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的课件十三篇

勾股定理的课件十三篇。

教案课件在教师的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认真对待。教案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规划,更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途径。那么,优质的教案课件应该如何编写呢?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为您介绍有关“勾股定理的课件”的知识点。以下信息是我通过个人经验总结出来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2】

本节课设计力求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具演示,营造一个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证明过程,从而锻炼思维、激发创造,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做到有传统的教学课堂像实验课堂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首先让学生阅读赵爽的弦图相关知识让他们体会中国古代科学的发达。在课堂上紧密结合前面已学的知识进行导入。如提出问题:你见过这个图案吗?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你还记得三角形的三边遵循什么规律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激起学生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然后顺利进入探究。本节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除具备前面的性质外还有什么新的特征。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①初步感知定理:这一环节我选择了教材的图片,讲述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时发现用砖铺成的地面,其中含有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创设感知情境,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学案出示)使问题更形象、具体。

②提出猜想:在活动1的基础上,学生已发现一些规律,进一步通过活动2进行看一看、填一填、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让学生感受不只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才具有这样的性质,学生再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得出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分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③证明猜想: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个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通过活动3我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拼图实验,在动手操中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对学生的做法给予表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从而分散了教学难点,发现了利用面积相等去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④总结定理:让学生自己总结,不完善之处由教师补充,在前面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容易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数量关系即勾股定理。

(三)反馈训练,巩固新知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达到了什么程度?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的达成情况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设计了一组坡有难度的练习题。

(四)归纳总结,深化新知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你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教学目标,使知识成为体系。

(五)布置作业。拓展新知

让学生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使本节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感受数学深厚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明确新知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3】

一、教案背景概述: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它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典范。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它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性质,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重点之一。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勾股定理,难点是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学生分析:

1、考虑到三角尺学生天天在用,较为熟悉,但真正能仔细研究过三角尺的同学并不多,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能非常简单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本质。

2、以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文历史知识为背景展开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本教案以学生手中舞动的三角尺为知识背景展开,以勾股定理在古今中外的发展史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让他们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运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经历用面积割、补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发展合理推理能力,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2、经历用多种割、补图形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和有条理地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国热情。

4、欣赏设计图形美。

学生准备:正方形网格纸若干,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若干,彩笔、直角三角尺、铅笔等。

老师准备:毕达哥拉斯、赵爽、刘徽等证明勾股定理的图片以及其它有关人物历史资料等投影图片。

同学们,当你每天手握三角尺绘制自己的宏伟蓝图时,你是否想过:他们的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探索这一小秘密。(板书课题: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1、取方格纸片,在上面先设计任意格点直角三角形,再以它们的每一边分别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如图1

设网格正方形的边长为1,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观察并计算每个正方形的面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填写下表:

当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时,是否一定成立?

1、指导学生运用拼图、或正方形网格纸构造或设计合理分割(或补全)图形,去探索本结论的正确性:(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在学生所创作图形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割、补图,展示出来交流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说理:

师介绍:(出示图片)毕达哥拉斯,公元前约500年左右,古西腊一位哲学家、数学家。一天,他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一进朋友家门就被朋友家的豪华的方形大理石地砖的形状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立刻找来尺子和笔又量又画,他发现以每块大理石地砖的相邻两直角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和等于以这块大理石地砖的对角线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的面积。于是他回到家里立刻对他的这一发现进行了探究证明……,终获成功。后来西方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这一发现,将这一定理命名为“毕达哥拉斯定理”。1952年,希腊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特别选用他设计的这种图形为主图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见课本52页彩图2―1,欣赏图片)

师介绍:(出示图片)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很早就发现并运用这个结论。早在公元前左右,大禹治水时期,就曾经用过此方法测量土地的等高差,公元前1100年左右,西周的数学家商高就曾用“勾三、股四、弦五”测量土地,他们对这一结论的运用至少比古希腊人早500多年。公元200年左右,三国时期吴国数学家赵爽曾构造此图验证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他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他用几何图形的割、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相等关系,既严密,又直观,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他是我国有记载以来第一个证明这一结论的数学家。我国数学家们为了纪念我国在这方面的数学成就,将这一结论命名为“勾股定理”。(点题)

20xx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当时选用这个图案作为会场主图,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见课本50页彩图,欣赏图片)

师介绍:(出示图片)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证明在数学史上屡创奇迹,从毕达哥拉斯到现在,吸引着世界上无数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数学爱好者对它的探究,甚至政界要人――美国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也加入到对它的探索证明中,如图是他当年设计的证明方法。据说至今已经找到的证明方法有四百多种,且每年还会有所增加。(若有时间可以继续出示学生中有价值的图片进行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探索……

四、总结:

1、继续收集、整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的探索问题并交流。

2、探索勾股定理的运用。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它是在学生掌握勾股定理及一般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应用前面学习的勾股定理及三角形全等证明逆定理是本节课的关键步骤,同时本节课又丰富了三角形的性质,是后面几何问题的基础理论性知识。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处于由几何内容的初级向高级行进的过程。他们的几何思维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对几何题目具有一定的分析、想象、概括能力,具有对未知事物的新鲜感和探求欲。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能力的不成熟,教学中鼓励与引导并重。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会应用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理解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关系及二者真假性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得出猜想、推理证明的过程,提升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几何的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教学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辅以适量的教师讲解和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采用复习旧知与创设情境相结合的导入方式。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复习勾股定理并明确其题设和结论,为后面提出逆命题、逆定理做铺垫。接着提问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三角尺或量角器。此时我会要求学生不能用绳子以外的工具,借助学生的困惑,给出古埃及人利用等长的3、4、5个绳结间距画直角三角形的情境。以古埃及人所用方法中蕴含何道理为切入点引出课题。

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奠定好基础,同时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好地展开教学。

(二)讲解新知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新授环节。

请学生思考3,4,5之间的关系,结合勾股定理的学习经验明确

出示数据2.5cm,6cm,6.5cm,请学生计算验证数据满足上述平方和关系,并画出相应边长的三角形检验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将三边换成其他满足上述平方和关系的数据,如4cm,7.5cm,8.5cm,画出相应边长的三角形检验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在得到肯定结论后,引导学生基于以上例子大胆猜想得出命题。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是临沂市苍山县实验中学的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设计说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知识结构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学生们认知结构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转化成数量关系,架起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桥梁;

勾股定理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限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教学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老师们利用几何直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学生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国的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使学生感受其传承的魅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步情境导入古韵今风

给出《七巧八分图》中的一组图片,让学生利用两组七巧板进行合作拼图。(请看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它们围成了什么三角形?反映在三边上,又蕴含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欲望。

第二步追溯历史解密真相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师给出边长单位长度分别为3、4、5的直角三角形,避免了学生因作图不准确而产生的错误,也为下面“勾三股四弦五”的提出埋下伏笔。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有效地分散了难点。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学生将展示“割”的方法,“补”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使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使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当为直角三角形时,改变三边长度三边关系不变,当∠α为锐角或钝角时,三边关系就改变了,进而强调了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理解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命题1,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第三步推陈出新借古鼎新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教师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完善。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学生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学生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为学生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学生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勾股树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数学的精巧、优美。

第四步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设计了如下三组习题。

(1)对应难点,巩固所学;

(2)考查重点,深化新知;

(3)解决问题,感受应用

第五步温故反思任务后延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四基”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进而总结出一个定理、二个方案、三种思想、四种经验。

然后布置作业,分层作业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四、教学评价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从而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五、设计说明

本节课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采用“七巧板”代替教材中“毕达哥拉斯地板砖”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引入课题,赵爽弦图证明定理,符合本节课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这一设计理念,展现了我国古代数学璀璨的历史,激发学生再创数学辉煌的愿望。

以上就是我对《勾股定理》这一课的设计说明,有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们指正,谢谢大家。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在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剪刀和边长分别为a、b的两个连体正方形纸片。

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对赵爽弦图的了解,激发起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兴趣。

活动2观察特例→发现新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好奇、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活动3深入探究→交流归纳观察分析方格图,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4拼图验证→加深理解通过剪拼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索精神。

活动5实践应用→拓展提高初步应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活动6回顾小结→整体感知回顾、反思、交流。

活动7布置作业→巩固加深巩固、发展提高。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结论获得成就感,培养探索热情和钻研精神;同时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多媒体课件放映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美丽的勾股树,国际数学大会会标等。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之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

问题一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情形(通过多媒体给出图形),判断外围三个正方形面积有何关系?相传25前,毕达哥拉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里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你能观察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什么?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8】

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由特例猜想勾股定理,再由特例验证勾股定理。

2、会利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难点: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交流探索猜想。

在方格纸上,同学们通过计算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由此猜想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学生每人课前准备若干张方格纸。

(1)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来说,判断它们全等的条件有哪些?对于直角三角形呢?

(3)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果有两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9】

(2)学会利用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3)了解有关的历史.

2、能力目标:

(1)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强调说明: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 ,AB=5cm,BC=3cm,CD⊥AB于D,求CD的长.

例2 如图,△ABC中,AB=AC,∠BAC= ,D是BC上任一点,

则在Rt△ADE中,

又∵AB=AC,∠BAC=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10】

1.13;直角三角形 2. 3.直角;6 4.8.4 5.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6.184 cm2

11.周长为48,面积为84. 提示: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 为直角三角形,故AD BC,再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D=6,从而可求解.

12. 为等腰三角形.

理由:在 中,AB=17cm,AD=8 cm,BD=15 cm,

为直角三角形.

AC=17 cm,

为等腰三角形.

13.符合.

14.连接AC,得 ,由勾股定理知AC=5,

AC2+CD2=52+122=169=132=AD2, ACD=S四边形ABCD=S ABC+S ACD== 6+30=36.

15.詹克21岁,凯丽20岁,现在共有11个子女.

