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每个老师都必须用到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最好认真编写每一份教案。了解学生的反应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课堂进度。笔者为您准备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是一份特别用心制作的惊喜,希望您与朋友分享本页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最简单的数列.
(二)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出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使学生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叙述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在认识规律的同时,并能按规律填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找规律,按规律填数.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按要求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四十数到五十二.
(2)两个两个地数,从二数到二十.
(3)五个五个地数,从五数到五十.
(4)十个十个地数,从十数到一百.
2.在横线上填数.
(1)3连续加3,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2)6连续加6,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3)48连续减4,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二)学习新课
1.谈话.
师:今天动物园里召开运动会,有7只小兔参加了一百米赛跑,它们参加比赛的号码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可是教练员点名时,发现有两只小兔迟到了,这两只小兔子的号码各是多少呢?你们能猜出来吗?(此时学生十分兴奋,都想参与猜号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列的规律,学习按规律填数.
板书课题:找规律填数
2.教学例1.
(1)出示:1471013□□
师:像这样几个数按次序排列起来的,称它为数列.
请学生跟读数列.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个数是怎样变化的?(在投影仪上演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前面的数加上3得后面的数.
师: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几?
生: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
师:刚才我们从整体和相邻的两数变化看,发现了这个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达这个数列的规律: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边说边板书)
师:先听老师完整地说一遍,看哪位同学能学老师说一遍.(指名说规律)
(3)填数.
师:谁知道迟到的两只小兔子的号码是多少呢?
生:(同桌互相说说后回答)是16,19.
(4)尝试练习
找规律填数:
a.37111519□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里填().
b.15129□□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里填(),().
3.教学例2.
(1)出示:按规律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
01030________100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数的差都一样吗?算算看.
生:每相邻两数的差是10,20,不一样.
师: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之间相差10,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之间相差20,那么第三个数与第四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30.
师:第四个数与第五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40.
师:从整体和相邻两数的差的变化看,这个数列的规律是: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每对相邻两数的差总比前面一对相邻两数的差多10.(边说边板书)
(3)填数.
师:现在你们知道横线上的数是多少吗?
生:是60.
师:怎样计算?
生:用它前面的数30,加上它与前面一个数相差的数30,30+30=60.
师:想一想,怎样检验?
(4)尝试练习,找规律填数.
124711□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每一对相邻两数的差总比前一对相邻两数的差多().
□里填().
4.教师小结:
找规律填数就要先从数列的已知数中找出变化的规律,然后再按规律填上合适的数.
(三)巩固反馈
1.找规律填数:(投影片)
(1)3579□13
(2)81114□□
(3)353025□15□
(4)□171513□
2.你能在每朵花中写上一个数,使这些花也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吗?
3.按规律填数,使每组数列不一样.
4.游戏:把全班同学分成红、黄、绿三组,持相同颜色数字卡片的按规律排列.
红色:0369
黄色:14710
绿色:25811
4.按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22358□
(2)16163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找规律填数是一节很有兴趣的课,整体设计上把握规律这个中心.复习准备阶段,让学生按要求数数和按规律填数,为找规律做了很好的铺垫,从故事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然地引出了数列规律的课题.
指导学生认识规律叙述规律运用规律规律的概括,这种抽象的过程也完全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练习形式多样,最后全班参加游戏竞赛,使全课在欢乐的高潮中结束.本课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不做教学要求.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简单的图形。
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出示第21页的单元主题图。
师:这是在第二单元学习时我们看到的一幅图,那时小朋友们在图中找到了很多有关方向和位置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看这幅图,从图中你能看到一些图形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人行道的地砖是正方形的,人行横道是长方形的,吊牌也是长方形的,岗亭的顶上是圆形的,还有玻璃窗也是长方形的。
师: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都用得非常普遍。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一些图形了,这节课我们就在你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的基础上,继续来认识图形。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黑板上贴出例1的图形。
师:这些东西小朋友见过吧,对了,这是同学们经常用到的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分类,你能把这些东西分成两类吗?
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比如按大小分、按颜色分、按形状分等。分完后让学生在上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类的,并把分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师:小朋友们有很多种分法,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老师唯独对按形状分的这种分法感兴趣,像这样按形状分的小朋友举手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吗?
预设一:学生可能说出这边分出来的是长方形,这边分出来的是正方形。这时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长方形,它是正方形呢?”使学生说出这面的图形要长一些,这面的图形要方一些的感觉。
预设二:学生可能说这样分的依据是这边的图形要方一些,这面的图形没有这样方。
师:小朋友们说出了自己分类的想法是这些图形要方一些,什么叫方呢?小朋友们用这面的方巾或生字卡片对折一下,可以上下对折,也可以斜角对折,看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操作后说自己的发现,四边都是一样长的。
师:用算式卡片斜角对折,它们的边是一样长的吗?
学生:不一样长。
师:对了,方方的图形四边都是一样长的,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这边的图形也有四条边,但它的边不是一样长的,所以这种图形不是正方形,这种图形是什么图形呢?对了,同学们叫它长方形。
师边讲边把正方形类的和长方形类的分别用椭圆圈起来(如图)。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两个正方形,有的大,有的小,为什么它们都叫正方形呢?
让学生回答出这两个图形都是方方的,它的每条边都一样长。
师:还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都是直直的,还有四个尖尖,师给学生纠正说这尖尖的是角,正方形的面是平平的。
师:看看这些长方形的东西呢?它们哪些地方和正方形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直直的边,都有四个角,都有平平的面;不同的是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给人正正方方的感觉;而长方形有的.边不一样长。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花外衣去掉,小朋友还能认出它们吗?
把以上的物体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图形让学生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师把上面没有颜色的图形移一个下来,在下面标上长方形的字样;再移一个正方形下来,在下面标上正方形的字样。
师:我们在上学期学过哪些物体?哪些物体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引导学生说出上学期学过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估计学生要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与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师:既然有关,就把它们请到桌面上来吧。学生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看看这些物体,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讨论后发言。学生可能说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时师拿出一个两边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问学生“这个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吗?”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话纠正为“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
师:既然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你能用正方体来画正方形吗?画一个试一试。抽一个学生先到黑板上来做示范,把正方体“印”在黑板上画正方形;然后学生独立在本子上用正方体的学具画正方形。
师:小朋友可以用正方形的学具画正方形,你还能用长方体的学具画长方形吗?试一试。
学生画长方形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出示下图。
师:这时应该圈哪个图形呢?为什么要圈这个图形?学生回答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学生回答,回答时强调是物体的面。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转好后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围的正方形的每条边是不是一样长,并指一指围成图形的4个角。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2题、第4题和第6题。其中第4,6题都只要求学生完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练习就行了。
(3)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的第1小题。
(4)指导学生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图,看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怎样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回答略。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多种活动,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渗透统计思想。
2.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4~115页。
教具、学具准备
录像片、接力棒、小跳绳、篮球、沙包、统计彩图、笑脸图等。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
师:现在小朋友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喜欢我们的校园生活吗?为什么?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谈话的方式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将学生带进课堂之中。]
生: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知识。
可以交朋友。
可以做游戏。
师:小朋友说的不错,我们的校园生活的确是多姿多彩的,不仅能学到知识,交到好朋友,还能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都看到过哪些校园活动呢?
生:我们看到跑步;看到过打篮球
师:你们参加过什么课外活动?
生:我们参加过跳绳;我们做过掷沙包的游戏
师:今天我们接着熟悉我们的校园(板书课题)。
播放录像,回顾知识
1.放录像:出现美丽的校园,多种校园活动(有跳绳,有跑步,有打篮球)
[设置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师:从校园里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我想知道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这个问题谁来答?
生:共有10人,我是数出来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三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第2页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咱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师做母鸡,一生做老鹰,其他生做小鸡)
二、学习新知:
1、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师提问:我的后面是谁?
生1:是xxx。
生2: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
我在谁的前面?我前面是谁?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谁?
3、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出示第2页主题图。
(1)自己根据图画提出问题。
(2)小组内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
三、练习: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2、小组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左 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通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对比,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找出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明白两种应用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并不一样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6+3027-940-437+10
60-4038+656+440+28
2.按要求摆圆.
师: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6+4=10.
(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6-4=2.
(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6-4=2.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7.
(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生:第(1)题从问话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从第2个已知条件黄花比红花少3朵都能知道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
2.解答第(1)题.
(1)让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出示意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生:这道题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
生: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知道黄花少,红花多,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必须知道黄花有几朵,还要知道红花有几朵.
师:既然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应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边摆边说.(学生操作完,请一名学生叙述)
生:黄花比红花少,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跟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6=3(朵)
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
3.解答第(2)题.
①让学生把刚才摆的第(1)题图,改变成第(2)题图.(事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条代表问题放到6朵红花下面)教师先出示有9朵红花的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生:黄花有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黄花少,红花多.
师: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就可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
生:把红花的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让每位同学边摆边说)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把红花的朵数分两部分,并让学生指一指哪一部分是同样多的朵数,哪一部分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哪一部分是所求的黄花的朵数.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完成示意图,把图中各部分标出.
生: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得到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3=6(朵)
口答:黄花有6朵.
4.分组讨论.
师:刚才我们解答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相同点:
①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红花9朵.
②两道题都是已知黄花比红花少,也就是红花多.红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
③都是用减法计算.
不同点:
①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知道有黄花6朵,第(2)题知道黄花比红花少3朵.
②要求的问题不同,第(1)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有几朵?也就是第(1)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第(2)题的所求问题.第(1)题的所求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③虽然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第(1)题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第(2)题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朵数里去掉比黄花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④所列算式不同,结果不同.
第(1)题:9-3=6(朵)
第(2)题:9-6=3(朵)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105页做一做.
(1)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教师提示,学生思考.
师:第(1)题求象比熊少几只怎样想?第(2)题求象有几只怎样想?
(3)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做在书上,及时订正.
2.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仿例7编题后解答.
3.课堂作业.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种应用题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到那个较大的数,再做进一步分析,最后解答.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讲授两种应用题的对比,重点是在正确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复习时,教师说明摆的要求,发挥学生思维水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于与后面教学联系.通过操作,使学生对相比较的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获得初步表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应用题的异同,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虽然两道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和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教学目标与策略方法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感受到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清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策略与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与课时设置
投影片、小棒、三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设计意图:以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连加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二、探究体验
1、学习连加
师:谁能说说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原来。。。先。。。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利于学生理解连加的计算顺序。)
板书问题: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
一共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5+2+1=8
先用一只手遮住+1,让学生算5+2=7(板书7),再用手遮住5+2,提示用7+1=8(板书8)。
说明象这样连着加就叫连加。板书:连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学习连减
师:小鸡吃饱了,接下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看看图吧。(继续演示投影、72页下图)
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自主说话。(原来。。。先。。。又。。。)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围绕还剩几只?这个问题加以解决。使学生明确:先跑了2只用减法,又跑了2只还是用减法。
教师根绝学生的汇报适时板书:连减8-2-2=4(自主探索连减两次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归纳
象这样用三个数(有时更多)连着相加或者连着减的计算方法就是连加和连减。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4、完成72页的做一做
引导学生说清图意,再让学生自己用小棒、三角图片摆一摆,得出结果后,再填数。
三、时间应用
1、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连加连、连减呢?
