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读后感(热门13篇)

论美读后感(热门13篇)。

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很多人读完作品后,书中生动的描写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感悟。读后感就是对于个人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表达,工作总结之家为您整理了一些与这个题目相关的资料。

论美读后感(篇1)

老实说,一直以来我虽然很爱阅读,但像《大教学论》,《童年的秘密》,《爱弥儿》等这些关于教育理论的名著平时较少研读,这些不少是在大学才研究的,很是惭愧。而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我研究较早并且最感兴趣的。在阅读《大教学论》的过程中,我就深深地为之震撼与折服,不仅仅是其行之有效且沿用至今的众多教育原则与方法,更多是他的深邃完整的哲学体系且与教育体系的完美结合。

真切的感受到,他是文艺复兴后能够继承人文主义并且为之开创了最有效,最广阔,与最伟大的传承与发展的途径————近代教育体系,使得人类真正大踏步地走出中世纪的黑暗,而来到相当光明的“理想时代”的划时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读完夸美纽斯的作品,我感受到了神刻的哲学智慧。我的哲学,特别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到了洗礼和启发。今天,请允许我对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聊作些许解读感想,言之有不妥,万望见谅与宽恕,某谨伏惟,望不吝赐教。

夸美纽斯简介:

1、 主要经历:夸美纽斯(1592-1670),伟大的捷克民主教育家,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伟大的现代教育实践者。他出生在磨坊主的家庭,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

三十年战争爆发后(1618-1648),他被迫流亡国外数十年,继续从事教育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等。他使得教育成为独立性的学科,起教育思想很多被沿用至今。他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堪称“现代教育之父”。

2、 主要哲学思想和世界观:他是坚定的人文主义者、虔诚的新教者,继承和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归纳法的应用),信奉感性主义(一种认识论)。推崇理性主义与自然主义,。

神学原则既是真理又是科学原则,在哲学上具有形而上学和机械化的特点。

《大教学论》介绍: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

一.副标题:《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

二.主要内容:

(一)。主要观点与目的:

一。教育是人的发展和国家建设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高度肯定教育的作用。

2。教育的范围应该包括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等,不分财富、资历和性别、年龄,只要人们应该接受教育,就没有不同德教育。

3.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使人得到《圣经》所言的“永生”。

四。教与学互动,学生努力学习,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二)。提出的主要教育原则与方法及其含义:

一。基本指导原则: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含义:

a、 教育体制要按性质发展,现有的教育体制要改革

b、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必须适应自然规律。人的感官发展经历了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成年期。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2。其他原则和方法:直觉原则(依靠感官直接接触一切事物和知识,从而获得感觉和经验、知识,即感官教学)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由父母,老师,国家等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p>

巩固原则(注重实践,让学生尽快记忆和运用知识),

量力性原则(适应自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各种状况进行合理教育),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育的体系化与整体性,教学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原则p>

泛智教学(教授一切知识,学问、德行和虔信三者兼备),教育俗世化,普及教育(对一切人进行所有知识的教学,人人接受教育),

重视道德教育(早期人文精神、理性精神、宗教信仰等)

学科教育教学方法(自然科学、语文、艺术类独立学科)

重视学前教育(包括产前教育、家庭教育、儿童游戏智力开发等),

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国家重视和管理国家教育、监督制度,统一国家学校制度、学年制度和班级教学制度,管理各类学校人员,建理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

(三),《大教学论》的主要结构及其内容(全书33章,可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章)论述了人生的目的和人的受教育能力

作者认为万物皆由上帝所创,;《圣经》是认识的源泉,并且万物皆能自和谐相处,人是最完美的造物,人可以经过教育来完善自己而达到博学、德行和虔信,过好俗世的生活,从而为来世做准备,

第二部分(第6-9章),教育的目的和社会功能

第三部分(第10-14章)为了适应自然规律,旧教育必须也可以改革

第十二章改良学校是可能的

第13章完善学校的基础应该是一切严格的秩序。

第十四章严格的教学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基础,不受其他限制

第四部分(第15-19章)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了教育的各种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十六章教与学的一般要求:能产生效果的教与学的方法