16.如图,由题意知AB=3 m,CD=14-l=13 m,BD=24 m.过A作AE CD于E,则CE=13-3=10 m,AE=BD=24 m.在中,AC2=CE2+AF=102+242=262 m2, AC=26 m, 265=5.2 s, 它至少需要5.2 s才能赶回巢中.

17.(1)①每个等式中的三个底数都正好组成一组勾股数;

②每个等式中的最小的底数恰好是连续的奇数;

③最大的底数比第二大的底数大1;

④第二大的底数是偶数,最大的底数是奇数;

⑤这些等式中的底数都是代数式m2-n2,2mn,m2+n2,当m和n取不同正整数时得到的数.

(2)第五个式子应当是m=6,n=5时,所得的三个底数的平方和,即112+602=612.

18.(1)(48,14,50).

(2)设n2,且n为整数,勾股数组的规律为 (n2-l,n2,n2+1).

(3) (n2-1)2+(2n)2=n4-2n2+1+4n2=(n2+1)2,

以n2-1,2n,n2+l为三边长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11】

中国是发现和研究勾股定理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数学家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另一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勾股定理也称为勾股弦定理。在公元前1000多年,据记载,商高(约公元前11)答周公曰“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因此,勾股定理在中国又称“商高定理”。在公元前7至6世纪一中国学者陈子,曾经给出过任意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乘并开方除之得斜至日。

1、勾股定理是联系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两个对象——数与形的第一定理。

2、勾股定理导致不可通约量的发现,从而深刻揭示了数与量的区别,即所谓“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第一次数学危机。

3、勾股定理开始把数学由计算与测量的技术转变为证明与推理的科学。

4、勾股定理中的公式是第一个不定方程,也是最早得出完整解答的不定方程,它一方面引导到各式各样的不定方程,另一方面也为不定方程的解题程序树立了一个范式。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12】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发扬古文化遗产做一点贡献。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难理解。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教学设想】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1.教师先放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整理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讨论如何动笔?)

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作者作品简介及处理课后生字词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默读,自我思索)

a..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且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b.课文也是按照“引入”(1~3)、“介绍叙述”(4~10)、“评论”(11~14)来安排结构的,脉络清晰。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导的方法,导的艺术,把问题留给学生解决,及时总结,切勿包办,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板书。)

2.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从文中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3.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要点:因为各种的吆喝声实在太多,没必要一一描述,只要写其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就可以了,做到有重点、有目的地介绍,主题更突出。

2.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3.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后落实情感目标)

要点:作者运用“京白”的艺术语言,一是因为他对北京家乡的热爱,二是因为写的“吆喝”都是当地的口语,用当地语言来写更真实,更有表现力。

4.括号里的句子或词语有什么用?

要点:里面的句子、词语是解释前面的方言或起补充说明的,如:“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这里是解释;

“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这里是补充说明,方便了读者对课文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1.识记字词,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2.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或课外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3.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先弄清怎么创造(如:方言、事物特色、夸张、语速语调)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13】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勾股定理。

我将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本节课的阐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反思。

下面请大家和我共同走进教材。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是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中学数学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学好本节至关重要。

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结合八年级学生实际水平、认知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从中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3.重点和难点

勾股定理的学习是建立在掌握一般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 是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拓展。本节课主要是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本节课介绍的是等积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用多样化策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几何的观察能力和说理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是他们的推理能力较弱、抽象思维能力不足。而本节课采用的是等积法证明。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等积法证明,他们对这种证明方法感到很陌生,尤其是觉得推理根据不明确,不象证明,没有教师的启发引领,学生不容易独立想到。

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用拼图方法、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证明的理论思维能力。希望老师预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几何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老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实际操作,使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采取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以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并利用教具与多媒体进行教学。

(四)说学习方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我采用了如下的学法指导: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本节课分六个活动进行学习,为了扩大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拟采用多媒体教学。

【活动1】:(多媒体展示)欣赏图片 了解历史

第一幅图片配上文字说明。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富有科学特色和浓郁的数学气息,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第二幅图片为20xx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会的会徽,为著名的赵爽弦图。

设计意图:在学生欣赏赵爽弦图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我国古代在数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幅图片为介绍古代勾和股。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引出勾股定理这一课题。

学生,读一读和观察。

【活动2】:探索勾股定理

首先讲述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的故事。(多媒体展示)

然后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沿着毕达哥拉斯的足迹去探寻勾股定理。

{问题一}:在图中你能发现那些基本图形?

{问题二}:与等腰直角三角形相邻的正方形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探究一

{问题三}:如图,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个单位,你能写出正方形A、B、C的面积吗?

{问题四}:由此你可以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存在着一种怎样特殊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观察图片,计算面积,分组交流, 猜想和归纳。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在计算C的面积时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就要用到数学当中常见的割补法。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讲传说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会很积极的投入到探索这个问题的实践中。让学生并且尝试了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通过对方法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

(多媒体展示)探究二

{问题五}: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具有这样的特殊关系,那么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呢?如图,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个单位,你能写出正方形A、B、C的面积吗?

将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放入到网格中,并使得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正整数,让学生去计算图1和图2中六个正方形的面积。关注学生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大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计算,观察,猜想,语言表达猜想结论。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在计算C的面积时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又用到数学当中常见的割补法。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A、B、C三个正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进而发现、猜想勾股定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设计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

(多媒体展示)猜想: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 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问题六}: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特点呢?

【活动3】:证明勾股定理

师: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个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到目前为止,对这个命题的证明方法已有几百种之多。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我国数学家赵爽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的。

{问题七}: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记三边分别为a,b,c,然后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能否得到一个含有以斜边c为边长的正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动手拼接。学生展示分割,拼接的过程。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帮助指导学生完成拼图活动。并请小组代表到黑板演示拼图过程,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实际操作,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数形结合的理解,拼图也会产生感性认识,也为论证勾股定理做好准备。

{问题八}:它们的面积分别怎样表示?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多媒体展示)拼接图,面积计算

学生观察,计算,小组讨论。

在计算过程中,我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图中面积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大正方形的面积= 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小正方形的面积,从而运用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这样,既突破了难点,让学生感受到用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的奥妙。)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分组讨论,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我们现在通过推理证实了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猜想与直角三角形的边有关,我国把它称为勾股定理。“赵爽弦图”表现了我国古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它是我古代数学的骄傲。正因如此,这个图案被选为20xx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的会徽。

【活动4】:应用勾股定理(多媒体展示)

(小组选择,采用竞答方式)

填空

P的面积= ,

AB= X=

BC=

BC=

2、求下列图中表示边的未知数x、y、z的值。

3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

设计意图:首先是几道填空题和勾股定理的直接应用,这几道题既有类似又有不同,通过变式训练,强调应用勾股定理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勾股定理要应用于直角三角形当中,二是要注意哪一条边为斜边。

4、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设计意图:规范解题过程。

5、小明的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我们通过所说的29英寸或74厘米的电视机,是指其屏幕对角线的长度。)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活动5】:总结勾股定理(多媒体展示)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理解“勾股定理”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你觉得“勾股定理”有用吗?

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进行补充,总结,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为学生创造交流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从面积的角度理解勾股定理,又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的整体感受。

【活动6】: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1.阅读教材第71页的阅读与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

2.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展示交流。

3.做一棵奇妙的勾股树(选做)

设计的意图:给学生留有继续学习的空间和兴趣。

(六)说教学反思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最大化的思维空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整个勾股定理的探索、发现、证明都着意渗透数形结合,又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回归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数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数学问题生活化,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然后才能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去理解、转化,而更多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尝试,并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途径。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反思答案与方法的合理性,那么效果会更好了。

板书设计:

18.1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

斜边为c,那么a2 b2=c2

Gz85.Com小编推荐

勾股定理教案


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当一次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你知道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勾股定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勾股定理教案【篇1】

教师活动:以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为引,介绍

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时的对话,为勾股定理的出现埋下伏笔.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提问: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

(1)现在请你也观察一下,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3)你有新的结论吗?

[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活动:每组派代表分别自己总结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发现能否将三个正方形面积的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用弯曲的手臂形象地表示勾、股、弦的概念,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达式.

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这就是本届大会的会徽的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教师作补充说明:这个图案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到的,被称为“赵爽弦图”

勾股定理教案【篇2】

课题:“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内容: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3、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以直角三角形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实验操作:

1、投影课本图1—1,图1—2的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划分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应予于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于是投影图1—3,图1—4,同样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但正方形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在剪一剪,拼一拼后学生也不难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后面的学习及有帮助。

3、给出一个边长为0.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是否也满足这个结论,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1、归纳通过对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尽管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要好的多。

2、验证为了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计算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勾,股,弦”的含义、勾股定理,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问题解决:

让学生解决开头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成课本“想一想”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五)课堂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新知的途径方面先进行小结,后由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P6习题1.11,2,3,4一方面巩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外,补充一道开放题。

四、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公式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再到更一般的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3、关于练习的设计,除两个实际问题和课本习题以外,我准备设计一道开放题,大致思路是在已画出斜边上的高的直角三角形中让学生尽量地找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4、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意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

勾股定理教案【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

您们好!我来自明光市张八岭中学。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勾股定理》。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沪科版八年级下册初中数学第十九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处理、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一枚1955年由希腊发行的邮票上图案的故事,引入勾股定理,进而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解决问题。学好本节不仅为下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打下良好基础,而且为今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奠定基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用途也很大。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地联系起来,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理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如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也学过不少利用图形面积来探求数式运算规律的例子,如探求乘法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等。在学生这些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探求直角三角形的又一重要性质——勾股定理。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知识链,让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

3、教学目标: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研究分析可见,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的重要定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教学难点为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二、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情况,为有效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以数学史中的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开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设疑,边讲解,边操作,边讨论,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达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的目的。

三、教学策略

1、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恰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思维活动特点,我采用了引导发现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逐步渗透教学法和师生共研相结合的方法。

2、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合作交流,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从不同层次发掘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大教学容量;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直观教具,进行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标要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反馈训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时长2~3分钟)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枚1955年由希腊发行的邮票,并问学生是否想听这枚邮票背后的故事?

