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与方程课件

圆与方程课件。

编辑发现了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圆与方程课件”,现在与大家分享。每位老师在上课前都会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个教案课件的重点和难点。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请谨慎考虑各方意见。

圆与方程课件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是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的第一课时。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本节知识,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一种模式,学习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发现了方程能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师谈话引入:这是我们在科学课里用到的天平,它和大家玩过的跷跷板非常相似。当跷跷板平衡时,说明跷跷板两边人的体重有什么关系?(学生肯定会异口同声回答道:一样重)。那么如果我在天平的右边托盘里放一个300克的砝码,请你们在左边放你喜欢的东西,使天平平衡,你会放什么东西?(学生自由说,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只要放上的东西的质量是300克都行)。接着展示教材例1天平图,老师提问:看看这幅图,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特征(左右两边相等)。

二、探究学习,发现方程

出示例2情境图

师问:第一张图天平往左边下垂说明什么?(左边物体的质量大)天平左边托盘里物体的质量可以怎么表示?右边的质量呢?怎样用数学算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不相等关系?另外三个算式请同学们自己填写。

写四个式子时,对学生的要求由扶到放。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学生填写,学生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学生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内容来自9word第九文书网

教学至此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老师在这时及时指出方程的定义: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学生理解x+50=150、2x=2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而且也是“等式”。

3.根据方程编数学情景。X+5=12,8x=48(大家都有能够根据数学情景写方程了,反过来,你能根据我的方程编数学情景吗?同桌相互说来听听。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逆向训练,有助于学生开阔数学视野。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觉得方程在数学里、在生活里有什么用?(学了方程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表示多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老师觉得今天大家很能干,其中,有46个孩子表现超级棒,有X个孩子还如果再认真一点,全班50个孩子就都超级厉害了。请大家根据我们班今天的表现情况写一个方程。准备好了,跟老师一起说:x加……为我们自己的精彩鼓掌。这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学生易于接受。

五、个性作业。(A基础题:书P2练一练第⑶和练习一⑴、⑵、⑶题;B拓展题:哥哥有180枚邮票,弟弟有60枚,哥哥借弟弟的邮册看了后,弟弟发现两人的邮票一样多了。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你能想办法验证你写的方程是否正确吗?)分层对待,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同时又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这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方程含义,老师让学生对两道例题里写出的其他算式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在学生对方程含义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程,(实际我在这里暗示了学生找方程只要从等式当中去找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另外,这道题里有既以x又有以y为未知数的等式,使学生对“未知数”有正确的理解,防止把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接着安排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讨论出一下几个结论:

⑴等式包含方程。

⑵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⑶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⑷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对于学生的这些结论,我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充分的肯定,以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

三、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为引出运用方程解决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看来大家对方程已经很熟悉了,大家想想,你觉得学了方程有什么意义呢?

1、看图列方程:

出示试一试第一张情境图。对于看天平图列方程,学生已经很熟悉,因而很容易就能列出方程2x=500。教师追问:你列出方程的依据是什么?(生回答:天平两臂平衡,表示它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列方程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这一题的等量关系就是天平左边物体的质量=右边物体的质量。接着出示试一试第二张情境图,列方程表示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这里突出的是两个或几个部分数相加等于它们的总数。这一题学生可能会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如:

⑴文具盒的价钱+笔记本的价钱=总价钱

⑵文具盒的价钱=总价钱-笔记本的价钱

⑶笔记本的价钱=总价钱-文具盒的价钱

列出的方程分别是:12+x=20、12=20-x和x=20-12.教师指出:提倡大家列第一种方程,第二种方程是可以的;但第三种x=20-12坚决不提倡。因为这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学习也是有弊无利的。

2.根据题意列方程。树上原来有x只小鸟,飞走了6只,又飞来了8只,树上现在一共有23只小鸟。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感受方程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圆与方程课件 篇2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和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局部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编排的一篇“你知道吗”简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就有方程的思想,并有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记载。

1?从等式到方程,逐步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教材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

(1)

借助天平体会等式的含义。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同学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本单元教材首先让同学体会等式的含义。

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同学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同学的认知特点。例1在天平图下方出现“=”,让同学用等式表达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从中体会等式的含义。教材使用了“质量”这个词,是因为天平与其他的秤不同。习惯上秤计量物体有多重,天平计量物体的质量是多少。教学时不要把质量说成重量,但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例2继续教学等式,教材的布置有三个特点:

第一,有些天平的两臂平衡,有些天平两臂不平衡。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有时写出的是等式,有时写出的不是等式。同学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受中,能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第二,写出的四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有两个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便于同学初步感知方程,为教学方程的意义积累了具体的素材。第三,写四个式子时,对同学的要求由扶到放。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同学填写,同学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同学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

(2)

教学方程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在第1页的两道例题里,同学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资料。教材首先告诉同学: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他们理解x+50=150、2x=200的一起特点是“含有未知数”,也是“等式”。这时,假如让同学对两道例题里写出的50+50=100、x+50>100和x+50<200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同学对方程是等式的理解会更深刻。教材接着布置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并通过“练一练”第1题让同学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括与被包括关系。即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这道题里有以x为未知数的等式,也有以y为未知数的等式,使同学对“未知数”有正确的理解,防止把未知数局限为x,把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练一练”第2题要求同学自身写出一些方程并相互交流,让它们在写方程时关注方程的实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

(3)

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

第2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题都是看图列方程,编排这些题的目的是培养同学发现和理解实际情境里的等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数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概念,并为以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直观情境的出现从天平图开始,发展到带括线的图画。带括线的图画在一年级(上册)就出现了,同学比较熟悉。但是,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仍然会有困难。因此,教材先让同学看天平图列方程。天平两臂平衡,表示它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已经在两道例题里教学得很充沛了,看天平图列方程能让同学初步知道什么是列方程和怎样列方程,对依据什么列方程和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有所体验。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列方程表示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会平稳得多。二是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突出两个或几个局部数相加是它们的总数。在几个局部数相同时,它们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这些关系是数量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建立在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上,同学容易理解。如文具盒的价钱加笔记本的价钱一共20元,买4本同样的故事书一共要16.8元,列出的方程分别是12+x=20和4x=16.8。假如少数同学列出的方程是20-x=12或16.8÷x=4也是可以的,但不宜提倡;绝不能列出20-12=x、16.8÷4=x这样的方程。因为后者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同学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教学也是有弊无利的。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同学是应用四则计算的各局部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规范》从同学的久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动身,要求小学阶段的同学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因此,本单元布置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和时让同学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

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笼统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

教材仍然用天平的直观情境教学等式的性质。因为在两臂平衡的天平上,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发生相同的变化,天平的两臂仍然坚持平衡。这种现象能形象地表示等式的性质,有利于同学的直观感受。

例3教学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设计了四组天平图,每组左边的天平图表示变化前的等式,右边的天平图表示变化后的等式,从左边的等式到右边的等式,反映了等式的性质。上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加上一个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下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减去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四组图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精心设计每组天平上物体的质量,第一组图写出的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在左边的天平表示20=20以后,右边天平的两边各加1个10克的砝码,看图填写20+()○20+()。同学在两个括号里都写“10”,在圆圈里写“=”,联系天平两边各加10克都变成30克,而天平仍然平衡的现象,体会填写的等式是合理的。这样就首次感知了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第二组图写出的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x=50到x+20=50+20的变化和比较中,对等式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数有进一步的感受。第三组图写出的等式两边都用字母a表示砝码的质量,圈出a克砝码并画上箭头,表示去掉它的意思。联系已有经验,这里的a代表许多个数,这组天平图与等式概括了众多等式两边减去相同数的情况。第四组图在方程x+20=70的两边都减去20,不但又一次表示了等式性质,而且与解方程的方法十分接近。

