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汇编8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汇编8篇。

写起作品读后感来就毫无头绪?作品是作者埃尔热写的,读后很让人感动,令人感慨良多。认真深读原作后,往往有多个方面可以去写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作品之名》”相关资讯敬请关注,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1】

我的精神家园

昨天晚上读完了这本书,想正式的写一下书评,看到别人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自己就感觉写不出来,就算写出来也皱皱巴巴。仔细想了想,不应该这么妄自菲薄,并且还有书友的鼓励,我觉得写的好与不好都没多大关系了,毕竟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书评。

说实话,读王小波的这本书,首先觉得说话风趣。像一个说单口相声的人,但又与相声不同,接地气的同时,对事物看法,见解深刻。文章中的衣食住行审美观,科技社会日常见闻追星族说了一个遍。对生活细节把握到位,总是能以幽默的文字,带我了解20多年前他的生活。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次甚至更多次认为王小波他是活在20xx年,不然他怎么看的到那过去的未来那么远。这就不得不说王小波是个有才的人,从他的文章中他到过很多地方(包括德国,美国等很多国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盲目跟风,国外的都是好的,他认为国内国外都有各自的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就比如说,他把国内外当时的环境、饮食等做比较。他对国内环境比较失望,对国外美好环境的向往。特别写了德国的海德堡,问过在德国的书友,他就觉得2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很漂亮。而中国的历史只是在文字中,活的历史也就是人文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我觉得读本书收获最大的,给了我一个参考,如何去向他那样观察生活与理解生活。他在文中说,他向读者发出了信,现在我收到了此信,这就是我的回复。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2】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这是一本杂文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他的文字中流淌着鲜活的智慧,就像自有奔涌的河水,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他喜欢,读书的人也喜欢。

王小波对读书和思考有一种天真执着的热爱,不是为了功利,而是学习中享受纯粹的快乐。他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回忆的“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的情景”,纯真而令人感动,他一定要活得真实、丰富、有趣,追求智慧和真理,痛恨乏味和愚昧。读其文字,独特而态肆随意,但却有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他的作品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并且自嘲的表象下,隐藏着冷静、彻底了悟的大智和无可救药的真诚。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每一天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反省去静下心认认真真思考一些事,时间久了,必然是有所收获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对于“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的精神状态是极为不满的,认为“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在精神生活的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对旧我的否定,对新的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憧憬。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作者认为“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从这种立场出发,人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参照系,因此在衡量一种精神价值时,主要标准就不再是眼前的自身实利。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3】

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柜子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方法。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办法: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士派,我的手脚也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

看过了变形记,我对古希腊着了迷。我哥哥还告诉我说:古希腊有一种哲人,穿着宽松的袍子走来走去。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见他不在,就要过一块涂蜡的木板,在上面随意挥洒,画了一条曲线,交给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

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块木板,为曲线的优美所折服;连忙埋伏在哲人家左近,待他出门时闯进去,要过一块木板,精心画上一条曲线……当然,这故事下余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块蜡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画在一条曲线里,送给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现在我想,这个故事是我哥哥编的。但当时我还认真地想了一阵,终于傻呵呵地说道:这多好啊。时隔三十年回想起来,我并不羞愧。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此外,人有兄长是好的。虽然我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无异议。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的事业。我哥哥后来是已故逻辑大师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则学了理科;还在一起讲过真伪之分的心得、对热力学的体会;但这已是我二十多岁时的事。再大一些,我到国外去旅行,在剑桥看到过使牛顿体会到万有引力的苹果树,拜伦拐着腿跳下去游水的“拜伦塘”,但我总在回想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时的情景。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我总觉得,这种爱好对一个人来说,就如性爱一样,是不可少的。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我听说前苏联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莱蒙托夫,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萧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里说了很多)。我们这里是怎样教孩子的,我就不说了,以免得罪师长。我很怀疑会背宗谱就算有了精神家园,但我也不想说服谁。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我不大能领会下列说法的深奥之处:要重建精神家园、恢复人文精神,就要灭掉一切俗人——其中首先要灭的,就是风头正健的俗人。假如说,读者兜里的钱是有数的,买了别人的书,就没钱来买我的书,所以要灭掉别人,这个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说法不见得有如此之深奥。假如真有这么深奥,我也不赞成——我们应该像商人一样,严守诚实原则,反对不正当的竞争。让我的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包括这篇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斯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4】

最初接触王小波,并吸引我阅读更多他的文字的文章是《工作与人生》。他的文字总有反讽的味道,并且怀持清醒的态度。就如爱默生在自立中所说:越是对方呼声最高的时候,我们越要心平静气的坚持我们自发的感想。王小波的思考最大的意义并非那些思考的结果,而是不屈服成服于他人高大言论而自持独立的态度。现今社会,书出版的越来越多,大道理也越来越多。千万的书来教导你做什么样的人,怎样赚钱,如何做一个淑女熟男,如何有魅力,怎样才是生活得意义。我们阅读他们,吸收他们,并了解那些书里的思想,大部分人跟随他们,就如圣经一样,大凡以作家的高大姿态出版的,就是圣言。但随着书籍阅读越多,你会发现那些每个人所声明的绝对真实的大道理互相排斥,又似乎个子都说得通。这时候,做他人思想的追随者就显得很不明智了。王小波的思想我无法同意他所说的每一篇文字,每一个体系,或许我根本不赞成。但是他让人敬佩并且令无数人有动机购买他文字的原因就在于:每一个字,每一个思想都是诚实且独立的。这就是他的价值。我在想,如果王小波可以活到现在,看到现今膨胀和激动的社会情绪,他又会有怎样的清醒和反思。再说这本书,如果不是同一个出版商出版的,杂文买一本就足够。他的杂文原本也没有太多,扣了不同帽子题目的图书,其实内容大同小异。书的排版还算舒服。纸张也比较满意。虽不如安妮宝贝的莲花那样的精致,但仅仅是阅读思想的目的而来,就不用那些计较。同时,也希望看到我评论的人,倘若有共鸣,或是反对,请让我知道。那将是很有意义的……

我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来自国美网上商城的网友:他说张爱玲的小说乃至中国近当代小说都是有忧伤无愤怒,有绝望无仇恨,看上去像个临死的人写的,他是不喜欢的。读王小波的作品,你能明显的感受他的愤怒,只是这种愤怒隐藏在幽默的背后,使他的幽默透着极强的力量,男子汉的力量,理性的力量。这种愤怒源于对所处时代的深刻否定。他说,知识分子最怕生活在不理智的年代,不理智的年代是老舍投太平湖的年代、是伽利略被烧死的年代。他对大革命深恶痛绝,认为那个时代杜绝了任何讲道理的可能,人因为狂信就不讲道理。他崇尚科学,对于任何事情总是愿意讲道理。他的这种愤怒与和对时代的否定酷似鲁迅。文章语言简单幽默,内在逻辑性强,不容辩驳,以达到讲道理的效果,这一点也酷似鲁迅。现实远比文学作品来得更荒谬。大革命如此,当下也是如此。比如在监狱里躲猫猫,比如千余人集体发作心理疾病。倘若王小波活在今天,不知又会讲出怎样的道理来。我的床头放一本《我的精神家园》,临睡前读一读。女儿从寄宿学校回来的夜晚,我也偶尔挑一两篇读给她听(怕她不愿看,她的读物都是校园小说和漫画),比如《肚子里的战争》《知识分子的不幸》,她很开心的听着。现在有时候会语重心长地对我讲,妈妈,要讲道理,不能狂信……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5】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500字:有句流行语叫做“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还没读过周国平的书所以没有对比,为什么流行这句话我不清楚。网上查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周的文章比较细腻和感性,王的文章比较机智幽默,所以女生会比较喜欢周的文章,而男生比较喜欢王的文章,也有说“男人要学习王小波的浪漫,女人要学习周国平的理智。”曾经认识一个男生的网名叫做“跪舔王小波”,我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王小波,他大概说王小波的文章比较潇洒有趣。于是我便上网查了下王小波经典之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等,百度了下《黄金时代》开始看电子书,看了开头几章觉得真是太无聊了,写的都是什么呀。于是从此不再读了。

再次对王小波感兴趣在一次公司旅行活动中,由于没带书所以找同事借书看,同事带了一本杂文和一本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然后再次提起了那句流行语“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他说他是第二次读王小波这本书了。于是我借了王小波的书开始读起来,发现越读越来劲。《我的精神家园》杂文类的文章比他的小说好看多了,书中他也提到说,有读者给他打电话叫他别写小说了,应该写杂文,因为他的小说不够正经。看来不止我一个读者这么觉得。我之所以觉得《我的精神家园》好看,是因为作者的杂文写了很多关于生活现象或者一些观点的看法,很多地方我觉得挺认同挺有启发的。而且他在讨论观点的时候,运用正推反推、举例说明等形式,字里行间有趣且深刻,应该是有受理科生的影响吧,很多地方引用伟大哲学家罗素的话,对问题进行逻辑解读,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书中有一章写他为什么要写作的问题。众所周知,水往低处流、苹果往地上掉的自然现象,事情总是遵循着本来该有的方向发展,这当然是合理的,所以大多数人做选择时往往会选择容易发展的那个方向去靠。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会逆着方向做选择,例如他举得例子,明知道登山是又危险又没什么实际好处的一件事,总有人要冒险去征服高山;像在美国有些人冒着被联邦调查局调查的风险支摊卖托洛茨基、格瓦拉、毛主席等人的书;就像他自己本是一名理科生,在他自己看来当时他写的东西一点也不热门,不但挣不了钱有时还倒贴一些,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选择写作。类似这些现象他有趣地比喻成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的现象。他表示理解这些人的选择,这些人的选择没办法解释,毕竟如果所有人都是顺流而下,最后总会在低洼的地方汇集,拥挤一起。他还举了个例子,他认识的一位教授的女儿放着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奖学金不要,自费去一般大学的法律专业,后来法律挣钱比人类学家挣得多,这是舍小利而趋大势,受小害而避大害。这章内容说的问题能让我反思到生活中,在做选择时有时候需要逆向思维,因为人本能是趋利避害的,随大流是容易的,逆向思维确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突然觉得和投资上很像,顺势而为、物极必反。当然逆向思维是否正确还得看一个人的能力和眼光。

书中还有一章写有关贫穷的问题。书中提到国外有位研究发展的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说穷人不单缺钱,就算给他钱了也富不起来。“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叫作’文化’。”“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书中的这些话挺有启示作用的。就像《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说的类似,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所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真的很重要,曾有人说“读书无用论“,读书的实际用处是在于开拓人的思维。

其实最近写公众号,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要写公众号?比如为什么选择去学习跳舞?在有些人看来好像都是吃力不讨好,没什么实际用处,一不能带来钱财,二费钱费时费力。而自己为什么还要去做呢?下次再写写原因吧。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6】

古语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王小波还说,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选择幸福,实现理想,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一个知识分子,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有宏大的志向后,还有博大的胸怀。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多向他人学习了。毛泽东曾经豪迈地写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正沧桑。”其中抒发的正是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啊!他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联系在一起。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实,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7】

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他的文字中流淌着鲜活的智慧,就像自有奔涌的河水,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他喜欢,读书的人也喜欢。

王小波对读书和思考有一种天真执着的热爱,不是为了功利,而是学习中享受纯粹的快乐。他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回忆的“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的情景”,纯真而令人感动,他一定要活得真实、丰富、有趣,追求智慧和真理,痛恨乏味和愚昧。读其文字,独特而态肆随意,但却有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他的作品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并且自嘲的表象下,隐藏着冷静、彻底了悟的大智和无可救药的真诚。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每一天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反省去静下心认认真真思考一些事,时间久了,必然是有所收获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对于“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的精神状态是极为不满的,认为“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在精神生活的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对旧我的否定,对新的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憧憬。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作者认为“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从这种立场出发,人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参照系,因此在衡量一种精神价值时,主要标准就不再是眼前的自身实利。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8】

从元月底开始断断续续在读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也让自己有了思考。

在《积极的结论》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发较大,我在情感上总是过于感性所以时常让自己不快乐,他的观点使我重新认识自己的不足。“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要多少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

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中对信念的'看法: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科学的书籍,乃至旅行、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构造我的价值观。一种学问,一本书,假如不对我的价值观发生作用(姑不论其大小,我要求它是有作用的),就不值得一学,不值得一看。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的最有趣的事啊!

