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课件9篇

历史说课课件9篇。

教师在举行正式课程前,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需要认真制定本学期的教学教案和课件。每位教师都要倾尽全力筹备教案和课件,因为这是创造性教育和创新教学的必要要求。在本文阅读过程中,笔者偶然发现了一篇非常实用的“历史说课课件”文章,相信对读者们一定有所帮助!

历史说课课件【篇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的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的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的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的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的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的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厦门市区的中学生普遍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便于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习。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春秋战国的时期诸侯争霸及兼并战争的基本情况(出示战国时代几次主要战争发生地的示意图),请学生简单讲述三次战争(特别是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及结果。然后设疑:为什么秦国由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却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乃至打败东方六国,最后统一全国?

秦国能够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进行政治变革,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我导入了新课: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板书】

2、讲授新课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板书】

首先,通过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学生感受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具体表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使用图片展示、分析、比较、数据说明等形式来说明铁器相对木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来说进步许多,而牛耕相对与人力来说学生容易理解的多,通过课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气这个故事来说明那时候人类已经可以支配牛为自己服务了。

讲述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代变革的决定因素以后,再重点讲述秦国发展强大的两个关键因素:经济上兴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书】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水利过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还在造福人类。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它的构造原理,可以通过录像展播或者图片展示等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进行辅助教学,以此来说明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同时,通过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迹和后人对他们的敬仰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三、商鞅变法【板书】

在讲述“商鞅变法”这个内容的时候,我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这样的过程讲解,来说明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需要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分析讲解等方式来说明这次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巩固小结

东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具(铁器、耕牛)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最彻底,谁就可以成为最强的国家。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軍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思维拓展

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可是,他后来死与自己亲自制订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启发?”教师从“对国家”和“对个人”两个方面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牺牲或者挫折有时候很难避免。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变革。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五、教学设计反思:

1、设计中要注意前后联系,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的时期”和“大变革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识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来评价他们的功与过。特别是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有时候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历史说课课件【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它上承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内容与本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内容,同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重要内容,学习本课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及规律,而且还有利于认识这一制度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关注民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外,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民主。

因此,学习本课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基础知识:清朝的军机处

(2)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依据史实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形成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设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形成学科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

(2)通过学习本课,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一部分内容,看过少明清时期的历史剧,对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说教法

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提问式,谈话法、阅读指导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教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清朝的设立军机处史实。

四、说学法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师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说教具准备:自制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

(二)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展示图片,最后引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立(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展示课标及本课具体教学目标(见上)

(三)新课的学习

(2)清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的中枢权力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原因、职能特点、作用

总结: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师补充)

(四)课堂总结

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达标测试,巩固练习

例题2、清朝初期,对皇权构成重大威胁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B、内阁

C、六部D、南书房

(六)布置作业:P18

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削弱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六、板书设计

军机处的设立

1、军机处设立的过程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2、原因:

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影响了皇权集中。

3、职能:

4、意义:

历史说课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成就以及863计划的制定;理解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论断;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其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失学或辍学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材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用生动的事例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3)课后延伸: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帮助失学儿童?”或者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写一封倡议书。激发学生关注祖国命运的情感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直观性,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针等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3)通过对所在社区学校同少数落后地区义务教育情况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的伟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难点

“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重温课本84页“自由阅读卡”,启发学生思考: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学生回答: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为我国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在WTO里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必须遵循这个组织规定的许多“游戏规则”,假如有所违犯,可能得不偿失。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各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出现了一些设备先进的中小学校。”

多媒体显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邓小平的照片)”

师:这个题词不仅是对景山学校的,更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方针。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真可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历史回顾。

多媒体显示:历史回顾

师:我国自清朝末年以来,一再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但从未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施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则使义务教育由理想变成事实。

多媒体显示: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师:“在政治课中大家多次接触到《义务教育法》,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它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问题。”

多媒体显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小女孩:我们上学是家长和学校的事,家长和学校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小男孩:不对,上学是我们自己的事,既是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也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依法执行。不能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师:“尽管我们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赋予了青少年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少数地区的孩子还不能享受到这种权利和义务。”

随后教师问题:总有一些孩子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纷纷阐发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生:“应该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搞上去,我们就能很好的发展教育。教育搞好了,人才就多了,科技就进步了,经济也就发展了。”

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生: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理那些侵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办“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切切实实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权利。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到发展经济和教育的关系,提得很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多媒体播放短片“科教兴国”(视频:科教兴国)。

师:“‘科教兴国’战略中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是怎样发展教育事业的呢?”

①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②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师:“面对我国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与此同时,作为与‘科教兴国’战略同步成长的你们更应该放眼看世界!”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一下。

生:“日本大力发展教育,长期坚持智力高投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为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有技术的优秀工人和科技人才。”

生:“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中战败的法西斯国家,战后经济颓废。然而仅仅一、二十年时间,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的飞跃令人咋舌,两国分别成为60年代初和60年代末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尤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除了一定的民主改革、加强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依靠美国扶植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高度重视教育。”

生:“发展中国家新加坡也是大力发展科教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不仅保证了科技和生产对人才的需要,也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大军,70年代新加坡经济年增长率不仅超过西方,而且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令世界瞩目,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师:“这些国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和后天的生产力,所以高瞻远瞩的邓小平一再强调,发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科技的进步”。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牢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自然能够“水到渠成”了。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师: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教师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资料的汇总,思考、讨论并作答。

①数量大增,学科齐全,布局合理。(展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网址、图片、文字资料等)

②科学研究硕果累累。(“863” 计划项目和国家发明奖。鼓励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说出具体事例)

师:“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这都是我们新时期教育取得成就的有力保障。那么,我们青少年又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呢?你能否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前景作一番美妙的设想?譬如,你将为自己初中毕业以后选择什么道路?你将以哪门课程作为重点选学的方向?”

生:“当前我们正处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学校和老师为我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大家要珍惜这些机会,争取多学些本领,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生:“想要考重点高中,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理科我很喜欢,我想搞科研工作,希望拿到‘诺贝尔’奖,为国家作贡献。”

生:“初中毕业后,我打算去读艺术高中,以后考艺术学院,做一名演员,能走向国际。”

生:“我不想读高中,我希望直接去读技术学校,早点工作,边工作边深造,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

生:“我们读初中毕业是最低的标准了,多数人都还是希望能继续深造,现在读大学是我们的起码要求了,研究生和博士生更是不断地扩招,所以,我们为了自己也得好好学习,要不然,怎么在以后的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啊?”

