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范例12篇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范例12篇。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的基础材料,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我来分享一篇网络文章是关于“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请您收藏本文方便随时查看!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篇1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用概率进行计算的方法。

3. 能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并用概率进行描述和预测。

适用年级: 初中八年级

教案内容:

一、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0分钟)

1. 引入:学生们是否听说过概率这个词?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有何含义?

2. 解释概率的定义:概率是指某个事件在所有可能事件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用数学语言来说,概率是一个范围在0~1之间的实数。

3. 了解概率的性质:

a. 概率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

b. 在所有可能事件中,各个事件的概率之和为1。

二、用概率进行计算的方法(30分钟)

1. 引入:如果你玩掷色子的游戏,你怎么知道每个数字出现的概率是多少?

2. 计算概率的方法:

a. 理论概率:根据理论计算得到的概率,如同一个公正的六面色子,每个数字出现的概率应该都是1/6。

b. 实验概率:通过进行实际的实验来计算概率,例如反复投掷一个色子,统计每个数字出现的次数,然后用次数除以总次数得到概率。

3. 针对实验概率的方法,学生们可以组队进行实验,然后统计次数,比较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的差异。

三、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随机事件(30分钟)

1. 引入: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是属于随机事件的?举例子。

2. 活动:请学生们分成小组,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他们感兴趣的随机事件来进行分析,并用概率进行描述,如扔硬币的正反面、抽红色或绿色的球等等。

3. 学生们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计算概率,也可以通过实验来估计概率,并把结果与理论概率进行比较。

四、用概率进行预测(20分钟)

1. 引入:你能否预测一场篮球比赛的输赢?你能否预测明天是否会下雨?

2. 概率可以用来进行预测,但并不能保证一定准确。

3. 活动:请学生们分析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事件,并用概率进行预测,比如翻一次硬币,会是正面还是反面。进行实验后,与预测结果进行比较。

五、总结和讨论(10分钟)

1. 请学生们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各组请展示他们的分析和预测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3. 解答学生们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总结。

教案结束。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篇2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一、教案目标

1. 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方法。

3. 学会设计实际问题,运用概率计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随机事件的概念

2. 随机事件的性质

3. 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4. 计算概率的方法

5. 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随机事件的概念和性质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随机事件。“小明考试抛一枚硬币,这是一个随机事件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引导总结出随机事件的概念。

2. 引入:讲解随机事件的性质,例如任何随机事件的结果只能出现一个,而且每次都会出现其中的一个结果。

3. 讲解: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随机地从牌堆中抽取一张牌,问这张牌是红桃的概率是多少?”,让学生思考概率与随机事件的关系。

第二课时: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1. 讲解:引入概率的概念,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指标。

2. 引入:讲解概率的性质,如概率大小介于0和1之间,所有可能结果的概率之和等于1等。

3. 练习:设计数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计算概率,例如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第三课时:计算概率的方法

1. 讲解:引入计算概率的方法,包括频率法、古典概型法和几何概型法。

2. 练习:设计数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概率计算方法解决,例如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牌是红桃的概率是多少?

第四课时: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讲解:通过实际问题,介绍概率的应用领域,如赌场的概率计算、人口统计等。

2. 练习:设计多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概率计算方法解决,例如假设每次射击命中靶心的概率为1/10,那么,连续2次、3次、n次射击都命中靶心的概率是多少?

四、总结与复习

1. 知识总结:复习本章所学的随机事件概念和性质、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计算概率的方法以及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本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3.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章内容相关的习题,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思考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关的教材内容。

2. 实物:一副扑克牌、硬币等。

六、教学评价

1. 定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 定量评价:通过小测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篇3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主题: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

字数:1000字

一、引言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件是无法预测的,例如翻转硬币的结果、扔骰子的点数以及购买彩票中奖的概率等等。这些事件都是随机事件,而了解和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些事情的发生。本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目标

1. 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

2. 理解事件和样本空间的关系;

3. 能够计算事件的概率。

三、教学内容

1. 随机事件的定义及示例;

2. 样本空间的概念及示例;

3. 事件与样本空间的关系;

4. 如何计算事件的概率;

5. 随机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

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随机事件的概念,例如抛硬币、扔骰子、购买彩票等,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件的特点和规律,并引出计算这些事件发生概率的需求。

2. 阐述(15分钟)

解释随机事件的定义,即在相同条件下,每次实验的结果不确定且无法预测。举例说明随机事件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如何计算的。

进一步介绍样本空间的概念,即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使用抛硬币和扔骰子的例子,让学生列举出样本空间,并与随机事件进行对比。

3. 讨论(15分钟)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让学生明白事件是样本空间的子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

4. 讲解(15分钟)

系统地介绍计算事件概率的方法,包括计数法和几何法。

计数法:根据事件发生的次数与样本空间的大小之比计算概率。

几何法:根据事件和样本空间在几何上的关系计算概率。

使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两种方法。

5. 实践(15分钟)

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例如抛硬币、扔骰子等,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和概率的计算方法。

6. 应用(10分钟)

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随机事件和概率在实际中的应用。举例说明购买彩票中奖的概率计算和利用概率进行决策的情况。

7.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强调随机事件和概率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五、教学评估

1.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列举更多的随机事件,并计算其概率。

2.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在课后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计算事件概率的方法。

3. 编写一份考试试卷,测试学生对随机事件概率计算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资源

1. 抛硬币和骰子等实物;

2. 板书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教学延伸

1. 引导学生扩展对随机事件的思考,提出更复杂的问题;

2. 研究更多关于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学术文献,深入了解相关概念和方法;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统计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概率在现实中的应用。

八、结语

通过本教学,学生将掌握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知识不仅在数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希望本节课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为他们的学习之路铺平道路。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篇4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2.掌握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3.能够应用概率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2.随机变量及其期望和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复杂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2.概率分布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练习、互动式教学、网上资源。

五、教学内容

一、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1.事件:事件是指样本空间中的某个子集。

2.随机事件:随机现象的各种可能结果的集合被称为随机事件。

3.事件的概率: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称为事件的概率。用P表示,其取值范围为[0,1]。

4.概率的性质:

1)非负性:对于任一事件A,有P(A)≥0。

2)规范性:对于样本空间S,有P(S)=1。

3)可列可加性:对于任一两个互不相交的事件A和B,有P(A∪B)=P(A)+P(B)。

5.概率的计算方法:

1)古典概型:对于样本空间中的每个元素出现的概率相等的情况,事件A的概率为P(A)=N(A)/N,其中N(A)为事件A中元素的个数,N为样本空间中元素的总数。

2)几何概型:对于几何概型中的随机事件,其概率等于事件发生的可能区域面积与样本空间面积之比。

3)条件概率:事件A在事件B已经发生的条件下发生的概率,称为在事件B下事件A的条件概率,表示为P(A|B),其计算公式为P(A|B)=P(A∩B)/P(B)。

4)乘法公式:对于事件A和B,在条件P(B)>0下,事件A和B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与B的概率之积,即P(A∩B)=P(B)P(A|B)。

二、随机变量及其期望和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随机变量:将每个样本点的实数值指定为一变量,这便是随机变量。

2.离散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对于离散随机变量X,它的概率分布指的是对于取值k,P(X=k)的概率,其满足P(X=k)≥ 0 ;ΣP(X=k)=1。

3.连续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对于连续随机变量X,它的概率分布通常用其概率密度函数(PDF)表示,其满足f(x)≥ 0,并且∫fxdx= 1。

4.期望:对于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其期望E(X)定义为ΣkP(X=k)k或∫xf(x)dx,其中等号右边的表示积分定义的期望,左边表示离散随机变量的期望。

5.方差:对于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其方差Var(X)定义为E[(X-μ)2]=E(X2)-(E(X))2,其中μ是X的期望,是X的平均值

六、教学资源

1.相关教学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相关教学视频来辅助教学。

2.网上资源:可以在网上寻找相关的练习题和课件,以此来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引入概率的相关概念,渐进式地让学生体验到概率的重要性。

2.讲解: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概率的定义、概率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离散和连续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期望和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相关概率问题的解法等。

3.练习: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自己计算一些具体的概率问题,检测学生对概率的掌握难度程度。

4.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概率的相关原理和计算方法,以此来让学生掌握概率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

1.考试:利用笔试、口试、机试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2.课堂练习:平时可以进行相应的课堂练习,以此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难度程度。

3.成绩统计:对学生的考试成绩等信息进行统计,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内容的实际意义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是数学的基本概念,在实际中应用广泛。例如:掷骰子,从一副牌中抽取一张牌等等,这些都是随机事件的实际例子。同时,有的概率更是在风险评估和科学实验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在生产和销售中、在医学、金融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学生通过学习概率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生活中实际问题。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篇5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或机率。PR是数学概率论的基本概念,是一个在0到1之间的实数,是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度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随机事件与概率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的特点和概率的意义,通过学习,渗透随机的概念.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能估算一些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

3. 学生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5. 能根据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引领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就在身边,增强学生珍惜机会,把握机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和概率的意义,知道随机事件的特点.

2. 会用列举法求概率.

教学难点

1. 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2. 应用概率解答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25.1.1 随机事件.

教学目标

1.了解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的特点.

2.学生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

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3.能根据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4.引领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就在身边,增强学生珍惜机会,把握机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随机事件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摸球游戏:三个不透明的袋子中分别装有10个白色的乒乓球、5个白色的乒乓球和5个黄色的乒乓球、10个黄色的乒乓球.(挑选3名同学来参加).

游戏规则:每人每次从自己选择的袋子中摸出一球,记录下颜色,放回.然后搅匀,重复前面的试验.每人摸球5次.按照摸出黄色球的次数排序.次数最多的为第一名.其次为第二名、第三名.

学生积极参加游戏,通过操作、观察、归纳,猜测出在第1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不可能的;在第2个袋子中能否摸出黄色球是不确定的;在第3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必然的.

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自然而然地引出必然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够巧妙地实现从实践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二、新课教学

问题1 五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为了抽签,我们在盒中放五个看上去完全一样的纸团,每个纸团里面分别写着表示出场顺序的数字1,2,3, 4, 5.把纸团充分搅拌后,小军先抽,他任意(随机)从盒中抽取一个纸团.请思考以下问题:

(1)抽到的数字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2)抽到的数字小于6吗?

(3)抽到的数字会是0吗?

(4)抽到的数字会是1吗?

通过简单的推理或试验,可以发现:

(1)数字1, 2,3,4,5都有可能抽到,共有5种可能的结果,但是事先无法预料一次抽取会出现哪一种结果;

(2)抽到的数字一定小于6;

(3)抽到的数字绝对不会是0;

(4)抽到的数字可能是1,也可能不是1 ,事先无法确定.

问题2 小伟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骸子,骸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到6的点数.请思考以下问题:掷一次骸子,在骸子向上的一面上,

(1)可能出现哪些点数?

(2)出现的点数大于0吗?

(3)出现的点数会是7吗?

(4)出现的点数会是4吗?

通过简单的推理或试验.可以发现:

(1)从1到6的每一个点数都有可能出现,所有可能的点数共有6种,但是事先无法预料掷一次骰子会出现哪一种结果;

(2)出现的点数肯定大于0;

(3)出现的点数绝对不会是7;

(4)出现的点数可能是4.也可能不是4,事先无法确定.

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必然会发生.例如,问题1中“抽到的数字小于6”,问题2中“出现的点数大于0”,这样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相反地,有些事件必然不会发生.例如,问题1中“抽到的数字是0”.问题2中“出现的点数是7”,这样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统称确定性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事先无法确定.例如,问题1中“抽到的数字是1”,问题2中“出现的点数是4”.这两个事件是否发生事先不能确定.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问题3袋子中装有4个黑球、2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即除颜色外无其他差别.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从袋子中摸出1个球.