第十七章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

第十九章教与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等)

第五部分(第20-25章)介绍了教育方法(学科教育、宗教教育等)

第二十章科学教学法

第二十一章艺术教学法

第二十二章语文教学法

第二十三章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二十四章灌输虔信的方法

第二十五章学校如何更好地灌输孝道及其意义

夸美纽斯是位极为重视教育理论实践化的人,毕竟他的世界观就是继承了培根的比较朴素的唯物主义,他所说的感官认识论(即感知论)及其牵引而出的直观性原则实质上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与经验。因此,他的教育原则是实践性的,所以实现这一教育体系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所以他创造了包括支教和宗教教育在内的多种教育方式。当然,作为想要改革旧教育体系的夸美纽斯,必须尽量让这些教育方法是科学与和谐地运行,这也体现了他认为上帝创造的自然界以及作为自然地一部分的人类社会是以自然和谐为秩序的思想。

同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学校也必须遵循自然和谐的规律,如分支教育、宗教教育、各学科科学的教育方法等,这实际上保证了夸美纽斯教育体系更好的生存和实践。尤其是对宗教教育的重视,或许有些人难以理解,实质上,撇除当时的天主教会及其经院哲学的旧教育体系的强大阻力不说。夸美纽斯教育体系中渗透的宗教思想使其更“亲近”于天主教会,因而可以如其教育原则上说“循序渐进原则”,温和地逐步改革旧教育体系;另外,无可否认地说,宗教往往可以填补人们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很多伟人都信教,今天,大部分国家都信教,这个教育方法实质上是符合自然和谐规律的。

时至今日,这些教育方法仍在使用。不得不说,夸美纽斯和他的教育体系已经影响了人类四五个世纪。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从来没有,也从来没有。

论美读后感(篇2)

工作着幸福着

---读《人类幸福论》有感

美联英语:sharon

起初,当人事部发了一封让大家写读后感的邮件时,我很担忧。老实说,已经好久没有用中文写过文章了。大学里的读后感,**等等,都是用英语写的,导致现在的中文思维有点混乱。

然而,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认为它应该值得一读。

今天是12月的第二天,我休班。我下午花了一个多小时阅读这本书,内容非常深刻,分析也很专业,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工作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工作与个人幸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论断,我认为人们或多或少在自己的脑海里闪现,可能只是一瞬间的思考,也可能是一辈子的寻觅答案,彼此不同,不一样。

对于刚刚踏入职场5个月零2天的我来说,我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尤其是在刚刚离开学校,步入职场的第一个月,我经常问自己:“sharon,这份工作你做得开心吗?

”关心我的亲人还有朋友们,偶尔也会打来**问我,最近工作是否开心。问过自己之后,还好,答案是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每天都能发现自己新的闪光点。虽然有时候很累,不过现在的我很幸福!

在美联,我是教学部的语文老师。我的日常工作是为不同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职业、年龄和个性的学生备课和教授英语技能。这个岗位,听起来也许就是备课和上课两大工作,可是其中所带来的挑战却是远远不仅于此。上课内容要随着学生不停调整,要照顾到背景不一的各种学生,有时候也需要处理一些课堂上的突发情况等等,但是五个月来,当今天停下脚步慢慢回想自己这几个月的工作生活,心里有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现在,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为了一节课而紧张的要命,能够从容地应对各种各样的学生以及处理一些课堂状况。尤其是当我听到学生们说他们非常喜欢我的课时,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也是下班后带给我的幸福。这是一种被需要和肯定的感觉,也是一种在工作中寻求的自我价值的肯定。

人的幸福在各个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提高自己,寻找更多的闪光点,让每一天的工作都很快乐。只有幸福了,才会更加好好工作;只有工作了,才会给自己带**源不断的幸福。

所以,工作着,幸福着!

