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课件经典15篇

四年级科学课件经典15篇。

考虑到您的要求,我们已经修改了“四年级科学课件”。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位教师对编写教案课件都非常熟悉。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核心。阅读完本页面后,您会发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有所转变!

四年级科学课件(篇1)

1.导入。“前面我们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迈进了现代农业的门槛,科学技术又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向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我国的农业不只为我国,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了伟大贡献。”

我们伟大的祖国用只占世界七分之一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免除了饥饿;(2)我国有4.7亿人口从事着农业劳动,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着农产品的交流。

“中国的农产品满足了我们本国的需要,为什么还要出口到世界各地?”通过讨论知道,我国既出口农产品,也进口农产品;把我们出产的优质农产品销往需要这些产品的国家和地区,也从国外买进需要的农产品,这就是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奶制品、畜产品等农产品?”然后组织同学指图讨论。同时参考阅读教科书第18页的“我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和数量”统计图和第19页“我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和数量”统计图。

4.发表与交流。

(上标注我国出口和进口农产品的情况,依照教科书第生猪、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远销到日本、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同时我国还从北美洲购进小麦、柑橘等农产品,从南美洲购进小麦、可可、香蕉、咖啡等农产品,从大洋洲购进羊毛,从非洲进口咖啡,从欧洲进口牛皮、奶制品等农产品。

(奶制品、畜产品等。这主要是指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的进口农产品,例如:泰国香米,美国柑橘、提子,荷兰奶粉、雀巢咖啡、吉百利巧克力、澳毛制品等。

5.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随同着人类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农业生产一直在不间断地发展着,是劳动者在从事着农业生产,是他们的发明不时地发展着农业,是科学技术大大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安排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现代农业发展的状况比较清楚。

2.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农产品来引发同学对农业现代化方面的考虑。

家庭作业

调查活动:在家长的带领下,从商店、超市等地方了解有哪些进口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是从哪个国家进口的。

评价建议

四年级科学课件(篇2)

授课时间:

累计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电从能够持续提供电能的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2.知道可以在电路中安装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电池盒、灯座和开关的结构,了解各部分的功能。

2.能将电池盒、灯座和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让小灯泡亮起来。

3.会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能画出简易电路图。

科学态度目标

1.进一步培养探究电路的兴趣。

2.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科技在不断的需求中创新和发展。

2.体验电池盒、灯座等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将电池盒、灯座和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能用开关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难点:用简易符号画出简易电路图。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导线、开关、小灯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套、小电风扇或小电动机、教学课件。

聚焦

1.回顾: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预设:电池正、负极通过导线分别与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相连。)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在哪里?(预设: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在小灯泡顶端和灯口,电池的连接点分别在正、负极。)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的?(预设: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导线流到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再经过与连接点相连的金属架流到灯丝,并从另一个金属架流到另一个连接点,最后通过连接点回到电池的负极。)

2.活动: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你们能组装一个电路吗?(教学提示:给每组分发一节干电池、两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最快把小灯泡点亮。)

3.揭题:大家都完成得很迅速。这种由电池、导线以及小灯泡组成的电路称为简易电路,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简易电路。(板书:简易电路)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课获得的知识,分享点亮小灯泡获得的经验;然后通过快速点亮小灯泡的活动,帮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获取知识走向迁移应用以及投入后面的科学实践活动。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组装一个电路

1.过渡: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很不方便呢?(预设:是的。)请大家观察教室里的灯或回忆家里装的灯,有什么办法让我们更方便地操作呢?(预设:可以用胶带之类的东西把导线和小灯泡的连接点固定。)

2.提问:(教学提示:逐个出示电池盒和灯座,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工具分别是电池盒和灯座,大家猜猜它们是干什么用的?(预设:固定电池和小灯泡。)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预设:电池盒中间有一个大凹槽,两端分别装有铜片,并连接着外面两个接头的弹簧夹;灯座中间有一个螺旋状的螺口,旁边是两个接线头,分别连接有一个弹簧夹。)