(1)这个球是白球还是黑球?

(2)如果两种球都有可能被摸出,那么摸出黑球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吗?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课时练习

1. 下列事件:(1)地球绕太阳转;(2)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意抽出一张,结果是大王;(3)海南岛地面温度低于零下130℃;(4)明天会刮大风;(5)作两条相交直线,则对顶角相等;(6)测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6cm,4cm,10cm.其中________是必然事件;________是不可能事件;________是随机事件.(填序号)

25.1随机事件: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中,哪一个是确定事件?()

A.明日有雷阵雨

B.小胆的自行车轮胎被钉扎环

C.小红买体彩中奖

D.抛掷一枚正方体骰子,出现7点朝上

2.下列事件中,属于不确定事件的有()

①太阳从西边升起;②任意摸一张体育彩票会中奖;③掷一枚硬币,有国徽的一面朝下;④小明长大后成为一名宇航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成语所描述的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A.水中捞月 B.守株待兔 C.水涨船高 D.画饼充饥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机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落地后反面一定朝上

B.从1,2,3,4,5中随机取一个数,取得奇数的可能性较大

C.某彩票中奖率为36%,说明买100张彩票,有36张中奖

D.打开电视,中央一套正在播放新闻联播

5.有两个事件,事件A:367人中至少有2人生日相同;事件B: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朝上的面点数为偶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事件A、B都是随机事件

B.事件A、B都是必然事件

C.事件A是随机事件,事件B是必然事件

D.事件A是必然事件,事件B是随机事件

6.一个不透明的布袋里有30个球,每次摸一个,摸一次就一定摸到红球,则红球有()

A.15个 B.20个 C.29个 D.30个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试验等活动会判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3、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能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类型作出正确判断。

难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与转化关系。

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摸出红球表示运气好)

1、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只装的全部是红球的不透明盒子,让坐在教室左边部分的三四位同学摸球,显然学生摸到的全是红球,摸到红球的学生个个惊叹自己运气好啊。

2、教师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另一只装的全部是白球的不透明箱盒子,让坐在教室右边部分的三四位同学摸球,而学生摸出的全部是白球,摸到白球的学生个个唉声叹气,叹自己运气怎么就不好呢。

师:真的是教室左边部分的同学运气好,右边部分的同学运气不好吗?我们一起来观察两个盒子里的秘密。

3、教师揭秘,分别展示两个不透明盒子里的球,学生观察第一个盒子里全部是红球,第二个盒子里全部是白球。

师:这个游戏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呢?请大家思考

生1:第一个盒子里装的全部是红球,必然摸到红球。第二个盒子里装的全部是白球,摸到红球显然是不可能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请坐。

师:如果现在让大家来摸球,你们可以确定摸出的球是什么球吗?

生2:在第一个盒子里摸球,摸出的球肯定是红球,在第二个盒子里摸球,摸出的球肯定是白球。

概念:(1)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

(2)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

师:怎样使游戏公平呢?

生:把球混装在一起。

4、教师将两箱子里的球混装在一个盒子里,让同学们摸出红球,结果学生有的摸出红球,有的摸出白球。

师:你们能事先预测摸出的.球是什么球吗?

生:不能。

概念:(3)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学生阅读三个概念。

师:你们能举出一两个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吗?

(学生有的说抽签,有的说投篮,有的说掷硬币,有的说掷骰子等)

师:下面我们就分别来做抽签游戏和掷骰子游戏。

二、抽签游戏,体验新知

问题1 5名同学参加讲演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签筒中有5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笔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的序号1、2、3、4、5。小军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笔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下从签筒中随机(任意)地取一根纸签,请考虑以下问题:

(1)小军首先抽到的号共有几种可能?

(2)抽到的序号小于6吗?

(3)抽到的序号会是0吗?

(4)抽到的序号会是1吗?

学生阅读问题1后,强调本活动是小军一人首先抽签的重复试验.

1、活动准备:

(1)检验签的序号是否完整,签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

(2)观察每次抽签条件是否相同。

(3)在座每位同学记录每次抽签结果。

2、抽签活动:让四位学生扮演小军角色配合老师进行抽签演示试验,抽签的同学宣布抽签结果。

3、整理、分析数据

(1)试验的数据分别是什么?有多少个?

(2)这些数据的出现有规律吗?

(3)以上数据中,最小的序号是几号?最大的呢?

(4)每个序号出现的频数各是多少?序号1到5都出现了吗?

4、回答书中的问题,并判断以下三事件是什么事件:

(1)抽到的序号小于6。

(2)抽到的序号是0。

(3)抽到的序号是1。

三、掷骰子游戏,验证新知

问题2小伟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

别刻有1到6的点数,请考虑以下问题:掷一次骰子,在骰子向上的一面上,

(1)可能出现哪些点数?

(2)出现的点数大于0吗?

(3)出现的点数会是7吗?

(4)出现的点数会是4吗?

1、学生学生阅读问题2后,猜测以上问题的结果。并判断以下三事件是什么事件:

(1)出现的点数大于0。

(2)出现的点数是7。

(3)出现的点数是4。

2、掷骰子活动

(1)教师演示规范掷骰子的方法。(避免学生活动时骰子乱蹦,骰子转动的时间过长)

(2)学生分组,小组内每位同学都可掷骰子,但是必须记录每次掷的结果。(愿每个小组内的同学合作)

(3)小组内掷骰子活动。

(4)像问题1一样整理、分析数据

3、验证猜测结果的准确性。

四、抢答游戏,应用新知

教材P128练习

五、反思小结,回味新知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体会到了什么?

3、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

六、课后演练强化新知

作业:教科书P134页的习题25.1第1题。

活动2【测试】课堂测评

袋中只有5个红球,能摸到红球。

打开电视机,正在播动画片

袋中有3个红球,2个白球,能摸到白球。

将一小勺白糖放入水中,并用筷子不断搅拌,白糖溶解。

测量某天的最低气温,结果为-150℃

早晨的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小红今年15岁,她一定在念初三。

任意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

一个鸡蛋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从六层楼的阳台掉下来,

砸在水泥地面上,没有摔破。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篇7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一、教案简介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

2. 学会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

3. 掌握常见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4. 加强学生对概率概念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随机事件的概念和性质;

2. 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

3. 概率计算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1. 随机事件的概念

教学内容:引入随机事件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随机事件的特点和分类。

教学步骤:

(1)通过举例引入随机事件的概念,如掷骰子、抽牌等。

(2)让学生讨论随机事件的特点,例如具有多种可能性、每次试验结果不确定等。

(3)引导学生思考随机事件的分类,例如事件的结构性质(简单事件和复合事件)、事件的关系性质(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

2. 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

教学内容:介绍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包括频率法和几何法。

教学步骤:

(1)让学生回顾频率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2)介绍频率法计算概率的过程,例如试验次数足够多时,事件发生的频率趋于稳定。

(3)引入几何法计算概率的概念,例如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总可能性的比值计算概率。

(4)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频率法和几何法计算概率的方法。

3. 常见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包括等可能事件、复合事件、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等。

教学步骤:

(1)介绍等可能事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例如扔硬币正反面。

(2)引入复合事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例如某人同时抛掷两个骰子的点数和。

(3)介绍互斥事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例如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为奇数。

(4)让学生探究对立事件的特点和计算方法,例如抛一枚硬币正反面的对立事件。

(5)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概率。

四、教学评估

1. 反馈与总结

教学内容: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回答、讨论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教学步骤:

(1)提出与随机事件和概率相关的问题,例如掷两个骰子点数之和为6的概率是多少?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回答和思考,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3)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知识要点。

2. 作业

教学内容: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教学步骤:

(1)为学生布置适当难度的练习题,例如抛两枚硬币正反面朝上的不同概率。

(2)要求学生按要求计算概率,并写下解题过程和结果。

(3)检查作业并给予评价。

五、教学资源

1. 教学课件:包括随机事件的概念、概率计算的方法和常见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

2. 练习题: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和概率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解题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篇8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教案主题】探索随机事件的概率与统计

【教案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随机事件的性质以及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概率与随机事件的概念

a. 了解概率与随机事件的定义;

b. 掌握随机事件的分类与表示方法。

2. 随机事件的概率

a. 掌握等可能性原则,理解计算概率的基本思想;

b. 学习概率的计算方法:频率法、几何法、古典概型法和事件的转化法;

c. 了解样本空间、事件和基本事件的概念;

d. 学习概率的性质:可列可加性、互斥事件的概率、事件的对立事件概率。

3. 统计实验与概率模型

a. 学习统计实验的概念和性质;

b. 了解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

c. 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模型: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和生日悖论等;

d. 进行实际问题中的案例分析。

4. 统计图表与概率统计

a. 学习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分析方法;

b. 了解频率分布和概率分布之间的关系;

c. 学习概率统计的方法和应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游戏引入概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概率的含义和应用场景。

2. 概念解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概率与随机事件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3. 计算概率: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析,让学生掌握概率计算的原理和步骤。

4. 概率性质:引导学生探讨和总结概率的性质,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实例的实践,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概率的性质。

5. 统计实验:通过进行一些简单的统计实验,让学生了解统计实验的概念和性质,并掌握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

6. 概率模型:学习和应用概率模型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概率模型的应用。

7. 统计图表:通过绘制统计图表,让学生掌握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和分析技巧,并理解频率分布和概率分布之间的关系。

8. 概率统计: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和原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

1.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概率计算和统计实验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概率和统计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堂讨论:安排一些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互相学习和提高。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或调查,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随机事件的概率性质。

2. 开展一些概率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概率的神奇和快乐,加深对概率的理解和兴趣。

3. 引导学生做一些小研究或个人观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进行一些有关概率的实践活动。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我们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随机事件的概率与统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概率与统计知识。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篇9

概率是一门数学分支,用于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随机事件,例如掷骰子、抽纸牌、猜硬币等等。而这些事件的发生是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概率来描述其发生的可能性。

本教案将会介绍随机事件的概率以及如何计算概率。

一、随机事件的定义

随机事件是在进行一次试验中,其结果有多种可能性,但无法确定哪一种结果会出现,因此被称为随机事件。

例如,抛一枚硬币的结果只有正面和反面两种可能性,我们无法确定会出现哪一种结果,因此这个事件被称为随机事件。

二、概率的定义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一种数值。通常用P(A)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其数值范围在0到1之间。其中,0表示不可能发生,1表示肯定会发生。

例如,抛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两种可能性,因此P(正面)=0.5,P(反面)=0.5。

三、概率的计算方法

1.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等可能性事件是指所有可能事件的概率相等的事件。

例如,掷一颗骰子的6个面,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为1/6,因此抛出任何一个面的概率都是1/6。

2.多次事件的概率

多次事件是指试验中有多个事件的发生。

例如,抛两枚硬币,其可能结果为正正、正反、反正和反反四种。其中,正反和反正是相同的概率,其概率均为0.25。

3.互不相关事件的概率

互不相关事件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的发生不相互影响。

例如,从一副牌中抽一张牌,第一次抽出来黑桃,放回后再抽一次,第二次也抽到了黑桃。这两个事件是互不相关的,因此计算它们同时发生的概率需要将两个事件的概率相乘,即P(第一次黑桃)×P(第二次黑桃)=1/4×1/4=1/16。

四、概率的应用

概率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统计学、金融、物理学、生物学等。

在统计学中,我们需要通过概率来描述各种样本的可能性;在金融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来制定投资策略;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概率计算原子和分子的运动状态;在生物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概率来研究遗传规律。

总之,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可能性的一种数学工具,其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篇10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一、课题名称: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和掌握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

2. 能够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发散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

2. 概率计算方法;

3. 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和安排:

1. 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2课时)

a. 随机事件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b. 概率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c. 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关系。