另外,这道例题的8个等式中,有7个让同学在圆圈里填写“=”组成等式,这是引导同学切实关注等式有没有变化。右边的四个等式分别让同学在括号里填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的数,有利于发现等式的性质。

例5教学等式的另一个性质。教材注意利用同学前面学习等式性质的经验,在感知天平的直观情境表示出等式性质的一个实例后,再让同学写一个等式,通过比较、概括与交流,得出“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的结论。教学时有两点应注意:

一是让同学正确理解图意。上面一组天平图的左边原来是一个质量为x克的物体,又添上一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右边原来是一个20克的砝码,又添上一个同样的砝码。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乘2。下面一组天平图左边原来是3个质量都为x克的物体,现在只剩下1个这样的物体;右边原来是3个20克的砝码,现在只剩下1个20克的砝码。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除以3。二是等式两边同时除以的那个数不能是0,这一点同学能够接受。因为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多次提到除数不能是0。

(2)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例4和例6教学解方程,解方程的关键是方程的两边都加(减)几、乘(除以)几,教材对此有精心的设计。例4看图列出方程,同学先从图中能得到求x值的启示:

只要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各去掉10克的砝码。联系等式的性质与方程x+10=50的特点,理解“方程两边都减去10”的道理:

等式的两边都减去10,左边就剩下x,x的值只要通过右边的计算就能得到。例6在列出方程以后,让同学联系已有的解方程经验和有关的等式性质,考虑“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这个问题,并解这个方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从同学实际动身,让同学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另外,例4的编写还注意了三点:

一是示范了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教学时必需严格遵循;二是求得x=40后,通过“是不是正确答案”的质疑,引导同学根据“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进行检验;三是在回顾反思求x值的过程基础上,讲了什么是“解方程”。这些都是以后解方程时反复使用的知识。

协助同学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是教材编写时认真考虑的问题。用好教材设计的两道题,能培养同学这方面的能力。一处是第4页“练一练”第1题,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的左边已经加上25(或减去18),右边应该怎样?这是刚开始教学解方程时的设计。通过在方框里填数,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

引导同学正确应用等式的性质,体会解方程的.战略和思路,理出解方程的关键步骤。同学在方框里填数一般不会有问题,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可能会出现错误。要通过交流和评价,协助他们正确掌握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另一处是第6页第7题,简化解方程过程的书写,浓缩思路,是在基本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以后布置的。如解方程x-20=30,在方程的两边都加20这一步,省写了虚线框里的内容: x-20+20=30+20,直接写出x=30+20。这样做能使解方程的考虑流畅、书写简便,从而提升解方程的能力。教学时要让同学体会简化的过程,重点讨论圆圈里填什么符号、方框里填什么数以和为什么。第8页“练一练”第1题、第10页第2题的编排意图与上面相同。

圆与方程课件 篇3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本文将就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讲解和探讨,帮助大家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知识点。

一、椭圆的定义

椭圆是一个平面上点到两个定点(称为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称为常距)的点的集合。

二、椭圆的性质

1、两焦点连线长度等于椭圆的长轴长度。

2、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分别为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

3、长半轴和短半轴的平方差等于焦点距离的平方差。

4、玄旋(椭圆上某一点到两焦点连线中垂线的长度)最大值等于长半轴,最小值等于短半轴。

三、椭圆的标准方程

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和F2,椭圆的长半轴为a,短半轴为b。则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x^2)/(a^2)+(y^2)/(b^2)=1

其中,椭圆的中心为原点(0,0)。

四、利用椭圆的标准方程求解问题

1、已知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长度求解焦距

设椭圆的长半轴为a,短半轴为b,求解焦距c。由椭圆的性质可知,

a^2=b^2+c^2

即,

c=√(a^2-b^2)

2、已知椭圆的标准方程求解其他参数

已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x^2)/(a^2)+(y^2)/(b^2)=1

要求解椭圆的中心、焦点、离心率等参数,可以通过对标准方程进行化简和变形来求解。

例如,要求解椭圆的中心,可以将标准方程化为:

(x-0)^2/(a^2)+(y-0)^2/(b^2)=1

即,

(x-0)/(a^2)+(y-0)/(b^2)=1

所以,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

五、实例分析

已知椭圆的长半轴为3cm,短半轴为2cm,求解焦距和离心率。

根据椭圆的性质,可以求得焦距为:

c=√(a^2-b^2)=√(3^2-2^2)=√5≈2.24

离心率为:

e=c/a=√5/3

因此,该椭圆的焦距为2.24cm,离心率为√5/3。

六、总结

椭圆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其标准方程是研究椭圆性质和应用的基础。通过对标准方程的认识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椭圆的各种性质和应用。

圆与方程课件 篇4

用含有两个相同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及解方程

一、教学内容:

课本105页-106页的内容及相应练习。

二、教学目标:

教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实例,根据运算的意义,掌握两个相同字母相加减的运算;学会解带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为用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从而拥有热爱科学,不畏困难、学好基础知识的精神。

发展目标:学会在讨论和交流中探究掌握知识,学会初步的集合、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借助插图,从直观上理解ax±bx=(a±b)x的计算方法及方程的解法。

难点:熟练计算ax±bx,尤其是当b=1时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2003年10月15,中国航天飞行第一人杨利伟带来了成功回归的信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也想到太空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出发到太空遨游!

1、出示: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4车,下午运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分析题意,学生解答后出示两种解法:5×(4+3) 5×4+5×3

2、导入新课。

情景:飞船升空,布置任务1。

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用含有两个相同的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数量关系及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出示例5改编题:本次任务需要用太空车运送外星泥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4车,下午运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1)小组合作交流:(出示讨论提纲)

A、每车运土x吨,怎样求上午运土多少吨?下午运土多少吨?

B、怎样求运土的总吨数?还可以怎样求?

课件出示:4x+3x (4+3)x

个别提问:为什么可以列出(4+3)x?先求4+3,求出什么?

(2)4x+3x和(4+3)x有什么关系?这实际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4x表示几个x,3x表示几个x?(4+3)x实际就是几个x?所以这个式子的结果就是7x。

(3)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应怎样列式?

同位讨论:4x-3x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1x通常怎样表示?

(4)师小结:当碰到有两个相同字母的式子,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公因数提取,并把不是公因数的数字相加减,从而算出结果。

(5)完成105页做一做。

3、教学例6。

情景:出示任务2。出示例6。

(1) 小组讨论:这是个含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第一步你你该怎样解答?

(2) 你能把它转化为简单的方程吗?

(3) 学生发表意见后板书解题过程,提醒学生注意格式,全班口头检验。

(4) 完成106页做一做。

(5) 小结:解带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不同因数相加减,从而转化成最简单的方程解答。

(6) 反馈练习:判断题:b+0.1b=0.1b吗?5x-x=5吗?

三、巩固练习。

情景:看到同伴被外星人抓去,你能闯三关把他们救出来吗?

练习1:书本第107页第3题。

练习2:书本第107页第4题。

读题,分析题意:

成人有多少人?(x人)儿童有多少个x个人?共80人是什么意思?

练习3:书本第108页第6题(2)

题目要求列方程解答,第一步要先怎样做?解设什么是x?

四、小组竞赛。

情景:你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真让我佩服,欢迎地球的朋友们一起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宇宙中含有无数美丽的恒星,如果谁最快能帮助我解决下面的题目,我就把其中的一颗星星送给你们,努力呀!

1、小组合作完成书本108页第7题,先思考应怎样做?让最快想到方法的同学先讲讲解题方法。最快完成的同学切换成投影方式奖星星。

2、小组合作完成108页第10题。把答案贴到展示板上,如时间不够可下课时让同学自己评评哪一组的方程列得快、列得好。能答对的小组老师也每人送他一颗星星。

五、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利用方程来解决什么问题呢?

