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汇集14篇

雨霖铃教案汇集14篇。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寻找一些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雨霖铃教案汇集14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雨霖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借助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知识目标:

⑴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⑶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

4、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

2、美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板书:雨霖铃)

二、有关词的常识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0字以上

四叠四片

三、作者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是宋词婉约派的宗师,是北宋致力于作词的第一人,他的作品《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四、指导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听读要求: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是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注意把握感情基调,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⑴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⑵竟无语凝噎“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本句是人物情感的高潮。)

⑶念去去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⑷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⑸更那堪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⑹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五、探究赏析

1、学习上阕: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2、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⑴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

教师边板书: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⑵教师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

关于酒: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关于月: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六、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七、作业

背诵、预习下一课。

雨霖铃教案 篇2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述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经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境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经过把握诗词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必须的领悟本事。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可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研究学生的实际情景,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忙学生提高分析本事和诗词鉴赏本事。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根据课文资料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本事。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明白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日就让我们一齐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头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齐,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研究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我掌握知识的情景,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我刚才的试读比较一下,找出自我的不足。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经过学生朗读加上自我对诗文提前的预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教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当能够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之后写,教师能够再引导说具体经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述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

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很多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终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必须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20xx年安徽卷的实际例子。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那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本事。本事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资料再找出虚写的资料,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我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大家好。

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本事,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述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本事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所以有着重要地位。《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所以学习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本事,审美本事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必须了解,所以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本事。

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本事,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我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资料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2指导诵读。

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日,我们就一齐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1、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关于词牌。

三、诵读诗歌。

1、诵读提示。

2、听范读带。

3、学生自由诵读。

4、学生推荐诵读好的同学。

5、全班齐读。

四、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问题:这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资料?

比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悲痛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比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浩淼无际的江面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境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③“杨柳”的意象。折柳能够表示“留恋”之意。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⑶“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那里为什么说“虚设”?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俞文豹《吹剑录》

今日我们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此刻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当怎样形容呢?

东北大汉——江南女子;

长江黄河——小桥流水。

高山大海——山涧小溪。

教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教师应当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经过课外很多的历练来到达“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我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雨霖铃教案 篇3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1、 背诵全词。

2、 查找有关描写离别的诗词或文章,比较鉴赏。

雨霖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词分上下两阙。

寒蝉凄切,          对    长亭晚,(2)         骤雨初  歇。

凄凉急促地叫着  面对着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                 凄切: 形作动。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都门      帐饮(3) 无绪(4), 留恋处   兰舟(5)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      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执手  相  看  泪眼,          竟无语凝噎(6)。

分析: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烟波,           暮霭(8)   沈沈(9)楚天(10)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  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分析: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

雨霖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

………

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熟悉民间乐曲。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安葬。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写作背景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整体感知

1、听范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问: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请同学先自由朗读,再集体诵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应是:即便是。

五、文本研习

1、让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后。(板书)

2、问: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阕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问: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4、问: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事件(离别)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的词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5、“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问: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留恋和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不想“别”而又不得不“离”。于是后面便迸出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别有离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啊!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问: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7、“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问:这句写什么?(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茫然)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下阕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9、问:“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要文句,“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问: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缠绵,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意境完整,形象统一。

1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伤感如歌曰:“长离别,离别就会在眼前;说再见,再见可是太遥远……”、“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些句子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归纳全词: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离别;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

板书设计: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别前——依依不舍别后——想象相思

雨霖铃教案 篇6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雨霖铃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背景介绍 :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掌握?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五、小结归纳:

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这一首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课外作业:

1、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其他文学形式。

雨霖铃教案 篇8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又让这幅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5.评选佳句

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

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

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

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8.课外练笔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

雨霖铃教案 篇9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柳永的一生仕途坎坷。他两次进京赶考,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厌弃了官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词的创作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柳永的作品以言情为特色,语言柔婉,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一年秋天,柳永离开汴京南下,时值傍晚,黄叶飘零,寒蝉低吟,骤雨初停,一对情深意长的朋友在长亭送别。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

生3: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没有把悲的味道读出来。

师:哦。我们读一首词不是看谁读得轻谁读得重,而是看谁更好地读出了词的感情。为什么要读得悲?先看,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哪一种思想感情?

师:因为这句话直接道破了全词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

师:既然这首词抒发的是离别之情,那么读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呢?

师:知道了词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用悲切低缓的语调来读词,尽可能读出词的感情来。

可以读给同桌听,讨论商量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好。下面开始读。

生5:读得很有情感,把悲的感情读出来了。他的声音很好听。

生6:我觉得他读这首词的时候一直是比较低的一个语调。我觉得如果读得有一点点起伏,会更好。其它,节奏方面还可以。

师(小结):我们的同学具有一双聪耳,非常灵敏的耳朵,评得不错。读词不但要正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还要读出词的起伏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我们要学习用轻重缓急的语音语调把感情读出来,也就是说读出词的起伏感。

师:听了刚才同学的读,加上自己对这首词的感悟,请思考“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你是怎样来读好这一句的?为什么这样读?”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四人一小组,待会儿小组代表发言。

生7: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比较打动人。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宁静、凄凉的意境,使人想起离人的思念,感觉眼前的孤单,情景交融。它抒发的是作者在酒醒之后,伊人不见,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悲伤。这句话让人觉得非常悲。

师:那你怎样来读好这句话?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7读词。

生7:因为它写的是悲的感情,所以用悲的语调来读。

师:好。这句话写的是想像之景,写出的是酒后的心境,运用了点染的手法,“今宵酒醒何处”点明了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用写景渲染了人的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融情于景,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极致。因为这里用写景渲染出作者的离别之情,所以尽可能用悲的主调去读,前半句可读得稍重,后半句可读得稍轻,这里的轻读,也是对“离愁”的一种强调。

生8: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话最打动人。在词人眼前的“良辰好景”,因为没有朋友共同享受,所以是“虚设”的。他心中的“千种风情”,因为没有朋友可诉说,所以离愁更深。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8读词。

生8:读的时候,“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要扬上去,“虚设”和“更与何人说”可读得低一点。因为这样读可读出词人的心伤。

师:轻重处理很不错。这句写的是想像之景,是一种虚景。“良辰好景”本来营造的是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将这种欢乐冲淡得无影无踪,所以,良辰好景无人共赏。再退一步,面对良辰好景,即使产生了一些感想,又无人可以诉说,万千情感无人共语,这不是更加让人觉得伤感吗?它把伤感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在读的时候,首先要处理好停顿,“应是”“便”后面停一停,“更与何人说”这句语速要减慢,读出愁味来。

生9: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悲凉,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悲凉心情。

师:好,那请你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9读。

生9:因为要读出悲味,所以前面读得重一点,后面的读得轻一点。

师:刚才有同学在小声发笑,可能是刚才同学的停顿稍显生硬,如果能柔婉一点,那会更好。他对轻重的处理,前轻后重,这也是可以的。这句话中的“自古”二字拓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离别而伤心,可我的这次离别,又与一般人不同。一方面仕途失意,另一方面和朋友分别,这是双重的痛苦,再看到秋季的凄凉之景,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强调自己的痛苦比常人、古人更多。

