正确的时间观,明确事件发展的快慢程度及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学会动手操作使用钟表、秒表及正确的读数。

教材分析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⒈通过全班同学共同动手测量背一首诗歌、听一段音乐,测量一本书的长度、用天平测量铁块的质量所用的时间,练习使用钟表、秒表。用实验数据和具体事例来分析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具体含义,并及时适时地复习长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的有关知识。

⒉可采用学生实验及具体事例的分析、归纳、总结的启发式教学。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 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⒈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含义。

⒉了解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⒊介绍测量时间的工具。

㈡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

㈢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的测时和报时在世界上已居领先地位”等实例介绍,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及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时间的含义、时间的单位与换算

⒉教学难点 :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含义。

三、教具准备

录音机、天平、铁块、作息时间表、钟、表、自制时钟示教板,学生每桌准备:刻度尺、钟表、秒表。

四、教学过程

㈠时间

⒈学生实验:让四位学生先后背同一首诗歌,进行竞赛,全班同学用钟表测量背一首诗歌所用的时间,比较哪个学生背得最快?并记录最快同学所用的时间及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⒉教师用录音机放一段音乐,全班同学用钟表测量所用的时间、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⒊每组学生合作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并记录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及测量所用的时间。

⒋复习使用天平称量铁块,每组学生练习一次,并记录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及测量所用的时间,将结果填在表内:

实验项目 开始时间 结果时间 操作时间 比较快慢

背诗歌

听音乐

测量书的宽度

天平称铁块质量

分析:从表中大家已经看到: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与操

作时间指的都是时间,但它们所表述的含义不一样。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指的都是某一时刻,而操作时间是指某一时间间隔。时刻与时间间隔,是我们生活中所常常碰到的。

让学生继续指出表中数据哪些属于时刻?哪些属于时间间隔?

出示学校作息时间表,分析本节课是8∶25分—9∶10分,其中8∶25、9∶10(出示时钟示教板,边讲边拨好时钟指针)分别表示上课时间、下课时间,指的都是时刻,而 8∶25—9∶10相差45分钟,即为时间间隔。

小结:时刻和时间间隔统称为时间,故我们平时所说的时间有的是指时刻,有的是指时间间隔,要学会分辨。

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哪些是时刻,哪些是时间间隔。

讨论:根据表中测量书的宽度的数据,投影学生记录表,问哪组实验开始比较早?为什么?哪组实验结束比较迟?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有了时刻概念,可对(同一时区)事件发生的前后有了一个共同的比较标准,可以协调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交通等。

例:一开往杭州的汽车从8∶00出发,开往上海的汽车从8∶40出发,可得出开往杭州的汽车比开往上海的汽车出发要早。

讨论:根据表中测量铁块质量的数据,投影学生记录表,问哪组完成得快?能否将这些组操作快慢的.先后次序排出?。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有了时间间隔这个概念,可比较事物变化发展的快慢程度。例:从百米赛跑,甲用13.6秒,乙用13.1秒,丙用12.8秒,我们可以知道哪个同学跑得最快。

㈡时间的单位

任何具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举例:

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就是以自己的脉搏跳动作为测时的标准。

⑵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日影的变化具有周期性,就利用日影制定了测量时刻的仪器 日晷仪来作为测量标准。

很久以前人类就以地球对太阳自转一周的平均时间作为时间单位,称一天(日),再把天分为小时(简称时、分、秒)。

小结:时间的单位:天、小时、分、秒。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1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

⑶练习单位换算:

1小时= 秒,150分钟= 秒= 小时= 天

㈢测量时间的工具

要知道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具体数据,需用工具进行测量。

⑴精确测量时刻的方法天文的方法。

介绍我们平时在广播、电视中收到的准确的报时,就是我国西安、上海天文台用天文方法精确测定时刻后报出的,我国的测时和报时在世界上已居领先地位。

⑵日常生活中测定时间的工具有钟、表、秒表等。

回忆表中数据的测定的过程,钟、表测定实验开始的时刻及结束的时刻,故钟、表、指针或读数显示的是时刻,它的准确值达到秒,并由先后的两次时刻差可求得时间间隔。而秒表只能测定时间间隔,其中机械秒表只能精确到0.1秒。

⑶更精确的计时仪器。

原子钟误差在300年内不超过1秒,田径比赛用的电子计时器,准确值可达到0.01秒。

⑷小结

演说课件推荐6篇


演讲稿可助您以姿态与声调取得优异演讲成果,对于初学者而言,何种演讲主题的稿件更适合学习?工作总结之家为您涉嫌的“演说课件”可成为良师,敬请收藏本网页!

演说课件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第一问的内容。

2、能联系实际说说这一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后改名陶行知。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

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

(2)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

(3)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读正音(2)划标题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3)填充概括段意

一(1)开门见山提出了()

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争取在()取得()。

4、引读全文

5、质疑留疑

四、学字词

1、讨论书写要点。

2、归类写字:

左右结构:演、锻、稳

3、比较组词:

陶()炼()彼()

葡()练()履()

4、完成习字册。

5、抄写词语。

(设计2)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演讲?

2、板书课题,揭示教学内容。

3、学生根据资料介绍陶校长

4、说说你想从这可了解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正音:锻炼堡垒稳定激励鞭策专心致志韧性

指导书写:锻炼堡垒激励等

3、分段朗读。学生评议。

4、从这篇文章当中,你看出演讲有什么特点?