在《文化之争》中提到:罗素先生曾说,他赞成人人平等。但遗憾的是,事实远不是这样。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异。

在《椰子树与等》中,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就是问题所在。这里所说的知识,聪明是广义的,不单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文化素质,艺术的品味等等。

GZ85.Com扩展阅读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根据您的需求,小编为您搜集了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再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优秀的书籍能够让我们阅读过后充满力量。 在读后感中,应该重点写出那些让你思考的部分。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1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合上书本,我被作者独特的个性震撼,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的文化的见解十分独特,他始终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整个世界的精神让我佩服。

作者善于表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真实情感,谈及孔孟程朱,他并非盲目夸赞,也并非一味贬低,而认为他们的想法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但只要细细体会,其实也没有太多了不起的地方。在他眼里,孔孟程朱所创造的价值远不如法拉第,爱因斯坦,牛顿,莱布尼兹等人。而孔孟程朱的宣扬的那些“仁义”、“格物”、“中庸”等思想,作者认为虽然是好话,但是这好像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再琢磨的过分点,又感觉很肉麻。还有他将孔孟和古代的劳动人民相比,他更佩服古代的劳动人民,因为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就这么简单。

他的文章很幽默也很有讥讽意味,比如在说到钻研《红楼梦》这里,说到: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当然,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这几句话我特喜欢,讽刺了那些苦于钻研古人学问,而不去创造新学问的人。

他也批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说到个人尊严,中国传统的观点是个人尊严必须是与国家,单位,集体联系起来的。但是王小波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为什么非得把个人尊严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呢。

伴随着王小波的批判与嘲讽和幽默,畅游了他的精神家园,觉得他是一个特真实的作家,用最朴实的话语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一些事物的最独到的见解。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2

我的精神家园

昨天晚上读完了这本书,想正式的写一下书评,看到别人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自己就感觉写不出来,就算写出来也皱皱巴巴。仔细想了想,不应该这么妄自菲薄,并且还有书友的鼓励,我觉得写的好与不好都没多大关系了,毕竟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书评。

说实话,读王小波的这本书,首先觉得说话风趣。像一个说单口相声的人,但又与相声不同,接地气的同时,对事物看法,见解深刻。文章中的衣食住行审美观,科技社会日常见闻追星族说了一个遍。对生活细节把握到位,总是能以幽默的文字,带我了解20多年前他的生活。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次甚至更多次认为王小波他是活在20xx年,不然他怎么看的到那过去的未来那么远。这就不得不说王小波是个有才的人,从他的文章中他到过很多地方(包括德国,美国等很多国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盲目跟风,国外的都是好的,他认为国内国外都有各自的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就比如说,他把国内外当时的环境、饮食等做比较。他对国内环境比较失望,对国外美好环境的向往。特别写了德国的海德堡,问过在德国的书友,他就觉得2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很漂亮。而中国的历史只是在文字中,活的历史也就是人文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我觉得读本书收获最大的,给了我一个参考,如何去向他那样观察生活与理解生活。他在文中说,他向读者发出了信,现在我收到了此信,这就是我的回复。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3

古语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王小波还说,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选择幸福,实现理想,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一个知识分子,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有宏大的志向后,还有博大的胸怀。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多向他人学习了。毛泽东曾经豪迈地写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正沧桑。”其中抒发的正是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啊!他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联系在一起。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实,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4

和小说不同,觉得杂文更显示了作者贴身的思想,更适合描绘一个立体的作家形象。读完此书可以感受到小波与同时代人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最大的不同是真实。不以道德观束缚自己,看重自身的体验,他是一个灵气的通路尚未被切断的人,无论是主动或被动。

其次是勇敢,敢于面对真实的人性,也敢说真话。如果身后的读者不开化不理解,他极容易被扣上各种帽子。许多读者都把他“有趣”的原则奉为圭臬,殊不知在有趣前面,还有“智慧”和“性爱”两件大事。

还有幽默。和搞笑不同,幽默是一种随性而发的方式,它完全融于日常的对话里,严肃的人甚至会觉得作者无意间讲了一句观念相反的话。

这三点无论是写作还做人,都尤为珍贵,所以小波独具魅力。

以前看作者头像样子粗糙,加上文字少用修辞,老以为他是一个半路出家,有点文字天分的老流氓,看书的过程中去查了查作者简介,才知道他可算作那个时代标准的知识分子。本科人大,留学硕士,与博士妻子一起环游世界,回国后先后在人大,北大教书,后弃教师从写作。这金光灿灿的简历放现在也毫不逊色。

还有当看到他讲电影《霸王别姬》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和他所在的年代接上了,原来他也没我想象的遥远,就活跃在90年代。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5

从事杂文写作,常常是对事不对人的,而且也一般不就事论事的。如仅就某一具体人、某一具体事作文立论,则时过境迁,文将安附?所以杂文当在每从具体人、事人手,而所针贬的、所讽刺的,乃是一种存在的现象、倾向、思潮、心态,具有历时性,非局限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因而就有了一种历史穿透力和理性的思考特色,这是一切优秀杂文的力量所在。从这一意义上说,也正是王小波的杂文颇具特色和可贵的地方。

读王小波的杂文,会发现他对精神生活问题的思考,常常是与对中外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和文化的审视紧密相关连的。对这一问题,是王小波杂文中关注的重点,也是其文章中颇有份量的部分。当然这是与作者的知识分子的家庭出身和在经历了“”后上大学读书、出国留学、回国在高校任教、辞去公职后成为专事写作的文化背景分不开的。这一点使他对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中外文化传统有了深切的体悟。无疑,这也是作为知识分子王小波个人精神发展史上的继续。不仅如此,还在于王小波深知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所承担不可推卸的义务和重要角色:肩负社会道义的职责和代表社会的良知。这一角色决定了知识分子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影响的重大。王小波说:对人类来说,更大的恶梦是社会,更准确地说是人文生存环境。假如一个社会长时间不进步,生活不发展,也没有什么新思想出现,对知识分子来说,就是一种恶梦。。因而,王小波对知识分子的自身精神状态与生存环境及其文化进行了深人的剖析和反省。

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一文中,王小波认为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时代。而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理智。其中“狂信”则会导致偏执和不理智并造成这样的年代,如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老舍跳进太平湖,这种年代根绝了讲任何道理的可能性。而只要到了无理可讲的地步,肯定也要遭逢浩劫,“”即是例子。“”中的这种狂信就是与丧失理智相伴生的。这也是与人滥用信仰,将其制成打人的棒子、迫害别人的工具相关的。王小波着重指出,信仰是重要的,但要从属于理性。它是一切知识分子的生命线。作者举例说:在古希腊,人最大的罪恶是在战争中砍倒橄榄树。在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砍倒橄榄树是灭绝大地的丰饶,营造意识形态则是灭绝思想的丰饶。前者的罪过顶多不吃色拉子,后者则是没有思想人就要死了。而过去人文知识分子给思想流氓造了多少凶器、多少混淆是非的烟雾弹。所以说,知识分子的不幸,就从这里开始了。为此,作者对那些想在思想领域里巧取豪夺的不良分子,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提醒大家注意那些以高举招牌,抢占制高点来压制不同意见的人,以免遭头上鲜血淋漓。作者强调说: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精神信念,它是在自我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中产生,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作者调侃的说道,如将其从生活中抽掉,不如把我阉了。所以作者说不想最终饭依什么-这块地方我给自己留着,它将是我一生事业的终结之处,我的精神墓地。

这是因为,作为知识分子处世立身,就在于有其独有的求知领地,依据于知识的至上性和自怡性。知识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求知本身。知识是好的,求知的人生是更好的。爱知者,必乐知也;并力求在知识上有所成就。对知识分子而言,知识是思想的基础,也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最终凭籍。

可以说,一个真正底得了精神生活的人,他虽然也生活在现在,但同时也拥有了永恒的现在,即包含一切时代和人类一切有永恒价值的成就的现在,从而也就有了居高远望的立脚点和不随波逐流的立场,与不断进取的创造力。作为知识分子的王小波,正是由此以批判精神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来揭示社会的众生相,追踪灵魂进行拷问,寻觅人性的良知,从事着自己的精神事业,从而去促进人的进步、社会文明的提高。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6

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他的文字中流淌着鲜活的智慧,就像自有奔涌的河水,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他喜欢,读书的人也喜欢。

王小波对读书和思考有一种天真执着的热爱,不是为了功利,而是学习中享受纯粹的快乐。他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回忆的“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的情景”,纯真而令人感动,他一定要活得真实、丰富、有趣,追求智慧和真理,痛恨乏味和愚昧。读其文字,独特而态肆随意,但却有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他的作品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并且自嘲的表象下,隐藏着冷静、彻底了悟的大智和无可救药的真诚。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每一天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反省去静下心认认真真思考一些事,时间久了,必然是有所收获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对于“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的精神状态是极为不满的,认为“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在精神生活的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对旧我的否定,对新的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憧憬。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作者认为“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从这种立场出发,人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参照系,因此在衡量一种精神价值时,主要标准就不再是眼前的自身实利。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7

从元月底开始断断续续在读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也让自己有了思考。

在《积极的结论》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发较大,我在情感上总是过于感性所以时常让自己不快乐,他的观点使我重新认识自己的不足。“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要多少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

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中对信念的'看法: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科学的书籍,乃至旅行、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构造我的价值观。一种学问,一本书,假如不对我的价值观发生作用(姑不论其大小,我要求它是有作用的),就不值得一学,不值得一看。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的最有趣的事啊!