学生自由回答,对敢说能说的学生要多表扬,对想说却有顾虑的学生要多鼓励。
2、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感受连加、连减在生活中的作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领会左和右,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那咱们一起唱一曲吧!(放歌曲,师生共同唱,并做拍手动作)
提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拍的手?(手)
1、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师:伸出左手右手,看看自己这双灵巧的手,(学生看手)
在生活中常用左、右手干什么?
(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
师:坐手、右手是对好朋友,配合力量可大了!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身体上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桌说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小结:在我们身体上有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请这些好朋友帮忙,来辨别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音乐、游戏情境,以谈话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师:现在我们来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2、各种方位感知左、右。
师:刚才通过游戏老师发现你们能很快辨别出左右,现在我们再来试试……
师说学生做
在第一排中,坐在最左边的是谁?(学生找,点到名的同学请站起来)
第一排最右边的是谁?
第二排从右数第3个孩子是谁?
从左往右数第5个孩子是谁?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边动手操作边用语言表达,说与做相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成功中感到喜悦。】
三、整理应用,内化提高
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很快就能辨别左右。我们要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一只可爱的小蚂蚁,看看小蚂蚁遇到了什么困难?
课件展示课本13页第六题练习题。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听取信息)
2、师:小蚂蚁的问题解决了,可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
老师举起左手,老师举的是哪只手?
同桌互相说说。
请学生面对面,都举起右手?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课本13页练习:生活中的左右
师:生活中也有这种情况,走楼梯时靠哪边行走!靠谁的右边?
我们很快就要成为少先队员了,行队礼时应该举哪个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后作业,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既强化了新知,有提高了兴趣,真正做到了课虽终而趣尤浓。]】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认为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也可以说说你自己。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9
课时教案(讨论稿)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一年级 课 题: 走进花果山信息窗2(减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设计者: 大韩 小学 代哲芳 使用者: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减法。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教 学 重 点 体会减法的意义
教 学 难 点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 具
情境图、5个小正方体、5以内的减法算式卡片。教 学 过 程 环节设计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同学们,我们在花果山看到我们喜欢的小猴子,还进行了一次快乐的野餐,今天,我们再到花果山上去看猴子摘桃子,好吗? 出示情境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你都从图上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如: 一共有几个小猴子?
刚才山上有5只猴子,现在有4只了,有几只摘桃子去了? 山上有4只猴子,山下一只去摘桃子,一共有几只猴子?
树上原来有5个桃子,猴子从树上摘下3个撞到篮子里,树上还剩多少个桃子? „„ 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有加法的,也会有减法的,加法问题随时解决,减法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以学生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为例,如:还剩几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三、巩固发展,应用问题
个桃子?。
你能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好吗?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1)师: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想法说全班同学听吗? 教师适时总结:
从5里面去掉3,用减法计算。5个桃子,被小猴子摘掉3个,还剩几个?就可以列减法算式: 5– 3= 2(个)
教师边说边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摆。(2)认识减号。教师演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最后学生容易看到去掉的和剩下的部分,而原来的数不容易看到,因此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是从哪个数里去掉的,就要把这个数写在减号的前面。
1、学生自己解决其他的减法问题,并把想法说给其他同学听。(1)、独立尝试解决:花上还有几只蝴蝶?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也就是从几个里去掉了几个。4-2=2(只)(2)、同桌合作解决: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原来岸上有几只?现在还有几只?也就是从几个里去掉了几个?没有了用什么表示?
2-2=0(只)想一想:2-0=?(只)教师提示: 这个算式表示从几个里去掉了几个?一个也没去掉还减少吗?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
2、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装进问题口袋。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学生交流,全班汇报。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四、全课小结
作 业 设 计 算一算:
6-2= 5-4= 5-3= 4-1= 3-0= 7-7=
板 书 设 计
减法的初步认识
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5 — 3 = 2(个)教 后 感 悟
„ „
读作:5减3等于2 减号
课时教案(讨论稿)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一年级 课 题: 走进花果山:信息窗3(加法的计算)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设计者: 大韩 小学 代哲芳 使用者: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学习有关“0”的加法,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 学 重 点 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教 学 难 点
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 具 情境图、有关图片、每人10个小正方体和0——10的数字卡片 教 学 过 程 环节设计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
二、提出问题
三、解决问题
1、出示野餐全景图
花果山里热闹极了,小朋友也来这里野餐,和小猴们成了朋友,请同学们找一找都有哪些信息?愿意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生可能回答:我看见图上左边树上有5只小猴,右边的树上有2只小猴;左边树上有6个桃子,右边树上没有桃子„„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根据我们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一共需要几根火腿肠? 一共有几个桃子? 一共有几个同学? 一共有几朵花? 一共有几个书包? „„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要求每人一根火腿肠,需要几根?该怎样想?
1、学生独立思考,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有必要,教师引导学生把算有多少根火腿肠转化成算有多少个同学就知道需要几根火腿肠。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2+4=6 4+2=6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四、走进生活
4、观察,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准确叙述,只要说清楚意思就行)
(设计意图:渗透加法交换律的知识,让学生在比较异同的过程中感知和体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加法计算打下基础。)
5、解决: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左边的树上有几个桃子?右边的树上有几个桃子?一个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
讨论:怎样列式?你认为6+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6+0=6,0+6=6(设计意图:这是0的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利用0表示一个也没有的意义进行一个数加0的计算。)
6、巩固练习
4+0= 5+4= 6+2= 7+3= 0+4= 4+5= 2+6= 3+7=
6、你还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刚才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
你能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教师补充。作 业 设 计 巩固练习
4+0= 5+4= 6+2= 7+3= 0+4= 4+5= 2+6= 3+7= 板 书 设 计 走进花果山
2+4=6 6+0=6 4+2=6 0+6=6 教 后 感 悟
课时教案(讨论稿)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一 课 题: 游水帘洞(第五信息窗第一课时)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李明 小学: 赵冯 使用者: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能正确口算和是8、9的加法及被减数是8、9的减法;
2、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 学 重 点
1、能正确口算和是8、9的加法及被减数是8、9的减法;
2、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 学 难 点
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 具
教 学 过 程 环节设计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水帘洞太美了,今天又有一群小朋友到水帘洞去游览,我们一起去看看!板书:游水帘洞
1、出事主题图: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醒学生注意图中发生的变化。
2、你能从图中找出一些数学信息吗?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加以引导。板书有价值的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3、解决问题。
(1)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可以怎样列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3等于多少呢?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三、课堂练习。
学生活动,教师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全班交流:你计算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A:一个一个的数。B:想3和5组成8。
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或补充。
说一说: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含义?整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独立说一说,教师做补充。
想一想,求一共有几只小猴子,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5=8(个)比一比:3+5=8和5+3=8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生共同小结:这两个算式里的数和符号都相同,不同的是3和5的位置交换了。你还可以说出一组像这样的算式吗?
【设计意图】这两个算式渗透了加法交换律的知识,让学生在比较异同的过程中感知和体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加法计算打下基础。(2)还剩几只小猴子?
说说图2中关于小猴子的信息:原来有8只小猴子,跳进洞里5只,还剩几只小猴子? 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列算式,全班交流。教师板书:8-5=。
8-5等于多少呢?你认为可以怎样计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全班交流算法,教师适时补充和归纳。
A:一个一个的减 B:可以想8的组成
C:可以想5+3=8,所以8-5=3,即想加法。讨论:这几种办法中,你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而学生因基础和思维的差异,因而在计算方发生也呈现出多样性,教师应尊重这种差异,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但在了解存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也要提炼出最优的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
(3)一共有几朵花?
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出算式,试着算出结果,然后汇报交流。
1、“自主练习”第1题是一图二式的练习。先观察图,用语言表达图意,然后列式计算结果。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四、全课小结。
2、“自主练习”第2题是学习了8、9的加法后的口算练习,可以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完成。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 学生交流收获,及时提出疑问,教师释疑。作 业 设 计
看图写算式。
板 书 设 计 游水帘洞
教 后 感 悟 = = = =
(1)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3+5=8(只)5+3=8(只)
(2)还剩几只小猴子? 8-5=3
(3)一共有几朵花? 5+4=9(朵)
课时教案(讨论稿)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一 课 题: 小猴分桃(第六信息窗第一课时)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李明 小学:赵冯 使用者: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熟练的结合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准确口算出有关10的加减法;
2、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理解一图四式的意义
教 学 重 点
1、准确口算出有关10的加减法;
2、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理解一图四式的意义 教 学 难 点
1、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一图四式的意义 教 具
教 学 过 程
环节设计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复习6、7、8、9的加减法。
2、复习10的组成。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来到花果山,热情的小猴子要分桃子给同学们吃,请仔细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能了解到那些信息”?
2、学生说出图中的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选择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板书。
3、分给两个同学,可以怎么分?
用小棒代替桃子实际动手分一分,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分法。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摆学具算得数的过程,并从中发现计算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摆学具中发现计算方法并写出4个算式。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并全班交流分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在充分交流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以下4个算式: 9+1=10 10-1=9 1+9=10 10-9=1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四、全课小结。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根据一幅图 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1、“自主练习”第1题是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的题目。在此练习中,可以让学生根据图表达出图意,明确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求的是什么,从而确定解决方法,然后填出算式。这样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加减法的意义,而且帮助学生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2、“自主练习”第2题是一图四式的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试做,交流时说说这四式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 学生交流收获,及时提出疑问,教师释疑。作 业 设 计
看图写算式
板 书 设 计 小猴分桃
9+1=10 10-1=9 1+9=10 10-9=1
教 后 感 悟 = = = =
课时教案(讨论稿)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一 课 题: 小猴跳水(第七信息窗第一课时)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李明 小学: 赵冯 使用者: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
2、明确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根据现实情境解释计算顺序的合理性;
3、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 学 重 点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
2、明确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教 学 难 点
能根据现实情境解释计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 具
教 学 过 程 环节设计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2、夏天来了,花果山上更热闹了。调皮的小猴子在跳水嬉戏,引来了许多小朋友观看,大家想去看看吗? 板书课题:小猴跳水
【设计意图】再一次以新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1、出示主题图,仔细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从图中找出一些数学信息吗?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加以引导。板书有价值的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3、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怎样列式?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三、自主练习。
可以先算大树下有多少个小朋友,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不写得数)4+3 课件再出示:又跑来2个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该怎么办?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可以把她们和前面的小朋友合起来,你认为可以怎样列算式? 板书:4+3+2.请同学们说说算式里每个数代表的意思。这个加法和以前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像这样几个数相加的算式我们叫它“连加”(板书),可以怎样读呢?教师教算式的读法。怎样计算?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强调:是前两个数的和与最后一个数相加)学生说计算的过程: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加2等于9。求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引导学生明白: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2)树上还剩几只小猴子? 出示小猴的动画:先跳下1只,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5-1。
动画:再跳下2只小猴,这时树上还剩下几只小猴?怎样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板书5-1-2。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里每个数代表的意思。这个减法和以前的减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像这样几个数相减的算式我们叫它“连减”(板书),可以怎样读呢?教师教算式的读法。怎样计算?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环节中认识“连加”的知识中,学习了连加的读法和计算方法。这里让孩子先独立尝试连减的读法和计算,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感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想一想:根据图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和第3题是连加连减的操作练习题。练习时,让学生借助学具进行操作,把连加、连减的过程摆出来,并让学生边摆边说。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及运算顺序。
2、“自主练习”第2题是看图列式题。通过3种同类物品的呈现图,学生直观地感受连加的意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四、全课小结。
义。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 学生交流收获,及时提出疑问,教师释疑。作 业 设 计 看图写算式
板 书 设 计 小猴跳水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树上还剩几只小猴子? 4+3+2 = 9(个)5-1-2 = 2(只)教 后 感 悟 = =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课时教案(讨论稿)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一年级 课 题: 《走进花果山》第8信息窗 回顾整理 课型: 复习设计者:宋芳芳 小学 王海小学 使用者: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提高孩子们10以内加减法以及混合运算的能力。
2.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让孩子们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并在整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只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教 学 重 点 使孩子们参与观察,学会以不同类别将算式进行分类。
教 学 难 点 将知识转化并运用到实际,让孩子们体验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教 具 并不完整的加法口诀挂图、加法算式卡片、双面胶 教 学 过 程 环节设计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 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同学们,我们再前几节的学习中已经把花果
山偶了一遍,在花果山里我们看到了好多好看的和好玩的事情,那我问一下小朋友们,在花果山有趣吗?这节课再让我们彻彻底底的游玩一次花果山,看看这一次的到来和一开始进入花果山时我们都收获了写什么?
