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8篇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8篇。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当我们的学习遇到难题时,经常都会用到资料进行参考。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内容呢?或许你需要"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8篇"这样的内容,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 的说课 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在平面几何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被安排在初中数学第二十四章, 属于 一个提高阶段 。而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又是本章的一个中心内容。 从知识体系上看 :它有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既是 对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 后面 学习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 的基础 。 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 : 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 以及相关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 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 对圆有了一定 的 感性和理性认识 ,但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平面几何问题上,学生还是依靠事物的具体直观形象。加之 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 , 注意力易分散 , 认知水平大都停留在表面现象, 对亲身体验的事物容易激发求知的渴望 , 因此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的'教材的地位、作用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 我将确定如下的 教学 目标:

(1) 掌握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性质及判定。

(2) 通过观察、实验、合作 交流 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

(3) 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类比 的数学思想 ,

陪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 4 ) 体会事物间的相互渗透 , 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并在合作学习中 体验 成功的 喜悦 。

教 学 的重难点 :

重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 用数量法刻画 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突破难点的策略: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操作实践 , 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配合几何画板直观演示 来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学法教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改理念及学生特点,本节课 主要 采用 “启发式”问题教学法 , 根据 维果斯基 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启发诱导,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 ; 整堂课紧紧围绕 “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展开 ,并充分发挥 几何画板、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功能辅助教学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3分钟)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 。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海上日出》的朗诵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抽象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直线和圆) , 营造探索问题的氛围 , 从而引出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 , 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标要求。

(2) 动手操作    探求新知(20分钟)

a.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位置关系 得出概念

美国学者说过: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能学会。可见实验法在教学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从这一思想出发,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直线,   把课前准备好的圆卡片,在纸上移动,再现日出的整个过程,并归纳其公共点的个数变化情况。 然后提出问题: 你能 由此 归纳出直线和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 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如何用语言描述位置关系? 教师层层设问,让学生思维自然发展,教学有序的进入实质部分。 由于动手操作环节的铺垫, 学生很容易能够从公共点个数的变化 情况对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进行分类 。通过学生演示归纳,师生共同 得出 有关概念。教师板书讲解内容并总结:可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特别强调 相切中 “只有一个交点”的含义。

b. 讲练结合—— 运用 定义法、引出数量法

在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学生自然就得到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一种判定方法:定义法 ,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直观简单,因此教材上没有相应的练习。于是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在练习中 让学生发现用定义法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局限性, 当公共点个数不好判断时又该怎么办呢? 你能类比之前所学的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加以说明吗? 从而引出用数量关系刻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学习。

c. 类比总结——探究第二种判定方法

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类比迁移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较容易想到画图、测量等实验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指导 , 再利用几何画板 重复演示 得出结论:①d>r,直线L和⊙O相离;②d=r,直线L和⊙O相切;③d<r,直线L和⊙O相交,也就是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 并强调:既是性质也是判定 。

在动手操作, 探索新知 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定义的形成与给出过程中,在练习中发现定义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出对数量法的学习,让学生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验证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更加直接而自然 ,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 ,也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3)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0分钟)

为 得到及时的反馈情况, 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而这个时段的学生 因 疲劳,注意力 易 分散,我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首先设计了 一 道填空题:看谁抢得快

1、 ( P96练习) 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设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d   :

1)若d=4.5cm   ,则直线和圆          ,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2)若d=6.5cm   ,则直线和圆______,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3)若d=   8   cm   ,则直线和圆______,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这 道 题 同时运用了数量法和定义法的判定 ,解题关键是 要引导学生 找出d与r并进行比较,从中体现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2 、Rt△ABC中,∠C=90°,AC=3cm,BC= 4cm, 判断以点 C为圆心,下列r为半径的 ⊙ C与AB的位置关系 : (1)r =2cm ; (2)r =2.4cm ; (3)r =3cm 。 (P101 习题24.2第2题)

3 、   在Rt△ABC中,∠C=90°,AC=3cm,BC= 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

(1)当圆C与线段AB相交时,r ;

(2)当圆C与线段AB相切时,r ;

(3)当圆C与线段AB相离时,r ;

解题关键是要引导学生 找出这两个问题的不同与联系,再进行求解。通过这两个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变式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加强个别指导。

(本环节的练习难度层层加大,其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题目和变式题目的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4) 课堂小结 构建体系(5分钟)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哪些疑惑 ?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再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位置关系、两种判定方法、三种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巩固学习效果。3、2、3)

(5) 作业布置    课后延伸   (2分钟)

必做题: 1.阅读教材100-101

2.P112练习2

选做题:如图,已知∠AOB=β(β为锐角) ,M为OB上一点,且 OM=5cm,以M为圆心、以

2.5为半径作圆

(1)⊙M与直线OA的位置关系由         大小决定;

(2)若⊙M与直线OA相切,则β=           ;

(3)若⊙M与直线OA相交,则β的取值范围是        。

六、 板书设计:

直线 和 圆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投影仪区域

图形

公共点数

1

2

位置关系

相离

相切

相交

d--r

d>r

d=r

d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2)

已有基础:

1、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3、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描述行走路线

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

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0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

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终点在起点的方向,点2在起点的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1,再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2,最后向偏度方向走km到终点。

三、开放题:公园游览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3)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展示课件)这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圆与圆之间也有着不同的位置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复习引入

师: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生:完成讲义中的表格。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公共点数目

公共点名称

直线名称

直线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

师:在课件中展示答案

3.、探究新知

师:展示课件后说:两圆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师:看课件中的日食的形成过程,你能抽离出两圆有什么位置关系吗?

生思考,并完成表格:(1)、请认真观察两圆的运动过程,把你观察到的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图形画出来。并思考两圆的交点有几种情况?

(2)、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r1>r2),圆心距为d,在圆和圆的不同的位置关系中,d与r1、r2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图形公共点个数d与r1、r2的关系

4.合作探究

师:紧接着播放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两圆间的关系。让学生整体感知两圆的公共点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每种情况的两圆间的图形,感受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师:刚才的课件或课前热身的操作中的两圆的位置关系,你都看清楚了吗?类似于我们所学过的直线与圆的关系,两圆有以下关系:(展示课件)

师:在相离这一类型中的两种图形一样吗?具体有什么不同?

生:不一样;其中一种图形中的两圆彼此都在各自的外部,而另一种图形中的小圆在大圆的内部。

师:对!所以我们把这两种情况分别叫做外离和内含。类似地,在相切这一类型中的两个图形应分别叫什么呢?

生:外切和内切。

师:很好!因此,严格地说,两圆应有几种位置关系呢?分别是什么?

生:五种,分别是:外离、内含、外切、内切、相交。

师明确: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其名称、公共点的个数。

师:重新操播课件,看一看在两圆不断接近的过程中,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先后出现的顺序是怎样的?

生:(动手操作)依次是: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师:想一想,在两圆的变化过程中,除了公共点在变化之外,还有什么也在发生变化?

生:两圆的圆心间的距离也在发生变化。

师:若把连接两圆的圆心的线段长叫做两圆的圆心距,在其变化过程中,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

师:讨论好之后,完成下列表格:

师明确: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如何用两圆的圆心距d与两圆的半径R、r的数量关系来判别两圆的位置关系。

师:若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圆心距d分别等于9、8、6、4、2、1、0时,它们的位置关系分别如何?

生:它们的位置关系分别是:外离、外切、相交、相交、内切、内含、内含(同心圆)。师:已知两圆相切,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求它们的圆心距?

生:圆心距为8或2;因为要分外切与内切这两种情况。

师:已知两圆内切,其中一圆的半径为5,圆心距为2,则另一圆的半径为多少?

生:另一圆的半径为3或7;因为已知的半径5可以是大圆的半径,也可以是小圆的半径,所以同样要分两种情况。

师明确:如何用两圆的圆心距d与两圆的半径R、r的数量关系来判别两圆的位置关系;特别要注意相切时的两种情况。

5.方法指引

⊙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4cm,如果d满足下列条件,⊙O1和⊙O2有什么位置关系?请完成表格。

r1r2d两圆的位置关系

438

437

435

431

430.5

方法小结:要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关键是计算出数据,再把它们。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用一个什么方法将两圆的关系找出来?

生:先完成,再小结方法:要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关键是计算出数据d、(R+r)和(Rr)这三个量,再把它们进行大小比较。

三。例题学习

如图,⊙O的半径5cm,点P是⊙O外一点,OP=8cm,

(1)以P为圆心作一个圆与⊙O外切,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

(2)以P为圆心作一个圆与⊙O内切呢?

师:同学们先动手画出这个圆的大概的位置,那么你就能求出这个圆的半径。

生先作,后说:是的,老师这个不难。

师:那第二问你们能试一试吗?

生:可以。

四。变式训练

1、如图,⊙O的半径为4cm,点P是⊙O外一点,OP=7cm,以P为圆心作⊙P与⊙O相切,则⊙P的半径是多少?

2、如图,⊙O的半径为5cm,点P是⊙O内一点,且OP=2cm.

以P为圆心作⊙P与⊙O相切,⊙P的半径是多少?

师:我将例题变条件,大家来尝试一下是否也能完成。

生思考,尝试做。

师:同学们做得不错。下面我们再将后面的课堂练习完成。

五。练一练

1、20xx北京奥运会自行车比赛会标在图中两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

2、⊙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2cm和5cm,在下列情况下,分别求出两圆的圆心距d的取值范围:(1)外离______;(2)外切_______;

(3)相交________;(4)内切_______;(5)内含________。

3、判断正误:

(1)、若两圆只有一个交点,则这两圆外切。()

(2)、如果两圆没有交点,则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外离。()

(3)、当O1O2=0时,两圆是同心圆。()

(4)若O1O2=1.5,r=1,R=3,O1O2

(5)、若O1O2=4,且r=7,R=3,则O1O2

4、两圆内切,其中一个圆的半径为5,两圆的圆心距为2,则另一个圆的半径为________.

5、已知⊙O1、⊙O2的半径为r1、r2,如果r1=5,r2=3,且⊙O1、⊙O2相切,那么圆心距d=______.

六。学习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同学又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抽离出圆的一些知识,掌握得不错,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师接着布置作业。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两圆连心线的性质;

2.通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

3.通过演示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两圆的五种位置与两圆的半径、圆心距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两圆位置关系及判定.

(一)复习、引出问题

1.复习: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各是怎样定义的?

(教师主导,学生回忆、回答)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直线和圆相离、相切、相交.各种位置关系是通过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定义的

2.引出问题:平面内两个圆,它们作相对运动,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

(二)观察、分类,得出概念

1、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分别得出两圆: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包括同心圆)这五种位置关系,准确给出描述性定义:

(1)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外离.(图(1))

(2)外切: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外切.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图(2))

   

   

(3)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此时叫做这两个圆相交.(图(3))

(4)内切: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内切.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图(4))

(5)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内含(图(5)).两圆同心是两圆内含的一个特例.  (图(6))

2、归纳:

(1)两圆外离与内含时,两圆都无公共点.

(2)两圆外切和内切统称两圆相切,即外切和内切的共性是公共点的个数唯一

(3)两圆位置关系的五种情况也可归纳为三类:相离(外离和内含);相交;相切(外切和内切).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并进一步考虑:从两圆的公共点的个数考虑,无公共点则相离;有一个公共点则相切;有两个公共点则相交.除以上关系外,还有其它关系吗?可能不可能有三个公共点?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任意两圆只存在以上五种位置关系.

(三)分析、研究

1、相切两圆的性质.

让学生观察连心线与切点的关系,分析、研究,得到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的性质:

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这个性质由圆的轴对称性得到,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考虑如何对这一性质进行证明

2、两圆位置关系的数量特征.

设两圆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组织学生研究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r和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图形略)

两圆外切 d=R+r;

两圆内切 d=R-r (R>r);

两圆外离 d>R+r;

两圆内含 d<R-r(R>r);

两圆相交 R-r<d<R+r.