在《文化之争》中提到:罗素先生曾说,他赞成人人平等。但遗憾的是,事实远不是这样。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异。

在《椰子树与等》中,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就是问题所在。这里所说的知识,聪明是广义的,不单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文化素质,艺术的品味等等。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8

尽管作者在文学创作上,对小说比杂文看得重,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杂文创作的佳作迭出。杂文作为最贴近日常生活,最适宜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情思的一种文体。王小波运用起来犹如十八般兵器中最自如的一件,在其作品中更见性情中的光彩。王小波说,“作为一个人,要负道义的责任,憋不住就得说,这就是我写杂文的动机”。“除了文学,我想不到有什么地方可以接受我这些古怪想法”。在王小波杂文写作的视野中,关于智慧、关于人的精神生活问题的思考,是其作品中挥之不去的话题。读其文字,独特而态肆随意,但却有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他的作品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并且自嘲的表象下,隐藏着冷静、彻底了悟的大智和无可救药的真诚。

王小波对于“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的精神状态是极为不满的,认为“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心基于人的文化存在,作者努力探索人的精神世界,以弘扬人性的完整、丰富、全面为目的,以发展个人的内心世界,创造力为宗旨,大力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智慧良知,以求得社会的文明水准不断提高。因为在精神生活的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对旧我的否定,对新的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憧憬。

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王小波认为“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从这种立场出发,人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参照系,因此在衡量一种精神价值时,主要标准就不再是眼前的自身实利。人因受其局限而许多不可理喻的事情,在更广大的范围就能得到理解和赞同。倘若怀有这种想法的人多了,人性必能进步。人如果没有这种想法在背后支撑,并作为存在的根据和源泉,就会丧失其精神内容,沦为世俗利益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把文学、艺术真正当作精神事业和人生使命的人,必定对于精神生活的独立价值怀有坚定的信念,给其生活注人一种高尚的严肃性,赋予心灵一种真正的精神历史。在王小波的杂文作品中,就贯穿这么一种思想,传达出对于整个世界和人生独特理解和信念。这是作者长时间地集中全身心于精神方向上探索的结果,也是他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沉思交互作用,在独特人生体味上不断积累的结晶。对此,可以称之为经验理性的硕果。王小波生前曾说过:“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对于一个推崇有精神生活价值的人来说,这种想法应是必不可少的。凡精神性的追求,必隐含着一种超越性的信念,即超越自身之得失、惠及人类的思想追求。这就使人不禁想起以热爱智慧著称的苏格拉底,恐怕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因思想而献身的哲人。他的不为物役、不畏权贵,追求真知,不愿为放弃所爱的智慧而苟活的精神,一直未被历史所磨灭而昭示着后人。在王小波的精神生活中,这类先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然这种信念的产生,首先是与王小波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也是与对那个非理性时代,蒙昧主义的恶性发展给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命运造成巨大的残害的理性反思紧密相连的。由此,王小波所倡导的智慧、良知等等理性文明就愈加显示出其积极的意义。在王小波作品中,这种对比是极其鲜明的,使人在既不忘记苦难的历史之时,又能超越个人祸福得失而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作为知青出身的王小波,与那个年代的同代人一样,经历着无数次的运动、上山下乡……,同时也经历着由此所带来的家庭不幸、个人的坎坷,精神上的被愚弄,纯真的情感被裹读……,但与之俱生的是作者以其独特的、不停顿的思索与追问,表现着生命的尊严和顽强不屈的自由意志。其思想的成熟过程,也就是靠自己的判断力找寻真知的过程。王小波由此终身保持着对精神自由和理性思索的信念。在这个方面,他与同代人一样又不一样,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独特的一个。

王小波在《承认的勇气》一文中说道:人生在世常常会落到一种“说法”之中。有些说法是不正确的,落到你的头上,你又拿它当了真,时过境迁之后,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就是个严肃的问题。王小波针对一些人对过去自己出的洋相,解释为时代、历史使然而自己没有责任的说法大不以为然。对此,作者反思自己是被人塞了一脑子教条,情绪又受到猛烈的煽动,只会干傻事。不幸的是好多同年人连这种智慧都没有,作者称之为:错过了在那个年代里能学会唯一的智慧-知道自己受了愚弄。不肯承认自己傻过,仿佛这样就能使自己显得聪明,还要以审美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丑态。在(我看老三届)中,王小波认为“”这种特殊经历可能会有益于写作,但整个事件的性质却不可因此混淆。这就犹如不良之人将脑子有病而致盲的人踢下楼梯因此复明,而说踢人者是好人一样。对此,作者指出,这个论域貌似属于科学,其实属于伦理;它还是一切法西斯和偏执狂的策源地。

人的成就、过失、美德都不该用他的特殊来解释。王小波说,看看傻不傻,疯不疯?有各种各样的镜子可供自己对照,中国的传统是一面镜子,外国文化是一面镜子,还有一面更大的镜子,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经历过的时代,是一个动荡的、充满悲剧、荒谬的年代,社会、道德和审美方面,充溢许多极不和谐处。王小波认为,文学就应真实地揭示其精神面貌,而不应人为地掩饰它们,正如他所倡导的“假如要反对不幸,应该直接反对不幸的事实,此后才能减少不幸的信息”,而不是相反。可惜的是“营造出了好消息,更容易找到买主”的人多,“‘做好消息信使’的人很多”。对此,王小波是十分厌恶的,称之为“花刺子模信使”(中亚古国名),喜作妙语以动天听。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9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这是一本杂文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他的文字中流淌着鲜活的智慧,就像自有奔涌的河水,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他喜欢,读书的人也喜欢。

王小波对读书和思考有一种天真执着的热爱,不是为了功利,而是学习中享受纯粹的快乐。他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回忆的“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的情景”,纯真而令人感动,他一定要活得真实、丰富、有趣,追求智慧和真理,痛恨乏味和愚昧。读其文字,独特而态肆随意,但却有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他的作品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并且自嘲的表象下,隐藏着冷静、彻底了悟的大智和无可救药的真诚。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每一天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反省去静下心认认真真思考一些事,时间久了,必然是有所收获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对于“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的精神状态是极为不满的,认为“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在精神生活的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对旧我的否定,对新的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憧憬。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作者认为“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从这种立场出发,人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参照系,因此在衡量一种精神价值时,主要标准就不再是眼前的自身实利。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4篇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4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1)

古语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王小波还说,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选择幸福,实现理想,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一个知识分子,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有宏大的志向后,还有博大的胸怀。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多向他人学习了。毛泽东曾经豪迈地写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正沧桑。”其中抒发的正是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啊!他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联系在一起。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实,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2)

古语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王小波还说,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选择幸福,实现理想,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一个知识分子,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有宏大的志向后,还有博大的胸怀。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多向他人学习了。毛泽东曾经豪迈地写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正沧桑。”其中抒发的正是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啊!他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联系在一起。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实,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3)

看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直到看到他给李银河的信时,我才感受到他的精神的支撑……如果一个人没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真就与行尸走肉没什么区别了!不过说实话,我真的不觉得他给李银河的信写的多么好,那些信挺乏味的啊,没有什么感动和心动的啊。可能是我老了,忘了相思是怎么回事了,没有感同身受了!还有我没有看明白封面的图,反复看,还是没明白!

人啊千万不要以为别人喜欢自己的照片而不断的把自己的照片发给别人看,喜欢看你的只有自己的父母、恋人,其他人如果有赞美那也只是敷衍和礼貌,千万别当真,千万别以为人家真的喜欢而不断的去打扰人家,大家都挺忙的,就是闲着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去欣赏别人的!

这两天接到三个境外电话,瞪着眼睛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我想来电话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胡说吧!他们一定是受蒙蔽的!就像我们不了解他们一样,他们也不了解真实的我们。他们一定是被利用的。

对面的工地这两天又停工了。趁着高楼没有起来,我还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有那么一会儿天空的云很好看,在窗前就拍了张相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4)

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他的文字中流淌着鲜活的智慧,就像自有奔涌的河水,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他喜欢,读书的人也喜欢。

王小波对读书和思考有一种天真执着的热爱,不是为了功利,而是学习中享受纯粹的快乐。他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回忆的“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的情景”,纯真而令人感动,他一定要活得真实、丰富、有趣,追求智慧和真理,痛恨乏味和愚昧。读其文字,独特而态肆随意,但却有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他的作品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并且自嘲的表象下,隐藏着冷静、彻底了悟的大智和无可救药的真诚。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每一天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反省去静下心认认真真思考一些事,时间久了,必然是有所收获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对于“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的精神状态是极为不满的,认为“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在精神生活的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对旧我的否定,对新的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憧憬。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作者认为“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从这种立场出发,人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参照系,因此在衡量一种精神价值时,主要标准就不再是眼前的自身实利。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5)

“王小波”?看到这篇文章作者名字时,一丝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对,就是他,就是今天试卷上提到的王小波!一天遇见两次,真是太七了。读完文章,一丝敬佩也油然而生,这个王小波,真不一般!他写童年睦偷看父亲书柜的故事,从一开始就说明了对书籍的热爱。那也此展开回忆,被哥哥编故事骗,从中明白了不能做井底之蛙,要用书来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也许是抽象间义上的,亲情、爱情、友情,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种信念,即能满足你精神上的需求,支撑你勇敢快乐的活下去的东西。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什么?王小波说,我的精神家园是书籍构成的世界。书籍就像是一座桥梁,沟通了你与作者的心灵。如穿越一般,明明是生活在21世纪的你,忽然就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先人们的崇高思想里,偶尔与马克思畅谈社会主义的优势,时而,领略鲁迅忧愤的情操。隔着几个世纪的门槛,读着他们,时而发生了扭转,时间进行了倒流,享受着足不出户的前提下,去欣赏,去领略,去感悟普通人无法达到的香格里拉。作者觉得书构成的世界是精神家园,颇有道理。而我则有另一种看法,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家园是整体,书是其中的花园,供自己放松,陶冶情操。一本书是一朵花,一棵树,或许单一看出,但上聚集起来,就职是美的世界。

家园里还包括亲情、友情、人生阅历等,这些书或许能够给其镀上一层金色的外表,可有时,也并不是能完全代替的。或许,我的理解还很片面,可文字不就是抒发感情,供人改正的吗?从王小波这篇文章中,我读到了既然不能做到美好,那就要努力。也找到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像文章中的作者。我或许还无法与其相比,但我相信我定会向其奋斗,我也相信在年老的时候,自己能够说一句: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也许,书籍并不是你的精神家园,但它绝对是你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没有书的世界是荒芜的,没有阅读的心灵是贫瘠的荒漠,,书籍会引导我们向善向美。、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6)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这是一本杂文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他的文字中流淌着鲜活的智慧,就像自有奔涌的河水,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他喜欢,读书的人也喜欢。

王小波对读书和思考有一种天真执着的热爱,不是为了功利,而是学习中享受纯粹的快乐。他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回忆的“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的情景”,纯真而令人感动,他一定要活得真实、丰富、有趣,追求智慧和真理,痛恨乏味和愚昧。读其文字,独特而态肆随意,但却有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他的作品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并且自嘲的表象下,隐藏着冷静、彻底了悟的大智和无可救药的真诚。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每一天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反省去静下心认认真真思考一些事,时间久了,必然是有所收获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对于“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的精神状态是极为不满的,认为“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在精神生活的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对旧我的否定,对新的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憧憬。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作者认为“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从这种立场出发,人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参照系,因此在衡量一种精神价值时,主要标准就不再是眼前的自身实利。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7)

如今,《红楼梦》已被翻拍了许多回,看看电视上鲜艳的画面,动人的情节,但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不禁让我梦回红楼,重回我的精神家园。

依稀记得,当我还是小学生时,抱着《红楼梦》,看着书上的插图,津津乐道。总认为林黛玉是个傻姑娘,小心眼,犹是讨厌。可曾想,现在我读起《红楼梦》来,另有一番滋味,如同身临其境。

当初我厌烦的林妹妹,现在我不禁打心眼里喜欢。曾记否,林姑娘只身进京都时那份胆怯与不安,俏语谑娇音桃花 黛玉泣残红时那份忧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隐隐约约浮现脑海,我知道林妹妹乃是美貌与才华的代名词。她忧郁,她不开朗,这又如何,人非完美,那温婉充满伤感的眼神让人们诉说她苦难的命运以及他对宝哥哥坚贞不渝的爱恋。又曾记得当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林妹妹独守空房,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眷恋,她不得不离开。惊天地,泣鬼神,黛玉香魂依旧。殊不知,当我十年后再次品读林妹妹时,心中有何触感,我想有的只是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的期待。

《红楼梦》亦是如此,我常常用心去斟酌何为精神家园。

我读过名着,读过小说,也读过传记,连一些花边小文章我也浏览过,我不知道它们能否建造我的精神家园。我只知道闲来无趣,信手掂来。

我还记得曾经为了一本书,整日废寝忘食。我如饥饿似渴的读着它,于是我的精神世界多了一束阳光,少了一点阴霾。从那一刻起,我打下了家园的地基,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往上建造。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里说过: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这个家园里外观不美丽,房间不够多,没有庭院,没有苗圃,但可以有无尽的快乐,无尽的幸福。

我不理解那些文人骚客的精神家园,我也做不到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有新的看法,就如当时我读《红楼梦》一样。

回顾十几年来的读书生涯,当年的《水浒传》《繁星·春水》《唐诗三百首》《史记》等等,我仍觉得那么亲切,它们都是我的家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为了更美好的家园,我要不停的加工,如果沦落到屋漏偏逢连夜雨,那就不好了!