教师总结:“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所以大家有责任、有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课后思考和探讨

对于我国目前尚存在8507万的成人文盲,请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

历史说课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课本由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后,因为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却又在隋炀帝的急政下迅速走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看,在隋文帝的励精图治下,隋朝政治统一集权,经济繁荣富足。但因为隋炀帝的好大喜功,他的“大业梦”直接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为“繁盛一时的隋王朝”。根据教学主题将内容整合成四个部分——隋朝的建立-再造统一、治国的智慧-开皇之治、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隋朝的灭亡-警世恒久。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七年级学生

从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对隋朝有所了解,但在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影响下对隋朝出现偏见与片面的认识。因此,本课在以上整合的子目下,补充相关历史故事,以建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故事展开新课学习。

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整合三维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展示纪年表与讲述两位帝王的主要事迹,学生了解相关史实,完成历史时空观的建立。

2、通过材料展示和分析对比,了解开创科举制度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3、通过展示地图、贴纸的方式,了解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以及概况

4、通过材料展示和问题探究,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大运河,正确认识隋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历史教训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了解开创科举制度的影响;掌握大运河的概况及意义。重点在于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是本课主线下的突出表现部分。只有正确理解科举制度及大运河的内容,才能充分理解隋朝的繁盛以及隋朝速亡的原因。

本课难点为: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其教训。难点是理解与领会知识点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本课中需重点攻克部分。学生因为后人评价及影视作品的影响,往往不能客观评价隋炀帝,以及正确认识隋朝灭亡原因。

五、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提高学生接受程度,我将采用讲授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和问题探究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教法包含学法,学法体现教法,因此,与教法相对应的学法是观察法、材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过程将以遵循“以思维冲突引起学习兴趣”、“以故事讲述建构基础”、“以开放性问题升华历史认识”的三大指导思路。“以思维冲突引起学习兴趣”,旨在通过调动学生固有思维与历史现实的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故事讲述建构基础知识”,通过讲述隋文帝发迹史、两个皇帝的治国措施、隋炀帝的主要事迹,让学生拥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突出本课重点。最后以“开放性问题升华历史认识”,以总结性的开放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三大思路设计下的教学过程,同组为整体,激发学习兴趣、突出课程重点,攻破教学难点。

1、导入部分:

精彩的导入能吸引学生兴趣。

本课以对历史名人排行榜的思考进行导入,最后揭示隋文帝杨坚最终击败了唐宗宋祖等更为熟悉的历史名人,进入美国学者麦克哈特的排行榜。以此为第一个思维冲突,引出隋文帝建立隋朝的伟大事业

2、第一子目:隋朝的建立-再造统一

先展示历史纪年表,使学生认识到隋朝统一的意义以及完成历史时空观念的建立。

接着以隋文帝的发迹故事和伐陈之战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隋朝得以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出思考题一。再通过对四则材料进行分析,完成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3、第二子目:治国的智慧-再造统一

从“开皇之治”这一称呼的意义出发,让学生了解隋文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较大发展。据此带领学生学习政治与经济两方面的措施。

政治方面的科举制度是本课重点,我将通过讲述王凝之与房玄龄的故事,对比两种选拔制度,让学生思考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经济方面,则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隋初百废待兴的经济状况,并结合书本知识简介隋文帝的经济措施。

最后通过史料数据,让学生体会到隋朝经济的繁荣。

4、第三个子目: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

我将首先向同学们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几乎在修建洛阳城的同时,隋炀帝还要开凿大运河。引发学生思考。

接着通过分析一首民谣以及对隋朝疆域图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梳理开凿大运河的真实用意。

然后通过自制地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总结出1+2+3+4+5的口诀,加深学生对大运河概况的理解与记忆。

最后展示古人对大运河正反两方面的评价,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思考题二,培养学生学会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5、第四个子目:隋朝的灭亡-警世恒久

以“印象隋炀帝”作为引入,展示隋炀帝的“大业梦”政绩,通过后人的刻板印象与历立体的隋炀帝对比,激发思维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热情。

接着通过三则材料,以“大业梦”与民不聊生、动荡再起的社会情况做比较,引出思考题三。并结合史料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正确认识隋朝灭亡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升华同学们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我将以小组讨论,探讨思考题四。以突破本课难点,培养同学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以隋炀帝戏剧性的下场,结束本次的新课学习。

6、课堂小结

将以中考题目,当堂检测学习成果

七、板书设计

最后板书设计方面,我采用纲要式板书,直观、清晰地展示本课的主题和线索,充分体现条理性和逻辑性。得出“繁盛”、“一时”是隋朝的朝代特征。

历史说课课件【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讲授法、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学生听音乐后,教师设问历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现在哪里去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5、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

迁都洛阳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强意志这个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问题:

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3、(课本116页“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4、如何评价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历史说课课件【篇6】

一、分析教材,确定重点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纵观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了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以时间进程为线,分时期描述,各主题前后相承、紧密相联。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第七学习主题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从政治上看:

呈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而统一的政权——元朝,它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经济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它又下启明清,将繁盛传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国社会才呈现衰败之势。从民族关系上看:元朝民族进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为民族关系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历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誉为世界100位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国封建历史杰出帝王之一。总之,本课承上启下,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2.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设计意图

本课有三个子目。首先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过程

和统一后的情景。同时辅以“写写”“想想”等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笔、图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中国”的过程、举措和影响,并辅以“读读”“看看”“说说”等指示性语言加强知识的掌握和观察分析能力的提升。最后,教材简要展现了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从知识层面讲,本课涉及解王朝兴衰更替、国家统一、政权巩固、民族发展、历史人物等重大内容的过程,有一定的深难度。从过程和方法层面讲,本课是一个感知历史现象到归纳历史知识,从归纳历史知识到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过程。

3.教学重点的确定

综合上述教材分析,学生要在一堂课内多角度、完整全面的掌握理解困难很大。因此,我结合教材和《历史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和重组,并在对比同单元历史人物的基础上确立了紧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个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学习主线,以使学生明确学习中心。同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立以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学习的重点。

二、分析学情,确定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正确分析学生情况,是学案设计的基础,是新课程理念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但七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中,在归纳、分析、判断、评述等逻辑性较强的问题上,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我确立了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基石,推广到明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和原则为教学难点,这也是本课的落脚点。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时,本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呈阶梯状的学习进程以突破难点。

三、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分析制定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说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史实,记住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时间。列举忽必烈的治国措施。说出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意义的辩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通过忽必烈历史功过的评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形成正确的民族观。认识元朝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四、围绕目标,设计学习方式、教学方式

1.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案导学为核心,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思考、探究),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探索新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主学习也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充分的自主,才能更好的合作。

合作学习(交流分享、讲解评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树造乐于交流分享心得的品质。

同时,学生在探讨分享中易于激荡思维,拓展视野,从而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2.教学方式——组织、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教师的角色以组织、指导学生为主。

(1)教师的组织方式:施以各种方式提醒学生,以维护课堂的纪律;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语言简洁、具体、明确,具可操作性;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富有激情,并对优秀小组加分,以激发学习热情。

(2)教师的指导方式:通过读书指导法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归纳分析法帮组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启发式提问、谈话法开启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评析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与学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学案为师生的教与学搭建起了互动的桥梁,营造了成长的平台。

历史说课课件【篇7】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的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的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的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的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

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历史说课课件【篇8】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宋史》等相关文献和表格资料,了解宋初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的背景,客观地分析出加强集权的措施给当时北宋带来的作用,同时掌握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地评价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专制集权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北宋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

