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集合12篇)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集合12篇)。

新来的教师应该准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和课件,每个教师都应按要求准备教案和课件。教师在制定教案时要体现教育的公平原则。无论是新手还是资深教师,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都非常必要,我强烈建议你能够收藏本页方便阅读!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1

一、课题名称: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比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慨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3)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去分母解方程。

难点:去分母时,不含分母的项会漏乘公分母,及没有对分子加括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引导发现法,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我手中有6,x,30三张卡片,请同学们用他们编个一元一次方程,比一比看谁编的又快有对。

学生思考,根据自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自由编题。

问题2:解方程5(x-2)=8

解:5x=8+2,x=2,看一下这位同学的解法对吗?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就知道其中的奥秘。

问题3: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减少20xx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

2、探索新知

(1)情境解决

问题1: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____度;上半年共用电____度,下半年共有电_____度。

问题2:教室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根据全年用电15万度,列方程,得6x+6(x-20xx)=150000.

问题3: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

6x+6(x-20xx)=150000

↓去括号

6x+6x-12000=150000

↓移项

6x+6x=150000+12000

↓合并同类项

12x=162000

↓系数化为1

x=13500

问题4: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

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

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6x+6(x+20xx)=150000.

(学生自己进行解决)

归纳结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率和去括号法则化简。(见“+”不变,见“—”全变)

去括号时要注意:

(1)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

(2)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

例题、解方程:3x—7(x—1)=3—2(x+3)。

解:去括号,得3x—7x+7=3—2x—6

移项,得3x—7x+2x=3—6—7

合并同类项,得—2x=—10

系数化为1,得x=5

3、变式训练,熟练技能

(1)解下列方程:

(1)10x-4(3-x)-5(2+7x)=15x-9(x-2);

(2)3(2-3x)-3[3(2x-3)+3]=5;

(3)2 (x+1)+3(x+2)-3=-4(x+3).

(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3)学校田径队的小刚在400米跑测试时,先以6米/秒的速度跑完了大部分的路程,最后以8米/秒的速度冲刺到达终点,成绩为1分零5秒,问小刚在冲刺以前跑了多少时间?

4、总结反思,情意发展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①本节主要学习用去括号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②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转化思想。

③注意的问题: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乘数与括号内多项式相乘,乘数应乘遍括号内的各项;在实际问题中,要会找等量关系。

5、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98页习题3.3第

1、2题。

(2)选做题:

①解方程:3x-2[3(x-1)-2(x+2)]=3(18-x)。

②杭州新西湖建成后,某班40名同学划船游湖,一共租了8条小船,其中有可坐4人的小船和可坐6人的小船,40名同学刚好坐满8条小船,问这两种小船各租了几条?

六、课后小结:

本节课突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和实际问题引入课题,然后逐步给出解答。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

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在设计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尝试得到解决,归纳出去括号解方程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

从设计上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l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解方程 (x+15)=- (x-7)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习题6.2,2第2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解题步骤。

2、难点: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

一、 一、 复习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如果能把各分母化为整数,那么就可以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求解了。那么怎样化简呢?引导学生分析,并求出方程的解。交流体会。

例2.解方程(见课本)

例3:已知公式V=中,V=120、D=100、∏=3.14,求n的值。(保留整数)

分析:在公式中,V、D、∏都已知,只要把它们的值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练习。

根据公式V=V0+at,填写下列表中的空格。

VV0at02848314155476137

四、小结。

若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应先利用分数的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此时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补上括号,注意不是去分母,不能把方程其余的项也扩大若干倍。

五、作业 。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3

一、内容与内容分析

内容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第五课时)。

内容解析

通过前一阶段“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销售中的盈亏、用哪种灯节省以及球赛积分表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会有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需要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顾客在购买某种商品时有几种打折的方法,顾客如何选择最佳的优惠方法;在各种工程的招标中,如何选择最佳的投标方案,用较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的效益等等,这些问题有的可以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加以解决。因此,本课既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巩固,又是新的应用和引伸,同时本课作为“数学活动”,这就为数学拓展了空间,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实际了解有关数学问题,尝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获得真知,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的精神。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便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知识潜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活作为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3)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次市场调查,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4)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2.目标解析

(1)通过活动一,让学生以新闻播报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习兴趣,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的关系;

(2)通过活动二,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讨论,探究了解未知的领域与知识!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

(3)通过活动三,把事先借的报刊、图书拿出来,再收集一些数据,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编成问题,看看能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次市场调查,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4)通过活动四,了解了杠杆平衡规律,并运用规律求杠杆平衡时的支点位置;另一方面体会了数学实验对学习的帮助与启发,进一步认识到方程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所有结论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合作交流、主动发现,这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要求较高。本节课两个活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不多,大多属于陌生领域与知识,需要学生在实验交流过程中动脑、动口、动手,需要边学习,边应用,有一定难度。由于生活中的数据较大,在计算上也会给学生带来困难。

教学难点

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ppt、白板交互、微课、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数学活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报员播报新闻报道:统计资料表明,山水市去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11664元,与前年相比增长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5%.

你理解资料中有关数据的含义吗?如果不明白,请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弄懂它们,根据上面的数据,试用一元一次方程求:

(1)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多少元?

(2)在山水市,去年售价为1000元的商品在前年的售价为多少元?(精确到0.1元)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几分钟后展示成果。本题学生对提议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先理解本题不懂的数据含义)

师引导:说说“增长8%”和“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的意思;

生回答:通过查阅资料或其他方式解释.

师指明:你能利用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从中再计算出一些新的数据吗?

生回答:(1)增长率的公式:(去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8%,即去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1+8%)

(2)去年价格上涨率=8%-6.5%=1.5%

生独立做,后展示结果.

(1)解:设山水第前年居民人均收入为x元

列方程(1+8%)x=11664

解得x=10800

答: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10800元.

(2)解:设前年的售价为x元

(1+1.5%)x=1000

解得x≈985.2元

答:在山水市,去年售价为1000元的商品在前年的售价为985.2元.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练习:数据表明:从19xx年至20xx年,虽然国有企业的户数减少了,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在不断增长,到20xx年底已经升到1465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1.67%,比全国各行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高出2.37个百分点。

你能算出20xx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吗?还能算出全国其它行业的工业产值的增长百分比吗?经调查,20xx年全国其它行业的工业产值是18895亿元,你能计算出20xx年的总产值吗?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新闻报道的内容为问题,一方面锻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种形式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播报员播报新闻报道:阿基米德曾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进而介绍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

用一根质地均匀的木杆和一些等重的小物体,做下列实验:

(1) 在木杆中间处栓绳,将木杆吊起并使其左右平衡,吊绳处为木杆的支点;

(2) 在木杆两端各悬挂一重物,看看左右是否保持平衡;

(3) 在木杆左端小物体下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两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

(4) 在木杆左端两小物体下再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三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

(5) 在木杆左边继续加挂重物,并重复以上操作和记录.

想想可以怎样替代实验?根据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引导:没有木杆,重物等实验用具,我们可以设计替代实验。

生:小组交流设计,几分钟展示:1.支点不动,重物移动. 2.支点移动,重物不动

师介绍:展示两种试验方法,及数据.

师问:根据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思考回答。

师问:1.(支点不动,重物移动)如图,在木杆右端挂一个重物,支点左边挂n个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设木杆长为l cm,支点在木杆中点处,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的距离为x cm,把n,l作为已知数,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x

l

2.(支点移动,重物不动)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设直尺长为L,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设计意图】

活动2是动手实验与动脑分析相结合,通过简单实验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并根据这个条件,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问题中有字母n,l作为已知数,进行推导计算,为物理学科的公式推导积累经验.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创设情景——活动探究——展示交流——反思评价的方式展开。突出一个“活”字,重在一个“动”字,落实一个“用”字。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布置作业。

请收集一些重要问题(例如气候、节能、经济等)的有关数据,经过分析后编出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问题,并正确的表述问题及其解决过程.

六、目标检测设计

小明和小红到公园玩跷跷板游戏,可是他们俩坐在跷板上怎么也平衡不了。现在知道小明的体重是30千克,小红的体重是27千克,跷板长3.8米。你能帮他俩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

对本节重点内容进行现场检测,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知道“元”和“次”的含义;

3、熟练掌握最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理论依据;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解方程的教学,了解化归的数学思想.

德育目标:

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的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和责任感;

3、在学习和探索知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2、最简方程的解法;

一、旧知识的复习:

1.什么叫等式?等式具有哪些性质?

2.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

(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

想一想:

(1)你认为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是什么样的?

(2)怎样求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的解?