3.演示:请学生上台演示电池盒和灯座的安装方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学会使用电池盒和灯座。

4.布置任务:请大家利用电池盒和灯座组装一个简易电路。(教学提示:出示组装简易电路的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电池盒和灯座的结构,思考这些构造的用途,并邀请学生演示安装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电路组装。再通过组装活动强化学生对电路的各部分要相互连接、形成完整通路的认识。

探索二:在电路中安装开关

1.过渡:现在,不用我们用手按着,小灯泡也能一直发光了。

2.提问:如果现在想让小灯泡熄灭,我们该怎么做?(预设:把导线从弹簧夹上拆下来;将电池拆下来。)

3.追问:这样是不是也很麻烦?有什么方便控制小灯泡亮与灭的好方法吗?(预设:在电路中加一个开关。)

4.活动:出示开关,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分析其特点,并讨论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预设:开关中间是一个一端带塑料按钮的金属簧片,不带按钮的一端连接在弹簧夹上。有按钮的一端抬起,下方对准另一个弹簧夹的接头。用手按住塑料按钮,电路接通;松手后金属簧片弹起,电路断开。)

5.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尝试着把开关连接在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思考开关的用法,然后尝试把开关连接到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同时感受开关具有控制电路的作用。

探索三:画电路连接图

1.过渡:我们已经能用导线、电池、小灯泡和开关组成一个电路了,如果要把我们的连接方法都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怎么画?(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28电路实物图。)

2.讲解:如果我们在实验记录时都画实物图,会比较费时间。因此,我们可以用简单的、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电器元件,将实物电路画成简易电路图。通常,我们用代表小灯泡,代表电池,代表开关,再用画线来代替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最后用小圆点标出连接点。

3.活动:指导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简易电路图。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常用的电器元件代表符号,引导学生用符号绘制简易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方法。指导学生用箭头标出电流的路径,为学生今后组建和连接更加复杂的'电路打好基础。

拓展与小结

1.小结: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电流动的路径是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经过导线和用电器,再流回电池的负极。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

2.提问: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预设:用电器、电源、开关和导线。)

3.追问: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预设: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转动。)

4.拓展:出示小风扇或小电动机,连接到电路中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将用电器拓展到小风扇或小电动机,拓展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提升学生连接电路的能力。

板书设计

2.3简易电路

电路概念:电从电池正极出发,经过导线和用电器回到

电池负极,形成闭合回路

电路组成: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

电器元件符号:简易电路图: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于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新的装置——灯座和电池盒,并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电器元件组装电路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组装电路的经验。根据这样的理念,本课首先让学生点亮小灯泡,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只用一根导线和电池点亮小灯泡很不方便,顺势引入电池盒和灯座。接着让学生利用电池盒和灯座连接一个能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使学生掌握电池盒和灯座的安装方法。再引入开关,使学生发现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最后学习绘制简易电路图,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2第二题。

判断题。

1.连接电路时,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与灯座的两个连接点要相接触。( )

2.开关的连接点只有一个,在开关的一端。( )

3.一个完整的电路不能缺少开关,否则小灯泡不能被点亮。( )

4.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从电池的负极流出,回到正极。( )

参考答案

二、1.√2.×3.×4.×

四年级科学课件(篇3)

教学目的:

使学生具有通过实验探究声音高低、大小不同原因的能力;初步具有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声音高低大小不同原因的能力。教学难点是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声音的变化。

学情分析:

让四年级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究声音高低大小不同的原因,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它涉及到声学中的音调、、音量、音频、振幅等科学概念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其次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如何控制对比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有一定的难度。第三用学具材料实验时,实验现象(振动的高低快慢)不容易观察。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环节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1、(出示小提琴)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乐器吗?小提琴上有几根弦?(师生数一数)

仔细观察每根弦有什么不同?