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有次参加一位政要人物邀请的餐会,这位主人的宫殿般豪华的餐厅铺着正方形的美丽的大理石地砖,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这些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怨言,但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瓷砖,毕达哥拉斯不只是欣赏瓷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于是他拿了画笔并且蹲在地板上,选了一块瓷砖以它的对角线为边画了一个大正方形,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发现了什么吗?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梳理,总结,可以得到有关三个正方形面积的结论。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标题:19.1 勾股定理(板书)

(以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以开放式的问题形式,让学生观察猜想。本环节体现了人文关怀,并兼顾了教材中的探究,为下一步勾股定理的证明埋下伏笔。)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教学时长15~20分钟)

1、初步感知定理:

(1)用什么方法来探求: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呢?

回忆我们曾经利用图形面积探索过数学公式,大家还记得在哪用过吗?

(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的引出.

今天,让我们试一试通过计算图形的面积能不能得到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将探求边长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探求面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觉得解决今天问题的方法并不陌生,增强探索问题的信心.)

(2)展示课本上图19—1和图19—2(1)的图形,观察图中三个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以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当∠C=90°,AC=BC时,则AB。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上述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情况,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于是再利用多媒体投影出图19.2(2)(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可以同样求出两个小正方形面积,只是求大正方形的面积有一些困难,这时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再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就能够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存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给出书中的定理(板书)并用弯曲的手臂形象地表示勾、股、弦的概念,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达式.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这样设计有利于突破难点,也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数学思想及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证明结论(教学时长8~10分钟):

出示书中图19—3,与学生共同分析证明并板书过程。通过给出定理的证明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特殊性到一般性,并对一般性结论进行论证的严谨性。

3、勾股定理简介:(教学时长1~2分钟)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介绍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会古人伟大的智慧。

(三)反馈训练,巩固新知(教学时长6~8分钟)

让学生完成两项任务:

任务一:教材练习第一题;

任务二:1,Rt?ABC中,c为斜边,a=3,b=4.,则c=?

2,?ABC中c为最长边,a=3,b=4,则c=?

任务一和任务二中第一题都是基础题,对于任务二中第二题是提高题,对于做错的学生进行引导让其思考,再告知错误的原因。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勾股定理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数与形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四)归纳小结,深化新知(教学时长1~2分钟)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你想进一步研究的的问题是什么???

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教学目标,使知识成为体系。

(五)布置作业,拓展新知(教学时长1~2分钟)

让学生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使本节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感受数学深厚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明确新知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它分为三块:一块是复习引入,一块是勾股定理;一块是例题解析。它突出了重点,层次清楚,便于学生掌握,为获得知识服务。

以上内容,我仅从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处理、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方面说明这堂课“教什么”和“怎么教”,也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勾股定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勾股定理的一些证明方法,会简单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充分观察、归纳、猜想的基础上,探究勾股定理,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体会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问题1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下图就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基本图形组成?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并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关系,指出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理解会徽图案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重视引言教学,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说起,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2、探究勾股定理

观看洋葱数学中关于勾股定理引入的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

问题2相传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时,发现朋友家用转铺成的地面图案反应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请你观察下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一分钟后,小组交流合作分析图形中两个蓝色正方形与橙色正方形有哪些数量关系,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追问:由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从最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便于学生观察得到结论

问题3:数学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既然我们得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那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在下图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中,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也同样成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难点是如何证明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可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可以通过割、补两种方法,求出其面积。

勾股定理教案【篇5】

本课时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数学第14章第二节内容,是在掌握勾股定理的基础上对勾股定理的应用之一。 勾股定理是我国古数学的一项伟大成就。勾股定理为我们提供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间的数量关系,它的逆定理为我们提供了判断三角形是否属于直角三角形的依据,也是判定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些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了解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方法目标:通过对一些典型题目的思考,练习,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勾股定理有关计算,深入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一些题目的探讨,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定理的美。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正确使用。 教学关键:在现实情境中捕抓直角三角形,确定好直角三角形之后,再应用勾股定理。

1。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置如下: 一。回顾问: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授课例1。如图所示,有一个圆柱,它的高AB等于4厘米,底面周长等于20厘米,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点相对的.C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线是多少?(课本P57图14。2。1)

①学生取出自制圆柱,,尝试从A点到C点沿圆柱侧面画出几条路线。思考:那条路线最短? ②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C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得对吗? ③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C点处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线是什么?

思路点拨:引导学生在自制的圆柱侧面上寻找最短路线;提醒学生将圆柱侧面展开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两点之间的所有线中,线段最短”。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兴趣高涨,气氛异常的活跃,他们发现蚂蚁从A点往上爬到B点后顺着直径爬向C点爬行的路线是最短的!我也意外的发现了这种爬法是正确的,但是课本上是顺着侧面往上爬的,我就告诉学生:“课本中的圆柱体是没有上盖的”。只有这样课本上的解答才算是完全正确的。例2。(课本P58图14。2。3) 思路点拨:厂门的宽度是足够的,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观察当卡车位于厂门正中间时其高度是否小于CH,点D在离厂门中线0。8米处,且CD⊥AB, 与地面交于H,寻找出Rt△OCD,运用勾股定理求出CD= = =0。6,CH=0。6+2。3=2。9>2。5可见卡车能顺利通过 。详细解题过程看课本 引导学生完成P58做一做。 三。课堂小练 1。课本P58练习第1,2题。 2。探究: 一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米,宽2。2米的薄木板是否能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四。小结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紧紧抓住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学透勾股定理的具体应用,那样就能很轻松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勾股定理教案【篇6】

【学习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的运用.

【学习重点】

直角三角形模型的建立.

【学习过程】

一.课前复习

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一:蚂蚁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径问题

1.3如图,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cm,底面圆的周长是18cm.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思考:

1.利用学具,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侧面画出几条线路,你认为

这样的线路有几条?可分为几类?

2.将右图的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B点在什么位置?从

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是如何画的?

1.3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你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画出图形,写出解答过程。

4.你是如何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

小结:

你是如何解决圆柱体侧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的?

探究点二: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如何判断两线垂直?

1.31.31.3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底边AB,

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参看P13页雕塑图1-13)

(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1.31.3(2)李叔叔量得AD的长是30cm,AB的长是40cm,

BD长是50cm.AD边垂直于AB边吗?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cm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小结:通过本道例题的探索,判断两线垂直,你学会了什么方法?

探究点三:利用勾股定理的方程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图1-14是一个滑梯示意图,若将滑道AC水平放置,则刚好与AB一样长.已知滑梯的高度CE=3m,CD=1m,试求滑道AC的长.

1.3

思考:

1.求滑道AC的长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什么数学问题?

2.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写出解答过程。

小结:

方程思想是勾股定理中的重要思想,勾股定理反应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正是构建方程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三.新知应用

1.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

1.3

2.如图,在水池的正中央有一根芦苇,池底长10尺,它高出水而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则这根芦苇的长度是()

1.3

五.作业布置:习题1.41,3,4题

【反思】

一、教师我的体会:

①、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这节课,书本总共两个例题,且两个例题都很难,如果一节课就讲这两题难题,那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比较低,另一方面会使学生畏难情绪增加。所以,我简化教材,使教材易于操作,让学生易于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把教材读薄,

②、除了备教材外,还备学生。从教案及授课过程也可以看出,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好奇心,但对新知识的钻研热情又不够高,这样,造成教学难度较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处理教材时,把某些数学语言转换成通俗文字来表达,把难度大的运用能力降低为难度稍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乐于面对奥妙而又有一定深度的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③、新课选用的例子、练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运用性强,贴近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既达到学习、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又充分展现出数学教学的重大特征: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勾股定理源于生活,但同时它又能极大的为生活服务。

④、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知识显得形象直观,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作用。

二、学生体会:

课前,我们也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以及有关的一些应用,通过这节课,真真发现勾股定理真真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几何图形和几何计算对于勾股定理来说非常广泛,而且以后更要用好它。对于勾股定理都应用时,我觉得关键是找到相关的三角形,并且分清直角边或斜边,灵活机智地进行计算和一些推理。另外与同学间在数学课上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有相互之间的讨论、争辩等协作的机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我觉得都是难得的机会。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并且勾股定理的应用中我觉得图形很美,古代的数学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研究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代的艺术家们也在各方面用到很多,同时在课堂中渐渐地培养了我们的数学兴趣和一定的'思维能力。

不过课堂上老师在最后一题的画图中能放一放,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怎么画,那会更好些,自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课上老师鼓励我们尝试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里充满了智慧。

勾股定理教案分享十一篇


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整理了“勾股定理教案”相关的一些比较有用的信息。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做好教案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希望我的建议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新的想法和启示!

勾股定理教案【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

您们好!我来自明光市张八岭中学。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勾股定理》。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沪科版八年级下册初中数学第十九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处理、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一枚1955年由希腊发行的邮票上图案的故事,引入勾股定理,进而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解决问题。学好本节不仅为下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打下良好基础,而且为今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奠定基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用途也很大。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地联系起来,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理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如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也学过不少利用图形面积来探求数式运算规律的例子,如探求乘法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等。在学生这些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探求直角三角形的又一重要性质——勾股定理。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知识链,让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

3、教学目标: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研究分析可见,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的重要定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教学难点为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二、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情况,为有效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以数学史中的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开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设疑,边讲解,边操作,边讨论,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达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的目的。

三、教学策略

1、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恰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思维活动特点,我采用了引导发现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逐步渗透教学法和师生共研相结合的方法。

2、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合作交流,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从不同层次发掘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大教学容量;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直观教具,进行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标要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反馈训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时长2~3分钟)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枚1955年由希腊发行的邮票,并问学生是否想听这枚邮票背后的故事?