精神家园,我的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8)

早就听说《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这次局文明办推荐,读完全书后,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但并不起绝对作用。我坚信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价值。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我想,这就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追求和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

古语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作文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王小波还说,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选择幸福,实现理想,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有宏大的志向后,还必须有博大的胸怀。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多向他人学习了。毛泽东曾经豪迈地写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正沧桑。”其中抒发的正是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啊!他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联系在一起。

总之,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不断的经历成长,这才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9)

先笑一个:我天天教别人,写文章从题目开始就要有新意,要夺人耳目,自己却用这么俗旧老套的名目。为我的懒击掌先。

准确的说,这是第四次读王小波了。但从第三次开始,我才读出点味儿来。

第一次还是上学其间,记不清是大几了,总之那会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正风靡校园,我也就找来了看,实际的情况是,那些小说,我字字都认得,合在一起,却一点看不明白,所以就放下不看了。呵呵,这大概是我读书的唯优点:不懂就是不懂,绝不装神弄鬼,借虎皮拉大旗。

第二次也是上学其间,有一回假期回学校,买完车票离开车还有几个小时,没事做,就到处转在车站附近一家书店,卖的大都是教辅书,再就是些没名堂的畅销书,我翻来翻去,找到一本《古诗一百首》和一本王小波的文集。具体的书名是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总之似乎我还没有读完,它就失踪了,也不知谁借走了,再没还过――这样不知所终的书已经好几本了,深刻怀疑被老二顺走了,别人不上我这来,来的也不读我的这些书。

第三次还是工作以后,那二年被赋闲,工作很简单,不要说八小时之外,就是八小时之内可供我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很多,由是隔几天就到图书馆换几本书,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就在其中,那时,才能说懂了一些――知道他在说什么了,记忆最深的是那句“我是学理科的,不相信世上有……”的议论,触动很大。

年跟前,又有了些空闲,借书的时候,这本书又跳到眼前,于是借来再看,说全懂,怕挨砸,但至少看出了他的言论的优劣,也让我多了些自信――以前总觉得自己这个专业没专业,好象什么实用的技术都没学到,看到王小波乱用概念,不禁暗笑,原来我还是有点专业的:)。

认识王小波的过程,跟读钱钟书的《围城》类同。初识《围城》是上补习班时,班上有人读《围城》再加上电视剧播的火热,很多文学爱好者赞口不绝,于是就借来看,看了一晚,不得要领,闷闷的还给别人,上大一的时候,和一老师说起《围城》,我说我怎么不懂的话来,边上一同学说她懂,很有感触,结果被好一顿挖苦:多少专家多少年研究都不敢说懂了,你这么胆大敢说自己懂了,了不起,等等,让我目瞪口呆。

然后到了大三,不知怎么又借了《围城》来看,还不知看懂没有,但边看边大笑,惹室友群起抗议。作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10)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500字:有句流行语叫做“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还没读过周国平的书所以没有对比,为什么流行这句话我不清楚。网上查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周的文章比较细腻和感性,王的文章比较机智幽默,所以女生会比较喜欢周的文章,而男生比较喜欢王的文章,也有说“男人要学习王小波的浪漫,女人要学习周国平的理智。”曾经认识一个男生的网名叫做“跪舔王小波”,我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王小波,他大概说王小波的文章比较潇洒有趣。于是我便上网查了下王小波经典之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等,百度了下《黄金时代》开始看电子书,看了开头几章觉得真是太无聊了,写的都是什么呀。于是从此不再读了。

再次对王小波感兴趣在一次公司旅行活动中,由于没带书所以找同事借书看,同事带了一本杂文和一本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然后再次提起了那句流行语“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他说他是第二次读王小波这本书了。于是我借了王小波的书开始读起来,发现越读越来劲。《我的精神家园》杂文类的文章比他的小说好看多了,书中他也提到说,有读者给他打电话叫他别写小说了,应该写杂文,因为他的小说不够正经。看来不止我一个读者这么觉得。我之所以觉得《我的精神家园》好看,是因为作者的杂文写了很多关于生活现象或者一些观点的看法,很多地方我觉得挺认同挺有启发的。而且他在讨论观点的时候,运用正推反推、举例说明等形式,字里行间有趣且深刻,应该是有受理科生的影响吧,很多地方引用伟大哲学家罗素的话,对问题进行逻辑解读,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书中有一章写他为什么要写作的问题。众所周知,水往低处流、苹果往地上掉的自然现象,事情总是遵循着本来该有的方向发展,这当然是合理的,所以大多数人做选择时往往会选择容易发展的那个方向去靠。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会逆着方向做选择,例如他举得例子,明知道登山是又危险又没什么实际好处的一件事,总有人要冒险去征服高山;像在美国有些人冒着被联邦调查局调查的风险支摊卖托洛茨基、格瓦拉、毛主席等人的书;就像他自己本是一名理科生,在他自己看来当时他写的东西一点也不热门,不但挣不了钱有时还倒贴一些,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选择写作。类似这些现象他有趣地比喻成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的现象。他表示理解这些人的选择,这些人的选择没办法解释,毕竟如果所有人都是顺流而下,最后总会在低洼的地方汇集,拥挤一起。他还举了个例子,他认识的一位教授的女儿放着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奖学金不要,自费去一般大学的法律专业,后来法律挣钱比人类学家挣得多,这是舍小利而趋大势,受小害而避大害。这章内容说的问题能让我反思到生活中,在做选择时有时候需要逆向思维,因为人本能是趋利避害的,随大流是容易的,逆向思维确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突然觉得和投资上很像,顺势而为、物极必反。当然逆向思维是否正确还得看一个人的能力和眼光。

书中还有一章写有关贫穷的问题。书中提到国外有位研究发展的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说穷人不单缺钱,就算给他钱了也富不起来。“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叫作’文化’。”“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书中的这些话挺有启示作用的。就像《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说的类似,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所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真的很重要,曾有人说“读书无用论“,读书的实际用处是在于开拓人的思维。

其实最近写公众号,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要写公众号?比如为什么选择去学习跳舞?在有些人看来好像都是吃力不讨好,没什么实际用处,一不能带来钱财,二费钱费时费力。而自己为什么还要去做呢?下次再写写原因吧。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11)

我对本文很有感触。当今社会处于浮躁的氛围中,精神被物欲所蒙蔽,拜金主义已经占到合情合理更合法的地步。网络充斥着八卦、黄色和暴力。现代社会的美常被视为昔日的丑恶,还美其名曰:审丑视角。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速度的迸发。我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信息速传和交通便利把原有的自然享受磨灭。但是我们的工作学习之繁忙不足以被悠缓的享受所抵消,所以出现了卡拉ok,电视,电脑,网络,psp,mp3……甚至连手机都方便我们“及时行乐”,直到再也离不开速食文学,在线视频,网页游戏……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失去了享受的幸福感。

另一个原因,我认为可以从生理上来阐述。由于现代娱乐设施多以辐射环绕,人的身体机能难免受到影响。辐射的危险度据说可以再来回1米间反复10万次后煮熟一颗鸡蛋。而人脑作为人身体最脆弱的部分,成为对辐射神经高度敏感的区域。人的心理紧张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源自于辐射的增加。但是反观越发不能摆脱高级设备的社会人,文明人,其实不自觉地加速了精神紧绷,导致衰退。

或许有些骇人听闻,但是我们必须予以重视,自觉地有意识地让自己有一定的空间远离过快发展的新式技术。就好比艾略特所着的《荒原》,如果人类灭亡归咎于自然的不可抗力,那么人类的精神毁灭一定是源自人的自杀,而且是上瘾般的毒杀。我认为这本书能够警醒我们青年一代,把握自己的生活,重新获得幸福的真谛。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12)

我可不是说王小波先生脸丑,是他自己说的。他对李银河女士说,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王小波,4月11日去世,我买了纪念版的《我的精神世界》,想一窥大师的精神世界,怀着敬畏之心。193月20日,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到;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若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地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知道王小波,始于初中语文阅读题中的一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对文中的猪很是敬佩,那是一只有个性的猪。

王小波定义的成功里谈到有趣,我们都喜欢有趣的人,什么是有趣?怎样才能有趣,前不久读到晴妈也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说,我们想采访一系列有趣的人,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而自我抉择的人。读后感他们倒不一定是从传统路径上含着金钥匙成长的人,但都在生命的某个时刻,让自己成为自我推动的人。他们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也有能力沿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行进。

《好好说话》中说,有趣的人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才会产生兴趣。但真正的成长和学习不光是靠兴趣支撑的,哪个钢琴大师不是把枯燥的乐谱一遍一遍地练?哪个语言大师不是把经典文章一遍又一遍地背?

老师一般都有这个技能:不管离题几万里,都能回到主题,不管是老师本人,还是学生。我再回到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这是一本杂文自选集,分为文化、艺术、社会三大块内容,最后是书信,两封是写给新年的,其余是写给爱人李银河的,大部分都在另一本他俩合著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里出现过。

语言直率幽默。在音乐学院的小礼堂里看到外国老太太唱歌的时候把假牙吐出来了,他说请相信,我坐在那里很严肃地把这一幕听完了,才微笑着鼓掌。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

打开这本书吧,看王小波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13)

从元月底开始断断续续在读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也让自己有了思考。

在《积极的结论》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发较大,我在情感上总是过于感性所以时常让自己不快乐,他的观点使我重新认识自己的不足。“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要多少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

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中对信念的'看法: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科学的书籍,乃至旅行、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构造我的价值观。一种学问,一本书,假如不对我的价值观发生作用(姑不论其大小,我要求它是有作用的),就不值得一学,不值得一看。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的最有趣的事啊!