论美读后感(篇3)

论美培根读后感


《美培根》是一部伟大的传记作品,它是对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生平的全面展现。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培根这个伟大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他的思想和行动中获得了许多灵感。通过这本传记,我对培根的思想、学术成就和人格特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培根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被认为是启蒙时代的杰出代表,是现代科学方法的奠基人之一。培根主张根据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真知,反对凭空臆断和信仰。他提出了“知识即力量”的观点,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推动人类进步。在书中,培根的各种学术成就得到了详细地描述,他对实证主义和归纳法则的研究使我受益匪浅。读完这本书,我对科学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认识到培根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培根是一位具有远见和坚韧精神的人物。在书中,作者详细描写了培根创新和改革的种种努力。培根呼吁审慎观察事物,坚持实证验证,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也强调了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传承。在当时,培根勇于与旧有观念和权威进行较量,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科学研究和人类进步的追求,令我深受鼓舞。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应当学习他的远见和坚持,不畏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培根的性格特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勇于说真话、正直坦诚的人,他痛恨虚假和欺骗。他的正直令我敬佩,也使我深思自己的行为和处世之道。同时,培根在治学上严谨而有条理,他强调严格的证据和逻辑推理。这种治学方法的严谨性和严密性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相信凡事都应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才能获得真知和真理。


读完《美培根》这本传记书,我对弗朗西斯·培根这位卓越的哲学家、科学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书中详细展示了培根的思想、学术成就和人格特质,使我深受启发。他的思想引领了现代科学方法的发展,其坚持不懈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令我钦佩。作为读者,我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教益。通过对培根的学习,我愿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保持严谨、实证和坚持真理的态度,为实现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这本《美培根》不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本关于思想、科学和人性的启示录。读后感从多个角度全面展示了我对培根及其作品的理解和体悟。通过这本书,我对培根的伟大之处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自己的发展和前进方向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论美读后感(篇4)

如何利用有效的时间来实现我们的业务?那就要靠我们的日积月累。“哪怕眼光最敏锐的人都是看不见植物的生长的,因为它的进行实在是太慢了;但是每一个月可以看见一些增长,到了三十年之后,那时就谁也可以看出幼树已经长成一株巨大成荫的树木了。

”这个比喻真的是太形象了,是对日积月累的最好的描述。“我们看不出身体是在生长,我们只能看出它们已经长了。心灵获得知识的情形也一样,如同我们著名的拉丁对句所看到的:

点滴复点滴,顷刻成大垤。”夸美纽斯继续说:一株树木的每一个芽每年只能生出一根嫩枝;但在30年里,同一棵树有上千条大大小小的树枝,无数的叶子、花朵和果实。

但为什么一个人的活动在二三十年内不能达到任何高度或深度呢?这就要求我们珍惜学习的时间。夸美纽斯把我们的一天分成三部分:

八小时睡眠,八小时供给身体的外部需要(如照料健康、饮食、着衣、娱乐、友谊的交往等),剩下八小时来供生活上的正经工作。这样一来,一星期就有四十八个工作时了(第七天留下来休息)。一年就有二千九百四十五小时,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之中,就成了一个无量的树木了。

假如每小时能够学会某项知识的一个片断,学会某种技艺的一条规则,学会一个单纯的悦意的古诗或谚语(这是不必费力就可以学会的),然则他所存留的学问将会是何等的丰富?夸美纽斯的话可能有点片面,因为我们毕竟不是机器。他的话也许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就像中国古代文人十年的艰辛一样。

这显然不适应我们现在的社会。我们不必一天学习八小时,但我们可以一天学习两小时!现实情况是,除了在学生时代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外,我们下班后往往变得懒惰。

现在提倡终身学习,其实对于要成就事业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我们想过一种更有意义和更充实的生活,我们也应该坚持每天学习。

最后,它以塞内加的话结束: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使用生命,生命是漫长的;如果生活使用得当,就足以完成最大的事业。

论美读后感(篇5)

论美培根读后感


《美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一部巨著。这部作品较量广泛地探讨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方法的运用。作为一名读者,我被培根对于知识追求的热情以及对于理性思维的鼓励所深深触动。这部书引发了我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思,对于人类智慧发展的希望以及对于知识传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培根在《美培根》中极力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是人类力量的源泉,而学识则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培根在书中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广博的视野,将人类知识分为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自然知识、数学知识以及实用知识等五大类。他强调,这些知识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每种知识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用途。这使我明白,追求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培根在书中极力倡导理性思维的运用。他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高尚的心智能力,应该被广泛培养和运用。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证研究,人们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并且通过推理和演绎来解决问题。他主张通过科学方法来进行研究和发现,而不是依赖于信仰或者经验主义。这种理性思维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盲目从众的陷阱,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抵御迷信和谣言的侵蚀。这让我明白到,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且通过改变自己来提升自己。