1、通过练习,请你总结一下,解方程(是未知数)把系数化为1时,怎样运用等式的性质2,使计算比较简单。

2、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

3、解最简方程的主要思路和解题的关键步骤及依据。

五、课堂作业。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二、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难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两条性质。

2、解方程:4(x—)=2

解法1: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4,得:

x— =

两边都加,得x=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掉括号,得:

4x— =2

两边同加,得4x=

两边同除以4,得x=

(二)、新授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1: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2x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22x(即4x)台。

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x+2x+4x=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2x表示2x,4x表示4x,x表示1x。

根据分配律,x+2x+4x=(1+2+4)x=7x。

这样就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的系数是1,不是0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合并

7x=140

系数化为1

x=20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例:某班学生共60分,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何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

分析: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10份,甲组人数占2份,乙组人数占3份,丙组人数占5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x人。

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

答:甲组人数+乙组人数+丙组人数=60。

解:设每一份为x人,则甲组人数为2x人,乙组人数为3x人,丙组为5x人,列方程:

2x+3x+5x=60

合并,得10x=60

系数化为1,得x=6

所以2x=12,3x=18,5x=30

答:甲组12人,乙组18人,丙组30人。

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60。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9页练习。

(1)x=3、

(2)可以先合并,也可以先把方程两边同乘以2、

具体解法如下:

解法1:合并,得(+)x=7

即2x=7

系数化为1,得x=

解法2:两边同乘以2,得x+3x=14

合并,得4x=14

系数化为1,得x=

(3)合并,得—2、5x=10

系数化为1,得x=—4

2、补充练习。

(1)足球的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的数目比为3:5,一个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

(2)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多2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少1页,还剩23页没读,问全书共有多少页?(设未知数,列方程,不求解)

解:(1)设每份为x个,则黑色皮块有3x个,白色皮块有5x个。

列方程3x+2x=32

合并,得8x=32

系数化为1,得x=4

黑色皮块为43=12(个),白色皮块有54=20(个)

(2)设全书共有x页,那么第一天读了(x+2)页,第二天读了(x—1)页。

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第一天读的量+第二天读的量+还剩23页=全书页数。

列方程:x+2+ x—1+23=x。

四、课堂小结

初学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x或—x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0。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93页习题3、2第1、3(1)、(2)、4、5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合并同类项习题课(第2课时)

一、解方程。

1、(1)3x+3—2x=7;(2)x+ x=3;

(3)5x—2—7x=8;(4)y—3—5y=;

(5)— =5;(6)0。6x— x—3=0。

二、解答题。

2、育红小学现有学生320人,比1995年学生人数的少150人,问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是多少?

3、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A、B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开出,A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B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

(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2)两车相向而行,A车提前半小时出发,则在B车出发后多少小时两车相遇?相遇地点距离甲地多远?

4、甲、乙二人从A地去B地,甲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乙骑车每小时比甲多走8千米,甲出发半小时后乙出发,恰好二人同时到达B地,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5、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行驶550米;乙练习长跑,平均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答案:

一、1、(1)x=4(2)x=4(3)x=—5(4)x=—(5)x=30(6)x=11

二、2、705人,设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为x人,列方程320= x—150。

3、(1)4小时,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列方程60x+48x=460。

(2)3小时,设B车开出后x小时两车相遇,列方程60 +60x+48x=460。

4、3千米,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x千米,— = 。

5、1分钟,设经过x分钟两人首次相遇,列方程550x—250x=400。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2.会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灵活处理解方程的步骤,化为ax=b(a≠0)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难点:正确运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等方法,灵活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解方程:4x-3(20-x)=6x-7(9-x)

思考: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去括号要注意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2求下列各数的最少公倍数:(1)12,24,36(2)18,16,24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动脑筋: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现在甲先单独做1天,接着乙又单独做4天,剩下的工作由甲、乙两人合做,问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全部工作任务?

(先独立做,做完后交流做法,认真听出同学意见,老师点评)

通过这个问题,请你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先去____,后去_____,再_____、_______得到标准形式ax=b(a≠0),最后两边同除以______的系数。

考考你:

下面各题中的去分母对吗?如不对,请改正。

(1)去分母得5x-2x+3=2(2)去分母得2x-(2x+1)=6

(3)去分母得4(3x+1)+25x=80

2尝试练习(注意养成口算经验的好习惯)

解方程:

3比一比,看谁算得准(注意养成口算经验的好习惯)

解方程:(1),(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化繁为简

例1解方程:

2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例2若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x=-1,则k的值是()

AB1CD0

3实践应用

例3学校准备组织教师和优秀学生去大洪山春游,其中教师22名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两家定价相同,但优惠方式不同,甲旅行社表示教师免费,学生按八折收费,乙旅行社表示教师和学生一律按七五折收费,学校领导经过核算后认为甲乙两家旅行社收费一样,请你算出有多少名学生参加春游。

四冲刺奥赛,培养智力

例4解方程:

五课堂练习巩固提高解方程

六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作业:p1198,9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解方程,会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

2、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诱导

同学们: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重124t,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1t,你能计算出这头大象的体重吗?

如果设大象的体重为x t,蓝鲸的体重应如何表示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5x-1=124,)我们把这个式子给它起个名字,叫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那——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114页-115页练习前的内容,对照课本找出自学提纲里问题的答案。

要求:先完成得请你帮帮没有完成的同学,不会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同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自学提纲。老师可以先进行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附:自学提纲: 1、什么是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未知数通常用什么表示?

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

3、在课本“例1”中,你知道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4、什么是方程的解?x=1和x=-1中哪一个是方程x+3=2的解?为什么?

5、什么是解方程?

三、展示归纳

1、请有问题的同学逐个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生说师写;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3、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四、变式练习

1、2题口答,要求说理由;其它各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后,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再让学生汇报结果,并请同学评价、完善,然后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附:变式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5x=0; (2) 1+3x ; (3) x2=4+x ; (4) x+y=5 ; (5)3m+2=1-m ; (6)x+2>1

(7) 《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修改稿和原稿) =1

2、请你说出一元一次方程2x=4的解是———,解是x=-2的一元一次方程: 。

3、已知关于X的方程2X 《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修改稿和原稿) +3=0为一元一次方程,求k的'值。

4、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y本,找回4.4元,列方程是

5、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某数比它的2倍小3;

(2)某数与5的差比它的2倍少11;

(3)把某数增加它的10%后恰为80.

6、若x=1是方程kx-1=0的解,则k= .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学生进行自主小结,再由教师概括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83页习题3.1 第1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 (45+x)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  (x=3,x=-4)

(2)2y(y-1)=3  (y=-1,y= 2)

(3)5(x-1)(x-2)=0  (x=0,x=1,x=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应用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有关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中一般有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个量。这三个量的关系是:

(1)_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人们常规定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为______。

2、由以上公式可知:一件工作,甲用a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量可看成________,工作时间是________,工作效率是_______。若这件工作甲用6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

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

问:甲乙合做,需几小时完成这件工作?

(1)首先由一名至两名学生阅读题目。

(2)引导

Ⅰ: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Ⅱ:这道题目要求什么问题?

Ⅲ:这道题目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3)由一学生口头设出求知数,并列出方程,师生共同解答;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形成板书。

2、练习:

有一个蓄水池,装有甲、乙、丙三个进水管,单独开甲管,6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乙管,12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丙管,18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如果甲、乙、丙三管齐开,需几分钟可注满空水池?

此题的处理方法:

Ⅰ:先由一名学生阅读题目;

Ⅱ:然后由两名学生板演;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l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解方程 (x+15)=- (x-7)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习题6.2,2第2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解题步骤。

2、难点: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 :

一、 一、 复习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如果能把各分母化为整数,那么就可以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求解了。那么怎样化简呢?引导学生分析,并求出方程的解。交流体会。

例2.解方程(见课本)

例3:已知公式V=中,V=120、D=100、∏=3.14,求n的值。(保留整数)

分析:在公式中,V、D、∏都已知,只要把它们的值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练习。

根据公式V=V0+at,填写下列表中的空格。

VV0at02848314155476137

四、小结。

若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应先利用分数的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此时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补上括号,注意不是去分母,不能把方程其余的项也扩大若干倍。

五、作业 。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11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2、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挑战自我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根据题意,分析各类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熟练的.列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弄清题意,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于学生来说解方程已不是问题了,本节课是以上一节课为基础,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只要学生读懂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用一元一次方程会解决就行了。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问题设计师生活动备注情境创设

讨论交流:按怎样的解题步骤解方程才最简便?由此你能得到怎样的启发。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动手解方程

自主探究

问题一:

一项工作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

问题二:

某项工作,甲单独做需要4小时,乙单独做需要6小时,如果甲先做30分钟,然后甲、乙合作,问甲、乙合作还需要多久才能完成全部工作?

问题三:

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两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应用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有关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中一般有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个量。这三个量的关系是:

(1)_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人们常规定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为______。

2、由以上公式可知:一件工作,甲用a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量可看成________,工作时间是________,工作效率是_______。若这件工作甲用6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

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

问:甲乙合做,需几小时完成这件工作?