在《文化之争》中提到:罗素先生曾说,他赞成人人平等。但遗憾的是,事实远不是这样。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异。

在《椰子树与等》中,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就是问题所在。这里所说的知识,聪明是广义的,不单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文化素质,艺术的品味等等。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14)

最初接触王小波,并吸引我阅读更多他的文字的文章是《工作与人生》。他的文字总有反讽的味道,并且怀持清醒的态度。就如爱默生在自立中所说:越是对方呼声最高的时候,我们越要心平静气的坚持我们自发的感想。王小波的思考最大的意义并非那些思考的结果,而是不屈服成服于他人高大言论而自持独立的态度。现今社会,书出版的越来越多,大道理也越来越多。千万的书来教导你做什么样的人,怎样赚钱,如何做一个淑女熟男,如何有魅力,怎样才是生活得意义。我们阅读他们,吸收他们,并了解那些书里的思想,大部分人跟随他们,就如圣经一样,大凡以作家的高大姿态出版的,就是圣言。但随着书籍阅读越多,你会发现那些每个人所声明的绝对真实的大道理互相排斥,又似乎个子都说得通。这时候,做他人思想的追随者就显得很不明智了。王小波的思想我无法同意他所说的每一篇文字,每一个体系,或许我根本不赞成。但是他让人敬佩并且令无数人有动机购买他文字的原因就在于:每一个字,每一个思想都是诚实且独立的。这就是他的价值。我在想,如果王小波可以活到现在,看到现今膨胀和激动的社会情绪,他又会有怎样的清醒和反思。再说这本书,如果不是同一个出版商出版的,杂文买一本就足够。他的杂文原本也没有太多,扣了不同帽子题目的图书,其实内容大同小异。书的排版还算舒服。纸张也比较满意。虽不如安妮宝贝的莲花那样的精致,但仅仅是阅读思想的目的而来,就不用那些计较。同时,也希望看到我评论的人,倘若有共鸣,或是反对,请让我知道。那将是很有意义的……

我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来自国美网上商城的网友:他说张爱玲的小说乃至中国近当代小说都是有忧伤无愤怒,有绝望无仇恨,看上去像个临死的人写的,他是不喜欢的。读王小波的作品,你能明显的感受他的愤怒,只是这种愤怒隐藏在幽默的背后,使他的幽默透着极强的力量,男子汉的力量,理性的力量。这种愤怒源于对所处时代的深刻否定。他说,知识分子最怕生活在不理智的年代,不理智的年代是老舍投太平湖的年代、是伽利略被烧死的年代。他对大革命深恶痛绝,认为那个时代杜绝了任何讲道理的可能,人因为狂信就不讲道理。他崇尚科学,对于任何事情总是愿意讲道理。他的这种愤怒与和对时代的否定酷似鲁迅。文章语言简单幽默,内在逻辑性强,不容辩驳,以达到讲道理的效果,这一点也酷似鲁迅。现实远比文学作品来得更荒谬。大革命如此,当下也是如此。比如在监狱里躲猫猫,比如千余人集体发作心理疾病。倘若王小波活在今天,不知又会讲出怎样的道理来。我的床头放一本《我的精神家园》,临睡前读一读。女儿从寄宿学校回来的夜晚,我也偶尔挑一两篇读给她听(怕她不愿看,她的读物都是校园小说和漫画),比如《肚子里的战争》《知识分子的不幸》,她很开心的听着。现在有时候会语重心长地对我讲,妈妈,要讲道理,不能狂信……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2篇


大家好,工作总结之家编辑经过认真编辑为大家准备了与“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相关的内容。对于这部作品,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读完书后,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总结自己所得到的经验和启示。如果你正在为写作品的读后感而烦恼,那么欢迎你来浏览这篇文章。希望它能给你带来启示,并请将其与你的朋友分享!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1)

一下子读完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我感觉到了他的苦口婆心。他真是很天真,信仰科学,更讲道理。我们知道,现在纯情的潇洒的实惠的财经的书有很多,真讲道理的书却是越来越少了。从文章看,他是有资格嬉皮的,但他不肯嬉皮。他讲的道理,许多人是知道的但忘记了,许多人也许不认为是道理,他的苦口婆心有人也许认为是别有用心,这时候只好这样说,他的道理不是对他们讲的。我感觉他是在寻找同类,仿佛酒后的颇有古风的谈天。--著名评论家陈村文字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都是一门艺术。

语言也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也都是一门艺术。在这两门艺术里,王小波是个天才,因此他的语言、他的文字有一种未经琢磨的"美",有一种盛气凌人的"威",有一种宝剑出鞘的"锋"……他的语言及文字技巧发挥到极限,可以让你正着进来横着出去。--著名作家卫捷王小波在世时发在报刊上的文章我就零零星星地读过,自然很是喜欢。人死了以后,我又将买到的他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再三品读,集中享受了一下这个文坛怪才无与伦比的运思行文给人带来的种种绝妙乐趣,会心之处,惊喜莫名,俱妙不可言。我想,面对好文章,一下子患了失语症,只顾浸淫其中,口中赞叹不绝,以至于得意忘形,也许是表达对作者的由衷敬意的最佳方式了。

青年作家陈坪师承王小波博尔赫斯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每个国家都由一位作者来代表的话,仿佛每个国家都想由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来代表,以补救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缺陷。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人的亲和力是如此之大,能有人脱颖而出吗?有的。那就是王小波。虽然他的早逝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虽然他的结果是--至今仍未受到广泛的(特别是文学界的)认同。纵观《我的精神家园》,看一看小波是如何地与众不同的: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许我们心存向往而自己却做不到。

对于一个喜欢文学的年轻人--我来说,《我的精神家园》中,《社会篇》和《文化篇》让我明白了许多问题,而《艺术篇》却为我打开了阿里巴巴的大门。请看《我的师承》,结尾处这样写到:"他们的书还在,可以成为学习文学的范本……""他们"指的是王道乾、查良铮等前辈翻译家。小波这样写到:"最好的,还是诗人的译笔;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如此喜欢诗人的译笔,大约源于他的青少年:"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我读了很多的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文中又说到了傅雷、汝龙先生,这两位先生倒是名满天下,虽然他们的译文集只印了一万册却仍然堆在书店里卖不完。

也许答案在这里:契诃夫的艺术是高雅的艺术,是真正的文学,是最朴实也最深奥的文字。它需要的不是猎奇的心灵,而是高雅的趣味。最后,他写下让我感动和受益一句话:"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读他们译的书,是我的责任。"还有很多、很美妙、很有趣的东西在《我的精神家园》中。有些幽默并不使人发笑,而是使人忧伤。观卓别林喜剧,有时是要准备一块揩泪的手帕的:鲁迅先生的幽默,亦时时刺得读者心灵深处隐隐作痛。这是大师的幽默与市井幽默之不同处。市井泼皮被警-察捉住,便央求道:"警-察大爷,您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

此等幽默,想象力不可谓不佳,可是除了逗笑,别无其他功能。大师的幽默,常常点到为止,却是一枚余味无穷的橄榄,常嚼常新。时下能够于余音里品出几分深邃内涵的幽默高手所存无几了,王小波算是一个。可惜45岁上英年早逝。王小游侠般地在文坛突然出现,又遽然离去,可以理解成天妒英才,也可视之为上帝的幽默。同是混迹于京都文坛,有缘小聚自是情理中事。小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幽默,不是王朔那种口若悬河的幽默,相反倒有些沉默寡言,至少在我这个生人面前是这样。但倘有什么话题引起了他的兴趣,偶尔插言,则必是点石成金的妙句,令人长久不忘。王小波死后出版了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寻来一读,果然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当然他写的不是相声,目的亦非逗笑;引人发笑,不过是不经意中的本性流露罢了。他的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除了文化的处境便是人的处理,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所以读王小波杂文,是不能笑笑就了事的。他的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幽黑的洞口,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其中,就全看我们个人的兴趣了。有趣的是,读王小波的同时,我还在读李辉,《风雨中的雕像》、《沧桑看云》等若干长卷都拜读了。李辉是将王小波涉及的一些问题具象化了,以历史中的文人作为载体,读来颇觉滞重和沉闷。

同样是沉重的母题,王小波选择了轻松诙谐的外壳。王小彼与孪辉,仿佛一枚硬币的两面。读王小波文章常常令我乐不可支,可是当我试图寻找王小波的幽默例句时,却一句也找不出来,这才发觉王小坡的幽默并非皮肉上的滑稽与俏皮,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理念。维特根斯坦说:"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当世界荒唐时,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它同样是荒唐的,而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来消解它,便成了智者的最佳选择,于是就有了幽默。当然,绝对的"漫不经心"是无法做到的,这种幽默,也往往并非全然的消解,而是一种更为巧妙的反抗。在《论战与道德》中,王小波发现,国人的文化论争往往"不是争谁对难错。而是争谁好谁坏。一旦争出了结果,一方的好人身份既定,另一方坏蛋就昭然若揭;好人方对坏蛋方当然还有些话要说,不但要批判,还要揭发",此言不谬。中国至今尚未发育出健全的论争机制,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态,而学术论争一旦涉及道德问题,所谓的平等便只能是痴人说梦了。所以王小波才说:"我现在既不看国产电影,也不看国产电视剧,而且不看-中-国当代作家的小说,比方说,贾先生的《废》,我就坚决不肯看,生怕看了以后会喜欢--虽然我在性能力上是无懈可击的。但我深知,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老婆那样了解我。""现在有很多文人下了海,不再从事文化事业。不管在商界、产业界还是科技界,人们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来进行竞争。

惟独在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照我看来,这有点像赌命,甚至比赌命还严重。这种危险的游戏有何奖品?只是一点小小的文名。所以,你不要怪文人下海。"王小波的文化意义也极有可能被一起消解掉。他的《极端体验》、《沉默的大多数》、《救世情结与白日梦》等篇,均直指现世中的尴尬处,以其特有的智慧与巧思,将世人熟视无睹的呆滞目光激活。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至于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虽是一篇被笑料包裹的故事,却不失为一支悲剧性的挽歌。幽默,不仅需要学养与才具,同样也需要一个良性的氛围。这种氛围要求听者拥有同样的兴趣与机敏,更要一种积极宽容的品评。我不敢说所有人都会喜欢王小波的杂文,正是基于我对后者的怀疑,真正意义上的幽默永远是一种善意的表达,当王小波调和了他的理智与情感,试图建立他的公正和谐时,许多人却将他的机智之语当成粗鄙的攻击和恶意的玩笑。因而,从鲁迅到王小波、文人的幽默常常是一种悲剧性的操作。

诸如果戈理《钦差大臣》、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安徒生《皇帝的新妆》这类政治幽默、无不以其民族深厚的.幽默传统为依托,美国电影可以拿总统、议员寻开心,而中国要形成正常的幽默环境,尚需假以时日。许多朋友为王小波这位古道热肠的文坛怪杰的过早离去黯然神伤,而我,却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2)

和小说不同,觉得杂文更显示了作者贴身的思想,更适合描绘一个立体的作家形象。读完此书可以感受到小波与同时代人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最大的不同是真实。不以道德观束缚自己,看重自身的体验,他是一个灵气的通路尚未被切断的人,无论是主动或被动。

其次是勇敢,敢于面对真实的人性,也敢说真话。如果身后的读者不开化不理解,他极容易被扣上各种帽子。许多读者都把他“有趣”的原则奉为圭臬,殊不知在有趣前面,还有“智慧”和“性爱”两件大事。

还有幽默。和搞笑不同,幽默是一种随性而发的方式,它完全融于日常的对话里,严肃的人甚至会觉得作者无意间讲了一句观念相反的话。

这三点无论是写作还做人,都尤为珍贵,所以小波独具魅力。

以前看作者头像样子粗糙,加上文字少用修辞,老以为他是一个半路出家,有点文字天分的老流氓,看书的过程中去查了查作者简介,才知道他可算作那个时代标准的知识分子。本科人大,留学硕士,与博士妻子一起环游世界,回国后先后在人大,北大教书,后弃教师从写作。这金光灿灿的简历放现在也毫不逊色。