2、听一听老师弹这几个音有什么不同?(一遍563)(板书:音调高低)

3、大胆猜想一下音调的高低可能和什么有关系?(板书:猜想)(师板书可能有:粗细、长短等)

环节二:探索音调的高低

(一)验证猜想

师:我们用皮筋代替琴弦,用塑料盒代替小提琴,模拟小提琴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师:(师拨了音调不同的两个音)音调的高低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学生纷纷说出可能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用力大小等因素有关。)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去验证。

师:先看实验要求:(投影出示师读)

1、验证音调的高低与弦的粗细是否有关系:用同样的力弹拨长短相同的粗皮筋和细皮筋,比较他们发出的音调高低有什么不同?

2、验证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是否有关系:用同样的力弹拨粗细相同的长皮筋和短皮筋,比较他们发出的音调高低有什么不同?

师:验证音调高低与弦的粗细是否有关系需要几根什么样的皮筋?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的力和长短相同的粗皮筋和细皮筋呢?

问:验证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是否有关系需要选择什么样的皮筋呢

问:为什么要用同样的力和粗细相同的长皮筋和短皮筋?

师:看操作步骤:(投影出示,师读)

1.操作员分别用同样的力拨动两根不同的皮筋,组员认真观察振动情况,小组讨论后由记录员填在表格里。

2.操作员分别用同样的力拨动两根不同的皮筋,组员仔细听音调的高低,小组讨论后,由记录员填在表格里。

师:各组先选出要验证的猜想,边验证边填写相应的记录单,比一比哪组最快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先填上问题)

(二)汇报交流

师:哪一组来汇报你们的发现?(提示学生先说:我们验证的是)(第一组说完后上交单)

师:和他们验证同一问题的谁有补充?(细皮筋振动快音调高;粗皮筋振动慢音调低)

师:验证另一个猜想的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第一组说完后上交记录单)

师:验证同一问题的谁有补充?

师:通过验证,我们的结论是音调的高低与皮筋的粗细长短都有关系。(贴结论)这与我们的猜想一样吗?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按教师的实验要求和操作方法较顺利地进行实验。大部分学生得出了音调的高低与弦的粗细、长短有关系。这一结论。但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是在教师的操纵下按教师设计好的流程按部就班地去实验,没有体现出学生参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间学生的思维含量很少,更谈不上思维的发展了。

当学生提出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有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要想验证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有关系需要选择哪些材料呢?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呢?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在汇报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图或文字的形式将实验方法或步骤显性化),互相倾听、补充。此时学生的思维通过语言充分展示出来,一方面要求发言者能有根据、有条理的思维,对探究结果作出解释,并能用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进行表达,说出前因后果。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注意力集中,及时对别人的见解作出迅速反应,同时教师认真倾听每个人的发言,及时给予引导。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思维交锋中不断把学生的交流引向深入。然后让学生修改自己的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步骤,完善自己的实验计划,真正使实验计划具有可操作性。

动手前,教师提问:说一说实验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学生的提醒就会集中在对比实验中定量和变量的控制上。这样在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顺利地完成设计实验的任务,同时让学生真正经历验证的全过程。

以上三个问题的设计充分展开,为实验的顺利有序的进行和正确结论的得出作好了充分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头脑中笼统、抽象的猜想转化为具体清晰的可操作的实验。本课虽然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的难度较大的对比实验,但学生动手前充分动脑,有了完善的实验方案,探究的质量自然能得到保障。长此以往,学生的科学能力必将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年级科学课件(篇4)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3.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概念发展

四年级科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溶解的物质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四年级科学课件(篇6)

1.我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我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

1.我可以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提出假设。

2.我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测量出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

3.我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学会利用数据来做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我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我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中收集有效的数据。

教学准备:

铁架台、垫圈、线绳、秒表、记录单、等。

1.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摆钟,让学生思考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通过观察,结合已有的经验,学生认为摆钟是由钟面和钟摆等物件构成)

2.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点名回答,并引导学生思考摆是由几部分组成)

