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教案

国殇教案。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师自我提高与发展的敲门砖,从哪些角度去准备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经过多方考虑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呈现了这篇精选的“国殇教案”,祝你能从中获得启示!

国殇教案(篇1)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

1、释题:戴震《屈原赋注》:“‘殤’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所谓“国殇”,就是指悼念为国牺牲的将士。

《国殇》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云中君》(云神)、《东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独《国殇》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将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见出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多么祟高的敬意,而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觉到诗人胸腔中沸腾的热血。

2、作者回顾: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

《九歌》、 《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二、朗读

1.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

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

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

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赏析示例:首句“操吴戈兮被犀甲”。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吴国在古代以制造锋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宝剑干将、镆铘就出在吴国。犀甲,是犀牛皮制做的铠甲。《周礼•冬官考工记•函人》记载:“犀甲寿百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

但作者此处用“吴戈”、“犀甲”二词,并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而是要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而描绘将士的雄姿,恰又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因此,开头这一句对楚国将士雄姿的描绘,对全诗悲壮气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作者笔力一转,展开了对战场情景的描写。“车锗毅兮短兵接”三句是写初战时的情景。“旌蔽日兮敌若云”是说敌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们人数众多,远远超出了我军之上,像是被狂风驱赶的满天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尽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楚国的将士们仍旧奋勇争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冲上前去,和敌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车错毂兮短兵接”,我们的耳中仿佛听到了沉闷的战车相撞声,戈剑相击的叮当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折江河,势崩雷电。”(李华《吊古战场文》)一场多么惊惊心动魄的厨杀呵!

但是,毕竟敌我力量悬殊。楚国的将士渐渐力不能支了。“凌余阵兮躐余行”六句,描写了他们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壮烈牺牲的经过:战阵被冲乱了,行列被冲跨了,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为国家献身的时刻到了!楚国的将士们将剩余战车的两轮埋入土中,用绳索将驾车的战马羁绊在一起一一这是古代车战中所谓“方马埋轮”的战术。尽管古代军事家孙子认为这种战术“末足恃也”(《孙子•九地》),但楚国将士们此刻正是运用这一战术行动,来表示他们必死的决心。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将领,则拼尽全力,擂响了最后的战鼓。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都是英雄,他们至死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怯懦和恐惧!但是,鼓声终于沉寂了,楚军将士的尸体横陈在广阔的原野上,他们全体为国捐躯了。)

2.继续学习这首诗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

在了解了这几句诗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

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有不少同学可能会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鬼雄”二字,就是来源于屈原的诗。

(赏析示例: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出不入”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原野”的将士们无比沉痛的悼念:祖国的英雄们呵,你们一去不复返了。在那遥远的旷野里,你们安息了,永远地安息了!但是,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仅仅是沉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这两个同义重复的词组,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游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者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

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旬,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3.《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学习了全诗之后,同学们回味一下,这首诗给人的是一种悲哀的感觉吗?(启发学生回答)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自已总结诗的主题。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这首先是由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决定的。

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史记?楚世家》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荡》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正因为屈原自已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操吴戈今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我们再看“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旬。“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象很悲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悲怆,而愤怒呼号。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接下去该“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悲惨、不是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

四、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解释叙赞相结合的写法。

五、朗读让学生带着感情大声诵读这首诗。

国殇教案(篇2)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

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它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便不可避免。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楚秦战于丹阳(在今河南西峡以西一带),楚军大败,大将屈匄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

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阳北)。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后人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国殇教案(篇3)

国殇,为国事而死。《国殇》是屈原为祭祀鬼神而做的一组乐歌《九歌》之一首,它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颂歌。

操吴戈兮被犀甲,(被,通“披”,犀甲,用犀牛皮制作的盔甲。犀,名词用作状语)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毂,借指战车。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古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两马叫“服”,左右曰“骖”或“騑”。殪,死)

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天时,此指天意。怼,怨恨。威灵,指神灵)

平原忽兮路超liáo远。(忽,指原野辽阔。超,通“迢”,迢远。)

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殇者。鬼雄:鬼中雄杰。)

手拿吴戈啊身穿着犀牛皮的盔甲,战车交错啊短兵器相搏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一样聚拢来,箭矢交互坠落啊将士争先杀敌。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行列,左骖战死啊右骖受刀伤。

车轮被埋没啊战马被羁绊,手举着鼓槌啊敲打着战鼓。

老天怨恨啊神灵震怒,将士被残酷地杀尽啊尸首弃在原野。

将士出征啊不复返,平野广阔啊路途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带秦弓,即使首身分离啊忠心也不改变。

确实勇敢啊又威武,始终刚强啊士气不可侵。

将士战死啊精神永存,您的魂魄啊是鬼中英雄!

三、赏析指导

第1节具体描写将士们为保卫国家而进行的惨烈战斗,包括两个场景。前四句描写激战场景,突出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后六句描写全军覆灭的悲壮场景,“援玉枹兮击鸣鼓”凸现了将士们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英雄形象。

第2节热情讴歌为国捐躯的将士,前四句讴歌将士们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后四句赞美将士们刚强勇武、为国捐躯的精神。

《国殇》描写了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将士们勇武不屈的英雄气概与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全篇洋溢着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

A.《国殇》第一节描绘惨烈的战斗场景,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手法。

B.“左骖殪兮右刃伤”是说左边的战马倒地而死,右边的战马被敌人的兵器所伤。

C.“出不入兮往不反”表现了战士们出征时义无反顾、誓死报国的决心。

D.“身既死兮神以灵”是说将士们虽然战死,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

2.《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的 ,又是一首热情讴歌英雄主义和 的颂歌。全诗的感情基调是 。

国殇教案(篇4)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介绍屈原及《楚辞》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

(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什么时代的人?哪国人?有哪些作品?有关他的传说故事)

(2)自读注释①画出有关屈原的介绍,

(3)题解。《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二、朗读

1、教师范读全诗并用《十面埋伏》配乐。(教师范读时要富于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

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可参考《教参》。)学习“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这两句时,可结合已学过的课文《邓稼先》中的一段《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让学生对照诗句学习,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对《吊古战场文》这段精彩的环境描写,使学生更体会到精练诗句中的丰富内蕴。

2、继续学习这首诗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在了解了这几句诗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有不少同学可能会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鬼雄”二字,就是来源于屈原的诗。让我们结合这句诗再来读读《邓稼先》这篇课文中引用的一首诗歌吧。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3、《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学习了全诗之后,同学们回味一下,这首诗给人的是一种悲哀的感觉吗?(启发学生回答)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自已总结诗的主题,教师可给出下列词:不仅……更重要……激励、同仇敌忾、振兴等等。

四、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解释叙赞相结合的写法。

五、评论

整体把握问题设计:《国殇》为什么要描写战斗的全过程,最后两句对全诗起了什么主要作用?

《国殇》是追悼为国捐躯英勇将士的祭歌。屈原从战争敌胜我败着笔,选材气势恢宏,场面庞大,情绪悲壮激昂,振聋发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多么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多么浩气长空的英雄气概!寥寥数句,让我们体味到了古战场上激烈拼杀的血腥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楚军将士宁死不屈,人虽败精神不倒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选材充分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热爱和对楚军将士无限崇仰的真挚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战士的集体群像。本诗战斗场面的描写异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上阵,与敌交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其中既写了敌军人多势重,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从写法上,作者采用了三个结合: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结合,把动态描绘与静止画面结合,把暗写敌人凶猛与明写楚军奋勇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映衬,使当时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强烈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诗中还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对将士们面对强敌不畏惧的精神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屈原大多数作品的语言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词藻华美,花团锦簇,而在《国殇》这篇诗中,由于题材的肃穆感,屈原采用了质朴通俗、刚劲坚定的语句。句式上也是整齐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又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表达越显庄重,特别是最后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

国殇教案(篇5)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怼: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M.GZ85.cOM扩展阅读

国殇教案精选


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那么,你知道优秀的资料是怎样的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国殇教案精选,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国殇教案(篇1)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

1、释题:戴震《屈原赋注》:“‘殤’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所谓“国殇”,就是指悼念为国牺牲的将士。

《国殇》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云中君》(云神)、《东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独《国殇》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将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见出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多么祟高的敬意,而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觉到诗人胸腔中沸腾的热血。

2、作者回顾: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

《九歌》、 《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二、朗读

1.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

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

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

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赏析示例:首句“操吴戈兮被犀甲”。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吴国在古代以制造锋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宝剑干将、镆铘就出在吴国。犀甲,是犀牛皮制做的铠甲。《周礼•冬官考工记•函人》记载:“犀甲寿百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

但作者此处用“吴戈”、“犀甲”二词,并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而是要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而描绘将士的雄姿,恰又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因此,开头这一句对楚国将士雄姿的描绘,对全诗悲壮气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作者笔力一转,展开了对战场情景的描写。“车锗毅兮短兵接”三句是写初战时的情景。“旌蔽日兮敌若云”是说敌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们人数众多,远远超出了我军之上,像是被狂风驱赶的满天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尽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楚国的将士们仍旧奋勇争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冲上前去,和敌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车错毂兮短兵接”,我们的耳中仿佛听到了沉闷的战车相撞声,戈剑相击的叮当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折江河,势崩雷电。”(李华《吊古战场文》)一场多么惊惊心动魄的厨杀呵!

