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万历年心得感悟

有关万历年心得感悟。

 时刻保持自己的感言是重要的, 时刻保持自己的感言是重要的,一篇优秀的感言要怎么写呢?探索“万历年心得感悟”了解更多关于这个主题的内容,请尽情享受我们网页所提供的内容!

万历年心得感悟 篇1

自己从检7年,从事过公诉、监所检察业务工作,接触过律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服刑人员及其家属等形形色色的人,也从法学生转变为执法者。自己也在不断的思考,应具有怎样的素养才是合格的检察官。至少从海瑞身上,找到了部分答案。

一个合格的检察官应该有高度的信心。这种高度自信来自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高度的自信,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才能激发我们对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海瑞作为一个孤独的斗士,一个人在践行着那些纸面上而实际上大家都不再相信的伦理道德,试想如果没有强烈的自信,他能坚持下去吗?也许我们的待遇比别人差,但并不否定我们工作的崇高;也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但我们并不低估工作的重要性。

一个合格的检察官应该始终对法律充满信心和敬畏。检察官作为法人和执法者,应该对法律有崇高的信仰和敬畏,只有这样,我们的法治才能有未来。这也要求我们加强对实体法的理解和把握,增强程序法的程序意识和信心。

当前存在许多执法不规范的问题,法律也存在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我们应当有着坚定的法律信仰,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

一个合格的检察官应该具有人性化执法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我们与犯罪分子不是敌我矛盾,在办案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粗暴办案,应当更多的进行换位思考,用我们的真心去体会犯罪分子,让犯罪分子感受到法律的温情。

一个合格的检察官应该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当今时代,处于信息**的时代,法律也在不断变化和修改,作为一名执法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能,确保执法过程实现社会效果、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以上就是我的心得与体会。

作者:常德市人民检察院徐文辉

万历年心得感悟 篇2

赵文波读书真好!我们都渴望学习。中学时,金庸、古龙、梁羽生、琼瑶是我们业余精神生活的主要人物;到了大学,书多了起来,琳琅满目的,但一部路遥的《平凡世界》让多少天之骄子留恋忘返,不舍昼夜;如今,这种高雅的生活逐渐被世俗生活所占据。幸运的是,在读书月,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

近日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万历十五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是黄仁宇1976年在美国所作,最初使用英文写成,书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先生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朝后期的历史撑开来。公元1587年就是明朝万历十五年,原本是极普通的年份,作者将该年前后的历史事件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层面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虽书名为《万历十五年》,然而全书却俯瞰了明朝的兴衰。

在读书之余,回味历史的甘苦,和大家分享一下。

历史大河潮起潮涌,我们不能假想历史,因为我们无法改变历史。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在浩瀚的历史中改变未来。

该书从人性的角度阐述了中华文明史,认为人的欲望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性是**的。认为制度应该针对性之恶来设置。然而,几千年来,中国一直用儒家思想来维持和发展。道德于心相连,心是多变的。

所以书中的人物都失败了。黄先生认为,他们的失败不仅是个人的失败,也是制度和道德的失败。

张居正,精明能干,雷厉风行。死后被抄家,家人被流放。

正直的海瑞,重视法律并且执法不阿,他强烈的道德感赢得了让人们的尊重……但海瑞之死,让所有人松了一口气。

而正如作者所说,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的行动全凭儒家粗浅简单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即使宗旨是善良的,也不能补救技术之不及。《万历十五年》指出道德不是万能的,不能代替技术,也不能代替法律,但是没说道德可以全不要。在中国古代,道德代替了法律和意识形态统治中国,导致表面上的繁荣。

正直的海瑞,儒家的楷模,公家忘私,节俭,廉洁自律,误判,出局。

万历年心得感悟 篇3

制度不仅仅是一个理想——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黄仁宇先生耗时7年完成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以公元1587年为横切面,见微知著,以近知远,剖析了16世纪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以及学术思想,洞察内在因果,揭露时政弊端,得出结论“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整本书文字优美简洁,分析精辟,观点生动生动,想象力无穷。仿佛能够看见万历时期的明朝正迎面向我们走来,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性联系,却是歪脖子、细腰,无论怎么费力挣扎也无法迈进。随着朱翊钧、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代表人物的粉墨登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典型特征及其中的弊端暴露在放大镜下,看着它腐朽的肌理,无怪乎世人感慨“明之亡,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

