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十二篇

最新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十二篇。

教师在编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的清晰明确:教案课件应明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达到哪些预期的能力和知识。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2. 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教案课件应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使之符合教学要求。

3. 教学方法的多样灵活:教案课件中应包含多种教学方法,例如示范演示、小组合作、讨论互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并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4. 教学资源的丰富充足:教案课件中应包含所需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

5. 教学步骤的清晰有序:教案课件中的教学步骤应当清晰、有序,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跟随。教师需要将教学过程分解为几个有机衔接的步骤,并在课件上明确展示,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6.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案课件中应包含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手段,以检验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希望本文题目“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引入:

运用教具,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4个饼和2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饼、两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分成两份,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一样。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授课

(1)运用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解例1时,再次演示平均分一个饼。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这时教师指出这半个饼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在不同形状低上对折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练习。接着演示,把它平均分割成三份比较大小后还原,认识三分之一。学生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几分之一的含义。接着再教学分数的读、写法。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对例3四分之一的认识是这样做的。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

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例四、例五时,学生观察,自学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念义,随机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分层递进,随例题发展,突出重点。

(二)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习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学生在练习中保持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练习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1)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设计了一组基本练习,主要让学生随机分析正误并说出为什么,教材中“做一做”和练习中的习题,

(2)又设计了一道小猴分瓜的小故事,这是一道趣味思考题。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大小,设问谁吃的多?为什么?这道题的练习目的,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融合贯通,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为建立分数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埋下了伏笔,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全课小结。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2】

《理解小数》教学设计

I.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个人教育版)91-92三年级内容,完成习题20的1-2题。

二、课本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以及如何读写。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是初步认识小数的最基本知识。学习小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而且为以后系统地学习小数奠定了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习情况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一窍不通,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小数,只是因为小数是另一种形式分数,其含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小数的含义,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利用生活与数学知识的交汇点,注重直观、引导、启发,利用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小数的形成过程。

四。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V.教学方法

启发式、示范、讨论、实践

六. [教学目标]

1.(1)了解以“元”和“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小数点后一位能表示多少个十分之一,两位小数位能表示多少个百分率。 (3) 能识别小数,能读写小数。

2.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培养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

3.通过创造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进一步了解数字的发展,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体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从而激发对数学的热爱。

7. 【教学要点及难点】

要点:会读和写小数,理解以元和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难点:理解以元和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理解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识

< p> 1.引入小数(创设情景)

老师: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数字?如何对这些数字进行分类?学生有小组讨论和实践点。

师:为什么要这样划分? (有的有点,有的没有。) 师:你知道数字是什么吗?学生:十进制。师:对,是小数,中间的小点就是小数点。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 (板书题目:认识小数) 教师展示情况图,学生找出小数的相关信息并阅读。

2. 积极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1.了解以元为单位表示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展示图片) 老师:如果我想买一支圆珠笔,我应该付多少钱?生:我应该付2元60分。

师:你怎么知道要交2元6毛钱?学生:因为产品的价格是人民币,人民币是2元6分,所以你要付2元6分。

老师:说的好!几美元就是几美元几美分。这很棒!师:谁能告诉我你想买什么?您想购买的商品的价格是多少?你应该支付什么?多少钱?生:我想买一支铅笔。一支铅笔的价格是人民币。应付8分和5分。

老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请仔细观察,这些产品的价格是否有相似之处?

老师:是的!学生真的很细心。那么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是多少呢?生:以小数为单位时,小数点前的数字代表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代表几个角,第三位代表几分钟。

老师:总结的真好!接下来,请在我们的办公桌或铅笔盒中查找小数。

学生报告。

2.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1 一位小数

老师:我们的身高是不是小于1米?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王冬的身高。

(展示情况图)

老师:1米和3分米应该怎么只用米来表示呢? (出示米尺) 老师:数一数,1米等于多少1分米? 11 老师:10 1分米就是1米,也就是说1分米就是1米。

1101 分米是 101 米的分数,米是小数。 (黑板上写:用“=”连接米和米),所以1分米=

1010米=米。

(结合老师的讲解,电脑屏幕上的尺子会相应闪烁,显示长度为1分米)