2、你为什么能看到这美好的太空画面,如果人类科技落后,能看到吗?你知道吗,数学中的方程是解决科学难题的基本工具,你想把这工具掌握在手里吗?希望同学们在五彩缤纷的未来中能亲眼看到真正的太空,到时候再给虞老师讲讲你的感受,可以吗?有信心吗?

圆与方程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等式、不等式、用字母表示的式子等内容,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认识。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式与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

明确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灵活的用方程解答两步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式,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记得这首儿歌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请你来接下句

三只青蛙xxxxxxxxx;

五只青蛙呢?

N只青蛙呢?

一首小小的儿歌展示了数学的机智和趣味,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这首儿歌不仅融入了数字,还包含着字母,用字母来表示数。我们今天的课就围绕用“字母表示的数”来展开。

二、进行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

(1)同学们想一想,在数学中有哪些地方常用字母来表示?

生列举: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即s=vt)

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ab 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等)

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a+b+c=a+(b+c)等)

(2)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两个这样的例子。

(3)你们知道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吗?

(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请大家翻开课本71页,抓紧时间做一做吧。生自主完成课本(1)~(4)题。师巡视;完成后全班交流答案,重点说一说表示的意义。

(5)现在我把第(4)题做一下修改:一台插秧机上午工作5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上下午一共插秧160平方米,问:每小时插秧多少平方米?

算法有两种:其一:算术方法:160÷(5+3)=20

依据:总插秧数量÷时间=单位时间量

其二:列方程:x(5+3)=160

依据:单位时间量×时间=总插秧数量

观察比较:以上两种解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式。

不同点:解法一:以已知推出未知,是算术法。

解法二:把未知数用x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同学们想一想,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方程有哪些性质呢?(等式 、含有未知数)

2、方程

(1)判断下列哪些是方程(说明理由)

7+8=3×5 4a+5b a+12=89

4x=y 3+100>25+y 6+x=0。5×3

(2)你会解方程吗?从中选择一个试一试。

(3)如何判断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讨论后得出: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3、列方程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列方程解方程能帮我们很快解决。例如,这副乒乓球拍到底多少元呢?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请生一起看书71页例一:李老师买下面的球拍,给售货员100元,找回2元,一副乒乓球拍的价钱是多少元?

引导生认真审题,找出等量关系,自己列出方程并求解。交流解题思路。

(2)生尝试自主解决例二:相遇问题。师巡视,请生到黑板完成,全班交流。

(3)练习

①练一练1

②师展示习题:说出下面每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女生人数,男生人数,全班人数;

(2)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梨比苹果少的重量。

(3)一辆公共汽车中途到站后,先下去15人,又上来9人,这时车上正好有30人,到站前车上有多少人?

(4)一本书240页,小刚看了5天,还剩165页没看,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③课本练一练5

三、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在哪里?

圆与方程课件 篇6

椭圆的标准方程

椭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图像,在几何和代数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椭圆在几何上是一个封闭的曲线,其所有点的距离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被称为椭圆的长半轴。在代数中,椭圆可以用标准方程来表示,标准方程由y轴的坐标和x轴的坐标组成。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椭圆的标准方程,包括定义、公式、图例和应用。

标准方程的定义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一种代数方程,可以用来描述一个椭圆。它的一般形式为:

$\frac{(x-h)^2}{a^2}+\frac{(y-k)^2}{b^2}=1$

其中,(h,k)是椭圆的中心点的坐标,a是椭圆的长半轴,b是椭圆的短半轴。

这个标准方程的含义可以用几何的方法理解。椭圆上的任意一点P(x,y)的坐标可以分别用a和b相对应的半径 r1和 r2表示。更具体地说,半径 r1是点P到椭圆的长轴的距离,半径 r2 是点P到椭圆的短轴的距离。这里的长轴和短轴是椭圆的两个主要轴线。

然后,标准方程的分子部分描述了点P到中心点的距离。分母部分描述了椭圆的两个半径。因此,这个方程的实际含义是,椭圆上的任何一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与轴长的比值都相等。

公式的应用

通过标准方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确定椭圆上的任何点的坐标。根据方程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椭圆两个轴的长度、中心点的坐标以及ELIPSE的离心率。离心率是椭圆的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与长轴长度的比值。

除此之外,标准方程还可用于计算椭圆的面积。 方程式$\frac{(x-h)^2}{a^2}+\frac{(y-k)^2}{b^2}=1$可转化为 $y=\pm\frac{b}{a}\sqrt{a^2-(x-h)^2}+k$。我们可以使用几何的方法计算椭圆的面积,或者使用积分计算。 它的面积公式为:$S=\pi ab$。

图例的应用

下面是一张标准方程的椭圆示意图:

在这个椭圆上,椭圆的中心点是(5,3),它的长半轴是12,短半轴是8。逆时针旋转30度,以给出椭圆的表面。如果我们计算椭圆上点A的坐标,我们可以使用标准方程计算。

$\frac{(x-h)^2}{a^2}+\frac{(y-k)^2}{b^2}=1$

$\frac{(x-5)^2}{144}+\frac{(y-3)^2}{64}=1$

当x=13,我们可以通过解方程得出的y是7或-1。所以点A的坐标是(13,7)或(13,-1)。

结论

椭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图像。它在几何和代数中都有许多应用。 椭圆标准方程是一种方便的方法,可用于计算椭圆上的任意点,方程中包括椭圆的中心点、半轴、面积以及离心率等。

通过学习和运用椭圆的标准方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椭圆,为解决许多数学问题提供方便。

圆与方程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结构编排:

本节课位于直线方程之后和圆的一般方程之前,学习直线方程为后边学习圆的方程奠定了基础,而学好圆的标准方程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圆的一般方程和切线方程打好基础,因此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2)已知圆心和半径会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

(1)圆的标准方程

(2)已知圆的标准方程会写出圆的圆心和半径

(3)已知圆心坐标和半径会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4、教学难点

(1)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2)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启发式教学

(三)说学法

1、 主动探究学习

2、 小组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钟表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钟表的指针头运行的轨迹是一个圆,第二个钟表是让学生了解圆是一系列的点来构成的,第三个图是抽象出圆是由动点运行的轨迹有此形成圆的定义。

2、知识衔接

(1)圆的定义,圆上的点具备的特征性质

(2)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通过复习为后边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奠定基础,降低难度。

3、新课学习

(1)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化解难点)

怎么推出圆的标准方程,为了降低难度,可以把圆看成一个动点,既然是动点,那他的坐标是变化的,就用(x,y)表示,既然是圆上的点就应具备圆的特征性质即|CM|=r接下来就容易推出圆的标准方程。

(2)圆的标准方程(突出重点)

先分析它的结构,圆心的横纵坐标及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为了巩固这个知识安排两个练习,练习一是已知圆心坐标及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练习二是已知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3)为了加强知识的应用,我加了一道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这道题也是有难度的,为了降低难度,我给学生建立坐标系,让学生写出圆的标准方程,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4)小结本节的重点知识

(5)根据所学为了加强巩固,适当的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正中间是题目圆的标准方程,左边是圆的标准方程,及确定圆的条件,右边是例子及演板的地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醒目,大家一看就知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圆与方程课件 篇8

一、复习

根据关键句找单位“1”,并说数量关系。

1、女生是全班人数的4/5

2、一条路,已经修好了2/3

3、妈妈买回两种水果,苹果的重量是橘子的4/3

二、导入

出示例题5的图,小瓶标注600ml,大瓶标注?ml

启发:这两瓶果汁,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口答后,追问: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你能求出一大瓶果汁有多少毫升吗?为什么?

提出要求:如果让你补充一个条件表示这两瓶果汁数量关系,你打算怎么样补充条件?