说明: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

(四)应用、练习

例1:  如图,⊙O的半径为5厘米,点P是⊙O外一点,OP=8厘米

求:(1)以P为圆心作⊙P与⊙O外切,小圆⊙P的半径是多少?

(2)以P为圆心作⊙P与⊙O内切,大圆⊙P的半径是多少?

解:(1)设⊙P与⊙O外切与点A,则

PA=PO-OA

∴PA=3cm.

(2)设⊙P与⊙O内切与点B,则

PB=PO+OB

∴PB=1 3cm.

例2:已知:如图,△ABC中,∠C=90°,AC=12,BC=8,以AC为直径作⊙O,以B为圆心,4为半径作.

求证:⊙O与⊙B相外切.

证明:连结BO,∵AC为⊙O的直径,AC=12,

∴⊙O的半径 ,且O是AC的中点

∴ ,∵∠C=90°且BC=8,

∴ ,

∵⊙O的半径 ,⊙B的半径 ,

∴BO= ,∴⊙O与⊙B相外切.

 练习(P138)

(五)小结

知识:①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②以及这五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和两圆半径的数量关系;

③两圆相切时切点在连心线上的性质.

能力:观察、分析、分类、数形结合等能力.

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六)作业

教材P151中习题A组2,3,4题.第二课时 相交两圆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相交两圆的性质定理;

2、掌握相交两圆问题中常添的辅助线的作法;

3、通过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相交两圆连心线性质教学向学生渗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

相交两圆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轴对称来证明相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和准确添加辅助线.

 教学活动设计

(一)图形的对称美

   

相切两圆是以连心线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相交两圆具有什么性质呢?

(二)观察、猜想、证明

1、观察:同样相交两圆,也构成对称图形,它是以连心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2、猜想:“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

3、证明:

对A层学生让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教师组织;对B、C层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已知:⊙O1和⊙O2相交于A,B.

求证:Q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

分析:要证明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只要证明O1O2上的点和线段AB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于是想到连结O1A、O2A、O1B、O2B. 

证明:连结O1A、O1B、 O2A、O2B,∵O1A=O1B,

∴O1点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又∵O2A=O2B,∴点O2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因此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

也可考虑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加以证明:

∵⊙Ol和⊙O2,是轴对称图形,∴直线O1O2是⊙Ol和⊙O2的对称轴.

∴⊙Ol和⊙O2的公共点A关于直线O1O2的对称点即在⊙Ol上又在⊙O2上.

∴A点关于直线O1O2的对称点只能是B点,

∴连心线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

注意:相交两圆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而不是相交两圆的公共弦垂直平分两圆的连心线.

(三)应用、反思

例1、已知两个等圆⊙Ol和⊙O2相交于A,B两点,⊙Ol经O2。

求∠OlAB的度数.

分析:由所学定理可知,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

又⊙O1与⊙O2是两个等圆,因此连结O1O2和AO2,AO1,△O1AO2构成等边三角形,同时可以推证⊙O l和⊙O2构成的图形不仅是以O1O2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同时还是以AB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从而可由

∠OlAO2=60°,推得∠OlAB=30°.

解:⊙O1经过O2,⊙O1与⊙O2是两个等圆

∴OlA= O1O2= AO2

∴∠O1A O2=60°,

又AB⊥O1O2

∴∠OlAB =30°.

例2、已知,如图,A是⊙O l、⊙O2的一个交点,点P是O1O2的中点。过点A的直线MN垂直于PA,交⊙O l、⊙O2于M、N。

求证:AM=AN.

证明:过点Ol、O2分别作OlC⊥MN、O2D⊥MN,垂足为C、D,则OlC∥PA∥O2D,且AC=AM,AD=AN.

∵OlP= O2P ,∴AD=AM,∴AM=AN.

例3、已知:如图,⊙Ol与⊙O2相交于A、B两点,C为⊙Ol上一点,AC交⊙O2于D,过B作直线EF交⊙Ol、⊙O2于E、F.

求证:EC∥DF

证明:连结AB

∵在⊙O2中∠F=∠CAB,

在⊙Ol中∠CAB=∠E,

∴∠F=∠E,∴EC∥DF.

反思:在解有关相交两圆的问题时,常作出连心线、公共弦,或连结交点与圆心,从而把两圆半径,公共弦长的一半,圆心距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运用三角形有关知识来解,或者结合相交弦定理,圆周角定理综合分析求解.

(四)小结

知识:相交两圆的性质: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该定理可以作为证明两线垂直或证明线段相等的依据.

能力与方法:①在解决两圆相交的问题中常常需要作出两圆的公共弦作为辅助线,使两圆中的角或线段建立联系,为证题创造条件,起到了“桥梁”作用;②圆的对称性的应用.

(五)作业  教材P152习题A组7、8、9题;B组1题.

探究活动

问题1:已知AB是⊙O的直径,点O1、O2、…、On在线段AB上,分别以O1、O2、…、On为圆心作圆,使⊙O1与⊙O内切,⊙O2与⊙O1外切,⊙O3与⊙O2外切,…,⊙On与⊙On-1外切且与⊙O内切.设⊙O的周长等于C,⊙O1、⊙O2、…、⊙On的周长分别为C1、C2、…、Cn.

(1)当n=2时,判断Cl+C2与C的大小关系;

(2)当n=3时,判断Cl+C2+ C3与C的大小关系;

(3)当n取大于3的任一自然数时,Cl十C2十…十Cn与C的大小关系怎样?证明你的结论.

提示:假设⊙O、⊙O1、⊙O2、…、⊙On的半径分别为r、rl、r2、…、rn,通过周长计算,比较可得(1)Cl+C2=C;(2)Cl+C2+ C3=C;(3)Cl十C2十…十Cn=C.

问题2:有八个同等大小的圆形,其中七个有阴影的圆形都固定不动,第八个圆形,紧贴另外七个无滑动地滚动,当它绕完这些固定不动的圆形一周,本身将旋转了多少转?

提示:1、实验:用硬币作初步实验;结果硬币一共转了4转.

2、分析:当你把动圆无滑动地沿着 圆周长的直线上滚动时,这个动圆是转 转,但是,这个动圆是沿着弧线滚动,那么方才的说法就不正确了.在我们这个题目中,那动圆绕着相当于它的圆周长的 的弧线旋转的时候,一共走过的不是 转;而是 转,因此,它绕过六个这样的弧形的时,就转了 转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5)

九年级数学教案: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2.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2.通过平移实验直观地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经历探究图形的位置关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

探索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外切、内切时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与学生合作交流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3.6A)

第二张:(记作§3.6B)

第三张:(记作§3.6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研究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别为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三种;还探究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别为相离、相切、相交.它们的位置关系都有三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那么结果是不是也是三种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有关探讨.

Ⅱ.新课讲解

一、想一想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两个圆的哪些位置关系呢?

[生]如自行车的两个车轮间的位置关系;车轮轮胎的两个边界圆间的位置关系;用一只手拿住大小两个圆环时两个圆环间的位置关系等.

[师]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的有关两个圆的位置很多.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些位置关系分别是什么.

二、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O.再在另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与⊙O1半径不等的⊙O2.把两张透明纸叠在一起,固定⊙O1,平移⊙O2,⊙O1与⊙O2有几种位置关系?

[师]请大家先自己动手操作,总结出不同的位置关系,然后互相交流.

[生]我总结出共有五种位置关系,如下图:

[师]大家的归纳、总结能力很强,能说出五种位置关系中各自有什么特点吗?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内部还是外部来考虑.

[生]如图:(1)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2)外切:两个圆有唯一公共点,除公共点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3)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一个圆上的点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内部;

(4)内切:两个圆有一个公共点,除公共点外,⊙O2上的点在⊙O1的内部;

(5)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O2上的点都在⊙O1的内部.

[师]总结得很出色,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上面的五种位置关系中有相同类型吗?

[生]外离和内含都没有公共点;外切和内切都有一个公共点;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师]因此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可分为相离、相切、相交三种.

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知:

投影片(§24.3A)

(1)如果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外部还是内部来考虑,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有五种: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2)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分三种:相离、相切、相交,并且相离,相切

三、例题讲解

投影片(§24.3B)

两个同样大小的肥皂泡黏在一起,其剖面如图所示(点O,O'是圆心),分隔两个肥皂泡的肥皂膜pQ成一条直线,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求∠TpN的大小.

分析:因为两个圆大小相同,所以半径Op=O'p=OO',又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所以pT⊥Op,pN⊥O'p,即∠OpT=∠O'pN=90°,所以∠TpN等于360°减去∠OpT+∠O'pN+∠OpO'即可.

解:∵Op=OO'=pO',

∴△pO'O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OpO'=60°.

又∵Tp与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

∴∠TpO=∠NpO'=90°.

∴∠TpN=360°-2×90°-60°=120°.

四、想一想

如图(1),⊙O1与⊙O2外切,这个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切点与对称轴有什么位置关系?如果⊙O1与⊙O2内切呢?〔如图(2)〕

[师]我们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任一直径所在的直线,两个圆是否也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这就要看切点T是否在连接两个圆心的直线上,下面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反证法的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是假设结论不成立;第二步是根据假设推出和已知条件或定理相矛盾的结论;第三步是证明假设错误,则原来的结论成立.

证明:假设切点T不在O1O2上.

因为圆是轴对称图形,所以T关于O1O2的对称点T'也是两圆的公共点,这与已知条件⊙O1和⊙O2相切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

则T在O1O2上.

由此可知图(1)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圆的连心线,切点与对称轴的位置关系是切点在对称轴上.

在图(2)中应有同样的结论.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圆相内切或外切时,两圆的连心线一定经过切点,图(1)和图(2)都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它们的连心线.

五、议一议

投影片(§24.3C)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

(1)当两圆外切时,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简称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外切吗?

(2)当两圆内切时(R>r),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内切吗?

[师]如图,请大家互相交流.

[生]在图(1)中,两圆相外切,切点是A.因为切点A在连心线O1O2上,所以O1O2=O1A+O2A=R+r,即d=R+r;反之,当d=R+r时,说明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和,O1、A、O2在一条直线上,所以⊙O1与⊙O2只有一个交点A,即⊙O1与⊙O2外切.