培根在《美培根》中对于知识传承的重要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知识的传承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培根提倡将知识传递给后代,使得他们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踏上前人未走过的道路。他所提倡的科学方法也需要在教育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让学生们通过实践和思考来探索真理和解决问题。这让我明白到,只有通过教育和传承,我们才能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进一步发展。


小编认为,《美培根》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的伟大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理性思维在人类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我也明白到知识的传承和教育的重要性,要将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并且通过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实现更加繁荣进步的人类社会。

论美读后感(篇6)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美》为英国十七世纪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写的一篇随笔。

在培根所写的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 “ 美 ” 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 .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

当下,人们只注重美丽的外表,而忽略了内在。那些所谓的“美”徒具美好的外表,却缺乏内在的修养。与真正的美相比,就是暴发户与贵族的天壤之别。

论美读后感(篇7)

这本书分为四辑,分别为“教育与未来”“人生与美”“读书与治学”“哲思短语60则”,在“教育与未来”这一辑中作者提到一个观点:未来社会的中心学科就是教育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性。教育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职业或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获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如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相互对待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发展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

我觉得他说的真的非常对。我们经常看报纸和杂志说一些学历高技术精的人却做出了让我们非常吃惊的有违社会道德的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一种人文教育的观念,一味强调技能等在未来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次,刚才提到的人文教育不能功利化。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现行社会中比较热潮的“国学教育”。李泽厚提出了一个观点:开悟,不开悟。

什么意思呢?即如果说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给大家以“启蒙“,那么现在一些人的做法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

作者主张培育宗教性道德,但是不赞成笼统地提倡“读经”。对于前面的话我不是很理解,什么是“宗教性道德呢?”还有待去考究,但是我很赞同作者后面的观点。

我们需要反对那些不问青红皂白的读经,就是把过去的东西全盘搬过来的做法是欠考虑的,如果这样做的话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作者就像是在告诉我们,教育者需要挖掘他们的本质。这就让我想到了“三字经”“**规”中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在向学生传递的时候能正确对待。

如何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人才?我们从各种各样的**中看到,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优异,但他们的实验能力不如外国学生。(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让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知识。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知识本身并不代表能力。一位科学家说,科学是选择,需要良好的判断力。

我们还需要培养孩子的判断和选择能力。事实上,我们需要选择对待知识本身。这是否意味着知识无关紧要?

事实上,作为一个学习者,我们应该拓宽知识面,阅读整本书。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在什么基础上去功呢?

最好还能在雄厚的基础上去攻。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攻出成果。

喜欢李泽厚的一句话:有得于内,无待乎外。

论美读后感(篇8)

肉体和灵魂结合在一起塑造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其言行举止就是他内在修养的体现,灵魂追求的高度往往反映一个人的情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追求更好生活的人往往源于对世界的看法。兴趣根植于生活,艺术是兴趣的表达,所以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今天的美是与艺术联系在一起的,是根植于生活中的,生活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的殿堂就是通向美的云朵。生活的艺术是将“真”、“善”、“美”融为一体。这种美是有规律可循的`,它引起人们的情感活动,影响人们的实际活动。所以,小美在外表,大美在内。一个人,不讲究实际,所以心里没有意志和信念,因为他不推求关系、逻辑、因果,所以他能做的更多的是开放自我,更注重直觉思维。当你认为他充满想象力时,其实他是在探索更深层次的意境。