但是,毕竟敌我力量悬殊。楚国的将士渐渐力不能支了。“凌余阵兮躐余行”六句,描写了他们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壮烈牺牲的经过:战阵被冲乱了,行列被冲跨了,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为国家献身的时刻到了!楚国的将士们将剩余战车的两轮埋入土中,用绳索将驾车的战马羁绊在一起一一这是古代车战中所谓“方马埋轮”的战术。尽管古代军事家孙子认为这种战术“末足恃也”(《孙子•九地》),但楚国将士们此刻正是运用这一战术行动,来表示他们必死的决心。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将领,则拼尽全力,擂响了最后的战鼓。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都是英雄,他们至死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怯懦和恐惧!但是,鼓声终于沉寂了,楚军将士的尸体横陈在广阔的原野上,他们全体为国捐躯了。)

2.继续学习这首诗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

在了解了这几句诗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

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有不少同学可能会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鬼雄”二字,就是来源于屈原的诗。

(赏析示例: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出不入”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原野”的将士们无比沉痛的悼念:祖国的英雄们呵,你们一去不复返了。在那遥远的旷野里,你们安息了,永远地安息了!但是,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仅仅是沉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这两个同义重复的词组,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游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者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

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旬,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3.《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学习了全诗之后,同学们回味一下,这首诗给人的是一种悲哀的感觉吗?(启发学生回答)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自已总结诗的主题。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这首先是由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决定的。

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史记?楚世家》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荡》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正因为屈原自已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操吴戈今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我们再看“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旬。“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象很悲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悲怆,而愤怒呼号。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接下去该“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悲惨、不是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

四、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解释叙赞相结合的写法。

五、朗读让学生带着感情大声诵读这首诗。

国殇教案(篇2)

1.指导学生学习8个生字,正确书写“讶、折、独、梅、暗、寒”6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和夜雪的美。

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写的都是寒冬季节的景色。“色”、“香”、“味”三方面突出梅花的特点,刻画出梅花的洁白、傲雪的品性。《夜雪》通过对雪夜情景和诗人感受的描写,可感不可见的特点。重点:认识8个汉字,会写“讶、折、独、梅、暗、含”6个生字。难点: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体会夜雪可感不可见的美。

古代诗歌,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孩子们学习启蒙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也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古诗,可以让孩子们背诵一定的古代诗词,又可以学习汉字、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对落实新课标很有意义。

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融读诗、看景、想象、品味为一体,使学生知其景、入其境、悟其情。

同学们认识这些吗?它们在什么季节开放?

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梅花?你还了解梅花的哪些知识?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雪花飞舞、梅花盛开的情景。

雪花纷飞,银装素裹,几枝红梅迎雪绽放。这美妙、飘香的世界,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叹。让我们与诗人一起走近梅花,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略它的品性!

3、板书课题。教师边画梅花,边背诵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教师巡视并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并纠正读音。

3、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以组为单位,学生练习朗读。小组内互相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并尝试解答。

5、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6、学生互相提问,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7、反复练习朗读,想像梅花在严寒中傲然怒放的画面。

8、在读、议、背中感受梅花耐寒、清香、洁白的特点。

9、师小结:这首诗通过写梅花不畏严寒,冒雪开放,赞扬了梅花坚强的品格。

1、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识字朋友吧!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进行认读。

2、小组合作,进行认读、识记生字。

3、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申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端正、美观。

(2)学生试写,教师重点提示:

独、梅、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书写时要注意避让。

寒:要注意端正。下面两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和捺要舒展,起出宝盖头,三条横线间距要均匀。

1、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背诵。

2、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1、猜一猜:我是水,我会变。太阳一晒,就变成汽升到天空。到空中,变成极小极小的点,连成一片,我就成了云。冷风一来,我就会变成小花朵落下来。你们猜,我变成了什么?

3、根据诗题猜猜这首诗写什么?(夜晚下的雪、夜晚的雪景,夜晚出雪……)

4、试读古诗引导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听读识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并用铅笔圈出认识的新字朋友。

3、教师领读生字卡片,并进行正音练习。

4、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5、播放雪景课件,师配乐范读。

6、理解诗句大意,解释重点词语。

时闻折竹声:时,时常。闻,听见。折竹声,竹子被雪压断的声音。

7、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8、同桌互相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试说诗句的意思:

我睡着睡着,感到很惊讶,怎么被子和枕头越来越冷?这时候,我又看到窗户外面的雪特别明亮。夜己经很深了,我知道外面的雪越下越大,时常还能听到大雪压断竹子的声音。

9、同桌互相说说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想像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共同交流记忆方法和结果。

复:(编顺口溜)人上,日中,折文下,不止一次还复杂。

折:第五笔撇,要写在竖中线上。右边是“斤”,不是“斥”。

这两个字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才好看。

把你喜欢的梅花或雪景画下来。同桌互相讲解、欣赏。

教学反思:

1、课的设计能够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重视背诵朗读的基础上,把识字的要求在课堂上落实的比较好。

3、重视听说读写,还能让学生把对诗歌的感知通过绘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能较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国殇教案(篇3)

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我们今天学习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板书课题:《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习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3.反复吟诵,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国殇教案(篇4)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在屈原生活的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便不可避免。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楚秦战于丹阳(在今河南西峡以西一带),楚军大败,大将屈殇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

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阳北)。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公元前2(顷襄王元年),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后人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日(公元前340年12月21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楚国丹阳,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从屈原的作品中看,他作为贵族参与了楚国的巫术活动。考古文献表明,楚国上层贵族信巫成风。 学者称:“将江陵楚墓竹简所载诸神和《楚辞·九歌》祭祀的神灵进行对应比较,可以发现竹简所载的神与《九歌》所描写的神都是相互配套的,各自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这进一步为人们了解屈原当年从事巫术活动的具体内容提供了旁证材料。”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两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国殇教案(篇5)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

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它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便不可避免。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楚秦战于丹阳(在今河南西峡以西一带),楚军大败,大将屈匄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

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阳北)。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后人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国殇教案(篇6)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二、分析诗歌内容

1、品读诗歌第一段,请学生描绘画面,并思考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绘画面(略)

画面特点:残酷,悲壮

2、品读诗歌第二段,作品中展现了楚国将士怎样的精神品质?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精神品质: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视死如归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至死不屈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勇武刚强

诗人感情:悼念、赞颂

三、合作探究

《国殇》是一首祭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大部分的祭诗、祭文感情上都比较低沉悲切,但本诗却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诗人自身分析原因。

时代背景: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史记·楚世家》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殇》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个人遭际: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正因为屈原自已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2)艺术手法:抓住具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英雄形象;通过战场镜像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

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操吴戈今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我们再看“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旬。“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象很悲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悲怆,而愤怒呼号。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接下去该“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悲惨、不是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

四、拓展延伸

1、我国历朝历代都涌现出很多的爱国诗人,写下了很多的爱国诗篇,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诗人的爱国诗句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2、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本诗的现实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五、小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检验个人行为的试金石。

六、作业:背诵全诗

国殇教案(篇7)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怼: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国殇教案(篇8)

一、导入:

20xx年的5月12日想必大家都还记得,汶川大地震,举国降半旗为死难同胞默哀。这。你知道“国殇”的含义吗?“国殇”还有另一层含义——看课下注解,结合之前所学的《离骚》,回顾屈原、楚辞两个知识点的同时,找出“国殇”的另一层含义: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屈原的《国殇》,来感受屈原对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们所怀有的无限深情。

、我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大家注意句读。

2、请同学们对照教材上的字词解释,个人自由散读课文,疏通大意。并特别注意PPT

刚才我们说到这是一首追悼死者的挽歌,抒发对阵亡将士们的哀悼与赞美之情。那么哪 将士们如此英勇的形象,如此不屈的精神,即使是在九泉之下,他们的英灵也称得上是鬼中 其实抒发感慨的'不止这4句,刚才有同学指出来了,紧挨着它的4句也是,我们自由的读出8句话读一读: 男生齐读,女生应和后三字。最后一句话全班齐读,并把它们重复一遍。