1.帮蚕宝宝回家 小朋友们,你们在课本上找到蚕宝宝了吗?看,它们身上还背着一串算式,他们肯定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先自己试试,看你们会不会算能不能帮蚕宝宝找到自己喜欢的桑
叶。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同学真聪明,都正确的帮蚕宝宝找到了回家的路并找到了它们喜欢的叶子,这个任务我们完成了,我们助人为乐帮蚕宝宝回家了。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噢!2.(1).说一说 下面我们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同学们打开 课本62页,在课本这整整的一页里,我么看到的 除了有蚕宝宝和桑叶,看到最多的是什么?那在
小朋友的手里都拿着些什么呢?(2)排一排 同学们,看他们手中的卡片乱七八糟的,我们 看着就心烦,你们能帮他们排一排吗?自己先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你们愿意怎么排?怎样
曹王镇小学电子教案模板 三 统计归纳,总觉新知
排看上去才很顺眼?同桌两人互相交流一下。(3)全班交流
谁愿意起来说给我们大家听一听你的想法? 谁还有不同的排法?(4)读一读
同学们如果一时没有什么思路,那老师提示一下,你们可以把算式大声的读出来,听听有什么相同之处?
你还可以把卡片上算式的结果算出来,看看有什么规律?好,现在开始,再找找规律。(5)选一选
我们现在分工,一组的同学们把得数是3的算式找出来;二组的同学把得数是4的算式找出来;二组的同学把得数是5的算式找出来;二组的同学把得数是6的算式找出来;二组的同学把得数是7的算式找出来;二组的同学把得数是8的算式找出来;二组的同学把得数是9的算式找出来; 二组的同学把得数是10的算式找出来。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小组长分工,尽最快速度我该找的算式找出来,看哪个组找的又对又快,现在开始。(6)贴一帖
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将上面的卡片进行了分类,现在我们就把他们各就各位吧。先有请一组的代表带着自己的卡片在黑板这张挂图上给自己的卡片找到合适的家。
一组的同学给我们带了个好头,做了个好榜样,下面就有请其他的组也上来帮自己的卡片找找何时的家。(7)看一看
在我们全班同学的努力合作下,我们终于完成了先前残缺不全的挂图。看,是不是很棒。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 观察这个挂图,看看有什么规律?
谁来说一说?引导孩子们说出:横着看,每一行的结果都相同;数着看,每个算式都是加相同的数?第一列都是加1,第二行都是加2„„ 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总结出了这么多的规律,真棒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口诀,那你们试着完成一下右边的剪发口诀,看看是不是也有什么规律。
将本届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5、相对左右。
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和你的同位握握手。请指一指你同位的左耳朵。师:刚才在握手、指耳朵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尝试解答)
师:这是因为你和同位是面对面,方向是相对的。所以伸出手的方向也是相对的。这也说明了,在不同方向,左右手的方向是不同的。这就是左右的相对性。
6、做游戏。师:咱们再来一起做个游戏好吗?
听老师发口令,同学们做动作,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①伸出左手、右手、左脚、右脚、摸右耳、指左眼、指右眼。
②向上看、向下看、往前走一步、往后退一步、向上跳两跳、向下蹲两下、再往后走退一步、再往前走两步。(再让几个学生发发指令)
(二)自主探究,上下前后。师:我们刚刚学习了左右这两个方位,那么从刚才的游戏中,你又发现了哪几个方位呢?(让学生说,师板书。)反馈练习。
师:那你能说说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分别是什么吗?(多让几个学生说说)谁还能结合教室里的一些物品说说他们的前、后、上、下的位置关系?(给予鼓励)师:谁想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 谁想介绍一下你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三、课间休息: 听音乐,做动作。
“拍拍左肩膀,拍拍右肩膀,左脚跺一跺,右脚跺一跺,向前跳一跳,向后蹦一蹦,左手摆一摆,右手摆一摆,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师可先演示,然后和学生一起做。
四、巩固练习。
1、游戏,比拍手。
教科书第69页的第1题。教师可请一位学生帮助演示活动过程。(1)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练习。(2)师生比赛。(3)生生比赛。
2、找朋友。(可小组合作)
师:同学们,老师刚刚收到一个电子邮件,内容是大树爷爷让我们帮它找朋友。(课件展示)它的朋友就在每个小组同学的其中一个桌洞里,用信封装着,请大家赶快帮它找一找,并把它们贴上,让他们重新回到大树的身边,好吗?
要求是:大树左边有4只小燕子;右边有3只小鸡;上面有2只蝴蝶;下面有5朵小花。
每个小组发一张大树图画。
(1)小组合作找,教师巡视指导。
(2)展评作品。先请学生说说喜欢哪幅?为什么?教师再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3)课件展示。
四、谈体会: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趣的游戏 左、右、上、下、前、后
六、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图形与位置 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信息窗2及71页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积累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教具准备:
信息窗2挂图,学生准备:小汽车、积本、小兔子、小狗等玩具和各种各样的图片及照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天真、活泼、可爱的好孩子,为了留下这个美好的回忆,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领你照过好多像呢?
(学生回答)
2、其实啊,照相也很有学问的,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学生证、身份证、毕业证上的像要从正面拍,有的想为了美观,具有艺术性就要从侧面拍,你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吧?现在谁想当一名小小摄影家呀?(学生回答)
3、师:那么老师首先要考考你的辨别能力,你可一定要先过老师这一关呀!
二、探索新知
(一)提出问题
1、出示挂图:
师: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包括照片的位置)
师:仔细观察,谁能从图上发现点什么?(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我发现小男孩左手和右手举起的两张照片不一样)
师:为什么两张照片不一样呢?其实啊!那是因为拍摄的方向不同。(这个问题先让学生回答,若答不出教师再说明)。师:你能辨别出它们各是从哪个方向拍的吗?(二)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方法是通过从不同方向辨认课前准备好的小汽车、积木、小兔子、小狗、等玩具形状,不断积累经验,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后统一意见,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既是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方面知识的交流,又是学生经验的交流,使学生能互相取长补短)。
2、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教师有效点评,重点是小汽车挂图。
3、操作练习
分小组合作,把每人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图片和照片和起来一起分类。(从前面拍的一类,从上面拍的一类,从侧面拍的一类)教师参加各小组活动,及时指导。同学们再看这两幅画,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能解决得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在问题的口袋)。
三、自主练习
谁看到的?
学生自己读图,照图讲一个小故事,教师做简单充实,从而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师要引导学生把图中小鸟、小猫和两个小屋子的位置关系说清楚,比如小猫在屋子的里面,小鸟在屋子的上面。从而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四、板书设计 图形与位置 上面 侧面 前面 后面
五、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图形位置——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回顾,使学生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
2、加深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体验,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感受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第六单元尤其是在游戏中,我们都学会了些什么?
二、展示“我学会了吗?”
1、可以借助挂图或事物投影展示“我学会了吗?”
2、学生自己观察图,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编一个小故事(如:龟兔赛跑),并用学过的知识说说图意。教师要及时点评,说明个别答案不唯一。
3、完成“我学会了吗?”下面的3道题目。
(1)第1小题,用彩笔涂色,独立完成后,小组相互检查。(2)第2小题,把小蚂蚁前面第2只涂上红色,小蚂蚁后面的第3只涂上黄色。第二小题做完后可增加一些相关练习,如把从左边起第4只蚂蚁圈起来,把右边的4只蚂蚁圈起来等等。
(3)第3小题,乌龟是谁看到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可能是小鸟,也有学生回答是太阳,都合理。
三、丰收园 丰收园里谈收获。
现在学完了,你想跟老师说点什么?(1)长本领了吗?你长哪些本领了?
(2)习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四、课堂小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
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
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
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三、活动二: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二)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四、活动三:对口令.
(一)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二)生生互对
五、活动四:填、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
(二)教师提问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六、活动五: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七、活动六: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案点评:
通过给学生准备的奖品的数如何表示这一悬念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自己捆小棒来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以及边拨边说等环节来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含义,并通过对口令和快速拨数等活动来进一步使学生掌握11~20各数。通过填写和读尺子上的数以及引导学生提问等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11~20各数这一环节,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gz85.COM精选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5篇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如需更多产品介绍请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充足的备课时间能够帮助教师制定更好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导入新课
师:请你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
1.动画演示:颜色红青排列的苹果(8个)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个两个地排列的汉堡包(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杯三个地排列的可乐和冰激凌(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在出现每组物体后,请学生回答,教师用动画验证,最后全屏显示上述物体,最后一个物体闪动)
师:真厉害!全让你们给猜中了,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把下一个是什么给猜中的?
