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教案热门

信息化教学教案热门。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回顾教案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小编的精心打造“信息化教学教案”让您受益终身,希望这些参考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信息化教学教案 篇1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笑笑和淘气收玉米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两个数减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与算法,同时对于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计算也比较熟练,因此本节课通过知识的迁移,自然而然地将上节课探究的思想应用到本节课学习当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明白算理,相同数位才能直接相减。初步学会应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本节课利用了电脑、PPT、摄像机、图片和音频文件等技术。

2.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玉米地里准备收玉米,引导学生从这幅情境图中找到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课件出示问题。利用课件出示减

法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进行训练。3.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素材图片或动画,给同学们以视觉享受,渗透了美感教育,使学生更直接形象地接触到所学知识,促进他们接受知识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2.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1.学生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

3.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 电脑出示主题图 、数学信息和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

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是什么呢?

57-42=?

2.你知道57-42的结果是多少吗?(多请几个学生来说,只说答案)

3.与你的同桌互相当当小老师,看看你说的方法他能不能听明白?

1.怎样算出57+42=?

教师巡视。

C、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先拨57,57中的5表示有5个十,所以十位拨5,7表示7个一,所以在个位拨7;再拨42,十位拨 4,个位拨2。

算。

2.课件出示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巩固练习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吗?  1.学生自主练习。

2.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1.电脑出示出示58页第2、第5题。、2.交互式多媒体展示学生作业。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上的数减去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减去十位上的数,。 电脑出示竖式计算方法。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这节课,我是围绕“培养学习习惯 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的,主要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作用,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我完成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探究、方法的总结,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收获的幸福。在课堂上,我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在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1.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2.创设情境,营造数学的趣味性。

3.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层次性。

总之,正如我在课堂结语所说:“学习是快乐的事,学会了更是幸福的事”,我会继续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成为一个既快乐又幸福的学生。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笑笑和淘气收玉米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两个数减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与算法,同时对于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计算也比较熟练,因此本节课通过知识的迁移,自然而然地将上节课探究的思想应用到本节课学习当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明白算理,相同数位才能直接相减。初步学会应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本节课利用了电脑、PPT、摄像机、图片和音频文件等技术。

2.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玉米地里准备收玉米,引导学生从这幅情境图中找到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课件出示问题。利用课件出示减

法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进行训练。3.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素材图片或动画,给同学们以视觉享受,渗透了美感教育,使学生更直接形象地接触到所学知识,促进他们接受知识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2.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1.学生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

3.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 电脑出示主题图 、数学信息和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

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是什么呢?

57-42=?

2.你知道57-42的结果是多少吗?(多请几个学生来说,只说答案)

3.与你的同桌互相当当小老师,看看你说的方法他能不能听明白?

1.怎样算出57+42=?

教师巡视。

C、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先拨57,57中的5表示有5个十,所以十位拨5,7表示7个一,所以在个位拨7;再拨42,十位拨 4,个位拨2。

算。

2.课件出示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巩固练习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吗?  1.学生自主练习。

2.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1.电脑出示出示58页第2、第5题。、2.交互式多媒体展示学生作业。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上的数减去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减去十位上的数,。 电脑出示竖式计算方法。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这节课,我是围绕“培养学习习惯 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的,主要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作用,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我完成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探究、方法的总结,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收获的幸福。在课堂上,我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在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1.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2.创设情境,营造数学的趣味性。

3.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层次性。

总之,正如我在课堂结语所说:“学习是快乐的事,学会了更是幸福的事”,我会继续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成为一个既快乐又幸福的学生。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笑笑和淘气收玉米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两个数减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与算法,同时对于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计算也比较熟练,因此本节课通过知识的迁移,自然而然地将上节课探究的思想应用到本节课学习当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明白算理,相同数位才能直接相减。初步学会应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本节课利用了电脑、PPT、摄像机、图片和音频文件等技术。

2.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玉米地里准备收玉米,引导学生从这幅情境图中找到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课件出示问题。利用课件出示减

法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进行训练。3.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素材图片或动画,给同学们以视觉享受,渗透了美感教育,使学生更直接形象地接触到所学知识,促进他们接受知识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2.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1.学生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

3.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 电脑出示主题图 、数学信息和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

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是什么呢?

57-42=?

2.你知道57-42的结果是多少吗?(多请几个学生来说,只说答案)

3.与你的同桌互相当当小老师,看看你说的方法他能不能听明白?

1.怎样算出57+42=?

教师巡视。

C、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先拨57,57中的5表示有5个十,所以十位拨5,7表示7个一,所以在个位拨7;再拨42,十位拨 4,个位拨2。

算。

2.课件出示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巩固练习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吗?  1.学生自主练习。

2.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1.电脑出示出示58页第2、第5题。、2.交互式多媒体展示学生作业。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上的数减去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减去十位上的数,。 电脑出示竖式计算方法。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围绕“培养学习习惯 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的,主要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作用,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我完成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探究、方法的总结,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收获的幸福。在课堂上,我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在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1.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2.创设情境,营造数学的趣味性。

3.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层次性。

总之,正如我在课堂结语所说:“学习是快乐的事,学会了更是幸福的事”,我会继续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成为一个既快乐又幸福的学生。

信息化教学教案 篇2

一、谈话导入

⒈你见过泉水吗?你见到的泉水是什么样的?

⒉丁冬的泉水多么美妙呀!但是你们知道泉水是从哪来的吗?

⒊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

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泉水从哪来?最后又到哪去了?

⒉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并把它画下来。

⒊出示生词认读。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⒋去掉拼音,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

⒌这些生字藏到句子中了,你还会读吗?

出示: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

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

泉水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⒍再读一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指导写字

⒈出示我会写的字,请你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怎样用,比一比谁的记法最巧。

⒉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⒊范写,重点指导:

出示“骨、鹃、股、脆”:读读这些字,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总结: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

塔:右下是合,中间的横短不能少。

泉:下边是水,竖钩右边是两笔,不要合成一笔。

脆:右下是横折钩,竖弯钩,不要写成巳。

⒋学生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

⒌展示,交流评价。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信息化教学教案 篇3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  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2m+3n)2=_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

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信息化教学教案 篇4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34~37页,

公顷与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经常用于计量较大面积的土地。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分别是认识公顷、认识平方米,了解和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使学生经历观察、想象、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

1、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单凭头脑想象1公顷是很困难的,学生已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学生的表述可能只会用“很大”“非常大”等词语来表述,不能完全在大脑建构知识,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根据教材的安排,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象等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与数学有关的信息,现在我们就来个“就地取材。”

1、这个文具盒的表面积大约数2(  )。

2、我们这本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3、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刚才我们都讲的是面积单位。

继续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是2(  )?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物体表面面积入手,复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三个较小的面积单位,并导入本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1)、提问:一公顷到底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到底又怎样的联系?请同学们自己看教材第34页例1.(教师巡视)

(2)、谁能把自己看教材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3)、从推算的结果看,说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4)、同学们,让我们亲自来感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吧。  (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米。)

(5)、算算1公顷包括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熟知的事物体验1公顷的大小,通过推理、想象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推算更大物体面积的解决策略。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2、教学例2.

(1)、猜猜1平方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1平方千米是多少公顷?

(3)、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平方千米,我们已知的鸟巢面积约是20公顷,那么多少个鸟巢的面积约是1平方千米呢?

【设计意图】:平方千米也是学生生比较生疏的单位,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根据一定的推理和计算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一个长2000米,宽1500米的长方形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考察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师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与数学有关的信息,现在我们就来个“就地取材。”

1、这个文具盒的表面积大约数2(  )。

2、我们这本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3、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刚才我们都讲的是面积单位。 继续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是2(  )?

的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物体表面面积入手,复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三个较小的面积单位,并导入本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1)、提问:一公顷到底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到底又怎样的联系?请同学们自己看教材第34页例1.(教师巡视)

(2)、谁能把自己看教材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3)、从推算的结果看,说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4)、同学们,让我们亲自来感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吧。  (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米。)  (5)、算算1公顷包括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

2、教学例2.

(1)、猜猜1平方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1平方千米是多少公顷?

(3)、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平方千米,我们已知的鸟巢面积约是20公顷,那么多少个鸟巢的面积约是1平方千米呢?

学生自己看教材。

学生交流汇报。

1公顷=10000平方米,他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0.

分小组测量,学生经历观察、动手、计算、操作等活动,推理得出结果:10000÷100=100(个)即1公顷相当于100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

生经历猜测、计算、交流、回答等活动过程。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熟知的事物体验1公顷的大小,通过推理、想象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推算更大物体面积的解决策略。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平方千米也是学生生比较生疏的单位,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根据一定的推理和计算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一个长2000米,宽1500米的长方形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千米?