2. 概率计算方法(4课时)

a.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

b. 不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

c. 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率计算;

d. 多个事件的概率计算。

3. 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课时)

a. 抽样调查与概率;

b. 生活中的概率问题;

c. 运动竞赛中的概率问题;

d. 金融投资中的概率问题。

五、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和示范;

2. 群体合作和讨论;

3. 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

4. 实验探究和计算实践。

六、教学资源和设备:

1. 教师课堂演示辅助材料;

2. 学生课堂练习和小组合作材料;

3. 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和数据。

七、教学评价方法:

1. 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和课堂练习;

3. 学生小组项目实践表现;

4. 学生综合能力测试。

范文如下:

随机事件概率教学

一、引言

随机事件和概率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们不仅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在生活和实际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教学教材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并将概率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

2. 能够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发散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

1. 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2课时)

在本部分,我们将介绍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包括随机事件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概率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以及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关系。

2. 概率计算方法(4课时)

在本部分,我们将介绍概率计算的方法,包括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不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率计算以及多个事件的概率计算。

3. 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课时)

在本部分,我们将介绍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包括抽样调查与概率、生活中的概率问题、运动竞赛中的概率问题以及金融投资中的概率问题。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和示范: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群体合作和讨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共同解决概率问题和案例分析。

3. 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将概率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 实验探究和计算实践: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计算实践,加深对随机事件和概率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方法

1. 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程度: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对随机事件和概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作业和课堂练习: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随机事件和概率的计算能力。

3. 学生小组项目实践表现:教师通过评估学生小组项目实践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4. 学生综合能力测试:教师通过学生综合能力测试,评估学生对随机事件和概率的综合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和设备

1. 教师课堂演示辅助材料:教师可以准备相关教学材料进行课堂演示和讲解。

2. 学生课堂练习和小组合作材料:学生可以准备课堂练习和小组项目合作所需的材料。

3. 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和数据:教师可以使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和数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随机事件和概率。

七、结语

本教学教材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并将概率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篇11

随机事件的概率

随机事件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掷骰子、抽扑克牌、买彩票等都是随机事件。在这些事件之中,我们往往会涉及到概率的计算。概率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用来描述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概率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从而对生活中的决策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一、概率基础

1.1、概率的概念

概率是指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常用一个数值来表示,这个数值的范围在0到1之间。0表示事件不可能发生,1表示事件一定会发生。例如,掷一颗骰子,出现1的概率为1/6,出现2的概率为1/6,以此类推。

1.2、概率的计算

概率的计算公式为:

P(A) = n(A) / n(S)

其中,P(A)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n(A)表示事件A出现的次数,n(S)表示样本空间中的总数。

例如,从一副扑克牌中抽出一张牌,出现黑桃的概率为:

P(黑桃) = 13 / 52 = 1 / 4

其中,黑桃牌有13张,总共有52张牌。

1.3、互斥事件和独立事件

互斥事件是指两个事件之间不存在交集,例如掷骰子出现的是奇数和偶数。独立事件是指两个事件之间不存在影响关系,例如抽出扑克牌的结果与之前的结果无关。

二、概率应用

2.1、期望值

期望值是指随机事件的平均结果。例如投掷一枚硬币,正反面各50%的概率,期望值为0.5×1+(1-0.5)×0=0.5。

2.2、二项分布

二项分布是指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成功k次的概率分布。例如,抛硬币10次中正面朝上的次数满足二项分布。

2.3、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是一种连续性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分布,也称为高斯分布。它在自然界、社会和经济领域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三、概率误区

3.1、独立事件之间存在影响关系

例如,抽出一张扑克牌后,再抽出一张,这两个事件之间是存在影响关系的。

3.2、肯定事件的概率为1,否定事件的概率为0

不是所有的事件都有肯定和否定的概率,例如“明天的天气是晴天”这样的事件就不存在肯定或否定。

3.3、概率总和为1

概率不一定总和为1,例如抛硬币时正反面各50%的概率,同时出现的概率为0。

四、概率的提高

提高概率的方法包括加倍投注、加大样本量、提高成功率等。但是在具体运用时需要注意,不要过于冒险,理智投注才能获取更高的胜率。

五、总结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学工具,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正确理解和运用概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从而对决策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同时,了解概率的误区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当中的一些挑战。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篇12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或机率。PR是数学概率论的基本概念,是一个在0到1之间的实数,是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度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随机事件与概率北师大版数学初三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小学了解了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事件的概率。生活中概率大量存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节主要是了解随机事件和有关概念,教科书中设置了三个问题,通过问题1抽签试验和问题2掷骰子试验,主要让学生感受到,在一定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有些事件是必然发生,有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件是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在这两个具体问题探讨的基础上,提出随机事件等有关概念,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判断一个事情是随机事件还是确定性事件。问题3是一个摸球试验,主要探讨随机试验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相对大小的定性描述,并要求通过试验验证判断。通过问题3,让学生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很可能不同,并能够判断几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相对大小。通过这三个问题,为下一节概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不同。

3、学生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讨,认识动手操作试验是验证得出结论的好方法。

5、能根据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引领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就在身边,增强学生珍惜机会,把握机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随机事件的特点,会判断现实生活中的随机事件。

难点: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四、教学方法

动手试验 交流归纳

五、教学媒体工具

多媒体、乒乓球、扑克牌、骰子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

1、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见ppt)

2、摸球游戏:

三个不透明的袋子中分别装有10个白色的乒乓球、5个白色的乒乓球和5个黄色的乒乓球、10个黄色的乒乓球.(小组内挑选3名同学来参加)。

游戏规则:每人每次从自己选择的袋子中摸出一球,记录下颜色,放回.然后搅匀,重复前面的试验.每人摸球5次.按照摸出黄色球的次数排序.次数最多的为第一名.其次为第二名、第三名.

教师活动:引导试验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并归纳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加游戏,通过操作、观察、归纳,猜测出在第1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不可能的;在第2个袋子中能否摸出黄色球是不确定的;在第3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必然的。

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自然而然地引出必然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够巧妙地实现从实践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活动二)自主探究(问题1)

问题1五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为了抽签,我们准备了五张背面看上去相同的纸牌,上面分别标有出场顺序的数字1,2,3, 4, 5.把牌充分洗匀后,小军先抽,他在看不到纸牌上数字的情况下从中任意(随机)抽取一张纸牌.请思考以下问题:

(1)抽到的数字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2)抽到的数字小于6吗?

(3)抽到的数字会是0吗?

(4)抽到的数字会是1吗?

通过简单的推理或试验,可以发现:

(1)数字1, 2,3,4,5都有可能抽到,共有5种可能的结果,但是事先无法预料一次抽取会出现哪一种结果;

(2)抽到的数字一定小于6;

(3)抽到的数字绝对不会是0;

(4)抽到的数字可能是1,也可能不是1 ,事先无法确定.

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必然会发生.例如,(1)“抽到的数字小于6”,这样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相反地,有些事件必然不会发生.例如,(2)“抽到的数字是0”.这样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统称确定性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事先无法确定.例如,(4)“抽到的数字是1”,这个事件是否发生事先不能确定.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我试验

学生活动:积极操作、试验、思考、分析,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情况类别。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同步练习

1.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甲、乙两个家庭有了各自的规划,假定生男生女的概率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甲家庭已有一个男孩,准备再生一个孩子,则第二个孩子是女孩的概率是______;

乙家庭没有孩子,准备生两个孩子,求至少有一个孩子是女孩的概率?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8•达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达州新闻》”是必然事件

B.天气预报“明天降水概率50%”是指明天有一半的时间会下雨”

C.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击10次,他们成绩的平均数相同,方差分别是S甲2=0.3,S乙2=0.4,则甲的成绩更稳定

D.数据6,6,7,7,8的中位数与众数均为7

2.(2018•长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0次,一定有5次正面向上

B.天气预报说“明天的降水概率为40%”,表示明天有40%的时间都在降雨

C.“篮球队员在罚球线上投篮一次,投中”为随机事件

D.“a是实数,|a|≥0”是不可能事件

GZ85.com延伸阅读

2023概率课件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受到启发可以通过学生反应来体现,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在大量资料中找到了一篇极富实用性的“概率课件”,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概率课件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Unit 2 How do you do?本课为口语课,整个说课我将分六个部分进行讲述。

我们所用的教材是中职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英语》(基础模块-预备级)。本套教材共10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是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听、说、读、写的多种教学活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招呼用语,听懂并掌握询问和提供个人信息的词汇、句型。本单元处于本册书较为靠前的位置,它属于日常生活话题,是学生较为常见到且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既贴近生活,又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素材。本课的知识点是学生非常熟悉并乐于学习的,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和兴趣。

根据教材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学生能听懂、编写关于询问和提供个人信息的对话,辨别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介绍和询问方式的使用对象、时间及场所。

1. 在真实情景交流中,师生间、生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主动参与、相互赏识。

2.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正确态度,提高对英语的兴趣。

师者,教书育人。在实现前面三个目标的同时提倡礼貌待客,强调礼貌礼仪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言行文明,适时地将德育融进英语课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打招呼用语,听懂并掌握询问和提供个人信息的词汇、句型。

长期以来,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使许多学生不敢开口,羞于在众人前表达,因而口语比较薄弱。所以,我采用引导、激励、合作讨论等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运用所学句型与他人进行基本交流并获取信息,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我们的教学对象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少、羞于开口,对参与课堂活动缺少积极性这些问题。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在练习的设置上先易后难,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及时地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法:基于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情感激励法、任务型教学法、直观法和合作学习法。根据单词的记忆规律,引导学生参与多种方式的单词呈现,循序渐进,由单词到短语,再到句子,运用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和体验中学习。在教学中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适时调整策略,多给学生鼓励,合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相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害羞,多动口,掌握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本课的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做到学一句,会用一句,强调实用性,而不只是盲目背书。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Hi. / Hello.

Nice to meet you.(设计意图:快速搜集多种招呼用语,并让全体同学尽快掌握)

2.让学生辨别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打招呼的基本方式。

3.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初次见面时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辨别在不同场合初次见面的交流模式。

1. Activity 3. What’s your name, please?

Your name, please?…

(设计意图:让学生辨别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时询问姓名的基本方式。)

2. Activity 4. What’s your name, please?

Where are you from?

Which class are you in?

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

What’s your hobby?

3、Summary and Production (总结与学习成果)

1. Make a short summary of what we’ve learned today.

(1)key vocabulary: surname, hometown, favorite

(2)everyday English about greetings .

Hi.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设计意图:集思广益让学生罗列10条问候语,并请学生当堂记忆。 明确数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1. Practice greeting people with your classmate after class.

2.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your classmate.