在图(2)中,⊙O1与⊙O2相内切,切点是B.因为切点B在连心线O1O2上,所以O1O2=O1B-O2B,即d=R-r;反之,当d=R-r时,圆心距等于两半径之差,即O1O2=O1B-O2B,说明O1、O2、B在一条直线上,B既在⊙O1上,又在⊙O2上,所以⊙O1与⊙O2内切.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6)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这一节分为两个部分(即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外接圆、外心),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在理解圆的定义的基础上展开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通过圆的定义得到了圆内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小于半径,圆上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圆外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大于半径,每一个圆都把平面上的点分成三部分:圆内的点、圆上的点和圆外的点。学生理解透彻,掌握较好。

反思教学方法:

反思目标完成情况:

目标1:学生能够清楚的口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对应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关系。

目标2:通过动手探究,知道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圆。但有十个同学因动手作图能力差,最后实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的自学任务,还有三个同学竟然没有作图工具。

目标3:掌握了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概念,都能准确的找见三角形的外心并作出三角形的外接圆。

反思教学设计:

每个环节缺少相对应的练习题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败之处,因为课前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差,耗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没有设置相应的练习题。特别是在“探究1”环节,学生虽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较好,但在一般的习题中,多考查由“点到圆心的距离”推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反推得难度相对于顺推稍高,所以恐学生解决问题存有困难,且解题过程的书写存有问题,在课后辅导中要进行训练。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7)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圆》这一章,是学生平面几何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在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直线型图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思维和方法,深刻领悟几何学的学科观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圆》这一章的框架图: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8章的有关几何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概念和几何直观,具有研究几何图形的思维和方法,有了上节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铺垫,学生对于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不会感到陌生。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三个方面的目标:

1、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2、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3、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够从几何和代数两个角度分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使用了几何画板来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阶段: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探索归纳,得出结论;拓展运用,巩固新知;归纳小结,提高认知。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提前准备好的学案上,只有一个O,如右图,

按照相应要求作图:

1、作点P

2、过点P作直线

对于问题1的预案: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形式,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为接下来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

对于问题2的预案:

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将上述所有的情况分类:

提问1:分成几类:

提问2: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根据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可以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类:相交、相切、相离,板书相关概念。

(二)探索归纳,得出结论:

刚才是从几何的角度(交点个数)探究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这阶段将从代数角度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数量化:

借助几何画板,让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圆具有轴对称性,直线也具有轴对称性,所以这个组合图形本身就具有轴对称性,其对称轴是过圆心垂直于该直线的,考虑到对称轴与直线的这种垂直关系在运动的过程中具有不变性,所以我们在考虑用数量来刻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要找的几何量一定是和这种垂直关系密不可分的,因此,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就会被考虑,然后先让学生猜想,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加以严谨的证明验证猜想。

本章的研究主线就是圆的对称性,此环节的设计正符合这个研究逻辑,所以我认为此环节的设计是我的一个亮点。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已知圆的直径是13cm,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是d

(1)若d=4。5cm,则直线与圆_______,有______个公共点

(2)若d=6。5cm,则直线与圆_______,有______个公共点

(3)若d=8cm,则直线与圆_________,有______个公共点。

2、已知圆的半径为r,直线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若d=r,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B、相切C、相离D、相切或相交

3、在中,,AB=5cm,AC=3cm,以C为圆心的圆与AB相切,则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使学生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三)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知识层面上: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

相切

相离

公共点的个数

2

1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

dd =rd>r公共点名称交点切点无直线名称割线切线无方法层面上:经历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布置作业:学练优P59,60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8)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章第2节的第3课时,是学生已掌握了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平面上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是学生对圆的知识应用的基础,也是今后到高中继续研究平面与球的位置关系,球与球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3、能够利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学会“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经过操作、实验、确认等数学活动,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产生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课堂上本着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从生活中的图形实例出发引入新课,并用动画演示,直观形象的展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经过探索、讨论、观察、总结、再运用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地探索知识和掌握知识,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2、改生硬的传授和呆板的讲课,着眼于直观感知和操作认识,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认识图形的主要特征与图形变化的基本性质,学会识别不同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图形;

3、在课堂上赋予适当的教学说理,达到把知识由浅入深;从无规律到有规律;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合理推理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严密的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适当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3、动画演示,探索新知;

4、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5、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6、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生对探索两圆位置关系的兴趣,由此引入到要研究的课题。(课件展示)

2、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探究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特征是通过公共点来刻画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按公共点分类能分成几类?

动手操作:在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透明的纸上画两个半径不同的⊙O1和⊙O2,把两张纸叠合在一起,固定其中一张而移动另一张,你能发现⊙O1和⊙O2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每种位置关系中两圆有多少个公共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参与数学活动。

3、动画演示,探索新知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及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学会用类比和分类讨论的方法去研究两圆的位置关系。

学以致用:

1、20xx北京奥运会自行车比赛会标在图中两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

2、在图中有两圆的多种位置关系,请你找出还没有的位置关系是__

3、请你指出生活中图片蕴含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图形在课件上)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增强应用意识。

探究2:影响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数量因素是半径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那么影响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因素是什么?

探究2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中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探索出不同位置关系时两圆的圆心距(d)和两圆的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观看课件动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能轻松的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来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突破难点,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前面的教学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填写下表: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图形交点个数d与R、r的关系

(R>r)

d>R+r

d=R—r

设计意图:采用表格形式,将知识点归纳,通过表格很容易看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情况,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以及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形成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5、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例1:如图,⊙0的半径为5cm,点P是⊙0外一点,OP=8cm,

求:(1)以P为圆心,作⊙P与⊙O外切,小圆P的半径是多少?

(2)以P为圆心,作⊙P与⊙O内切,大圆P的半径是多少?

练习:圆O1和圆O2的半径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下列情况下两圆的位置关系是怎样?

(1)O1O2=8厘米(2)O1O2=7厘米

(3)O1O2=5厘米(4)O1O2=1厘米

(5)O1O2=0。5厘米(6)O1和O2重合

设计意图:利用两圆位置关系与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6、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我们懂得了哪些新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

2)布置作业:

A:课本习题14.3中第1、4、6题。

B:课余探索:和圆O1(半径为2)圆O2(半径为1)都相切且半径为3的圆共有几个?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回顾本节内容,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反思,培养科学的认知习惯。作业布置注重了分层,让探究延伸到课外。

六、教学评价

1、本节课的设计,我从生活中的图形实例出发引入新课,运用动画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同学们经过探索、讨论、观察、总结得出结论。

2、采用表格的形式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分类列出,既体现了分类思想,又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把知识由浅入深,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教师根据这些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反馈和调节,调整设计下节课或下阶段的教学内容,以达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位置关系图形交点个数d与R、r的关系

(R>r)

d>R+r

d=R—r

Gz85.Com小编推荐

圆与方程课件


编辑发现了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圆与方程课件”,现在与大家分享。每位老师在上课前都会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个教案课件的重点和难点。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请谨慎考虑各方意见。

圆与方程课件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是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的第一课时。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本节知识,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一种模式,学习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发现了方程能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师谈话引入:这是我们在科学课里用到的天平,它和大家玩过的跷跷板非常相似。当跷跷板平衡时,说明跷跷板两边人的体重有什么关系?(学生肯定会异口同声回答道:一样重)。那么如果我在天平的右边托盘里放一个300克的砝码,请你们在左边放你喜欢的东西,使天平平衡,你会放什么东西?(学生自由说,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只要放上的东西的质量是300克都行)。接着展示教材例1天平图,老师提问:看看这幅图,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特征(左右两边相等)。

二、探究学习,发现方程

出示例2情境图

师问:第一张图天平往左边下垂说明什么?(左边物体的质量大)天平左边托盘里物体的质量可以怎么表示?右边的质量呢?怎样用数学算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不相等关系?另外三个算式请同学们自己填写。

写四个式子时,对学生的要求由扶到放。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学生填写,学生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学生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内容来自9word第九文书网

教学至此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老师在这时及时指出方程的定义: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学生理解x+50=150、2x=2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而且也是“等式”。

3.根据方程编数学情景。X+5=12,8x=48(大家都有能够根据数学情景写方程了,反过来,你能根据我的方程编数学情景吗?同桌相互说来听听。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逆向训练,有助于学生开阔数学视野。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觉得方程在数学里、在生活里有什么用?(学了方程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表示多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老师觉得今天大家很能干,其中,有46个孩子表现超级棒,有X个孩子还如果再认真一点,全班50个孩子就都超级厉害了。请大家根据我们班今天的表现情况写一个方程。准备好了,跟老师一起说:x加……为我们自己的精彩鼓掌。这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学生易于接受。

五、个性作业。(A基础题:书P2练一练第⑶和练习一⑴、⑵、⑶题;B拓展题:哥哥有180枚邮票,弟弟有60枚,哥哥借弟弟的邮册看了后,弟弟发现两人的邮票一样多了。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你能想办法验证你写的方程是否正确吗?)分层对待,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同时又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这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方程含义,老师让学生对两道例题里写出的其他算式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在学生对方程含义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程,(实际我在这里暗示了学生找方程只要从等式当中去找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另外,这道题里有既以x又有以y为未知数的等式,使学生对“未知数”有正确的理解,防止把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接着安排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讨论出一下几个结论:

⑴等式包含方程。

⑵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⑶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⑷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对于学生的这些结论,我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充分的肯定,以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

三、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为引出运用方程解决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看来大家对方程已经很熟悉了,大家想想,你觉得学了方程有什么意义呢?

1、看图列方程:

出示试一试第一张情境图。对于看天平图列方程,学生已经很熟悉,因而很容易就能列出方程2x=500。教师追问:你列出方程的依据是什么?(生回答:天平两臂平衡,表示它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列方程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这一题的等量关系就是天平左边物体的质量=右边物体的质量。接着出示试一试第二张情境图,列方程表示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这里突出的是两个或几个部分数相加等于它们的总数。这一题学生可能会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如:

⑴文具盒的价钱+笔记本的价钱=总价钱

⑵文具盒的价钱=总价钱-笔记本的价钱

⑶笔记本的价钱=总价钱-文具盒的价钱

列出的方程分别是:12+x=20、12=20-x和x=20-12.教师指出:提倡大家列第一种方程,第二种方程是可以的;但第三种x=20-12坚决不提倡。因为这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学习也是有弊无利的。

2.根据题意列方程。树上原来有x只小鸟,飞走了6只,又飞来了8只,树上现在一共有23只小鸟。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感受方程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圆与方程课件 篇2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和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局部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编排的一篇“你知道吗”简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就有方程的思想,并有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记载。

1?从等式到方程,逐步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教材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

(1)

借助天平体会等式的含义。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同学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本单元教材首先让同学体会等式的含义。

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同学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同学的认知特点。例1在天平图下方出现“=”,让同学用等式表达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从中体会等式的含义。教材使用了“质量”这个词,是因为天平与其他的秤不同。习惯上秤计量物体有多重,天平计量物体的质量是多少。教学时不要把质量说成重量,但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例2继续教学等式,教材的布置有三个特点:

第一,有些天平的两臂平衡,有些天平两臂不平衡。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有时写出的是等式,有时写出的不是等式。同学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受中,能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第二,写出的四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有两个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便于同学初步感知方程,为教学方程的意义积累了具体的素材。第三,写四个式子时,对同学的要求由扶到放。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同学填写,同学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同学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

(2)

教学方程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在第1页的两道例题里,同学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资料。教材首先告诉同学: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他们理解x+50=150、2x=200的一起特点是“含有未知数”,也是“等式”。这时,假如让同学对两道例题里写出的50+50=100、x+50>100和x+50<200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同学对方程是等式的理解会更深刻。教材接着布置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并通过“练一练”第1题让同学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括与被包括关系。即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这道题里有以x为未知数的等式,也有以y为未知数的等式,使同学对“未知数”有正确的理解,防止把未知数局限为x,把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练一练”第2题要求同学自身写出一些方程并相互交流,让它们在写方程时关注方程的实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

(3)

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

第2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题都是看图列方程,编排这些题的目的是培养同学发现和理解实际情境里的等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数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概念,并为以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直观情境的出现从天平图开始,发展到带括线的图画。带括线的图画在一年级(上册)就出现了,同学比较熟悉。但是,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仍然会有困难。因此,教材先让同学看天平图列方程。天平两臂平衡,表示它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已经在两道例题里教学得很充沛了,看天平图列方程能让同学初步知道什么是列方程和怎样列方程,对依据什么列方程和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有所体验。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列方程表示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会平稳得多。二是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突出两个或几个局部数相加是它们的总数。在几个局部数相同时,它们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这些关系是数量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建立在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上,同学容易理解。如文具盒的价钱加笔记本的价钱一共20元,买4本同样的故事书一共要16.8元,列出的方程分别是12+x=20和4x=16.8。假如少数同学列出的方程是20-x=12或16.8÷x=4也是可以的,但不宜提倡;绝不能列出20-12=x、16.8÷4=x这样的方程。因为后者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同学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教学也是有弊无利的。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同学是应用四则计算的各局部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规范》从同学的久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动身,要求小学阶段的同学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因此,本单元布置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和时让同学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

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笼统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

教材仍然用天平的直观情境教学等式的性质。因为在两臂平衡的天平上,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发生相同的变化,天平的两臂仍然坚持平衡。这种现象能形象地表示等式的性质,有利于同学的直观感受。