5、陶校长的演讲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5

1.默读思考:陶校长的第一问是什么?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

2.集体交流:

a.指名回答。

b.出示关联词语因为......才......否则......朗读。

c.说说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

d.从这段你还明白了什么?

e.朗读体会。

3.总结:

健康是如此重要,所以陶校长希望我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4.理清层次:

这段话是怎样来说明这个问题的?

(先说了什么?在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5.齐读本段。

四、课堂练习

1.熟读课文。

2.将陶校长的第一问复述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陶校长的后几问分别包括那些意思?

2.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

一、复习课文大意,相机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堡垒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

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

(1)问什么?

(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

3、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五、作业:填空(课后4)

(设计2)

一、复习导入5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7课,陶校长演讲的题目是什么?

2.他的第一问是什么?

3.为什么要这样问?

4.如何才能做到呢?

二、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10

1.自学这段

要求:看看这一段问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问?

2.学生自学本段。

3.小组交流讨论。

4.集体讨论:

a.问了什么?

b.为什么要这样问?

c.朗读指导,突出有了......才......

d.怎样才能做到?

e.朗读指导,突出要想......就......就......

5.有感情朗读课文。

6.小结学法。

三、学习余下段落15

1.学生自学三四两问。

2.小组交流讨论明白了什么?

3.全班交流:

a.你明白了什么?

b.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

26.陶校长的演讲

身体有没有进步?生命之本

每天四问学问有没有进步?前进源泉

工作有没有进步?打牢基础

道德有没有进步?做人根本

演说课件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每天四问的原因,培养学生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提高自我诊断与矫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陶、演两个字。简介陶行知。

2、质疑: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哪些问题?

3、交流,小结:陶校长演讲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讲这些内容?

二、初读感知,自主性学习诊断。

1、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自主解决的问题。

3、再读课文,说说演讲稿的特点、格式。

4、检查初读情况,适时指导朗读和书写锻、炼、垒。

5、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演讲的内容是什么?文章可分几个部分?

三、精读感悟,研析结构,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研读第一问,感悟学法。

(1)交流问什么,指导读好问句。

(2)抓关联词,解决为什么问。出示没有关联词的句子,让学生填词后领悟健康的重要性。

(3)从陶校长提出的希望,说说你将怎样做。

(4)指导朗读

(5)小结第一问的结构形式:问什么

为什么问

希望怎么做。

(6)出示列表,指名填表。(填第一行)

问什么为什么问提出希望

2、根据列表,自学第二四问。自主性学习诊断。

提示:理清层次,抓关键词语朗读体会。

3、交流反馈:抓以下几点:(1)读好问句,(2)找关联词语,体会为什么问,(3)结合提出的希望说说自己的打算。

4、用之所以是因为,因此的句式把每天四问简洁的概括一下。

四、精读悟情,发展性诊断练习。

1、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可以说、演、背。

2、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五、总结迁移,自主性练习诊断。(选做两题)

1、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方面谈谈学习收获。

2、迁移训练:以某一天为例或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根据文中四问作答。

3、自选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可小组合作,通过群体诊断与矫治,写一篇演讲稿,准备演讲表演。

演说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作为学者的梁任公先生独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质。文章篇幅短小,辞约意丰,对任公的敬仰之情化于叙述描写之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中间讲述梁任公演讲的过程,结尾评价梁启超,期间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文章似浅实深,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厚的文化韵味。

二、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三维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隽永而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比较熟悉,文章结构的把握,线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体会都不是难事。不过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学积淀,任公演讲中引用的诗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易被学生所体察。不过,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被调动,爱国情感被触发,他们定会对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赏析上。同学们这首诗比较陌生。因此,我引导学生先学习《桃花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再结合任公的经历进一步赏析《箜篌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五、说教法与学法

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要突出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并作旁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旁注法,之后采用讨论探究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运用分析法、点拨引导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高山,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课文哪些语句分别体现了梁任公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课文相应处修改旁注,并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察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悲的是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此诗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为国家而忧,为百姓而忧。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满腔的爱国热情。

(以前两个问题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箜篌引》,加深学生对任公忧国忧民的理解)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王国维先生曾评:“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渡河人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他为何毅然而行呢?是什么让他赴河而王呢?是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1)描写手法

1、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

2、侧面

2)课堂练习:

学习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向死而生;为学术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为学生他强忍病体,孜孜不倦。我苍白的语言无法诉请先生才情之万一。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投影显示《少年中国说》,学生齐读)

演说课件 篇4

课程简介:

自信放松练习、目光控制、肢体语言、声音抑扬顿挫、控场抗干扰能力、开头结尾技巧、即席演讲、幽默技巧、推销口才、应聘竞岗口才、谈判辩论、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主持人训练,(大钊演讲与口才训练方法)

上课形式:集中培训、以练为主;体验式教学、针对性辅导;结合成功学,重在突破,让您先“敢说”,后“能说”。

特训对象:中层人员基层人员刚进入社会人士大学生\技术人员一切想在短期内突破口才、渴望拥有成功与幸福人生的各界人士!

