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课件(精选7篇)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精选7篇)。

教师上课前准备教案课件是一种表现责任心的工作方式。每天都要认真负责地编写教案课件,这样做能够协助教师布置好教学任务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如何根据教案来编写课件呢?如果您对“季氏将伐颛臾课件”这部分内容感到好奇,那么请您仔细阅读下面为您准备的精心资料,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篇1】

教学目标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补充:::古人有述而不作以及佛经的结集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 (zhuān xū)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 颛臾 (chuǎn yū) 虎兕(sh)出于柙(xi)

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 颛臾 (zhuān y)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

D 颛臾 (zhuān y) 虎兕(sh)出于柙(ji)

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

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教师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并背诵。

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板书设计]

季氏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三条理由

将伐 孔子

颛臾 第二次对话:指出两位学生没有尽职尽责 爱国爱民

[三次 目光深邃

对话] 第三次对话: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的政治家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熟读第三段,继续思考练习题。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三课时

一、检查第二段背诵及课后练习三

二、简析第三段

1.请同学默读课文,然后提出思考问题,请同学从文中找出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

教师点拨: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安”“和”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从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季氏“谋动干戈于邦内”非常不满,请同学思考,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教师点拨: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只是漂亮的托辞,季氏之“忧”在于惧怕于鲁君抗衡失利。故孔子言“在萧墙之内也”。

3.再朗读第三段,根据以下思路,试作背诵。

冉有为季氏辩护→孔子提出安邦原则→冉有季路有背原则→孔子指出季氏之忧

三、阅读比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季氏将伐颛臾》

提出思考问题:孔子教育弟子的态度有不同,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学小结:可以从孔子对学生的称呼和说话时采用的语气两方面加以比较。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冉有、季路违反了他的政治原则,因此孔子激昂、慷慨地批评了他们,《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写出了孔子对学说认真执著、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字词句。

2.认真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背诵:全文

3.完成课后练习二。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篇3】

一、导人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

明确:季氏将伐颛臾

“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三、文本探讨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篇》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表示推测语气,宾语前置句解释成“恐怕要责备你吧?”要读得温和,缓慢学生朗读

②何以伐为?“何……为”表示一种反问语气,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

③求!语气强烈

(3)孔子对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来的两次责备的语气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下面孔子的话,孔子的语气有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语气加重,更加急促、强烈、气愤

①求!周仁有言……是谁之过与?

1、指责(责备)的语气

2、句子有:责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实质上是指责冉有、季路没有做好季氏的家臣

3、不是直接地训斥从哪里看出来

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话表明只有施展才能了才能担任职务,否则就辞职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显然“在其位,就得谋其政”

用盲人遇到危险(危)不去护持,将要跌倒(颠)却不去搀扶,是做相的失职

用老虎犀牛这些猛兽逃出笼子,龟甲和玉器毁坏在木匣中是看管者的责任

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作为家臣没有进行劝阻的失职所以这种责备的语气会委婉、含蓄一点

学生尝试朗读这一段

②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读出强烈的痛斥的责备语气“疾”(痛恨、讨厌)注意断句

学生朗读这一句

(4)孔子三次责备的语气层层递进,取决于谁的态度?

明确:冉有冉有的话体现了他害怕责备、推卸责任的特点比如说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为何不说将伐颛臾?学生本身就理亏,怕被孔子责骂,说得委婉一些)

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句话体现了冉有推卸责任,不想被孔子责备

③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句话流露了冉有支持攻打颛臾的真实想法,却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本意,实在很虚伪

根据说话内容,冉有的话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而弟子的语句呢因为是推托之词,所以要稍微缓慢一点,畏畏缩缩

(5)角色朗读下面,我们根据前面对师徒两人的对话的内容,请同学们揣摩第一段到第三段“为之辞”为止的语气,各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尽量把冉有的推脱语气与孔子愈加气愤的层次感表现出来学生展示朗读

四、问题探讨

1、其实啊,孔子面对冉有的执迷不悟如此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于回到鲁国,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半生追求托付给得意门生,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反而孔子反对武力的主张,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在对话中流露出的这种真性情,使他的儒雅形象更生动外,还增添了几分可爱与真实那么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里说明孔子主张对内使人人和平稳定、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要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以德服人(为政以德)

2、深化思想: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内涵体现:礼让、正名、以身作则

五、拓展延伸(机动)

讨论:联系材料,谈谈孔子为政以德主张的具体表现和现实意义

资料:近些年来,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 .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人们喜欢将他神圣化,但更多时候他是一个凡人,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他与冉有的对话中的语气,因声求气,从而深刻地体会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也更生动更全面地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形象

六、作业

1、背诵“丘也闻……萧墙之内也”语段

2、写一篇心得,谈谈孔子的思想主张对现实生活的启发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篇4】

一、检查第二段背诵及课后练习三

二、简析第三段

1.请同学默读课文,然后提出思考问题,请同学从文中找出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

教师点拨: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安”“和”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从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季氏“谋动干戈于邦内”非常不满,请同学思考,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教师点拨: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只是漂亮的托辞,季氏之“忧”在于惧怕于鲁君抗衡失利。故孔子言“在萧墙之内也”。

3.再朗读第三段,根据以下思路,试作背诵。

冉有为季氏辩护→孔子提出安邦原则→冉有季路有背原则→孔子指出季氏之忧

三、阅读比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季氏将伐颛臾》

提出思考问题:孔子教育弟子的态度有不同,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学小结:可以从孔子对学生的称呼和说话时采用的语气两方面加以比较。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冉有、季路违反了他的政治原则,因此孔子激昂、慷慨地批评了他们,《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写出了孔子对学说认真执著、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字词句。

2.认真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背诵:全文

3.完成课后练习二。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篇5】

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我以“孔子动怒的原因”这样一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从而找到正确答案,那就是:

其一,孔子治国的理念是“礼义教化”,他曾为此而周游列国,身体力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二,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以及季氏伐附庸小国颛臾,是非常不满的;其三,孔子对冉有、季路既否认对季氏伐颛臾的赞同“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又为其侵犯行为寻找借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的两面派行为表示愤怒。一句话:孔子面对这种理念受阻,季氏无道,弟子不争气的状况必然要大动肝火。通过这一问题的研讨,学生不但深入了解了课文,而且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是学生。这是我在课后的.最大感悟。因此,我在充分听取学生反馈意见之后,对照课前定下的三个标准——扎实(文字)、清晰(文章)、到位(文化),对本堂课进行了反思总结。

首先是文字落实不够扎实。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大意,但对具体字词等文言知识点的理解就显得较为吃力,这反映在句段翻译的不流畅上。显然,我在文字的落实上做的还不够。我想,或许可以从四方面弥补:一是课前就提供参考译文,二是在文章梳理中强调字词落实,三是课后习题的巩固练习,四是加强朗读和背诵。

其次是文章解读清晰明了。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认为文章梳理的清晰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从关键句“求!无乃尔是过与”入手带动对全文的理解,问题的层层推进催化思维的运动,同时,整堂课都由一条主线贯穿——孔子为什么态度如此强硬地反对季康子攻打颛臾?或许,这可以成为文言文文章梳理的一个模式。

最后是文化拓展定位准确。学生在文字落实和文章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提供的课外资料,基本上能把握孔子的政治理想及人物形象,并通过课堂结尾的一系列带有启发式的问题(孔子所竭力维持的等级制度在当今社会仍旧适用吗?这种等级制度在当时是否有其先进性呢?“修文德以来之”是否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处理有借鉴意义呢?“均无贫”是否等同于“均贫富”?“和”的概念和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和谐”有区别吗?),对孔子及《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的书单也成为课外阅读的热门书目。

我想,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堂认真思考听讲,课后及时加以记忆,教师及时加以检查这大概就是达到了有效性教学的基本要求了吧!对于所有文言文均可以以此方法加以推广。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请大家详看课文注释①。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检查读音掌握情况。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颛臾(zhuānxū)虎兕(sì)出于柙(xi)社稷(jì)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颛臾(chuǎnyū)虎兕(shì)出于柙(xiá)社稷(sù)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颛臾(zhuānyú)虎兕(sì)出于柙(xiá)社稷(jì)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D颛臾(zhuānyú)虎兕(shì)出于柙(jiá)社稷(sù)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5.全班齐读。

6.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

(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学生自行解决)

7.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义正词严

讨伐②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不容置辩

理由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朗读并背诵。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背诵。

二、阅读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投影)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

材料1:注释北辰:北极星。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注释道:引导。格:亲近归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三、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来、安,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答案:①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妒忌

3.止

例句出处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季氏将伐颛臾》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仅

4.见

例句出处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xià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见解、见识

5.过

例句出处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

2.理解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学习有针对性并且艺术地阐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语言是学习的重点,论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是由语言的力量传递的,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活动方式,品味语言,揣摩深意体会孔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要使学生“入得其里”,在对话推进过程中细细品味内涵,还要使学生“出得其外”,将孔子的思想精华放在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读解

三、教学策略

1.朗读涵泳

2.辨词积累

3.语感品析

4.活动感悟

四、教学流程

1.导入

《季氏将伐颛臾》短短250字,字字珠玑,简洁动人,好文不厌百回读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初步感受、理解文章内涵

【说明】本文充满先秦散文独特的气韵和魅力,值得一读再读在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句读节律的处理

2.基础的厘清

你觉得哪些字词和句式,是这篇文言文里需要我们重点去掌握的?