3. Introduce a hero in your mind to the class.

概率课件 篇2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概率的基本性质教案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概率的基本性质(1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用集合间的关系及运算类比得出事件间的关系及运算的教学过程,正确理解事件的包含关系,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以及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会运用它们处理教材中的例、习题,进一步体会类比思想,提升理解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事件的关系及运算,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

难点:事件的关系及概率运算,类比思想的渗透。

三、教学辅助

骰子、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随机事件的频率与概率的意义,得知每天发生的事情具有随机性,难预测,比如今天我刚到数学组办公室,一位学生问了一题:已知集合是掷一颗骰子,出现向上的点数为 ,集合 是掷一颗骰子,出现向上的点数为奇数,试判断它们间的关系。你们愿意解答吗?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解答后,把集合改为事件,事件 出现向上的点数为 ,事件 出现向上的点数为奇数并写出掷一颗骰子的其他事件。我们的启示:类比集合的关系及运算研究事件的关系及运算,引出课题。

2.引导探究,发现概念与性质

先让学生类比得出一些关系及运算并相互交流,再观看多媒体课件内容(教材的重点内容),加深对事件的关系及运算的理解,师生形成的共识如下:

事件的关系及运算

包含关系

一般地,对于事件 与事件 ,如果事件 发生,则事件 一定发生,这时称事件 包含事件 (或事件 包含于事件 ),记作 (或 )。不可能事件记为 ,任何事件都包含不可能事件, 。

相等关系

如果事件 发生,那么事件 一定发生,反过来也对,这时,我们说这两个事件相等,记作 。

并事件

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 发生或事件 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 与事件 的并事件(或和事件),记作 (或 )。

交事件

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 发生且事件 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 与事件 的交事件(或积事件),记作 (或 )。

互斥事件

若 为不可能事件( ),那么称事件 与事件 互斥。其含义是:事件 与事件 在任何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

对立事件

若 为不可能事件, 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 与事件 互为对立事件。其含义是:事件 与事件在任何一次试验中有且仅有一个发生。

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

范围

。必然事件的概率是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 。

概率的加法法则

如果事件 与事件 互斥,则 。互斥加法则。

2.2.3概率的减法法则

如果事件 与事件 对立,则 ,即 , 。对立减法则。

3.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例1 从装有 个红球和 个白球的口袋任取 个球,那么以下选项中的个事件是互斥但不对立事件的是 ( )

"至少有一个红球"与"都是红球" "至少有一个白球"与"至少有一个红球"

"恰有一个白球"与"恰有两个红球" "至少有一个白球"与"都是红球"

例2 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 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件 )的概率是 ,取到方片(事件 )的概率是 ,问:

(1)取到红色牌(事件 )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 )的概率是多少?

师生共同处理,重思路剖析及辐射。

练习

教材第 面练习 。

4.归纳小结,反思提升

介绍事件的关系与运算,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的理解及简单应用,渗透类比思想。

5.作业

教材第 面练习 。

五、板书设计

概率的基本性质

1.引例 3.概率的基本性质 4.小结

2.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例题 练习

六、教学反思

部分学生对"任何事件都包含不可能事件, "不理解,并举例 掷一颗骰子,出现向上点数为 , 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向上 。

概率课件 篇3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过程与方法:比较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及不同统计图的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统计知识的整理和复习,提高统计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统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公司要了解一种产品的销售情况,就需要了解顾客群体,需求状况等数据,统计就是帮助人们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知识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统计的初步知识。

1.总体回顾。

师: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统计的知识?(1)组织学生独立回答.(2)教师做适当评价和补充。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我们学过简单的统计表,还有统计图。统计表里分为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统计图里分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说一说上述统计图表的优缺点。

2.学生自主整理。师:同学们说的很全面,我们以前学习了这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把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下。

(1)独立整理

(2)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活动)

(3)交流汇报。(师多找几个小组汇报,在对比中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整理方法,并完善板书。)

3.师:谁知道统计知识有什么用处?(1)找不同学生独立回答.(1)教师做适当评价和补充。

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用到统计知识。例如,为了了解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经常要测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把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再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进行分析。又如,工厂要了解每天、每周、每月、或者每年的生产进度或产量,就需要进行统计;要了解本单位的工作效率,产品的质量,计算产品的合格率等,也需要进行统计。”(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统计知识的用处。)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1.出示例1中的各统计图表:

(1)师:同学们,下面是对六(1)班同学进行调配所搜集的几项数据,分别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第一幅是六(1)班男、女生人数统计表,第二幅是什么统计图?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组织学生认真读题分析。.②教师做相应的补充和评价。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完善。

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但不能反映部分的具体数量。(2)第三幅图是什么统计图?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①组织学生认真读题分析。.②教师做相应的补充和评价 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完善。

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反映各部分的数量,也可直观比较各部分的多少,但不能看出各部分总体的百分比。

(3)第四幅图是一个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完善。

折线统计图最大的优点是能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4)从第四幅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观察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交流自己发现的信息,汇报。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完善。

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5)师:除了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 ①小组交流讨论。.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完善。

除了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外,还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在各种媒体收集现成的数据,在各种统计公报中收集现成的统计图表等。

(6)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①小组交流讨论。.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完善。

① 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调查的数据。

② 根据调查的主题和数据设计调查表(用于问卷调查)或统计表(用于收集现成数据)。

③ 确定调查的方法。是实地调查、测量,还是问卷调查,或是收集各种媒 体上的信息。

④ 进行调查,确定数据记录的方法。明确把数据记录在调查表上还是记录在统计表上。⑤ 整理和描述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表示数据。⑥ 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和决策。

(三)、复习知识点

1、统计表

(1)统计表的意义:

把统计数据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叫统计表。(2)统计表的特点:

把相关联的数量,分门别类,依次排列,这样就可以把数量间的关系及变化情况表示出来,便于分析比较。

(3)统计表的结构:

表外部分包括总标题、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表内部分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四个方面。

(4)统计表的种类:

分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和百分数统计表。(5)统计表的制作步骤: 1)收集整理数据,确定标题; 2)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内容设计表格格式及横目、纵目的各个项目,横栏、纵栏各需几格,每格的 长度等;

3)把核对过的数据填入表格中的相应栏目; 4)检查,写上日期、填表人等。

把收集到的数据经过分类、整理后,填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种表格叫做统计表。统计表一般分为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

2、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2)条形统计图特征:

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线条,然后把这些线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3)条形统计图优点: 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4)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

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5)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1)画好横轴和纵轴(横轴等距离安排条形的位置,画纵轴时先一个合适的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2)画直条,直条的宽度,长短按数量大小确定; 3)在直条上端分别注明数据;

4)写好统计图的名称,注明单位、图例及制图日期。

3、折线统计图(1)折线统计图特征:

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线条,然后把这些线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2)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不仅可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3)折线统计图的注意事项:

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4)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1)画好横轴和纵轴(横轴等距离安排条形的位置,画纵轴时先一个合适的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2)画直条,直条的宽度,长短按数量大小确定; 3)在直条上端分别注明数据;

4)写好统计图的名称,注明单位、图例及制图日期。

4、扇形统计图(1)扇形统计图特征:

用整个圆表示总数(单位“1”),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的百分比之和是单位“1”。

(2)扇形统计图优点:

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3)扇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 各部分的百分比之和是“1”。(4)扇形统计图的制作:

1)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2)用360度乘以相应百分比,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所对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画一个半径适当的圆,根据圆心角度数画出对应扇形,分别在各个扇形中标出对应部分的名称和百分比;

4)写好统计图的名称及制图日期。

5、统计特征量(1)平均数

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中位数

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以排在正中间位置上的那一个数叫这组数的中位数,用Me表示。当一组数据的个数为奇数时,取正中间的一个为中位数,当一组数据的个数为偶数时,取正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

(3)众 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有时众数在一组数中有好几个。用M表示。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众数可以不存在或多于一个)。

(4)统计特征量知识点小结:

平均数较稳定可靠,波动性比中位数小,但计算较繁,受极端数据影响较大;中位数可靠性较小,但不受极端数据影响,计算简便;众数作代表数的可靠性也较小,但计算简便,不受极端数据影响,在需找出频繁出现的数时,常用众数。

(5)分析数据

在统计中,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也是充分,但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用(中位数)或(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它们通常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算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合选择(中位数)或(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四)、拓展应用

1、下图是某汽车公司去年汽车生产量和销售量的情况。(图见课件)

(1)该公司去年全年总体经营情况很好,产量和销量不断增长,第四季度增长幅度较快,而且出现了销量大于产量的良好势头。

(2)该公司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有良好的发展。

2、六(2)班同学血型情况(图见课件)(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2)该班有50人,各种各有多少人?(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班AB型人数只有4人

28%=14(人)B型:50×24%=12(人)(2)A型:50× AB型:50×8%=4(人)O型:50×40%=20(人)3.六(1)班同学身高、体重情况统计表

(1)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什么? 身高:

3+1.46×5+1.49×10+1.52×12+1.55×6+1.58×3)÷40平均数:(1.4+1.43×=60.17 ÷40 ≈1.50(m)

中位数:就是第20、21名之间的身高。所以中位数是1.52。众数:1.52。体重:

2+33×4+36×5+39×12+42×10+45×4+48×3)÷40平均数:(30×=1584 ÷40 =39.6(kg)中位数:就是第20、21名之间的体重。所以中位数是39。众数:39。

(五)、课堂检测

1.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五(1)班:88 87 88 87 85 96 98 90 87 91 93 99 87 95 88 92 94 88 87 88 五(2)班:82 96 87 89 94 95 83 99 92 84 93 97 85 98 99 88 91 90 81 80 这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五(1)班:87和88,五(2)班没有

我注意到了: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六(1)班同学身高、体重情况如图表。

(1)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3)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2)答:平均数有时比众数大。有时比众数小。(3)答:用平均数表示比较合适。因为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3、在某市举行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11位评委给一位歌手的打分如下。9.8 9.7 9.7 9.6 9.6 9.6 9.6 9.5 9.4 9.4 9.1(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分”的评分方法来计算,平均分的多少?你认为这样做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3)因为平均数它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它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所以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在评分时就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数,这样做是合理的。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集中学习了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主要有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等。通过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帮助了我们认识人、自然和社会;在面对大量数据和不确定情境中制定较为合理的决策,形成数学分析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习题

P98:练习二十一

板书

单式统计表、统 计 表 复式统计表

百分数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统 计 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平均数 统计特征量 中位数

众 数

概率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概率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它自成体系,是数学中一个较独立的学科分支,与以往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区别,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在本章节的地位:《条件概率》(第一课时)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选修2-3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巩固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为研究相互独立事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是条件概率的定义、计算公式的推导及条件概率的计算;难点是条件概率的判断与计算;教学关键是数学建模。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条件概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思想方法目标——归纳、类比的方法和建模思想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根据这两年高考改卷的反馈信息,考生在概率题的书面表达上丢分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因此本节课还想达到:

表达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严谨和简洁

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克服“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困难,提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采用引导发现法、分析讨论法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设问、归纳、讲练结合、适时点拨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听”有所“思”,“练”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四、学法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同时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课堂设计了:

①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②类比推导——得出公式

③讨论研究——归纳方法

④即时训练——巩固方法

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⑥作业布置——评价反馈

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⒈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首先引入两个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例1】3张奖券中只有1张能中奖,现分别由3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多少?若第一个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则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多少?

【实例2】有5道快速抢答题,其中3道理科题,2道文科题,从中无放回地抽取两次,每次抽取1道题,两次都抽到理科题的概率是多少?若第一次抽到理科题,则第二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是多少?

每个实例有两个问题组成,后一个问题多一个限制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个实例中前后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概括出条件概率的定义。

由于判断事件的类型对选择概率公式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在引入定义后让学生再做一组判断题练习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练习】判断下列是否属于条件概率

⒈在管理系中选1个人排头举旗,恰好选中一个的是三年级男生的概率

⒉有10把钥匙,其中只有1把能将门打开,随机抽出1把试开,若试过的不再用,则第2次能将门打开的概率

⒊某小组12人分得1张球票,依次抽签,已知前4个人未摸到,则第5个人模到球票的概率

⒋两台车床加工同样的零件,第一台的次品率未0。03,第二台的次品率为0。02,两台车床加工的零件放在一起,随机取出一个零件是发现是次品,则它是第二台机床加工的概率是多少?

