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秘密观后感合集7篇

成长的秘密观后感合集7篇。

观看电影的过程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同时也会激发我们大脑中更多的独立想法。最佳方法是将这些触动到你的点记录下来,以便写出一篇联系实际的,深入发挥的,充满个人感悟的观后感。如何撰写一个有感染力的观后感呢?如果您对电影《成长的秘密观后感》感兴趣,接下来的内容无疑会为您提供帮助。欢迎您收藏这篇文章!

成长的秘密观后感【篇1】

古语有云:“读好书如饮美酒”。有幸读《教师成长秘密》这本书,作者管建刚老师将书本分成五个部分,从书中看出作者的坚持、执着、志气、不服输的个性,十年磨一剑,最终从一个普通农村小学教师炼成了一个特级教师。

围绕“教师成长”这一中心,管建刚老师讲诉自己生动感人的成长故事,将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转折分析的丝丝入扣,给我们年轻教师很大的震撼和启迪。仔细读来,书中所涉内容包含教师成长的方方面面:良好的师风师德的建设,如何做尊重学生的老师,怎样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未来的出路……等等。通过阅读学习,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更是授人以渔!

管建刚老师在书中提到,一辈子没有活出亮色的人,不是他没有能力,没机遇,往往是他没有真正的渴望过。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又怎么会有前进的动力呢?假如一个目标实现了,却又没有新的目标出现,那同样也会止步。所以只有不断生新的目标,这样永远都有新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前进的动力。要把目标转化成行动的力量,在每天的工作中,朝着目标的方向一点点前进。

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很多时候我们都贪图安逸,过于溺爱自己,得过且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数年以后,我们发现,工作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任何变化,自己没有任何进步。要知道我们每天的工作都会遇到很多麻烦事,只有不断地投入到工作中,把烦恼的事情一件一件解决掉,你才会觉得一天做了很多事情,才会有充实感和成就感。现在,适当折磨折磨自己,将来,你会发现,流过汗的日子,吃过苦的日子,回味起来,是如此的美好。

管老师在书中还提到:每天花48分钟的时间用在记录上,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教育小智慧,记上三年,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5年,你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以前我很讨厌写文章,也不会写文章,但是这学期我们开展了每周三个十分钟的活动,利用休息或空余的十分钟,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上课的情况,学生的情况,自己的收获等。慢慢的,我发现我会抓住一些特别的案例,及时分析学生的原因和自己的心得,从一开始的几十个字,慢慢字数也越来越多,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会喜欢上写文章,也会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总之,实践是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助推器”,作为年轻教师,在以后的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必怀着200%的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而奋斗。作文

成长的秘密观后感【篇2】

《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的确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及思维方式,非常超出我的想象。把简单的幼儿教育剖析得那么透彻,把每种家长看待孩子的态度也进行了分门别类,让我们深刻体会和了解,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孩子?什么样的观点是正确的,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

更是一个如何看待生命的话题。这是一本有知识的书。我想是李跃儿写的。真的,仔细阅读。

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书中有太多的精彩,例如:“人类的进化为儿童设计好了程序,6岁之前的儿童和这程序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电脑和电脑程序之间的关系。电脑虽然在干事情,但是它能做的是程序中让它做的事情。

孩子也是如此。从0岁到6岁,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但他们可以做一些事情,是他们能够以平衡和良好的方式发展身心。”

“只要**不破坏他们这个程序,并能很好地帮助他们,每一个正常的儿童都能按照人类基因设计的这个程序完成自己的计划,获得对人类基本生活范畴的探索和研究,获得属于他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智慧模式,为6岁后学习人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浅显道理的说明,从中让人们深刻的认识到儿童6岁之前的关键期身体和精神的状态和家长的有效合理帮助是多么的重要。下面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

我们的父母是延续他们的父母的养育方式,这样代代相传,父母们会把自己对生活的焦虑和担心不断地加入到教育的方式之中,因此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和把握很少有人知晓,也没有人来推广。所以面对现在的教育,我们需要做很多。即使有了这种意识和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仍然很难落实。

例如,在书中,亚洲所有的奶奶都叫外婆,所以他们不叫老太太外婆的事。说明的是孩子不叫,总有原因。门老太太说话很刻薄,当着大人的面说说亚亚天天不住声,玩玩具声音大等等,有意无意的。