1、 君臣不和与阴阳失衡的上层建筑

朱翊钧没有选择当皇帝。正是祖籍朱元璋赢得了家族财产和王位世袭制度,才把他推上了龙椅。兴趣爱好的扼止、偶像张居正的坍塌、**权力的博弈、立储斗争的失败,使他未能在皇权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万历皇帝停止了早朝、经筵、日讲、谒陵和各种礼仪,隔断了同外界的交流,对**的升迁补缺不闻不问,劝谏的奏章留中不发,立储问题的争执一拖再拖,以致“上下否鬲,中外睽携”。

君主与大臣的对立对一元化的国家制度是致命的,因为皇帝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社会制度。它通过敬天法祖和彰显礼仪维护国家的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通过人事升降和赏罚分明维护**的工作效能,通过统一思想和左右全局维护一个庞大帝国的向心力。神秘的天赋皇权思想在赋予皇帝至高无上地位的同时,也赋予了它将人世间一切不合理的处置合理化的决断力。

皇职的缺位,加重了文官集团的负荷。

公务员制度与君主制相辅相成,是维护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行政工具。财政税收、军备战事、司法审判、大型工程、抢险救灾等国家大事,无不是通过文官集团得以制定和执行。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它的运作也相当有趣。

一是名为下仆,实为主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名义上,文官集团是皇帝的仆人,实际上包罗了当时的出色人物,已经成为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实际主人。

张居正治理官吏、整顿财政实现了府库充实、倭患绝迹,申时行运用调剂折衷的人事安排成功治理黄河、化解边境危机,他们都在历史的大画卷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二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明朝**薪俸微薄,还要力崇俭朴。

把持朝政的高级**、横征暴敛的钦差大臣、瞒上欺下的**污吏,尽管可以利用手中的公权力获得大量的社会资源,嘴上还不得不高唱孔孟之道,以致虚伪和欺诈成为官僚生活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三是拉帮结派,上下其手。皇权的更迭和定期考试,都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仕途的命运。

为此,**之间建立了地方友谊、年度友谊、婚姻友谊等小团体,结成私人派别,互相照顾,各取所需。这种小集团在排挤政治对手的时候表现得特别鲜明,称为“去皮见骨”。先由无名小卒用委婉的文字从细微末节开始,假以时日上升为道德问题,诤谏的**职位越来越高,辞句越来越激烈,直到时机成熟自有大将出马。

万历年心得感悟 篇4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一

我是个喜欢历史的人,但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一直没有去看过,以为它写的是万历年间十五个年头的事。看过书后才知道只是写万历十五年那一年,即1587年。我不得不对黄仁宇先生感到由衷的敬佩,能将一年中发生的小事与大明帝国或者说整个中华封建制度走向崩溃联系起来走向崩溃联系起来。

这种历史研究角度确实是令人耳目一新,比起一读就“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得更有意思。

“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至其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黄仁宇先生明确的指出了这本书的主要观点。

从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申时行等的悲剧人生,展现出以儒家道德为基础的文官封建制度的颓废,充分说明以道德代替法律制度是不可能的。

这是个神奇的体制,就算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为之感到无奈的。万历皇帝雄心勃勃,准备好好干一番。然而,他在繁重的礼节和所谓的道德中扼杀了自己的意志,最终变得被动。不是没有绝对的权威,而是在这个体制中很多事你是没法做的,只能无奈叹息,无论你是皇帝。

作为臣子的张居正、海瑞他们更是无奈了。在儒家的道德里,什么都提倡“高尚”,表面上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做官可以做得很清廉、做皇帝可以做得很爱民、做人可以做得“忠、义、孝、悌、信”但是在这的背后却是**腐败、背信弃义。张居正的命运与王安石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想改变现状,但不能动摇既得利益的根基。

海瑞更是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但他所做的与这个体制格格不入,最终不免悲剧命运。

在这样一个由伪道德维系的制度中,很多人不知不觉地卷入了潜规则制中。因为这个制度需要近乎完美得道德,但这只能有圣人来完成。大多数人都是凡人。是凡人必有人类所固有的那种本性:

利己。当“高尚”的道德要求与自己所能做的相差甚远时,么么大多数人只能选择放弃“道德”,或者明里做一套,暗里做一套,这是道德便成了伪道德。但在,文官封建体制中,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情况下,道德被高高挂起,那么人们的行为便变的更为“两面派”。

中国封建社会的那种循环怪圈也是由此而来的,一个朝代开始时,每个人都严守儒家的道德,君主爱民,**也不敢太过放肆,于是出现一时的所谓“盛世”,而然,当他继续延续下去时,道德变得越来越虚假,于是这个朝代倒下了,另一一个又吸取所谓经验,再次崛起。如此循环往复,走不出去。当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古代的大门时,我们慢慢意识到,用所谓的儒家道德取代法律制度是不可能的,人的行为必须受到制度的约束,即使一个人再高尚。