【说明】疏通字词和句式是走进文本,进行学习性阅读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值得细细推敲

3.任务型朗读

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体特征

【说明】《季氏将伐颛臾》属于对话体文章,这在学生的学习认知中属于一个空白点,教师需要在这里给力,填补知识空缺

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

全文话题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伐《季氏将伐颛臾》就是以“伐”作为话题的对话体议论文

【说明】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一句话之内

5.穿插孔门轶事

(1)孔子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之中,还有“四最”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冉有是孔子最善战的学生,子路是孔子最可爱的学生

(2)“伐”就是孔子和这“四最”之二冉有、子路一起探讨的一个话题

(3)孔子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百折不挠的跋涉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是礼仪大师

【说明】将孔子及其学生的轶事作一次穿插,能让学生明确和孔子在谈论“伐”这个话题的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他们在孔子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可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孔子的还存在着这样的落差,可见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困难、逼仄的境地结合孔子具体的生平事迹,对孔子形象进行补充介绍,能够让孔子走下圣坛,让学生可以接住伟人的思想之臂

6.再读课文

分角色演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对孔子、冉有、子路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说明】这次朗读带有研读性质在基本把握全文内容、文体特征、人物关系的基础上将阅读的重点放在对孔子(核心人物)的关注上,这是学习的关键

7.问题探究

师生对话的三个回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1)师徒过招第一回合

得知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孔子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学生补白:孔子当时的心理活动(挨批的应该是你们为什么挨批的应该是你们而不是季康子呢?你们接受我的教育,我希望你们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推行我的政治理想你们太令我失望了)

除了批评,孔子是怎么对学生讲道理的?

明确:高明的`老师以理服人孔子告诉学生:从历史观照,颛臾的国君是贤明高尚的;从现实来考察,颛臾是归附鲁国的;从关系上考虑,讨伐社稷之臣,那就是自毁墙角(老爸和儿子打内战,那成什么体统)

如果季氏坚持打这一仗,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明确:师出无名:无道之战那就是“不义”

那么,我们从这一回合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讲原则用朱熹的话来评价:理之至当

这一回合师徒谁胜出?

明确:孔子

(2)师徒过招第二回合

当冉有推托是“夫子之欲”时,孔子为什么还要“咄咄逼人”地对自己的弟子说“是谁之过与”?

明确:冉有、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做“臣”要有“臣”的担当啊

孔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学生?

明确:引用名人名言(史官周任的话)讲道理,比喻的方式(老虎逃、龟玉毁)讲道理

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拥有丰富的历史掌故和生活常识,用历史人物的经历和常识来说服学生,绝不是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说教者

这一回合又是孔子胜出了

(3)师徒过招第三回合

冉有真是个聪明的人,他在三个回合中,从没有说过这是“我”的意愿,第一次陈述事实,第二次推托“夫子之欲”,第三次又将谁抬将出来了?

明确:子孙后代

孔子棋高一着,孔子说他最讨厌怎样的男人?

明确:“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一个好男人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君子坦荡荡

有国有家者真正的“忧”应该是什么?

明确:不均、不安

孔子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的担忧有没有变成现实?

明确:不久,季氏家臣阳虎内叛,完全印证了孔子的预见

在第三回合,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高度的政治觉解,仁爱的经世理想

【说明】将对话的整个过程分成三个回合,实际上是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孔子的形象在每一个回合中清晰饱满地凸显出来,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三个回合中所有探究的问题,都可以交付给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自行研讨、解决

8.学习小结

学完《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如果再要我们在孔子之前加一个定语进行修饰,你会加什么?

【说明】这个教学环节是对第五个教学环节的回应,主要是考量经过第七个教学环节的集中、深入、具体学习之后,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是否可以到达一个新的维度,也是对文本主要探究的话题“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的总结提升

9.诵读全文

提出朗读的最高要求:化境入得文本,浸淫人物,走近伟人孔子,涵泳他卓尔不群的政治襟抱和人格力量

【说明】课堂教学起于朗读,收于朗读,如扇面打开,移步换景,虽不能“沂水春风”,师徒其乐融融,但也乐音铮,余味莞尔

教学反思

为了达成“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这个目标,我设计了多次的朗读,有感受性、感悟性的朗读,也有任务型的朗读,有通读,也有演读通过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文言文嗅觉,反复暗示学生文本语言模式的特殊性这是我在教案设计时第一次的自觉追求

文言文教学必定绕不开字词、句式的话题,偏离了这个话题,实际上就隐没了文言文最显性的文体特征在设计教学时,我比较关注《季氏将伐颛臾》中独特的语言现象,甚至还刻意地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使字词、句式的学习不至于落于浮浅的表面这是我在设计教学时第二次的自觉追求

文言为“体”,孔子的思想为“用”文言的样式是承载孔子思想的载体教学的重点当然应该放在孔子的政治襟抱上怎么表现孔子的襟抱?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更多的考虑是贴着人物教、贴着学生教,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核心话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话题的答案藏在师徒三个回合的过招中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第三次的自觉追求

这三个回合的学习是有侧重的,不能均衡用力孔子的形象是渐入佳境,渐渐丰满起来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第三回合是最表现孔子思想的,要讲深讲透,才能让学生获得全面认知

这样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担忧是教师牵引了学生,也限制了学生,学生缺少主动建构的空间教师容易成为问题话柄的持有者,决定着问题的走向甚至结果要弥散这种教学的危险,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改良的路径: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互为学习伙伴,合作探究二是让教学的节奏慢下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暂缓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之言与学生之言,言言相证相补,直至通向对人物的建构三是第七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来担纲,由此检验、评估课堂学习水平,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作针对性、发展性补充

Gz85.com编辑推荐

姓氏歌课件(通用7篇)


栏目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这篇“姓氏歌课件”的内容。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师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的参考标准。我所提供的以下信息是我经验得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姓氏歌课件【篇1】

课前解析

《姓氏歌》是根据《百家姓》编写的韵文,一问一答,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课文通过熟字加一加的方式,认识中国的姓氏,了解单姓和复姓,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认识更多的姓氏,提升识字的乐趣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能够学以致用,介绍自己的姓氏。

关注课文:第一节:前4行,可以安排师生、男女生、同桌互相问答着读一读,在一问一答中,增添读的趣味性。后几句,可让学生拍着手读一读,增加朗读时的韵律感。

第二节:本节由12个单姓和复姓组成。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单姓和复姓的不同。朗读时,要关注姓氏之间的停顿,以及单姓与复姓的节奏变化,姓氏之间不要粘连,读出节奏感。

关注生字:本课要书写7个生字,学写偏旁“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其中3个独体字,3个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以及1个全包围结构的字。学习写“国”,可以回顾“回”字的书写,复习全包围的字“先外后内再封口”的书写顺序。“姓”在上册学习了“妈”的基础上,巩固女字旁的书写。

关注词语:姓氏、张口、良好、花钱、孙子。可以结合生活积累认读这些词语。

教学目标

1、通过儿歌诵读,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和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3个偏旁;会写“姓、什、么”等7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识记12个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会写7个生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姓、李”等5个生字,会写“姓、双”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姓名卡片,说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那么,我们中国有多少姓氏呢?这节课我们就去了解一下吧。

出示课件1: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分为两个部分,姓和名。通常情况下,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姓。

3、教师板书课题:2姓氏歌

4、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通过介绍自己的姓氏,与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联系,点燃课堂活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把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请你自己读一读,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3、学生齐读。

4、小组合作。

(1)提出要求:请你自己读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在文中你都知道哪些姓氏呢?告诉你的同桌吧。

(2)提出要求: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问问你的组员。

5、教师指名读:其他同学当小老师,看着课文认真倾听,指出错误。

6、提出要求: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设计意图:儿歌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儿歌内容的大致理解,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齐读第一节:好,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学习第一小节。请大家一起读一读第一小节,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教师引导:要想把课文读流利不容易,需要把课文里面这些字认清楚。你先试着读一读这些字吧。

出示课件2:

学生跟读:请你再跟老师读一遍。

3、学习识字方法。

教师提问:如果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1)识记“姓、李”:给生字组词,为它找个好朋友,我们会记得更牢。

出示课件3:

预设:姓,姓名;李,李树。

学生跟读:请跟老师读一读。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们呢?请大家认真观察,看看这两个字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它们都是由两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是一个我们学过的生字。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变成三字儿歌就更方便了,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预设:女加上生是姓,我们可以说女生姓,那李就是木子李。

出示课件4:

(2)识记“张”:看“张”字。跟老师读——张,张开。“张”的偏旁是弓字旁,它由三笔组成。弓是古代兵器之一,由富有弹性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这就是弓。

出示课件5:

教师提问:我们怎么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用“加一加”的方法弓加上长是张,我们可以说弓长张。

预设2:变成三字歌:弓长张。

出示课件6:

教师小结:很好,刚才学习的方法现在就用上了,这就是学以致用。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3)识记“古、吴”:再看“古、吴”,你能为它们组词吗?

