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人和i人是什么意思 你属于哪种?

最近流行起来的网络用语e人和i人,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或者身边的朋友属于哪种呢?i人e人,分别对应MBTI人格测试中的两种大类型,i人指性格内敛,e人指性格外向。下面小编带来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词语来源

i人e人,网络用语,分别对应MBTI人格测试中的两种大类型,i人指性格内敛,e人指性格外向

i人e人分别对应MBTI人格测试中的两种大类型,i人指性格内敛,e人指性格外向,两者最大的区别是i人享受独处,e人更愿意通过社交吸取能量,也可以代入到之前很火的“社恐”和“社牛”概念里去理解。

不过该项测试的结果并非一成不变的,就算是相同的人格属性也可以有发展,也会存在差异,因此“i人e人”其实是一种偏娱乐化的表达。

i人e人区别性格特点介绍

  i人

i是MBTI人格测试中的i,代表着内向、内倾型。

i人就是指性格比较内敛、内向的人,简单来说就是社恐。

e人

e是MBTI人格测试中的e,代表外向、外倾型。

e人就是性格比较外向的人,比较自来熟,非常能热场,就是大家常说的社牛。

i人和e人的区别

e人虽然也可以享受独处,但是时间长了仍然需要找一些i人朋友出来见面,汲取养分,和好朋友共度的时光可以让e焕发活力,对有的e来说甚至是灵感源泉。

而i人,则是再亲密无间的朋友,时间待久了也想要和对方说一句leave me alone,一个人就是最好的休养。

MBTI人格测试:是“i”还是“e”?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许你还没有审视过自己,但大致看来有的人性格内敛,不善于表达,害怕社交;有的人自信大方,逻辑缜密,善于交际。

随着网络上“i人”和“e人”爆火,我们不禁从中恍然大悟,“我原来是这样的人!”那到底什么是“i人”“e人”?其实它就是MBTI人格测试中的四个维度之一,分别代表其中一个维度中精神支配的内向和外向人格。不难理解,“i”和“e”代表着生活中典型的人物性格。

当“i人”好还是当“e人”好?

生活中,总有人对我们的性格指指点点,性格中的某种特质往往很容易被人们曲解为“缺点”,但事实并非如此,性格并无好坏之说,重点在于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更在于敢于突破定义。面对他人的质疑,我们不要过度在意,更不要随波逐流,而是勇敢地去做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

突破定义,为“i”做“e”又何妨?

曾有人做过一项心理测试,在一群全是“i人”参与的KTV聚会中,大家都表现得很拘谨。但是只要有几个“i人”鼓起勇气为“i”做“e”,尴尬的场面便能迅速地活跃起来。这说明“i人”也可以鼓起勇气,突破定义,去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Gz85.com编辑推荐

十三薪是什么意思


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平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到一些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那么,你知道优秀的资料是怎样的呢?以下“十三薪是什么意思”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十三薪是指在部分企事业单位给予员工的一种特殊津贴,通常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发放。它是广大职工期待已久的福利之一,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起源、发放条件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探讨十三薪的意义和影响。

一、起源及背景

十三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国家。最早出现在欧洲某些国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这一制度传入了中国。中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试行十三薪制度,为了激发职工工作热情,提高企业整体生产力,带动经济发展。

二、发放条件

根据最新的信息实际情况,一般而言,企事业单位会根据公司业绩、职工绩效表现等因素,决定是否发放十三薪。发放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利润稳定增长或达到一定比例、个人业绩优秀、年底绩效考核排名靠前等。这一制度旨在激励职工为公司做出更多贡献,加强员工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三、经济效益

十三薪制度不仅对个人职工具有激励作用,也为企业带来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效益。

1. 提高职工积极性:十三薪作为一种额外的奖励,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他们知道,努力工作会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这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 改善员工稳定性:十三薪制度使得公司更容易留住优秀的人才。员工知道公司重视他们的贡献,并愿意长期为公司服务。这减少了员工的流动和培训成本,提高了整体稳定性和战略竞争力。

3. 促进内部竞争与合作:十三薪作为一种奖励制度,增加了员工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员工们不仅要与公司达成共同目标,还要超越同事,以获取更高的绩效和奖金。这种内部竞争激发了员工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切磋,促进了整体团队的进步。