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有次参加一位政要人物邀请的餐会,这位主人的宫殿般豪华的餐厅铺着正方形的美丽的大理石地砖,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这些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怨言,但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瓷砖,毕达哥拉斯不只是欣赏瓷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于是他拿了画笔并且蹲在地板上,选了一块瓷砖以它的对角线为边画了一个大正方形,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发现了什么吗?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梳理,总结,可以得到有关三个正方形面积的结论。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标题:19.1 勾股定理(板书)

(以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以开放式的问题形式,让学生观察猜想。本环节体现了人文关怀,并兼顾了教材中的探究,为下一步勾股定理的证明埋下伏笔。)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教学时长15~20分钟)

1、初步感知定理:

(1)用什么方法来探求: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呢?

回忆我们曾经利用图形面积探索过数学公式,大家还记得在哪用过吗?

(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的引出.

今天,让我们试一试通过计算图形的面积能不能得到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将探求边长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探求面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觉得解决今天问题的方法并不陌生,增强探索问题的信心.)

(2)展示课本上图19—1和图19—2(1)的图形,观察图中三个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以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当∠C=90°,AC=BC时,则AB。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上述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情况,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于是再利用多媒体投影出图19.2(2)(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可以同样求出两个小正方形面积,只是求大正方形的面积有一些困难,这时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再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就能够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存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给出书中的定理(板书)并用弯曲的手臂形象地表示勾、股、弦的概念,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达式.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这样设计有利于突破难点,也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数学思想及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证明结论(教学时长8~10分钟):

出示书中图19—3,与学生共同分析证明并板书过程。通过给出定理的证明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特殊性到一般性,并对一般性结论进行论证的严谨性。

3、勾股定理简介:(教学时长1~2分钟)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介绍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会古人伟大的智慧。

(三)反馈训练,巩固新知(教学时长6~8分钟)

让学生完成两项任务:

任务一:教材练习第一题;

任务二:1,Rt?ABC中,c为斜边,a=3,b=4.,则c=?

2,?ABC中c为最长边,a=3,b=4,则c=?

任务一和任务二中第一题都是基础题,对于任务二中第二题是提高题,对于做错的学生进行引导让其思考,再告知错误的原因。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勾股定理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数与形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四)归纳小结,深化新知(教学时长1~2分钟)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你想进一步研究的的问题是什么???

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教学目标,使知识成为体系。

(五)布置作业,拓展新知(教学时长1~2分钟)

让学生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使本节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感受数学深厚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明确新知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它分为三块:一块是复习引入,一块是勾股定理;一块是例题解析。它突出了重点,层次清楚,便于学生掌握,为获得知识服务。

以上内容,我仅从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处理、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方面说明这堂课“教什么”和“怎么教”,也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勾股定理教案【篇2】

1.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

3.难点的突破方法: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探究理论证明方法.充分利用这道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实践到理论学生更容易接受。

为学生搭好台阶,扫清障碍。

⑴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现在只知道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

⑵利用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再证明和原三角形全等,使问题得以解决。

⑶先做直角,再截取两直角边相等,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A1B1=c,则通过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证。

创设情境:

⑴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⑵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对比,从勾股定理的逆命题进行猜想。

例1(补充)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⑴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⑵如果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两个实数平方相等。

⑶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⑷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勾股定理教案【篇3】

1、通过拼图,用面积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2.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型结合的思想。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这是1955年希腊为纪念一位数学家曾经发行的邮票。

邮票上的图案是根据一个著名的数学定理设计的。

作正方形,小方格的面积看做1,求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

S正方形BCED=S正方形ACFG=S正方形ABHI=

在下面的方格纸上,任意画几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三角形;并分别以这个三角形的各边为一边向三角形外做正方形并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请完成下表:

S正方形BCEDS正方形ACFGS正方形ABHIS正方形BCED、S正方形ACFG、S正方形ABHI的关系

发现:

如何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来表示这个结论?

这个结论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勾股定理:

如图: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叫做“勾”,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所以勾股定理可表示为:弦股还可以表示为:或勾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练习2、下列各图中所示的线段的长度或正方形的面积为多少。

例1、如图,在四边形中,∠,∠,,求.

检测:

1、在Rt△ABC中,∠C=90°(1)若a=5,b=12,则c=________;

(2)b=8,c=17,则S△ABC=________。

2、在Rt△ABC中,∠C=90,周长为60,斜边与一条直角边之比为13∶5,则这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

A、5、4、3、;B、13、12、5;C、10、8、6;D、26、24、10

3、若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长为10cm,第三边长为16cm,那么第三边上的高为()

4、要登上8m高的建筑物,为了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6m,至少需要多长的梯子?(画出示意图)

5、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千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5千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2、什么样的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

3、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勾股定理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勾股定理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

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它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典范,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从探求三个正方形面积间的关系转化为三边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发展合理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3、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会利用两边长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一边长、

教学难点:

用割、补法求面积探索勾股定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有方向地探索、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长6和8,你能确定第三边的长吗?你能确定第三边的长的范围吗?

2、如果这两边所夹的角确定了,那么第三边的长确定吗?第三边的长是多少?

3、直角三角形两边长确定了,第三边的长确定吗?如何求第三边的长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这是对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回顾,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揭示这节课产生的根源,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也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目标、当一般性的问题不好解决时,可以先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来研究)

1、(几何画板出示),观察图形,我们以直角三角形ABC三边为边向形外作三个正方形、若将图形①②③④⑤剪下,用它们可以拼一个与正方形ABDE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吗?

(同桌同学合作拼图)通过拼图,你有什么发现?

(以BC为边的正方形面积与以AC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以AB为边的正方形面积)

(拼图活动,引发了学生的猜想,增加了研究的趣味性,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体现了活动——数学)

2、拼图活动引发我们的灵感,运算推演证实我们的猜想、为了计算面积方便,我们可将这幅图形放在方格纸中、如果每一个小方格的边长记作“1”,请你求出此时三个正方形的面积(SP=9,SQ=16)

如何求SR?(SR的求法是这节课的难点,这时可让学生先在学案上独立分析,再通过小组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到台前展示)

(旋转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斜边为整数的情况,没有一般性,而且此时斜边的长还不能求出来.若有学生提出,应提醒学生)

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而让学生打开书回顾课本上的提示、从小明、小丽的方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把图形进行“割”和“补“,即把不能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可以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这种思想方法,称为化归思想)

3、变化直角三角形,仿照以上方法计算直角边为5和3的直角三角形中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

(这是“割”和“补”思想的再一次应用、让学生感受所学即所用,体验成功的乐趣)

4、通过计算,你发现这三个正方形面积间有什么关系吗?

5、利用方格纸,我们方便计算直角边为整数的情况,若直角边为小数时,所得到的正方形面积间也有如上关系吗?

(利用几何画板的高效性、动态性反映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更多一般的情形,从而为归纳提供基础,这样归纳的结论更具有一般性,学生的印象也更深刻)

6、我们这节课是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至此,你对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有什么发现?

(面积是边长的平方,面积间的等量关系转化为边长间的等量关系,即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等量关系: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一问题的结论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应充分让学生总结、交流、表达)

7、用弯曲的手臂形象地表示勾、股、弦的概念,再给出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达式、一段紧张的探索过程之后,播放一段有关勾股历史的录音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展现了勾股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的情感)

(1)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

(2)求下列图中未知数x、y、z的值: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规范板书一题、

(在对勾股定理基本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知道直角三角形三边中的任意两边,可以求第三边)

学生可以谈本节课的收获,也可以提出本节课的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边有特殊的等量关系,一般三角形三边是否也存在一种等量关系呢?这是我们今后将要探讨的内容、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从内容、应用,到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方面,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说、这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最后提及的问题与引入首尾呼应,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勾股定理教案【篇6】

一、全章要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则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证明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 ,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

大正方形面积为 所以

方法三: , ,化简得证

4、勾股数 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 ; ; ; ;8,15,17;9,40,41等

二、经典训练

(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 a、b、c是△ABC的三边,则a2+b2=c2;

B.若 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

C.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D.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2. △ABC的三条边长分别是 、 、 ,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3.直角三角形中一直角边的长为9,另两边为连续自然数,则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21 B.120 C.90 D.不能确定

4.△ABC中,AB=15,AC=13,高AD=12,则△ABC的周长为( )

A.42 B.32 C.42 或 32 D.37 或 33

(二)填空题:

5.斜边的边长为 ,一条直角边长为 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 .

6.假如有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三边 、 、 之间应满足 ,其中 边是直角所对的边;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 、 、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其中 边是 边, 边所对的角是 .

7.一个三角形三边之比是 ,则按角分类它是 三角形.

8. 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 ,最短边长为 ,最长边长为 ,则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度数分别是 ,另外一边的平方是 .

9.如图,已知 中, , , ,以直角边 为直径作半圆,则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

10. 一长方形的一边长为 ,面积为 ,那么它的一条对角线长是 .

三、综合发展:

11.如图,一个高 、宽 的大门,需要在对角线的顶点间加固一个木条,求木条的长.

1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为 , , ,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是多少?

13.如图,小李准备建一个蔬菜大棚,棚宽4m,高3m,长20m,棚的斜面用塑料薄膜遮盖,不计墙的厚度,请计算阳光透过的最大面积.

14.如图,有一只小鸟在一棵高13m的大树树梢上捉虫子,它的伙伴在离该树12m,高8m的一棵小树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它立刻以2m/s的速度飞向小树树梢,那么这只小鸟至少几秒才可能到达小树和伙伴在一起?

15.如图,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高为20,点 离点 的距离为5,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 爬到点 ,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小汽车在城街路上行驶速度不得超过 km/h.如图,,一辆小汽车在一条城市街路上直道行驶,某一时刻刚好行驶到路对面车速检测仪正前方 m处,过了2s后,测得小汽车与车速检测仪间距离为 m,这辆小汽车超速了吗?