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练习题。

考察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师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通过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公顷和平方千米,并会进行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也学会了一定的数学技能。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掌握本课的知识点,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体验、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如在进行对公顷的认识的学习活动中,我将学生按照分好的小组带到操场上进行实际操作,通过用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并给出实实在在的拓展。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是需要过程的,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观察、动手、思辨的过程。

若重新来讲本节课的话,我会调整教学内容,将本节课的内容由1课时分为2课时,在课时和内容安排上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信息化教学教案 篇5

大家好,我是新型玻璃厂的销售经理,我们公司新推出了几种新型玻璃,现在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几种新型玻璃吧!

人们会想:如果可以在路边装上灯,这样,晚上就可以看清前方的路了。其实不用装路灯就可以。这不我们公司新出了一种玻璃,晚上阳台上就会散发出光芒,室内也不会被光影响到。这种玻璃叫做“荧光玻璃”这玻璃里有一根极细的金属丝网,为了更美观就在玻璃周围加了一层珍珠,小区可以采用,旅游景点可以采用。

下面这种玻璃就更令人喜欢了,大家都希望自已的家房子都漂漂亮亮的,房子要是变换颜色,该有多好啊!这种玻璃已经被我们公司研制出来了!它就是新一代的“心情玻璃”,它会根据你的心情变换房子的颜色,心情超好他会变成鲜艳的粉红色,代表着你愉快的心情。心情差不多他就会变成让人清新的绿色。心情良好的话,他会变成橙色,如过心情不好的话,就会变成愤怒的红色你们心动了吗?

你们听了我的介绍心动了吗?我们公司会研制出更多的新型玻璃,请大家多多支持我们!

信息化教学教案 篇6

20xx年陕西省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又如期和我们所有的中职教师相约了,今年我有幸和本校的吴小红红老师和赖珍明老师组队参加,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珍明老师和吴小红老师都是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所以我对参加这次比赛很有信心,大家也都一样,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对于本次选题,指针式万用表测量电阻这一节内容我并不感到陌生,因为我曾经上过这节课,参加比赛的时候也听过其他老师讲授过此课。指针式万用表测量电阻这个课题应该是中职学生比较基础的知识,说实话这个知识并不十分复杂,但是操作步骤有一些繁琐,稍微不注意容易出错。此外读数也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而且实验室里面的指针式万用表测量误差也比较大,很多万用表由于使用时间很长都出现了一些损坏,导致实际测量很不好使用,也是造成这节课不太好上的客观原因。

本次比赛由于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所以信息化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基于此,我们一致将翻转课堂这个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进来,在加上微课、仿真等手段,配合比较合理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是我们最初的.想法。实际上,本次参赛,我对翻转课堂、微课等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教学手段有很大的期待,也想通过这次机会,以赛促教,提高自己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驾驭能力。所以,我也抽了时间学习了什么是翻转课堂、如何进行翻转课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了解到翻转课堂的实质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知识进行自学、然后学生在课堂上对有疑问的知识通过讨论、教师个别辅导等形式进行知识的内化,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下课之后,学生依然可以进行学习,并且翻转课堂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学生不会因为请假等特殊情况耽误学习。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经过反复的讨论,最后的具体实施过程让学生通过提前制作的微课自学、学生练习、学生演示、全体学生点评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再次观看微课进行纠错练习,教师总结等环节组成。通过这次参与教学设计,我对翻转课堂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觉得这个模式实际上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的作用,但是我觉得这个模式对于学生而言首先是要自学、而且自学中要具有一定的效果自学,也就是说带着解决问题的想法进行自学,这就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我们设计的时候采用微课的方式让学生下载之后通过手机观看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操作视频,所以通过这次教学设计我也感到如何制作一个水平较高的微课也是很关键的,首先微课要能够吸引学生,微课里面的知识要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并能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此外,在课堂上如何充分的调动学生进行讨论、进行总结、反思,这些临场发挥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落实的地方,赖老师说,翻转课堂是一种再生性教学模式,对于老师的要求较高。总之,通过这次比赛,我对翻转课堂的认识更加具体了,今后我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力争把这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实际教学中。

信息化教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3、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上课教室里有什么不一样啊?这么多老师想知道哪位小朋友今天表现最棒呢!想不想好好表现啊?(想)真好。那老师们要先看哪位小朋友坐得最端正,坐姿最美!我们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后面的老师好不好?

生:展示自己的画画作品。老师边收集,边肯定。并建议自主送给后面的老师。

老师也想做个画家,想练习画画,可是没有颜料也没有笔。怎么办呢?嗯,办法有了。(老师手蘸白色的粉在黑板上作画)你们看老师画的是什么?挺神奇吧?像不像魔术师啊?

师:(过渡句)孩子们,又一个魔术师来啦!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冬天雪景,一、二、三张。(贴四张动物图片)他们说他们也是小画家,他们在雪地里作画,他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板书:雪地里的)齐读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雪地里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听。

这首儿歌好听吗?它就藏在我们的课本里的p123页里呢。大家赶紧去找找看!(生找老师出示课题)请齐读课题

2、我们也想读读它是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注意要读准字音哦。

a小鸡给我们送来了一些字词卡呢。我们一起试着认认它们好吗?

b小狗说:这样还不算识字大王呢,要把生字娃娃单独认清就送给你神秘的礼物呢。想不想试试?好!

小马说:大家读得多认真啊,这样吧,我就请你们这些小画家们一起去欣赏欣赏我们小动物们雪地作画吧!愿意去吗?那好。咱们出发吧!

1、过渡句:这天我们在动物们的家推开窗户一看:呀----下雪啦!下雪啦!

课件出示:“下雪啦!下雪啦!”这句话(抓住朗读指导、感叹号的认识来教学)

学习第二句(出示课件)抓住一群来讲。引出成语“三五成群”

后面有一()听课的老师。

3、学习第三、四句他们都是谁呀?画了什么画呢?课件出示四种动物在雪地走过的图

4、学习第五句这些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出示第五句这些小画家真了不起啊!在雪地里能画出这么漂亮的画来,它们可开心了。都在互相欣赏着这一幅幅美丽神奇的画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了动物们雪地作画,可漂亮了!小画家们不但能画画,还能写诗呢!我们再去读读它,好吗?

课件出示全文的内容。要求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1、小画家们回家了。它们的作品还在呢。可老师忘了谁画什么了。谁愿意上台来帮帮老师啊?(生上台贴画)

3、为什么它们能画那些画呢?谁最聪明来告诉大家?

信息化教学教案 篇8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基础,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教学过程:

(一)1、进场导入: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爱的人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

补充: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_”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1966年_开始,我和默存也在劫难逃1966年8月9日,我被“揪”了出来,3天后,默存也被“揪”了出来那时候,他在文学所,我在外文所,同属学部,命运也相同每天上班,各自挂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牌子,我原来是个“资产阶级学者”,自幸级别不高尖顶高帽都需缴还帽子上的名目经过规范化,我就升级成了“资产阶级学术”,和默存一样自己用毛笔工整地写上“资产阶级学术”等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他的专职是扫院子,我的专职是扫女厕一天,默存在被揪斗中,头发给人剃掉纵横两道,成了“十”字怪头,我赶紧将他的“学士头”改为“和尚头”,抹掉了“十”字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在宿舍的大院里挨斗,有人用束腰的皮带向我们猛抽默存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浆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我的头发给剪去一截斗完又勒令我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伛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发号施令的是一个“极左大娘”——一个老革命职工的夫人;执行者是一群十几岁的男女孩子我们在笑骂声中不知跑了多少圈,初次意识到自己的脚底多么柔嫩等我们能直起身子,院子里的人已散去大半,很可能是并不欣赏这种表演我们的鞋袜都已不知去向,只好赤脚上楼回家

有一家的大娘却狠,口口声声骂“你们这种人”,命我爬进铁丝网拦着的小臭旮旯,用手指抓取扫帚扫不到的臭蛋壳和烂果皮押我的一个大姑娘拿一条杨柳枝作鞭子,抽得我肩背上辣辣的痛

那是八月二十七日晚上剃了“阴阳头”的,一个是退休干部,她可以躲在家里;另一个是中学校长,向来穿干部服、戴干部帽,她可以戴着帽子上班我没有帽子,大暑天也不能包头巾,却又不能躲在家里默存急得直说“怎么办?”我说:“兵来将挡,火来水挡,总有办法”我从二楼走上三楼的时候,果然灵机一动,想出个办法来我女儿几年前剪下两条大辫子,我用手帕包着藏在柜里,这会子可以用来做一顶假发我找出一只掉了耳朵的小锅做楦子,用默存的压发帽做底,解开辫子,把头发一小股一小股缝上去我想不出别的方法,也没有工具,连浆糊胶水都没有我费了足足一夜工夫,做成一顶假发,害默存整夜没睡稳(因为他不会帮我,我不要他白陪着)

