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十五篇

大学读后感十五篇。

作品里精彩的文字打动了无数读者。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变革,为了满足您的期望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特别为您准备了一篇“大学读后感”,以下内容将为您提供帮助请仔细阅读!

大学读后感(篇1)

潘丹的时间过得飞快。自2004年7月进入周口师范大学以来,十年过去了。这十年来,我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和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作为一名年轻的“老教师”,或者也可以说是一名“老资格”的年轻教师,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体会过成功的喜悦,也经历过失败的打击,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仍然存在很多困惑。上学期,领导给每名教师下发了一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叮嘱大家在业余时间进行阅读,在翻阅的过程中,这本书深深的引起了我的共鸣,使我手不释卷的读了下去......

先说说这本书的作者吧,此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肯.贝恩(ken bain),他是美国影响较大的四个教学中心,即纽约大学优秀教学中心、西北大学瑟尔精英教学中心、范德比尔特大学教学中心和蒙特克莱尔新泽西州立大学教学资源中心的创始人,现为蒙特克莱尔新泽西州立大学教学资源中心主任,在教学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曾获得多项全美教学奖,被誉为美国最好的老师之一。肯.贝恩对不同大学和各个学科近百位卓越教师长达15年观察研究的总结。本书通过生动的故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的教学模式,举了学生展示创造力、挖掘潜能的例子,揭示了优秀教师对学生产生持久、积极影响的秘诀。

然后看这本书的构成。这本书有前言、八章和附录。其中主要内容有:如何才算卓越?

卓越的教师知道学生如何学习吗?卓越的教师是如何备课的?卓越的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期望?

卓越的教师如何驾驭课堂?卓越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卓越的教师如何评估学生和自己?

从卓越的教师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什么?每章都是以问题为标题,非常醒目且引人深思。

其中第一章“如何才算卓越”和最后一章“从卓越的教师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什么”是引发我思考最多的两个标题。第一章是提纲,第二章到第七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一章进行论述。关于“如何才算卓越”的问题,未读本书之前,我觉得自己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大学教师,读了本书之后,我发现,其实自己做的很少很少,远远达不到一个卓越教师的标准。

繁杂的工作总是占去了太多时间,而使自己很少花时间来思考,很少花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就很少发现自己的不足,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不足,更是教学技巧、为人师表等方面的不足。根据本书,我总结出卓越的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清楚的了解自己所教的课程,了解自己所带的学生,精心而独到的为教学做准备,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学习,大方得体地对待学生,成功的教学方法及掌控课堂的艺术,正确地评价自己。

做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是我们的目标。有了感悟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从自身做起,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认真备课。士兵不打无准备的仗,老师也不上无准备的课。这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也是教师能够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前提。

备课中应特别注意:一是了解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对本课程教学要求,认真设计本课程教学目的要求,既注意理论深度,更注意结合实际教学;二是认真研究各教材的差异和本院选择教材的异同,既不能完全脱离本教材,也不能完全按本教材讲授;三是认真制作教学课件,注意选辑生动的现实资料,丰富和活跃教学内容和形式。

第二,认真讲好每一节课。除认真、充分备好课这一前提基础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通过逻辑演绎和口头表述将所要传授的理论知识表达出来,让学生了解、认知并掌握;没有什么经典、法则可供我们统一把握,唯有做到教学内容熟悉,讲授熟练、流畅;教学方法恰当,能够调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和热情;管教管学,课堂控制状况良好;教学效果良好,经得起学生和学院的测评。

第三,认真履行院系下发的每项任务。讲好课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但是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还有很多其他的任务需要完成,比如带领学生完成教育实习任务、指导学生进行毕业**的设计和答辩等,此外进行科研和教研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而针对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我们贡献心力。只有全身心投入、兢兢业业的对待每一项工作,才能顺利完成这一系列重任。

第四,要关心学生。关心学生是每个老师的责任。虽然大学中的各院系都有专职的辅导员,但一个富有责任感,一个对学生成长寄予良好期待情感的教师,他会经常把学生放在心上,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关心他们学习、做事、为人和各方面的健康发展,用爱去滋润学生心田。

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关心、尊重、理解、信任,会更“倾心”于教师,更加乐于接近教师,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强调了优秀的教学是可以学习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做好教学工作需要付出长期、不断的努力。想要成为一名卓越的大学教师,除了需要我们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形成自己一套教学模式和工作方法,还要求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在各方面不间断的向前辈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学习,与他们看齐。

总之,读过《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既感到压力,同时也受到了启发。压力是认识到自己和一名卓越的大学教师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启发是了解到卓越的大学教师的水平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而达到,这样就更加明确了努力工作的方向,使自己能够逐渐向成为一名卓越的大学教师这个目标靠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学读后感(篇2)

人生充满了挫折和坎坷,没有任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但因为坚强,却能度过这些挫折和坎坷。今天我读了《贫穷是最好的大学》这本书,使我感触颇深。

里面的金鹏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他出生后不久,爷爷奶奶就去世了。他们的生活便越来越苦。

当他被重点中学录取时,他父亲病得很重。母亲一人默默地承受着家庭重任,把三亩地的麦子种熟,看到母亲累得直不起腰,金鹏非常难过,就对母亲说:“我不去上学了。

”金鹏为了母亲,宁可放弃自己的学业,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呀!而且我们不仅不关心父母,还经常让他们担心我们,真是太可惜了。虽然这样,但是金鹏的母亲仍然让金鹏去上学。

于是金鹏又坚强起来。他在学校只吃面包屑,但他不讨厌生活。他还说:

“与艰苦和厄运抗争无尚光荣。”

看到金鹏如此坚强的面对生活,想想自己?只是因为学习累,作业多,而且经常自己赌博。我们既然有这样良好的条件,还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父母呢?

有人说过:“你若失去了财富,你只是去了一点;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若失去了勇气,你就失去了一切。”

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吧。

大学读后感(篇3)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感触很大: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诚信天下,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要做一个全面理解、创新实践、跨领域融合、三商高水平、沟通协作、热爱工作、积极向上、乐观向上的人。

融会贯通者: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才能真正掌握。创新实践者:

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跨领域融合者:

重要的不是深度的解析。而是跨领域的合成。三商兼高者:

你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贡献了什么。沟通合作者:

只会思考而不会表达的人与不会思考的人没什么两样。热爱工作者: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热爱的工作。

你就会在一生中享受每一天。积极乐观者:半杯水是半满还是半空。

主要看你是在倒水入杯还是出杯。

作为一个学生,没有理由不严格要求自己。总结上学期,还是有很多失望,最明显的是学习。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能让自己在某一小方面松懈。

在学习上,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上,我应是个积极主动的人;在生活上,我必须乐观热情……做一个坚守诚信、正直的人,培养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坚信: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坚信:

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越多。

经过十年的努力,走到今天并不容易,走进大学,突然发现一切才刚刚开始,脚下的路还很远。今天的社会竞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它像这样停下来,一切都会从你身边消失。你只能是一个对社会、家庭和你自己都没用的人。心里明白,也对自己说过一万遍:

加油!要奋不顾身地向前走!

一路向前也应有人的指点,李开复博士的话总能告诉我些东西,可能平时会一时忘记,我却提醒自己经常去看看,经常去想想,希望能让道路更加平坦。

李开复博士说:要从诚信谈起!要从优秀到卓越!

要做到成功、自信、快乐!我读到了勿以恶小而为之;诺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从录制开始,我就被告知细节决定成败。我可以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清晰地看到一个人。我不能一直放松。我积极努力把每件事都做好。我不是做得最好,但我必须努力做得更好。我不能做得完美,但我必须努力接近它!

要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要相信自己,努力奋斗,努力博,不要害怕,只要勇敢向前!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我只想说,但不要做。没用也没意义。行动总是比言语更有效。

我会一直告诉自己,我不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更不会成为行动上的侏儒。

当我们这些正在接受中国最高水平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在犹豫,当我们在思考如何度过大学生涯,当我们在思考毕业后的去向时,我们收到了李开复的来信。李开复是全球it行业的顶尖专家之一。他的知识和成就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需要向他学习,但不能盲目地模仿他。我们更需要的是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环境,并确定我们自己的目标。

自古以来,诚实就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话题。当代中国人的诚信问题十分严重。由于国人在国外因贪图小利而背信弃义的比比皆是,导致他国人已经对中国人的诚信已经不再“感冒”了。所以不管你有多少知识,诚实是最基本的。做一个真诚的人,才能立足于世界。否则,即使你取得了短期的成功,你也会失败。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恪守“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生活在群体之中,曾经日本人说我们中国是“一个中国人一条龙,十个中国人一条虫。”这是一句值得我们深思的一句话。

其语义是一个中国人有很强的能力,但是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团队就不能展现出其应有的实力来。为何小小的日本敢侵略我们呢?不仅仅是他们有现代化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内部的四分五裂,蒋介石的一句“襄外必先安内”使鬼子更加有恃无恐的侵略中国。

过去,很多人依靠自己强大的单兵作战能力能够取得突破。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团队合作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一起努力,我们需要一个团队,我们需要用团队的力量来实现我们的抱负。我们需要的是“在读书之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工作。

在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过程中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做一个主动的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造就了礼仪之邦的中国,同时也使中国的“谦谦君子”们过于含蓄,缺乏主动意识,采取敌不动我不动,敌动我才动的行为方式,殊不知在高速信息化的今天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哪怕晚一秒钟也足以让你失败。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同时还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

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人只有一次生命,只有几十年的春秋。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我们需要不断挑战自己,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相信自己,准备迎接属于我们的时界。“在二十一世纪,竞争已经没有疆界,我们应该放开思维,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

选择一个你真正热爱的职业,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自我,让你的生活精彩而充实。

珍惜校园生活。我们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是短短的四年,但是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这四年,我们相信它会使你的人生进步最快的时期,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校园生活,我们应该为我们的人生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开复在信中提到,他反对大学生工作,但我个人认为,如果大学生去工作,如果他们从事的工作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那也是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全面提高自己。

在第二封信中,李开复详细描述了他的个人品质。人要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呢?做一个城实、正直、主动、客观、谦虚的人。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写作质量,仅仅达到卓越是不够的。要注重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真诚地与他人相处,改善人际关系。严格的要求自己,宽容的对待他人,设身处地的从他人的角度来想问题办事情。成功、自信、幸福这三个简单的词,在这一刻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他们是因成功而自信,因成功而幸福;因自信而成功,因自信而幸福;因幸福而成功,因幸福而自信。

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如何获得成功,如何自信在李开复的信中都已作了详尽叙述,自信+快乐=成功。

如何度过大学四年?努力的学习基础学科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学会自学地方法,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为人处事。把握时间,积极主动的像自己的目标方向前进。

作为当代中国的年轻一代,你不仅要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该做什么,还要主动地了解自己要做什么,计划好,然后全力以赴去完成。想想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人。顺从被动的人有多少?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

只要有积极的态度,任何目标都不可能实现。

其实,许多年轻人并不是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做出自己的决定,而是不习惯在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决定。如果我问一位中国的大学生:“你最常做的决定是什么?

” 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决定买什么样的电脑,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等等。这些事情需要决定,但许多更重要的决定需要自己做。例如,你可能习惯于听父母的安排,或者参考大多数同学的选择。在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上,只有你自己的决定才能帮助你取得真正的成功。

自己做无关紧要的决定,但是对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却听他人的。这是多么不合逻辑呀!此外,即使你自己做决定,你也不必花足够的时间事先调查和研究。

鲁莽或草率的决定可能会让你后悔一辈子!

沉默不一定是金,谨小慎微也不一定总是为人处世的经验之道。在机遇稍纵即逝的21世纪里,如果不能抱着乐观的态度主动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机会也许就再也不会降临到你的身边。如果不能主动让别人了解你的能力与才干,你也许就会永远与你心仪的工作无缘。

所以,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你必须善于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为重要的抉择。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业,没有什么东西像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样更能体现你自己的独立人格。

我们应该细细的品味这七封信,吸收其中的精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目标,从现在起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向胜利的港湾起航。

成功人生 ——读《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有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寒窗数十载,在社会的大门前,早有一大批的热血青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未来,那是一片神秘的土地,有着早已硕果累累的大树,丰满的果实**着人们争相前往,未知的恐惧又使得一些人望而却步。

消极、被动、自卑或者盲目、狂妄、自大或多或少都存在于中国大学生的身上。李开复的信中指出了这些不正确的心理并给出了使中国大学生人格更完美、生活更顺利和事业更成功的一些忠告。这些忠告都是李开复先生在他的人生过程中所真实体验到的。

阅读后,我才发觉自己对于人生这个词还是一片迷茫。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在爸爸妈妈的温暖羽翼下,我总是感叹日子过得太乏味;在老师的孜孜教诲下,我厌烦学习知识的过程太枯燥。

没有想过如何塑造自己,没有注意过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生活还是按照它自己的轨道转动,却在读完那些信的一瞬间全乱了。

我到底生而为何?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个人的存在总有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小我走着父母安排的路,做着老师布置的作业,想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按部就班地呼吸着、存在着。

每每有人问我以后想作什么,我都深深地向往却恐惧着。

我羡慕比尔的传奇式成功,崇拜保尔光荣的一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乐观、理智,行动就决定一切。

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是目前迫切应该努力的。

前一阶段,我报名参加了辩论赛,并且作为二辩上场。这对于面对着很多人讲话就无所适从的我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现场的观众很多,主持人在上面说着开场白,我坐在旁边一次次地深呼吸,集中注意力听清每一个字,努力绽放大大的笑容。

比赛过程中我并没有出色的表现,没有受到特定的肯定,这让我明白自己并没有辩论的天分。然而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我的紧张感被兴奋所代替,这种心理变化让我感到异常的高兴。原来,我也可以在那么多人面前接受挑战。

李开复老师说:不要畏惧失败。是的。

畏惧必然会畏手畏脚、缺少信心不能全力以赴。楚霸王项羽就深谙此道,做出背水一战的英勇决策。生命是不打草稿的。

“虽败犹荣”、“屡战屡败”这些历史典故都告诉我们失败不是了不起的事。这些失败只是让你更快地成长,取得更大的成功。舞台上每一个得到观众肯定的演员哪个没有受挫过,只是强者遇强更强罢了。

人生舞台上莫不如此。

李开复老师信中的语言简练、生动、睿智。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则是***说的“实践了中国人勤奋、向上和毅力等传统美德”这句话中的实践二字。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实践美德"。

中国历史悠久,是著名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中国也以素有的传统美德为荣。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它一直是存在于中国的。然而李开复老师的“实践”点醒了我。

我相信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也为进步确定了较高的目标。起点、终点、工具都已具备。现在,我需要的便是实践了。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将读与行并列甚至有偏重行的意味,这正是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何来了解、进步之说。

李开复老师在第六封信中讲了选择的智慧。选择存在于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一个选择往往能决定一个人、一个国家、一段历史的最终命运。

而大多数人缺乏的是选择的勇气。机会来临无法把握住,包袱越来越大,却无法舍弃。

大学读后感(篇4)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简单的像一杯白开水,温温而饮,不察滋味,我不止一次察觉自己的孤独,深夜里一个人咿咿呀呀,伴着深沉而幽谧的黑穹,独自走入梦的深处,那时一个不可及的远方。

他的生命,不是青春,他的青春,不是迷茫,他的迷茫,已经没有了。有些孤独感被我们挣脱,落入大地生根发芽,有些孤独感北风吹走,千里传播,寻求共鸣。

上了大学,远离了故乡,没有了交心的朋友左右,没有了家人的陪伴,无论,阳光多好,别人多乐,我的影子总是被拉的很长很长,略显孤寂。

但是,我一个人吃饭,晚上一个人走,一个人学习,慢慢地一个人走。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是孤独的,我控制住了孤独。从那以后我就不再是别人的我了。

从害怕孤独,到忍受孤独,到享受孤独,对于我们这些在野蛮中成长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一部电影的时间,一段失恋愈合的时间。你总会知道失败是难免,明白黑暗是姿态。你不再为选错公交路线,坐反开往目的地的地铁,被喜欢的人拒绝,常去的餐馆欢乐厨师,来不及看的影片已经下线,**的优惠券早已过期等等为这些而郁闷,人生总会从我就是个“傻缺”慢慢变成“呵呵,我是个傻缺。

”然后变成“没事,我们都是傻缺。”与此同时,我们的父母也从“你绝对不能这样”慢慢变成“这样真的好吗?”然后是“你自己注意点就行”然后,渐渐的,我们就真的长大了。

刘同在书中曾问道:“一路上经历这样的孤独算不算虽败犹荣。”我虽孤独,可我犹荣,我透过孤独慢慢成长。我的眼睛里,看到的,也不仅仅是阴霾,而是在乌云背后的太阳。

谁的青春不迷茫,我在秋天长大,不怕风雨,不怕伤害,深夜读刘同的书,这些话写给自己,希望你多年后能记住。无论最终你将收获怎样的自己,要相信你都能一个人度过所有。那时候,你最害怕的东西最终会成为你面对世界的盔甲。

大学读后感(篇5)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其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

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后,我深有感触。高尔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压迫。

就是在这悲惨而又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艰难的生长并且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啊!像他一样渴望在知识的海洋中旅行。

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

一开始,我考上这所大学的时候,因为专业调剂,心里很不平衡,对大学充满了抱怨和不满。他学习进步很快。他整天在学校什么也不做,不是看就是和朋友聊天。他白白浪费了他的好时光。更重要的是,平时学习的时候很难遇到一点挫折,甚至半途而废。

在期末考试中,由于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导致期末成绩不理想。等到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深深的感悟到我是多么的不懂的珍惜着美好时光,有这么好条件让我读书,获取更多的知识。为此我深深的反省,要好好的借此去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扩大自己的视野。

另外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

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也许真的是要经历磨难才懂的自己身边的幸福,这样才明白自己比别人是多么的幸运。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追求光和知识,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对大学和生活充满热情和活力。

大学读后感(篇6)

在这七封信中,李开复多次提到并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诚实、主动、勇于挑战自我的重要性。他还总结了自己的结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智商的高低,而是智商、情商和智商的平衡。不管是在大学阶段还是在以后的事业中,我们都不会是一个人生活,我们需要同熟悉的或者陌生的人交流交往,我们需要真诚的去对待别人,那么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想要成功,就要主动一点,没有机会的时候创造机会,看到机会的时候要用于把握机会。也许把握住机会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如果老是错过机会,你怎么可能成功?要相信自己的潜能,当你真正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它也许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艰难,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成功总是更亲睐于那些敢于挑战自我的人。

李开复的七封信给了我很大的七发,让我明白如何不浪费大学的时间,但能否实现仍然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我相信自己。最后,我想将这段李开复赠给中国大学生的话写下来: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在过别人的生活上。

不要被信条所迷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被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你内在的心声。

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跟随你的内心和直觉。你的内心和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大学读后感(篇7)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沉入了深思。进入大学也快一年了,可是从未去思考过:

进入大学,究竟要做些什么,究竟要学些什么,应该怎么做,才能怎样做才能拥有更多的能力来适应以后激烈的工作竞争。而且这一年似乎都是在蒙混日子,有时候真的感觉好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该往哪走……

而且,老实说,进入大学后,课余时间比以前多,但阅读时间相对减少。即使我们拿起课本以外的书去读,我们也很少读有营养的书。而这一本书也是经人推荐才去看的。

但是给了我无限的感想。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中涉及了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恋爱,人际交往,兼职等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的事。这些内容无一例外地指导着我们如何在大学里学习。

并且书中最强调的一点是:大学生一定要有系统分析能力,大学生的思想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是作者开篇提出的一个关于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的观点。

我很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成为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非大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努力学习,也可以达到大学生的水平。

大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思想深度。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对他看待外部世界、主观意识的发展、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把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它极大地促进了你思维深度的发展和变化。

那么,读大学,我们究竟读什么呢?以下是我看完这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第一:学会思考。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大学是塑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这段时建的积累影响到一个人将来的发展。通过思考,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大学目标,制定详细计划,然后继续实施。

第二:学会学习。教育不能代表能力,文凭不能代表水平,只有学习才能代表未来。

大学时,我经常告诫学弟学妹一定要学会学习,首先把专业知识学好,日本战略管理之父大前研一在《专业—你唯一的生存之道》中也反复强调了专业的重要性;除了学好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学***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延边大学得天独厚的韩国语学***,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交流等等资源;还要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适应大学,学***和同学、朋友、老师相处……

第三: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

这是我进入公司后最深刻的感悟。大学期间,一些学生过于注重学习,却缺乏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和操作技能。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过,管理的本质不是知识,而是行动,它的验证不是逻辑,而是成就。

由此可见,一个人成功最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自于思考和学习的综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思考,学习,加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

柜员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供稿:兖州联社新驿信用社邢丽丽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名为《不抱怨的世界》。是美国的一名牧师威尔。鲍温写的,此书在书中陈述了抱怨的各种负面影响,而且倡导人们要学会转化意识,常怀一颗感恩之心,逐渐培养自己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向上的自我激励的健康心态。

这本书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不抱怨的运动。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乐观的感觉。它好似一阵和煦的春风吹走了我内心本来想抱怨的阴霾。这本书像是一个知心旧友,在和颜悦色但又掷地有声的文字里,温柔的牵起你的手,引领你远离抱怨,走向温暖的阳光世界。

它让你真正感觉到,在生活中,没有抱怨,你真的会过上更幸福、更充实的生活。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苦恼,有的人不满足于现实,注目苦境;有的人容易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状态,苦于无从发泄,只好选择身边亲近的人抱怨,发脾气等等,而这样的人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而是将自己交付给了外界和别人,抱怨过后,自己的现状不但不会改善,还往往伤害了身边的人。这样的做法往往百害而无一利。正如书中所写,面对不幸福的生活,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抱怨也无法缓解困境。相反,它使事情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然后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生活中,我们***抱怨我们所不得的,结果往往都是这样:不得的还是不得,已得的也会渐渐失去。心理学家发现,人的主观观念会影响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抱怨只能塑造原本美丽正常的事物,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与褔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转化。坏事能带来好结果,好事能带来坏结果。

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去看待祸与褔。只是一味的抱怨肯定不能促使祸像褔的转化,只有给自己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并为之付出努力,事情才会慢慢向着期待的方向发展,状况也会一点一点的好起来。

《不抱怨的世界》令自己获益匪浅,它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银行柜员,每天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时也有一些客户带着情绪来办业务,面对客户的无理取闹,或是想插队的情况,我开始慢慢学着不再去抱怨,因为我明白了,如果和客户发生冲突,除了会多一个人烦恼外,没有任何好的事情发生。既然是这样,我为什么要受顾客思想的影响呢?