总以为孩子不懂,其实孩子在表达的时候已经开始懂很多东西了。可见亚亚对她的反感就是从小开始的。

二、构建探索环境

对于玩具等物品,作为家长,不要给他太多,这会让他不知道选择哪个更好,这样他就不能长时间观察和探索一件物品。一般情况下,最多给三个物品供他选择,而且三个物品一定要不同质地不同形状(不同功能),如果孩子喜欢其中一个,那每天给孩子的物品中都要有这个。当孩子们不喜欢的时候,换两件。不要把这三样东西都换成新的。一定要留下一个与旧感觉的联系。

三、安全的意义

该藏的物品一定要藏起来。如果你不能给孩子一些可以玩得东西,比如贵重物品或药品,不要让他看到和注意到。否则,你的停下来会刺激你的孩子非常注意那些不让他动得东西,而他对得到这些东西很固执。如果在他拿的时候,就增加了被大人斥责的机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从而变得萎靡和自卑。

[, , , ]

[, , , , , , , , , , , , ]

[, ]

六、关键期的帮助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帮助孩子,关键是如何利用教机。教机来自孩子,来自孩子当下的行为,我们要利用当下的条件和当下的行为去对孩子进行帮助。如果**懂得孩子这个关键期要探索什么,就会通过她的行为和她对物品的利用知道她在探索什么,就知道怎么去帮助她。

该书对儿童手、腿等关键时期的帮助非常清晰易懂,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律,人也一样,所以作为**的我们一定要像尊重大自然那样尊重孩子的发展,切忌不能拔苗助长。

成长的秘密观后感【篇3】

目录与摘录

第一部2.18%的教育基础

1.教育基础:不喜欢也能很出色

不喜欢的事,你也可以做得很出色;不喜欢,不是“不出色”的理由。

兴趣是一个伟大的骗局,扼杀了无数人潜藏的才能。

完全凭兴趣办事的人,结局往往是,兴趣把他给“办”了。

你和工作的关系,好比你和那口子一起过日子,你想他的好,念他的好,才真有他的好;你老想他的坏,那准完蛋!

你一上班就会失去幸福感。每隔三到五天去人才市场一次,以确保你的心灵平静和幸福。

不喜欢的工作,并不是“工作”有多可恶,而是做不出名堂,混在里头窝囊。为开脱那份自责,只好说,我不喜欢它。

快乐工作的秘诀不是做你喜欢作的事,而是从现在开始,试着喜欢你正在做的事。情感是可以培养的。

每一个工作,都有人做得很出色,很有趣味,乐在其中。每一个行业,总有人做得很成功,很有成就感。你做出了成就,炖出了个中的味道,就愿意为之痴、为之迷了。

2.教育基础:只少了2.18分

很多人把“基础不好”挂在嘴上,只是给自己找一个继续懒惰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3.教育基础:特点不是优点

人的眼神好比放大镜,老盯着缺点,会不断放大缺点,搞得自己紧张兮兮不说,怎么看自己都不是个东西。

马不应该学骆驼,骆驼也不应该学马。马有马的优势,马有马的劣势。骆驼有骆驼的优势,骆驼有骆驼的劣势。马是大地上的马,骆驼是沙漠里的马。

我发现了真相。当你成功时,你的缺点就会变得可爱。

4.教育基础:找一个着力点

一棵树的能量是有限的。冬天里,果农要为它剪枝,放弃次要部分,成就重要部分。一个人的能量也是有限的,也要懂得选择与取舍。

找到自己的特点,直接进去,不要问它能产生多大的效果,不要问它能带来多大的好处,不要问它能带来多大的名望。

谁都不知道“顿悟”会在什么时间来。你不停地寻找,有意识地寻找,有意识久了,成了无意识,成了下意识,成了不经意的相遇。

有了孩子的婚姻,往往比较牢靠。你和工作的关系也如此。弱弱地问一句:工作上,你有“自己的孩子”了吗?你“怀上”了吗?

5.教育基础:一线研究谁都行

每天的平凡的教育教学,我们反复做、重复做,做好为止;我们把每天看起来很简单的教育教学,反复做、重复做,做好为止,那就是不简单、不平凡,那就是做研究。

悲催的是,这个踏踏实实做小事的过程,很多学校、很多老师给省略了。省略的不是小事,而是教育研究的生命。

不要把“研究”神化,不要以为立了“课题”才有“研究”。想办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那就是研究,真研究。

所有好的“研究”,都是发自内心的、自己想要解决的实际困难。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要来干什么,谁会喜欢呢?