例3教学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设计了四组天平图,每组左边的天平图表示变化前的等式,右边的天平图表示变化后的等式,从左边的等式到右边的等式,反映了等式的性质。上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加上一个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下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减去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四组图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精心设计每组天平上物体的质量,第一组图写出的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在左边的天平表示20=20以后,右边天平的两边各加1个10克的砝码,看图填写20+()○20+()。同学在两个括号里都写“10”,在圆圈里写“=”,联系天平两边各加10克都变成30克,而天平仍然平衡的现象,体会填写的等式是合理的。这样就首次感知了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第二组图写出的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x=50到x+20=50+20的变化和比较中,对等式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数有进一步的感受。第三组图写出的等式两边都用字母a表示砝码的质量,圈出a克砝码并画上箭头,表示去掉它的意思。联系已有经验,这里的a代表许多个数,这组天平图与等式概括了众多等式两边减去相同数的情况。第四组图在方程x+20=70的两边都减去20,不但又一次表示了等式性质,而且与解方程的方法十分接近。

另外,这道例题的8个等式中,有7个让同学在圆圈里填写“=”组成等式,这是引导同学切实关注等式有没有变化。右边的四个等式分别让同学在括号里填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的数,有利于发现等式的性质。

例5教学等式的另一个性质。教材注意利用同学前面学习等式性质的经验,在感知天平的直观情境表示出等式性质的一个实例后,再让同学写一个等式,通过比较、概括与交流,得出“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的结论。教学时有两点应注意:

一是让同学正确理解图意。上面一组天平图的左边原来是一个质量为x克的物体,又添上一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右边原来是一个20克的砝码,又添上一个同样的砝码。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乘2。下面一组天平图左边原来是3个质量都为x克的物体,现在只剩下1个这样的物体;右边原来是3个20克的砝码,现在只剩下1个20克的砝码。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除以3。二是等式两边同时除以的那个数不能是0,这一点同学能够接受。因为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多次提到除数不能是0。

(2)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例4和例6教学解方程,解方程的关键是方程的两边都加(减)几、乘(除以)几,教材对此有精心的设计。例4看图列出方程,同学先从图中能得到求x值的启示:

只要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各去掉10克的砝码。联系等式的性质与方程x+10=50的特点,理解“方程两边都减去10”的道理:

等式的两边都减去10,左边就剩下x,x的值只要通过右边的计算就能得到。例6在列出方程以后,让同学联系已有的解方程经验和有关的等式性质,考虑“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这个问题,并解这个方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从同学实际动身,让同学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另外,例4的编写还注意了三点:

一是示范了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教学时必需严格遵循;二是求得x=40后,通过“是不是正确答案”的质疑,引导同学根据“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进行检验;三是在回顾反思求x值的过程基础上,讲了什么是“解方程”。这些都是以后解方程时反复使用的知识。

协助同学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是教材编写时认真考虑的问题。用好教材设计的两道题,能培养同学这方面的能力。一处是第4页“练一练”第1题,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的左边已经加上25(或减去18),右边应该怎样?这是刚开始教学解方程时的设计。通过在方框里填数,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

引导同学正确应用等式的性质,体会解方程的.战略和思路,理出解方程的关键步骤。同学在方框里填数一般不会有问题,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可能会出现错误。要通过交流和评价,协助他们正确掌握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另一处是第6页第7题,简化解方程过程的书写,浓缩思路,是在基本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以后布置的。如解方程x-20=30,在方程的两边都加20这一步,省写了虚线框里的内容: x-20+20=30+20,直接写出x=30+20。这样做能使解方程的考虑流畅、书写简便,从而提升解方程的能力。教学时要让同学体会简化的过程,重点讨论圆圈里填什么符号、方框里填什么数以和为什么。第8页“练一练”第1题、第10页第2题的编排意图与上面相同。

圆与方程课件 篇3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本文将就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讲解和探讨,帮助大家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知识点。

一、椭圆的定义

椭圆是一个平面上点到两个定点(称为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称为常距)的点的集合。

二、椭圆的性质

1、两焦点连线长度等于椭圆的长轴长度。

2、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分别为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

3、长半轴和短半轴的平方差等于焦点距离的平方差。

4、玄旋(椭圆上某一点到两焦点连线中垂线的长度)最大值等于长半轴,最小值等于短半轴。

三、椭圆的标准方程

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和F2,椭圆的长半轴为a,短半轴为b。则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x^2)/(a^2)+(y^2)/(b^2)=1

其中,椭圆的中心为原点(0,0)。

四、利用椭圆的标准方程求解问题

1、已知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长度求解焦距

设椭圆的长半轴为a,短半轴为b,求解焦距c。由椭圆的性质可知,

a^2=b^2+c^2

即,

c=√(a^2-b^2)

2、已知椭圆的标准方程求解其他参数

已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x^2)/(a^2)+(y^2)/(b^2)=1

要求解椭圆的中心、焦点、离心率等参数,可以通过对标准方程进行化简和变形来求解。

例如,要求解椭圆的中心,可以将标准方程化为:

(x-0)^2/(a^2)+(y-0)^2/(b^2)=1

即,

(x-0)/(a^2)+(y-0)/(b^2)=1

所以,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

五、实例分析

已知椭圆的长半轴为3cm,短半轴为2cm,求解焦距和离心率。

根据椭圆的性质,可以求得焦距为:

c=√(a^2-b^2)=√(3^2-2^2)=√5≈2.24

离心率为:

e=c/a=√5/3

因此,该椭圆的焦距为2.24cm,离心率为√5/3。

六、总结

椭圆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其标准方程是研究椭圆性质和应用的基础。通过对标准方程的认识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椭圆的各种性质和应用。

圆与方程课件 篇4

用含有两个相同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及解方程

一、教学内容:

课本105页-106页的内容及相应练习。

二、教学目标:

教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实例,根据运算的意义,掌握两个相同字母相加减的运算;学会解带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为用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从而拥有热爱科学,不畏困难、学好基础知识的精神。

发展目标:学会在讨论和交流中探究掌握知识,学会初步的集合、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借助插图,从直观上理解ax±bx=(a±b)x的计算方法及方程的解法。

难点:熟练计算ax±bx,尤其是当b=1时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2003年10月15,中国航天飞行第一人杨利伟带来了成功回归的信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也想到太空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出发到太空遨游!

1、出示: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4车,下午运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分析题意,学生解答后出示两种解法:5×(4+3) 5×4+5×3

2、导入新课。

情景:飞船升空,布置任务1。

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用含有两个相同的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数量关系及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出示例5改编题:本次任务需要用太空车运送外星泥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4车,下午运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1)小组合作交流:(出示讨论提纲)

A、每车运土x吨,怎样求上午运土多少吨?下午运土多少吨?

B、怎样求运土的总吨数?还可以怎样求?

课件出示:4x+3x (4+3)x

个别提问:为什么可以列出(4+3)x?先求4+3,求出什么?

(2)4x+3x和(4+3)x有什么关系?这实际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4x表示几个x,3x表示几个x?(4+3)x实际就是几个x?所以这个式子的结果就是7x。

(3)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应怎样列式?

同位讨论:4x-3x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1x通常怎样表示?

(4)师小结:当碰到有两个相同字母的式子,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公因数提取,并把不是公因数的数字相加减,从而算出结果。

(5)完成105页做一做。

3、教学例6。

情景:出示任务2。出示例6。

(1) 小组讨论:这是个含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第一步你你该怎样解答?

(2) 你能把它转化为简单的方程吗?

(3) 学生发表意见后板书解题过程,提醒学生注意格式,全班口头检验。

(4) 完成106页做一做。

(5) 小结:解带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不同因数相加减,从而转化成最简单的方程解答。

(6) 反馈练习:判断题:b+0.1b=0.1b吗?5x-x=5吗?

三、巩固练习。

情景:看到同伴被外星人抓去,你能闯三关把他们救出来吗?

练习1:书本第107页第3题。

练习2:书本第107页第4题。

读题,分析题意:

成人有多少人?(x人)儿童有多少个x个人?共80人是什么意思?

练习3:书本第108页第6题(2)

题目要求列方程解答,第一步要先怎样做?解设什么是x?

四、小组竞赛。

情景:你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真让我佩服,欢迎地球的朋友们一起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宇宙中含有无数美丽的恒星,如果谁最快能帮助我解决下面的题目,我就把其中的一颗星星送给你们,努力呀!

1、小组合作完成书本108页第7题,先思考应怎样做?让最快想到方法的同学先讲讲解题方法。最快完成的同学切换成投影方式奖星星。

2、小组合作完成108页第10题。把答案贴到展示板上,如时间不够可下课时让同学自己评评哪一组的方程列得快、列得好。能答对的小组老师也每人送他一颗星星。

五、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利用方程来解决什么问题呢?

2、你为什么能看到这美好的太空画面,如果人类科技落后,能看到吗?你知道吗,数学中的方程是解决科学难题的基本工具,你想把这工具掌握在手里吗?希望同学们在五彩缤纷的未来中能亲眼看到真正的太空,到时候再给虞老师讲讲你的感受,可以吗?有信心吗?

圆与方程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等式、不等式、用字母表示的式子等内容,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认识。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式与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

明确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灵活的用方程解答两步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式,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记得这首儿歌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请你来接下句

三只青蛙xxxxxxxxx;

五只青蛙呢?

N只青蛙呢?

一首小小的儿歌展示了数学的机智和趣味,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这首儿歌不仅融入了数字,还包含着字母,用字母来表示数。我们今天的课就围绕用“字母表示的数”来展开。

二、进行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

(1)同学们想一想,在数学中有哪些地方常用字母来表示?

生列举: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即s=vt)

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ab 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等)

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a+b+c=a+(b+c)等)

(2)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两个这样的例子。

(3)你们知道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吗?

(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请大家翻开课本71页,抓紧时间做一做吧。生自主完成课本(1)~(4)题。师巡视;完成后全班交流答案,重点说一说表示的意义。

(5)现在我把第(4)题做一下修改:一台插秧机上午工作5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上下午一共插秧160平方米,问:每小时插秧多少平方米?

算法有两种:其一:算术方法:160÷(5+3)=20

依据:总插秧数量÷时间=单位时间量

其二:列方程:x(5+3)=160

依据:单位时间量×时间=总插秧数量

观察比较:以上两种解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式。

不同点:解法一:以已知推出未知,是算术法。

解法二:把未知数用x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同学们想一想,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方程有哪些性质呢?(等式 、含有未知数)

2、方程

(1)判断下列哪些是方程(说明理由)

7+8=3×5 4a+5b a+12=89

4x=y 3+100>25+y 6+x=0。5×3

(2)你会解方程吗?从中选择一个试一试。

(3)如何判断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讨论后得出: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3、列方程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列方程解方程能帮我们很快解决。例如,这副乒乓球拍到底多少元呢?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请生一起看书71页例一:李老师买下面的球拍,给售货员100元,找回2元,一副乒乓球拍的价钱是多少元?

引导生认真审题,找出等量关系,自己列出方程并求解。交流解题思路。

(2)生尝试自主解决例二:相遇问题。师巡视,请生到黑板完成,全班交流。

(3)练习

①练一练1

②师展示习题:说出下面每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女生人数,男生人数,全班人数;

(2)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梨比苹果少的重量。

(3)一辆公共汽车中途到站后,先下去15人,又上来9人,这时车上正好有30人,到站前车上有多少人?

(4)一本书240页,小刚看了5天,还剩165页没看,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③课本练一练5

三、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在哪里?