3.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有什么奥秘。

1.让学生学会测定10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现在我们来数一数,看10秒的时间,摆能摆动多少次?为了时间统一,就由我来计时,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把摆线拉直,老师喊开始就松手,大家就开始用老师讲的方法,在心里默默数次数。老师叫停的时候,大家就记下次数,如果老师喊停了,摆还在回的路上,那最后那就不能算一次。最后我们来交流。(准备开始 10秒后停)

(3)师生合作测出摆在10秒内摆动的次数。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1)教师提问:同学们,摆在10秒内摆动的次数不同,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快慢会不同,摆摆动的快慢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摆,作出假设。

(2)讨论,并提出假测。

(3)根据学生假设板书:摆的快慢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教师阐述: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也有可能会出错,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说话。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三个问题中,我们只选摆线的长短和摆锤重量两个问题来研究,是否与摆角的大小有关,课后同学们自己去研究。现在请各小组首先确定想研究的问题?(统计情况,适当调控两种情况小组数量的分配。设计实验并记录下你们的实验方案和过程

4.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操作实验。

(3)教师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现在我们是否能够解释为什么大家的摆在一分钟摆动的次数不同了吧。

1、有个钟快了2分钟 ,现在你能想办法让它走慢些吗?

今天我们的新课就上到这里,看来钟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研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1、本节课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摆的快慢是不是与摆幅的大小有关呢?需要同学们运用今天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课后去研究

1 摆重 摆长、摆幅 摆重 2 摆长 摆幅、摆重 摆长 3 摆幅 摆重、摆长 摆幅

针对本节课,特进行如下反思“

1、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思路、依据以及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具备“用教材”的意识。

2、注重实验中的细节指导对比实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轻松,特别是对于几个变量的控制,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小组汇报实验方案时,我们将更多的重点落实在实验如何具体的做法上。

3、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让学生亲历每一个探究过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的加工,尽量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四年级科学课件(篇7)

一、 教材分析:

《电路出故障了》一课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典型的串联电路。接着课文创设了电路出故障了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对电路进行检测,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在电路检测器制作完毕后,要学生思考一下,怎样用它去检测有故障的电路?教师最后应说明,电路检测器是一种检测电路的工具,以后会经常用到,强调它只能在实验室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在学这篇课文时,学生已经初步适应了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再加上前面教学的铺垫和原有的生活知识,基础较好。此外,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二人一组,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因此,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积极合作,引导他们大胆猜想发言。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材料准备等:

1、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探究电路故障的原因;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注意渗透安全用电知识的教育。

(3)科学知识:认识电路及电路检测器,知道什么叫电路,会做电路检测器。

(1)每组小灯泡2个、灯座2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3根。(这些材料有“问题”)

(2)电路检测器:小灯泡1个、灯座1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2 根。

(3)科学文件夹(记录表)。 教师用:

(1)小灯泡2个、灯座2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3 根。

(2)万用表1只、电笔1支等。 二、 设计理念: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使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的为每个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提出各自的想法,然后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教师创设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探究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获得知识。

同学们,你们认识桌上的这些材料吗?如果把它们组合起来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出示组合的电路,指出灯泡亮了,说明电流经过了小灯泡。教师故意断开导线,问:“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由小灯泡、电池、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线叫电路。(板书电路) [设计意图:通过小灯泡的亮灭,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电路的概念,为下面的故障作铺垫。]

在组合前,老师有个问题:“你们在组装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比一比,哪组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有问题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三)交流讨论:

1、说一说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

2、你们知道小灯泡在组装过程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3、你们知道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吗?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在科学文件夹上。

4、交流讨论的记录,教师整理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猜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鼓励学生提问,学会做好讨论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四)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1、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找到了,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说一说,你的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步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电路故障,也为引出电路检测器作铺垫。]

2、我们还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检查。

3、(分发材料)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必要时,教师可以辅导) 展示几组好的电路检测器。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做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电路检测器。]

4、我们用它怎么来检测呢?教师可以指导使用方法,讲清检测标准,然后让学生检测演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很重要,教师要指导使用方法,讲清检测标准,建议可以使用检测器电路图,这样可以更清楚明了易懂。]

5、现在你能准确找到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吗?在刚才的电路上试一试、找一找?