第二部120%的教育渴望

1.教育渴望:渴望就是力量

“心想”是“事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失去了对“卓越”的渴望,不会有“卓越”的未来。

停止脚步前,必先停止了内心的渴望。人生没什么改观的,基本上都这么说:“我嘛,就这么过过好了。”

2.教育渴望:村小教师的渴望

一个人最初的动力,都那么朴素,那么简单,似乎跟伟大、崇高不沾边,却触动了你潜藏心底的动力。

只要你不是熊,外部刺激越强,你的潜能就越彻底和惊人。

一个人偶尔有点小毛病、小灾难,不时给身体紧张一下,那不是什么坏事。适度的紧张与压力,是人的营养素。

人与人的差异,除了天才和天生的蠢材,99.99%不是先天的禀赋,也不是后天的基础造成的,而是内心里目标的生长。

鸡蛋,从外面破,是食物;从里面破,是生命。人也是,目标也是。从外面来的是压力,它从我的心里生长,向外扩散。这才是真正的力量。

3.教育渴望:源自教育偶像

有偶像在,心里有了个拽得住的,日子过得踏实。有一天,当你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有偶像,你的生活基本上达到了顶峰。

要想成为偶像那样的人,必须如偶像那样去生活。

4.教育渴望:你有教育野心吗?

成功了,人们敬佩,叫“雄心”;失败了,人们鄙视,叫“野心”。“野心”还是“雄心”,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了那叫“雄心”或“野心”的“心”了吗?

喊出了“野心”,人就有了“背水一战”的勇气,“死而后生”的决然。

为了避免闲言碎语,“野心”可以藏起来。不过,“含蓄”过头,那就糟了。

人,刚起步的“野心”,如小小的火花,一阵阴风就能将它吹灭。

要经常地清理你的“朋友圈”。就像我们的计算机一样,为了更快更好地运行,我们必须定期清理磁盘。

“要用沸水冲下去,茶叶才有香味。”老和尚意味深长地说,“人也是这样。要用沸水去冲你生命的茶叶。”

人生的沸水就是你翻动的“野心”。一个有“野心”的人,生命里充满“勃勃”的生机,“野心勃勃”嘛。

第三部:75%的教育奋斗

1.教育奋斗:不要溺爱自己

人是不能放纵的动物。物质生活越丰富,越需要控制。社会科技越发达,越需要控制,控制的内容越多。

一根火柴不到一毛钱,一栋房子价值数百万。一根火柴可以烧毁一栋房子。一根火柴是什么东西呢?

专家说了:(1)无法自我控制的情绪;(2)不经理智判断的决策;(3)顽固不化的个性;(4)狭隘无情的心胸。

不该哭的地方,你想哭,也要把眼泪咽回去;不能发火的地方,你有火,也要想办法扑灭;不能发脾气的地方,脾气冒出来了,对不起,你得压它回去。把脾气拿出来,那只是本能;把脾气压回去,那才叫本事。

做事要“尽其当然”。“听其自然”不是做事的方式,而是对待事后的结果的心态。

兴趣第一,那是对“天才”说的。对“人才”,意志第一。

集中自己的能量,很多时候,它的表现方式叫“拒绝”,拒绝没有必要的活动,拒绝没有必要的娱乐,拒绝没有必要的交往。

当你明白拒绝某事比获得它更重要时,你就成熟了。

2.教育奋斗:撑大你的空间

玉树,不管脸盆有多大,有多小,不管流言蜚语是什么,都被足够的力量铆住了,直到主人看不见为止,自然会为它换脸盆。

空间是要打理的。要经常性地将原有空间里不需要的、用不着的东西,及时地处理掉,腾出空间来。

走得远、走得深的最好办法,扬自己的长处,而不是忙着去补自己的短处。

你要适应“中国特色”,而不是让“中国特色”来适应你。

3.教育奋斗:三次重要机会

克服困难所需的时间将随着你克服困难的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克服困难的速度上去了,你的真本事上去了。