做好自己的工作,宠辱不惊,相信也会收获客户的理解,就像书中所说,”伤害者自己也是受伤的人”,如果能换位思考一下,也许就不会产生逆反和抱怨心理。在生活中,很多我们想抱怨的事情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诸法皆以心前导,心是主宰,诸法唯心造。

”佛陀如是说。学会转化自己的意识,将抱怨化为努力的动力,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美好与开心。

拦截抱怨,传播正能量

——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近段时间看了美国著名的心灵师威尔·鲍温写的一本《不抱怨的世界》,里面没有高谈大论,里面没有靓词美语,有的只是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正是这些小故事让我感触深刻。当我偶尔忙着闲着的时候,我不禁会想:什么是抱怨,什么是影响?

人为什么要抱怨?怎样才能消除抱怨?

首先,抱怨是一种疾病,是一种同时否定他人和自我的心理疾病。这种疾病是流行病和传染性的。疾病是将人的身体机能搞垮,而抱怨确是将人的意志信念搞垮。抱怨是一个人对自己工作,生活,学习,周围环境不满意时,不自觉或无意识地向周围同类遭遇、相同处境人”真情的吐露”,这种”真情吐露”往往会引起周围”同类人”的共鸣,于是抱怨人群变得越来越大,抱怨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

俗话说:”说着无心听者有意”.抱怨若流露于他人,常常会损坏人际关系,让别人对你产生不信任感,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不靠谱的人,一个不敢担当的人,一个没有秘密可言的人。

抱怨若对着自己,将会使自己的情绪消沉,长此以往,可能成为罹患抑郁症的导火线。

抱怨的人往往是弱者,通过向他人诉苦、抱怨来减轻或消除自己的压力,或者是博得周围人的同情与怜悯。但是,抱怨多了,抱怨久了,就成了祥林嫂了,不但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反而招来别人的嘲笑与奚落。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抱怨过去会导致未来。所以,抱怨是一种病态的情绪表现,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

抱怨是一个人惰性的反映。当一个人抱怨时也就代表着这个人放弃了主动改变自己周围不平等现状的观念,放弃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去拼搏的勇气,放弃了初入职场时豪言壮语的信念,放弃了曾经也会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因为他没有理解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没有理解到不去拼搏就不会成功的道理,没有理解到不坚持到底就不会取得最后胜利。

抱怨是负能量。抱怨,不仅在于是对他人、对社会的否定,更是一种负性情绪的表达与传播,更折射出抱怨者心胸的狭隘与认知的偏激。其认知不仅是单向度的,更是受着一种极端民粹心理支配:

他们内心里就把自己归于弱者之列,然而从来就不愿公开承认自己是弱者,是一个不思进取、不愿主动顺应外在条件变化而主动改变自我的懦弱之辈。他们看什么都不顺眼,什么事也不能让他们顺心。他们不敢、不愿正视现实,也不敢、不愿正视自我。

这便实是懦弱者的典型表征。抱怨者从来就没有察觉到自己真正的存在感、价值感、意义感,只能以抱怨来”确立”自身的存在、自身的价值与自身的意义。抱怨者也没有担当感和责任感,不想付出,却想回报,超常的回报。

对一个集体而言,抱怨是集体的耗散力,是集体的退堂鼓,是集体的绊脚石。衡量一个集体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的大小,只要看集体中抱怨者的多与少足矣。

其次,人为什么要抱怨。抱怨是人们的一种情绪表现或发泄渠道,其产生有深刻的心理因素: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面临困难或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不良反应;二是当某种需求和愿望被压抑,得不到满足,因而以抱怨作为宣泄的渠道;三是遭受某种人际关系或职场工作上的沉重压力,抱怨就成为一种减压的方式;四是由个人不良情绪或病态人格造成的。

再次,怎样消除抱怨。要消除抱怨的情绪,一个好心情是不可缺少的,学会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技巧也是很重要的。抱怨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俗话说”心病终须心药医”一个好的心情,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是**抱怨情绪的最好心药。

要消除抱怨,可以采用以下的心理策略应对:

一、暂时把问题放下或休息一下,不要立即”开战”,使自己面临很大的压力。重新获得能量后再去面对它。

二、承认和接受问题,让自己镇定和安静下来,如果对问题过于敏感和情绪化,只会使不满或痛苦之轮转得更快。

三、正面地看待问题,学会与问题交朋友。即使有的问题表面上是负面的,也必须尝试着看它正面的部分。挫折常常是下一个成功的基石。

四、处理恐惧心理和焦虑。它们都是由我们自身产生出来的,应学会尽量放松。如果不对焦虑感到焦虑,焦虑本身将失去它的刺激性,不会形成伤害性力量。

五、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否认。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智力游戏和精神乐趣。

然而,当一个人”病入膏肓”、心理策略无用时,不妨学学心灵大师威尔·鲍温的”紫手环法”用一种代替、转移、强迫的方法让自己看得见自己的抱怨,让自己明白自己是在抱怨。

”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任何人在生活,事业,工作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越是成功的人,经受的苦难,挫折越多。一个人就像一块铁,生活中的苦难就是锤,没有艰难困苦的千锤百炼,一块锈铁如何能变成精钢。

最后用一首诗作为我的感想结尾: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一)

关羽的优点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勇猛、勇敢、有勇有谋、大胆、、重义气、十分忠诚等;但也有一些缺点,骄傲、固执等。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大意失荆州故事,讲的是陆逊给吕蒙出了一个计谋,自告奋勇用谦卑的口气给关羽写一封信,恭维一番,关羽因为连打胜仗更加傲慢, 瞧不起东吴的将士,以为他们都是窝囊废,威胁不了他,便把荆州的兵撤走。结果,关羽果然被陆逊信中的恭维之词搅得更加傲慢,最后稍不留神,着了陆逊的道儿,丢失了军事重镇荆州。勤部败走麦城,最后还失手被擒。

白白牺牲了性命。

大学读后感(篇8)

大学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2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应该很多人都看过的了,毕竟作为初中的语文名著之一,但对于我来说,初中时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看了故事大纲,这次才算是正真的深入阅读这本名著,正真的被这本书所折服,感悟颇多。

保尔-柯察金,故事的主人公,整本书都是围绕保尔传奇的一生所进行的。开篇就写了少年时期的保尔,学***苦,对于神父教的圣经学的很出色,但是又放荡不羁,具有反叛精神,对于神父无理的处罚进行反叛,甚至恶作剧;对于母亲保尔很尊敬,母亲的教诲保尔也铭记于心。保罗在车站食堂工作时,工作努力,看到了社会的不公

服务员与底下工作人员的差距,女员工的悲剧,有钱人的专横跋扈。最后保尔选择了离开,到了发电厂工作。作者在这部分写了保尔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借助保尔让读者看到当时**腐败的社会,红军兴起的不可逆性。

后来**皇帝被推翻,陷入了战争。红军革命战争逐步发展起来。保罗所在的城镇也饱受战争之苦。他的兄弟阿戎背叛了德国人,加入了叛乱。保罗还会见了红军朱赫来。保罗在一次钓鱼旅行中遇到了杜妮娅,并逐渐发展了感情。为了追求爱情,保罗甚至不顾性命跳入水中。这一部分还描写了军阀之间的斗争,对犹太人的残酷,批判了当时军阀的残酷和人民的困境。

之后是朱赫来在保尔家中躲避的日子,给保尔灌输了许多革命道理,点燃了保尔的革命热情。朱赫来被保罗逮捕并救出。他**获释。在杜妮娅家呆了一段时间后,他正式离开,加入革命军,进行全面的革命活动。这一部分是保罗革命生活的正式出发,描绘了保罗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澎湃的革命热情。

在一次战斗中,保罗受伤,右眼失明。他离开骑兵队,参加了抗日运动。当时,保罗献身于革命事业,与杜妮娅分手。保罗在铁路建设中的不懈努力体现了他的坚强意志。铁路已经修好了,但保罗的病更严重。养好伤保尔又投入到工作中去,日积月累的工作劳累使保尔身体越来越差,最终病倒,他与达雅结了婚,在病床上进行另一项革命,通过文学进行革命。

最终他所著的《暴风雨的儿女》正式通过审批要进行出版。保尔传奇的一生也就此结束。保尔在身体状况非常不好的情况下仍坚持革命,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力,令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读完这本名著,我明白了什么是坚持和贡献。保罗真的做到了!!“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们应学***钢铁般毅力的精神,为社会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读后感(篇9)

《野性的呼唤》读后感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小说通过一只名叫巴克的狗的视角,讲述了一段温暖而令人感动的故事。读完整本小说后,我深受其影响,我对生命的意义、自由与奋斗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巴克是一只出生于加州的圣伯纳德狗。本来应该过着幸福宠爱的生活,却因为主人的身体不适而被卖掉,很不幸地进入了一条狗狗仆人的生活中。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中,巴克不仅要经历无情的打骂和饥饿,同时还得面对大自然的各种考验。最终他被迫参与到了金矿的开采工作当中,成为了雪橇犬。

在严酷的环境下,巴克逐渐被唤醒了野性的本能。他开始适应大自然的规则,学会了和同伴们协同作战、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他在各种考验中逐渐变得勇敢、坚强而不屈。通过巴克的成长,我明白了生活中的每个挫折都是对我们意志和智慧的考验,只有通过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小说中的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荒原之中,亲眼目睹了巴克的冒险与奋斗。巴克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让我深深感动,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才得以获得自由与幸福。这启发了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坚持与勇敢,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同时,通过巴克和其他动物之间的互动,我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巴克的野性呼唤是对他最本能的回应,也是他与自然的沟通与契合。通过与野性的联结,巴克得到了他所向往的自由和独立。这让我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需要我们更加尊重和保护大自然资源,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野性的呼唤》这部小说是一部生动而感人的作品,通过巴克的成长与奋斗,让我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自由与奋斗的价值。无论是在书中的故事情节,还是作者对于自然与社会的描绘,都引起了我对现实世界的思索。在面对挑战与困境时,我们应该像巴克一样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学会适应环境,超越自我,在奋斗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呼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读后感(篇10)

姓名:张建芳学号:***

班级:2010级工商管理[物流]1

用两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张恨水先生的《现代青年》,余味未尽。心里颇不平静,在这样一个暑假,能够接触这本书,是我的幸运。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位智者交谈,不错,思想的启迪是非常重要的p>

为人熟知的是张先生创作的《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先后被搬上荧屏,而这本书的题目,实在不引人注目。

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大学里英雄计春和孔家千金的爱情故事和计春在家乡的女友之间的矛盾。慢慢读后,我发现,其实它也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和观念。

故事背后的深刻矛盾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让人感到越来越痛苦。农家子弟周计春少年时素有神童孝子之称,老父倾其所有、师长全力以赴支持他到北平求学。17年来,计春和父亲,从未分开过,这一下要分开,就像生离死别,作者对这一段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出神入化,连读者都不禁要为这离别的场面落泪。

但父子二人心里都明白,这分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所以这样的难受,又因着心里美好的期望而宽慰许多。谁曾想到,这次离别真的是生死攸关的离别,而这次离别成了一切不幸的开始。父亲离开北平不久,周立波受不了孔小姐的诱惑,陷入了财富的虚荣心。

他先是与富婆孔令仪订婚,然后又与一名舞女发生激烈搏斗,结果被人骗走了孔令仪的钻戒,情急之下,他害怕逃跑。父亲为拯救儿子而再次倾家荡产北上,他万万也不会想到就在他流浪在北平街头卖“硬面饽饽”的时候,他那小字正躲在温柔富贵乡里乐不思蜀呢。最终周老板辛酸失望凄惨离世。

投靠著名作家的计春机缘巧合成为明星,再次与孔令仪重归旧好。回乡探亲中光环捅破不禁恍然大悟,痛下决心继续求学……只可惜,已物是人非,父亲离开了,菊芬也不在了,这欠下的债,要怎样才能还得清...即使他真的可以改过自新,从头再来,却再也回不到那《现代青年》这一书文字非常朴实,对于人物的相貌、神态、举止、语言均是聊聊数语,却一语中的,就似一边读书,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放电影一般,而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心理描写,占用全篇较多却并不显得亢长,可以看到人物的得意、窘迫、失望、快乐以及思想的激烈运动,对于心理的描写让人觉得真实、贴切,入情入理。

让读者很清晰的看到一个志向远大的青年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沉沦的。在心痛愤恨周计春是如此经不住诱惑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感叹诱惑的魅力之可怕。从古至今,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这种可怕的诱惑而迷失了自我,导致了巨大的灾难。

我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与其说你能经得起诱惑,不如说它不够大。要想出淤泥而不染是何其之难啊,不管这个人本性多么淳朴多么善良,人性的弱点使然。作为一个真正的现代青年,我们应该能够吃苦耐劳,经得起诱惑,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更美好的未来。

只有这样,才能不违背我们学习生活的初衷,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

周计春在去父亲墓的路上,看到了别人的父子天伦,回忆起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迎着惨淡的夕阳,他终于大声哭喊:“父亲!

我是天地间一个罪人,你饶恕我,让我自新吧!我的心碎了!”

及至读完这本书,才觉得这样的题目是一个讽刺罢了,对于那些自诩为“摩登人才”的“现代青年”的一种讽刺,当然也有深深的悲悯在里面。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

真正的成熟应该是独特人格的形成、真正自我的发现、精神的结果和收获。

我们读着书,恼怒着、慨叹着剧中人的不悔、不悟与不自救。但说句公道话,我都替小说中人感到委屈,为了那个当然的结局,主角还是配角,必须那么做,谁让他是张恨水商标下出品的呢。

人总会遇到挫折,会有低潮,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会有要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而自心地等待,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命运不会放弃你。如果耐不住寂寞,你就看不到繁华。

周世良做着父以子贵的美梦,心里想着“假使儿子把书真读成功了,将来乡下人又要怎样来恭维我呢”,这是一个乡下人,受着本地人的恭维,坦然而自足的情感流露。

世道人情,总是万古不变的,因为人心如此。要读人情世故,小说是最好的范本,而不必读什么社会学、心理学的枯燥篇幅,一种会心而悟的感想,如果非要条分缕析,精确了,却以趣味为代价。第九回写江水“翻着白色的浪花,滚滚的向东流着,这便是这个十七岁孩子的去路。

”老太太看着这般景象是不会有“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豪迈的,而男子,尤其在青春期之尾声,这般景观简直是把少年推了一把走往成人的力。种种心理曲直,张恨水常以旁白解说,这或许正是张的新闻笔法。.

书中的文字非常朴实,对于人物的相貌、神态、举止、语言均是聊聊数语,却一语中的,就似一边读书,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放电影一般,而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心理描写,占用全篇文字的80%,却并不显得亢长,可以看到人物的得意、窘迫、失望、快乐以及思想的激烈运动,对于心理的描写让人觉得真实、贴切,入情入理。西方的太阳快要下山了。它是土红色的,靠近白色的河雾。它好像不忍看这大地;因为这大地上有无数的父母,在那里做牛马;无数的儿女,在那里高唱铲除封建思想而勒索着牛马的血汗,去做小姐少爷。

计春这一声“我是天地间的罪人”感动了太阳,所以太阳的颜色,也惨然无光了!对于青年人来说,这本书,真的很值得一读。

丰富经验,少走弯路,提高修养,了解生活,开阔视野,丰富想象,获取知识。

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

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

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书,为我们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莫忘读书。

大学读后感(篇11)

给大学新生的一封信读后感

亲爱的大学新生:

读完《给大学新生的一封信》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这封信给予了我深深的思考和启迪,并为我明确了大学生活中的关键点。

首先,这封信教会了我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信中提到,大学生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不应害怕失败,而是要勇敢地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是我们成长的机会,是展现自己才华和潜力的时刻。我意识到,在大学期间,我们可能会遇到学习困难、适应宿舍生活、社交问题等各种问题,但只要我们积极应对,相信自己的能力,就能战胜这些困难,取得成功。

其次,这封信提醒了我大学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观。信中强调了人际关系、时间管理、品德等方面的重要性。在大学期间,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建立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我们也必须学会管理时间,平衡学习、社交和娱乐,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潜力。此外,品德和道德观念是我们人生的基石,在大学里,要以正直、诚实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和行为来塑造自己的品质。

最重要的是,这封信提醒了我要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信中指出,大学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学术和社交活动。在大学里,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科和知识,通过参与研究、实习、社团活动等,我们可以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领导能力和社交技巧。我深刻认识到,大学是一个让我发掘自己潜力并实现自己目标的绝佳平台。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意识到大学生活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旅程。我们需要具备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充分利用大学资源的能力。我决心要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机会,发展自己的技能和兴趣。我也希望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我将践行正直、诚实和助人为乐的品德,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给大学新生的一封信》这篇文章唤起了我对大学生活的思考和期待。我将铭记信中的宝贵建议,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开启我人生中的新篇章。

祝愿每一位大学新生都取得巨大的成就!

你们热忱的朋友,

XXX (写信人的名字)

大学读后感(篇12)

初入大学当然就想找找对大学认识有关的书而大学生的七项修炼顾名思义是介绍在大学所需要的修行,也许会让我更好的认识大学生活。

刚入大学第一个感觉就是很自由。与高中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很多空闲时间,浪费时间的现象非常严重。我们最不适应的是把握时间,也是决定你成绩的关键。

你可以选择额外的时间坐在图书馆或呆在宿舍里。这就能看出差距了。虽然我觉得现在没什么影响,但大学四年后差距一点也不小。

因此,时间管理非常重要。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可以清楚地规划未来。同样他也能比同龄人更好的接近成功。

第二个就是社交。你会发现你的社交范围会变的很大。前提是你要愿意与外界接触,而不是窝在宿舍里。

参与各种社团和校组织不仅可以认识是学校里的人还有外校的,以及其他人。总之只要你想接触人,肯定会有机会的。就像在学生会的日子一样,一周一次的思考锻炼了我在舞台上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同一句话里,只要你想与人接触,总会有机会的。

好吧,让我们到主题上来介绍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这本书的开头讲了一封信,我觉得这封信的主人公和我的经历有些相象,走进大学校园里都是怀着梦想,兴奋激昂,而面对的却是大学的迷茫,但时间不长,我便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开始奔波于校组织之间,最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相信只要找到目标并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么成功指日可待。总结一句话就是当具有强大的内心并为一个目标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书的名字叫《大学的七项修炼》,哪七项呢?

第一项,梦想。书里说要永远怀有梦想。对,这个很重要。

有梦想的人和没有梦想的人是截然不同的。梦想是人生的动力,人也是。没有梦想,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有梦想很重要。

然而颓废的当代的大学生,他们都会说出一大堆梦想,可都是随口瞎说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空口梦想并且也不积极实现。事实上,无论是什么梦想,你只有做到了,才能知道成功与失败。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连机会都没有了。所以去尝试吧,哪怕结果并不如人意。

但是,尝试了就好!