在424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当初发生的事在今天的中国仍旧能找到影子,我们现在的体制也似乎近似神奇,我们国家总理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发言也曾被**“和谐”。当“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在深刻反思道德的缺失,当然道德的缺失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会那么不信任彼此?“彭宇案”给了我们答案,是法制的不完善,导致了不公正的判决,从加深了人们彼此的不信任。

我们的**在反腐败的工作中反复提倡**要提高道德,固然提高道德很重要,但是权力必须要有制度的制约,这是硬性的要求,不然,道德就变成了伪道【jHt868.coM 合同范本网】

德,那么这个神奇的体制就会不断的循环下去,中华民族就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们不妨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

同时强调道德的制度,打破这个神奇的体制,让权力有制约、道德变成真道德,那就再好不过了。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二

《万历十五年》是即我在床头读完《明朝那些事》之后又本一关于中国阶段历史的描述,由于***失眠,书中其中感慨也大多因为深夜的躁动而随风去了,但也却有一部分随着可吸入颗粒物一起沉淀到了我的血液里。

我很惊讶这本书中的许多人物都有当今社会的影子。

若将万历儿时看做我们的当代,他原本聪明敏感、乐于上进,也曾经励精图治、喜欢读书,他本不是暮气沉沉、消极厌世的人,怨只怨那些作为臣僚的老师或家长,从不曾将他当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确切的说是有尊严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同样也像像我们的学生时代,很多时候被当成了学***器,原本活泼好动、乐于思考,最终却极度厌学。

诸如参加完升学考,要将书本剪碎或早上依旧***坐在写字台前却不知道该干什么。因此,作为一名学生和一名教师,万历皇帝最大的失败是大臣们剥夺了万历作为一个聪明的年轻人的人格、思想和活力。

张居正不让他练习。申时行不让他练习。每个人都不让他成为第三王子。连和他形影不离的小妾也不能和他一起葬在坟墓里。没有这样的自由,就算他是皇帝,有什么好处?但他毕竟是皇帝,仍然拥有无尽的奢华和整个国家。在当今社会,我们的悲哀是什么。

作为第一助理,张居正的言行不同,直到我们看到太多人的虚伪。官二代,富二代,军二代,黑二代。这个社会原来已经并正在真正属于这些有钱有势有权和不要命的,“学校十年功,不如一棵葱”的现象难免出现。

我一直觉得张先生不是汉奸,他也希望明朝富强。他只是一个聪明任性、有缺点的部长。孔子说,“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难养”的岂止是女人和小人?

任何人彼此接触久了,都难免“不逊”起来,皇帝如此,张居正如此,恐怕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也难免如此。事实摆在眼前,改变虽不及万难却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我唯有在心田播种善的种子,也时刻提醒自己,只要是人都会产生某些偏见和不可避免的缺点,学***体谅并选择,哪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那些是“见不善而内自省”的,现实无奈与社会种种幽暗的侧面,但却必须允许这些幽暗的存在,因为他毕竟是“丰富多彩”这个词的重要部分。

面对如次、遇到问题、唯有积极想办法,努力让自己多一些才能,开阔些眼界,理清些思绪。而决不能消极怠工,心灰意冷。充满希望才能使我们快乐生活。

——我们无奈于幽暗,也尽量做到让幽暗无奈于我。

读后感栏目精心推荐:读后感

万历年心得感悟 篇5

说完统治者,再来说说**机关中的主体,各位**。首先,万历皇帝的老师是万历前十年的第一家店铺,张居正是万历最受尊敬和信任的人。张居正被后人称为杰出的总理,足以看出他对当时形势的杰出贡献。

他领导的万历新政也让人们看到了王朝复兴的希望。但对于一个基于道德的组织来说,它并不依赖于你的创新和对落后制度的修改。而是看你是否能够遵守旧有的原则,当张居正对旧有制度的改革越大时,自己面对的阻碍也就越大,可能这里的阻碍往往并不是小人之为,但是张居正生前的这些个人恩怨,足以让他在死后遭到万历皇帝的清算。

而作为张居正之后对明王朝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首铺——申时行。与前任相比,他更为圆滑,能在多种力量中找到平衡。事实上,在管理这样一个大帝国的许多问题上肯定存在分歧。

张居正采取的是一种强迫的方式来阻止人们产生分歧,而申时行则采用一种近似的不作为的方式来弥补人们的分歧。两相比较后者自然更让人易于接受,如不断的举行礼仪,讲解以“四书”为本的准则。都是通过比较缓和的手段让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