学生可能补充:大瓶的果汁比小瓶多300毫升,大瓶是小瓶的3/2等等,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并出示:小瓶里果汁是大瓶的2/3

引导:根据老师补充的这个条件,你能求“一大瓶果汁有多少ML吗?

三、探究

1、教学例题5

提问:小瓶里的果汁是大瓶的2/3,这个条件中的2/3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提问: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单位1的2/3是哪个数量?

提出要求:你能根据上面的讨论,找出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的关系吗?

先请学生互相说,再请全班说。

板书:大瓶果汁量×2/3=小瓶果汁的量

启发:现在你准备如何来进行解决?

在学生回答:可以列方程后,追问:可以怎么样列方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解:设:一大瓶果汁有x毫升。

X×2/3=600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解方程,并指名板演

启发:x=900是不是正确的解呢?你会进行检验吗?

让学生进行检验,并交流检验的方法

2、教学试一试

学生读题后,提问:你能根据题目意思说出两个分数之间的含意吗?在讨论中明确:1/2表示已经喝的是一盒的1/2;而2/5L表示已喝的牛奶升数。

启发:根据对题意的理解,你能先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吗,再解答吗?

学生解答以后,再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四、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习十二第1题。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让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 ”和“黑兔是白兔的 ”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4)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5)集体评议并校正。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内容?

圆与方程课件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继直线和圆的方程之后,用坐标法研究曲线和方程的又一次实际演练。椭圆的学习可以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图、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辨析、类比、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攻的原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求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抽象出椭圆定义,并用坐标法探究椭圆的标准方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认识椭圆: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椭圆,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画椭圆:通过画图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演示:通过多媒体演示,再加上数据的变化,使学生更能理性地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

4、椭圆定义:注意定义中的三个条件,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定义。

5、推导方程:教师引导学生化简,突破难点,得到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利用学生手中的图形得到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并且对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了再认识。

6、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7、巩固练习:以多种题型巩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8、归纳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9、课后作业: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

10、板书设计:目的是为了勾勒出全教材的主线,呈现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突出重点,用彩色增加信息的强度,便于掌握。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思维训练出发,通过学习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规律,并为知识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圆与方程课件 篇10

【考点及要求】:

1.掌握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并会灵活的应用于求直线的方程.

2.理解直线的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 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基础知识】:

1.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名称 方程 适用范围

点斜式 不含直线x=x1

斜截式 不含垂直于x=轴的直线

两点式 不含直线x=x1(x1x2)和直线y=y1(y1y2)

截距式 不含垂直于坐标轴和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直线都适用

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3.点A 、B 间的距离: = .

4.点P 到直线 :Ax+Bx+C=0的距离:d= .

【基本训练】:

1.过点 且斜率为2的直线方程为 , 过点 且斜率为2的直线方程为 , 过点 和 的直线方程为 , 过点 和的直线方程为 .

2.过点 且与直线 平行的直线方程为 .

3.点 和 的距离为 .

4.若原点到直线 的距离为 ,则 .

【典型例题讲练】

例1.一条直线经过点 ,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和是6,求该直线的方程.

练习.直线 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不大于1,求 的取值范围.

例2.已知直线 与 互相垂直,垂足为 ,求的值.

练习.求过点 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方程.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直线 过定点 .

2.过点 ,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互为相反数的直线方程是 .

3.点 到直线 的距离不大于3,则 的取值范围为 .

圆与方程课件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②会由圆的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方程。

(2)能力目标:

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的理解;

③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以及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引导]画图建系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曲线的方程(对求曲线的方程的步骤及圆的定义进行提示性复习)

解:以某一截面半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圆的直径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半圆的方程为x2y2=16(y≥0)

将x=2.7代入,得。

即在离隧道中心线2.7m处,隧道的高度低于货车的高度,因此货车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

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的圆的方程?

答:x2y2=r2

2、如果圆心在,半径为时又如何呢?

[学生活动]探究圆的方程。

[教师预设]方法一:坐标法

如图,设m(x,y)是圆上任意一点,根据定义点m到圆心c的距离等于r,所以圆c就是集合p={m||mc|=r}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m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①

把①式两边平方,得(x―a)2(y―b)2=r2

方法二:图形变换法

方法三:向量平移法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内化新知)

问题三:

1、写出下列各圆的方程(课本p77练习1)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圆心在,半径为;

(3)经过点,圆心在点。

2、根据圆的方程写出圆心和半径

(1);(2)。

ii、灵活应用(提升能力)

问题四:

1、求以为圆心,并且和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

[教师引导]由问题三知:圆心与半径可以确定圆。

2、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学生活动]探究方法

[教师预设]

方法一:待定系数法(利用几何关系求斜率—垂直)

方法二:待定系数法(利用代数关系求斜率—联立方程)

方法三:轨迹法(利用勾股定理列关系式)[多媒体课件演示]

方法四:轨迹法(利用向量垂直列关系式)

3、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

iii、实际应用(回归自然)

问题五: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的长度(精确到0.01m)。

[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六:

1、求以c(—1,—5)为圆心,并且和y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2、已知点a(—4,—5),b(6,—1),求以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3、求圆x2y2=13过点(—2,3)的切线方程。

4、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点的切线方程。

GZ85.com延伸阅读

圆的方程课件


笔者在广泛查阅资料后发现了一篇非常实用的“圆的方程课件”,感谢你的阅读。教学教案和课件是每位教师在授课中必须准备的材料之一,这也就要求教师自己花时间制作。认真备课的教案和课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好处。

圆的方程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3、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吗?对,大熊猫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更是我国外交活动中表示友好的形象大使。动物园的叔叔正在科学的喂养大熊猫呢!

出示信息窗一,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阅读文字信息。

学生观察主题图,认真阅读信息。

活动二:借助天平理解等式。

分组实验:①天平左盘放一个10克的砝码,右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不平衡,可以用式子10

分组实验:天平左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一个不知重量的方木块,右盘放一个50克的砝码,一成天平平衡,用等式20+=50表示。

小结: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活动三:概括方程的意义。

师: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20=70、2=150、3+10=100,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谈想法??

小结:像+20=70、2=150、3+10=1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活动四: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想一想,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小结:方程的范围比较小,等式的范围比较大,方程只是等式的一部分。 活动七:自主练习

1、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

师:你认为一个式子是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小结:同时具备“含有未知数”、“相等的式子”这两个条件才是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说出判断的依据。)

2、看图列方程。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先找出图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独立列出方程。(集体交流)

3、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再进行交流。)

活动五: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并找出不懂的地方。

圆的方程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了解到解方程作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正确理解和使用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解方程.

2.领悟到解方程作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组成部分.

3.进一步体会同一方程有多种解决方法及渗透整体化一的数学思想.

4.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领悟数学来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正确去括号解方程

教学难点: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

教学设计:

一、引入:

(读教材156页引例)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学生情况,如有困难教师直接讲解.

学生观看画面:两名同学到商店买饮料的情景.

如果设1听果奶x元,那么可列出方程4(x十0.5)+x=20-3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教材“想一想”中的内容: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买果奶的钱+买可乐的钱=20-3,然后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列方程并解释其中的道理.

①学生研讨并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

②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2).

二、出示例题3并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列方程的解的实际意义进行解释.

出示随堂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互评.

①独立完成随堂练习.

③四名同学板演.

③纠正板演中的错误并总结注意事项.

1、自主完成例题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方程的方法.

3、总结数学思想.

三、出示例题4,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视作关于(x-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后一种解法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

1、自主完成例题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方程的方法.

3、总结数学思想.

四、出示随堂练习题.

①独立完成练习题.

②同桌互相检查.

出示自编练习题:下面方程的解法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①解方程:2(x+3)-5(1-x)=3(x-1)

②解方程:6(x+8)一6=0

①小组间比赛找错误.

②讨论交流各自看法.

