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读后感(汇集七篇)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汇集七篇)。

读后感重点写什么?通过读书我收获了好多,其中让我收获最多的一本书是作品。阅读过程之中,有所领悟的内容,需要我们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关于“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的范文。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1)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一):

一、《非理性繁荣》是行为金融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这本书是2000年左右出版的行为金融领域的三本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他两部是hersh shefrin的《beyond greed and fear》(超越恐惧与贪婪)和lsv资产管理公司创立者之一的andrei shleifer的《inefficient markets》(并非有效的市场)。

该书第一版最早是在2000年3月中旬开始在美国的书店中销售,美国**市场当时也到达了历史最高点附近,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均在2000年3月见到阶段最高点。事业祝福语大全

2、 要了解户外市场的基础,我们必须转向心理学

**市场的**定位并非完全由基本面决定。行为金融学认为,要理解户外市场的基础,必须转向心理学。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行为金融学认为**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在价值和心理**。在某一时刻,由投资者情绪决定的心理**成分可能只占总**的一小部分,或者很大一部分。当投资者极度悲观和恐惧时,心理**为负数,使****远低于内在价值,从而构成具备极高安全边际的投资机会;当投资者极度乐观和贪婪时,心理**为正数,使****远高于内在价值,从而构成投机性泡沫。

军团名字大全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促成20世纪90年代**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典型的投机性泡沫特征:**的暂时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积机性,而不是实际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会保持高位甚至暴涨,但未来十年或两年股市的整体前景将非常黯淡甚至危险。

3、 价值投资的本质是**必须便宜

《非理性繁荣》指出的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2000年至2010年或2020年),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除了行为金融学方面的成就外,本书第一章对股市**水平历史回顾的历解和反思,也是我阅读本书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书的第一章给出了1881年至2000年美国股市的市盈率曲线(图1.2)。美国股市有四个非常明显的市盈率峰值:1901年、1929年、1966年和2000年。

席勒在书中指出,一般而言,低市盈率年后的回报率较高,而高市盈率年后的回报率较低,甚至为负值。2000年的市盈率超出了历史范围,至少能够肯定的是,强烈预示着未来十年里的平均回报率是负值。

我个人明白,shiller上述结论的真正好处其实是指出了价值投资**持有策略的精髓:要想获得较高的长期回报率,**的**必须要便宜,必须不好在市盈率的历史高点附近**后实行**持有策略。

我坚决坚信**持有的价值投资方法,但我绝对不会2007年a股市场整体被高估的时候实行**持有策略,我会选取等待策略,等过些年a股市场整体被低估的时候再实行**持有策略。

《非理性繁荣》的结论在10-20年以后将得到公开的验证。我祝愿希勒教授在行为金融领域的杰出研究在未来几年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住房贷款、**、债券等金融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金融。学习金融、理解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因此,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把金融作为自己的人生必修课。经兄弟姐妹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典型的投机性泡沫特征:**的暂时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积机性,而不是世纪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会保持高位甚至暴涨,但未来十年或两年股市的整体前景将非常黯淡甚至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股市来说,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持有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笔者提醒,投资者不应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金融资产波动的规律。

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带给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和明白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咱们的对未来的**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结构到**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咱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就像一个巨大的模型,一组变量可以是无底的。

他指出,**价值在决定股价因素时非常重要,但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可能会对宏观股价波动产生较大影响。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追求的是一个理性的目标,结果也往往难以实现。当然,我们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但谁敢说他们没有赌心呢?

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我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但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这本书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很有启发性。

通常状况下,人们会认为**在**之后总会**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能够**,而且能够**许多年;**市场能够被高估,同样也能够低迷许多年。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因此长期投资者投资**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刻里,**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坚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超多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等证据来支持自我的观点,从那里,我感受到了自我先前对**投资认识的局限性。

保持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投资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是我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透过阅读本书,咱们能够看到美国**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忙。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三):

最近读了希勒写的《非理性繁荣》。这是一部学术著作。本文以非理性繁荣为研究对象,从结构上、文化上和心理上对其进行了研究。我佩服作者的丰富的知识,严谨的考证,细心的调查,但我不太钟爱这种典型的西式研究方法,一切用图表数据说话,然后试**释这些图表数据说明的东西。

书我读起来有些拗口,这是正因我浮躁的心态,翻译的不畅。我只是简单的翻了一遍。但这过程中,围绕非理性繁荣这个命题,我确实想到了很多,这有很多我已经构成的观念和正在构成的观念,借此机会我正好把它表达出来。

因此这并不是一篇读后感。

关于非理性?

