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教案汇编八篇

历史必修一教案汇编八篇。

今天,编辑要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历史必修一教案"的详细解读。在新学期开始前,教师们应该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准备,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教案课件进行规划。教案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重要的导向。建议大家将此页面加入收藏,以便对后续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查阅!

历史必修一教案(篇1)

一、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1、巴黎公社的建立: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3、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生产力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经验教训:

(1)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

(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

(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经过:

(1)19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4)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3、特点:

(1) 革命理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革命历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度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不同阶段性质的革命。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革命性质不同:

二月革命是资本主义性质,未能改变俄国社会性质,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无产阶级专政上台建立“苏维埃”政权(苏俄)。

(3)革命对象不同:

二月革命推翻对象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对象是“临时政府”反动统治。

(4)革命影响不同: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倒行逆施,对内镇压工农运动,对外继续参加“一战”。迅速被人民推翻,湮没在历史中。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采取了对外卫国战争、对内巩固政权、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苏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必修一教案(篇2)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如何克服“不会学历史”

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他们自己很难形成知识系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老师指导高一学生首先在章节内部理出知识线索;其次是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再次是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的主线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开始——加深——进一步加深——完全形成。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历史要学好,大量积累历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高一年级打基础的阶段,记忆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知识记忆法有重复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定点串线记忆法等。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策略,不断地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帮助学生持续性地进行历史有效学习。

历史必修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

二、能力与方法

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学习小组分别收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概况,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难点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基本原则:

没有疑问——掌握

自主学习:

自行探究解决——掌握

产生问题——研究性学习

或合作探究解决

教师讲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秦灭六国的时间与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3、思考课后阅读(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共主与中央集权的区别等)。

(二)导入设计

情境营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画像。

教学导语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机构

2.官吏的选拔考察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制定严苛的法律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

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请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

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

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

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然后导入新课。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情境营造

由各学习小组代表讲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过、结果;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最终灭掉六国而完成统一,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强大的、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堂设问

问题1: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权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袭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设置。

问题2:皇帝应该穿黄色的皇袍,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却是黑色的袍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情境营造

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

课堂设问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

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

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还兼为皇室服务。其余四卿则仅仅是为皇帝、皇室服务的。

历史必修一教案(篇4)

1.在概括罗马法的作用时从两个方面突破:

(1)对罗马本身的统治而言,起到了维系国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用四个字:“维系国家”;

(2)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来说,它是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用“泽被后世”四个字概括比较准确。

“维系国家”、“泽被后世”八个字就记住了罗马法对当时和对后世的.作用和影响。这样,达到了让同学们好记好背的目的。

2.在课堂设计目标达成方面,我是这样考虑的:

(1)知识与能力:

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最初的习惯法,再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以空间为线索:公民法和万民法;最终定型是《民法大全》;但在这里很容易让学生搞混这些概念;于是我要引导学生画龙点睛地指出这是对罗马法的不同分类而已,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形式上分;公民法和万民法是从适用范围来分,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从而训练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故事案例,让学生亲自当法官判案,体会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必要性,从而加强对这些法律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当法官判案,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保持较长时间的兴奋度,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对罗马法的价值没有切身体会,这时,史料的运用发挥了充分价值。历史课上史料运用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史料时要考虑史料的有效性和史料的多样性。

历史必修一教案(篇5)

(3)成为御医:38岁时被聘入楚王府主持良医所,后来又被推荐入太医院成为宫廷御医。

(4)编医书:经过27年不懈努力,李时珍终于编完《本草纲目》。

①不但是医药大典,而且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生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地质学、化学、物候学等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创立了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

③首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见解,认为人类思维意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和产物。

①达尔文称赞它是“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②李约瑟认为: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水平。

③1951年,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各国代表,一致尊崇李时珍为世界文化名人。

[深化认知]

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学是一座丰碑,是中国的“百科全书”,也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宝典之一,他的动植物分类法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尊敬。故李时珍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1)徐光启注重实学而淡泊功名,积累了许多农学、算学、天文历法与测量方面的资料和知识。