6、说一说,你们检测出来电路是什么故障吗?

7、你能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每组需要的材料可以派人到讲台上领取) [设计意图:学生找到故障后,又自己去解决故障,有一种胜利成功的感觉。]

1、如果家里的日光灯不亮了,能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为什么?

2、你能用其他方法检测吗?(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后,分别出示电笔、万用表,而且简要说明电路检测器只是万用表的一个“小弟弟”。)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警告学生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220v的家用电器电路,渗透安全用电教育。此外让学生了解其他检测方法,增长知识,扩大视野。]

(六)小结: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自评自己及小组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便教师在下一轮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年级科学课件(篇8)

一、引入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本单元共有7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春天……”

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观察:

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读音。

(2)解剖:

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

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五、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四年级科学课件(篇9)

1、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各种鸟的喙外形特点是不一样的。

出示各种各样鸟类的喙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鸟类的喙不同的特点。

2、教师引导,为什么不同的鸟,鸟喙是不一样的呢?

因为不同的鸟吃的食物是不一样的,鸟类的喙与其食性密切相关。

短而直的喙是食虫鸟。

强壮而直的喙,末端有弯曲的钩,主要以鸟类和动物为食。

长而直的喙主要以鱼和虾为食。

强而尖的喙以昆虫为食。

扁平的喙大多数是杂食。

3、不同的鸟,有不同的鸟喙,不同的鸟喙适合吃不同的食物。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课本第10页上面4种不同的鸟喙各有什么特点?

它们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预设:

第1种,鸟的喙长而直,适宜吃鱼虾。

第2种,鸟的喙强壮而直,并且末端有弯曲的钩,适宜吃一些小动物。

第3种,鸟的喙像锥子一样的,粗壮有力,适宜寻找谷物和种子。

第4种,鸟的喙长而尖细,适宜吸取花蜜等。

4、教师相机再出示一些鸟的喙,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鸟喙的特点,并说一说这些鸟喙适宜吃什么食物?

5、教师小结:鸟不管长出什么样的喙,都是为了寻找食物。

因此,鸟的喙也是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一种结果。

四年级科学课件(篇10)

1、生活中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

答:夏季自行车车胎的气不能打的太足,容易爆裂;夏季,电线受热下坠,冬天电线绷紧。

2、举例说明水的三种状态?

答:液态的水有:雨、小溪、河流、井水等;气态的水有:水蒸气等;固态的水有:冰、雪、霜、雹等。

3、你知道天气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吗?

答:天气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风调雨顺是保证丰收的必要条件,恶劣的天气将使农作物大面积受灾,造成减产甚至失收。

4、天气变化对动物有哪些影响的谚语?

答:要下雨时,蚂蚁往高处搬家;下雨时,燕子低飞;下雪时,熊到树洞里冬眠。

6、说几条关于天气的谚语?

答:蚂蚁爬高要下雨;月围圈,快刮风;盐缸还潮,阴雨难逃。

6、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空气流动形成风。

7、自然界里雨是怎样形成的?

答:地表水(主要是海水)吸收了太阳的热能部分蒸发,蒸发到空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变成小水滴,小水滴落下来形成雨。

8、云是怎样形成的?

答:从海洋到陆地表面蒸发的水蒸气上升,变冷后水蒸气就会冷凝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样就形成了云。

10、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获得天气预报?

答: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都可以获得天气预报资料。

11、天气预报一般有哪些资料?

12、你希望北京奥运会在什么时候举行?为什么?

答:我希望在八月份,因为这个时期的空气质量是全年最好的时期,有利于户外活动和体育比赛。

14、噪声有哪些危害?

答: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等。

15、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噪声?

答:夜深人静时,要把电视声音调到最低声;出入时轻轻开关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16、食用油、氢气球、酒、冰、雨、水蒸气、霜 固态有:冰、霜 液

17、天气现象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答:1下雨天出门要打伞。2天晴可以晾衣服。3风调雨顺可以保证农业丰收。

18、你知道常用的温度计有哪些?