自由读读,推荐一个学生带感情的诵读出其中的一两句来。

2、这首挽歌为了后8句为阵亡将士们的抒情,前面写了10句铺垫,写的是什么? 将士们战死沙场都写到了哪些物象?我们来找一找,并尝试把找到的物象在脑海里勾画出来。 请同学们七嘴八舌把前10句中所描绘的图画用散文化的语言还原出来,请部分同学把自己翻译得最为得意的一句有感情的读出来,并说说你的翻译。 刚才我们基本上还原了画面,在你们努力还原的过程中,你最想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

四、从诗中所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所讴歌的事一群失败的将士,你是否赞同去讴歌这样的英雄、楚国当时的状况、屈原的心理、以前学过的文章、人物 (背景:楚怀王17年,楚与秦战于丹阳,秦军大败楚军,斩首8万,夺取汉中郡,俘虏楚70多人) 参考:勿以成败论英雄,子魂魄兮为鬼雄=死亦为鬼雄,项羽、文天祥、辛弃疾、诸葛亮、小结:这是一场敌众我寡,注定以失败告终的战争,将士们的那种奋勇无畏把全诗的悲剧推

这是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悲惨壮烈的场面震撼着我们视听的同时,那股英雄豪气涤荡于我们心田。这是一首血泪交并的赞歌,从古至今流传的祭文、挽歌何止千万,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这唯一的《国殇》纵然穿越了漫长的千年,依然洋溢着充沛的力量与壮美的情感。这浓烈的爱国精神一直光照现实,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支柱。来让我们再次怀着一颗真挚的爱国之心,攒上满身充沛的激情,把全诗齐读一遍。

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直抒胸臆希望死难者“托体同山阿”,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也希望大家来抒抒胸臆,不必有三闾大夫的才华,但要体现我们高二学生的能力——尝试撰写歌颂、

国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能够描绘出诗歌的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

2. 体会诗歌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具选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国殇》朗诵

二、背诵课文

三、分析诗歌内容

1、品读诗歌第一段,请思考《国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具有何种特点? 请学生描绘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楚军装备精良,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这是一群英雄战士,他们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战斗。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

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战场的惨烈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为 国 捐 躯

明确:描写激烈残酷的战争场景和楚军将士英勇牺牲、浴血沙场的悲壮画面。

画面特点:残酷,悲壮

2、品读诗歌第二段,思考屈原在《国殇》这篇作品中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明确:深切悼念阵亡将士,高度赞颂他们刚强勇武、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

四、合作探究

《国殇》是一首祭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大部分的祭诗、祭文感情上都比较低沉,但本诗却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史记·楚世家》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殇》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

的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正因为屈原自已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操吴戈今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我们再看“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旬。“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象很悲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悲怆,而愤怒呼号。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接下去该“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悲惨、不是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举出我国历史上具有坚毅、刚强的民族精神的英雄人物及英雄事迹。

2、对比过去,让学生体味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六、小结

国殇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读懂《国殇》

2、走进《国殇》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3、体悟战争与民族精神的内核

学习重点:

疏通文意,读懂《国殇》

学习难点:

体悟《国殇》之精神内核

学习内容:

一、老师带你飞

1、读准字音(给加点字注音,并注意读准)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2、读懂句意(结合注释,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你理解的句意,并能使之连缀成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虽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读懂文意(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披挂出发

叙述 敌我遭遇

奋力死战

兵败身死

礼赞 远离家乡、义无反顾的决心

刚强勇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思考:《楚辞》的《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九歌》所祭的都是自然神祇(qí),比如《湘君》《湘夫人》,而本文所祭却显然不是神,为什么?为什么诗歌描写战争场面要从敌胜我败着笔呢?

明确:

二、我思故我在

1、通过以上学习,对于本文你还存在哪些疑问?如果有,写在下面;若没有,认真思考第2、3题。

2、《国殇》的精神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比如想到了你曾经学过的一篇文章、一首诗、一个歌曲、一个人物、甚至一部影视剧……

3、《国殇》精神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三、总结学习收获

《国殇》思想、简析及赏析

1、思想:

此篇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2、简析:

本诗分为两段。

第一段写战场激战。

第二段热情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

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3、赏析

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本诗的写作从敌胜我败着笔,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论及此篇是指出:“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怨神怒,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极痛之。全诗分三节。第一节描绘车战的激烈场面。先写楚方士兵的武器和铠甲,后写两军相接,再写敌人的蜂拥和疯狂,最后写楚方士兵的英勇顽强。这一节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突出了战斗的残酷、士兵的无畏和豪壮的感情。

第二节写楚方寡不敌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敌人疯狂而且残醅,楚方受创惨重,然而士兵们却英勇无畏,宁死不屈。“援玉袍兮击鸣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诗人把这场战斗的悲惨结局归于命运和神灵,其实,真正的罪人是那些腐朽的贵族统治者。

第三节是对为国战死者的赞颂。先讴歌战士们远离家乡、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然后赞美战士们刚强勇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诚而沉痛的。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国殇教案(篇11)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腰间佩带长剑啊手持秦制的大弓,身首虽然分离啊壮心依然不变。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注释:

此诗是追悼阵亡士卒的挽诗。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

天时怼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怼(duì):指上天都怨恨。怼: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译文1:

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

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 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向前。

敌寇凌犯我军阵呵践踏队列, 左骖倒毙呵右骖伤于刀剑。

埋定车轮呵拉住战马,拿过玉槌呵擂动鼓点。

战气萧杀呵苍天含怒, 被残杀的将士呵散弃荒原。

既已出征呵就没想过要回返, 家山邈远呵去路漫漫。

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 纵使首身异处呵无悔无怨。

真是英勇无畏呵武艺超凡, 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

既已身死呵将成神显灵, 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

译文2:

手持吴戈啊,身披利甲,车轮交错啊,短兵厮杀。

旌旗蔽日啊,敌兵如云,将士争先啊,乱射交叉。

军阵被侵啊,队列遭踏,左骖惨死啊,右骖被扎。

车轮深陷啊,绊住战马,挥动鼓槌啊,战鼓猛挝!

苍天怨恨啊,神灵震怒,伤亡殆尽啊,尸横荒沙。

出征人儿啊,一去不返,野原茫茫啊,路途遥遐。

身佩长剑啊,秦弓在手,身首分离啊,壮心无瑕。

勇盈于衷啊,武彰于外,终显刚强啊,不可凌加。

身虽已逝啊,英灵永在,神魂刚毅啊,鬼雄堪嘉。

赏析:

“九歌”,原为传说中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九歌》,中国古代诗歌集。《九歌》中的诗歌原为楚国民间在祭神时演唱和表演,屈原将其改编与加工,写成格调高雅的诗歌。

《九歌》相传是夏代乐歌,屈原根据所祭祀神灵不同,共写有十一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其中《国殇》一篇专门用于祭奠在战争死去将士的英灵。马承骕归纳《九歌》之作有五说,宗教歌舞、屈原自祭之辞、记事之赋、汉甘泉寿宫歌诗。

读屈原的这首《国殇》时,我还是少年,那敲击心灵的鼓声至今依然。越是品读越是震撼,于是有些话不得不说。

一、《国殇》最伤在何处?

一般的解释说“这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这也不错,但是,这首诗毕竟是“国殇”,最要看的是“殇”。《小尔雅》:“无主之鬼谓之殇。”戴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

《国殇》是《九歌》中的一首,是招魂之歌。楚人之俗迷信鬼神,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死则死矣,死国可矣,这正是诗中歌颂的。可是,诗中的战士不仅仅只是为国牺牲了,而且是死后“弃原野”,“首身离”。不但是首身相离不得全尸,而且尸弃原野不得归葬。这样的人,是很难魂归故里的。“出不入兮往不反”,他的灵魂是很难回家了。死亡固然可怕,而魂魄不得安生的战士,连成为鬼都不可能。这样的牺牲比通常的战死要惨痛得多,而牺牲者对这样的惨痛,是有心理准备的,为了国家,是宁可接受连正常的鬼都做不成的牺牲。《国殇》最要说的就是这个。

《国殇》伤的是战死而不能成鬼。

诗人明知,这灵魂注定不得归所,注定回不到家乡,回不到楚国,甚至连灵魂都成为不了,但依然希望牺牲者能够“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殷殷切切,双目泣血,不忍再读。

二、“殇”的是谁?

一般的.解释说“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也说是说,悼亡的是整体战死将士。可我说不像。

“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这是战斗中的个例,不可能所有的楚军将士都遇到这样的情况。这应该是指某一个人的遭遇。也不可能每一个烈士都“首身离”。特别是,“援玉枹兮击鸣鼓”,在车战时代,击鼓是主将的事,击鼓者就是“司令”,是指挥战斗的人,其他人是无权击鼓的。《左传哀公二年》赵简子战后争功说:“吾伏弢呕血,鼓音不衰……”这是说做为司令员,我带伤坚持指挥。既然是“援玉枹兮击鸣鼓”,《国殇》所祭的应该是一位战地指挥员,而不是所有牺牲者。那么,这个人他是谁?