勾股定理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如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也学过不少利用图形面积来探求数式运算规律的例子,如探求乘法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等。在学生这些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探求直角三角形的又一重要性质——勾股定理。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知识链,让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

在探求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是数形结合的典范;把探求边的关系转化为探求面积的关系,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可计算的格点图形,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先探求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再猜测一般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再解决一些特殊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这是特殊——一般——特殊的思想。在本节课,要创设问题串,提供学生活动的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认识和理解勾股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经历探求三个正方形面积间的关系转化为三边数量关系的过程。并从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由特殊推测一般的合情推理能力。

2、让学生经历拼图实验、计算面积的过程,在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各类型的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发挥自己特长,通过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老师的介绍,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3、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难点

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索.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长6和8,你知道第三边的长吗?你知道第三边长的范围吗?

2.如果又已知这两边的夹角,那么第三边的长是多少?

3.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如何求第三边的长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这是对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回顾,从学生从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揭示这节课产生的根源,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也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当一般性的问题不好解决时,可以先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来研究.)

(二)实践探索 猜想归纳

1、用什么方法来探求板书: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呢?

回忆我们曾经利用图形面积探索过数学公式,大家还记得在哪用过吗?

(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

今天,让我们试一试通过计算图形的面积能不能得到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将探求边长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探求面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觉得解决今天问题的方法并不陌生,增强探索问题的信心.)

2、(课件展示图2)观察图形,我们分别以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为边向形外作三个正方形.若将图形①、②、③、④、⑤剪下,用它们可以拼一个与正方形ABDE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吗?

(同位利用教师提供的学案,合作拼图。)

通过拼图,你有什么发现?

(如图3,以BC为边的正方形面积与以AC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以AB为边的正方形面积.拼图活动,引发了学生的猜想,增加了研究的趣味性,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体现了活动——数学的思想.)

3、拼图活动引发我们的灵感;运算推演

证实我们的猜想.为了计算面积方便,我们可

将这幅图形放在方格纸中.如果每一个小方格的边长记作“1”,请你求出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图4).

(学生容易回答SP=9,SQ=16。)

你是如何得到的?

(可以数图形中的小方格的个数,也可以通

过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得到。)

如何计算 ?

(的求法是这节课的难点,这时可让学生先在学案上独立分析,再通过小组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到台前展示.学生可能提出割(图5)、补(图6)、平移(图7)、旋转(图8)等方法,旋转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斜边为整数的情况,没有一般性,若有学生提出,应提醒学生.)

4、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而让学生打开书回顾课本上的提示.从小明、小丽的方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把图形进行“割”和“补”,即把不能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可以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将较难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

5、再给出直角边为5和3的直角三角形(图9),让学生计算分别以三边作为边所作的正方形面积.

(这是转化思想,也是“割补”方法的再一次应用.在

前面的探求过程中有的学生没能自己做出来,提供再一次的机会,可让全体学生再次感受转化思想,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计算,你发现这三个正方形面积间有什么关系吗?

(SP+SQ=SR,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

6、通过以上的实验、操作、计算,我们发现以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边所作的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以直角边为边所作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所作的正方形的面积。如果学生提出我们讨论的都是边长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情况,那么边长是小数时,结论是否成立?教师就演示以下实验。)

利用方格纸,我们方便计算直角边为整数的情况,若直角边为小数时,所得到的正方形面积之间也有如上关系吗?

将网格线去掉,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工具可以看到SP+SQ=SR.

(利用几何画板的高效性、动态性反映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特殊情形,从而为归纳提供基础,这样归纳的结论更具有一般性,学生的印象也更深刻.)

7、我们这节课是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至此,你对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有什么发现?

(面积是边长的平方,面积间的等量关系转化为边长间的等量关系,即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等量关系: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下边的平方.)

(这一问题的结论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应充分让学生总结,交流,表达.)

8、用弯曲的手臂形象地表示勾、股、弦的概念,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达式.一段紧张的探索过程之后,播放一段有关勾股历史的录音.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展现了勾股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

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的情感.)

9、阅读课本,提出问题

(让学生有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促进全班同学共同进步,体现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三)课堂练习 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第45页练习第1题、第2题.

(1)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

(2)求下列图中未知数x、y、z的值:

(充分利用课本,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提问学生口答,老师再规范板书一题.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让学生知道已知直角三角形三边中的任意两边,可以求第三边.)

2、 如图:一块长约80 m、宽约60 m的长方形草坪,被几个不自觉的学生沿对角线踏出了一条斜“路”,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时有发生。请问同学们:

(1)这几位同学为什么不走正路,走斜“路”?

(2)他们知道走斜“路”比正路少走几步吗?

(3)他们这样这样做,值得吗?

(这是一道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在勾股定理的运用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你认为还有什么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可以是知识、应用、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获取新知的途径等.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说.这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如果学生没有提出继续要探讨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特殊的等量关系,一般三角形三边是否也存在一种等量关系呢?再展示上课开始的问题: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长6和8,这两边的夹角确定了,你知道第三边的长是多少?这是我们今后将要探讨的内容,首尾呼应,激发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有不断提出新问题的欲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作业

(1)课本第471页第2题,并完成第45页的实验。

(2)在以下网页中你可以找到有关勾股定理的丰富的内容,请你结合本节课的学习

和从网上或书本上自学到的知识写一篇有关勾股定理的小论文,题目自定,一周后交给课代表并展示交流.

n

(作业的多元化、多层次,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教育大全

七、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应用”的教学方法,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本节课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提出问题,揭示这节课产生的根源,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教科书设计了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究勾股定理的活动,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一探索过程,本节课先让学生回顾利用图形面积探求数学公式的经历,以此确定研究方法.继而设计了剪纸活动,从中引发学生的猜想,再利用几何画板这一工具带领学生从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到更多的任意直角三角形的研究,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一观察、猜想、归纳的过程.其中SR的求法是探求过程中的难点,应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总结方法.通过对特殊到一般的考查,让学生主动建立由数到形,由形到数的联想,从中使学生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归纳出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的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除了探究出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外,本节课还适时地向学生展现勾股定理的历史,特别是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练习反馈中既有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还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成就感,又使学生深刻了解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题目的设计中渗透了德育教育,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使得一节几何课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各方面思维.

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从内容,到数学思想方法,到获取知识的途径等方面.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说.这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

作业为了达到提高巩固的目的,提供给学生网址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以期学生能主动地探求对勾股定理更深入的认识.

勾股定理教案【篇8】

课题:

勾股定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结论获得成就感,培养探索热情和钻研精神;同时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面积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放映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美丽的勾股树,20xx年国际数学大会会标等。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之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

(二)学习新课问题一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情形(通过多媒体给出图形),判断外围三个正方形面积有何关系?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里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你能观察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什么?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有这样的性质:两直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请大家画一个任意的直角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问题二是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情形,判断这时外围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通过这个观察和验算这个直角三角形外围的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通过前面对两个问题的验证,可以得到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三)巩固练习1、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解决课程开始时提出的情境问题。

(四)小结

1、背景知识介绍①《周髀算径》中,西周的商高在公元一千多年前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规律;②康熙数学专著《勾股图解》有五种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积求勾股法是他的独创。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写方程了吗?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习18.1中的1、2、3题。板书设计: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勾股定理教案【篇9】

教学课题: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时间(日期、课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转化” 思想(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数学学与练》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页边批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设计一些具体情境,也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组织数学活动。比如,把课本例2改编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

一架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0.5m,你认为梯子的底端会发生什么变化?与同学交流.

创设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问题学生常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结论(教学中学生可能的结论有:

底端也滑动0.5m;如果梯子的顶端滑到地面上,梯子的顶端则滑动8m,估计梯子底端的滑动小于8m,所以梯子的顶端下滑0.5m,它的底端的滑动小于0.5m;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计算梯子滑动前、后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的差,得出梯子底端滑动约0.61m的结论等)。

通过与同学交流,完善各自的想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中感受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的乐趣.

二.新课讲授

问题一在上面的情境中,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组织学生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问题二从上面所获得的信息中,你对梯子下滑的变化过程有进一步的思考吗?与同学交流.

设计问题二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思考.比如,

①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总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

②因为梯子顶端下滑到地面时,顶端下滑了8m,而底端只滑动4m,所以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不一定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

③由勾股数可知,当梯子顶端下滑到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6m,即顶端下滑2m时,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是8m,即底端电滑动2m等。

教学中不要把寻找规律作为这个探索活动的目标,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客观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例题教学

课本的例1是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把课本习题2.7第4题作为补充例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把“32+b2=c2”看作一个方程,设折断处离地面x尺,依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就把它转化为熟悉的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32+x2=(10—x)2,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往东走了4km,乙往南走了6km,这时甲、乙两人相距__________km.

2.如图,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取3)是().

(A)20cm(B)10cm(C)14cm(D)无法确定

3.如图,一块草坪的形状为四边形ABCD,其中∠B=90°,AB=3m,BC=4m,CD=12m,AD=13m.求这块草坪的面积.

四.小结

我们知道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任意两边就可以依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从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把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a2+b2=c2”看成一个方程,只要依据问题的条件把它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就把解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方程.

勾股定理教案【篇10】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等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成因】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而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突破措施】:

⒈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创设生动、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冲突,让学生在感到“有趣”、“有意思”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过程;

⒉自主探索,敢于猜想:充分让自己动手操作,大胆猜想数学问题的结论,老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更是一位参入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从而形成生动的课堂环境;

⒊张扬个性,展示风采:实行“小组合作制”,各小组中自己推荐一人担任“发言人”,一人担任“书记员”,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的“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可上台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台”展示本组的优秀作品,其他小组给予评价。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勾股定理教案【篇11】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C=

例2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B= ,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ACD=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b、上交作业 :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直径作三个半圆,这三个半圆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拉勾勾课件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形成切实可行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优秀的课件教案怎么写?以下是我们为您准备的“拉勾勾课件”,欢迎您来阅读本文谢谢您的支持!