⒌箱子里装有10件产品,其中只有一件是次品,在9件合格品中,有6

件是一等品,3件二等品,现从中任取3件,若取得的都是合格,则仅有1件是一等品的概率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能准确区分条件概率与一般概率。

⒉类比推导——得出公式

用图形辅助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等价于局限在事件A发生的范围内考虑事件A和事件B同时发生的概率”,从而将条件概率转化为古典概型的概率,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推导出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

⒊讨论研究——归纳方法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条件概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⑴条件概率相当于随机试验及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发生了变化,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可以看成在样本空间为事件A中事件B发生的概率,从而得出求条件概率的另一种方法——缩减样本空间法

⑵将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进行变形,可得概率的乘法公式

P(AB)=P(A)P(B|A)

⑶条件概率的性质

⒋即时训练——巩固方法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巩固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与例题,并把课本例题融入其中。

【快速练习题】

某种动物活到20岁的概率为0。8,活到25岁的概率为0。4,如果现在有一个20岁的这种动物,问它能活到25岁的概率是多少?

这是一道有典型条件概率特征的题目,题中的'信息量少,难度低,可以由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并口答解题过程。

【学生分析题】

一张储蓄卡的密码共有6位数,每位数字都可从0~9中任选,某人在银行自动提款机上取钱时,忘记了密码的最后一位数字,求:

⑴按第一次不对的情况下,第二次按对的概率;

⑵任意按最后一位数字,按两次恰好按对的概率;

⑶若他记得密码的最后一位是偶数,不超过2次就按对的概率

这是由课本例题改编而成,其中融入了条件概率、概率的乘法公式、以及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的运用,是一道难度不大的综合题,可以由学生分析、讨论、研究,教师引导、修正。

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

⑴这是一个一般概率还是条件概率?应选择哪个概率公式?

⑵“按两次恰好按对”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何要按两次?隐含什么含义?第一次按与第二次按有什么关系?应选择哪个概率公式?

⑶“最后一位是偶数”的情形有几种?“不超过2次就按对”包括哪些事件?这些事件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应选择用哪个概率公式?

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规范性的、完整的书面表达。

【引申提高题】

⒈已知5%的男人和2。5%的女人是色盲,现随机地挑选一人

⑴此人是色盲患者的概率是多少?

⑵若此人是色盲患者,则此人是男人的概率是多少?

⒉(05年韶关二模)在M、N两校举行的一次数学解题能力对抗赛中有一道76分的解答题,M校派出选手甲,N校派出选手乙作答。按比赛规则,若该题两选手均未能解出,则每名选手各得0分,若只有一个选手解出,则这个选手得76分,另一名选手得0分;若两选手均解出,则每名选手各得38分。已知甲选手解出这道题的概率是3/4,乙选手解出这道题的概率是4/5,且至少有一人能解出该题,求甲选手和乙选手各得38分的概率。

这里有两道题,其中第1题考察学生运用分析问题和运用公式的能力,需要用到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概率的加法和乘法公式、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由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小组探究;第2题是一道备用题,选自05年韶关二模第18题第一问,可视课堂的具体情况处理。

通过这种梯度式训练,既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建模思想,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巩固基础和“拔尖”的目的,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循序渐进和量力性原则。

⒌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①条件概率的概念;

②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

公式法

缩减样本空间法

③概率的乘法公式

⒍布置作业——评价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作业】

⒈抛掷两枚骰子,已知两枚骰子向上的点数之和为7,求其中一枚骰子向上的点数为1的概率。

⒉盒子里有7个白球,3个红球,白球中有4个木球,3个塑料球;红球中有2个木球,1个塑料球。现从袋子中摸出1个球,假设每个球被摸到的可能性相等,若已知摸到的是一个木球,问它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⒊(选做题)对以往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机器调整良好时,产品的合格率为95%,而当机器发生某种故障时,其合格率为55%,每天早上机器开动时,机器调整良好的概率为98%,试求:

(Ⅰ)某日早上第一个产品合格的概率是多少?

(Ⅱ)当某日早上第一个产品合格时,机器调整良好的概率是多少?

通过作业反馈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下节课查漏补缺,这样符合分层教学的原则和反馈原则。

概率课件 篇5

我今天说课的课程是《心理健康》。本次说课,我主要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法学法和课程单元教学等四个方面来简单介绍我对这门课程的设计。

课程性质,包括两个方面:1、是中专学生必修的公共课,良好的心态是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学生能够成才的重要保障。2、学科形式开展的活动课程:具有学科课程的计划性、系统性,但与传统学科课程又有显著差异,它不严格按照学科的结构组织教学,不单纯的以传递心理知识为宗旨,而是突出“学科活动”的位置。具有活动课程的互动性、活动性与开放性,强调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学科课程的内容。

课程目标,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内外兼修,通过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灵力求建设和谐校园最后立足于学生的就业。内外兼修的内主要是指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正确的扮演社会角色,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无法通过其他学科提高的内在素质,通过内在素质的提高满足外在素质的要求。内外兼修的外主要是指通过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想、学会有效学习、提高就业求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方位、立体型现代职业人才。

使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所与职教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

该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定新教材,其主要特点有:

1、较强的时代感,书中阐述了很多新理念。

2、内容丰富,编排合理,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3、书中案例切合学生实际,容易引起共鸣,激发兴趣。

《心理健康》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理念,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中专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故,营造和谐的阳光校园。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思路是以中职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以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提升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而开展的专题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避免单纯的知识讲授,以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以讨论、心理知识讲述、心理测验或心理游戏为课程支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以学生课外实践开展教学。

《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以“四个学会”为中心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中职学生的年龄多在16—18岁之间,这是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面临人生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学会调控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会处理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进入中专后,中专学生大都有强烈的人际交往的欲望,但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自信心不足等原因,有一部分学生常常感到人际交往很困难,导致人际关系较差。学会交往就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提升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信心和能力,营造良好的关系网。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世纪,增强学习能力是我们提升自身竞争力,更好适应外界变化的根本。而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且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 让中职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

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作为中职的学生要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重点放在学会调控和学会交往上,难点是学会学习和学会规划,具体的课时安排为4 6 10 8 8共计36课时。

我校中职的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1、年龄大多为16-18周岁,思想不成熟,学习主动性差

2、多数同学中考成绩不高,有一定的挫折感。3、部分专业人数过少,男女比例失调。4、学习策略性差但好奇心重实践能力强。

针对这种学情,我主要采用了互动式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演示系统,采取讲授法、表演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和现身说法故事法等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问、想、做、评”的教学模式,显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改新理念。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兄弟院系的心理健康室以及网络资源。

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

主要依据学生的课程出勤率、课堂表现以及完成作业综合考虑,给出一个合理的成绩。

期末考核主要采用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养成尊重和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引导学生理解、体谅、尊重父母。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买啊!”----引入代沟一词。

你和父母之间最大的代沟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代沟影响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呢?如何跟父母相处导入新课《珍视亲情 学会感恩》。

幻灯片展示课本上的心灵探索--学生思考作答,教师总结,设问我们的父母回答这些问题会是什么样子?!引出第一个话题:浓浓亲情,相伴一生.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安全港湾 我们和父母之间存在着绵延一生的爱和责任.讲汶川地震中年轻妈妈用生命保护婴儿的例子。布置一个课后活动:和父母翻阅以前的照片。

随着我们长大,我们慢慢的开始与父母产生了代沟,出现了矛盾,带入第二个话题:正视矛盾,敞开心扉。

1、代沟到底有多深。异和防御态度导致“代沟”,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填平:

父母冲突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关系出了问题, 和孩子无关。我们可以选择下面某种方式保护自己:

安排课堂活动:当父母出现矛盾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有哪些感受?总结:家和万事兴,导入最后一个话题:温馨家庭,从我做起

谈论案例:妈妈辛苦了一天,七点多才到家。看到嘉明在家里打游戏,很生气,要求他帮忙做晚饭。但是嘉明不乐意,他说,难得回家可以放松一下。妈妈很恼火,直接夺过游戏机,锁到抽屉里,拽着嘉明就往厨房走。嘉明气愤极了,说:“就知道让我做这个做那个,我玩一会儿怎么了?烦透了!”

说说你对这个事例的感受。

在妈妈的角度,体会一下,妈妈为什么生气?嘉明哪里做的不好,他应该怎么做?

尊重父母的长辈身份,珍惜父母为我们所创造的生活。

沟通分享,是你与父母相互信任的法宝。

概率课件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心理健康》――“花季中的相思树”,相思树是一棵美丽的爱情之树,在中职校园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充满渴望与好奇,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异性价值观,此时最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帮助。接下来我从五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说我是如何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

我校使用的教材是高教社出版愈国良教授主编的《心理健康》,本课在教材第四单元14课,根据新大纲的“三贴近”原则,我把课文题目稍作修改,由“花季莫种相思树”改为“花季中的相思树”,我认为学生谈不谈恋爱,既不是课本说的算,也不是老师说的算,而是学生自己的选择。我希望在课堂上能保持价值中立,带领学生认识友情与爱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出理智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强迫。

认识目标:认识青春期自己的心理特点,了解友情与爱情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目标:能客观辨析中职生恋爱利弊,做出理智选择,树立正确的两性观;

帮助学生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辨析中职恋爱利弊,能主动控制与拒绝;

让学生能初步认识爱情,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现在还无法承受爱情的责任,需要等待自己成熟;这时需要老师循序渐进的诱导,不可用填鸭强迫式,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授课过程中,对恋爱既不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与好奇,出现尝试的冲动;也别让学生产生过分畏惧抵触心理,老师需要把握好分寸,抓好“度”。

根据新大纲教学总目标要求,本堂课着重培养学生责任感与自律能力,对待中职生恋爱学会自尊、自爱、自护、自制。

本堂课的教学思想采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策略,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搭设学习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向上攀登,最后撤去阶梯,使学生达到独立发展的地位。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启发法、情境模拟法、讨论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同时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接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交流,最终老师总结升华。这四种教学法层层递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学生与老师的角色问题,既不能把课堂的主角完全交给学生,毕竟学生的爱情价值观还未形成,老师会疲于应付各种不同的爱情观,甚至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也不能以老师为中心,一味强调恋爱是洪水猛兽,千万不能尝试,但有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又有谁能禁止的了这种朦胧的感情?最终我确立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把握方向善于引导,课堂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让学生主动学、主动想、主动做。

前3部分主要实现认知目标,当中引导学生认识爱情与友情的区别与联系是重点;

第4、5部分实现情感目标,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爱情,是难点;

第6、7部分要实现能力目标,当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辨析中职生恋爱的利弊是重点;

把想象中的相思树与现实中的做反差对比,引申现实中的爱情与憧憬的爱情是有区别,甚至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引导学生正视爱情,并播放FLASH《我是女生》,放松心理。

通过《女人是老虎》的故事,告诉学生就算是一个从未讲过异性的小和尚,在18岁的青春期,也会对老虎般的女人心动!而青春期的我们对异性充满渴望与好感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混淆友情与爱情,则会让自己陷入苦恼甚至伤害。跟进一个视频案例《健飞的故事》,让学生辨析他们三人的感情是友情还是爱情?很自然引出本堂课的一个重点。

㈢中职生!友情?爱情?