(2)徐光启向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有关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尤其关注。

(1)内容:他从“农政”,即国家政策的高度,瞩目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主题,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失做出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2)特点:汇总历代农学成就,总结当代最新农业实践成果;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从而确保了农书的科学性、开创性和先进性。

(1)开风气之先的“引进西学第一人”。

(2)注重数理研究,坚持调查、实验、观察、总结的近代科学研究方向,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深化认知]

徐光启做为古代的高级官员与科学家,具有许多值的学习的优良品质:不迷恋官位,清正廉洁;关注国计民生,有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感;崇尚科学、坚定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史料探究]

材料一李时珍24岁正式随父行医,一面学医,一面研究医药书。他发现历代的医药书中,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决心重新整理补充,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他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猎人请教;他先后到过湖北武当山、-西庐山、-苏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采集药物标本,品尝草药,辨别药性。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终于写成了药物学巨著。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时珍为什么要写《本草纲目》,又是怎样写成《本草纲目》的。

[答案]历代药物学著作存在不少缺陷,为了纠正以往医药书籍中的错误,为医生治病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与指导。李时珍刻苦钻研,经过27年的努力完成此巨著。

历史必修一教案(篇6)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李时珍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一书?

[答案]潜心于医学研究,博览群书;走遍大-南北,调查研究,仔细观察;亲自栽培、尝服药物,摸清药性;良好的文学素养等。

材料三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水平。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李约瑟为什么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如此高的评价?

[答案]药物内容丰富;药物分类法先进;兼具科学性、文学性、实用性,在我国及世界广泛流传。

[结论形成]

(1)李时珍出生在医生世家,自幼深受家庭环境影响,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为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有利条件。

(2)李时珍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和药物学方面的知识,为编著《本草纲目》奠定了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3)我国古代药物学著作丰富,尽管存在不少错误,但也不乏精华内容,为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李时珍注重实地考察,虚心向药农等人请教,亲身试验药物疗效,掌握了编写《本草纲目》的第一手药物学素材。

(5)李时珍立志为人民造福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为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持之以恒的思想动力。

(1)矢志不渝、执著坚定的信念。

(2)科学严谨、求真务实、不耻下问的态度。

(3)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

(4)不盲从古训,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

(5)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献身精神。

解析:选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时期传统科技发展的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发展。

2.李时珍为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世称“医中之圣”。如果为他编写的《本草纲目》配音,最合理的是()

A.“我要名扬天下”

B.“帮助父亲更好地行医”

C.“纠正过去医术的错误”

D.“入朝为官”

解析:选C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深感前人药书的错漏不当之处很多,决心编撰新的医药著作,纠正前人的错误,故答案为C。

解析:选B《本草纲目》完成于1578年,即16世纪70年代,故B项符合题意。

4.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主要是指()

解析:选C材料赞美《本草纲目》所记载药物种类众多,内容详细、全面。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判断能力。结合徐光启的活动可知是积极引进西学。

6.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解析:选A西方科技侧重理论探索和实验科学,中国古代科技侧重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但两者都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材料二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年十四……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时珍晚年学尤笃,昼夜不辍,自号濒湖山人。著医案、迈所馆诗集、唐律脉诀、五脏图……传天文、地理、奇门遁甲诸书。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二中对李时珍评价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8分)

解析:本题考查李时珍的思想与成就。第(1)问分析材料内容进行概括。第(2)问阅读材料分析得出观点正确,并引用材料加以分析。

(2)正确。其研究除涉及医学、药学之外,还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训诂(音训)等多种学科,足见其“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的精神与能力。

8.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

材料二一些本草书中曾记载服食“金丹”可以长生不老;服食黄连、芫花等可以成仙不死。李时珍严肃地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大豆,古方称之能解百毒,但临床用之如何,并不十分清楚,李氏意欲通过自己的试验,判断其是否能解百毒。于是他先用大豆解毒,但“每试之大不然”,说明大豆解毒功能不确切,后来加入甘草,结果“其验乃奇”。