(1)首先由一名至两名学生阅读题目。

(2)引导

Ⅰ: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Ⅱ:这道题目要求什么问题?

Ⅲ:这道题目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3)由一学生口头设出求知数,并列出方程,师生共同解答;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形成板书。

2、练习:

有一个蓄水池,装有甲、乙、丙三个进水管,单独开甲管,6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乙管,12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丙管,18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如果甲、乙、丙三管齐开,需几分钟可注满空水池?

此题的处理方法:

Ⅰ:先由一名学生阅读题目;

Ⅱ:然后由两名学生板演;

m.gZ85.CoM编辑推荐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精选


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精心准备了“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的相关资讯敬请查阅,感谢您阅读本网页希望您会成为我们的忠实读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产物。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1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阅读教材P39页的有关内容,虽然新课程标准没有要,教材上也作为阅读教材,但由于其内容太重要了,因而必须把它作为一堂课来上。它的作用在于让学生能尽快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2、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配方后得到的(x+       )2 =     2                          的观察,分析,讨论,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当                                                     2

b2-4ac≥ 0    时,才能直接开平方,进一步讨论分析得出根的判别式,从而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3、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根的判别式作为删去内容,虽然其内容重要,因而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只能要求作了解性深入,练习尽可能简捷明确。

4、教学目标 :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知识上了解掌握根的判别式。在能力上在求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根据根的情况,探求所需的条件。

(2)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培养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感受数学的变化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2)用根的判别式解决实际问题。

2、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 -1=0           (2)x2  -2x =-1

(3)(x+1)2- 4=0    (4)x2  +2x+2=0

1、回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x2+    x =-

x2+    x+(       )2=(       )2 ―

2

2

2、观察(x+      ) 2=           2     在什么情况下成立?

3、学生分组讨论。

4、猜测?

5、发现了什么?

6、总结:2(先由学生完成,后由教师补充完整),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只有当 b2-4ac≥ 0时,                 才能直接开平方,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只有当系数a,b,c都是b2-4ac≥ 0时,才有实数根。(注意有根和有实数根的区别)

(1)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总结:

(1)比较分析学生的讨论分析结果。

(2)由学生总结。

(3)教师根据学生总结情况补充完整。

把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

(1)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应用新知:

1、不解方程判定下列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1)x2-x-6=0        b2-4ac=______          x1=_____     x2=_____

(2)x2-2x=1        b2-4ac=______           x1=_____     x2=_____

(3)x2-2x+2=0       b2-4ac=______              x1=_____     x2=_____

2、根据根的情况,求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例1:当m取什么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m+2)+2m=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并求出方程的根。

(1)读题分析:

A、二次项系数是什么?                     a=_______

B、一次项系数是什么?                     b=_______

C、常数项是什么?                            c=_______

例2:说明不论m取什么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1)(x-2)=m2,不论m取代的值都有几个不相等的实根。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2m+1)x+m=0的根的判别式是9,求m的值及方程的根。

(五)小结:把_________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并会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把例1、例2整理在作业 本上。

2、有余力的.同学把练习题整理在作业 本。

四、教学后记: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2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常常需要用到分解因式,但是教材中一般只介绍了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法和完全平方公式法.

本期我们将介绍一种在因式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方法:十字相乘法.

先来看一个等式:

(x+a)(x+b)=x²+(a+b)x+ab.

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写就是:

x²+(a+b)x+ab=(x+a)(x+b).

此时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式子可以化成x²+(a+b)x+ab的形式,它就可以通过因式分解得到(x+a)(x+b).

而x²+(a+b)x+ab的特点是:二次项x²的系数是1,一次项的系数与常数项有联系,一个是a+b,一个是ab.

现在我们来看两个例题:

分析:因为x的系数是1,所以我们要找两个相加等与1的数,而且这两个数乘积是-6. 于是我们找到了-2和3.

=(x+3)(x-2)=0.

分析:因为x的系数是5,我们就要找两个相加等与5的数,而且这两个数乘积是6. 于是我们找到了2和3.

x²+5x-6=0;

x²+7x+12=0;

x²+3x-10=0;

x²-5x+6=0;

x²-4x+3=0.

有的读者会问为什么叫十字相乘法,这与用这种方法解题的方式有关. 这要从这种方法的更一般的形式说起.

=acx²+(ad+bc)x+bd.

这个等式反过来写就是:

=(ax+b)(cx+d).

我们如果把二次项acx²的系数ac和常数项bd按下图的方式写在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处,那么,让同一条对角线上的两个数相乘之后,我们就得到两个乘积:ad和bc.

让这两个乘积相加,则有ad+bc,这正好是一次项(ad+bc)x的系数.

而在同一行,横着的两个数,让左边的数乘上x再加右边的数,就得到:ax+b和cx+d两个式子,这正是因式分解后得到的结果(ax+b)(cx+d)中的两个因式.

而上图中出现的那个“×”,像个斜放着的“十”字,所以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十字相乘法.

这个方法的应用如下:

分析:分别把6和-28进行分解,然后作十字相乘,找可以得到-2的结果.如图:

这里,6分解成2×3,-28分解成4×(-7),作十字相乘,得到两个乘积:-14和12,让两个积相加,就得到一次项的系数-2. 每一行,横着的两个数,左边的数乘x再加上右边的数,得到:2x+4和3x-7.

5x²-25x+20=0.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3

2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臵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bx+c=0(a≠0)后,其中ax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2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x-2)(x+2)=1化成ax+bx+c=0(a≠0)的形式. 解:略

=0 (4) x-4=(x+2) (5) ax+bx+c=0 x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8m+17)x+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2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8m+17?≠0即可.

? 练习: 1.方程(2a—4)x—2bx+a=0, 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27mx+5=0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2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臵作业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难点关键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8x+20=0

老师点评(略) 二、探索新知 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 (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其它解吗?

老师点评:(1)问题1中x=2与x=10是x-8x+20=0的解,问题2中,x=4是x+7x-44=0的解.(2)如

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11的解.

回过头来看:x-8x+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是10,都满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1的根不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2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10x+12=0的根? -4,-3,-2,-1,0,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2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10x+12=0的两根.

2

例2.若x=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 x+bx+c=0(a≠0)的一个根,求代数式(a+b+c)的值

练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 x+x+a-1=0的一个根为0,则求a的值

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定能使左右两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到,同学们要深刻理解.

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 解:略

教材 思考题 练习1、2.

四、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夹逼”方法;平方根的意义) 六、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3、4 综合运用5、6、7 拓广探索8、9.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

2

2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n(n≥0)的方程. 教学过程

(1)x-8x+______=(x-______);(2)9x+12x+_____=(3x+_____);(3)x+px+_____=(x+____). 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

4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例1:解方程:(1)(2x-1)=5 (2)x+6x+9=2 (3)x-2x+4=-1

分析:很清楚,x+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1.

2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

2

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例3.某公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元,求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营业额就应该是(1+x),三月份的营

2

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x). 解: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2

那么1+(1+x)+(1+x)=3.31 把(1+x)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p(p≥0),那么x=

解形如(mx+n)=p(p≥0),那么mx+n=

1.教材 复习巩固1、2.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4

掌握b2—4ac>0,ax2+bx+c=0(a≠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反之也成立;b2—4ac=0,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反之也成立;b2—4ac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b2—4ac>0、b2—4ac=0、b2—4ac

1。重点: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b2—4ac

从具体题目来推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b2—4ac的情况与根的情况的关系。

(学生活动)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3x=0 (2)3x2—2 x+1=0 (3)4x2+x+1=0

老师点评,(三位同学到黑板上作)老师只要点评(1)b2—4ac=9>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2)b2—4ac=12—12=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3)b2—4ac=│—4×4×1│=

请观察上表,结合b2—4ac的符号,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证明你的猜想。

从前面的具体问题,我们已经知道b2—4ac>0(

求根公式:x= ,当b2—4ac>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 等于一个具体数,所以一元一次方程的x1= ≠x1= ,即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当b2—4ac=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 =0,所以x1=x2= ,即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当b2—4ac

(1)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即x1= ,x2= 。

(2)当b—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实数根即x1=x2= 。

(3)当b2—4ac

分析:不解方程,判定根的情况,只需用b2—4ac的值大于0、小于0、等于0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可。

这里a=16,b=8,c=3,b2—4ac=64—4×16×3=—128

不解方程判定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1)x2+10x+26=0 (2)x2—x— =0 (3)3x2+6x—5=0 (4)4x2—x+ =0

(5)x2— x— =0 (6)4x2—6x=0 (7)x(2x—4)=5—8x

例2。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解,求ax+3>0的解集(用含a的式子表示)。

分析:要求ax+3>0的解集,就是求ax>—3的解集,那么就转化为要判定a的值是正、负或0。因为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根,即(—2a)2—4(a—2)(a+1)