③选代表说出错误的原因,并总结解本节所学方程的注意事项.

五、小结

1、做出本节课小结并交流.

2、说出自己的收获.

给予评价:

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小结.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圆的方程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涵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通过练习、讨论,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其含义有二,其一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其二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依据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正确。其顺序一般为:“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或↓” →“配平” →“=”。

2.配平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平是通过在化学式前加系数来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以确保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的方法有多种,如奇偶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

3.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了能顺利地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应力求结合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为,银白色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白色粉末为氧化镁(),反应条件为点燃。因此,此反应的反应式为

有些化学方程式可以借助于反应规律来书写、记忆。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根据反应规律书写比较容易。例如酸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两两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盐和水。以硫酸跟氢氧化钠反应为例。反应方程式为:

教法建议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后,结合上一节学到的质量守恒定律,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本节教学可结合实际对课本内容和顺序做一些调整和改进。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宽松又紧张有序的学习气氛。

教学时要围绕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为主”作用。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的'意识。其中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最为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体现出质量守恒,而其微观解释又是配平的依据。

2、概念和涵义,以最简单的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学生写:碳+氧气―→二氧化碳,老师写出C + O2 — CO2,引导学生通过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比较而得出概念。为加深理解,又以 S + O 2 — SO2的反应强化,引导学生从特殊→一般,概括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3、书写原则和配平(书写原则:1. 依据客观事实;2.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常抛开原则写出错误的化学方程式,为强化二者关系,可采用练习、自学→发现问题―→探讨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上升到理论―→实践练习的模式。

4、书写步骤。在学生探索、练习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为练习,巩固配平方法,使学生体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通过练习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并由学生总结步骤。教师板书时再次强化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5、小结在学生思考后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知识系统化。

6、检查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练习。由学生相互评判、分析,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布置作业后,教师再“画龙点睛”式的强调重点,并引出本课知识与下节课知识的关系,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使学生再次体会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巩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圆的方程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了解到解方程作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正确理解和使用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解方程.

2.领悟到解方程作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组成部分.

3.进一步体会同一方程有多种解决方法及渗透整体化一的数学思想.

4.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领悟数学来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正确去括号解方程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学生情况,如有困难教师直接讲解.

如果设1听果奶x元,那么可列出方程4(x十0.5)+x=20-3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教材“想一想”中的内容: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买果奶的钱+买可乐的钱=20-3,然后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列方程并解释其中的道理.

①学生研讨并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

②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2).

二、出示例题3并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列方程的解的实际意义进行解释.

出示随堂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互评.

①独立完成随堂练习.

③四名同学板演.

③纠正板演中的错误并总结注意事项.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方程的方法.

3、总结数学思想.

三、出示例题4,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视作关于(x-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后一种解法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方程的方法.

3、总结数学思想.

四、出示随堂练习题.

①独立完成练习题.

②同桌互相检查.

出示自编练习题:下面方程的解法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①小组间比赛找错误.

②讨论交流各自看法.

③选代表说出错误的原因,并总结解本节所学方程的注意事项.

1、做出本节课小结并交流.

2、说出自己的收获.

给予评价:

圆的方程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借助天平让学生理解方程及等式的意义。

3、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几幅图片。(课件出示)

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今天这节课,就以三种动物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理解等式的意义。

找出白鳍豚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

1、 师:我们先来看白鳍豚的这组资料,你从中发现了那些信息?

1980年比20xx年多300只,这句话中有几个数量?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进行板书。

1980年只数—20xx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xx年只数

20xx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

2、请同学们根据这三个数量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20xx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这个数量关系,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进行巡视,参与讨论。)

3、分析a+300=400,等号左边表示1980年只数,等号右边也是1980年的只数,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通常简称为等式。(板书:等式)

4、借助天平来研究等式。

(出示天平)你对天平了解多少?谁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天平是一种用来称量物体质量比较精密的仪器,当指针指在标尺的中央,天平就平衡了。

师:如果左盘放10克砝码,右盘放20克砝码,天平会平衡吗?怎样用式子表示这种关系?(10

师:出示天平:左20克和x克,右50克,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20+x=50)

师:我们知道一个等式可以表示出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相等的关系,那在天平如何表示出x+300=400这个数量关系吗?(出示天平)

(二)理解方程的意义。

1、 找出大熊猫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师:继续看大熊猫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 找出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的只数的关系,用文字表示出来。

(2) 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这个关系。

(3) 在天平上表示出这个等式 。

小组合作探讨,汇报交流,得出 :人工养殖的只数x10=野生只数

10x=1600 ,1600÷x=10或1600÷10=x天平左盘放10个x只,右盘放1600

只 。我们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得出了等式10x=1600.

2、找出东北虎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师:继续看东北虎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像刚才那样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解决,交流汇报。(1)20xx年只数×3+100=20xx年的只数。

(2) 3×+100=1000或1000-3×=100 (3)天平左盘3x和100,右盘1000.

我们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得出了等式3x+100=1000.

3、 揭示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下面给它们分分类,怎么分呢?(含字母,不含字母)

我们把含有字母的等式,叫方程。这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方程的意义)

师:同学想一想x+5是方程吗?2+3=5是方程吗?说明理由。

师: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应符合什么条件?(含未知数,还必须是等式)

师:请同学们再思考:式子、等式、方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面老师来考考你。

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1,2,3,4。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圆的方程课件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55—5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4、、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师: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2、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3: 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的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课件展示)。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显示全过程。)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圆的方程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圆的方程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判断方程。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方法及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和应用能力,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索,小组交流、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然后说明天平用途和原理。

(二)观察现象,抽象概括

1.平衡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有2个25克的果冻,把它们放在天平的左边,右边再放一个质量为50克的砝码,天平怎么样了?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你看到的现象吗?(生:25+25=50或25×2=50。)

师:用这个简单的式子就能表示天平的这种平衡状况,那么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表示的又是什么?

2.不平衡到平衡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大果冻,不知道是多少克,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我们把这个重X克的果冻放在天平的左边,右边放一个克的砝码,这时天平平衡吗?

师: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平的这种不平衡状况?(生:X<)师:那我们怎样才能让天平平衡呢?(生:往左边盘中加砝码)我们往果冻

这边加150克砝码,观察天平平衡了吗?

师:左边盘中物体质量的可以怎样表示?(生:X+150)

师: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平的这种不平衡状况?(生:X+150>)

师:刚才往左边盘中加的物体多了,现在我们拿掉50克,现在天平的左边怎样表示呢?

师: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平的这种平衡状况?(生:X+100=)

3.不确定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还有两瓶矿泉水,红色的有380克,蓝色的有350克,如果将这两瓶矿泉水放到天平左右两边,天平会怎么样?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将这瓶矿泉水喝掉一些,谁来?(请一位同学喝)

师:这瓶矿泉水被喝掉了多少克?(生:不知道)

师:可用什么来表示喝了的克数?(生:用X来表示喝了的克数,即X克)

师:这瓶矿泉水剩下的质量可以怎样表示?[生:(380-X)克]

师:如果现在把这两瓶矿泉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天平会出现什么状况?(生:可能平衡,可能左轻右重,可能左重右轻,分别用380-X=350、380-X<350、380-X>350来表示)

(三)观察分类,抽象概念

1.观察分类。

师: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些数学式子,你能按照这些数学式子的不同特征分类吗?请孩子们自己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分类。(自主学习)

2.展示分类。

①交流分类情况,说明分类理由。

②揭示“等式”与“不等式”的概念

师:像这样的含有等号的式子,数学上称之为等式。像这些含有不等号的式子,我们都称之为不等式。(课件出示相应的分法。)

3.抽象概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这些等式中的字母表示“未知数”,像这些“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之为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方程?(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四)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创作方程。

3.问题质疑,揭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①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②“方程一定是等式,等也一定是方程?