预设:古,古代;吴,吴国。

出示课件7:

学生跟读:请跟着老师读一读。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古”和“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1:它们都是上下结构,两部分组成。

预设2:它们都有“口”。“口”上面加“十”就是“古”;“口”下面加“天”就是“吴”。

出示课件8: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说十口古,口天吴。

学生跟读:请跟着老师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四、巩固练习,逐步提升

1、教师指名读:看,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又跑回课文里去啦,你还会读吗?谁想读?相信认真学习的你一定记得很熟,读得很准了。

出示课件9:

2、小游戏:接下来我们一起玩个问答游戏吧。

(1)教师引导:先看看他们是怎么问答的。

出示课件10、11:

(2)师生问答:看明白了吗?下面有五个小同学,他们的姓都不一样。我来问你来回答。

出示课件12:

(3)同桌问答: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相信你一定学会啦,和同桌一起玩一玩吧。

3、学生自由读:刚才的游戏有趣吗?下面我们再把课文第一小节读一读吧。老师把拼音去掉,你会读吗?自己试一试。

出示课件13: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巩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识记“姓”:课文我们会读啦,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生字。我们先看“姓”这个字。

出示课件14:

(1)教师讲解:“姓”是左右结构,它的偏旁是女字旁。书写时注意,女字旁的横倾斜,且不能出头。右边的“生”第一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行要长。

(2)教师范写:姓。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姓氏、姓名、百姓。

2、识记“双”:再来看“双”这个字。

出示课件15:

(1)教师讲解:“双”是左右结构,它的偏旁是又字旁。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笔是点,第四笔是捺,第二个横撇穿插到左下格。

(2)教师范写:双。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双手、一双、双人。

3、识记“什”:接下来,我们学习“什么”的“什”。

出示课件16:

(1)教师讲解:“什”是左右结构,它的偏旁是单人旁。书写时要注意,“十”的横靠近单人旁的竖的起笔,在横中线上右行,竖靠竖中线的右侧,收笔处比单人旁底端略低。

(2)教师范写:什。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什么。

4、识记“么”:学了“什么”的“什”,现在我们学习“么”。

出示课件17:

(1)教师讲解:“么”是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撇在竖中线上起笔,在横中线上收笔。撇折的折角不能太大,所以起笔的撇要倾斜一些,穿过中心。折笔处在左下格,略往上斜。

(2)教师范写:么。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什么、多么、怎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书写,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让书写变得有趣,学习更有动力。当然,对于有难度的字,应该具体指导,带学生一起书空练写。)

六、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1、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下面我们试着背一背课文第一小节吧。请你根据提示试着背诵。

出示课件18:

2、改变形式:看看你背得对吗?再这样试一试吧。

出示课件19:

3、改变形式:你背对了吗?再这样背一背。相信同学们一定背得越来越好。

出示课件20: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提示,背诵课文。通过不同的填空形式,提高了趣味性,解决了背诵任务。)

七、板书设计

2姓氏歌

姓双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氏、赵”等5个生字,会写“国、王”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出新知

1、自由背诵,回顾课文: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姓氏歌》第一小节吗?自己先背诵一遍吧。

2、教师引导:大家背得真认真。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姓氏有很多。古人就曾经编过一本书,叫《百家姓》,里面收集了很多常见姓氏。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探索姓氏王国,一起来学习第二小节。

出示课件21:

3、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请你在拼音的帮助下,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读正确。

出示课件22: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希望同学们认真听。

(3)教师指名读:谁想读?3-5名学生读,注意正音。

(4)师生合作读:现在老师读红色部分,你们读蓝色部分,我们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通过背诵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情境,为本节课探索新知做铺垫。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可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随文识字

1、教师提问:如果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出示课件23:

2、给生字组词:给生字组词,为它找个好朋友,我们会记得更牢。

(1)教师提问:“氏”可以组什么词?

预设:姓氏。

(2)教师提问:“赵”可以组什么词?

预设:赵国。

教师拓展:赵姓在《百家姓》中排第一。说起姓赵的历史人物,三国时期的名将赵云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他还是我们河北正定人呢。赵云跟随刘备近30年,四处征战,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

出示课件24:

(3)学生跟读:请你继续跟老师读。钱,花钱。孙,子孙。周,四周。王,王子。官,五官。

出示课件25:

3、学生讨论: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些字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预设1:上节课我们用过的“加一加”的方法。“子”加上“小”是“孙”,我们可以说子小孙。

预设2:还是孙悟空的孙。

预设3:还可以编一个字谜:一个小孩子。谜底是孙。

教师小结:“孙”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识记。

出示课件26:

预设4:除了“加一加”的方法,我们还经常用到“减一减”的方法。

识记“氏”:“纸”减去绞丝旁就是“氏”。

出示课件27:

预设5:我们可以用比较字形的方法。

(1)识记“赵”:看“赵”这个字和我们学过的起床的“起”字长得很像。把“己”换成撇点就是“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偏旁叫走字旁。

出示课件28:

(2)识记“周”:再看“周”字,“周”和我们学过的用心的“用”字长得很像,把“用”里面的横横竖,换成土和口就是“周”字了。

出示课件29:

(3)识记“官”:“官”和我们学过的汉字的“字”长得很像,把下面的“子”换成一竖和两个口就是“官”。同学们,原来用比较字形的方法能记住这么多字呢。

出示课件30:

6、教师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预设:我还知道借助图片的方法。

识记“钱”:接下来我们看“钱”字。古代的钱很多都是用金属做的,我们现在用的硬币也是金属做的。“钱”的偏旁是金字旁,金字旁的字大都与金属有关。

出示课件31:

7、提出要求:同学们,看。这些生字宝宝跑回课文里去了,你还会读吗?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名读。

(3)学生齐读:相信认真学习的你一定记得很熟,读得很准啦。能不能试着再把全文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三、了解介绍姓氏的方法

1、介绍单姓、复姓: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姓氏,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对,有的姓氏是一个字,有的姓氏是两个字。中国的姓氏中大部分是一个字,我们叫做单姓,也有两个字的,比如诸葛、东方、上官、欧阳,这样的姓叫复姓。同学们真了不起,认识了这么多姓氏。

出示课件32:

2、学习介绍姓氏的方法:那学了这篇课文,你都知道了哪些介绍姓氏的方法呢?

预设:“加一加”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介绍。

教师提问:你能不能举个例子?

预设:李,木子李;张,弓长张;胡,古月胡;吴,口天吴;孙,子小孙。

教师追问:还有哪些姓氏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介绍呢?

预设:吕,双口吕。

出示课件33: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了哪些介绍姓氏的方法呢?

预设:“说偏旁”的方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还可以用“说偏旁”的方法。“徐”的偏旁是双人旁,我们可以说双人徐。“许”的偏旁是言字旁,我们就说言午许。像这样“说偏旁”的方法还有刘,立刀刘。

出示课件34:

教师提问: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预设:组词的方法。

教师小结:除了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用组词来介绍姓氏。比如,赵,我们可以说,我姓赵,赵国的赵。王,他姓王,王子的王。我们中国的姓氏是不是很有趣呀?