2.揭题:像苹果青红青红有顺序地重复出现,汉堡包一个两个、一个两个地重复出来,可乐、冰激凌一个三个、一个三个地重复出现的就是一种规律。我们今天就要来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以圣诞节为载体,深层次地感知规律,找规律
师:昨天晚上是圣诞节,张老师参加了一个圣诞晚会,那里的会场布置得可漂亮了。
1.多媒体出示图画:请你说说会场里有什么?这些东西摆放有什么规律?把你发现的秘密在四人小组里悄悄交流一下。
2.汇报结果:(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3.深入地问,如灯笼有什么规律。在学生回答一红一紫排列后,电脑依次在每一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每两个为一组,并且电脑动画演示灯笼一红一紫逐个闪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2】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3】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节课。为了给大家上一节丰富有趣的课,我做了许多准备,同时也让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我来看一看大家准备得怎么样,把你们准备好的图形和白纸放在桌子上。看来大家很认真的对待这节课。那,有信心把这节课的知识学好吗,能做到认真倾听老师的话吗,能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吗,能做到积极举手发言吗。好,那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a、师:大家看老师准备的这些图形(展示立体图形模型),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找什么?板书立体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回答讲台上的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师依次板书。
师:再来看看,这种陌生图形又叫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新的图形,这种图形我们叫它——三棱柱)
师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
来看老师变个魔术,师展示长方体拆开6个面。看清楚了吗,我现在变得是什么图形,(长方体)再看一遍。这个长方体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6个面组成。
师: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
师:那请拿起桌面上的长方体,用你们的小手去找一找这6个面,
学生摸模型。
说一说,这个面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滑滑的平平的。
2、做一做
提问怎么将平面图形展示在纸上
师:你们都已经把长方体的面找出来了,现在有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不拆开这个长方体,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说一说能怎么做。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印、方法),对于印可以教师演示。
当学生提出描,让生上台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提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说不出,则老师自行演示印的方法。
自主将平面图形画在纸上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生:想。
师:那好,动手之前有几个要求。
1、数一数你从一个立体图形上得到了几个面
2、想一想你画的面是通过哪些图形得到的。
能做到要求吗,现在,开始动手。有需要帮助可以让同桌帮忙。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3、汇报交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结一下从各个立体图形上得到的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将物体的一个面表示在了纸上。我知道聪明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了,谁能准确,大声的告诉我。
注:回答时注意纠正学生错误,例如圆形,在数学上,准确的它叫圆。
提问:各个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是不是在长方体的身上只找得到一个面?
生:不是,有6个面
依次提问各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平面图形,看看是什么感觉。
请生上台依次摸各平面图形。
4、小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几个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板书面)而且都是平平的,板书平,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板书。
看仔细了,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啊?生:平平的。
谁能说说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吗?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老师有问题要让同学们帮忙解决。
如有学生连错,将正方形长方形混淆,师:有没有同学想对他说些什么。纠正错误。谁来帮她改改。
2、涂一涂
老师能用这些些简单的图形组成一些有趣的图案,信不信。
师在黑板上绘画,请学生上来涂色。
3、说一说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我们今天学的这几个平面图形。哪位细心的小朋友能在我们周围找到今天学的平面图形。
(四)课堂小结
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这些平面图形。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我们善于发现智慧的眼睛去寻找今天所学的几个平面图形。做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立体图形: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4】
一、引课.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要开展庆“六·一”的活动,要作什么准备?我们的教室呢?
2.你用什么来布置我们的教室?
3.老师买回了一些气球,你们认为挂什么颜色的气球教室才最漂亮,为什么?
4.气球很漂亮,但是小朋友只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的气球,把它举起来.
5.大家都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但老师还是不能很准确知道哪种颜色的气球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吗?
二、新授.
活动一:讨论解决办法.
1.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学生之间说)
2.请各组派一个代表说说你们的解决办法.(指名说)
3.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待会就请用你们用询问的方法进行统计.
活动二.认识统计图.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你的统计图,谁是小老师说一说统计图上有什么?每种颜色的气球用什么表示?每个格子代表什么意思?统计图该怎么填?
2.统计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统计开始.
活动三:分析统计图.
1.请观察你的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把你知道的说给你的组员听.(小组成员之间)
2.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向全班汇报.
(1)从统计图中知道我调查了______人.
(2)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多,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少.我们小组最喜欢______颜色的气球、
(3)喜欢红色的有______人,喜欢黄色的有______人,喜欢蓝色的有______人,喜欢绿色的有______人.
(4)喜欢______颜色的比喜欢______颜色的多(少)______人.
3.你想把你从统计图中知道的告诉大家吗?请你拿着你的统计图,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听.
活动四:统计全班情况.
1.刚才我们统计了各小组的情况,下面让我们来统计全班的情况.
2.请拿出小红纸,下面请同学分组上来贴.
3.观察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谁勇敢,上来做小老师说给同学们听.
(1)从统计图中知道我调查了______人.
(2)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多,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少.我们班最喜欢______颜色的气球.
(3)喜欢红色的有______人,喜欢黄色的有______人,喜欢蓝色的有______人,喜欢绿色的有______人.
(4)喜欢______颜色的比喜欢______颜色的多(少)______人.
4.通过刚才的统计,你知道我们班买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吗?
5.你能根据统计图猜猜班主任老师最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吗?为什么?
6.寻求答案.
三.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布置家庭作业.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能按一定标准给物体分类的能力。
?教材分析〗
“分类”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教师不宜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或者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分类的含义。这部分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因此我对本节教学做如下设想。
1.生活引入。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相互叙述,使学生在观察、思维、想像、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
2.导放结合培养学生能力。
运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如帮售货员摆放货物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必要性。“分一分”这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
3.渗透爱家庭、爱劳动的教育。
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整理房间的过程,当学生愉悦地看到整理后的房间时,适时地进行思想教育。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电教设备齐全,学生全部接受过学前教育,都来自城市,家庭教育良好。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看录像带学生逛超市
(创设情境,体验分类。)
1.秋天到啦,香山的红叶红啦,老师和你们一块儿去秋游。我们带些食品去吧!
师:想买点什么?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咱们一块儿去买吧,出示华普超市外景照片:这是哪儿?
3.咱们一起进去逛逛,好吗?
出示百货区录像,这能买到吗,为什么?
出示玩具区录像,这行吗,为什么?到哪儿能买到呢?
出示食品区录像,你们说快到了吗,为什么?
出示卡迪那货架录像,终于找到啦!咱们拿两袋,还缺什么吗?
出示面包货架录像,选多纳圈吧。
出示牛奶货架录像,这么多牛奶选一盒吧。
4.这么多东西都买好了,为什么这么快就买好啦?
5.看看超市在摆放东西时是怎么摆放的呢?板书:分类
6.有什么好处吗?
(评析在师生愉悦地逛超市中,自然地引入课题。学生在寻找要买的东西时,深刻地感受到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活动二:把水果和蔬菜分类
(在情境活动中理解按一定标准分类。)
1.顾客不断地采购,货架上的东西需要不断地补充,出示各种水果和蔬菜的图片。
2.超市里进了这么多的货物,如果你是售货员,你打算怎么摆放。
3.学生动手分。
4.汇报反馈。
(评析让学生动手分,人人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很乐意做售货员,积极主动地进行分类,很快找到了分类标准,并且体验到要想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必须分类摆放。)
(三)活动三:分一分
(在具体情境中主动探索分类的方法。)
1.刚逛完超市,看得出大家对买东西已经有经验了,想亲自买吗?
出示:
2.这么多东西,让你们每组四人共同去买,怎么能最快买回来?
3.小组内商量一下,哪组商量好了,你们打算怎么买?
4.请把你要买的东西买好后装到应放的袋子里,按照你们的想法,比一比哪组买得最快,开始吧。
5.反馈交流。
(评析本活动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学具,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分成服装鞋帽、文具、玩具,而是为他们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怎么能最快买回来?放手让学生想办法。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创造的机会,同时他们还懂得了谦让、合作、互助等。理解给物品分类要按一定标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把课本中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活动四:整理房间
(在情境活动中体验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出示分类的第一幅图
1.这是小明的房间,看到他的房间,你想说什么呢?
2.假如你是小明,你准备怎么整理房间,请你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呢?
4.课件模拟演示整理的过程。
5.观察整理好以后的小明房间,你想说什么呢?
(评析先让学生观察小明的房间是怎样摆放的,再将乱的房间整理好,通过简单的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分类摆放的好处。学生不禁感叹道:好整齐啊!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进一步体会了“分类”的好处。使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并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身边的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
(五)活动五:我是小画家,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
(在干净整洁的房间里,听着优美的音乐,作画。)
1.出示:小兔子图。
师:这是什么动物?生:小兔子。
2.对,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他们在等着我们呢?拿出小图片。
3.都有哪些动物朋友呢?
4.你能把会飞的涂上颜色吗?
5.请涂好的同学把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6.反馈交流。
(评析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使学生手、脑、眼、口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氛围轻松和谐,当把自己的学习作品贴到黑板上时,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作业:任选一个。
●整理图书角。
●整理自己的书架。
●整理教室的卫生用具。
●整理自己的房间。
?教学反思〗
“分类”的教学设计形式新颖、别具一格。教学过程中,放得开、引得好、练得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思考、勇于探索;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联想等活动中学会了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玩中学,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教学活动与生活、大自然的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案例点评〗
本节课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气氛轻松和谐。开课教师就带领学生一起逛超市,寻找要买的东西,感受分类,并创设多种情境,如:超市进货、买东西,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的活动中学会知识。在讨论中,教师并不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而是引导学生围绕“怎么能最快买回来?”这个问题充分发表意见,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较大的空间。在讨论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给予充分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个教学活动与生活联系密切,体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编者点评〗
两份“整理房间(分类)”的课例,其教学过程不尽相同,陈呐老师是从学生身边的事情“整理房间”出发,赵娣老师从“逛超市”看到货架分类,使买东西非常方便出发,各自展开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分类的必要性和怎样进行分类。两位老师从各自学生的特点出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组织数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考虑到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一个精心制作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希望我的建议能够让您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连减运算。教科书P76~P7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连减笔算竖式的写法及能够准确计算100以内连减式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掌握笔算连减式题。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减式题。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下面各题。
44+618-1124+1727-920-9
96-1618-9-720-5-1016-4-9
2、笔算下面各题:
277784100
+36-39-26-82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口述题意。
一年级的小同学去游玩,一共有92人,乘坐两艘船,一艘船最多乘26人,另一艘船最多能乘44人,有几位小朋友不能上船?
2、独立探索,解决问题。
(1)列式:92-44-26=22(人)
92减44是什么意思?再减26是什么意思?
(2)9248
-44-26
4822
(3)列式:44+26=70
44加26是什么意思?92减70是什么意思?
92-70=22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89-36-27=100-54-38=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7-33-28=96-39-45=100-91-9=
3、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的小画报有多少本?小故事有多少本?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连续减法,我们在计算时可以用第一个数依次分别减去后两个数,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一起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这些数。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地数6--10的数及书写。
三、教具准备:数字卡片、文具
四、教学过程
1、找朋友
交流图意。
先独立数数,说出每副图中有什么?多少?》
如:第一幅图中有铅笔10枝。
再连一连
连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连的。
全班交流。
2、活动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的文具。
充分进行观察操作,引导学生交流,再说一说铅笔盒里有什么?有多少?
3、写一写
小朋友能正确地数出这么多的文具用品,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写写吧!
6个圆圈,6本书,6枝铅笔,用6表示。
学写6,
同样的方法理解7、8、9。学写7、8、9。
注意书写8的顺序,师先师范,学生再练习。
还要注意6和9的区别。
让学生说说。
在书写练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或门牌号码!
4、6、7、8、9、分别可以表示什么?
5、练一练
先要弄清图意,看懂第一幅图提出的示范,再独立完成,数一数,画0,再写数,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逐步体验实物,符号,数字之间的联系。
第3题,学习数数,数数可以顺着数,也可以倒着数。
本题是发射火箭倒记时的情境,可以先从1数到10,然后再从10数到1。
动物乐园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2~13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的意识。
(2)、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养成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圆片、三角形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来到学校,看到咱们的校园非常美丽吧?今天,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猜猜看,动物学校有些什么动物呀?
生:有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小猫......