奋斗在奋斗者眼中是快乐的,在懒惰者眼中是痛苦的。奋斗的人总能得到奋斗所带来的兴奋,而奋斗的人则沉迷于奋斗。

4.教育奋斗:责任胜于能力

“责任”这东西,一旦真正在你的心头生出根来,它的价值和力量,很难估量。

看到别人有困难,愿意伸出“责任”的手,这样的人,这样的企业,谁都愿意他发展,谁都愿意他壮大,谁都愿意他能赚无穷多的钱。

不只要做好分内事,也要做一些分外事。“分外事”的表现形式,很多时候叫“吃亏”。

责任,一种最智慧、最优美的投资。责任,能将我们的人生“最优化”。

5.教育奋斗:渐渐的力量

“慢”的力量,如此渺小又如此伟大。

拯救自己的方法:默默地做你的研究,静静地等待,等待机会的释放。

热望过于强烈,会灼伤自己。

一个人应该努力工作,不要太努力,四分之三的努力,就足够了。

一个人能坦然地面对“慢”,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守得住清贫,这种境界,必能成一番事业。

第四部63%的教育韧劲

1.教育韧劲:坚持就是胜利

一个有坚持力的人,基础再差,起点再低,只要他认准了道,一条道走到黑,就能走到别人看不见的远方。

“市场倍增学”广泛运用于各种营销方式,也可以运用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我们的人生,只要你熬过工作中的51次折叠,人生从此大不同。

能耐就是能忍耐。能忍耐十年的人,必定是优秀的;能忍耐四十年的人,就是神。

2.教育韧劲:一条道走到黑

每一条路上都有风景,一些人无从发现,不是那儿没有风景,也不是视力差,没有发现风景的眼睛,而是他们没有走到路的深处。

你一条道走到黑,穿过“黑”,柳暗花明了,就会有很多人站出来,给你掌声、喝彩声。重量产生引力。地球大了,上面的水啊、空气啊,全过来了,不走了。

选择多,而不为选择所累,你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有深信不疑的价值观;

二、有深邃的预见力。

一小个“点”,如一小棵“芽”长出来,长大,长茂盛。一棵树也能长成一片森林。

3.教育韧劲:承受孤独与排斥

你的成长会给别人带来明显或潜在的压力。你的崛起正在破坏学校原有的人事结构。你要为你的“破坏”付出代价。

刚上路,不要祈求多少人来支持,给你喝彩。那不现实,徒增烦恼。

4.教育韧性:十年或六年

“十年磨一剑”,不是什么励志的话,它是过来人的大实话。

旋转的洗衣机,没有时间去悲伤和烦恼。没有人会用10年的苦、累,去换一时的成功的。那是天下第一号傻子。所谓的“苦”和“累”是局外人的主观想法;局内人,并非如此。

5.教育韧劲:与励志为伴

一根苇草要变得有韧性,“能思想”不够,要“有思想”。

人要有韧性,一要磨练,二要鼓气。“生出来的是志气,教出来的是臭气”,别人的安慰,别人的鼓励,都不如自己的鼓气。

韧性的练就,要在最痛苦、最难忍受的地方,呆上一会。这个“痛苦”,往往不是肉体,而是灵魂,安抚灵魂的最好药物,不是麻醉剂,而是励志书。

第五部:10%的教育写作

1.教育写作:再加10%就是卓越

人生路上,看起来别人多走了不少,超过了你不少,而真正的距离,没你想的那么远,也没你想的那么苦,不过“再加10%”。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大师都不是在灵感产生时工作的,而是在工作时产生灵感的。”

——拉斐尔

记录,一味普通的药,谁都能用,你要能用、会用,不断地用,就能出奇效。

拿掉那记录的10%,李希贵就不是李希贵了。拿走10%的记录。我敢说,于永正不再是于永正,魏书生不再是魏书生,周一彤也不再是周一彤。

还必须100%确定的是,管建刚一定不是管建刚。

没有记录,就没有真正的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真正的进步。

教育生活怎么“仔仔细细”地过?记录,记录能让你的教育生活仔细起来。

2.教育写作:最经济的成长方式

老师的成长,要三个“顶呱呱”:课顶呱呱,文章顶呱呱,辅导顶呱呱。做好其中的一条,都能立足,都能走向“优秀”。

起步的时候,多管齐下,不好,选好一个切入点。我以为,最经济、最大众的切入点,是写作。

成长的秘密观后感【篇4】

记得是一个周六,海门新教育研究那边派来吴勇主任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我们去听他的报告时同时发下来的管健刚的这本新作《教师成长的秘密》,当时边听报告边浏览了一下,发觉写得很精彩。