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二十九年,秦复攻楚……杀将军景缺”。祭祀时间离战争时间不会太远,受祭者可以从唐昧、景缺中考虑。

“车错毂兮短兵接”,是战斗开始的描写。“车错毂”,现在人们不大解释,认为就是“车毂交错”。这样的理解,远远没有到位。

战车时代,车错毂是最常见的战法。有三个乘员的战车,前面是四匹马,敌我面对面时,只能放箭,短兵相接是够不着的。要想使用最常用的武器戈“短兵接”,只能从车侧面下手,也就是,两车相对驰来,车上战士借马的冲力各自从车侧面以戈相扫。钩着对方,车驰过去了;没钩中对方,车也过去了。要想再战,就得转大圈,掉转马头。

战车有四匹马,两匹靠近辕的叫服,不容易受伤;外边的两匹叫骖,因为马没有武器,装甲也不如人,最易受伤。“左骖殪兮右刃伤”,是说冲锋时两边的骖马被敌人的戈击中。

通常解释,吴戈:指吴国产的戈。秦弓:秦国产的弓。楚军能够用上吴国产的戈、秦国产的弓,应该有两种情况:一是大量的武器进口。秦、吴都是楚国死敌,进口武器不大可能。二是大量缴获,就像八路军用三八大盖一样,这也不可能,楚国与这两个国家打仗总是失败,让人家缴获倒是可能的,缴获人家可以有,但不可能多。

准确的说,吴戈、秦弓,就是两种品牌,或者是两种工艺。是楚人按吴人技法造的戈,按秦人标准造的弓,是楚国自造的吴式戈、秦式弓。不能说,吴国产的戈、秦国产的弓。

国宝熊猫教案


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在平日里的学习中,我们时常会使用到某些资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所以,关于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国宝熊猫教案,带给大家。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国宝熊猫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大熊猫的特点习性和特殊价值。

2.感受本文形象生动的说明特点。

3.强化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了解大熊猫的特点习性。

3.理解拟人的手法和形容词的运用。

前准备:

在学生预习基础上,读文,写生字词。

学生自读文,预习讨论题。

介绍大熊猫的图片。

制作。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时

(一)导入:熊猫的图片

(二)预习文

1.收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

2.查阅工具书,能够顺畅地熟读文。

3.熟读文,学生自己概括大熊猫的外形、分布、生活环境、习性、繁殖、现状等知识。

4.画出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大熊猫特点的句子。

.编写文结构提纲,理清思路,了解大意。

(1)文信息图

(2)文结构

第一部分:说明大熊猫在外国“贵宾”待遇和人见人爱的特点,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第二部分,介绍大熊猫、体态可爱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以及野生大熊猫数量极少、濒临灭绝的处境。

第一层(第6段至7段)从体态、毛色和长相、神态的角度描写大熊猫的可爱形象和国外受到的欢迎。。

第二层,简要说明动物园里的大熊猫不习惯于人工饲养的原因。这是一个过渡段。

第三层,具体说明我国野生的大熊猫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活动范围。

第四层,介绍大熊猫的繁殖情况。

第三部分,介绍大熊猫生活历史古老的特征,说明它是“活化石”。

(三)文说明顺序

从全文看,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在结构上按由果到因的逻辑歹顷序来安排组织材料。开始先从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三个方面概括说明大熊猫的珍贵,暗扣说明中心,然后依次从“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三方面说明它珍贵的原因,篇末直接点明说明中心。从第二部分和的第三部分看,在介绍大熊猫作为一般动物的概念,介绍了大熊猫生活习惯和繁殖情况之后,又特别介绍了大熊猫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的价值是为一般到特殊的介绍方法。就的第三部分看,在介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食性特点、活动范围和繁殖困难等外部条和内部因素后,指出它有濒临灭绝的危险,必须加以保护,这又是由因到果。

(四)阅读提示,小组讨论:

本文1-7段主要是说明大熊猫的什么特点?

哪些段落介绍了野生大熊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

3.大熊猫具有怎样的珍贵科学价值?

4.读完此文,你认为大熊猫能否成功繁衍生存下去?从文中看有哪些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五)感悟文,理解吸收。

1.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对文做补充,比一比:哪一组又多又详细。

3.查找我国1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联系文,用简要的文字说说建立保护区的意义。

4.准备辩论会:可以教师推荐论题,也可学生自主命题。

(1)推荐题目:是否可以通过克隆技术拯救大熊猫这一物种。

是否继续把大熊猫作为“和平大使”赠送出国。

(2)自主选择正反方,自荐或推选辩手、主持人等。

(3)各方收集资料,为辩论充分准备

第二时

1.充分准备辩论会:

(1)教室安排

(2)辩论内容准备

(3)主持、评委。等

2.召开辩论会

(1)主持人开场白。

(2)辩论

(3)主持人结束语。

(4)评委宣布结果

布置作业:

(1)日记:谈谈自己在这次辩论中的得失。

(2)根据资料,仿照生物书体系,编写一篇生物文:介绍大熊猫的知识。

(3)写倡议书:主题:保护野生动物。题目、内容、形式自定。

后语文实践活动:

1.参观动物园的大熊猫,或观看专题片《国宝——大熊猫》,结合文上学到的知识,在小组里向同学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大熊猫。

2.办一期手抄报,画一些图片,介绍有关大熊猫的知识。

3.把大熊猫当作你的朋友,给他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的问候和关心。

开展宣传活动,号召社会一起关注关心大熊猫。

国宝熊猫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国宝——大熊猫》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其语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这样就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鉴于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联系文本,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让学生在在阅读中了解大熊猫的形态、习性等方面特点,教师适当的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能积极开展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大熊猫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大熊猫的珍奇、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2学习本文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条理清晰地进行说明;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大熊猫的图片和资料,增强热爱动物的意识;

2通过找中心句的方法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大熊猫的外形、分布、生活环境、习性等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强化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成为国宝的原因。

(二)难点根据内容需要恰当使用说明方法;体会课文形象、生动又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四学生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动物世界”,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对自然界的小动物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基本有了更大的热情去探索动物世界的无穷奥秘。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尚小、天真烂漫,憨态可掬,温厚活泼的大熊猫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熊猫因为它的面临濒危虽然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关注,但环境的破坏和森林的砍伐日益严重影响着大熊猫的生存质量,因此,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很有必要了解和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现状,为保护这一古老的物种献计献策。

五学生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及作者简介,了解大熊猫的外形、分布、生活环境、习性、繁殖、现状等知识。

2查阅工具书,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画出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大熊猫特点的句子。并编写课文结构提纲,理清思路,了解大意。

六教学方法

(一)讨论点拨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法

七教具

“农远”资源多媒体自制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动物作为人类的生存伙伴,与人类共存共荣,和谐发展。在我们的周围既有勇猛凶险的狮子,聪明机灵的猕猴;又有温文尔雅的企鹅,高贵典雅的长颈鹿……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许多动物深得人们的喜爱。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呀?(学生回答)

刚才同学讲到世界各地的许多动物,那么你们知道在动物界中我国的“国宝”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提问: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大熊猫?(学生回答)

师归纳:刚才几位同学从不同的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大熊猫,讲得都不错。老师这里有两段关于大熊猫的视频短片,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教师播放关于大熊猫的视频短片)

师提出问题: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大熊猫?那么老师将带着大家走进叶永烈的《国宝——大熊猫》,近距离地观察大熊猫的神奇世界。

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学成果检查交流

1走近作者: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教师利用多媒体补

充作者的照片和简介。

2检查生字词: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需要积累的字词,请一学生用

说的方式完成,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答案。

3学生自由交流读过本文的感受。

(三)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

①文中告诉了我们有关大熊猫的哪些知识?

②文章抓住了大熊猫的什么特征来说明的?

③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学生小组讨论,明确。教师板书作结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标题解读

标题中的“大熊猫”是文章的说明对象,国宝说明了“大熊猫”的珍贵。那么文章中那些地方体现了“大熊猫”的珍贵?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间讨论交流。教师予以适当点拨。

2方法探究

文章紧紧围绕是我国国宝“大熊猫”这个中心进行说明,在结构上按照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材料的,那么文章为了说明清楚国宝“大熊猫”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把它们找出来,想一想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明确。

3语言感悟

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说明文具有准确性的特点,那么作为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呢?