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根。

∴(—2a)2—4(a—2)(a+1)=4a2—4a2+4a+8

a

本节课应掌握:

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

1。教材P46 复习巩固6 综合运用9 拓广探索1、2。

1。以下是方程3x2—2x=—1的解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有( )。

2。一元二次方程x2—ax+1=0的两实数根相等,则a的值为( )。

3。已知k≠1,一元二次方程(k—1)x2+kx+1=0有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k≠2 B。k>2 C。k

1。已知方程x2+px+q=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则p与q的关系是________。

2。不解方程,判定2x2—3=4x的根的情况是______(填“二个不等实根”或“二个相等实根或没有实根”)。

3。已知b≠0,不解方程,试判定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a+b)x+(a+ab—2b2)=0的根的情况是________。

1。不解方程,试判定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2。当c

3。不解方程,判别关于x的方程x2—2kx+(2k—1)=0的根的情况。

4。某集团公司为适应市场竞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将销售总额的8%作为新产品开发研究资金,该集团投入新产品开发研究资金为4000万元,销售总额为7。2亿元,求该集团20到20的年销售总额的平均增长率。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5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并与校园绿化相结合。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问题模型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

2。难点:通过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问题一:学校有一块面积为900平方米的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则绿地的长和宽为多少?

整理可得 。

问题二:有一块矩形绿化带,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栽种一个同样的正方形花坛,如果去掉四周矩形的底面积为3600cm2,那么四周花坛面积是多大的正方形?

整理可得 。

问题三:要组织一次环保竞赛,参加的每两个班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班参赛?

【设计意图】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并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6

从试题结构看,共分三个大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相对来说试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答卷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计算能力总体差.

如:最后计算题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出错和一大题的一半出错.

二、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

填空题7题和10题,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条件理解不透彻

三、基本的概念定理不清楚

如:选择题14和15题有关角平分线和垂直平分线定理的考查好多学生出错.15题是有关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和整式方程,分式方程的考查,包括有优生都出错.

对于95%的学生证明步骤依然是他们的弱点,是初三阶段的训练目标.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需采取以下措施:落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规范学生的书写及解题格式的规范程度,针对我们班及格人数和其他班有差距,需要加强及格边缘学生的个别关注,尤其充分利用辅导课的时机有针对性的辅导.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不同的关注,使每个学生都能克服其缺点以提高学习成绩.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7

1、已知方程x2-6x+q=0可以配方成(x-p)2=7的形式,那么x2-6x+q=2可以配方成下列的( )

2、已知m是方程x2-x-1=0的一个根,则代数式m2-m的值等于( )

3、若α、β是方程x2+2x-=0的两个实数根,则α2+3α+β的值为( )

4、关于x的方程kx2+3x-1=0有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

5、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为x1=1,x2=2,则这个方程是( )

6、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k-1)x+k2=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那么k的最大整数值是( )

7、某城底已有绿化面积300公顷,经过两年绿化,绿化面积逐年增加,到底增加到363公顷,设绿化面积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x,由题意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8、甲、乙两个同学分别解一道一元二次方程,甲因把一次项系数看错了,而解得方程两根为-3和5,乙把常数项看错了,解得两根为2+ 和2- ,则原方程是( )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8

由“倍数关系”等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配方法或公式法或分解因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引入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每股的收盘价(收盘价:股票每天交易结果时的价格):

乙 13.5元 13.3元 13.9元 13.4元 13.75元

某人在这周内持有若干甲、乙两种股票,若按照两种股票每天的收盘价计算(不计手续费、税费等),则在他帐户上,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多少股?

老师点评分析:一般用直接设元,即问什么就设什么,即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由于从表中知道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因此,两种股票当天的帐户总数就是x或y乘以相应的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再根据已知的等量关系;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便可列出等式.

上面这道题大家都做得很好,这是一种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量关系建立的数学模型,那么还有没有利用其它形式,也就是利用我们前面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建立数学模型解应用题呢?请同学们完成下面问题.

(学生活动)问题2:某工厂第一季度的一月份生产电视机是1万台,第一季度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是3.31万台,求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老师点评分析:直接假设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率为x.因为一月份是1万台,那么二月份应是(1+x)台,三月份应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以二月份比一月份增长的同样“倍数”增长,即(1+x)+(1+x)x=(1+x)2,那么就很容易从第一季度总台数列出等式.

解:设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1+(1+x)+(1+x)2=3.31

以上这一道题与我们以前所学的'一元一次、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等为背景建立数学模型是一样的,而我们借助的是一元二次方程为背景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类型.

例1.某电脑公司20xx年的各项经营中,一月份的营业额为200万元,一月、二月、三月的营业额共950万元,如果平均每月营业额的增长率相同,求这个增长率.

分析:设这个增长率为x,由一月份的营业额就可列出用x表示的二、三月份的营业额,又由三月份的总营业额列出等量关系.

(1)某林场现有木材a立方米,预计在今后两年内年平均增长p%,那么两年后该林场有木材多少立方米?

(2)某化工厂今年一月份生产化工原料15万吨,通过优化管理,产量逐年上升,第一季度共生产化工原料60万吨,设二、三月份平均增长的百分率相同,均为x,可列出方程为__________.

例2.某人将20xx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于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

分析: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第一次存20xx元取1000元,剩下的本金和利息是1000+20xxx・80%;第二次存,本金就变为1000+20xxx・80%,其它依此类推.

则:1000+20xxx・80%+(1000+20xxx・8%)x・80%=1320

整理,得:1280x2+800x+1600x=320,即8x2+15x-2=0

解得:x1=-2(不符,舍去),x2= =0.125=12.5%

本节课应掌握:

利用“倍数关系”建立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方法解它.

1.教材P53 复习巩固1 综合运用1.

1.20xx年一月份越南发生禽流感的养鸡场100家,后来二、三月份新发生禽流感的养鸡场共250家,设二、三月份平均每月禽流感的感染率为x,依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100(1+x)2=250 B.100(1+x)+100(1+x)2=250

2.一台电视机成本价为a元,销售价比成本价增加25%,因库存积压,所以就按销售价的70%出售,那么每台售价为( ).

A.(1+25%)(1+70%)a元 B.70%(1+25%)a元

C.(1+25%)(1-70%)a元 D.(1+25%+70%)a元

3.某商场的标价比成本高p%,当该商品降价出售时,为了不亏损成本,售价的折扣(即降低的百分数)不得超过d%,则d可用p表示为( ).

1.某农户的粮食产量,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x,第一年的产量为6万kg,第二年的产量为_______kg,第三年的产量为_______,三年总产量为_______.

2.某糖厂20xx年食糖产量为at,如果在以后两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预计20xx年的产量将是________.

3.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决定下调药品价格,某种药品在涨价30%后,20xx年降价70%至a元,则这种药品在年涨价前价格是__________.

1.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改变我省水土流失的严重现状,20xx年我省某地退耕还林1600亩,计划到20xx年一年退耕还林1936亩,问这两年平均每年退耕还林的平均增长率2.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一月份生产甲、乙两种新型拖拉机,其中乙型16台,从二月份起,甲型每月增产10台,乙型每月按相同的增长率逐年递增,又知二月份甲、乙两型的产量之比是3:2,三月份甲、乙两型产量之和为65台,求乙型拖拉机每月的增长率及甲型拖拉机一月份的产量.

3.某商场于第一年初投入50万元进行商品经营,以后每年年终将当年获得的利润与当年年初投入的资金相加所得的总资金,作为下一年年初投入的资金继续进行经营.

(1)如果第一年的年获利率为p,那么第一年年终的总资金是多少万元?(用代数式来表示)(注:年获利率= ×100%)

(2)如果第二年的年获利率多10个百分点(即第二年的年获利率是第一年的年获利率与10%的和),第二年年终的总资金为66万元,求第一年的年获利率.

二、1.6(1+x) 6(1+x)2 6+6(1+x)+6(1+x)2

3.

三、1.平均增长率为x,则1600(1+x)2=1936,x=10%

即16x2+56x-15=0,解得x= =25%,y=20(台)

(2)50(1+P)(1+P+10%)=66,整理得:P2+2.1P-0.22=0,解得P=10。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9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已经学习了整式、分式、二次根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从实际问题入手,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知识技能:

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认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数学思考: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建模思想,归纳、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3、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

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自主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

1、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

2、正确识别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中的“项”及“系数”.