(五),巩固练习。

师: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学习有关方程的什么内容。

师:我们一起来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吧!

圆的方程课件 篇9

教学内容:教材P69例4、例5及练习十五第6、8、9、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 ±b=c与a(x ±b)=c类型的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自主解答练习,并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并在订正的过程中,规范书写。

1.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再让学生根据图列一个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3x +4=40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

在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引导学生说出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4支铅笔看作一部分。

2.让学生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

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提问: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学生会说: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小结: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3x )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订正。

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让学生尝试解方程,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然后集体订正,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做法:

(1)利用例4的方法来解。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重点说一说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先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板书计算过程:

(2)用运算定律来解。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有些学生会看出这个方程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来解。

4.让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先说一说如何检验,再自主检验。

1.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分析图意,再列方程解答。解答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可以把5个练习本的总价5x 看作一个整体。)

2.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方程解答。特别是第一幅图,要提醒学生天平两边的砝码不一样重,审题要细心。第二幅图,学生可能会列出方程30×2+2x =158,再引导学生观察有两个30和两个x ,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作业:教材第71~72页练习十五第6、9、13题。

x -16=4 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圆的方程课件汇总


我们为您提供了“圆的方程课件”,以下措施或许对你有所帮助望谨慎参考。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与学生沟通的艺术和掌握。

圆的方程课件(篇1)

椭圆的标准方程课件主题范文:

椭圆是一个广泛应用于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基本图形。在数学学科中,椭圆是一种形状类似于椭子的曲线,在平面上表示为一对轴对称的点,所以也称为椭子。在物理学中,椭圆在光学、天文学、力学和电动力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因此,本次课件将着重介绍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应用。

一、椭圆的标准方程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一个用变量x,y表示的方程,它符合以下条件:

1. 有两个轴a和b,轴是椭圆的最长和最短直线段。

2. 椭圆中心点是坐标系的原点0,0。

3. 椭圆是x轴和y轴的对称图形。

根据这些条件,我们可以得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x^2 / a^2) + (y^2 / b^2) = 1

其中x和y是坐标变量,a和b是椭圆的长轴和短轴。

二、椭圆的特点

1. 椭圆的离心率:椭圆的离心率可以通过方程中的a和b计算得到,公式为 e = √(a^2 - b^2) / a。

2. 椭圆的焦点:椭圆的焦点是与椭圆的离心率相关联的点。在椭圆上,存在两个焦点,它们距离椭圆中心的距离为离心率的值。这些焦点与椭圆的形状和大小有关。

3. 椭圆的直径:椭圆的直径是两个离焦点最远的点之间的距离。它可以通过方程中的a和b计算得到直径的大小,公式为 2a 和 2b。

三、椭圆的应用

1. 光学:在光学中,椭圆通常用于描述聚光灯和椭圆镜的形状。椭圆镜在大功率激光器、雷达和光学激光器的聚焦中广泛使用。

2. 天文学:在天文学中,椭圆应用广泛。椭圆轨道可以描述行星、卫星和彗星的运动。例如,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轨迹可以近似为椭圆。

3. 电动力学:在电动力学中,椭圆被用来描述天线的辐射模式。具体方法是将椭圆和一些其他曲线叠加起来来模拟天线周围的电学场。

总之,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应用涉及到许多不同领域,从光学到天文学到电动力学。因此对于学习数学和物理学的读者来说,熟悉椭圆方程和它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圆的方程课件(篇2)

1.经历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式方程的过程,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

2.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了解分式方程增根产生的原因,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

4.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重点:

(1)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方法及其中的转化思想.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2、阅读课本P76页“交流与发现”,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并思考所列方程有怎样的特点?

2、阅读课本P77—78例1、例2并思考:

(1)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异同点?解分式方程必需要.

(2)总结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3、自学课本P78—79页例3、例4,进一步熟练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圆的方程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知识重点解方程的规范步骤

教学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用于解方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二、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三、方程的检验

P58例1P59例2。

怎么判断X=6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6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课堂练习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2)解方程要按照什么样的格式来写?(3)如何检验呢?格式又是怎么样的?

课后追记

本课应用方程平衡原理来解方程,要注意的是检验方程的时候,最后一句话,所以××是方程的解(这里的××学生容易写成方程右边的值)

圆的方程课件(篇4)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一)口算下面各题.

(二)列式.

1.一支钢笔 元,2支钢笔多少元?

这是一架天平、可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当天平的指针指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

教师提问:这个天平平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说明:这个未知数“?”,如果用 来表示就可以写成20+ =100.

教师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样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

教师提问:观察上面三个等式回答问题.这三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第一个等式不含有未知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等式含有未知数.

(2)小结: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教师提问:在 中, 等于多少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在 中, 等于多少时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

教师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圆的方程课件(篇5)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三个目标将为后面的教学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

那么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

(1)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难点是:

(2)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对于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定计划进行如下操作:(1、复习铺垫;2、探究新知;3、例题解析;4、巩固练习;5、归纳小结;6、布置作业。)六个步骤

1.复习铺垫:

(1)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提问的目的: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呢?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这样做的目的: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

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2、探究新知

(1)、看图写方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把学过的知识全都记得,请同学观察这幅图(看书上57页天平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

这样做的目的: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方程的性

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目的:这样的提问,有多种回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研究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叫解方程。这两个概念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57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勾上这两句话并齐读三遍。

这样做的目的:学生齐读的时候,我可以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印象。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要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例题解析

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请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

(1)如果5+3=8,那么5+3-3=8()

(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

(3)如果a-7=8,那么a-7+7=8()

(4)如果X+9=45,那么X+9-9=45()

师:你是根据什么填空的?

生:等式的性质。

师:等式有什么性质呢?我们齐来说一遍。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引出课题。

师:(3)(4)题不但是等式而且是方程,我们知道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所以等式的性质对方程同样适用,今天我们将应用等式的性质来帮我们解方程。(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3、出示例1图,列出方程。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

师:这个方程用天平怎么表示呢?

生:天平左边放X个和3个球,右边放9个球。(电脑显示)

4、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5、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是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6、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电脑显示:解方程要注意:

(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2.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抛出问题,什么叫方程?什么是方程的性质?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易方程。

(2)由例题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解方程:X+6=7.8;X-6=7.8;6X=7.8;X÷6=7.8。

讲解例题。说明在方程的两边什么情况应该同时加,什么情况该同时减,什么情况该同时乘,什么情况该同时除?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接下来,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情景图:

X元X元X元

18元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会列方程吗?然后说出图意并列出方程。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①列出方程并解答:每个福娃X元,买5个共花80元。

②看题回答:1.6X=6.4(要解这个方程,方程两边应同时?)