第二项是要探索更多的东西。这一块的内容其实就是探索成功的方法。苹果落地引起牛顿的思考,它本是***常的事,去发现了“万有引力”。

仰望星空,古人也在不断探索宇宙奥秘。谁都想探索更多的东西呢,只是探索的一路上是艰辛的,或许由于一个小小的原因就会停滞不前,这时候就需要你冷静的思考解决措施,一步错,步步错。失败了从头再来,不要放弃。

这就是探索的最低要求。还要具有智慧,每天学一点智慧,懂得的东西积少成多就是智慧。作为大学生,这是我们在大学里应该养成的一个好习惯。

第三项是正确的心态。态度决定高度。一个人的态度可以显示他的品德和职业前途。这很重要,也有很多人没有,因为心态不是天生的,每个人的心情都不一样。

好的态度往往决定一件事的成功。只有当你面对失败,你所表现出来的,你才能判断你的良好心态。拥有乐观心态的人往往将人生感受与人的生存状态去别开来,认为人生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心理感受,即使人的境遇由于外来的因素而有所改变,人们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的环境。

作为大学生,这个尤其至关重要,所以,在大学的阶段中就要好好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

第四项是时间的价值。人生短暂,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人们常说你把握了时间,你就把握了成功。

没错,时间对于我们很重要。尤其的处于大学时期的我们。因为大学四年给了我们很多时间,这取决于你如何把握和利用好它。

时间应该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在宿舍里玩游戏,看**不是真正的大学生活,但是浪费时间是没有意义的。而我在新学期也要把晚自***间好好利用起来,多学多练。

第五项她谈的是沟通。因为要社交,所以你就需要沟通。沟通在大学里也很常见,同样沟通也是一项基本的技能,而很多大学生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和他人沟通就像班长去安排事情,没有充分的沟通根本不会有人搭理,在平时生活中就要注重对沟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只要细心观察,就会有很多的积累。

第六项是激励自己。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只有不断地激励自己,自己才会觉得生活不再那么困苦,原来那只是对我们的考验而已。

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和意义。当然用现代的话就是心灵鸡汤,不断的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的给自己加油鼓气,就像演讲之前不断对自己说自己是最棒的一样,这种心理暗示会激发我们的潜能。

最后一项修炼是立即行动。实践是知道真相的唯一途径。生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没有实际的论证,任何观点都不可能成为真理。同样,任何没有行动的梦想都只是一个空中阁楼。

千万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留到明天。人们总是拖延做事,总是愿意让自己在采取行动之前享受最后的安慰。只是想在休息之后继续享受,这样直到截止日期已经过了行动还没有开始。

事实就是,拖延直接导致行动的失败。

从现在开始,修炼大学生活吧。

大学读后感(篇13)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一读再读,每次翻开,都能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下面是由作文网为您准备的两篇《大学作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一:大学作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地提出,无论人们在**,无论他们多么贫穷,只要有一颗炽热的心在那里,只要他们能够热爱生命,上帝就等于他们。

只有当一个劳动者,不把不幸当负担,我们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用真诚的心去体验它。毕竟,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 这是一部用生命来写成的书。在古老的大地和荒凉的宇宙之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令人耳目一新。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路遥。当代作家。路遥的**大多是关于农村的,但并不局限于描写农村生活和城市交汇处发生的人与事。

特别是关注年轻人的生活,通过爱的曲折,反映出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是七五年至八五年。它发生在一个叫双水村的地方,在广阔的黄土坡上。基本上,整本书都是关于双水村的变迁和人。

这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双水村和它的人民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缩影。在那一时期,*****结束,邓小平上台,带来了改革开放。

里面包含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路遥想用写实的笔法,仔细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社会图景。在里面,各个阶层的人,不管个性如何,都栩栩如生。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姚橹的优秀基础和极为严肃的写作态度使这本书有了这段历史最好的辅助教材。

这部电影最大的教育意义是对农民的深刻理解。现代城市年轻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

农曾经过的日子,农民现在和未来他们也不会关心。但是间接知识也能够贷给我们启示和触动。这就是《平凡的世界》。

**它能深刻反映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过这些**之后,我们也经历了那个时代,在田野里流汗。这些书的现实意义在于中国的现状、历史的延续、未来的展望和我们年轻人自身的提高:对人性的理解、对中国的理解、对构成中国生命之地的人们的理解。

另一方面,我喜欢路遥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很平凡,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万个村庄之一。但路遥在平凡中看到了英雄的非凡。

比如,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孙少平,通过自学,与大学生达到了思想**的水平。作者赋予了这个角色多种优良品质,包括不野心勃勃。在路遥的世界里,都是普通人。在这些普通人中,他描写了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

在他的世界里,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哪怕他选择的是煤矿。

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然而,就如萨迦格言所说的,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一样哪怕再平凡的人也应为其所生活的世界奋斗!

篇二:大学作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有人说人生有三个境界。这三个境界可以用一种充满禅意的语言来解释。它们是:看山,看水;看山,看水;看山,看山,看水。我觉得自己读《平凡的世界》仿佛也经历了这三重境界!

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那还是在高中校园里。我几乎一口气读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许久没有遇到过的好书,它如此吸引我的原因,我想不外乎两种感情亲切又激情。

和孙家兄弟一样,我也是农民的孩子,自卑又自尊,平凡却又渴望不平凡,努力想让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可是,现实与理想又是那样的遥远,情绪不免有些狂躁偏激,而又迷茫,读完后的我精神上从未有过如此的充实,书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地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金波、田晓霞哪一个不是通过劳动体验到了创造的幸福?我觉得这本书是为我而写的,他们直面生活,热爱生活,不断追求自己的幸福精神,让我热血沸腾!

是的,人们可以贫穷,因为我们有时无法选择;人们可以谦卑,因为我们努力过;人们可以颤抖,因为我们无法避免伤害。但人不能没有精神!每个人都像天上的星星。毕竟,只有几位著名的明星。你不需要渴望别人眼中的光明,只要尽力去闪耀。

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平凡世界》就像一只熊熊燃烧的火把,照亮我前行的方向!让我懂得:人们总会在许多地方遇到坎坷和磨难,但是,只要认真面对生活,努力过好每一天,那么,在平凡的世界里,也会有不平凡的的人生。

第二次拿起《平凡的世界》,大概是大学三四年级。读出的味道和第一次大不一样,感受只有两个字唯美!

风景很美!人们惊奇地发现,街上和河岸上的柳树不自觉地抽出了绿丝丝;桃树和杏树的枝条上已经长满了粉红色的花蕾。如果留心细看,那向阳坡的枯草间,已经冒住了一些青草的嫩芽。

同时,还有其他的树枝开始显得明亮生动,有绿色的花蕾,和刚刚开始发育的女孩一样讨人喜欢。读到这样一句话,即使在严冬,人们也会不知不觉地走在春天。作者的景物描写细腻自然。无论是凄凉还是充满希望,它都能把读者带入故事。

精神唯美!努力奋斗、执着追求幸福的孙少平,不甘人后、勤劳致富的孙少安,死于洪灾的省报记者田晓霞,这些可歌可泣的劳动者们就是在路遥笔下显得丰满而又光彩照人。

爱情唯美!少安的农村爱情,淳朴务实;少平的现代爱情,浪漫凄美;田润叶的爱情,曲折美满;田润生的爱情,超凡脱俗包罗万象的爱情,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滋味。

大学读后感(篇14)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以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澎湃,无声有时胜似有声。

寒假把这书没看完的接着看了下去,虽然一开始有些烦躁,可是看着看着却不想放下,没有想过《平凡的世界》会那么深入我心。看看平凡世界里的一个普通人,就像他们生活在我身边一样。

读《平凡的世界》后,我感到了自己的微不足道,曾经的抱怨、愤世不公是多么的幼稚。与主人公的经历相比,我们有多渺小?从小学一路走来,我们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我们总是抱怨考试不及格,失去感情等等。我们和少安、少平比什么?我们的这些挫折简直微不足道。

这是一部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的巨著,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苦难所展现出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过客,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的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虔诚和坚强的信念,要始终“相信自己能飞!”

少平与少安两兄弟同为黄土地的儿子,在“平凡的世界”中,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人生。作者用他的文笔把普通民众的生活刻画的淋漓尽致,从而表达了强烈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意识。书中的这两兄弟不容易与命运妥协。他们相信他们的手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他们在苦难中一次又一次升华,显示出当代农民的坚韧和顽强。

这本书涉及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它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强烈地表现了人们的自尊、自强和自信。

不经历风雨,怎能看到美丽的彩虹?没有人的路是平坦的。没有一条小船不是经过风暴而顺利抵达港湾的,孙少安的成功亦不例外,在实现“飞”的壮举与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他也曾遭遇到不断的挫折和打击。如为了扩大社员自留地,他曾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黑典型来批判;最为残酷的是在第一次扩大砖场时,因高薪聘来的烧砖师原来是**的缘故,他的砖全部烧砸了,无力归还贷款,也付不出村中帮忙劳力的工资,那时的他就像一只被风暴打断翅膀的小鸟,只能在冷风中簌簌地颤抖,无力飞翔。

人物的结局总令人伤怀,几乎没有一个结局是完美的:孙少安干出了点名堂,他贤惠妻却劳累至喷血;田润叶终于明白了李向前对她的一往情深,毅然与之结合,可向前却已是残废.这一切的一切,难免使读者有些惋惜。

但通过这部电影,我可以深刻地理解作者。他让我们知道,现实生活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童话,总是带着些许的悲伤和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它是各种情感的交织和演变。我们应该理解作者的意图。不完美的完美更完美。只有回归现实,才能懂得珍惜,才能生动地诠释生命的意义,演绎生命的每一点,才能扭转我们的情绪。

大学读后感(篇15)

当我们这些正在接受中国最高水平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在犹豫,当我们在思考如何度过大学生涯,当我们在思考毕业后的去向时,我们收到了李开复的来信。李开复是全球it行业的顶尖专家之一。他的知识和成就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需要向他学习,但不能盲目地模仿他。我们更需要的是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环境,并确定我们自己的目标。

自古以来,诚实就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话题。当代中国人的诚信问题十分严重。由于国人在国外因贪图小利而背信弃义的比比皆是,导致他国人已经对中国人的诚信已经不再“感冒”了。所以不管你有多少知识,诚实是最基本的。做一个真诚的人,才能立足于世界。否则,即使你取得了短期的成功,你也会失败。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恪守“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生活在群体之中,曾经日本人说我们中国是“一个中国人一条龙,十个中国人一条虫。”这是一句值得我们深思的一句话。

其语义是一个中国人有很强的能力,但是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团队就不能展现出其应有的实力来。为何小小的日本敢侵略我们呢?不仅仅是他们有现代化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内部的四分五裂,蒋介石的一句“襄外必先安内”使鬼子更加有恃无恐的侵略中国。

过去,很多人依靠自己强大的单兵作战能力能够取得突破。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团队合作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一起努力,我们需要一个团队,我们需要用团队的力量来实现我们的抱负。我们需要的是“在读书之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工作。

在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过程中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做一个主动的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造就了礼仪之邦的中国,同时也使中国的“谦谦君子”们过于含蓄,缺乏主动意识,采取敌不动我不动,敌动我才动的行为方式,殊不知在高速信息化的今天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哪怕晚一秒钟也足以让你失败。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同时还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

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人只有一次生命,只有几十年的春秋。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我们需要不断挑战自己,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相信自己,准备迎接属于我们的时界。“在二十一世纪,竞争已经没有疆界,我们应该放开思维,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

选择一个你真正热爱的职业,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自我,让你的生活精彩而充实。

珍惜校园生活。我们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是短短的四年,但是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这四年,我们相信它会使你的人生进步最快的时期,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校园生活,我们应该为我们的人生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开复在信中提到,他反对大学生工作,但我个人认为,如果大学生去工作,如果他们从事的工作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那也是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全面提高自己。

在第二封信中,李开复详细描述了他的个人品质。人要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呢?做一个城实、正直、主动、客观、谦虚的人。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写作质量,仅仅达到卓越是不够的。要注重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真诚地与他人相处,改善人际关系。严格的要求自己,宽容的对待他人,设身处地的从他人的角度来想问题办事情。成功、自信、幸福这三个简单的词,在这一刻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他们是因成功而自信,因成功而幸福;因自信而成功,因自信而幸福;因幸福而成功,因幸福而自信。

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如何获得成功,如何自信在李开复的信中都已作了详尽叙述,自信+快乐=成功。

如何度过大学四年?努力的学习基础学科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学会自学地方法,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为人处事。把握时间,积极主动的像自己的目标方向前进。

作为当代中国的年轻一代,你不仅要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该做什么,还要主动地了解自己要做什么,计划好,然后全力以赴去完成。想想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人。顺从被动的人有多少?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

只要有积极的态度,任何目标都不可能实现。

其实,许多年轻人并不是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做出自己的决定,而是不习惯在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决定。如果我问一位中国的大学生:“你最常做的决定是什么?

” 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决定买什么样的电脑,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等等。这些事情需要决定,但许多更重要的决定需要自己做。例如,你可能习惯于听父母的安排,或者参考大多数同学的选择。在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上,只有你自己的决定才能帮助你取得真正的成功。

自己做无关紧要的决定,但是对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却听他人的。这是多么不合逻辑呀!此外,即使你自己做决定,你也不必花足够的时间事先调查和研究。

鲁莽或草率的决定可能会让你后悔一辈子!

沉默不一定是金子,谨慎也不总是经验的方式。在机遇稍纵即逝的21世纪里,如果不能抱着乐观的态度主动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机会也许就再也不会降临到你的身边。如果不能主动让别人了解你的能力与才干,你也许就会永远与你心仪的工作无缘。

因此,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有一颗积极主动的心。你必须善于规划和管理你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你的人生做出最重要的选择。没有人比你更关心你自己的事业,没有什么比积极的态度更能体现你自己独立的个性。

我们应该细细的品味这七封信,吸收其中的精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目标,从现在起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向胜利的港湾起航。

GZ85.cOm延伸阅读

大地读后感(范例十五篇)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你不妨看看大地读后感(范例十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地读后感 篇1

读《鲁冰花园大地的书页》有感

四年级四班赵乐陶妈妈

在这个树叶低垂着头,小草瘫软在地上,鱼儿沉在水底一动不动的蝉声聒噪的假期初始,儿子手捧鲁冰老师的《鲁冰花园大地的书页》,说要亲子共读。嫩绿的书面,恬静女孩泛湖之际托起希望的手绘图案瞬间就吸引了我。

高山阻挡河水前进,河水在曲折的旅程中浇开大地上所有的鲜花鲁冰

吕冰老师用诗一的语言和精彩的笔触,给了我心灵的宁静和浮躁的宁静,带领我和我的孩子们走进了一个温馨的爱情、纯洁的心灵和诗一的生活。

翻开《大地的书页》,我和孩子犹如被带入红、黄、蓝、白、粉五色的羽扇豆花之中,芬芳美丽宁静之中,岁月洗涤的婆婆通过《一块银圆》、《人参娃娃》、《杏花故事》,让我们聆听到了人间善与爱的延伸,一如一脉清流,注入泥沙翻卷的大河,让心灵得到安宁、温暖和感动。

泰戈尔说:“生命因为付出了爱而更为富足。”无生命的枯枝——篱笆,用它残留的枯叶温暖了无家可归的百合仙子;忍着疼痛为严寒中的喜鹊雪中送家;在生命最后之时,为了救落水的百合仙子,冒着连根拔起的危险,毫不犹豫的伸出了手……此时,我和孩子都被篱笆深深感动,正是因为它无私的爱的付出,再一次有了无尽的力量,拥有了生命,成为了美丽的绿树。

儿子说,妈妈,我也想长成一棵绿树!

合上书,闭上眼睛,我和儿子静静地体验着书中的内容,在炎热中享受着平静与安宁。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是如此的幸福,我正和我的孩子共同经历着《大地的书页》带来的凉爽和喜怒哀乐。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就是和智者对话,是心灵的旅行,亲自阅读让我和孩子像朋友那样亲密无间,无话不谈

流水永不停歇,带走了岁月…...

鲁冰老师用他的爱与善汇成一篇篇童话故事,好像一粒粒羽扇豆花的种子,带给小水滴,遍布大地;带给每个角落的“我和孩子”,让永恒的爱生根发芽,传遍海角天涯!

大地读后感 篇2

[导语]自从人们逐渐从农耕社会走向远离土地接触的生活,自从人们为了一点利益而忘记了她,毁灭了她,人们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就一直在哭泣。与其他人不同,苇岸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者。

有人认为苇岸早逝是一种遗憾和悲哀。我却认为未必是这样。他活着,虽然有麻雀,胡蜂,蚂蚁,小麦,雪等的陪伴,但他也会对那些贪婪、功利之人充满愤恨或是别的不高兴的情感。

他越是抗拒现代科技,就越对人性的**一面感到失望。虽然他有一颗慈悲的心,但他并不像佛陀那样无忧无虑。

地球上的事物总是像苇岸所描述的那样动人美丽吗?他继续赞扬农业和人类文明,但这些东西真的是我们应该放弃技术的原因吗?

我认为,虽然人类文化的历史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但它应该被总结为人类历史的新宪章。这是全新的章程,可以说我们的境遇与选择,很多时候是不能与古人的相比。古人最为珍贵的境界,可能是“忧国忧民”。

而现在我们却有了很多种选择。可以是“献身科学造福人类”可以是“献身自然,造福人类”可以是“献身教育,造福人类”……只要是怀着一颗积极的心干什么似乎都可以扯到造福人类上。

在这个新的章程,我们再无绝对可言。信仰和存在可以共存,婚姻和爱情可以共存,自然和技术也可以共存。它们似乎是对立的,但正如我之前所说,在一个新时代,没有绝对的。

只要我们愿意创造,我们就能找到这种平衡。但这些前提必须是,心不是太贪心,太欲望。不想不属于自己,只想创造属于自己的。

一边生存,一边追求思想的健全,有信仰、追求、思想。

我们不必为一个方面牺牲他人,为金钱牺牲信仰,为思考牺牲生命;我们不必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牺牲自然环境,我们不必为自然环境而停止科学进步。当然,这种平衡是由人类控制的。如果成功了,我们会赢的。

就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一切在科学中获得福利,一边在自然中找到快乐。我想这才是苇岸想看到大地上的事情吧!

大地读后感 篇3

《大地的儿子》这本书讲述了周恩来一生中的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周恩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县,他长大后,在1921年加入了共产党,通过他的努力,他最终当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遗憾的是他不幸患了癌症,他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九时五十七分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其中有一段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你们还在这里干什么?快去照顾其他同志要紧,他们那里更需要你们……”。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周恩来总理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依然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呐!他总是处处为人着想,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刻在我的心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大地的儿子》这本书中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句子之一。周恩来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为中国人民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是因为他从小就立下远大的志向,拥有令人敬佩的远大抱负,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努力,并为之奋斗一生。这种永远把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精神品质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周恩来总理,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您的精神品质将永远深深地激励着我们。

大地读后感 篇4

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西方女性,她极其关注中国妇女,在华近40年,她长期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感受其中的辛酸,了解其受压迫的历史,洞察她们心灵深处的秘密。其中

赛珍珠的女性主义观在《大地》中的女主人公阿兰的为人和处事方面得到了集中的体现。阿兰有胆有识意志坚强,通情达理。是中国妇女所有美好品德的聚合。

她勤俭持家,在荒年大旱时,王龙一家人到了濒临死亡的边缘,是阿兰坚定的把牛给杀了,好挽救全家人的性命。她强忍极大的痛苦,亲手溺杀了初生的女婴。在逃离饥荒的艰难日子里,如何乞讨和唤起他人的同情。

在为了一家的生计的前提下,她也和乱民一起混到了一个富人的家里去抢劫,因为在类似的宅院里当过女仆,她找到了藏在暗处的珠宝,并且不顾生命的把珠宝拿了出来,却没有藏私,而是毫不犹豫的交给了丈夫,帮助丈夫王龙发家,她自己却只是要了两颗小小的珍珠。阿兰,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女性美德,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所有读者面前。她勤劳朴实,生活简朴,虽出生低寒,是个男人眼里无用的妇道人家,但是她对丈夫那种无私的爱,对家庭那种无私的关怀是直接呈现在眼前的。

做为传统道德的化身,阿兰是赛珍珠一生中最成功的女性之一。

她的经历异常坎坷。小时侯被逃荒的父母卖了做了丫鬟,因为丑而在地主家里受到欺凌,她没有反抗的力量,于是成了个不说话的哑巴。嫁给王龙后,他父亲和他又始终在向阿兰施加威压,把她当成是会说话的牲口和延续香火的工具,而不是做为家庭的一员,当作是一个女人来看待。

她大着肚子下地干活,在生孩子的前一刻仍然在干活,自己忍受生产的痛苦,却没有向丈夫求助。生完了儿子,却仍然要下地干活。丈夫因为她而发达了,他却开始厌弃她,甚至为了讨新欢的欢欣而把阿兰的两颗珍珠给抢了过来,把她的所有的贡献和好处都忘记了。

她为了丈夫的欢心,而同意丈夫纳妾,却自己默默的承受这种痛苦,她忍气吞声地生活,知道在王龙的冷眼中死去。在《大地》中,阿兰被塑造成男权制度下,或着说是在传统的封建压迫下,一个饱尝苦难辛酸,深受最大程度压迫的中国底层妇女的形象。

赛珍珠在把阿兰这个中国传统妇女的痛苦和美德展示给大众时,却赋予了阿兰一定程度的独立人格。她虽没有打破中国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戒律,却在内到外都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在逃荒、买地、帮助丈夫王龙致富的过程中,她成了这个家庭命运的导航和精神支柱。

阿兰的勇敢、坚强、勤奋而又主动进取的精神,在王龙相对软弱的性格反衬下尤为突出。在她勇敢坚强的意志和过硬的能力的对比下,王龙作为一个男人,个子矮小,甚至卑微。她有超越男人智慧,参与财富生产的行为。在这个可怜的中国女人身上,赛珍珠体现了女性独立的可能性,甚至是女性独立的可能性,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

大地读后感 篇5

《大地有多重》读后感

《大地有多重》是由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雷平阳采写的反映全国优秀基层宣传干部典型郑垧靖的报告文学。有评论家在论及雷平阳的诗歌创作时指出:“雷平阳的诗歌凸显出来,靠的是他强大的道德自觉,写作的道德。雷平阳式的真诚、朴拙,区别于那些矫情、虚空。”在报告文学《大地有多重》的创作过程中,雷平阳依然保持了这种作家的理性和自觉,从而使这部报告文学清晰地打上了“雷平阳诗歌”的烙印。文学评论家宋家宏认为:“雷平阳的诗歌写的是底层的生活状态,他吸收叙事进入诗歌,他的诗歌有心灵的创痛,而这种创痛又表现得极为冷静,不是呼天抢地的情绪宣泄。”在我看来,这样的评价同样适合于《大地有多重》,在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现着诗性的光芒,凸显着心灵的创痛。尽管之前观看过《郑垧靖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让我深受感动,但是当我翻开《大地有多重》时,还是被作者朴实但充满文学魅力的文字深深吸引,它牵引我再次走进郑垧靖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这部作品生动刻画了郑垧靖泥土一般朴实、大地一样厚重、阳光一样灿烂的形象。而且更弥足珍贵的是书中选用照片均为郑垧靖生前亲自拍摄。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让郑垧靖身处今天这个充满冷漠、竞争、名利诱惑的社会,心里还深怀着这份淡泊的心志,还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朴实无华和善良真诚的本色。或许在我们很多人看起来郑垧靖的付出与所得并不相符,到他离世,还是一名普通的乡党校教员,工作了只有初级职称。教育系统涨工资时,他没份;公务员系统涨工资时,他也没份……与今天有的`人相比,甚至与有的党员干部相比,郑垧靖显得如此“不懂生活”,甚至很傻。在这个“多彩”而“复杂”的社会,让许多人已没有了坚持人性真善美的勇气和理智?是什么改变了许多人善良真诚的本色,是什么消磨了我们坚持原则、坚持真我的意志和锐气?郑垧靖是我们身边真真实实的人,他一直坚持善良的本性、一如既往对工作热爱和付出,一如既往地把为群众办事作为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坚持对老百姓多年如一日的深厚感情,坚持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郑垧靖的感人之处,在于他用不平凡的精神干着平凡的工作,细看郑垧靖走过的人生历程,细数他做过的事,真的没有什么特别和辉煌,只有平凡。郑垧靖最让人感动的,就是每天他都踏踏实实地办好这些琐碎的事情,他的坚持与毅力让人感动。所以我说郑垧靖是活得很真实很富有的人,他拥有金钱换不回来的人心,他怀着淡泊的心志,把给予别人作为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大地有多重》用文字还原了一个心系百姓、心贴百姓、心忧百姓的优秀乡镇干部,充分彰显先进人物的“真善美”,让读者获得精神的洗礼和超越。

不禁让我联想到我们的工作。统计调查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准确的调查数据和服务,也和人民的生活系系相关。作为一名统计调查系统的普通党员,要把学习郑垧靖同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就是要培养热爱统计调查、忠诚统计调查、真实统计调查、奉献统计调查的职业操守。就是要培养一种职业荣誉感,让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充斥工作的每一天。有了这种荣誉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会伴有对职业、单位的责任;有了这种荣誉感,会每时每刻的提醒自己在代表一种职业、代表一个单位践行一项神圣的使命。

联系工作实际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综合处是总队对外服务的窗口,工作职能要求不断加强学习,及时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经济工作重大方针政策,熟悉各专业调查制度和调查方法,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二是严格按照总队统计调查资料管理和使用制度规定,认真做好物价、城乡居民收支调查数据和分析资料的对外提供工作,树立政府调查公信力,维护好云南正常统计调查秩序;三是提高分析研究能力,提高驾驭调查数据的能力。提高所撰写分析报告的可读性、参考性。

大地读后感 篇6

这部作品生动刻画了郑垧靖泥土一般朴实、大地一样厚重、阳光一样灿烂的形象。而且更弥足珍贵的是书中选用**均为郑垧靖生前亲**摄。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郑匡静生活在今天这个充满冷漠、竞争、名利的社会。我心中还有这样一颗淡漠的心,我始终坚持自己朴实、善良、真诚的本性。

或许在我们很多人看起来郑垧靖的付出与所得并不相符,到他离世,还是一名普通的乡党校教员,工作18年了只有初级职称。教育系统涨工资时,他没份;公务员系统涨工资时,他也没份……与今天有的人相比,甚至与有的党员干部相比,郑垧靖显得如此“不懂生活”,甚至很傻。在这个“多彩”而“复杂”的社会,让许多人已没有了坚持人性真善美的勇气和理智?