生10: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的意境很好。因为它选取了很多意象。比如“酒”“柳”“风”“月”。酒在古代大多和“愁”相关,柳的谐音是“留”,写出了柳树还在,朋友难留的无奈。用“晓风”写出天气很冷。而“残月”则写出了人的“不团圆”。这句话给人很有意境的感觉。

师:离别是件很伤心的事,我们同学用微笑着来读这句,感情把握得不对。你再试着读读看。

生11: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词的第一句。因为第一句话写的景是秋天之景,秋天之景给人的印象比较悲,而作者选取这么悲的意象是为了抒发自己悲的情感,景物起到烘托的作用,借景抒情。

生11读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11:这么读的理由是:风景本身就比较悲了,再加上作者心情的悲,整首词的基调也悲,所以要读得这么悲。

师:言之有理。这句话主要在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景象是为了抒发作者的凄凉心情作准备的。再看中间一句,“对长亭晚”不是二二结构,而是一二一结构,这种结构特别能尽顿挫之致。

师(小结):刚才几个小组已经说了各自的看法,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词。

学生读词。

师:好。现在我也来说说最打动我的一句。我们知道这次离别的时间背景是秋季傍晚,有一处白描写得很传神。大家说,是哪一句?

师:对了,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刻画的是一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情形。再看前面,“留恋处,兰舟催发”,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是阵阵催促,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一对朋友,只好紧握双手,泪眼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候的“无语”恰恰是体现了离人心中难以言传的痛苦啊!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这首词,等下请同学来评点。

生12:老师把悲的感情读得很好。我有一处疑问,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将“何人说”三个字分开读。

师:我先回答你的问题。把“何人说”三字分开读,这是一种拖音的读法,每个字的读音延长一会儿,这是一种强调,强调词的言尽而意不尽,这样读可以给听的人以回味。

生13:老师读出了悲的味道,有些句子读出了颤抖、哽咽之感,很感人。

师:我们读词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确定好词的感情基调;第二步,要读出词的轻重缓急;最后,就是要读出词的神韵来。(板书:神韵)

因为词人在写词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内化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如果作为一个朗读者,能把词的感情读出来,能激发自己和听者的想像,达到遐思的状态,这是很不错的。当然,这个境界有一写难度,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朗读中学习和尝试,读出词的美感,读出作品的神韵来。

师:听了同学的读,老师的读,还有自己的读,相信大家对这首词一定有了新的感悟,请大家带着新的感悟再读这首词,多读几次,最好能熟读成诵。

生读词。

师:下面我们试着来背诵这首词。先想像一下,秋天郊外的长亭、两个人依依送别。雨霖铃,柳永,开始……

在读词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词中和谐的韵律,隽永的语言,还有凄美的意境,我们被伤怀怀的离愁别绪感染。其实,除了《雨霖铃》,柳永还创作了很多的慢词。我从柳永的词中挑出了四首,请大家把预习资料拿出来。从“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根据刚才的方法读出词的感情来。

生15读词:我读《蝶恋花》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师:那好,现在我来布置作业。在“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以“如何读出《 》的词味”为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雨霖铃》歌声中和柳永作别。这首歌是由今人邓丽君演唱的。下课。

雨霖铃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景中见情,因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尝试诗词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景与情关系的处理

2、意境美的把握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由音乐(>)引出有关别离的话题,略说离别种种,导入课文。

2、听配乐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初步感受本词的魅力。

3、设问:

柳永通过哪些手段抒写离情别意的?从文中找出典型语句。

明确: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略)

4、重点讨论分析借景抒情中景物选择安排的妙处,寒蝉长亭晚都门\兰舟千里烟波(上阕),杨柳岸晓风残月(下阕),实现目标

5、介绍柳永其人。

6、再听配乐朗诵,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7、附以李清照词一首,柳永词一首,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婉约词的特点,把握词的意境美。

8、尝试诗词创作,原则为求意到即可,力争句工。

9、结语。

附:八声甘州柳永

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出处,正恁凝愁。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注:详细内容见多媒体课件。

雨霖铃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

1课时 45分钟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

二、朗诵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情别绪。

1、思路探究

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尽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结尾。

2、意境赏析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问题 :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帐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催发”(不得不分离)。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问题 :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方法指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

【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渲染气氛。

雨霖铃教案 篇12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念奴娇99赤壁怀古》,在我们的心灵之谷中似乎依然回荡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铿然之声。今天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另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柳永(约987年D约1053年),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首)。

他的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可见,柳永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又名“雨霖铃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相传,唐安史之乱时,玄宗西逃入蜀。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缢死后,玄宗日夜思念。

入斜谷后,遇上连日霖雨,在栈道中,又听见铃声阵阵,倍感凄凉哀婉,于是作《雨霖铃曲》,寄托思念之情,曲调极其哀怨。有前人称“一曲霖铃泪数行”,可见一斑。

本词是作者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升在《花庵词选》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

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官职六品,但无实权,是虚职),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更何况还要与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雨霖铃教案 篇13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

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此刻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异常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本事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本事和审美本事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本事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也是难点)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经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进取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经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歌曲《送别》的视频,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本事

(接下来,我将经过“导读——听——赏——背——练”六个部分展开本课教学)

播放《送别》FLASH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为后面朗诵作铺垫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日,我们就一齐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当学生沉浸在悲凉氛围当中,我适时地将学生带入第二环节,也就是读听部分)

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

找出所描述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所设问题的解决,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景”,为下头分析情景交融这一重难点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三个部分:赏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到达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经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为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对名句的赏析)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经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并使自我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此时,音乐再次响起,学生借助幻灯片(或导学案)中给出的不完整诗句试着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必须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本事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进取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所以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构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能够帮忙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教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教师应当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经过课外很多的历练来到达“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一道赏析作业(导学案)

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我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教学亮点:

各位评委,各位教师,我此刻对这一课进行一个小结,我自认为我这堂课有以下亮点:

1、在赏析环节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充分体现了“主体、激活、互动”的教学理念!

2、运用反复朗诵法,在诵读中体悟宋词经过诵读法,既规范了学生的语音、语调,又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雨霖铃教案 篇14

1.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 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江淹;“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学古诗词贵在诵读。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词人的情感,进入词的意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一)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二)听朗读录音。体会本词的情感。

(三)理思路,分层次。

柳词善于铺叙。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而且写了想象之景。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

(四)分层指导诵读。

1、 别前:

2、 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

寒蝉、长亭、骤雨;重在勾勒环境,烘托凄凉悲苦的气氛。

2、别时:

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

读出依恋-矛盾、痛苦、无奈、埋怨。

细节描写。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执手”能换成“牵手”或“握手”吗?牵手:和朋友散步时一般会牵手,心情是愉悦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握手:用一只手握,经常只是出于礼节的需要而已,达不到离别时伤心动魄的程度。表情:“泪眼”,两人相对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看断肠人”。

语言:“竟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纵有千言万语,也被内心巨大的痛苦所淹没了。

3、别后:

柳永不仅善于铺叙,在铺叙时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眼前实事实景,更写别后想象之事之景。对分别以后的情况,柳永想象了哪几幅画面?如何诵读?