四、社会意义

十三薪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 促进消费:十三薪的发放通常在年末进行,这对于刺激消费具有积极影响。员工获得额外的奖金,将有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从而拉动消费市场,支持国家经济稳定增长。

2. 提高生活品质:十三薪为员工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使得他们能够改善生活品质。他们可以用这笔钱偿还贷款、教育子女、提升自己的技能等。这有助于改善全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十三薪作为一项特殊津贴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它不仅可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力,还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企事业单位应该重视十三薪制度,合理设定发放条件,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鼓励员工积极进取,共同推动企业和社会的进步。

闰二月是什么意思


闰二月,即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二月,则第二个二月为闰二月。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即四季)脱节。下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带来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21世纪仅有四次闰二月

分别是2004年(甲申年),2023年(癸卯年),2042年(壬戌年),2099年(己未年)

2023年3月22日是癸卯兔年闰二月初一。天文科普专家表示,作为一种历法现象,闰二月比较少见。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闰二月一共有4次。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闰二月出现的频率逐渐下降,要么有一次或两次,要么一次也没有。

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是中气春分,下一个中气谷雨在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这当中的3月22日至4月19日的农历月中只有一个节气清明,没有中气,所以这个农历月就定为闰月。因为它的前面是二月,所以叫闰二月。

我国现行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一个公历年的长度是365天或366天,一个农历年的长度是354天或355天,公历年和农历年相差11天左右。“经年累月”下去就会发生农历年的月份与季节不能对应,寒暑颠倒的现象。为使农历年与公历年能基本对应,农历采取“19年7闰”的方法来调节,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置闰的规则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

使农历年与公历年能基本对应,农历采取“19年7闰”的方法来调节,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置闰的规则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即黄道,以15度为间隔等分为24份,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农历历法规定,每个农历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为置闰。

x疾病是什么病毒 X疾病是什么意思


近期又一词汇出现——X疾病,“X疾病”并不代表某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由未知病原体引发可能导致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该术语早于2018年被世卫组织采用。“X疾病”有机会在任何时间、由多种来源触发,恐会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下面小编带来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X疾病是什么病毒

“X疾病”并不代表某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由未知病原体引发可能导致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该术语早于2018年被世卫组织采用。

实际上,“X疾病”并非当下真实存在的特定疾病。根据世卫组织的解释,“X疾病”指一种未知的病原体引发严重国际大流行的可能性。它有机会在任何时间、由多种来源触发,恐会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一概念并非首次被提出。早在2018年,世卫组织就发出过类似警告,将“X疾病”列为可能引发疫情或大流行的“重点病原体”。与之并列的还有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等。世卫组织官网消息称,列入“X疾病”是为了涵盖可能导致严重国际流行病的未知病原体。

“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有可能,甚至很有可能会面临另一场大流行病。我们不知道它会有多严重,但我们可以做好准备。”谭德塞近日在2024年世界政府峰会上说,尽管在监测、大流行基金、疫苗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仍然没有为下一种“X疾病”和下一次大流行做好准备。

 “X疾病”普通人如何应对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就此问题作了解答:

“X疾病”是由新出现的病原体或任何具有大流行潜力的已知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其最大特点是突发性高,传播能力强,监测、检测难度大。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X疾病”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引起全球对新出现的病原体或变异病原体的重视,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它们对人类的危害。

谭德塞曾就“X疾病”发出警告,一种“未知”的病理现象可能导致“比新冠大流行还要高20倍的死亡率”。目前,有哪种传染病与“X疾病”相似?

赵卫:谭德塞之所以发出这样的警告,主要是为了引起公众对“X疾病”的关注,并不意味着下一个流行的“X疾病”的死亡率会比新冠疫情高出20倍。

目前,新冠病毒感染与“X疾病”最相似。因此,我们要对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及时总结,这有助于未来更好地应对“X疾病”。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以及病原体变异的不定向性,我们很难准确预测未来“X疾病”的出现时间。但从长远来看,未来“X疾病”一定会在某地发生。

如何科学应对可能到来的“X疾病”?

X疾病”的病原体具有未知性,增加了预防和治疗的难度。因此,疾控机构首先需要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包括建立未知病原的检测技术,形成更敏感有效的监测预警网络,储备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其次,提升医务人员的临床救治水平和服务能力,能够应对突发的医疗需求激增的情况;最后,提升新疫苗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能够在“X疾病”暴发后在人群中快速建立免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