(看来解法掌握得不错,下面看谁的反应最快。)

①选择正确答案,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X+8=30的解是()A.X=22B.X=38

0.3X=0.21的解是()A.X=7B.X=0.7

X=5是方程()的解。A.15X=3B.6X=30

X=30是方程()的解。A.0.2X=6B.2X=15

(5)总结结论: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解简易方程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6)变式延伸: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进行重构,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教学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优等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有能力接受的学生)

(7)板书:略

(8)布置作业。P66第5—7题。

圆的方程课件(篇6)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用于描述平面上的椭圆形状和位置。它对于学习几何学和代数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椭圆的标准方程,涵盖椭圆的定义、公式以及相关性质和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椭圆。椭圆是指平面上距离两个固定点(称为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一定值的所有点的集合。这两个焦点分别位于椭圆的两个主轴上,距离中心相等。椭圆具有两个关键特征:长轴和短轴,分别是椭圆的两条互相垂直的轴。长轴的长度称为椭圆的长半径,短轴的长度称为椭圆的短半径。

为了方便描述椭圆的形状和位置,我们可以使用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一个二次方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x - h)² / a² + (y - k)² / b² = 1

其中,(h, k)是椭圆的中心坐标,a和b分别是椭圆的长半径和短半径。通过调整a和b的大小和正负号,我们可以创建不同形状和定位的椭圆。

椭圆的标准方程还有一些重要的性质。首先,椭圆是对称的。具体来说,椭圆关于中心点对称,并且沿主轴对称。其次,椭圆是一个封闭曲线,因此它的内部和外部是不同的。最后,椭圆具有一个重要的定理,即焦点定理。根据焦点定理,从椭圆的任何一点出发,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椭圆的长轴的长度。

椭圆的标准方程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数学中,它可以用于证明各种椭圆性质的定理,例如离心率、直角椭圆、共轭半径等。此外,在物理学、工程学、地理学和其他领域中也有许多应用。例如,天文学家可以使用椭圆的标准方程来计算行星的轨道,工程师可以用它来设计工具和机器部件,地理学家可以用它来描述和比较地球的形状。

在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时,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错误情况。例如,如果给定的a或b为负数,则会导致椭圆倒置。此外,如果( h, k )的正负号不正确,则会导致椭圆中心被移动到平面上的错误位置。

综上所述,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一个重要而有用的数学工具,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都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椭圆的形状和位置,探索椭圆的各种性质和定理,以及用于计算和设计各种实际场景中的问题。因此,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数学学习技能的有效提升。

圆的方程课件(篇7)

椭圆的标准方程课件

椭圆是数学中的一种二维图形,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数学中的基本公式之一。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也是大学数学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可以掌握椭圆的性质和应用,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椭圆的标准方程可以表示为:

$$\frac{(x-h)^2}{a^2}+\frac{(y-k)^2}{b^2}=1$$

其中 $(h,k)$ 为椭圆中心,$a$ 为椭圆长半轴长度,$b$ 为椭圆短半轴长度。椭圆是在一个以 $(h,k)$ 为中心,$a$ 和 $b$ 分别为半轴长度的矩形内所有点的轨迹。如果 $a=b$,则椭圆退化为圆。

在椭圆的标准方程中,椭圆的中心为 $(h,k)$,因此可以通过平移坐标系将椭圆移动到任意位置。椭圆的长轴与短轴交点称为顶点,通过标准方程可以计算出椭圆的顶点坐标和离心率等重要参数。椭圆的离心率为

$$e=\sqrt{1-\frac{b^2}{a^2}}$$

离心率是一个反映椭圆扁平度的重要参数。当 $e=0$ 时,椭圆是一个圆,当 $e

在实际应用中,椭圆广泛应用于地理学、天文学、电子工程等领域。在地理学中,椭圆被用来描述地球表面的形状,如地球的参考椭球。在天文学中,椭圆被用来描述行星的轨道。在电子工程中,椭圆被用来设计天线和滤波器等电子器件。

总之,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解析几何中的基本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圆柱与圆锥课件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实施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编辑为您精心准备了“圆柱与圆锥课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能感受到本文所传递出的信息那就是我的目的!

圆柱与圆锥课件 篇1

单元总目标:

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会推导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公式,认识进一法取近似值,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有条理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单元难点:(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

(2)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2)利用圆柱体、圆锥体等底等高条件下的关系解有关复杂应用题。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充分运用直观教具,进行割拼演示、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单元难点的剖析:(1)表现为:学生难于想到把一圆柱体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研究。怎样把它转化。

原因:圆柱体和长方体在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联系。并且学生还很难由圆与圆柱的联系,而想到圆能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圆柱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来研究。

解决策略:首先回忆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时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如何剪拼成了这个学过的图形?借助多媒体课件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堆成一个圆柱体,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行猜想:圆柱体能剪拼成什么图形,请学生试试看。

(2)表现为:对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容易获得,但学生对已知R或D求侧面积的问题,学生转不过,容易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对表面积的计算,由于表面积公式中涉及的公式较多,学生往往不小心就弄混公式。

(3)表现为: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会用错公式,如:求侧面积的求成了表面积,求体积的求成了表面积等。

原因:学生可能对概念、公式记忆较熟,但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下用错公式。主要还是学生对概念的感知不够。

解决策略:(1)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充分复习好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借助实物多让学生感知概念的意义,不能死记硬背,要能用自己话说清楚。特别对中下生应多结合实物或图形指出问题要求的部分。

(3)公式一定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推导过程中,不能把公式直接交给学生。

(4)学生自备圆柱体形状的物体,每节课的新课铺垫、例题教学、或是练习讲评都借助于具体的实物,让学生一边口述、一边指着实物来说,加强感知。

单元策略:基于本单元是研究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教学中主要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等直观手段辅助教学。多让学生参与获得公式或经验。如:圆柱体展开图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及圆锥体的体积计算。

错例的估计和采集:概念辨析题:(1)一只铁皮水桶能装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2)做一只圆柱体的油桶,至少用多少铁皮,是求油桶的()(3)做一节铁皮水管,要多少铁皮是求水管的()(4)给个圆柱体的花瓶包装在盒子里,需用多大的盒子是求花瓶的()

分析及策略:这些属于概念不清的问题,因为这些知识点本身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易混,因此教学中重点在新授中注意让学生多体验、多感受。还要在综合练习中加强对比,沟通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解决问题:(1)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0.5米,如果每立方米是800千克,这堆沙子一共多少千克?写出基本关系式再解答

(2)有一个礼堂内有8根直径是50厘米、高5米的圆柱形的柱子,用了8千克的红色油漆粉刷,每平方米需用多少油漆?写出基本关系再解答

分析及策略:此类型的错误主要是公式用错,原因还是对概念不清,解题思路不明,因此,教学中在保证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多让学生讲思路、强调解答步骤的书写要有条理。

有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混合题:(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体积的(),圆柱体体积比圆锥体体积多(),圆锥体积比圆柱体少()。

(2)一个圆柱体积是96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底高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少()立方厘米。

(3)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它们体积之和是36立方分米,圆柱体积比圆锥大()立方分米。

分析及策略:此类型题的错因主要是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只是一个圆锥体积公式的获得过程,是停在表面上的认识,并没有真正通过实验过程对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的关系弄清楚。因此这个推导过程中应让学生把两种几何体的体积关系,能反说、正说、比多少等都能说清。

练习题的分析:重点讲解的题目:39页第10题(重点说明生活中常说的圆柱体的长也就是数学意义上的圆柱体的高)。40页的13题(体积公式与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即利用底面积一定时体积和高成正比例的关系来确定两个圆柱体体积的比,求出第二个圆柱体的体积,最后求出它们的差。)45页的第6题(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第8题(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11题(由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1:3,那么现在它们的比是1:6,底是相等的那说明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2倍,于是圆柱的高是9.6。实际上是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的灵活应用。)

课时安排:1、圆柱的认识31页至33页及例1

2、圆柱的表面积33页例2--例3

3、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36页例4及补充一道已知R求V的例题。

4、认识圆柱的容积37页例5

5、圆柱有关公式的对比练习39页8、9(增加不同位置类型的圆柱体)39页7、10

6、圆锥的认识41页

7、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42页至43页例1

8、圆锥体积的应用43页例2

圆柱与圆锥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方法

分析中归纳解题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内容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1、拿出圆柱和圆锥,说说它门的特点。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我们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八、作业设计

课本20页练习五4、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九、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较简单,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一层面上。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力求体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与教师单纯地教给学生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是有本质不同的。如果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的话,可能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同样的,学生也可能很快就遗忘了。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但实际操作时,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达成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圆柱与圆锥课件 篇3