①学生活动:找出文章中关于大熊猫外型特征的描写句,试比较课文第6段和《辞海》中对大熊猫形体的不同说明,讨论这段文字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问题)

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

―――《辞海》

②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加以品析,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注:学生相互评价)

③归纳总结:如何增强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明确

1)准确使用形容词和动词,增强说明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巧妙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

3)科学使用副词增强说明文的准确性。

(五)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学生活动为保护珍稀动物大熊猫提出自己的想法。

1请你谈谈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围绕大熊猫的濒临灭绝的生存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

2讨论:根据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以及课外查阅的资料,请你谈谈应当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六)布置作业

1写一写:把大熊猫当作你的朋友,给他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的问候和关心。

2说一说:参观动物园的大熊猫或观看专题片《国宝——大熊猫》,结合课文上学到的知识,在小组里向同学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大熊猫。

3活动与探究

如果你在本次学校组织的“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活动中担任组长,那么请你和你的小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并设计一份宣传方案,进行一次社会宣传活动。

九板书设计

国宝熊猫教案(篇3)

教学内容简介:

本文是一篇介绍国宝——大熊猫的说明文。作者叶永烈按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用准确、生动、风趣的语言,从大熊猫温驯的性格,名字的来历,生活习性,繁殖能力等方面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以及成为国宝的原因。

2、掌握说明方法,学习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3、培养搜集、筛选、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4、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预习指导:

1、朗读课文,查字、词典识生字新词。要做到“三看一查”。“三看”:看课文,看课下注释,看“探究·练习”;“一查”:查工具书。如本文要注意多音多义字“差”、“仔”、“将”的不同读音等等。(做在词语本上)

2、再读课文,①画出能代表大熊猫特点的词语和句子并写上旁注。②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写出每一自然段的大意。③用直线画出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写出说明顺序。(做在课本上)

3、三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写出文章结构提纲。这是学习如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最好方法。(做在课堂问题本上)

二、课时安排: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以检测预习为主,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以及成为国宝的原因,培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明确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第二课时:用课内阅读同步训练带动课外阅读能力训练,掌握说明方法,学习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在这个奇妙的自然界里,动物永远作为我们人类的生存伙伴,与人类共存共荣,和谐发展。在我们的周围既有勇猛凶险的狮子,聪明机灵的猕猴;又有温文尔雅的企鹅,高贵典雅的长颈鹿……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许多动物深得人们的喜爱。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种濒危动物……国宝大熊猫。

1、展示11张熊猫图片然后板书:十七国宝——大熊猫 叶永

烈 科普说明文

2、作者简介

叶永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家。小说作品颇多,其中中篇科幻《小灵通漫游未来》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作品评选一等奖。

3、解释标题,进入课文 国宝——————解释说明——————————大熊猫

点明说明重点 说明对象

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

二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国宝究竟是什么?

4、疏通字词(1、2):

企qǐ盼 嬉xī戏 憨hān态可掬 悠yōu然自得 漫màn不经心 笨拙zhuō喇叭

最负盛名 濒bīn危古籍獏m上林苑yuàn 温驯xùn频频出访殊shū荣璀cuǐ璨càn痛悼dào 岷mín山 邛qióng崃lái山南麓lù崇山峻岭连绵不绝 云雾缭绕烟波浩瀚hàn北碚bèi弃荤hūn食素纤xiān维栖qī息 性情孤僻pì分娩miǎn 翌yì日诞dàn生 哺bǔ乳 拯zhěng救繁衍yǎn

二、讨论学习

三、研读语段(1--7)段

、1、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国宝大熊猫,请在文段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 】

、拼读赏析

1、文中对大熊猫的描述,既充满童心,又富有诗意和幽默感。现在,就让我们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说说欣赏的原因。

[妙句○4]有时直立起来,状似舞蹈;有时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着竹枝;有时团作一团,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有时拖着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

【用四个“有时”构成比较整齐的排比句,分别写它直立,啃竹枝,打滚和玩耍。“状似舞蹈”的比喻,“悠然自得”“漫不经心”的拟人手法,“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的描摹, 介绍大熊猫喜欢嬉戏。都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熊猫的“体态可爱”?憨态可掬”的特征。 也流露了作者的无比喜爱之情。】

2、开头三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开头三段主要写大熊猫在德国受到“贵宾” 待遇。安排在开头,引出说明对象,既从侧面说明大熊猫的珍贵。又可以吸引读者。】

3、比较课文第6段和《辞海》中对大熊猫形体的不同说明,讨论这段文字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相同点:内容相同。

(1)、这两段文字都是属说明性的文字,说明的同一个对象——大熊猫。

(2)、都介绍了大熊猫的体态、尾巴、毛色等方面的特点。

不同点:语言运用的不同。

A、课文在语言表达上不仅运用了说明, 还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在修辞上运用了拟人、比喻。【比如:大熊猫体态、尾巴、四肢用了生动、形象的形容词“丰满”“短秃”“粗壮”来描写。】还加上了人的心理感受,更突出大熊猫的可爱。比《辞海》的介绍更生动,更形象。

B、《辞海》中的大熊猫,语言只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简洁平实。

4、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第5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

【主要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尔雅》、《上林赋》等古籍中的关于大熊猫的记载,进一步说明了大熊猫的珍贵由来已久的特点,更具有说服力【增强说服力】。

5、第7段主要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主要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作者以日本形成的“熊猫热”为例(举了熊猫在日本大受欢迎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在国际上的轰动效应的盛况,由点到面地表现我国大熊猫在国外受到的欢迎,从而说明了大熊猫的珍贵。】

四、阅读(8--16)段,答题

1、第8段在文章有什么作用?【过渡、承上启下】

2、选文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宝这一中心,运用顺序分别介绍了大熊猫分布地域、生活环境、名称的由来、 食竹习惯、食量大 、 活动范围、生活习性 、 繁殖、生长状况 等情况

3、结合全文

说说大熊猫珍贵的主要原因。

体态可爱 数量稀少 具有研究古代哺乳动物的珍贵价值

4、第11段中“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一句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

【不能删去。 “最少”是“至少”的意思,有限制作用。【它比较客观地】说明了熊猫每昼夜的竹子食用量;删除后意思的表达就绝对化了【容易被理解为每天只食用15到20公斤】。这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5、第12段中描写熊猫外形看似笨重,爬树却挺高明。请你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性。(结合具体的词语来分析)作者准确精当地使用了形容词和动词,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如:“笨重肥大”、“摇摇晃晃”同爬树“高明”、“非常灵敏”、“高高”形成对比, 传神地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 突出了它的可爱、机警、灵活。 动词“躲藏”突出了它的温驯、机警的特点, 副词两个“非常”强调了它自卫反应的灵敏和爬树本领的高超。

6、第13段中“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刚生的熊猫小得出奇,从而充分说明了大熊猫繁殖能力低,且不易成活的特点,进一步突出了大熊猫的珍贵。】

7、第15段叙写了西班牙国王的一件喜事,有什么用意?

A、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大熊猫产仔是大喜事。B、突出了人工繁殖大熊猫的重大意义以及大熊猫的珍贵。C、另外在说明中穿插了这个生动的故事,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使文章更有可读性。

8、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请你谈谈熊猫被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理由。

【因为作为国宝的熊猫来自广袤的森林,熊猫追求新鲜,充满力量,无拘无束,是个可爱的动物。无论走到哪里,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笑声。他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神。 】

五、讨论:根据我们今天所学及你课外查阅资料的结果,请谈谈应当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保护大熊猫(1)、建立保护区。杜绝一切人类破坏性行为,建立完善的林业管理体制,兴建自然保护区,提高保护大熊猫意识。(2)、兴建竹子走廊。如二处栖息地相距过远,可兴建成走廊以连接 各大小栖息地,增加大熊猫的流动性。(3)、人工饲养。人工饲养可对大熊猫作出多项研究。例如,食物研究、食物营养方面、及人工授孕等研究。协助拯救大熊猫。……】

1、请你自己设计一份拯救大熊猫的倡议书

倡 仪 书

2、拯救大熊猫倡议书

人类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似乎淡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淡忘了人与动物与大自然之间不可能割断的亲密关系。目前大熊猫正以极为稀少的数量侥幸存世的局面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忧虑和关注。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和人民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和科学家们都在积极地投入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科研工作,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方法,开拓出新的局面,使大熊猫摆脱濒危的境地,得以永续繁衍,与人类共存。

让全世界的朋友们携起手来,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人类的邻居--大熊猫。 让我们同在一个地球!

3、小结:

(1)、本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说明了大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

(2)、全文结构上按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组织材料。

(3)、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大熊猫的可爱、珍贵等特点

(4)、为了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作者准确使用了形容词、动词 , 还运用了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大熊猫可爱、机警等特点。

六、资料两束

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非常严峻: 生活在青海可可西里高原的藏羚羊10年前还有几十万只,现在不足7万只,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只的速度被猎杀;生活在长江里的白鳍豚20年前还有400头,现在不足20头;野外生存的东北虎长白山仅残存不足8头……保护野生动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据统计,去年全球野生动物的非法贸易总金额高达50亿美元,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来自于野生动物活体的贩卖以及野生动物皮毛、药材和其他制品。野生动物的皮毛、骨架主要被用作非法加工成装饰品、奢侈品,这方面带来的'非法收入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被列入《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附录》的野生动物已经由1975年的不到500种增加到了4847种,也就是说,25年的时间内,在野生动物贸易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已经有4500多种野生动物被推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试试看

针对生态环境情况,拟写一条有警示性的标语、建议或公益广告!