1)速读法

这里的“读”指的是朗读,是用嘴去读,而不是用眼去看,顾名思义,“速读”也就是快速的朗读。

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在于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方法:找来一篇演讲辞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先拿来字典、词典把文章中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查出来,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开始朗读。一般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

要求:读的过程中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因为如果你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的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 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我们的快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我们都听过体育节目的解说专家宋世雄的解说,他的解说就 很有“快”的功夫。宋世雄解说的“快”,是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都发得十分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我们希望达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种快,吐字 清晰,发音准确,而不是为了快而快。

(2)背诵法

我们要求的背诵,并不仅仅要求你把某篇演讲辞、散文背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要求的背诵,一是要“背”,二还要求“诵”。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如果你大脑中是 一片空白,那么你再伶牙俐齿,也无济无事。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3)练声法

练声也就是练声音,练嗓子。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听那些饱满圆润、悦耳动听的声音,而不愿听干瘪无力、沙哑干涩的声音。所以锻炼出一副好嗓子,练就一腔悦耳动听的声音,是我们必做的工作。

练声的方法是:第一步,练气。俗话说练声先练气,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就像汽车上的发动机一样,它是发声的基础。气息的大小对发声有着直接的关系。气不足,声音无力,

用力过猛,又有损声带。所以我们练声,首先要学会用气。第二步,练声。我们知道人类语言的声源是在声带上,也就是我们的声音是通过气流振动声带而发出来的。

(4)复述法

复述法简单地说,就是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这种方法在课堂上使用的较多。如老师让同学们看一段幻灯片,然后请同学复述幻灯片的情节或人物的对话。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

其方法是:选一段长短合适、有一定情节的文章。最好是小说或演讲辞中叙述性强的一段,然后请朗诵较好的同学进行朗读,最好能用录音机把它录下来,然后听一 遍复述一遍,反复多次地进行。直到能完全把这个作品复述出来。复述的时候,你可把第一次复述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对比原文,看你能复述下多少,重复进行,看 多少遍自己才能把全部的内容复述下来。这种练习绝不单单在于背诵,而在于锻炼语言的连贯性。如果能面对众人复述就更好了,它还可以锻炼你的胆量,克服紧张 心理。

1996年10月14日,黄大钊先生率先在北京主讲"当众讲话和人际沟通训练课程"。随即和他的朋友迈出了国内"成人素质训练课程"的第一步,并初见成效。20xx年5月,在理论和实践相对成熟的基础上,黄大钊先生和曹瑞芳女士正式创立北京大钊口才培训中心,并创办"大钊训练"品牌,开设了成人素质训练的系列课程。20xx年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委托,参与制定我国《与人交流职业资格测评标准》,并计划在20xx年推广实施。 北京大钊培训中心,办学的宗旨是:坚持"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训练模式采取互动式教学,以学员为主体,老师为导向。让学员在参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在训练中得到能力的提高. 经过8年不断的教学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实战训练经验,结合心理学的应用理论,针对人们当众讲话和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归纳总结出了当众讲话"三步法"和人际关系"板块说",奠定了成人素质训练课程的理论基础。

演说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本节课以“理解陶校长的讲话及从中受到启发”为任务,“让学生了解演讲的特点,并坚持做到每天四问”为目标展开教学,具体可分为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进行培养: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读《陶校长的演讲》,了解陶校长演讲的内容及演讲的特点。

(二)能力与方法目标:

1、理解能力。

2、演讲的能力。

3、从陶校长的演讲中体会到陶校长对我们的期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陶校长的演讲中引发对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学做真人。

以听读陶校长的演讲,读陶校长的演讲,交流陶校长的演讲,感悟陶校长的演讲进行本教学设计。以听演讲,读演讲,交流演讲,增强故事感。让学生发现陶校长的每天四问之间的联系通过感情朗读与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共情。录音、演讲的引入以及体验式学习,增强娱乐感。从陶校长的演讲中体会他对青少年一代的关心,从每天四问中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活动

陶校长的演讲

一、学生介绍陶校长,听他的演讲。

(听录音,交流预习准备的资料)

二、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演讲的特点。

(根据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和听过的录音进行交流)

三、再仔细读课文,小组讨论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2)是分哪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3)陶校长的演讲是怎样注意演讲的特点的?

四、导学第一问:身体有没有进步?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有关的词句)

2、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3、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4、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5、导读卡片: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堡垒。

五、自学第一问第二问第三问,学后小组讨论下列题目。

(1)问什么?

(2)为什么要这样问?

(3)怎样才能有进步?(教师注意点拨关键处)

(4)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六、小组间比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要读出激情,读出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2、小组各派代表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小组抢答: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倾吐练习:小组先任选一题,在小组间进行练习,然后推选一代表在全班演讲。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七、作业:课后第四题。

演说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演说辞感情饱满,以情动人的写法。

2、理解文章中心,赞扬莫泊桑的文学天才,充分肯定莫泊桑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情饱满,以情动人。

2、语言富有感染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莫泊桑小说的故事,引入课文。

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汪战争爆发,遂应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主要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俊友》等。

作者简介:

左拉(1840—1902),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写成数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萌芽》。

左拉与莫泊桑交往甚密,他在得知莫泊桑英年早逝的消息后不胜痛惜,以无比悲伤的心情于1893年7月6日在莫泊桑葬礼上发表了演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六段,可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向莫泊桑致敬。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莫泊桑的深情回忆。