材料三理学淹通(贯通)举世惊,原来医圣亦儒生。儒生医圣兼相得,无损千秋万岁名。古道微茫久隐沦,凭空想象总非真。千秋功罪儒家说,唯物判评能几人。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原来医圣亦儒生”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问,从药物种类、药方的数量和分类等方面概括其特点。第(2)问,从材料二中“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通过自己的试验”两个方面说明“大师风范”。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提到“理学”,可知医圣遵从理学思想,因而“原来医圣亦儒生”可以从格物致知和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理学观念去认识。

历史必修一教案(篇7)

②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欧洲并没有出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

③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3、代表作:

①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被喻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特色: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

创作特点: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塑造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人称“拜伦式英雄”。

②英国雪莱:《西风颂》,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4、影响:

①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②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③尽管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改变世界的愿望落空,但仍给人鼓舞;

④为欧洲文坛树立一面光辉旗帜。

②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赤贫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罪恶现象惊人增加

3、代表作:

4、影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他们的作品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建立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美好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直接行动。

2、形式: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一个明显的理由,故事的背景不明确,很难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3、背景:

①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②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纪大战和席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③面对世界大站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人们从理想主义的梦幻中惊醒,深深陷入怀疑迷茫和苦闷之中。文学艺术领域在深刻批判现实的同时,兴起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潮流。

①代表作品:九部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等)

②创作背景:启蒙与革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追求进步、自由和民主

④主要贡献:将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乐的新形式 ;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

1、产生背景:

①客观:对欧洲原有艺术清规戒律不满;19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和色彩学理论的启发;工业革命拉近城乡距离,郊外写生方便。

2、最具代表性的画家:莫奈;其代表作:《 日出·印象 》 《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影响: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孕育了20世纪初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

1、美术:

现代派:荷兰凡高 “ 扑向太阳的画家 ”; 西班牙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

2、重要人物: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 (1895.12.28 世界电影发明日)

美国格里菲斯(导演) “现代电影之父” “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美国卓别林(演员) “喜剧大师”

5、影响:

古代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出嫁女子称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40岁称不惑;50岁称知天命;60岁称耳顺;70岁称古稀,80岁称杖朝;90岁称合耄耋;100岁称乐期颐。

【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宋代公务员薪水:1个宰相1天1万RMB】宋代公务员的薪水估计是5000多年来公务员待遇最好的了。1个宰相的月薪是50万文,在当时可以买12万斤上等的好米,现在好米算2.5元一斤,12万斤是30万RMB,年薪360万。当时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也赶不上东京一位守城门的士兵,因为士兵尚且穿得起丝绸制的鞋。

宏观上而言,历史学科知识是把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纂而成,从而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从微观上讲,就是要了解一个个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和大致过程。具有时空概念,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较好的思想准备。

高二历史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结构是中外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混编而成。再加上囿于篇幅的限制,一些知识环节是跳跃性的,缺少必然的关联,尤其是高二第二学期的两本选修教材的学习。因此,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任务,带着疑问和思考走进老师的课堂,将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个学习任务可以是一课的,也可以是单元的。单元导读建议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开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它是对本单元内容的高度概述,并搭建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而且阐述了本单元的课与课之间的知识联系。比如必修Ⅲ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导言首先概述了本单元的内容,展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演进历程,其次,导言概述了本单元的三个学习要点:希腊先哲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对人文主义的倡导和弘扬;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第三,导言还指出了思想解放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建立起史实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通常首先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因此,确保45分钟课堂质量是学好历史学科的中心环节和关键环节。保证课堂质量要做到:一听,认真听讲,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思维互动;二记,记录每课的知识框架,对重点知识进行标注;三内化,老师当堂讲述的知识最好能够在上课时间内进行消化和吸收,不要给自己留下债务。否则,积累的问题越多,时间越长,学生就会成为“负翁”。四忆;是指对重要史实进行强化记忆。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建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识记重要史实是必要的,否则,一切都是“无米之炊”。其次,课后的复习和整理,建立起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书。比如必修Ⅲ第一单元的知识,核心知识是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 )汉代(出现新儒学,确立主流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末清初(儒学的批判发展)。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历史学科的学习切忌把历史知识孤立开来,形成碎片化的记忆。