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谜语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与王安石有关的关键词:“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学生明确是王安石后,我将进行设问: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怎样的状况?他进行的变法又为什么会失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出示谜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首先,我会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时间轴并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北宋采取集权措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教训。其次我将展示《宋史》的史料节选,请学生根据史料总结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紧接着,我将展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此之后,我将用讲授法,讲解重文轻武的措施。最后,我将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明确这些措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响了行政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增强史料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我会出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北宋周围有哪些民族政权?在学生明确辽、西夏后,我将出示《宋书》的史料节选,分别请学生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此之后,我将出示北宋军队人数和军费增长的表格,请学生从表格中归纳出当时北宋冗兵冗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图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变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会提问:面对统治危机,北宋统治者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结合教材明确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会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确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是失败的。之后,我将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哪几个方面?变法的原则和目的又是什么?在学生明确富国强兵等答案后,我将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节选,请学生观看纪录片,总结出王安石在富国和强兵中采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最后,我将讲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当,另一方面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四)南宋的偏安

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出南宋和金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出示岳飞的《满江红》,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岳飞有关的故事,感悟岳飞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古诗,体现历史学科综合性,培训学生人文素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概况,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表格作业,能使学生系统地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历史说课课件【篇9】

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来自xx,我今天说课的课例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专题《古代希腊 、罗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说课内容将围绕六个方面展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讲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是专题六的第一课,专题六是新高考增加的考试内容,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精华-民主与法 制,是古典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第一课的内容是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赖以萌芽、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认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很大,从中对我们有所借鉴。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专题还是在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通过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的阐述,来认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2、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了解,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本课三个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活动氛围。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

突破策略: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并且与古代中国进行比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突破重点。

2 、教学难点:西方的民主政治兴起于古希腊的历史条件。

突破策略:结合教材三个子目,设计“古希腊考察团”,通过三个行程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在情景教学中,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福安二中的高一学生,他们思维较活跃,乐于表现,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而且知识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2、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上编写的较为详细的内容,对于重点、难点,我采用

(1)图片展示法:高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相对薄弱。通过展现古代希腊文明和地理环境组图,加深学生对城邦的印象,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城邦形成的原因。

(2)比较法:运用比较法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比较古希腊民主制度和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

(3)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既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又可培育同学间相互探讨的氛围。

(4) 情景教学法:学生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氛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的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得到发展。

3、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我尽可能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为目的。因为只有通过个体独立思索、探究发现而建立的知识系统,才是最稳定的。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每堂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良好的导入语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

1.本节课我是通过一组图片导入,图片展示古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设计导语:古希腊文明光辉灿烂,一直影响到现在。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文明,又是在怎样的政治制度下,古希腊文明会有如此灿烂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古希腊文明灿烂辉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铺垫。由此导入新课。

2.展示课题,解释何为民主

(二) 讲授新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一次“古希腊考察活动”,通过三个行程的情景教学,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这样做的目的:学生作为考察团的成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知道考察的内容就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要点,达到提高45分钟的课堂学习效率。

第一步 分析第一个子目——蔚蓝色的希腊(考察团的行程一:惊鸿一瞥鸟瞰古希腊)

本子目是教学重点,主要阐述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地理条件。

在这个教学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

(1)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个问题

①就地理环境而言,希腊有何特点?

②希腊的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2)展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地图,对比分析:

希腊的地理环境适宜进行哪种经济活动?

中国的地理环境适宜哪一种经济活动?

思考: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政治各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成果置于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理解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极其不同特点,能够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文明形成的关系,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第二步 分析第二个子目——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考察团的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

这个环节采取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四个问题,去考察希腊古城邦的特点,认识希腊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

合作探究

第一组考察内容:城邦是什么?从城邦的概念中你能得出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吗?

第二组考察内容:古代希腊为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而是形成众多城邦呢?

第三组考察内容:城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分别是什么?

第四组考察内容:城邦制度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有何影响?

第三步 分析第三个子目——希腊的公民(考察团的行程三 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

这个环节采取情景教学法,设置一个古公民的家庭情景,引导学生去考察这个古公民的家庭,探究五个疑问,弄清(1)什么是公民?(2)公民具备哪些权利?(3)公民的基本素质?(4)为什么公民的集体荣誉感特别强?作为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各城邦的公民从小接受系统训练,具备了一定参政素质,成年后为城邦贡献自己的个人才智和力量,推进各城邦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繁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一个现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从而实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四步 巩固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梳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巩固知识

第五步 课后探究

作业的布置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所以作业的布置一般是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计划,还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研讨的能力。

布置作业: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标古今中外历史相联系的整体史观。

第六步 板书设计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一 、希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

二、希腊城邦制度——社会环境

三、古希腊公民的素质——重要保障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三个行程、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与探究,使整节课的效果较好,双边活动也比较活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课堂教学时间不容易掌控,完成教学所需时间比预计要多些,导致后面总结提升部分以及练习时间不够。

总之,本课教学按照双主教学的模式,依据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主动生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Gz85.com编辑推荐

初一历史课件7篇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大家是不是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编辑向大家提供了初一历史课件,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初一历史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

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D、劳动

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

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

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手脚有明显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

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人工取火御寒

C过着群居生活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位于哪条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黄河流域

②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和木棒

③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但头部还保留着猿类的一些特征。

④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体质,增强了与大自然斗争的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

11、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劳动: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打渔,集体捕猎野兽,获取食物;

一天中的学习:长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猎的本领和生活的经验;

一天中的娱乐: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会,竞技比赛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火种;

其它: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浏览巩固。

原始人类名称生活地点距今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造观念用火情况

元谋人云南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北京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人工取火

四、抽测达标。

[导入新课]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课堂组织学生自学课文,完成学案

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总结

[小结]

对本课内容的小结,教师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归纳,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作为学习资料保存。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

设计:张萍审核:班级:姓名:

课题第1课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学习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自学内容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D、劳动

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

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

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手脚有明显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

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人工取火御寒

C过着群居生活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位于哪条河的流域?

②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③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

④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合作探究学习

11、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三、浏览巩固。

原始人类名称生活地点距今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造观念用火情况

元谋人云南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北京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人工取火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课时:2

设计:张萍审核:班级:姓名:

课题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量

(一)、复习与提问

(二)、学习新知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1: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

3介绍、分析、提问三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思考: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时间:约四五千年

地点:山东

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提问: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积极发言

比较回答

阅读思考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小结: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5分钟

作业: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板书设计:2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4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三、浏览巩固。

四、抽测达标。[导入新课]

[小结]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课时:1

设计:张萍审核:班级:姓名: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三、浏览巩固。

四、抽测达标。[导入新课]

[小结]

初一历史课件 篇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师生共同充满激情地朗诵后,提问该词的作者及该词表达了作者一种的怎样的心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这首词体现了作岳飞当年不愿虚度年华的激昂心情以及决心抗金的雄心壮志。然后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你想知道《满江红.怒发冲冠》中“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吗?岳飞为“收拾旧山河”作出了怎样的斗争?从而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二)讲授新课

(提问)金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建立的少数民族分别是怎样的?金与辽的关系怎样?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过渡)金灭辽后,又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面对辽的大举进攻,北宋军民是怎样做的呢?北宋统治者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过渡)由于北宋统治者的妥协投降,北宋军民取得的东京保卫战并没有改变北宋的命运,北宋最终还是灭亡了。那么,北宋又是怎样灭亡的?