我笑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洗脸可以连带洗头,这回我至少也剃了半个光头果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只是变了样我自恃有了假发“阴阳头”也无妨可是一戴上假发,方知天生毛发之妙,原来一根根都是通风的一顶假发却像皮帽子一样,大暑天盖在头上闷热不堪,简直难以忍耐而且光头戴上假发,显然有一道界线剪下的辫子搁置多年,已由乌黑变成枯黄色,和我的黑发色泽不同——那时候我的头发还没有花白

街上的孩子很尖利,看出我的假发就伸手来揪,幸有大人喝住,我才免了当街出彩我托人买了一只蓝布帽子,可是戴上还是形迹可疑,出门不免提心吊胆,望见小孩子就忙从街这边躲到街那边,跑得一溜烟,活是一只过街的老鼠默存愿意陪我同走,可是戴眼镜又剃光头的老先生,保护不了我,我还是独走灵便

他们全所是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七号走我们“连”是一九七0年七月十二日动身下干校的干校的地点在河南罗山,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王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工宣队领导全系每天三个单元斗得一,逼他交出名单得一就自杀了默存烧锅炉,我种菜,第一项是建造厕所,挖井浇菜

3、教师结语: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作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本来是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一下子成了人人喊打,鄙视的对象,受人冷眼,而这个时期,却有一位朴实的劳动者,给了作者一家温暖,以及力所能及的小小帮助他一位车夫,杨绛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

(二)环节一“走近老王”: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信息化教学教案 篇9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经过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到达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讨论、答疑、实践等手段,始终贯穿探究性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获得必须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教师启发式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有所启迪,并协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体现探究性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语文课程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鼓励学生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本事,并以此收获必须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构成。自学与合作学习并重,根据教授教学资料及学生特征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景,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依据新课标以及培养信息化新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将根据以下四个维度对教学资料进行分析:

2、让学生带着现代思辨的观念审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熟悉掌握字词句,归纳总结。

(1)通假字“属”、“凭”;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资料来归纳整合,写出每一段段落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经过朗读、讨论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小组团队合作探究,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本事;

3、教学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本事。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经过课堂协作、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本事和合作本事。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资料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进取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经过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识别和运用的本事。

信息化教学教案 篇10

教学主题 一、教材分析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教版必修 3 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本单元从文化的传播、继承 和创新三个方面分析人类文化发展,而多样性是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因此本课在本 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当代高中学生普遍具有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接受性强的特点。一方面,他们对外来文化 特别敏感,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这些认识都还停留在浅层次, 必须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另一个方面,当代学生对我 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却相当陌生,只有一些零碎的片面的甚至不正确的认识。因此通过 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 1、 认识目标 识记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何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因。 2、能力目标 (1)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 化的观念。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2)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现象,能够从理解何尊重多种文化的角度,讨论多元文化存在 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欣赏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精粹,认识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尊重不同的文化, 增强学生对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 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拿来主义”。 四、教学环境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 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 字 情境问题教学法 上网搜索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设置问题情景。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贴近现实生活,真实,互动,感性,学习情趣高。评价及时有效。反 馈快。 教学环节:问题情景设置在探究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 训练、实验、研讨、探究、 评价、建构) 进入案例导课引语: “前几节课我们了解 了文化与经济、 政治的 关系,文化对人的影 响,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 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 播放本课主题曲:《茉莉 花》 的影响为了生动活泼 的进行世界文化多样 性这节课的教学, 我们 选用多媒体音像短片

进行案例导入。 播放录 像: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文艺演出 《美丽的奥林 匹克》的精彩片段。 1 、展示体育 探究活动一: 体育、 建筑、 文字 引导 运动项目、三大 建筑、不同文字 的介绍图片、音 通过学生自己探究 感悟文化 思考为什么要在 开幕式中展现中 国古代文字、戏 曲、科技、传统 体育项目、民族 服饰? 介绍这些的目的 就是为了介绍古老 的中华民族文化, 让世界对中国的文 化感兴趣,对北京 奥运会感兴趣。体 育和文化有着密切 的联系。中国文化 对世界文明有着积 极的推动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 源、方法、手段等)

像资料。 2 、组织学 生分组介绍,全 班讨论。 1、介 绍、展示体育项 目、三大建筑、 不同文字与文 化。 2 、参与文 化内涵的讨论。 通过对中国和西方 两个最主要的节日 春节和圣诞节的比 1 ,分析比较节 探究活动二:春节、圣诞 节 组织讨论 日与文化。 2 、搜集资料, 交流资料。 较讨论,展示不同 民族欢度节日的不 同方式。引导学生 领略不同民族文化 的内涵和韵味, “展 现不同民族文化的 差异,确立文化多 样性的价值”。 通 过展示三个 文 化遗产的图片、文 字资料,交流对文 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文 探究活动三:文化遗产 化遗产图案、场景。教 材提供三处遗产。 观看讨论分析 化遗产的文化特色 比较分析,感受文 化遗产中所积淀的 深厚文化氛围。民 族节日文化是动态 呈现,文化遗产是 静态沉淀。 探究活动四: 各国民歌演 唱,奥运会会徽 主要播放民歌, 让学生 欣赏。备选曲目:俄罗 斯、非洲民歌。 出示 聆听观看比较 通过亲自聆听增强 感染力,通过比较 更直观体会尊重文

第 17、27、28 和 29 届奥运会会徽。

文化的多样性,使世 界文化多姿多彩, 尊重 文化的多样性时发展 课堂小结(约 4 分钟) 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 也是世界文化繁荣的 要求。 播放结束歌曲: 北京奥运会主题曲 《我 和你》 感悟 情感升华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 字左右 1、以切合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背景材料为载体 本课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的生活情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鲜活的场景。 2、以学生的有效活动为主体 本课教学中,各种资料的收集过程学生自主行动,教师仅提供指导;课上展示学生分组展 示,自主感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Gz85.com编辑推荐

小学信息教案


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认真挑选为大家推荐这篇有收获的“小学信息教案”。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教师发挥教育智慧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小学信息教案 篇1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word里“页面设置”里“页边距”和“纸张”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在掌握以前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较灵活的应用该设置对页面进行调整。

1、通过操作,鼓励学生寻求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小探索计算机的兴趣。

3、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别人,虚心向别人

学习,同时又能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同学们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学生创作作品(制作自己的胸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掌握对word文本页面设置的方法。

微机、自制胸卡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页面设置”中的“页边距”和“纸型”的设置,并能学以致用。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物品进行本节新课的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共同探究解决问题,最后利用所学知识制作自己感兴趣的胸卡,培养学生的技能。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展开教学,满足学生的“发现”需要和“成就感”,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进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浓厚的兴趣。课堂中教师要恰当点拨及时引导,充分体现探索式课堂的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小学信息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剪贴图形》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7课,它是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学完画图工具后,对菜单工具的深入的学习。其中的复制、粘帖和旋转命令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创作绘画的时间,变换各种图形的形状,为电脑绘画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图形的复制、粘贴的技巧,学会翻转命令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同学的互助和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编辑菜单中“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

四、教学难点:

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工具的使用。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教学中,启发、诱导、互助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六、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体验——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室。

八、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领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那么今天我们在计算机上也来一个七十二变。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将一朵花变成了许多花。(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就只能是盲目尝试。所以本环节对14课画出一个月亮进行回顾,演示月亮的“复制”、“粘贴”的过程。指出“旋转”命令在“图像”菜单中。以此来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基础,使教学难点降低了坡度。

(三)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教师出示本课的第一个任务是画一个大风车,在此利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因为这个操作的具体方法在课本中已经有了具体的步骤讲解,而且,刚才在对月亮的回顾当中,老师将几个主要命令已经做了指导。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主要提示他们通过这样的渠道来解决:1、阅读教材;2、同学之间的帮助;3、举手请教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难点也就得以突破。)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选择画出不同效果的同学的作品,让师生进行评价。这一步主要通过对好的进行表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对存在不足的进行指导,使他的练习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机会。

(四)创作绘画,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法,他们就有一种创作的*。为了让学生的创作有坡度的循序渐进,我让他们先在书后的练习中选择一幅图形进行练习。这时候书上没有了具体的指导,靠刚才学到的方法的积累。接下来再鼓励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创作出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这一个步骤,不仅仅是计算机绘画方法的运用,还有一个就是美术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最后,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自已、同学、教师。评价的结果要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的话语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所力求的目标。)

九、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技能。

3、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通过“放”,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4、分层教学的实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通过互帮互助,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小学信息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灵活应用页面设置选项调整纸张大小、边距;

2.技能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Wrd 技能完成名片的设计与制作,并通过名片的设计、制作和使用,体验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能以附件的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将名片发送给同学;

3.情感目标:通过名片的`设计与制作,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电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前准备:

师:在大人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市非常重要的。而一张小小的纸片却能成为沟通的桥梁。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

师:老师在课前已经做好了一些电子名片,我们一起去看看。

2、学生观察教师与学生的名片,找出制作名片的相同之处(地址、电话、住址等)(教师板书主要信息的关键字)

3、欣赏生活中人们的名片,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4、小结:看了那么多各式各样的名片大家说说怎样的才能名片吸引人(构思新颖的、色彩亮丽的、构图夸张的、有独特标志的)

那你知道该怎么制作呢?