是什么改变了许多人的善良和真诚的本性,是什么消散了我们坚持原则和真实自我的意志和决心?郑垧靖是我们身边真真实实的人,他一直坚持善良的本性、一如既往对工作热爱和付出,一如既往地把为群众办事作为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坚持对老百姓多年如一日的深厚感情,坚持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郑垧靖的感人之处,在于他用不平凡的精神干着平凡的工作,细看郑垧靖走过的人生历程,细数他做过的事,真的没有什么特别和辉煌,只有平凡。

郑匡靖最感人的事,他每天都踏踏实实地做这些琐碎的事情。他的坚持和毅力令人感动。所以我说郑匡靖是一个非常真实和富有的人。他有一颗金钱无法交换的心。他有一颗淡漠的心,把给予别人当作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大地有多重》用文字还原了一个心系百姓、心贴百姓、心忧百姓的优秀乡镇干部,充分彰显先进人物的“真善美”,让读者获得精神的洗礼和超越。

不禁让我联想到我们的工作。统计调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准确的调查数据和服务,而且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系统。作为统计调查系统的广大党员,要把学恒靖同志的精神放到日常工作中去,就是要培养热爱统计调查、忠诚统计调查、真实统计调查、奉献统计调查的职业道德。

就是要培养职业荣誉感,让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充斥着每一天的工作。有了这种荣誉感,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会伴随着对职业和单位的责任感;有了这种荣誉感,会时时提醒自己,为一个职业和一个单位时间一项神圣的使命。

大地读后感 篇7

人们可能不会相信,在寒冷的冬天,一个小女孩竟敢离家出走,为父亲报仇。但确有此事,故事的女主人翁ross当时只有14岁,她的父亲被一个叫chaney的人射杀,一心想要为父亲报仇的她雇佣了一名警察cogburn追捕chaney佣金是100美元,预付50元,条件是她要跟cogburn一起。盲人老人喝威士忌、打呼噜、吐痰、沉溺淫秽,对现状非常不满,但他有普通人所没有的勇气和毅力,所以女主人公选择了他。。

首先是主人翁ross虽然年仅14岁但是却相当的睿智、勇敢且很有主见,尤其是与卖马的老板讨价还价那段简直让我汗颜,任何人休想在她身上得到什么好处更别妄想讹诈她。很难想像,14岁的她竟然有这么大的勇气,从遥远的耶尔县来照顾父亲的事情,照顾母亲和两个弟弟。显然,她已经成为家里唯一的支柱!而我们14岁的时候在干嘛呢?

其实,我最喜欢的角色不是勇敢的女主角,而是盲人可爱的老人科伯恩。是的,我说他很可爱。刚开始时我是厌恶他的,觉得他跟流氓没什么区别,可是渐渐的我发现他是如此的睿智、勇敢、果断、善良。女主人翁与他萍水相逢不过是雇主与被雇佣的关系,但他为了与女孩的约定真可谓出生入死,仅仅是为了那100美元吗?

我不相信!当他一人面对四名恶匪的时候没有丝毫的胆怯,在茫茫的沙地里没有丝毫的植被掩饰,凭着他精湛的枪法和强大的勇气最后胜利了但是自己也挂彩了。可即便是挂彩了为了救治被毒蛇咬伤的女主人翁他马不停蹄的往镇上赶,路上马匹累得瘫倒在地上他便抱着小女孩艰难的跑着,我听到了他厚重的喘息,直到见到镇上的灯火他才跪倒在地上·····那一刻我感动得湿了眼眶,多么可爱的老头···

后来女主仍翁失去了一只手但命却保住了,她一回到家就写了一封邀请函给cogburn希望他到yell镇,并付给他剩下的50美元酬劳,但cogburn却一直没有回信,直到25年后女主仍翁收到cogburn的来信邀请她去马戏团**他的表演,但当女主人翁赶到时cogburn已经过世3天了···瞧,又是一个悲伤的结局,但却只有悲伤的结局才能让人刻骨铭心。

大地读后感 篇8

《大地之声》是一部由法国人类学家翻译自自然声音世界录音资料室所记录的、通过原始民族音乐、自然噪声、野外动物及昆虫的叫声等多种声音素材制成的60分钟的唱片,它将我们引导回到了自然界的本真空间,给我们展示了一副大自然的交响乐。

在这张唱片中,所记录的自然声音极其丰富,节奏慢而沉稳,犹如一股源源不绝,再自然不过的旋律,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安心和温馨的感觉。一开始,听者会听到自然界的声音,有像飞翔的鸟儿一样的欢快、轻盈的叫声,有像沼泽里的蛙儿一般的悠长、低沉的鸣叫;还有像大海里的庞然大物一样的浩荡、冲击人心的冲浪声……以及从此产生的种种波澜壮阔的声音,让听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此外,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听到各个自然环境下有别于城市中的声音,比如蜜蜂飞舞时发出的嗡嗡声、水流时发出的潺潺声,或者是各种自然物体之间的摩擦、碰撞声等等,这些声音将我们带到了自然界中的独特空间。

《大地之声》不同于其他一些唱片,它没有明显的旋律,听众不能追随着流畅柔和的旋律流动;它让我们回归了语言之前的性别,重新学会去感知自然,去寻找本身就存在的延续时间的旋律,而不是去创造新的旋律。它很有可能成为一种催眠手段,把我们从疲惫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重新与大自然产生联系,感受到绿色的美好与丰饶。

在《大地之声》彻底的自然声景中,有另一个趋势,这就是无论自然还是人工的声音,都没有吵闹和混杂。听者会感受到一种从复杂噪声中解脱出来的幸福感。正如唱片中所说的那样:人不是独立于自然的,而是生物中彰显着自然本身的主体。

总的来说,《大地之声》既是一种音乐作品,又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方式,它带给了我们匪夷所思的心灵体验,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的道路,引导我们再次落入大自然的怀抱,去探寻那些我们曾经遗忘的声音。

大地读后感 篇9

《》正文开> 对此我十分惊讶,我向来对此类言情小说都是满腔的不屑,当然也不是说堇年的首布长篇毫无深意。

相反,震撼是由浅入深,缓缓深入骨髓的,正如小说里常提到的,大爱无言,这种震撼是波澜不惊地压入心底的。

至于看的时候,却丝毫没有某些人寡言渲染的旷大氛围。充分的抒情和描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简洁的文字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性格。神秘的天葬,茫茫的大雪,辽阔的青仑卓草原,或勇敢忠诚的晋梅,不可侵犯的秃鹫,夸大了青藏高原美丽神秘的气氛

卡桑,自省,隐忍,单纯。而且是相较于文中所提到的同龄人纯真不少(傻到居然与一个毫不了解其过去的男子一路向北,真是怪事,也许真的是因为“停歇不下”的谶语吧),踏入尼泊尔也缘于此。只是挺疑惑的是,为何没有安排卡桑与迦南的再会(不是明目张胆告之诸位我希望他们俩再续前缘,我也并不想他们再发生什么)呢,也许堇年觉得没必要吧,也的确相较于有些情节,这的确小小不言。

而那人世间乐于奔命,亡走天涯的的孤影成就了永恒绽放与语梗的莲花。

简生,至今我已忘了如何去评价,在阅读期间,天知道我是想好了如何去评价他的。被母亲带回城里够残酷,我是说老婆婆孤苦。而回到城里,我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人总要成长的。

或许最不该应的当属他过于年幼便撞见母亲与别的男子之间的苟且之事吧。而淮的出现,很容易将看过安妮宝贝的《莲花》的读者带入承袭的沼泽地,我不得不说,其间有些描写很神似,仅是神似,读者明白情节与《莲花》是迥然不同的。怪我肤浅。原来他并没有继承完全不同的路线和情感,这足以颠覆我之前的想法。

而看过铁凝的《大浴女》的读者,可能会捕风捉影到一些铁凝风,我能感觉到,但我可以明确的将二者分开,这也能证明堇年并非承袭铁凝,这点我还真希望安波瞬前辈改改。至于莫言,抱歉,我还真没看过此人的作品。

素清,至今我尚不能拼出她的姓,懒于去翻字典。她的命运,不能撕心裂肺大谈伤心,总觉得是一种顽强的牺牲。之于简生父子。

她的后半生总令我想到鲁迅前辈的《颓败线的颤动》,也写老母亲卖淫为家女的成长,这多少明喻着天下母亲的辛酸泪水吧。崇高的女性在全书彰显无遗,却没有偏执的女权主义。

全书在我看来最大的优点在于人物性格刻画入木三分,梦境是不断穿插与前后照应也十分不错,也许尚存某些我所不能窥见的遗憾。

我想以后记结尾:如果我们真的能轻举妄动,至少

在表达上,是多么好……

查看文章 《大地之灯》读后感

2011-06-24 11:06看完了七堇年的《大地之灯》。实在没办法说到底有何感想。

可能是因为年纪的关系,即使别人说我有着12岁的人完全不可能有的21岁的成熟,可我依旧不喜欢小七的文章。

零零落落,我就是不喜欢她文章给我的感觉。过于压抑的感觉。

夏天本身就是一个闷热的季节,她的书比夏天的沉重得多。

能理解为什么童鞋蝎子看到一半想放下书看不到的感觉。

很累的感觉,很繁重,比《红楼梦》更加的繁琐——虽然人物比红楼少很多很多。

嗯……这好像就是对这本书唯一的感觉了吧。沉重不堪的感觉。

自己无法适应,也不喜欢文中主人公的性格之类的各方面,都不喜欢。

俗话说负负得正,可我是负来负去都得不到正。

大人天的,人也会懒散起来。就写这么些吧。也足够了。

大地读后感 篇10

我用双手摩挲大地

“黄州突围”是《摩挲大地》中我非常喜欢的一章。从小学便开始度苏轼的诗,但仅仅知道他文学了得。乃唐宋八大家之一,写的一手好字。

却不知道他还有如此不幸的遭遇。黄州,也许在苏东坡被引进之前,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地方,但和苏轼在一起,它将永存。

遭遇磨难本身是痛苦的,但对于人生又如何呢?如果没有这莫须有的 “乌台诗案”又怎会有日后大气磅礴的苏轼。

苏东坡的突围,不仅是生命的突围,更是文化的突围,经历了“六月飞雪”,带着官场,文坛泼来的满身脏水他狼狈的走向黄州。这个孤独的黄州,让他不必顾及他人,他反省,完成了整个意识的升华,让苏东坡真正成熟起来。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很多人成熟与暮年,还未真正尝到成熟的甜头便要驾鹤西去了,而苏东坡却是“早熟”,在一个男人正当年之时他熟了。

成熟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在这淡漠之中,引导千古的杰作《赤壁赋》便要在这黄州诞生了。他没有倒水给他,但像石灰一样,他的生活沸腾了!

人的一生很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和苦难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你亲密接触。我认为痛苦对一个人来说比成功更重要。也许我没有资格这么说,但最精致的宝石是工匠打磨最久的,最珍贵的雕塑是凿子最能攻击的!

磨难,也许是一块垫脚石。只是这石头太大,若能踩它于脚下,便会成功;若一不小心失足,只怕会粉身碎骨,万劫不复。说成功可能太俗气,但这却是顺应时代吧。

不要在患难的泥潭中埋怨,不要在失败的荆棘中害怕你的手脚,不要失去前进的力量。大步向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大地读后感 篇11

李传生自从得到《大地的苍茫》,就被书中那深沉的土地情怀所打动,还有他那坦诚裸露内心世界的纯真所感染。

随着他的写作,渐渐走进他的心里,随着他的描写,我的眼睛也流露出那些艰难的岁月。他的所有经历,就是我童年的翻版。

在贫穷荒诞的年代,人性被扭曲,亲情被割断。衣食住行,生存已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我一直想把那些经历写出来,只是没有这个能力,今天看到《大地的苍茫》,心灵一下子就产生了共鸣。

对大地的眷恋,还表现在书中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农村谚语、俚语,我看到这些谚语、俚语,显得格外的亲切。

因为我有时会不自觉地在心里默默地唠叨,有时会忍不住大声说出来。这是因为这些谚语和俚语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看到这些看似粗俗的描述,我内心的兴奋难以抑制。因为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

那些曾经的事物,历历在目,总也挥之不去。还有就是这些曾经的过往,承载了无数的苦难和苦闷。

书中,对土地、农村、农民的理解、分析、同情和无奈,揭示了作者骨子里流淌着农民后代的悲悯和同情。

他身处省城,而心一天也没有离开过那曾经生息过的土地。时时刻刻都在追忆故乡的苦与乐,更是对于那贫穷而又苦不堪言的经历难以忘怀。

苦难和贫穷的经历使他更加珍惜现在。虽然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他从未离开过。依然固守自己心灵的底线。

没有苦难,就没有文学。反过来,刻在他骨头上的东西成为他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可以好不夸张的说,没有童年的苦难,就没有今天的《大地的苍茫》。

没有对大地的眷恋,就不会写出”面包不是来自超市,而是来自土地”这样深刻的警语。童年的不幸和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没有农村的经历和童年的艰辛,很难理解他话语背后的苦涩,更谈不上引起共鸣。

读《大地的苍茫》,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深深的被他的文字所吸引。我能读懂这些话背后的故事,因为我也走了同样的路,能读懂他的想法。

谢网络珍图,谨致敬意!

作者简介

李传生,山东淄博市周村人。写诗、跑步、旅游是我人生的三大主题。我用诗记录我的生活,用脚测量世界,用心感受美。三十年的艰苦奋斗,长跑,足迹遍布全国,心与步永远在路上。

一本实用的教科书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他曾认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我们的教育思想或理念落后于其他国家。可是,在我读完一本由美国小学教师写的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的思想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书中的一件件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使我深深感受到,无论中外,教育的规律是一样的,或者在一些价值观念和组织形式等方面,中美教育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但有一点却永远是一样的--------专注于教育工作,以智慧和爱心去培养孩子,就一定能创造奇迹。

雷夫教授的大部分学生来自非英语系移民家庭。从书的封面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身边有黄孩子,有黑孩子,也有白孩子。这些孩子的家庭中,高达90%属于贫困家庭,但**里的每个孩子都有灿烂的笑容。雷夫老师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56教室。

在这样温暖的家里,”和这位老师一年的相处,改变了这些孩子的一生”(《纽约时报》)。雷夫老师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神奇的方法影响了这些来自社会底层家庭孩子的命运呢?其实雷夫老师所采用的方法,大部分在我们的工作中都可以加以借鉴,甚至许多的做法我们也想到过,只是我们没有雷夫老师的那种对职业的专注、激情和执着。

56教室所有的学生都擅长解决问题。最初雷夫为学生们的优秀的成绩得意洋洋,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他才明白,”专注于赢得比赛让我未能把具有真实、永恒价值的课程教给孩子们。”教解题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思考和分析过程,增进解决题目和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比之于雷夫,我们孜孜以求的学生解题能力是为了什么呢?不言而喻,为了分数。但我们付出的精力往往不亚于rafe,学生们还是没有从问题海中获得那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孩子甚至开始厌学。

理解了问题解决的目的,拉尔夫开始了他独特的教学:他把如何解决问题分为四个步骤,每一步都要做。他把这些写在纸上要求学生熟读并记住。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收集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供学生在一个月内联系,每一个策略在一周内联系。结果出人意料。学生不仅学习如何解决数学问题,还学习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天晚上,一个当地的帮派闯入学校,捣毁了精心设计的56教室。

身在外地的雷夫获悉,心痛不已。但当他和其他地方的学生一起旅行回来时,56教室被一个名叫凯莉的10岁女孩奇迹般地恢复了,她在一个班上使用了老师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他十分注重思考过程的重要性,从不会对学生说”动动大脑啊”“自己再看一遍”这样的话,也从不会对解不开题目的学生失去耐性。

正是用这样看似平常的方法,雷夫他造了他教育的奇迹。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过于功利,只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我们常常为学生的成绩担忧,却很少为孩子们的未来担忧。听听雷夫是怎样对他的孩子们说的:

”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重要的不是分数,第56号教室所重视的议题是”品格、诚信、道德与胸襟”.”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漠视这些人生重要课题?

或许是因为稍稍提高分数很容易,教导诚信和道德的难度却很高。然而,我们如果想培育非凡的学生,就必须正视这些议题。”雷夫所想的,或者在我们繁忙的工作中也偶然想到过,只是我们囿于沉重的压力而向现实屈服,或者,我们缺少为了孩子们的一生而执着于自己教育理想的勇气……

”我们不能只是说出答案让他们自己打分,这样会错失强化学生能力的良机——订正答案就是一个好机会”“以口述方式批改模拟考分数,等于是带着预演考场上的独立思考过程,从而有效模拟考场情况”“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充满着雷夫教育的智慧火花,如同夜空满天的星斗一样璀璨,它不仅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艺术的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师魂的教科书。

56教室只是洛杉矶市中心一间漏水的小教室。为什么它会创造一个触动美国的教育奇迹?是什么使雷夫先生如此热情地为孩子们做贡献而不感到疲倦?难道仅仅能够解释为对孩子对教育的热爱?

虽然教育规律有相通的一面,可是为什么有太多的中国教师也对孩子充满了爱却在现实的工作中身心疲惫?和我们每个老师只教育一门功课相比较,雷夫老师几乎包揽了56号教室里的孩子们所有的功课,为什么不觉得累,还教得如此出色?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看学校派发的基础读本时,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已经开始品味经典名著了;他们通过旅游来学***,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去接触自然科学……”是的,雷夫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雷夫不要他们像其他孩子那样按部就班地机械地去学习。雷夫也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自由地安排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可以自由地追寻自己的教育理想——这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教师心中遥远的梦!