这是本堂课的第一个重点,帮助学生区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与联系,我说联系,学生讨论回答区别,大部分班级同学能说出2个,不足的由老师补充,并案例分析,基本上同学们对友情与爱情的区别都能有个理性的认识,之后问题来,既然二者不同,那什么是爱情呢?进入本课难点。

我通过5步骤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抛出4钟情境让学生辨析,这些是爱情么,如果不是,爱情到底是什么?再摆出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向学生解释亲密、激情、承诺的含义。接着设问:这个三角形中的三条边,我们现在能拥有几条?与同学一同分析,或许我们有非常亲密,无话不说的异性朋友,也会有非常仰慕、崇拜的异性同学,但现在有没异性能给你承诺?启发思考――没有!引导分析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还没有经济基础。一个衣食住行都靠父母,还不能独立的人,怎么能给你承诺,他给的承诺都是空头支票,在毕业的时候,或许他老爸一个电话,他就一溜烟的跑回家去了。之后教师小结:没有承诺底座的三角形随时都会倒塌!最后案例跟进:“二年中职生活,谈了一年的恋爱,毕业后一个月就分手了,最终二人都没能拿到毕业证书。”经过以上的引导、启发、分析、小结。同学们对什么是爱情,都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至少知道中职生恋爱不是爱情!那么既然不是爱情,我们现在该如何与异性相处呢?自然引入下个教学环节。

向学生提供三种与异性交往的准则,只要遵守,既能愉快的与异性相处,又不会让自己陷入烦恼。再引用一个“青苹果”的经典比喻,中职生恋爱就像一个青苹果,看起来很美味诱人,但如果你忍不住尝了一口,那味道一定又酸、又涩、又苦,而这被咬过一口的青苹果给你,你愿意要么?我相信大家都不愿意,那如何对待我们心中的青苹果呢?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学会等待,等待心中这颗青苹果成熟的时候,与你喜欢的人一起分享,味道一定是甜美的。

本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尝试使用之前学的,进行判断分析,能做出理智选择。首先创设情境各位评委老师可以看见:照片中的女孩挽着一个男生的手,他们正在热恋中,而一个月的恋爱经历,女孩发觉自己会旷课、会撒谎、原来要好的同伴都渐渐远离她,成绩更是直线下降,她不想沉沦下去,希望结束和男生的关系,可男生不愿意,还提出了5点交往理由,那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帮帮这个女孩拒绝男生?

列出男孩继续交往的5点理由,让学生讨论如何帮助女孩拒绝男生,并将讨论结果分享、交流,老师帮忙概括,之后小结:中职生恋爱在带来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烦恼、忧愁,甚至麻烦,当自己遇到中职生恋爱时,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这是本课的补充与再次总结升华,内容包括意外怀孕与预防艾滋病。根据新大纲要求,心理健康既要面对大众同学,也不能忽略少部分特殊生,部分中职学生或许已经在谈恋爱,甚至初尝禁果,有了过早性行为,希望这部分学生能把意外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最后再次强调等待的重要性,一同懂得等待,学会等待,生命之花因等待而更加灿烂!

课后作业:视频欣赏央视新闻调查――《长大未成年》,思考讨论案例中的4个女孩对待恋爱的态度,及不同的遭遇。

1、女生是青春期教育的重点;在中职生恋爱中,受伤最大的往往是女孩!

2、学生们是多么渴望得到家长、老师的指导;但真正能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青春期话题的家长、老师却不多,学生们只好从网络、影视、小说中寻找爱情的答案,而他们找到的却往往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这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3、感受到同学们对创新型心理健康课的喜爱;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分享交流,表现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对爱情的责任感,对中职生恋爱的理智选择,都深深的感动了我,谁说我们中职学生不如别人,我愿意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的中职生挺起胸脯,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大家!

概率课件收藏9篇


栏目小编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关于“概率课件”的文章建议一读。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教案是教学流程的规范化体现。请您将本页加入收藏夹以便下次阅读和分享!

概率课件 篇1

概率与频率的教学设计

概率与频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将从背景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反思评价这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统计的基础上展开对概率的研究,而本节又是从频率的角度来解释概率,其核心内容是介绍实验概率的意义,即当试验次数较大时,频率渐趋稳定的那个常数就叫概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理论概率的意义和用列举法求等可能性的事件的概率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我所处的是一所乡村中学,学生基础薄弱,好动,注意力容受外界影响而分散.学生此前学习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必然性及不可能性,可由已知知识入手,设计相关的生活情境作为课堂引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类型不同,尽量分层次设置问题和对问题运用多种展示手法。另外由于本节课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因此丰富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些在教学中国我采用了做试验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会对这节课的学习带来障碍,因此正确理解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3,重点和难点

概率的实际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关系,如何正确理解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是本节的难点。

4,联系生活

生活很多方面可以用到概率的知识,如掷骰子问题,投掷硬币问题,打靶问题,转盘问题等等,这些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情况设计成教学情景,让数学变的有趣和富吸引力。

5,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以启发为主,分层次设置问题,加入适量的情景设置,运用实验探究展开课堂,对问题采用多种展示手法,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堂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要因时因事而变,灵活把握,因材施教。

6,教学媒介: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脑模拟试验,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为数学学习带来的方便,同时结合黑板记录和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二、目标分析

根据背景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知识技能:

理解概率的含义并能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确定概率。 能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和解释现实生活中与概率相关的问题。经历用试验的方法获得概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能力。 在由“试验形成概率的定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

以分组做试验的方式导入和展开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例题,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课堂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通过分层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自信。结合随机试验的随机性和规律性,让学生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过程分析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学中,我设置六个教学环节。

1、课堂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问题对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进行复习。通过生动的实物图片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对事件的随机性和可能性作出判断, 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如(遇上红灯、生个儿子、天气晴好)。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探究过程中来。

2、课堂展开

要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抛掷硬币的试验既典型又方便,为了达到自然而然的效果,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两个同学举行象棋比赛,用一种公平的方式决定让谁先走棋, 学生会说出抓阄或者抛掷硬币, 顺势提问:用抛掷硬币对比赛双方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公平,而为什么公平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接着就提出能否用试验来验证?学生会心存疑虑。

第一步:分组试验

将全班分四组,要求第一组掷一枚硬币2次,第二组投掷硬币20次,第三组投掷硬币60次,第四组投掷硬币100次,并分别把试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试验结果:

提问(1):各小组正面朝上的频率一样吗?分别为多少?

提问(2):各小组反面向上的频率一样吗?分别为多少?

提问(3):如果把全班四个小组的结果进行累计,正面朝上的频率是多少,会有变化吗?反面向上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1:引导学生认识到随机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2:引导学生发现在次数逐渐增大的情况下,频率数值渐趋稳定。

第二步:比较试验

让学生对历史上的数学家们所做的实验和自己分组所做的实验进行对比。历史上棣莫弗 、布丰 、费勒 、皮尔逊 都对抛掷硬币的正反面向上的随机性问题做过实验,书上也有相应的记载,让学生对比。这让学生既了解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感受到他们为追求真理而做的牺牲和努力,又可以得到:几位数学家的试验结果跟我们今天的试验结果大致相同,大量试验次数下频率数值稳定于0.5。这样学生会很有成就感,老师趁此提出鼓励和希望,只要努力你们也可以成为数学家。

以上的试验说明:“正面向上”的频率稳定于0.5,“反面向上”的频率也稳定于0.5。由两个频率稳定到的'常数相等说明两者发生的可能性相等,从而验证了猜想,判断公平的直觉是对的。

第三步:电脑模拟实验。利用电脑多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计算机中输入数据,然后看得到的结果,并和自己是实验数据,科学家的数据相对比,了解电脑的模拟功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大量重复试验下,任意抛掷硬币“正面朝上”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常数刻画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形成概念 深化认识

让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和对课本的自学,归结概率概念: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p。其中m是事件A发生的频数,n是试验次数。

思考(1):概率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

思考(2):定义中的“频率”和“概率”有何区别和联系?

结合投币试验,同学知道各小组试验算出的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区别就是: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概率是频率趋于稳定的那个值。

例:对某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进行抽样检测的数据如下:

抽取台数

问题一:计算表中优等品的频率

问题二:估计该厂生产的优等品的概率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让学生更具体的理解概率,巩固概率和频率的关系,了解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而是围绕概率波动。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量重复实验是确定概率的一种方法。

4,拓展提高。

问题一:投掷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0.5,那么连续投掷20次硬币,则一定会有10次正面向上,这样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问题二:天气预报说明天晴天的概率是80%,小明说“明天肯定是晴天,要不就是天气预报不准”小明说的对吗?

设计意图:问题一为了让学生辩证的对频率和概率二者间的关系加以认识。问题二是从可能性上让学生对概率有清醒的认识。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正确理解大量随机实验结果的规律性和每次实验结果的随机性。

5,总结归纳,问题延伸

问题一: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知识?

问题二:对频率和概率你是怎么理解的,二者间有什么关联和区别?

问题三:生活中那些问题会用到概率和频率,或者说概率和频率能解决生活中的那类问题?

6,作业,

作业一:课本144页第5题和第6题

作业二:上网搜索刘翔参加国际性的比赛已来的参赛次数和获奖次数并进行统计,并计算出刘翔的获奖概率,对他的下次比赛做出预测。

四,板书设计

对学生的实验结论展示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展示

对概率的概念总结

作业布置

例题解答

五,反思评价

1,通过回顾巩固,让学生为本节课的展开做好知识储备,设置情境性的问题营造了学习气氛。2,为了让学生对频率和概率二者间的关系和区别有清醒的认识,我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小组谈论和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对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有了正确的认识。3,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利用了多媒体技术。4,教学理念上,关注教材的变化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启发式的逐步渗透的学习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肯定学生的进步,捕捉学生的发光点,对课堂上生成性问题,及时处理和组织学生探究。5,为了让课堂顺利展开,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是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提前的思考和准备,制定了应对的策略。

概率课件 篇2

概率是一门数学分支,用于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随机事件,例如掷骰子、抽纸牌、猜硬币等等。而这些事件的发生是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概率来描述其发生的可能性。

本教案将会介绍随机事件的概率以及如何计算概率。

一、随机事件的定义

随机事件是在进行一次试验中,其结果有多种可能性,但无法确定哪一种结果会出现,因此被称为随机事件。

例如,抛一枚硬币的结果只有正面和反面两种可能性,我们无法确定会出现哪一种结果,因此这个事件被称为随机事件。

二、概率的定义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一种数值。通常用P(A)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其数值范围在0到1之间。其中,0表示不可能发生,1表示肯定会发生。

例如,抛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两种可能性,因此P(正面)=0.5,P(反面)=0.5。

三、概率的计算方法

1.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等可能性事件是指所有可能事件的概率相等的事件。

例如,掷一颗骰子的6个面,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为1/6,因此抛出任何一个面的概率都是1/6。

2.多次事件的概率

多次事件是指试验中有多个事件的发生。

例如,抛两枚硬币,其可能结果为正正、正反、反正和反反四种。其中,正反和反正是相同的概率,其概率均为0.25。

3.互不相关事件的概率

互不相关事件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的发生不相互影响。

例如,从一副牌中抽一张牌,第一次抽出来黑桃,放回后再抽一次,第二次也抽到了黑桃。这两个事件是互不相关的,因此计算它们同时发生的概率需要将两个事件的概率相乘,即P(第一次黑桃)×P(第二次黑桃)=1/4×1/4=1/16。

四、概率的应用

概率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统计学、金融、物理学、生物学等。

在统计学中,我们需要通过概率来描述各种样本的可能性;在金融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来制定投资策略;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概率计算原子和分子的运动状态;在生物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概率来研究遗传规律。

总之,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可能性的一种数学工具,其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概率课件 篇3