第三部分(第4—5段):精辟地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第四部分(第6段):以“永在”的赞词结束演说。

三、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思考:第1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文章第1段一方面把作者自己炽烈的痛惜之情和深切的缅怀之情全部地托出,为演讲的展开奠定了强有力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也把听众“同样的情感”引发出来,形成情感和认识上的一致和共鸣。

四、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2、3段。

思考:课文第2段从莫泊桑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第3段怎样具体回忆莫泊桑的成名经过及其杰出的文学成就?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2段,回忆初识莫泊桑。左拉认识莫泊桑的地点是在当代文学大师福楼拜的家中。当时,莫泊桑的年龄在18至20岁之间,血气方刚。“眼睛明亮”是写莫泊桑的外貌特征,“含笑”“沉默不语”是写莫泊桑的神态,“谦恭”“洗耳恭听”是写他的品质,“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是写他的睿智,“开朗”“坦率”“朝气”是写莫泊桑的性格特征,“棒小伙子”“健康的气息”是写他的身体,“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这一句既是段旨的引申,又引起下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3段,回忆莫泊桑的成名经过及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莫泊桑的《羊脂球》独占鳌头,使他一举成名。“下车伊始”说明《羊脂球》是莫泊桑的处女作;“决定意义的作品”,是对《羊脂球》的高度评价;“跻身于大师的行列”,是写这篇小说的重要意义。“我们为此感到莫大的愉快,因为他成了我们所有看着他长大而未料想到他的天才的人的兄弟。”这一句有两层意思:①表达左拉对莫泊桑一举成名的愉快心情;②莫泊桑的天才是看着他长大的左拉等所未能料想到的。这一句又与第2段“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相呼应。接着,左拉回忆莫泊桑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以“高产、稳产”,“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来描写莫泊桑作品之多;以“炉火纯青”“令我惊叹”“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来形容艺术水平之高。这些都表现了莫泊桑的文学成就。此外,作者还用“小小的喜剧”“完整的戏剧”“生活的窗口”这些比喻来描述其文学价值。“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是写莫泊桑作品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五、小结

这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辞,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以饱蘸炽烈的情感的特点,使听众在情感、认知上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从而使演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六、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交流自己看过的莫泊桑的作品,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4、5段。

思考:找出第4段中作者对莫泊桑作品评价的句子。第5段中作者怎样评价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4段,对莫泊桑作品的评价。左拉以独词句“啊!”开头则感叹,也是惊叹。在强烈的褒贬对比中,展开对莫泊桑作品的评价。左拉把莫泊桑的作品比做“清澈的美的源泉”,而读者对它的欣赏仿佛是“在清泉中开怀畅饮”。左拉深情地说“我爱莫泊桑”,是因为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这是褒;而对复杂派、玄妙派和晦涩派则认为是“堕落”,是“离经叛道”,这是贬。左拉以“面包”为喻,说明人们需要的是“面包”,因为它既有营养,又永不“厌腻”的日常“必吃”的东西。

第5段,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左拉通过与“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进行对比,肯定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不过是“寥寥几页”,而莫泊桑“一篇三百行的小说”,却成为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的读本,它是“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其寓言或故事则“交口相传”。

三、学习第四部分

学习朗读第6段。思考:莫泊桑光荣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这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莫泊桑的光荣所在是:①他的成名作《羊脂球》是一篇杰作,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生活的窗口”、“清澈的美的源泉”,具有崇高的文学价值;②在15年中发表了将近20卷作品;③“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他的作品是人们日常必吃的富有营养的“面包”。为什么说这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因为他的作品扎根于人民之中,流传后世,成为“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他的作品将永生,并将使他获得永生。”

四、探究活动

1、作者演讲开始时为什么要“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作为战友、兄长、朋友,而不是作为同行向吉德莫泊桑致以崇高的敬意”?结尾说:“这就是莫泊桑光荣所在,而且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这“光荣”指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并说说文章首尾的内在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同行”是一般的关系,而“战友、兄长、朋友”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这一方面是事实。左拉与莫泊桑都具有拉丁血统,都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左拉生于1840年,莫泊桑生于1850年,左拉长莫泊桑10岁,他们两人过往甚密,由此,可见左拉确是莫泊桑的.战友、兄长、朋友。另一方面,这样写是为了抒发炽烈的痛惜之情和深切的缅怀之情,为演讲的展开奠定强有力的情感基调。

结尾所说的莫泊桑的光荣,指莫泊桑的作品具有不朽的价值,“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这与文章开头“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是紧相呼应的吻合的。

2、莫泊桑的写作是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但文章又指出:“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这该怎样理解?“人们终归还是吃那使他获得营养而又不会使他厌腻的日常必吃的面包”是什么意思?试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里所说的“喜剧”、“戏剧”不是从文学作品的样式方面说的,而是指莫泊桑的小说作品揭开了生活的矛盾,对生活中庸俗的一面充满了深刻的幽默和讽刺,收到使人“笑或是哭”的效果。意味深长,达到了喜剧的效果。莫泊桑的作品是“明晰”、“清澈”地反映现实的,代表了文学创作的主流,作者以“面包”为喻,表明莫泊桑为代表的“纯朴派和明晰派”的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五、小结