圆与方程课件 篇6

椭圆的标准方程

椭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图像,在几何和代数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椭圆在几何上是一个封闭的曲线,其所有点的距离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被称为椭圆的长半轴。在代数中,椭圆可以用标准方程来表示,标准方程由y轴的坐标和x轴的坐标组成。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椭圆的标准方程,包括定义、公式、图例和应用。

标准方程的定义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一种代数方程,可以用来描述一个椭圆。它的一般形式为:

$\frac{(x-h)^2}{a^2}+\frac{(y-k)^2}{b^2}=1$

其中,(h,k)是椭圆的中心点的坐标,a是椭圆的长半轴,b是椭圆的短半轴。

这个标准方程的含义可以用几何的方法理解。椭圆上的任意一点P(x,y)的坐标可以分别用a和b相对应的半径 r1和 r2表示。更具体地说,半径 r1是点P到椭圆的长轴的距离,半径 r2 是点P到椭圆的短轴的距离。这里的长轴和短轴是椭圆的两个主要轴线。

然后,标准方程的分子部分描述了点P到中心点的距离。分母部分描述了椭圆的两个半径。因此,这个方程的实际含义是,椭圆上的任何一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与轴长的比值都相等。

公式的应用

通过标准方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确定椭圆上的任何点的坐标。根据方程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椭圆两个轴的长度、中心点的坐标以及ELIPSE的离心率。离心率是椭圆的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与长轴长度的比值。

除此之外,标准方程还可用于计算椭圆的面积。 方程式$\frac{(x-h)^2}{a^2}+\frac{(y-k)^2}{b^2}=1$可转化为 $y=\pm\frac{b}{a}\sqrt{a^2-(x-h)^2}+k$。我们可以使用几何的方法计算椭圆的面积,或者使用积分计算。 它的面积公式为:$S=\pi ab$。

图例的应用

下面是一张标准方程的椭圆示意图:

在这个椭圆上,椭圆的中心点是(5,3),它的长半轴是12,短半轴是8。逆时针旋转30度,以给出椭圆的表面。如果我们计算椭圆上点A的坐标,我们可以使用标准方程计算。

$\frac{(x-h)^2}{a^2}+\frac{(y-k)^2}{b^2}=1$

$\frac{(x-5)^2}{144}+\frac{(y-3)^2}{64}=1$

当x=13,我们可以通过解方程得出的y是7或-1。所以点A的坐标是(13,7)或(13,-1)。

结论

椭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图像。它在几何和代数中都有许多应用。 椭圆标准方程是一种方便的方法,可用于计算椭圆上的任意点,方程中包括椭圆的中心点、半轴、面积以及离心率等。

通过学习和运用椭圆的标准方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椭圆,为解决许多数学问题提供方便。

圆与方程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结构编排:

本节课位于直线方程之后和圆的一般方程之前,学习直线方程为后边学习圆的方程奠定了基础,而学好圆的标准方程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圆的一般方程和切线方程打好基础,因此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2)已知圆心和半径会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

(1)圆的标准方程

(2)已知圆的标准方程会写出圆的圆心和半径

(3)已知圆心坐标和半径会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4、教学难点

(1)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2)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启发式教学

(三)说学法

1、 主动探究学习

2、 小组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钟表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钟表的指针头运行的轨迹是一个圆,第二个钟表是让学生了解圆是一系列的点来构成的,第三个图是抽象出圆是由动点运行的轨迹有此形成圆的定义。

2、知识衔接

(1)圆的定义,圆上的点具备的特征性质

(2)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通过复习为后边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奠定基础,降低难度。

3、新课学习

(1)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化解难点)

怎么推出圆的标准方程,为了降低难度,可以把圆看成一个动点,既然是动点,那他的坐标是变化的,就用(x,y)表示,既然是圆上的点就应具备圆的特征性质即|CM|=r接下来就容易推出圆的标准方程。

(2)圆的标准方程(突出重点)

先分析它的结构,圆心的横纵坐标及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为了巩固这个知识安排两个练习,练习一是已知圆心坐标及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练习二是已知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3)为了加强知识的应用,我加了一道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这道题也是有难度的,为了降低难度,我给学生建立坐标系,让学生写出圆的标准方程,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4)小结本节的重点知识

(5)根据所学为了加强巩固,适当的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正中间是题目圆的标准方程,左边是圆的标准方程,及确定圆的条件,右边是例子及演板的地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醒目,大家一看就知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圆与方程课件 篇8

一、复习

根据关键句找单位“1”,并说数量关系。

1、女生是全班人数的4/5

2、一条路,已经修好了2/3

3、妈妈买回两种水果,苹果的重量是橘子的4/3

二、导入

出示例题5的图,小瓶标注600ml,大瓶标注?ml

启发:这两瓶果汁,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口答后,追问: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你能求出一大瓶果汁有多少毫升吗?为什么?

提出要求:如果让你补充一个条件表示这两瓶果汁数量关系,你打算怎么样补充条件?

学生可能补充:大瓶的果汁比小瓶多300毫升,大瓶是小瓶的3/2等等,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并出示:小瓶里果汁是大瓶的2/3

引导:根据老师补充的这个条件,你能求“一大瓶果汁有多少ML吗?

三、探究

1、教学例题5

提问:小瓶里的果汁是大瓶的2/3,这个条件中的2/3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提问: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单位1的2/3是哪个数量?

提出要求:你能根据上面的讨论,找出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的关系吗?

先请学生互相说,再请全班说。

板书:大瓶果汁量×2/3=小瓶果汁的量

启发:现在你准备如何来进行解决?

在学生回答:可以列方程后,追问:可以怎么样列方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解:设:一大瓶果汁有x毫升。

X×2/3=600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解方程,并指名板演

启发:x=900是不是正确的解呢?你会进行检验吗?

让学生进行检验,并交流检验的方法

2、教学试一试

学生读题后,提问:你能根据题目意思说出两个分数之间的含意吗?在讨论中明确:1/2表示已经喝的是一盒的1/2;而2/5L表示已喝的牛奶升数。

启发:根据对题意的理解,你能先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吗,再解答吗?

学生解答以后,再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四、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习十二第1题。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让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 ”和“黑兔是白兔的 ”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4)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5)集体评议并校正。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内容?

圆与方程课件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继直线和圆的方程之后,用坐标法研究曲线和方程的又一次实际演练。椭圆的学习可以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图、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辨析、类比、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攻的原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求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抽象出椭圆定义,并用坐标法探究椭圆的标准方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认识椭圆: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椭圆,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画椭圆:通过画图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演示:通过多媒体演示,再加上数据的变化,使学生更能理性地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

4、椭圆定义:注意定义中的三个条件,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定义。

5、推导方程:教师引导学生化简,突破难点,得到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利用学生手中的图形得到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并且对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了再认识。

6、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7、巩固练习:以多种题型巩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8、归纳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9、课后作业: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

10、板书设计:目的是为了勾勒出全教材的主线,呈现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突出重点,用彩色增加信息的强度,便于掌握。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思维训练出发,通过学习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规律,并为知识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圆与方程课件 篇10

【考点及要求】:

1.掌握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并会灵活的应用于求直线的方程.

2.理解直线的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 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基础知识】:

1.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名称 方程 适用范围

点斜式 不含直线x=x1

斜截式 不含垂直于x=轴的直线

两点式 不含直线x=x1(x1x2)和直线y=y1(y1y2)

截距式 不含垂直于坐标轴和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直线都适用

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3.点A 、B 间的距离: = .

4.点P 到直线 :Ax+Bx+C=0的距离:d= .

【基本训练】:

1.过点 且斜率为2的直线方程为 , 过点 且斜率为2的直线方程为 , 过点 和 的直线方程为 , 过点 和的直线方程为 .

2.过点 且与直线 平行的直线方程为 .

3.点 和 的距离为 .

4.若原点到直线 的距离为 ,则 .

【典型例题讲练】

例1.一条直线经过点 ,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和是6,求该直线的方程.

练习.直线 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不大于1,求 的取值范围.

例2.已知直线 与 互相垂直,垂足为 ,求的值.

练习.求过点 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方程.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直线 过定点 .

2.过点 ,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互为相反数的直线方程是 .

3.点 到直线 的距离不大于3,则 的取值范围为 .

圆与方程课件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②会由圆的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方程。

(2)能力目标:

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的理解;

③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以及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引导]画图建系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曲线的方程(对求曲线的方程的步骤及圆的定义进行提示性复习)

解:以某一截面半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圆的直径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半圆的方程为x2y2=16(y≥0)

将x=2.7代入,得。

即在离隧道中心线2.7m处,隧道的高度低于货车的高度,因此货车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

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的圆的方程?

答:x2y2=r2

2、如果圆心在,半径为时又如何呢?

[学生活动]探究圆的方程。

[教师预设]方法一:坐标法

如图,设m(x,y)是圆上任意一点,根据定义点m到圆心c的距离等于r,所以圆c就是集合p={m||mc|=r}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m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①

把①式两边平方,得(x―a)2(y―b)2=r2

方法二:图形变换法

方法三:向量平移法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内化新知)

问题三:

1、写出下列各圆的方程(课本p77练习1)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圆心在,半径为;

(3)经过点,圆心在点。

2、根据圆的方程写出圆心和半径

(1);(2)。

ii、灵活应用(提升能力)

问题四:

1、求以为圆心,并且和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

[教师引导]由问题三知:圆心与半径可以确定圆。

2、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学生活动]探究方法

[教师预设]

方法一:待定系数法(利用几何关系求斜率—垂直)

方法二:待定系数法(利用代数关系求斜率—联立方程)

方法三:轨迹法(利用勾股定理列关系式)[多媒体课件演示]

方法四:轨迹法(利用向量垂直列关系式)

3、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

iii、实际应用(回归自然)

问题五: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的长度(精确到0.01m)。

[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六:

1、求以c(—1,—5)为圆心,并且和y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2、已知点a(—4,—5),b(6,—1),求以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3、求圆x2y2=13过点(—2,3)的切线方程。

4、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点的切线方程。

圆与方程课件6篇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在平日里的学习中,我们时常会使用到某些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内容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圆与方程课件6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圆与方程课件(篇1)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3~5页例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之一,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性质解只含有加、减关系的一步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等式与方程;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等式的另一条基本性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特点的认识,体会初步的方程思想。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二是对解方程的步骤及规范做了较为细致的处理。设计教学时,教材一方面注意通过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以及变化前后天平两边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等式性质;另一方面则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在用不同方法求未知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便捷,并掌握相应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这一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例子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知道“方程的解”是一个结果,“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3.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方程思想,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抽象归纳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先扶后放,探究等式性质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与等式和方程有关的知识。

2.出示例3第一幅天平图,提问: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20。

引导: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在天平的一边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去平衡)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天平的另一边也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幅天平图。

提出要求:现在天平平衡吗?你能再用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板书:20+10=20+1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幅天平图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和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样的变化中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例3第二组天平图,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的两幅天平图,说一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要求: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交流后板书:x=50,x+20=50+20。

启发:比较这里的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设计说明:第一组天平图分步出示,第二组天平图整体出示,有利于学生了解观察活动的意图,把握观察和比较的重点,也有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并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4.启发猜想: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结果会怎样呢?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分小组讨论讨论。

出示例3第三组和第四组天平图,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分别说一说这两组天平中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等式分别表示每个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与变化后的关系。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板书相应的等式:

70=70,70-20=70-20

x+20=70,x+20-20=70-2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组天平图和相应的两组等式,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提出要求: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把这两个结论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后揭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6.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填空的依据。

【设计说明:有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结论,通常不难联想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既留出了充分探索的空间,又体现了探索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探索后的观察、比较,以及相应的抽象、概括,既是对此前猜想的进一步验证,又是对相关等式性质的进一步感知,能为学生建立正确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及时应用等式性质进行填空练习,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学习解方程做些铺垫。】

二、师生合作,学习解方程

1.出示例4的天平图,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10=50。

启发:怎样才能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你打算怎么做?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重点突出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2.介绍并示范解方程的过程:求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 时,要先写“解:”,表示下面的过程是求未知数x的值的过程。再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两边都减去10,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书写这一过程时,要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引导: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可以通过检验来判断,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提问:如果等式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如果不相等呢?(说明答案是错误的)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试着检验一下。(随学生的回答扼要板书检验过程)

3.引导小结:像x=40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进一步要求:请同学们回忆刚才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强调三点:正确应用等式性质、注意书写规范、主动进行检验。

4.指导完成“试一试”:解方程x-30=80。

揭示: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组织反馈时,注意提醒学生规范地书写解方程的过程。

5.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题。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要求: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求出每道方程的解,并进行检验。

交流时让学生再说一说解每道方程时第一步分别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检验的。要求他们今后解方程时,都要进行检验,但检验的过程可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

【设计说明: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后,先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求未知数x值的方法,再通过师生对话、示范板书,重点介绍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既有利于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有利于突出等式性质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出示选择题:

(1)x+22=78(x=100,x=56)

(2)x-2.5=2.5(x=0,x=5)

说明:在每题的括号中有两个备选答案,其中一个是左边方程的解,另一个不是。

提出要求:你能在方程的解下面画上横线吗?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并相机明确:做出选择时,可以先把左边的方程解出来,也可以把两个备选答案分别代入原方程从而确定哪个答案是方程的解。

2.做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方程中,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样做?