【问题1】有一块面积为900平方米的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则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析】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依题意列方程为:x(x+10)=900;

【问题2】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至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分析】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依题列方程为:5(1+x)2=7.2;

【问题2】学校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共4×7=28场,设应邀请x个队参赛,则每个队要与其它 (x-1)队各赛1场,全场比赛共场,依题意列方程得:;

(设计意图: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同时可提高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1)上面三个方程左右两边是含未知数的 整式 (填 “整式”“分式”等);

(2)方程整理后含有 一 个未知数;

(3)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 二 次。

等号两边都是 整式 ,只含有 一 个求知数(一元),并且求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

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强调】方程ax2+bx+c=0只有当a≠0时才叫一元二次方程,如果a=0,b≠0时就是一元一次方程了。所以在一般形式中,必须包含a≠0这个条件。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整式、分式、一元一次方程等概念,所以从未知数的个数及最高次数提问,引导学生归纳共同点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的。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归纳是活动有效的保证,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充分的探究和交流。同时,在概念教学中类比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

【对应练习】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x3-2x2+5=0; (2)x2=1;

(3)5x2-2x-=x2-2x+; (4)2(x+1)2=3(x+1);

(设计意图:此问题采取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同时让学生知道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要对其整理成一般形式,然后根据定义判断。)

【例1】 已知方程(a-3)x|a-1|-2x+5=0,当 a=-1 时,此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当a=0,2或3 时,此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例1的学习,一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注意其最基本的条件: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二次项系数不为0;二是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在填第一个空时要让学生注意a值的取舍,填第二个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

【例2】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

(设计意图:通过例2的学习,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注意强调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二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方程的变形过程。)

本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a≠0是ax2+bx+c=0成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条件,否则,方程ax2+bx+c=0变为bx+c=0,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2、找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应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1、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①④⑤ 。

①3x2+x=20, ②2x2-3xy+4=0, ③, ④ x2=0, ⑤

2、某学校准备修建一个面积为200平方米的矩形花圃,它的长比宽多10米,设花圃的宽为x米,则可列方程为x(x+10)=200,化为一般形式为x2+10x-200=0。

3、方程(m-2)x|m|+3m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 m= -2 。

4、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2x2+2x-4=0 ,其中二次项是 2x2 ,二次项系数是 2 ,一次项是 2x ,一次项系数是 2 ,常数项是 -4 。

(设计意图:随堂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了解反馈和调整后续教学内容与教法。)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1、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1、请认真完成课本P39—40议一议以上的内容;整理化简上述三个方程.。

2、你发现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能把这些特点用一个方程概括出来吗?

你觉得理解这个概念要掌握哪几个要点?你还掌握了什么?

二、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2、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6x2=0(2)3x(x+2)=4(x-1)+7(3)(2x+3)2=(x+1)(4x-1)

3、若关于x的方程(k-3)x2+2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的值是多少?

4、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2k+2=0,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5、以-2、3、0三个数作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请你写出满足条件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A、1个B、2个 C、3个D、4个

(1)(2)(3)(4)(5)(6)2、将方程-5x2+1=6x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次项是_________,系数为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常数项为______。

3、关于x的方程(m2-4)x2+(m+2)x+2m+3=0,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1、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为何值?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1+27mx+5=0是关x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3、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x+m2-1=0有一根为,则的值多少?

4、某校为了美化校园,准备在一块长32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并请全校同学参与设计,现在有两位学生各设计了一种方案(如图),根据两种设计方案各列出方程,求图中道路的宽分别是多少,使图(1),(2)的草坪面积为540米2.?

课比赛,这次的优质课采用市里要求的1/3模式,这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谓“1/3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3个部分,1/3的时间个人自主学习,1/3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1/3的`时间全班交流讨论。在1/3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环节1/3的时间只是大致的划分,可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安排。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要准备好学案。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学案里,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可包括以下方面: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内容的范围、完成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程度、自主学习成果展现的形式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考虑周全,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一次性提出,内容上有梯度。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查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对自主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指导要适度,既要满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又不能挤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其次,学习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充裕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只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也要有较高水平,会发动学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再是,由于课堂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讲,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能讲的教师就不要讲,要避免因为教师呈现自己的观点而打破学生的讨论。学生说完的东西,如果没有问题,教师就不要重复。教师对学习内容要点的讲解要有的放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上进行提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很精彩,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课。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八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上课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工具,但是编写教案课件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行的。教案和课件的优化可以使教学任务更加精细化。考虑到您的兴趣爱好,栏目小编向您推荐一本名为“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的书籍。请相信,这篇文章会解决您的问题,不要失去信心!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章是通过学习字母表示数,初步掌握列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注重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是研究数学的基本工具之一,也是提高学会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本节课是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第四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从实例出发学习解法,注重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知识与前面几个课时密切相连,是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方法的最后一节课。在掌握知识方面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更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与之融会贯通,能够按照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顺序,有目的、有步骤的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并达到灵活运用。从而体会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化归思想,提高运算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尽管学生已经在前面几节课学习了一些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但是去分母的原理和容易错的地方仍然是这解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运用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含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对解方程的步骤有整体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分母解方程,体会数学的“化归”的思想方法;

2、通过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体会解方程的程序化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觉探索意识,让学生在解题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点: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去分母的方法解方程

学习突破点:

(1)找对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强调方程两边各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

(3)去括号时要注意符号和乘法分配率的的正确使用。

学习流程安排:

一、实际问题——探究去分母的方法

列方程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型之一.同时以学生已有的关于等式性质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例题分析——规范去分母过程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的事项.

三、巩固练习、完善解方程程序

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四、小结提升——体会数学思想

总结本节收获,体会其中蕴涵的化归等数学思想.

学习过程设计:

一、实际问题——探究去分母的方法

前面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看同学们能不能解决。

问题(1):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四分之一,加起来共是17,这个数是多少?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2):你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解法。)

问题(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①直接用分数系数合并同类项

②利用等式性质去分母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出第二种解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等式性质来帮助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对比两种解法,得到共识:当方程中含有分数系数时,先去分母可以使未知数的系数变为整数,从而解题更加方便、快捷.

教师引出本节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体会到“去分母”的必要性;

(2)学生是否明确“去分母”的可行性;

二、例题分析——规范去分母过程

1、学生初步尝试,感受去分母的必要性。

x52x1 32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发言。

例1:解方程

例2:解方程3x13x22x32 2105

提问(1)第一步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2)怎样去分母,这有什么根据

(3)去分母后会出现怎样的需要注意的问题

(4)下面还有怎样的步骤(学生独立完成)

3、师生共同总结:

1为了去掉方程中的分母,第一步应该找到这三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10;

2方程的每一项都乘以10,这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成立;

3去掉分母后的分子如果是单项式的话应加括号;

4接下来还有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型和系数化1

小结:通过老师的示例和学生与老师共同的`边做边答,不仅能让学生对去分母的方法有更深的印象;而且对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且理顺了学生解一元

一次方程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完善解题程序,归纳一般步骤。

(1)梯度练习

1、选择题一元一次方程3x52x112_去括号后得到()26

a3x+5+1=2- 2x+1b2(3x+5 ) +1 =2- (2x+1 )

c2(3x+5 ) +6 =12- 2x+1d2(3x+5 ) +6 =12- (2x+1 )

2、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

a3x52x1 23

x2x1x 24

x1x3的值与7-的值相等?35b1+c当x等于什么数时,x-

(2)同学之间交流,找出问题,进行纠正。

(3)提问:

①通过解以上的方程,你能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吗你知道每种变形的依据吗

2通过解以上的方程,你觉得那些环节是值得同学们需要注意的?

小结:在学生总结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后,说明不同的方程有不同的解法,不能生搬硬套这个步骤。让学生感受学生解题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适合的解题步骤。

四、小结提升,总结收获。

现在我们回想一下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教师指板书共同复述:去分母的方法:

依据:

解方程过程中需注意:

解方程一般步骤:(教师提醒:需要哪些步骤取决于方程)最终化成的形式:

五、作业自助餐:

102页:

(1)(2)较容易

(3)(4)稍有难度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一定要把更多的学习、探究机会给学生,学生能解决的老师绝不代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课堂上必须给学生安排足够的练习巩固的时间,一方面:学生可以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老师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进行因材辅导。

板书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去分母------------方程两边各项都乘分母最小公倍数

去括号------------乘法分配率括号法则

移项------------要变号

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2

3.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 次昂成(数字系数),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4. 能够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求解方 程和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合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初步学会用方程的思想思考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一、结合课本112页知识结构图和回顾与思 考中的问题,复习本章的知识点,形成框架,巩固重点知识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例1.试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

(1).x=5 (2). x2+3x=2 (3) .2x+3y=5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根 ):

判断下列x值是否为方程 3x-5=6x+4 的解.

3.解一 元一次方程的基本 思路 :

例5:整理一批 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 时。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 时,再增加2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 的工作效率下共同, 具体 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解:设先安排x人工作4小时。根据两段 工作量之和应是总工作量,由此,列方程:

本题的关键是 要人均效率与人数和时 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 会设未知数,并利用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列方程,且正确求解

2. 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工程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一 元一次方程解决 实际问题

难点: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时间

复备标注

一、 复习:

解下列方程:

1.9-3y=5y+5

2.