七、小练笔

学习本课写法,结合日常观察,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可介绍它的总体特点,可从外形、动作形态、生活习性、用途等方面来介绍它。如: 晒太阳的小猫、警觉的

小狗、争食的猪娃……

国宝熊猫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在描写一件事物之前,需要认真观察、仔细了解的道理。

2、学着在习作中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添文采。

3、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自己的目标对象描写的形象、具体。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描写事物之前,要学会观察描写对象。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自己的目标对象描写的形象、具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西边来了一个怪,戴副眼镜好气派,拿着竹笛不去吹,张着嘴吃起来。”大家知道这是在形容什么动物吗?是的,就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大家应该都很喜欢这些圆乎乎的朋友吧。今天,就让我们试着将大熊猫写进自己的作文中。

二、作文要求

本次作文要求写国宝大熊猫。围绕教材中提示的大熊猫的相关资料和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大熊猫。包括大熊猫的外形特点、习性、被称为国宝的原因等等。

三、写作指导

1、素材选择。这次习作的题目和写作对象都是规定好的。题目是“国宝大熊猫”,写作对象即大熊猫。在写作之前可以先按照教材上的提示,查找大熊猫的相关资料,弄清楚大熊猫所属的门类、爱吃的食物、外貌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分布地区等相关知识。

2、谋篇布局。在写作的时候先解决教材上的几个问题,然后再围绕这些问题搜集更多资料,再按照顺序介绍大熊猫。同时,也可以先介绍关于大熊猫的相关知识,如其所属的门类、学名、分布地区等。然后介绍大熊猫的`外貌特征,可以从整体到局部进行描写,如,整体外形、尾巴;也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可以分别写头、身子、四肢、肩膀等方面的特点。接着可以介绍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行为动作等,让大熊猫的形象更具体。最后总结表达自己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3、写作手法。在写作过程中,可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大熊猫的珍稀,可以运用外貌描写来写大熊猫的外形特征,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大熊猫的可爱,还可以运用排比来介绍大熊猫的行为习惯等,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让文章更有文采。

四、范文评析

国宝大熊猫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大熊猫是我国“国宝”,并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以及和平友好的象征。它仅分布在我国的四川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南部的山区,野外总数不足100只,80%以上的大熊猫分布在四川境内。成都所辖的崇州、都江堰、大邑、彭州、邛崃等地均有大熊猫出没。它是四川独特而宝贵的自然资源,凡是到四川的中外游客,都以一睹大熊猫风采为快。

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身子胖胖的,尾巴短短的,身上毛茸茸的。头和身子雪白雪白的,四肢和肩膀油黑油黑的,圆圆的脑袋上长着一对黑耳朵,黑黑的眼圈就像戴着一副大墨镜。

大熊猫小的时候很活泼,喜欢爬上爬下。长大以后,不大爱活动,常常用爪子抱着头,呼呼睡大觉。你去逗它,它会睁开眼睛看一看,然后又呼呼地睡了。有时它也摆动着胖乎乎的身子,走来走去找东西吃。

大熊猫喜欢吃新鲜的竹叶、竹笋,有时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你看,它吃得多香啊!

我喜欢大熊猫,因为,它是四川独特而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是我国的“国宝”。

总评:这篇作文通过对大熊猫的样子、习性和产地的介绍,表现了大熊猫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对大熊猫的外形描写,细致入微,活灵活现。

国宝熊猫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了解大熊猫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3、调查研究,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3、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成为国宝的原因;

4、形象生动的说明;

三、教学设想:

5、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

6、运用多媒体教学;

1、导入: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珍奇可爱的动物,你最喜欢哪一种呢?

2、播放大熊猫影片,让学生对大熊猫有个初步了解。

4、阅读课文:

思考:(1)大熊猫为什么珍贵?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文中哪些语句分别表现这些特点。请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出来。

(1)出示幻灯片:比较课文第6段和《辞海》中对大熊猫形体的不同说明,讨论这段文字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

(2)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加以品析,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注:学生相互评价)

明确:(1)、准确使用形容词和动词,增强说明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巧妙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

(3)、科学使用副词增强说明文的准确性。

7、学以致用:

请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以第一人称来介绍大熊猫。

搜集一些野生动物的图片,并用数字表明它们过去和现在的数量,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国宝熊猫教案(篇6)

掌握字词,读通课文

嬉戏 濒危 璀 璨 邛 崃

浩瀚 栖息 孤僻 分娩

翌日 憨态可掬xīhānjǖbīn

cuǐ cn

qing lihnqīpmiǎny解释标题,进入课文国宝大熊猫说明对象

说明的重点

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

二是引起读者的注意

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1、文章是如何来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的?

2、如果让你来介绍大熊猫,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3、请你谈一谈文章如何合理的安排说明顺序?

4、找一找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谈谈作用,说说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珍贵可爱

我国特有

国际公认

古籍记载

体态可爱

数量稀少活化石暗扣说明中心

直接点明说明中心果因因果

外形特点

生长环境

生活习性

活动范围

繁殖情况

可爱。

人烟稀少,泉水丰富

竹类众多。

喜爱食竹,食量很大,

性情孤僻,爱独处。

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

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准确生动

过去的一万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的侵噬属于大熊猫的自然领地,

迫使大熊猫退缩隐居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高山深谷之中。

大熊猫之所以能在自然历史的巨变中神奇的幸存至今,

可能得益于它知难而退,与世无争!

然而大熊猫目前已处于极危状态。50年代至今,其栖息地已消失4/5,

现仅存一万余平方公里,分布于30多个县境内。种群数量下降到1000只以下,

且被分割成20个孤立的小种群。这种小种群随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势必导致大熊猫适应、繁殖和对疾病抵抗等能力的日益下降,

更容易使其陷于极危境地。人为猎杀和捕捉对大熊猫的生存也构成威胁,

由于大熊猫完全依赖竹子为生,竹子周期性开花死亡,对环境中竹种单一地区的大熊猫是致命的打击。70年代和80年代岷山、邛崃山竹子大面积开花就曾造成大熊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濒临灭亡大熊猫生活现状

拓 展 延 伸

轻轻地捧起你的脸 为你把眼泪擦干 这颗心永远属于你 告诉我不再孤单 深深地凝望你的眼 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紧紧地握住你的手 这温暖依旧未改变 我们同欢乐 我们同忍受 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 我们共风雨 我们共追求 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 无论你我可曾相识 无论在眼前在天边 真心的为你祝愿 祝愿你幸福平安

让世界充满爱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以及你课外查阅资料的结果,请你谈谈 应当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保护大熊猫

1、建立保护区。杜绝一切人类破坏性行为,建立完善的林业管理 体制,兴建自然保护区,提高保护大熊猫意识。

2、兴建竹子走廊。如二处栖息地相距过远,可兴建成走廊以连接 各大小栖息地,增加大熊猫的流动性。

3、人工饲养。人工饲养可对大熊猫作出多项研究。例如食物研究 食物营养方面及人工授孕等研究。协助拯救大熊猫。

国宝熊猫教案(篇7)

2、认识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3、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成为国宝的原因;

4、形象生动的说明;

三、教学设想:

5、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

6、运用多媒体教学;

1、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

2、课文标题“国宝——大熊猫”中的“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的重点。

3、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的注意:这国宝究竟是什么?

嬉(xī)戏憨(hān)态可掬(jǖ)濒(bīn)危璀璨(cuǐcàn)

1、文章是如何来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的?

2、如果让你来介绍大熊猫,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3、请你谈一谈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3、大熊猫生活现状:学生可根据有关资料,围绕大熊猫濒临灭绝,阐述自已的观点。

四、讨论题:

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以及你课外查阅资料的结果,请你谈谈应当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五、布置作业:

根据你现有的知识及参考有关资料,写一篇保护大熊猫的文章。

国宝熊猫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有关大熊猫的知识。

2.简单的画出大熊猫的体态。

3.增强幼儿爱护大熊猫的情感。

活动准备:

大熊猫图片、油画棒、绘画纸,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谈话导入: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熊猫吗?谁来说一说大熊猫长得什么样子?