3.做练习一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解方程时分别应用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4.做练习一第6题。

先指名说说图意,再组织学生交流推理过程。提醒学生:可以先在天平两边去掉相同个数的梨或橘子。

【设计说明: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的实际意义,同时也突出解方程这一重点。】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资料链接] 阿尔·花拉子米是阿拉伯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因为他在代数学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后人称他为“代数学之父”。《还原和对消计算》是花拉子米著名的代数学著作。“还原”的意思是说在方程的一边去掉一项就必须在另一边加上这一项使之恢复平衡;“对消”是指把方程两端的项消去或合并。例如,对方程5x-12=4x-9两边分别加上12和9,做还原运算,得:5x+9=4x+12;两边分别减去4x和9,做对消运算,结果得:x=3。容易看出,所谓还原和对消就相当于现在解方程时的移项和合并同类项。

圆与方程课件(篇2)

一、说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方程的意义》是第二学段北师大版四下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4、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教学难点是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说教学过程整堂课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在不任意增加知识点,不任意拔高教学目标,并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地前提下,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教学活动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平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课件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一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牛奶(250克)和另一边放上一杯500克开水),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等量关系我创设3个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等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式含义的理解。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多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从分类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分层练习,巩固新知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方程”、“猜方程”和“列方程”三个活动。通过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数学游戏“猜方程”的出现,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4.小结新知,明确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5.拓展延伸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用方程表示出把我们俩变得一样重的方法,这样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说说本节课的得意之处和遗憾地方)

圆与方程课件(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学情分析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材分析(出示教材图)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人教版教材《方程的意义》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然后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在“做一做”里,教材给出了6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要让学生明白,未知数还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通过让学生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方程的历史和发展。

冀教版教材《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已学过整数四则运算法则和定律,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即将学习的“解方程”的基础。教材选择了天平这个直观教具,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写出的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方程。教学“方程的意义”,并非让学生简单地认识方程的外形特征——“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是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揭示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揭示“方程的意义”,必须借助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利用具体的问题情境去帮助学生寻找相应的等量关系,构建“方程”的概念。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结合天平示意图,在观察、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2、能力目标: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3、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方程”、“等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环节:

一、口算练习。

这些练习题主要依据的是教研室提供的题目,一共30道口算题。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时间2分钟,做对20道题的得满分,多者加分,少则扣分。

二、创设情境,抽象出等量关系。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因此创设情境要具有简洁性、趣味性和问题性。

1、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一本字典和一本数学书,大家来猜一猜哪个重一些?可以掂一掂再来猜。

(说明:师生进行猜质量的活动,既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下面的学习创造素材。)

怎样才能验证刚才估测的结果呢?(用秤称或用其它方法称出物体的质量)非要称出它们的具体重量吗?(学生充分说完引出天平测量)

2、小结:也就是说天平平衡了,两边的物品重量就是相等的,是这样吗?天平就是利用这个特性,把其中的一边换成了有具体重量的砝码就可以知道中一边物品的重量了。今天我们就利用天平这个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测量工具来学习方程的意义。

(在课的开始,我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说说见过的称物体重量的工具,顺势提出天平,介绍天平。从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把新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不至于拔高起点。)

三、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对天平以及天平的用法并不陌生,所以接下来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导学一:

1、观察六幅天平示意图,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吗?

在这里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天平示意图,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重点观察天平左右两边砝码的质量和天平此时所处的状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使用天平的经验,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写出关系式的,如果有个别学生有困难就得需要同学的帮扶老师的指导了。接下来我会利用课件把其余五幅天平示意图全部出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天平左右两边砝码的质量和此时天平所处的状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天平左右两边砝码的质量都是用什么数表示的,还有此时每个天平所处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然后再引导学生写出关系式。问题预设:由于有了前面的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图意正确写出关系式,但是也有可能出现下列错误:如遇到有字母的不会表示,遇到天平此时所处的状态不是平衡状态的不会用不等式表示,或者把所有的关系式都写成等式了。

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引导他们再次观察,找出自己错的原因。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由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当同学们把六个关系式都写正确后,出示问题:上面的六个关系式有什么异同点,你能给它们分成两类吗?

首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六个算式的异同点,然后再试着分类。问题预设:学生可能会给分成等式、不等式、含有字母的、不含有字母的四类。

3、紧接着再次提出问题:你能把上面的等式再分成两类吗?

让学生细致观察等式的特征,找出这些等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再进行分类。问题预设:学生可能分成含有字母的和不含有字母的两类。

4、自学课本25————26页的内容。概括出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根据以上分类情况,再根据书中的介绍由学生自己概括出等式和方程的意义。重点强调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等式与方程的意义后,试着让学生写出几个方程。预设:学生写的可能都是含有未知数x的方程,还有可能写出的是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方程的意义入手,正确写出算式。并且强调:在方程里,未知数一般用x表示,有时也可以用其它字母表示,如:y z k等。

导学二:

1、完成“试一试”。(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方程的意义是否真正理解。)

2、把上面自主探究内容与同桌对学,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组长把小组内存在的问题、疑点进行分类整理准备展示。)

此环节全部放给学生,由各小组长组织。老师借此机会参与到各小组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交流。

四、展示。

1、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此环节主要是展示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出现的错误,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及疑点。由学生自己自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进行点拨。)

2、总结回顾: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说明:简单的总结,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内容,强化方程的意义与本质)

五、反馈。

反馈的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查学生利用新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丰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更主要的可以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好基础。

我安排了两项内容:“练一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完成,拓展练习要求有余力的同学完成。(体现了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圆与方程课件(篇4)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练习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一、预习测试

直接写出得数:

5x+4x=8y-y=7x+7x+6x=7a×a=15x+6x=5b+4b-9b=

二、自主学习

1、交流预习作业,指名学生口答

2、出示天平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长大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呢?

3、教学例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50+50=100(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2)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3、教学例2,出示例2图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

x+50>100X+5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什么?

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4、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5、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虽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避免这样x单独在等号左边或右边的方法。

三、多层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咧?你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一第1题。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方程怎样列呢?

小组中交流列式。

4、完成练习一第2题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式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5、完成练习一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42、每日一题

写出一些方程,并在小组里面交流

六、板书设计

方程

50+50=100x+50>100x+50=150

X+50

七、预习布置:

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的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和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对等式第1个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测试

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36-7=2960+23≠708+x50÷2=25x+4

二、自主学习

1、交流预习作业

(1)指名学生回答预习作业

(2)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

2、教学例3

(1)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

(2)取出天平,情景引入(在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的两边一样重吗?天平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的砝码质量写一个等式吗?(20=20)

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去平衡)

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另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或拿走这个10克的砝码)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质质量的关系吗?

圆与方程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会解某个方程只有两元的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掌握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过程中化三元为二元的思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会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2)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体会“消元”的基本思想.

教学难点:针对方程组的特点,灵活使用代入法、加减法等重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有些实际问题可以设出两个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实际上,有不少问题中会含有更多的未知数,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将如何来解决呢?

【引例】小明手头有12张面额分别为1元,2元,5元的纸币,共计22元,其中1元纸币的数量是2元纸币数量的4倍,求1元,2元,5元纸币各多少张.

提出问题:1.题目中有几个条件?2.问题中有几个未知量?3.根据等量关系你能列出方程组吗?

【列表分析】

(三个量关系) 每张面值 × 张数 = 钱数

1元 x x

2元 y 2y

5元 z 5z

合 计 12 22

注 1元纸币的数量是2元纸币数量的4倍,即x=4y

解:(学生叙述个人想法,教师板书)

设1元,2元,5元的张数为x张,y张,z张.

根据题意列方程组为:

【得出定义】 (师生共同总结概括)

这个方程组有三个相同的未知数,每个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二、探究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解法探究】怎样解这个方程组呢?能不能类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设法消去一个或两个未知数,把它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一次方程呢?(展开思路,畅所欲言)

例1 .解方程组

分析1:发现三个方程中x的系数都是1,因此确定用减法“消x”.

分析2:方程③是关于x的表达式,确定“消x”的目标.

【方法归纳】根据方程组的特点,由学生归纳出此类方程组为:

类型一:有表达式,用代入法.

针对上面的例题进而分析,例1中方程③中缺z,因此利用①、②消z,可达到消元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目的.

根据方程组的特点,由学生归纳出此类方程组

类型二:缺某元,消某元.

教师提示: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消掉未知项y来达到将“三元”转化为“二元”目的,同学可以课下自行尝试一下.

三、课堂小结

1.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通过“代入”或“加减”进行消元,把“三元”化为“二元”,使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即三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2.解题要有策略,今天我们学到的策略是:有表达式,用代入法;缺某元,消某元.

四、布置作业

1. 解方程组 你能有多少种方法求解它?

圆与方程课件(篇6)

1.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北师大版选修1—1的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是高中数学解析几何的第二大部分。解析几何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联系了数学中的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间的联系。在北师大版必修2中,学生已掌握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研究直线和圆的方法,本章教材进一步利用三种基本圆锥曲线深化代数与几何的关系。本章教材内容的顺序是:椭圆→抛物线→双曲线→曲线与方程。这样安排的用意是,先学圆锥曲线,再学曲线与方程,这样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在圆锥曲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渗透曲线与方程的思想,为学生理解并掌握“曲线与方程”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是北师大版选修1—1的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第1节的内容,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简单的应用,分为两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教材以椭圆为基础和重点说明了求方程并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认知抛物线和双曲线中得到了巩固和应用,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处理顺序

教材在椭圆的定义这个内容的安排上是:先从直观上认识椭圆,再从画法中提炼出椭圆的几何特征,由此抽象概括出椭圆的定义,最后是椭圆定义的简单应用。这样的安排不仅体现出《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丰富的实例展开教学的理念,而且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教材在本节内容中只研究了中心在原点,焦点在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让学生自己去归纳焦点在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这样的处理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探究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3.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内容蕴含了: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等。在推导椭圆标准方程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移项再平方去根号的方法。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椭圆的定义;②掌握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在椭圆定义的获知和归纳中,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②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巩固用坐标化的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同时体会含有两个根式的化简思路。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椭圆定义的归纳,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点

(1) 掌握椭圆的定义与相关概念;

(2) 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

3.教学难点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1.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授课班级学生为高二年级学生。

椭圆是圆锥曲线中基础且重要的一种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在高一对解析几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点坐标及长度公式已掌握,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运算的技能,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2.学生存在的难点

学生在涉及到需要自己建立坐标系,再研究推导出方程仍是一个难点。且之前未接触过一个式子中含两个根式相加的情况,故化简是个问题。

3.突破策略

由教师引领学生观察所绘出的椭圆的特点,定点位置,从而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

1.内容突破策略

本节课新知内容分两大板块:一是总结概括出椭圆的定义;二是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针对第一板块内容,主要采取学生先动手画椭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固定不变的量和量与量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总结出椭圆的定义,并且深刻领悟定义中所说的一些特别要求。针对第二板块内容,主要是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动手,通过一般的求动点轨迹的方法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启迪学生思维策略: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力求体现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观察几张典型图片和行星在太阳系中的运动轨迹,由此看出一个共同的数学图形“椭圆”。

2.大家还能举出生活中你所遇到的椭圆吗?