老师:请在尺子上点3个点多长是米饭。

健康:从米尺上指出 3 分米。

老师:3分米等于多少1分米?学生:有3个。

老师:多少个1/10米?学生:3。

老师:所以3分米用分数表示为1/10米,小数表示为米(黑板上:依次连接3分米、3/10米、米用“=”符号。结合老师的解释,电脑屏幕上的尺子相应闪烁,显示长度为3分米)

老师带领学生读3分米=3/10米=米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操作,你发现了什么?生:它们代表相同的长度,但书写形式不同。

老师总结:是的!以1分米为单位时,以1/10米为分数,以小数为米,所以1分米=1/10米=米,3以分米为单位时米的单位,分数表是米,所以1分米=1/10米=米,用3分米作为米的单位时,分数为3/10米,小数为3/10米。米,所以 3 分米 = 3/10 米 = 米。

老师:那么5分米用分数表示有多少米?多少米用十进制表示?健康:5分米用分数表示为5/10米,米用小数表示。师:8分米呢?学生:8分米用分数表示为8/10米,小数用米表示。

⑴小数点后一位 学生:10 老师:1厘米是1米的几分之一,应该怎么表示? (1 cm = 1/100 m = m) 老师:3 cm 呢? (3 厘米 = 3/100 米 = 米)......在同一张桌子上互相交谈。

老师:你现在能用今天学到的小数来表达王冬的身高吗? (1 米 3 分米 = 米)学生报告他们的身高并谈论它。 (3) 比较异同

师:请比较两组小数, , 和 , 它们在什么方面相同?有什么区别?十进制,小数点前的数字全为零

生2:不同的是小数点后有一位,而

1,有两位小数点后的数字。

师:仔细观察,比如,小数点后面有一个数字,这样的小数就叫小数。 (板书:小数点后一位) 就像,小数点后有两位数,这样的小数就叫两位小数。 (板书:小数点后两位) (4)归纳总结。

老师:小数点后一位可以表示什么样的分数,小数点后两位可以表示什么样的分数?在小组中讨论,讨论学生的小组合作和思想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结果。

老师总结:小数的小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可以用几位表示,百分率的小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可以表示百分之几的数学学生一起阅读两个关系表达式。

(iii) 深化新知识巩固习题 (iv) 拓展延伸小数历史板书设计

知道小数

像,,,.....这样的数字叫做小数

小数点读作:1.58为:0.5 1/100米=米

1 米 3 分米 = 米 3 分米 = 3/10 米 = 米

(米、分米、厘米) 一位小数? 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

? 百分之几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3】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说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关键之所在。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4】

(一)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写除法算式。

1.教学例5。

(1)出示例5情境和问题。

讲述:星期天小朋友们到公园里玩,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和读题,告诉大家:你从题里知道了什么?

提问:一共几个小朋友?(板书:6)每几人坐一辆车?(板书:2)要算出什么结果?

(2)引导思考、解决。

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可以怎样想呢?你能得出要坐几辆车吗?自己想一想,有困难可以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得出要坐几辆车,把( )填好;再和同桌说说你的做法、想法,结果是要坐几辆车。好吗?

交流:哪位小朋友用圆片摆的'?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要坐几辆车? (根据交流教师用圆片演示,得出要坐3辆车)

这是把6个小朋友怎样分的?

有没有不摆圆片自己想的?来说说你怎样想的。

你们听明白了他说的有6人,每2人坐一辆,要坐3辆车是怎样想的吗?谁来说说看?

追问:他的想法实际上是把6个小朋友按什么分的,结果得到什么?

引导归纳:有的小朋友摆圆片分,有的小朋友看图直接想.用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6人怎样分的,结果要坐几辆车?(板书:3)

(3)引入除法。

说明:刚才的问题,是把6人按每2人一份地平均分,结果得到坐3辆车。(指板书的数)这样把6人按每2人一份平均分,结果是3份,可以用除法计算,写成算式“6除以2等于3”。(在数中间板书除号和等号)

追问:根据什么写出“6÷2=3”这道除法算式的?