二、基本部分。

(1)出示课件:(大熊猫吃竹子的画面、玩耍的画面),让幼儿观察并讲述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朋友,图上是谁啊?(大熊猫)大熊猫在干什么?(在吃竹子、在玩)大熊猫长什么样子啊?(.教案.出自:.教案网.)(身上有毛,有黑色的、有白色的,有四条腿,有一条尾巴,有两只半圆形的耳朵,身体胖胖的)教师总结:刚才小朋友们看的真仔细,说的太好了,大熊猫身体肥胖,四肢粗壮,皮毛黑白分明,四肢、肩部和耳朵黑亮,眼睛周围也是八字形的黑毛,其余均为白毛。而且大熊猫生活在山林中,喜欢吃竹叶和竹笋。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老师在投影仪下示范并讲解大熊猫的画法。

①大熊猫圆圆的大脑袋。

②画出大熊猫椭圆形的白色身体。

③画出大熊猫又粗又短的四条黑腿。

④给大熊猫添画上眼睛、鼻子、耳朵。

⑤给大熊猫进行着色。

(3)幼儿在绘画纸进行绘画。

①自己画,老师巡回指导,必要时给予帮助。

②画简单的大熊猫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画出不同形态的大熊猫。

③为大熊猫添画竹笋、竹叶等。

④给大熊猫进行着色。注意画面的整洁,涂色要均匀。

三、结束部分。

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组织孩子们选出不同姿态的大熊猫,组成熊猫的一家,进行组合活动,并进行讲述活动,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合能力。

二次修改:

国宝熊猫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自主学习,了解我国大熊猫的有关知识,认识其生存状态。

2、理清文章说明顺序,学习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

3、举行辩论会,讨论大熊猫的生存繁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以熊猫为主题的录象片段,增强学生对熊猫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关于"国宝"的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也可以让学生描绘一下大熊猫的特征。(只要抓住特征就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开展宣传活动,号召社会一起关注关心大熊猫。

二、教学设想

重点、难点:

1、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成为国宝的原因;

2、准确、形象生动的说明;

教学突破: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1、情趣导入

1961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成立时,大熊猫因为它的珍稀,被选中作为会徽的图案。又因为它只有中国的个别地区才有,所以它还常常作为"和平大使"的身份,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到国外去攀亲结友。但是,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提高了人类生活品质的同时,自然环境所遭受的破坏程度也日益严重,人类恣意破坏动物的生态环境,肆意捕杀野生动物,许多珍奇动物,已濒临灭绝的地步,像丹顶鹤、朱鹮、大熊猫等。因此,对于初一的学生很有必要了解和关注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为保护这些古老的物种献计献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介绍大熊猫的文章《国宝—大熊猫》。(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亮标):

2、课前热身

叶永烈(1940—):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家。浙江温州人。195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8年开始科学普及读物的创作。1963年毕业后,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任编导。1981年起在上海市科技协会专事写作。1982年被选为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并任中国科普创作常务理事、上海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等职。作品有中篇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作品评选一等奖。后以写作报告文学

学习目标:

1.认识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它成为国宝的原因;

2.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3.学习文中说明次序的方法和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

学习重点:

目标1、2。

学习难点:

目标3。

基础知识:1、作者:叶永烈。2、字词的音、形、义。

学习方法:阅读讨论。

学习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理清内容和结构,重点感受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个奇妙的自然界里,动物永远作为我们人类的生存伙伴,与人类共存共荣,和谐发展。在我们的周围既有勇猛凶险的狮子,聪明机灵的猕猴;又有温文尔雅的企鹅,高贵典雅的长颈鹿……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许多动物深得人们的喜爱。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呀?(学生可能回答:喜欢澳大利亚的树熊。喜欢南极的企鹅。我喜欢中国的大熊猫。)刚才同学讲到世界各地的许多动物,其中李明同学特别喜爱大熊猫,那么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大熊猫?(学生可能回答:活泼可爱的动物。大熊猫毛色黑白相间。它走路懒洋洋的。它最爱吃竹子。大熊猫会爬树。)刚才几位同学从不同的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大熊猫,讲得都不错。那么老师将带着大家走进叶永烈的《国宝——大熊猫》一文,近距离地观察大熊猫的神奇世界。(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释题。

1、作者:叶永烈。

2、释题:“大熊猫”点明说明对象。“国宝”点明说明重点。

“---”解释说明。

三、检查预习。

四、研析新课

1、我们回到文章的题目上。标题中的“大熊猫”是文章的说明对象,那么你们能否从题目找出大熊猫的特点。(学生回答:是国宝。)国宝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大熊猫的珍贵。)

很好!大熊猫是非常珍贵的。那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大熊猫的“珍贵”?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独立思考后,同桌间讨论。

(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讨论)

许多同学都举手了,那么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究竟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大熊猫的“珍贵”?

(学生回答:课文17小节中“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

对。这位同学一下子找准了17小节,我们一起把17小节来读读,看看大熊猫珍贵的原因何在?

(生齐声朗读后,学生回答)

对,是大熊猫“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的特点使大熊猫很珍贵。

2、结合学生回答,理清思路,列出提纲。(三大部分)

3、同学们再思考思考,前文哪些语句具体表现了这三个特点。(1—7段)

(学生快速在文中找,并作圈点,然后举手)

(学生可能回答:课文第6小节“大熊猫……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受”,可以看出它体态可爱。

课文第4小节“大熊猫……摇摇晃晃在草地上玩耍”,也可看出它体态可爱。)

师:第4小节的确把大熊猫写得很可爱,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在这节中作者如何来写熊猫体态可爱的。

(学生可能回答:我认为这节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语言显得很生动。拟人和排比。“有时……有时……有时……”是排比手法,“悠然自得”,“漫不经心”“摇摇晃晃”是拟人的动作。)

师:对。这些修辞手法把大熊猫喜欢嬉戏,憨态可掬的模样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再读1---7段思考:(1)引用古籍记载意在说明什么?(2)日本“熊猫热”说明什么?

五、小结。

六、作业:

1、抄写词语。2、《学习与评价》和《补充习题》相关题目

国宝熊猫教案(篇10)

一、教学目的:

1、 学习大熊猫的有关知识;

2、 认识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3、 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成为国宝的原因;

4、 形象生动的说明;

三、教学设想:

5、 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

6、 运用多媒体教学;

7、 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8、 课时安排: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 解释标题,导入新课

1、 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

2、 课文标题“国宝——大熊猫”中的“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的重点。

3、 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的注意:这国宝究竟是什么?

二、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嬉(xī)戏 憨(hān)态可掬(jǖ) 濒(bīn)危 璀璨(cuǐ càn)

邛崃(qióng lái) 浩瀚(hàn) 栖(qī)息 孤僻(pì)

分娩(miǎn) 翌(yì)日 繁衍(yǎn)

三、 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1、 文章是如何来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的?

2、 如果让你来介绍大熊猫,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3、 请你谈一谈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明确:

1、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

2、 外形特点:可爱

生长环境:人烟稀少、泉水丰富、竹类众多

生活习性:喜爱食竹、食量很大、性情孤僻、爱独处

活动范围: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

繁殖情况: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

3、大熊猫生活现状:学生可根据有关资料,围绕大熊猫濒临灭绝,阐述自已的观点。

四、 讨论题:

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以及你课外查阅资料的结果,请你谈谈 应当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五、布置作业:

根据你现有的知识及参考有关资料,写一篇保护大熊猫的文章。

国宝熊猫教案(篇11)

1、能查找资料,整合信息,围绕提示的问题写一写大熊猫。

2、通过自评和互评,能用修改符号修改不准确的内容并补充新的内容。

1、抓住特点,有顺序地介绍大熊猫。

2、要介绍得生动有趣,把你的观察和感受写清楚。

一课时。

1、能查找资料,整合信息,围绕提示的问题写一写大熊猫。

2、通过自评和互评,能用修改符号修改不准确的内容并补充新的内容。

1、动物世界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世界:鹦鹉会说话,大象会搬东西,萤火虫会引路,蚯蚓会松土……生活中这些奇妙的动物现象,相信你们也一定观察到了不少吧!

2、今天我们要来写一种动物,猜猜它是什么动物呢?这种动物你了解多少呢?(多媒体出示谜语)

是猫不捕鼠,墨镜不离眼,

要问最爱啥,最爱鲜竹叶。

3、是的,是大熊猫,你猜对了吗?同学们,大熊猫人见人爱,是我国的国宝。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大熊猫。

1、多媒体出示大熊猫图片。

对于大熊猫,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呢?

(1)大熊猫是猫吗?

(2)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

(3)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的国宝?