我感觉主要有两点:

第一作者管健刚老师是个很有能力的老师,体现在这本书里的是他的说服能力。他旁征博引,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成功的渴望,就是像憋在水里那种求生的欲望一样;又告诉我们成功的条件,就是怎样的坚持;又告诉老师们切合实际的成功的途径,就是记录。反正管老师的书语言简练,表达力强劲,如果他想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相信也难不倒他。

第二点是管健刚老师非常的朴实。好听的话谁都喜欢听,但谁都怀疑真假,只不过哄哄耳朵罢了。真心的话有时糊弄不了耳朵,但却能打动人的心。管健刚老师就属于后者。要想说服读者,管必须的做到是展示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哪一个成功之士的背后不是大把的辛酸和血泪,还有那坚持到都几乎不能坚持的无奈。而每一次的失败和打击,个中滋味,除了自己,无人能晓得。管却毫不避讳,把自己的失败经历一展无余。其中他说到多年后知道自己第一篇小作发表纯属偶然,是那个报刊剩了300字的空,连小学生的作文都是400字的,所以管的就成了凑版面的文章而问世,多么偶然而又多么必然,多么失败而又多么骄傲。开始我读到这个地方是还经常调侃,而过后却觉得没法再当做笑料了。所以写作的最高技巧是没有技巧,一个“真”就行!

管健刚老师的书看过好几本了,感觉最容易被打动,收获到很多,以后还得多看几遍。

【篇八:《教师的成长秘密》读后感】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看完第一遍,好像什么也没记住,只知道作者是管建刚,从一个农村教师成为了特级教师,喜欢记录,再让我说别的,好像说不出来。于是,又开始看第二遍。看第二遍之前,我仔细琢磨了目录里面的5个部分:第一部,2。18%的基础教育。第二部,120%的教育渴望。第三部,75%的教育奋斗。第四部,63%的教育韧劲。第五部,10%的教育写作。看着目录,依稀回忆起每个部分里面作者所记载的事例。然后,根据这五部分,我又重新阅读了每个部分中的细节,看完后,隐约能感受到作者的坚持、执着、志气、不服输的个性,十年磨一剑,最终从一个普通农村小学教师炼成了一个特级教师。

那么,这个特级教师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一、特级教师是“想”出来的

所谓“想”,这里指发自内心的“想”,也就是渴望,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每个阶段应有的人生目标。管建刚老师为了与在中心校的老婆平起平坐,他从内心生出渴望,确立了目标—从村小调到中心校,7年半的时间,他从村小走到了中心校,又源于他内心的渴望,又从中心校走到市里学校,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走成了特级教师。成为特级教师的管老师,似乎已经实现了终极目标,但是在一次与孙老师的谈话后,他又有了新的目标:几年后,他还要成为“有声音”,能让大家记住的特级教师。一个目标实现,又生新的目标,这样永远都有新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前进的动力。要把目标转化成行动的力量,不是在家里等的就有的,而是每天的工作中,朝着目标的方向一点点前进。管建刚老师在书中提到,一辈子没有活出亮色的人,不是他没有能力,没机遇,往往是他没有真正的渴望过。我们经常“想过”要做什么,却不曾渴望,渴望更能激励我们去付出行动。心“想”未必事成,只有把“想”化成渴望,从内心生出切合实际的目标,认准这个目标,一条道往前走,走到黑还要往前走,这样最终才会见到黎明。

二、特级教师是“逼”出来的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很多时候我们都贪图安逸,过于溺爱自己,得过且过。或者常以不舒服,精力不济等推诿工作。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数年以后,我们发现,工作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任何变化。然后就会后悔当初没有拼一把。