说明:这样的算式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除法算式。(板书课题:认识除法) 说明:这个符号叫除号。(在“÷”下面板书:除号)除号可以这样写:先写中间一小横,然后上面写一点,下面写一点。(让学生跟教师书空写除号) 教学算式“6÷2=3”的读法,让学生读一读,并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和图,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

提问:要知道可以分给几只小熊,应该把12个苹果怎样分,得到结果是什么?(让几名学生说一说,使学生明白:把12个苹果每3个—份地分,看分成几份)

按照这样平均分的分法,你能填写下面的算式吗?(学生填写、交流,集体订正)

集体读一渎算式。

追问:想一想,为什么算式可以写成“12÷3=4”?这个算式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小结。

回顾:请小朋友回顾刚才两道题,是把6个小朋友、12个苹果怎样分的?这样的分法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小结:像刚才两道题这样,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按几份平均分写除法算式。

1.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和问题。

讲述:星期天小朋友们去植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和读题,想想从题里 你知道了什么,提出什么问题,和大家一起分享。

提问:这是要把6个小朋友怎样平均分?(板书:6 3)

(2)引导思考、解决。

把6个小朋友按3组平均分,每组几人呢?看图自己想一想,也可以用 圆片分一分,得出每组几人,填在( )里;再和同桌说说你的做法、想法。 交流:哪位小朋友用圆片摆的?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组几人。(根据交流教师用圆片演示,得出每组2人)

这是把6个小朋友怎样分的?

有没有不摆圆片看图想的?来说说每组几人,你怎样知道的。

追问:他的想法实际上也是把6个小朋友按什么平均分的,结果每组几人?引导归纳:有的小朋友摆圆片分,有的小朋友看图直接想,但都是把6人怎样分的,结果每组几人?(板书:2)

(3)引入除法。

说明:这里的问题,也要平均分。这是把6人按3组平均分,结果得到每 组2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把6人平均分成3组,结果是每组2人,(指板 书的数)就写成“6除以3等于2”。(在数中间板书除号和等号)

让学生读一读算式。

追问:根据什么写出“6÷3=2”这道除法算式的?6和3各表示什么?2呢? 说明被除数、除数和商并板书在算式下面,并指给学生说一说。

2.教学例6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和图,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

提问:要知道每人分得几支,要把8支铅笔怎样平均分,得到结果是什么? 按照这样平均分的分法,你能填写下面的算式吗?(学生填写、交流,集体订正)

追问:为什么要写成“8÷2=4”?这道除法算式的8、2、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小结。

回顾:请小朋友回顾刚才两道题,6个小朋友、8支铅笔都是怎样分的?这样的分法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小结:通过这里两道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5】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的内容,认识几分之几中的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例1——例5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初步基矗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6】

1.三角形的概念.

2.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

3.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一)学前准备:

1、定义:由不在直线上的三条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三要素是、、。

如图,三角形记为,三角形的边,

注意:表示三角形时,字母没有先后顺序,但通常按逆时针来排列。

1如图,在三角形中,m.gz85.COm

(1)比较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并填空:

1、例1:

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a=3cm,b=4cm,c=8cm(2)e=5.7cm,f=6.2cm,g=11.9cm:

2、当堂练:

A1cm,2cm,3.5cmB4cm,5cm,9cmC6cm,8cm,13cm

是,夹∠B的两边是、。

(2)图中有几个三角形?请分别把它们表示出来。

2、已知四组线段:

第①组长度分别为5,6,11;第②组长度分别为1,4,4;;

第③组长度分别为4,4,4;第④组长度分别为3,4,5,

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1和5,则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是()

1、已知三角形两条边长分别为12cm和6cm,第三边与其中一边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多少cm?

2、现有长度分别为2cm,3cm,4cm,5cm的木棒,从中任取三根,组成三角形架,有几种情况?分别写出每组数据。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7】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三道小题,通过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半个苹果在教学上不能用学过的0、1、2、3……整数表示,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数表示,这种新的数就是分数,今天就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教学例1

①师展示饼的模型,讲解,把这个饼看作一个整体,分开再重合,问是怎样分的?为什么?(强调平均分)指导学生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块,两块是同样多的,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②回忆分饼过程。刚才分饼的时候,是先干什么呢?是怎样分的?