还有当看到他讲电影《霸王别姬》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和他所在的年代接上了,原来他也没我想象的遥远,就活跃在90年代。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3)

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他的文字中流淌着鲜活的智慧,就像自有奔涌的河水,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他喜欢,读书的人也喜欢。

王小波对读书和思考有一种天真执着的热爱,不是为了功利,而是学习中享受纯粹的快乐。他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回忆的“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的情景”,纯真而令人感动,他一定要活得真实、丰富、有趣,追求智慧和真理,痛恨乏味和愚昧。读其文字,独特而态肆随意,但却有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他的作品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并且自嘲的表象下,隐藏着冷静、彻底了悟的大智和无可救药的真诚。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每一天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反省去静下心认认真真思考一些事,时间久了,必然是有所收获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对于“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的精神状态是极为不满的,认为“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在精神生活的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对旧我的否定,对新的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憧憬。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作者认为“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从这种立场出发,人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参照系,因此在衡量一种精神价值时,主要标准就不再是眼前的自身实利。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4)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500字:有句流行语叫做“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还没读过周国平的书所以没有对比,为什么流行这句话我不清楚。网上查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周的文章比较细腻和感性,王的文章比较机智幽默,所以女生会比较喜欢周的文章,而男生比较喜欢王的文章,也有说“男人要学习王小波的浪漫,女人要学习周国平的理智。”曾经认识一个男生的网名叫做“跪舔王小波”,我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王小波,他大概说王小波的文章比较潇洒有趣。于是我便上网查了下王小波经典之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等,百度了下《黄金时代》开始看电子书,看了开头几章觉得真是太无聊了,写的都是什么呀。于是从此不再读了。

再次对王小波感兴趣在一次公司旅行活动中,由于没带书所以找同事借书看,同事带了一本杂文和一本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然后再次提起了那句流行语“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他说他是第二次读王小波这本书了。于是我借了王小波的书开始读起来,发现越读越来劲。《我的精神家园》杂文类的文章比他的小说好看多了,书中他也提到说,有读者给他打电话叫他别写小说了,应该写杂文,因为他的小说不够正经。看来不止我一个读者这么觉得。我之所以觉得《我的精神家园》好看,是因为作者的杂文写了很多关于生活现象或者一些观点的看法,很多地方我觉得挺认同挺有启发的。而且他在讨论观点的时候,运用正推反推、举例说明等形式,字里行间有趣且深刻,应该是有受理科生的影响吧,很多地方引用伟大哲学家罗素的话,对问题进行逻辑解读,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书中有一章写他为什么要写作的问题。众所周知,水往低处流、苹果往地上掉的自然现象,事情总是遵循着本来该有的方向发展,这当然是合理的,所以大多数人做选择时往往会选择容易发展的那个方向去靠。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会逆着方向做选择,例如他举得例子,明知道登山是又危险又没什么实际好处的一件事,总有人要冒险去征服高山;像在美国有些人冒着被联邦调查局调查的风险支摊卖托洛茨基、格瓦拉、毛主席等人的书;就像他自己本是一名理科生,在他自己看来当时他写的东西一点也不热门,不但挣不了钱有时还倒贴一些,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选择写作。类似这些现象他有趣地比喻成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的现象。他表示理解这些人的选择,这些人的选择没办法解释,毕竟如果所有人都是顺流而下,最后总会在低洼的地方汇集,拥挤一起。他还举了个例子,他认识的一位教授的女儿放着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奖学金不要,自费去一般大学的法律专业,后来法律挣钱比人类学家挣得多,这是舍小利而趋大势,受小害而避大害。这章内容说的问题能让我反思到生活中,在做选择时有时候需要逆向思维,因为人本能是趋利避害的,随大流是容易的,逆向思维确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突然觉得和投资上很像,顺势而为、物极必反。当然逆向思维是否正确还得看一个人的能力和眼光。

书中还有一章写有关贫穷的问题。书中提到国外有位研究发展的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说穷人不单缺钱,就算给他钱了也富不起来。“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叫作’文化’。”“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书中的这些话挺有启示作用的。就像《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说的类似,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所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真的很重要,曾有人说“读书无用论“,读书的实际用处是在于开拓人的思维。

其实最近写公众号,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要写公众号?比如为什么选择去学习跳舞?在有些人看来好像都是吃力不讨好,没什么实际用处,一不能带来钱财,二费钱费时费力。而自己为什么还要去做呢?下次再写写原因吧。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5)

看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直到看到他给李银河的信时,我才感受到他的精神的支撑……如果一个人没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真就与行尸走肉没什么区别了!不过说实话,我真的不觉得他给李银河的信写的多么好,那些信挺乏味的啊,没有什么感动和心动的啊。可能是我老了,忘了相思是怎么回事了,没有感同身受了!还有我没有看明白封面的图,反复看,还是没明白!

人啊千万不要以为别人喜欢自己的照片而不断的把自己的照片发给别人看,喜欢看你的只有自己的父母、恋人,其他人如果有赞美那也只是敷衍和礼貌,千万别当真,千万别以为人家真的喜欢而不断的去打扰人家,大家都挺忙的,就是闲着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去欣赏别人的!

这两天接到三个境外电话,瞪着眼睛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我想来电话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胡说吧!他们一定是受蒙蔽的!就像我们不了解他们一样,他们也不了解真实的我们。他们一定是被利用的。

对面的工地这两天又停工了。趁着高楼没有起来,我还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有那么一会儿天空的云很好看,在窗前就拍了张相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6)

读完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王小波太有个性了,他对中国的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不是人云亦云,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整个世界。 他善于表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真实情感,比如在说到孔孟程朱,他认为他们的想法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但不过仔细一体会,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在内。他认为法拉第,爱因斯坦,牛顿,莱布尼兹等人创造的价值是孔孟所不能及的。他认为孔孟程朱的那些“仁义”啊,“格物”啊,“中庸”啊等等,虽然是些好话,但是这好像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再琢磨的`过分点,又感觉很肉麻。还有他将孔孟和古代的劳动人民相比,他更佩服古代的劳动人民,因为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就这么简单。 他的文章很幽默也很有讥讽意味,比如在说到钻研《红楼梦》这里,说到: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当然,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这几句话我特喜欢,讽刺了那些苦于钻研古人学问,而不去创造新学问的人。 他也批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说到个人尊严,中国传统的观点是个人尊严必须是与国家,单位,集体联系起来的。但是王小波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为什么非得把个人尊严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呢。 伴随着王小波的批判与嘲讽和幽默,畅游了他的精神家园,觉得他是一个特真实的作家,用最朴实的话语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一些事物的最独到的见解。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7)

我对本文很有感触。当今社会处于浮躁的氛围中,精神被物欲所蒙蔽,拜金主义已经占到合情合理更合法的地步。网络充斥着八卦、黄色和暴力。现代社会的美常被视为昔日的丑恶,还美其名曰:审丑视角。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速度的迸发。我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信息速传和交通便利把原有的自然享受磨灭。但是我们的工作学习之繁忙不足以被悠缓的享受所抵消,所以出现了卡拉ok,电视,电脑,网络,psp,mp3……甚至连手机都方便我们“及时行乐”,直到再也离不开速食文学,在线视频,网页游戏……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失去了享受的幸福感。

另一个原因,我认为可以从生理上来阐述。由于现代娱乐设施多以辐射环绕,人的身体机能难免受到影响。辐射的危险度据说可以再来回1米间反复10万次后煮熟一颗鸡蛋。而人脑作为人身体最脆弱的部分,成为对辐射神经高度敏感的区域。人的心理紧张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源自于辐射的增加。但是反观越发不能摆脱高级设备的社会人,文明人,其实不自觉地加速了精神紧绷,导致衰退。

或许有些骇人听闻,但是我们必须予以重视,自觉地有意识地让自己有一定的空间远离过快发展的新式技术。就好比艾略特所着的《荒原》,如果人类灭亡归咎于自然的不可抗力,那么人类的精神毁灭一定是源自人的自杀,而且是上瘾般的毒杀。我认为这本书能够警醒我们青年一代,把握自己的生活,重新获得幸福的真谛。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8)

最初接触王小波,并吸引我阅读更多他的文字的文章是《工作与人生》。他的文字总有反讽的味道,并且怀持清醒的态度。就如爱默生在自立中所说:越是对方呼声最高的时候,我们越要心平静气的坚持我们自发的感想。王小波的思考最大的意义并非那些思考的结果,而是不屈服成服于他人高大言论而自持独立的态度。现今社会,书出版的越来越多,大道理也越来越多。千万的书来教导你做什么样的人,怎样赚钱,如何做一个淑女熟男,如何有魅力,怎样才是生活得意义。我们阅读他们,吸收他们,并了解那些书里的思想,大部分人跟随他们,就如圣经一样,大凡以作家的高大姿态出版的,就是圣言。但随着书籍阅读越多,你会发现那些每个人所声明的绝对真实的大道理互相排斥,又似乎个子都说得通。这时候,做他人思想的追随者就显得很不明智了。王小波的思想我无法同意他所说的每一篇文字,每一个体系,或许我根本不赞成。但是他让人敬佩并且令无数人有动机购买他文字的原因就在于:每一个字,每一个思想都是诚实且独立的。这就是他的价值。我在想,如果王小波可以活到现在,看到现今膨胀和激动的社会情绪,他又会有怎样的清醒和反思。再说这本书,如果不是同一个出版商出版的,杂文买一本就足够。他的杂文原本也没有太多,扣了不同帽子题目的图书,其实内容大同小异。书的排版还算舒服。纸张也比较满意。虽不如安妮宝贝的莲花那样的精致,但仅仅是阅读思想的目的而来,就不用那些计较。同时,也希望看到我评论的人,倘若有共鸣,或是反对,请让我知道。那将是很有意义的……

我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来自国美网上商城的网友:他说张爱玲的小说乃至中国近当代小说都是有忧伤无愤怒,有绝望无仇恨,看上去像个临死的人写的,他是不喜欢的。读王小波的作品,你能明显的感受他的愤怒,只是这种愤怒隐藏在幽默的背后,使他的幽默透着极强的力量,男子汉的力量,理性的力量。这种愤怒源于对所处时代的深刻否定。他说,知识分子最怕生活在不理智的年代,不理智的年代是老舍投太平湖的年代、是伽利略被烧死的年代。他对大革命深恶痛绝,认为那个时代杜绝了任何讲道理的可能,人因为狂信就不讲道理。他崇尚科学,对于任何事情总是愿意讲道理。他的这种愤怒与和对时代的否定酷似鲁迅。文章语言简单幽默,内在逻辑性强,不容辩驳,以达到讲道理的效果,这一点也酷似鲁迅。现实远比文学作品来得更荒谬。大革命如此,当下也是如此。比如在监狱里躲猫猫,比如千余人集体发作心理疾病。倘若王小波活在今天,不知又会讲出怎样的道理来。我的床头放一本《我的精神家园》,临睡前读一读。女儿从寄宿学校回来的夜晚,我也偶尔挑一两篇读给她听(怕她不愿看,她的读物都是校园小说和漫画),比如《肚子里的战争》《知识分子的不幸》,她很开心的听着。现在有时候会语重心长地对我讲,妈妈,要讲道理,不能狂信……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9)

我可不是说王小波先生脸丑,是他自己说的。他对李银河女士说,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王小波,4月11日去世,我买了纪念版的《我的精神世界》,想一窥大师的精神世界,怀着敬畏之心。193月20日,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到;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若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地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知道王小波,始于初中语文阅读题中的一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对文中的猪很是敬佩,那是一只有个性的猪。

王小波定义的成功里谈到有趣,我们都喜欢有趣的人,什么是有趣?怎样才能有趣,前不久读到晴妈也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说,我们想采访一系列有趣的人,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而自我抉择的人。读后感他们倒不一定是从传统路径上含着金钥匙成长的人,但都在生命的某个时刻,让自己成为自我推动的人。他们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也有能力沿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行进。

《好好说话》中说,有趣的人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才会产生兴趣。但真正的成长和学习不光是靠兴趣支撑的,哪个钢琴大师不是把枯燥的乐谱一遍一遍地练?哪个语言大师不是把经典文章一遍又一遍地背?