最后,让我们谈谈孤独的戚继光将军。我们知道,明朝是一个强调文化而非军事的帝国,所以在这个帝国里做事的方式自然是一保持各方之间的平衡为治国知道。如果我们真的想施用武力,它将以失败告终。

回到戚继光,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功臣和名号是明朝统治200多年的一个例外。除了自己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发现才能的人和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戚继光正是具备了这些条件,才使他成为著名的将军。

但是,当他的支持者不再能够帮助他时,即使您有才能和勇气,也无法改变命运的下降。纵观戚继光晚年的不幸,其实是因为他一直推行的一整套军事管理措施打破了以公务员为中心的平衡。既然如此,他当然会付出代价。

万历年心得感悟 篇6

但是到了万历十五年以后,一切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首先是皇帝怠政,接着罢工,而且一罢工就是三十年,不上朝,不参加祭祀大典,深居皇宫对政事不管不问;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死于万历十年,在他死后的第五年,他生前推行的政策被彻底推翻,人亡而政息,万历皇帝剥夺了以前给他的所有冠冕的封号和诰赏,子孙也落得了抄家流放的命运;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万历十五年底孤独的死去,家徒四壁、医药不备,且被妻子遗弃;同样,在这一年的十一月,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海瑞也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仅留下**十余两,不够殓葬之资。

为何君主勤奋、文韬武略的明王朝在1587年显现出败相?接下来我们从微观层面来分析。

1、 被道德绑架的皇帝现实中的皇帝并不像电视剧中那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拿万历皇帝来说,从加冕的那一刻起,就有一大堆的圣贤道德规范落在了他的头上,这些道德规范把皇帝神化、制度化、典范化,一句话,他必须是神而不能是人。他想在宫殿里挂一些灯笼来庆祝元宵节。张居正劝皇帝体谅人民的力量,但灯笼不能挂;他要赏赐财物给宫女,大臣劝谏明君不可滥赏,赏赐赏不了;他要立小儿子为太子,一大群**和他辩论不可废长立幼,最后放弃…….一系列的挫折使皇帝厌倦了与手拿道德大棒的**之间的争斗,挫折感无处发泄,最后选择了长期罢工。

2、 挥舞道德大棒的文官明代文官“士”的精神达到前所未有的畸形,数量庞大的文官前赴后继,以因“直谏”被皇帝打板子、砍脑袋为荣,占据“忠直”的道德制高点,犹如政治押宝,以期有一天翻本带利获得升迁。这种直谏的风气在万历年间尤甚,邹元标和雒于仁就是其中的代表,邹元标靠上书**张居正而遭流放在张死后重获升迁。几次三番的与文官斗争后,万历皇帝看明白了这一点,不再把诤谏者当做尽忠,而知道他们是出于自私自利,即所谓“讪君卖直”。

万历朝是皇帝和文官集团互相争斗的时期。这种状况的结果是明代政治陷入了一种极为低效的状态。

3、 能臣不是神首辅张居正认识到这样一点: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官。在万历的信任下,张居正选择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能臣终究解决不了制度根子上的腐朽,他的一条鞭法和考成法触怒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加上自身也不清廉,屡次遭到群臣道德上的**、在死后失去皇帝的信任,落得个清算的下场,所倡导的变革也被全部推翻;

4、 孤立的道德模范海瑞是史上少有的所谓“清官”,他的一生体现了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失去了法制的约束,一滴清水澄清不了一锅混汤,他个人的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所以,他的行为显得茕茕孑立。除了作为榜样,这没有用,这也是他悲剧的原因。

5、 被轻视的技术派明朝是重文轻武的朝代,由文官所控制的**和社会,对武将采取歧视的态度。武将除了在疆场上厮杀之外,在军事上无法作为,更不要提在战略制定上有任何的发言权,国家需要的只是一介武夫。明代甚至让军队自己种地补充给养,还要上缴皇粮(有点像曾经的军队三产),造成了军饷不足、兵源奇缺、战斗力低下。

1555年,一群几十人的日本海盗竟然在十几万明军的包围中从江浙到安徽等地大肆虏掠,杀死杀伤官兵百姓四千多人。戚继光也许是个例外,他治军严明、战功赫赫,源于张居正对他的充分信任和授权,他才能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即便如此,体制内留给他施展的空间仍然有限,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体现于整体的战略规划上,而是落实在了小的战术空间内。