诗句中用到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意境?

借浩渺迷茫的烟波表现黯淡的离愁。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的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漂流而无所止的一叶小舟,小舟里面是孤寂的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秋正紧,添离索;天正远,伤漂泊。”

“千里云峰千里恨,万顷波涛万顷愁。”

孤独、迷茫、痛苦、无奈。]

“千古丽句”“古今俊句”

(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印在心上,面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已,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寄托眷眷之情。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客舍青青柳色新”,“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清秋的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形象暗合冷落之感。诗人寓景于情,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这首诗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全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点染本意,将词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副清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合旨趣,画面生动,诱发想象,引起共鸣,因此成为千古丽句。

凄凉、冷落、优美、凄情与丽景的统一。

以乐景写哀。以喜衬悲,欲扬先抑。钟情之殷,离愁之深。照应“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倍沉痛楚。

声音有意无意扬起,读出对比。

三幅画面之间有何联系?

三幅画离分别时刻越来越久,越来越远,画面由凄凉到凄丽再到美景,表示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无论将来多么顺利,离愁和相思都不会因此而减少。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伤别”为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从个别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而然,且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有自我安慰之意,实为宕开一笔。“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冷落清秋之节的离别更是令人难以忍受,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

归纳艺术手法:

离别,不是“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是“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本是柳永在彼地的个人情感,却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动情,为之流泪。除了与柳永的自身的特殊情感经历有关之外,还与他采用的艺术手法相关:

(1) 善于铺叙,告别过程逐层展示,离别之痛渐次加深。

(2) 融情于景,“伤离别”与“清秋节”重笔倍写,便有了双重悲剧性。

四、总结

1、自由朗读,再次体验词人情感。

2、小结:词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Gz85.com编辑推荐

雨霖铃课件九篇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 创新独特的教学课件制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教案课件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写?工作总结之家编辑经过细致的调研和剪辑整理出了这篇“雨霖铃课件”,本资讯仅供参考请勿轻率决定!

雨霖铃课件 篇1

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无限惆怅。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着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凤栖梧》等较有名。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3、把握总体基调。

文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述离别情形的句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接着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相见时难别亦难。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问题: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哪些景和物作背景来加以烘托?明确: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点明清秋节

兰舟(催发,客观原因骤雨初歇,天色已晚。另外从兰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中,可见离人的难舍难分,从“乘船的留恋”与驾船的催发”这一对矛盾中,可见离人的留恋之情深。就在这不想别而不得不别的最后时刻,真是情意深长,因此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使人愁。”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1、从照应的角度考虑,此句照应了上阕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明确:照应了“都门帐饮无绪”。上句是借酒浇愁愁更愁,这里是酒醒之后更惆怅,前后照应衬托了离人伤心到极点的痛苦心情。

2、杨柳、晓风、残月有什么象征义?

柳,谐音“留”,古人用“杨柳”来作为赠别的信物,折柳送别,它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别,另外,天刚亮时较凉,由此衬托心境的凄凉;“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

3、这句话写景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景中含情,这句中词人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深切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绵绵愁思。

(四)总结:文中句句写景,却处处含情,景中见情,缘情设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带着感情,身临其竟境地集体朗读全文。

五、了解柳词的风格特点: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

1、描绘的景物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情感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创设的意境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情景交融。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别离;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

好,下课!

雨霖铃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

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开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惘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2 自己任选一句诗,做副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小结: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作者与恋人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融情于景,虚实相济,字字紧扣离情愁绪,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雨霖铃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重 难 点 分析情与景交融所表现的意境

课  型 新 授 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 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一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导入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而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也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听

二 检查预习柳永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词派、词风、生平际遇回答) 回答

三 出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四 听录音(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调、语速)学生朗读 听录音、个别读、散读、齐读

五 分析鉴赏(从景情入手)1、上阙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有哪些?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烟波、暮霭”a、句点明了离别的什么?(注意体会“寒”“长亭”“初歇”)明确:寒蝉的“寒”点明时令,天气渐寒,深秋时节的蝉,预感生命不长,发出凄清苦切的叫声,给人凄凉、凄楚之感,“对长亭晚”更为具体地点明时间已是傍晚,“骤语初歇”更增加了寒意。   这一句从写景中自然带出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并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分析b句:领起这句的第一个字是什么?何意?是何处之景?“暮霭”为何“沉沉”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转引过渡:在a句所营造的凄凉环境之下,离人又是怎样的情状。 找出具体语句,在老师引导下分析

2、上阙写离人情绪、情态的句子是哪些?分析这份离情?a、帐饮无绪  b、执手 泪眼 无语 凝噎引导:为何无绪?这一句话中隐含几中矛盾?矛盾中体现了什么?

雨霖铃教案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 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 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     “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在文中找到具体词语

4、“今宵”和“此去经年”离人处于怎样的景与情之中?a、杨柳岸 晓风 残月 良辰好景b、千种风情引导:从杨柳 月的隐含意义去分析,用想象去丰富意境。明确: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分析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 “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回答

六 总结(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七 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 寒蝉凄切长亭晚      景骤雨初歇                  写作方法                  实帐饮无绪执手泪眼    情           1、情景交融无语凝噎                 2、虚实相济烟波暮霭    景晓风残月          虚良辰好景    合千种风情

雨霖铃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引入。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

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对:面对。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早晨。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五、作业背诵。

雨霖铃课件 篇5

雨 霖 铃【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基本理念”中也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的创造力。”《雨霖铃》不仅是柳永的代表作,是婉约词史上一颗璀璨的年明珠,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园地里的一朵芬芳四溢的奇葩。该词上片实写离别时情景,下片虚写设想离别后的孤独寂寞,全篇把写景、叙事、抒情融成一体,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教师在教学本课是应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感悟婉约词凄美动人的意境,品味作者缠绵凄婉的情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和审美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⑵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⑶重点领会词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我们学习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感受到豪放派豪迈奔放的词风,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词风——婉约派。而其中的代表词人就是柳永,柳永的代表作品就是《雨霖铃》,大家在课文注释上看到,这是一首离别词。生离死别是人间最伤心的事情,也是人们最不愿遇到的事情,南北朝词赋大家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进入诗词的意境,感悟词人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吧!