师:小朋友们想的真多,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况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活动
1、任意观察
问:看看动物学校有什么?
师:数数图上的动物分别有多少。它们都在什么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吗?
指定部分学生汇报。
2、探讨数数规律
师:刚才你们的汇报都非常好,但是老师一样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数一数呢?
(1)四人小组内探讨数数规律。
(2)汇报:你们是怎样数的?
小组甲: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小组乙:先数远的,再数近的。
小组丙: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
小组丁:从左边数到右边。
(3)互评:你们认为你们组的数法有什么优点?你们认为别的小组方法比你们组好在什么地方?你想为他们提什么建议?
(4)教师小结:真能干,你们用不同的方法仔细观察了动物学校各个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数出1~10各数。
(三)及时强化,层层深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1)同桌之间互相观察、交流。
(2)集体反馈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2、数周围的实物
3、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1)手里最多能拿几支粉笔?
(2)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3)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4、寻找校园里的数(可带领学生去操场上找一找,说一说。)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第一课时
复习目的
1.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
2.通过复习结合加、减法含义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发展他们初步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1.水果式题、应用题的相关课件。
2.20以内退位减法的减法表挂图。
复习过程
一、复习算法。
课件演示水果式题;
提问: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你是怎样计算的?
让生畅所欲言后,师肯定他们答案,小结出方法:
1、想加算减:想9加2等于11,11减9等于2,8加5等于13,13减5等于8.
2.用差1得9,差2得8的方法: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l得9.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2得8.
3.10—2=8 8+1=9即:11—2=9
lO-5=5 5+3=8即:15—3=8
师让他们选择最易于接受的方法,再演示水果式题的其它题目。
二、复习减法表。
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挂图.板书: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师随意指一道式题,让生熟练回答。(可采用开火车、举红旗、爬山比赛、信鸽投信等多样形式活跃气氛)
三、复习加、减法应用题。
让生观察图形,尝试自己编题.根据生编题情况,师再出示课本第95页第6题:
1.蝴蝶和蜻蜒一共有24只,其中蝴蝶有8只,蜻蜒有多少只?
(1)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想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用减法算?(因为要求蜻蜒有多少只.必须从一共有24只里去掉蝴蝶的只数,所以用减法.)
(3)列式解答。
2.有蝴蝶8只,蜻蜒16只,蜻蜒比蝴蝶多几只?
(1)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想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用减法算?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提问题?(蝴蝶比蜻蜒少几只?)
为什么也用减法计算?
3.你还能提怎样的问题呢?
根据学生编的加法应用题,分析列式解答,并强调为什么用加法来解答。
四、课堂练习。
1、口算题.
退位减法表里随机抽指.
2.口算
12-8 14-6 12-3 16-9 13-6
11-9 12-4 13-9 14-8 14-5
14-7 11-8 15-6 1l-7 12-7
16-8 13-5 1l-3 18-9 13-8
3.比大小.
15—7○12—4 16—9○13—8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100以内数的读写法、加减法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熟练地数、读、写lOO以内的数,掌握IOO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通过复习,使生比较熟练地口算lOO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3.初步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笔算lOO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4.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数的组成、顺序、比大小的课件、计数器.
复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
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复习lOO以内数的读写法以及加、减法。板书课题:lOO以内数的读、写法,加减法。
二、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
1、填空题: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3,十位上的数是5,这个数是( ).
(3)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4)100里有( )位数,1在( )位上.
2.指名按要求数数:
(1)从27起,一个一个数到43.
(2)从60起,十个十个数到lOO.
(3)从48起,两个两个数到60.
(4)从35起,五个五个数到65.
(5)从92起,往前一个一个数到78.
三、复习lOO以内数的`读写法。
1.看图读数、写数。(出示计数器)
分别拨45、33、60、lOO四个数
(1)指名读数后,写在黑板上.
(2)这四个数里,两位数是几,三位数是几?
2.发散练习.
(1)45的个位是几?还有哪些两位数的个位也是5?
板书:15、25、35、45、55、65、75、85、95。
(2)33这个两位数有什么特点?(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字一样,都是3)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十)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一)还有哪些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一样,谁能拨出来?
板书:ll、22、33、44,55、66、77、88、99.
(3)60这个两位数有何特点?谁能报出个位上的数是0的两位数?
板书;10、20、30、40、50、60、70、80、90。
(4)还有一个数,它的个位的数也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几位数?(100,三位数)
四、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大小。
1、按顺序在空格里填数。
2.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51○47 59○71 58○85 98○92
问:两个两位数怎样比较大小?(先看十位数,十位数大的数比较大.)
再问:如果两个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怎样比较大小?(先看十位数,如果一样大小,再看个位数,个位数大的数比较大。)
3.课堂练习。
课本第95页1、2、3、4补充完整。
五、复习20以内加、减口算题,100以内加减口算题。
14-5= 15-9= 16-8= 7+8=
12-5= 6+9= 11-9= 13-4=
25+3= 47-5= 34+20= 25+8=
47-9= 68-50= 85+5= 74-5=
说一说怎样算:
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
3.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小结: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不同数位上的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六、复习100以内的笔算。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应注意什么?(注意三点:①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进位加法,个位满10向十位进l,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2.只有加、减法的两步式题,应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课本第96页第7、8题补充完整。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元角分的认识
复习目的
1、使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相互间的进率关系,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培养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有关挂图.
复习过程
一、复习元、角、分的认识。
1.我们学过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今天我们来复习元、角、分的认识.
板书:元角分的认识。
2.师出示面值1角、2角、5角、1分、2分、5分,1元·...人民币
(1)说出各人民币的名称.
(2)回答它们间的进率.
①1张2元可以换几张1元?
②1张1元可以换几张5角?
③1张1元可以换几张1角?
④1张5角可以换几张1角?
⑤1张1角可以换几张1分?
(3)总结进率
(4)1元2角=( )角15角=( )元( )角
3、课本96页第9题填写完整。
二、课堂练习。
1、课本第96页第10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图形分类统计
复习目的
1.使学生初步体会在平面上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条件,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会数方块图,并根据图形排列找出一定规律.
3.初步分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推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具准备
1.课件:位置图及对话内容、统计图.
2.实物方块。
复习过程
一、复习图形。
实物出示七巧板。(课本第94页第2题图)。
(1)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拼一拼。
(2)你能用学过的图形拼出一个有趣的图案吗?
二、复习分类。
出示课本第94页的图形。
师:该怎么分呢?
让生讨论,得出自己的思路
三、练习巩固
1、课本97页第14题。
分类后完成表格。
回答问题。
2、课本98页第15题。
分类后完成表格。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生熟练掌握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通过复习,会解答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有序性。
复习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96页第7题和第8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完成课本第98页第16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3.完成课本第99页第17题。
4.完成课本第99页第18题。
5.完成课本第99页第19题。
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6.完成课本第99页第20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她们分别可能套中哪个圈?
二、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大家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有重要意义。
本课时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所借助的铺垫有: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定基础,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单层次规律的找寻较为容易,根据他们对单层次规律的过程探索,利用图形的形状、颜色的视觉刺激和形象来建立“多层观察找规律”的模型,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 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感知规律。
1、师:上课之前,先贴上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奖品智慧花吧。老师要把它奖给善于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和学习快乐的同学,你们有信心得到吗?(有)哇,盒子里有好多呀!
老师贴两朵花。什么颜色的?(红色、黄色。)
你猜老师接着会贴什么颜色的智慧花?(生猜师贴)你猜对了吗?
2、再猜、再贴;再猜、再贴。预设学生一定会越猜越准。追问学生原因。
3、师边与孩子一起说边在黑板上板书分组的虚线。红、黄,又是红、黄,还是红黄。
师揭示课题:像红黄这样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板书:规律。(跟老师学读一遍)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齐读:找规律。
(二)探究发现规律
第一次探究:找一找
(出示课件主题图)
1、师:一群小学生正在联欢呢。请你们仔细观察,画面上都有什么?
2、师:哪些地方排列是有规律的?又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同桌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互相说一说,看谁发现得多。
3、汇报交流:谁愿意第一个来试试?
(生说到哪种事物便点击课件使之放大)
(1)我发现小花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
(2)我发现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
(3)我发现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个紫灯笼,一个红灯笼,再一个紫灯笼一个红灯笼……;
(4)我发现小朋友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
师在学生汇报每条有规律的排列事物时,可有意识地提示孩子可让自己的表达简单些。在孩子们清楚地知道了规律的排列情况后,都追问孩子们接着往后排下一个应该是什么?
4、师:我们找出了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队伍它们排列的规律。像灯笼的一紫一红、小花的一绿一红、彩旗的一红一黄、小朋友的一男一女以及我们黑板上的一黄一蓝,我们都把它们叫做一组。(板书:一组。齐读)
当我们找图形排列的规律时,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一看后面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板书:重复。齐读)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
第二次探究:摆一摆
摆学具
师:小朋友找规律找的很不错,老师摆一个规律看谁能接着摆(摆例2第一个规律)。啊!你们真厉害,我再来一个(摆例2第二个规律)。
师:来,告诉小朋友,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
师问:你们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摆的吗?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第三次探究:涂一涂
师:孩子们,还能用我们灵巧的小手涂出漂亮的颜色吗?小朋友们翻书89页看例3,独立完成涂色,教师注意订正。把学生涂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追问这样涂的原因,并表扬涂得漂亮的同学!
师:有些同学涂得真漂亮,看谁涂得又对又漂亮。(完成89页的“做一做”)
第四次探究:练一练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谁找能找出生活的规律吗?(出示练习一)
师:你们还想不想再来一个呢!好的,来一个难点看谁能战胜。(出示例3)
(三)生活中的规律
师:同学们真厉害!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律吧!(出示练习)
师: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除了老师说的这些,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的规律吗? 今天晚上“找一找”看看我们身边的还有哪些?下节课汇报自己找到的规律。看谁能找到生活的规律,成为小小发现家。
(四)活动总结。
师:是呀,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我们生活中的规律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希望大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小朋友回家再去找找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律,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多动脑筋,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退位)。
教学重难点: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 的问题是本课的难点。
1.口算练习:
25+10= 16+8= 27+7=
15+6= 35-25=
2.20-8=?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退位加十”。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回收了许多的废旧物,咱们一起来看看统计的结果。
1.“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
(1)根据这个问题,你能找出哪些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2)你认为可以怎样列算式?(24-8=)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4-8不够减,怎么办?
(3)你能用学具摆出来吗?同位俩互相合作,在全班进行交流。
(4)你认为可以怎样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集体交流,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好?说说理由。
24 - 8= 16 先摆出24根小棒,把其中的一捆先拆成10根,用14根去减8根,体会退位加十的过程。
“二班收的易拉罐比三班少几个?”
(1)根据问题能找到哪些有关的信息?
(2)怎样列算式?自己解答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3-6= 33-6= 53-6=
83-6= 93-6=
教学目标:
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
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其他练习自己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得又快又正确的?