19、如果你是气象员,你会收集哪些气象信息?

20、物体形状大小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答:物体受热形状胀大,物体遇冷形状缩小,这是由于热胀冷缩的性质。

21、一个瘪了的乒乓球,你有什么办法让它鼓起来?

答: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因为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所以它鼓起来了。

22、湿衣服怎样才能干的快?

答:1放到温度高的地方。2放到通风的地方。3把湿衣服展开,增大蒸发面积。

23、说说生活中的冷热现象?

答:火炉旁热;冰箱里冷;沙漠和温泉热;冰川和雪地冷。

24、说说风的利和弊?

答:利:帆船利用风力来前进;人们利用风来发电。弊:台风能使树倒屋塌。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25、常用的防治噪声的方法有哪些?

答:1在居民区两旁建隔音墙;2噪声环境中工作人员带耳罩;3减少噪声来源。

四年级科学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探究:能说出造纸的主要原料和纸的主要成分,造纸厂的造纸过程和方法,用废纸制造再生纸的作用。

知识:

1.会用废纸制造再生纸,并能说出造纸过程。

2.能说出节约用纸的意义,知道今后应该怎样节约用纸。

情感:能积极主动地与人合作制造再生纸。

教学重点:

知道造纸的主要原料和纸的主要成分。

教学难点:

了解造纸厂的造纸过程和方法,会用废纸制造再生纸。

教具准备:

纸、家用搅拌器、废纸、纱布、过网等。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纸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亲密伙伴,你知道是用什么原料制造的,是怎样纸造出来的吗?

2.教师介绍造纸的主要原料和主要成分。

二、介绍造纸厂的造纸过程。

1.你想知道我们用的纸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吗?下面就请到造纸厂去参观考察。了解造纸过程。

2.让学生叙述造纸厂的主要过程。

三、动手制造再生纸

1.我们已经知道造纸需要大量的木材,消耗大量的树木,树木对人类生存起什么作用?为了减少造纸对树木的破坏,还可以用什么原料来造纸?(农作物、废纸作原料生产再生纸。)

2.用废纸作原料生产再生纸有什么好处?结合造纸厂的造纸过程,想一想,生产再生纸需要哪些步骤和方法?

3.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造纸步骤后,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制造再生纸。

教师指导:

(1)泡入水中的纸一定要撕成很小的碎片或用餐巾纸、卫生纸等易泡软的纸;

(2)泡软的纸一定要搅拌成均匀的纸浆;

(3)纸浆一定要在过网上倒均匀;

(4)一定要把水分吸干后在取出制造好的纸。

四、认识节约用纸的重要性

1.通过动手造一张在生纸,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纸?

3.关于造纸和用纸,你还知道哪些情况?

4.课后调查。

四年级科学课件(篇12)

自古典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什么是蒸发,蒸发时吸收热量,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蒸发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能会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领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1、(师用手蘸水在黑板上写“水”)同学们认真观察,(等字消失后再惊奇地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你也能让水消失吗?来,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沾一下水,在手背上划一下,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学生动手实验)

3、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水真的是消失了吗?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板书课题:蒸发)

5、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蒸发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说蒸发具有哪些特征?(学生交流)

6、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板书:水——水蒸气,)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板书:液体),一种是气体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水蒸气(板书:气体),还有一种是固体状态。一年四个季节哪个季节没有蒸发现象发生?一天24小时哪个时间里没有蒸发现象?所以,蒸发现象需要在什么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吗?所以,我们可以说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板书:任何温度)

2、手感觉凉,这说明什么?大家猜测一下:一只手上有水,水要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另一只手没有水,一只手感觉凉,另一只手没有这种感觉。这可能是?(学生交流)

3、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的感觉进行的猜测,为了证实这个猜测对不对,下面我们来借助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再来做一个实验。