老师一般都有这个技能:不管离题几万里,都能回到主题,不管是老师本人,还是学生。我再回到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这是一本杂文自选集,分为文化、艺术、社会三大块内容,最后是书信,两封是写给新年的,其余是写给爱人李银河的,大部分都在另一本他俩合著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里出现过。

语言直率幽默。在音乐学院的小礼堂里看到外国老太太唱歌的时候把假牙吐出来了,他说请相信,我坐在那里很严肃地把这一幕听完了,才微笑着鼓掌。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

打开这本书吧,看王小波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10)

我的精神家园

昨天晚上读完了这本书,想正式的写一下书评,看到别人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自己就感觉写不出来,就算写出来也皱皱巴巴。仔细想了想,不应该这么妄自菲薄,并且还有书友的鼓励,我觉得写的好与不好都没多大关系了,毕竟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书评。

说实话,读王小波的这本书,首先觉得说话风趣。像一个说单口相声的人,但又与相声不同,接地气的同时,对事物看法,见解深刻。文章中的衣食住行审美观,科技社会日常见闻追星族说了一个遍。对生活细节把握到位,总是能以幽默的文字,带我了解20多年前他的生活。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次甚至更多次认为王小波他是活在20xx年,不然他怎么看的到那过去的未来那么远。这就不得不说王小波是个有才的人,从他的文章中他到过很多地方(包括德国,美国等很多国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盲目跟风,国外的都是好的,他认为国内国外都有各自的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就比如说,他把国内外当时的环境、饮食等做比较。他对国内环境比较失望,对国外美好环境的向往。特别写了德国的海德堡,问过在德国的书友,他就觉得2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很漂亮。而中国的历史只是在文字中,活的历史也就是人文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我觉得读本书收获最大的,给了我一个参考,如何去向他那样观察生活与理解生活。他在文中说,他向读者发出了信,现在我收到了此信,这就是我的回复。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11)

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柜子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方法。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办法: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士派,我的手脚也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

看过了变形记,我对古希腊着了迷。我哥哥还告诉我说:古希腊有一种哲人,穿着宽松的袍子走来走去。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见他不在,就要过一块涂蜡的木板,在上面随意挥洒,画了一条曲线,交给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

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块木板,为曲线的优美所折服;连忙埋伏在哲人家左近,待他出门时闯进去,要过一块木板,精心画上一条曲线……当然,这故事下余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块蜡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画在一条曲线里,送给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现在我想,这个故事是我哥哥编的。但当时我还认真地想了一阵,终于傻呵呵地说道:这多好啊。时隔三十年回想起来,我并不羞愧。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此外,人有兄长是好的。虽然我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无异议。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的事业。我哥哥后来是已故逻辑大师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则学了理科;还在一起讲过真伪之分的心得、对热力学的体会;但这已是我二十多岁时的事。再大一些,我到国外去旅行,在剑桥看到过使牛顿体会到万有引力的苹果树,拜伦拐着腿跳下去游水的“拜伦塘”,但我总在回想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时的情景。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我总觉得,这种爱好对一个人来说,就如性爱一样,是不可少的。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我听说前苏联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莱蒙托夫,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萧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里说了很多)。我们这里是怎样教孩子的,我就不说了,以免得罪师长。我很怀疑会背宗谱就算有了精神家园,但我也不想说服谁。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我不大能领会下列说法的深奥之处:要重建精神家园、恢复人文精神,就要灭掉一切俗人——其中首先要灭的,就是风头正健的俗人。假如说,读者兜里的钱是有数的,买了别人的书,就没钱来买我的书,所以要灭掉别人,这个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说法不见得有如此之深奥。假如真有这么深奥,我也不赞成——我们应该像商人一样,严守诚实原则,反对不正当的竞争。让我的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包括这篇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斯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12)

古语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王小波还说,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选择幸福,实现理想,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一个知识分子,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有宏大的志向后,还有博大的胸怀。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多向他人学习了。毛泽东曾经豪迈地写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正沧桑。”其中抒发的正是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啊!他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联系在一起。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实,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集锦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深深触动了众多读者,让他们为之感动。在撰写读后感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原文,编辑为您搜集整理了与“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您仔细阅读本文中的定义!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1)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500字:有句流行语叫做“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还没读过周国平的书所以没有对比,为什么流行这句话我不清楚。网上查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周的文章比较细腻和感性,王的文章比较机智幽默,所以女生会比较喜欢周的文章,而男生比较喜欢王的文章,也有说“男人要学习王小波的浪漫,女人要学习周国平的理智。”曾经认识一个男生的网名叫做“跪舔王小波”,我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王小波,他大概说王小波的文章比较潇洒有趣。于是我便上网查了下王小波经典之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等,百度了下《黄金时代》开始看电子书,看了开头几章觉得真是太无聊了,写的都是什么呀。于是从此不再读了。

再次对王小波感兴趣在一次公司旅行活动中,由于没带书所以找同事借书看,同事带了一本杂文和一本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然后再次提起了那句流行语“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他说他是第二次读王小波这本书了。于是我借了王小波的书开始读起来,发现越读越来劲。《我的精神家园》杂文类的文章比他的小说好看多了,书中他也提到说,有读者给他打电话叫他别写小说了,应该写杂文,因为他的小说不够正经。看来不止我一个读者这么觉得。我之所以觉得《我的精神家园》好看,是因为作者的杂文写了很多关于生活现象或者一些观点的看法,很多地方我觉得挺认同挺有启发的。而且他在讨论观点的时候,运用正推反推、举例说明等形式,字里行间有趣且深刻,应该是有受理科生的影响吧,很多地方引用伟大哲学家罗素的话,对问题进行逻辑解读,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书中有一章写他为什么要写作的问题。众所周知,水往低处流、苹果往地上掉的自然现象,事情总是遵循着本来该有的方向发展,这当然是合理的,所以大多数人做选择时往往会选择容易发展的那个方向去靠。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会逆着方向做选择,例如他举得例子,明知道登山是又危险又没什么实际好处的一件事,总有人要冒险去征服高山;像在美国有些人冒着被联邦调查局调查的风险支摊卖托洛茨基、格瓦拉、毛主席等人的书;就像他自己本是一名理科生,在他自己看来当时他写的东西一点也不热门,不但挣不了钱有时还倒贴一些,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选择写作。类似这些现象他有趣地比喻成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的现象。他表示理解这些人的选择,这些人的选择没办法解释,毕竟如果所有人都是顺流而下,最后总会在低洼的地方汇集,拥挤一起。他还举了个例子,他认识的一位教授的女儿放着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奖学金不要,自费去一般大学的法律专业,后来法律挣钱比人类学家挣得多,这是舍小利而趋大势,受小害而避大害。这章内容说的问题能让我反思到生活中,在做选择时有时候需要逆向思维,因为人本能是趋利避害的,随大流是容易的,逆向思维确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突然觉得和投资上很像,顺势而为、物极必反。当然逆向思维是否正确还得看一个人的能力和眼光。

书中还有一章写有关贫穷的问题。书中提到国外有位研究发展的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说穷人不单缺钱,就算给他钱了也富不起来。“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叫作’文化’。”“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书中的这些话挺有启示作用的。就像《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说的类似,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所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真的很重要,曾有人说“读书无用论“,读书的实际用处是在于开拓人的思维。

其实最近写公众号,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要写公众号?比如为什么选择去学习跳舞?在有些人看来好像都是吃力不讨好,没什么实际用处,一不能带来钱财,二费钱费时费力。而自己为什么还要去做呢?下次再写写原因吧。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2)

最初接触王小波,并吸引我阅读更多他的文字的文章是《工作与人生》。他的文字总有反讽的味道,并且怀持清醒的态度。就如爱默生在自立中所说:越是对方呼声最高的时候,我们越要心平静气的坚持我们自发的感想。王小波的思考最大的意义并非那些思考的结果,而是不屈服成服于他人高大言论而自持独立的态度。现今社会,书出版的越来越多,大道理也越来越多。千万的书来教导你做什么样的人,怎样赚钱,如何做一个淑女熟男,如何有魅力,怎样才是生活得意义。我们阅读他们,吸收他们,并了解那些书里的思想,大部分人跟随他们,就如圣经一样,大凡以作家的高大姿态出版的,就是圣言。但随着书籍阅读越多,你会发现那些每个人所声明的绝对真实的大道理互相排斥,又似乎个子都说得通。这时候,做他人思想的追随者就显得很不明智了。王小波的思想我无法同意他所说的每一篇文字,每一个体系,或许我根本不赞成。但是他让人敬佩并且令无数人有动机购买他文字的原因就在于:每一个字,每一个思想都是诚实且独立的。这就是他的价值。我在想,如果王小波可以活到现在,看到现今膨胀和激动的社会情绪,他又会有怎样的清醒和反思。再说这本书,如果不是同一个出版商出版的,杂文买一本就足够。他的杂文原本也没有太多,扣了不同帽子题目的图书,其实内容大同小异。书的排版还算舒服。纸张也比较满意。虽不如安妮宝贝的莲花那样的精致,但仅仅是阅读思想的目的而来,就不用那些计较。同时,也希望看到我评论的人,倘若有共鸣,或是反对,请让我知道。那将是很有意义的……

我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来自国美网上商城的网友:他说张爱玲的小说乃至中国近当代小说都是有忧伤无愤怒,有绝望无仇恨,看上去像个临死的人写的,他是不喜欢的。读王小波的作品,你能明显的感受他的愤怒,只是这种愤怒隐藏在幽默的背后,使他的幽默透着极强的力量,男子汉的力量,理性的力量。这种愤怒源于对所处时代的深刻否定。他说,知识分子最怕生活在不理智的年代,不理智的年代是老舍投太平湖的年代、是伽利略被烧死的年代。他对大革命深恶痛绝,认为那个时代杜绝了任何讲道理的可能,人因为狂信就不讲道理。他崇尚科学,对于任何事情总是愿意讲道理。他的这种愤怒与和对时代的否定酷似鲁迅。文章语言简单幽默,内在逻辑性强,不容辩驳,以达到讲道理的效果,这一点也酷似鲁迅。现实远比文学作品来得更荒谬。大革命如此,当下也是如此。比如在监狱里躲猫猫,比如千余人集体发作心理疾病。倘若王小波活在今天,不知又会讲出怎样的道理来。我的床头放一本《我的精神家园》,临睡前读一读。女儿从寄宿学校回来的夜晚,我也偶尔挑一两篇读给她听(怕她不愿看,她的读物都是校园小说和漫画),比如《肚子里的战争》《知识分子的不幸》,她很开心的听着。现在有时候会语重心长地对我讲,妈妈,要讲道理,不能狂信……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3)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有一篇杂文,王小波对“媚俗”(指艺术家为了取悦大众,放弃了艺术的格调)与“媚雅”(指大众受到某些人的盎惑或者误导,一味追求艺术的格调,也不问问自己是不是消受得了)进行了比对,重点阐述了“媚雅”。

他回想在美国时,一日去波士顿看朋友。趋车一整天方到朋友家,被朋友邀请去教堂听免费的高雅音乐会。小波在婉拒不成的情况下,和朋友去了音乐会现场。由于坐在首排正中,他硬撑着听了两支曲子,结果是觉得曲子没咸没淡,没油没盐,演奏员在胡吹、胡拉,指挥先生在胡比划,整个感觉和晕船相仿。中间居然有一段恨不能一头碰死算了……结论即是布鲁纳这两首鸟曲,真是没劲透了!