(生1:由于发生了靖康之变。生2:北宋统治者的妥协投降和腐败。)教师及时作出肯定及表扬。

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南宋建立。生答出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定都的都城。南宋建立后,金又发动了对南宋的大举进攻。面对金的大举进攻。以岳飞为代表的抗战派坚决抵抗。教师积极创设一系列环环想扣的问题情境:

课件一:《七嘴八舌岳飞》,你知道有关岳飞的哪些故事?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查资料,学生补充了大量课本以外的知识,使岳飞抗金将领的伟大形象跃于纸上。)

课件二:你知道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取得辉煌战果的原因有哪些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抗金斗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这是抗金斗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就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等。)

课件三: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宋高宗为何急令岳飞班师回朝?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又展开了依次积极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宋高宗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教师及时总结和表扬,指出岳飞班师回朝后,宋高宗和秦桧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

课件四:你如何评价岳飞?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综合分析,自己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看他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对于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及时作出表扬性的评价。

有的学生认为岳飞是南宋杰出的军事家,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领导宋军还取得堰城大捷的胜利,打败金军大将兀术领导的最精锐的部队“铁浮图”和“拐子马”。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保护了中原地区较高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有的学生补充道,岳飞还是一个优秀的词作家和书法家,因为他曾留下了慷慨激昂、豪情满怀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写了充满爱国情感、气吞山河的“还我河山”这四个大字。总之,岳飞虽死犹生,流芳百世,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我希望自己也像岳飞那样,做一个对班级、学校、社会有贡献的人。

课件五:我们说岳飞是抗金名将,能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

在学生互相争辩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一般把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勇于通外国侵略者斗争的人物称为民族英雄。学生举出了象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属于民族英雄。

课件六:岳飞的事迹能够流传至今,你认为是为什么?你能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畅所欲言,一致认为应学习岳飞爱国爱民的高尚品质。从而达到了古为今用、在体验中感悟历史的目的。

岳飞被害后,宋金加紧了投降议和活动,并于1141年,签定了宋金和议。学生回答宋金和议的内容和影响。然后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你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三次议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三次议和的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考虑三次议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宋金和议后,为适应对劫掠来的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管理,(课件展示)假如你是金朝的统治者,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改变女真旧俗,巩固自己的统治?(学生根据课本,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宋金南北对峙,(课件展示)心灵探险:学习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感悟?又有哪些疑问?(主动探究,互相解疑)最后:得出:历史和人民永远是公正的,爱国爱民者永远受到尊敬;祸国殃民者遭到唾弃,遗臭万年。教师让学生对照板书设计复述宋金南北对峙形成的过程。(课件展示)

(四)布置课后探究活动

以“走进少数民族”为题,调查了解周围生活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及其历史,办一期历史小报。

初一历史课件 篇3

[课标内容]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元世祖重视农业;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元大都和泉州;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①通过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历史现象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来客观评价成吉思汗。

②了解蒙古政权武力征服南宋的过程,具体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从历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客观议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

③仔细阅读《元朝疆域图》,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了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称在元朝时已经确定,并对照《亚洲地图》,了解北海的位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全面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感知元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的贡献。

②通过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长与统一蒙古的过程,感知困苦与挫折对英雄人物成长的磨砺,从而有意识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③通过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事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④通过蒙古和元朝的统一及蒙古政权的扩张,认识战争的多样性,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元朝的大一统;②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①关于对成吉思汗的评价;②关于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

[教学方法]

导读、问题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两宋时期,我国先后出现了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两宋时期,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吐蕃和蒙古政权等。这个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直到元朝统一全国,才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元朝是怎样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情况怎样?

导入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2、蒙古汗国的建立

二、元朝大统一

1、忽必烈建立元朝

2、文天祥抗元和元灭南宋

3、行省制度与宣政院的设置

4、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为大汗,尊称(),都城在()。

2、()年,()建立元朝,定都(),即今北京。()年,元朝统一全国。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是抗元英雄()的诗句。

4、元朝建立了()制度,并在中央设()管辖吐蕃,()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元朝还设置(),管辖()和()。

5、()重视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6、元朝时,用()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主要家庭副业。

7、元朝时,松江农家妇女()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8、元朝时,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

9、国际性的大都市,唐朝时的城市是(),元朝时的城市是()。

10、元朝时,形成的新民族是(),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更多内容请点击:

初中>初一>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课件 篇4

情境导入

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

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小说不等同于历史。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

②人们最大的愿望

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

描述回答

思考认识

读图回答

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

学生表演《官渡相持阶段的袁绍和曹操》

畅所欲言,完成任务

学生来叙述战争经过

出示诗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及问题

出示任务

演示官渡之战概况

与语文联系,感性认识东汉末年人民的痛苦。

由此理性认识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向往。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走进历史,通过情境再现,置疑导学,培养学生整理和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增强教材的直观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赤壁之战]

1. 读图说史:①“志”

②指导看图,曹操南下的两个对手

2.要求简介赤壁之战经过

3.点拨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回答并实现过渡。

读诗并回答

读图,理解“孙刘联合”战略

学生踊跃回答,合作扩大知识面

合作探究并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这个结果给三方带来的变化

曹操诗句《赤壁之战前的形势图》

播放电视剧片段

出示分组讨论题

加强与语文的联系

加强与地理的联系

赤壁之战,学生有较多的认知,还课堂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以问题为中心,学方法,找原因求根源

看结果辨影响,提升分析能力

[三国鼎立的形成]

1.利用形势图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

2. 要求学生设计一张三国鼎立示意图

3. 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学经济

总结并设置悬念。

看图

学生动手绘制

兴趣十足地找家乡,并阅读三国经济发展情况。

探讨原因说说启示

三国鼎立形成图

展示成果

出示问题“找一找”“感悟论坛”

直观形象便于记忆。

整理归纳表现历史信息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身临其境,通过内心体验,理解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启发思维,古为今用

激发学生主动求知

线索梳理教师引领学生掌握看,记忆,学方法出示线索图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

活动探究组织学生探究听

谈听一听

辩一辩

想一想

谈一谈文史联系,陶冶情操

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走出历史,人格培养

多思考,多学习,善表达

知识拓展留课下作业记出示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板书设计

图文示意的板书设计,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并加强学科间联系、加强与现实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后我还应该继续研究新课标,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探索网络型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

初一历史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德育目标: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通过当时奥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及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速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入到学习的主题。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在体验中学习。

3、小组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内容有的与现实关系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列举中日交往的表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让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子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学习法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2、参与学习法

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快乐、和谐、富有成就感的教学激励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小组合作学习在处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发展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创设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通过谜语让学生猜出是对孙悟空的描写,进而说出四大名著《西游记》,回忆唐朝的民族关系(幻灯片唐朝的路线图)引入新课。

2、出示第一个学习主题,(唐与日本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所学内容。

3、指导学生看书后回答问题:

①唐与日本的交往表现在哪里?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②唐和日本的交往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播放有关幻灯片进行比较,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③在中日的交往中出现的一位有名的高僧是谁及其有关它的有效信息?通过鉴真六次东渡学生谈谈学到了什么?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最后就中日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讲解。

4、出示第二个学习主题,(唐与新罗的关系)通过幻灯片播放有关的图片。

通过对第一个主题的学习学生看书自己概括出唐与新罗的交往表现在哪里?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5、出示第三个学习主题,(唐与天竺的关系)通过幻灯片播放有关的图片:

①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看书找出有关玄奘西游的有效信息?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②学生比较通过影视所看到的唐僧和书本中所学到的玄奘他们之间的异同点?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初一历史课件 篇6

一、课程标准

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欣赏图片】

欣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

学生答:美!