出示课件35:

3、小游戏:接下来,我们一起玩个小游戏吧。“孙”我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这样介绍:你姓什么?我姓(孙)。什么(孙)?(子小孙)。我们也可以用组词的方法这样介绍:你姓什么?我姓(孙)。什么(孙)?(子孙的孙)。

出示课件36:

提出要求:相信,你一定学会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和同桌一起玩一玩吧。(介绍钱、周、方、林)

出示课件37:

4、回顾课文:刚才的游戏有趣吗?这次老师把拼音去掉,再试着读一读全文吧。

出示课件38:

(设计意图:第二小节中出现的复姓,学生会有疑问,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了解。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巩固介绍姓氏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识记“国”:课文我们会读啦,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生字。我们先看“国”这个字。

出示课件39:

(1)教师讲解:“国”是全包围结构,它的偏旁是国字框。书写顺序是先外后内再封口,注意方框要写得方正,上下宽度要相等。玉的竖写在竖中线上,中间一横写在横中线上。

(2)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国王、中国、全国。

(3)教师范写:国。学生书空并进行练写。

2、识记“王”:再来看“王”这个字。

出示课件40:

(1)教师讲解:“王”是独体字。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三横之间的距离要相等,最后一横最长。

(2)教师范写:王。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写三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王子、大王、国王。

3、识记“方”:最后看“方”。

出示课件41:

(1)教师讲解:“方”是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要注意笔势的变化,起笔在中心点上,横要短,微微向右下方倾斜,钩要在竖中线上收笔。最后一笔的撇要舒展。

(2)教师范写:方。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写三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方正、四方、东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汉字的书写,为后续的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1、提出要求: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姓氏王国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下面我们就试着背一背第二小节吧。请你根据提示试着背诵。

出示课件42:

2、改变形式:看看你背得对吗?再这样试一试吧。

出示课件43:

3、改变形式:你背对了吗?加上第一小节,试着背一背全文吧。相信同学们一定背得越来越好。

出示课件44: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提示,背诵课文。通过不同的填空形式,提高了趣味性,解决了背诵任务。)

六、布置作业,播放音乐

1、作业。

(1)背诵全文。

(2)了解自己姓氏的故事。

2、结束:最后让我们伴着《百家姓》的歌曲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吧。

出示课件45: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联系实际,对姓氏有所了解,产生兴趣。)

七、板书设计

2姓氏歌

国王方

教学反思:

本课是根据传统蒙学读物《百家姓》编写成的韵语识字,将一些常用姓氏寓于朗朗上口的儿歌之中。要求教师教学时借助介绍姓氏达到识字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合作读,生生问答,填空等富有趣味的形式进行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活动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姓氏产生了兴趣。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姓氏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姓氏歌》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部首“弓、钅”。

2、有节奏、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姓氏歌》,正确、规范姓氏读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与步骤

一、听课文复旧导入

二、出示字卡、识字认字

三、布置作业

1、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画出要求认识的生字,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句子,注意停顿。

3、播音乐,加动作,自由轻声读课文。

4、按顺序出示词语卡片,读生字、组词,齐读课文。

5、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朗读,正音。

(2)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识记生字。

(3)多媒体出示田字格生字“姓、什、双”

学生观察思考: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

比较其书写特点。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多媒体出示田字格中“王、方、么”引导学生观察结构、书写要领、描红、临写、扩词

(5)出示“国”,回顾结构、部首并组词

6、有感情、节奏地朗诵课文。

7、完成课后练习

读读: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正音纠错

做游戏:师生互动,说姓氏

例:你姓什么?我姓张。什么张,弓长张。

介绍自己姓什么,可以用不同方法。

说说你还知道什么姓?

背背:自由练背,积累词语。

抄写课后读读记记的词语。

姓氏歌课件【篇3】

刘杰一、活动目标:

1能够知道自己的姓氏,了解姓氏的传承,喜欢自己的姓氏。

2通过调查和统计,能够感受到中国姓氏的丰富性。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二、活动准备:

1、16个幼儿 2、小黑板。三。记号笔4、白纸5、彩笔6、**7、问卷(提前安排)

三、活动过程:

(1) 导言:通过自我介绍缩短与孩子的距离,为活动铺路。

孩子们,你们认识我吗?不认识的人需要知道对方的名字。那让我们一起来相互介绍自己。

(二)讨论调查表:

1请把姓氏卡片贴在黑板上,分组找出同姓卡片。

2、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认识的姓氏。你认识这里的哪些姓呢?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一些?

3、请小朋友说一说家里都有哪些姓氏?在家中谁和你同姓?

4、介绍姓氏的传承。了解《百家姓》。你的家里为什么会有同姓的人呢?引出:姓氏是代代相传的。

总结:我们的姓是中国独有的,只要叫出你的姓,在百家姓里一定能找到。只要我们喊我们的名字,世界就会知道:我们是中国人!

5、说一说你知道的中国名人。

中国有许多名人。因为他们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他们被世人铭记。你知道他的姓吗?他都做过哪些厉害的事情呢?

(三)设计自己的姓。萌发幼儿喜欢自己姓氏的情感。

1、你们喜欢自己的姓吗?为什么?我也很喜欢我的姓,主要有三点①我姓刘,我觉得刘这个字可以叫得顺口,很好叫②这个刘字是我爷爷传给我的爸爸,我爸爸传给我的,说明他们很爱我。

③我还觉得刘这个字可以写的很漂亮,因为我喜欢大树,所以我把点变成了小树叶,把竖画成了小爱心,这里面有我对家人浓浓的爱。你们看,漂亮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材料,你们可以去尝试一下,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的姓设计出来。

2、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做游戏。

今天我们一起玩的游戏名字叫做《姓氏蹲蹲蹲》,你要仔细听游戏规则哦。过一会儿,老师会先来。如果你叫你的姓,你应该做和老师一样的动作,说同样的话,然后传下去。可以吗?

看谁反应速度快哦!慢反应会被淘汰,哦**停,游戏结束了。

(四)总结:

孩子们,我们今天不仅知道很多姓氏,而且知道我们中国人很伟大,但是你知道吗?我们的姓都是一个字,是单姓。在中国,有一些特殊的姓氏,有两个字,叫做复合姓。

比如我们熟悉司马光,姓司马光,诸葛亮,他很聪明。他姓诸葛。复姓还有很多呢,回去之后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一下。然后再来告诉我们,你知道的复姓有什么?

姓氏歌课件【篇4】

课前解析

《姓氏歌》是根据《百家姓》编写的韵文,一问一答,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课文通过熟字加一加的方式,认识中国的姓氏,了解单姓和复姓,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认识更多的姓氏,提升识字的乐趣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能够学以致用,介绍自己的姓氏。

关注课文:第一节:前4行,可以安排师生、男女生、同桌互相问答着读一读,在一问一答中,增添读的趣味性。后几句,可让学生拍着手读一读,增加朗读时的韵律感。

第二节:本节由12个单姓和复姓组成。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单姓和复姓的不同。朗读时,要关注姓氏之间的停顿,以及单姓与复姓的节奏变化,姓氏之间不要粘连,读出节奏感。

关注生字:本课要书写7个生字,学写偏旁“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其中3个独体字,3个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以及1个全包围结构的字。学习写“国”,可以回顾“回”字的书写,复习全包围的字“先外后内再封口”的书写顺序。“姓”在上册学习了“妈”的基础上,巩固女字旁的书写。

关注词语:姓氏、张口、良好、花钱、孙子。可以结合生活积累认读这些词语。

教学目标

1、通过儿歌诵读,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和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3个偏旁;会写“姓、什、么”等7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识记12个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会写7个生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姓、李”等5个生字,会写“姓、双”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姓名卡片,说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那么,我们中国有多少姓氏呢?这节课我们就去了解一下吧。

出示课件1: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分为两个部分,姓和名。通常情况下,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姓。

3、教师板书课题:2 姓氏歌

4、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通过介绍自己的姓氏,与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联系,点燃课堂活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把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请你自己读一读,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3.学生齐读。

4.小组合作。

(1)提出要求:请你自己读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在文中你都知道哪些姓氏呢?告诉你的同桌吧。

(2)提出要求: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问问你的组员。

5、教师指名读:其他同学当小老师,看着课文认真倾听,指出错误。

6、提出要求: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设计意图:儿歌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儿歌内容的大致理解,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齐读第一节:好,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学习第一小节。请大家一起读一读第一小节,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教师引导:要想把课文读流利不容易,需要把课文里面这些字认清楚。你先试着读一读这些字吧。

出示课件2:

学生跟读:请你再跟老师读一遍。

3、学习识字方法。

教师提问:如果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1)识记“姓、李”:给生字组词,为它找个好朋友,我们会记得更牢。

出示课件3:

预设:姓,姓名;李,李树。

学生跟读:请跟老师读一读。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们呢?请大家认真观察,看看这两个字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它们都是由两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是一个我们学过的生字。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变成三字儿歌就更方便了,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预设:女加上生是姓,我们可以说女生姓,那李就是木子李。

出示课件4:

(2)识记“张”:看“张”字。跟老师读——张,张开。“张”的偏旁是弓字旁,它由三笔组成。弓是古代兵器之一,由富有弹性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这就是弓。

出示课件5:

教师提问:我们怎么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用“加一加”的方法弓加上长是张,我们可以说弓长张。

预设2:变成三字歌:弓长张。

出示课件6:

教师小结:很好,刚才学习的方法现在就用上了,这就是学以致用。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3)识记“古、吴”:再看“古、吴”,你能为它们组词吗?