二、新授

例5 整理 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在计划由一部 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2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安排多少人工作?

分析:这里可以把总工作量看做1。思考

人均效率(一个人做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 。

由x人先做4小时,完成的工 作量为 。再增加2人和前一部分人一起做8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 。

这项工作分两 段完成,两段完成的.工作量之和为 。

解:设先安排x人工作4小时。

根据两段工作量之和应是总工作量,得

.

去分母, 得 4x+8(x+2)=-1701

去括号,得 4x+8x+16=40

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得

12x=24

系数化为1,得 X=-243.

所以 -3x=729

9x=-2187.

答:这三个数是-243,729,-2187。

师生小结:对于规律问题,首先找到各个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在根据问题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解答实际 问题。转化为方程来解决

例4 根据下面的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表,考虑下列问题。

方式一 方 式二

月租费 30元/月 0

本地通话费 0.30元/月 0.40元/分

(1)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20 0分和350分,按方式一需交费多少元?按方式二呢?

(2)对于某个本地通话时 间,会出现按两种计费方式收费一样多吗?

解:(1)

方式一 方式二

200分 90元 80元

350分 135元 140元

( 2)设累计通话t分,则按方式一要收费(30+0.3t)元,按方式二要收费0.4t元。如果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则

0.4t=30+0.3t

移项,得 0. 4t -0.3t =30

合并同类项,得 0.1t=30

系数化为1,得 t=300

由上可知,如果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那么两种计费方式相同。

思考:你知道怎样选择计费方式更省钱吗?

解后反思:对于有表格实际问题,首先读清表格提供的信息,再根据问题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归纳: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如下

三、巩固练习:94页9、10

四、达标测试 :《名校》55页1.2.3.

五、课堂小结:

(1) 这节 课我有哪些收获?

(2) 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六、作业: 课本第94页第9题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1)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2)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先让学生读题分析规律,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规律,设一个未知数,表示其余未知数

学生独立解方程方程的解是不是应用题的解

教师强调解决 问题的分析思路

学生读题,分析表格中的信息

教 师根据学生的分析再做补充

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进行规范分析和解答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4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中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逆运算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并在前一章刚学过整式的概念及其运算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的意义,建立方程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用尝试检验法来求解,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综上分析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⒈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⒉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方程,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⒊体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尝试检验法.

⒋回顾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并初步学会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用尝试检验法求方程的解.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设计中,注意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天平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为: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观察归纳,建构新知——交流对话,自我探索——

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所以,我设计如下问题:

xxxx年夏季奥运会上,我国获得32枚金牌。其中跳水队获得6枚金牌,比射击队获得金牌数的2倍少2枚。射击队获得多少枚金牌?

如果设射击队获得x枚金牌,那么跳水队获得(2x-2)枚金牌,所以得到等式:。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⑴5x=0;⑵42÷6=7;

⑶y2=4+y;⑷3m+2=1-m;

⑸1+3x.

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进一步回顾掌握小学已学过的方程的概念和列方程。也为下面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建构做好准备。

[练一练]:请你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下列问题中的条件,分别列出方程:

⑴奥运冠军朱启南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最后两枪的平均成绩为10.4环,其中第10枪(即最后一枪)的成绩为10.1环,问第9枪的成绩是多少环?

设第9枪的成绩为x环,可列出方程。

⑵国庆期间,“时代广场”搞促销活动,小颖的姐姐买了一件衣服,按8折销售的售价为72元,问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

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可列出方程。

⑶有一棵树,刚移栽时,树高为2m,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m,几年后树高为5m?

设x年后树高为5m,可列出方程。

⑷xxxx年北京奥运会的足球分赛场---秦皇岛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其足球场的周长为344米,长和宽之差为36米,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则长为(x36)米,可列出方程。

(二)观察归纳,建构新知:

[议一议]:观察你所列的方程,这些方程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先鼓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在原有方程概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观察、归纳自我建构新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有困难可提示:上述所列的方程中,方程的两边都是__式,只含有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__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我国古代称未知数为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叫做一元方程。)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的印象后,紧接着给出几个式子让学生判断,为的是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对概念的认识。练习有梯度、有层次。

⑴5x=0; ⑵y2=4+y;

⑶3m+2=1-m;⑷x-=-;

⑸xy=1.

⒉你能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吗?

在认识概念时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

没有出现就算,有出现的话,教师不要马上给出判断,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经过一番对与错的碰撞,教师揭开“谜底”,并且渗透了认识事物要看其本质的教学思想。

在小学里我们还知道,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你们知道“练一练”第⑴题的方程=10.4的解吗?

你们是怎么得到的?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能说出该方程的解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

强调:我们知道x只能取10.5,10.6,10.7,10.8,10.9。把这些值分别代入方程左边的代数式,求出代数式的值,就可以知道x=10.7是方程=10.4的解。这种尝试检验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做一做]:

⒈判断下列t的值是不是方程2t+1=7-t的解:

⑴t=-2; ⑵t=2.

追问:你能否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使它的解是t=-2?

这里的追问把练习提高一个层次,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全面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等概念。

除了这些方法,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如果方程比较复杂,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如果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⒈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⒉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说明:课本指出:“在小学我们还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但目前小学生尚未学过或未正式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所以在此对等式的性质先作一番介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天平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天平和等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掌握等式性质。(具体、形象)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对教材进行处理。

(学生已经用其他方法求解过这两个方程,这里是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求解,教师再加以引导。)

例⒉解下列方程:

⑴5x=504x;⑵8-2x=9-4x.

(教学时,首先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求解这两个方程,并从中体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然后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解方程的?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其他解法吗?从中让学生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根据是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成“x=a(a为已知数)”的形式。并引导学生回顾检验的方法,鼓励他们养成检验的习惯)

例题由浅到深,学生易掌握。对(2)有难度,可加提示:为了使含未知数的项都集中到等式的左边,应对方程做怎样的变形?依据是什么?为了使常数项集中到等式的右边,又应对方程作怎样的变形?依据是什么?渗透化归的思想。

[说一说]: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另外你有什么感触或疑惑?

总结理清知识脉络,强化重点,内化知识,培养能力。

作业的设计采用分层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5

一、目标:

知识目标:能熟练地求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不含去括号、去分母)。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和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中“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激发学习兴趣。

能力背景:能比较熟练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头半岁蓝鲸的体 重是22t,90天后的体重是30.1t,蓝鲸的体重平均每天增加多少?

2 .移项的概念: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这样的 变形叫做移项。

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千万不要忘记移项要变号。

2x=5x-21 x- 3=4-

(1). 10x+1=9 (2) 2—3x =4-2x;

1.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新的简便的写法?

2.要注意什么?

3. 解方程的 一般步骤是什么?

(2)系数 化为 1 实际上是对方程两边进行 , 使用的是 。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6

1.用白铁皮制作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16个盒身或43个盒底,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个罐头盒.现有150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可以正好制成整数个罐头盒,且盒身和盒底没有剩余?

2.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要9天,乙单独完成要12天,丙单独完成要15天.若甲、丙先做3天后,甲因故离开,由乙接替甲的工作,还要多少天能完成这项工程的六分之五?

《一元一次方程》热点专题高分特训

问题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举例说明你是怎么做的?

问题2:行程问题中会出现的关键词有哪些?

问题3:分析行程问题的运动过程通常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

问题4: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梳理题中的信息、提取数据的?

行程问题(人教版)

一、单选题(共8道,每道12分)

1.汽车上坡时每小时走28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35千米,已知下坡路程比上坡路程的2倍少14千米.设上坡路程为x千米,则汽车下坡共用了( )小时.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7

①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②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③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 “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出示背景资料)约公元825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一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出示教科书76页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设问2:怎样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观察、思考:

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 x的项合并,即x+2x+4x=(1+2+4)x=7x.

设问3:以上解方程“合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例1 解方程7x-2.5x+3x-1.5x=-15×4-6×3.

对于问题1还有不同的未知数的设法吗?

一个黑白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其中有若干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黑、白皮块的数目之比为3:5,问黑色皮块有多少?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解法,师生共同讲评。

提问:

1、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每一步依据是什么?