拉勾勾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运用肢体动作,感受并表现歌曲中休止符和间奏。

3.感受拉拉勾做好朋友的情境。

活动准备:图谱、指偶、钢琴伴奏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拉勾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做朋友,你们愿意吗?那我们来拉勾勾做朋友吧。

师:请你跟着我一起做(教师边念边做动作两遍)

师:那我们现在来做好朋友拉拉勾吧!(教师边唱歌边与小朋友拉勾勾)

二、欣赏歌曲《拉勾勾》,理解歌曲第一段

1、教师有表情的清唱歌曲一遍

师:能跟你们成为好朋友真开心,你们开心吗?可是有两个小朋友好像不开心我们听听看发生了什么!

提问:

师:刚才两个小朋友怎么了?他们开心吗?(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谱)歌曲里面是怎么表现出不开心的呢?我们再来听一遍。

2、欣赏第二遍,边唱边画休止符。

师:它是怎么表现不开心的?这是什么意思?

师:是的,生气了就不说话了,就会做这个动作。你也可以一起生气

3、教师唱歌,幼儿做生气的动作师:哈哈,在你们的帮助下,我也很生气,我的歌唱得更好了,你们要不要来试一试?

4、大家一起边做动作边唱

三、理解歌曲第二段

1、师:两个小朋友生气了,不理对方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们重新变成好朋友吗?(补充提问:刚才我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出示图谱)

师:谁来跟我拉拉勾(教师与一名幼儿拉钩)师:我们一起跟你旁边的小朋友拉拉勾吧!

师:咦,这中间的四条线什么意思?它们在两段的中间,是让我们休息一下。

师:这首歌真有意思,一会儿生气,一会儿又是好朋友,我们再来唱一唱吧!

2、出示指偶,师:这两个小动物生气了,我们一起用歌声来帮助他们成为好朋友吧!

三、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儿歌名字叫《拉勾勾》,以后我们好朋友生气了,也可以用这个方法重新变成好朋友。

拉勾勾课件(篇2)

教材分析:

《拉勾勾》是一首优美的儿童歌曲。3/4拍,宫调式,一段体结构。拉勾勾是小朋友的一种游戏,游戏时两个人用自己的小拇指勾在一起,口唱歌谣,表示友谊。作者正是抓住了儿童这一游戏特点,创作了这首歌曲。歌曲的节奏平稳、舒展,三拍子的运用增加了亲切感,旋律主要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使小曲在变化中统一,形成完整的结构。歌曲具有天真的想象力,用金勾勾,银勾勾形容小手指,喻意友谊的珍贵,教育孩子友爱、团结。

学情分析: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一年级的孩子尤其特别,他们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形体灵巧,但容易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他们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相对可以,但是在音乐的听觉稍有差异。

教学目标:

1、能熟悉《拉勾勾》的旋律,主动学唱这首歌。

2、能自信地创编《拉勾勾》动作表演。

3、通过歌曲的学唱,让学生理解团结友爱重要性,增近师生情感。教学重点创编《拉勾勾》,增强情感教育教学准备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二、组织教学,听音乐安静师生约定。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徐老师要送给你们一段欢快的音乐,请把小耳朵竖起来听(教师弹琴:1 1 55 3 3 1 1 5 4 3 2 1—),好听吗?(好听)但是徐老师有个要求当你们听到这段音乐的时候要马上安静下来了,不能有一丁点的声音,能做到吗?(能)好,那徐老师现在就来考考我们一(2)班的小朋友是否能做到。(老师再次弹奏)哇,做得真棒,记住这段音乐,这是徐老师和我们小朋友的约定,既然是约定,那徐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拉勾勾了。

1、师边按节奏念歌词边与一学生拉勾勾。

师:金勾勾,银勾勾,小小指头勾一勾。金勾勾,银勾勾,我们都是好朋友。

3、全体玩拉勾勾游戏。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与徐老师一起玩拉勾勾的游戏呀?(想)伸出你们的`小指,跟老师一起念:金勾勾,银勾勾,小小指头勾一勾。金勾勾,银勾勾,我们都是好朋友。(为我们自己鼓鼓掌X X X)

1、教师范唱,与学生互动。师:我们玩了拉勾勾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用歌声把它唱出来呀?(想)先听徐老师来唱一唱。(边唱边表演)

2、欣赏音乐为歌曲伴奏。

跟着老师一起做做看:拍手一下,拍腿两下,X X X(强弱弱)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下面我们跟着音乐一起为它伴奏,提示我们的身体也晃动起来。

3、学生自己创编三拍子的动作进行伴奏。

师:哇,加上我们小朋友的伴奏,这首歌曲变得更美了,下面就要用我们优美的声音把它唱出来,老师唱一句,小朋友跟一句,可以吗?(提示徐老师唱时你们不能有一点声音)

师:小朋友们学得可真快,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合作,我唱前半句:金勾勾,银勾勾,你们唱后半句:小小指头勾一勾,听清楚了吗?(提示看哪位小朋友记得最牢了),我们换一下,小朋友唱前面,老师唱后面。(真厉害!)

师: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唱前面,其他小朋友唱后半句。交换一下。

师:下面我们用优美地、甜甜地声音把这首歌曲完整地来唱一唱。

5、歌曲表演律动。

(1)跟音乐做动作。

师:小朋友们都唱得很棒,下面我们要为歌曲加上优美的动作。

(2)全体起立律动。

师:我们能不能每个小朋友自己创编动作呢,使歌曲变得更美(全体起立)

(3)请2个好朋友一起表演。

师:谁愿意来表演一下,请上你的好朋友一起来表演吧。

师:这堂课我们玩得开心吗?(开心)我们每个小朋友之间都要团结友爱,因为我们都是(好朋友)音乐起结束。

拉勾勾课件(篇3)

教材分析:

《口哨与小狗》,又译《吹口哨的少年和小狗》。它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1870—1943)于1905年创作的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它描绘了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C大调,2/4拍。

《拉勾勾》是一首优美的儿童歌曲。3/4拍,宫调式,一段体结构。拉勾勾是小朋友的一种游戏,游戏时两个人用自己的小拇指勾在一起,口唱歌谣,表示友谊。作者正是抓住了儿童这一游戏特点,创作了这首歌曲。歌曲的节奏平稳、舒展,三拍子的运用增加了亲切感,旋律主要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使小曲在变化中统一,形成完整的结构。歌曲具有天真的想象力,用金勾勾,银勾勾形容小手指,喻意友谊的珍贵,教育孩子友爱、团结。

教学目标:

1、学唱《拉勾勾》,师生进一步相互熟悉与了解。

2、聆听《口哨与小狗》

教学重点:

1、能自遍动作表演,较好地感受与表现三拍子的韵律。

2、在欣赏中,能用动作表达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

学会整齐地演唱歌曲,能随歌曲愉快地进行表演唱。

教学过程:

一、学唱《拉勾勾》,师生进一步相互熟悉与了解。

1、聆听《玩具兵进行曲》的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入教室,要合着音乐走或跳。

2、小朋友玩过拉勾勾的游戏吗?怎么做的?(学生说说)一边拉还一边说什么话呀?(学生说说)

3、我们跟着音乐来玩一玩,怎么玩呢?先请小朋友听一听,想一想。(聆听范唱1)

4、请个别小朋友跟音乐玩拉勾勾(表演)。

5、集体跟音乐表演拉勾勾。(两排队伍面对面:1组对2组,3组对4组,5组分成两组人对)

6、小朋友玩得真好!赵老师要给你们鼓掌!听听赵老师的掌声。(老师随歌曲用强弱弱的节拍拍手)

7、我们一起给自己鼓掌。(感受三拍子强弱)

8、现在,我们为朋友鼓掌。(两人相对,第一拍自己击掌,第二、三两拍互相击掌)

9、唱一唱,边唱边表演。

10、个别汇报,评价。

二、聆听《口哨与小狗》

1、聆听第一遍,你的心情怎样?在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口哨与小狗叫声)

2、口哨是谁吹的呢?小狗的叫声出现了几次(不是几声)?它为什么要一次次地汪汪叫呢?我们在来听一听。(第二遍)

3、学生自由说说,然后随乐曲表演(男孩或女孩在林间散步、小狗在林间欢跳)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在歌曲学唱的过程当中,我深入孩子中间和他们拉勾勾的时候没有想到要按照音乐的节奏拉勾勾,只是和学生简单的拉了几下,如果按照音乐的节奏拉勾勾则能够渗透到音乐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让孩子更容易理解3/4拍子。在教歌过程中,我只是播放了歌曲的伴奏,并没有弹唱的过程,如果做到了弹唱,我想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能更好的学习并且掌握歌曲。还有一点,我没有注意孩子的声音训练,只是告诉他们唱歌正确的声音是轻声唱不喊叫,但孩子会说,不会做,我应该及时纠正错误的喊叫的声音,使孩子张嘴的时候声音就是好听的。音乐课上,孩子张嘴的声音是给听课老师的第一印象,这很重要,如果一个班的孩子唱歌的声音很好听,这将会体现一个音乐老师平时对孩子的训练程度,是否注意了声音训练对于一个年轻教师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和工作。

拉勾勾课件(篇4)

教案 作者:张建华 TITLE=歌曲《布谷》教案  教学内容: 歌曲:《布谷》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教学要求: 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 教学难点:  学唱歌曲 《布谷》,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理解四分休止符,理解二分音符。 教学重点:   听歌曲的录音,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教材分析:   歌曲《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拍,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其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的'节奏,显得格外从容,带出了以级进为主的流畅旋律,有着三拍子舞曲的特点,给人以愉快、优美的感受。歌词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报春的布谷鸟,抒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常规要求教育,文明礼貌教育。  发声练习;1  3  5  3  1  咪――吗     C――G  G――C  复习歌曲;   选择以前学过的歌曲。 听歌曲音乐 : 1-2 遍 . 教师范唱歌曲: 1-遍 . 教师读歌词 :1-2 遍 . 教师领读歌词 ;1-2遍 . 教师范唱歌曲 ; 1-2遍 。学生跟音乐唱歌;1-2遍 教师纠正不足 : 1-2遍。  学生齐唱歌曲:1-2遍 分组齐唱 :  1-2 遍 。 集体齐唱 :1-2遍 。 讲解音乐知识 :  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 ,  集体齐唱 : 1-2遍  小结:这节课我们来到了春天,来到了田野,让我们这些可爱的小鸟,把春天装扮得更美。把生活装扮得更美。   编辑:乐传四方 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日

拉勾勾课件(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尝试用两种不同演唱方法来表现歌曲前后两部分的不同情绪。

2、探索在歌表演中应用眼神、动作、表情与他人交往。

3、体验与同伴愉快相处,合作歌唱的快乐。

4、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5、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1、小朋友开学了,我们已经有2个月没见面了,你们想我吗?