预设:古,古代;吴,吴国。

出示课件7:

学生跟读:请跟着老师读一读。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古”和“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1:它们都是上下结构,两部分组成。

预设2:它们都有“口”。“口”上面加“十”就是“古”;“口”下面加“天”就是“吴”。

出示课件8: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说十口古,口天吴。

学生跟读:请跟着老师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四、巩固练习,逐步提升

1、教师指名读:看,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又跑回课文里去啦,你还会读吗?谁想读?相信认真学习的你一定记得很熟,读得很准了。

出示课件9:

2、小游戏:接下来我们一起玩个问答游戏吧。

(1)教师引导:先看看他们是怎么问答的。

出示课件10、11:

(2)师生问答:看明白了吗?下面有五个小同学,他们的姓都不一样。我来问你来回答。

出示课件12:

(3)同桌问答: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相信你一定学会啦,和同桌一起玩一玩吧。

3、学生自由读:刚才的游戏有趣吗?下面我们再把课文第一小节读一读吧。老师把拼音去掉,你会读吗?自己试一试。

出示课件13: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巩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 识记“姓”:课文我们会读啦,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生字。我们先看“姓”这个字。

出示课件14:

(1)教师讲解:“姓”是左右结构,它的偏旁是女字旁。书写时注意,女字旁的横倾斜,且不能出头。右边的“生”第一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行要长。

(2)教师范写:姓。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姓氏、姓名、百姓。

2、 识记“双”:再来看“双”这个字。

出示课件15:

(1)教师讲解:“双”是左右结构,它的偏旁是又字旁。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笔是点,第四笔是捺,第二个横撇穿插到左下格。

(2)教师范写:双。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双手、一双、双人。

3、识记“什”:接下来,我们学习“什么”的“什”。

出示课件16:

(1)教师讲解:“什”是左右结构,它的偏旁是单人旁。书写时要注意,“十”的横靠近单人旁的竖的起笔,在横中线上右行,竖靠竖中线的右侧,收笔处比单人旁底端略低。

(2)教师范写:什。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什么。

4、识记“么”:学了“什么”的“什”,现在我们学习“么”。

出示课件17:

(1)教师讲解:“么”是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撇在竖中线上起笔,在横中线上收笔。撇折的折角不能太大,所以起笔的撇要倾斜一些,穿过中心。折笔处在左下格,略往上斜。

(2)教师范写:么。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什么、多么、怎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书写,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让书写变得有趣,学习更有动力。当然,对于有难度的字,应该具体指导,带学生一起书空练写。)

六、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1、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下面我们试着背一背课文第一小节吧。请你根据提示试着背诵。

出示课件18:

2、改变形式:看看你背得对吗?再这样试一试吧。

出示课件19:

3、改变形式:你背对了吗?再这样背一背。相信同学们一定背得越来越好。

出示课件20: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提示,背诵课文。通过不同的填空形式,提高了趣味性,解决了背诵任务。)

七、板书设计

2 姓氏歌

姓 双 什 么

姓氏歌课件【篇5】

活动目标:

1、诵读《姓氏歌》,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姓氏歌》,正确、规范姓氏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活动。

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的经典诗文有《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

二、诵读汇报:

(出示《百家姓》课件。)。

1、集体齐读《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有多少同学愿意参与都可以,能说多少说多少。

提示:谁知道中国姓氏的来历呢?其实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一个传说。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知道哪一个姓氏的故事呢?

1、同桌商量、准备交流。

2、老师引入故事话题。

1)教师讲张氏背后的故事吧。

在很久远的过去,皇帝的第五个儿子的儿子挥很聪明,喜好狩猎,发明了弓箭,被任命为弓正,赐姓张;此外,晋国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也称为张氏。

张姓氏的名人有:西汉大臣张良;东汉科学家张衡、书法家张芝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伟大作品;还有现代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等。

四、游戏活动。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边拍手边读《姓氏歌》)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双口吕,言午许。

三横王,草头黄。立早章。双人徐。

耳东陈,禾木程。中国人,百家姓。

2、介绍自己知道的姓氏。

2)开火车,来介绍。

3)同学评一评,谁介绍的好。

4)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知道的有关中国姓氏的一些趣事。

4、观看有关中国《百家姓》的表演唱视频。

5、活动总结:同学们,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6、结束语:

大家一起来说:不管我们姓什么,我们都是中国人!

第二课时。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画出要求认识的生字,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句子,注意停顿。

3、播音乐,加动作,自由轻声读课文。

4、按顺序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课文。

5、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朗读,正音。

(2)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识记生字。

(3)多媒体出示田字格生字“午、古、王”

学生观察思考: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独体结构)比较其书写特点。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多媒体出示田字格中“李、吴、双”引导学生观察、描红、临写、扩词。

6、知道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7、完成课后练习。

读读: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正音纠错。

演演:教师说动物名称,学生做动作。

背背:自由练背,积累词语。

(三)布置作业。

抄写课后读读记记的词语。

姓氏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诵读《姓氏歌》,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通过诵读《姓氏歌》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部首“弓、钅”。

3.通顺、流利、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姓氏歌》,正确、规范姓氏读法。

2.了解姓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儿歌第一小节中的6个生字,书写“姓,什、么、双”4个汉字。了解常见的姓氏,区分读音相近的姓氏的不同写法。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第一小节并练习背诵。

3.结合学生自身的姓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韵文,结合句子认识姓氏,并正确书写汉字。

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认识姓氏。

教学准备:

了解周围人的姓氏。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结合学生姓氏,谈话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姓名卡片,说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分为两个部分,姓和名,通常情况下,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姓。(相机指导生字“姓”的书写:左右结构,女加生,“女”字在作偏旁时,第三笔横画改为提画,不能出头。)

3.板书课题:姓氏歌,指名学生朗读,注意正音:“姓”是后鼻音,“氏”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与“低”加以区分。

二、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句,相机出示词语卡片“什么”、“李”,指名学生认读,注意正音:“什”是前鼻音,“么”读轻声;“李”是边音,相机交流“李”的识记方法:上下结构,木加子。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出示词语卡片“张”,强调“张”是翘舌音,交流识字方法:弓加长,张。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五句,出示词语卡片“古”“吴”“双”,指名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再读第一小节,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将这一小节中出现的姓氏用笔圈出来,和同位交流。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汇报出现的姓氏,教师相机板书:李、张、胡、吴、徐、许。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重点区别“胡”和“吴”、“徐”和“许”。

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姓氏读音很接近,当别人没有听清是姓“胡”还是姓“吴”,是姓“徐”还是姓“许”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当小结:可以通过字形的不同组合来加以区分。

学生再次朗读:“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4.游戏巩固。

摘苹果送朋友:将六个姓氏卡片剪成苹果状,贴在黑板上,指名学生上黑板摘苹果,苹果反面写的是什么姓氏,读出来,送给班级姓该姓氏的同学。

5.练习熟读并背诵。

(1)学生再次练习朗读第一小节。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同位一问一答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3)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三、书写指导

1.出示第一小节要求会写的字:什、么、双,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2.学生自主观察字形,交流识记方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师范写讲解:“什”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双”左右相同,左边略小,又字的捺画变成点画。生观察书空。

4.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

5.交流反馈,评议提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姓氏,区分了它们的字形,还学习了写字。课后,请同学们继续了解自己的家人还有哪些姓氏,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板书设计:

2.姓氏歌

李 张 胡 吴 徐 许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个体练习,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六作业设计: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有兴趣的查找我国姓氏资料。

姓氏歌课件【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姓氏歌》这篇课文语言简洁,内容浅显,利用姓氏归类识字。文中的姓氏都是取自《百家姓》,学习《姓氏歌》,并不是让孩子们去研究,也不是让他们去背诵所有的姓氏,而是通过学习此课,使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姓与汉族的姓区别在哪里,还要对中国的姓氏文化感兴趣,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情分析:

经过学习生活,明显看出孩子们长大了,自主学习能力也加强了,虽然如此,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选择多样性。通过观察,和一年多的接触,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而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端正学习态度。

二、说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原则:

1、主要依据还是《语文课程标准》及一年级学生实际情况。

2、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或者说教学设计的目标是服务于学习,因此,坚持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

目标设计的原则。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双语班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书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部件分解法,了解课文中的’李、张、胡、吴、徐、许’等姓氏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子的兴趣,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百家姓,初步感受中华姓氏文化的奥妙,能明白少数民族姓氏与汉族姓氏区别,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还有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用部件分解法记忆姓氏;了解’木子李,弓长张’等姓氏的习惯称呼;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扩展延伸,说说议议。

教学难点:了解用部件分解法记忆姓氏。

突破方法:观察字形,拆分讨论。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课件演示法。课件演示起着使教学直观化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利用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部件分解的好处。

2、自主探究,小组比赛。

3、集体交流,课外延伸。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赛赛、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部件分解法、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观察。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3—5分钟)

出示课件,播放歌曲《百家姓》,让学生认真听听,然后说说,听到了哪些姓。

这一环节的依据:用动听的歌曲,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达到初步接触姓氏。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听读的基础上,圈出我们学过的姓氏。

2、游戏比赛的形式来学习课文生字及课文。

3、出示课件,'你姓什么?'来引出后面的内容。图片中有几个孩子,他们分别姓什么?