小学信息教案 篇4

我是初亚兵,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册X课《制作新春灯笼》。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它是基础性章节,是入门篇章,学生对它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在以后其它小节中的学习。基于这种重要性,因此在本节中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通过大红灯笼的制作,初步体验WORD的神奇作用。为学生以后的成功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他们没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我校同学的情况,以演示、观察、启发、诱导为主,激发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图形格式。掌握了解绘制、复制、移动、组合图形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演示法、任务驱动、赏识教育、自我探究、协作交流、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激情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问在过节日的时候,互相祝福,护送礼物,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可以再网上祝福,也可以网上护送礼品,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最高兴的节日就是过新年了吧,家家还挂上了大红灯笼,你知道电脑中的大红灯笼是怎么做成的吗?今天我们利用WORD制作,教师把已制作好好的《新春灯笼》的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看,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对于喜庆的大红灯笼同学们都非常的喜爱,这时让学生观察:

新春红灯笼的各个部分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个同学进行阅读课本,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寻找设置自选图形格式的方法。讨论完成后,进行灯笼提手的制作。在同学们制作灯笼的过程中,这时教师巡视他们制作的如何,并对个别理解、掌握不好的同学进行个别点拨和辅导,使学生掌握设置图形格式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老师首先采用演示教学法。先让学生绘制一个椭圆并设置其图形格式。然后利用教学软件,师生一起进行协同操作:复制椭圆。复制完成后,调整椭圆大小和对齐椭圆。这样灯笼体就成功了。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设置图形格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制作灯笼穗依然采取小组讨论与合作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以提高同学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巡视,并注意以下点:

①及时对知识点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点拨辅导。

②从审美角度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辅导。

③让小组合作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展示孩子们的制作成果,让同学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掌握了解绘制、复制、移动、组合图形的方法和图形设置的方法。

小学信息教案 篇5

一、本课说明

本课并无深奥的知识,也没有难掌握的技能,只是给学生传达一个意识:网络上有同学录这样一个场所,大家可以在这里聚会,回忆过去。

二、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在网上填写个人信息并注册;

(2)通过网络查找信息(查找学校、班级或同学);

(3)上传资料和发表留言。

3、情感性目标

(1)热爱学校和班级,珍惜同学之情;

(2)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注册成为网站用户;

(2)查找学校和班级;

(3)登录到班级网页;

(4)上传照片和发表留言。

2、教学难点

(1)填写个人资料;

(2)查找学校和班级;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毕业以后,同学们将会分开,不能象现在这样天天相聚了。,共同度过的这六年美好的时光,过去的点点滴滴将会成为我们的美好回忆,你希望以后还能相聚吗?

学生回答。

教师:其实现在的信息社会非常发达,在网络中就驾起了一座座聚会的平台,就让我们以后在网络中相聚吧!。

2、学习新课

(1)上注册。

教师讲解示范:打开“安徽热线”网站,示范注册方法。(告诉同学们,不必用真实姓名,并告诉他们这不是不成实的表现,而是为了避免不法分子利用。)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加入我的班级。

教师讲解示范,并说明创建班级的人为班级管理员,他有权阻止非本班同学的进入。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帮助。

(3)上传照片。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

学生示范,教师对示范的学生要进行鼓励。

(4)修改个人信息。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

学生操作。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成为班级成员了,同学们可以在留言栏中发表言论了,但是要注意留言内容的健康。

全班同学进行练习。

3、评价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评一评”,并对学生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后感:

其实有名的同学录网站有5460中国同学录网站。之所以选择“安徽热线”同学录,是因为某些网站中有不适合小学生浏览的、不健康的信息,而且“安徽热线”同学录是安徽的网站。

小学信息教案 篇6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智能ABC输入法”和在“写字板中输入文字”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使用“智能ABC输入法”快捷输入词语以及特殊词语、保存“写字板”里的内容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加强学生输入文字操作技能的训练,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信息技术课和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整个词语和“保存写字板里内容”的方法。难点是特殊词语的输入方法。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使用“智能ABC输入法”在“写字板”中输入文字并保存文件。

过程与方法:运用知识迁移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帮助解决新的知识和问题,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践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通过探讨学习,受到思想品德等德育教育。

1.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知识和技能基础):学习本册教材的是三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已掌握了一些电脑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这节课知识前已经学会了键盘操作知识,能够在“写字板”中输入汉字、数字和符号。因此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演示并加以指导,教学本节内容应该是水到渠成。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在本节信息课的教学中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但由于是农村孩子,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平日实际操作训练很少,因此学习兴趣浓厚但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2.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该年龄段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乐于探究利用计算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且已经初步形成了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此外,小学生动作敏捷灵巧、协调平衡、学习风格多表现为视觉型和动觉型,计算机等直观设备能有效地促进其认知的发展,本课内容的学习与他们的认知风格相符合。

本节课的教学从写自我介绍入手,通过创设“想与远方同学交朋友吗?怎样介绍自己?”等现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演示讲解操作,引导学生在“小试身手,比一比、赛一赛”游戏中和任务驱动中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练习输入自己的爱好和特殊词语“西安”等,以及巩固练习做一份详细的自我介绍并保存在“写字版”里,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小试身手的比赛中和任务驱动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授课在微机室和多媒体环境中进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象)先跟图上小朋友打声招呼。

根据学生回答,回顾5.12汶川大地震中抗震救灾小英雄的品质,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表扬平日用心读书,善于读书的学生。

2.(课件出示林浩的自我介绍)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课件出示本节课的任务)在“写字板”中写一份“自我介绍”并把它保存起来。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从认识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入手,展示他的自我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师质疑,学生讨论

想一想:

1.想给大家具体介绍自己什么?

2.用“智能ABC输入法”能一次输入多个字的拼音吗?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可以介绍自己姓名,年龄,爱好等。(课件出示小窍门)你知道吗,为了提高速度,可以连续输入整个词语的拼音。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这一环节通过讨论为新授课做好准备。

(三)任务驱动,探究学习

学习输入整个词语的方法。

1.让学生自己试着输入词语:游泳、下棋、看书、打乒乓球等。

2.学生发现问题:可以找到词语“游泳”但没有整个词语“下棋”,教师随机讲解示范操作步骤。

3.教师讲明白原因。

4.(课件出示比一比谁更快)小试身手。

(1)打开“写字板”,在里面输入自己的爱好。

(2)输入词语:历史、古都。

(3)输入词语:莲藕。

教师提示:如果遇到困难可以互相帮助,想想解决办法。注意输入姿势端正,两手放平,避免使用“一指禅”输入。

学生会发现输入词语“莲藕”时有困难,教师借机突破难点(课件出示特殊词语的输入方法:要使用隔音符号,如“西安”的拼音“xi’an”,“莲藕”的拼音“lian’ou”)。随后教师讲解示范操作方法。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这一环节中,先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教师再示范讲解,以加深学生印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办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

保存“写字板”里的内容

课件出示操作方法:用鼠标单击菜单栏上的'“文件”,选择“保存”命令。在出现的对话框里选择保存位置,输入文件名,单击“保存”。

1.教师示范保存方法。

2.学生自主操作。

(四)巩固提高,动手实践

课件出示要求:在“写字板”中写一份“自我介绍”,可以包括下面几项内容:姓名、年龄、性别、学校、班级、特长、爱好、座右铭等。写完以后保存文件,和同学结成小组,大声朗读“自我介绍”,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通过写“自我介绍”并保存在“写字板”里,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享受成功的乐趣。