张居正死后,他也一直受到牵连,直到去世。

封建末期的明朝,四书五经的道德标准高高在上确立为上至君王、下至庶民行为的规范,抽象的道德取代了法律,遏制了法制的成长和发育,明后期几乎没有对洪武时期确立的法律做任何的完善和修改。即便有名君、能臣、道德楷模和技术专家,在以道德为精神支柱、忽视技术、法制缺失的体制内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社会前进的动力被一点点的吞噬,直至消耗殆尽。

黄仁宇先生在本书的最后写道:“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救技术之不及”。

消耗掉了最后回光返照的能量,1587年,在中国的东北,一个28岁的满洲青年努尔哈赤兴兵平定关东,开始了他统一中国的征程,第二年,西班牙舰队开始出征……而此时,中国的明王朝正独自走向没落。

同样看现今的中国,同400多年前有着类似的境遇:执政党片面地宣传和强调道德的作用,希冀通过树立“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等高高在上的道德伦理标杆来达到上至**下至平民行为上的自我约束和规范,最近10年的腐败横行、道德滑坡和社会问题频现证明了这种作法是简单粗浅的。我们看大洋彼岸的美国,这个国家自建国以来的200多年,都在孜孜不倦的通过完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基本的道德标准。

有了制度的规范,他的**不必是道德楷模、政治超人,甚至还容许犯点儿小错误(例如拉链门的克林顿),依然能够确保国家不会偏离路线高效运转。

我们来看现今中国最有活力的企业——万科房产,他的董事长有大把的时间去登山和旅游,甚至还不时传出点儿花边新闻,但是企业仍然“坚定不移地按照既定的路线和方针奋勇前进”,他创立的万科房产现在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王石有空去登山,源于万科有良好的培养人才机制、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优良的企业文化,如果说斯隆(通用汽车前总裁)开辟了管理制度的时代,无疑在中国开创管理制度最成功的企业就是万科。

姜汝祥博士《经济观察报》中的文章中写到:“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懂得的是,我们的员工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如果不在制度上下功夫,努力改造人性,我们能创造多少圣人?

谁又是圣人?能改造的是制度,不能改造的是人性!”

空洞的、高高在上的道德标杆只能作为精神的图腾,可衡量的、实实在在的制度才是促使我们明确目标、不断前进的跑道。这就是我读《万历十五年》最深刻的感受。

万历年心得感悟 篇7

《万历十五年》共七章其中就有专门一章描写海瑞,标题是《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这既是该章的标题,更是黄仁宇先生对海瑞的真实评价。一方面认为海瑞行为处事古怪,与时代发展不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他是明朝的模范官僚。虽然海瑞从政二十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但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并牺牲自我的精神,并且自己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传统伦理道德。

在我看来,在海瑞的身上体现出了以下的特质:

一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信仰和敬畏。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海瑞保持着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极大信仰。始终用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忠孝要求自己,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也正是这种强烈地信仰,让他内心对传统伦理道德保有敬畏之心,认为传统伦理道德是神圣的,必须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二是言行如一,说到做到。可以说海瑞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实践者和践行者,海瑞不能相信治国的根本大计是在上层悬挂一个抽象的、至善至美的道德标准,而责成下面的人在可能范围内照办,行不通就打折扣。明朝官员的俸禄极低,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水准有时都难以维持,但海瑞欣然接受,

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仅留下白银二十两,甚至不够殓葬之资。

三是原则性极强,执行规定不打折扣,不论人情事故。回顾海瑞从政二十多年,对成文规定执行地不折不扣。任浙江淳安知县时,严格执行钦差大臣的俭朴规定,致使钦差大臣不入淳安;任南直隶巡抚时,严格执行官方限制大户过多占有土地的规定,强迫自己的救命恩人徐阶退田十几万亩。

四是精细入微的人文关怀和生活阅历。文章中提到海瑞审理一起因杀人案件。该案案情是妻子的哥哥前来索取欠款,之后与丈夫发生扭打,进而失手将丈夫推入水塘淹死。为掩盖真相,丈夫的尸体被哥哥沉入水底。恰巧案发前有一朋友极其仆从在他们家住宿,知道这件事后不敢声张。后经邻居报官,至此案发。经初审认定,此案是因奸而致谋杀。例如是死者的妻子与这位朋友必有情,不然,何以偏偏在这位客人到达的那天,丈夫突然丧命等等。后经海瑞审查后发现多处疑点,认为此说法从情理上讲不通:一则妻子与她的丈夫生有二子一女,决不会如此忍心;二则这位朋友家境一般,且早已娶妻,最多成为此人的小妾;三则若真有此事,那也应当是参与密谋的人越少越好,为何要牵扯上这位朋友的仆从。正是由于海瑞细致入微,注重情理,促使一件冤案得以昭雪,无辜的人免受凌迟之苦,也还了多人以清白,避免了司法体制蒙受冤屈。