记住基本史实是基础,会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王道。在新形势下的各种考试,题目相对更为灵活,基本上很少考查某种历史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考查“为什么”或者“你怎么看待”这种历史现象的问题。比如说高二年级即将面临的北京市全市会考,主观题部分就非常注重对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的考查。

历史必修一教案(篇8)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②主要思想:

③评价:

A、地位—— B、作用——(2)魏源——《海国图志》

①依据——

②主要内容——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等(当时最详尽)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途径、内容、目的)爱国性、进步性、局限性

4、结果及原因

(1)结果:没有完全付诸实践

(2)原因:A、清政府的腐败 B、闭关政策的阻碍 C、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5、评价(1)进步性:

①促使新思想的萌发(核心、目的)

②激励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 ③出现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

①姚莹——《康輶纪行》 ②徐继畬——《瀛环志略》(历史地理、政治制度)

(2)局限性(实践、根本目的)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思想

1、背景

(1)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①国内—— ②国外——(2)西学的传播扩大 ①传播基地——

②传播方式——设立企业、翻译书籍、报刊杂志、新式学堂、传教士的文化活动、政府官员出洋考察等。

③主要内容——军事技术、工业制造、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哲学等。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④影响——中外文化的碰撞、冲击儒学核心文化、是否兼采西方文化(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体用之争

①焦点—— ②实质——

③结果——洋务派获得慈禧的暂时支持

思考: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

2、代表:中央—— 地方——

3、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提出——

(2)含义:“中学”—— “西学”——

(3)关系:“体”—— “用”——(4)实质——

4、实践及结果

(1)实践——洋务运动(机构、口号、内容)(19世纪60——90年代)

(2)结果——破产(国家独立、制度政权的保障、人的现代化)

A、外国的阻挠 B、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 C、洋务派力量分散 D、没有变革政治体制

5、评价

(1)积极:①指导洋务运动的开展②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③促进西学的传播,促使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为由“用”及“体”的转变创造条件(2)局限(破产的原因)思考:比较洋务派与抵抗派的异同?

(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中体西用”(中法战争前)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代表——

2、主张——

3、主要活动——斥责顽固派、投身洋务运动

(四)特点及原因

1、特点:领导力量——

学习内容——

2、原因:

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中法战争后

1、原因

(1)根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3)吸取洋务运动的弊端

2、代表——

3、主张(1)经济——(2)文化——(3)政治——

4、评价(1)进步性

①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思想基础

(2)局限性——不系统不完整、没有付诸实践

(二)康梁维新派 19世纪90年代

1、背景(1)政治(2)经济(3)阶级(4)思想

2、代表人物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康有为

①主要活动

A、创办学堂、报刊—— B、著书立说——

C、领导“公车上书”(1895年)D、参与“百日维新”(1898年)②主张——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结合 A、内容 B、原因

C、评价

(2)梁启超 ①主要活动

A、创办学堂——

B、著书立说——

C、参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②主张——宣扬民权、君主立宪制;变革教育制度等(3)谭嗣同 ①主要活动 A、著书立说—— B、参与“百日维新”

②主张——宣扬自由平等、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4)严复 ①主要活动

A、创办报刊——

②主张——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1)内容(核心)(2)评价 ①性质——

B、编译书籍——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②实质—— ③作用

4、实践及结果(1)实践——(2)结果及原因

5、评价

(1)爱国性(2)进步性(3)启蒙作用(4)局限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 20世纪初、三民主义(见23课)

(四)特点及原因

1、特点:领导力量——

学习内容——

2、原因: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