(五)学生交流收获,教师评价鼓励

根据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本课所学的“自我介绍”及快捷输入词语的方法,特殊词语的使用方法。各小组展示作品,让学生自己评一评谁输入的又快又好。教师作适当提示,但不直接评价谁优谁差。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进一步练习使用“智能ABC输入法”,以提高打字速度。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理。

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恰当、及时的评价往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主要通过练习反馈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相互交流收获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于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操作正确熟练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对于后进生采取多鼓励,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感受成功的喜悦。

1.思得:本课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学生情绪激动,思维活跃,勤于动手探究。学生从课堂上知道了快捷输入词语的方法,掌握了操作技巧,感悟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享受成功的喜悦。整个过程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核心,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达成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收到了信息技术课应有的教学效果。

2.思失:学生喜欢独自操作,不愿意受教师的导控。因此,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绪有一定困难,甚至有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未必回应。偶尔会出现课堂气氛沉闷,互动不够。个别学生操作有一定困难。

3.思改: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低,教师应耐心引导他们解决疑难问题,避免学生因畏难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应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同时为了避免课堂中常见的气氛沉闷,应尽量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乐学、学会、会学。

小学信息教案 篇7

《神奇的画图世界》选自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9课。本课是学习画图软件的第一课,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的基础,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同时也是形成“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在本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该年龄学生计算机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乐于探究利用计算机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我也应该看到小学生比较好玩、好问、好奇,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他们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应多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制订了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学会“画图”软件的启动和关闭 ,掌握正确使用画图工具的方法,及能够运用各种画图工具画出一幅自己喜欢的画。

3. 情感目标:发扬学生全作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画图工具的正确使用。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很浓,特别是对电脑绘画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三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基于此,我尝试构建了“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操作实践”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情境导学”、“分组讨论”、“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实践,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

新改革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心。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因此,我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和讨论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学法来引导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 。

在这节课当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分四部分来完成本次教学: 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其次是任务驱动,自主探究,接着是实践操作,体验成功,最后是展示评价,分享成功。

开课时,我直接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那么平时同学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这时大多数同学都说是用笔画的,我便顺势引入:“使用电脑也可以画出漂亮的图画。”并用课件出示:海底世界图画。然后直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这幅图画是使用windows 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画出来的。其实用画图工具画图很简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画图”。 海底世界的图画色彩艳丽,图形千变万化,这是一张很神奇的图片,孩子们的目光被这幅图吸引住了。我立刻抛出了今天的课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被轻而易举地调动起来了。

任务一,启动“画图” 随之,我立即出示任务一:要使用“画图”软件,首先要启动它。考虑到学生年龄下,于是我提示孩子们可以先看书,然后自己在电脑上动手试一试。我密切地观察孩子们的操作情况,不少的孩子能顺利完成启动画图。但是有部分孩子还是束手无策,于是我让孩子们小组内互帮互助。最后,我请一个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演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同时还要介绍自己的方法。此时我再适时补充,如果在windows

桌面上把“画图”设定为快捷方式,在“桌面”上双击画图快捷方式图标就可以直接打开“画图”窗口。 这个过程是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的一个过程。虽然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我没有因此而让孩子们跟着我亦步亦趋,实践证明,大多数孩子在看书后都能完成这一个任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稍加点拨孩子就能完成任务,何乐而不为呢?

任务二,认知 “画图”窗口的组成 在学生顺利启动到“画图”窗口以后,直接出示本课任务二:认识“画图”窗口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孩子们同样分组讨论,自己在电脑上不断实践。最终他们发现只要将鼠标放在工具旁边,就会显示该工具的作用。孩子特别兴奋,主动地和自己的小伙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让学生尝试使用工具箱里的各种图形工具画一幅自己想画的图画。由于孩子是第一次接触画图工具,我降低了难度,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无任何羁绊。 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我走到学生中间,引导学生处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并对各个层面的孩子多鼓励多表扬,让每个孩子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一幅幅有个性的作品完成了,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学习网站,然后让大家相互评价作品,最后展示了几副得星最多的作品,并让作者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评价好在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 最后我给最优秀的作品颁发了“小小画家”的奖牌。 在展示评价

的时候,我采取了多元评价,不但让孩子们相互评定星级,而且让孩子们尝试多角度地评价一副作品,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一幅幅有个性的作品完成了,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学习网站,然后让大家相互评价作品,最后展示了几副得星最多的作品,并让作者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评价好在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 最后我给最优秀的作品颁发了“小小画家”的奖牌。 在展示评价的时候,我采取了多元评价,不但让孩子们相互评定星级,而且让孩子们尝试多角度地评价一副作品,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化学第一课教案热门10篇


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参考资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化学第一课教案热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第一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1.课前复习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2.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  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 2mol/l盐酸与2L 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电离平衡。

可逆过程,具有电离平衡。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

强碱(  )

低价金属氧化物(  )

弱酸

(  )

弱碱(  、大多数难溶碱如  )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  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  是非电解质。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  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

A.0.5mol/L的硫酸          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         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溶液 B.C.液态D.液态 

E.蔗糖溶液F.液氨G.氨水H.  溶液

I.石墨J.无水乙醇

2.把0.05mol 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氨水

3.下表中物质的分类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

编号

A

B

C

D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P60一、填空题(1)

P61二、选择题1.2.

P61三、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表格填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化合物类型与结构

   

电离过程

   

电离程度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水分子不计)

   

实例

   

电离方程式

   

化学第一课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c

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课]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认识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设计意图: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演示]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思考与讨论]:

1、实验中坩埚钳上的纸条燃烧而坩埚钳上的石块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必须是可燃物。

2、坩埚钳上的纸条很快燃烧而坩埚钳上的木块要时间长点才能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露在空气中的蜡烛继续燃烧,盖上玻片密封的蜡烛熄灭了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学生回答: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

3、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4、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设计意图: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小结]灭火的原理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的是()

(A)木炭(B)铁丝(c)硫磺(D)红磷

2.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布扑盖

(B)木柴着火用水浇灭

(c)少量的汽油起火用沙子盖灭

(D)电器因短路起火,用水浇灭

3.使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可燃物必须粉碎

(B)可燃物与氧气接

(c)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达到着火点

(D)可燃物必须放在有限的空间内

[布置作业]书上习题

化学第一课教案(篇3)

[课标要求]

1.了解电解池的构造,理解电解原理。

2.能够正确书写电解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1。电解池组成“三条件”:①外接电源;②电解质溶液;③闭合回路。

2.离子放电“两顺序”(惰性电极):

阳极:S2->I->Br->Cl->OH-。

阴极:Ag+>Fe3+>Cu2+>H+(酸)>Sn2+>Fe2+>Zn2+>H+(H2O)>Al3+。

3.电解池阴、阳极“四特点”:

阳极:外接直流电源正极—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阴离子移向。

阴极:外接直流电源负极—流入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阳离子移向。

1.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

电解装置

电解过程分析

通电前

存在微粒

Cu2+、Cl-、H+、OH-

微粒运动

自由移动

通电后

微粒运动

Cu2+、H+移向阴极

Cl-、OH-移向阳极

电极反应

阴极:Cu2++2e-===Cu

阳极:2Cl--2e-===Cl2↑

电解反应

CuCl2Cu+Cl2↑

实验现象

阴极:覆盖一层红色固体

阳极:①有气泡放出;

②闻到刺激性的气味;

③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为蓝色

2.电解的概念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3.电解装置——电解池

(1)概念: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2)构成条件。

①两个电极:阳极——与电源正极连接;

阴极——与电源负极连接。

②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

③直流电源。

④构成闭合回路。

(3)工作原理:

①电极反应类型。

阳极→氧化反应;阴极→还原反应。

②电子流向:电源负极→

化学第一课教案(篇4)

一、案例背景

钠的性质是本章资料的重点之一。经过钠的性质学习,能够加深巩固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知识,并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为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镁、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所以学好本节资料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二、情境描述

学习钠与水反应资料时,我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好奇,议论纷纷,水能够灭火,怎样能生火?然后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明白钠是一种什么物质,接下来我让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再经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

1.为什么钠需要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2.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3.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拿钠?

4.从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能够得出钠的哪些物理性质?

5.“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

6.如果钠燃烧起来,能否用水扑灭?