……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题目下板书。(板书:外形生活习性为什么被视为国宝)

(1)可以参考以上信息,也可以根据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围绕上面的问题,介绍一下大熊猫。

(2)小组内介绍,互相提意见、补充,再推选代表上台介绍。

(3)学生上台说。

提示:上台介绍的同学表达要清楚、完整、流利;听的同学要专心、认真,想补充时要先举手。

(4)组织学生参与评价。评价时,重鼓励,少批评。

1、教师:刚才很多同学都介绍了国宝大熊猫,说得很好,我知道还有很多同学想说,可是课堂上不可能让每个同学都上台来介绍。怎么办呢?对,你可以写,把自己知道的有关大熊猫的知识写下来。写完后,你们可以交换着看,这样不就让大家都知道你想说什么了吗。

2、学生写,老师巡视指导。

3、写完后,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不准确的内容,还需不需要补充新内容。

4、可以跟同学交换习作,互相检查一下,看看对问题的解答是不是准确。

5、将学生的部分习作放在投影仪上,指导学生朗读、评价和修改。

教师:谁来说说这篇习作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句子写得好?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词语?哪些地方还要修改?(教师在这个环节仍要注重鼓励,抓住文中的闪光点,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6、在小组里读自己的习作,并让小组同学给你提提意见,试着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一下。

7、请同学们为自己的习作配上好看的图画或图片。

1、教师设计的这节作文指导课,指导学生根据问题提示和资料信息,以及多媒体出示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大熊猫。让学生学会结合大熊猫的样子、生活习性等特点和被视为国宝的原因,按照一定顺序描写出来。

2、锻炼学生查找资料、搜集资料的能力。由于大熊猫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对大熊猫比较陌生,所以写作前一定要查找资料,了解透彻,这样才能把大熊猫介绍得准确无误。

开国大典教案


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一般来说,老师们都会认真负责地设计这些教案。编写教案时需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和提升。有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件在网上值得推荐,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开国大典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您一些参考!

开国大典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耸、渠、钮、枳、聂”;会写“防、耸、旗、擎、渠、钮、徐、枳、融、司、缓”;理解“典礼、城防部队、擎、徐徐上升、缓缓、就位、肃立、瞻仰”等词语。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掌握11个生字,理解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1、出示课题,读题。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抄写生字新词。

开国大典教案 篇2

2、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能力:

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活动目的:

通过创设情境,体验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激动心情,,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认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活动过程:

1、开国大典。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或搜集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等,让学生体验开国大典时人民激动的心情,并讨论举国上下为什么如此激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中国从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探究国旗国徽国歌的来历,深入认识国旗国徽国歌的象征意义。

3、模拟升旗仪式。通过模拟升旗仪式,重温升旗的要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思想感情

开国大典教案 篇3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开国大典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理解“瞻仰、欢呼、排山倒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欢跃”等词。

2、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典礼主体部分,重点解读第七自然段。

3、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典礼主体部分中描写群众反应的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解读课题。

3、小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读了题目,我们就能把握住文章的大概。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学生读出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正音。

3、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

三、抓住“一齐”,品读“典礼”

1、品读“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指名读,指导朗读。

让学生说说从“一齐”中体会到了什么。

齐读第五自然段。

2、品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

①指名读段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②引导学生说说声音都传到了哪?你眼前会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③教师范读,故意把后一句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读成“它”,把“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读成“全国各地”,引导学生区别表达效果。

理解“宣告”与“声音”指什么。

出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成立的视频,体会“庄严”和“雄伟”

④看画面,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圆明园大火熊熊、南京大屠杀、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等画面

⑤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品读“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引导学生用“一齐…一齐”这样的句式说说学校的升旗仪式的场面。

理解“瞻仰”一词。

②理解“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品读“站”

4、对比感悟描写群众掌声的句子。

①出示句子: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观礼台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②比较句子的不同,说说自己的体会。

开国大典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场面描写中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回顾导入,理清脉络。

2、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比较与课文的异同。

3、作者是怎样写出大典的庄严和场面的热烈的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继续学习。

(一)典礼过程: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5-10自然段,请你说说哪些地方让你自己感动。

提示:(1)你觉得哪些句子,表现了大典的庄严气氛,大声地朗诵你选的句子。

(2)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人民群众怎样的心情。

2、教师点拨:

(1)读一读你划出的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说说群众们为什么会这样激动呢?

A、重点品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排比气势。)

B、想象说话训练:

中国割让领土的消息传遍全国时,人民(  );

国民党一再提高物价,并强迫老百姓当兵打仗的消息传遍全国时,人民(  );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消息全国时,人民(  )。

(2)典礼因毛主席的参与,而更加庄严而隆重,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对毛主席的印象和了解,感受毛主席的领袖风采。并指导朗读毛主席说的两句话。)

A、再读表现群众心情的句子,把关键词中的情绪读出来。如“一齐”、“瞻仰”、“雷鸣般的掌声”、“热烈的欢呼”……

B、教师小结:群众的反应,一方面是激动、自豪心情的抒发,另一方面表现出人民对毛主席的'拥戴,也衬托出主席高大的形象。

(三)精读阅兵,借鉴写法。

1、默读11-13自然段,完成以下思考:

A、开国大典的程序很多,为什么只有阅兵式花的笔墨最多?

B、“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

②对照12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出解放军的风姿的。

③感情朗读这句话,再次体会人民的心情。

2、写法小结:

阅兵表演的直接描写和群众反应的侧面烘托,使大典的场面更加欢庆,内容更加具体。

1、课文不只在典礼过程中描写了人民群众自豪和激动的心情,在其他部分也突出了这样的情绪,你发现了吗?找出来读一读。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上的“红灯”、“红旗”,群众的“掌声”、“欢呼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3、得出结论:掌声、欢呼声,红旗、红灯等构成了特定事物,这些特定事物更能写出热烈欢庆的场面。

4、拓展:试着借鉴开国大典的热闹场面,来描写一下中国“申奥成功”的场面。

“开头:**年7月13日晚,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喜讯传来……”

开国大典教案 篇6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前称北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主席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练笔。

2、在引导想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1、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开国大典》,一起重温那庄严盛大的历史时刻,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回顾课文,大家想想课文按开国大典的顺序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板书: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

3、小结:本文按开国大典的顺序记叙了典礼前“群众入场”,典礼中的“典礼仪式”和典礼后的“阅兵式”和“群众”四个场面,使读者看了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因此,(层次清楚)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二、聚焦“大典”,感受气氛。

1、这节课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典礼仪式,感受一下会场的气氛。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0自然段,边读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2.交流汇报。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理解“排山倒海”“一齐”)读出自己的感受。

(2)有人指挥吗?这可是不我们班的三十多名学生,也不是我们学校的一千多名学生,而是三十万人哪!再读。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该怎么理解?读出自己的体会。

(3)你还发现了什么?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读出自己的感受。

(2)“瞻仰”是怎样地看?不是随随便便地看,也不是心不在焉地看,而是恭恭敬敬地看。透过瞻仰,你看出了什么?

(3)“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建国前,中国被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和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品析主席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不仅领略了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还感受到了庄严而热烈的会场气氛,因此“突出气氛”是这篇文章的又一特点。

4、浏览课文第二部分,看看典礼仪式的程序是怎样的?(正是通过奏国歌、升国旗、宣读公告等一个个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典礼仪式的庄严而热烈,这是本文的又一个特点: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三、自学“阅兵”,再现场面。

1、热烈而庄严的典礼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的“阅兵式”又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3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能感受到些什么?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随机理解重点语段。

(2)请一位同学伴着《运动员进行曲》读课文的12、13自然段,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四、略学“”,理解难句。

1、庄严而壮观的“阅兵式”将开国大典推向了高潮,“群众”队伍又将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齐读“群众”的场面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红流”指什么?“光明”又该怎样理解?

五、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这篇课文通过“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四个特写镜头向我们开国大典的盛况,这种写法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我们也借助这篇课文学到了进行场面描写的好方法,即:点面结合、层次清楚、突出气氛。

2、小练笔: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写写你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可以是一次运动会,可以是一场文艺汇演,也可以是一场拔河、跳绳、踢毽子比赛,还可以是一次有趣的活动。

[

开国大典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学习排比句、认识双关句。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读熟课文,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3、说说课文大意。

师: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品读感悟,梳理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含义。(大典:盛大的典礼;开国:建立国家)

2、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请大家再一次认真朗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1)生认真读文。

(2)小组讨论。

2、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师生合作读)

3、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几自然段中写到指名朗读

4、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6、男女生合作读。

7、女生读描写工人的句子,男生读描写农民的句子。

师:是啊!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读出语气。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

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会场。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会场的结构和布置?

师:课文主要事件写了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典礼是从第几节到第几节?(5—10节)

师:高声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

第5节:重读“排山倒海”,它表现了人们激动的心情。

重读“一齐”,它表现了人们想急切看到毛主席的心情。

师:让我们亲眼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媒体再一次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在场的30万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心欢呼起来……(全班齐读第7段)

1、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啊,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天。请你摘抄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句子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自我感受,我们应该写:(时间、地点、人物、典礼、阅兵式、游行、人员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