投资者心理对经济明白总是延迟和放大的。中国自2000年后的快速增长,直到05,06年才体现到股市上来,而且投资者放大了对经济增长的感触,07年就进入非理性的状态了。危机也在那时埋伏,当股市开始**,很容易就进入了崩盘,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慌,也不难明白为什么会很轻易的跌破基本面关口和心理关口。

人也如此,发达时,自信和欲望也会极度膨胀,以为天下唯我独尊;落魄时,觉得自我什么都不是,自杀的心都有。股市是由这样的人组成的,所以它由这样的特点。人要认清自我,成不骄,败不馁,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成熟的股市也就应这样。但话又说回来,不成熟的股市才有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

庞氏**和击鼓传花

我在想这种放大效应是如何传播出去的。贪婪和恐慌最终是如何被放大到了疯狂。这其实就是个庞氏**,说白了就是传销。

庞氏**正因臭名昭著的麦道夫而被大家所熟悉,传销在我国是明文禁止的。**涨了,因此更多的人进来,因此**再涨,直到泡沫破裂。崩盘也是如此。

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其中的端倪,为什么他们还参与到其中呢?我想这是一种击鼓传花的心理,每个人都不会认为自我就那么倒霉轮到最后一个,每个人都坚信自我能都获利逃脱。这就是赌博了。

在关键点操控

还有一个命题是**如何从一小部分人的狂欢演变成了全民狂欢。这类似于病毒传播模型,但我并不做过多地分析。我记得有个临界值,当感染比率大于这个值的时候,就有可能使整体都感染。

我想说的是,临界值附近是个很危险的区域,这使得操控变成了可能。可能投入并不太多的资金,就能够使狂欢成燎原之势。这与索罗斯的观点很像。

他就找到了这样的一个时机,狙击了英镑。我坚信这样的投机机会会经常存在的。

书中提到的一个小故事我很感兴趣。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么出名,远远超过了其它同时期的作品?这幅油画从艺术上真的超过其它作品很多吗?

作者的儿子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作者查证了一些资料,这幅油画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对它进行了炒作,又发生了很多其它的故事,强化了人们心中的印象,以至于之后的人们又开始对它进行细细的论证,最终巩固了它作为一个超伟大作品的地位。这其实也是一个泡沫构成的过程,包含了传播,正反馈,或许还有一些关键时刻。

当然,这个泡沫永远不会破碎了。正因艺术这种东西无法估价。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四):

之后重点对股市的放大机制进行了分析:自发构成的庞氏**;投资者的高度信心;对投资者信心的反思;高市值状况下预期不减的例证;对投资者期望和情绪的反思;公众对市场的关注;投机性泡沫的反馈理论;作为反馈模式和泡沫的明白;作为反馈模式和投资机泡沫的庞氏**;自发庞氏**引起的投机性泡沫;当今的非理性繁荣和反馈环等。

在第二篇中对文化性因素如新闻**(**在决定市场变化阶段中的作用;**讨论的构成;对市场前景的报道;创纪录过量)、新时代的经济思想、新时代和全球泡沫进行了分析。

在第三篇中对心理性因素如股市的心理依托、从众行为和思想影响进行了分析。

最后二篇提出了理性繁荣的尝试和理性行动。

透过阅读本书,咱们能够看到美国**市场上机构和普通的投资者如何狂热的追逐财富梦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于广大的普通投资者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忙。对于股市投资和投机的非理性行为有深刻的教育好处。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2)

在金融危机之后,这本书变成了一个好像“圣经”一般的经济读物,我想不仅仅是因为它几乎是准确预见了金融危机的发生,还因为这本书可以从一个更为细致的方面去分析经济。我认为这也是经济学中一个有趣的不分。它其实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学解释,而是包含了人类社会的大量研究和表现。