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答:想!

(一)寻找安第斯

1.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两张图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索山区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灯片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生产的呢?

学生回答:低海拔处……高海拔处……

2.【幻灯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

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

学生整理(教师引导)回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

设问:秘鲁山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奇特的生产方式出现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创造出的呢?

学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三)走进安第斯

1.【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目标要求

1)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2)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2.【学生成果展示】

衣: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秘鲁人培育出抗寒的马铃薯品种,还利用昼夜温差大发明了常年保存马铃薯营养价值的方法。

住:如图(PPT)

行:骆马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展示秘鲁国徽】

问题:秘鲁国徽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它出现在国徽上面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骆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师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秘鲁人“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我们懂得了?

学生回答: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初一历史课件 篇7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

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

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

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

(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

(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

(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组讨论

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达标训练

(一)

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

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二)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

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

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

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

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三)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这一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谁统治的时候正式诞生?

初二历史课件6篇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会用到各方面的资料。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那么,关于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初二历史课件6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初二历史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

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教法:

以导学式为主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老年人把铁钉、火柴分别叫什么吗?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要在这些日用品前加一个“洋”字?这表明了什么?今天我国的民族工业品牌已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老年人叫铁钉为洋钉,叫火柴为洋火。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工业品牌有海尔、康佳、TCL等。这说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

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板书题目)

体验新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又是怎样起步的呢?(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张謇为什么要舍本逐末创办实业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并圈点你所获得的信息,稍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生:交流信息:1、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2、《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3、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了大生纱厂。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师:张謇创办了哪些实业呢?(展示课件)

生:讲述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事迹。

师: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每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稍后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表本小组的讨论意见。

生:讨论。

生:答案1、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对中国人民剥削很严重。

答案2、张謇非常爱国,希望通过办实业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3、张謇舍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气。

答案4、张謇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

答案5、张謇非常有远见。

答案6、张謇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大生纱厂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生:答案1、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答案2、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迫使它无生存空间,势必倒闭。

答案3、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进行压制。

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那么,民族工业究竟有怎样曲折的发展过程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一战”期间、“一战”后到解放前夕。

师: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生:民族工业出现了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进了实业集团的纷纷出现。

师:民族工业出现萌芽的原因是什么?

生: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展示课件)

(出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说明什么?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会出现“黄金时代”?“一战”后到解放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

生:讲述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

师:这一时期为什么民族工业又呈现萎靡不振的状态呢?

师:以上通过表格,我们了解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将你们的讨论总结如下: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师: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没能完成救国的愿望,除了受到客观原因影响外,还有主观原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旧中国民族工业尽管发展艰难曲折,但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哪些影响呢?

明确: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政治变化,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

畅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展示课件)

初二历史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填充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教师:上述图片中涉及的人物是谁?

学生: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

教师:该图片展示的是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正如歌曲中唱的那样,他领导中国人民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今天我们来学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三大改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三大改造”具体指什么呢?

学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农业、手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如何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呢?

一、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也有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确实存在。

思考:在土改农民分到土地后,有哪些因素是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阅读教材23页第一自然段)。

学生: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生产的发展。

展示:河北遵化农民王国范在土改后的家庭变化及遇到的困难的图片。

提问:对他的困难,你有何良策帮助他解决呢?

出示:材料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不帮助农民解决这三个问题,生产就不能发展。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教师:材料中国家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

讲述:王国范的后续故事。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号召农民联合起来,组成生产合作社,共同克服困难,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

展示:毛泽东主席的图片及年画。

教师:有了党中央的指示,乡亲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于是在全县、全乡迅速掀起了加入合作社的高潮,王国范也积极响应号召,和23户贫农加入了本村的生产合作社,而且光荣地成为了这个合作社的领导——他们准备大干一场了!

学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教师: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都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而这场改造运动我们称之为“农业合作化运动”。

提问:那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农民来说到底好不好呢?请同学们看看下面几幅图片?

展示:图片 农业生产合作社成果

出示:材料

“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6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吗?”

—— 毛泽东

教师:同学们,对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的解放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中共二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这条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拓展延伸:新中国生产关系调整四部曲

1950-1953 1953-1956 1958 1978-至今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社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过渡: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展示: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

许多木器手工业者看了合作社的锯板机,都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他们说,一部锯板机可抵 40 个锯木匠的劳动,这在个体分散生产的情况下,即使不吃饭也要积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买上一部。真是:

“ 想想合作实在好,个体分散办不到,

组织起来乐道道,机器生产效率高”。

教师: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过渡:在农业、手工业改造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二、顺应趋势谱新篇——公私合营

播放:电视剧《大宅门》片段。

提问:在百草厅中东家们在商量什么事情?

学生: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公(国家)私(白家)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即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教师: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教材24页的3——4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探讨。

思考:(1)国家何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何时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展示: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图片。

出示:材料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陈云在一届人大上的发言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位资本家的肺腑之言

(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公私合营给民族资本家带来了春天。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掌握。)

三、是非功过后人说——评三大改造

教师: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俗话说金无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缺点?

学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出示:材料

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缺点和偏差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者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教师: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功大于过,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课堂总结,提炼升华:

教师: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即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三大改造是我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解放发展生产力所做出的唯一正确选择,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同样的道理,今天我们国家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也正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领导人民在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所进行的新的探索和改革。

课后习题

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意义?

板书

三大改造

一、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二、顺应趋势谱新篇——公私合营

三、是非功过后人说——评三大改造

初二历史课件【篇3】

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2.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4.《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使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5.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以后有哪些著名的人物组织了反日力量?

①刘永福组织黑旗军重创日军;②徐骧组织义军抗日。(徐骧临终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1.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性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从大沽经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义和团最终取得廊坊大捷。

2.19,清政府被迫同十一国(八国以外再加上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加上利息共9.8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4.《辛丑条约》的危害: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二历史课件【篇4】

了解以下问题:①义和团是个什么组织?成员有哪些?②义和团的兴起原因是什么?③义和团的壮大原因是什么?义和团为什么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④它为什么要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1、八国联军的组成:指导记忆:“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

问题:“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借口是什么?”

利用地图册从两个阶段来掌握。第一阶段:从19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自学,掌握三方面: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学生找出:联军在北京犯下了哪些罪行?