《**是靠不住的》读后感

林达先生的《**是靠不住的》一书开篇就以“**是什么?”的问题来引入主题,经过对水门事件的始末进行详细地描述,从而回答了在美国,**的准确定义应该是三大权力中行政权力的分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是“government”和“administration”的区别,这是我以前都忽视的问题。书中说到,“government”主要含义是**、政体,也有行政管理和管理机构的意思;而我们在新闻中总听到的克林顿**或奥巴马**中的“**”在英文里是“administration”,它主要含义是管理、行政机构。

由此看来,**就只是美国联邦**“大行政办公室”的主任,一个大管家而已。这观点颠覆了我的传统观念,原以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应是呼风唤雨的人物,但在美国的现有制度下,**却是受到来自宪法、国会、新闻**、人民等各方面的限制,因为真正的主人是美国人民,所以**相当于一个给美国人民打工的超高级白领。又由于**是一个打工仔,所以代表美国人民的国会大可不必给**面子,该骂就骂,该赞就赞,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

而国会对公职人员,即****的监督是无穷无尽的。文中提到的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下了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劳苦功高的尼克松**,为了这么一件区区小事就丢了**宝座,感到很惊讶。

可问题关键在于,在美国三权分立的宪法架构下,**也是个平常的公民,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在某个时刻,他甚至比平常人更因为一点点小错误而受到法律的制裁。

最高法院对尼克松**进行裁决后,尼克松发表了声明:“我尊重和接受最高法院的裁决”。他知道他将永远失去权力以及权力所带来的一切,甚至面对一个是他感到十分屈辱的下场,要知道**同时也是美国的三军统帅,如果他发动军队坚决拒绝接受最高法院的裁决,那九名手无缚鸡之力的**官是奈何不了**的。

但是,尼克松还是选择了一条痛苦的道路,而没有再次错误地使用人民交到他手中的权力去做最后的抵抗。历史上有太多同样位高权重的政治领袖在类似情况下都本能的选择了抵抗到底,职位越高、权力越大的人越是放不下,越是无法接受自己瞬间从天堂掉入地狱的事实。可只有在如此民主和自由的美国,**才会在大众面前承认自己的过错并承担自己的职责,不论他当时是出于无奈还是真正有所醒悟,作为一个美利坚合众国的**,他还是在人民面前低下了他骄傲的头。

美国的政治体制中不只**被如此严格的要求,他们的整个机构都是如此。每一个国会议员都是人民选出来的,他们身上肩负的是人民的愿望和意志,所以无论议员代表的是哪个党派,他们都不会表现出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党性”,他们在国会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应该是人民的立场,而不是仅仅只有党派而已。议员们本身时刻清楚自己的使命,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发言人,是要反映人民的心声。

对比之下,中国的某些**们似乎总是忘记了“人民的公仆”这一称谓的实质,在官位上越久就越容易迷失初衷,越容易让各种**削弱了他们的判断力,有时甚至凌驾于人民之上。中国同样有着庞大的**监督机构,如人大、政协、中纪委,检察院等,但这些机构设置的监督力度都不大,拿人民代表大会来说,它本是各级机构的最高权力机关,也应该具有最强有力的监督权,各级**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的问题应该是由它第一时间发现并交由相关部门查处,这是人大的权利,也应该是它的义务,但是一直以来我国人大的监督作用并没有很好的体现,没有发挥出它的真正效用,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书中有提到:“在美国这样的制度下,一个案件一旦进入了司法程序,它就如同卫星进入了运行轨道。它会自动地按预想的顺序往前走。

要一反常态地中止运行,或者拖着它偏离轨道,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很好地说明了美国司法的独立性,只有不受控制的司法程序才是真正民主、公正的司法,才能站在理性的高度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把司法独立落到实处,否则就只是一纸空谈。“水门事件”中正是由于两任独立检察官穷追不舍地调查,不懈努力地发觉真相,即使查到了**头上也毫不畏惧,这样才会有最后的水落石出。

司法工作者应保持对自己职位的崇高敬意,时时不忘自己心中那个公平秤,同时也要不畏强权,勇敢追击,有这样的人才的司法机构才是“活着的”,不会被一些人为的潜规则所击倒。

《**是靠不住的》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民主自由的美国,它的确是一个法治比较完善的社会。这个不但取决于他们从小就进行的守法观念以及守护自己合法权利的观念,还取决于一个制度的完善,两者相辅相成。能让一届**班子全心全意的为人民鞠躬尽瘁,发出人民的心声,创造人民的需求,美国在这方面确实对于我们有所启迪,对比目前的中国确实仍有很多地方还未完善,有待提高,我想相信中国的未来也会走得越来越好。

大地读后感 篇12

一头短发,坚毅的目光,拥有高级经济师头衔的何学葵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女强人。事实也的确如此,她担任着多家公司的董事长、董事及总经理,在短短数年间,她把一个仅有20万流动资金、5名员工的小花店发展成一个注册资本为4400多万元、总资产上亿元、拥有250多名员工的大型股份制企业——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支绿化股。何学葵也成为了坐拥数亿资产的“云南女首富”。

但2011年3月17日,这位女强人的辉煌生活和公司的命运一起跌入了最低点。而绿大地所暴露出得问题也是发人深省。

一、疯狂造假令人瞠目

绿大地2012年3月18日发布公告称,2011 年3 月17 日晚公司接云南省公安厅直属公安局通知,公司控股股东、董事长何学葵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罪,经昆明市人民检察院批准,于2011 年3 月17 日20 时由云南省公安厅直属公安局执行逮捕,现羁押在云南省看守所。何学葵被捕后,在各方的关注下,绿大地的财务欺诈行为被一一曝光,其疯狂程度令人震惊。虚增资产,价值955万元的土地其实际价值只有一个零头,即55万元;一米长的荒山的围墙价值竟高达1268.

86元。虚增收入,上市后曾经的采购大户却神秘消失;出现巨额的销售退回,仅2009一年苗木销售退回金额就高达1.58亿元,虚增收入2856万元。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绿大地披露的业绩预告及快报重复5次。2009年净利润由最初的1.04亿元调整为最终的1.5亿元。

近年来,从安然、世通到银广夏、蓝田,国内外的金融欺诈案件层出不穷,但金融欺诈手段却越来越恶劣。安然利用离岸公司和关联交易造假,英广夏利用虚构合同造假。而绿大地的行为几乎是随意补足和变更会计金额。这只是投资者和监管者的儿戏。

这样藐视法律、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简直令人发指。

二、监管缺失令人扼腕

在得知绿大地疯狂造假之后,我们自然有一个疑问:监管部门做了什么?目前,我国公司上市实行的是核准下的保荐制,是指由保荐人(券商)对发行人发行证券进行推荐和辅导,并核实公司发行文件中所载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协助发行人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承担风险防范责任,并在公司上市后的规定时间内继续协助发行人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督促公司遵守上市规定,完成招股计划书中的承诺,同时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负有连带责任。这样的制度看似可以有效规范公司的上市行为,确保公司ipo资料的真实性,但也有着致命的缺陷,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手短”,券商收了想要上市的公司的钱,自然想着如何将公司美化包装,卖个好价钱。

但他们往往忘了自己作为保荐人应承担的确保上市资料真实性的职责,甚至还有伙同上市公司“欺诈上市”的嫌疑。这样的“守夜人”如何让普通投资者放心的把钱交给ipo的公司?这样的制度不健全的监管有如何保持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呢?

ipo的目的是为了上市赚钱。如果公司业绩好,回报率高,就可以了。但如果监管部门仍然任由这些骗子轻易进入股市行骗,那不仅是对广大股东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中国股市未来发展的最大危害。

大地读后感 篇13

《大地之灯》是七堇年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讲述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出生的两个少年非同于常人的成长历程。《大地之灯》给我的感觉就是那贯穿整本书的厚重、沧桑感。**中既有藏区的神秘,年少的青春悸动,还有冰天雪地的北方农场中身临其境的知青岁月……北大教授、评论家陈晓明认为,作品中体现的成熟不像19岁人写的,“虽然作者几乎是模仿着安妮宝贝写的,但也有着自己的风格,她对成长与磨难、感恩与责任把握得非常好。

”评论家白烨认为这部作品脱离了80后孩子的生活局限,有超越作者本身年龄的体验和精神。也有人评价《大地之灯》是严肃文学的隔代继承。而我只是想写下《大地之灯》带给我的思考,想知道我们该以何种姿态拿着这盏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灯。

一、生命之莲

且让我们以一夜的苦茗,诉说半生的沧桑,我们都是执著而无悔的一群,以飘零作归宿。

——简桢《四月裂帛》

在高中的时候,第一次看了《大地之灯》。书的封面我很是喜欢,纯白的底色,由无数羽翼簇成的简约的莲花悄然绽放于纸上,那样的静默,它干净、素雅而又深刻。莲花的形象很是符合《大地之灯》的内容和意境。

莲花在《大地之灯》中是一个重要的象征,象征着信仰,象征着善美。《大地之灯》中多次提到莲花,讲的故事也如莲花至清至净。

文中是这样道来——

“印度教金刚乘的经书以及教义在民间经过反复嬗变,产生一个流传:每一具人身血肉中都有数个“轮室”,以莲花为形沿着椎骨排列,从尾处一直抵达头顶。一旦花瓣被切掉,根部被劈开,整个莲花就会解体,失去它的精血和生命。

也就是说,灵魂所依托的肉体宣告破碎消亡的时候,灵魂就需要寻找新的载体。”

“所以卡桑,你要记住。我们的身体永远只是一朵莲花,它将被毁灭。但是我们的灵魂是永存的。卡桑,你一定要有善美的灵魂。这样,你的灵魂就可以在佛陀的爱抚下获得永生。”

这是卡桑的爷爷用生命诠释的真谛,犹如绽放在圣域的青莲,是孑然的默诵者。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生命当如莲花。即使生活永远残缺和黑暗,生命永远苍白脆弱,我们也决不放弃自我扶正,决不放弃追求心灵的净化。

二、善美的灵魂

生命就是这样始终充满幻觉。始终有希望。也始终无望。

安妮宝贝——《莲花》

《大地之灯》以主人公成长的伤痛揭示了这样的主题:善美、忏悔和救赎。**把**作为一个大多数人好奇但陌生的地方,会导致一个沉重而悲伤的故事,将几种善良而敏感的生活联系起来。

卡桑是一个干净的灵魂在**与高原雪莲的精神。她倔强坚强的生活在高原那片洁净的土地上,面对遥远的上青仑卓草原以及绵延的雪山,十岁的卡桑想起了长眠于路上的阿爸阿妈。为了救两匹濒临死亡的马,他们毅然归来,默默地在雪山上,回到了神圣的距离。

身为**师的爷爷,是每一个飞向天堂的灵魂的最后的见证者,但后来,爷爷也躺在**台上,以一种婴儿的最原始的方式离开了卡桑,“质本洁来还洁去”。爷爷是卡桑幼年的启蒙者,他经常对卡桑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肉体不过是一朵自生自灭的莲花”,这是除了晋美外,爷爷留给卡桑所有的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卡桑记住了这句话,成为一种不朽的信仰。在爷爷离开之后许多孤独荒凉的寒夜,牧羊犬晋美是她唯一忠诚可靠的伙伴,但晋美为了保护卡桑与雪豹殊死搏斗,终于眼睛再也没有睁开。晋美勇敢忠诚。它完成了使命,回到了神圣的高原

简出生后被父母遗弃,寄养在农村。然后她被母亲带回了大城市。血缘关系的缺失和城乡背景的差异,使他的成长偏离了正轨。他年轻时总是不快乐。淮的出现应该是一个亮点。他鼓励他,关心他。

在与母亲相处不愉快的时候,淮是他内心的依靠。母亲因犯罪自杀后,怀成了他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她也耐心地陪着他度过了那段痛苦的时期。可能是由于简生缺乏母爱,对母亲的失望而对淮有恋母情结,也可能是在淮多年的陪伴下而爱上了她,但淮终归是简生在以后多年岁月里不能忘记的一个灵魂之结。

淮和是宝贵而善良的,而简生生命中的另一位重要女性,他的妻子辛和,则是知性而宽容的。他们共同走过大学时代,相敬如宾。辛和很聪明。她一直明白,简生并没有真正给她爱。她离她很远。她只站在门口,决不进去。

但她是如此的爱着简生,怀着病态,面对简生可能永远离开,她也如此的开放,默默的包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淮安走后,简生在除夕回到北京。正在下雪。

他打**给辛和,说道:“我是否可以回家”。

辛和说:“我一直都在等你归来”。

这样的一句话,足以让所有人感动,爱无语,这是辛和给我们最好的诠释,感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张爱玲曾说:“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而卡桑和简生,他们两个好似注定要走到一起。简生和辛和在青藏高原素描艺术中遇到卡山时,就收养了卡山,两人的关系由此开始。他们都缺乏成长的过程。他们一直在用心灵的阴影进行自我完善和探索。

卡桑在这里得到了来自简生和辛和的爱护和关心,而在学校她也遇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叶蓝,卡桑与叶蓝的感情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在书不曾写到的往后,她们都将会是双方唯一的支持。是的,他们之间只有纯粹的沉默和存在。

卡桑、简生、怀、辛和、叶蓝让我们看到了荷花般的生活的静谧之美。然而,孤独的成长却用美好的心灵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三、轮回

因为有了轮回,我们原先微薄短暂的生命有了希望,今生难了的夙愿,可以寄望于下世。

——安意如

“只有在路上,生命才值得尊敬”,这是卡桑的信念,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生命中有无数的关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一次次奔赴。美国作家杰克?

凯鲁亚克这样说:“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几十年的生活,迂回又迂回,永不停歇,许多人隔江南北,历经春夏秋冬,依然不敢懈怠脚步。

即使我很安静,我也不会忘记我还在路上。

大地读后感 篇14

“大地”--面对这再熟悉不过的两个字,竟有了片刻恍然,为什么读它时,却会带给我们灵魂上的颤栗,仿佛如此熟悉,却又仿佛从未相识?英年早逝的作家苇岸的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带给我如此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个我们终日相伴的大地,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多熟悉又有多陌生?一个人的灵魂要多么地甘于平静下来,才能够无时不与同样宁静的大地对话,谛听到它在四季里灵魂的歌唱?

苇岸在自述中说,在中国文学里,人们可以看到一切:聪明、智慧、美景、意境、技艺、个人恩怨、明哲保身等等,唯独不见一个作家应有的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我想,这便是苇岸情愿与大地对话来表达自我的原因吧,他看到了文学最终的归宿与使命。

梭罗无微不至地描述自己两年零两个月在瓦尔登湖畔的独居生活,留给世人最美好的作品《瓦尔登湖》,正是这部作品及众多的国外优秀文学作品曾带给苇岸深深的触动,确立了他的个人信仰与写作风格,使他与大地上的事情无限接近。自然带给人类的启示,是世界的是永恒的。

不同大小的蚂蚁营巢有着不同的趣味,从麻雀的喊叫与跳跃间看出鸟儿的单纯,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还有几人能够得见身影,壮观的麦田、地表的积雪、日出日落、月光星空,这些事物如此平常,但细细想想,竟离我们越来越远。生活的粗糙钝化了我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即便身在其中也如盲人。而敏感的苇岸不肯让这一切平常化为虚无,他倾尽全力去收集大地的故事,于平常中寻觅到意味深长。

久久地停留在蚁穴前,为鸟儿的叫喊所欣喜,这似乎是一个孩子才愿意去做的事情,或者说成人在某些方面成熟了,某些方面却羞涩了,一个发呆或者蹲下的成年人总难免是难堪的。况且现代人过于忙碌与现实,没有时间去关注这些免费并产生不出更多资本的事物,当一个时代都在迷茫时,还有多少人能够慢下来,告诉自己,让灵魂跟上脚步?苇岸是独特的一个,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将时间交给大地上所有的事情,有如顽强的草根,紧紧地匍匐于大地,他感受每一天细微的差别,他倾听每一种大自然的孩子发出的呼唤。我想,苇岸是大地的孩子,所以他怀有热爱。

不要说这一切毫无意义,就如同梭罗在湖畔留给世人的沉思,人需要更多的物质追逐吗?人难道不应该更深入地询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贪婪、欲望彻底摧毁了人与自然最紧密的联系,打造出一个即使是夜晚也不得清静的世界。苇岸不喜欢中国文学作品的导向,他借用海子的话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中国文学过于钻营人与人间的关系,唯独没有紧紧守护自己灵魂中最纯净的角落。苇岸情愿独守着自己的大地,写四季安静的变化,这造就了不一样的苇岸,我相信,苇岸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的文学作者,甘于寂寞贴近灵魂,他的作品值得我们深思。就像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小毛驴》之经久不衰,它传递了一种崇高心灵的情怀塑了纯洁艺术的典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西班牙作家希梅内斯的安静,让整个文学界感受到对于生命的最高敬意。而我们的文学,不也应该有这样的高瞻远瞩吗?

他是苇岸,大地上的苇岸,汉语世界里最后一位孤独的放蜂人。5月19日19时,因肝癌医治无效辞世。终年三十九岁。他的灵魂最终栖息于这无边的大地。

大地读后感 篇15

“大地清风”廉政文化优秀作品展观后感

晨敲迷雾,墓击横梁,晨钟暮鼓,声声相击,长鸣于我们耳边,警示于我们言行。这钟声鼓声鸣响正当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威力。10月18号上午,在局的组织下我有幸到省厅参观了广东省国土资源系统“大地清风”廉政文化优秀作品展。

从8月至9月的纪律教育月学习活动,到现在的“大地清风”廉政文化优秀作品展。这一系列的廉洁教育活动,启发了我的思想、工作和学习。下面就参观此次作品展的活动后谈谈我的感想。

大地清风扑面来,春风细雨润人心。本次活动共有书法、绘画、摄影、格言、故事、漫画、动画等100余件廉政优秀文化作品参展。结和升国土资源厅近年来在反腐倡廉风险防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展览对多年来反腐倡廉文化建设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升华。

这项活动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省委、省政府、省纪委、省检察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这是广东省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有益探索,是反腐倡廉工作方法的有效创新,值得国土资源系统学习、借鉴和推广。

关于廉政建设问题,我认为需要做到和改进以下几点:

一、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落实到反腐倡廉建设中去

一是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教育;二是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三是依法依规、依政策办事;四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人民权益;五是查处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六是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

二、要以惩治腐败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当前,一些违法分子无视党纪国法,无视群众利益,肆无忌惮,老百姓深恶痛绝。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是维护群众利益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也是群众关注的焦点。要重点查处严重侵犯群众经济、政治、人身权利的案件,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案件。

3、 加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作风建设

基层干部处于各项工作的第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窗口,人民群众往往是从基层干部的作风和言行来评价我们党和政府的,他们对我们党是否真正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体会最直接、最真切。当前,基层干部作风普遍良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作风不正,行为不廉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我们必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充分认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基层干部的作风建设。

四、建立健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和表达诉求机制。大力推进基层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公办企事业单位公开,积极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充分利用群众来信来访、基层干部来访、民声畅通,开通政治行为热线、群众诉求热线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细化“三重一大”具体事项,完善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推行重大决策票决制,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反馈纠偏和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四是完善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保障机制。

对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现象进行全面监督检查,确保各类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得到解决、纠正和调查。

“大地清风”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以中华民族优秀廉政文化为载体,以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内涵为重点,以良好教育效果为目的,与改革和实践有机结合,与工作和生活深度交融,便于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必将对党风廉政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廉政反腐并不是说开展几次活动就能做到的。以后必须仍对反腐倡廉工作常抓不懈,继续探索建立更好的廉政机制,为国家的健康发展做努力贡献。

大自然读后感(通用十五篇)


工作总结之家编辑带来一篇关于“大自然读后感”的深度阐述文章,请掌握本文所述的要点。读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书中重新发现生活,更准确地理解生活的艺术,当我们反思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丝心得体会时。 撰写读后感可以促进我们深入品味作品的深层涵义。

大自然读后感 篇1

世间从不缺少美,却很少有人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当然,人都是要生存的,容易被俗世所扰,也算有情可原。不过,若是肯花费些心思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相信一切必定大不相同了。

在我看来,儿童在这方面是具有天然优势的。他们对万事万物都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也能更认真地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倘若能够正确引导,自然会变得更加优秀。因此,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如今会有那么多人重视儿童教育。

好的文学作品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多读多看多思考,一定是开卷有益的。最近,和我家宝贝一起读过的《大自然里的故事.密林中的熊》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说起这本书的作者,大家都会很熟悉,他是与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齐名的世界文学大师——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在这部书籍中,精选了其创作的九个童话故事,其中包括《温热的面包》《小钢戒》《密林中的熊》《羽毛凌乱的麻雀》《雨蛙》《体贴的花朵》《老房子里的居民》《獾的鼻子》和《野兔的脚掌》,再加上插画师伊.茨冈诺夫精心配图,可谓强强联合。

大自然读后感 篇2

村民的责任

记得有这样一道智力题:世界上最大的村子是哪一个?有一位聪明人答出:地球村。的确,地球村这一新名词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我们都是她的村民。

于是,有人戏称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为村长,国际法为村规.可众位村民有没有想到作为村民应有的责任呢?看看秦牧先生文中那条令人笑不来、哭不出的消息吧,生存于我国的东北虎,却要去大洋彼岸的美国求亲!作为中国人,难道不该脸红吗?当我们睡着虎皮褥、穿着虎皮袄、喝着虎骨酒时,这一昔日的林中王已一步步向老祖宗恐龙靠近了!不知众村民是否还记得发生在我国的糜鹿悲剧,这种本产于我国的可爱生灵在被捕杀得一干二净后,国人醒悟了,花了很大代价从英国引进鹿种―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外国人称中国是一个善于后悔的民族,我多么希望这是一句戏言!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先生曾说:如果没有了野生动物,人类将面临绝对的孤独,尽管地球上有50亿人。而当我们一次次品尝着熊掌燕窝,一次次滋补着虎骨鹿茸时,众位村民是否意识到我们正把自己推向绝对孤独的深渊呢?

这只是一个例子罢了,还有一次次的海上石油泄漏、一次次的毁林造田如果地球母亲有心脏的话,那么她的心一定在流血。黄土高原上烈日下的千沟万壑仿佛死神在开怀大笑;仅存的良禽飞遍山野却不见可择而栖之木;警钟轰鸣:长江可能会成为第二条黄河。一个又一个的惊叹号在我们眼前跳跃,一个又一个问号等待我们去解决。背后的答案是什么?灭亡?生存?天知道。

看到沙淇中的断壁残垣了吗?那可能是百年后现在的繁华都市的写照。著名的天漠离京城已不过几十公里,在本应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北风却卷着砂石撞击着故都的砖砖瓦瓦。天灾吗?不,是人祸!