谈到金融危机的时候,书中说“如果让这些破坏性的变化随意蔓延,这些变化所造成的破坏将不只限于经济方面,还将危及我们社会的基础——那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乐观以及共同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且这种破坏的后果将会在今后的数十年间持续不断地显现出来”。让我立刻想到我们周围的社会。金融危机的经济影响是可以修复的,但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很难回到过去。

这就是为什么温家宝说信心比**更重要。归根结底,一切都需要人来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相互信任和乐观的基本品质丧失,就会对经济基础造成严重打击。作者说,次贷危机解决方案的内容全部都是关于机制变革的:

超越短期修缮的视野,勇于改革上层建筑。他看的更为长远——经济的复苏不是单一地鼓励消费、扩大投资那样简单,而是要从根本上进行机制的变革,这个社会契约指我们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应该保护所有人免遭重大灾难的困扰,同时控制住那些已经出现的问题,使之不要再蔓延。

本书还对房地产领域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析。作者说,鼓励居者有其屋是一个意义深远而且令人肃然起敬的目标,它传达出来的是一种参与意识以及国家认同感,而且较高住房自有率对一个健康的社会也有着相当多的益处。从这个角度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创新无疑有利于经济发展。

但是在实施的角度上,却没有一个相应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去控制这个逻辑的运转,所以说造成了所谓“非理性繁荣”。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观点是我们在这次严重的住房泡沫过程中正在经历的“新纪元”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把土地的价值和住房的价值**到了一起。现有城区价值的增加根本没有显示出让投资者发财的趋势。

如果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真正的住房每年能增长3%,我们就不太可能买得起比过去更好更大的房子。但是我们都知道,和以前的房子相比,现在的房子实际上越来越大,越来越好。这让我对房价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从直觉的角度看,房子确实越来越大,越来越好。该地区的增值只是土地的增值,其实际**并未增加。但从中国的现实来看,我还是觉得不现实。房子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并不是简单的可以用增值来说的。

因此,在现代金融技术创新的民主化和扩张过程中,有必要对人的心理反应规律有更深入的认识,以确保风险的扩散能够同时产生正常的经济刺激和控制道德风险。次贷危机从根本上讲是心理上的,因为所有这些都是泡沫。人们如何才能走出泡沫的困境呢?

单一进行工具上的创新显然是不足够的,一方面要树立人们的信心,使得大家走出阴霾,比如说书中提到的生计保险、住房保险、成立新市场、新型住房按揭等等(当然这也有可能造成新一轮的问题,比如说大家滥用这些保险使得社会的活力减少,以现在的欧洲为例)。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金融常识的普及,而不是仅仅起到救市的作用。而如何掌握好这个度,这实在是件太难的事情,所以经济学的研究永远都没有“真理”存在吧。

回到繁重这个词,作者在《非理性繁荣》一书里提出,能解释本次或者其他任何一次引发投机性繁荣最关键的单个因素,就是繁荣观念的社会传染,而繁荣观念通常都产生于对**快速**的常规性观察之中。这种社会传染将不断提高的可信度注入到故事里——这些故事我称之为“新纪元”故事——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故事反复地证明了繁荣将持续发展下去的这种观念。概念社会的感染机制很难找到,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的感染,其深层次的原因也容易被忽视。

有时候,处于同一团体的人会忽略他们自己独立搜集到的信息(这种方式下搜集到的信息可能会从另一方面鼓励他们不人云亦云或者盲从其他的大众信仰),因为他们朴素地认为通常其他人不会犯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串流就出现了。我的理解是,这些就和《乌合之众》书中说到的一样,人们在一个人的时候或许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但是在集体之中却很容易失掉自己理性判断的能力。当他们忽略了自己独立获得的信息,反而把行动建立在自己感知到的大众信息的基础上时,他们就压制了自己的信息,因而这些信息就不会被贡献到团体里,也就不可能对下一步的集体判断发挥任何作用。