(三)《心丑条约》:

2、《心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同时训练学生列表格的能力。

①《心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划定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使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的控制之下。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中国人民受到中外联合镇压,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拆毁军事防线,允许列强驻兵。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自主权。

指出:…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总结: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和外交上,《心丑条约》对中国的损害较之以前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思考、讨论:“为什么说《心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四)巩固小结:

《心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

初二历史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鸦片战争的背景。

2、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3、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4、通过对鸦片战争相关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客观、全面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5、通过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到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史料教学法,分析、概括鸦片战争的原因、《南京条约》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紧跟历史潮流,强化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以增强世界意识进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

2、通过感悟与体验,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学习同仇敌忾、英勇斗争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设想

1、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宗旨,围绕“问题探究法”逐步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师生互动、自主探索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

2、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强调以史为鉴,注意与现实联系(改革、开放、创新、禁毒、国防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重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难点)。

四、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投影:“烂苹果的启示”。学生假设情境:如果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同学们能想到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板书)一、鸦片战争的起因

(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阅读与思考”材料题,思考:19世纪上半叶,主要的航海工具是帆船,当时,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四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是由什么引发的?

(播放视频资料)纪录片《晚清悲歌》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的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播放相关资料片,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的中英双方的概况如何?

根据课前的布置,请中英两个调查小组的代表发言,介绍搜集的相关资料,着眼于中英双方国情的综合性比较,进一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刻背景。

(小组发言讨论)

(小组活动)巧填数字游戏:阅读教材,将下列选项:

①虎门销烟;

②倾销鸦片,烟毒肆虐;

③吏治腐败,军备废弛;

④“驰禁论”与“严禁论”。

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填写至图表内的空格内,填写时宜细心组织整个过程。

(设计意图)用有效地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原本枯燥的历史通过游戏的形式,经过推理、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打开中国市场。

(提问)在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过程中,中国有位的人物,领导了一件功载史册的事,他是谁?领导了什么事?我们怎样评价他?

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历史人物小档案)出示林则徐图片,让学生看书后共同完成其简单的个人档案,要突出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建立生活化的“历史人物小档案”,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问)在禁烟运动中,作为中国人,你最感到扬眉吐气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虎门销烟在当时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时间允许,可以播放一段虎门销烟的影像,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问)英国对于虎门销烟这个正义之举,采取了什么举措?

(回答)发动侵略战争。

(设疑)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许不会爆发;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中国或许会取胜这场战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板书)二、鸦片战争的进程

(活动)以下是电影《鸦片战争》的几个片段,你熟悉这些场面吗?你可以将它们按一定的顺序准确排列吗?

(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但它又是揭示中国战败原因的铺垫,利用同学熟悉的看电影的形式,让学生在排列电影场景顺序中回忆初中学过的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展示《鸦片战争形势图》,请同学指出图中A、B、C、D、E、F、G分别代表什么地点?在这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设计意图)演示动态地图,巩固刚才学过的知识,尤其是鸦片战争两个阶段英军进攻路线和几个主要战场位置,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板书)三、鸦片战争的结果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提问)有人说: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昔日的“天朝上国”被打回了原形,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已经变成弱不禁风的纸老虎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合作探究)展示漫画,下图是19世纪中叶英国报章上刊登的一幅漫画,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人物的服饰、发型、手中所持的武器等方面,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学生自由发言,突破重点)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材料为载体,可以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清政府的腐朽和列强的残暴,体会“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借助动态图示小结)鸦片战争引发了近代中国的生存危机,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观念、清朝政局等方面开始发生全方位的变化。为下一节《鸦片战争的影响》埋设伏笔,承上启下。

作业设计

在鸦片战争中,与清政府动摇不定、屈辱求和不同,一些爱国将领奋起抵抗、壮烈捐躯,如关天培、陈化成等(参见课后列表)。假如现在政府准备为这些民族英雄建立一座纪念碑,你将会撰写怎样的碑文呢?碑文字数:100--150字内容:纪念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清朝爱国将领。

教学反思

1、本课导入,结尾部分注意到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衔接,体现了教师“学以致用”的思想。

2、讲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学科意识,加强了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法指导。

3、本课教学中,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实现的,这应该说是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困惑:本课的内容学生非常熟悉,旧内容如何讲出新意,这是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再就是教学知识点多,如何在有效的时间中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初二历史课件【篇6】

知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能力: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赔白银2亿两,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增辟通商口岸,列强扩大商品倾销。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还直接进 入中国生产领域。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过渡: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课

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难点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师: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

师:可是中国的劫难并没有停止,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强占领。这是什么战争?

师:看P24小字,找出义和国运动的兴起时间、地点、、领导阶级、口号。

师:从口号和P24“阅读广场”中,可以看出义和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生:义和国运动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运动。

师:1900年,义和国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看P24插图,图中写着什么?董军门是指清甘军首领董福祥。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谁的恐慌和仇视?

师: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师:1900年6月,八国联军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统帅是谁?

师:战斗在京津铁路线上打响,义和国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义和团在廊坊大败侵略军说明什么?

师: 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与此同时,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国军舰攻陷了大沽炮台。看25插图,八国联军大沽口登陆。大沽口在天津市塘沽区东大沽海河入海口。八国联军随后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开始了保卫天津的战斗。7月14日,天津陷落。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8月14日,北京陷落。

师: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在逃往西安的路上,她下令剿灭义和团。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的统帅是谁?

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难点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师: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

师:可是中国的劫难并没有停止,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强占领。这是什么战争?

师:看P24小字,找出义和国运动的兴起时间、地点、、领导阶级、口号。

师:从口号和P24“阅读广场”中,可以看出义和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生:义和国运动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运动。

师:1900年,义和国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看P24插图,图中写着什么?董军门是指清甘军首领董福祥。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谁的恐慌和仇视?

师: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师:1900年6月,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统帅是谁?

师:战斗在京津铁路线上打响,义和国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义和团在廊坊大败侵略军说明什么?

师: 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与此同时,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国军舰攻陷了大沽炮台。看25插图,八国联军大沽口登陆。大沽口在天津市塘沽区东大沽海河入海口。八国联军随后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开始了保卫天津的战斗。7月14日,天津陷落。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8月14日,北京陷落。

师: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在逃往西安的路上,她下令剿灭义和团。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的统帅是谁?

师:瓦德西是德国陆军元帅。他特许侵略者公开抢劫三天。看P26小字,看看他们在北京的滔天罪行。他们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圆明园第二次被毁。看插图《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上面写着什么?齐化门就是今天的朝阳门。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英勇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看P24导入框。

师:1901年,农历辛丑年,英、法、美、德、意、日、俄、奥、比、西、荷11国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看插图,左边是11国公使,右边是清政府代表庆亲王奕劻(前)、李鸿章(后。)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生: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北京的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③清政府向各国认错道歉,并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师: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加上各省各地方的教案赔款(约3000万两),总数超过白银10亿两。当时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只有8千多万两,这相当于清政府的总收。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赔款4亿5千万两,用意在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这是侵略者要通过赔款来惩罚、污辱所有的中国人。②是哪方面的规定?