这篇演说,以其流畅、热烈的旋律,强烈的感情,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弹琴了一曲葬礼赞曲和安魂曲。

左拉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热烈地赞扬莫泊桑的文学天才,充分地肯定莫泊桑的文学成就,并在褒贬对比中精辟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满怀敬意地预言莫泊桑将与他的作品一样获得永生。

六、布置作业

说课稿的课件推荐


经过我们反复整理筛选我们最终推出了最新的“说课稿的课件”,谢谢你的关注我会继续创作出更有价值的作品。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是指导教学的必要规范。

说课稿的课件【篇1】

课标解读: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对“造型表现”的主题内容提出了“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的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进行简单的装饰和组合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的内容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理解生活中的蔬菜、菜肴,强调创作过程中的团结协助”的学习要求。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十四课造型表现中的一个板块。教材以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不同菜肴、食材。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橡皮泥创制菜肴,以橡皮泥制作这一形式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情景,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把课堂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橡皮泥是一种色彩丰富极适合于立体造型的材料,也是学生熟悉的材料。二年级的学生以往所学过的橡皮泥知识和技能掌握得比较牢固,再加上蔬菜、菜肴的造型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因此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制一道自己喜欢吃的“菜”。学生在创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橡皮泥的特性,体会动手创造美的乐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一年的美术,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由于年龄小,在动手方面和身体协调方面不是很熟练,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生对于菜肴了解地不会很丰富,对于菜色的搭配也非常缺乏经验,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使整堂课沦为教师的独角戏。这就需要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课堂上利用创设情境、补充资料、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中收获到知识。根据学生的情况,努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采用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菜肴特点等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感受创作乐趣。合作学习法:师生合作完成示范过程,并组织学生之间共同研究讨论,合作完成橡皮泥菜肴。学会评价与争议:在欣赏学生创作的作品时,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本学科的审美能力。无论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的:

1、了解蔬菜、菜肴的色彩和造型的特点,学习泥塑的制作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彩泥表现生活中的蔬菜、菜肴,激发学生学习泥塑的兴趣,体验材料的美感,体验“做菜”过程中的自主感、快乐感、成功感。

2、在学习与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培养和发扬团结协助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菜肴”的制作方法和想象的启发。

教学难点:

“菜肴”的色彩搭配和大胆有趣的造型设计及摆法,作品的完整、牢固、美观、生动、新颖。

学生课前准备:

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方式搜集菜肴制作的资料;垫板、尺、剪刀、牙签、彩泥、盘子等。

教师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各种菜肴的.图片、彩泥、范作、厨师的衣帽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快乐游戏,组织教学(1分钟)

“我有一双巧巧手,一只左来一只右;我有一双巧巧手,会穿衣服会梳头,我们都是好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轻松的走进课堂】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我们都有一双巧巧手,老师的这双巧巧手会变出什么来呢?变变变,(师穿上厨师的衣服和戴上厨师帽)经过老师的巧手装扮,老师现在变成了一名什么?(厨师)。再来变变变,看,又变出了什么?一盘香喷喷的美味佳肴。你们想不想吃呀?看来本大厨师的手艺就是高,那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名巧手小厨师呀?板书课题——14、巧手小厨师

【设计意图: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老师改变自己的装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轻松地走进课堂】

三、步步引导,讲授新课(10分钟)

(一)引导回忆,了解菜单

交流讨论:首先,我们把自己最喜欢吃的菜向大家介绍介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适当补充。

(二)交流探讨,总结特点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丰盛的菜肴,我们来看看,(课件展示图片,展现不同品种的美味菜肴)你们最想吃哪道菜?为什么最想吃这道菜?

学生自由回答。

师:看来,大家很会挑啊,你们最想吃的都是颜色搭配漂亮,摆放花样丰富的菜,老师好像也闻到香味啦。

【设计意图:播放一组精美的饮食图,引导学生感受美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从造型和颜色方面分析其中菜肴的动人之处。为进一步的学生创作做好铺垫。】

(三)欣赏特色,开阔视野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菜,我们接着来欣赏。

1、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图片。

2、教师有重点的指导学生欣赏菜肴的造型特点、色彩配置、摆放及菜名寓意。

【设计意图:屏显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美食图片,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创作欲望】

(四)范作激趣、探究方法

欣赏了这么多好吃漂亮的菜,是不是很想知道这些菜都是怎么做的呀?那我们赶快来研究一下吧!

1、出示老师的彩泥范作(实物投影展示),老师的这道菜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橡皮泥),这道菜菜名叫做“龙腾虎跃”,就是祝愿我们班的同学个个生龙活虎,学习龙腾虎跃,你们喜欢吗?那大家知道这道菜是怎么做成的吗?都用了些什么方法?

比如:“胡萝卜”是怎么做的呢?先请同学们拿出橡皮泥来自己试试看会不会做?