4、逐一学习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比如古月胡,口天吴。

5、教师引导,’李’的构成,可以被分解成——木子李。

6、教师引导,’张’的构成,可以被分解成——弓长张。

7、引导发现识字规律,很多不认识的字我们要记忆的时候可以把它分解成两个认识的字来进行记忆。

教师小结:这种把要认得生字分解成两个部分的方法,叫做部件分解法,是认识汉字的一种常用方法。

这一环节的依据就是: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游戏拓展(5分钟)

老师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分发给几个同学,找一找部件分解的规律,把这几个字分解一下。

课堂小结: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姓氏用字,了解了用’部件分解法’记忆姓氏,初步了解中国姓氏。

六、说板书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地体现课文中的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朗读,小老师领读等,这样能够理解掌握更快,达到一目了然。

板书:木子李言午许姓氏歌双口吕口天吴古月胡弓长张

七、布置作业:书写生字。

2023姓氏歌课件


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整理的“姓氏歌课件”将会让您增长见识。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 教案和课件优化可使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加精细化。这篇文章对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您一定能在其中找到您所需的信息!

姓氏歌课件 篇1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中国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设计,教师以自主交流、游戏互动为方式,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同时,在识字的过程中熟读成诵,这样不仅积累了姓氏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家姓》音频文件,学生进行跟读。

2.说说自己姓什么。在播放的音频文件中听到了吗?

3.揭示课题,并板书。

4.随文识字:"姓"。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好后鼻音。

(2)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可以用部首+熟字的方法;也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3)组词。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教师提醒写字注意点:"姓"的女字旁,横要写得短,注意避让,右边的"生"横画要稍微短些,第一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5)生描红。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节奏感强的《百家姓》诵读一下子让学生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顺势随文识写生字,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也有效地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找到文中的生字圈出来,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儿歌一共几个小节?从中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2)还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5.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设计意图:儿歌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儿歌内容的大致理解,但是对于第二小节中出现的复姓,学生会有疑难,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质疑,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

三、开展游戏,趣味诵读

(一)诵读第一节。

1.指名朗读第一节。

2.齐读第一节。

3.了解第一节的姓氏介绍方法。

出示:

什么李?木子李。

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

双人徐,言午许。

(1)说说发现了什么。(通过把字拆开的方式来介绍姓氏。)

(2)出示几个姓,让学生尝试拆解。如"章-立早章""吕-双口吕""林-双木林""陈-耳东陈""黄-草头黄"等。

(3)齐读第一节。

(4)同桌用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第一节。

4.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述。

(1)除了拆字法,还有什么方法也能讲清自己的姓氏呢?

(2)照样子说一说。

出示:你姓什么?我姓方。

什么方?方向的方。

①师生问答。

②学生同桌之间游戏问答。

5.齐读第一节,背诵第一节。

(二)诵读第二节。

1.引读:

师:中国姓氏有很多--

生: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指导读好"郑"字,它的韵母是后鼻音。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姓氏,接一接。

3.出示第四、五行,认识复姓。

(1)跟着老师读好复姓。

(2)教师介绍复姓。

(3)学生补充自己知道的复姓。

(4)教师补充常见的复姓。

4.指名读第二节。

5.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三)比赛朗读,加深记忆。

1.个人挑战赛。

2.男生女生集体比赛。

3.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采用拍手游戏、朗读比赛等形式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张""赵""钱",学习新部首。

(1)指名朗读生字。

(2)介绍部首:"弓、走、钅"。

(3)说说一个字在做部首时和原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出示生字:么、国、方、什、双、王……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它们。

3.小组合作交流。

预设:

国:四四方方一个框,里面住着小玉儿。(猜谜法)

方:"放学"的"放"去掉反文旁,就是方。(熟字拆解法)

双:又又成双。(部件组合法)

王:王王王,王嘉成的王。(介绍班级同学姓氏法)

…………

4.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5.比一比,看谁组的词语多。(把生字进行组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复习写字姿势。("三个一")

2.动画演示生字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3.观察例字: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如:国--方框儿要稍微大一些,竖画要直,"玉"字要写得小,里面的一竖写在竖中线上;双--两个"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变化,左边的捺要变成点,稍稍比右边的"又"小;王--笔画少,注意竖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稍短,第三横最长,稳稳托住上面的笔画。)

5.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6.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7.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生字的写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动画演示、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汉字的书写,为后续的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1.趣味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姓氏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姓氏”,认识一些常见的姓,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姓氏文化的兴趣。

3、认识偏旁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能正确认读“姓”等12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姓”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能仿照课后例子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姓。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姓”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姓”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姓氏”,认识一些常见的姓。

教学准备:

教师:“姓”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姓”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姓”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一)易混字音的拼读

1、PPT出示下面汉字和音节:

qīng蛙、qīn人;星xīng、xīn里;

出示任务: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读音。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指导。齐读。

小结:读准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读准舌尖前音和翘舌音,有助于读准字音,帮助我们纠正地方音。

(二)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PPT出示有关字词:什么 双木林 国旗 地方

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习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书写了。

(三)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识字课文《春夏秋冬》,了解了四季各有的气象现象和欣欣向荣的春天的一些事物现象。今天学习另一篇识字课文,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②姓氏歌(“姓氏”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3、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课题目,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识字课文是一首歌谣,是一首关于“姓氏”的歌谣。“姓氏”是指什么呢?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学习这篇识字课文,不但要知道“姓氏”指什么,还要学习这一课文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并且背诵下来。

二、学习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相机正音。

3、出示任务:在朗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4、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5、小结: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习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课文是一首歌谣,歌谣的朗读讲究的是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歌谣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个体朗读,同桌互读交流。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3、自由练习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歌谣的朗读要讲究节奏,就像我们歌唱一样,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习会认读的字和新的偏旁

(一)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

3、会认的字口头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③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④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二)学习新的偏旁。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偏旁,也知道偏旁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学习生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偏旁,请同学们在双横线会认读的字里找一找,我们要通过哪些字学习什么新偏旁?

2、反馈指导:

张(“弓”“长”)弓字旁

赵(“走”“?”)走字旁

钱(“钅”“戋”)金字旁

3、小结讲解:同学们找得真准确!是“张”字的弓字旁、“赵”字的走字旁和“钱”字的金字旁。(一边通过PPT演示,一边讲解)带弓字旁的字,大多与弓有关。如“张”字的本义是上弓弦,“弯”字的本义是拉开弓,从而引申出弯曲的意思;带走字旁的字大多与行走有关,如“赵”字的本义是快步走,“起”字是表示站起身子才能走的意思,即战旗、起来的意思;带金字旁的字,大多与金属有关,“钱”字的本义是指一种用金属制成的农具,后来才指货币。

4、PPT示,齐读一遍:

“张”字――“弓”,弓字旁

“赵”字――“走”,走字旁

“钱”字――“钅”,金字旁

5、小结:今天我们又交了三个偏旁新朋友:雨字头和双耳旁。这些偏旁朋友作用可大了,他们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宝宝,可以帮助我们牢记字宝宝。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个体练习,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六、作业设计: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有兴趣的查找我国姓氏资料。

姓氏歌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姓氏歌》这篇课文语言简洁,内容浅显,利用姓氏归类识字。文中的姓氏都是取自《百家姓》,学习《姓氏歌》,并不是让孩子们去研究,也不是让他们去背诵所有的姓氏,而是通过学习此课,使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姓与汉族的姓区别在哪里,还要对中国的姓氏文化感兴趣,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情分析:

经过学习生活,明显看出孩子们长大了,自主学习能力也加强了,虽然如此,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选择多样性。通过观察,和一年多的接触,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而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端正学习态度。

二、说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原则:

1、主要依据还是《语文课程标准》及一年级学生实际情况。

2、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或者说教学设计的目标是服务于学习,因此,坚持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

目标设计的原则。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双语班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书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部件分解法,了解课文中的’李、张、胡、吴、徐、许’等姓氏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子的兴趣,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百家姓,初步感受中华姓氏文化的奥妙,能明白少数民族姓氏与汉族姓氏区别,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还有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用部件分解法记忆姓氏;了解’木子李,弓长张’等姓氏的习惯称呼;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扩展延伸,说说议议。

教学难点:了解用部件分解法记忆姓氏。

突破方法:观察字形,拆分讨论。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课件演示法。课件演示起着使教学直观化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利用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部件分解的好处。

2、自主探究,小组比赛。

3、集体交流,课外延伸。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赛赛、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部件分解法、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观察。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3—5分钟)

出示课件,播放歌曲《百家姓》,让学生认真听听,然后说说,听到了哪些姓。

这一环节的依据:用动听的歌曲,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达到初步接触姓氏。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听读的基础上,圈出我们学过的姓氏。

2、游戏比赛的形式来学习课文生字及课文。

3、出示课件,'你姓什么?'来引出后面的内容。图片中有几个孩子,他们分别姓什么?