教材第1819页的例1,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14题。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认识圆锥的高。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1、师出示准备的模型圆柱,圆锥,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挂图,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⑴谈话,请看挂图,刚我们看到的圆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还有这么扁的,同学们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柱,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后自由发表意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出示装满牙签的牙签盒让学生体会)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⑷练习: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习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习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拿出硬纸做的圆柱和圆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记录再自备本上。

圆柱与圆锥课件 篇4

课标要求:

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它们的组成;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参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单元/章节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包括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圆柱体和圆锥体模型

总课时数:

7课时

圆柱与圆锥课件 篇5

怎么让学生爱上读书

“爱”是一种情感,是一个人行动的动力因素。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的行为习惯应该是父母和教师的责任,面对终身学习的21世纪更是这样。让孩子热爱阅读,也就是说,首先要对阅读产生兴趣并养成阅读习惯。

对儿童来讲这种内在需要的产生,往往先要**创设生动的情境,从在**要求下被动地读书,逐步发展到主动地读书,最后转入自动也就是形成了爱读书的积极行为。

我们应该创造以下情境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一)在好奇中读书

一个人求知欲望应该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的合金,因此儿童生来就富有好奇心,教育者就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引发他们爱读书的需求。例如,你可以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当孩子急需知道答案时,你引导他读有关科普的书籍,这时候读书的需求是来自孩子的需要,在这样的读书活动中不仅能培养他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而且还可以对科普知识产生兴趣。又如,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当你给他讲故事时可以把很关键的内容不讲,这时候他特别需要知道,你让他自己在读书中找答案。

总之,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好奇心中引导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在挑战中读书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胜好强富有挑战性,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读书过程中给他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的故事,可以对儿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世界有名的童话故事,你能找到故事中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吗?

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会让他更认真地读书,一旦他能找到不合理之处(夜12点钟声一响,什么都变回去了,为什么水晶鞋没有变回去?)他的竞争心和快乐可以说是他想读书的最好支撑。

(三)在需要中读书

当儿童在学校或家中碰到了一些问题,如需要对人对事了解更广的知识,家长和老师可以不急于告诉他答案,而是告诉他可以找哪些书,指导他从书中如何查找等,这样儿童带着需要而去读书,通过读书又帮助他解决了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已孕伏和增强了他对读书的自我需要。

(四)在奖励中读书

阅读是一种行为。我们可以让孩子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主动变为自动,即养成习惯,这是终身受益。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必要的强化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儿童对外部的强化是很在意的,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代币法。如规定读5本书可以得到一张读书小学士的奖状,有5张读书小学士可以换取一张读书小硕士的奖状,有5张读书小硕士可以换取一张读书小博士奖状,这种奖励对小学生来讲非常起作用。

儿童开始是为了获取奖状而读书,而在一本又一本读的过程中,他知道了许多故事,懂得了许多知识,逐步对读书本身也产生了兴趣,这就从被动读书转化为主动读书,最后会转化为自动,即形成了爱读书的习惯。父母也可以用奖励他图书的方法,让他自己到图书大厦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帮助他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角,这些措施均可以促使儿童自小爱读书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五)在交流中读书

孩子读书,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读书后,在家里可以进行读书交流。在学校里,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或上课进行阅读交流会。在交流过程中互相能受到启发,并能促使孩子去读更多的书,交流过程互相讲述读书的体会,彼此能得到教育,促进每个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在展示中读书

儿童具有好表现自己的心理,更希望在展示中得到**和同伴的欣赏,这种展示过程中的成功感就是爱读书行为形成的动力。我们可以组织故事演讲会,也可以把新读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儿童自己来演示,也可以举办读书心得评奖活动等。总之,我们要为儿童架起五彩缤纷的舞台,让儿童在舞台上得以展示,在展示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激发他们多读书的愿望和行为。

圆柱与圆锥课件 篇6

教学内容:P29页第1-3题,完成练习五。

教学目的:

1、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2、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3、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指名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

(2)做第29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29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2)做第29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

4、学生独立完成第29页第3题。(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时再计算)

二、复习圆锥

1.圆锥的特征

(1)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2)做第91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3)小题.

让学生将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举例一栏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

2.圆锥的体积.

(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2)做第29页第2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画出高,小组讨论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2题。

(1)学生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做练习五第5题。(可建议学生用方程解答)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3、4、6题。

圆柱与圆锥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P29页第1-3题,完成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2、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圆柱与圆锥的特征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指名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

(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特征

(1)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只有一条高。)

(2)做第29页第1题

二、圆柱的表面积

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

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

(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底面的周长脳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29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三、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底面积脳高)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脳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脳高)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用底面积脳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1/3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3、做第29页第2题

4、学生独立完成第29页第3题。(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时再计算)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画出高,小组讨论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2题。

(1)学生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做练习五第5题。(可建议学生用方程解答)

一个圆锥形沙堆,度面积是28.26平方米,高是2,。5米。用这堆这堆沙在10米宽的公路上铺2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4、有块正方形的木料,它的棱长是4分米,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若加工成最大的圆锥呢,它的体积又是多少立方分米呢?

5、右图是一个粮仓,上面是圆锥形,下面是一个圆柱形,如果粮仓墙壁的厚度不计,这个粮仓的容积式多少立方米?上面圆锥的高是3米,圆柱的高是5米,底面直径8米。(图略)

教学反思:

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本计划在引导学生回顾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引导学生想像:随着将圆柱的每一份分得越来越窄,越来越窄时,所拼成的长方体的长会逐渐变成一条直线,拼成的也将不再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而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进而渗透极限思想。但这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被忽略了。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与改进。如

怎样把握复习与新授的关系?

圆柱和圆锥分别有哪些重要的面?有什么比较关键的线?有哪些比较特殊的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来对圆柱和圆锥从表面到内部的特征进行再认识。这样就打乱了教材中的设置的对这两个立体图形的研究顺序,这样的再认识是不是有新授的痕迹?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复习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表面积与体积的相关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复习的意义,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节课中包含这么多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能一一达成,是不是有贪多嚼不烂的可能?

圆柱与圆锥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公式:

师:这里所说的底面积和高指的是谁的底面积和谁的高?

四、尝试应用:

1、课件出示引入题中的三堆沙子,同时添加数据:

(1)底面积是10平方米,高是0.6米。

(2)半径是2米,高是0.6米。

(3)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0.9米。

通过计算你认为这三堆沙子够不够?

2、从做实验所用的材料中任选一个圆锥,通过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

3、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7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一个高是30厘米的圆锥形玻璃杯装满水,现把杯中的水全部倒入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水杯里,水在圆柱形水杯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圆柱形的木块,底面半径是1分米,高是3分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你知道圆锥的体积吗?去掉部分的体积呢?去掉部分的体积相当于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五、推荐作业:

墙角有一堆沙子,你能想办法求出这堆沙子的体积吗?

圆柱与圆锥课件 篇9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既为进一步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再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与交流,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这一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对圆柱的特征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二、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和知识的对比,关注猜想和估计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圆柱有哪些特征?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对于圆柱是从面、直观图等方面进行研究的。我及时设问:“我们能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圆锥?”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在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后,我让学生对它们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在探索圆柱的体积公式时,先让学生观察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猜想它们体积间的关系,再启发学生把以前探索圆面积公式的经验和方法迁移到探索圆柱的体积公式中来,进而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验证猜想。

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事物,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展教学活动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先布置学生完成学具中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模型的制作,让学生对圆柱的表面积有个潜在的认识,并为教学体积公式奠定实物基础。教材先让学生围绕求圆柱形罐头侧面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我找来几个圆柱形并具有侧面商标纸的罐子,用剪刀剪开商标纸进行实物演示,再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圆柱展开图,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重点是理解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中的1/3“1/3”,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就没有亲身经历的体验,对1/3也就没有强烈的感受,所以我利用原有学生制作的模型,让学生在沙池中装、倒细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编排的特点,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的“度”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