久而久之,团体信息的质量就下降了。

危机之后,大家都关注“救市”这个东西,救市的根本目的是防止出现对我们的体制和我们相互间经济信心的丧失,并同时保持一种社会公平的理想追求。基于这种考虑,救援的重点应该是防止绝大多数老百姓产生悲观情绪。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3)

作者在第一篇中探讨了资深市场泡沫的结构性因素,也就是第4章 诱发因素,互联网,市场经济急速发展以及其他事件和第5章放大机制 自然形成的庞氏骗局。

在第4章中研究了致使市场剧烈波动的因素,那些与政治技术以及投资者构成等相关的市场外部事件。纵观了最近的三次股市繁荣――1982年到的千禧繁荣、到的次贷繁荣和至今的后次贷的繁荣,从根本上,这些因素更多的通过其对投资者心理的影响,而作用于市场,即便是今天,审视导致历次市场繁荣的驱动力,对于我们理解导致未来繁荣的各种潜在因素也十分重要。

第5章认为一些放大机制与时滞效应共同作用,进一步强化了第四章所述泡沫滋生因素的效果。也因此,市场的活动与这些促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扑朔迷离。当市场事件被理解为投资利好时,这种放大机制将不断增强市场信心,即便市场价格已经居高不下。价格上升导致价格进一步上升,并因此放大泡沫的促成因素而酝酿一场新的投机泡沫,当投资者认为事件对投资不利时,这种放大机制将反向作用,最终价格下跌导致价格更大的下跌。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4)

当我向朋友、同事和同学表达价值投资的概念时,他们大多表示深深的怀疑。最常被问到的话题是,中国股市是否适合长期投资?

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纠正一下。如果是票或乐队,你现在可以问。但如果是价值投资这样的长期投资活动,就应该纠正这个问题:它是否适合未来10年或20年的长期投资?

这样时间范围和标的才对应得上。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我是用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来进行解释的。答案很多,我也发现这个解释中有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因为经济和股市虽然存在着相关性,但是是否一定是强相关,他们的增长步调是否一定是一致,这却是不能够下一个定论的。因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随机性。

这一问题还有一个潜台词,即是否只有美国股市才适合价值投资,而在法制不完善、股市不发达的环境下,中国未必能够为价值投资提供土壤。那么,美国的股市又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面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判断。

这一判断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指数(道指)从6500点一路**至12000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判断被彻底否定。此后,格林斯潘一直对全球股市保持缄默。即使纳斯达克股市达到5100点以上,市盈率达到850倍以上,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11700点,较1896年5月26日公布的40.94点和1972年11月14日公布的1003点分别**286倍和286倍

16分,增长11.7倍;比1995年11月21日提高5023.55分,增长2倍。

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大趋势来看,股市一直在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

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书是由2000年互联网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撰写的,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在**之后总会**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已经看到很多证据表明大多数人是这样想的,但他们认为错了。**可以**,而且可以**许多年。

**市场可能被高估,也可能被压抑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会好一些。我们看到的证据表明,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想的,但他们又错了。几十年来,**并不比其他投资好,也没有理由相信未来会一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择共同**,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择业绩良好的共同**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内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角色,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应该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驱,巴菲特的大师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努力,格雷厄姆的联合账户到1929年已经达到250万。但接着是崩盘,接着是危机,尽管格雷厄姆很谨慎,他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他以为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了,就借钱投资**,但所谓的底部却一再被打破。1932年,联合账户减少了70%,格雷厄姆濒临破产。

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决定选择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然有价值投资的理论,但他是不合时宜的。1930年代的大萧条和19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它变得毫无用处。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1963年,巴比特收购并重组了伯克希尔哈撒韦,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工具。

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门事件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达到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交易所市值**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缩水超过50%。

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从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复苏以来,美国经历了95个月的经济扩张,创造了和平时期最长的经济扩张记录。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回升,1987年8月达到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崩盘,单日跌幅达22点。5%

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没有通胀压力,网络和技术泡沫,道指一度突破万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

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我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

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义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断我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己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5)

光信1001陈嘉懿

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买这本书,而是直接在网上的电子文档中阅读。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吧。《非理性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