因此,对待美好的事物时,我们的意志力是只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向于直觉,便能更敏感的察觉到善与恶、真理和谎言、美与丑。正如我们看崇山峻岭,阅世人无数,叹流年如梦,悔当初所遇,惊羡他乡林业高楼,醉情古朴茂林觞咏,都如隔岸赏花,不受利害关系牵绊,自能以雪亮的眼光窥视所有的物象。所以把美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往往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进而品味出它独特的意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有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才具有现实的客观意义,这种对美的理解是一种精神上的定义。时代在变,人的思想也在变,但人骨子里的审美是有迹可循的。印在心灵深处的美,就会有意识地陶冶性情。可见,潜移默化的美影响一个人的修养。生活充满了美,仰望天空,月亮、星星和薄云相互辉映,脚踏实地,在对的地方,对的时间,对的相聚。心能知美,如泉能润心。小美在形象中,大美在心灵中。因此,要衡量内心的美去看,去发现美,去感受美,去传递美,世界就是伟大的美。

论美读后感(篇9)

《人类幸福论》读后感

美联英语:jennifer 《人类幸福论》看到书名,我觉得很空泛,幸福作为论题本来就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其实说明了作者对幸福的期待,这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的问题。

百度搜索本书作者约翰格雷的一些基本信息、代表作品等。百度对他的评价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这本书写于1825年,回顾在那个时期的英国历史,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说他是空想,可是现今过了几百年,资本主义制度还是没有改变,但是他却给英国社会带来了另一个经济文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说哪个制度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好是坏。每种制度都有其优缺点。

书中认为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论是对物质的需求还是对精神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所以作者认为这些都是不幸的。资产阶级通过剥削获得劳动者的收入,劳动者的报酬和所得是完全不同的。笔者认为这也是不幸的。当然,我认为所有这些不幸都与当时社会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现今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贫富差距,当然,社会主义也不例外,贫富差距也是存在的,那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公平吗?穷人可能比富人更努力地生活和工作,但我认为这一切都是肤浅的。我们所看的付出不能只是表面,富人付出的努力也许更多,每个人的能力也都不一样,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不能说都是因为社会制度引起的。

现在在我们的社会里,会有管理层和普通工人。这不公平吗?当然不是,每个人在社会的角色不一样,各有分工,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我相信大部分的管理层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普通职工做到管理层这个职位的。这里的努力有很多,是社会制度无法控制的。

书中有一章是关于工作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毋庸置疑,工作对个人幸福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首先工作能带给你的收入直接影响到你的生活水平,当然不能说收入高生活就是幸福的,收入低生活就是不幸的,但是至少可以影响到你的生活品质。其次工作和生活如果不能合理划分,妥善规划好时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即使再多的收入,也会影响到你的生活品质,幸福感肯定会降低。

如果只追求生活品质,享受生活,而不努力工作,那么这样的人生也是不充实的,工作上的成就带给一个人的幸福感也是不言而喻的。总结一句话,就是要享受你的工作,享受你的生活,工作不能带给你的只有压力,那样就失去了工作本来的意义,努力工作带给你的快乐也是一种幸福。

书的最后一章说,竞争是生产的边界。我的理解是,生产时社会进步的根本,竞争是生产的根本动力。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竞争,社会就不会变。

那样造成的后果也是可怕的。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竞争,勇敢地接受各种竞争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但我相信热爱生活和工作的人一定会幸福的!

论美读后感(篇10)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

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

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辩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还原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为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去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可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舞台上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比生活中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要美好得多。因为在舞台上,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只是喜剧和悲剧的素材,而在人生中,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却常常招来不幸。它有时象那位诱惑人的魔女,有时又象那位复仇的女神。

你可以看到,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是因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只有罗马的安东尼和克劳底亚是例外。前者本性就好色荒淫,然而后者却是严肃多谋的人。这说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不仅会占领开旷坦阔的胸怀,有时也能闯入壁垒森严的心灵----假如守御不严的话。

埃辟克拉斯间说过一句笨话:“人生不过是一座大戏台。”似乎本应努力追求高尚事业的人类,却只应象玩偶般地逢场作戏。虽然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的奴隶并不同于那班只顾吃喝的禽兽,但毕竟也只是眼目色相的奴隶,而上帝赐人以眼睛本来是有更高尚的用途的'。