自己从检7年,从事过公诉、监所检察业务工作,接触过律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服刑人员及其家属等形形色色的人,也从法学生转变为执法者。自己也在不断的思考,应具有怎样的素养才是合格的检察官。至少从海瑞身上,找到了部分答案。

一名合格的检察官,要有高度的自信。这种高度自信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但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可。只有对自己从事工作的高度自信,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认可,才会激发我们从事工作的热情与信心。海瑞作为一个孤独的斗士,一个人在践行着那些纸面上而实际上大家都不再相信的伦理道德,试想如果没有强烈的自信,他能坚持下去吗?或许我们的待遇比不上别人,但并不由此就否定我们工作的崇高性;或许我们日常琐碎,但并不由此就低估工作的重要性。

一名合格的检察官,要时刻保持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检察官作为法律人,作为执法者,应当对法律有着崇高的信仰和敬畏,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法治才有前途。这也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实体法的理解和把握,对程序法的程序自觉和程序自信。当前存在许多执法不规范的问题,法律也存在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我们应当有着坚定的法律信仰,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

一名合格的检察官,要具备人性执法,以人为本的思维。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我们与犯罪分子不是敌我矛盾,在办案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粗暴办案,应当更多的进行换位思考,用我们的真心去体会犯罪分子,让犯罪分子感受到法律的温情。

一名合格的检察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能。当今时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法律也在不断变化和修改,作为一名执法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能,确保执法过程实现社会效果、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万历年心得感悟 篇8

初识《万历十五年》,是在《人民的名义》。当时看电视剧的时候,就有想法看一看,能作为一个渔家女吸引高育良出轨的“致命”一书是什么样子的。这次在书店正好遇到了它,就顺手直接带回来拜读了。

《万历十五年》是美籍作家黄仁宇的著作之一,融会了黄仁宇先生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并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1572-1620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万历前期,张居正主导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在许多明史学家的眼中,明朝的衰落始于万历中后期。

所以《万历十五年》虽然看似挑选了一个无关紧要、平平淡淡的年分,但其实万历十五年,还是发生了一些表面看似末端小节的事件,对今后的明朝历史产生的巨大的波澜。

《万历十五年》共有七个章节,分别讲述了六位万历年间的代表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在明朝的文官体制下做的一系列事情。

通读之后,《万历十五年》简直可以说是一个明朝各个职业的失败典型大总结,皇帝失败—万历,首辅失败—张居正、申时行,**失败—海瑞,将军失败—戚继光,哲学家失败—李贽。这里的失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失败,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阴阳说”的失败。《万历十五年》书中在第二章申时行提及了“阴阳说”。

这里的“阴阳说”不是周易里的阴阳,而是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之为阳,而把人们不可告知的私欲称之为“阴”。怎么做到阴阳调和,这是个大学问,而书中的几个人,其实都没有很好的做到阴阳调和。

万历皇帝,从开始苦干到后来懒政,是阴阳失衡;张居正,从大权在握的改革,到最后倒台的清算大臣,是阴阳失衡;申时行,作为一个明朝首辅,却只能做一个老好人,充当皇帝和文官集团中间的润滑剂,看似中庸,其实也是阴阳失调;海瑞作为公务员群体中独立的道德楷模,无法改变明朝的现状,也就是阴阳失衡;戚继光,一代名将,终于在明朝的军事体制下安顿下来,与所有的文官集团合作,最终被阴阳失衡所消解;李贽,一方面拒绝传统,一方面又难以和心中固有的传统思想决裂,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人,最终也在阴阳调和中郁郁而终。

通篇读完之后,我仿佛有点理解了周梅森《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要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来敲开了高育良的心了。高育良的崇高私欲和面对他的诚实理想指向高育良的内心阴阳。周梅森果然是高手,果然很精彩,果然很《万历》。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知兴衰,以铜为镜改衣,以民为镜显得失。要如何处理好《万历十五年》中的阴阳,确实是个人生大难,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思考它,也希望我能在而立之年,懂得《万历》阴阳的真谛,更好的调和平衡它,加油,共勉之。

万历年心得感悟 篇9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史料本身并不会说话,历史学家使史料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历史学家不是被动接受、考证和阐释史料,而是发挥巨大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去揭示历史深处的东西”。黄仁宇先生在掌握的史料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视角去分析明万历时期的政治生活,从而揭示出深藏在这些历史背后的文化根源。