此后,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注意到了美国股市由于过度投机而出现的投资泡沫现象。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可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

在《非理性繁荣》(第二版)中,罗伯特·希勒教授对2000年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适时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阐述了市场波动这一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主题。希勒在第二版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了市场的房地产市场,在这本书中,他将自己的研究扩展到了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热点,并用一章的篇幅讨论了美国国内外房价的历史走势。

在这本书中,希勒通过大量的证据证明,如果股市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存在很多泡沫,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开始**。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导致美国和世界各地房地产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泡沫。因此,非理性繁荣并没有消失,而是重新出现在另一个市场。

希勒教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阐述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列举和讨论了自由市场经济下资本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比如,艾伦·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荣”演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摆脱这一困境的途径是完善社会制度,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障人民收入和住房的保险品种,加大分散投资选择。就像该书的第一版一样,《非理性繁荣》的第二版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和讨论。

《纽约时报》的保罗·克鲁格曾这样评价这本书曼罗伯特·希勒先生揭示了金融市场非理性的一面,在这方面,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经济学家做得都多。” 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

1996年12月5日,面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判断。这一判断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但此后,美国股市出现了为期三年的牛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6500点一路攀升至12000点一上。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判断被完全否定。

此后,格林斯潘一直对全球股市保持缄默。即使纳斯达克股市达到5100点以上,市盈率达到850倍以上,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11700点,较1896年5月26日公布的40.94点和1972年11月14日公布的1003点分别**286倍和286倍

16分,增长11.7倍;比1995年11月21日提高5023.55分,增长2倍。

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大趋势来看,股市一直在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

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书是由2000年互联网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撰写的,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在**之后总会**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已经看到很多证据表明大多数人是这样想的,但他们认为错了。**可以**,而且可以**许多年。

**市场可能被高估,也可能被压抑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会好一些。我们看到的证据表明,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想的,但他们又错了。几十年来,**并不比其他投资好,也没有理由相信未来会一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择共同**,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择业绩良好的共同**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内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角色,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应该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驱,巴菲特的大师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努力,格雷厄姆的联合账户到1929年已经达到250万。但接着是崩盘,接着是危机,尽管格雷厄姆很谨慎,他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他以为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了,就借钱投资**,但所谓的底部却一再被打破。1932年,联合账户减少了70%,格雷厄姆濒临破产。

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分析》(security 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 之后,毅然决定选择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然有价值投资的理论,但他是不合时宜的。1930年代的大萧条和19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它变得毫无用处。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1963年,巴比特收购并重组了伯克希尔哈撒韦,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工具。

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门事件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达到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交易所市值**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缩水超过50%。

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回升,1987年8月达到2722点。 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溃,单日跌幅达22.

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

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我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

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义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断我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己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

总而言之,这本书可以算是一本经典之作,无论我们是否是做金融研究的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6)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非理性繁荣》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是一本富含经济学原理和现实实用知识的综合书籍。在通读完本书后,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似懂非懂,也许是由于经济学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也许是思维深度的欠缺。但是值得我肯定的是,这本书是值得二刷的一本书,在将来恰当的时机,我也会带着新的视角来学习,因为这是一本对投资者/投机者都揭示了投资本质的教辅书籍。

《非理性繁荣》【美】罗伯特·J·席勒?

在了解这本书之前,我建议作为读者的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两个经典的金融理论前提。这两个理论相互矛盾,但其作者却均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作为平凡读者(普通投资人)的我们,在阅读完本书后,只要有了独到的自我见地那我便认为这次阅读是成功的。这两个理论一个是尤金法玛教授于(Eugene Fama)于1970年提出并深化的有效市场假说,另一个则是本书作者罗伯特·J·席勒教授提出的“非理性繁荣”。这两个理论都极为深刻并富有内涵,我在尽力理解后,浅显的认为前者阐述的是市场是有效的,是不可战胜的;而后者则提倡,市场是非理性的,是可以战胜的。(此处对于2个经典理论笔者也未深刻体会其内涵)而在读完本书后,对于投资理财这件事情,我则更加倾向于后者。一者是因为去年在我读过的一本名为《乌合之众》的大众心理读物后,让我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认知,那就是人们甚至是我个人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点有着近乎疯狂的“盲目跟从”行为。(如果有读者感兴趣,可以去搜索本书《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另一个原因则是本书列举了无数非理性的因素,让我认识到了金融市场的复杂多变和投资/投机收益的原因。