③指导写12。

(2)教学例2

①师出示一个圆纸片,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把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阴影,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②写的时候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说出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③用三句话,把这幅图表达出来。

(3)教学例3师生将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共同操作。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想: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4)教学例4投影打出图,让学生先想,然后填空反馈

(5)教学例5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提问: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在图上标出110,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110?

3、教学各部分名称。

(1)像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以13为例介绍各部分名称。

4、指导看书,完成做一做。

5、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和实际操作知道,要先看是否是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新授部分,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眼、脑、手、口并用,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练习

1、练习二十七第1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2、练习二十七第2题要回答为什么。

3、完成3—5题。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8】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思路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

教师指着三角形说,谁愿意告诉大家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呢?——三条边。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却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媒体应用)〈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大家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的——角。

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A:我想知道怎样画角。

生B:我想知道角的组成。

生C:我想知道角的用途。

〈……〉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

(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

仔细观察,红领巾上的角在哪里?数一数有几个?其它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学生讨论找角。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

生B:书本上有角。

生C:地面瓷砖上有角。

(……)

(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

(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

学生讨论折角,(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吗?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

(4)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媒体应用)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讨论过程及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最终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没有关系。

2、通过感知并利用媒体,建立概念。

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四个实物图的角。

四个图的角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

让学生尝试归纳出角的组成。

教师订正,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练习,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指导学生正确的画角。

我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实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画下来,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讲画法。

学生交流角的画法,讨论后老师归纳:画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画顶点,再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

(媒体应用)计算机出示画角的全过程。

学生在本子上练习画角。

(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说画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归纳角的本质特征。

用学生所画的角,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角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这些角大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练习:(屏幕出示练习)

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A B C D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些什么?

生 :怎样折角

生 :怎样画角

生 :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

学生回顾小结。

〈四〉巩固练习

1、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2、比较角的大小。书58页

学生先观察得出初步结论。

(媒体应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

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结果。

(媒体应用)两个角慢慢重叠。

引导学生找出比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媒体显示)

4、(发展思维)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9】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闵行区实验小学

庄荣

I.教学内容的选择:

strong>

数字概念的学习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学生的理解来看,虽然小学对整数、小数、分数的理解表面上看起来不同,但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共同联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字的意义(数字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数字的构成(计数的基本单位)、数字的读写(按顺序表读写数字) ,数字的排序(数字的大小)比较)等。在这方面,为了使学生对数字概念的学习不局限于“点”学习,我认为有必要建立学习之间的沟通整数和小数的学习。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用整数学习的认知结构来类比小数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对小数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意义、数字、比率、计数单位等。 ,然后走得更远。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数概念学习的认知结构,并能有意识地将这种整体的认知和感知能力应用到后续的数概念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四年级学生对整数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不仅在生活中接触过小数,而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体验形成小数的过程,从整体上理解小数、整数和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小数的位数和意义;并引导学生体验在数射线中将相邻的两个整数的距离平均细分并用小数表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小数与整数、小数与分数的内在关系,初步了解小数的一些基本概念。从而形成对小数的整体认知和初步认识。由此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整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来认识小数,并知道小数的各种数字及其含义。

2.在数轴上类推,得到小数的数形式与多位数的联系,从而得到小数的位序表。

3.培养学生比较、类比、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三、使用策略——整体感知策略

为了改变原来被动记忆血腥和悲伤的教学状态,也为了在教学中传达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让学生形成对小数的整体认识的能力。本课打破了以课本知识点排列为基础的点式教学的原有状态。在加工重组的基础上,采用“整合感知”的教学策略,对“认识小数”的教学进行单元结构的整体设计。具体来说,首先让学生了解小数生成过程的来龙去脉,了解小数、整数和分数之间的内在关系,了解小数的精确作用,从而对“全图片”的小数;在引导学生区分小数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小数的整体理解。期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建立起对小数的基本敏感度,还能形成对数字概念学习的认知结构,并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对知识结构的整体感知转移能力,积极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的数字概念。进行中。