(用富含感情的语言进行启发性谈话,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为品味意境,体验作品情感创设情景。 )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 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让学生欣赏多媒体配乐朗读及配词画面。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原文。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等相关信息。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4) 概括词上、下片的大意和全词的感情基调。

(上片实写眼前之景:惜别;下片设想离别后情景:思念。感情基调:无奈、伤痛、眷恋。)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功能,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审美氛围,让词的文学性沉淀在学生的感知之中,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走进词的意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三、审美鉴赏,体悟情感

1 、 品味音乐美

(1)教师范读。

(应注意词的节奏、停顿、重音、语调和韵脚等。)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能声情并茂地朗读。

2 、感悟意境美

(1)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词眼”,检索出词的“景语”、“情语”及“情景合语”。

景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情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情景合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 ”,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准确传情的?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帐饮”、“无绪”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更显苍茫、孤独意味。

(以上各例意在引导学生体味该词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色。)

(3)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可配画,画可配诗。该词充满了诗情画意。让学生根据词的内容,抓住词中特征化的意象,从“都门外怅饮浇愁”、“长亭处泪眼执手”、“杨柳岸晓风残月”、“楚天下暮生离愁”四幅场景中选出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场景,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再为之配上“写生”或“写意”画。

(语言描述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采用白描式的写法,把浓烈的感情毫无痕迹地揉进这个场景内的三个意象中,借用最能触动离人情丝的三个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杨柳、晓风、残月,表到离人的离愁别绪,不明言情而情却无处不在,无处不浓,浓到使读者很难确定究竟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语即无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了。“楚天下暮生离愁”,离人多么希望去时有日,归来有期,尽早同佳人重聚呵,然而一想到这一去要到那烟波浩淼、暮云沉沉、空阔广漠、千里之外的楚国,漂泊无依,归期渺茫,何时能与佳人重聚?便忍不住愁上心结。配画注意色彩的苍凉和意蕴的凄美。)

(4)利用多媒体展示、品评学生代表作品,感受词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3 、体验情感美

自由诵读课文,完成思考题。(要求学生引用名言佳句作答)

(1)这对有情人分别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参考: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唐 ] 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 唐 ] 李白《忆秦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

——[ 唐 ] 李白 《相见欢》)

(2)能不能说一两句劝慰他们的话?

参考: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 南唐 ] 李煜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 北宋 ] 苏轼《水调歌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3)主人公倾诉了怎样的离愁之苦和相思之情?

参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南北朝 · 梁 ] 江淹《别赋》

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 宋 ] 李清照 醉花阴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衣带渐宽终不毁,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蝶恋花》)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木遮》)

(4)教师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感受到本词一大艺术特点,即以景衬情,以景达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从而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特点。进而体会到在艺术创作中本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则应尽量让事实、让景物说话,表情达意。

(以上教学环节所设置的三道思考题,要求学生援引与课文情感基调和词风相似的诗词作答,同类比较,让学生领悟词凄婉的情感之美。这三道题答案全是开放性的,寻找答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即联想思维训练、想象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等)

四、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1 、将课文与李煜的《浪淘沙》进行比较,看看他们在创作风格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浪 淘 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将课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婉约词和豪放词截然相反的风格特色。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用最能触动离人情丝的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酒、柳、风、月,表达离人的离愁别绪,成为千古佳句。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物象,广泛收集与之相关的古代诗词,探究古人是如何借这一物象来表情达意的? 写一篇专题研究报告,并在全班交流。

(如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时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综合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酒、柳、风、月都是古代诗词中极为常见的极富表现力的抒情性物象,学生通过收集、探究,不但能激发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对古典诗词研读、探究的能力,最终提高古代文学的综合素养。)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色:

1、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高中语文教学要求通过美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为此,本教学设计安排了三个层面的审美训练:一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品味出词的音乐美;二是引导学生抓住词中特征化的意象,进行生动的语言描述,并辅之以多媒体展示学生的配画作品,感受词的画面之美和意境之美;三是教师设置三道思考题,要求学生援引与课文情感基调和词风相似的诗词作答,旁敲侧击,同类比较,让学生领悟词凄婉的情感之美。这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鉴赏品味课文,提高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力和文学综合素养。

2、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和语言积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设计思考题,要求学生用课外名言佳句作答,激发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进行广泛搜猎,学生的答案肯定会丰富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美词佳句,通过交流、整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仓库,引导学生从摄取知识向提高能力自然转变。

雨霖铃课件 篇6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资料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1、知识与本事:感知《雨霖铃》作品资料,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

2、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说教法:

1、预习法;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以往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范朗读:听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4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境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下句:虚写别后境况,醉酒之后,看到的是完美的景象——“杨柳岸”,杨柳婆娑,岸堤青翠,却偏偏在乍暖还寒的小风中吹佛,在如勾的残月下映照,这是怎样的不和谐的美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主人公的相期之愿和重聚之难。因上阕主要是实写,下阕,尤其是这一句属虚写,虚实结合,诗意饱满。

5背诵。

3、探究: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4、拓展:情景交融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点名手法,说出效果。

雨霖铃课件 篇7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柳永的一生仕途坎坷。他两次进京赶考,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厌弃了官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词的创作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柳永的作品以言情为特色,语言柔婉,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一年秋天,柳永离开汴京南下,时值傍晚,黄叶飘零,寒蝉低吟,骤雨初停,一对情深意长的朋友在长亭送别。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

生1读词。

师:有请同桌来评点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没有读出词的感情来,声音太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3: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没有把悲的味道读出来。

生(想了一想后)回答:离别之情。

师:这首词直接指明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话?

生(找了一找)齐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因为这句话直接道破了全词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齐答:词眼。

(师板书清秋节伤离别词眼。)。

师:既然这首词抒发的是离别之情,那么读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呢?

生:悲切……。

三、学生再读。

师:知道了词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用悲切低缓的语调来读词,尽可能读出词的感情来。

可以读给同桌听,讨论商量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好。下面开始读。

全班学生读词。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4读词。

师:请同桌来评点他的朗读。

生5:读得很有情感,把悲的感情读出来了。他的声音很好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6:我觉得他读这首词的时候一直是比较低的一个语调。我觉得如果读得有一点点起伏,会更好。其它,节奏方面还可以。

师(小结):我们的同学具有一双聪耳,非常灵敏的耳朵,评得不错。读词不但要正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还要读出词的起伏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我们要学习用轻重缓急的语音语调把感情读出来,也就是说读出词的起伏感。

四、学生品读。

师:听了刚才同学的读,加上自己对这首词的感悟,请思考“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你是怎样来读好这一句的?为什么这样读?”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四人一小组,待会儿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热烈地讨论。(时间为4分钟。)。

师:好,现在小组代表发言。

生7: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比较打动人。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宁静、凄凉的意境,使人想起离人的思念,感觉眼前的孤单,情景交融。它抒发的是作者在酒醒之后,伊人不见,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悲伤。这句话让人觉得非常悲。

师:那你怎样来读好这句话?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7读词。

生7:因为它写的是悲的感情,所以用悲的语调来读。

师:好。这句话写的是想像之景,写出的是酒后的心境,运用了点染的手法,“今宵酒醒何处”点明了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用写景渲染了人的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融情于景,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极致。因为这里用写景渲染出作者的离别之情,所以尽可能用悲的主调去读,前半句可读得稍重,后半句可读得稍轻,这里的轻读,也是对“离愁”的一种强调。

师:好,下面,第二小组发言。

生8: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话最打动人。在词人眼前的“良辰好景”,因为没有朋友共同享受,所以是“虚设”的。他心中的“千种风情”,因为没有朋友可诉说,所以离愁更深。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8读词。