过度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例如,只有在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中,才总是需要那种浮夸谄媚的词令。而在其它场合,同样的辞令只能招人耻笑。古人有一句名言:“最大的奉承,人总是留给自己的。”----只有对情人的奉承要算例外。因为甚至最骄傲的人,也甘愿在情人面前自轻自贱。所以古人说得好:“就是神在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中也难保持聪明。”情人的这种弱点不仅在外人眼中是明显的,就是在被追求者的眼中也会很明显----除非她(他)也在追求他(她)。所以,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的代价就是如此,不能得到回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就会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这是一条永真的定律。

由此可见,人们应当十分警惕这种感情。因为它不但会使人丧失其他,而且可以使人丧失自己本身。至于其他方面的损失,古诗人早就告诉我们,那追求海伦的人,是放弃了财富和智慧的。

当人心最软弱的时候,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当人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和处境窘困孤独凄零的时候,虽然后者未必能得到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人在这样的时候,最急于跳入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的火焰中。由此可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实在是“愚蠢”的儿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仍能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因为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一旦干扰情绪,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

我不懂是什么缘故,许多军人更容易堕入情网,也许这正象他们嗜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饮酒一样,是因为危险的生活更需要欢乐的补偿。

人心中可能普遍具有一种博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倾向,若不集中于某个专一的对象身上,就必然施之于更广泛的大众,使他成为仁善的人,象有的僧侣那样。

论美读后感(篇11)

夸美纽斯是第一个讨论教学原则的人。今天通过读《大教学论》第十六章,了解了其中的两个教学原则。虽然内容读起来有点尴尬,但核心内容和我们现在的类似原则是一样的。

这些原则可以看出,笔者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原则的描述和论证以及对现状的分析,生动的语言不仅使我们容易理解,而且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这两个教学原则是:

一、自然遵守适当的时机。他是这样叙述的:1、人类的教育应从人生的青春期开始,就是说,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因为儿童时期等于春天,青年时期等于夏天,成年时期等于秋天,老年时期等于冬天)。

2。早晨是阅读的最佳时间(因为在这里,早晨等于春天,中午等于夏天,黄昏等于秋天,夜晚等于冬天)。3、一切科学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我的理解与我们现在的“因材施教”原则差不多。

2、 大自然先准备材料,然后再塑造它。他是这样叙述的:1、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

2、悟性应该先在事物方面得到教导,然后再教它用语文去把它们表达出来。3、一切语文都不要从文法去学习,要从合适的作家学习。4、关于事物的知识应该放在关于它们的组合的知识之前。

5、例证应该比规则先出现。在这方面,我的理解是,教学知识应该先具体,然后抽象。

从第二个原则出发,笔者对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其中有一点就是“剔除繁琐分析的路”。的确,繁琐分析的语文教学在我国一直存在了几十年。

论美读后感(篇12)

《论美》读后感

第一篇:

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是见到一个人第一面的他(她)一定会先看外表而不是立马来**别人的内在。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的想法也和我们一样,才写出了《论美》这篇文章。

《论美》中有一句话:“尽管有的年轻人拥有了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从中,我得到了一个启发:

虽然它有一个美丽的外形,但它并没有得到比优雅行为更重要的美,所以它不能被称赞。像何懿文,虽然不是很漂亮,但她有一颗善良的心。普洛丁说过:

“善在美的背后,是美的本源。”

现在,因为一些漂亮的年轻女子总是满口脏话,那些人不被表扬。因为优雅的行为之美胜过身体之美。身体之美胜于色彩之美,举止之美胜于身体之美。

啊!把美的体形与美的行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第二篇:

其实,美不是从外表看出来的,只有一个人内在的美才算是美。比如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只麦,优雅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很多人认为,外表美那才是美,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有些人认为通常美男子最终将一事无成,我告述你们,美男子不都全是你们认为的那样,比如说:

奥古斯都、非斯托斯、非力浦斯国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是丈夫,也是漂亮男人。最高的美是画家难以表达的。有两位画家用几何学来组合每个人的每。恐怕这幅画只有画家本人欣赏!

美不是一种规率。它往往是偶然的,而不是规则造成的。有些老人很可爱,因为他们的风格优雅美丽。拉丁谚语说过:

晚秋的秋色最美好的!而尽管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犹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得不到赞赏。大家礼貌起来吧!