黑暗中还留有一丝希望:三北防护林建设之中,松花江北岸虎园中数十只东北虎啸声不断,自然保护区呈雨后春笋之势然而革命尚未成功,村民仍需努力。少砍一棵树,少捕一只鸟,少扔一点垃圾,这样也许会留给后代一个绿色的地球。

结局如何,仍难预料,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让每个村民都在这路上留下一个脚印吧!

大自然读后感 篇3

刚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位老者的身影映入眼帘。他发白的发髻,微微上扬的嘴角,一身整洁的穿着无不散发着博学的气息。而从他慈爱的双眸中,我好像看到了他要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的心意,使我不自觉地翻开书首,静静地聆听。

还没有开始读书前,我便对这位生物学翘楚的经历感到好奇:是什么引领威尔逊最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而听完他对幼年在天堂海湾的回忆,我似乎有了一部分的答案。

7岁的威尔逊到海滩边过暑假,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做了一个贪婪的野人”。

还没有任何系统知识的他,随意并尽情搜索着各种海洋动物:澄清的水中那只冲刺水母令人惊叹,并给他留下“神秘,诡异甚至邪恶“的印象;码头边偶遇巨大的鳐完成了他“期盼‘大’动物的心愿”;还有近距离看到宽吻海豚凌空腾起作出的优美的弧形弹跳,用长柄网能捕捉到的蓝蟹。种种如此的美好经历足以使威尔逊对动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渐渐形成了一股强烈的热爱,从而使观察动物成为了这位未来生物学家生命的一部分。在很小的年龄,“研究”生物就在威尔逊的心里扎下了根,成为了以后“心中导引他的那股情绪”,并在脑中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他一生不断成长的护身符。简单来说,经历产生兴趣,兴趣激发热爱,热爱支撑研究,而研究成为一股不灭的情绪,一个深深的印象。

正是凭着这种情绪,让威尔逊在经历了尖刺刺伤右眼后依然坚定的研究生物。“不管怎样,我一定得找出一种动物来研究,因为心中的火种早已点燃”。所以这意外的插曲也决定了他的人生:由于生理上的能力受限,只能研究或飞或爬的微小昆虫。威尔逊认为这是自己成为昆虫学家的主要因素,但我想应该还有更多。

带着威尔逊为何要成为昆虫学家的疑问,我翻开了第四章的书页。

“当年那个亲身经历了动物园以及博物馆神妙的小男孩,至今依然强烈的潜藏在我的心中——他,才是眼前这个男人的主宰。”由此可以看出,国立自然是博物馆和国力动物园对十岁的威尔逊的影响之大。当然,还不能忘了威尔逊童年时期的家庭情况和那座岩溪公园。

根据威尔逊的描述,他的父亲是个喜欢巡回不定的人,每隔一两年就转换工作单位或搬家。因此,在威尔逊和他生活的xx年间,转了14所不同的公立学校。这种游牧式的生活方式是威尔逊在人际交往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但这反而激发了他亲近大自然,信赖动物和植物的情感。他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形影不离的大自然身上:观察收割蚁如何打洞;从不远处的湖泊里钓起小鲦鱼;凝神欣赏水边公园水泥池里的大鳄鱼。有了这些动物的陪伴,这种全然孤独也使他非常享受。因此,他变得愈来愈专注且醉心于大自然,并最终将这个世外桃源当成一个“充满隐私,安全,掌控及自由的梦想”。这样的世界,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是不能自拔的。更何况是那个总要处于陌生环境中的威尔逊呢?

“住家的一边有世界级的动物园,另一边又有世界级的博物馆,而且两边都不要门票,也都一周开放7天。”这样的好事对于已经对博物学和生物学产生好感的威尔逊来说,无疑是件喜不胜收的好事。在那里,他可以一连几个钟头尽情吸收那儿展出的动植物身上无穷尽的变化,还可以拉开一盘盘昆虫标本,“迷失在远方丛林或是非洲大草原的梦境里”。因此,当他每每想到馆员们和科学家能从事这样的工作时,便把成为一名科学家当作一个“非常诱人的生涯目标”。“我想不住还有什么工作比获得那些知识,照顾动物,并且把这类专长用来服务大众,更高尚的了。”毋庸置疑,这样的向往也坚定了威尔逊成为生物学家的决心,推动他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关于国立动物园,作者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但提到“它就相当于一所活生生的博物馆”,因此它的作用大抵和自然史学博物馆差不多吧。

不得不说的还有岩溪公园。威尔逊和高好友结伴到那里“探险”。物种丰富,数量丰沛的昆虫使他对蝴蝶和蚂蚁感兴趣。不仅如此,在接触到各种昆虫的同时,威尔逊开始阅读关于它们的书籍,见识了一点“真正的”科学。而这也使他对这门科学产生里尊崇感,在成为昆虫学家的道路上迈出一小步。

值得一提的是,章末作者又一次表达要成为昆虫学家的决心“不论外在大环境有何变迁,我是一定会登上这条船的。”这次,我对这句换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第八章15岁到十七岁的回忆中,我感受到了威尔逊对超乎寻常自然界的热爱和他对成为一名科学果断又坚定的决心。

在金鱼孵化场场主的沼泽地中,威尔逊的专注和勇气使我敬佩。“我凝神于池塘边,灌木丛以及草堆,有时还涉水到开阔的浅滩上,揽动水底的淤泥。不过,通常我就只是坐在那儿老半天,用五官仔细扫描池边和树丛,寻找一团鳞状盘绕的暗影,水面上的一道泄密的涟漪或是视线外的一声水花飞溅。一阵子之后,我便起身沿着其中一流污水往下走个一公里路左右,走到较深的沼泽区,越过树林到另一条平行的水道,然后再折返孵育池。有时,我也会钻到一旁,探测隐藏在高大密闭的绿色天篷下的幽暗泥潭和池塘。”一幅少年独自坐在池边,起身走在沼泽地中的景象印入眼帘。初次读到这里,我感到的只有威尔逊的孤单和寂寞,像一个流浪者,漫游在一片的荒野中。但多读几遍,我似乎感到了他的全神贯注,他像是变成了沼泽地中的一部分,沉浸在池塘,灌木丛和浅滩,水道之中。纵然外界有多吵闹的人声,车声或飞机的隆隆声,也入不了他的耳。因此,他的“寂寞”既是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享受。这是他热爱大自然的原因:那是给他带来快乐的世外桃源,里面的“珠宝”只属于他一个人。这是他热爱大自然的表现:他能够“孤单”的专注于此,每个闲暇,一连几个小时。

威尔逊捕棉口蛇的经历更让我赞叹。“身长超过1.5米,身躯像我的手臂那般粗,头部和我的拳头一般大。”即便是一个成年人,遇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大概也会吓得落荒而逃吧。然而,这个十五岁的孩子却大为兴奋,并立即决定要抓住它。在威尔逊的描述下,一幅不舍的情景渐显在眼前:慢慢的避免左右晃动的靠近,然后突然一下用棍子打中它的前身,将棍子快速向前捋,直到按住它的头部。接着尽力用手按住蛇头背部,再攫住位在胀大的咬筋肌肉后方的蛇颈,最后把蛇自水中提出来。这样的举动已经让我惊心动魄。而蛇却没有乖乖服从。“它沉甸甸的身体剧烈的抖动起来,奋力的扭动脖子,头部总我尽我的手之间略微向前方整出一些,张大嘴巴,伸出长长的毒牙。”看着威尔逊和毒蛇纠缠在一起的样子,叫人的心提到了胸口。后来“出于反射动作,我把这条大蛇奋力掷入草丛,而他也急忙翻身溜之大吉。”我也悄悄的松了口气。心里除了对作者摆脱险境的开心,更萌生了对于他的勇气的敬佩,还有对作者高超的描述得赞美。同时也有一点小小的疑惑,为什么威尔逊会从事这样一个危险职业。

作者在文段的最后也给出了答案:进入这个新世界的狂喜;能独自拥有这个好去处的占有欲;最擅长寻找蛇踪的虚荣心;操练自己而日后成为生物学家的野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作者提到的“一项无法解释的神秘神秘原因”,我想。这就是那股不灭的情绪,那个深深的印象。童年所留下的情绪与印象引导着他这样做。

“最坚定的决心”,“绝不屈服”

单从这两个标题便可以知道,在这段回忆中,作者为自己选定了明确又坚决的目标——上大学,选中蚂蚁。

大学前一年,威尔逊曾在继母的劝说下外出兼差,他在书中这样写道“那(外出兼差)使我下定决心,此后要使出全力来向前迈进,精通每一门学科,甘冒任何风险,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永远不必再从事这类乏味且令人丧志的工作。”后来,尽管家庭生活拮据,父亲健康状况恶化,威尔逊还是没有放弃上大学继续学习的念头,他甚至不顾危险想到参军。在落选后虽然失落大依然坚持自己决心。“总之,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让任何事物阻挡我。”这样的坚定,让我既感动又敬佩。

我对威尔逊外出兼差的片断深有感触。那时,和威尔逊一样兼差的美国少年数不胜数,但他们也许只有因拿到几美元的零花钱的兴高采烈,或是因工作太辛苦的怨声载道。用几个人会像威尔逊一样,在一次次重复又无聊的工作中立志摆脱这样的生活或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我想,威尔逊之所以能想到这,是因为他在很小的年龄已经通过尝试各种工作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或感兴趣的一个,并在那时就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因为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喜爱,日后所经历的事只会使这个理想更加的坚定,而这也会促使他更加努力来实现这个理想,不怕任何挫折,勇往直前。

再看看如今的我们,家庭条件较好,备受长辈疼爱,学习成绩优良。但是我们还缺少一个最重要的——理想,一个真正坚定的目标。我深知,只有具备了这个最主要的因素,才能使我们有不断前进的动力。而阻碍我确立理想的原因,大概是我们缺乏各种工作的亲身体验。我想,光是站摘在一旁观看或是从书里的只言片语中想象,而一时兴起,说出的“我要当律师”或“航天员,我以后就是要干这个”,都不是发自内心的,从而也不能长久。我们缺乏的是对各种工作的真正了解,真正感受。对于在中国长大的我们,重视学业忽视实践的现状和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使我们没有时间也不能做这件不被重视缺又重要无比的工作 ——树立理想。我清楚没有几个人会听到我的心声,但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小结

我感触最深的是威尔逊对大自然的热爱,追求目标的执著。我至少学到了两样东西:选择真心喜爱又且力所能及的目标,坚定的追求这个目标;发现是学习的真正目的,而非学习本身。

除此之外,威尔逊的一些归时还未被我提到,大概包括:宗教,纪律(军校生活),责任(家族及童军团)及大学生活。我想,这些品质或经历会在威尔逊生物学家的道路上给他带来极大的影响与帮助。

我推荐这本书,和大家一起倾听威尔逊的故事,倾听他的感悟。

大自然读后感 篇4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文章,叫《大自然警号长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以虎和鹤类为典型事例,说明我国野生动物急剧减少,自然环境被遭到破坏,所以大自然发出尖锐的警号。读了文章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为什么大自然发出尖锐的警号呢?那是因为破坏大自然的人无处不在。在地球这个生命的大舞台上,从严寒的极地,到酷暑的赤道,从荒芜的沙漠到浩瀚的海洋,无处不是芸芸众生的栖息之地。然而,蚂蚁缘槐,不负责的人无处不在。在这里我要为那些无辜的动物和植物们呼吁,还它们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园。

生物的存在是我们这个星球的特征和骄傲。生物圈是一个奥妙无穷,异彩纷呈的世界。它们周而复始形成了无数生态平衡系统。就像鱼离不开水,猴子离不开树林,老虎离不开树林中的小动物。然而,一但破坏了生态平衡,就树倒猢狲散,小动物无处可寻,人类也将面临着灭亡。

人为“万物之灵”。在历史的长河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及全球,但是科技再发达,人类还是要从环境中获取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充足的食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要依赖周围的环境而生存。

奔腾的江河、清澈的溪流、晶莹的泉水……组成了地球上的水圈。水是生命的乳汁,在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是生命。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至少有15万种,藻类10万种以上。地球上的淡水占总量的2.53%,可饮用的水仅占0。77%。面对这样渺小的数字,难道你们还不觉醒吗?你们还要去破坏吗?

地球上的70亿子子孙孙们,在地球上,包括人类都离不开这个特定的生物圈和周围的环境,所以你们不要再破坏环境了,还大自然一副欣欣向荣的面孔吧!

大自然读后感 篇5

读海子的诗,一定要用心去读,因为海子是个用心写诗的人。他的每首诗,都是他的孩子。

我读海子的诗,最初的冲动是自己那时很忧郁,对生活失去希望,觉得很绝望无助。但读了海子的诗,我发现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悲观。海子在很多诗里面都赞美生命,他觉得活着很珍贵,赞美这珍贵的人间,如他所说: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地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从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到任何一点对生活的抱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幸福的人,幸福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肯用心去体会。植物是幸福的,爱情是幸福的,雨水是幸福的,我们人类,有什么理由不幸福呢?

很多人都误解,觉得海子自杀了,读他的诗,人也容易走向极端。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解。我读海子的诗,从来没感觉到什么悲观,我感觉到的是他的真挚和热情。他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写在了诗里面。他从不吝惜自己的赞美,就像他不吝惜自己的祝福一样。他祝福所有人,哪怕你是陌生人,他赞美一切美好,他热爱自然,从他的笔名就可以看出来。海子,并不是什么海洋之子的意思,而是西藏的湖,当地人称为海子,海子热爱自然,由此可见。他赞美大自然,在他眼中,大自然是一个美丽结实的女孩,我们看不见她,她仍在远处爱着我们(《大自然》)。在他眼中,大自然是美丽的,她从不吝惜自己的爱,她的爱无处不在。这有点像道家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自然对每个人都一样爱,不论贫贱富贵。海子出生在农村,在农村生活了十五年,他说他要写农村写十五年,可惜他没写完就陨殁了。我也生在农村,在农村生活了近二十年,读着海子的诗,总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他所写的村庄,总给人一种寒冷而凄凉的感觉,或许,中国的农村就是如此吧——落后、安静。人们天天劳作,只为了自己的胃,以及繁衍后代。这是中国农村的真实写照,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村都是这么样过来的,即使到现在,也还是这样。海子是农民之子,他的诗写的是最真实的农民农村,自古以来,中国的诗词歌赋,从来都很少涉及农民和农村。而海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他农民的淳朴,他是中国的农民诗人。由此,我想到了叶赛宁,他是俄罗斯的农民诗人海子是中国的农民诗人,他们两人真的很像,就连结局也是一样。海子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从他写的《诗人叶赛宁》里我们可以明白。

大自然读后感 篇6

我喜欢毛毛虫,因为当别人嘲笑她的时候,她却没有骂别人;当她一个人在黑暗中、在痛苦中的时候,她却忍着疼痛,这样才有了美丽的蜕变。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像毛毛虫那样,要坚持不懈,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我喜欢小花,因为她不仅长得美丽,而且内心也很美丽,当别人嘲笑毛毛虫的时候,只有小花对她微笑,安慰她,很关心毛毛虫。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别人长得丑,你不能笑话别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笑话别人,那别人心里会很难受的。看一个人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而是要看他的内心。

我们要善于和别人交朋友,这样,你就会很开心,不觉得孤单了。

我还知道了蝴蝶的生长过程:它一开始是一条难看的毛毛虫,后来她吐丝结茧,在里面慢慢地长大,经历了疼痛,破茧而出,最后变成美丽的蝴蝶。

大自然读后感 篇7

《大自然的企业》是一本关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经济学分析的书籍。作者斯汀格里兹(Robert Constanza)认为,自然界生态系统与企业的运作方式十分相似,是成功经济模式的重要参考。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其互惠合作、资源回收利用等智慧,来解决企业现实中的问题。

书中p8与9提到,自然界生态系统具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智慧。首先,自然界中的生物都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中,它们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都将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同样,企业世界中也需要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互惠,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良性竞争。其次,自然界中的资源都是减少的,但别的生物总能通过利用它们的残余来生存下去,毫不浪费。我们在生产和消费中也需要节约资源的意识,循环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更加可持续的社会和企业。第三,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也需要秉持这种平衡思维,在企业决策中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利益,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书中p30,研究者指出自然生态系统的不断重建也提供了启示,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往往从每个生态系统自身的生态过程开始,小规模的永续变化将导致链式反应,进而推动整个系统的优化。如此,我们不仅可以尝试从生态系统出发来考虑如何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也可以通过改观整个自然系统的运转模式,来为自己的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思路。

较为显著的例子就是绿色革命,基于为人类治理自然界,人类应在珍视生态系统再生生命力的同时,积极创造自然环境的别样发展价值。作者认为,在观察和描述现实永续发展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如太阳一样生产、如江河一样流淌、如鸟一样自由自在、像植物一样永不罢休,逐渐思考和实现这些生态学中的开创性观念,让绿色革命成为无论是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都值得肯定和效仿的里程碑。

总之,《大自然的企业》这本书带领我们拜访进化的社会中改变我们思想的方式,从根本上推动企业和社会价值社区的或曲折或平静发展,掌握全局性的层面、普及化的方法和细节的学习,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成长之路。它用自然界的智慧,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发展,从而达到经济和长期发展的双赢。企业中,通过掌握自然界的智慧,开启科技革命、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还能注意到生态带给我们自然返回与促进经济增长相辅相成放在一起,在人与自然之间达到良性互动与互促生长的目的,帮助我们实现僵硬和流动。按照作者所说,“让我们学习自然的经济学,让我们借鉴自然的智慧,让我们通过创造价值实现经济的增长,并且实现永续发展的目标。”

大自然读后感 篇8

石头老师,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教会了我们要仔细观察。”落叶老师,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教会了我们落叶终究要归根的自然规律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水滴老师,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教会了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品质。”……大千世界,万物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老师,花、草、树、木,无一不例外。人不是我们唯一的老师。

一块石头是何等的坚硬啊!可谁能想到,一滴水就这样成年累月的滴着、流淌着,一把斧子都锤不开、砸不开的石头,一滴水竟然办到了!硬是硬生生地砸出了一个“洞”,可不就是要坚持不懈吗?水都能这样坚持,何况人呢!

万事万物都不可能只教我们一个知识,就像老师,那么水呢,它就可能只教我们一种品质吗?

看过流水吧,你们可能没有注意过,水在往前流的过程中,常常会有石头、水草冒出水面,而水却没有因为这些东西挡住自己的去处,而是分开自己,越过它们,继续向自己的目标流淌。是啊,这些石头和水草不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吗?克服它们,踩着它们,继续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可不就是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吗?

万千世界,总有源源不断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任何奥妙之处,全部为你而展现!

大自然读后感 篇9

我心中的大自然是奇妙无比的!

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你会不时听到“呼呼”的响声,那是风在演奏着。接着,小鸟会在树上“叽叽喳喳”地为你唱歌。而啦啦队——树木们,一直在旁边扭动着身姿为它们伴舞呢!多和谐的大自然啊!

神奇的“魔术师”耐不住寂寞也表演开来了。夷!奇怪!它在哪里呢?哦,原来它在天上。一朵朵白云使出它的看家本领,一会儿变成了苹果,一会儿变成了西瓜,一会儿变成了马匹,真是形态万千,阿娜多姿。突然,它穿上了那件魔术师准用的黑外套,再使出它的第二招——呼风唤雨。霎时,风起雷鸣,千万滴雨从天而降,大家都出来迎接这些生命之水了,花丛里的花得到这些水的滋润,张开了美丽的笑脸。树苗弟弟请这些朋友到自己的身体里做客,让它们帮助自己长得高大、强壮些。雨水汇聚河里,顺着河流入了波澜壮阔的大海里,真没想到这些曾经是“魔术师”的水,也想走进大海的怀抱,到那去增长自己的见识。多么温柔、可爱的大自然呀,但是如果你去伤害它,它可要大发雷霆的。

现在,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断地砍伐森林,让那些住在森林里的动物无家可归。大自然又怎么会忍受这样的虐待呢?他大吼一声,电闪雷鸣,山崩地裂,飓风吹倒了房子,摧毁了无数的生命……多么的温柔、可爱大自然,但是你不好好爱护它,反而破坏它,它就会让你自食其果。

多奇妙的大自然啊!

大自然读后感 篇10

今天我读了《大自然未解之谜》一书,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既有趣,又神秘,就好像一个个永远都解不开的谜团,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些谜团,令人叹为观止,就连科学家见了,也会不知所措。

例如,有中国云南,有一种神秘的“烙饼石”。这种石头刚挖出来时是软的,可以削成自己喜欢的形状。但只要在火上烤,就能变硬,可以烙饼,而且饼不会粘锅,烙出的饼香脆可口。在非洲还有一种可怕的石头,竟会放毒。有6个人意外挖出了它,它是一块直径50厘米、会发光的石头,他们把它带了回来。三天后,6个人全身发麻,视力衰退,不到一个月,6个人竟全部去世。医生诊断,他们是中毒身亡。

这些石头真奇怪啊!我很想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可惜书上没有答案,连科学家都没法给出答案,还是未解之谜啊。

还有一些奇特的喷泉,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在我国广西,有一口报时的喷泉,它在8点、12点、17点准时喷水,每次喷50-60分钟。如果泉水喷出时比较浑浊,就预示要下大雨了。而在下雨时,喷水就没有规律了。在南美洲还有一个更奇特的喷泉,它在每天的早上7点、中午12点、下午7点,十分准时地喷水,正好是当地人一日三餐的时间,所以被称为“三餐泉”。

这些喷泉为什么会如此准时地喷水,书上也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看来要留给我们进行探索了。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些事只不过是我们神奇的大自然变的一些小“魔术”。神奇、美丽的大自然总是会给我们送来意外的惊喜,送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谜,等着我们去探索。现在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长大了,就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努力解开这些未解之谜。

大自然读后感 篇11

这是作家张炜写的一篇文章,最深的一句是最后一句:我想一个不热爱大自然的人,也很难培养起很强的美的感受能力。我总觉得一个对大自然满腔柔情的人,很难是一个品行低下的坏人。”最初的想法是,为了成为一个人们心目欣赏的好人,我要坚持热爱大自然,这是一个正确的、值得坚持下去的爱好。

文章开头写了作者生活地方,胶东半岛,写了中学时代的生活环境和上学生活,周围美丽的树林草地和人给了作者深刻的印象,他热爱那时生活,热爱关于大自然的美好回忆。

中学时期是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作者说的对,我们很多人中学要离开父母自己在学校独立学习和吃饭,虽然不像那大学那样,但已经是脱离幼稚时代的开始了,很多名人在这时都看了很多大自然的景象,像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等,他们作品中都有很多讴歌大自然的篇章,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那么热爱大自然,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和由于受工作等影响,有的人并不能经常接受大自然的陶冶,我想这会让他们容易压力大,容易走入不好的道路吧。

中学和学校都是每个人难忘的记忆,大自然也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东西,我觉得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空去欣赏、去观察大自然,就是时常让自己有空去看看大自然,那样自己会收获很多,也能培养起自己美好的思想见识。

史学读后感(范文十五篇)


你知道如何才能更好的记录下来自己的读后感吗?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有着让自己感触颇多的情节。 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归纳和总结书中给我们的启示,今天我们给大家推荐一篇网络上的“史学读后感”文章,感激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本文!