欣赏小波的率真和透彻,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知名作家而猪鼻子插大葱——装象。没有怕别人讥笑他缺乏古典音乐方面的修养而闭口不谈。现今社会中,不雅装雅的人比比皆是,个别演艺明星(当然演艺明星也是人,也不乏具有高功力、高水平人士出现),连整句话都说不好,一手蛛蛛爬的“书法”,愣说自己的爱好是读书,读名著、读经典、读深奥的古籍……听音乐、听古典音乐……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如此“媚雅”之举不提也罢,还不如真实地说说自己喜欢朋友围炉而坐,喝喝大酒、吹吹小牛来得真实!

看了王小波的“媚雅”谈,也不由得想起另一作家说过,如果一本书,无论评价多么好的书,如果你看不下去,完全可以放下不看,不用强迫自己去迎合。

支持小波的不要故作“媚雅”状,但辩证地分析,不怀“媚雅”之心,而抱“媚雅”之举,去尝试走进高雅艺术的殿堂,学着去听不同风格的音乐、看各种风情的舞蹈、阅读兴趣之外的书籍,也可能在“媚雅”的驱动下,保不齐真地培养出来了某些文学、艺术修养,那岂不是一件快事!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4)

作为一名人类,我们不仅有一个物质上的家园,还有一个精神上的家园。这个精神家园,也就是我们心灵深处的“居所”,是我们内心最为真实的表现。近日,我读完了一本书,名为《我的精神家园》,在读完之后,我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让我打开了心扉,迈向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

这本书是一位著名心理学家邓文迪所著,通过她自身的生活经历,将自己对于精神家园的理解和感悟展现在读者面前。邓文迪用她鲜活的语言,将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痛苦、幸福、拥有、失去,和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人性的探索,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在书中,邓文迪不仅论述了人类的创造力、智慧、善良、文明等精神境界,还提出了人性的本质——自我肯定的重要性。她认为自我肯定在人类精神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自我认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至关重要。她说:“人们需要经常自我检讨,寻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鼓舞自己的自信和勇气,这样才能挫败那些阻碍自己成长和发展的负面情绪。”

在我的精神家园这个大主题下,邓文迪还谈到了她对自由的理解。自由在人类的精神历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代表着人类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由本身并不仅仅只是一种人权,还是一种需要我们去深刻体悟和感悟的精神内涵。追求自由,不仅是对于外在环境的选择,更是对于心灵的选择,它需要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寻找到自己独特的精神品味,追求一种高于物质世界的自由和自我发现,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去探索的精神家园。

在邓文迪的书中,我们还能够发现一些对于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比如,对于爱的理解,她指出爱是一种最基本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最深层的满足感受。爱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建筑材料之一。邓文迪也谈到了对于人类的浅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解,以及人对于未来的遐想和期许,等等。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深入地思考了我的精神家园。在我的精神家园里,有一颗充满了向往和探索精神的核心,有一种由内而外的自我肯定和鼓励,有一种对于社会和人类的爱和责任感。当我在追寻和探索自我内心世界的同时,我也在寻找那个最真实的精神家园,让这个家园可以让我安身立命,在不断地成长和丰富中得到永恒的充实和满足。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5)

看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直到看到他给李银河的信时,我才感受到他的精神的支撑……如果一个人没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真就与行尸走肉没什么区别了!不过说实话,我真的不觉得他给李银河的信写的多么好,那些信挺乏味的啊,没有什么感动和心动的啊。可能是我老了,忘了相思是怎么回事了,没有感同身受了!还有我没有看明白封面的图,反复看,还是没明白!

人啊千万不要以为别人喜欢自己的照片而不断的把自己的照片发给别人看,喜欢看你的只有自己的父母、恋人,其他人如果有赞美那也只是敷衍和礼貌,千万别当真,千万别以为人家真的喜欢而不断的去打扰人家,大家都挺忙的,就是闲着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去欣赏别人的!

这两天接到三个境外电话,瞪着眼睛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我想来电话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胡说吧!他们一定是受蒙蔽的!就像我们不了解他们一样,他们也不了解真实的我们。他们一定是被利用的。

对面的工地这两天又停工了。趁着高楼没有起来,我还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有那么一会儿天空的云很好看,在窗前就拍了张相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6)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读完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幸这一部分内容。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但并不起绝对作用。我坚信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价值。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许我们心存向往而自己却做不到。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实,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7)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我的妈妈是精灵》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浓浓的亲情。

一个精灵妈妈来到了人间,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孩子陈淼淼。他们生活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中,但陈淼淼却被爸爸和妈妈深深地爱着,尤其是她的精灵妈妈,但是妈妈和人类不同,只要闻到酒精味,就会变成蓝色。这个秘密通过陈淼淼的一次恶作剧发现了。第二天早晨,精灵妈妈又变了回来,妈妈向既害怕而又惊讶的淼淼诉说了自己为什么要从精灵世界来到人间,她是想感受人间的爱,她要用精灵独特的方式去爱陈淼淼,让她不要因为自己的妈妈是精灵而恐惧。

精灵妈妈一直在爱着陈淼淼,她为陈淼淼变玩具,带着她一起体验飞在蓝天的感受,还用自己的超能力来帮助陈淼淼学习数学……但是故事的结局有些悲惨,当爸爸看到精灵妈妈为了生存在喝青蛙血的时候,不顾及陈淼淼的伤心,与妈妈离婚了。从此,她变成了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多么令人伤感啊!

与书中的小主人相比,我的生活是何等的幸福。我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一个陪伴在我身边的妈妈,时刻关心着我的生活,关注着我的学习。可是,我却把那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当做是理所当然,对于她的付出视若无睹。有时,还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妈妈顶撞,怄气,使她难过。有时,还会因为她的唠叨而厌烦,对她大声说话,甚至想过用离家出走的恶作剧来吓吓妈妈。

这本科幻小说告诉我们“母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幸福,要懂得去感恩妈妈。为她捶一次背,洗一次脚,或者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她。我还有一个美丽的愿望,就是想让妈妈变成一个精灵,我想拥有一个永远都不会离开我的精灵妈妈。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8)

我可不是说王小波先生脸丑,是他自己说的。他对李银河女士说,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王小波,4月11日去世,我买了纪念版的《我的精神世界》,想一窥大师的精神世界,怀着敬畏之心。193月20日,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到;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若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地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知道王小波,始于初中语文阅读题中的一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对文中的猪很是敬佩,那是一只有个性的猪。

王小波定义的成功里谈到有趣,我们都喜欢有趣的人,什么是有趣?怎样才能有趣,前不久读到晴妈也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说,我们想采访一系列有趣的人,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而自我抉择的人。读后感他们倒不一定是从传统路径上含着金钥匙成长的人,但都在生命的某个时刻,让自己成为自我推动的人。他们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也有能力沿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行进。

《好好说话》中说,有趣的人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才会产生兴趣。但真正的成长和学习不光是靠兴趣支撑的,哪个钢琴大师不是把枯燥的乐谱一遍一遍地练?哪个语言大师不是把经典文章一遍又一遍地背?

老师一般都有这个技能:不管离题几万里,都能回到主题,不管是老师本人,还是学生。我再回到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这是一本杂文自选集,分为文化、艺术、社会三大块内容,最后是书信,两封是写给新年的,其余是写给爱人李银河的,大部分都在另一本他俩合著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里出现过。

语言直率幽默。在音乐学院的小礼堂里看到外国老太太唱歌的时候把假牙吐出来了,他说请相信,我坐在那里很严肃地把这一幕听完了,才微笑着鼓掌。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

打开这本书吧,看王小波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9)

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他的文字中流淌着鲜活的智慧,就像自有奔涌的河水,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他喜欢,读书的人也喜欢。

王小波对读书和思考有一种天真执着的热爱,不是为了功利,而是学习中享受纯粹的快乐。他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回忆的“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的情景”,纯真而令人感动,他一定要活得真实、丰富、有趣,追求智慧和真理,痛恨乏味和愚昧。读其文字,独特而态肆随意,但却有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他的作品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并且自嘲的表象下,隐藏着冷静、彻底了悟的大智和无可救药的真诚。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每一天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反省去静下心认认真真思考一些事,时间久了,必然是有所收获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对于“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的精神状态是极为不满的,认为“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在精神生活的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对旧我的否定,对新的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憧憬。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作者认为“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从这种立场出发,人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参照系,因此在衡量一种精神价值时,主要标准就不再是眼前的自身实利。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10)

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柜子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方法。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办法: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士派,我的手脚也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

看过了变形记,我对古希腊着了迷。我哥哥还告诉我说:古希腊有一种哲人,穿着宽松的袍子走来走去。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见他不在,就要过一块涂蜡的木板,在上面随意挥洒,画了一条曲线,交给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

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块木板,为曲线的优美所折服;连忙埋伏在哲人家左近,待他出门时闯进去,要过一块木板,精心画上一条曲线……当然,这故事下余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块蜡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画在一条曲线里,送给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现在我想,这个故事是我哥哥编的。但当时我还认真地想了一阵,终于傻呵呵地说道:这多好啊。时隔三十年回想起来,我并不羞愧。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此外,人有兄长是好的。虽然我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无异议。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的事业。我哥哥后来是已故逻辑大师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则学了理科;还在一起讲过真伪之分的心得、对热力学的体会;但这已是我二十多岁时的事。再大一些,我到国外去旅行,在剑桥看到过使牛顿体会到万有引力的苹果树,拜伦拐着腿跳下去游水的“拜伦塘”,但我总在回想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时的情景。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我总觉得,这种爱好对一个人来说,就如性爱一样,是不可少的。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我听说前苏联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莱蒙托夫,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萧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里说了很多)。我们这里是怎样教孩子的,我就不说了,以免得罪师长。我很怀疑会背宗谱就算有了精神家园,但我也不想说服谁。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我不大能领会下列说法的深奥之处:要重建精神家园、恢复人文精神,就要灭掉一切俗人——其中首先要灭的,就是风头正健的俗人。假如说,读者兜里的钱是有数的,买了别人的书,就没钱来买我的书,所以要灭掉别人,这个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说法不见得有如此之深奥。假如真有这么深奥,我也不赞成——我们应该像商人一样,严守诚实原则,反对不正当的竞争。让我的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包括这篇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斯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