2、老师也想大家,让我们拉起小手欢快地跳起来吧!

3、播放伴奏音乐《拉拉勾》,激发幼儿大胆表演。

5、你们想得办法真好,那这两个小朋友会用什么办法和好呢?

看,(继续出示PPT)这时他们高兴吗?仔细看一看,他们是用什么办法和好的?听!他们在说什么?

6、教师朗诵第二段歌词。

三、学唱歌曲

过渡:我把这两幅画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请大家来听一听!听听歌曲中哪里表示生气了,哪里表示高兴的。

1、教师范唱歌曲。

提问:歌曲名字叫什么?歌曲中哪里表示生气了,哪里表示高兴的。

2、幼儿分段学唱。

(1)生气时的那段是要快点唱还是慢点唱,是重点唱还是轻点,那表情应该是要怎么样的,试一试,做一做(集体分组)

(2)那唱和好的时候,表情应该要怎么样的?该怎么唱?是重点还轻点唱呢??

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那样才会很快乐,快乐的心情让小朋友身体健康,让我们去找好朋友高兴的跳起来、唱起来吧!

活动反思:

第一种方法整体教唱法,整体教唱是把歌曲作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呈现在幼儿面前,幼儿也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形象来接受的,这样幼儿容易进入歌曲特定意境,引起幼儿一定的情感体验带着感情演唱。整体教唱法比较适合音乐艺术的特点。

第二种方法是节奏朗诵法,主要在学习理解歌词的环节运用。这是帮助幼儿掌握歌曲节奏和记忆歌词的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

第三种是情绪感染法。

新大纲要告诉我们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幼儿在音乐活动时很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运用情绪感染法在引导幼儿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发挥了音乐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另外,由于这首歌曲表现的是两个小朋友从一开始的“你也生气了,我也生气了……”到后来的“拉拉勾……”这一故事情节,本身就具有游戏情节性,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能始终都让幼儿沉静在表演游戏的快乐之中,效果会更好。

拉勾勾课件(篇6)

教学内容: 歌曲《种玉米》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种玉米》,认识了解劳动的重要意义,培养有帮助他人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美好品质。 教学要求: 要求用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创造、表现音乐内容,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培养和激发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说出学唱之后的感受,体验劳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   随着欢快的节奏,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习歌曲节奏;创编歌曲歌词。 教学教具: 电子琴二胡  小喇叭  录音机等 教材分析:  本课能较好地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围绕音乐体验和音乐创造,在感受快乐劳动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操。本课教学内容《种玉米》,都是围绕着快乐劳动和热爱劳动的音乐作品,其中喜闻乐见的动画音乐和活泼欢快的歌曲使学生们十分喜爱,易懂乐学。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着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型学习和创造型学习,围绕音乐体验,尊重学生对于音乐的不同理解和表现,鼓励独立的见解。在实施教学中教师能够起到主导作用,和学生平等交流,互动教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文明礼貌教育,纪律要求。       发声练习;    1  3  5  3 | 1 ― ― ―  ||         咪    吗                C――G  G―― C  复习歌曲;选择以前学过的歌曲 歌曲学习初听歌曲 播放歌曲《种玉米 》,学生初次感受歌曲。 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再次感受歌曲,教师范读歌词,教师领读歌词。学生齐读歌词。 节奏练习:        × × |xx ×|xx xx|  xx ×||         X  X  |  X  X ||  X  X |  xx  xx  ||     X  X | X   ― |       x x | x  o |xx  xx |x o |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复听歌曲:学生再次感受歌曲,    提问: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四二拍) 情绪是优美抒情的还是欢快活泼的? 解决难点;    X  X  X  X |  X  X  X  X |  X   X |   X o  |   小声跟着老师琴声有感情地读歌词。拍手打击节奏 教师:       请说说种玉米的基本过程,同时,师出示书中歌词 (1) x x x x|x x x |x  x| x  ― |   校 园  地 里 播 种  上 金 玉 米 (2)x x x x|xx x |x  x| x  ― |   我 来  锄 地 你 来割 茅  草 (3)x x x x|x  x x |x  x| x  ― |   幼 芽  娇  嫩需   要勤   浇 水 第一句由教师示范 x x (打打节奏) 第二、三句学生观察和第一句的异同处,自学 4、教师伴奏,学生唱歌,速度可慢一些 5、教师评价唱的'好和不够好的地方,并纠正唱错的词句 6、熟悉歌曲,将歌曲完整地演唱 (按着节奏读出歌词) 继续播放歌曲《种玉米 》,学生再次感受歌曲。 跟着琴声轻声填唱歌词。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用轻松而有弹性的声音清楚地咬字唱歌。 集体齐唱歌曲,听听他们的歌词唱得是否很清楚?由学生之间展开评价。 教师再次辅导指正。 集体继续齐唱歌曲,教师电子琴弹奏歌曲,学生跟伴奏音乐演唱歌曲 拓展――为歌曲加表演动作、配伴奏。 教师演奏电子琴,学生唱歌加表演动作。指导学生轻声、按节奏表演歌曲。然后跟伴奏声唱歌词,反复几遍。 指导学生用急吸缓呼的方法按句换气,练习清晰地咬字、吐字,用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 通过分组、个别等形式反复练习。师生评价。学生继续表演歌曲。 教师:   你们唱是会唱了,但是你们再跟着录音机里的歌曲内容再进行一块表演,大家愿意吗?应该把这首歌曲描述的内容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好不好? 播放歌曲《种玉米》,学生跟歌曲内容再次进行一块表演。 本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种玉米 》,使我们了解和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通过动作的创编让我们的同学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励,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舞蹈,再次希望通过今天的歌曲学习和表演,要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好好学习,热爱集体,热爱学校,关心集体,做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好孩子。   编辑:乐传四方 二零一零年四月十二日        

拉勾勾课件(篇7)

教案 作者:张建华 TITLE=小袋鼠 教案  教学内容: 歌曲《小袋鼠》 教学目标:   练习用柔和而有弹性的声音准确的演唱《小袋鼠》。 教学要求: 学习用身体的动作表现歌曲诙谐的情趣及小袋鼠的可爱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比较练习,感受并掌握八分音符的时值。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中所塑造的形象,能根据音乐歌曲进行自创表演。 教学教具:   电子琴  小喇叭  二胡  录音机等 教材分析:   歌曲《小袋鼠》是一首具有咴谐情趣的儿童歌曲。F 调,五声徵调式。歌词简洁、生动,抓住了“大袋子”这一特征,勾勒出袋鼠特有的形象,其中两次插入带八分休止符的四度向上跳进,仿佛是袋鼠欢快的跳跃,使漫画式的袋鼠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歌曲虽然描写了澳州所特有的动物,但由于曲作者在旋律上运用了我国民族音调和调式,听起来使人感到十分亲切,生动地表现了小袋鼠可爱的形象。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文明礼貌教育,纪律要求。      发声练习;    1  3  5  3 | 1 ― ― ―  ||         咪    吗                C――G  G―― C  复习歌曲;选择以前学过的歌曲 歌曲学习初听歌曲 播放歌曲《小袋鼠》,学生初次感受歌曲。 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再次感受歌曲,教师范读歌词,教师领读歌词。学生齐读歌词。 节奏练习:         × × |xx ×| xx xx|  xx ×||         X  X  |  X  X ||  X    X  |  xx  xx  ||   X  X |X ― |      x x |x o | xx  xx |x o |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复听歌曲:学生再次感受歌曲,    提问: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四二拍) 情绪是优美抒情的还是欢快活泼的? 解决难点;    X  X  X  X |  X  X  X  X |  X   X |   X o  |   小声跟着老师琴声有感情地读歌词。拍手打击节奏 教师: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 x o |     小袋鼠呀  小袋  鼠呀 活 泼  又淘 气     x x x x |x x x x | x  o  |      蹦  蹦 跳跳  走 步 快如  飞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X  ―   |  快 快  长 大 快 快长大 变成大袋鼠   X   X  X   X | X   X   X   X  | X   X |  X o  |   袋里  装着  活泼 可爱的  小袋  鼠 第一句由教师示范 x x (打打节奏) 第二、三句学生观察和第一句的异同处,自学 4、教师伴奏,学生唱歌,速度可慢一些 5、教师评价唱的.好和不够好的地方,并纠正唱错的词句 6、熟悉歌曲,将歌曲完整地演唱 (按着节奏读出歌词) 继续播放歌曲《小袋鼠》,学生再次感受歌曲。 跟着琴声轻声填唱歌词。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用轻松而有弹性的声音清楚地咬字唱歌。 集体齐唱歌曲,听听他们的歌词唱得是否很清楚?由学生之间展开评价。 教师再次辅导指正。 集体继续齐唱歌曲,教师电子琴弹奏歌曲,学生跟伴奏音乐演唱歌曲。 拓展――为歌曲加表演动作、配伴奏。 教师演奏电子琴,学生唱歌加表演动作。指导学生轻声、按节奏表演歌曲。然后跟伴奏声唱歌词,反复几遍。 指导学生用急吸缓呼的方法按句换气,练习清晰地咬字、吐字,用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 通过分组、个别等形式反复练习。师生评价。学生继续表演歌曲。 教师:   你们唱的真好,老师希望你们再跟着录音机里的歌曲内容再进行一块表演,大家愿意吗? 播放歌曲《小袋鼠》,学生跟歌曲内容再次进行一块表演。 本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小袋鼠》,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歌曲要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热爱美好的自然环境,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后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   编辑:乐传四方 二零一零年四月十四日  