史学读后感 篇1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读党史人物李大钊生平事迹有感

在我们组组织的第二次理论学习中,我们着重学习了党史上著名人物的生平和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的伟大贡献。

课前我读过李大钊的生平。通过课堂上和同学们的学习和讨论,我越来越关注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他是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五四运动时期革命先烈李大钊的这一不朽名言,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担当”重大责任、追求社会道义的决心。上世纪80年代,在关系中国改革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新一代中青年学者用其坚实的“铁肩”,通过“妙手”撰写的“文章”,“担”起了改革开放的“道义”,表现了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时代责任感。

这种历史责任精神是非常宝贵的。然而,纵观时下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物价持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从挟尸要价到**腐败,社会上又充斥着混乱,冷漠,道德伦理的丧失,人们在浮躁与忙碌的追逐中开始弱化自己。虽然,我们的国家有太多的骄傲,但中国在目前的发展道路上需要放慢一点脚步,理性、实际地看待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更需要我们这一代汲取前辈们的正能量,脚踏实地,以强国富民为志,承担起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责任。

辛亥革命爆发后,李大钊深受影响,开始有国忧民。1913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在日本三年,李大钊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回国后,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李大钊著有《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等文章,他不仅主张用马克思的学说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而且积极提倡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他曾说:

“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许多先进青年不仅在五四时期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且很快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组建中国共产党打下坚实的基础。放眼今天,战争远去,烽烟消散,在如今的时代,人们似乎更加热衷“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

”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古训。回首中国共产党90年的岁月走得坎坷艰辛,今天的我们更应居安思危,学习李大钊的先驱精神,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自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新理念,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和平年代,我们要让历史的旧鼓旧钟激活我们,让民族历史的警钟长鸣。回顾历史,让我们从革命先烈的境界回顾我们的使命。她将在我们的身体里闪耀,使我们的国家更加耀眼。

史学读后感 篇2

在第五讲《延安整风与党的团结统一》中,卢毅教授从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基本过程和深远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讲解,带我们重温了那段历史。通过这场规模空前的思想整顿,党最终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开启了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篇章。通过此次学习,我对党的思想路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建设中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地位。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通过延安整风,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统一了全党思想,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这次整风运动对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每个党员都铭记于心的一句话,但是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是我们要熟练掌握理论、清楚判断现实。这既要求我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求我们擅于洞察事实、及时反思总结。在延安整风过程中,毛主席亲自主持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大革命失败后党内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系统总结,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自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在讲座中,卢毅教授提到展开延安整风的原因之一是抗战初期党员数量迅猛增加,带来了一些思想不一致的问题,因此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到今天,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已经超过了9000余万人,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如何确保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思想路线的统一,是我们仍然需要时刻警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要辩证的理解“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思想,不能仅停留在“人多力量大”的层面。要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目标统一,同时制定科学的运行机制。这也正是我党自成立以来多次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时刻强调思想政治建设重要性的原因。

今年是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全党再次开展集中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党员,我们应当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果,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以良好的风貌迎接建党100周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不断向前。

史学读后感 篇3

史学著作《中国人史纲》读后感提要:在学校读书月活动中,我选了博杨先生的书。在工作之余,我几乎是手不释卷的将其读完的,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我都将其随身携带自史学著作《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中国人史纲》不仅是柏杨先生史学著作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历史通俗写作中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历史通俗写作中的杰出之作、引领之作,至今无人逾越”。

“本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世纪为经,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简紧凑。柏杨的史观以“人”为中心,自称是平民著史、狱中著史,“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着眼点是“人”。柏杨一生经历坎坷,因有大苦难,所以有大愤懑与大悲悯,这种情怀始终激荡在文字里,才使得柏杨作品得到魅力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稍有衰减。

如今,斯人已逝,我们读其书,顿觉其容,犹历历在目,其言,仍历历在耳。”以上文字,是该书的扉页后面的编辑插话,我非常认同,便摘抄于上。在学校读书月活动中,我选了博杨先生的书。

在工作之余,我几乎是手不释卷的将其读完的,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我都将其随身携带,有时间便翻翻,有几次,看到晚上过了午夜,也不觉疲倦。书中翔细的史料让我大开眼界,震惊甚至目瞪口呆。感叹作者翔实的史料,也感叹历史教科书的匮乏,甚至空洞和教条。

阅读的过程,也是我思考的过程。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为今用,虽然已物是人非,时代早已变迁,但也不乏借鉴之意。

今天的时代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的技术和思想碰撞融合。上个世纪,社会形成了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苏联巨人的垮台,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使得社会主义国家数不胜数。

回望零落星布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的闭关自守,仍沿用着世袭和**的愚民和**政策,有的邯郸学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已只是名称的区别。纵观全国,纵观历史,客观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自1921年成立以来,真正引领了时代的进步,走在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思想的前列。当时,他所倡导的理论和社会制度并不完善。

但建国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们,除了开天辟地的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之外,也继承了古代开国皇帝们所惯用的手段,“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内部斗争成了人的头等大事,上至主席,下至平民,俨然回到了野蛮和原始的状态,社会主义的先进性荡然无存,政治成了生活的首要,甚至全部,没完没了的阶级斗争使人民荒于生产,社会在动荡中摇曳了十几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才成为全国的中中之重,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才重新走上正轨。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饱暖思淫欲,社会风气拜金主义盛行,我们广大的****也“身体力行”,**腐败,官僚作分,这些我党上个世纪用以控诉国民党**黑暗面的口号,不幸的在如今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许三多”等一类**成了诸多反面**的典型代表。干部群众关系严重恶化,****件多发。思考这些问题,也许历史可以借鉴。

如果抛开所谓时代的大背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新政权的“瓶颈期”,能否度过瓶颈期,是这个政权的关键所在。汉代文景之治后,汉代得以数百年不衰;唐贞观之治后唐王朝成了中国人在国外的代名词;然,秦、隋随以开国皇帝的神武和与时俱进的制度使帝国空前强大,然不幸中未度过瓶颈,致使帝国大厦轰然倒塌,回顾历史,不觉嗟然。现在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形式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

今天的发达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我们曾经宣传过的资本主义的黑暗并没有使他们垮台,但这些言论现在非常适合我们。我们不能单单只是意气用事而混淆视听,也不必闭门造车而充耳不闻。彼为我用,未为过焉。

综观古今中外,我认为当前我国最重要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政治体制改革,或者自上而下同时进行,特别是引入监督竞争机制刻不容缓。

一、监督是镜子,多照镜子,能知自己瑕疵虽然,建党之初,宣扬要建立民主公平的社会主义国家,然行至今日,似乎渐行渐远,自上而下的保守和既得利益保护主义占据了主流。所谓监督,也是由**或领导任命,受人衣粟,岂能尽其责。就以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大来说,其之初,就是赋予了太至高的权利,甚至拥有立法权,监督**和任免**领导也自然是其职责之一,然而,如今已沦为附庸和各自争夺利益和扶植自己力量的有效平台。

看一下目前各省省长,有多少人兼任人大主任就知道了,一个自己兼任监督和任免自己职位的职位,还能寄希望于它发挥作用么?人大只沦为了“揣摩上意”和维护自己利益的冠冕堂皇之帽。也难怪会出现很多,在任时政绩显赫,为**和喉舌所热捧,却不成想是大**,大蛀虫,等到东窗事发,真是抽自己耳瓜子,监督机制在他为非作歹的时候干什么去了??

长此以往,还能奢望于进步么?除了口号和自我意淫,又能起什么实质作用?当为人民服务只是一句口号时,责骂记者是无耻的:

“你是替人民说话,还是替党说话?”时,我们又能奢望什么呢?

二、竞争是优胜劣汰和保持锐意进取的必然途径只有有了实质的竞争和忧患意识,才能时刻保持警惕,自我约束。否则,如果政绩和升迁是为了奉承和迎合人民的意愿,那么谁会真正为当权者谋福利呢?只有给予人民足够的监督和权利,执政人民的核心注意力才能落到人民身上。

使人感到严重不适应时代的事,我们党仍然采用所谓的落后可笑的“举手表决”方式。我并不鄙视这种投票方式,但觉得这种投票方式在核心问题和关键投票方面有致命的弱点。想象一下,提名一位国务院总理候选人,却没有其他候选人。提名人会坐在舞台上看着你。你不能举手投票给他吗?!他负责你的事业和政治生涯。你有勇气或力量忠于你的真实想法?!

除非你只对你的人民负责,而不是对你的上级负责,否则你将有足够的勇气甚至力量忠于你的真正想法,也就是对你的人民负责。总理如此,以下何议堪?!有句民谣,想来倒有几分道理:

“村长是打出来的,乡长和县长是喝出来的”。没有监督,没有竞争,只有秘密行动,不这样做,作为村长、县长、市长怎么能升职?!为了社稷人民,为了国家前途,为了我们政党的真正先进性,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问题,哪怕是扼腕断臂,哪怕是推倒重来,我们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为了党,应当赶上时代的前进车轮,我们应该有勇气、有魄力、有决心、有信心同史学著作《中国人史纲》读后感提要:

在学校读书月活动中,我选了博杨先生的书。在工作之余,我几乎是手不释卷的将其读完的,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我都将其随身携带自>我们的人民一道,沿着康庄大道前行。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车轮倒开和停止不前,势必成为历史和人民的罪人。

史学读后感 篇4

近日,通过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让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多年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绩,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我更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自身实际,我有如下三点体会:

一是拥有一颗责任心。就是勇于担当,敢负责,有事能办事,遇事不怕事,青年人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尽心尽责的有作为,提前思考,处处为领导分忧,工作中瞄准先进,对照一流,做到不满足于工作干过了、任务完成了,要重实效,多去总结。工作中要加快节奏,狠抓落实,对于领导部署之事要落到实处,有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责任心。

二是拥有一颗进取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一步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每一步都离不开共产党人奋发上进的一颗进取心,作为企业的一份子,我们该如何做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答案,但我想首先是要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是企业的主人,公司发展壮大是我们共同的职责所在,坚定正确的信念,执着地向前,这样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加强理论修养,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立足本职去实现自身的人身价值,拥有一颗进取心,不断更新自己,丰富自己,锐意进取,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

三是拥有一颗平常心。作为一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在本职岗位上辛勤劳动。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坚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培养自己健康向上的情趣,从思想深处时刻警惕贪图享受,拜金主义,目无纪律等错误思想。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百年,经历风雨,艰苦奋斗才开创伟大的事业。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永远跟着党走,跟着共青团组织走,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立足本职,开拓创新,展示自我,担当起改革发展的重任。

史学读后感 篇5

再一次逐字逐句地读完《中国民盟章程》和民盟史料后,我对民盟的历史使命、民盟成员的职责和实践工作的开展等方面有了系统性的认识。一方面,我很高兴加入光荣的全国民主联盟;另一方面,我觉得盟国的责任不小,任务不容易。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与第一次写入会申请书相比,我的思想意识有了质的飞跃。

传承光辉历史使命

我坦诚对民盟的第一印象是比较肤浅的,认为民盟只履行“高大上”的事务,即积极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促进大团结大联合;全团要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 努力完成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三项历史任务;在新世纪新阶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接再力做出新贡献;配合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等。

可第一次逐字逐句地读完《中国民盟章程》和民盟史料后,我了解到:

“中国民主同盟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族命运命悬一线之际,聚拢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下成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要同党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主同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实现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每一位盟员皆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如今,中国民主同盟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群众路线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由此,我深刻认识到,民盟并不是只是处于高处做高处的大事,而是深入群众,起带头作用,从小事做起,并能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和需求,追求务实工作之风。同时也认识到民盟必须统一思想,团结一致,贯彻党的政策;每一个盟国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大的成就。

严于利己做合格盟员

我原本以为,作为一名民盟盟员和普通群众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是一种“优越”,或“高人一等”;可现在,我明白盟员与普通群众的差距,并不是所谓的“优越”,而是盟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和可以行使的特定的权利;我知道民盟的每一个成员都只是一个普通人,更别提寻求任何私人利益和特权了!

我已了解到作为盟员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对我感触最深的一部分,我想我应该将其摘录下来,看看我能做到哪些,并以此写下自己的想法。

如民盟总纲第十四条:

“盟员有下列义务:(一)遵守民盟章程,执行民盟决议,参加基层组织生活和民盟活动,交纳盟费;(2) 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3)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恪守职业道德,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正处于增长知识的阶段,因而我所能做的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提高对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在以后为人民服务时积攒足够的本领,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民主同盟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维护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积极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读完这一段,我意识到做一个合格的盟员的难度,恐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实际中做到这一条吧,但这也让我更严格地要求自己。

加入民盟,就要服从它的安排,这是我在写入民盟申请书就明白的,要在遵纪守法方面做出表率,而遵纪守法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做到这一点无须多讲。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民盟盟员,我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广大盟员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把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基本任务。

同时发扬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盟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扬民主、科学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履行义务立德树人

在党的第十七届会议后,北京卓达经济管理研修学院的郑旭龙就写过一篇名为《读党的十七大有感》的文章,里面讲到: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文化交流频繁,融入了世界这个大的家庭之中,英语在中国教育市场持续走俏。‘英语热’对于中国当代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外国文化的流入将中国古历史文化逼得无路可走。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英语已直和语文、数学并驾齐驱。

甚至,英语不过级就拿不到学士学位。这使得中国人对英语有着疯狂的热情。不仅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很早就开始了解和喜欢麦当劳和肯德基。他们更喜欢去西方过圣诞节。

西方文化的流入,让国人没有了属于中国最传统的“魂”。没有灵魂的民族还会在壮大吗?后人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却被历史蒙蔽了双眼。

历史只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是行不通的,却忘记了一个民族的崛起,不仅要靠汲取世界之文化的精髓,也要传承传统之文明,保护属于本土的精神文化。”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和青年知识分子,我绝不排斥任何国家的文化。放眼世界,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承载着一个国家历史的兴衰。

我特别欣赏中国的儒家思想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虽然这两种精神背道而驰,但都是中国年轻人现在所缺乏的。不知道如果把现在的年轻人放在抗日战争时期,会产生多少“**贼”,抗日战争还会不会胜利。

有人说“儒家思想是不堪入目的,孔孟毒害了无数中国人”,这样的说法有点过于片面。当时的中国是封建统治阶级,夹杂着时代的迂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许多思想仍然存在于儒家思想之中。

“仁”、“礼”、“中庸之道”等,儒家思想对于当今的社会的文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仁学”是最早要求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追求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我们拥有优久的历史和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洗礼。 如今,一些仍然有激进思想的人经常贬低中国文化。

作为民盟的盟友,我们有义务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道德教育教育青年学生!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个真正想成为合格盟友的新盟友。我应积极实践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积极履行盟员的义务,努力做好应有的责任与义务,为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目标,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最后,我很自豪能加入中国民主联盟!

史学读后感 篇6

“八史”过后,中国史学彻底恢复元气,从修史活动中培养了不少具有实力的创新人物,刘知几可谓他们当中特立独行的一个。

刘知几和前面的历史家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私人身份撰史学批评。论私人身份,司马迁算第一个,但他到底做着中书令;整本史学批评,在《文心雕龙》中偶尔一现,仅仅片言只语,淹没在一片文学批评的汪洋大海中。集两个方面于一身者,在中唐时期,非刘知几莫属。因为私人撰述,意味着压力倍增,必须自己独力承担寻找材料、雕版刊行,及写书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相应开销。幸而材料方面不用担心,刘氏在辞职专门写书之前,多次入阁担任史官,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机密的内部档案,也是拜担任史官的经历所赐,他深深体会到中唐时史馆内部十羊九牧的混乱局面。《史学史》倒没有具体分析造成混乱的深层原因,联系到当时武皇夺权,中经中宗反复废立,最后才折腾到玄宗继承大统,人事频繁变动,朝野上下都忙于搞政治斗争,大家没有时间去料理史馆的管理。结果太宗时代传下来的制度没有得到足够的维护,史馆的人员规模越来越臃肿,恰像当今的行政机关。记得很久以前,我偷看母亲的《行政法》教材,末尾结语大概是说,我国的行政机关总会隔数十年人员翻倍,就陷入“精简—臃肿—再精简”的怪圈,两相对比,岂止巧合,不是很值得深思?

刘知几的性格比较耿直,却懂得官场道理。以他出身官宦世家的背景,自然晓得只要在朝一日,就必须按照上级指示行事,因此,他概叹“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转身回家搞学术去。难道他的行动象征学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与政治之间要保持距离吗?

但也不必讳言地说,刘知几的性格里蕴含着极大的理想主义者成分,且看他在着名的传世作品《史通》里提到如何成为合格的史学家标准可知。所谓“三才论”,既需要勤奋学习,又不失驾驭史料文献的天赋,才学兼备之余,还拥有过人的胆识和器局,超越时代的局限。按这个标准,其实刘氏自己也未能达标。《史通》的自叙篇章,也有庸俗地吹嘘自己家世和郡望的词眼,证明他也沾染了当时门阀旧风气。毕竟这些缺陷,是白璧微瑕,无改刘氏《史通》的独创性,及时总结编撰史书的成败得失,可以说第一本史学界的理论教科书。

很快“安史之乱”来了,从太宗时代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社会财富,遭到极大破坏,剩下只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晚唐。史学不再着眼于纯理论,政治气候的转变,要求它发挥经世致用的功能。

于是,杜佑和他的《通典》稳稳地接过刘知几的班。当时唐朝已经无复太宗年代的富裕,杨炎变革赋税制度就是为了解决国库收入困难问题,大环境所致,晚唐的史馆早就退居到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毕竟朝廷再也出不起那么多的闲钱供养学术。由此可知,头顶着宰相光环的杜佑,实际不过以半官方身份撰文,他的《史通》自主命题,一反常态把典章制度史独立成书,又首次以《食货志》位居全书之首,一改历代以帝王本纪等政治史居主要地位的惯例。回想贞观和开元,学术不论经济,而经济自强;玄宗以下六朝,强调经世致用,而财富缩水,真不觉令人唏嘘!所以,杜佑的《通典》与其说在巨细无遗阐述历朝历代制度变化的来龙去脉,毋宁在表达他对时代走向的深深思考,其中某些见解,到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例如,他开篇《食货志》有个这么样的观点:国家经济最重要就三点,粮食、土地、劳动人手,只要这三个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国家和人民的收入将逐步提高。真真如暮鼓晨钟!一个生活在千年前的古人居然能看明白当今不少干部们常常头痛的三条“政绩拦路虎”,不难想见杜佑个人具有深厚的政治涵养,是支撑着他写出经典的史学着作的基础。诸如此类的言论,在《史通》俯首可拾。再比如,他在《通典·历代盛衰户口》明确表达:国足则政康,家足则教从。政治健康发展依赖国家收入稳定;支持人民文明进步要看家庭是否经济稳定。同时他后面又提及,家庭要富足,靠的是诚实经营,一味靠避税,到头来损害国家和家庭的根基。林林种种,不由得令人敬佩他对世事的洞察能力,当然书中更多的是新颖的史学观点。

不但观点,连推导方法也是前所未有。他在《通典·礼典》,用少数民族现行的婚姻风俗跟春秋时代汉族的上层贵族婚姻习俗对比,得出结论,汉族文明并非一贯先进,少数民族也并非落后的蛮夷。只是地理气候不同,文明进化快慢有异,一语中的,有力驳斥往常士大夫头脑中固有的“大汉族主义”。这一点很接近恩格斯关于民族学的看法,谁说古人不如今人!关于杜佑的新颖思想,不止一点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借“分封制”、“郡县制”的争议,最后推出“不因后事以酌前旨”,不能用后人的眼光来揣测古人的看法,评价和判断历史事件时,必须从这一事件所处的历史环境出发。杜佑的观点足以穿越时间,包含着历史主义的成分。若非如是,则属“厚诬古人”,今天还有许多反面教材,最经典一句“我孝庄”。杜老九泉之下,对此估计也只会嗮笑,他性格文质彬彬,加上学问好,无怪乎皇帝在他致仕(退休)时,下鉴定语“蕴经通之识,履温厚之姿,宽裕本乎性情,某猷彰乎事业”。