逼自己,贵在坚持。来看看管老师是如何逼自己的。每天逼自己写1000个字,每天逼自己跳1000下绳。天天如此坚持下来,身体好了,字也漂亮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他萌生出办《班级作文周刊》的念头,一直坚持到现在,办了12年、600多期《班级作文周报》,虽然这12年间遇到层出不穷的困难,但是每遇到一个困难,他都逼自己想出一个的点子来解决问题,就这样成就了他的作文奋斗史。再说管老师给学生作文投稿,一次不成,投10次,20次,100次。稿子投出去了,石沉大海也要投,不以质量取胜,也要以数量取胜,这样屡败屡战,终于成功了。就是这样一个有坚持的人,他认准了道,一条道走到黑,就走到了别人望不见的地方。

逼自己,喜欢现在的工作。我们当老师的,也总会有很多抱怨。工资少,杂事多,没名堂。但是不喜欢也要逼着自己逼着自己好好干。因为几乎没有人能找到一个一辈子愿意为之苦,为之累的工作,任何工作做久了都会烦。管老师在书中有这么一个比喻:你和工作的关系,好比两口子一起过日子,你想他的好,他就很好,你想他的坏,那就完蛋了。我们每天的工作都会遇到很多麻烦事,逼自己喜欢现在的工作,投入现在的工作,像陀螺一样围着工作转,让自己没有时间去烦恼,把事情一件一件解决掉,你会觉得一天做了很多事情,就会很有充实感和成就感。现在,适当折磨折磨自己,将来,你会发现,流过汗的日子,吃过苦的日子,回味起来,是如此的美好。

三、特级教师是“写”出来的

管老师在书中提到:每天花48分钟的时间用在记录上,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教育小智慧,记上三年,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5年,你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细想我们身边,不乏教育故事,不乏教育灵感,缺乏的是记录的手。只有记录下来,才会永远保存,记录,不是写文章,它是随意的,一两句,可以,八十句更好。不用构思,不求成篇,只要真实与及时。真实,才有价值。及时,是怕遗忘。遗忘非常可怕,当初的一点感想,第二天就会遗忘掉一大半,过几天就忘得所剩无几。只有记录,才会让你的灵感永远的保存。

记录,不仅仅是记录成功的例子,更要记录失败的。只要你拿起笔来,将你教育中的麻烦与失败写出来,这一件件事,就都会化为一个个曲折的、吸引人的好故事。再回顾这些教育行为,你会发现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需要弥补的地方,然后你就能及时进行教育补救。

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后,再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同类合并,异类分项,归纳出你的发现,这就是属于你自己的教育故事,有属于你自己的特点。接着再有针对性的看一些教育理论书,读着读着,你会发现,教育理论和自己的教育实践有了相通点,你会发现,教育专著的阅读并不枯燥,这就是写而后读。写而后读,它有针对性,能节省出大量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写”给了我们最好的阅读指南。

当我们老了,回顾这一个个记录下来的教育故事,用这一个个记录来印证我们曾经走过的教育人生。正如美国作家罗伯特基挺的话:当你变老了,你的身体越来越短,而你的故事越来越长。

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像管建刚老师那样,都成为特级教师,但是我们每个人可以有成为“特级教师”的野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尽力不后悔,成为每个人自己心目中的特级教师。

成长的秘密观后感【篇5】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读《宝葫芦的秘密》有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有趣的课外书《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王葆的小学生的故事。一天,他偶然发现了宝物,宝葫芦,这是一个神奇的宝藏。它可以满足主人的愿望,就像一只叮当猫,只要没有人知道秘密。王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得到了许多他梦寐以求的东西。比如他想要一份演讲稿,马上就会有一份演讲稿出现在桌子上,如果他想买东西却没有钱,兜里立刻就会有一大把钱任他花。

王葆自以为获得了一件神通广大、魔力无边的宝贝,可是,慢慢地,他发现宝葫芦变出来的东西都是别人的,都是偷来的。于是,王葆一气之下说出了这个秘密。就这样,宝葫芦失败了!

我想,有些人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不劳而获,却忘了不劳而获对别人的损害。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劳而获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我们应该努力付出自己的汗水,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成功的果实。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要马上问别人。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的答案会让我们记忆更深刻。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因为这是我们主动获取并真正拥有的知识。

春种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哪有回报?《宝葫芦的秘密》给我的启示将永远激励着我。

附:我们读书,我们快乐!