生: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生:便利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师:《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023历史课件(优选10篇)


在正式上课之前,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细心地筹备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教案的编写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写好教案课件是必不可少的。写好教案课件的重点在于: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确保教案的编写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还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化和差异化,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总之,写好教案课件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还要注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历史课件【篇1】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所选教学内容特点,阐释设计思路及其理论依据。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技术设备等说明。

三、教学目标设计

1.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2.要求叙述准确、可测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

1.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式)(略)

2.教学过程(表格描述式)(供参考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力求灵活多样,具有可操作性。

2.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历史课件【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和文化的多样性,热爱自己生活的家乡,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有探究兴趣,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感受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位置、历史、名胜等。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分析历史名胜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等。

学生活动设计

收集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大家欣赏中国政区图)

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像一个反着的大问号是哪一个省吗?

教师 没错!这就是我们河北省的地图,河北是我们的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同时它又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省份,你对她的了解有多少呢?

过渡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了解认识一下我们可爱的家乡————河北。

【讲授新课】

板书 一、燕赵大地我的家乡

教师 同学们,一说起我们的家乡————河北的时候,人们总喜欢用“燕赵大地”来形容,当你听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呢?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

教师 现在让们打开课本第二页,看看战国时期是那两个国家位于我们家乡的版图上。

讲述 我们河北省简称“冀”,又以“燕赵”代称。这些名称研究起来,都有一定的含义和来源。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家乡名字的来历呢?

讲述 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七国争夺霸业。燕国、赵国位于现在河北省的北部和南部,所以后来就将燕赵作为河北省的代称。

提问 我们的家乡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到了现在,我们的家乡又成了什么样子呢?

展示 河北政区图。

讲述 大家看到了现在河北的政区图,渤海被揽在我们家乡的怀中,而且北京市和天津市镶嵌在中部和东部,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

介绍 河北省的地理概况:面积19万平方千米,人口6569万,有汉、满、回、蒙古、朝鲜等50多个民族,省会是石家庄。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珍稀动植物众多,野生动物约有500多种,植物中仅药用植物就有1000余种。

提问 我们的家乡资源丰富,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河北省的情况呢?

承接 我们的家乡不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而且历史悠久,让我们来看看家乡的总体介绍。

教师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家乡的美丽瑰宝。

板书 二、家乡的名胜古迹

活动 下面大家从课本第3页开始看,去图中找一找,我省都有哪些名胜。然后说一说。

学生活动。

过渡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多名胜风景区,现在我们就来详细的说说他们的历史吧!

承接 这些只不过是家乡名胜古迹中很少的一部分,下面我们来欣赏更多的家乡风景和名胜。

活动 请你阅读教材P.6-7的主要内容,了解这些名胜古迹得概况。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本主题的学习内容,由“燕赵大地我的家乡”、“家乡的名胜古迹”两个小主题组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位置,家乡的历史,家乡的物产资源和名胜古迹等,主要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的了解,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在了解名胜古迹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我们居住的这块美丽的土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过程中,在我们家乡的这块土地上,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爱家乡,爱祖国。

历史课件【篇3】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见《课课练》126页)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以上对夏商西周的兴亡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识讲解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同学们努力学习哦。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以上对华夏之祖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加油吧。

历史课件【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1、南北重归统一;2、大运河的开通。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

一个政权──隋朝的建立

一个局面──隋初经济的繁荣;

一个创举──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导入框中的故事导入;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课下收集的资料,讲“胭脂井”的传说;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学习“大运河的开通”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这一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使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珍惜统一、安定、团结的环境。

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一步谈到。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这个内容我准备设置几个可操作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书中获取信息,然后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适当的进行详细讲解,是这个问题由难转易。

难点:首先是隋朝初年经济的繁荣。 因为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概括性很强,所以适当的补充史料可以使学生分析出原因。

另外对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要是进行辩证全面的分析用一定难度,所以我准备通过提问题、提供史料、传授方法、适当引导及比较到位的进行总结等途径来突破这个难点。

二、说学情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特别是所教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针对外校学生自主、独立、大胆、思维活跃、爱表现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辩论、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繁盛一时的隋朝》。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1)提问注意学科渗透 故事设疑激发兴趣

关键词:世界著名运河、隋炀帝看琼花开运河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地理知识提问的方法进行隋运河开通的课堂导入,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隋炀帝看琼花的故事引出问题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的感觉。同时指出,传说与历史史实间的区别。

进一步刺激学生情绪、激发兴趣,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宏观了解,轻松、有趣、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在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2)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关键词:图说历史 史学辩论 总结规律

地图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隋朝统一后疆域和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端点,并形成正确的空间地理概念,从而在有效的视觉冲击下,于不知不觉、轻松的状态中突破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1、南北重归统一;2、大运河的开通。

所教学生有小组学习与课堂辩论的优良传统,而且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表现欲也很强,因此为突破本课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我采用了层层设疑、史学辩论的方法,设置辩论题: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隋朝大运河开通有何利弊?

通过辩论,构建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课堂效果非常好。

(3)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关键词:历史故事讲述 历史小游戏 辩论 画图

历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讲述,历史小游戏的穿插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综合协调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并在课程近半时制造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

辩论:结合教材,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利弊”为辩题,通过回顾、对比、正反双方的辩论,老师的点拨,从开通大运河的条件和意义等方面突破本课难点。

画图:让学生在看过隋朝大运河的图片之后,让学生上台画出隋朝大运河的简单示意图并标注出几个重要位置,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图文并记,既能体验再次创作的乐趣,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达到。

五、课堂反思

关键词:学生主体 快乐课堂

一切的课堂设计围绕一个主体:学生,一个原则:课堂轻松、充满未知,一个效果:不知不觉、意犹未尽。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讲古代水利工程,如何处理得更加符合初一学生年龄特点?

历史课件【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教材内容分析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二、教学目标

(1)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图》上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位置,并指出所位处的河流。

(2)通过阅读课本,口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概况表》,包括距今年代、所位处的河流、食物品种、主要工具、居住条件、艺术技能等,并指出其不同之处,尝试分析其原因。

(3)对比北京人的生活,分析使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变得丰富的可能因素。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电影《舌尖上的中国》关于农耕的片段,并提问:自从人类学会了农耕以后,人类社会会出现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情境创设】

教师活动:时光倒流,如果你是一个河姆渡原始居民或者半坡原始居民,你会哪些东西?