杜佑的一生可谓无憾,享年七十七岁(虚岁七十八),其时《通典》已经脱稿,伴随着他的逝世,唐代史坛的亮度再次变弱,幸而还有点点光芒照亮。

史学读后感 篇7

《新史学》读后感

我于日前重新拜读任公先生之大作--《新史学》,受益非浅,启发之余写此读后感。

任公先生学贯中西,其将我国史学与泰西之史学比较,发现我国兹学之盛如彼,然国民不团结、群治不进化,"兹学之发达,二千年于兹矣,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何也?"先生推其病因,指出"六病三恶果"."六病"者: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我国之史,"质而言之,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我国史学与泰西之史学比较,莫能"使今世之人鉴之裁之,以为经史之用也。"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先生认为史学应该如人,须有其精神,"史之精神维何?曰理想是已。"然我国史学"汗牛充栋,皆如蜡人院之偶像,毫无生气,读之徒费脑力。""非益民智之具,而耗民智之具也。"五曰:能铺叙而不能别裁。我国史学多且杂,然体裁单一,如果"将大事皆删去,而惟存"临猫生子"等语。"六曰:能因袭而不能创作。"中国万事,皆取述而不作主义。"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之史家,稍有创作之才的惟六人:太史公;杜君卿;郑渔仲;司马温公;袁枢;黄梨洲。此六病之弊所贻害后人之恶果有三: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

时至今日,我辈读史也无一善本可寻,且疑古之风尚存,稍不留神就会发现手里捧的就是某某学者所指的伪书。呜呼,此国人之大不幸也!先生于百年前提出的问题至今尚未善解之,故今之史家应深思之、努力之,编写一善本以谢国人,也慰先生之在天之灵。

任公先生在彼时彼日针砭史学之弊,确能振聋发聩,今日读来尤耳目一新。深思之,语略过而意已到,"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然也!快哉!"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已也。"先生之心吾知之矣。

史学读后感 篇8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著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著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著主人公的喜,忧著主人公的忧,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

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著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著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史学读后感 篇9

作者学号:12017000458

暌违多日,今日终于将这本书阅毕,颇有所感。初次见到许氏这本书是在本科二年级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但当时仅仅是一扫书名,并未一读。而今日,缘于老师的推荐,终有幸了解许氏其人其书。

许氏于201x年过世,此书于八十年代末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03年由岳麓书社出版其简体字版。我所用的便是后者。

全书六百余页,读起来并不轻松,不单因是字数多,也有其它方面的原因。总体而言,就我个人的感受,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对于**以来的各**家和流派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罗列分析,对于各家的治学风格和方法,以及路线主张,叙述较精准到位。人们一眼就能看到异同,并获得最基本的了解。

然而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其文笔并不算优美,读起来有生硬之感,其次是每一章节内部所划分的小节,每一节之间未看出有什么逻辑关系,常有重复的现象出现,甚至于每一章的结尾,也未见总结式的话语,总有未完之感。而且就文中内容来讲,有些分不清哪些是许氏自己的观点,哪些是他引用的观点,所以此书相较于他其它的著作,更像是一本教科书,述多论少。

但是就梳理普及新史学史家与流派的这一目的来说,其基本还是达到效果了。接下来想就具体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感想。

一、关于学派的划分

我想说的第一件事是关于目录中所列的学校的划分。我个人认为徐的划分式不可靠和令人信服的。除却第一卷的"史学新义"和第七卷他所自诩的"史建学派",余下的"考证学派""方法学派""史料学派""史观学派"的称呼是否得当?

就研究史学来说,方法、史料和考证的手段是缺一不可的,考证学派的人离不开史料,史料学派的人离不开考证这种技术手段,有了考证过的可用史料,尚需要一定的方法方可治学,而且我相信每一个有成就史家,意识中都有一相应的"史观",即使不似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学者这样明显。因为有许多时候个体并不完全符合群体的一切,所以在每一个被划入其中的人也并非和其名是完全对应的,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进行类型派别的划分,也是无可厚非。但希望所依据的标准可以明确,所划分出的类别具有区别性和辨识度。

考证作为一种为学的手段,和方法,史料并不对立,同理亦然。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不太同意。

二、不同的提法,相似的内容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种感觉: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甚至有不同的理论。但是纵观来看,无论所强调的怎么变,无外乎是重视史料还是重视方法和理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倡导。

比如说,在新史学创建的初期,梁启超所倡导的便是要针对过去之"旧史学"的"新史学",初期要引进西方的科学,使史学科学化,这也和当时的大潮流有关。晚年,经过努力,他也改变了主意,希望回归传统。这不仅是任公的变化,也是中国新史学的变化。

这个想法是后来我读到各种历史观流派时产生的。当时的风气是史观横行,以论带史或者以论代史的现象严重,于是翦伯赞这样的,就提出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史料。再回到前边,当**之时,马克思主义学派史学还未如49后那样席卷中华大地,马派的人员多分布于二流和三流的院校,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傅斯年所率领的中研院史语所为代表的所谓"史料学派",胡适为代表的倡议方法的所谓"科学派",这两派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比较重视史料,并不喜欢空论。

正因为比较轻视理论,所以与之相对的学者,便比较提倡应当引进理论,以完善发展现有史学的不足。当有泥古派,也就顺势带出了"疑古派",当疑古太过,就出现了"信古派".刚开始的时候在想,每个学者都有自己所持有风格和特色,是不是都与人不同呢,其实不然,所强调的有些仅仅是增加了一点内容,有些是不同时期以不同面貌出现的变体。

史学读后感 篇10

百年大党,筚路蓝缕。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意为基层减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在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我们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我们需要学习党的历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书写新的伟大成绩。所以,党史学习教育要坚决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只有学深学懂学透,才能从党史中总结经验、汲取力量、奋进向前。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党上下当前必须完成的首要政治任务,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要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沉下心来认真学,结合岗位深入学,以民为本实践学,既要在学习中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也要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切实防止出现学习和工作“两张皮”的现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党组)书记是关键中的关键、少数中的少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不仅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要肩负起组织实施、监督检查、问责问效的主要责任,努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党委(党组)班子成员要结合分管工作,以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韧劲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学习教育总体安排,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注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要带着问题学,查摆差距、补齐短板;要带着感情学,发扬革命精神、弘扬革命传统;要带着责任学,胸怀“两个大局”,坚定信心决心。要注意为基层减负,精简会议、报表、总结等材料,探索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学习讨论,坚决查处学习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

百年历史浩浩汤汤,伟大征程催人奋进。只有学深学懂学透,才能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史学读后感 篇11

近来我常常想,为何大家会产生这种把所谓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向视为新东西的印象?到我看了王尔敏先生的《20世纪非主流史学和史家》一书时,好像明白了一点。在学术的社会里,也许有一两种叫做“主流”的研究取向,其他则被视为“非主流”。

在“非主流”没有进入站立在“主流”中的学者视线的时候,“主流”可能就是全部;一旦“非主流”进入了视线,就可能被视为新潮涌来,然后会产生“新潮”是否会成为主流的疑虑。其实,在学术上,“主流”也好,“非主流”也好,都是“流”,但这个“流”一定要有源,不是随意泼出之水;也一定要循自己的河脉前行,不是四溢散漫之水。学术之“流”的格局,应该像珠江那样,尽管地理学家可能会定义哪条水道是珠江的主流,但实际上,珠江水系并无主流支流之别,几条江河并没有真正合流;到了三角洲的河段,主流支流更是难分莫辨,所有水道都互相交错,互相混合,最后还是分流入海。

如果我们能够像理解珠江水系那样那样理解学术之“流”,那么,很多争论或者就可以休止了。

最后,我想用两句也许是老生常谈的话来归纳我的意见:我相信“史无定法”,但一定要“学有所本”。

史学读后感 篇12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历史学著作是研究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社会演变等的重要工具,它们通过揭示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提供了重要参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一本历史学著作的读后感。

我选择的是《人类世纪》这本由埃里克·韦弗撰写的畅销书。这本著作以独特的角度和深入的研究深度,重新解读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感震撼和启发。

这本书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线索,将人类历史分为多个阶段并讨论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动力。作者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变革。韦弗指出了文化、经济、科技等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详尽描述和深入剖析的震撼。通过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对历史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例如,在书中,作者详细讲述了印度、中国和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的繁荣和辉煌。这给我带来了新的启示,使我对这些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作者还通过对殖民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历史进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与此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历史对现实的重要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能够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韦弗在书中强调了在面对重大决策时与过去的经验相结合的重要性。他提醒我们,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未来时,我们应该借鉴过去的经验,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并在现实世界中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繁荣的未来。

最后,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一个重要的思考:历史是由人类塑造的,而不是由命运决定的。我深刻理解到,历史是由无数个体的选择和行动形成的。作为当代人,我们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负有责任。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积极参与并改变我们所处的世界。

总之,我读完《人类世纪》这本历史学著作后,受到了深刻的震撼和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研究,更是一本提醒我们珍惜过去、把握现在和创造未来的重要著作。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类发展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为我们的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史学读后感 篇13

摘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了政治军事史的先河,在西方史学著作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全书记载了古代希腊历史上第二次巨大的战争,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奴隶社会开始由繁荣走向衰弱。

关键词:修昔底德德政治军事史

古希腊历史上有两次大战:第一次是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49年的希波战争;第二次是公元前431-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二次战争,是希腊历史上的转折点,关于这次战争的史迹,有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流传于世。

西方的史学名著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可谓多如牛毛,再现了曾经的生活,记述了时代的特征与思想,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众多同类型或是不同类型的史学名著中毫不逊色,熠熠生辉。

一、 关于作者

修昔底德,关于他的生平,我们知道的其实并不多,除了从他本人撰述的著作中寻到只言片语以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几乎没有人提到他。第一个为他写传记的人已经试公元五世纪的人了,叫做马赛林纳斯,但他所根据的材料也只是修昔底德本人的著作以及前人对著作所做的注释,甚至部分结论都是出自猜测,出现自相矛盾。

首先,关于修昔底德的出身年份就有许多争议,但是很据他于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职务这一可靠的年份以及他著作终止时的年龄,我认为约公元前460~约公元前395年这一时间断线是合理可信的。在古希腊,要能担任上将军这一职务的除了才能突出以外,年龄也要达到三十岁,若依据公元前460年出身来看,到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一职,那就是36岁,而他死时大概也就六十岁左右,所以死亡年份也就在公元前395年左右。

我们对他的童年知之甚少。青少年时代,他应该也与雅典的许多贵族子弟一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据说小时候,他听过希罗多德在奥运会上背诵他的历史著作,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但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不能够确定,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他对希罗多德著作的熟悉深度做出的一种美好幻想,想象两个各具特色的历史学家之间产生的一种美好的碰撞。此外,如果我们为这两位历史学家的年龄设定标准,希罗多德(herodotus)到听众吟诵时,修昔底德将不会是个孩子。而修昔底德对希罗多德的著作很熟悉这一事实也不能作为他就一定曾听过希罗多德演讲的依据,我们能做到对于一个自己欣赏的作者的作品很熟悉这很平常但并不一定就接触过这个人。

至于他的其他经历,我们所知道的并不十分清楚。就比如他曾提到自己有经营一个色雷斯的金矿“331”。但我们并不明确他这个金矿从何而来,有史家说他家道殷实,世代经营;但也有史家说是因为他和斯加普特-亥尔的一个女继承人结婚而得到的。

还有,从公元前431年战争爆发到公元前424年他出任将军这7年之间他的生活我们一点也不知道,他如何一下子就取得将军这样的高位我们也不清楚。但据他自己说,在这些年代里他一直在从事资料收集,以便于来撰写这场战争。公元前424年,他被选为雅典十位将军之一。

在此之前,他可能参加过一些战斗,否则他会突然取得如此高的地位,但我们无法确定他参加过哪些战斗。之后,安菲波利斯的失陷,使得有些人有了可趁之机,诬陷修昔底德有通敌**之嫌,他因此被放逐了20年。修昔底德从被放逐到重返雅典的这流亡的20年间的生活,我们也完全不知道。

但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期间他一定经常在伯罗奔尼撒各地以及西西里游历,尤其注意视察那些曾经发生过重大战役的地方。

修昔底德的死也是个谜。他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的?死在什么地方?

又葬在什么地方?又为何没能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写完?普鲁塔克和马赛·莱纳斯等古代作家说,他是被暗杀的。这一判断可能是基于他的作品突然中止。

但是所有的古代作家都没有提到他的确切死亡时间。从他的作品可以推断,他应该在回到雅典一段时间后死去。关于修昔底德的死亡地点,马赛林纳斯的说法也前后不一致,但大体上来说,死于色雷斯一说还是比较可靠的。他死后葬在**也是一个尚未澄清的问题。

关于修昔底德本人我们所知的实在不多,还有许多传说也都不甚可靠,我们唯有从他的著作中去感受其人。

二、 关于本书

公元前431年,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刚爆发时,觉察到这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便开始着手搜集资料,准备撰写一部历史巨著。战争的第二年,瘟疫袭击了雅典。修昔底德不幸生病,但他活了下来。公元前424年,修昔底德被选为雅典十位将军之一,指挥舰队。

在一次战役中,修昔底德奉命率舰队进行支援,但援兵未到城池失守,修昔底德被认定贻误军机,被逐出雅典,20年后才获准重回雅典。流亡期间,修昔底德坚持搜集史料,关注战争进程。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写到公元前411年“便戛然而止”[2],并没有完整地叙述整个战争过程,距离战争结束还有6年多,这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并没有记述。

其余的则由色诺芬补充。

1、 内容

修昔底德的全部作品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甚至其中引用的演语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他的作品不仅是用眼睛看,而且是用头脑思考。他自己就曾经说过:

“18”他的著作不但有较强的科学性的内容,并且用了很高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把持续了二十七年之久的一场战争作为一个整体来表述,并且紧密联系毫不零散。该书共分八卷:第一卷第一章实际上是作者的前言,阐述了战争的重要性和历史写作的目的;从第二卷到第五卷,第二章记录了战前十年,即从战争爆发到尼西亚和平条约的签署;第五卷的三至七章记载了和约的签订到西西里远征五年半之间的历史,即所谓的“和平”时期;六七卷书记录了西西里探险的开始和结束;第八章记录了两次战争,即战争的最后阶段。

整个战争是一个综合的故事。每一部分的联系不仅是有时间的线索联系起来的,而且有其内在的联系。

演讲的使用是修昔底德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修昔底德自己提到:“17”他巧妙的运用了这些历史人物自己的嘴来说出他们行动的动机和背景。

对于当时形势的叙述,不是靠个别的事件能都表述的,需要通过当时人的嘴才能分析透彻,使我们对于双方军事行动的意义才能有所了解。

修昔底德在用词上有很高的艺术技巧,而且常常能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方法,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33

2、 思想和局限

首先,他进一步发展了人本主义。在古希腊,尽管一些历史学家能够以人本主义对待历史,但不可避免地受到神性观点的影响。修昔底德不仅不相信占卜,否认自然现象是不正常的灾害,而且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

他持理性主义的态度,不使用超自然现象来解释历史,这在当代历史学家中非常罕见。同时他还十分重视人的作用。eg020

其次,他试图首次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求真精神。

第三,他是第一位关注经济因素对历史进程影响的历史学家。

第四,他有历史进步理论的雏形和对历史事件的哲学理解。

第五,他赞扬民主和法制精神。

第六,他有着严谨的治史态度和较为科学的史料处理原则,并且明确了治史的目的,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明确写道:“在这次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我就开始写我的历史著作,相信这次战争是一个伟大的战争,比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任何战争更有叙述的价值。”[3]修昔底德以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所以,记述这场战争具有重要价值。

修昔底德在第一章中宣称:“我这部历史著作很可能读起来不引人入胜,因为书中缺少虚构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会发生的类似的事件(因为人性总是人性)的人,认为我的著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众一时的嗜好,而是想垂诸永远的。”[4]修昔底德旨在记述一场伟大的战争,基于这一点展开对历史事件发展的描述,使后人清楚地了解这场战争的起因、进程和后果,以及政治体制和贤明君主等对战争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修昔底德把历史叙述与道德垂训结合在一起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达到对后人进行教育的目的,使后辈们在面对类似事件时能有所借鉴。

修昔底德认为,历史具有道德垂训的功能,特别是劝善惩恶的作用,他非常重视历史事件的叙述,希望能够以史为鉴,进而对后世进行教会与训导。修昔底德“相信人们可以从了解那场毁灭性的战争的起因中获益,正如人们可以从知道什么东西能使人得上致命的疾病中获益一样。”[1]修昔底德之所以不像其前辈那样主要叙述神话传说,而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叙述对象,目的是总结有益的经验教训,以纠正雅典政策上的失误,遏止雅典衰败的趋势,使雅典一直保持繁荣强盛。

修昔底德的著作虽然是以后一些史家所不及,但他的著作并不是就没有缺点了。

首先,是主体范围上的局限性。33修昔底德在创作中摒弃了天命论思想,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有不足之处,因修昔底德无法摆脱对命运的信仰,常常用抽象的人性解释历史,把嫉妒和贪欲看作人的本性,支配人的行动。

其次,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他把历史的发展简单地归结于皇帝和将军的活动。35

3、关于战争的一些感想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是由于希腊世界两大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对霸权的追求。西西里战役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一场转折战。雅典被彻底击败,开始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属于内部纷争,几乎整个希腊世界都卷入了这场战争,不仅各城邦之间互相进行战争,许多城邦内部也发生了内乱。

战争持续了近30年,最终以雅典的惨败告终。雅典的失败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提洛联盟内部的矛盾比伯罗奔尼撒联盟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和复杂;民主的弊端为入侵斯巴达提供了机会;雅典军在几次重大会战中指挥失误,特别是西西里远征的失败,使雅典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海上优势都是导致雅典失败的重要因素。

与希腊波斯战争相比,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的第二年,雅典采取陆上防御而海上进攻的战略,把居民都转移到城中居住,但因人数密集,卫生条件恶化,导致瘟疫爆发,约1/4居民病亡,伯里克利也染病死了。一些人认为,这是应验了神的预言,修昔底德则斥之为妄说,并认为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瘟疫发生的原因。

修昔底德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给希腊带来了空前的痛苦。过去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城市被攻陷,被破坏……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流亡者,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生命的丧失”[2]。可见,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使雅典和斯巴达两败俱伤,而且使希腊各城邦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给希腊文明带来严重破坏。

([2][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谢德风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8页。)

结语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西方史学领域取得多方面的开创性成就,于整个历史学研究发展存在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时过境迁,二部著作所体现的史学观念仍然影响着一批批历史学研究者,仍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

史学读后感 篇14

走出庐山——读《历史学是什么》有感原创: 郑勇这本书是著名学者葛建雄先生一本科普著作,目的是告诉读者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以及如何学习历史。已经不知道是哪一年买的了,一直在书柜中吃灰,假期出游想着路上要看本书就顺手拎起读了。

由于是科普著作,书写得浅显易懂,但逻辑严谨,重点突出,分四部分将历史学的相关基本知识条分缕析介绍的清清楚楚。读一本完整的书,不仅增加了许多历史知识,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认识,而且对历史本身也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除了收获具体历史知识以外,在方**层面,作者走出庐山的提法让我感触颇深。

在葛先生看来,走出庐山是指观察一个大的事物,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小范围内,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这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之所以用走出庐山来借代,是因为苏东坡那首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但我只在山上。

”因为人在山中,他的视野是有限的,而且由于所处地位和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印象也会不同,而且只能是一个局部,难免片面。葛先生认为,对于历史研究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保持一定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才可以摆脱功利的羁绊、政治的束缚和视野的局限,从更广阔、深入、超脱的角度来观察和评价历史。因此研究历史必须要有大眼光:

从纵向看,要有历史发展观;从横向看,应该把小范围的历史放在大范围中考察,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世界的范围内来考察。葛剑雄强调,历史研究应该走出庐山。其实,不仅是历史,还有人应该走出庐山吗?因为无论做什么事都存在深陷其中而不能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所以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说。

当局者庐山之中也,旁观者走出庐山者也。因此做事时不能仅囿于具体事情本身,而应而努力跳出对象层面,从更高层面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将问题看得更清楚,才能做出更为适当的决策。做人也是一样,那些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的人,其实是迷于自身而不知,这样的人不能从长远、全局层面看问题,格局被局限在较低的层面,在遇到选择时往往目光短浅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如此是难以成就大的事业的,所以做人要有应当有大格局,也是这个道理。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只不过是一瞬间,看无数英雄起浮落沉,叹世事变幻白云苍狗,常读历史可以使人更加清醒,更加豁达,能从更高处俯瞰人生的得失。走出庐山,就是走出狭窄的领域,走向全面、更高的境界。

阅读历史需要走出庐山,这是它使人们变得明智的原因之一。

史学读后感 篇15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着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着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着作就是《史记》。

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在阅读《史记》之时,有如穿越时空,遥望古老中国的风雨。而能够有这样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主要凭借着司马迁在《史记》里倾注了丰厚的情感,融入了对英雄的讴歌,也有对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满了强烈的爱憎之情。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的,公正的记述,不要求抒发情感。然而读着《史记》,你会很容易的跟着司马迁的思绪,为那些泪满襟的悲剧英雄感动,惋惜;又为那些奸佞的小人愤慨,汗颜。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史记》中有其他史学家想都不敢想,写都不敢写的内容——对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记录当朝皇帝的历史已经是一些史学家不敢恭维的事了,更何况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负面的事迹,这很容易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然而《史记》却完完整整的将他们一一收入书中,犀利,深刻地把他们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让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朝代,绝不带半点阿谀奉承之味。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埃这也许正是《史记》为何如此珍贵的原因所在。

所以读像《史记》这类的经典史学着作,首先要学会领悟人生,领悟社会,领悟的越深刻,越能通过《史记》去体会司马迁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这也正是我读《史记》之时,最大的收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