找学生交流“胡萝卜”的做法,师指导补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

教师演示“胡萝卜”具体的操作技法:揉软→团成圆球→搓搓长→一头搓尖→剪出根须→用尺压出斑纹→按上萝卜缨

2、师生总结补充其它技法:捏、切、刻、印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范作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探讨、发现、总结橡皮泥的制作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加工方法。采用学生探究发现的方法突破解决“制作方法”多样化的教学重点。】

四、合力比拼,创造美食(20分钟)

1、大家学会了吗?今天我们要来个比赛,先介绍一下四支参赛队伍,分别是:“福满多”餐饮店、“香可口”餐饮店、“好运来”餐饮店、 “忘不了”餐饮店,欢迎大家!各参赛队同时要喊出自己的口号。

【设计意图:把课堂设置成四家餐馆比赛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师生都共同融入到这样的情景当中。】

2、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比赛要求:(大屏幕显示)

(1)各店分别用彩泥做一道自己的招牌菜(特色菜)来吸引顾客,最后哪家顾客多哪家就是胜家,同时我们还要评选出一名最佳小厨师。

(2)“店长”组织协调好各店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合作。

(3)各店成员共同为菜肴起个好听的名字并写在菜签上。

(4)作品完成之后,想一想怎样把菜肴的精彩之处介绍给大家。

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各家餐饮店先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制作一盘什么样的菜?都有些什么主料和配料?”

4、各餐饮店的店长进行简短的汇报,老师及时作出调整和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有序地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能力。】

5、在做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其他小朋友的美食作品(课件展示)。

他们做的好不好呀?那你们有没有信心比他们做得更好呀?那就赶快一显伸手吧!

【通过欣赏同龄学生作品,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创作欲望】

6、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轻音乐,创设轻松的氛围。大屏幕上显示一些菜肴和蔬菜的图片供学生参考。】。

五、展示作品,体验成功(6分钟)

(1)作品介绍。

各店推选一名代表对自己店的这道特色菜进行介绍推销。

(2)作品评选。

进行投票选举,每人只能选一道自己最喜欢的菜,不能重复投票。

(3)公布比赛结果。评出最佳餐饮店和最佳小厨师。

六、总结全课,拓展延伸(1分钟)

这节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巧巧手变出了一盘盘美丽的菜肴,精彩地当了一回小厨师,收获大不大?希望同学们在家里,也要多帮助爸爸、妈妈做事,学会做真正的菜肴,做一名爱劳动的好孩子。

七、收拾和整理

提醒学生收拾整理工具材料,保持卫生、整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板书设计:

14、巧手小厨师

胡萝卜:揉软→团→搓→剪→压→按

其它技法:捏、切、刻、印等

说课稿的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任务一有人说,鲁四老爷是杀死祥林嫂的刽子手,你怎么看,画出文中描写鲁四老爷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二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和小组讨论,画出出文中描写鲁四婶或者柳妈的文字,并分析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任务三你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把结果写在下面。

任务四在课文中划出两处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并小组讨论其作用。

任务五讨论课文题目为《祝福》的含义。

【课下作业】

阅读全文,请认真思考文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任务一①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之后便大骂其新党,所骂的还是康有为。②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③四叔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④“可恶!然而……。”四叔说。⑤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是一个封建卫道士,顽固坚持封建礼教,反对一切变革。因为祥林嫂是寡妇而嫌恶,对祥林嫂的婆家绑架祥林嫂非但不反对,反而表示理解。对祥林嫂失去第二个丈夫毫无同情,反而剥夺她参加祭祀的权利。对祥林嫂的祝福时悲惨死去竟然骂其是“谬种”。他满口仁义道德,却毫无人性,正是他从精神上,进而从物质生活上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他是杀害祥林嫂的主要凶手。

任务二

①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②“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是撞坏的吗?”③“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④“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⑤“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⑥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⑦“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⑧“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是一个不杀生的善女人,却讥笑祥林嫂的再嫁,并用她的鬼神观念严重威胁了祥林嫂的生存信心,导致了祥林嫂的精神崩溃,这反映出迷信的鬼神观念也是封建礼教的一种形式,无知的柳妈也是运用封建礼教逼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①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②“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③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④“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⑤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⑥四婶又慌忙的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⑦“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四婶和四叔一样,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当祥林嫂能干活时,她利用祥林嫂劳动;当祥林嫂丧夫失子后,本已悲伤异常,四婶不但没有安慰,反而和四叔一起,认为祥林嫂是寡妇,不干净,不让她参加祭祀,从而彻底摧垮了祥林嫂的生存愿望,把祥林嫂推向了精神崩溃乃至最后死亡的深渊。四婶和四叔一样,是用封建礼教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任务三

(1)封建的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其中,直至窒息而死。婆婆的转卖,大伯的收屋,使祥林嫂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深渊。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对寡妇的厌恶,对再嫁寡妇的歧视,则从精神上摧垮了祥林嫂存在的价值。

(2)另一方面,祥林嫂周围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短工的麻木、鲁镇群众的奚落、柳妈迷信的精神威胁……他们与祥林嫂同属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偏偏信奉“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祥林嫂,使她处于孤立无缘的地步。

(3)再者,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她满足于坐稳了奴隶的地位,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的背后却是“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她的捐门槛是出自封建父权下的精神恐怖。她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正是这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无情地绞杀了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

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的桎梏遍布祥林嫂生活的角角落落,使她没有一点生存的空间。

任务四(略)

任务五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说课稿的课件【篇3】

【说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谈生命》是一篇清新优美的当代散文。作者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启发我们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阅读全文,能把握作者思路、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对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鉴这种人生态度;学习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对生命感悟的写法,体会文中一系列形象所蕴含的意义。