3.用多媒体演示一个嫦娥三号运行椭圆形轨道的例子。

1.使学生对椭圆有一个感性认识,明白生活实践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二、椭圆的定义(分四个环节)

1.画一画(画椭圆)

①将一条绳子的两端固定在同一个定点上,用笔尖勾起绳子的中点使绳子绷紧,围绕定点旋转,笔尖形成的轨迹是什么?

(由学生动手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激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②而将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定点上,笔尖勾直绳子,移动笔尖,得到的是轨迹是什么?

(教师提问,让学生动手,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毛线,两组同学上黑板画,其他同学同桌合作在练习本上画)

动画演示作图过程

2.认一认(实验总结)

提出问题:①作图过程中,哪些量没有变?哪些量变了?

提出问题:②为什么要求作图过程中笔尖要绷紧?

提出问题:③笔尖所对应的动点M到定点的距离有什么长度之间的关系?

总结:笔尖对应的动点M到直线两个端点的长度之和固定不变。

3.说一说(总结定义)

提出问题:根据刚才动手实践的过程,能否总结椭圆的定义?(同学自由发言,再由学生进一步补充完善)

我们把平面内到两个定点 ,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 )的点的集合叫作椭圆。

问题1:定义中的常数等于 ,则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2:定义中的常数小于 ,则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4.椭圆相关概念:两个定点 , 叫作椭圆的焦点,两个焦点 , 间的距离叫作椭圆的焦距。

1.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动脑的学习机会;

2.学生可通过动手实践的过程去体会“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的点的集合为椭圆”,从而对椭圆定义中的条件有直观深刻的认识。

3.通过三个问题的设置,为学生从画法中发现抛物线的几何特征奠定基础。

4.通过三个典型的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椭圆的定义

5.使学生经历椭圆概念的生成和完善过程,提高其归纳概括能力,加深对椭圆本质的认识,并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三、椭圆的标准方程

1.求一求(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问题3:回顾圆的轨迹方程是如何求的?

①建系: ②设点:

③列式: 得: ④化简:

问题4:以怎样的建系方式,哪一种针对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比较好?

(补充说明:椭圆具有一定的对称美,故所求的式子最好简洁工整)

动手演算:让学生动手,求推导焦点在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①建系: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如何建系能使方程更简洁?(利用椭圆的对称性特征)

以直线 为 轴,以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为 轴,建

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②设点:设焦距为 ,则 .设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点 与点 的距离之和为 .

③列式:动点 满足的几何约束条件:

坐标化为:

④化简:化简椭圆方程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根号

预案一:移项后两次平方法

两边同时平方、整理得: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分析 的几何含义,令

得到焦点在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预案二:

用等差数列法:

得4cx=4at,即t=

将t= 代入 式得

将③式两边平方得出结论。以下同预案一

预案三:三角换元法:

即 即

代入 式得

以下同预案一

2.问一问

问题5 :焦点在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由学生动手列式, ,引导学生观察焦点在 轴上与焦点在 轴上式子的差异,从而用类比的方法得到焦点在 轴上椭圆的标准方程)

如果椭圆的焦点在 轴上,其焦点坐标为 ,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推出它的标准方程

问题6:如何用几何图形解释 ? , , 在椭圆中分别表示哪些线段的长?

1.让学生由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类比的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2.椭圆方程不止一种,建立的坐标系不同,椭圆方程的表达形式也不同,在高中阶段只掌握焦点在坐标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3.进一步熟悉用坐标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掌握化简含根号等式的方法,提高运算能力,养成不怕困难的钻研精神,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

4.数形结合的思想的灵活应用,进一步深化巩固数学思想方法

做好准备,以备个别学生想到此种方法

四、课堂探究

探究一:判断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动点 的轨迹是否为椭圆

(1)到点 和点 的距离之和为6的点的轨迹;(是)

(2)到点 和点 的距离之和为4的点的轨迹; (不是)

(3)到点 和点 的距离之和为3的点的轨迹; (不是)

(4).已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请填空:a=_____,b=_____,c=_____,焦点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焦距等于_________.

探究二:判定下列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哪个轴上,并写出焦点的坐标

(1) ;(在 轴上,焦点为 , )

(2) ;(在 轴上,焦点为 , )

(3) 。(在 轴上,焦点为 , )

1.巩固椭圆的定义

2.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能加深椭圆的焦距与标准方程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会求标准方程的基本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养成求椭圆标准方程先看焦点位置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

问题: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收获.

1.知识内容收获:一个定义(椭圆的定义);两个方程(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及椭圆中 之间的关系。

2.学习过程收获:①巩固了动点的轨迹方程的求法;②通过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的过程,学会了两个根式相加的式子的化简方法,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运算能力。

3.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目的: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六、课后巩固练习

1.课后思考:当把椭圆的两个焦点合二为一了后,得到的图形是什么?你能总结出什么样的规律?

2.书面作业:

课本 练习2: 1, 2, 3

是对本节课新知内容及学习方法的巩固,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更有兴趣继续研究椭圆

七、板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画椭圆

二、定义:

注明:①若 ,则点的轨迹不存在;

②若 ,则轨迹为线段

三、椭圆的标准方程

焦点在 轴上时,

焦点在 轴上时,

八、设计感想

上本节课前本人阅读了大量圆锥曲线的知识,对各种不同的椭圆定义引题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各位同事耐心的指导和多次的讨论,最终采用了以现实生活中椭圆的应用引入,充分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在设计过程仍遇到很多我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将圆锥曲线背景知识融入到课堂;如何用几何画板将纸张的翻折更形象的演示等等。如何加以改进,这是在后续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反映了我在新课程面前的不足,认识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与紧迫感;认识到新课程下的教师不再是静态的蜡烛、明灯抑或是航标,而是一名充满激情的主持人,一名锐意进取的先行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转换;认识到新课改的成功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荷叶圆圆课件6篇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篇有关“荷叶圆圆课件”的文章。在教师工作中,教案课件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每天都需要更新和编写。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相信通过本文,您可以找到相关的帮助!

荷叶圆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起爱护、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头饰、幻灯、挂图。

设计意图:

《荷叶圆圆》是篇轻快活泼、充满童趣的散文诗,是很好的阅读和积累语言的素材。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些活泼、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环节。本节课我采用的是闯关的形式,即识记生字卡、朗读感悟关、表演诵读关、激情想象关,各小组之间争先恐后的比赛学习,努力闯关、争当优胜小队,各组每位成员过一关可为本组赢得一片荷花瓣,为最终凑成一朵美丽的荷花而努力。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互帮互助、互比的学习氛围,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交往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夏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谁能说说,你从什么地方看到了夏天的影子。(学生回答)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夏天里一处美景的图画,你们想看吗?(出示挂图)好看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图的感受)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你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叶圆圆》这篇课文,让我们一起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去体味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们快乐的心情吧!

从现在开始就需要你们每个小组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闯关,争当优胜小队,争得开放的荷花,想吗?

二、闯关学知识

1、挑战第一关――识记生字关

①幻灯出示,明确自学要求

自读课文后画出生字词并读字词及词语所在的句子,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词后,向组员汇报,可以互相帮助,小组力争第一。

②教师巡视、指导

③检查(教师检查与学生互提互检相结合)

检查识字情况;理解“摇篮”、“停机坪”的意思;会用“亮晶晶”、“透明”说话。

2.挑战第二关――朗读感悟关

①幻灯出示,明确小组合作要求

小组内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不懂的地方可求助老师,挑战其它组赛读一个小节,小组力争第一。

②教师巡视、指导、质疑。

③小组间赛读形式可自选,教师随机指导朗读,及时奖励表现优胜小组和个人。

④教师提议,先自由练读,在小组内分角色读。然后,每组选出优秀的,分角色在全班表演读。

3、挑战第三关――表演诵读关

夏天已经来到了高山、田野、小池塘,它把夏天的讯息告诉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也告诉了我们。

您们愿意把这美丽的句子存在你的头脑中吗?让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背。

①先在小组内轮换分角色背一下课文。

②配上你认为最合适的动作背,看哪些同学最动情,动作做的最美!

③小组合作表演。(戴头饰)

4、挑战第四关――激情想象关

同学们表演的真好,动作做得那么形象,朗读也非常有感情,老师真为你们的出色表现而高兴。

①小组讨论:看到这么美的环境,你想到了什么?

②小组汇报。

三、课堂总结。

荷叶圆圆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4、初步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2、初步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配乐出现动态荷花池画面。)师:小朋友们,瞧,这是个美丽的荷花池。(学生继续欣赏荷花池的美景。)

2、(画面定格,荷叶特写。)师指荷叶:这满湖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荷叶”。

3、这是怎样的荷叶?(生:圆圆的、绿绿的……)教师板书“圆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叶圆圆》这篇课文。(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这么美的一池荷叶引来了许多的小伙伴,听听都有谁?

2、老师范读

3、你听出来都有谁了吗?

学生回答,老师贴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小鱼儿

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一读。遇到有生字的地方,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要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荷叶圆圆的、绿绿的,不仅吸引了小伙伴,还吸引了生字宝宝呢!瞧,它们也出来想跟荷叶一块游戏,你们认识它们吗?

同桌一起读一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生字词。你愿意读哪个词就读哪个词。(课件出示单独一屏的带拼音的生字。)

5、同学们的小老师当得真棒!生字宝宝摘掉了帽子,躲到荷叶上了,你还认识它吗?(课件出示无拼音的生字词。)让我们开火车读一读吧!(师指齐读。)

6、观察这些生字宝宝,你有什么发现?(音、形)

7、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宝宝,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

8、谁来说说自己的好办法?

9、你能帮助宝宝找到朋友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朋友们生字词学得真不错,老师相信你们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大家数一数,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大家再完整地自由读一遍课文,读后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注意要读正确,读通顺。待会儿我们比赛读。(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指名分节读。)

3、学生评议。(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4、齐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师:听了小朋友优美的朗读,老师觉得荷花池更美丽了。连一些可爱的小伙伴也忍不住来聚会了。你们定知道他们是谁了吧!(学生自由说: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2、瞧,他们都来了!(播放动画课件: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小蜻蜓展开翅膀立在荷叶上;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唱歌;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师:他们在这一池荷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①生自由读2-5自然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后自由汇报。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了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荷叶是小蜻蜓的停机坪……)

②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质疑。)

③小组先讨论解疑,再汇报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例:a、教师用体态语帮助理解荷叶为什么是小水珠的摇篮。b、用生活实践,说一句话理解“透明”。如:生活中除了蜻蜒的翅膀是透明的,还有玻璃是透明的,水是透明的等。c用动作理解“躺、立、放声、捧起”。

④在解疑中穿插朗读。(如:小水珠多喜爱荷叶啊!谁愿意扮演小水珠,用喜爱、高兴的语气读一读这一段呢?)

⑤指导朗读:形式可为指名读、挑战读、分角色读等。

(五)拓展内容,实践感知

1、这么美的荷花池,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小伙伴。想一想,还有哪些小伙伴会来参加,他们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呢?(先小组讨论说,再个别自由说。)

2、小朋友们一定也喜欢上了荷叶吧,你们要对荷叶说些什么呢?)

3、面对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要保护它。)

(六)总结课文,回味欣赏

(播放课件。)让我们再来欣赏这满满一池美丽的荷叶吧!(动态的满池荷叶随风摆动的优美场景配乐播放。)

荷叶圆圆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叶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这节课老师有个小小建议,想带大家一起到郊外走一走,看一看,到大自然收获知识,好吗?

(点播课件)

看一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

(荷塘热闹场面)

再看,这漂亮的荷花和满塘的荷叶,谁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

一说荷叶的样子?