4.本课的改进

1.思维的改进

对于小数的理解是通过数轴进行的,借助整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数轴上,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到1/10对应的小数是0、1,1/100对应的小数是0、01,1/100对应的小数是0、001、等等。对小数的产生有一定的了解,对每个小数的位置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让学生跳出数轴,通过想象展开,例如:将两个相邻整数之间的小数联系起来,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多少个小数等。学生对小数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从具体提升到抽象。

2.范围意识的提高

在对整数的理解上,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感觉整数是“越来越大”,直到“无限”的感觉。在本节对小数的理解中,借助进一步除法,缩小范围,依次得到0、1、0、01、0、001。学生对“小数部分从左到右越来越小”有了感性认识,也体现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此外,引导学生数出0到1之间有多少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在巩固小数含义的同时,也有“无限”的体验。

数学中密切相关的知识结构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发现、类比、总结、概括等方式认识数学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凭借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主动探索和理解小数的来龙去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积极探索数学问题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学习态度。也体现了数学的教育价值。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0】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完成:(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喜羊羊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

(1)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2)有2个草莓,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数来描述分的结果,这时我出示第三个问题:1个月饼,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学生会说每只羊分半个,“半个”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

(1)电脑演示,初步认识:

多媒体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二分之一 1/2 )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1/2的,剩下的那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吗?明白平均分成的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平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1)猜想: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板书:1/3 、1/4 、1/5 ……)

(2)探究: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几分之一。

指出:像1/2、1/3 、1/4 、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比较分数的大小

通过把同样长的绳子反复对折,再比较其中的一份。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习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基本练习:

(1)说出红色小正方形在下图中分别用哪个数表示:

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正方形却用不同的数来表示?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下列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正确吗?正确的画√,不正确的画×。

2、提高练习:设计了一道喜羊羊分西瓜的小故事: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拓展练习: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矛盾,在学生的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习的内容。这个练习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交流,对情感态度、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1】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教学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游戏:《说反话》

老师说一句话,请同学们说出一句和它意思相反的话。

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都得到放松,并且把学生带入到“相反”意义当中,为下面学习做铺垫。

第二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第一步进行例1教学: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哈尔滨零下6摄氏度至3摄氏度。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温度吗?学生思考后反馈,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和引导。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气温”为情境,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数,零下温度用负数,首先确定0℃,明确0是正、负数分界点,突破难点。

(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步进行初步的尝试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第123页下图的练习。

【这部分教学主要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经验,自主观察,合作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正数和负数,并掌握了读写的方法,建构了原有的知识。】

第三步进行例2的教学: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同桌交流、讨论、教师指导的方法,理解海拔高度与海平面的实际含义,以及比海平面高火比海平面低的数的表示方法。

师生小结:把海平面高度看作( 0 ),

比海平面高的用( +几或几)表示,

比海平面低的用( —几)表示。

第四步进行类似的尝试练习:课本第124页试一试。

【这部分教学通过结合主题图,让学生独立观察,分析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理顺了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正数与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比较,归纳正数和负数。

我先让学生观察例1、例2中的一些数据,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把这些数分成几类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观察板书,小组合作,分类比较,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可能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在次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完善学生的理解。这部分教学通过让学生分类,体会正数与负数在形式上的不同,初步感知正数与负数是相反的两个概念,同时通过比较发现正数、负数与0三则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环节:实际应用,拓展深化。

1、第一层:课堂活动的1小题和练习二十五第1题,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独立填一填。学生同桌互读并分类。最后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正、负数在形式上的区别,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

2、第二层:课堂活动的2小题,让学生说一说,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第三层练习二十五第2、3、4题和判断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写一写,读一读,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

4、第四层:阅读130页的数学文化。了解负数的相关简单历史文化。

5、第五层:练习二十五第5题,课外调查何寻找生活中的负数。

六、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负数<0<正数

………………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的概括了负数的意义,以及负数、0、正数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2】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