生8:读的时候,“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要扬上去,“虚设”和“更与何人说”可读得低一点。因为这样读可读出词人的心伤。

师:轻重处理很不错。这句写的是想像之景,是一种虚景。“良辰好景”本来营造的是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将这种欢乐冲淡得无影无踪,所以,良辰好景无人共赏。再退一步,面对良辰好景,即使产生了一些感想,又无人可以诉说,万千情感无人共语,这不是更加让人觉得伤感吗?它把伤感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在读的时候,首先要处理好停顿,“应是”“便”后面停一停,“更与何人说”这句语速要减慢,读出愁味来。

师:接下来,下面一个小组发言。

生9: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悲凉,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悲凉心情。

师:好,那请你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9读。

生9:因为要读出悲味,所以前面读得重一点,后面的读得轻一点。

师:刚才有同学在小声发笑,可能是刚才同学的停顿稍显生硬,如果能柔婉一点,那会更好。他对轻重的处理,前轻后重,这也是可以的。这句话中的“自古”二字拓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离别而伤心,可我的这次离别,又与一般人不同。一方面仕途失意,另一方面和朋友分别,这是双重的痛苦,再看到秋季的凄凉之景,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强调自己的痛苦比常人、古人更多。

师:下面,这边的小组。

生10: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的意境很好。因为它选取了很多意象。比如“酒”“柳”“风”“月”。酒在古代大多和“愁”相关,柳的谐音是“留”,写出了柳树还在,朋友难留的无奈。用“晓风”写出天气很冷。而“残月”则写出了人的“不团圆”。这句话给人很有意境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条理。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0读词句。(他边读边笑)。

师:离别是件很伤心的事,我们同学用微笑着来读这句,感情把握得不对。你再试着读读看。

生10读词句。

师:这次好多了。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0:因为我这样读比较有意境。

师:好,下面的小组发言。

生11: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词的第一句。因为第一句话写的景是秋天之景,秋天之景给人的印象比较悲,而作者选取这么悲的意象是为了抒发自己悲的情感,景物起到烘托的作用,借景抒情。

生11读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11:这么读的理由是:风景本身就比较悲了,再加上作者心情的悲,整首词的基调也悲,所以要读得这么悲。

师:言之有理。这句话主要在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景象是为了抒发作者的凄凉心情作准备的。再看中间一句,“对长亭晚”不是二二结构,而是一二一结构,这种结构特别能尽顿挫之致。

师(小结):刚才几个小组已经说了各自的看法,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词。

学生读词。

生:“杨柳岸”“执手相看”……。

师:对了,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刻画的是一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情形。再看前面,“留恋处,兰舟催发”,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是阵阵催促,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一对朋友,只好紧握双手,泪眼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候的“无语”恰恰是体现了离人心中难以言传的痛苦啊!

五、教师范读。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这首词,等下请同学来评点。

师朗诵全词。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一说感受。

生12:老师把悲的感情读得很好。我有一处疑问,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将“何人说”三个字分开读。

师:我先回答你的问题。把“何人说”三字分开读,这是一种拖音的读法,每个字的读音延长一会儿,这是一种强调,强调词的言尽而意不尽,这样读可以给听的人以回味。

生13:老师读出了悲的味道,有些句子读出了颤抖、哽咽之感,很感人。

生14:前面两位同学都说过了,我没有补充了。

师:我们读词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确定好词的感情基调;第二步,要读出词的轻重缓急;最后,就是要读出词的神韵来。(板书:神韵)。

因为词人在写词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内化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如果作为一个朗读者,能把词的感情读出来,能激发自己和听者的想像,达到遐思的状态,这是很不错的。当然,这个境界有一写难度,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朗读中学习和尝试,读出词的美感,读出作品的神韵来。

六、熟读成诵。

师:听了同学的读,老师的读,还有自己的读,相信大家对这首词一定有了新的感悟,请大家带着新的感悟再读这首词,多读几次,最好能熟读成诵。

生读词。

生齐背。

七、读的迁移。

在读词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词中和谐的韵律,隽永的语言,还有凄美的意境,我们被伤怀怀的离愁别绪感染。其实,除了《雨霖铃》,柳永还创作了很多的慢词。我从柳永的词中挑出了四首,请大家把预习资料拿出来。从“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根据刚才的方法读出词的感情来。

生读词。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15读词:我读《蝶恋花》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生:好。(都表示认可)。

师:来点掌声。(教师带头鼓掌)。学生也鼓掌。

八、作业迁移。

师:那好,现在我来布置作业。在“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以“如何读出《》的词味”为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雨霖铃》歌声中和柳永作别。这首歌是由今人邓丽君演唱的。下课。

雨霖铃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 、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延伸: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的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课件 篇9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雨铃霖课件(优选6篇)


栏目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份详细的“雨铃霖课件”介绍。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对教案的编写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值得一看请将它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雨铃霖课件(篇1)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考情分析】

1、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试题型:五选二的选择题、主观题

3、分值:11分

【课前学习案】

1、作者回顾: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柳永是的代表词人。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有词集《》。

2、基础知识

(1)字音。

雨霖铃( )骤雨( )凝噎( )呜咽( )

暮霭( )和蔼( )今宵( )云霄( )

(2)解释下列词语。

凄切:

无绪:

经年:

风情:

【课上学习案】

1、预习检查:

小组交流完成的所有内容,并用红笔在学案上进行补充。

(小组交流1分钟,展示1分钟)

2、知识讲解:

(1)整体感知全诗

①一读诗歌,注意字音和停顿。(读诗歌1分钟)

②二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听录音1分钟,读诗歌和理解诗意3分钟,展示3分钟)

③三读诗歌,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读诗1分钟,独立完成1分钟,展示1分钟)

(2)品读探究

①词的上片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和场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独立完成3分钟,小组探讨4分钟,展示结果5分钟)

②结合虚实的定义,说说上片哪些诗句运用了实写,哪些诗句虚写?有何作用?

(独立完成2分钟,小组探讨2分钟,展示结果3分钟)

3、知识应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钟)

琅琊溪【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此诗作于被贬滁州期间。槎,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句进行赏析。

4、知识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4分钟)

少年游

柳 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 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5、课堂小结(1分钟)

(1)梳理知识体系:

诗歌表达技巧:①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等)

②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虚实结合

(2)重点、难点回顾

1、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3)方法归纳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的答题方法:

①设题方式:

A、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B、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C、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D、诗(词)的中间两联(上片或下片)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②答题思路:

第一步:点手法(准确指出诗句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第三步: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达标测验

(1)下列字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骤雨(jù)暮霭(ǎi)和蔼可亲

B、都门(dū)凝噎(yī)因噎废食

C、良晨(chén)美景今宵(xiāo)直冲霄汉

D、寒蝉(chán)凄切(qī)捷报频传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起首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B、“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句是虚实结合,刻画出人物的动作,表达出难分难舍的心情。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的意思是说伤离情别,自古皆然,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由个别到一般,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为虚写,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树梢。不言离别之痛,而痛在其中。