本书主要的结构作者阐述的非常清晰,我将其概括为一个历史前传分析、三个原因集合体的论述、面向对立观点的分析及驳论和富含个人思维深度的建议。

本书在开头详尽记述了美国在股票证券、债券和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发展走向及动因。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与我国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治理理念,但从历史发展考量的角度去分析,我认为这3章或多或少都可与中国的股票、债券和房地产金融市场有着微妙的关系。这其中比较神奇的一点是,这世界是不存在先知的,就好比没有人能说出第二天股票是涨还是跌,而席勒教授曾在20xx年和20xx年准确地预测了股市和楼市泡沫的破裂,我想这也是本书一直畅销的重要原因(本书有三个版本,随着作者不断更新而完善。第一版出版于20xx年,第二版出版于20xx年)。接下来,作者通过揭示了结构、文化和心理三大层面里的各类原因,向读者展示了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证券市场)的一次次涨跌起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理智(如果市场处于理智状态,理论上是挣不到钱的)。而也正是因为各个参与者在上述多种因素的共同或单一作用下,造成了市场的涨跌进而催生了盈利、投机和各种投资机会。

比如在结构层面,作者列述了12个基本要素:互联网的高速增长所衍生的技术革命;美国经济的发展及文化自信;国内政治及文化的变迁;税率的调整;人口结构因素;新闻媒体的渲染;专业分析师的言论;固定缴费养老计划的推广(类似于中国的社保基金);共同基金的发展;通货膨胀;交易量的变化和参与者的赌徒心理;上述每一个内容都会或多或少的在金融市场中成为人们非理性决策的依据,而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造成了你我他,不同人之间的认知偏差和决策,进而衍生出股市的不可预见性。本章还提到并分析了广为流传的庞氏骗局及衍生内容(书中称为蓬齐过程),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基础理论(在通过作者阐述后我认识到,但书中却说现代金融教科书并不涉及此内容):过去的价格上涨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者进一步抬升股价,股价上升为投资者带来了财富,投资者通过财富创造了更多的GDP,GDP进而体现出国家良好的经济运行状态(直至出现危机或其他不可预见风险时)。这一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形成这书中所提到的反馈环机制,并在逐步的,被动的放大。

在文化层面,作者详尽的介绍了新闻媒体和新时代的经济思想(随社会进步而不断迭代)对股市(或其他市场)带来的影响,并在最后做出了对“新时代”的分析。媒体在为股市变化进行铺垫以及煽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这点毋庸置疑,而且结合本人的股市投资经验,这一现象也确实客观存在。这是一种矛盾的需要及不需要的平衡状态,没有任何一个投资者会希望两眼摸黑的进入水里摸鱼,但又会受制于(或受益于)新闻所带来的影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意思的是发生重大新闻不一定对股票造成太大波动,而发生重大波动时也不一定会爆料出大的新闻。因此,如何辩证带有自我主观的去接收吸纳媒体的观点,是我在日后需要实践和学习的一个长久目标,因为媒体是投机性价格变动的主要宣传者。

在心理层面上,作者介绍了股市的心理定位、从众行为(与乌合之众中阐述的主要理念较为类似)以及思想传染这一现象。正是由于投资者在决策时,经常会用到数量定位(对股市点位甚至是个股价格位置的预测)以及道德定位(对资产投入股市的百分比)这两种心理模式,因此使得每一次交易并没有像人们在未来时间回顾当下时间点时那么的理性和客观,这也进而会催生出最露骨的价值问题,即盈利还是亏损。