新增内容《求概率的方法》,是我以前没教过的内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我在起始课的引入上动了很多脑筋,经具体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铃声一响,我手拿着一个包装得很精致的小礼品盒走进了教室,同学们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礼品盒,有个同学大声问:“老师,您手里拿的是什么呀!”,我笑着说:“这是个小礼品盒,里面装了一份神秘的礼物,同学们猜一猜我为什么带这份礼物来?”有的同学说:“今天是您的生日”,我摇了摇头。还有的同学说:“那准是您女儿的生日,要不就是您的结婚纪念日。”,我仍然摇头,同学们哈哈大笑。我说:“今天是我的幸运日,我给同学们讲讲我的幸运日的来历。十四年前的今天,吃过晚饭后,我想出去散散步,途经迎风街道邮局的位置,发现那里围了很多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也凑过去看,发现一辆大汽车上装满了山地车,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抓奖。看了一会儿,我也忍不住想碰碰运气,于是花了2元钱买了一张奖券,结果我真的很幸运,我中了一辆山地车。”只听同学们齐声喊着:“喔……”我接着说:“我中奖了,特别高兴,因此我就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幸运日,在这个幸运的日子里,我想把这份神秘的礼物送给咱们班的一位最幸运的同学,好不好?”同学高兴地齐答:“好!”,有几个淘气的男生还假装搓了搓手。我接着说:“今天神秘礼物的得主是通过三个游戏产生的。第一个游戏:前后桌四名同学是一组,以玩“手心手背“的游戏决出胜者;第二个游戏:老师准备了四道题(本节课需要用到的`旧知识),请第一个游戏胜出的同学进行抢答,按成绩取前三名。第三个游戏:请第二个游戏胜出的三名同学到前面来,面朝大家,老师发给每人一枚一角硬币,每人连续掷三次,三次都是正面的为胜,最后得胜者就是今天的幸运同学。”设置这三个游戏环节我想达到的目的是:通过游戏的公平性,渗透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条件,体会随机思想。以比赛的形式复习已有的概率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这一章知识的兴趣,最后通过第三个游戏为问题背景,引入新课。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将一枚一角硬币连续掷三次的游戏。游戏结束,我顺势提出:“同学们,你们能否从刚才的游戏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一个同学马上举手回答:“我想知道一枚硬币连续掷三次正面都朝上的概率是多大?”我马上予以肯定:“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太好了,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实践,本节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概率知识的兴趣,课下有几个同学还追着我问:“老师,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两个同学玩手心手背的游戏中,全出手背的概率是四分之一。如果换成三个同学,全出手背的概率是八分之一,如果换成四个同学,全出手背的概率是十六分之一,假设咱们班的32名同学都来参与,那么一起出手背的概率应该是2的32次方分之一,对不对?”我高兴的回答:“对!你们真是又聪明又肯动脑,真是了不起!”

新课的引入,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技能,它同时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新课导入得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创设情景,设计好的引入环节,争取利用较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概率课件 篇4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一、教案背景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数理统计的基础。理解概率的概念和运用概率的方法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入随机事件的概率理念,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概率的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巩固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

2. 学会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

3. 掌握概率的实际应用;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概率的概念;

2. 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

3. 概率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步骤

Step 1 引入概率概念(15分钟)

1. 讲解概率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举例说明概率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概率问题。

Step 2 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30分钟)

1. 引入随机事件的概念;

2. 讲解概率的计算方法:频率和几何概率;

3. 给学生练习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

Step 3 概率的实际应用(30分钟)

1. 引入概率的实际应用领域:赌博、游戏、统计等;

2. 分析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和作用;

3. 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和讨论。

Step 4 深化学习与拓展(30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概率的深层次问题;

2. 给学生一些拓展题目进行解决。

五、教学资源

1. 电子白板或黑板;

2. 教学PPT或课件;

3. 讲义和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查学生对概率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 练习任务:布置一些概率计算题目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完成,检查他们的概率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概率问题,检查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延伸

1. 制作更多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的概率计算和应用能力;

2.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让他们通过概率的方法解决问题;

3. 组织学生参加概率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扩展学生对概率的深入学习,引导他们研究概率的更高级问题和应用。

以上就是关于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概率课件 篇5

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数学教案

概率课件 篇6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掌握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概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随机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2. 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的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黑板、白板、彩色笔

学生: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随机事件的概念

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投掷一个均匀的骰子时,会出现1、2、3、4、5、6等六个可能的结果,而每个结果出现的概率是相等的,这就是一个随机事件。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考,解释随机事件的概念。

2. 教师通过黑板、白板等工具,将随机事件的概念进行简单明了的解释,并列举一些常见的随机事件,并让学生补充其他例子。

Step 2: 随机事件的特征

1. 教师讲解随机事件的特征:随机事件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具有不确定性、多样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2. 教师通过黑板、白板等工具,将随机事件的特征进行详细解释,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Step 3: 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1. 教师引入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概念:概率就是某个随机事件在所有可能事件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 教师教授常见的概率计算方法:等可能概率法、频率法和几何概率法。

3. 教师通过黑板、白板等工具,讲解概率计算方法的具体步骤,并辅以例题进行演示。

Step 4: 解决实际问题

1. 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册上的一些计算题。

2.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练习册上的难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

3.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讲解,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提示。

六、教学总结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总结概括,突出重点和难点。

2.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解答学生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

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习题。

2. 教师提供课后辅导时间和方式,以便学生在课后的学习中获取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概念和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了相关的概率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避免了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但对于某些学生而言,随机事件的概念和概率计算方法可能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相关的概念框架和思维方式,通过具体示例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概率课件 篇7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理解随机事件与概率的概念。

2. 掌握随机事件的基本性质和分析方法。

3. 能够应用概率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随机事件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概率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的掌握。

3. 随机事件的分析方法和应用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内容

1. 随机事件的概念和性质

(1)随机事件的定义:在相同条件下,结果不确定的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2)随机事件的基本性质:互斥性、必然性和可加性。

(3)随机事件的运算:事件的包含与不包含、事件的和、事件的积。

2. 概率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1)概率的定义:在随机现象中,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称为概率。

(2)概率的基本性质:非负性、规范性、可列可加性。

3. 随机事件的分析方法

(1)古典概型:等可能性原理、互斥事例和事件的计数。

(2)几何概型:面积比例。

(3)选择与决策问题:条件概率、贝叶斯定理。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主导讲解与学生互动的结合,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以讲解为主线,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

通过提问和举例引出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随机事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 概念讲解

详细讲解随机事件的定义、基本性质和概率的定义及基本性质,并通过案例分析巩固学生的理解。

3. 方法讲解

通过解释和示范,讲解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和选择与决策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 练习与巩固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和实例,由学生自主解答并进行讨论,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

5. 拓展与应用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概率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思考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随机事件与概率的理解、应用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

1. 教学PPT与课堂练习题。

2. 教学案例和实例。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对于一些复杂问题的处理和分析仍存在困惑,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进一步讲解和训练。

概率课件 篇8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一、教案背景和教学目标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数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金融等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1. 随机事件的概率基本概念的引入

a. 教师通过讲解和具体例子演示,引入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概念。

b. 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讨论,解释随机事件、样本空间、事件和基本事件等概念。

c. 教师呈现随机事件的概率定义,即概率等于有利事件的个数与样本空间的个数之比。

2. 随机事件概率计算方法的探究

a. 教师以一个抛硬币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计算概率的基本方法。

b.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抛硬币,记录实验结果,并统计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

c.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结果和样本空间的个数计算出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概率。

3. 随机事件的概率性质和计算技巧的学习

a. 教师讲解随机事件的概率性质,包括互斥事件、相对事件和独立事件等。

b. 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讨论,了解这些概率性质的定义和应用。

c. 教师提供一些计算技巧和公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

4. 随机事件的概率应用解决问题

a. 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应用概率解决问题。

b. 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问题中的随机事件,并计算出相应的概率。

c. 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概率,得出最有可能的结果,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5. 随机事件的概率思维拓展与练习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进一步拓展随机事件的概率思维。

b. 学生可以通过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问题,巩固和扩展刚学习的知识。

c. 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以检验他们对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评价和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

1. 随堂小测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检查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概率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业批改:教师可以收取学生的作业并批改,评价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反馈:教师可以通过问卷或口头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随机事件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概率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演示和实际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课堂讨论和练习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反馈和评价方面,可以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

1. 课件:教师可以使用PPT或其他教学软件,呈现课堂讲解的内容和示意图。

2. 实验器材: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硬币、骰子等实验器材,引导实际操作和统计数据。

3. 练习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独立解答,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五、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通过探索更多的实际问题和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随机事件的概率思维。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理解更多的概率性质和计算技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的书籍、网站和课外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随机事件概率的理解和应用。

概率课件 篇9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习如何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随机事件的基本概念:样本空间、随机事件、事件间的关系(包含、互斥、互不相容)。

2. 随机事件的概率:频率概率和几何概率的概念;用频率法和几何法计算概率。

3. 随机事件的概率规律:古典概型的概率规律、加法规则、乘法规则。

4. 随机事件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随机事件及其概率计算。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抛硬币的例子引出随机事件的概念。

2. 知识讲解:

a. 介绍随机事件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事件间的关系。

b. 介绍频率概率和几何概率的概念,并让学生了解频率概率和几何概率的计算方法。

c. 介绍随机事件的概率规律,包括古典概型的概率规律、加法规则和乘法规则。

d. 介绍随机事件的应用,如赌博、投资等生活中常见的随机事件及其概率计算方法。

3. 示例演练: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计算来理解随机事件的概率。

4. 拓展应用:布置一些拓展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归纳: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四、教学方式和方法:

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和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和性质。

2. 实例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具体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推理和归纳总结。

3. 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问题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

1. 对学生进行课堂回答问题的评价,看是否理解了随机事件的概念和性质。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看是否能正确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

3. 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六、教学资源:

1. 教师准备的课件和讲义资料。

2. 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动画资源。

3. 学生练习题和拓展应用题。

七、教学延伸:

1. 引导学生做一些生活中的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概率的计算结果。

2. 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和研究相关的数学文献来深化对随机事件概率的理解。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应用数学的基础。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可以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和性质,学会如何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决策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机械效率课件12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大家有没有写教案课件方面的苦恼呢?这份“机械效率课件”是我用心准备的希望它能够让您满意,读过这篇文章后您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感悟!

机械效率课件 篇1

3.机械效率总小于1,且无单位,结果使用百分数表示 三类常考机械效率问题: 1.斜面:??

注意:1、做功:W=Fs 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做功的必要条件,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知道功的原理是一切机械都遵守的普遍规律。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功的原理是对所有机

械都普遍适用的原理。(理想情况:所有方式做功均相等,实际用机械做功都比直接做功多)

(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

(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名称所表示的意义。

(3)因为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跟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并由它们的比值决定。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机械效率课件 篇2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l)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知道械效率总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三)教具

滑轮、钩码、线、弹簧秤、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功的原理是什么?

2.演示(按图1装置)并提问。

用图1的滑轮来提升重5牛的物体,应用功的原理求在细绳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动滑轮重忽略不计)

要求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演算,教师讲评并给出正确解答。

二、进行新课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演示实验

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以下边讲边板书:

“实验数值G=5牛,h=0.5米,f=3牛,s=1米。

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动=f·s=3牛×1米=3焦,

提高重物,动滑轮克服阻力做的功:w阻=G·h=5牛×0.5米=2.5焦”

(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动>w阻,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前面研究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我们没有考虑摩擦,没有考虑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动滑轮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况。实际上,我们用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动力)就比没有摩擦时要大(该实验中,理想情况下拉力是2.5牛,而实际的拉力是3牛)。做的功要比没有摩擦时大一些(该实验中,不考虑摩擦时动力做的功是2.5焦,而实际动力对滑轮做的功是3焦)。

(3)总结并边讲边板书

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

板书:“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节标题暂不出)

问:本实验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有=G·h=5牛×0.5米=2.5焦。

②本实验中,用来克服摩擦做的功、把动滑轮提升0.5米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额外功。使用任何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板书:“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③本实验中,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叫总功。

板书:“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

问:本实验中总功w总=?

答:w总=f·s=f·2h=3牛×1米=3焦。

问:本实验中做的额外功是多少?

答:w额外=w总-w有用=3焦-2.5焦=0.5焦。

2.机械效率

问:根据以上实验,你能算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吗?