(1)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2)你能列出算式吗?说一说你列出的算式各部分含义。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指导学生编数学故事,进行交流。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列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1)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明确图意。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能解决吗?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填数。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的第二课时,目的是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上与下的位置与顺序。
2.能确定物体的上下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上下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上下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挂图)平头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树林里的松树爷爷在给小鸟、小白兔讲故事,(课件先出示松树,再出现小鸟和小白兔)同学说说小鸟在哪里,小白兔在哪里?揭示课题上下
二、结合实物,理解内容。
师:谁还能说黑板的上面是什么,讲台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教室的上面有什么,下面是什么?
师:松树爷爷在讲故事时,又来了一只小松鼠,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上下关系?(讲中间的位置时能说出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
师:观察我们的身体,说说身体上的器官,如鼻子、眼睛等在什么的上面,在什么的下面?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上、下的位置,下面我们一起来动手摆一摆,同桌互相说说。(操作后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大家都学的很认真,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谁最棒。(完成课后练习。)
四、课堂小结。
教学设想:本堂课以松树讲故事为情景,先让学生理解两个物体之间上下的相对位置,然后再理解三个物体的相对位置,让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多说、动手做,在说做中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数豆子的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在数豆子的操作活动中体会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会写百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的活动理解位值意义。
教学难点:
位值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出示一杯豆子(内装28粒)。
2、请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粒。
3、师生共同先数10粒放入另一杯子中,再估计一下。
4、谁估计得比较正确呢?为什么?我们来数一数吧。
二、数豆子
1、指名几生来数,其他学生跟着数。
(用不同的方法数)
三、知识学习
1、智慧老人:这个数怎么拨?怎么写?
2、学生试一试,说说怎么拨,怎么写。(每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在纸上写,再指名拨、写)
3、小组合作:说说这个数的各数位上数的意义。
4、汇报交流。
5、小结: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
6、摆一摆。摆出26根小棒,说说是怎么摆的。
7、讨论:22的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8、交流。
四、巩固练习
1、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说说意义。(第4页)
2、填空(第5页)
补充:根据老师的表述写数。如:6个十和3个一是()。
3、看计数器写数。(第3题)
4、写门牌号,理解序数的意义。(第4题)
5、游戏:抓小棒,先估计有多少根,再数一数,说一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教材107页用数学及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具准备:挂图、5个信封、5种数量不一的小动物、5幅情景图、5块黑板、5只粉笔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请来了好多小客人,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那就打开信封,请他们出来吧!
2、都有哪些小客人呀?
3、小客人都是第一次来我们班做客,同学们想不想和他们玩呀?不过小客人有个要求,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大家要把小动物贴到情境图中,并根据你们贴的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把他写在纸条上。你们行吗?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开始吧。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学生分组活动。
4、展示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的非常好,老师真是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组提的问题?
5、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让学生任选一个问题,但不能选自己小组的,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6、小组汇报。
7、结合其中一幅图,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小马图为例)
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小马图,除了按左右来分,还可以怎么计算?
(按颜色分,5+2或2+5;按大小分,1+6或6+1)
小结:同学们真太聪明了,能从左右、颜色和大小这三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你们真棒!
二、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1、看到同学们玩的这么开心,小兔子们也想来咱们班做客,他们都等急了,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他们好吗?(出示带问题的兔子图)
2、今天小兔子是带着问题来的,它问咱们什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合作完成,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3、分组汇报。
4、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不但说得很好,而且还想出了两种来解答,连小兔都在夸奖你们呢!
对想出两种方法的小组给予奖励:每组奖一颗智多星。
三、巩固新知: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课本上第107页的内容。打开书,先把例4的算式填上。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该帮助谁解决问题了?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2、同位互评。做对的可以得朵花。
3、集体订正。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的非常好,我们帮助小动物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揭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对自然形手有一个新的认识(劳动的手、美丽的手)并产生对手进行描绘的欲望;
2、在对手形的描绘想象变化与添画过程中,让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增强;
3、在自主、开放、快乐的学习中画一幅较有创意的手形想象画。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设疑。
1、教师多媒体出示几种有代表性的手的图片,并请学生猜一猜这是谁的手。
2、教师设问:小朋友!你觉得手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3、设问二:你觉得什么样的手是最美丽的手,什么样的手是最神奇的手呢?
4、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自由思考,大胆地进行猜想和回答。
二、欣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欣赏范图手形游戏
2、出示手形想象画挂图。
学生观察范图,并比较范图的差别,自由的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3、师:你能说说这些手形画中最喜欢的是哪一幅吗?哪一幅色彩最鲜艳,
4、哪一幅想象最丰富,哪一幅花纹最好看?
5、请几名同学上台,沾湿小手并在黑板上表达各种样子的手,看谁表达的手最有趣。
6、学生上台大胆表现自己想表现的手形,并作大胆的联想。有认识手转入如何表现一双或者一只美丽并富有创意的手形画。
三、看示范讲步骤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作业的全过程。
2、学生观看教师示范的过程,并根据教师的示范自由发言提问。
3、熟悉手形创意画的整个表现过程,形成印象。
四、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结评价。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1、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2、熟练掌握100以内不进、不退位加减法。
二、教学重难点:
巩固100以内不进(退)位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整理所学知识,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完成教材第49页“整理与复习”的第一题。
学生口算后,抽一个学生汇报答案,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改错。
出示题目:6+33=93,56―20=54,67―43=4,32+16=8
分析上面算式中哪个地方算错了,并说说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1、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34+43时,该怎样写竖式呢?同学们试一试。
2、完成教材第50页第4题。
检查这些小朋友写的竖式对不对,如果有错误,错在什么地方。
3、及时练习。
(1)P50第5题。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怎样才能提高自己计算的正确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1)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师:课件、实物投影仪。
生: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按顺序填数
()3()5
2、听算式,说得数(或写得数)
2+31+31+42+24+13+1
3、昨天我们学习了加法,有还谁记得,加法表示什么?
(把两部分合起来)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通过电反复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
同桌之间互相说交流说图意,然后全班交流。
(桌子上放着3只纸鹤,有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一只)
师:像这样,从3只里面去掉一只也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或减掉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
2、学习减法算式
问:3只纸鹤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
拿走了一只,是从几只里面拿走的?
拿走一只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1
像这样拿走了、去掉了、或者是吃了、坏了、死了等都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3-1=
问:3-1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请你说一说。
(然后全班齐读算式)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其他能用3-1表示的事物来。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电脑演示第25页的第2幅图和第26页上面的一幅图,分别让学生认真观察
(1)请多个同学说图意(2)根据图意列算式
2、先画一画,再说算式(第25页最下面的做一做)
A:教师先分步骤讲解第1幅图
(1)先画三朵花,问学生:这是几朵花,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3
(2)再用虚线圈2朵花,问:谁知道是什么意思?请你猜一猜。
(3)用虚线圈表示去掉的意思。那么,去掉了要用什么方法计算?
(4)去掉的2朵是从几朵里面去掉的?去掉的2朵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
(5)谁能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板书:3-2=1
B:你们能够根据刚才所讲的,把后面的2幅图的图意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试一试。(4人小组合作完成)
(1)指名说图意
(2)指名说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3、学生独立完成第26页的做一做,然后集体进行评价。
三、巩固反馈
1、P27页的第5题
(1)4人小组每个人说图意,对学得不好的同学要给予帮助和鼓励。
(2)说完图意后,再每个小朋友独立写出算式
小组内由小组长组织大家进行评价,说一说每个人写出的算式是不是符合题意,不对的又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2、P27:6每个小朋友拿出5朵小花,根据题目摆一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上课之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每个老师都必须完成这项任务。教案和课件的编写需要全面、详尽、细致和精准,也许大家都担心自己写不好教案和课件。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来解读“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准备:小棒、正方形卡片、灰兔、白兔。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找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学习,自学例6,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图形的规律、数字的规律)
(1)学生小组活动。
(2)汇报交流。
2、动手创造:
(1)利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摆出有规律的图形,注意图形和数字的规律。
(2)学生活动。
(3)小组交流。
(4)选派小组全班汇报交流。
三、练习:完成做一做。
四、小结: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找规律(数字)
课后小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和各位老师一样,做过很多以前不曾做过的事,思考过很多以前不曾思考过的问题,更发生过很多以前不曾发生的故事。这个过程中,有困惑,有迷茫,但更多的是惊喜、发现。下面有这样一个故事――玩积木的惊喜,和大家一起分享。
惊喜之一――长方体可以印出哪些图形?
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这一思想,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玩积木。我给学生准备了很多积木(主要有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首先我让学生自由玩积木,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学生非常感兴趣:搭积木的,画的等等。接下来,我出示课本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课本主题图,用手中的玩具像主题图那样玩。学生就通过印一印、画一画、盖一盖,得到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我问你答,目的是使学生感受由体可以得到面,要得到面,可以用体来印、画。
我是这样问的:用长方体可以印出什么图形?一个学生说:用长方体可以印出长方形。我又问:正方体呢?可以印正方形。这个答案基本说明学生建立了面、体之间的联系。又有几个同学在举手:老师,用长方体还可以印出正方形。
我一听,这正是我的设计目的之一,我故作疑惑:是吗?长方体怎么能印出正方形呢?我请这位同学上台来给同学展示一下。学生非常得意地走上台来:把长方体的这一个面,印上印泥,印在纸上,就得到了一个正方形。这个同学刚说完,有个同学就在下面说:老师,我这个长方体印不出正方形。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什么样的长方体可以印出正方形呢?有的同学还开始用其他的面试一试。当然,老师心里很明白,但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挑战,是一次探索。学生通过讨论,说出了各自的看法,尽管没有什么统一的结论,但学生确在尽情地感受。
惊喜之二――三棱柱可以印出什么图形?
接下来,我就要求学生像老师这样,提一个问题请同学回答。学生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三棱柱可以印出什么图形?学生说:三棱柱可以印出三角形。
这个答案在我的意料之中。又有一个学生说:还可以印出长方形。这正是我要让学生体会的:三棱柱不仅可以印出三角形,还可以印出长方形。但是,我故作惊讶:一个物体,怎么会印出两种图形呢?我又请同学上来展示。然后,让全班同学学着做。
这时,还有几个同学在举手。我立即请那位同学发言:老师,用三棱柱还可以印出正?┓?形。
怎么印?我迅速地思考,除非三棱柱长方形的面是正方形的,可是,我准备的三棱柱,长方形的面不是正方形的呀!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让学生试一试。我问他:可以吗?印给同学看看。然后,这个学生就上台来,用三棱柱先印了一个三角形,再印了一个三角形,把它拼成了一个正方形。原来,我提供的三棱柱三角形的面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说实话,我在准备素材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就想到为学生准备一个三棱柱,让学生能够用三棱柱印一个三角形和长方形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想到学生却做了一个有心人。利用学习素材的特殊性,产生了创新的火花。
惊喜之三――圆柱可以印出长方形吗?