7、剩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经过思考和讨论,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终用相关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

本节我采用了先引入“滴水生火”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由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本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进取性,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胆大心细,注意观察每一个操作细节,以便为后面的问题打好基础。从而真正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常用理念,为下节学习镁、铝、铁的性质做好铺垫。

三、案例结果

本节课经过教师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后由学生自我完成演示实验。学生在学习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同时,认识了钠的结构特点决定钠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强的还原剂。

整节课学生也能自始至终进取地配合,踊跃回答问题,同时由于教师所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使大部分同学感到有成就感;实验由几位学生来演示,不仅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并且节省了教学时间,很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四、案例评析

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的设计,既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注重对重点知识的落实,使学生既能够掌握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本事。实验的安排既体现了学习是学生自我的事,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构建知识、发展本事、构成正确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必须应对一个问题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自然科学,经过实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引起悬念,产生问题,这是一种让学生思维活跃,激发兴趣的好方法,问题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交流,主动发现和概括钠的性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仅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同时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也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成长。

五、案例启示

《金属钠》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钠与水、盐溶液的反应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课堂教学以实验为抓手创立平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本事,培育学生创新思维,体现师生、生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经过互动充分挖掘钠与水、钠与硫酸铜盐溶液反应的内在机理,运用实验这把钥匙开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开启从原子结构来认识钠的性质的大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将来解决一些现实生活某些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这节课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用建构理论构建新知,与学生共同探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框架流程。在这个教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中,学法指导很关键,引导学生用实验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经过授课过程中对一系列问题的设问,教学生掌握金属钠的性质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xx,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经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化学第一课教案(篇5)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导入】

1.先看一段燃放烟花的视频。

2.提问:大家知道烟火的五颜六色从何而来吗?原来往烟花里加一些含有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学物质,可以发出不同的颜色,其实人类对金属的研究从古代开始了,东汉的马踏飞燕体现了青铜器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再远到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近到中国刚刚发射的神九,都体现了人类对金属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今天我们就沿着前人的脚步也进行相关性质的一些研究。板书: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归纳】

了解到了普遍金属的共同物理性质后,即,不透明 导电 传热 延展性后。我们接下来将要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探究实验3-4

1、观察钠的保存

2、用镊子取出一小块钠,观察外观。

3、用滤纸吸尽钠表面的煤油,将钠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将钠切开。立即观察断面的色泽。

4、继续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断面的颜色有没有变化。

物理性质

把钠从煤油中取出来的时候,是什么颜色?{比较灰白}

当我们用小刀切开的时候,来观察观察,里面的钠是什么颜色?{具有光泽。银白色} 暴漏在空气中一会又变灰暗了,总结: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剩下的钠应该返回到原来的瓶子中}由于我们钠的化学性质是比较活泼的,所以是不能随便丢仍的

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1)观察到,金属钠保存在石蜡油或者是煤油里面,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不保存什么水里,酒精。。等,而是保存在煤油和石蜡油里面呢?{因为钠会和水酒精等会发生反应,在之后的学习当中,我们会慢慢学习到的,} 当我们把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后,钠由银白色变成了变色?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

【解释】由于钠与空气接触时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钠,颜色为白色,所以我们发现它的的颜色由银白色变成了白色。光泽度褪掉。

【板书】

Na+O2=2Na2O 【总结】可见钠比铁,铝、镁等金属活泼得多,在空气中就直接与氧气反应了,所以我们要保存在煤油或者石蜡油里面,使钠与空气隔绝。

(2)探究实验3-2 步骤、取一小块钠放在坩埚里,加热坩埚,观察钠受热后的现象。

现象:钠受热后先

燃烧,然后开始

黄色

,产生

黄色

火焰,坩埚中最后留下

淡黄色

色固体。结论:钠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更

剧烈

现象:钠先熔化后燃烧,燃烧时火焰呈黄色,最后留下的固体呈淡黄色 结论:钠的熔点较低,钠与O2反应,条件不同,现象不同,产物不同。【板书】

Na+O2加热====Na2O2 【科学探究】 实验3-6

1、加热铝箔

现象:铝箔熔化并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原因:Al2O3的熔点(2050℃)远高于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的液态铝不会低落

2、先用砂纸打磨铝箔后加热 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又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3、用滤纸包住铝粉,引燃后放入纯氧气中。现象:铝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思考讨论】

一小块钠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反应?最终生成什么?2Na+O2=2Na2O Na2O+H2O=2NaOH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10H2O= Na2CO3•10H2O Na2CO3•10H2O== Na2CO3+10H2O 【用途】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

化学第一课教案(篇6)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Ⅰ《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本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通过本节以及后面章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另外,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为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第二课时为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第三课时为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本节课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1(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

(3)了解活泼金属(Na、Mg、Al)与O2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金属及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知道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

难点: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以及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由于讲课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对整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把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对课堂知识 的学习上。

(二)说教法

本节教学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采用“演示实验法”。教师通过学生看到的客观事实或已学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实验大部分是演示实验,让学生熟悉实验正确操作。我在实验前会先讲清楚实验过程,强调操作注意事项以及观察要点;在实验过程中,我也会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实验现象,并让学生描述出实验现象。

通过两组实验,调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刻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讨论、归纳与总结,认识实验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讲述新课 实验探究金属钠的性质

1.提出问题:真金不怕火炼是什么意思?金子在高温下不能发生反应,铁铝在常温下不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点燃条件下可以和纯氧反应,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呢?展示金属钠

2.介绍金属钠的保存,思考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用实物展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概括。分析钠的切口变暗的原因,说明Na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

3.引导学生进行钠的燃烧实验及总结归纳实验现象,4.回忆Al在纯氧中的燃烧反应,对比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说明氧化铝对Al的保护作用

5.拓展延伸: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金属氧化物,金属在反应中表现还原性,遇见其他氧化性物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例如与氯气,与硫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和硫化物,引导学生自己写出反应方程式。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分析Na、Al和氧气反应过程中,Na、Al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以及在反应中Na和Al体现的性质,得出结论:Na、Al等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作还原剂。并进一步指出:由于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最外层电子容易失去,金属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能与许多氧化剂发生反应。除了与氧气反应以外,金属单质还能和Cl2、S等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列出Na与Cl2反应、Fe与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布置作业: 课后相关练习及掌握本节重难点

(五)、板书设计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熔点低 1.Na与O2的反应

-2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白色)

-1

加热条件下: 2Na + O2 ==== Na2O2(淡黄色)2.铝与O2的反应

4Al + 3O2 ==== 2Al2O3 3.金属与其它非金属的反应

2Na + Cl2 ==== 2NaCl

Fe + S ==== FeS

(六)课后反思:

化学第一课教案(篇7)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金属钠和铝与非金属大反应通过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实验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本节重点

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的现象及产物,铝在空气中加热实验现象解释。

三、本节难点

从两个实验归纳出金属和氧气反应的难易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鸟巢

【提问】

请问图中场景是哪里?知道这座建筑的主要结构材吗?

图中为国家体育场,被称为鸟巢,这座独具匠心,气势恢宏的额建筑物面积25.83平方米,主体结构有混凝土框架和钢结构两部分构成,设计钢材用量4.25万吨大约有9000多个钢材结构单元和4000多个钢结构节点。【学生回答】钢铁 【正式切题】

除了钢铁以外,初中阶段还接触过那些金属?首先我们来了解常见的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我找一位同学回答一下你了解的金属都有哪些共有的物理性质? 【展示图片】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板书】金属的物理通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有金属光泽,除汞外都以固体形式存在。

我们再来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以铁为例回顾金属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和氧气反应、和稀硫酸、稀盐酸置换出氢气、和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反应等。【课件展示方程式】

根据前面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金属在这三类反应中都体现出还原性,还原性即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那么如果以第一个反应为例我们知道除了氧原子已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外还有其他如硫、氯等非金属。

这节课我们选择两种金属来学习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板书】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一)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

首先我们来了解金属钠,第一次接触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展示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属钠】

思考金属钠为什么要密封保存在煤油里?可以了解到金属钠的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

【板书】固体、密度大于煤油 颜色是否是我们观察到的呢?取金属钠切开观察,同时展示图片对比。补充物理性质,质地软,可以用小刀切,银白色金属光泽。导电性和导热性。【存在形式】

【过度】切开的金属钠银白色的光泽很快退去,颜色变暗,说明生成了其他物质,空气中含有氧化剂氧气,会和金属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板书】钠在空气中被氧化:4Na+O2=2Na2O

现象:银白色金属光泽褪去,颜色变暗,生成一层氧化膜。猜想金属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发现金属钠在空气中就能和氧气反应,如果加热会如何? 【实验】金属钠的燃烧实验。观察到现象明显产物也不同。

【板书】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

现象: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物质过氧化钠。

(二)铝和氧气的反应

【回答】铝也是一种活泼金属,为什么不易生锈,二铁比铝不活泼,容易生锈。【板书】铝在空气中被氧化:4Al + 3O2 == 2Al2O3

现象: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铝箔的燃烧:4Al + 3O2 == 2Al2O3

现象:铝箔熔化而不滴落(氧化铝的熔点高)。

(三)金属钠、铝和其它非金属的反应 【板书】2Na+Cl2==2NaCl

2Na+S==Na2S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以钠和铝为例学习了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开始上课时为大家展示了一张常见金属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图,我们再来回顾,为什么铝的含量很高但金属的使用为什么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然后才是铝呢?讲述拿破仑时期铝的珍贵之处。决定金属使用时间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你能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推断出金属和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吗?