4、逐一学习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比如古月胡,口天吴。

5、教师引导,’李’的构成,可以被分解成——木子李。

6、教师引导,’张’的构成,可以被分解成——弓长张。

7、引导发现识字规律,很多不认识的字我们要记忆的时候可以把它分解成两个认识的字来进行记忆。

教师小结:这种把要认得生字分解成两个部分的方法,叫做部件分解法,是认识汉字的一种常用方法。

这一环节的依据就是: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游戏拓展(5分钟)

老师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分发给几个同学,找一找部件分解的规律,把这几个字分解一下。

课堂小结: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姓氏用字,了解了用’部件分解法’记忆姓氏,初步了解中国姓氏。

六、说板书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地体现课文中的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朗读,小老师领读等,这样能够理解掌握更快,达到一目了然。

板书:木子李言午许姓氏歌双口吕口天吴古月胡弓长张

七、布置作业:书写生字。

姓氏歌课件 篇4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第二小节,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小节。

(2)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正音,并出示词语卡片:中国、赵、钱、孙、周、郑、王、 东方、上官,指名学生认读,强调: “赵、周”是翘舌音, “王、方”是后鼻音。

(3)全班齐读第二小节。

3.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朗读第二小节,画出其中的姓氏,再读一读。

(2)指名学生交流第二小节中出现了哪些姓氏,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张贴相关卡 片: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3)再次打乱顺序,指名学生认一认这些姓氏,并说说自己的家人或同学有哪些人是这个 姓。(微课展示)

(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字形的,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 并渗透一定的识字方法。如: “赵、钱、孙”都可以用第一小节的.汉字组合法来识记; “周” 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土”加“口” ; “王”是“三”字中间加一竖。

4.了解单姓和复姓。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黑板上这些姓氏有什么不同。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中国的姓氏中,大部分是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东 方、欧阳、上官等,这样的姓叫复姓。

5.游戏进一步巩固:师出示一张姓氏卡片,班上是这个姓氏的小朋友站起来,大声说: 示例:我姓钱,金钱的钱。

6. 朗读并背诵第二小节: 生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通过拍手读感受其中的节奏, 练习背诵。

姓氏歌课件 篇5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用时:3分钟)

1、师生谈话,互相介绍自己姓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其他姓。

3、板书课题,指导朗读。

1、说说自己姓什么。

2、交流自己知道的其他姓氏。

3、跟老师朗读课题,注意“姓”的韵母是后鼻音。

1、我会读《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小组合作情况。

(1)指名朗读生字。相机正音。

(2)开火车读。

(3)齐读。

(4)指导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

2、找一找课文,圈出“姓”。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1)小组内抽读生字,不认识的,互相帮助,看谁记得牢。

(2)小组内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读,进行评议。

(3)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编顺口溜,编儿歌等识字方法。)

2、给下面的字注音。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

三、诵读课文,领会感悟(用时:15分钟)

1、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组织拍手游戏进行问答,指导背诵。

3、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运用课后“照样子做问答游戏”的练习题中的方法介绍自己和别人的姓。(可以用把字拆分部件和组词的方法。)

4、引导学生运用其他的方法进行介绍。

5、引导学生质疑。认识复姓。

6、指导学生朗读,知道省略号表示什么。

7、总结。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师生进行拍手游戏,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句子来介绍。(先小组内,再班内交流。)

(1)你姓什么?我姓张。什么张?弓长张。

(2)你姓什么?我姓方。什么方?方向的方。

4、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介绍。

5、认识复姓,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复姓。

6、了解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这样的复姓。

7、齐读,背诵。

3、读一读下面的名字,圈出名字中的姓。曹操诸葛亮东方朔姚明毛泽东

4、按照要求写一写。我还知道这些单姓: 我还知道这些复姓: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重点示范指导比较难写的字。(姓、国、双)

3、教师范写生字。

4、检查学生描红本。

1、保持写字姿势正确。

2、认读生字。

3、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该怎样写好生字。

4、说说这些字的笔顺。

5、观察老师范写生字:姓、国、双,边看边书空。

6、进行描红。

7、投影仪展示,进行点评。

5、读一读,写一写。五、布置作业,拓展知识(用时:2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1)制作姓氏卡。

(2)认读《百家姓》。

(3)了解姓氏背后的故事。

1、说说本课的学习收获。

2、制作姓氏卡:用彩色笔写出自己知道的姓,注上拼音,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读。

3、课后在家长的帮助下认读《百家姓》,了解姓氏背后的故事。

6、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批注

2023将相和课件(实用7篇)


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寻找一些资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2023将相和课件(实用7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将相和课件 篇1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生字:

璧、允、廉、颇、侮辱、拒。

⑵新词:

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⑶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2、能力训练点:

⑴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⑵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⑷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暴力、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3、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二、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将相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

鹏博士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

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2、蔺相如怎样对待?

3、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

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将相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①出示投影片,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2)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投影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讨论: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文中蔺相如和廉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五、小结

1、鼓励编排课本剧。

2、复述三个小故事。

六、课外延伸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晓背景。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聊聊一本书《史记》,把书翻到95页的“资料袋”。史记是由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其中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而秦国又数七雄之中最强悍,常常侵犯别的国家,被其他诸国称为“虎狼之国”。我们来看看春秋战国的形势图。大家可以看到,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当时秦国全力进攻楚国,不能集中兵力对付赵国,主要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始于较强势的秦国和较弱势的赵国之间。(课件:战国形势图)

2、出示课题:(课件:课题)将相和(板书),齐读课题,解释课题:“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现在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老师这有几个词语,在我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觉得有几个字比较容易读错,你们能正确地读出来吗?(课件:生字新词)允诺胆怯拒绝乘机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

3、词语会读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课文有几个故事组成?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并用适当的小标题概括每个故事的内容。(指名说一说)

4、其实这篇课文有个特点,每个故事结束之后,都有个小结段,快速地浏览课文,这出这几个小结段。(指名说,出示课件)

5、同学们把这几个小结段齐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能不能从中找出关键词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这几个故事吗?(齐读句子)好,谁能来说一说?(指名说)

(渑池之会:这是一次在渑池的会见,文言文中“之”有“的”的意思,你可以把“之”加进去再说一说吗?)

6、板书小标题,强调“璧”的写法。

7、我们再来看前两个小结段,前一句话总结了上文的故事,后一句话引出了下面的故事,我们把这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叫做——过渡段。对,过渡段能更便于我们了解课文内容。

8、再读故事,明晰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1、弄清将相和的前因后果。通过课题我们就能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和好了,这也说明他们之前不和。不和的原因是由什么引起来的?和的原因又是什么?(也可以用小故事的标题来回答)

2、你觉得赵王应该升蔺相如为上卿吗?蔺相如是靠什么升为上卿的?再读三个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A抓住”骗”完成完璧归赵。

1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讨论,演一演。

总结: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

B抓住”逼”完成渑池之会。完璧归赵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下,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是什么?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蔺相如何反应的?为什么逼?如何逼?结果怎样?,(抓住蔺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C抓住”避”完成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的态度又怎样?

(1)如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2)手下如何看待?(3)怎样说明原因的?

你这一事件中,你又读出了蔺相如身上怎样的品质?