E、“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作者用一“念”字写出离别时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暮霭低沉,楚地天空辽阔无边,令人不胜伤感。

(3)名句默写

(1)对长亭晚。

(2)都门帐饮无绪。

(3)念去去。

雨铃霖课件(篇2)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2.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

1.柳永词的特点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备:教材《雨霖铃》、朗诵视频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思路: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永是一座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的丰碑。这不仅居于它和歌妓传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的基本知识: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现存词213首,编为《乐章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门还会学到他的词作。今天我们先学习柳永《乐章集》的压卷之作《雨霖铃》。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内容讲解

这首词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所爱的女性话别的作品。“雨霖铃”词牌名。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句点明时令,“长亭”句写分别的地点和具体时间,“骤雨初歇”则写离别时的天气,同时为下文之“兰舟催发”张本。“蝉”,尤其是秋天的蝉,在古诗词里是一个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着风餐露宿的清高,其鸣声复充满生命短促的哀怨。词人以这个悲剧性的意象作为全词的发端,以“凄切”二字状其悲苦之鸣叫,则听蝉人心中的种种凄凉与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长亭”是行人休憩和饯别的处所。“长亭”分袂,本来就令人难以忘怀,加之眼中所见,不过骤雨之后的一派萧瑟;耳中所听,不过黄昏时刻的一片蝉鸣,这就益发令人黯然销魂了。所以发端三句,虽不见“离别”字样,但离别所有的凄凉悲切的气氛,却是已经酿造好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

这三句正面描写离别时的心理。“帐饮”原指在郊外张设帷帐,宴饮饯别,这里即指长亭送别,不一定另设帷帐。事属离别,且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所以虽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恋”二字。正要离别,一场骤雨,似乎天从人愿,离别之人正好延挨片刻。岂料正在留恋之际,而骤雨止歇,“兰舟”主人催促开船了。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深痛,但“兰舟催发”,唯有以泪洗面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堵咽喉,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一个“竟”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伤痛和惋惜。“无语”是因为悲极而说不出来,然而说不出并不等于没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词人的想象之辞。

“念去去,千里烟波,怒霭沉沉楚天阔。”

“楚”,古国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这里泛指南方。“楚天”下是沉沉暮霭,江面上是渺渺烟波,在这烟波暮霭所组成的迷蒙的空间,是一只行行不已、漂泊无依的扁舟,扁舟上则是一位“谙尽宦游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这里,作为客体的暮霭和烟波对主体的行人有一种几乎透不过气的压抑感,“沉沉”二字足见其份量;在这个广漠无际的空间,抒情主体被一种深刻的孤独和怅惘层层包围着,“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对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忧虑和惶惑。很清楚,这是一个倍主观化的空间,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人,他会由这沉重的压抑和难挨的孤独,想到幻灭的苦难人生,于是便有了这片刻的这里的抒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离别,而离别又有生别与死别之分。“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死别以吞声,生别长恻恻。”死别不过一次撕心裂肺的悲伤,时间的流水会冲淡一切不幸的记忆,而生别则是一种长期性的精神剧痛,如流泪蜡烛,成灰则已;似作茧春蚕,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总是为生别所苦,更有甚者,这种离别往往倍安排在请求时节。秋天,是一个摧败一切生机的季节,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其声凄切。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成人生最大的不幸。词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来所有情人的不幸,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理性内涵,升华了自己的爱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如果说,“多情”两句是因己及人,由特写而泛写的话,这两句便由泛写而收拢到自身。“酒醒”二字,遥承发端之“帐饮”。词人有今日之“帐饮”想到“今宵“之“酒醒”,“帐饮无绪”,毕竟还有所爱之人“泪眼” “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后,就只有衰杨孤柳,晓风残月相伴了。“杨柳岸”,写其衰飒与空旷;“晓风残月”,写其凄清、寂寥和残缺的美,寓情于景,妙合无垠。既成功的衬托出词人心境之孤寂,由生动的象征着词人命运之凄惶。今宵如此,往后若何?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即便有远胜于“晓风残月”的良辰美景,于我来说也是形同虚设。为什么,结拍两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美景”写主观时景,“千种风情”写主观情怀。“良辰美景”之形同虚设,正在于“千种风情”之无由申说。长时间的远距离的分别,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主观与客观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经年”以下,尽情抒写,笔墨纷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经年”,由“千里烟波”而“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而“更与何人说”,两两相对,又极见层折。

作为《乐章集》的压卷之作,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声文并茂的美学效果等等。都给千百年来的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化用此词之意境,承袭此词之语句者更是代不乏人。这一点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经领略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去细细的体会词人自理罕见的深情厚意。

三、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课堂小结:

雨铃霖课件(篇3)

教学目标

(一) 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 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诗话故事: 《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1、柳七所指何人?

2、从答话中说明了诗歌鉴赏的那方面问题?

一 、作者简介

北宋词人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后来他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也被称作“柳屯田”。柳永年轻时到卞京应试,常常和歌妓们一起生活,为人狂放不羁。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听到柳永这个人之后,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士宦!”所以柳永落地了。到了景佑元年,也就是柳永在47岁左右的时候,他才进士及第。柳永终生潦倒,据说在他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钱来安葬他,只能由几个歌妓一起出钱葬在了南门外。柳永的词作音律谐婉,词意妥帖;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中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后人对柳词的评价也较高。

二、题目和背景解说

n 《雨霖铃》这一词调,又名“雨霖铃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相传,唐安史之乱中,玄宗西逃入蜀。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后,玄宗日夜思念。入斜谷后,遇上连日霖雨,在栈道中,又听见铃声阵阵,倍感凄凉哀婉,于是作《雨霖铃曲》,寄托思念之情,调极哀怨。前人称“一曲霖铃泪数行”,可见一斑。宋代成为词牌名。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便是柳永的这首词。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汴京(河南开封)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反映了柳永当时的这种复杂心情。下面请大家听一听课文的朗读。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2、听完了词大之后,同学们感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凄切低沉(从文章中找依据:凄切、伤离别)

3、明确了词的感情基调之后,我们来齐读一遍,看看同学们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把握的怎么样。

(过渡: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愉悦和享受。)

5、下面我们先把上阕一起来读一下。

(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让我们一起进入到这首词的血肉和肌理中去。)

四、词的鉴赏

1、上下两阕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上阕: 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离别难)

下阕: 离别后孤寂凄清的情景

(思念苦)

2、既然是写离别时难设难分,就会有抒情,同学们看看上阕是不是都是全部是直接抒情啊?还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就要涉及到景物了,开篇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什么情?

节令:寒蝉

地点:长亭

时间:晚

天气:骤雨初歇

渲染气氛:萧瑟凄凉

表达感情:词人与恋人将别未别时的痛苦心情

3、“都门”三句展现了什么场景?

明确:京城门外,情人设宴饯行,离别的愁苦使这对情人对佳肴美酒也兴味索然。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催促出发,此时此刻,离别的痛苦达到顶点。

4、怎样理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明确:两手紧紧拉在一起,两眼被酸楚的泪水模糊,便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的眷恋之情、又无可奈何之心写的非常深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以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词人前途的广阔。你认为这样的说法对吗?