(引出课题:荷叶圆圆,师板画荷叶图)

看老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认识荷字,学写叶字

1、荷字是本课中要求我们认识的字,老师知道有的小朋友早就认识这个字了,哪位小老师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给它再找一找朋友(组词)。

2、叶字是本课中要求我们会写并且要写美观的字,同学们仔细观察它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口述各笔画的位置)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这个字。

学生在书上描红和书写这个字。

三、认读生字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

(点播课件)同学们看,在这热闹的荷塘里,小伙伴们玩得可快乐了,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这个故事?

学生们自由读故事,要把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分段朗读课文 :

校正字音。

3、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出示课件我会读)

水珠 摇篮 停机坪 翅膀

笑嘻嘻 亮晶晶 透明 蹲

4、仿照笑嘻嘻 亮晶晶( ABB式)这样的形式再说几个类似的词语。

5、认读生字:

(出示课件我会认)

珠 摇 篮 晶 停 坪 透 翅 膀 嘻

(认读组词)

四、朗读感悟

1、(出示课件)让我们走进荷塘,看看荷塘里有那些小伙伴 :

教师范读课文。

2、教师板画 :

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3、喜欢谁,就把自己当作它,读一读描写它的自然段,要读得入情入境。

4、个别读,点评、评比。

5、看板画导读课文:

小水珠说

小蜻蜓说

小青蛙说

小鱼儿说

教师板书:

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

6、学生质疑: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先在小组里质疑交流,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主要弄懂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说的话。)

7、看板书背诵课文。

8、师生共同表演课文。

五、总结下课

(针对学情进行总结)下一节课进一步学习记忆生字,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荷叶圆圆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荷叶圆圆,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理念、学生特征、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评价设计、板书设计、教学感言,九个方面谈一谈本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4课,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语言活泼清新,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特别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文中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课文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可以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词语训练。课后我会认的12个生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我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范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安排,则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和感悟的重视。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特点,我对本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并认清字形;

2.会写是、朵等6个生字,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

3.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进一步掌握识字的方法;

2.能够通过提问、引导、交流、反馈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用摩仿、创编的方法来表演,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良好习惯;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情境美,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是,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情境美,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意识。

三、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我既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还是课程资源与课堂学生的链接者。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链接着课程资源与学生,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孩子们与课堂资源产生互动,维持40分钟的学习热情,成为学生的真正主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优质资源,高效利用,才能够充分享受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带给我们的无限精彩!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思想定位在以生为本,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的层面,以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为辅助教学的基本环境,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创造学习情境,营造课程资源教者学生的三维教学空间。本课教法采用创设游戏情境,进行识字教学,采用情感导读,体会小精灵快乐的心情,让情感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本课学法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策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识字,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情感,通过合作表演来训练语感,力求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成统一。四、说学生特征我执教的班级有43人,都是农村孩子,他们对夏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夏天是炎热的,知了在树上唱歌,荷花绽开了笑脸,小伙伴们在小河里捉鱼摸虾,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学生识字兴趣比较高,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学生摩仿能力较强,能够根据要求或一定的情境性表演。但是,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赞许。另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还不够规范,为了使他们正确运用理解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准备。五、说教学准备教学环境属于多媒体环境,我充分的运用了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因此我准备了荷叶圆圆课件,还准备了生字卡片、图片和头饰。下面我较为细致地说说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由六个环节组成:(一)谜语导入、初读课文;(二)设置情境、识字写字;(三)看图读文、品味欣赏;(四)编台词、演一演;(五)课堂拓展、诗画欣赏;(六)小小练习、快乐完成。

(一)谜语导入、初读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良好学习的开端,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我班学生喜欢猜谜语,所以我就尊重学生的爱好,采用让学生边欣赏荷叶图边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上课伊始,我先出示资源:一把大伞绿又圆,夏天站在水里边。让学生猜谜语,欣赏荷叶。再说一说荷叶的样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课题,荷叶圆圆,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美丽的池塘里有哪些可爱的小精灵呢?播放情感诵读,孩子们小声朗读。从而完成初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用谜语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优美的情境,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设置情境、识字写字。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我创设了青蛙宝宝学生字的情境,用简单有趣的游戏,把整个识字过程串联起来,符合儿童心理特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游戏①和生字娃娃打招呼,比一比,看谁认识的生字多。让会认的小朋友讲讲,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生字的?给这些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帮助其他的小朋友来识字。游戏②捉迷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娃娃找出来,作上记号,把生字多读几遍。游戏③加上动作来识字,如我分别出示摇、蹲的生字卡片,学生边读边迅速做出这个字表示的动作。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加深了对生字意思的理解。写字指导,由课件演示笔顺,清楚规范。写字时播放

舒缓音乐,孩子易于接受,也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识字环节,以青蛙宝宝学生字为引子,把整个识字过程串联起来,将生字的学习过程放置到,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淀,历经读准字音,分辨字形,尝试运用的认知过程,还识字教学为生动可亲。青蛙宝宝学会了生字,到荷塘里找他的朋友去了,朋友们在做什么呢?

(三)看图读文、品味欣赏

进入教学第三个环节,看图读文、品味欣赏,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孩子们学习小水珠的段落,出示课件(小水珠段落),听朗读、自由读,自由发表意见,小水珠说什么了?小水珠为什么说荷叶是他的摇篮呢?小水珠躺在摇篮里心情怎样?好,我们来演示学着小水珠的样子。我来描述:一阵风吹来,荷叶晃到左边来,晃到右边去,小水珠在里边滚过来滚过去,小水珠舒服吗?好玩吗?请你们把心中的高兴读出来。然后总结出学习小水珠段落的方法。读文、提问、交流、演示、再读文。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分别学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段落。孩子们在小组内读给大家听,帮同学纠错,相互提问、讨论交流,学习汇报时,老师加强情感诵读指导,让孩子们在读中,体会小精灵们快乐的心情,顺势完成词、句训练,用透明说一句话,给小青蛙的歌编上歌词唱一唱。这个设计既是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训练,也是在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还是针对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的心理特征,做的一个转移。比较一朵与一朵朵,训练学生的语感,让孩子们想象美丽的荷叶还是哪些小精灵的什么呢?孩子们会想到很多很多,如荷叶是小蝌蚪的家园。荷叶是小虾的雨伞。荷叶是小朋友的遮阳伞。让孩子们想象飞起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先扶后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教材资源、课堂生成资源、多媒体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自主学习、自主交流、合作探究,体现了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的新课程理念。荷叶带给大家这么多的快乐,我们来演一演。

(四)编台词、演一演

进入教学第四个环节,编台词,演一演。表演之前让孩子们美读课文,再对照板书背诵课文,课件出示情感诵读,孩子们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评一评朗读小能手,让文本意义和作者情感,在朗读中自发建构起来,为后面的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接着让孩子们编台词,一组编一段,推荐一名上台表演。快乐的表演开始了,播放音乐,老师旁白:荷叶圆圆,荷塘里长满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大伙儿都喜欢荷叶。你们看,亮晶晶的小水珠来玩耍啦,小蜻蜓也迫不及待地飞来了,四个小朋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演一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交流合作,从而在锻炼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课堂拓展、诗画欣赏

荷叶真美啊!让我们来欣赏几幅画吧,播放诗画欣赏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图精美典雅,写荷诗隽永幽芳,在不经意中对孩子们进行了美的启迪。

(六)小小练习、快乐完成

欣赏了美丽的图画,小朋友们该做作业啦,(课件出示)作业,词语练习、句子练习,作业量适中,能有效地检查学习效果。小小练习由(课件出示),既能吸引学生,又能及时地订正答案。

(七)、说评价设计

对于本课教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评价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评价学生的情感目标,是否实现收集反馈信息,采取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评价认知目标是否实现重视形成性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将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简洁、美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还有助于学生的背诵。

(九)说教学感言

这堂课趣味性强、活动性强,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孩子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通过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若有学生读不好的时候,会再给他们机会,进行指导,让他们自信地坐下。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我和孩子们共同渡过了一个美丽、清凉的夏日。我的说课完毕,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14荷叶圆圆图文文小水珠躺摇蓝小蜻蜓立停机坪小青蛙蹲歌台小鱼儿游凉伞

荷叶圆圆课件【篇5】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夏天”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语句优美,想象丰富。本文在表达上也很有特点。第1自然段中“荷叶圆圆的、绿绿的。”一句既符合孩子的语言习惯,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句式表达的多样性。课文第2——5自然段结构相似,句式相同,都是先通过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的话语“荷叶是我的_______________。”这样的比喻句,让我们了解荷叶的样子和作用,然后再写小动物们在荷叶上做什么 ,让我们看到荷叶上生动的画面,语言表达也富有节奏感。课文通篇洋溢着童真、童趣,不仅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更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感受夏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语文主题学习”是一种“双主题整合教学”理念,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旨在强调不能因为语文本身有人文性,因而育人性强的特点,而忽略语文教学的本体功能———发展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双主题整合下“1+X单元授课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高效能”的教学模式,它主张从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的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求得知识的深度。在教学中,老师要教得扎实,学生要学得透彻,提倡“一课一得”。对于“一课一得”包括三个层面: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螺旋发展。“一课”指的是一篇课文;“课课”指的是每节语文课;“发展”包括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发展,学生情感的陶冶,习惯的养成等等。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一得”的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就会形成。

说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特点、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根据形旁表义的方法学习“珠”“摇”“停”“荷”“膀”“蹲”“唱”。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3.练习用“(什么)是(谁)的(什么)”说话。

4.拓展阅读主题阅读丛书54页《乡野夏趣》,用“_______是_______”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的设计理念凸现阅读的自主性体现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感悟、积累、运用。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学生通过:

2、自主探究——展开想象,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合作学习──通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来品读课文、感悟语言、熟读成诵。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猜谜语是学生的爱好,上课伊始,采用让学生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民主导学

1.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就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听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学会回答问题。

2.随文识字,走进文本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课上着重练习孩子的有感情朗读,想让孩子们读出感情就得让他们走进文本,理解文意,喜欢文中的角色。预设采用做动作、表演、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更加亲近文本,留心生活,爱上语文。

3.仿说句子、仿写句子“荷叶是___________。”

出示句子:“荷叶是我的摇篮。荷叶是我的停机坪。荷叶是我的歌台。荷叶是我的凉伞。”,先引导学生发现这四个句子的句式相同,把荷叶想象成摇篮......;接着看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荷叶是____________。”仿说句子;最后引出这篇课文的语用主题 “________是__________。”说句子。让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形成螺旋上升式发展。

(三)、检测导结:

1.字词巩固

2.拓展阅读主题阅读丛书51页《夏夜的田野》

在课堂上,运用1+X的主题教学,引领学生阅读《主题丛书》中的文章,实现举一反三,反三归一。

四、说板书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到“把知识看成学生应该保存在头脑里的存货,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就应当拿出来给他看。 ”本着这样的理念,我设计词语式板书:

荷叶圆圆

荷叶 小水珠 摇篮

小蜻蜓 停机坪

小青蛙 歌台

小鱼儿 凉伞

荷叶圆圆课件【篇6】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语句优美,也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学习这篇课文会让我们感受到充满童趣的夏天,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快乐的心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书写“叶、机”等6个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在朗读中,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以游戏的方式复习生字词:摘果子

小朋友,你们瞧,红红的苹果多好看呀!想得到它吗?只要你们能闯过生字关,把果子上的生字读准,读好,就能得到它!现在赶快练习吧。

3、出示课文插图:说说这幅图美在什么地方?

4、复习古诗《小池》:圆圆的荷叶绿得那么美,荷花开得那么美,孩子们你们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古诗来赞美它吗?

齐背古诗《小池》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谈话引入新课,提出本节课的要求:杨万里用诗歌展示他的才华,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要通过这节课向老师展示你们的风采!展示什么呢?第一,展示我们小朋友读课文的水平;第二,展示我们小朋友写字的水平。有信心吗?

2、要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字音(生回答:读准);再要把句子(生回答:读通);最后把意思(生回答:读懂)。

上节课,我们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们能否把课文意思读懂?

出示问题: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几个小伙伴?⑵它们分别把荷叶当作了什么?

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