总结: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以后在描写人物时,必须体会人物的个性。

三、总结

(一)、这三个小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二)理清文章条理: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是怎样的?最后咱们想一想:蔺相如为什么能机智勇敢,胸怀开阔?廉颇为什么勇于改过?因为爱国。

四、结尾。

最终,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如此说来,赵国本应更加强大,可是最后还是秦国统一了六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记》中写的清清楚楚,同学们可以详细地读一读《龙门灵秀》中《廉颇》。而且《史记》中写人的艺术课远不止“品其言,知其人”而已,(出示课件)希望同学们能在历史长河中尽情遨游,在《史记》中认识更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

拓展:读《硬脖子的洛阳令》,思考《硬脖子的洛阳令》:硬脖子指的是什么性格特点?本文是通过哪几件事写出了他的这个性格特征?这几件事是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1

《将相和》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由名著选段组成。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我前后用两个课时进行了本篇课文的学习。第一课时重在阅读,兼以扫除字词障碍、介绍课文出处、作者生平、故事背景,梳理三个小故事,并了解三个小故事的因果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会读、读中学,我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阅读的力量为第二课时的人物分析,语言分析打下了基础。第二课时对人物进行逐步分析,通过三个小故事,逐步丰满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时,在导入时,我选择以名著为媒介,介绍《史记》。向学生交代《将相和》的时代背景: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叫做战国时期。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七个,分别是——秦、楚、齐、赵、燕、魏、韩,也称战国七雄。七个国家都想一统天下,因此战火连年。然而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秦国,也称虎狼之国,位于赵国的西面。而赵国的东面则是富强的齐国。赵国处于两个大国之间,行事处处小心。更何况,当时的秦王是一个凶狠残暴、阴险狡诈、不守信用又贪得无厌的人。赵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通过"战国形势图",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情况,激发学生对当时历史的好奇,从而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因为学生年龄段,对于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成功地把他们带进课堂,带进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故事。

通过请同学读课文,疏通生字词;齐读课文,说明"将"是谁?"相"是谁?通过自读课文,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进行板书。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后,我在学生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在多媒体PPT上进行呈现。最后,留下课后问题"你认为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反思2

第二课时时,我决定采用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分析人物形象。其实,要读懂这个故事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廉颇还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因此,我设计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朗读,希望能通过读,让学生找到感觉,身临当时历史环境中。通过学生的读来展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蔺相如的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廉颇的骁勇善战、知错就改,以及二人的共同的爱国心。在读有关描写蔺相如的句子时,我用不同的激励语言鼓励学生,当学生读出了胆识过人的蔺相如,我会称赞"好一个胆识过人的蔺相如";当学生读出理直气壮的蔺相如时,我会肯定"多么理直气壮的蔺相如啊!"这种激励手法,实是想让学生真正的投入课文中,潜移默化,从各方面去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渐渐地人物形象在学生的朗读中鲜明了,精神品质也逐渐在学生们头脑中清晰了,那么以读为本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多层次读的训练中顺利完成了,并随机板书。

最后,我对本文的语言进行的总结,希望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有所进益。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矛盾的发生、发展与结果依次展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都是对人物刻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用词力求简洁、精准。

本次教学中,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对故事的分析,对人物的分析,对语言的分析。课堂节奏较为紧凑,对于重点的把握较为准确。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投入兴趣较大。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更注意让学生成为主体,更多地让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另外,在以后的备课中,应当更加仔细,对小细节进行雕琢。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较为成功。一个完美的课堂需要反复的雕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改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将相和课件 篇5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故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语言、动作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主要学习“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以提高阅读速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力,通过初读感知,能够理解故事的意思,结合课后习题能够理清课文的结构。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能够初步体会人物性格,但是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维度理解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将相和课件 篇6

一、导入

1、上课!大家好,请坐!同学们,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秦、齐、楚、燕、韩、赵、魏。其中,赵国比较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至秦国的欺负,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一齐读读课题

3、《将相和》课题三个字中,你会特别注意到哪个字?

4、为什么,“和”字使你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会和?)你还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不和?)师:也想知道的举手,很好,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一定能学好!

二、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

1、将相不和,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划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问题)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3、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廉颇说的话)很好,也划到这的举手!

4、廉颇是什么人?他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师介绍:有一次,廉颇攻打齐国,长驱直入齐国境内,威震列国。

5、然而,此时,这位骁勇善战的廉颇将军心里是什么滋味?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体会体会。

6、廉颇心里什么滋味?(不服、忌妒)很不错,你会从人物语言去感受人物内心,表扬!

7、我们看,廉颇为了表达自己心中强烈的不满,不服,他用了一个什么句?(感叹句)对,很明显,感叹句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还用了一个什么句?(反问句)哪句是反问句?意思是什么?

8、但廉颇用反问句来说,那表达的语气和感情就更强烈,谁来读读这个反问句?抽两个学生对比读。(表扬,他钻到廉颇心里去了。)

9、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这段中还有哪个字也表达了廉颇极度的愤慨?(哼)很好,你哼一下,这廉颇生气吗,谁再来哼一下

10、看来,廉颇虽是武将,也很会表达,我们要表达内心强烈的感情可以用感叹句,反问句,还可以用语气词。我们一起读读廉颇说的话,读出廉颇不服,气愤。

11、廉颇说蔺相如没能耐,你赞同吗?(不赞同)你的意思是蔺相如有能耐?认为蔺相如有能耐的举手!

三、感受相的勇敢机智

1、口说无凭(课件出示:蔺相如的哪些言行可以证明他是有能耐的?划出相关语句)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3、好的,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划好了,我们小组内快速交流一下,看看划得对不对?

(一)学习“完璧归赵”

1、谁来读读你们组划的句子(课件出示:骗璧部分)也划到这的举手!

2、这句能证明蔺相如有什么能耐?(机智)何以见得?

3、蔺相如不仅这一骗的方法机智,而且在表达上也很机智,(板书:机智)想想,蔺相如说这话时的语气会是怎样的,秦王才会相信?(温和的,假装胆小的)

4、谁来读读他说的话?抽两个学生对比读,看看哪位蔺相如更会让秦王相信?(嗯,很好,他简直是蔺相如的化身)

5、还有哪也能证明?(课件出示:撞璧部分)

6、从这,能证明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勇敢并板书)为什么?师:秦王是什么人,强盛的秦国之君,是天下最可怕的人,蔺相如呢,一个小小的赵国的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小的使臣,竟然敢威胁秦王,这要何等的勇气!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7、如此勇敢,又是如此机智,用个成语来赞美他?(智勇双全,有勇有谋、大智大勇)

8、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还有很多地方都体了蔺相如非常机智,勇敢的,我们就不一一分析了。

(二)学习“渑池之会”

1、我们再来看看,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的?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逼秦王击缶部分)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中,哪个词会一下就跳入你的眼帘?

3、哪个词?(课件:“同归于尽”变色)

4、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蔺相如爱国)师:是啊,蔺相如为了赵王的面子,为了国家的尊严连命都不顾,真可谓是赤胆忠心。

5、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可以证明,廉颇是错的,蔺相如之所以封为上卿靠的是什么?(课件出示:填空)

四、将相握手言和

(一)相顾全大局

1、奇怪了,我们能看出蔺相如有能耐,为何与他同朝为官的廉颇将军没看出呢?他比我们傻吗?为什么?(他当时在气头上)师:是啊,当一个人产生忌妒心理时,在气头上时,对别人的评价总是有失公正的,我们就不要犯廉颇将军这样的错了。

2、(课件出示:负荆请罪图)可为什么后来,这位骁勇善战,居功自傲的廉颇将军又去向蔺相如请罪呢?为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廉颇来个180度转身?到文中找原因,划出相关语句。

3、谁找到了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也就是蔺相如说的一番话,课件出示)

4、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蔺相如说的话,看看,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5、你听出了什么?(他爱国,顾全大局)板书:顾全大局

师:是啊,面对廉颇的有诋毁,廉颇的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没有肥唇相讥,而是宽容忍让,顾全大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肚量,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一同感受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二)将相“和”

1、蔺相如的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你想想,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他心里会怎么想?文章写了吗?但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他怎么想?(课件出示:情境写话)

2、谁来说说,你认为廉颇会怎么想?

3、廉颇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去做了,从他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知错能改)

4、就这样,将相和好了,但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

师:是啊,他们都是为了谁?可见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的心(板书:爱国)

五、总结全文

1、是啊,(课件出示:对联)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为了赵国,廉颇“将军背上可负荆”也是为了赵国,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2、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且还给后人于启示,想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要团结)

3、是啊,我们要团结,要以大局为重,要以和为贵!

4、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历史故事中,生活中团结的故事,小组内开个故事会。(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将相和课件 篇7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撞"、"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解题

2、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二、检查预习

(一)交流本课的资料,并相机评价。

预设:

1.和氏璧的'资料。引出无价之宝一词。

2.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课文的出处。

4.蔺相如的资料。提醒大家注意蔺的写法等。

(二)、文章主要讲了那几个小故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学习完璧归赵

1、指导璧的写法

2、探究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1)自由读文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自由发言

(5)学习重点句子"他理直气壮的说……"

(6)指导朗读

(7)总结人物个性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