明确:不对。作者选用三种景物来表达心情。用“千里”形容“烟波”,表明烟波的浩淼,去程的遥远;用“沉沉”形容“暮霭”,表明暮霭的浓厚,天地的苍茫;用“阔”形容“楚天”表明楚天的辽远无边。作者正是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以及如此浓密深重的雾霭,来表现离情之深之痛和自己前途的渺茫。

5、自由讨论

同学们自己鉴赏下阕,你喜欢下阕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由学生自己讨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课后作业

1.比较鉴赏:将柳词与苏词作比较

体会其风格的差异

2.熟读并背诵诗篇

附:上阕朗读指导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师问:为什么?

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

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随便抽一个同学。

(让他想象)现在,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

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

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学生对此反映极强烈,议论纷纷,均表示这样来读这句话不妥。)

在你们陈述你们的意见之前,我先来说一说我这样来处理的原因。此句景象阔大。大凡阔大之象,即有气势。我这样来处理就是为了表现一种气势。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

生答:读出来了。

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

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

生答:没有。

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学生举手发言,他们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之景象仍是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这里仅仅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提示结合前面看到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

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

生齐读。

下一阕,我把它交给大家。你们喜欢那一句或那几句就去读那一句或那几句,不过你得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来读它,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两个同学代表发言。一个同学负责朗读,一个同学负责解说他们这样来朗读的原因,他们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讨论。

结束语:送大家一句话: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文学作品,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生活,你定会收益匪浅。

雨铃霖课件(篇4)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的教学内容依然是宋词,在本单元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就知道,宋词从风格上来说,大体可分为两类,哪两类?

生(异口同声):婉约词和豪放词

师: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具阳刚之美的豪放词,下面,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归纳一下豪放词的特点:

(生归纳,幻灯片总结归纳)

1、题材广泛:上至民族兴亡、历史更替、人生悲喜、宇宙奥妙、下至功名之志、家国之念、朋友之情、心中之思“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既反映时代风云变幻,又关注人生百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2、情感表达上以铺陈、直抒为主;气魄雄宏,风格刚健,情调昂扬,意境超脱,多抒襟怀抱负、爱国壮志;多发时代感慨、怀古伤今。

体现在诗歌的意象选择上,多以自然山水、惊涛骇浪、金戈铁马、景象宏大,意境恢弘

师:今天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是词的另一类即婉约词,如果把豪放词比作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词就是江南女子;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长江黄河,那么婉约词就是小桥流水。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高山大海,那么婉约词就是山涧小溪。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黄河大合唱》,那么婉约词就是《夜半小夜曲》。可以说,与豪放词相比,婉约词在题材的选择上、在情感的表达上都与豪放词大相径庭:

1、题材狭窄:描摹男女相思,抒写离情别绪,吟咏风花雪月,感喟春愁秋恨

2、情感表达上:宛转含蓄,缠绵悱恻,用典雅委婉的笔触,浓丽富赡的词藻,状相思,抒离情,伤春悲秋。

体现在诗歌的意象选择上,喜欢描写纤细柔美的景物,如:杨柳、晓风、细雨、落花等

师:这些意象其实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果我们在鉴赏婉约词之前,对这些意象的古代蕴意和内涵十分熟悉,那么我们解读婉约词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通过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婉约词,走进婉约词中的这些优美意象。

二、听录音朗诵《雨霖铃》、《声声慢》,体会婉约词中的韵律美,整体感知两首词哀婉缠绵的情感基调。

提示: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注意通过准确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三、归纳婉约词中典型意象在古代的蕴意和内涵,并同学生一起分析它们在两词中的作用。

(一)《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晚、骤雨初歇

2、说说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提示1:寒蝉

寒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柳永自己就一再用过这个意象,如

《引驾行》“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又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明确:蝉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在炎热的盛夏鸣叫,历来文人笔下的蝉声也是热闹嘈杂的,可在柳永的笔下为何如此凄寒,关键在一个“寒”字含义丰富,首先,一个寒字直接点明了当时的天气和季节,说明已是寒气袭人,不是盛夏而是清秋;第二,这一寒字,说明蝉本身觉得寒,故曰“寒蝉”,第三,作者非蝉,怎么知道蝉“寒”呢?其实寒的不是蝉,而是人的心境。这一“寒”字,指的就是诗人心境的凄寒。所以,这一“寒蝉”用得极妙,一开篇就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息,突出了“伤离别”的主题。)

提示2、长亭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因此,它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

(明确: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也有其妙)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兰舟

2、提示:“舟”就是小船的意思,相传鲁班曾经刻木兰树做小船,后来“兰舟”变成了船的美称。

(明确:本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题方面方面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骤雨初歇”是应该上船出发的时候了,这时候,船夫告知要开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让两人肝肠寸断,而船夫却不解诗人此时的心情。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这一对恋人不忍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情景,把离别的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泪眼

2、提示: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一类的重要意象,绝大多数别离者都难免泪下沾巾。临别挥泪,在他们,恰如临别饮酒、临别折柳一样经常、一样普遍。如:第一单元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明确:泪,虽不是独为别离而流,感时忧国等亦可以使古代诗人词人涕泪纵横,但在别离的场合,泪却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正如,词中深爱的情人即将分离,两两相对,泪眼相看,满腹的哀伤,一腔的柔情,尽在这一双“泪眼”朦胧中,表情很是真挚感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烟波、暮霭、楚天

2、提示:“烟雾”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它的蕴意和内涵主要在于象征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是一种愁人的景象。

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明确:本诗句中“烟波”这个意象的特征是“千里”,暮霭(傍晚的云气)这个意象的特征是“沉沉”,“千里”极言路程的遥远,“沉沉”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加上时值黄昏,眼前的景色越来越模糊了,离别的情绪也随之黯淡。楚天“阔”,一个“阔”字极言楚天的广阔,这个景象本来境界阔大,颇有点豪放的意味。可是加上“千里烟波”和“沉沉的暮霭”却又给壮阔的景色蒙上了一层阴影,衬托出行人黯然神伤的不尽愁绪,反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与柳永“伤别离”主要关系最密切的一个意象

明确:清秋

2、提示: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秦观《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残更与恨长。”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明确:“冷落的清秋”与上文“寒蝉”呼应,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本句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原因在于这两句中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是哪三个意象?请从诗句中找出。

明确:杨柳、晓风、残月

2、提示:柳是寄别之物,自汉代始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例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送别”,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吴文英《唐多令》“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3、提示:风,在古人的眼中,风也是最能触动离愁别恨的事物,尤其是秋风,更是离愁、忧怨、感伤的“愁种子”。晓风,指清晨的凉风,因为前面已交代了“冷落清秋节”,故此处,指深秋的凌晨清冷微带寒意的风,“自古逢秋悲寂寥”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提示: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明确:月缺难圆,人别难聚,再加上凉风习习,作者不禁黯然神伤,自然更觉寒意袭骨,凄凉悲伤。)