二、具体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初三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的规律,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掌握文中生字、生词的写法和基本含义,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⑵ 正确理解文字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品位文中含哲理意义的语句。

⑶ 继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散文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文体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本文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文写成,注入了感情,写出了气势,很适合朗读,应结合朗读揣摩文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学生读书时背景音乐的播放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帮助和点拨下,以读为主线,开展研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⑵ 学习文章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抽象事物的写法:

课文以“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比喻人生,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描述春水和小树的行动和生长的现象,生动形象,给人以审美享受,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比喻方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勇于战胜困难,热爱生命,积极投入生活。

培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象。

【说教学内容】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冰心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文质兼美,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兼具,景、情、理和谐相融,是一篇很好的学习材料。从语言上看,字、词、句、段都耐咀嚼,“形象表达”尤其精彩,如果导引得当,学生必然学有所得。从思想内容上看,文章谈的是“生命”话题,处在人生重要关口的初三学生,应该有体验、有兴趣,能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或许能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1、教学重点: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确立的原因是本文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写成,注入了感情,写出了气势。学生可以揣摩来学习如何运用一定的修辞表达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一系列具体形象所运含的深刻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确立的原因是课文以“春水”和“小树”比喻人生,具有很强的隐喻性。需要训练学生形象思维,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这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便有些难度,要综合运用他们理性思维和概括能力。因此确立以上为教学难点。

【说教学方法】

一、总体教学构思及依据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我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本文是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要通过朗读、精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达到领会文章的主旨的目的。另外,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设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引导,有助于学生自觉、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落实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

二、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与依据

为学生营造阳光明媚、温馨舒适、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追求教师和学生对作品的平等对话,进而让读者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这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通过朗读领悟、合作讨论、质疑创造、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诱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我设计了三大环节:一、情境导入、二、走进文本:以读为本,品读结合,这一环节中设计了对文章不同角度的品读:阅读一: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阅读二:寻章摘句,读出自己;阅读三:联想想象,由读到写;阅读四:质疑问难,读出问题;阅读五:背诵警句,积累巩固。第三环节:走进生活:比较阅读,延伸课堂。

三、学情分析及对策和依据

我所任教的班级,城区学生居多,他们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语文基础较好。另外初三学生,生活的体验、语言的积累较之低年级学生有较大的优势,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也有了发展,对于本文的学习,对于“生命”的认知,应该更具有“可生成性”。并且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寓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物象,学生一定喜欢。但文章中有不少语句含义很深,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相当大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体会自由谈,教师适当点拨,不硬性强求。

四、困难对策及依据

由于初三学生的经历及认识有限,文中一系列具体形象所运含的深刻意义及作者的思想观点,学生可能理解不透彻。老师应恰当加以点拨,方可深入体会。另外针对一部分学生上课有畏难情绪,老师要构建开放课堂,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中沟通,在相互启发下补充,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要尊重个性体验。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重要特性──人文性。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为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探究兴趣。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也是人类恒久的话题。试想一下,当你只身一人站立在广袤无边的大沙漠中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深入: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短短的几十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内涵,它是贝多芬在琴键上迸发出的铿锵的音符,它是凡高笔下绚烂的色彩,它是绿荫场上运动健儿分秒的搏击,它是孤灯下莘莘学子熬更守夜的苦读……尽管这些生命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都是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笔下的《谈生命》,倾听她对生命的诠释。

(这样的导入,联系生活拉进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探究兴趣。)

导入之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的和目标,定向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走进文本:以读为本,品读结合

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老师说过,“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在这一板块中,我采用“朗读”策略,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还课堂琅琅的书声”,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创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所以这一环节设计了对文章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解读。

1、阅读一──咬文嚼字,读懂文章: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依靠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问题。

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阅读二──寻章摘句,读出自己:

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欣赏,与大家交流。

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二要说出自己的体验。三要读出正确的情感。

这一步是学生个性化品读文本。这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品味语句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适时以身说法,以期师生共鸣。让学生进入个性阅读的空间,在阅读中既审视作者、文本,又观照自己,因文悟道,披情入文。

3、阅读三──联想想象,由读到写:

让学生仿照文章“形象”的文句,通过联想、想象,以“生命像……”开始,写几句形象的话,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交流、共享。

这样设计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关心社会,并指导他们表达丰富的情感体验。

4、阅读四──质疑问难,读出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语文课标》中也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注重引导学生第三次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大胆质疑。学生对文章当中自己不明白的内容进行质疑,小组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交流与合作,探求解决问题方法。除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再设置两个问题:

⑴ 作者把“生命”形象化地说成是小树,生命与小树有哪些相同之处?