学生活动:根据提问,快速阅读书本。【小组合作】

教师活动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而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6000年左右。与北京人相比,他们会建造房屋,会使用更先进的工具,会种植农作物。同时,我国南北地区也出现了差异性。下面我们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第一组穿越变成河姆渡人,第二组穿越变成半坡人,来看看你们这些原始人类具体会一些什么。

请完成以下表格,并在此基础上想像:我的一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9.其它补充学生活动:认真阅读书本,完成表格,并在此基础上想像河姆渡人或半坡人的一天的生活状况。

教师活动2:

教师展示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提问: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差异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提问。教师活动3:

展示半坡遗址尖底瓶和河姆渡遗址陶器,提问学生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解释陶器用途,展示当时的陶器文化以及重要的意义。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并回答陶器用途。教师活动4:展示几组图片:

第一组:半坡骨器、河姆渡骨耜,解释新石器时代。第三组:半坡种植的粟、河姆渡种植的水稻

第四组:半坡人饲养的猪陶器、河姆渡遗址的水牛第五组:半坡陶勋、河姆渡骨哨

第六组:半坡人的石制纺轮、河姆渡人的天然漆器。提问学生: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教师活动5:

展示图片水稻、粟,猪、狗、水牛,半坡人聚落、骨耜,向学生提问: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学生活动:参考课后练习第1题,回答问题。教师活动6:

展示材料: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包括物质上的给养,也包括精神上的滋养。自从农业产生以后,物质上的给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而获得,而文明最初也就是在人类取得物质给养的过程中诞生的。“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的目的首先在于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要求。日本学者篠田统说,主食作物的种类,往往决定耕种这种作物民族的命运。

——曾雄生《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提问:根据材料的说法,原始农业给中国人带来了哪些性格特征?

四、评价设计

学生独立完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特征的比较表,对原始居民生活特性的了解,培养比较能力,从而进一步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

评价阶段:自评、小组评、师评相结合。

评价方法: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先各自独立完成表格填写,完成后对照教材自评;然后小组交流,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随机抽查各个小组代表,进行师评。根据其独立完成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板书设计

一、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对比: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其它补充二、原始农业对文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本课最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从已经发现的陶器、石器上去推断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习惯。其次是要密切注意在第一次课堂大讨论上引导学生的发言,注意发言人数,引导发言的走向。

历史课件【篇6】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资料获取地球运动的关键信息,从而认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活动一:阅读“地心说”和“日心说”两大学说的文献资料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一)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

(二)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三)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的设计,既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

2、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2、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

2、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阅读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的准确信息,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难点: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材料一组

小组:反光效果好的小圆贴片、较硬的铁线、第1课中学生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手电筒、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展示班级记录表,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中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几种假设。

2、引导学生说出每种假设的根本区别就是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状态不同,从而聚焦到研究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主题中来。

3、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板书)

二、探索: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20分钟)

活动一:阅读文献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1、阅读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比较他们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中。

2、比较两种学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你的依据是什么?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1、改进地球模型

a、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增加实现自转的“地轴”(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倾斜作为事实直接告知学生即可,不必过度延伸)。

b、在地球模型相对的两个面上分别贴上1个反光的小圆片,使两个小圆片刚好分别处于白天和黑夜,为了方便观察和交流给小圆片编号。

2、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从地面观察的视角来观察不同的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过程。

3、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三、研讨:交流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12分钟)

1、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依据是什么?

3、再次做昼夜模拟实验与前一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4、借助活动记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四、拓展:(预设3分钟)

1、你还知道哪些现像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2、课后收集更多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资料。

【板书设计】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日心说证据:

1、有长期的观测数据支持

2、伽利略通过观测也证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3、傅科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地心说证据:

地球上看

日心说

地心说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活动记录表】

活动记录表一:比较异同点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填序号)

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

3、地球是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4、太阳处在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

5、日月星辰等所有的天体都围绕着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6、地球和其它星球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地心说

日心说

活动记录表二:画出小圆片的亮暗情况

小圆片

自转前半周

自转后半周

亮暗

情况

【作业设计】

1、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A、太阳绕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转

C、地球自转

D、太阳自转

2、改进地球模型时,穿金属丝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从南极穿入,北极穿出

B、从下面穿入,上面穿出

C、从北极穿入,南极穿出

D、随意穿,没要求

3、下面()图,小圆片的亮暗情况与实际观察结果是一致的。

A、

B、

C、

D、

4、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日心说的观点是()。

A、地球是球形的

B、太阳在宇宙的中心

C、地球围绕太阳转并且绕地轴自转

D、地球在宇宙的中心

历史课件【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历史课件【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第一课。本课所讲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从此以后,我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本单元的其他课节所讲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科教文体事业、民主法制建设、对外交往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所以本课在这一单元中起了开章总领的作用。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子目和第三子目分别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情况。第一子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通过后两个子目“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来体现的,而后两个子目又是第一个子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的具体体现。因此三个子目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和意义,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认识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图片、视频资料,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

2、结合《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学习读图、识图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设立经济特区等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四、学情分析

本课所涉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开发区、开放区等都是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整理以及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改革

开放后家乡巨变、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等图片,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

五、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互动、情境设置、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等。 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归纳、看图、讨论分析,结合事实谈内心的感受。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欣赏图片,感受家乡的变化,导入课题。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

1、让学生看书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2、通过活动“情景剧场”,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师从“转折”二字重点指导,突破教学难点。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1、播放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让学生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的喜悦之情,憧憬美好未来,教师提出问题。

2、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内容,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内容及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家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的责、权、利分别是什么?通过讨论,懂得这种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3、教师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最早开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让学生看表格,思考讨论“表格中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从而认识到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完全正确的。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出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接下来欣赏图片“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面貌”,感受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

2、学生讨论: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3小结全文。

板书设计: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城市:对外开放

历史课件【篇9】

一、概念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①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戏剧家莎士比亚.

②法国作家拉伯雷著有《巨人传》。

③德意志人文主义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著有《愚人颂》。

④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著有《堂吉诃德》。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兴起的条件:

①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②生产经验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2)成就:

①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谬论,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②德意志学者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

③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④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是卓越的思想家,他们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历史课件【篇10】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范大学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 单元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目标

参考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将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道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基本史实。

2、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商鞅变法为秦朝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感悟顺应时势坚持改革的必要性。

我确定以上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依据:

一是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在本单元乃至历史学中的地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商鞅变法为秦的日益强大和统一全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七年级学生刚入初中不久,基本上能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历史学科有浓厚的求知欲。但对本学科的特点缺乏了解,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内容;

由于商鞅变法是当时社会变革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表现形式,所以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商鞅变法何以顺应时势,为秦的强大奠定基础。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着启发式的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本课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采用作图法;

对本课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

对本课商鞅变法的影响采用探究法;

三、说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要落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设计学法必须从实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及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简单问题(如:东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历史概念)采取自主学习;有难度问题如: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采取合作学习;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如:商鞅变法的影响采取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要使教学目标高效实现,还必须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为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激发学生兴趣,讲述“数典忘祖、楚王问鼎”的故事,引入新课。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学生兴趣,使其迅速进入情境、走进本课。

第二环节学习新课。

第一、春秋与战国。指导学生自学东周、春秋、战国的概念,搭建时空背景;合作探究春秋争霸的原因及后果,讲授战国时代残酷的兼并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变革的必要性。

第二、商鞅变法。1、讲述商鞅早年经历,体会商鞅变法的思想来源;2、讨论:商鞅废除了那些旧制度?采取了哪些有利于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措施?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体会改革的艰难与曲折;4、探究为何商鞅变法在各国变法中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第三环节课堂收获(感想、体会)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主要学习完成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更深的理解。

第五环节作业设计:作业的内容适中,旨在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学得更好。

第六环节教学反思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