(二)《声声慢》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酒风

2、提示: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

(明确: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却不说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敌急风,实则非指酒淡,更指愁浓,浓到任何烈酒都化不开,可见其词之含蓄婉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雁

2、提示: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意象,其定时回归,文学家便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因此,诗人词者,看到雁之后,往往会引发思乡的愁情。如,柳永《曲玉管》“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自从分手以来,再也没有她的音信,令我思念悠悠。我望断南飞的大雁,也未等到来任何的凭据,只能使我的愁思更长。)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黄花

2、提示:黄花,菊花。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颜色比较朴素,这里人与菊有一种应合。“满地堆积”“无人摘”写的是花的凋谢,而“憔悴”的不只是花还有人,作者在这里把外界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打成一片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给诗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而在婉约词中,落花意象由于它的柔美纤细而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化的色彩。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第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经凋零殆尽。此外还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等。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愁”字,末尾始画龙点晴,以“愁”归结,而又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愁”还不足以概括个人处境,推进一层,愁情之重,实无法估量。满纸呜咽,撼人心弦。

雨铃霖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引入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

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对:面对。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早晨。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五、作业背诵

雨铃霖课件(篇6)

【课程分析】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词从风格上分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婉约派。提及婉约派,当首推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唐诗单元的学习、鉴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诗歌。要鉴赏词的艺术魅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发展脉络,掌握诗与词的联系与区别,把握词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教两个文科班,学生的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较活跃。因此只要老师创设出浓郁的鉴赏氛围,搭设好层层深入学习的台阶,学生就能够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每个人的风采,做学习的主人。

【设计理念】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老师的诱导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索和研究中掌握知识,学会总结,学会反思。诗歌鉴赏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考查两方面的内容:

1、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于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诵读、感悟、理解、分析,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形成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这既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需要。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展示本课的教学流程、知识及方法规律的总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本节课的容量,力求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

(教师)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我们已经走进唐诗的王国,接受了艺术的熏陶。今天,让我们再走进宋词的家园,继续这美的巡礼。

(点评:利用导语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对本节知识的重视程度,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实录:学生听老师解说,有的同学脸上露出认同感,求知的欲望。)

(投影):雨霖铃

柳永

二、分析探究

1、(教师)要想很好的鉴赏宋词,就必须了解词的发展史,词的文体特点。首先让学生看课本第50页内容。师生一起边看边总结。

(点评:了解词的文体知识,才能为鉴赏词作扫清障碍,这也是读懂作品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要给与适当的讲解、补充。)

(实录: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重点语句。最后教师总结。)

2、(教师)投影:词的发展史及文体特点

(点评:让学生识记有关词的知识,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录:学生看投影,结合老师的讲解仔细体会,识记重点内容。明确学习的方向。)

3、(教师)由对宋词的了解中导入到对《雨霖铃》的学习,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点评: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个必备条件。)

(实录:学生看课下注释,认真识记教师补充的内容。)

4、鉴赏诗歌内容(读思议悟):

⑴师:结合注解自读诗歌,整体感悟。读时注意思考: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什么内容的词作?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点评: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是正确鉴赏诗歌的前提。)

(实录:学生自读作品,思考并回答问题。)

⑵师:请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其他同学作点评。

(点评:诵读的过程也是鉴赏的过程,要让学生敢于读出来,大声地读,声情并茂地读,有感情的在众人面前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实录:学生范读文本,情感的把握较好,其他学生的点评到位。再让大家推荐一位擅长朗诵的学生读一遍,非常好,全体鼓掌。)

师:全体学生齐读文本,让每个人都初步感知作品的艺术魅力。

(点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文本内容。)

⑶赏析上阕别时情境(边朗读边进行)

师:第一至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先自主思考,形成答案,然后小组讨论,完善答案,最后发言。)

生:深秋时节的傍晚,一阵骤雨过后,离别的人儿对这长亭,耳边传来凄凉而急促的蝉叫声。表达了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

小结: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凄。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点评: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对抒情方式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师:第四至七句写了离别之人怎样的心情、动作?(生思考、探究并回答)

生: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夫却催促登船。足见其留恋之情深。

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拓展探究,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课本P64)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那位同学能鉴赏一下?

(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能够与老师共鸣,给自己一个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其他学生也拓宽了视野。)

师:(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往下看。

师:第九句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暮霭为何沉沉?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生思考、探究并作答)

生: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⑷赏析下阕别后想象: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师稍作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生思考作答)

生发言,师点拨总结: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用伤别离点题,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一下。

(点评: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诗句是深入鉴赏诗歌的基础,这一点也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实录:生踊跃发言,精彩者不时引来阵阵掌声。)

生甲: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杨柳依依的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

生乙: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

师:这两个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岸柳(谐音留)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

师:第五至八句: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

生: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⑸全词总结: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词在抒发离别之情时,主要运用哪些表达技巧?

①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②虚实结合。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⑹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领会了本词的思想情感、艺术技巧,下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一次背诵全诗,感受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

(点评:教师只要抓住了引导作用的要害,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就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发挥极大的创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录:全体学生完全投入到诗歌的境界中,接受了艺术的熏陶。)

3、老师播放音乐,师生一起饱含深情地诵读《雨霖铃》,要求不要看文本。

【课后反思】

1、这节课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原则。教学是互动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要诱导得法,设疑贴近学生的实际,他们会表现出高涨的探究热情,课堂上从始至终都涌动着活跃的思维和热烈的情绪。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知识缺陷,及时得到了纠正。

2、这节课最大的不足是指导诵读的力度不够。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既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又要培养审美理念,形成健康人格。这确实需要教师具有多种教学技能,要上出高质量的课,既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更离不开再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革,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做教学的有心人。教然后知困也,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相长。

雨霖铃课件(通用4篇)


有请阅读“雨霖铃课件”相关内容,如需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 优秀的教案课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技能。

雨霖铃课件【篇1】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词分上下两阙。

寒蝉凄切,          对    长亭晚,(2)         骤雨初  歇。

凄凉急促地叫着  面对着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                 凄切: 形作动。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都门      帐饮(3) 无绪(4), 留恋处   兰舟(5)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      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执手  相  看  泪眼,          竟无语凝噎(6)。

分析: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烟波,           暮霭(8)   沈沈(9)楚天(10)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  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分析: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

雨霖铃课件【篇2】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1、诵读法;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1.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2.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A.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伤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诵读指导(好,整体把握之后让我们用心诵读这首婉约派的代表词作。)

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4、教师稍做提点再自己示范朗读(下面老师也来尝试一下,力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5、学生听录音朗读(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6、跟读(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

(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们可是要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准备派代表发言)

(A、秋雨黄昏送别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高柳乱蝉嘶”。“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王昌龄《少年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迎娶刘兰芝的场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柳”的情感内涵。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b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况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

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

(教师简述: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面,开篇这份离情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后,这种愁绪仿若绕梁的余韵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课外将《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风格。

雨霖铃课件【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雨霖铃课件【篇4】

(一)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1、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

二、检查预习: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2、 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 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4、 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1、 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 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