拉勾勾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熟悉《拉勾勾》的旋律,主动学唱这首歌。

2、能自信地创编《拉勾勾》动作表演。

3、认真聆听管弦乐曲《口哨与小狗》,能用形体动作模仿逗狗的姿态,大胆地表现小主人与小狗散步的情景。

教学重点:

创编《拉勾勾》和《口哨与小狗》。

教学难点:

对音乐《口哨与小狗》的理解和进行体验,大胆地进行表演。

小朋友随着《幸福拍手歌》律动,师生相互问好。

出示卡片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朋友笑嘻嘻。

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朋友会画画。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朋友在划船。

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朋友写大字。

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朋友会跳舞。

教师范唱歌曲,并让学生学习三拍子的节奏拍击方法。

这组教师教唱学生模唱,体现课本内容使用的意图,教师可视学生的能力决定模唱的方式或过程。

如:听录音拍手,听录音做动作,听教师范唱,心里默唱,随教师的歌声轻唱等。

师:我现在和小朋友们已经成为了好朋友啦,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两位新朋友吧!

师:不过这两位新朋友有点害羞,如果你仔细听听他们的声音,猜出来了,那么他们才会出来见我们的。

播放听赏《口哨与小狗》其中一段。

师:其实刚才小朋友听到的这首乐曲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名字叫《口哨与小狗》。

师:这个小主人和他们小狗关系可好了,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如果你有一只小宠物,你会怎样关心爱护它呢?

师:我也有一只小宠物狗,你们猜猜我喜欢和它做什么呢?

师:小主人的后面总是跟着一只宠物狗,我们来学一学可爱的小狗,好吗?

完整听赏《口哨与小狗》,听到主题音乐就模仿小主人或小狗。

说明:以认识新朋友为线索引出听赏表现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充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合作教学。

师:今天我和你们成为好朋友,还和可爱的小狗交了朋友,以后我们要多多爱护所有的小动物,和他们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吧!

拉勾勾课件(篇9)

教案 作者:张建华 TITLE=歌曲《海》 教案  教学内容: 歌曲《海》 教学目标: 通过律动、音乐欣赏、动作创编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歌曲。通过击拍的方式练习三拍子的节奏。 教学要求: 将强弱弱的节奏规律带入到歌曲演唱中,感受优美恬静的大海。 教学难点: 掌握四三拍的歌曲节奏,并能用划线条的方式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 注意音准及情感的把握。 教材分析:   歌曲《海》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歌曲为四三拍,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节奏很有规律,其旋律前两乐句一伏一扬,第三、四乐句各自形成起伏,使得歌曲的旋律似大海的波浪,浪与波交融起伏、跌宕。这五个音的旋律多为级进式的起伏,音调带着柔和的美,描绘了月光初上碧浪相逐远去的海面。这首短歌诗画一般的意境,让人遐想......。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文明礼貌教育。  发声练习;1  3  5  3  1  咪――吗     C――G  G―― C  复习歌曲;选择以前学过的歌曲。  学唱歌曲:  听录音带歌曲《海》:创设情景诉说心中之海;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歌曲里都唱到了什么?你们能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海浪声吗?你们有见过真正的大海吗?能告诉老师你心目中的大海是怎样 样的? 再次听录音带歌曲《海》:教师讲解:其实这是我们的旅行之歌,你们觉得好听吗?想不想学?那我们一起来学唱吧!教师范唱歌曲,教师朗读歌词,学生朗读歌词,放录音学生跟唱,教师纠正不足,教师边弹琴学生边跟唱。集体跟录音齐唱,集体跟教师弹琴齐唱。点出唱的'好一点的独唱。领唱、齐唱。 师生评价。  教师:旅客们你们玩得开心吗?你们都知道这首曲是几拍子的?对!是三拍子!(通过这个环节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海》,并且初步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让学生的描述大海独特的感受。 本课小结:  小游客们描绘的海真美呀!如果我们从小注意保护海、爱惜海,我想大海会变得更美。希望下次再有机会和你们一起畅游大海。   编辑:乐传四方   二零一零年二月十六日        

拉勾勾课件(篇10)

教学目标:通过演唱歌曲《拉勾勾》和音乐实践活动,是学生喜欢用音乐的方式与同学交往,鼓励学生为歌曲自编动作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

看图与听唱结合,指导学生看图形谱直观的感受歌曲旋律的高低。

2、做拍手游戏:师与一学生拉勾,表演“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导入新课。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试范唱歌曲《拉勾勾》,生初步感受音乐。老师引导学生反复听几遍,学生听音乐,拍手拍肩、拍手拍腿小声跟唱歌曲,感受歌曲的节拍。

2、启发引导,用听唱法教学新歌。

指导学生准确的读出歌词,调动学生积极性;边范唱边在黑板上指画的金勾勾、银勾勾图形谱。再次范唱,学生哼唱,并用手指指出画面上的图。

分小组唱,师指导突破歌唱的难点。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在集体歌唱时唱得很流畅,但是单独唱时,很容易找不着调;集体唱也不便于老师听辩学生是否唱正确,所以让学生分组练唱,老师便于听辨的同时其余学生也得到了听辨训练。)

师用手势动作表示高音或低音的旋律行进,再让学生准确的唱一遍歌曲。

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拉勾勾游戏并表演;问:我们怎样做才能和同学们都是好朋友?哪些行为我们不能做?

鼓励学生分小组自编动作演唱歌曲;随老师的琴声两人一组表演。

3、表演展示,交流评价。推选几组进行表演;学生分组站成圆圈并拍手做动作演唱歌曲,评比哪组表演的好。

拉勾勾课件(篇11)

教学内容: 歌曲《云》 教学目标: 完整地聆听歌曲音乐,感受歌曲《云》的曲调优美并能唱好歌曲。 教学要求: 用轻松愉快的心情演唱歌曲《云》。 教学难点: 通过聆听、表演,表达对大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注意音准及四三拍节奏的把握。 教材分析: 歌曲《云》是一首抒情的儿童歌曲,四三拍,五声D宫调式,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节奏平稳舒展,旋律起伏跌宕(dang),优美抒情,白云在蓝天上飘荡,引发了孩子们天真的联想,从“蓝天”、“白云” 到“大海”、“帆船”,从“装着小雨点”的大船到“快快浇麦田”,寄托了孩子们真诚而美好的愿望――愿大自然忠实地为人民服务,让人们的辛勤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文明礼貌教育。  发声练习;1  3  5  3  1  咪――吗     C――G  G―― C  复习歌曲;选择以前学过的歌曲。  学习歌曲《云》,听歌曲录音带初步感受歌曲。  教师:老师也把自己对刚才这段音乐的感受描述给大家听一听,好吗?在播放录音声中请学生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在播放录音声中请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用各种方式表现“云”。(1)撕纸成果展示,请你们把自己的云贴到黑板上去,构成一幅蓝天白云的画面。 (2)放录音让学生跟随音乐小声跟唱表演。 全体学生跟琴齐唱歌曲《云》。播放录音带教师范唱。 自由组合表演: 分工情境表现:“白云”、“帆船”“雨点”。学生集表演、演唱组合 。  挖掘教材内容,学科综合进行音乐拓展学习。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开展填词、读拍、朗诵、演唱等系列尝试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歌曲演唱技能。   课外拓展 : 讨论: 1、“云变成雨,那云是谁变的呢?” 2、“超级变变变”:听组合音乐“水声・云・小雨沙沙”进行流水――云――雨的自由律动演唱。 3、听组合音乐律动出教室。 通过游戏,通过音乐进行有关学科知识渗透,同时,课堂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音乐学习。   编辑:乐传四方 二零一零年二月二十日                                                                                                                                                                

拉勾勾课件(篇12)

教案 作者:张建华 TITLE=歌曲《小象》 教案  教学内容: 歌曲《小象》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小象》,让同学们继续理解四三拍节奏的表情意义及强弱关系。 教学要求:   通过学唱歌曲《小象》,让同学们体验同学之间的互助和友爱。  教学难点:  完整地聆听歌曲,体会旋律的起伏。 教学重点:   理解四三拍的节奏,领会四三节奏的强弱关系,且能用四三拍唱好本歌曲, 教材分析:   歌曲《小象》,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四三拍,歌曲采用由一个问答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抒情而优美,节奏配合歌词的语气重音,词曲结合紧密,唱起来流畅上口。歌曲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两个小动物之间的友好交谈,一问一答之间表露了小象以长得酷似自己的妈妈而引为自豪,歌唱了小象爱妈妈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文明礼貌教育。        发声练习;1  3  5  3  1  咪――吗     C――G  G―― C  复习歌曲;选择以前学过的歌曲。 学习歌曲《小象》:   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见过象吗?”“谁能说说象的体形(是什么样子)”?   “你们喜欢小象吗?”听歌曲录音。教师范唱歌曲,教师朗读歌词,讲解四三拍的强弱规律。 四三拍:强 弱 弱  (O X  X )每四分音符唱一拍,每小节有三拍。 练习四三拍节奏: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继续听歌曲录音,学生轻声跟录音唱歌,教师讲解歌词,歌曲分析,学生轻声跟琴唱歌。   教师纠正不足,辅导本歌曲,学生自创表演本歌曲,教师辅导表演。集体齐唱。分组齐唱。   师生评价,集体有感情地唱本歌曲。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小象》,和小象结为好朋友,明天我们要与更多的动物也能成为好朋友,我们要保护美好的环境,热爱动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