俗话说:“开卷有益”。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学会真善美。

所以,我从孩子们一岁半起就开始和他们一起读书了,并和他们一起找到了难以言表的快乐。

成长的秘密观后感【篇6】

这是一本相当朴实的书。我只能这么说,而且我认为作者会认同我的这种说法。这本书的文笔没有多少亮点,理论也没有多么的发人深省,篇幅也没有多长,我花了半天就读完了,但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那种朴实无华的讲述。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特级教师,特级教师这个身份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来说,虽然算不上高山仰止,但是也足以让我们仰望了。但是当你读他的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书里面并没有多少故作高深和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感觉好像面前正站着一位宽厚的长辈,对你絮絮叨叨地说着他自己年轻时的往事,语重心长的提醒着年轻的你不要犯他犯过的错,并且知无不尽地传授着自己的经验,数说着自己得到的教训,甚至读着读着会有一种如父母般唠叨的错觉。

说实话,在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又是一本毫无营养的快餐书,以为这又是一本教师该怎么怎么做,教学问题该怎么怎么解决的空谈一些大而无当问题的书,但当我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并没有在空谈教育该如何如何教师该如何如何,而是在讲述着当自己还是一个新教师时自己在干什么,讲自己从教师这条路上走来所做的一些选择,讲自己从新教师走到特级教师这一路所犯过的错误和所做出的努力。全书无时无地不透露出作者的那种朴实,书的语言朴实,讲述的方式朴实,讲述的事件朴实,无丝毫夸饰,无丝毫做作,讲到自己曾经的错误时,坦坦荡荡毫不讳言,讲到自己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时,理所当然毫不遮掩,这种朴实透露出来的是一名教师的值得尊敬的气度。不文过饰非,亦当仁不让,这种不卑不亢的朴实是整本书所传达出来的最为闪亮的一点。

我认为,如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也必须拥有这种朴实,不去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比较有噱头的东西,而是像书里说到的,要注重最基础最细节也是离学生最近的东西,用最朴实无华的态度来做最简单平凡的教学工作,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为教师的工作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看到明显成效的,不能心急,只有让自己变得踏实,让自己的工作方法变得朴实,才能在教师这条路上走得更好。这是这本书教给我的对待教师这份工作的态度。

作为一名才进入教师这一行业的新人,我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我该怎么去教学,而是我在教师这个岗位上该干什么。在成为教师之前,我有许多对未来的规划,我想要成为这个想要成为那个,我想要去这里想要去那里,可能基本上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教师,但事实上我已经成为了一名教师,毫无心理准备的我突然扮演起教师这个和角色,一种措手不及的不适应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总是在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会耽误学生,总是担心自己经验不够处理不好班级事件,担心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担心自己工作能力这么低别人会不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对教师这份工作充满着惶惑不安。我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角色转换的问题,是该如何适应教师这个对我来说新的身份。

这本书的作者跟我一样,最初的时候也是从一名村小教师开始做起的,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告诉我们教师这条路上所面临的问题,不如说是作者从一名村小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以及作者自身精神状态的一次次升华。

作者在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之前,他的语文成绩是最差的,并且也相当不喜欢语文,但他最终却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并且如今成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语文特级教师,他用自己切身的经验来告诉我们,不喜欢的事也可以做的很出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通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如果要做好一件事,首先需要对这件事感兴趣,兴趣可以让我们对此保持长久不衰的热情。但作者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伟大的骗局,扼杀了无数人潜藏的才能”,我们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观念误导了。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去干自己感兴趣的事的时候,他的积极性往往是最高的,但是,兴趣往往只在起步阶段发生作用,当进入中级阶段无可避免的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挫折,如果只凭兴趣是无法继续往前走的,相反,所遇到的困难通常会导致兴趣的丧失,以至于失去了继续干下去的动力。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不要试图依赖兴趣去取得成功,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产生了另一方面的误导。我感兴趣的,我喜欢的,我就可以做好,那么反之我不感兴趣的不喜欢的,我就做不好,而我对某件事做不好,是因为我对它不喜欢。我们这些刚刚成为教师的人中,真正喜欢教育喜欢当老师的,我想毕竟是少数,毋庸讳言,就连作者都说“我不是喜欢教育才考师范的,也不是喜欢语文才做语文老师的”,作者并不喜欢当教师,但却成为了特级教师。作者在书中说到:“很多老师跟当年的我一样,不停地抱怨着,抱怨当老师的死板不灵活,激不起热情。越抱怨越做不出名堂,越做不出名堂越抱怨。”如果我们一直认为自己不喜欢当老师,不适合当老师,一直排斥教师这个职业,那我们就始终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算不喜欢,也应该尝试去接受它,尝试着融入进去,“不喜欢的事也可以做得很出色,不喜欢并不是不出色的理由”。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得踏踏实实以最朴实的态度来面对这份工作,而同时也必须要有韧性,要有一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的心态。教师的工作,是“百年树人”的工作,是一天一天一点一滴积累的工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能够承受“铁杵磨成针”过程中的孤独。