⑵ 通过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表明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这样看来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

5、阅读五──背诵警句,积累巩固:

丰富语言积累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让学生品读文中警句,争取当堂成诵。这样既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思想的升华。

在第二大环节中,学生了解了文章的读法,从咬文嚼字到寻章摘句,从理解性阅读到创造性阅读,从品味赏析到阅读积累,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三、走进生活

设计这样的问题:“冰心用散文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梵高用画来表达,大家愿不愿意寻找一种恰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由课内而课外,由书本而人生,拓展学生的阅读,让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定向驰骋。

(这样设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思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采用各种形式表现自己对生命内涵的感悟,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学生自行准备,如果需要还可以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利用绘画、演讲、诗歌、快板等形式来表现。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延伸到课后完成。)

附时间安排:情境导入:3分钟;咬文嚼字,读懂文章:2分钟;寻章摘句,读出自己6分钟;联想想象,由读到写8分钟;质疑问难,读出问题10分钟;背诵警句,积累巩固8分钟;走进生活5分钟。另外还有3分钟作为弹性时间,视学情而定。

以上是教学的主要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说,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的教学理念,也是本节课的设计原则;感受语文的魅力,让课堂鲜活起来,让学生爱学会学,是我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的课件【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天都峰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八、总结课文:

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九、板书设计: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 勇气

3、爬天都峰 手脚并用 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高 陡) 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说课稿的课件【篇5】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0学法指导

这篇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 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说课稿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中心句“荷叶是……”,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整体感知全文。

2、认识并理解词语,荷叶,小水珠,摇篮,亮晶晶,挺机坪,透明,翅膀,蹲在,笑嘻嘻等词。

思考:这是什么?你能说说这荷花怎么样?(用上荷叶说话)。板书:荷叶圆圆。

师:这么美的一池荷叶引来了许多的伙伴,看看都有些谁。

根据学生发言板贴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师:可爱吗?我们一起来招呼招呼他们吧?指名,齐读。

师:自个儿大声读读课文,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想还知道些什么?

指名试读。每一段2至4人,相机贴出词卡亮晶晶,停机坪,透明,翅膀,蹲,笑嘻嘻。

齐声轻声读、男女生分开读、开火车读。

师:我让这些词回到课文中,并且都去掉了拼音,考考你们会读了吗?

根据学生回答在词语卡片打上问号。

师:小朋友这么多疑问,哪些小朋友们已经弄明白了。

师:信封里是这节课学的词,同桌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如果你的同桌不会,就教他。

4、写字:“是”、“朵”课件范写,学生书空,教师范写,注意横写横中线,而且横比较长。

说课稿的课件【篇7】

思想品德要求: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个国家)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知识要求:不认识的字词通过、词典自己解决;能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能力要求: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体会那个年轻人为什么把尊严看得那么重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尊严对于做人的重要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讲故事导入

2、 板书课题:尊严

二、 什么叫尊严,请大家讨论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 理解词语

款待、疲惫不堪、惬意、狼吞虎咽、羡慕

五、 学习课文内容

1、 请学生读课文,每人一段,你知道文章讲了什么事吗?

2、 读第一自然段,从哪看出这群逃难的人非常饥饿?

3、 读二至五自然段,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态和语言的句子,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4、 小组内讨论

5、 全班讨论,把握两个方面:年轻人的饥渴和一定要劳动后才吃饭的原因。

6、 哈默把尊严看得非常重要结合理解句子: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是个百分之百的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句子的理解从前后半句进行。得出结论:尊严比任何财富都重要,都宝贵,告诉我们只要有尊严,就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7、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有感情读全文。

说课稿的课件【篇8】

教材简析:

本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段。理解桑娜内心的矛盾是本课的难点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导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书题:穷人

2.简介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长达六十多年。作者无情的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界中的不朽名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等生)

三、再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默读课文,将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段。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导朗读第一段,思考:

(1)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当时气候怎样?(学困生)

(2)桑娜家的生活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中等生)

(3)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从中可以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优等生)

2.讨论后指名回答:

(1)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当时屋外寒风呼啸,海面上正起着风暴海浪汹涌澎湃。

(2)桑娜家里生活很困难。(在书上划出有关词语)

A、帆很破了,桑娜仍在火炉旁缝补渔网。

B、渔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打鱼。

C、从早忙到晚,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D、衣着破烂,孩子门没鞋穿,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暖和舒适仅仅表现在:(地扫得干净;火没熄;银具闪闪发亮;海风之中,孩子在帐内睡着。桑娜是一位勤劳善良的人。)课件出示

1.朗读课文

2.归纳段意:渔夫的妻子桑娜,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的等待着渔夫出海归来。

五、作业:

1.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音字组词,读课文。

说课稿的课件【篇9】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2、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

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

第一幕:初到鲁镇;

第二幕:再到鲁镇;

第三幕:悲惨结局。

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

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四、布置作业。

四、作业

课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

(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心得、模糊的认识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说课稿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美读、美感、美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

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

(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

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

生:木棉和橡树

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

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 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现在请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第一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代表了哪些类型的爱情观念?

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要读出激昂强烈的情感,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词语的重读?对,是“绝不像”、“绝不学”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感受诗人对三种世俗爱情的激昂强烈的否定和批判之情吧!

生齐读诗歌第一节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四、精读第二层

后一部分作者倾诉了自己向往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呢?(同学讨论、回答)

1、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

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

平等”。

2、“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4、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

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5、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6、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平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五、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因此,我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_---------站着的人。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请读读她发爱情宣言:

(屏幕)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是无疑是女性要求精神平等,人格独立的宣言,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让我们来再次朗读诗人的爱情宣言。

教师寄语: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在这里,老师也有一首诗送给大家: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六、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 —— 实用爱情

痴情鸟 —— 爱情至上 —— 依赖攀附,失去自我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奉献者

橡树 —— 铜枝铁干,刀、剑、戟 (阳刚之气) — 平等独立

木棉 —— 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 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