4、每个小组都有几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读出温度计上的度数,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湿的纱布中,认真观察,看看度数有什么变化,把数据的变化记录下来。(学生实验)

5、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一组数据说明什么?(学生交流:怎样获取数据,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6、对,水蒸发需要吸收热,(教师板书:吸收热)所以当水从我们手上蒸发时带走了我们手上的热量。所以我们的手才会感觉有些凉。

(洗完澡、从泳池出来、夏天地面洒水、天热时用水洗洗、海边冬暖夏凉)

8、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蒸发吸热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知道高烧病人除了打针吃药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段帮助退烧。如:用温水、酒精擦拭身体;将病人的衣服解开等。这么做有什么依据?(学生交流)

活动三、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前面我们说过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既然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温度下水的蒸发速度都一样呢?大家都有过晒衣服的经历吧,衣服干的越快说明水蒸发的?老师这里有一件湿衣服,你看该怎么晒?(出示文字1)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交流)

2、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小组交流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然后根据实验内容和桌上的实验^器木才,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

增加空气流动量,你有哪些方法?由于时间关系和^器木才的限制,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留到课后来做。

5、各小组先确定分工,让组内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我们将以小组同学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小组的成绩。

7、得出结论: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都可以使水蒸发的更快。(板书: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

8、生活中哪些现象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三者有关系?

(仙人掌、晒粮食、晒衣服、摇扇子、晒地瓜干、干手器、烘烤衣服、天热时抖衣服、脱衣服、洗头后用吹风机吹头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我们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1、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观测。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74页的制作方法,也来完成一个简易的“天气预报器”

2、水蒸发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调查一下水的蒸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3、对加快空气流通可以提高蒸发速度这一实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把这个实验做一做,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

四年级科学课件(篇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色散实验推想彩虹的成因和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3、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

二、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2、看到物体颜色的材料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

3、认识光的三原色的实验材料每人一支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黏胶片。

4、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多媒体课件展示)

(1)(课件展示图片)师问: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

(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师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3、师板书课题:彩虹的秘密

二、探究活动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师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

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

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5)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色光的名称。

(6)小结:阳光照射在水中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问: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

(2)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5)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6)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7)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像彩虹一样的的七色光?你还有哪些方法做成彩虹?

3、认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颜色。

(1)讨论:阳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提问:几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别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红色物体反射什么色光?白光照在其他颜色的纸上呢?

(5)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物体的不同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不同颜色?

(6)小结:物体反射照上身上的光,物体是什么颜色它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其他颜色的光就被它吸收了。人眼看到物体什么颜色是由它所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

4、认识光的三原色。

(1)谈话: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胶片,贴在手电筒的玻璃片上,使三只手电筒分别射出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如果我们把其中两种或三种颜色的光叠加,会出现什么现象?能够产生多少种颜色的光?如果调整光照的距离,使色光有强有弱,还能够产生多少种颜色的光?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可以混合成多种不同颜色的光,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上五彩缤纷的色彩就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三、拓展活动

1.在圆形白纸板上涂色,制成七色板。在纸板中间扎2个孔,穿线,打结。

2.实验:手握双线两端,先使纸板旋转,然后向两旁拉伸,使七色板快速旋转。观察有什么现象?

3.想一想,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四年级科学课件(篇14)

四年级科学幼儿园教案

主题:水和生物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水对生物的重要性。

2. 理解水对生物的影响。

3.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水的重要性。

2. 理解水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理解水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 观察法:通过观察水的性质和对生物的影响,让学生深刻理解水的重要性。

2. 实验法:通过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水对生物的影响。

3. 讨论法:通过讨论水的特点和生物需要水的原因,让学生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准备:

1. 实验物品:几种不同的植物,几个纸杯,盆子,水。

2. 音频材料:一段关于水和生物的相关故事。

3.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水和生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水的性质和重要性

1.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水和生物的音频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导入新知:介绍水的性质和重要性,让学生理解水对生物的重要性。