作者最初进入教师这个行业的时候,仅仅只是一名最最普通的村小教师,而且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是一名不怎么合格的村小教师。作者的自述中说到,在他最初当教师的时候,“一年住院,两年养病,三年经商”,教师似乎反而成了副业,当他准备踏踏实实安心当教师的时候,当初和他一起进入村小的一些同事早就进入中心学校了。从书中作者的自述可以看出,作者最开始工作的几年确实多灾多难,并且作者本身的能力也并不怎么出色,但是作者身上的那种最朴素最单纯的韧性却让我动容。

书中提到一句话:“人的韧性即人的神性。”当作者以一个经历岁月磨砺的长者身份,略带复杂和缅怀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带给我的是一种莫大的感动与震撼。作者最初工作的阶段, 仅仅是一名村小的民办教师,而之后作者更是在村小工作了十年,就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十年磨一剑”,用十多年的时间,从一名普通的村小教师,成长为了一名特级教师。跟上一辈的中老年教师比起来,我们这些新教师的优势在于受过全面系统地教育技能培养,具有相对来说更为新颖的观念和方法,与他们相比,我们在技巧性上占有更大优势,但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却有一个共同的也是致命性的缺点,浮躁。教师所做的工作,通常被形容为“慢工出细活”,必须在潜移默化中在细节方面对学生施加影响,最忌讳的就是想要迫切看到成果而追求效率,“欲速则不达”在教育上能够得到最彻底的诠释。而年轻人的特质,再加上目前越来越浮躁的大环境,年轻教师越来越缺乏耐性,更多的是喜欢一些花里胡哨的名目,很少能够踏踏实实坚持把教师工作中最基础的东西做好。作者用了十年的时间来打磨自己,在这十年里作者也并没有做多么了不起的事,仅仅是在作文教学这条路上固执地走着,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死脑筋地坚持着,一条路走到黑,最终,走出了一名特级教师。

坚持走一条道路,一路走下去,终会见到白。

成长的秘密观后感【篇7】

开学初,学校推荐给我们一本书——管建刚的《教师成长的秘密》。拿到这本书,我如获至宝,认真地阅读起来。

管老师用生动自然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2.18%的教育基础,120%的教育渴望,75%的教育奋斗,63%的教育韧劲和10%的教育写作。不管是哪一章节,管老师总能让我们看见如今困惑的自己以及经过何种方法变成如今的管建刚。这种种方法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只要我们能坚持做下去,必定会有不俗的成就的。这或许就是教师成长的秘密吧!

这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第二部120%的教育渴望中的几句话:鸡蛋,从外面打破,那是食物;从里面破壳而出,那是生命。人也是,目标也是。从外面过来的是压力,从自己心里长出来,向外面展开去的,那是真正的动力。这几句活给了我重大的启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所需要的不就是自身的需求吗?老师,如果自身想要进步,他就会不辞辛苦地拼搏努力,不会寻找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条件等等借口。即使在遇到困难时,他想到的也会是该如何克服苦难,做得更好,而不是打退堂鼓。学生也一样,如果是他主动要学,而不仅仅是因为家长和老师要求他学,他的学习效果也会不一样,在疲乏时,在别人玩耍时,它能够始终坚持在学习上……因为这是我们内心的需求,是我们主动要做的事情,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

除了这点,本书还有很多地方让我豁然开朗:比如我们要学会管理我们的情绪,不能像野马一样,蝙蝠咬它一口,就能把它活活气死。又比如我们要学会拒绝没有必要的活动,拒绝没有必要的娱乐,拒绝没有必要的交往,因为有时拒绝一个东西,比获得一个东西更为重要。

总之,读了管老师的《教师成长的秘密》,我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