2、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何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教科书第93页习题3.2中1、3①②、4、6.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8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探究(2)

--销售中的盈亏

2、某服装店为了清仓,某件成本为90元的衣服亏损了10%,则这件衣服卖了_ _元

3、一件衬衣进价为100元,利润率为20% 这件衬衣售价为 ______ 元;

4.一台电视售价为1100元,利润率为10%,则这台电视的进价为_____元;

一、教学目标

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

4.随州某琴行同时卖出两台钢琴,每台售价为960元。

其中一台盈利20%,另一台亏损20%。这次琴行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二.知识链接

在数学上,商品销售问题也成了一类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在商品销售问题中,首先理解几个概念:

(1)成本价:是商家进货时的价格(有时也称进价);(2)标价:商家在出售时,标注的价格

(称原价、定价);(3)售价:消费者购买时真正花的钱数(有时叫成交价、卖出价);(4)利润:商品出售后,商家所赚的部分,(利润=售价-进价)(5)利润率:在销售过程中,利润占进价的百分比;(6)打折:商家为了促销所采用的一种销售手段,打折就是以标价为基础,按一定比例降价出售,卖货时,按照标价乘以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如:打8折,就是按标价的80℅出售。

(7)掌握几个等量关系式: ①利润=售价-进价;

②售价=利润+进价=进价×(1+利润率);

③利润率=利润售价进价×100% = 进价进价 ×100% 三.引例:

1、商品进价是30元,售价是50元,则利润 是 元.利润率是

5、商品原价200元,九折出售,卖价是 元.6、某商品按定价的八折出售,售价是14.8元,则原

定售价是

.四.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例:某商店在某一时间内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

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还是不盈不亏? 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________元,它的商品利润就是_______元,根据售价==利润+进价这一相等关系列出方程____

_ __,解得___

____。设另一件衣服的进价为___ __元,它的商品利

润是_______元,列出方程_______,解得______ _。(亏损就是负盈利,即利润为-0.25y元)

两件衣服的进价是x + y = _______元,而两件

衣服的售价是60 + 60 =_______元,进价_______ 于售价,可知卖这两件衣服总的盈亏情况是____ _ _。

五.综合应用

1、某文具店有两个进价不同的计算器都卖64元,其中一个盈利60%,另一个亏本20%.这次交易中的盈

亏情况如何?()

A、盈利8元 B、亏损8元 C、不盈不亏

D、无法比较

2、两件商品进价为84元,其中一件亏本20%,另一件赢利40%,则两件商品卖后()。A.赢利16.8元 B.亏本3元 C.赢利3元 D.不赢不亏

3、一批校服按八折出售,每件为x元,则这批校服每件的原价为()

A.20%元 B.80%元 C.20%χ元 D.80%χ元

5.我们的身边有一些股民,某股民将甲、乙两种股票卖出,甲种股票卖出1500元,盈利20%,乙种股票卖

出1600元,但亏损20%,该股民在这次交易中是盈利还是亏损,盈利或亏损多少元?

6.某商品的进价是1000元,售价为1500元,由于情

况不好,商店决定降价出售,但又要保证利润率为5%,那么商店可降多少元出售此商品;

7.一商店将某种商品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元旦期间打8折销售以答谢新老顾客对本商厦的光顾,售价为224元,这件商品的成本价是多少元?

六.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


这是编辑非常喜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文章,特别推荐给大家。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在开学前必须准备的资料,每个老师都应该认真编写教案课件。要知道,教师编写出色的教案课件,对教学水平会有一定的影响。欢迎大家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划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让学生实践与探索,运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配套与设计的应用题

难点:寻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看一看:课本99页探究2

问题:1“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是1:1、5”是什么意思?

2、“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比为3:4”是什么意思?

3、本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提示:若甲种作物单位产量是a,那么乙种作物单位产量是多少?

思考:这块地还可以怎样分?

练一练

一、某农场300名职工耕种51公顷土地,计划种植水稻、棉花、和蔬菜,已知种植植物每公顷所需的劳动力人数及投入的设备奖金如下表:

农作物品种每公顷需劳动力每公顷需投入奖金

水稻4人1万元

棉花8人1万元

蔬菜5人2万元

已知该农场计划在设备投入67万元,应该怎样安排这三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才能使所有职工都有工作,而且投入的资金正好够用?

问题:题中有几个已知量?题中求什么?分别安排多少公顷种水稻、棉花、和蔬菜?

教材106页:探究3:如图,长青化工厂与A、B两地有公路、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地购买一批每吨1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000元的产品运到B地。公路运价为1.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为1.2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000元,铁路运费97200元。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

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 篇2

小明买了两份水果,一份是3kg苹果、2kg香蕉,共用去13.2元;另一份是2kg苹果、5kg香蕉,共用去19.8元。设苹果x元/kg,香蕉y元/kg.列出方程。

新课讲解:

列出方程组

1、解方程组

分析:关键的`出方程〈1〉中的2y与方程〈2〉中的-2y互为相反数。想象出如果相加两个方程,会是什么结果?

板演:

解:〈1〉+〈2〉得:

4x=6

x=

把x= 代入〈1〉得

+2y=1

解出这个方程,得

y=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2、解方程组

通过议一议,让学生都有感觉消去含x或y的项都可以,但哪个更简便?

解:〈1〉 3,得

15x-6y=12 〈3〉

〈2〉 2,得

4x-6y=-10 〈4〉

〈3〉-〈4〉,得

11x=22

x=2

将x=2代入〈1〉,得

5 2-2y=4

y=3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加减消元法:把方程组的两个防城(或先作适当变形)相加或相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练一练:

解方程组

小结:

加减消元法关键是如何消元,化二元为一元。

先观察后确定消元。

教学素材:

A组题:解下列方程组:

(1)

(2)

(3)

(4)

(5)

B组题: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你能解下面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吗?

(1)

(2)

学生读题,议一议

学生想一想,如感到困难则看道简单题。

由学生观察,如何求出x,y的值,学生再讨论。

试一试。学生口述。

老师板演

得到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再观察,议一议

①消去哪个未知数

②怎样消去?

P112 1(1)(2)(3)(4)

作业习题11.3 P112 1(3)(4) 3 , 4

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丁庄镇中心初中的王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一课时代入消元法。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感想这五个方面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上一节已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解方程组的第一种方法——代入消元法。并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用到了前面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一个回顾和提高,同时,也为后面利用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我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1)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方程组中未知数特点的观察和分析,明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思路是“消元”,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培养观察能力和体会化规思想。通过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训练,培养运算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3、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探索如何用代入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解题方法,我设计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代入消元法。

成功的教学必须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因此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设疑思考、点拨启发、小组探究、逐步深入。

三、学法指导

我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四、教学设计

1、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2、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介绍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环节一:创设情境

活动一:出示引例:我校举办“奥运杯”篮球联赛,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胜1场得2分 ,负1场得1 分,我班篮球队为了取得好名次 ,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40分,那么我班篮球队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

学生活动: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决问题

教师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尝试发现

活动二:小组探究:能否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进而求得方程组的解呢?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初步体验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教师关注:学生思维角度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

设计意图: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三:小组展示

学生活动:分小组针对老师给出的题目,展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教师关注: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设计意图:在学生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尽情发挥,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四:再看转化、把握解题技巧

学生活动:观察转化过程中的技巧,并尝试总结。

设计意图:转化是解方程组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度的关键,在这里探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代入消元法。

环节三、 小组闯关

活动五:闯关练习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小组竞争过关比例。

学生活动:做练习题

教师关注:学生解题的步骤的完整性,和解题的正确并及时的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掌握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的一般过程,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体会消元的思想。

活动六:闯关练习二,给出一个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实际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本题。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提出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得多角度思维能力。

环节四、拓展升华

活动七:出示例题2.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在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想法,然后解决问题。

教师关注:学生是否可以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

设计意图:通过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的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的目的。

环节五: 反思小结

活动八:我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关注:(1)学生是否养成归纳、整理、总结的好习惯;

(2)评价学生是否全面理解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环节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

P103 第2题 ⑵ ⑷, 第4题

2、 选做题:

设计意图:分层次,选择作业题,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

最后我以著名数学家笛卡尔的一句话结束这节课。

五、板书设计

8.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代入消元法

1、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2、代入消元法的一般步骤:

3、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消元思想、方程(组)思想.