【板书】金属盒氧气反应的难易

【课堂习题巩固】

化学第一课教案(篇8)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化学第一课教案(篇9)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情趣”教学理念,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通过“说”、“读”、“介绍”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小朋友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设计特色】

以学习汉字及训练语言文字能力为重点,将生活感受与阅读感悟融为一体。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不多,但是对大熊猫比较熟悉。因此本课教学,课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重组教材,运用跳跃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了解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课前准备】

1、课件,银杏头饰、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并自己整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导入,学习第三段,揭题

1、课件出示大熊猫图片:小朋友们,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这是谁呀?(生答师板书:大熊猫)

2、说话训练: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大熊猫呀?

3、对于大熊猫,你还了解哪些?

4、学习课文第三段(课件出示文字):老师这儿也有一段描写大熊猫的资料,赶快读读吧。

⑴学生自由读。

⑵学习生字:悉、绝、肉。

这段话中有三个生字宝宝,我们一起来和它们打声招呼吧。(齐读,将卡片贴在黑板上)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猜字谜:同字框,真狠心,张开大嘴吞两人。

⑶生字宝宝跳到了这段话里,你还会读吗?(指名读文)

⑷齐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⑸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5、师小结: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是我们的国宝。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像大熊猫这样的古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了现在,所以科学家把大熊猫叫做“活化石”。(板书课题,齐读)

6、揭题:大熊猫是活化石,那么还有哪些也是活化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33课《活化石》,请小朋友们打开语文书,翻到15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下面的拼音读准字音,开始吧。

二、初读全文

1、自由读文。

2、课文中有许多生字宝宝,老师把生字宝宝所在的新词都找出来了,你会读吗?

认读新词:博物馆、珍贵、公孙树、熟悉、灭绝、历史、核桃、食肉动物、缺乏、稀有。(去掉拼音还会读吗?打乱顺序还会读吗?)

3、再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一共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并动笔圈一圈。

反馈,师板书:银杏树、中华鲟。

4、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介绍的这三种活化石吧。(图片出示这三种活化石)

5、师讲述:大熊猫,现在我们只能在动物园才能见到它。中华鲟呢?就离我们更远了,现在的江河里难觅见它的踪影。只有银杏树还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学习第二段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学习银杏树。课文的哪一段写了银杏树呢?

1、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看谁先读完三遍(课件出示内容)。

2、这段话中也有两个生字宝宝,我们一起来和它们交个朋友吧。(学生字:珍、孙)

3、生字学会了,这段话你会读了吗?(检查读文:分男女读)

4、读了课文,你发现银杏树有哪些奇异的地方?(我发现银杏树──)

⑴古老、珍贵(指导读好“几亿年前”)。

⑵叶子奇特(让我们再来仔细地观察观察银杏树的叶子吧,出示银杏叶子图片:银杏树那一片片的叶子就好象一把把小扇子,长的那么与众不同,难怪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

指导朗读:你能通过朗读读出银杏树叶子的奇特吗?

⑶生长速度慢(体验: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一棵银杏树,那么要一直等到你(指一男生)成为──,等到你(指一女士)成为──,(多指),等大家都老了,才能吃到银杏树结的果子呢。银杏树长得真是──慢极了,怪不得他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公孙树。

5、想象说话:小朋友们,当你白发苍苍的时候,看见自己小时候就种下的银杏树才刚刚开花结果,你会对这棵银杏树说些什么?

6、多么古老、珍贵、奇特的银杏树呀,可是还有许多人还不了解它,想不想把银杏树介绍给大家、,并让大家都来保护它呢?、自由准备,指名介绍,同桌互说

7、以第一人称介绍(戴上头饰):谁想来当银杏树,把自己介绍给大家。

8、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对大熊猫和银杏树这两种活化石有了更深刻地了解,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2、3自然段。

四、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通过读,自己读懂了大熊猫和银杏树,课文当中还提到了中华鲟这种活化石,我们下节课来学习。在这里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些活化石,它们是──(展示图片)生活在3.5亿年前的腔棘鱼;4.5亿年前的鹦鹉螺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娃娃鱼;桃花水母;宽咽鱼;红豆杉,已经1200岁了;稀有物种桫椤,它们都是国家级的保护动物,你们想了解它们的话,可以通过上网查询,下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交流。

五、写字

又到了认真写字的时候了,今天我们要写的是“化”和“代”

1、仔细观察,都是单人旁,注意撇不能太弯,竖要直。

2、师范写。

3、学生练习。

【教后反思】

1、注重生活经验和课堂的语言实践,把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在本课时中重点随文学习了5个生字,学得扎实。

2、图文资料的适时引入及适度拓展,为学生学习科普文章提供了内容性的支撑。

3、重点学习2、3段,抓住特征的句子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探究了语言文字,又了解了大熊猫和银杏树的特征,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对它们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不足之处】

1、最大的不足是语速过快,让听课老师有一种心急火燎的感觉,不适宜低段学生。

2、本节课容量大,如果将表演介绍放到第二课时去,将时间用在朗读和指导书写上,这样效果会更好。

化学第一课教案(篇10)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县教育局和教研室给了我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课题,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展示):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9页至13页,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展示)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展示):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展示):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展示):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展示)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年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展示)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展示):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自主学习法、启发法、分析归纳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具体教法设计如下(展示): A.金属与氧气反应采用回顾—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B.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创设情境 → 设计学生实验

→讨论分析 → 归纳总结

三、说学法(展示):

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后,并在教学程序的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我特意以生活事例创设情景(展示),用这个生活事例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板书: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板书)

在教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的时候,我采用的是“温故而知新”教学策略。首先我提出问题(展示),抽生回答之后,课件展示金属镁和铁燃烧的现象,学生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然后,演示实验(展示),再追问:“真金不怕火炼”为什么?最后让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展示),从而得出结论(展示)。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还可及时检查和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活动探究一】金属与酸的反应(板书)

在教学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究法。学生亲自动手做 镁、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镁、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由学生代表汇报探究结果。汇报之后,我用课件展示了四种金属与酸的反应现象,用动画将反应的微观过程展示出来,同时,要求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学生对反应的微观过程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提出问题(展示)。这样教材处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学生讨论后汇报,得出结论(展示):

1、金属活动性:Mg > Zn > Fe > Cu

2、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然后我追问:大家想想,如果在实验室制取氢气,你认为选用哪种金属

最合适?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能够刺激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实验室制备气体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促进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活动与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板书)

在教学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时,我主要采用学生分组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板书)。通过实验探究的实验(1)Al浸入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那么结合实验探究中的(2)Cu浸入AgNO3溶液中、(3)Cu浸入Al2(SO4)3溶液中能否比较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这样给学生一定线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汇报,得出结论(展示):

1、金属活动性:Al > Cu > Ag

2、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

通过以上探究过程的结果,以及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展示)。

(4)置换反应

在进行置换反应的教学时,我请学生认真观察,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方程式,找出以上方程式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展示)(板书),再让学生说说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板书),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反应类型。这样的设计直观、生动的再现金属活动性,突出规律性,便于学生总结置换的定义和比较学过的反应类型。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展示)?这样能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有助于师生双方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四)练习反馈

教学最后,我设计了如下三道练习题(展示)。这样的反馈练习,能够突出重难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标书设计,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五、自我总结:

下面我想对我的教学设计作一个自我总结。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能够很好地完成复习与归纳、活动与探究、体验生活与化学、知识规律与应用四大板块的教学设计,抓住了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强弱两条主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并加以应用。教师能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教材安排与设计的巧妙性,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知识规律应用的发展性”为新课程中教与学带来远大的发展空间。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

在得知我的说课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后,我便开始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师用书,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我了解到,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掌握金属的一些性质。初中化学中介绍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本册书是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第三章,第一章是化学的实验方法,第二章是离子反应和从微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第三章是在学生初步感受金属性质、了解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再进一步的学习。本节课又是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端。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对以后把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所以这一章在化学的知识系统中具有承接旧知识系统,引导新知识系统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研究掌握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和钠与水的反应原理,会书写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研究我了解到,本节课学生的难点是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我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将实验放在学生眼前,带给学生真真切切的反应现象,让学生亲身观察、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我相信,这样的方式可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课前我必须将我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准备充分。