课上到这时,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跃,课堂也非常生动,我也很放松,就对学生说:你们还有问题吗?有,有很多学生大声说。我找了一个同学,他问:用圆柱可以印出什么图形?全班同学迫不及待,异口同声回答:可以印出一个圆。
至此,我非常满意,我的设计目的基本达到,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面在体上面从体来的感受。按教学设计,我该进入下一个环节。况且,学生在交流中,出现了很多我没设计到的,已多用了一些时间。我正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时,一个小男孩大声说:老师,老师,我还有问题。小男孩的声音很大,大得连每一个听课的老师都听见了,而且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我确实很紧张,此处如果再纠缠,这节课肯定完不了。但是看着学生这样急切的样子,我还是决定叫那位学生试试。
他说:老师,用圆柱还可以印一个什么图形?顿时,全班都安静下来,我还看见几个同学,从玩具盒里又拿出圆柱,看了看,在纸上比了比,然后摇了摇头。我也在想:可以印什么图形呢?大概过了20秒,没有一个同学举手。我就问他:你说还可以印什么图形呢?他振振有辞地说:用圆柱还可以印长方形。
怎么印呢?我大吃一惊!确实没有想到,如果我面对的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可能我毫不奇怪,但毕竟我面前是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他的话就像一颗重磅炸弹,我听见了台下听课的老师也开始议论纷纷,都在猜他怎么印。你可以做给我们看看吗?我确实不知他怎么做,干脆把矛盾交给学生,也给自己留一点思考的空间。
这个同学走到展示平台,将圆柱的曲面印上印泥,在纸上滚动了一下,就出现了一个长方形。我顿时恍然大悟,非常激动,奖励了这个同学三颗智慧星,下面的老师也不由自主地为他鼓掌。在他的启发下,又有同学举手。学生说:老师,我来,还可以印出正方形。滚的时候,这样滚得差不多了,就不滚了......
接下来,我叫全班同学,在纸上都这样滚了滚。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可是,最终呢?这节课没有上完。但是,我没有遗憾,相反,它给了我更多的惊喜与发现,引起我很多的思考:
学生的创新如何产生的?
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我们的认识中,将圆柱和长方形建立联系,应该是在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后,才初步具有了化曲为直的思想。虽然,老师已知道圆柱可以印出长方形,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我们完全不能想像的,或者说是不敢想像的,他们在这一点上却有所发展。以至于学生提出可以印长方形时,老师却毫无心理准备。但事实就是,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感受和体验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实现了思维的创新,这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课后,我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课后访谈:你怎么想到用圆柱滚动印出长方形的?学生说:我们原来学习圆柱时滚过的。我又问了他另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见过圆柱这样滚动吗?学生说:我见过,压路机的轮子是圆柱,它滚过的印子就是长方形。学生的回答使我想起一件事情:去年,孔企平先生来我校指导工作时,正好听了我校一位老师上认识物体这课。课后,他提出了意见:为什么不让学生滚一滚圆柱和球?后来,我在上这课时,就照孔老师说的这样做了,让学生有了球可以朝不同的方向滚动,而圆柱可以朝一个方向沿直线滚动的感受。
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学生的创造不是空穴来风。将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这为今天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在此,我也斗胆地建议:这一节教材,是否可以增加类似压路机压路的主题图。
为学生搭建了发展和创新的平台。学生要实现发展,或者说,要让学生产生创新的火花,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首先是教材的编排。北师大版教材在编写上,可以说是体现课程标准理念最贴近的教材。它遵循生活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叙述模式,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认识图形这一节的编排上,北师大教材独创了面从体来面在体上这一思想,建立面体的联系。教材中四幅主题图,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面、体联系的场景,有画,有印,还有盖,学生非常感兴趣。特别精彩的是,提供了在沙滩上印三角形和一幅盖章的图,通过印泥,可以在纸上印出图形,这一个印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印的活动中,联想到以前圆柱的滚动,这二者结合,就产生了今天学生创新的火花。从这里可以看出:北师大教材凝聚了教材编写组专家的心血,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俯拾皆是,它就像一座矿山,一座富矿,要看我们如何挖掘,如何开采。它充分体现了教材这一学习的载体对实现学生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其次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教材提供了普通的长方体、正方体和三棱柱。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圆柱,给学生提供了印泥,同时还设计了我问你答的师生互动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大量地去印、画、盖,这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全班同学都能用一个物体印出一个图形,大部分同学能用一个物体印出多个图形,还有一部分同学居然用圆柱印出了长方形,实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飞跃。
我不由想起一个伟人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当然,在新课程实施中,还发生了很多的故事,故事虽小,但记忆犹新,它启迪我思考、探索,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想说: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第一单元:准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4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3~6题。
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
教学重点:对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能来说一说?
二、完成练习:
1、第3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明确要求:先说得数,再写算式。
(2)同位合作,互相检查,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3)全班用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算士并算出得数。
(5)教师进行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第4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明确要求:看谁都能算对。
(2)学生练习,在书上填写。
(3)对速度特别快的学生要提出表扬。
(4)全班共同订正。
(5)对全部做对的学生提出表扬。
(6)请做错的同学讲讲自己错在那里,改正错题。
3、第5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计算题。
(1)明确要求:帮小朋友坐椅子。五个小朋友各拿一张卡片,卡片上有算式;他们前面有五把椅子,上面有得数,请帮助小朋友坐到相应的椅子上去。
(2)学生口算得数并连线。
(3)全班一起订正答案。
4、第6题:这是一道连线题。
(1)明确要求:找朋友。
(2)学生根据给出的算式和得数连线。
(3)全班共同订正答案。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十几减几
11-6=513-7=6
课后小记:
课题七练习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93页1-4题,练习二十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
能力:提高正确率和熟练程度,一般要达到每4分钟4题。
教学重难点:正确准确地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计算:34+4048-4034+548-534+948-9
2、教师读题
26+553+848-854-2033-1
87+975-590-5092-823+40
16-937-380-621-1074+7
3、做练习二十的第2题
二、笔算
1、做书上95页第2题和第3题
2、做书上93页第1题]
3、做练习二十的5题
三、复习文字叙述题
1、做练习二十3题
2、做练习二十4题
四、复习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书上95页的第4题
五、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内容。
《动手做(一)》主要是在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后,通过折、剪、拼的活动,让学生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学生分析
学生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前面学习的《认识图形》中,学生已经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和了解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动手做(一)》。这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节课。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在课前会用纸折出好几种作品;也有的学生能折一种作品;还有一些学生什么也不会折。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教学设计中各有侧重。
设计思路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折、剪、比、拼、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我想像力的空间。
在课中从学生的感知入手,设计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时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探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PGN0127.TXT/PGN的一种手段,以操作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目标
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2.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会欣赏他人,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3.初步培养动手操作、观察、想像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折纸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每人准备8张不同形状的彩色纸。
教师准备3幅简笔画,彩色纸若干张以及磁性黑板、视频展示台。
教学流程
一、展示作品,发挥想像,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老师自己画了几幅画,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
教师逐一展示三幅图画,请同学们充分说一说,每一幅图像什么?出示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说这幅图是由我们学过的那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在展示简笔画作品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充分说像什么时,发展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简笔画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
2.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同学们折好的精美的手工制品。请同学们来看一看,猜一猜他们像什么。
【展示学生的折纸作品,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同学们的手可真巧啊。今天就来上一节《动手做》(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也来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哪些同学在这节课上能做到又动手、又动口、又动脑。/PGN0128.TXT/PGN
二、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
1.请学生拿出1号图形(等边三角形)。
教师:你会把这个三角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试折。)
教师:你是怎样折的呢?(请学生陈述。)
教师:这两部分一样大吗?请动手剪一剪、比一比。(请一些同学展示操作过程。)
2.接下来拿出2号图形。
教师:这是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圆形。)你能动手把这个圆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学生展示、汇报。)
【把两个比较简单的、只有一种折法的图形放在教学之初,便于学生探索掌握折的方法,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教师:刚才,我们是分哪几步把1号、2号图形分成一样的两个部分的?(生答,师板:1折,2剪,3比。)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总结学法,以利于后面的内容用这种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4.教师:请拿出你的3号、4号图形,说出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正方形。)您能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把正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折,然后汇报结果:一种横折,一种竖折,还有一种把相对的两个角对折。)
5.教师: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步骤把5号、6号图形(长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
(展示不同的折法,并请一名同学上来剪、比。)
【把正方形、长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有很多种折法。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出不同的折法,在小组中展示、交流、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三、拼一拼。
1.教师:你能用刚才剪出来的图形拼一拼吗?(学生拼图。)
2.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0页,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些图形/PGN0129.TXT/PGN是由哪些平面图形拼成的?拼成的图形像什么?
【在同桌说的过程中,让每一个人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接纳别人的观点,分享成功的体验。】
3.教师:请你动手拼出你最喜欢的两个图形来。
4.教师:这里有六幅图,分别请六位同学上来拼。
请上来拼的同学说一说,你用什么图形来拼的?它像什么。
5.教师: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拼好后,粘在大白纸上。
选择有创意的能构成一幅情境的图形粘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说说像什么,再请作者介绍一下。
【让学生先模仿拼,再进行自由创意,既有助于学生想像力的发展,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折一件自己喜爱的物品。
1.教师:喜欢折纸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会折什么?
2.教师:请一位同学边折边说你是怎么折飞机(或青蛙或纸鹤)的?
【请一位同学折纸,起示范作用。】
3.教师:请同学们评价这位同学折得怎么样。
【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评价要有一定的标准,学会评价自己,同时也能客观地评价他人。】
4.教师:请同学们组成四人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教其他三位同学折一件物品,折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评价一下。
五、自由创作。
1.教师:你会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正方形吗?请学生折好后汇报一下自己的折法。
【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教师:你能把这一张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一样大的部分吗?你有几种方法?(四个三角形,四个正方形。)
3.教师:你用这四个一样大的图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发挥想像,自由创作,展示学生们的作品。】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难点名称
1.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2.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根据按行数、列数确定一个数的位置。
2.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发现百数表中简单的规律。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由于数较多,百数表里面呈现的很多规律不利于学生发现。
2.100个数有规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经成为数的系统,初步显现了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这就要引领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也正是在不断地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对数的认识才能得以深化。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100以内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并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导入
1.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看!它们来了。读一读,打个招呼吧!哇!太乱了。没关系,那就请它们先排好队,再和我们见面,好吗?为了让它们排得更整齐,教师为它们准备好了各自的房间。现在就欢迎它们入场吧!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2.解构百数表,探索数的排列规律。
(1)第一支数队伍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的,排得很整齐。请它们住进从上数的第一行吧!我们一起读一读,请它们入住。(1 、2 、3 、4 、5、 6、7、 8、9 、10)
(2)又来了一支数队伍,它们应该住在哪儿?就让他们入住第二行吧!(11、12 、13、 14、15、16、17、18、19、 20)
(3)瞧!瞧!这里来了一支特殊队伍。(11、22、33、44、55、)这支数队伍的下一个数是几?你猜到了吗?再下一个呢?再下一个呢?再下一个呢?(66、77、88、99)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都一样,但是它们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
(4)咦?又来了另一支数队伍。(10、19、28、37、46、55、)这支数队伍的下一个数是几?再下一个呢?(64、73、82、91)
原来,这些数队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下面我们就按这些顺序,请其它的数朋友也住进它们的家吧!