六、教学感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

坚持一个原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坚守一个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贯穿一个思想——享受数学,快乐学习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有不当之处尽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 篇4

开始引入了名人迪卡儿的数学思想,学生崇拜名人相信名人于是以名人名言给这节课定了基调,那就是数学与实际有密切的关系以及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总方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身边事例篮球赛为引例巧妙引导到新课。其中张老师设计了学生用原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解时太麻烦,不好解,产生了困惑,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的猜想。这样就让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就会拼命地去探究科学奥秘。此时张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要探究好方法首先要有预备知识,抛出一个量来表示另一个量的探究内容。给学生指明了方向,使学生不至于太漫无边际的探究。也为接下来的自学铺平了道路。紧接着出示自学目标和指导。

自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先个人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老师巡视,指导学困生,积极组织学生活动并参与其中,及时评价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过程学生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也展示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并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及看法,并给予承认、表扬和鼓励的情感意识,课堂上的掌声不由自主的响起,提升了个人的思想品质和为人素养,思想性很强,情感意识很浓。

学生一旦获得了探究的新知,马上进行训练和提高,练习中有生趣,有关注学生的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学生练的热情高。其中有一个学生的不同解法, 张老师利用的惟妙惟肖,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激励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肯定了学生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学法,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

四、消元思想,代入消元,化归思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归思想的神奇魅力,从而把数学思想贯穿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以后可持续发展自己,一生有用。

总之本节课清晰明了,行如流水,结构严谨,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板书设计精细,清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性,学生好记,印象深。学生学习既紧张又活泼,既有常规思维又有创造思维,既学得了知识,又锻炼了各种能力,还随时培养了学生的好习惯。整个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老师的引导恰如其分,很好的组织了课堂,激发了学生,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传播了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堂意味深长的好课,值得研究。不过教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有些地方可以探讨和提升,现在在这里不细说了,以后再个别交流。

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 篇5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二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由代入法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3. 通过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消元”、“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的剖析,对学生进行事物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5. 通过方程组的学习,渗透方程组解的对称美.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了解二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会用代入法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2.教学难点:理解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

3.教学疑点:关于学生对二元二次方程组概念的理解.由于教材中关于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的给出,是通过具体实例的形象定义,因此,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只有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或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才叫二元二次方程组,其实不然.关于这一点,可利用课后辅导向学生做一简单的说明.

4.解决办法:关键是消元,化二元为一元,本节主要是用代入消元.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举例说明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哪几种方法?

问题1、2的设计是为了学生能用类比的方法学习二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2.新课讲解

我们已经学过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会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二元二次方程及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关于新课的导入,使学生对于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一目了解,并且能使学生懂得通过哪些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

(1)二元二次方程及二元二次方程组

观察方程 ,此方程的特点: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是整式方程;③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

定义①: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二次方程.

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a、b、c不同时为零).其中 叫做二次项, 叫做一次项, 叫做常数项.

定义②: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及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是我们所研究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例如:

都是二元二次方程组.

(2)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我们已经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所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就是求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同样,解二元二次方程组也就是求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

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和降次,消元就是化二元为一元,降次就是把二次降为一次,因此可以通过消元和降次把二元二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甚至一元一次方程.

对于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来说,代入消元法是解这类方程组的基本方法.

例1  解方程组

分析:由于方程组是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所以通过代入可以达到消元的目的,通过②得 再代入①可以求出 的值,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

解:由②,得

把③代入①,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

.

把 代入③,得 ;

把 代入③,得 .

所以原方程的解是

说明:本题在师生共同分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学生解题过程.

巩固练习:教材P57  1、2

四、总结、扩展

关于本节的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定义及常见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两种类型,理解了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和降次,使之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一次方程;对于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一般采用代入消元法解.

学生学完了用代入法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后,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总结这种类型方程组的解题步骤:

1.将方程组中的二元一次方程变形为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表示的代数式.

2.将所得的代数式代入二元二次方程中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或一元一次方程.

3.解一元二次方程或一元一次方程.

4.将所求的值代入由1所得的式子求出另一未知数.

5.写出方程组的解.

五、布置作业

教材P58  1,2.

六、板书设计


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了解代入法与加减法的共性及个性。

重点:探寻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的方程组的进程。

难点:消元转化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探索交流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设置:

小明买了两份水果,一份是3kg苹果、2kg香蕉,共用去13.2元;另一份是2kg苹果、5kg香蕉,共用去19.8元。设苹果x元/kg,香蕉y元/kg.列出方程。

新课讲解:

列出方程组

1.解方程组

分析:关键的出方程〈1〉中的2y与方程〈2〉中的-2y互为相反数。想象出如果相加两个方程,会是什么结果?

板演:

解:〈1〉+〈2〉得:

4x=6

x=

把x= 代入〈1〉得

+2y=1

解出这个方程,得

y=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2.解方程组

通过议一议,让学生都有感觉消去含x或y的项都可以,但哪个更简便?

解:〈1〉 3,得

15x-6y=12 〈3〉

〈2〉 2,得

4x-6y=-10 〈4〉

〈3〉-〈4〉,得

11x=22

x=2

将x=2代入〈1〉,得

5 2-2y=4

y=3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加减消元法:把方程组的两个防城(或先作适当变形)相加或相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练一练:

解方程组

小结:

加减消元法关键是如何消元,化二元为一元。

先观察后确定消元。

教学素材:

A组题:解下列方程组:

(1)

(2)

(3)

(4)

(5)

B组题: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你能解下面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吗?

(1)

(2)

学生读题,议一议

学生想一想,如感到困难则看道简单题。

由学生观察,如何求出x,y的值,学生再讨论。

试一试。学生口述。

老师板演

得到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再观察,议一议

①消去哪个未知数

②怎样消去?

P112 1(1)(2)(3)(4)

作业习题11.3 P112 1(3)(4) 3 , 4

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会用列表的方式分析问题中所蕴涵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3、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

借助列表分问题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

知识重点

用列表的方式分析题目中的各个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夏季用电紧张的局面,为疏导电价矛盾,促进居民节约用电、合理用电,各地出台了峰谷电价试点方案。

电力行业中峰谷的含义是用山峰和山谷来形象地比喻用电负荷特性的变化幅度一般白天的用电比较集中、用电功率比较大,而夜里人们休息时用电比较小,所以通常白天的用电称为是高峰用电,即8:00~22:00,深夜的用电是低谷用电即22:00~次日8:00.若某地的高峰电价为每千瓦时0.56元;低谷电价为每千瓦时。28元八月份小彬家的总用电量为125千瓦时,总电费为49元,你知道他家高峰用电量和低谷用电量各是多少千瓦时吗?

学生独立思考,容易解答,以一道生活热点问题引入,具有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节约、合理用电的意识。

理解题意是关健,通过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收集信息能力。

探索分析

解决问题(出示例题)如图,长青化工厂与A,B两地有公路、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地购买一批每吨1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000元的产品运到B地,公路运价为1.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为1.2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000元,铁路运费97200元,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

(图见教材115页,图8.3-2)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设问1.如何设未知数?

销售款与产品数量有关,原料费与原料数量有关,而公路运费和铁路运费与产品数量和原料数量都有关,因此设产品重x吨,原料重y吨。

设问2.如何确定题中数量关系?

列表分析

产品x吨

原料y吨

合计

公路运费(元)

铁路运费(元)

价值(元)

由上表可列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得

因为毛利润-销售款-原料费-运输费

所以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的和多1887800元。

引导学生讨论以上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

学生讨论、分析:合理设定未知数,找出相等关系。本例所涉及的数据较多,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合理设定未知数的愈义。

借助表格辅助分析题中较复杂的数量关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课堂练习

反馈调控某瓜果基地生产一种特色水果,若在市场上每吨利润为1000元;经粗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增为4500元;经精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可达7500元。一食品公司

购到这种水果140吨,准备加工后上市销售,该公司的加工能力是:每天可以精加工6吨或者粗加工16吨,但两种加工方式不能同时进行,受季节等条件限制,公司必须将这批水果全部销售或加工完毕,为此公司研制二种可行的方案:

方案一:将这批水果全部进行粗加工;

方案二:尽可能多对水果进行精加工,没来得及加工的水果在市场上销售;

方案三:将部分水果进行精加工,其余进行粗加工,并恰好15天完成。

你认为选择哪种方案获利最多?为什么?

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选择经济领城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和决策能力,同时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

1、在用一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时,你会怎样设定未知数,可借助哪些方式辅助分析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小组讨论,试用框图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学生思考、讨论、整理。

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用框图反映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过

程概括整理,帮助理解,培养模

型化的思想和应用数学于现实

生活的意识。

布置作业16、必做题:教科书116页习题8.3第2、6题。

17、选做题:教科书117页习题8.3第9题。

18、备19、选题:

(1)一批蔬菜要运往某批发市场,菜农准备租用汽车公司的甲、乙两种货车,已知过去两次租用这两种货车的记录如下表所示。

甲种货车(辆)乙种货车(辆)总量(吨)

第1次

4528.5

第2次

3627

这批蔬菜需租用5辆甲种货车、2辆乙种货车刚好一次运完,如果每吨付20元运费,问:菜农应付运费多少元?

(2)某学校现有学生数1290人,与去年相比,男生增加20%,女生减少10%,学生总数增加7.5%,问现在学校中男、女生各是多少?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课探究的问题信息量大,数量关系复杂,未知数不容易设定,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因此安排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然后在小组讨论中合理设定未知数,借助表格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求得问题的解,在本节的小结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过程概括整理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并比较完整地用框图反映,培养模型化的思想。

同时本节向学生提供了社会热点问题、经济问题等现实、具有挑战性的、富有数学意义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展开数学探究,合作交流,树立数学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