之后的两篇作者分别从学术层面驳斥了有效市场理论(本篇未理解很透彻,浅显的认为是这样)并且说明了在此种环境背景下,我们个人该如何操作。这里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投资者一些误区的阐述,比如说人们认为绩优的基金不错,然而他们可能会有较高的手续费,而且其实在你简单了解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后,我认为也许你会发现基金并不能给你带来丰厚满意的收益(但这里,我要强调没有一种投资方式是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只要能为投资人带来正向收益便是成功的)。最后一篇作者阐述了货币当局应运用温和的货币政策来抑制泡沫,而当泡沫即将发生时,个人投资者如何能规避更多的风险(这里指的不是同时持有各类型的股票)。

总的来说,如果你是一位出入投资领域的新人,或是想了解更多金融知识的投资者,这本书也许并不会带给你实际直观地收入,但却会像园丁一样,慢慢的修缮你认知的“枝枝叶叶”,也正因为有如此多的非理性繁荣因素,投资者才会通过自我认知去获得正向(或逆向)的经济收益。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我的一项人生必修课。经兄弟姐妹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状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能够透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好过于坚信自我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带给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明白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咱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咱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咱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但是谁敢说自我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我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但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归纳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通常状况下,人们会认为“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股票能够下跌,而且能够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能够被高估,同样也能够低迷许多年。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因此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刻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坚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超多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证据来支持自我的观点,从那里,我感受到了自我先前对股票投资认识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投资给咱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透过阅读本书,咱们能够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忙。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8)

1、理查德·塞勒(RichardH.Thaler),在行为金融学方面,塞勒研究人的有限理性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塞勒的学术观点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不可能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的影响。很多从传统经济学角度看来是“错误”的行为,经常被忽视,但往往正是这些行为导致了那些“看起来很美”的决策最终失效乃至酿成恶果。1980年,塞勒提出禀赋效应(EndowmentEffect,也称原赋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2、中译本:《非理性繁荣》罗伯特·希勒(作者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3、IrrationalExuberancebyRobertJ.Shiller,2000

4、中译本:《“错误”的行为》理查德·泰勒(作者为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5、传统金融理论又称新古典主义理论。它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理性人假设:即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都是理性的。基于这个假设,又衍生出来市场也是有效的(有效市场假说)。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很多数学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期权定价模型等都在金融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6、行为金融学=传统金融理论+心理学(认知科学)。

7、几本我认为比较好的行为金融学的科普读物推荐一下。

8、这个问题和之前的一个问题几乎是一样的。

9、罗伯特·希勒(RobertJ.Shiller),耶鲁大学,2013年因“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在资产定价实证分析领域有重要贡献。

10、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1934年3月5日-),以色列裔美国心理学家。由于在前景理论的贡献,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11、Thinking,FastandSlowbyDanielKahneman,2011

12、然而理性人这个假设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切实的反映现实。比如说,遇到金融危机和金融泡沫的时候,人的行为很难说是理性。要研究这类问题的时候,传统金融理论就行不通了。

13、中译本:《助推》理查德·泰勒

14、中译本:《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作者为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5、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行为金融学其实是对于传统金融理论的一个发展和补充,而非独树一帜的学科。

16、中译本:《赢家的诅咒》理查德·泰勒

17、我在大学里教过门课。行为金融学通俗点来说可以理解为:

18、NudgebyRichardH.Thaler,2009

19、顺便介绍几位行为金融学知名学者:

20、TheWinner'sCursebyRichardH.Thaler,1994

21、一些学者们开始试着把心理和行为的纳入金融学的研究中:比如很多人都存在的“羊群效应”,“过度自信"等现象。

22、学者们发现把这些”人“的因素纳入金融研究后,能更好的解释现实问题。近二十年来,有几位行为经济学家,如罗伯特·希勒(代表作《非理性繁荣》),理查德·塞勒(代表作《助推》)都获得了诺贝尔奖。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行为金融学逐渐为大众所重视。

23、你好,关于行为金融学较好的书有:行为金融学作者:饶育蕾,盛虎非理性繁荣作者:罗伯特·希勒怪诞行为学作者:(美)丹·艾瑞里

24、Misbehaving:TheMakingofBehavioralEconomicsbyRichardH.Thaler,2016

25、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Tversky,1937年3月16号-1996年6月2日),与他的合作者DanielKahneman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