那样我们才能得到赞赏!如果大家太在于形体之美而放弃了内在美是不行的!!如果太在于形体之美的人将一事无成!

精品文档,随心编辑

论美读后感(篇13)

美学作业

美是自由的

——读《论和晋人的美》

宗白华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世说新语》的重新阐释和解读,对晋人的美进行了完美的诉说,让我们对晋人的生活产生了无限的神往,而我却在这其中读出了两个字——自由。

晋人对于山水的观察,似乎是空前绝后的。宗白华先生说:“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

”而我却认为,宋人的山水观念是承袭晋人的,宋人的山水画也有对晋人的模仿。晋人的山水情节可能与晋代玄学的兴盛有关。在谈到形而上学时,人们对山水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这种兴趣是自由的,是无拘无束的。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多么无拘无束的闲情雅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动乱的时代,是政治黑暗、兵戈不息、文人抑郁的时代。文人的山水情节无疑是他们自身关注的流露。与其抱怨时代,不如去山川看看,享受生活。

这种崇尚自由而非自由的境遇和境界,值得同情。

晋人之美,美在人格;人格之美,美在自由。晋人在生活上崇尚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宗白华先生说这是“解脱了汉代以来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的结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迎来了时代上的大一统,同时也造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其实在于文化思想上,没有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别。“人是生而不自由的”,也许只说是人的肉身吧,思想可以是自由的。牛棚束缚了季羡林的脚步,却没有他写书的念头。

晋人追求自然与个性是自由的象征。人的自由归根结底是人性的自由,人自由的时候,人与人形成的社会也是自由的。

晋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倡导高层次的自由社会交往文化。在晋代,“玄理的辩论和人物的品藻是这社交的主要内容”,“玄理的辩论”,是思维活跃度的辩论,是精神自由度的辩论,而“人物的品藻”,似乎有违“人性自由”之精神。人生而为自己,何须外人品定?

宗白华先生说晋人追求“培养成为一种高级社交文化”,这种文化的代表是“竹林七贤”,是“兰亭集会”。我也崇尚这种心灵澄澈、毫无狭隘与偏见的“高级社交文化”,在湖光山水间“流觞曲水”,纵酒高歌,是何等的惬意与自由?

晋人的美,是由内而外的神韵之美。晋人之美不是单纯的“作作”,不是流于体表的虚伪,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洒脱之美。晋人的书法造诣为后人所崇敬,尤长于行书和草书。

楷书有规律,可以长期磨炼;隶属于粗犷,对笔画的布局和搭配有严格要求;只有草书体才是自由奔放的。人称王羲之的字韵高千古,有不凝滞与物的自由精神。字是人的第二张脸,是自身性格与思想的完美写照,只有追求自由的人才会写出具有自由神韵的字。

晋人就是这样一群人,想把自己的自由精神放在一切可能的外在事物上,只是因为他们是自由的,也许他们也把自由放在政治上,只是因为学者们太傻太天真。

纵观整个魏晋时代,充斥着强烈的“魏晋风骨”,而这种“风骨”,也不是可以只用“自由”一词就可以概括的。晋人之美是自由之美,但它只是中华文明长河中昙花一现。春秋时期,各派思想都是自由的,魏晋士人的思潮是自由的,民国教书的大士都是自由的,我们在和谐社会中是自由的,但各有不同。

钱学森曾有“世纪之问”,后人也许都清楚答案,也许也都不清楚答案。每个时代都有一批争取自由的人们,可等到真正争取到了自由,却又成为了自由的牺牲品,也许“自由者”们争取自由的过程是自由的吧,但又有谁想过自己所奋力争取的自由,其实又是一个反自由的牢笼呢?自由就像一个高高的女神,让你踮起脚尖叹息。

在这个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无法理解自由的真谛。我们只能透过晋国人留下的文字,透过历史的窗纱,借着烛光,去探索、去品味、去感叹。大学应该是思想最自由、最活跃的地方。当一切都变成灰霾时,我们应该献身于山西人民的自由之美!

人们总是提倡自由,但他们总是去那些他们不自由的地方。这就是自由之美。