3. 观察实验:给学生几个纸杯和一盆水,让他们观察水的性质,并思考为什么水对生物很重要。

4. 小结:让学生回答问题,总结水的性质和重要性。

第二课时:水对植物的影响

1. 复习水的性质和重要性,加深学生对水的理解。

2. 实验探究:将几种不同的植物放在纸杯里,加水,观察植物在水的作用下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植物在不同水量下的生长情况,并展示出来。

4. 小结:总结水对植物的影响,并让学生理解植物为什么需要水。

第三课时:水对动物的影响

1. 复习水对植物的影响,引出水对动物的影响。

2.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认识水是动物生活的基本需求。

3. 讨论互动:让学生围绕水对动物的重要性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4. 小结:总结水对动物的影响,并提出如何合理利用水的观点。

七、教学延伸:

1. 提供更多关于水和生物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对生物的影响。

2. 观察本地的水生生物,让学生了解更多不同种类的动植物。

3. 前往附近的水体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水的性质和生物的分布情况。

八、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判断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 讨论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合作交流。

3.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检查他们对水和生物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程的设计,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水对生物的重要性和影响。通过观察和实验,他们能够动手探究,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同时,通过讨论互动,他们能够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年级科学课件(篇15)

教学目标

1/能够对照人体骨骼,完成骨骼接力。

2/知道成人骨骼由206块骨构成。

3/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4/知道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制造血细胞。

5/知道骨硬而结实,可以生长。

教学重点

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教学难点

拼人体骨骼图

教具

剪刀、硬卡纸、胶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准备实验用的器材、收集有关骨骼方面的知识。

 二、展示

(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电子幻灯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电子幻灯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

(二)引导学生探索人体的骨骼结构

1.活动:每人用力摸摸自己的身体,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2.交流:我们全身的骨头分为三部分——头,躯干,四肢。你摸出了几块骨头?

3.比较:与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分布图比较一下。

4.手是我们身体最灵巧的部分,刚才大家说我们的手是由(借助学生回答)块骨构成。现在让我们来看手的X光照片,数一下共有几块骨?

5.学生汇报交流。

6.讲解:手骨共有27块,成人全身的骨头共有206块,这些骨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人体骨架,人体的骨架就叫做骨骼。

7.观察骨骼模型。

(1)头骨是什么样的?

(2)躯干骨包括哪些骨?胸骨、肋骨、脊柱分别是什么样的?

(3)手臂骨包括哪些骨?大腿骨的几块大骨分别是什么样的?

8.游戏——看谁说得快。

(1)老师指骨骼模型,学生说骨的名称;

(2)学生对照骨骼模型,摸摸自己骨骼的各个部分。

(3)老师说出骨的名称,学生在自己身上指出。

9.活动:把活动上的人体骨骼贴在硬红色板上,剪下来,拼成一副完整的人体骨骼。

(三)观察骨的结构

1.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的骨头是什么吗?

2.说明:我们现在不能把自己剖开来看自己的骨头,更不能把自己的骨头敲开进行观察。那怎么办?

3.活动:分组观察动物的骨头,要求看它是什么样子的,用图画或语言记录下来。

4.学生汇报,交流。

5.讲解;和其他动物骨头一样,人的骨头也是又硬又结实,它既不是实心的也不是无生命的,骨骼可能生长;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四)了解人体骨骼的作用

1.观察图片,小组讨论: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2.学生汇报,交流。

3.(出示人站立图)谈话:人能站得住,坐得稳,靠什么?(骨骼)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具有什么作用?(板书:支撑)

4.(出示颅腔,胸廓图)讲述:头骨里面装有人体的什么器官?胸骨、肋骨、脊柱围成一个笼子,里面装有什么?脑、心、肺等都是人体内部重要器官,想一想,骨骼起着什么作用?(板书:保护)

5.(出示人体弯腰运动图)提问:这说明骨骼还具有什么作用?(板书:运动)

6.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前弯曲自己的躯干,讨论还有哪些骨头参与了运动。

 三、反馈

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骨骼

支撑

保护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