学生演算,答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答:83.3%。

教师小结并板书:“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板书:补写本节标题:“三、机械效率”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教师指出:表示机械效率的字母的读音。机械效率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问: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

答: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70%,另30%做的是额外功。

3.提高机械效率

阅读课本提高机械效率一段,小结要点,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巩固练习

例题:用图2所示滑轮组把重600牛的货物匀速提高2米,所用的拉力是375牛,求总功、有用功和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要求学生板演,教师讲评。

教师小结: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其次要注意,用滑轮组提起货物的高度与人把绳子末端拉下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清总功和有用功。总功是人利用滑轮提升货物时总共做的功,也就是人拉绳子的力做的功(或说动力对滑轮组做的功),计算时,功(w总)=拉力(f)×绳端所通过的距离(s)。有用功是指滑轮组克服货物所受重力竖直升高所做的功,计算时,有用功(w有用)=f·s。因为货物匀速上升,所以滑轮对货物拉力的`大小等于货物重,即f=G。货物提升的高度s用字母h表示(要与动力通过的距离s加以区分)。所以,有用功(w有用)=货物重(G)×货物提升ツ高度(h)。

应该指出,在涉及机械效率问题时,功的原理也是适用的。这时动力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使用机械时仍不省功,而且还要不可避免地做额外功。

四、布置作业:

1.课本章后习题8,要求计算出总功、有用功、机械效率。根据计算结果答出哪些说法正确。

2.预习课本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本节课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实验:(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开始实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通过上述实验引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这三个概念。讲解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间的关系式:

机械效率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功和机械能》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三大方面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这两大内容又是“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基础;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教材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从实际出发,利用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中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 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事实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四) 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教学难点: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二、教学策略

一) 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物理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物理研究方法,加之上节课已经学会了进行一些简单的功的计算,因此本节课对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这两大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以实验演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研究,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考虑到学生对实验探究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研究时,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二) 教学方法选择: 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以板书和实验探究为主,以多媒体教学为辅,现拟定如下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依目标为向导,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2、启发式教学法: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实验及多媒体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在现实情况中领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恰当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4、实验探究法: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旨在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

三) 学习方法指导: 本堂课我坚持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教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教老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自我学习和深刻的思辨能力。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

,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机械效率课件 篇5

一、知识回顾:

3.机械效率总小于1,且无单位,结果使用百分数表示 三类常考机械效率问题: 1.斜面:??

注意:1、 做功:W=Fs 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做功的必要条件,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知道功的原理是一切机械都遵守的普遍规律。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功的原理是对所有机

械都普遍适用的原理。(理想情况:所有方式做功均相等,实际用机械做功都比直接做功多)

(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

(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名称所表示的意义。

(3)因为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跟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并由它们的比值决定。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能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能应用:能应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机械效率课件 篇6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机械效率;○3实验探究滑轮组本节主要包括“○的机械效率”三大方面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机械效率”这两大内容又是“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机械效率的学习也为学生在初三学习热机效率和电机效率打下伏笔,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教材乃至整个初中物理教材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分析,学生在前面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功的计算为本节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在初二上学期学习速度概念时学生经历了利用比值的思维去解决两个相关变量的关系为本节引入机械效率概念做了铺垫。

1、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过程,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讨论法,体验引入机械效率的完整过程、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3、在小组合作展示环节中,学会利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并逐步养成用机械效率评价机械的意识。

2、学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比较法、讨论法、理解记忆法、联系学习法等

机械效率课件 篇7

按照九年级上册物理课本的章节顺序进行复习,并辅以试卷进行练习,熟练各类题型,由简入深,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给于修整。

二、预计达到的目标:平均分为49分,及格率为31%,优秀率为6%,低分率控制在14%以下。

这这两个班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后进生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大多数学生基础差,对物理学习还没有找到一定的方法,虽学习刻苦,但成绩很不理想。

考试要考好,老师给于正确的指导是关键。认真研究了去年的抽考命题特点,得到以下结论:命题是以《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标准为依据,以现行课本为依据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依照这样的要求,方向明确了,心中有数了,老师才能有的放失的指导学生复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2)、有计划性,针对性复习。

1、 梳理知识,形成结构---便于记忆;

2、 重点内容,细讲多练---技能知识需要过手、过脑、过心;

3、 注意纠错,规范习惯---易错点是难点,找出错误,分析原因,规范格式,养成习惯

4、 综合练习,评讲拓展---练中记忆,练中巩固,练中知新,

讲中纠错,讲中深化,讲中思维。

机械效率课件 篇8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块和细线各20件。

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在投影仪上映出下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片,一分钟后,教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三种工作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从地面运到三楼,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同学们计算一下,单纯完成此任务,需要做多少功呢?

第一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

1)W2=G总·h=3120J(此处学生遇到了困难,这也是安排上面计算顺序的目的。困惑一:需要计算楼梯的长度吗?提示学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可以分解成先水平移动不做功,再竖直升高做功。困惑二:人的体重该不该算上?)

学生分析计算结果:三种方式做的功都比W1多,额外多做的功不一样,可见第三种方式最好。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在脑中初步形成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为新课讲授做好充足准备。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和动滑轮也做了功,此外还要克服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砂子提上楼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典型练习:

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做的功是额外功。

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功,对水做的功是功。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搬沙子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然后通过典型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三个概念。

1、学生分组实验(共20个小组,分2个内容,每10个小组做1个内容,2个实验并进。)

测定:把重G=1.5N的木块,提高到h=0.2m的高度时,

①通过一定一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②通过两定两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每个实验的记录结果选1~2组,在投影仪上映出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做实验,既能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又为引出机械效率做好铺垫。

教师提问:(1)有没有一种简单机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额外功?

教师提问:(2)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时,所做的总功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教师提问:(3)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教师提问: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最关心的是所做的这些总功中,有用功究竟占了多少。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1、计算课本例题中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2、计算学生分组实验中所用的简单机械效率。

(四)机械效率η是个百分数,一定小于100%,没有单位。

师:以上我们讨论了机械的效率,其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效率”的含义很广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讲效率的社会,时时、事事、处处都要求高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我们在学习中,也应注意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把机械效率和学习效率进行类比,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同时还渗透学习要讲究效率的方法。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机械效率课件 篇9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六)作业

1、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2、动手动脑学物理

机械效率课件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简单机械——杠杆和滑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机械效率是在前面简单机械,功,功率的基础上进行得更深一层的学习。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效率的概念已广泛应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有必要让学生去探究,理解。

机械效率的概念涉及面广,内容抽象,教材通过再次探究动滑轮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会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通过比较有用功和总功的大小,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和现实意义,计算公式,知道实际的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并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针对普通班的学生,应由浅入深。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问题讨论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观察为辅的方法进行教学,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特别是实验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并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理解实际使用机械时由于额外功总是存在,η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再探动滑轮理解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

2、通过再探动滑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建立于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将学习中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其次还有讨论法,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也是物理学习常用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有目的复习功(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公式、单位),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通过再探动滑轮,更深入探究使用动滑轮过程中做功的情况。(这里可以先展示用手提升钩码,问学生有没有力对做功,学生可以自然分析出手克服钩码重力G做功了,所做功的大小就等于Gh,达到了将重物G提升h的目的,接下去可以提问学生除了直接用力提升重物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提升重物?学生会分析用杠杆、滑轮(包括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然后请学生选择一种简便而省力的提升办法,学生一般会选择动滑轮。然后在黑板上画出动滑轮提重物的简易图,为等会形象标出F、S、G、h,及相关力做功打好基础。接下去请学生分析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有没有力做功,拉力做功、动滑轮克服重力做功,来比一比利用动滑轮提升时能否省功,请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测量做功的多少,并怎样设计记录表格,因为前面有探究斜面做功时设计过的表格为基础,所以学生应该有这个经验,老师在这里只要适当引导,并注意表格设计的规范,(如测量物理量在前面列,需计算的量放在后面,相关物理量的单位,

实验次数至少三次,并板书设计出的表格::

实验次数

注意点1、布置实验前先分析三次

实验的安排,根据学生要求第二次增加距离,第三次增加物重,便于等会分析实验数据的规律,并为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打下伏笔。

2、距离利用S和h的关系,只需测量h,S=2h。

3、采集两组学生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FS>Gh,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动力F做的功FS大于重物被提升所需做的功Gh,为完

成提升重物这个任务,如果直接用手提升重物,需要做功Gh,为完成此目的而做的功称为有用功,

记作W有用=Gh,使用机械后同样要完成提升重物G到h的高度,同样地为完成此目的做的功称

为有用功记作W有用=Gh,分析:利用机械可以省力,但有没有省功呢?力F总共需要做的功为

FS,记作W总=FS,,W总>W有用,结论:利用机械没有省功,也就是说总功中有一部分是有用功,

还有一部分是使用机械后造成的额外多做的功,并得出W额外=W总-W有用,总结得出:使用机械

提升重物可以省力但并没有省功,不但没有省而且还多做了一部分额外功,并请学生通过回忆实

验过程分析额外功存在的原因,(摩擦、动滑轮的重)(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额外功是没有

用的,应尽量减小,而有用功的部分越大做功的效率越高,由此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花这么多

时间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区分有用功和总功,因为根据以往经验这两个功的区分是个难

点,后面的定义计算等反而一般不会错。

5、定义机械效率:

我们就用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来表示机械效率,=W有用/W总×100%,对于实际机械由于额外

功总是存在,η

6、讨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请学生体会实验过程,通过对实验中做功情况的分析,得出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减

小摩擦、减轻动滑轮的重),特别注意对增加物重提高机械效率的引导。(在使用同一个机械,在机械本身因素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能否提高机械的效率,并利用计算表格三次实验的机械效率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得出增加物重可以增大机械效率。并加以板书明确3个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六、学习评价

1、对用吊桶提水的分析,体会有用功、总功、额外功。

2、在课外练习和下一节的复习里,有意识地将机械效率和功率相区分,功率反映做功的快慢,

机械效率是指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功率大并不一定效率高,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七、板书设计:

二、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有用功:W有用=G·h

2.总功:W总=F·S

3.额外功:克服摩擦和机械自重所做的功。

4.W总=W有用+W额外

二、机械效率

1.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2.η=W有用/W总×100%

3.说明:机械效率无单位,常用百分数表示,η

三、作业布置

1.阅读教材,加深概念认识。

2.尝试解决课后练习。

机械效率课件 篇11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块和细线各20件。

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在投影仪上映出下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片,一分钟后,教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三种工作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从地面运到三楼,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同学们计算一下,单纯完成此任务,需要做多少功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在脑中初步形成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为新课讲授做好充足准备。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和动滑轮也做了功,此外还要克服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砂子提上楼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典型练习:

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 做的功是有用功,对 做的功是额外功。

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 功,对水做的功是功。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搬沙子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然后通过典型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三个概念。

1、学生分组实验(共20个小组,分2个内容,每10个小组做1个内容,2个实验并进。)

测定:把重G=1.5N的木块,提高到h=0.2m的高度时,

①通过一定一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②通过两定两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每个实验的记录结果选1~2组,在投影仪上映出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做实验,既能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又为引出机械效率做好铺垫。

教师提问:(1)有没有一种简单机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额外功?

教师提问:(2)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时,所做的总功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教师提问:(3)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教师提问: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最关心的是所做的这些总功中,有用功究竟占了多少。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1、计算课本例题中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2、计算学生分组实验中所用的简单机械效率。

(四)机械效率η是个百分数,一定小于100%,没有单位。

师:以上我们讨论了机械的效率,其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效率”的含义很广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讲效率的社会,时时、事事、处处都要求高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我们在学习中,也应注意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把机械效率和学习效率进行类比,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同时还渗透学习要讲究效率的方法。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机械效率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测斜面的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会测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斜面、木块、细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学生预习测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为得出斜面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3、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

2、学生猜想并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师生共同研究决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4、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木块的重由弹簧测力计测出。

(2)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读出。

(3)木块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斜面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用刻度尺沿斜面量出。

(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5.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6.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新|课|标|第|一|网

7、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当斜面光滑程度和物体重力相同时,斜面倾斜程度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8、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写出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