本节课一开始,我会给学生一些金属与水的图片,比如金戒指掉在了杯子里,妈妈洗碗时银镯子接触到水等等与水不反应的金属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金属与水不发生反应的生活经验,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质疑。金属与水会发生反应与实际生活经验不相符,所以学生更有求知的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调动起来。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氧化还原反应之后,所以这节课我将从这两方面导入。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引出钠与水发生反应的可能性,然后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钠与水的反应过程,分析总结出钠与水反应的5个现象:A、看到钠飘在水面上B、钠在水面上游动C、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D、发出了嘶嘶的声音E、溶液变为红色。从而总结出5个特性:1密度比水小;2有气体产生;3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4反应比较剧烈;5反应中有碱性物质生成。分析这五个特性的同时一定要将其逐个板书出来,板书的内容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化学现象分析清楚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微观化学反应的研究,也就是化学方程式的分析。我以“现象中的气体是什么?”为切入口,从上一环节过渡到化学方程式的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出钠作为还原剂,水作为氧化剂,然后放手叫学生自己尝试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我研究新课标时知道,现在的教育不在于老师教,而在于学生的学,所以这个环节我准备教学生自己去尝试,自己去讨论研究。我负责引导得出最后的化学方程式。

在本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目的是巩固氢气的验证方法和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更深入认识,掌握离子反方程式。第四部分设计一个钠燃烧不能用水扑灭的实际问题来总结钠的性质。通过教材研究,为了使学生有及时的巩固。我将课后练习的第1小题作为巩固练习题。这道题可以通过练习书写钠与氧气反应和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理解钠的一般性质。

数学教案热门


笔者为您搜罗了多种“数学教案”相关的资讯。教育者在推出新的授课计划时,通常会准备教学大纲和课件,需要严肃对待每个教案课件的编写。教师需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加强教学管理系统的培养。相信这些资讯一定会为您提供帮助!

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积累生活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累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有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及车溪风景区美景视频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大家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或者有什么非常想去的地方呢?

课件:春天来了

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气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到民俗风景区宜昌车溪去看看。我们要到车溪旅游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生:租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或向往,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出示宜昌风景区春天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

(一)活动一:租车

1、(课件完整出示情境信息)生独立阅读信息后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1)我们班的同学有31名,为了安全学校还派了9名老师。

(2)大车每辆限乘18人;小车每辆限乘12人。(大车、小车图)

2、我们怎样租车呢?(对话框出示问题)

3、研究租车方案

温馨提示:

(1)请独立设计租车方案,把你的方案填在表格里。看谁的办法多!

(2)四人小组交流,并对组内租车方案进行整理,填在小黑板上的表格中。

(3)看哪组合作,能把组内的想法有条理的进行描述。

A、学生活动

B、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白板出示自己的整理表格。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表格,你认为那种整理得?为什么?(学生比较租车方案统计表)(板书:有序思考) 4、这么多种方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请看(课件添加信息):大车每辆160元,小车每辆120元。

5、猜一猜:哪种方案最省钱?

(板书:空位最少最省钱)

5、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分组计算各种方案需要多少钱.

比较得出租1辆大车2辆小车最合理,花了400元,空座位也最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二:购门票

1、出示信息:同学们,我们坐上汽车很快就来到了车溪风景区的大门口,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购买门票就可以进去啦!

成人票每张80元,学生票每张40元。

团体票40元/人(45人起订)

2、提出问题:怎样买门票最合算?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设计方案。

(2)集体交流

(三)游车溪:课件出示:车溪美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游览车溪。(看图片及介绍)

师:我们徜徉于车溪的青山绿水时,无尽的乡土气息如清泉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

【设计意图】解决了租车问题后,学生已经略显疲惫。欣赏车溪风景区美景,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短时的放松,还能起到过渡的作用。

(四)活动四:用餐

师:醉人的景色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肚子饿了。同学们我们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多媒体出示37页快餐店图片

1、合理点菜

(1)师:假如你们一组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整理方案。

(3)汇报。

(4)仔细看看,哪种订餐方案好,为什么?引导得出点菜时注意营养,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注意养成节俭的习惯。(板书:荤素搭配,注意营养,节约不浪费)

2、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四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点菜设计中,再与组内成员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的菜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反思交流、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开心吗?在旅游中知道了什么?(生谈收获)

师补充: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约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四、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问题,你们真棒!旅游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要考虑,如时间,住宿等等,课后为班级制定一份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作业:

设计旅游计划

这次旅游,同学们非常高兴,还有很多收获,你们想去哪儿游玩?

布置学生设计旅游计划,填写旅游计划书。

数学教案【篇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别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学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

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2、教学难点: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2、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2、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1、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总复习

1、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2、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五、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挂图!

二、探索新知:

213元 42元 12元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12+12+12+12=48

(2) 12 (3)12

12 × 4

12+ 12 48

48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买两个书柜需要多少钱?

213×2=()(元)

213× 2 答:

2、 14 31 123 214

× 2 × 3 ×3 × 2

3、7×3+4 8×6+3 5+2×8

2×6+5 4×9+6 3+6×7

4、一件大衣的价钱是一件羊毛衫的3倍。一件大衣多少钱?一件大衣比一件羊毛衫贵多少钱

羊毛衫132元

5、填表。

2辆 3辆 4辆 5辆 6辆 7辆 8辆

大车乘客数 60

小车乘客数 24

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操作、描述、讨论的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在拼长方形和用语言描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

1、自主操作。提出教材中的拼图要求,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形。

2、交流拼出的图形。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拼出的长方形,再展示拼出的图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表达清楚,就可以。

3、讨论“议一议”。启发学生根据拼的图和表中的数据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充分交流不同发现的同时,要使每个学生了解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4、公式。先让学生试着,再交流。

三、试一试: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先自己试着算一下,再全班交流。

四: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三题,是关于学生身边实际物品表面面积的计算,按教材中的要求进行。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数学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是位置与顺序学习中的一部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为一年级中度智力落后的学生,共8名,其中3名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三人中有两人课堂表现积极活跃,另一人的表达欲望不是很强;2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障碍,有表达的意愿,在帮助下能进行简单表述;1名唐氏综合征的学生,给予刺激后可以做出简单的表述;2名认知和表达都有困难,有一定的模仿能力,能仿说但遗忘较快。

三、教学目标

1.轻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2.中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基本上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3.重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学习内容。

4.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养成摆放物体有序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辨上下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的上下关系。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四幅含有树的图画,太阳,苹果和小花的图案若干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揭示上下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在大森林里住着一位树爷爷,他善良慈祥,待人友善。在森林里有很多的好朋友。今天啊,是树爷爷的生日,于是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为树爷爷过生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有谁来了,好不好?有谁来为树爷爷过生日了啊?(指着多媒体课件上的小动物)噢有小鸟,还有小兔子。那么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的观察力,看那位小朋友眼睛最亮。请小朋友观察下它们站在哪里?等下老师请小朋友们来说一说,(小鸟在上面,小兔子在下面),那么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上下”。

2、探究新知,理解上下

a.认读上下,认读并领读说出小鸟在上面,小兔在下面(积极的同学已经会说了小鸟在上面,小兔子在下面,帮助中间的同学指引他们说出答案,最后重复答案让全班跟读小鸟在上面,小兔在下面,让程度较差的同学能够说出这部分内容)。

b.认识上下,教师举例教室内的一个上下关系,比如灯在上面,桌子在下面。之后让同学们自己举例身边的事物。(适时的给予一定的指导,并让每个同学都有举例的机会,针对具体的例子来具体辅导)。

c.区别上下,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有家里的客厅,卧室,冰箱里摆放的食物,还有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等等(让同学能具体分辨出物体的位置上下关系)。

3、巩固练习,进一步体会上下

a.动手摆一摆上下,同桌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两人发一张树的图画,还有太阳、苹果和小花,让同学们自己完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看程度好的同学给他们鼓励,中度的同学告诉他们太阳在上面,小花在下面,让他们自己动手完成,程度较差的同学要特别辅导,非常清楚的说出太阳在上面,指出太阳和图片的上面的位置让他们自己动手贴到对应的位置,如此完成整幅图画)。指导完毕后鼓励全班同学,让同学们自己给自己鼓掌表扬。

b.听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来,全体小朋友,拍拍手,向上看一看,向下望一望(检查学习上下的效果并锻炼孩子的运动和反应能力)。

4、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上下,同学们都学的很棒,回家后跟爸爸妈妈说一说家里客厅里物品,什么在上面什么在下面,好不好。好那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