全部都住满了,这儿一共有100个数呢!它们都是按顺序排列的。
(5)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横着观察。先请从上数的第四行数出队。请小朋友们读一读,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31、32、33、34、35、36、37、38、39、40)横着看,它们的十位上的数字都是3(40除外),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多1.其它行也是这样排列的吗?小朋友们赶快找一找。
(6)竖着看,请从左数第三排出队,(3、13、23、33、43、53、63、73、83、93)它们的个位数上的数字相同,下面一个数总比上面一个数多10。其它列也是这样吗?小朋友们赶快找一找。
小结:百数表中无论是横着、竖着,还是斜着的数队伍的排列都是有一定顺序的,所以看起来都很整齐。
3.为数找家,构建数之间的关系。
这么整齐的队伍刚排好,有些淘气的'数就出去玩了,只留下这一行、一列数来站岗。但淘气的数回来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
(1)35的家在哪里?
找到十位是3的这一行,再找到个位是5这一列,相交的地方就是35的家。35这个数感谢你,也感谢站岗的小士兵,帮它们很快找的了自己的家。
(2)53也有5和3,为什么不能住在一起呢?
35和53虽然都有5和3,但它们所在的数位不一样,所以不能住在一起。看来,为数找家,一定要看清十位和个位上的数。
因为有这些站岗的数,大家很快就为35和53找到了家。现在,留下来站岗的数也出去玩了。只利用35和53你还能为其他的数找到家吗?
(3)怎么给46找到家呢?
(4)现在你能很快为67找到家吗?还有90呢?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听说我们班小朋友这么能干,又有一位数朋友赶来了,想知道是谁吗?一位神奇的摄影师为百数表拍了一张照片,正好照到了这位数朋友。请大家看
(1)为数和数组找家
你能猜猜这张照片中那些数朋友还没回来吗?
只要把握了百数表中数朋友的排列顺序,就能很快找出藏起来的数朋友,真方便!为了奖励大家,摄影师又拍了一张照片。你们看
听说摄影师现在在拍照,数朋友都回来了,可是数太多了,不好拍。摄影师要求它们变队形后才能拍照。你们能帮它们变变队形吗?现在只要大家喊出“一二变”.
(2)引入数轴
你们能在上面为51-59这些数找出它们的家吗?
都是数,为什么50离60那么远,离51那么近?两个数相差得越多,就离得越远;相差的越少,就离得越近。
(3)知道了这个道理,你们能在上面为67找到家吗?
小结
希望今后小朋友们能认识到更多的数朋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并能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红旗。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老师想听你们唱《两只老虎》这首歌,愿意唱给老师听吗?不过,老师有个要求,看谁能边唱边跟着老师做动作。
2、师生一起做律动。
3、从我们刚才做的动作当中,你发现了什么?原来同学们发现这些动作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
4、其实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老师也找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5、你发现其中的规律了吗?这些规律很容易就能看出来。但是有些规律很调皮,喜欢躲起来,今天大家就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好吗?(板书:找)
二、开放游戏,探索规律。
1、游戏的设置。
a、我们先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
看,这是什么?(小红旗)
b、师先贴1面小红旗在黑板上,再贴2面小红旗在黑板上。
2、游戏开始,尝试猜测。
a、你猜老师接下来会贴几面小红旗?给你们一点提示:老师想让这些小红旗有规律地摆放。先自己摆一摆,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b、学生动手摆小旗。
3、继续游戏,不断探索。
a、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的摆法。
学生可能的摆法:学生可能的摆法:
①1、2、3、4......
规律:每次都比上次多1面。
②1、2、1、2......
规律:1、2、1、2不断重复。
③1、2、4、7......
规律:1加1得2,2加2得4,4加3得7。
b、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法,真不错!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摆的吗?
师先贴4面小红旗,再贴7面小红旗在黑板上。
c、谁发现了老师这种摆法的规律?
4、游戏高潮,揭示规律。
a、谁来完整地说说老师这种摆法的规律是什么?
让学生充分、自由的表达他们所发现的规律。
b、按照这样的规律,你能继续往下摆吗?
三、看书,完成例2。
四、丰富游戏,巩固提高。
1、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其实小精灵聪聪早就开始研究一些数量上的规律了,他设置了三关难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他的挑战,闯过三关吗?
2、开始游戏。
第一关:第118页第4题,第6题,第116页的做一做。学生完成在题纸上。
第二关:第118页第5题。学生共同完成。
第三关:第118页的想一想。学生动手画一画并展示。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三关全部闯过了!
五、小精灵明明看大家玩的这么高兴,也来了。她给大家带了一个按规律分组的游戏,愿意跟她一块玩吗?先请2名同学上台作为第一组,再请4名同学作为第二组,你觉得第三组应该有几个同学?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通过这些游戏,老师看到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和开阔的思维!自然生活中,有很多奥秘都等着我们去探索,老师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不断的去发现它们!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9】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练习三十13-17题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计算能力:做练习三十的14题
二、应用题的综合练习
1、练习三十的16题
根据统计表的内容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哪种树植的最多?哪种树植的最少?
杨树比柳树多植多少棵?
柏树比松树少植多少棵?
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做练习三十的17题
三、复习练习
1、做练习三十13题
2、做练习三十的15题
3、有余力的同学选做练习三十的18题
四、板书设计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4页例2、课堂活动和116页练习十六第2题。
教学目标
1蓖ü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蹦馨词量分类统计,经历象形统计图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象形统计图的统计方法。
3蹦芨据统计图、统计表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痹谕臣仆急斫饩錾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装有钱币的储钱罐,以及相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这节课继续学习统计。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储钱罐,这是小红同学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你想知道这个储钱罐装有多少钱吗?
教师:老师把这个储钱罐里的钱倒出来。
教师把储钱罐里的硬币全倒在
上,堆成一堆。
教师:现在你能看出多少钱吗?学生仍然不知道有多少钱。
教师:怎样才知道有多少钱呢?
学生提出的方法可能有数一数,把它一个一个地摆出来,教师提示学生这节课学习统计,我们还是摆的方法有多少钱好一些,随即追问一个问题“怎样摆呢?”让学生意识到要先分类。
教师:你们每个组都有一个储钱罐,把里面的钱倒出来看一看,你认为这些硬币可以怎样分类?学生倒出来后讨论,要按硬币的面值来分,把1分币分到一起;把5分币分到一起;把1角币分到一起;把1元币分到一起。
教师:1分、5分、1角和1元都表示了不同的数量,所以和上节课不同的是,这次是按数量分类,同学们按这样的分类标准分一分。
学生分类,抽一个学生到
上分类,把这些硬币分成4堆后,教师发给每组一张纸(纸的下端如图所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摆一摆。
教师:根据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经验,在进行拼摆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最下面的图形要对整齐,然后拼摆图形,横排和竖列的图形都要对整齐。
教师:把这些硬币摆一摆。
学生摆硬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把学生拼摆的结果在
上展示出来。
教师:同学们是这样分类拼摆的吗?这样我们就把这些硬币按1分币、5分币、1角币和1元币这样不同的数量统计出来了。看看你们的统计图,与书上第114页的统计图比,你们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说己的发现是书上统计1分币时摆了两列。
教师:猜猜书上的1分币为什么要摆两列呢?
让学生理解是因为一列摆不下,所以又摆了一列。
教师:这样一列摆不下,摆成两列也是可以的。把这些硬币分类摆放后,就成了一幅漂亮的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些什么信息呢?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的信息有1分的硬币最多,1元的硬币最少。
教师:1分硬币比5分硬币多多少枚?
教师: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提问题,学生解决。
三、巩固练习
1背鍪镜115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这是一幅先进班集体评选中到的小红旗统计图,要求我们看着这个图填统计表,在看图填统计表时,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统计单位要与表上的统
计单位要一一对应,比如一班的小红旗面数就要对着表中的一班的表格填,不能填错,二是在数统计的小红旗的数量时,不要数错。
教师:对了,一是要注意统计单位的对应,二是不要把统计的数量数错。好,现在同学们填写书上的统计表。
学生填写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出,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这道题下面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哪两个班的小红旗一样多,第二个问题是4班比3班少几面小红旗。同学们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全班集体订正。
2背鍪玖废笆六第2题
教师:这道题统计什么内容?是按什么进行分类统计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道题统计的内容是各种价格的月饼各有多少个,是按月饼的价格分类统计的。
教师:和例题比,这幅月饼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明白最大的不同是统计图的样式,例题的统计图是竖着摆放的,而这个统计图是横着摆放的。
教师:它们起的作是一样的吗?
教师: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教师: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
3背鍪镜117页第3题
教师:看看这道题上面的文字,你知道这幅统计图是怎样来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幅统计图是小华这个体育委员为了调查班上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让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图案选择出来贴到学习园地上,形成这样一幅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注意题中有“每个同学选一个图案”这句话,为什么每个同学只能选一个图案呢?
让学生理解这样做是为了不重复统计。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统计图填下面的统计表吗?试试看。
学生填表后,将学生填的表放在
上,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统计表下有4个问题,你能回答哪个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回答一共调查了多少个同学时,教师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统计人数的?”
让学生理解有多少个图案就说明统计了多少个人,因为一个人贴的一个图案;当学生回答如果全班同学要组织一项体育活动,应该组织游泳活动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让学生意识到选择游泳的人数最多,代表了全班大多数人的意见。
四、课堂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它和上一节课学习的统计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怎样进行统计?你还有哪些收获?
五、课外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第115页第2题。每个学生调查全班同学的年龄,再排一排,数一数,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
教学目标: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到简单物体的正面、侧面、背面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生活。
4、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5、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具:
课件、聪聪明明玩具、相片、相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11月1日是我们班的李彤同学的生日,妈妈带她去公园照相,她可高兴了,可是她拿了照片以后,怎么都不高兴?你们想知道吗?请听他说:(这些照片,为什么没照到我的脸呢?)
同学们:你能帮她解答吗?
生:因为摄影师只拍的侧面和她的后面。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因为人或物体都有各个不同的面,要拍到或者观察某一面,要找好位置才行。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怎样观察物体。(出示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事物,探究新知
(1)本位观察
今天,老师带来聪聪和明明给同学们观察,请同学们按自己现在的位置来观察,说说你在什么位置看,看到了哪一面,是什么样子?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请组长回答:(听了小组同学的发言,你发现了什么?)0
问:你看到了明明的那里?这是她的什么面?你在她的什么位置观察?
问:有谁跟他一样的?请站起来。为什么?(同一方向观察)
(2)换位观察
下面,请同桌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观察,看看你们看到的与刚才是一样?同桌说一说。
小结:对了我们要仔细观察事物,因为观察的方向不同,所以看到物体一面也不一样。(板书)
三、深入了解
刚才我们观察了聪聪和明明,下面看看书本中小亮、小明、小红他在观察什么?(恐龙)是同一个位置吗?下面的三副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为什么?(同桌说一说)
出示p67电脑;(出示恐龙的侧面、正面、后面)
四、多种练习,巩固知识
(!)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请小组长将同组的同学的数学书收齐,面向后面的老师,把它竖在桌子上,然后仔细看老师出示的哪一面,就立刻跑到看到这一面的相应位置,看谁反应得最快?
(2)在书本上连线(p70)
(3)猜一猜
师:大家都知道了怎么去观察物体,那么请你来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体?(门、飞机等)
(4)来做一做导演
请三位同学到广台示拍戏。
(5)看图片(电脑出示)
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去看看我们学校不同的一面。
五、总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你觉得怎样?
六、后备题:(自由画)
出示机器人让学生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画不同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