首先对黄仁宇先生做一下介绍,黄仁宇(1918年-2000年1月8日),湖南长沙人,曾从戎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的国民党军队,后赴美求学,获得密歇根大学历史博士学位,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

全书共分为七章,以人物经历为主要线索,这些人物分别是: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人物简传,由表及里,在万历时期当时著名政治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不能否认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一定作用,但是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伦理道德不改,历史只能按照其规律行走,个别任务只能起到缓解或阻碍历史发展进度,而不能改变其走向。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学正式确定在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等方式入朝为官,因“乡谊”、“年谊”、“姻谊”形成文官派系。书中曾说“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国家最大的问题也就是文官”,官有文武之分,鉴于前朝藩镇割据和兵变,明朝可以贬低武官的职位,是以文官凌驾于其上。作为当时官场上最强大的群体,公务员对宫廷政治的影响不可小觑。

上述几位主人公与文官有着撇不清的关系。

黄仁宇先生一开头就例举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朝中讹传皇帝要举行午朝大典,起先大臣们都信以为真,待到慌忙集会时才知道皇帝并没有发布要午朝的诏令,在我们现代看来这可能就是一场愚人节恶作剧,但是皇帝却对这件事非常重视,特意下令惩办了吏部和鸿胪寺主管此事的**。原来在明朝“皇帝的臣僚都彼此心照,朝廷上的政事千头万绪,而其要点则不出礼仪和人事两项。只有在礼仪方面,它才体现了尊卑等级,维护了国家制度。

我们的帝国,以文人管理数至千万、万万的农民,如果对全部实际问题都要在朝廷上和盘托出,拿来检讨分析,自然是办不到的。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抓住了礼仪这个要点,要求大小**按部就班,上下有序,以此作为全国的榜样”。在这样一个讲究礼仪和规范的国家,朝圣中有这样一出闹剧,自然要受到惩罚。

多少年来,随着儒学的发展壮大,它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礼仪规范,历朝历代,上及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受着它的制约。它已成为人们工作的目的和情感的归属,是判断是非的标尺。礼仪制度竟然如此重要,那么制定并维护这些礼仪权威的文官集团影响势力之大可想而知。

直到明朝,公务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迫使坐在王位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放弃个人意志。

明神宗如履薄冰似地与文官合作了许多年,作为一个国家最具权威的仲裁者,时常要协调众臣之间的关系,但他也有与文官针锋相对的时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国本之争”了。15年来,皇帝和公务员在挑选朱常洛和朱常勋为太子的问题上陷入僵局。朱常洵是神宗宠妃郑贵妃之子,自然皇帝是属意册立常洵为太子的,可是常洛是皇长子,按照明朝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原则,皇后无出,皇位自然要皇长子朱常洛来继承。

“弃长立幼,在法律上也许可行,因为郑贵妃品级比恭妃要高,子凭母贵,但在坚持传统观念的臣僚心目之中,却早已不直于纲常伦理,法律的施用不可以与圣贤的教导相违”。面对皇帝的执拗,大臣们竞相谏诤,即使会有人牺牲,他们也可以因为维护了圣贤之道而流芳百世。文官们以群谏、死谏、罢官的方式对皇帝狂轰滥炸,明神宗终于败下阵来,“国本之争”以文官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大明自朱元璋建朝以来传至明神宗朱翊钧这一代,各项法令制度已经完备,伦理纲常也早已约定俗成。现实的条件要求皇帝只要做一个守成之君就足够了,并不需要皇帝本人要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对国家体制进行变革。对于年轻气盛的明神宗来说,要做一个傀儡,他是不甘心的。

在屡次与公务员的较量中,多数以失败和妥协告终,明神宗彻底去世。在处理政事,皇帝表现的懈怠慵懒,宗祀朝觐之事,他也是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在**选派上,对于那个已经离职需要补进新人员的人事安排,皇帝更是不插手,既不批准,也不禁止。整个朝廷机构行令不达,效率缓慢,仅仅能勉强维持运转。

由于建国之争,太子朱常洛被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导致明代统治者的无为。皇帝和文官之争,最终只是两败俱伤。

再来看看明朝著名政治家张居正与公务员的较量。张居正是皇帝的第一助手和老师。 他的政治影响力是巨大的。 在许多政治决策中,张先生始终是做出最终决定的人。“张居正的10年新政,其重点在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

这一文官制度受各种环境之累,做事缺乏条理,张居正力图振作,要求过于严厉,以致抗拒横生。在他有生之日,他由可利用权势压制他的批评者,可是一旦身放,他的心血事业也随之付之东水。”

张居正生前家世显赫,死后却被抄家,这样的结局与他的个人性格是分不开的,张居正对其他大臣要求清廉,太后的弟弟**犯罪,他也丝毫不肯饶过,但是他的亲信们却在私底下收**赂。皇帝要大兴土木被劝止,可是张先生在全国拥有多处豪宅。其身不正,难免被他人诟病。

张居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本质认识不足,土地计量法不仅没有明确土地的权属,反而使农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大臣们对土地测量方法的反对正式拉开了反张运动的序幕。

此外,**集权的滥用也阻碍了新政的改革。地方有异,**不可能兼顾,可是地方机构又没有实权,纵使有心也无力,办事效率不高。等到责任到人时,由上及下一级级推诿责任,最后那一级又把责任推至前任。

**整体为政态度怠慢,整个国家运作水平根本得不到提高。

概而述之,“张居正按照过去的眼光仍然把文官集团当做行政工具,对其中最率众望的人物不加尊敬,就是自己陷于孤立的地位”。

以张居正为参照,申时行在担任第一助理时,对人宽大,充当皇帝与公务员之间的和事老,提倡诚政。“申时行虽然提倡诚意,他对理想与事实的脱节,却有一番深切的认识。他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而把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

申先生巧妙地激发大臣们的“阳”,与之合作,按照他们的共同意志办事。

温和如申时行,战战兢兢地工作了大半辈子,不想还是自辞回乡。这件事还得从“国本之争”说起,申先生为人敦厚,对于政治上的敌手不大力镇压,总是为对方留下回环的余地,得到皇帝前所未有的赏识,这对于他和文官集团的相处增添了许多冲突。文官不是圣人,也有嫉妒之心。

“对于皇帝执意要立常洵为太子的**使龙心赫然震怒。申时行获知皇帝的反应,立即呈上一份揭帖,说明内阁的联名奏章虽然列上他的名字,他事先却并未与闻。被孤立的皇帝亲自在朱批中感谢申先生对他的忠爱之忱,然而这份揭帖却被**。

”之后群臣参劾,申时行威信扫地,再也无法取得同僚的信任,除了辞职别无选择。

无论是王朝的统治者明神宗,还是权贵张居正,甚至是文雅大方的申时行,都在与公务员群体的较量中落败。他们的官位品级都是极高的,但是文官集团代表的是流传上千年的儒家道德传统,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当时每个人的骨子里,试问即使是皇帝也不可能违背天下人的意愿。

海瑞是一个标准的儒官,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死后财产仅二十两**尚且不够殓葬。他因指控嘉靖皇帝沉迷于不朽,与当地人发生关系而入狱。隆庆皇帝继位后获释。海瑞是忠臣的代表。被释放以后,海瑞得到了一定的重用,但在处理借贷问题中,他不凭法律准则,仅依靠审断,被文官指责“志大才疏”,后辞职。

黄仁宇先生对他的评价也很中肯,“海瑞干预土地所有权,其伦理上的根据和法律上的是非姑且置之不论,只说他一个人的力量,只凭以不怕死的声名作为资本,而要使整个社会机器停止转动,也就无怪乎‘志大才疏’ 的评语了”。

著名抗日将领戚继光是反张运动的牺牲品,因与张居正关系密切而被降职。戚将军是一名很有头脑的军事家,他对军队进行改革,创造了“鸳鸯阵”战术,令倭寇闻风丧胆。戚将军凭“戚家军”扬名海内外,正准备在政治领域大展拳脚时,迎接他的却是被罢黜的命运。

“戚继光的不幸遭遇源自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也许告他谋反事假,阻止他改革是真。

李贽是矛盾的哲学家,黄仁宇先生点评的非常精确,一方面李先生深恶痛绝当时的社会环境,但另一方面他又必须依靠其生存。读书人的私欲和公众道德之间的矛盾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期的西方正在进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运动,这是西欧崛起的先兆,而在东方死气沉沉的氛围根本无法孕育出新的思想、新的制度。

张居正、戚继光、海瑞、李贽等人都是在官场上烜赫一时的人物,能够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他们必定深谙社会发展之本质。奈何鞠躬尽瘁一生也没能动摇那腐朽的统治机构,反而落得悲惨的结局。虽然由落后的经济体制、腐朽的政治体制和愚昧的伦理道德所形成的帝国危在旦夕,但它将延续数百年。

它们束缚住了这些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的精英,任凭他们怎么努力也不能使其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可能真的需要借助外力彻底摧毁这堆朽木,我们的民族才能重新开始建设新型的、有生机的大厦。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虽然对其中有些内容并不能理解透彻,我想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我们会学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